陕西旅游业发展

2024-11-05

陕西旅游业发展(精选12篇)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陕西省始终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努力将其打造成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目前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与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还不相称, 与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兄弟省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 陕西省旅游业存在问题分析

1.1 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应是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综合开发, 这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陕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不够, 创新能力较差, 资源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具体表现在有些旅游资源开发, 没有根据不同客源、不同需求去定位,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缺乏多样化, 产品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被充分挖掘, 开发层次较低, 导致吸引力较弱, 所谓旅游仅局限于观光层面, 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如兵马俑周边低水平的人造景观重复开发, 配套的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旅游项目开发较少, 游客一个多小时游览结束, 造成资源浪费。

1.2 旅游纪念品销售增长缓慢, 影响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

旅游纪念品销售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主要旅游业大国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比重约为50%~60%, 我国长期徘徊在30%左右, 陕西省只有10%左右, 反映陕西旅游纪念品行业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旅游纪念品缺少品牌、花色品种单调、样式陈旧, 不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其次, 旅游纪念品纷杂, 同类商品的价格质量有较大差异;再次, 一些旅游纪念品生产制作粗俗、质量低下、装帧水平低、附加值不高、缺乏观赏性、缺乏文化内涵, 无收藏价值, 难以吸引游客。此外, 各景区景点提供的旅游纪念品缺乏本地文化特色, 多数旅游纪念品雷同。如“埙”, 这种有民间特色的古乐器在陕西各景区景点随处可见, 粗糙不堪毫无收藏价值。

1.3 旅游宣传推介不够

陕西旅游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生动、突出, 影响旅游业发展。陕西旅游业在宣传、促销方面基本处于守株待兔状态, 宣传力度不够, 促销意识淡薄, 促销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经费不足, 缺少对陕西形象的宣传, 多数国内外游客只对西安有粗浅的了解, 对陕西的印象是荒凉、贫穷和遥远, 只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对众多优秀景区景点缺乏基本了解。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旅游业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用于开展旅游对外促销活动。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 吸引一位国际旅游者平均需要3~5美元的促销费用, 而陕西省用于旅游对外促销的经费很少, 尚不足0.5美元, 这些都限制了对国际旅游市场大面积、深层次开发。

1.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陕西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制约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如航空运输业, 旅游热线航班旺季严重不足, 经常出现压客现象, 航班正点率差, 经常晚点。铁路客运方面, 购票难问题仍没有解决, 特别是旅游高峰期热点城市的卧铺票十分紧张。部分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道路质量不高, 旅游公路路面窄, 经常阻塞, 使其很难向市场推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也是制约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陕西省高素质、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外流严重, 在职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机会, 整体素质较差。此外, 多数景区、景点饮食场所设施简陋, 卫生、服务较差, 如西安回民街是有名的小吃街, 是游客必去之地, 但街边垃圾、餐巾纸随处可见, 有损旅游形象。

1.5 旅游产业管理政出多门, 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 涉及面宽, 综合性强, 各管理部门应相互配合。陕西省旅游业存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所有, 各类部门多头管理、多头规划、多头开发, 各部门间缺乏相互配合, 管理效益低下。旅游管理部门责任大、权力小, 相关的部门的责、权、利不清, 使管理不能有效实施。如, 西安近郊的“高冠瀑布”, 一个景区, 两方管理, 完整的景区被人为分割成两部分, 出现矛盾、摩擦在所难免。此外陕西省旅游企业内部自身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服务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监管机制, 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差, 缺乏服务意识, 价格混乱、误导旅客、欺骗游客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旅游形象。

2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策略

2.1 转变观念, 开发有陕西特色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发展应依托于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多设计游客参与性、互动性旅游活动和项目, 增加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 让游客融入到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创新对于旅游业发展尤为重要。在开发中要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原则, 树立起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旅游形象。

陕西应依托现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努力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世界级、国家级名牌旅游产品, 使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形成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新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结合陕西优势, 立足特色资源, 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精心策划, 以新创意和新技术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新产品。近期开发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就是一个的良好的开端。如还可依托科技优势开发科技旅游, 包括阎良飞机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均可开发为科技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还应注意考虑流行时尚元素, 充分体现陕西现代化特色。

2.2 大力开拓旅游纪念品市场, 增加旅游业收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人数增加, 旅游纪念品需求有增无减。应以陕西浑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开发、设计、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陕西旅游纪念品开发重点应是特色突出的仿古艺术品、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这类纪念品彰显民俗民风, 吸引力强, 纪念意义突出, 有较高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还可在携带方便、用途广泛的日用品上增加代表陕西地域文化的元素, 作为纪念品生产销售。旅游纪念品开发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 针对旅游者不同偏好, 开发不同档次、价格的纪念品, 满足各阶层旅游者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工作, 建立功能完善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

2.3 加大旅游营销力度, 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

“好酒也怕巷子深”, 陕西旅游业要向纵深发展, 必须强化宣传力度, 全方位、多层次展开促销活动, 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 扩展客源市场。宣传中应注意突出形象、突出产品、突出沟通, 注意国际国内市场相结合, 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 使陕西旅游资源大省真正变成旅游经济强省。旅游市场营销应学会抓住机遇进行宣传, 如可借2005年连战、宋楚渝的西安之行进行宣传。宣传中要结合陕西旅游资源特色、环境背景, 做好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如可以以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迹为基础, 开展大规模、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促销活动,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旅游吸引力。

为保障宣传推介工作长期持续开展, 应多方筹措资金, 建立长期稳定的旅游促销经费来源。同时要提高促销经费的使用效益, 在重点市场重点开拓, 把整体形象宣传和名品、精品宣传相结合, 提高宣传促销的针对性。还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展会,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 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宣传报道。

2.4 强化旅游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旅游业发展, 要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结合。在公路建设方面, 优先解决国家级、省级景区和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地的出入支线公路建设, 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主干线质量等级和疏散客流能力, 加快连通景区的公路网络建设, 注意公路沿线旅游休息站的建设、沿途路标指示、加油站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旅馆的建设、汽车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在铁路运输方面, 增发通往重要旅游城市专列, 改善列车设施, 提升列车的档次, 改进服务质量。此外, 还应加快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景区通讯设施建设, 开设各类邮电通讯服务项目, 逐步形成内外通畅、技术先进、高效安全的旅游通讯网络。

2.5 强化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提升旅游形象, 一方面需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需下大力气加强管理, 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管理上应注意各主管部门间的协调, 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旅游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经营策略, 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服务上应从每一个环节入手, 不仅要提高接待服务质量, 也应提高景区设施服务质量。在加强行业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的同时, 通过各种企业文化活动和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造就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与服务队伍。

摘要:陕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 本文从陕西省旅游业现状出发, 分析了陕西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陕西,旅游业,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红艳.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空间[J].西部大开发, 2006, (6) .

[2]全锐, 张宏程.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3) .

[3]陈红, 苟世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6) .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2

5月27日,由陕西省旅游局和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陕西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专题培训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巅峰智业专家受邀来到百年学府并发表了题为《如何做好基层旅游局长》的专题讲座。陕西省各区县旅游局领导、陕西重要景区、各旅游企业代表7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巅峰智业专家首先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发展新趋势,对新型旅游业及旅游市场的转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该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基层旅游工作,使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讲座中引用了习主席2014年2月在北京提出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着重强调了前期的规划设计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性作用。此外,巅峰智业专家结合著名的“旅游12头”理论以及多年的规划实战经验,从实操的层面剖析如何开展好基层旅游工作,并为陕西省的旅游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丹凤县;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西方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时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促进自然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维护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生态旅游的定义尚不明确。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在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吸收自然文化知识为取向,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包括“回归大自然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丹凤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丹凤县独特的历史文化

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丹凤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追溯至周代商高著《周髀再经》伊始。这里文人墨客诸多且层出不穷,其中有著名的作家贾平凹、谭易等人。现保存下来历代文人骚客咏丹凤的诗大约300首左右。境内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如:“商鞅封邑”、“船帮会馆”、“武馆要塞”、“二郎庙”、“商山四皓墓”等。

(二)丹凤县优越的地理位置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面,近邻河南和湖北两省。自古以来,就是古都长安的天然门户和交通要道。现在丹凤县的312国道和西南铁路穿境而过,加之西合高速的建成,丹凤县已被融入“两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设施便利。

(三)丹凤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丹凤县位于陕南地区,因温度带和湿润性的不同,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其森林覆盖率达到68%,素有“中国山茱萸之乡”和“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自然生态资源中的商山森林公园,被称为“华夏归隐养生第一山”。人文生态资源包括“商镇四皓古陵及碑林园”、“古城商鞅封邑遗址”和“船帮会管”等。全县有12处生态旅游景观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四)丹凤县生态旅游产品丰富,种类繁多

丹凤县生态旅游产品丰富。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老林沟原始森林”和“商山森林公园”;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凤冠山风景区”;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万湾乡村旅游度假区”。

三、丹凤县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丹凤县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自身水平低,资金基本上都是靠地方政府支出的。 由于地方财力紧缺,投资渠道较少。基础设施规模小、档次低,景区景点可观光性少,整体接待能力差。从而导致旅游开发步伐缓慢,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开发层次低

目前,丹凤县仍有一大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处于半开发状态,像“老林沟原始森林”和“龙台道观”等。许多景区都没有交通设施、住宿饭店、环境标语、导游解说。附近的商业化给景区的开发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据2010年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复核名单显示,除了“丹江漂流”外,其他景区都未列入A级名单。

(三)知名度低

丹凤县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景区知名度低,众多游客根本不知道丹凤旅游。人们印象中的“山南生态旅游”只有汉中,安康等地。这都是因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资金投入甚少的原因。此外,当地生态旅游形象较差,难以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即使有再好的资源也很难发展。

(四)管理制度规划滞后;景区功能单一

目前,丹凤县的生态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少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型人才,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和管理水平都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1)缺乏“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2)综合性开发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的生态旅游格局。景区功能单一,观光游览不仅削弱了同业竞争力,还减少对游客的吸引力,更缩短了外来游客的滞留时间。

(五)教育机制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

单纯要求旅游业迅速地发展,短时间内要求旅游收入翻几番,对公众“环境教育”这一薄弱环节不加重视,是很难实现以上要求的。许多旅游景点,如:“丹江漂流”就缺乏“知识讲解标牌”和“环境保护指示牌”。教育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游客及本地居民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另外,人们对自然景观肆意破坏,景区内出现的废气、污水、垃圾及噪音都对景区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

四、丹凤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吸引外资;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丹凤县应积极招商引资,提升吸引外资的力度,让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观光,以此增加经济收入。当然,对于生态旅游发展来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例如:(1)新建一批档次高,规模大,服务功能齐全的酒店,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2)完善丹凤县“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满足接待游客的需要。(3)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投诉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4)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气象、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开信息服务水平。

(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强有力的宣传,对提高旅游地区知名度至关重要。根据“立足商洛,主攻周边,融入西安”的宣传思路,丹凤县要积极参与各省、市组織的各类大型旅游宣传活动。例如:“丹江漂流杯”漫画摄影大赛,“文化旅游节”等。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宣传形式,构建全方位的生态旅游信息网络,强化丹凤县生态旅游的形象宣传。

(三)提高资源的开发层次

因为完善景区的各项系统措施,能更好地吸引各地游客,所以提高丹凤县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层次也势在必行。根据各种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各类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特色分区旅游项目的建设也该加强。例如:“乡村游”和“红色游”。对于半开发状态的景区,也应加大投资。在生态规划下,加快开发速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工作有条不紊,不断提高景区的接待水平。

(四)加强区域合作

丹凤县周边的商南县、柞水县等都属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强县,加强各县之间的合作,能吸引广大游客的到来。如:柞水溶洞—丹江漂流—金丝大峡谷。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界限,在市与市之间建立桥梁。如:陕南三日游—汉中、安康和商洛。对这些景点进行统一规划,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事业。

(五)提高群众觉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生存,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加强环保宣传,在景区内多设垃圾桶、指示牌及标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蒋满元.旅游外汇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J].国际经贸探索,2008(5).

[2]吴国清.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舒肖明.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学理论支撑[J].商场现代化,2008(4).

[4]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斯婷,现就读于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王剑涛(1968—),硕士,毕业于日本山口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新经济下的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4

(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

机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已由次级房贷蔓延到金融衍生品等各个方面, 导致美国第五大券商贝尔斯破产、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底特律三强也在寻求政府救助。由此可见, 这次金融危机将给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同样, 金融危机引发了股市下跌、楼市低迷, 同时还爆发了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灾难。2008年3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预测:“有一天, 人们回首今日, 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华尔街金融机构相继倒台, 世界股市下跌、楼市低迷、失业情况加剧, 加之2008年开始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这说明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 也许会持续很长时间才能走出衰退, 也许正如美国纽联储行长盖特纳所说:“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 涉及面广, 美国经济将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缓慢增长, 其他国家经济也会受其拖累。”

(二) 从经济理论上讲, 金融危机已经

影响着市场和购买力, 经济周期规律显示经济衰退。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产生原因的看法有很多。目前, 代表性的观点是外因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周期理论、货币主义理论与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但是, 他们都一致认为在经济发展构成中, 经济的内部因素是引起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因而在市场中经济周期的存在是必然的。

世界经济史同样证明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出现。从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每8~12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也就是经历一次经济周期的波动。因此,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 已经演变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并且伴随着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将会给世界带来最为严重的影响。

二、新经济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对陕西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一) 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

展模式,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步抛弃了僵硬、缺乏活力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自2003年加入WTO后, 已经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近年来, 中国出口下降, 在2008年9月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 上海A股市场16日跌破2, 000点大关, 17日又下降了2.9%, 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连续两天跌停。招商银行披露该银行持有大量的雷曼公司债券。多家银行 (包括香港投资机构) 持有雷曼迷你债券超过3.8亿美元。同样, 中国拥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中国将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估计有1.2万亿是美元储备, 美元的贬值已经使我国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中国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谈判“破裂”, 加之2009年9月11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的中美轮胎特保案, 可能会更大程度地使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外贸进行干涉。

(二) 各种数据表明, 中国经济仍在缓慢增长, 经济仍然没有太大衰退。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但是到了9月份, GDP增速却下降到了9%。全国第一产业增长值同比增长15.7%, 而到下半年8月份就回落到12.8%。然而,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9, 86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7.1%, 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一季度增长6.1%, 二季度增长7.9%, 三季度增长8.9%;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22, 500亿元, 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 477亿元, 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 884亿元, 增长8.8%。可见, 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衰退、欧美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 经济发展速度在放缓。

我国经济缓慢增长未尝不是件好事, 因为就出口方面而言, 根据国务院数据, 2008年一季度, 虽然以美元统计的出口增长率仍高达21.4%, 但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 已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状况。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前三季度对外贸易继续下降, 降幅明显收窄, 前三季度出口8, 466亿美元, 下降21.3%;进口7, 112亿美元, 下降20.4%;顺差1, 355亿美元, 同比减少455亿美元。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 578亿美元, 同比下降20.9%, 其中一季度下降24.9%, 二季度下降22.1%。中国对外贸易增速逐月放缓, 11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9%, 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2%, 而比上月则下降了21%, 这是自2001年7月份以来首次出现当月负增长。12月份, 出口同比降幅扩大到2.8%。2009年1月份, 中国进出口的数据更令人悲观, 进口同比下降43.1%, 出口下降17.5%。

从旅游业来说, 2009年1~3月份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入境旅游呈现大幅下滑态势, 除了澳门同胞之外, 入境旅游的外国人、香港同胞和台湾同胞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9年1~3月份我国入境旅游累计人数达3, 027.07万人次, 同比下降7.15%, 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82个百分点;入境过夜旅游累计人数达1, 188.58万人次, 同比下降11.33%, 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63个百分点;旅游 (外汇) 收入累计87.65亿美元, 同比下降15.38%, 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27个百分点。这也就表明, 2009年以来, 我国入境旅游并不乐观。

相比之下, 2009年的境内旅游却没有受到太多地震、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病毒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对全国100多家景区的问卷调研和访谈显示, 景区接待人数、营业收入略有增加, 2009年一二季度银行大量放贷,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明显, 营业成本稍有上升, 企业利润水平持平, 加之“十一”、中秋双节的长假期, 各地区门票上涨, 企业家对下季度和本年度的旅游发展预期乐观, 回暖迹象较明显。

但是, 受经济危机收入预期降低的影响, 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方式发生变化: (1) 旅游观念, 从观光向休闲转变, 更重人气、重休闲。旅游者更注重身心放松, 而不是“走马观花”; (2) 出游方式, 从团队转散客, 网络预订增加, 自驾游受青睐。各景区采取门票优惠活动, 很大程度降低了出行成本, 短线游客增加比重很大, 散客游的数量和比例上升, 网络在线预订上升; (3) 重复购买增加。游客旅游观念向短程休闲需求的转变、政府旅游消费券的发放、景区门票的优惠活动、景区新产品的不断推出, 使游客重复购买次数增加。

三、陕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开

发层次低、品牌形象不够突出, 旅游纪念品发展相对滞后。陕西文物资源居全国首位, 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三位, 但旅游收入只居全国第七位。来陕海外旅客的人均停留时间仅为2.9天, 国内旅客的人均停留时间仅为2.8天, 海外旅客的旅游购物支出仅占其旅游消费的27.74%, 国内旅客的旅游购物支出占其旅游消费的15.63%。旅客资源和规划管理相对滞后, 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深层次开发和动态展示不够, 旅游纪念品发展相对滞后。

(二) 产业意识不强。

大部分地区只停留在观光旅游为基础的产品开发上, 且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旅游季节性强。很多地区为了短期利益常常进行“一次性消费”。具体表现为:价格相对较高, 服务质量差, 使其旅游重复性低, 游客忠诚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旅游业的大规模投入。

(三) 旅游目的地通达性不高。

陕西位于中西部地区, 旅游城市和旅游区 (点) 服务设施配套能力不足, 旅游基础设施尚需进一布加强和完善。

(四) 政府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不足。

利用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政府在旅游项目建设引导性投资、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培养人力资源能力不高, 导致产业意识不强。

(五) 产业结构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许多旅游景区规模太小, 布局不合理, 开发分散, 缺乏精心的规划、细致的管理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线路的合理组合;二是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意, 生命周期很短, 重复性或模仿性项目做的比较多;三是市场的推广、营销和管理往往被忽略。虽然近几年陕西也有许多景点被开发出来, 但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 必须事前进行严密的营销分析和策划, 事后的市场开发推广以及在行业内部行之有效的管理可能更为艰难和重要;四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有一些观念还比较落后, 具体表现在违反客观规律盲目上马, 在资源的开发上有狂热性。

总的来说, 近几年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一定的市场导向, 营销策划脱离了游客需求, 建设的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 产品以及旅游次生品开发深度不够, 营销方式单一。

四、相关建议

改善陕西旅游业现状需要加强旅游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一) 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培养多元化市场体系, 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面开发旅游市场, 允许境外、省外有实力的资本进入旅游市场, 重点是进入旅行社行业和旅游景区 (点) , 广开投资渠道, 使旅游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理顺景区 (点) 旅游管理体制, 改变多头管理状况, 建立统一、高效发展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大力推动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二) 强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强化产业地位, 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机制。按照建立旅游大市场, 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强化宏观调控和规范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投入, 引导公众树立社会旅游的观念意识,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三)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把旅游教育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保障。到2010年,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将达到40万人左右, 以满足全省旅游业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省、市、企业三级旅游教育培训机构, 形成学校、社会、旅游企业三个层面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 建立旅游人才开发机制、旅游专题培训等各种形式, 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为旅游决策及市场开发提供依据。

建立完善省、市自动化网络, 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信息管理效率。组建大型的旅游专业网站, 集成全省旅游信息, 并接入国际国内各主要门户网站。把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运用到旅游景区景点上。实行旅游统计的网上报送, 为旅游决策以及市场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企业经营层面: (1) 创新经营方式, 提升企业业绩。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吸引更多的游客重复购买;创新营销渠道, 减少渠道环节, 降低销售成本, 如采用网络直销平台进行直接销售等; (2) 深化市场细分, 不断挖掘新市场。开发“一站式”景区产品, 带动中产阶层旅游市场、推出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 加强配套服务, 推进老年人市场发展、结合素质教育, 开展景区“旅游修学周”活动, 开发学生市场; (3) 优化资产结构, 加快产业融合, 提高经营绩效。对景区的不良资金进行有效剥离, 加快与景区产品上下游企业的融合, 优化景区产品供应链, 有条件的景区企业可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进程, 向集团化发展。

(五) 以创建和谐旅游为抓手, 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 结合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抓好各项基础工作, 推动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大力开展旅游市场整治行动, 推动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继续大力开展以“创佳评差”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景区创建活动,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专题活动。召开了全省旅游纪检监察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 联合省纠风办召开了全省旅游行业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专题活动动员大会, 提出了正确履行职责、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规范依法行政、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 为陕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格林斯潘.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金融时报, 2008.3.18.

[2]伯烈特史宾斯主编.伯列特的《诺贝尔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89.12.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5

陕西省旅游局

一、陕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财政、农业、旅游等各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与管理下,乡村旅游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努力克服5.12地震、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乡村旅游正在逐步成为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乡村旅游产业地位提升,发展速度较快

十一〃五期间,陕西乡村旅游实现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正在逐步成为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培育国家级“旅游强县”4个,省级“旅游强县(区)”22个,省级旅游示范县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47个,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8个;2010年“农家乐”经营户已发展至1、3万余户,年接待旅游者达3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亿元以上,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1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突破30万人。

2、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产品体系基本完善

空间分布点多面广,差异明显。陕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遍及省域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个乡镇,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独具规模、成效突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镇(村),例如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宝鸡关中风情园、礼泉袁家关中印象体验地、汉滨区毛坝田园、白水富卓苹果人家、西乡樱桃沟及城固桔园等。

从空间结构上来看,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主要体现“两带两边”的特点,两带是指环城游憩带、交通干线旅游带,两边是指旅游景区周边、城市附近周边,凸显“近市、近景、近路”的特点。开发类型多样,产品体系基本完善。为展示陕西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情,在充分整理和挖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基础上,各地市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游、生活体验游、文化互动游、休闲度假游、农事采摘游等形式,基本形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民俗文化景观型、景区接待服务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乡村旅游投资力度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投资力度。截止目前,陕西省已选出了110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达9.18亿元人民币,其中自筹资金已超过10亿元,银行贷款达6310万元,其他途径筹资达8500万元。省财政2007至2010年共拨付1500 万元对其中88个项目给予了引导性投入。

4、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陕西举办了陕西乡村旅游展、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陕南菜花节、安康龙舟节、西安灞桥樱桃旅游节、临潼石榴节、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览会、礼泉县乡村旅游节、渭南苹果节、陕南民歌节、陕北民歌节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充分挖掘了农村优秀乡土风俗,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乡村旅游人次显著增加。

5、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根据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陕西省成立了由省农业厅、省旅游局共同组成的陕西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召开了三次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乡村旅游得到重视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制定下发了《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陕西省创建旅游强县工作指导意见》、《陕西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陕西省农家乐工作指导意见》等五个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性政策文件,陕西省旅游局制定印发了《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分细则》、《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服务指南》、《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暂行管理办法》、《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分细则》等 规范性文件,省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扶贫等许多相关部门,围绕农村建设与发展,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6、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各地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党的“三农”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落实,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成就卓著。

二、陕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三农”问题较为敏感,在乡村旅游产业各要素的资源配臵、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开展市场监管、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些因素决定了乡村旅游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2、坚持示范带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任务

乡村旅游应以旅游经济强县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与管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评定等工作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树立典型,坚持示范带动作用。

3、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带动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从编制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规划和详规入手,加强项目策划,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加强各级政府财政引导性扶持力度,全面加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工作。

4、坚持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保障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与第一、二产业的融合,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与加工业发展,有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陕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资源利用率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开发形式单一,旅游六大要素不健全;品牌形象不突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三、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强力打造陕西省特色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将陕西省建设成为一个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力争陕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亿人次,年均增长25%,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均增长31%。重点建设100个旅游特色名镇,100个旅游示范村、30乡村旅游示范县,农家乐经营户数达3万户,直接从业人员30万人,并纳入全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规划。四、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群体,关系复 杂,利益纠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统筹规划、宏观协调、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各类乡村旅游企业服务标准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检查考核,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国际化;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好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制定配套政策,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2、示范带动战略

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地区,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县、特色旅游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线路,通过大力扶植,逐步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方面为乡村旅游树立品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先进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战略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乡村良好的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此外,还应加强与文化、林业、渔业、牧业、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在产业结合处寻找发展的突破点。

4、项目战略

乡村旅游要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把行业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人才专项培训、旅游精品培育、示范区打造等通 过项目设臵形成一个项目库系统,按照项目的主次逐一进行项目的调研、定位、策划与实施。通过项目来指导工作,从而真正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5、重点区块突破战略

乡村旅游应避免遍地开花,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交通条件等因素、经济实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选取发展潜力较大地区将其作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地区,予以优先考虑,并在基础设施、市场促销、品牌塑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从而达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井然有序的乡村旅游开发局面。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控制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坚持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切实体现乡村特色,尊重农民意愿,保护乡村文化。始终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在乡村旅游点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必须限期整治。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着手,加强旅游生态教育,开展“文明旅游、清洁旅最终培养环境、经济、文化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五、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模式

1、“三生一体”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 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有效衔接,互相促进。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使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体现乡村旅游发展的伦理价值。

2、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及特色农业聚集型模式

从空间结构上来看,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主要体现“两带两边”的特点,两带是指环城游憩带、交通干线旅游带,两边是指风景名胜区周边、城市附近周边,凸显“近市、近景、近路”的显著特点,因此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为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模式及特色农业聚集型。

城郊型模式主要依托大中城市,可定位成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景郊型模式主要依托大型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村寨型模式主要依托特色村寨来开展旅游;特色农业聚集型主要依托区域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六、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1、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工作是我国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应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相统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全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使乡村旅游发 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3、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体系构建相配合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的盲目流动,有利于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扩大内需,拓宽城乡市场,优化经济的整体结构。

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推进相协调

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依托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又成为乡村文化前进的助推器。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乡村旅游的开发为文化挖掘与传承提供了平台,文化的推进又进一步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七、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旅游地性质: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定量:到2015年,力争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120亿元人民币以上

旅游产品定位:休闲观光、休闲度假

旅游市场定位:国内游、近距游、散客游、自驾游、一日游 旅游形象定位: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休闲乡村 旅游文化定位:农耕文化、民俗文化 八、十二〃五期间陕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主题,重点打造“156”工程,即:

一大核心:提高乡村旅游认知,规划先行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应形成全社会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观念。

乡村旅游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陕西和谐社会”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重视规划的指导意义,逐步健全各级乡村旅游规划,同时,坚持规划从实际出发,空间上体现区域差异,时间上按进行部署安排,内容上与政府其他规划相衔接,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

五大重点:抓标准、抓示范、抓项目、抓宣传、抓品牌 抓标准

应尽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各级、各类规范和标准,使之成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目前,陕西省没有统一的乡村旅游标准,各市县级乡村旅游规范并不完善,乡村旅游面临诸多问题,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抓示范 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着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使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结合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注重示范带动作用,树立乡村旅游典范。十二〃五期间,通过地方推荐、主管部门评定验收,在陕西打造3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名镇、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

抓项目

“领略乡村文化、体验民族风情、进行休闲度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永恒主题,因此凸显特色、树立品牌、营造氛围、选择主题等一系列内容只有通过项目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项目的确立也是争取财政支持、社会扶持、低息贷款的平台和载体。

抓宣传

乡村旅游应加大宣传力度,以求扩大市场空间范围和市场空间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特点,因地制宜地使用主题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宣传体系和营销网络,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抓品牌

品牌建设是提高陕西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培育市场忠诚度的重要举措,因此,应选择一些基础较好、资源优秀、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点,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使其成为陕西旅游的新选择、新标志、新时尚。六大配套工程:管理体系、基础设施、教育培训、信息网络、投资机制、环境工程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积极发挥农家乐协会在乡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妥善处理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对乡村内外部道路、环卫设施、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乡村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完善旅游村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憩设施等旅游专用设施的建设。

加强乡村旅游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是促进陕西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也是建设一支精良、高效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需要。各级旅游部门应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期、分级、分批、分类、分层次地组织培训和学习。

完善乡村旅游信息网络

政府要提高认识、多方协调、资源共享、重点突破,构筑有助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乡村信息化网络工程。

完善多元投资机制

新农村建设中的旅游业必须拓宽资金渠道,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兴办乡村旅游,形成多元化乡村旅游投资的新格局。完善环境工程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同步,注重乡村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整体建设和乡村生态保护,建立预防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乡村环境监察机制和惩治机制,切实保护乡村环境不受破坏。

陕西省文学旅游初探 篇6

【关键词】陕西;旅游;文学旅游

文学是旅游的灵魂之一,对构建旅游地的形象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知名作家的故居及其作品的创造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1],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游览。从古代的杜牧到现代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作家的故居、纪念馆及其作品的诞生地、作品内容的背景之地以及文学作品本身形成了陕西独特而多样的文学旅游资源,这些文学旅游资源或独立成景,或锦上添花,都能对游客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2][6]。

1.陕西省开发文学旅游的优势

1.1 文学资源丰富,作家及作品众多,且影响力很大

在汉唐时代,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曲艺,涉及到陕西众多的风俗文化、地域建筑。众多的诗人出生于此,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就出生在长安,他晚年所居住的樊川别墅被他视为灵魂的居所。也有很多诗人到陕西省游历并留下了与之相关的诗篇佳作,例如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霸陵行送别》和《忆秦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等[5][8]。

到了现代,陕西更被称为“文学大省”。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被广泛传播。此后高建群、杨争光、叶广苓等作家在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建树也很高。如此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不仅增加了陕西省的文化底蕴,更为陕西省发展文学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文学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很多旅游者的出游目的越来越个性化和主题化,其中大量以文学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在这样的旅游环境下,陕西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地合理得当,势必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2.陕西省在发展文学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以丰富的文化传统为主要对象,而在文学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只有华清池的《长恨歌》,而其他的诸如杜甫的樊川别墅、灞桥等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地方如今早已不见当年的盛景。除此之外,对于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少之又少。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重视和开发,让很多慕名前去的游客大失所望。

就目前来说,陕西省大部分的文学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即使是那些少数已经开发的,也是处于肤浅的层次。与其作品相关的活动形式更是很鲜见。如果不加以宣传,便会“养在深闺无人识”。比如到过商洛的游客可能会去丹江体验“西北第一漂”,但可能会忘记了这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是其代表作品《秦腔》的真实再现,游客到了这里,难免会忽略或忘记在偏僻的里巷深处,还有一座贾平凹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此。

3.对陕西省发展文学旅游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重视文学旅游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来说,文学旅游资源是吸引他们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感化和促进了旅游主体的游兴[4]。所以应该重视文化的协同和推进作用,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就理所应当地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展示一个不仅有历史而且有文化的陕西。

3.2 深度挖掘文学旅游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旅游产品

3.2.1 重现诗歌或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场景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出版后,小说中的旧天城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桥对岸的福田家成为了观光步行道,众多文学旅游爱好者流连于此,切身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的伊豆。我国的绍兴本也是因为是鲁迅先生的故乡而被人们所熟知。据调查,到绍兴的游客60%都是冲着鲁迅去的。对于陕西来说,诸如此类的素材比比皆是,王维和元二话别的旅馆,李白笔下的霸陵,以及李白饮酒作诗的酒肆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增强旅游的体验感[3]。

3.2.2 举办话剧等演出活动

话剧、舞蹈等演出形式是游客最为喜闻乐见的,它可以生动直接地表达文学作品的情节,引发游客的兴趣,所以故事情节很强的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排演成经典的话剧或其它舞台作品,就像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这样,既可以带给顾客深刻的体验,也有利于打造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举办各种论坛和演讲,宣传陕西的文学旅游资源。

3.2.3 开放各种文学交流场所

在作家博物馆中,展览古代和现代作家的著作手稿、信件、肖像和私人物品等,向世人展示这些文学作家的风采。

在文学酒吧里,服务员应该会朗诵名家作品中的经典段落,会表演戏剧中的某一场景。酒吧会供应文学作品里主人公用过的午餐,喝过的黄桂稠酒,播放着主人公听过的某首曲子。同时为了增强游客的互动,酒吧还可以就作品或作者举办一些有奖知识竞猜,引导人们去关注作者及作品,增强游客的体验。

3.2.4 根据作品设计旅游线路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按照小说《尤利西斯》中的描述,设计了作品的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和斯蒂芬·迪达拉斯在此游荡的4条步行旅游路线,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尤利西斯迷”体验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地。对于陕西来说,旅行社等部门也可以设计这样的旅游线路,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样就可以设计出“临潼一西安一兴平一周至”的旅游线路,带领游客去体验不一样(下转第58页)(上接第45页)的《长恨歌》[5]。

3.3 采取多渠道的宣传和促销方式,提高陕西省文学旅游的品牌和知名度

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宣传成为提升产品知名度、吸引顾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对于常常处于蜗居状态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有效的宣传可以促使他们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去探寻他们所熟知的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地和发生地,另一方面,很多作家的故居或作品的产生地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向外界展示其风采。因此,要使陕西的文学旅游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市场化的手段,对这些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和包装,引发游客对它们的关注,提高其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62-64.

[2]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25-127.

[3]邓鑫.跟着文学去旅游[N].深圳特区报,2012(4).

[4]袁园.对河南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9-111.

[5]袁方.论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9-73.

[6]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46-48.

[7]余靖华,李江风.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9(1):82-84.

[8]廖高会,任占文,王明端.山西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9-91

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旅游商品,发展策略,陕西

本文研究的旅游商品不包括无形的服务, 主要指旅游者因旅游活动而产生购买, 所有权发生转移, 具有完整物体形态和旅游目的地特色商品。

一、陕西旅游商品发展存问题

1. 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 做工粗糙。

陕西各大景区和旅游商品街, 所出售旅游商品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和全国其他地方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 甚至雷同, 比如在各个景区的民族小包、小镜子, 各种仿造的小饰品等。二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具有一定本地特色, 但做工粗糙, 包装简陋, 无法较呈现当地的文化内涵。比如摊位上出售的兵马俑、唐三彩、倒流壶、公道杯、陶埙等仿古纪念品。

2. 旅游商品价格不够合理。

旅游者在陕西旅游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 但是不知道当地最有典型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什么, 二是面对的旅游商品价格参差不齐, 购物店里的价格和摊位上的价格、不同店面和不同摊位的价格也千差万别, 旅游者常常担心花高价还买不到货真价实的产品。

3. 旅游商品购物店商业气息过浓, 精细化、创意化程度低。

陕西出售旅游商品的渠道通常有超市的特产区、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这几种。渠道共同点是商业气息非常浓, 精细化、个性化、创意化程度很低。超市特产区常常是当地人不愿光顾的地方, 游客常常由于时间、信息有限等原因前去购买, 但往往这种购物经历不愉快。再者, 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 比如西安的回民街, 由于游客爆满, 很多店面和摊位都只考虑将商品卖给一次性游客, 根本不会考虑创建品牌或者赢得回头率等问题, 所以质量可想而知。最后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 景区商品一定比其他地方贵。

二、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

1. 旅游商品系列化。

本文按照旅游商品的形象代表程度将陕西旅游商品排成一个系列, 具体见下表:

2. 创新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设立新型的专门化旅游商品购物店。

(1) 创建新型的博物馆式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整个店面的装潢陈设中, 讲究品味和风格。在购物店中设立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铺位, 在铺位中显眼的位置陈列同等旅游商品中的艺术品和珍品, 设立专人进行讲解, 包括该旅游商品的历史、价值、其中蕴含的文化等, 针对游客提问进行解答。在购物店某一特定区域增加实际操作、制作环节, 进行真人演示, 让游客了解旅游商品的制作过程, 吸引游客注意。 (2) 创新创意网络购物渠道。网上购物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局限、价格相对实惠等优点, 但是也有无法看到商品实际质量、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缺点。所以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时, 要特别注重口碑、服务和细节, 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价格也要相对实惠, 满足网购族群需求。

3. 为旅游商品提供人才保障。

(1) 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陕西高校要重视商品设计、开发、行销和公关等专业类人才培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 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 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加入实践环节, 去企业一线进行观摩学习, 让学生增加一线经验, 也为相关的行业问题出谋划策。其次, 高校和企业联合组织一些专业的商品设计大赛, 促进对人才的培养, 毕业后可以直接去企业任职, 企业对其进行后续培养。 (2) 政府对社会人才进行支持。政府出面主办一些长期固定的大型旅游商品竞赛, 比如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等, 比赛胜出选手可以获得奖金、就业机会、行业认可等奖励, 如果有开发商对某作品感兴趣, 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出售, 卖出的产品给设计者分成, 激励更多人来参加比赛。政府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某些珍贵技艺的继承人, 给予资助, 比如提供补贴、帮助其联络购买商、帮助其进行营销等形式。

4. 为旅游商品提供制度保障。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旅游商品的生命在于特色, 不管是历史传统造就的特色还是新的创新创意, 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来保住特色, 否则旅游商品市场只会形成同质化的产品, 让游客无从购买, 也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陕西应大力开发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商品, 企业对旅游商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注册和申请版权、专利权。对一些旅游商品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制作过程、地方名优特产、优势工业类进行“原产地保护”,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和企业要依法追究责任。 (2) 促进旅游商品价格合理化。面对旅游者认为的旅游商品价格不合理的情况, 陕西省要完善旅游商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按照成本核算、供需关系、市场行情等途径进行定价, 取得旅游企业盈利、旅游者需要、形成行业良性竞争三者均衡, 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适时进行一些价格促销活动, 旅游者获得物美价廉享受。在一些游客不易识别真伪的购物品店设立专门检验人员, 比如蓝田玉购物店, 同时发挥消费者保护协会的作用, 保持投诉电话的畅通和处理投诉事件效率, 保证游客权益。

参考文献

[1]李利.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9) .

从大旅游观谈陕西旅游市场的发展 篇8

一、大旅游观

“大旅游”观是指旅游的大资源、大市场、大产业带和大产业链等方面的产业和空间整合, 是一种符合世界旅游需求结构变化和产品类型发展趋势的新观念。它注重旅游需求的复杂和个性化, 对市场更加细分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将旅游视为物质与精神的消费结合体, 提出旅游的吸引物还应包含非物质, 如环境、文化、形象和机制等。

二、陕西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 陕西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机遇

1) 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陕西建都, 历时1191年, 其文物的数量和价值在全国均属首位。例如,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坑;迄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珍藏唯一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法门寺皇家寺庙;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藏品最多、设施最先进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文物古迹为特色的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华山旅游区、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太白山旅游区、延安“三黄一圣”旅游区、终南山旅游区、咸阳帝王陵旅游区、汉中“两汉三国”旅游区和榆林塞上风光旅游区10大旅游区和“丝绸之路”西安古都文化游、“三国”游、黄土风情游和黄河精选游等5条专项旅游线路。同时, 目前以省会西安为中心, 关中地区为主体, 陕南、陕北为两翼, 形成了东、西、南、北和市内五条主要旅游线路, 有着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和国内国际航空通道。2) 社会资源较为充裕且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陕西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旅游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能为陕西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3) 经济的发展、群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给陕西旅游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主体、向陕北和陕南扩展的旅游战略发展格局, 提出了“基础在文物、做强在文化、扩展在会展、做大在旅游、支撑在金融”的思路。

(二)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劣势和挑战

1) 陕西省各区域之间旅游发展不平衡, 很多知名度高的景点分布较散使得行程用时太长, 游览积极性降低, 大多游客来陕只集中于西安一地, 极大地浪费了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2) 陕西旅游产品多年来主要以静态文物观光型为主, 未能及时进行旅游产品升级, 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 市场观念和开发意识薄弱, 参与性旅游活动较少, 游客体验不深, 停留时间短, 美誉度和重游率较低。另外, 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有些景点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 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强行兜售、强买、强卖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陕西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3) 陕西有些文物古迹和宗教旅游资源与周边省区趋同化现象较明显, 客源又相近, 区域竞争激烈。加上陕西省在全国整体经济活力还较低, 近几年虽然增加了旅游促销的投入力度, 但仍远低于其他旅游强省。在陕南, 有的市宣传经费仅有几十万元, 而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一年的促销费用就超过千万元。投入的不足造成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水平不高, 市场开拓能力低, 经济效益较差。

因此, 针对陕西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 提出以下的发展对策:

三、陕西旅游市场发展对策

(一) 树立“大旅游”观, 坚持多元化融资, 组建龙头企业,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要在全省开展大旅游观宣传, 全面开放市场, 支持鼓励省内外开展旅游联合和协作。实施集团化战略, 组建大型旅游龙头企业, 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如景区信息咨询、道路和设施标志、应急和救助、游客权益保护等服务, 对一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人造景观要坚决取缔, 对乱收费、乱拉客、乱宰客等现象要有力的查处。

(二) 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陕西省除了正在实施的“一六八”旅游规划项目外, 还对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华山旅游景区、汉文化旅游线路、秦岭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景区、陕北红色旅游、温泉休闲旅游和旅游环境工程建设等10个项目进行了重点建设, 提出了“人文陕西, 山水秦岭”的品牌主题, 推出了关中的古色旅游、陕北的红色旅游和陕南绿色旅游品牌。要继续深挖景区的文化内涵, 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协调发展, 让游客得到更多的旅游体验。

(三) 利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 推广陕西旅游整体形象

将旅游产品和广播、影视、演艺相结合, 形成促销合力。除了利用交易会、推广会和媒体传播等传统的促销方式, 还可以通过商务旅游、会议旅游、高科技农业旅游、修学旅游、名剧、名人效益等方式精心策划促销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 精确制定陕西旅游的个性定位, 出台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 通过形象推广、媒体广告以及专项推介等活动来拓展市场影响力。

(四) 建立适应大旅游发展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制定旅游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财政、交通、林业、建设、宗教、文化、文物、公安、工商、物价、卫生、广电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发展工作, 预防旅游景点行政条块分割和争夺客源而发生的内耗。

(五)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设计、道面铺装、建筑设计及标识系统等方面要体现旅游功能的要求, 将艺术化、规范化与环境相协调, 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 陕西旅游市场应当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大旅游”观出发, 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进一步抓住国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 实现陕西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摘要:陕西旅游市场在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时, 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对陕西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提出以大旅游的观念来指导陕西旅游业的发展, 制定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大促销力度、建立大旅游管理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大旅游观,陕西旅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茂盛, 李奥.陕西旅游发展攻略[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8.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9

1 陕西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旅游景点聚集最多的省, 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诸如著名的延安黄帝陵、兵马俑、西安大雁塔等等, 据统计, 陕西省2009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 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 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 增长16.7%。然而, 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对陕西的自然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过多的对自然保护区的侵扰, 各种人工风景区以及公路、铁路的建设, 造成了植被的破坏, 水土大量流失;自然风景林逐渐减少, 病虫害逐年增多;旅客的素质参差不齐, 或者受到金钱的诱惑对各种国家保护动物大开杀戒, 等等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各大风景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可见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2 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1) 人们传统的观念里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这种传统的资源无价的观念导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无偿的占有以及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造成旅游资源的大量损毁,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另外,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把旅游作为一种无烟工业, 认为旅游产业不排放有害物质,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各地大肆的开发旅游景点, 但是却没有一套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控制和保护措施, 这种开发反而加速了旅游资源的退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产业, 认为旅游产业投资小, 风险小, 却忽略了旅游资源的消耗是旅游产业最大的成本投入这一现象, 歪曲了旅游产业的成本构成, 虚增了旅游产业创造的价值。旅游资源并不是可再生资源, 由于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恶化和毁灭。

(2) 人类不当的经济行为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 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是旅游景区的空气环境和水环境受到污染, 另一方面恶劣的环境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致;第二, 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资源占用对旅游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 比如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 开山炸石使原本优美的自然风景遭到破坏;第三,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 使区域经济机构以及生产力布局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法相适应。

(3) 旅游活动的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其他废物对旅游景点环境以及游客兴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 旅游产生的废气、垃圾以及噪声污染。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 以及旅游景点的宾馆、饭店等大量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对当地旅游生态资源造成的影响;第二, 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 造成环境超负荷运转,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以及较为具有特色的景点往往人满为患, 过多的践踏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三, 游客自身的素质影响。由于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 某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如游客吸烟不当引起的火灾、对草地的践踏、乱折植物等等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退化;游客乱扔垃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等;第四,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开山劈路, 大兴土木等现象严重, 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一方面破坏自然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

2 加强陕西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正确利用各种管理手段维持和加强生态环境因素与景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 疏通该障碍正是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

2.1 对旅游生态环境科学的认识

上文提到, 由于人们错误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 进而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因此, 加强人们对旅游生态环境的正确和科学的认识, 是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

第一, 生态环境具有自身独特的构成元素, 是由多个独立的具有生命的有机个体组合而成的, 也就是说, 生态环境也是有生命的。基于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人们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外界因素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 如2008年的洪水灾害, 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大量的破坏和污染, 使生态环境对雨水的承载能力受到干扰, 当这种干扰达到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 则发展成为无羁的洪水, 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 生态环境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 该规律是自然环境自身特有的规律, 人们作为外界的因素, 只能够进行利用, 却不能强制的进行改变。如秋天红叶的形成即需要合适的气候、风力、风向、温度、降水、阳光等的自然条件, 还要有能够产生红叶的树木种类的聚集。最近, 国家即将研究实施的对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如水源保护地等) 的补偿措施, 不但改变了人们在落后的聚居地生活方式,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能力与水平。第三, 旅游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一旦失去将无法回来。目前, 在陕西省的各旅游景点, 存在着盲目进行土木建设的现象, 灰白的钢筋混凝土嵌入到青翠的景色中, 难免与优美的湖光山色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种人工建筑不仅玷污了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 更加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 各级管理者, 尤其是旅游生态环境管理者、决策者, 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一些、再长一些, 管理要在自然规律基础上, 这才是明智的管理。

2.2 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容量调控系统

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 坚决依法治山;另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旅游法》、《旅游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根本大法, 各旅游区也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制定颁发有关旅游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健全法律体系。国家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 (全国人大、建设部、环保总局等) 、旅游区所在地的各级人大和政府还应经常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同时, 进行科学的规划, 对各旅游景区的合理旅游地环境容量进行确定, 进而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旅游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 采取总量控制、经济调控、分区游览、外部景区调控和压峰抬谷等手段进行调控, 确保旅游地环境容量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3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旅游地的景区管理, 从公园规划、开发管理以及手续费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来加强管理力度, 使部分单位和个人恶意破坏和规避开发手续等恶性行为得到惩罚和制止;同时, 加大力度对景区的管理设施以及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化建设, 以此提高管理水平, 进而改变目前只重视批量建设却忽略管理的局面, 使景区的管理更加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逐步走向科学化和集约化的管理道路。

2.4 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景区建设

加强景区的林业建设, 通过建立森林公园等措施保护天然林木资源, 同时能够使天然林业风景区的面积不断的扩大, 这也是加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 在加强景区建设方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 使其能够加强景区建设, 包括森林公园的建设以及各种主题公园的建设, 这也是提高景区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 对于能够促进景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相互协调, 设立投资、联合、参股等方式进行景区的建设, 争取建成一处就成功一处, 就能够造福一方, 成就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政府和社会的各投资单位开发景区公园的积极性。

2.5 控制游客数量, 倡导文明旅游

在控制游客数量方面, 可以采取分区旅游和有计划旅游的方式, 组织游客在景区之间进行游览, 并且配备导游;对游客进行提前登记, 根据游客数量和信息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包括游客的旅游景点、路线等等, 对每个景区的游客数量进行控制, 对于人流量和车流量进行限制, 同时在旅游旺季, 可以通过适当提高门票价格等措施来对游客数量进行调节, 以此保护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另外, 在景区内各景点设置诸如请勿乱丢垃圾, 请勿在此吸烟等标志, 时刻提醒游客注意自身的素质, 通过不断的提醒, 加强人们热爱环境的意识, 减少破坏活动的发生。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 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旅游产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在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认识的同时, 通过提高立法强度、提高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戈.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 2001, 17 (2) .

[4]石强, 郑群明, 钟林生.旅游开发利用对水体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2, 25 (4) .

[5]冯学钢, 包浩生.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4 (1) .

[6]石强, 舒惠芳, 钟林生, 等.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 2004, 40 (1) .

[7]叶春.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土壤冲击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5.

[8]陈飙, 杨桂华.旅游者践踏生态旅游景区土壤影响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 2004, 24 (6) .

[9]赵全科, 陈兴国.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及治理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2, 16 (54) .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10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提高,令信息化技术在全球范围普及,促进了旅游业向信息化时代发展,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提供了重要契机。陕西省是我国旅游大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省经济水平发展及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现今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旅行社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智慧旅游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智慧旅游基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而来,是旅游信息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旅游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智慧旅游发展基础需要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使游客在旅游期间能够更好接受和体验到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核心内涵主要是为旅游者主动及时提供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可促进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旅游设施的信息化、经营方式的信息化及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业科技和创新水平,使旅游业向信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智慧旅游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经营水平,利于动态监督和实施控制企业管理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充分的主体信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智慧旅游基于信息技术掌握游客的兴趣爱好,设计大众需求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主动给参与到旅游传播过程及营销过程当中。

智慧旅游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巨大优惠。通过建设智慧旅游,完善城市智慧旅游系统,使当地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安全等系统能够更好融合合作,充分发挥出整体效益,可显著改善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当地居民带来方便。

与此同时,智慧旅游概念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智慧旅游尚无明确或全面的应用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其应用范围;智慧旅游建设中,由于尚未明确公益性和盈利性,使建设和运营主体混乱,使智慧旅游的应用受到制约,造成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错位或缺失等等。

二、智慧旅游环境下陕西省旅游社的变化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业的运行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团队游数量的减少。

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喜欢在旅游中得到放松,喜欢在旅游中享受到自由,使诸多游客在旅游时不再倾向于团队游。据我国相关数据资料调查研究发现,我国1989年团队游客数量为70%,降至目前的30%。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游客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交通方式、居住环境、旅游方式等,较团队游,散客游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方式,使游客自主选择,游客在到达目的地后,只需采取手机、平板电脑等,找到所需的车站、酒店、景区等,以此明确实某个酒店房间及优惠活动等,使越来越多游客选择自由式旅游,也相应减少了旅行社的团队游数量。

(二)旅行社导游面对着失业危机。

旅行社服务中导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智慧旅游环境下,旅行社为了保证自身旅游线路的正常运行,多是采取兼职导游,团队游数量及导游工作机会减少;游客只需通过网络信息化资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许多景点使用二维码,游客只需扫描,就可获得该景点的相关知识,无需导游讲解。另外智慧旅游下逐渐减弱了导游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信息互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解决,因此智慧旅游下,导游许多的基本工作将会取代,许多导游将面临着失业危机。

(三)电子商务费用的节约。

智慧旅游的建设,旅行社只需将各种信息资源放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游客可根据自身需求对各种资源信息予以检索,可获得大量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根据自身续期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旅行社无需自己建立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可节省相关费用。小规模旅行社也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避免小规模旅行社无法开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劣势。

(四)服务质量的日渐提高。

中小旅行社在建立智慧旅游后,游客可根据相关名称就能获得该旅行社的相关信息,通常游客在选择旅行社时多是根据旅行社价格、服务质量等,或在选择旅行线路时,则是根据数据中心中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线路以及相关游客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判断,这时就需要旅行社需不断提告自身服务质量,能够获得大量游客的认同。

(五)旅行社经营模式的改变

旅行社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性技术,充分扩大所面对的受众人群,如携程、乐途、ctrip等,并结合旅游行业标准化环节如机票、宾馆预订、自由行等,其运营的标准化,同时为受众展现提供所需全面的信息资料,具有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这种模式在运行时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自身的经营模式。因此对于现今的旅行社来说,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现今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自身经营水平。

三、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建设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中小旅行社在发展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危机与挑战,同时内部的改革也会为其带来压力。中小旅行社在产品开发、品牌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力和发展均受到限制。

在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中小旅行社必须要选择一个方向和突破口,抓住外界所带来的机遇,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应将智慧旅游作为陕西中小旅行社重点工作,以此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改变旅行社传统经营模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促进产品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应用,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也为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下,游客的旅游需求更加个性化及多样化,中小旅行社必须要明确游客需求,准确细分市场,明确旅游产品的定位,实行差异化策略,开发带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及创造个性化产品,为游客提供最佳服务。智慧旅游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采取智慧旅游,满足游客需求,使游客在数据中心能够准确快速获取到所需信息数据,且游客在选择需求时,也可查看相关信息的评价,以此决定是否需要采用,使游客根据意愿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用自身权益,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要着力开发自由行产品,游客可自己组合线路,旅行社作为旅行顾问,利用网络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支付等服务。

(二)明确游客形成路径,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

智慧旅游下旅行社的构建时,明确游客“普通人-感知者-潜在的游客-现实的游客”这三个转换,掌握游客所需,为其建立提供必要参考依据。智慧旅游下旅行社所面临的客户源由团体转为个人,所采取的“批发式”服务也转化为个性化服务,因此智慧旅游下旅行社必须要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旅游下,无需占有资源,客户通过互联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资源,DIY旅游线路和服务。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可提高旅行社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

(三)贯彻落实集团化发展战略

中小旅行社在应用智慧旅游时,依然存在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散乱、弱局面尚未改善,旅行社用智慧旅游的发展无法适应宏观环境的改变。因此中小旅行社需对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利益资源进行有效重组,对物质和信息资源予以合理整合,使集团化发展战略得以贯彻落实。因此中小旅行社需对企业发展模式予以调整,基于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有效调整,促进旅行社集团化运作,使各个旅行社之间充分享受信息资源共享,并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集团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旅行社之间可建立相互信任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各个旅行社在旅游价值链中能够对自身发展利益予以优化,更好适应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的发展。

(四)实施信息资源全面整合

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社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链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自身发展,旅行社必须要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面对着智慧旅游下,旅游业利益相关利益范围随之扩大,不再是面对着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旅游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范围涉及到各个行业,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也不在简单的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因此在智慧旅游下,中小旅行社不可墨守成规,闭门不出,需打破区域,突破行业界限,树立跨行业、全球化的开放性视野构建信息化平台,确保信息化平台能够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目的,具有综合互补的特征,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可有效解决智慧旅游的核心问题。

(五)促进优秀导游的培养

智慧旅游可以取代导游的诸多职能,待面对着紧急情况,依然无法替代导游。因此为了避免导游的缺失,必须要保证导游对景点知识有着充足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满足游客各种问题;其次许多景点所蕴含的意义无法比拟,各个景点只有在合适位置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我省诸多景点所代表的意义则是无法诉说的,这时导游能够带领游客去感受,知晓何处才是最美的景点。最后通常数据中心的信息数据更新延迟出现错误,因此需及时了解当地各种信息,这时导游的作用则发挥出来。因此旅行社需培养出优秀导游,掌握更多有效实时信息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11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陕西;竞争力

本文侧重于陕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结合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的特征,最终选择了国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这三个指标。

一、指标分析

1. 国内市场占有率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研究陕西省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若分析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整个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则意义不大。所以文章研究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即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P=S/C

其中,P代表陕西省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S表示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C表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即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通过查询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可以得到2002-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这样就可得到国内市场占有率数据。通过计算发现:由于受到“非典”事件的影响,2003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相比较2002年来说都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但随着事件结束,这两者都有所回升并明显增长,从而带动市场占有率的回升。直至2009年,由于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势必会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使得这两者纷纷增加,从而带动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总的来说,2002年到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基本稳步提升,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加强。但是,整整十年时间,市场占有率仅从1.7%增至3.2%,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还是非常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即一个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率之比。若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到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中,则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就等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的二者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RCA=X/aY/b

其中,X表示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a表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Y表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b表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若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根据2002-2012年所需数据计算,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一直在0.5处上下波动。由于受到2003年“非典”事件、2007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的影响,这几个年份的RCA指数都低于0.5,位于0.4左右的水平,其他年份都位于0.5水平之上。总体来看,从2002年到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有增有减,相对来说呈现了不稳定的趋势。而且,整整十年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没有一年是超过0.8的。根据前面RCA指数的分析,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也就是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增长率与该国或该地区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之差。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本文,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优势指数,就是指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与陕西省货物、服务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差值。二者差值越大,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E=P1-P2

其中,P1表示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P2表示陕西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E大于0时,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E小于0时,说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

通过计算可知,2002-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毫无规律可言。值得注意的年份仍为2003和2008年:2003年“非典”事件的影响,使得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负值,而其他年份都为正值。除此之外,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指数也是这十年间最低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在其余十年的正值之中较低。2002-2012十年间,陕西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变化范围比较大,数值忽高忽低极其不稳定。陕西只有2004、2009和2011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大于0,说明这三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而其余年份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均小于0,说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十年以来,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有正有负,且负数多达6个,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极其弱。因为影响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才会如此大幅波动,不过,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旅游服务贸易较强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两大特征。

二、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总结

从市场占有率指标来看,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还不到3.5%,且大多在2%左右浮动,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还是非常小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来看,其没有一年是超过0.8的,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来看,其多为负数,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极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薄弱。但是,这也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提升空间还很大,发展前景也还很广阔。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合理规划,给予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会得到明显提升的。(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陕西旅游业发展 篇12

1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

21世纪初,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境外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美英等发达国家(地区)都进行了长期实践,其中以旅游型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最为突出。Junxi Qian ,Christian M.Rogerson等从游客需求和地区旅游开发政策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进行了分析[1,2,3]。Duk-Byeong Park等以韩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4]。部分学者也对小城镇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如Clare Murphy和Emily Boy研究了当地旅游资源在小城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小城镇文化旅游发展理论模型,从而指导小城镇实现经济转型[5]。Akama J kieti D在对肯尼亚蒙巴萨岛旅游小城镇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经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认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城镇进行旅游开发[6]。Shu-Tzu Chuang通过比较台湾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和以农场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这两种模式,提出社区居民参与对小城镇旅游开发的影响[7]。

在中国,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小城镇与旅游的研究在中国一开始就具有独立的研究地位,但在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涉及到的个案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较多,而系统化的定量研究相对不足。秦学较早对我国中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8]。唐建兵,王玉琼以我国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对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了定性分析,提出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对策建议[9]。殷景文等以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共生模型为切入点,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交通、旅游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溪口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10]。王群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现状及问题,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11]。王兆峰,余含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耦合机理,并对张家界旅游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12]。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日趋成熟,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多元化,但现有文献仍主要集中在对二者“单向”关系的研究上,尤其是从旅游视角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的较多,而对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展开系统的定量研究的文献明显不足。

2 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2.1 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也要求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旅游产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给社会(民航、城建、商业等)带来5~7个间接就业岗位,且不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量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有效带动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业地产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经济上快速发展的旅游中心,抑或是旅游小城镇。

第三,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发展在带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暂时性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政府和企业将小城镇建设的定位及规划向更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使得旅游者和小城镇居民能够共享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

第四,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和沟通。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多种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会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频繁接触,也会使其自身落后的观念逐渐被新的观念所代替,而小城镇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社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结果。

2.2 小城镇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小城镇居民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人口城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小城镇建设带动的工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使社会生产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工农业生产中解脱,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小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外出旅游成为可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城镇景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依托。旅游产业属于资源依托型产业,城镇旅游的发展突破了原有旅游资源的内涵,使城镇景观及原有城镇文化均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城镇绿地、城镇公园等在城镇体系中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城镇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游憩空间,使小城镇景观不仅具有物质性生产现状,而且兼具观赏性和商业旅游的现状。

第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集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支撑。小城镇日趋完善的接待设施、更加便利的交通体系及较为发达的服务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节约了旅游企业的成本,特别是小城镇人力资本积聚效应的增强,大幅减少了旅游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加反过来再投入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活及生态环境,进而又会吸引大量游客,最终形成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

3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现状

3.1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近十五年来,陕西省旅游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其收入效应和创汇效应逐渐突出,2000-2014年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2 183 亿元,年均增长27.95 个百分点。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 年的89 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 435亿元,增长了2 346亿元,是原来的27.36倍;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从2000年的2.5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4.16亿美元,是原来的5.66倍。

其次是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现状。带动地区就业是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突出表现,2000年至2014年的十五年间,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 年的1.48%增长到2014年的16.91%,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

再次是旅游产业发展改善生态发展的现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旅游产业的绿化贡献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十五年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1.99平方米增长到2014年的13.56平方米,是原来的6.81倍,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效应得到了释放。

最后是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现状。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提升,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方面的文化功能也有了明显加强。其中,陕西省旅客周转量从2000 年的376.99 亿人公里增长到2014年的1 137.34亿人公里,并在2012年成功突破千亿人公里;代表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转变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也于2004年突破千元大关,并在2014年增加到2 292.5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3.2 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是小城镇建设的人口发展状况。十五年来,陕西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其城镇化率由2000 年的32.27%增长到2014 年的52.93%,增长幅度达到20.6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8 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陕西省城镇人口增长到1 877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02% (总人口为3 753万人)。另外,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80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 33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44.29% 增长到2014 年的64.53%,且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4年的50.28%以后每年以1.39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全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

二是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状况。近十五年来陕西省人均GDP及二三产业GDP比重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人均GDP从2000 年的4 549 元增长到2014年的46 929元,2005年陕西省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十五年间陕西省人均GDP增长了42 380元,是原来的10.32 倍;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85.69% 增长到2014 年的91.15%,增长了5.46个百分点。

三是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发展状况。近十五年来,陕西省在医疗、教育、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全省医院拥有病床数从2000 年的9.26 万张增长到2014 年的19.90 万张,增长了10.64万张,是原来的2.15倍,全省医院拥有病床数在2005年突破10万张之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普通高等学校专人教师从2000 年的20 723 人增长到2014年的72 680 人,增加了51 957 人,是原来的3.51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上下波动的态势,但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35.8%和43.5%下降到2014年的35.4%和30.1%。

四是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变化状况。近十年来,陕西省在生态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全省小城镇建设质量大幅提升。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5年的35.7% 增长到2014 年的41.2%,增长了5.5%。虽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从2005年的129 万吨增长到2014 年的629 万吨,是原来的4.88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却在逐步拉大,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尚不平衡。

五是小城镇建设的生活方式转变状况。近年来伴随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陕西省在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方面成效显著,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0 年的11.32万辆增长到2014年的308.72万辆,增长了297.4万辆,是原来的27.27倍。另外,城市用水普及率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发展迅速,分别从2000 年的59.75%和48.08%增长到2014年的97.01%和98.15%,年均增长分别是2.66个百分点和3.5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优势突出,表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旅游产业发展在带动地区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辐射带动效应仍略显不足,尚不能形成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伴随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陕西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医疗教育水平、建成区绿化率、城镇道路面积和居民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等尚未满足全省小城镇建设及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

4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4.1 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本文将从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等角度设计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同理,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客观情况,本文将采用综合指标法来设计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生活方式等六个方面的城镇化。具体指标见表2。

注:“+”表示正向指标。

4.2 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陕西省旅游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发展状况,首先需要获得这两方面的相关数据。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从2005—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获取以下数据。

4.3 利用SPSS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首先,在SPSS数据编辑器中录入原始数据。如图1所示,X1、X2、X3、X4分别代表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GDP比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旅游绿化贡献度和游客周转量;Y1、Y2、Y3、Y4、Y5、Y6分别代表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

其次,在SPSS语法编辑器中调用CANCOOR程序。由于在SPSS统计分析中并没有直接提供典型相关分析的交互窗口,故需在SPSS语法编辑器中调用图2 所示的‘Canonical correlation.sps.’宏程序来实现。另外,CANCOOR不能读取中文名称,故需将变量改为英文名称。

最后,运行程序,即可得到所有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图3是部分输出结果。

4.4 模型检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旅游产业发展(x)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s for Set-1

2)小城镇建设(y)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s for Set-2

3)旅游产业发展(x)与小城镇建设(y)之间的相关系数。

Correlations Between Set-1and Set-2

4)典型相关系数。

Canonical Correlations

在输出结果中,从前三个相关系数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指标都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第四个典型相关表中可以看出,得到的这四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较高,表明这些典型变量之间关系密切,但要具体确定它们之间相关性的显著程度,还需进一步对各典型相关系数的卡方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5)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Test that remaining correlations are zero:

显著性检验表的第二列是各典型相关系数的卡方统计量,由此可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前两对典型变量都是显著的,这说明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之间有两对典型变量。后两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虽然也达到了0.8以上,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不能作为典型相关变量。

6)两对典型变量的系数。

①第一组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②第一组非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③第二组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④第二组非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由于原始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数据的系数来表示典型变量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在考虑典型变量的系数时使用标准化系数。根据上面的1)和3)标准化系数表,可以得到:

代表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典型变量U1和第二典型变量U2分别为:

U1=- 0.322 X1+ 0.247 X2- 0.797 X3-0.140 X4

U2=- 0.078 X1- 4.601 X2+ 3.448 X3+1.084 X4

代表小城镇建设的第一典型变量V1和第二典型变量V2分别为:

V1=-7.126Y1-1.251Y2+3.089Y3+1.13Y4+0.294Y5+2.934Y6

V2= 19.635Y1- 3.106Y2- 13.084Y3-3.055Y4+1.708Y5-2.261Y6

7)两对典型变量的负荷系数。

①第一组典型负荷系数: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1

②第一组交叉负荷系数:

Cross Loadings for Set-1

③第二组典型负荷系数: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2

④第二组交叉负荷系数:

Cross Loadings for Set-2

典型负荷系数,也称为结构相关系数,该系数是典型变量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上面第一组和第二组典型负荷系数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U1和小城镇建设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V1与各自的原始变量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交叉负荷系数指的是某一组中的典型变量与另一组的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同理,由上面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交叉负荷系数可以看出,小城镇建设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V1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始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旅游产业发展变量中的第一个典型变量U1与小城镇建设的原始变量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①第一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本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

②第一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第二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

③第二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本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

④第二组原始变量总方差中由第一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

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是对典型变量代表性的检验分析。其中,冗余指数的大小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能够对另一组变差相互解释的程度大小,从而定量测量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某侧的)冗余指数=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本侧)代表比例。冗余指数越大,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解释对方组原始变量的能力越强,包含原始变量的信息越多,典型变量的代表性就越好。

从四个冗余分析表可以得出,旅游产业发展变量被自身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了94.5%,被第二个典型变量解释了2.2%,二者累计解释了96.7%,而同样被小城镇建设的两对典型变量累计解释了96.7%。小城镇建设变量被自身的第一个典型变量解释了96.5%,被第二个典型变量解释了0.5%,二者累计解释了97.0%,而同样被旅游产业发展变量的两个典型变量累计解释了97.0%。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两对典型相关变量U1和V1、U2和V2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陕西省2005—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两方面的数据,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如下:

1)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及生态城镇化进程;反之也成立。

从第一对典型变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作用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社会城镇化进程、生活方式转变、小城镇空间扩张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旅游产业的经济、生态及文化作用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效应稍显不足,反之亦然。因此根据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实际,借鉴其他领域的政策,给予各地更加公平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加大对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企业经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同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设计土地流转制度等方式,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为陕西省旅游产业社会功能和小城镇社会城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旅游产业生态和文化功能的释放主要表现在促进小城镇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反之亦然。

从第二对典型变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态和文化功能的释放促进小城镇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改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会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和文化效应的发挥。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建设部门可以通过部门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 “五线”管制制度(即文物紫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基础设施黄线和道路红线),以引导小城镇建设中的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对陕西省内重要小城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可以通过部门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进而为陕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3)在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过程中,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诸如社会、生态、文化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正好说明了社会发展质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性。

一方面,为延长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陕西省小城镇旅游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根据陕西省内现有资源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和系列产品,同时也要根据陕西省旅游市场需求及小城镇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对一些经济附加值高的旅游产品重新塑造旧形象、推出新形象,通过文化游、民俗游、红色游等一系列独具陕西特色旅游活动,不断提升陕西省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优势品牌。另一方面,为巩固小城镇建设在推进陕西省城镇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陕西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应本着让利于小城镇的原则,发挥城市、城镇、小城镇及农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制定陕西省城市、城镇、小城镇和农村共同发展、共享利益的政策,尤其在税收分成上要让利于小城镇,并由小城镇组织、发展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形成小城镇经济高地,从而带动全省小城镇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UNXI QIAN,DAN FENG,et al.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1986-2003[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2(1):152-160.

[2]LINGXU ZHOU.Online rural destination images:tourism and rurality[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Management,2014(3):227-240.

[3]CHRISTIAN M ROGERSON.Urban touristm and regional tourists:shopping in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J].Rogerson.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11(3)316-330.

[4]DUK-BYEONG PARK,et al.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 sought by rural tourists and accommodation preferences:a South Korea C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291-302.

[5]CLARE MURPHY,EMILY BOY.Testing a coneeptu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 industrial city:a case study of glasgow[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eh,2006,6(2):111-128.

[6]AKAMA J,KIETI D.Touris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of Mombasa Resortin Keny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6):735-748.

[7]SHU-TZU CHUANG.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rural tourism in Taiwan:a comparative viewpoi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1(2):152-170.

[8]秦学.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2):80-87.

[9]唐建兵,王玉琼,等.旅游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75-78.

[10]殷景文,张凌.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1):99-104.

[11]王群.湖北省乡村旅游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探析——以长阳县都镇湾镇为例[J].农业经济,2012(4):36-37.

上一篇:商用车的舒适性研究论文下一篇:移动承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