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方向

2024-08-25

旅游业发展方向(通用12篇)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1

一、中国高尔夫旅游业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 高尔夫作为绅士运动就已经进入中国, 在中国高尔夫走过的20多个春秋里, 高尔夫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 至此, 我国高尔夫球场已接近450家, 核心击球人口已超过30万, 这为高尔夫旅游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并提供了新的商机。作为一个资源大国, 中国也具备成为高尔夫旅游市场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 球场资源及其优越的自然环境, 形成中国高尔夫旅游市场发展的首要竞争力。其次, 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众多国内外高尔夫旅游客源, 适时适度开发高尔夫旅游的潜力市场, 成为中国高尔夫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 成本和价格优势为中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人力成本上,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 价格相对低廉。对高尔夫旅游这种服务型旅游来说, 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提供质量高、价格低的旅游服务。在消费价格上, 日本、韩国的高尔夫俱乐部消费普遍高于我国几倍, 有的甚至十几倍。

许多日本、韩国球员来华打球就是为了寻求消费价差和体验不同的球场环境。

我国由于地理位置特点, 东西、南北的跨度较大, 气候类型多样, 所建球场的景观各具特色, 不同季节可提供不同特色的球场, 整个市场可适应高尔夫旅游的季节性。中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海外客源主要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港澳台的游客, 无论从地理位置, 消费价格、文化共融性方面, 中国均成为其最佳选择。海南省每年接待海外高尔夫旅游者约占90%, 其中日、韩高尔夫旅游者约占全年接待量的68%左右。因此, 高尔夫旅游既能吸引海外游客, 又能吸引本国高尔夫爱好者。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 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 我国旅游业克服困难, 总体上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在所有的旅行社中, 开展高尔夫境内、外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已由2004年开始逐年增加。随着高尔夫运动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加入到高尔夫运动当中, 相信高尔夫旅游产业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中国高尔夫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 努力拓宽国内市场。

1.推出主题鲜明, 具有个性色彩的高尔夫旅游路线。

国内众多旅行社在高尔夫线路的经营中存在着一个误区, 把高尔夫旅游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旅游, 缺乏对高尔夫消费者整体的分析。从消费者构成中不难看出, 目前国内的高尔夫消费人群绝大部分都属于社会中产阶级以上且都有能力支付得起这项消费, 他们已把该项运动作为提升品质, 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作为高端游客, 价格因素已不再成为主导因素, 而体验一种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休闲感受, 注重品质内涵的概念越来越吸引着这部分消费者。针对这一消费群的心理特征, 主题鲜明, 具有个性色彩的高尔夫旅游线路的推出无疑能吸引这部分人的眼光。从而, 以此部分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如其家人、朋友等进一步扩大市场, 而与高尔夫相关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传统意义上的巡回赛“平民化”。

高尔夫职业、业余巡回赛也可划入盛世旅游的范围内, 高尔夫作为一项运动本身, 决定了其具有的竞技性, 而与其它的体育竞技项目不完全相同, 许多大型的高尔夫的比赛都是以巡回赛的形式举办的, 长距离、多站式的比赛, 在交通、住宿、资讯等方面必然在消费旅途中产生。虽然目前国内还不具备承办较大规模的国家间赛事的经济实力和经验, 但是, 国内地区间的各球场的合作, 省外的区域合作完全可能。由于国内高尔夫职业和业余选手的数量有限, 正规意义上的巡回赛在国内也很少。因此, 开发组织一系列的高尔夫爱好者的国内巡回赛, 使得更多的爱好者真正参与到该项运动中来, 国内赛事的举办, 使传统意义上的高尔夫职业业余赛平民化, 且可以使各地的高尔夫客源流动起来,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高尔夫文化的传播和大众化的进程, 扩大了市场。

(二) 逐步完善亚洲市场。

1.包价旅游经营中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经营体系。

旅行社 (机构) 应增强高尔夫的意识, 拓宽经营思路, 积极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与交流。目前由于国内高尔夫的参与者和爱好者人数较少, 高尔夫旅游的组织和经营尚缺乏经验, 在盈利微薄的情况下, 组织高尔夫旅游无疑是风险投资, 众多旅行社不愿意涉足。而投入到经营高尔夫旅游的旅行社, 在整个高尔夫旅游的经营上还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只起到了“地接社”的作用, 则其他不可控环节的因素发生改变极易影响整体的经营。因此, 应积极做好与国外旅行社双方协商, 达成利益等各方面的共识, 积极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与交流, 努力将不可控因素减小到最低, 通过合作将国外游客引进国内市场。

2.借鉴泰国经验, 努力提高环境、交通、服务等质量。

亚洲市场的竞争对手泰国, 其不仅通过低价的打球费用,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外来游客, 更重要的是其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 提供服务的质量较好, 以其来吸引和留住大批的客人。因此, 积极提高国内高尔夫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其服务质量, 改善周围环境和交通状况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旅行社, 加强导游人员的素质的培养, 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与普通导游业务相区别;另外, 在策划高尔夫旅游活动时, 注意改善工作的细节, 即人性化的服务。高尔夫与一般的游客团体相比, 存在特殊性, 客户的特殊性决定着服务的特殊性。 对于计划参加高尔夫旅游的人来说, 其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优质便利的服务。酒店地理位置、服务标准都是旅行社要为游客考虑到的。

(三) 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1.树立特色品牌, 积极对外宣传。

对国内球场的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尤为重要, 特别是突出特色的品牌建设。中国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各地都分布着众多不同种类的球场。球场建设除了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外, 打造各具特色的不同主题的品牌才能吸引欧美出游的高尔夫旅游者。

2.建立与大型会务公司和国际大企业的联系。

在欧美国家中, 许多大型的商务企业都将高尔夫旅游度假作为一种奖励推出给员工, 而且多数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 加强与这部分大型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将会给球场的经营带来相当部分的稳定客源。

3.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关系合作的协会等中间媒介。

利用中间媒介使欧美高尔夫旅游者了解和进入中国高尔夫市场。如美国高尔夫协会、世界高尔夫作家协会等, 此类中间媒介社交网络非常之大, 层次高, 影响力强 , 在宣传和推广上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世界高尔夫作家协会的成员常常向各家高尔夫媒体投稿。因此, 可以多邀请其来团参观, 便可有机会为球场做免费宣传, 受益匪浅。

摘要:在中国高尔夫走过的20多个春秋里, 高尔夫的迅猛发展为高尔夫旅游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提供了新的商机。2004年, 世界高尔夫旅游界把中国评为最值得前往的高尔夫旅游待开发国家。在中国, 高尔夫与旅游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 作为一个资源大国, 中国也具备成为高尔夫旅游市场的优势和潜力。作为高尔夫运动与特色旅游的结合, 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

关键词:高尔夫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郁小平, 夏洪胜.高尔夫旅游的产生因素及有效作用分析[J].开放导报, 2005, 4

[2]付冰, 周申立, 郝百强.试论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廖理.豪富-高尔夫旅游服务专业化的探索[J].中国经济报告, 2009 (5) :114~115

[4]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2010, 03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2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78-2008年,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旅游者144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63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收入人民币2713亿元。其中:2008年虽然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保持增长态势。接待境外游客125.7万人次,外汇收入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8.2%;接待国内游客9056万人次,收入5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2.5%。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9%。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6.99%,为全年旅游产业发展起了好头。

2、旅游展示我省形象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年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外国政要、联合国官员、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国际知名人士及外国媒体记者逾万人次。通过旅游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繁荣的陕西。凡到陕西的境外游客和官员,都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震撼。随着人流的增加,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不断涌入,旅游业对提高我省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我省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旅游企业3000余家。其中旅游景区(点)300多个,国际国内旅行社543家,旅游星级饭店327家,旅游汽车公司20多家,车辆1700余辆,旅游餐馆1000多家,其中,陕菜“品牌店”68家,陕菜“示范店”10家。还有大量的旅游度假村,社会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资本投资宾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对接步伐,旅游业已成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4、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体系建设更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兴起,涌现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开发建设不断精品化。

5、旅游业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越来越多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旅游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结合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很多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如开发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仿唐乐舞、长恨歌等。

6、旅游业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通信、建筑和农、林、牧、渔、食品加工以及服装、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多个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数31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55万人。有7108家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5万个。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家乐已达4000多家,年收入在30万元的农家乐超过100户,年最高收入达150万元。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了更新了农民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11日上午在西安召开。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景俊海副省长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市长,主持旅游工作的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县长(区长),旅游局局长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新闻媒体代表共600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正永常务副省长主持。景俊海副省长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说明》讲话。他从发展我省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三方面对《决定》进行了详细 说明。《决定》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出发,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署和安排。

秦正秘书长宣读了《陕西省关于建设旅游示范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优选旅游总收入占GDP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和功能齐全,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10个县(区)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袁纯清省长作重要讲话,袁纯清省长与邵琪伟局长为陕西天地旅游投资企业揭牌。天地投资企业由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宽带天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和陕西宽带天地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省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市场机制创新方向进行的有益探索。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讲话中对陕西在旅游业3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陕西旅游发展从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重要讲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邵琪伟局长还代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国家旅游局将积极支持和协助陕西共同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建立《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支持陕西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会议进行了陕西旅游顾问聘用仪式,同美国内华达州、香港旅游局、凤凰卫视、港中旅、大韩航空公司、东航等有关单位还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且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阐述。在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了科学的界定,即“旅游業可持续发展应在满足当代人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保证后代人能公平享有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力,满足后代人旅游和发展旅游的需求”[1]。发展至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作为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最佳载体之一,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要牢固树立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旅游业能与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发展。

2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理论界存在着几种很流行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典型的几种观念有:“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旅游业可以超前发展”、“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来看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得知:作为一种产业,旅游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各部分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超前发展;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也是旅游产品的成本,旅游业的成本投入并不低;旅游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管理者和当地居民自身的利益,他们参与可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所以,如果这些错误观念不加以纠正,将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的社会影响方面的问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无疑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物价上涨、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另外游客在旅游地旅游期间的行为表现和文化观念在客观上会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的消极影响在一些大量接待社会文化、伦理观念差异大的国际游客的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且,国际旅游经营者在接待业务中的一些歧视性安排也会对其接待地产生不良影响,如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淳朴民风丢失,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增多,不正当娱乐行业泛滥等,违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这些消极影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进而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以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行业既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的协调政策、法律法规又不成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管理呈现管理不力、不规范、缺少权威的混乱局面。另外我国旅游业内部的专业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且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国旅游业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不畅通,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旅游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之间的尖锐矛盾;过度开发和超负荷的游客量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绝大多数旅游景区的水质、土壤、空气、植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很严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旅游地人流拥挤和交通阻塞,不但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对外来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人造景观的旅游环境中,公共设施乃至名胜古迹被有意或无意损害等等,这些环境问题是有悖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

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游客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和旅游从业者为本。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管理者应该把游客作为上帝来对待,充分了解游客的需求,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尽量使游客满意,并从游客的视角来评价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另外,还要切实维护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尽量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降低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大力改善旅游地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并制定有效地政策措施,维护广大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

3.2 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1 培养决策人员和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决策人员要转变对旅游发展的错误观念,大力提倡旅游业走“大发展、大联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其次,要通过对公众的旅游观念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管理,共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和旅游理念,并使之观念化、持久化。

3.2.2 开发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旅游产品。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很多是以追求“新、奇、特”为旅游动机,因此,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非常强调突出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生命力和经济效益。如我们可以增加民俗旅游项目、生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以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化。

3.2.3 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要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旅游业要突破本系统界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旅游管理部门也要通过统一化管理,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项目,并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职能推动旅游业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

3.2.4 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通过运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途径培育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既要符合一般人才的基本要求,还要具备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另外还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从而全面有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3 落实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各个利益关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发展为前提,以保护为支撑,尽量减少旅游环境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坚持发展旅游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并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先富民后富财政“的特别功效;坚持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兼顾,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活力和效益;坚持政府投资与引进外资并重;坚持旅游业统筹发展理念,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顾及当前发展,还要顾及长远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切实付诸到旅游实践全过程,推动我国旅游业开创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少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

[2]雷清.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以陕南为例商洛学院[J].价值工程,2011.09.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4

我国是一个旅游贷源相当丰富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 国际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直接影响, 制约着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研究我国国际旅游业的问题,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 地域辽阔, 经纬度跨度大,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既有热带亚热带的南国风光, 又有寒带的雪域冰川;在东部沿海有优良海滩, 在西部有戈壁沙漠。境内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挺拔峻峭的五岳, 风光秀丽的黄山, 避暑胜地庐山,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神秘的西双版纳, 神话中的香格里拉, 5000年悠久绵长的历史, 为我国和世界留下珍贵的人文景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万里长城等等。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 优势明显。首先,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多样;悠久的文化历史又为今日中国留下了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的人文古迹。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我国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我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加强, 也为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再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深度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国际会议必将为我国入境旅游带来新的契机。与此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现代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也会导致人们对旅游需求不断增加, 这都是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发展的动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 出人境人数和收入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除了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出现下滑现象外,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1~10月份累计, 入境旅游人数10360.46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3.4%, 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261.2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6.32%。

二、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动向

1、旅游生态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来讲, 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营指导思想, 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 以绿色文化为企业文化核心, 以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 最大程度减少不可再利用垃圾为原则, 在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环保意识, 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建立在满足顾客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来讲, 要求各级政府和旅游规划者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旅游地, 强化景区容量指标和开发条件指标, 提高开发旅游资源的门槛, 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 对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使环境质量下降的生产经营活动予管制和更强有力的处罚, 鼓励旅游企业寻求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IS0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认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旅游产品特色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层开发, 挖掘我国旅游产品的潜力与优势, 拓宽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面, 在总体上使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与旅游市场需求结构趋于一致。注重对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 提高档次、质量, 增加品种, 增设销售网点, 完善国际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

3、旅游服务个性化和系列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的从众游、感性游和赶场式的旅游, 张扬个性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追求身心享受、智力发展和品质升华的自我欲求越来越强烈, 选择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内涵, 对观光、会展、商务、购物、修学、祭祖、考察、求乐、健身、休闲、探险、工业、农业、生态、自助等系列旅游项目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或多样化, 旅游服务既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要, 又要满足游客的系列化要求。

4、旅游管理法制法和规范化

为了优化市场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各国的旅游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将日趋完善, 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依法治旅,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发展环境将逐渐形成。旅游发展规划将更加系统科学, 旅游发展将逐渐步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5、旅游营销网络化和科技化

旅游地距离的不断扩大、旅游者数量的迅速增加、旅游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旅游服务智能化、特色化的趋势, 势必要求旅游企业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开发和提高电子预定系统,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完善旅游预订服务, 健全旅游信息调查和预报制度, 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施网络经营, 通过国际互联网进人家庭, 为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全球化网络联系方式和高度透明的全球化、智能化的全天候旅游服务。以迎合人们自由潇洒旅游的愿望。为了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将得以广泛应用, 迅速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 实现网络化、品牌化营销, 推动新型旅游产品市场的成长, 促进旅游业规模的加速扩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的快速重组, 实现旅游业向科技型、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

6、旅游产业集群化

伴随着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和兴旺, 旅游产业面貌不断改变,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新的业态层出不穷。世界上大量涌现的具有国际化竞争实例的旅游目的地, 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产业集群化。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密集的主题公园成为产业集群中的主题集群明星, 如深圳华侨城集群从1989年开始打造的旅游产业集群, 现在包括了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欢乐谷、明斯克航母等在内的主题公园, 包括何香凝美术馆在内的文化艺术设施、波多非诺等景观房产, 以及酒店业, 如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威尼斯水景酒店等在内的旅游配套设计等多种产业业态的集群。

四、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1、主要客源市场

2006年, 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 与上年相比, 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9.7%。主要分布国家情况如表1所示。

(1) 主要入境客源国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 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 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 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 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各主要客源国来华人数增幅均接近和超过一成, 其中, 英国增长10.6%, 德国增长10.1%、法国增长8.1%、俄罗斯增长8.2%、美国增长10.0%、加拿大增长16.3%、澳大利亚增长11.4%。

(2) 主要洲际市场

洲际市场继续强劲发展, 入境人数同比增幅居达到两位数, 市场份额较上年有所提升。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 分别增长10.2%、12.1%、11.3%和23.4%。

(3)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之去年均略有增加。2006年,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9天, 比上年增加0.4天;人均天花费为175.07美元, 比上年增加7.74美元, 同比上升4.6%。 (见表1)

2、趋势分析

(1) 韩国日本

韩国日本以及中国, 同属于东亚国家, 而且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蕴, 因而, 韩国日本在未来还将继续成为我国的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

韩国自从和我国建交以来, 就凭借其有利的位置、便捷的交通、相似的文化底蕴, 迅速地成长为我国的第一大客源国, 近年来增长速度一般都在10%以上。

由于中国和日本在历史、政治、民族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日本来华人次数仅占日本国内出境旅客的10%~12%, 可见其来华旅游市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2) 俄罗斯

俄罗斯核心地区在欧洲, 但和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和感情, 是中国的第三大客源国。2000年来华人次突破100万;大约占1/10左右。尽管俄罗斯的经济进一步复苏,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但由于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增长速度不是太快。

(4) 美国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市场, 而中国则是其在亚洲“最新的”旅游目的地。2002年美国来华旅客超过100万, 目前在各客源国中一直居于4的位置, 是增长最为稳定的一个。

(5) 东盟国家

东盟主要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 它们和中国特殊的人种、血缘、文化关系, 以及便利的地域条件都是各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客源市场的原因, 在东盟各国生活和工作的1235万华侨和外籍华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业的一批巨大稳定的海外客源。2006年上述5个主要国家依次分列第5, 6, 7, 9和14位。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调整性发展, 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一“天然”的海外客源市场必将进一步膨胀。

(6) 蒙古国

蒙古是中国的近邻, 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来华旅客人次1997年就达到34万, 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甚至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2次出现负增长, 因此, 到2002年也只有45万, 而在2006年也出现负增长。

(7) 欧洲国家

欧洲各国, 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 经济发达, 人民富有, 闲暇时间多, 并且天性喜好旅游,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国旅游市场之一, 但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次所占本国出境旅游比重都比较低, 前15位中只有英国、德国和法国3个欧洲国家。英国来华旅客比较多, 2001年超过30万, 居第9位, 2006年为55万多, 居中国客源国的第10位;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 其来华人次数尚不到中国入境旅客的1/40;连续3年均居第15位的法国, 这一比例则尚不到1/50。因此, 欧洲国家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结束语

目前, 国际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面向二十一世纪一国际旅肄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是一十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国家, 发展国际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虽持我国国际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我目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对策, 充分发挥我国国际旅游业的优势, 克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力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 以促进国民经弃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近几年, 世界旅游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交通运输手段的革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国际旅游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本文总结了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动向和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旅游,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朗加尔.国际旅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方绪才.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 1998, (3)

[3]、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 2000, (9) .

[4]、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 2000, (9) .

[5]、王瑞萍.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 (1)

[6]、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再认识[N], 中国旅游报, 2004-8-2

[7]、亢岫, 刘新平.影响来华旅游客源国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07, 20 (4)

[8]、张莉.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7, 23 (1)

发展乡镇旅游业 篇5

要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

枣庄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山亭区要建设鲁南欧情山城、生态休闲家园”。冯卯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山区水乡、林海果园、休闲乐土、魅力冯卯”名片。境内水域风光类、地质景观类、生态农业类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生态镇”、“山东省旅游强镇”等荣誉。但是如何把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乡镇旅游服务业水平,个人认为,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准确定位乡镇旅游业。开发建设乡镇旅游业,首先要凸显乡村特点。要以乡村的原生态风光、拙朴的乡里文化和静美的田园生活来吸引城里人,吸引有钱人、有闲人,让他们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一定不要贪大求洋,不要模仿跟风,要发展小旅游、精品旅游,发展家庭休假式、体验式旅游。要以生态休闲为主,彰显乡村风格。要与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开发采摘游、品尝游。其次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其次要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乡村旅游业也是这样,越具有地方特色,越有差异性,越有吸引力,越能招揽八方游客。第三要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枣庄建设“江北水乡”,枣庄的水多么?不多,但是它与台儿庄古城结合,与运河文化结合,与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结合,这就有了文化底蕴,有了灵气,有了名气,有了看点。发展乡镇旅游业要与传说故事、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手艺等相结合。

二要合力开发乡镇旅游资源。乡镇旅游业规模小、投资少、档次低、发展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开发建设的合力,各类资源、各方力量整合不够。首先要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政府要舍得投入,重点起引导作用。比如项目配套、贷款贴息、资金奖励等,帮助搞好规划、立项、环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境外资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要抓住枣庄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机遇,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入股,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其次要高规格配置人才。要成立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坚持抽硬人、硬抽人,选优配强工作队伍。第三要借助网络、媒体等外力,加大对乡镇旅游资源的宣传、整合、包装、推介等。

旅游业:快速发展强支柱 篇6

投资:六大举措促增长广安市发改委本刊记者雪衡

商贸服务:高速发展大突破

廣安市商务局本刊记者赵洁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惠民生

广安市统计局本刊记者赵倩倩

多角度“看”广安未来发展本刊编辑部

权威研判

2014年上半年四川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熊建中

2014年上半年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065.3亿元

成都海关

2014年上半年四川金融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文青

热点透视

细数酒店业发展的五大新趋势潘小军

2014年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二)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层次仍需提升

王磊王楠

全域纵横

湖北:网购带来巨大就业潜力张必洪彭刚

社经时评

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漆先望

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值得高度关注陈智

“跑调”的考试加分际平

房地产市场拐点或已到来陈光宇

人文呈现

羌年:不一样的春节王琦

农民牛大岭的城市生活(连载十二)王跃

借我一双慧眼:名家大腕与《文成公主》实景剧

吴冰图姚宏何骞齐飞翔

经济地理

南充:生猪养殖跌破盈亏平衡点郁明

南溪: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探索潘柏根

濛阳:现代都市农业港生态田园产业城

文德科张庆本刊记者李丰谷

动态观察

郫县:转型升级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快速崛起

本刊记者李丰谷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为缅怀伟人、饮水思源,本期封面·深度特别走进小平故里——广安市,从农业、工业、旅游业、投资、商贸、收入等方面反映广安经济社会的改革脉动,并邀请相关专家和投资广安的企业家探讨广安未来的发展。

迈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

小平故里的改革脉动

1998年,广安撤地建市,2013年,广安已换新颜。地区生产总值从110.8亿元增加到835.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4.2亿元增长为3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6611元提高到222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719元提高到8492元。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产业结构有效调整,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商贸服务不断提升……

2014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伟人故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广安。广安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追赶跨越步伐、努力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为推动广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迈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和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专家在认真分析我国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要求, 提出未来我国“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1]: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中西部地带, 包括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和广西等14个省区;远西部地带, 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4个省区。

到目前为止, 在旅游业发展的许多研究中多侧重运用方法或理论对区域或者中国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如卞显红、章家清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及其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2];卞显红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3];宋金平、杜红亮的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协作研究[4];孙根年的论旅游业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5];吴必虎的区域旅游开发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6];张河清的基于博弈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问题研究[7];孙根年的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8];保继刚、甘萌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9];吴必虎等的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10];马耀峰等的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11];马耀峰等的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12];向云波等的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分析[13], 等等。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并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中国旅游业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至于运用多目标灰色系统局势决策方法, 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对中国旅游地区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是空白。鉴于此,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 依据2007年旅游经济指标即国内旅游者、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 对我国“新三大地带”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确定各地带应该侧重发展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 从而抓住主要矛盾, 对研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的拉动作用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简介

灰色局势决策是将事件、对策、效果、目标等决策4要素综合考虑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适用于处理数据中含有灰元, 即信息不完备的决策问题[14,15]。决策一般都包括如下4个基本要素:事件, 即需要处理的问题;对策, 即处理问题的措施;效果, 即用某个对策对付某个事件的效果;目标, 即用来评价效果的准则。所谓对策, 就是指对于某个 (或某些) 事件考虑用各种对策去对付, 不同对策其效果不同, 然后用某种 (或某几种) 目标去衡量, 从这些对策中选择一种 (或一批) 效果最佳者。灰色局势决策的数学模型, 实质上是运用有关的数学语言对决策4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一种综合性描述。

2.2 研究方法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 专家学者把灰色局势决策方法都运用到工程、农业、物流等方面。如李佑莲建立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工程设计方案评价模型, 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并结合工程实例, 具体阐述设计方案评价过程, 评价结果客观准确[16];方刚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宿州市农业生产优势进行了初步的局势决策分析, 并确定宿州市各县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以期为宿州市农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7];王春芝等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建立以当量运距最短和运输日数最少为目标的国际物流通道选择决策模型, 通过综合效果测度矩阵的计算了将多目标予以单目标化, 并据此对事件的可能对策进行决策[1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选址通常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陈芳芳、姜忠义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 对该选址问题建立了灰色局势决策模型, 并进行求解[19]。旅游经济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因素组成的庞大系统, 可将其看作由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种经济因素构成的灰色系统[20], 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因此, 笔者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 对我国“新三大地带”旅游业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2.3 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给出事件与对策;第二步构造局势;第三步确定目标;第四步给出不同目标的白化值;第五步计算不同目标的局势效果测度, 写出决策矩阵;第六步计算多目标的局势综合效果测度, 写出多目标综合决策矩阵;第七步按照行决策或列决策原则, 选择最佳局势。

3 中国“新三大地带”旅游业发展方向探析

根据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各省 (区、市) 的统计公报, 选取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旅游经济指标 (表1、表2) , 对“新三大地带”旅游业进行宏观评价, 以确定未来各地带旅游业侧重发展的方向。

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经过整理所得。

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各省 (区、市) 统计公报, 经过整理所得。

给出事件与决策:该决策问题共含3个事件, 即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共有两个对策, 即国内旅游者 (万人次) 、入境旅游者 (万人次) 。

构造局势:各个事件与对策相互匹配可得如下局势:S11= (a1, b1) =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国内旅游者) ;S12= (a1, b2) =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入境旅游者) ;S21= (a2, b1) = (中西部地带, 国内旅游者) ;S22= (a2, b2) = (中西部地带, 入境旅游者) ;S31= (a3, b1) = (远西部地带, 国内旅游者) ;S32= (a3, b2) = (远西部地带, 入境旅游者) 。

确定目标:本决策问题主要考虑如下两个目标:一是旅游者总量尽可能大 (目标1) ;二是旅游总收入尽可能多 (目标2) 。

给出不同目标的白化值:由表2可知, 目标1的白化值分别为:μundefined=151360.92、μundefined=5614.76、μundefined=122696.65、μ (1) 22=1461.82、μundefined=6397.17、μ (1) 32=234.83。为统一单位, 把旅游外汇收入 (万美元) 换算成旅游外汇收入 (亿元) , 则目标2的白化值分别为μ (2) 11=15146.15、μundefined=2530.08、μundefined=7768.51、μ (2) 22=429.6、μundefined=627.58、μundefined=69.81。

计算各目标的测度结果, 写出决策矩阵:一般而论, 对于目标1, 按上限效果的测度公式进行计算, 得到决策矩阵:

undefined

对于目标2, 按上限效果测度公式进行计算, 得到决策矩阵:

undefined

计算多目标的局势综合效果测度, 写出综合决策矩阵:取目标1和目标2的权重值为, α1=α2=0.5, 将其代入公式undefined计算, 可得多目标的局势综合效果测度rundefined (i=1, 2, 3) 、 (j=1, 2) , 其相应的综合决策矩阵为:

undefined

进行决策:按行决策, 可以得最优局势s11、s21、s31, 说明每个地带都具有发展国内旅游的优势。按列决策, 可以得最优局势s21、s12, 说明中西部地带最适合发展国内旅游;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最适合发展入境旅游。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 从2008年起, 未来10年内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由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以及生境良好等, 在保持国内旅游稳步增长的同时要重点发展入境旅游, 争取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中西部地带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属于适宜地带, 故最适合发展国内旅游, 是国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远西部地带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故只能发展国内旅游, 而且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带。

4 结语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8

高尔夫球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40多年前苏格兰的牧场, 放牧者最开始觉得漫长的放牧时间很难打发, 于是便发明了一种游戏即用鞭子将石子打入兔子洞里,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高尔夫球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业余生活需求的多样化, 这项运动逐渐风靡全球, 与足球、网球一起形成现代社会的三大体育经济。

2 我国高尔夫经济发展在旅游业中的现状

2.1 我国高尔夫球场分布不均

由上表可以看出, 我国高标准球场和联系球场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这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分布相吻合。尽管颠、琼两省均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然而这两个地方具有天然独特的旅游资源, 并且旅游业是它们的主打经济, 对该省经济起到带头作用, 因而, 发展高尔夫旅游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所以云南与海南的高尔夫球场数量相对比较多。

2.2 高尔夫运动的大众化程度远远不够

在现阶段的中国, 高尔夫被赐予“贵族运动”是名至实归的, 如果想加入这项活动, 第一步需要入会, 缴纳3到11万美元的会费, 目前, 大多数俱乐部的入会费仍呈上升趋势。以范云为例, 2001年的终身会员费是6.6万美元, 今年是9.9万美元。另外, 打一次球的消费也在80美元到600美元之间。此外, 高尔夫运动还需要其他服饰等方面的投资, 对于中国人民目前的收入水平来说是很难承担的。所以我们发现, 在各大高尔夫球场, 几乎没有普通民众。高尔夫运动仅限于少部分人的休闲娱乐活动, 而没有发展成为一项全民的体育运动。而且, 目前大多数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为国外人士, 少部分的国内人士大多为成功的私营企业家。从下表可以看出, 高尔夫运动的成本不菲。

2.3 高尔夫运动运营成本昂贵, 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链

球场是高球俱乐部运营中心, 是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保证高质量的球道、果岭必须要有较高成本的运营支出, 否则就难于促进和保证球场的质量。高尔夫球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 动辄上亿元人民币。事实上,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袭, 国内不少高尔夫俱乐部出于负盈利的状态。另一方面, 自2001年下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俱乐部按娱乐业进行征税, 营业税税率高达20%。高额的营业税打击了股东投资的积极性, 这对高尔夫俱乐部来说是更为严重的打击。2001年, 国家相关部门将高尔夫定义为娱乐性活动, 而非体育运动。事实上, 高尔夫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娱乐活动还是体育运动, 高尔夫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链。国内球场的管理人员大多为外国人士, 中国缺乏有经验的球场和俱乐部管理人才。相关的赛事和协会并不完善, 不利于高尔夫运动的推广和发展壮大。

2.4 供高尔夫场地建设的土地资源稀缺

众所周知, 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大, 在球场数量众多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土地资源尤其稀缺。政府有关部门叫停高尔夫球场的建设,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问题。标准的高尔夫球道长度5900米至6400米, 没有宽度方面的限制。修建一个18洞的球场大约需要60公顷到80公顷土地, 一个36洞的场地至少需要130公顷。有些高尔夫球场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部分平地部分坡地的建设要求, 甚至不惜侵占农田, 造成纠纷。

3 如何发展高尔夫经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1 增加小球场和练习场的比例

我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有限, 可以借鉴日本高尔夫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 高尔夫的发展条件比较优越, 发展也相对充分。根据golftrust的报告, 截止到2000年底, 日本有1300万人加入高尔夫运动, 占总人口的11%左右。日本地面崎岖, 山地较多, 因而地价贵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规模较大的球场只有1409个, 仅占总球场数量的四分之一, 剩余多是面积小于20公顷的练习场。小球场每3米左右设置一个开球点, 这样便于更多的爱好者同时挥杆, 并且易于草坪维护。加之小球场费用低廉、耗时短、周转快, 这也是日本小球场受追捧的原因。当然, 应该允许部分高标准、高规格大球场的存在, 作为高尔夫金字塔的顶端, 其所占的比例应该很小。

3.2 完善高尔夫的经济链和管理体系

发展高尔夫经济需要一个完善的经济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一方面,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不能只局限于金领阶层的娱乐性活动, 要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将之发展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高尔夫运动的定位应该转向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一转型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即建立和完善我国高尔夫行业协会, 通过协会组织的建立, 带动高尔夫运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使其逐步科学化与专业化。

3.3 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 中国为数不多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大多数是外籍人士和中国私营企业主, 普通民众对高尔夫知之甚少。高尔夫要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尔夫, 从而参与到其中。高尔夫源于西方游牧民族, 但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尔夫运动中所体现的绿色体育、回归自然的价值追求和当前的环境保护主体也是相契合的。运动的过程中, 球杆和球场给予了无限的挑战与期许, 其高尚的礼仪更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体现其社会性的一面。

3.4 高校开设高尔夫课程

高校作为中国未来知识阶层者的摇篮, 对高尔夫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 开设的体育课程包括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对这些运动的普及有很大作用。高尔夫之所以未能进入高校课程, 一方面是由于此项运动成本的昂贵,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高尔夫的价值。

总之,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定位的不准确。高尔夫不是一项仅限于金领阶层的社交娱乐活动, 它本身是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自然应该遵循便于普及的原则, 在保留高规格球场的前提下建设一定数量的小球场和练习场。合理规划用地, 完善经济链和管理体系。惟有这样, 高尔夫才能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 才能通过高尔夫产业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高尔夫经济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也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这项运动本身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高于一般的体育活动, 它把当今社会中几个消费旺点, 诸如休闲、旅游、娱乐甚至房地产联系在一起。因此, 高尔夫经济的发展与旅游经济的带动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在分析我国高尔夫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为高尔夫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从而通过发展高尔夫经济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尔夫,大众化,发展,旅游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左昆, 胥刚, 李舟, 刘照辉.我国高尔夫球场发展模式分析与预测[J].草业科学, 2009, (9) .

[2]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3]郁小平, 夏洪胜.我国高尔夫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 2004, (11) .

[4]颜文洪, 欧阳劲进.高尔夫:目前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论坛, 2004, (8) .

我国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9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概括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经济萧条, 民生凋敝, 旅游业发展基本停滞, 旅游产业基本没有形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 我国旅游业主要局限在为外交和民间往来活动服务的入境旅游, 国内旅游基本是一张白纸。1978年, 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0万人, 仅占世界的0.7%, 居世界第41位;入境旅游收入2.6亿美元, 仅占全球的0.038%, 居世界第47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旅游业才算真正起步。邓小平非常重视旅游业, 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 要突出地搞, 加快地搞。”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 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据有关资料, 2010年, 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 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当于GDP的2.5%, 加上带动其他产业, 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总计相当于GDP的8.6%。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350万人, 加上带动其他就业, 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 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

有研究表明, 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 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 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 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 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目前, 我国已经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二) 从旅游的覆盖面来看, 大众化特征初见端倪, 已经步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

大众旅游, 顾名思义, 是指旅游活动的参加者扩展到普通居民大众。按照国际上的一般看法, 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旅游需求开始产生;突破2000美元时, “大众旅游消费”开始形成;达到3000美元时, 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到2010年底,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 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我国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达到110个。这些数据表明, 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目前, 我国城乡普通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体, 城镇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力。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为两大块。一是在城镇, 主要包括普通工薪家庭特别是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的休闲度假旅游, 以及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的奖励性旅游、教师学生假期旅游和各种公务、商务旅游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所有旅游活动中, 公费旅游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二是在农村, 主要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参团或自助外出旅游。如果说30年前发展旅游业是为了国际交往和吸引外国旅游者, 那么, 如今发展旅游业则更多地是为了扩大内需, 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 从旅游的消费强度和消费结构看, 仍然处于“低消费、低水平”阶段

一是就消费强度而言, 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约350美元, 而目前全球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是850美元。即使在亚太地区, 像澳大利亚的入境人均旅游已经达到2500美元, 差距明显。国内旅游方面, 2010年全国人均旅游消费约600元, 城镇略高, 人均约1000元;农村人均不到400元。总体看, 目前我国旅游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 都属于低消费, 发展空间很大。二是就消费结构而言,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 食、住、行的比重较大, 达七成以上, 游览、购物、娱乐占不到三成。也就是说, 旅游中物质消费多, 精神消费少。一般游客往往乘火车、长途客车等低价位交通工具, 住低档旅馆, 饮食尽量简单, 有的游客自带饮料、食品, 整体消费水平低。国际上一些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法国、新加坡、香港等, 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通常占到六成。近年来, 世界经济论坛 (WEF) 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对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每年进行一次排序。据此报告, 2011年在全世界139个国家中, 中国旅游的综合竞争力仅排在第39位, 大体处于中游水平。

(四) 从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看, “观光旅游”、“中短距离旅游”和“散客”仍然是主体

一是就旅游消费方式而言, 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旅行三大传统项目中, 虽然近些年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快, 但到目前, 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仍处于主体地位,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享受型、文化型旅游项目比较少, 像健身、修学、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色旅游就更少了。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 夜晚睡觉;白天疲劳, 夜晚无聊。”与此连带的一个问题是, 各旅游景点苦乐不均, 一些热点景区在热点时段往往人满为患, 游客食住行、停车等相当困难。二是就旅游的地域性和时间期限而言, 一般以中短距离旅游为主, 远距离旅游相对较少;旅游时间期限较短, 一般多为二、三天或三、五天, “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一周以上旅游的比较少。国内旅游热点通常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 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而像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 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 相对处于温冷点。三是就旅游的组织化程度而言, 旅游者中自我服务的散客多, 有组织的团体游较少。有研究表明, 在目前我国每年1.3亿入境旅游人次中, 只有约15%的人次是通过旅行社完成的;出境旅游5000多万人次中, 通过旅行社的约25%;而问题最大的国内市场, 只有不到6%的人次, 是通过旅行社完成的旅游。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会直接影响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总体规模。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挑战

在世界经济论坛 (WEF) 对2011年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排序中, 虽然中国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排在第39位, 但有些单项排名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如“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 排名第12位。同样, 也有许多指标排名靠后, 如“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全球排名第64位, “旅游监管架构” (包括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程度等五项) 全球排名第71位。当然, 这种排序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值得商榷, 但大体可以依此判断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一)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 消费观念的转变, 加上旅游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也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而言, 包括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 我国地域辽阔, 文化历史悠久, 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通常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 旅游资源构成旅游的吸引力。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构成国际一流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文化性资源, 始终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 文化旅游产品也是长盛不衰的产品。对旅游者来说, 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目前我国拥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已达35个, 居世界第3位。世界遗产以其全球认可的价值成为全人类的骄傲, 其吸引力也是构成跨国旅游的主要动因。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闲暇时间大量增加, 构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 居民可随意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多,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持续增长, 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 而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头和大头。从世界旅游业发展历史看, 一个国家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会迎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阶段。闲暇是旅游的第一要件, 没有闲暇也就没有旅游。在居民闲暇时间方面, 我国假日制度日臻完善, 劳动者休假增多, 时间安排更自由, 易于集中使用。目前的假日格局大体是“2+2+7+40”格局:第一个2是指带薪休假制度和寒暑假制度;第二个2是指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7是指形成七个三天的小黄金周 (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外加“三八”妇女节和“八一”建军节) ;40是指除了以上假日之后, 还有40个双休日。与国际比较, 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偏上的水平。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 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深入发展, 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国际化方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旅游业可以获得各种更多的发展机会。不但可以把外国人引进来, 也可以让中国人走出去。现在中国旅游者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增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接触的机会, 也塑造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在信息化方面,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日新月异, 旅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日益向深度发展, 旅游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 3G等先进技术和移动商务的推广应用, 有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也就是说, 旅游业可以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在现代化方面, 我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但也取得很大成就。目前, 我国的高速公路跃居到世界第2位, 航空、铁路、水运、电力、通讯、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改善,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二)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笔者认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 来自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能否快速增长, 关键是能否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旅游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消费的过程, 应当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作为基础。虽然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大关, 但有两个关键性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是收入分配问题。具体表现为,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三个方面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财富集中度过高, 没有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按照国际上一般规律, 工薪阶层基本上应当是中等收入基层, 但在我国目前除了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和少数其他高收入行业外, 一般的工薪阶层尤其是规模最大的农民工和农民群体, 事实上很难进入严格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基层, 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可支配收入较少。通俗地讲, 就是现阶段相当比重的居民家庭其实没钱去旅游。如果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不培育一个占比达到六七成的庞大中等收入阶层, 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实现旅游的“大众化”的。在欧洲各国, 通常个人月工资的20%可以实现国外旅游5~7天。相比之下, 我们还差得很远。这是未来10年内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制度覆盖面窄, 保障水平低, 社会化程度低。居民养老、医疗、住房、孩子教育等费用支出的相当部分, 由个人来承担。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 居民有钱也不敢放手消费, 造成了我国较高储蓄率。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阻碍了旅游主体的消费能力。总之, 只有解决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 才能真正迎来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和旅游业的大发展。

第二个挑战, 来自旅游公共服务是否完善, 关键是能否营造一个公开公正、高效安全的旅游体制机制制度环境。旅游业因其具有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传播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故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事业内涵的, 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来支撑和保障其发展。提供旅游公共服务, 既是政府发挥其促进与保障本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之功能的体现, 也是其使旅游业顺应“以人为本”发展趋势的途径之一。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从法律、政策、财力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 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加大公共投入,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旅游交通服务、信息服务和旅游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二是必须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解决旅游业发展“多龙治水”问题, 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必须解决由于政府市场监管不力, 造成的假冒商品泛滥、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三是必须加强和改善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景点的规划和开发, 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保护和建设,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 、世界遗产和文博类等旅游产品进行恢复重建和开发保护, 加强对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和保护。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

第三个挑战, 来自国民旅游观念和理念的革命性改变, 关键是要形成全民参与、享受休闲、绿色消费的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 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有其独特性。体现在消费方面,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 以节制个人欲望为美德。如朱熹说, “存天理, 灭人欲”。几千年来, 中国人一直秉持勤俭持家的消费理念, 反对任何形式的超前消费和铺张浪费。在对待旅游消费的态度上, 我国民众更是谨慎有余而开拓不足。俗语说:“平安是福”、“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时难”、“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很多人不愿意出门去旅游, 安逸在家是基本的生活追求, 认为游山玩水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向享受型发展, 开始讲究生活质量, 而旅游往往是享受生活的首选, 特别是一些高收入阶层在旅游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再加上西方的一些旅游消费理念, 如“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等对我们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使我国民众旅游消费理念有了明显改变。但总体来看, 我国旅游业的大繁荣, 还有赖于全民旅游消费理念的大变革,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旅游文化, 使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从现在到2020年,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 未来10年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多, 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 旅游条件的改观, 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推动, 我国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可以肯定, 未来我国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 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目前, 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5次的目标, 而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 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 到2015年, 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 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 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笔者预测, 未来10年内我国旅游业将有如下突出趋势。

(一) 旅游大众化特征更加明朗, 旅游参与人数持续扩大, 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

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 尤其是随着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 旅游消费预期将得到极大释放, 旅游参与者规模必然迅速扩大。按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 折算成现价一个三口之家税前年收入在6万~20万元之间, 可视为中等收入家庭。我们期望, 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力争到2020年, 我国城乡中等收入家庭达到60%以上, 其中城镇家庭达到80%, 农村家庭达到40%。另据预测, 届时的人口规模为14.5亿人。据此匡算, 我国中等收入人数约8.7亿人, 加上高收入人群, 总量应该在10亿人以上。假定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人均每年出游3.5次 (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年人均出游7次) , 则其全年旅游为35亿人次。再假定低收入家庭人均每年出游1次, 则其全年旅游总量为4.5亿人次。两项合计, 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及出境旅游总计约每年32.3亿人次。再加上入境旅游假定为3亿人次 (2010年为1.34亿人次) , 比较保守地预测, 我国每年旅游总规模也在42亿人次以上, 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几无悬念。

(二) 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很可能超越中国制造业

理论界普遍认为, 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 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 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 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 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 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 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又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 在发达国家, 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 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 国民收入扩大1.36倍, 投资扩大0.25倍。另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 可增加4.2个相关行业就业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旅游总收入将占全国GDP的8%。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 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 占GDP的8%, 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 作为“世界工厂”, 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的低端末端, 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 以付出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巨大成本代价, 来获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费。但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其间却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差距, 这就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可能会超越制造业, 直接参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

(三) 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强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保障水平的提高, 旅游消费的结构将会快速升级, 从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向更多方面扩展, 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 从基本需求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一是从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来看, 预计每年增长10%左右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据此推算, 到2020年, 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可从目前的600元提高到1600元。人们外出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坐相对舒适交通工具, 并会进行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二是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消费市场成长性及份额来看, 它们都会相应地获得较快发展, 但国内旅游市场的成长性最好, 逐渐会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国内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会日趋完善, 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 饭店业高中低档的比重基本平衡, 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 旅游交通紧张、服务跟不上的局面仍将存在, 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三是从旅游的时空变化来看, 空间上人们的旅行路线将由中短途 (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划分标准。本文设定:以半径300公里以下为短途旅游, 300至600公里为中途旅游, 600公里以上为长途旅游) 向中长途发展, 飞机、高铁等快速交通工具将成为首选;时间上由短期旅游 (本文设定:3天以下为短期旅游, 3至7天为中期旅游, 7天以上为长期旅游) 向中长期旅游发展。四是从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来看, 未来团体旅游和自助旅游是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方向, 但产品多样、收费合理、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团体旅游业务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高品质的旅游必然是省钱、省心、舒适的团体旅游。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 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逐步从观光型旅游转向复合型旅游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 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到现在为止, 旅游市场体系的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 就是观光型旅游“一枝独秀”, 无论是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 观光型旅游都占主体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复合型的旅游市场体系正在快速形成, 这个体系包括观光、休闲、商务旅游三大传统项目, 还要加上特色 (种) 旅游, 共四个板块, 它们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一是未来10年, 观光旅游仍将保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大众化旅游的第一步, 必然是观光型旅游。二是休闲度假旅游将迅速崛起, 成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首选。尤其是自助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时尚。传统的旅行社服务, 给人们留下了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等负面印象。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越来越网络化, 自助旅游者也会越来越多。三是商务旅游的分量会越来越重。据统计, 我国现有各类商务大军4000万人, 以每人每年平均出行3次计, 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 今后每年都将以数百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四是特色旅游逐渐兴起。特色旅游包括产业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等。其中, 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扶贫旅游等产业旅游比较有前途。农业旅游方面, “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今后依旧会红红火火。工业旅游方面, 蒸汽机车游、矿井游、油田游、陶都游、汽车城游等也会有所发展。

(五) 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 我国国内有工商注册的旅行社约2万家, 但是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应在5万家以上。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系, 主要是正规经营的旅行社;第二类是旁系, 包括旅行社网站、俱乐部、票务代理、出境中介商旅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 做的实际上也是旅行社业务;第三类是私人开展的旅行业务, 过去是“一间办公室, 一部电话, 就是一个旅行社”, 现在更为简便, 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全面开展旅行业务。未来10年内, 旅游市场服务格局将会有大的变革, 传统的旅行社经营模式会被逐步淘汰, 一套新的经营模式会产生。一是旅游服务分工越来越细分。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中介公司, 如酒店预订专业化公司、票务预订专业化、餐饮预订专业化公司、旅游景点预订专业化服务公司、旅游咨询专业化服务公司等。二是旅游服务的附加服务增加。旅游服务机构为争夺顾客, 越来越注重服务的附加作用, 如代租车接送服务、附加金融保险服务、餐饮娱乐打折优惠服务等。三是连锁经营将成为旅游服务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酒店预订类的旅游中介公司, 业务关联的酒店大多在1000家左右, 规模比较小的大多在100至300家左右。今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新兴的网络预订公司可以把全国各自为战的酒店、票点、景点通过网络工具较好地连锁起来, 向顾客提供更加广泛的旅游中介服务。连锁经营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四是更加重视地区和城市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的公共投入。据香港旅游协会资料, 每增加1美元的旅游宣传投资, 可增加123美元的旅游收入。世界旅游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投资。近些年来, 我国兴起的以公共投入为主体、以地区和城市为整体对象的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 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今后这种趋势仍将加剧, 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宣传投入会进一步加大。

(六) 旅游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 传统旅游业的服务模式会产生革命性变革, 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 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 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 得到比在其他领域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扩大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 提高旅游市场服务的效率,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 互联网已经超过了“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 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体, 也是公众获取旅游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未来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在美、欧、日等旅游发达国家, 约有三成以上旅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订购休闲旅游产品, 特别是美国在线旅游业务占据了整个美国旅游市场的一半以上。同时, 在这些国家的旅行80%以上都加入全球 (卫星) 定位系统 (GPS) , 而我国约2万家旅行社中加入GPS系统的寥寥无几。可以说,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今天, 我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最大差距即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但恰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 我国是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旅游发达国家的。随着旅游信息化深入发展, 一些突出的趋势需要关注:一是旅行社的咨询、票务、营销等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很大挑战, 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二是旅游电子商务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三是旅游业对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依赖日益增强;四是旅游的国际合作更加便捷, 旅游信息化可以促进旅游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R].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10

(一)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5年底, 全南京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全年共接待游园游客5 061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15%。其中, A级景区16处,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 (点) 达17处, 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景点 (区) 有32个, 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景点有49个。星级饭店共122家, 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万间, 其中, 五星级8家, 四星级14家, 三星级53家, 二星级以下47家。2005年, 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 其中客房收入11.5亿元, 餐饮收入10.7亿元, 其它收入5.3亿元。旅行社395家, 其中, 国际社27家, 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

2.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 尤其是“十五”期间, 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以2005年为例, 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79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加18.4%, 占全市GDP的比值为15.71%,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9%。其中, 接待入境旅游者87.6万人次, 实现旅游创汇5.76亿美元, 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333亿元人民币 。在2005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 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 位居第七, 在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排序中, 位列第三, 稍落后于杭州、苏州,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也名列前茅。

3.旅游产业结构

(1) 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 2005年, 外国旅游者有51.4万人次, 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8.7%, 香港同胞15.1万人次, 澳门同胞0.4万人次, 台湾同胞20.7万人次, 其中, 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 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58.2%。而在外国旅游者中, 按洲别来分, 亚洲游客最多, 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 欧洲次之, 占22%, 美洲位居第三, 占17%;按国别来分, 马来西亚 (8.3万人次) 、日本 (7.2万人次) 、美国 (6.9万人次) 、韩国 (5.3万人次) 、新加坡 (4万人次) 分居前五。总体来说, 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 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 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 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 其中, 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 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 在远程市场中, 北京和广东所占比重较大。

(2) 支出结构

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 来宁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如图1。

(3) 空间结构

南京旅游的重心一直在市中心六区, 近年来, 郊区县的旅游虽在全市旅游业中所占比例仍较小, 但已有大步发展, 2005年, 七个郊区县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7.1亿元, 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8%, 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15%, 所占比重比04年的6.62%、03年的6.15%有明显提升。就各区县具体而言, 2005年, 处于旅游总收入的前三位是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 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区则成为增幅最快三个区县。

(4) 旅游产品结构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 近些年来, 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 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 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的举办, 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良好形势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倍增计划顺利实现

近年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经济获得了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十五”期间, 全市旅游总收入以年均增长率19.45%的速度增长, 2005年达379亿元, 相当于当年南京市GDP的15.71%;全市国内游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16.63%, 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33%;海外旅游者人数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呈负增长以外, 其它年份增长率都超过10%, 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高达59.8%;2005年全市旅游创汇5.76亿美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2.79%。各项指标均提前1年实现“十五”规划所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目标。

2.资源开发成绩显著, 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同时, 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五年来, 新建成并开放了阅江楼、将军山、阳山碑材、八卦洲沙滩风情园、静海寺-天妃宫、郑和航海博物馆 (宝船遗址公园) 等一批景区 (点) ;提档升级了一批景区 (点) , 如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七个景区成功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钟山风景区、秦淮——夫子庙风光带、石城旅游区等跨区县、多部门共管的知名景区的整合初见成效, 各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3.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 精品景区、优质饭店、知名旅行社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十五期间为例, 五年中, 全市共新增旅游涉外饭店27家、星级饭店60家、旅行社203家。截止2005年底, 全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其中, A级景区16处,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 (点) 达17处;星级饭店达122家, 其中, 五星级8家, 四星级14家, 三星级53家;旅行社达395家, 其中, 国际社27家, 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各项指标数量在全省旅游城市中位居第一,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4.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环境日趋改善

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方面, 南京市近几年的工作也卓见成效。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 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 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 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 市内玄武湖隧道、Ⅰ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长江三桥等陆续建成。同时, 建成了长江路、湖南路、夫子庙美食街、高淳老街等旅游特色街;完善了阅江楼、朝天宫、南京博物馆等景区的配套建设, 提升了景区的环境;推动了各宾馆饭店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接入了宽带网、POS机以及旅游信息触摸屏;成立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医疗急救、旅游购物、旅游信息、旅游培训等七大中心, 开通了“黄金周”旅游绿色通道。这些旅游配套设施的建成对改善城市旅游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南京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 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 尤其是在国际旅游方面, 具体表现在2005年南京市旅游总收入虽排在各重点旅游城市的第七位, 但与前几位城市相比, 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 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在国际上的宣传不够, 知名度不高造成的。

2.旅游产品欠缺深度, 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 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 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 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 同时, 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 但仍显不足, 参与型产品稀缺, 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 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3.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 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 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因此受到影响, 同时, 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 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 管理体制不顺, 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 这不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 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 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 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 进行统一规划, 理顺管理体制,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4.城市旅游尚未形成品牌, 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旅游者心目中尚未形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同时, 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形成规模, 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 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5.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旅游购物、美食业和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成熟是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经途径, 也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在来宁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旅游消费中, 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普遍不高, 在当前南京市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已近饱和的状态下, 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消费的不足限制了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提高, 削弱了对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南京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一) 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南京丰厚的旅游资源。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山、水、城、林, 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应有尽有。截止2005年底, 全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A级景区16处, 其中世界遗产地明孝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历经沧桑的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人文气息浓厚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知名景区更是享誉海内外。十五期间, 市政府又下大力气整修了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 新建了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出发地和宝船公园, 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的新景区的建成更为南京原本已璀璨夺目的旅游资源增光添彩。除了丰富的自然、人文的旅游资源, 南京还有一大批知名的旅游产品, 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曾为皇家贡品的云锦, 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生香的金陵盐水鸭, 五彩斑斓、让人爱不释手的雨花石等等, 都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颇具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凡此种种, 这许许多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加在一起, 奠定了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的先天优势。

(二) 区位条件优越

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京还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南京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翼, 是江苏省的省会和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坐拥安徽、江西等广阔的内陆腹地, 横跨黄金水道——长江两岸, 京沪、宁扬、宁通等铁路在此交汇, 区域内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布, 禄口机场有多条国际航线连接世界, 公路、铁路、水路、空中, 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 良好的区位条件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三) 市场潜力巨大

除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南京还具有发展旅游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2004年, 长三角15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 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而区域内的人口超过1亿, 这庞大而富裕的人群无疑是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最好的目标群体。同时, 从整个国家来讲,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换代, 旅游支出而会逐渐增大, 国内旅游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此之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大量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 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 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 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 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 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 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 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 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南京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

1.从旅游大市迈向旅游强市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 南京目前已经是一个在国内重点旅游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的旅游大市, 今后几年的目标就是要把南京从旅游大市提升到旅游强市 , 进一步做强旅游产业, 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真正确立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 充分挖掘优质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 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形成南京旅游的强大品牌形象。

2.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在成为旅游强市的同时, 南京市还要争取进入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为此, 就要下大力气提高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建立起一支起点高、技术精、诚实可信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同时, 还应优化城市旅游交通条件, 美化城市旅游环境, 完善旅游标识, 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 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购物、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 倾力打造适应游客需求的人性化的城市旅游环境。

3.打造世界博爱旅游之都

每一个知名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旅游品牌形象, 比如杭州要将自身打造为“世界休闲之都”, 苏州则以“东方威尼斯”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为一座多元文化交汇、充满爱与包容的城市, 南京就要旗帜鲜明地打出世界博爱之都这一旅游品牌形象, 加大在国内外的营销宣传力度, 以“宽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 同时, 南京的市民也要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体现这座城市的博爱精神, 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世界博爱旅游之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宣传口号, 而是已经被落实到城市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各个方面。

4.建成国际旅游首站目的地

与其他重点旅游城市相比, 南京的国际旅游无论是从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入境旅游者人数都仍然有较大不足, 在许多国际旅游者的来华旅游计划中, 南京并不是一个必到的城市, 因此, 为提升南京市国际旅游竞争力, 增加国际旅游收入, 就需要将南京市建成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必经之地, 即国际旅游首站目的地, 或重要节点城市。

(二) 南京市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1.深入开发传统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一直是南京旅游的主打产品, 也是目前南京旅游的优势所在, 在可预期的将来, 也还是南京旅游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 在保持现有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同时, 要重点挖掘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 深层次开发秦淮风光带、东郊风景区、石城风景区, 争取将一些具有较高知名的景区建成精品景区, 在吸引新游客的同时, 也让老游客游出新意。

2.打造会展节庆、商务公务等城市旅游品牌

有资料显示, 会展节庆、商务公务旅游作为高消费、高投入、高曝光率的旅游产品, 对其进行有效、成熟的开发对提升城市形象, 拉动相关行业经济增长非常有帮助, 而南京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 又毗邻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开展会展节庆、商务公务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因此, 南京市应该抓住时机, 依托现有的会议设施和旅游资源, 适时地举办一些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和节庆活动, 同时, 进一步提高商务服务水平, 营造规范的商业氛围, 以吸引更多的商务公务旅游者。

3.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和体育健身旅游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消费者对休闲度假和体育健身类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南京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相关的旅游资源, 如将汤山温泉、金牛湖、珍珠泉等一批景区开发成迎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休闲度假产品, 开展家庭度假、情侣度假、蜜月旅行等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同时借举办十运会时所兴建的一批体育场馆, 推出专项体育旅游, 如足球、篮球等全国联赛在南京赛区的比赛和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国际赛事, 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4.以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推进郊区县旅游业发展

针对目前南京郊区县旅游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 南京市应积极推进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 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引导旅游者参观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购买绿色农业产品, 适度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探险、野营等旅游活动, 并以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老山森林公园、将军山森林公园为龙头, 建设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能拉动郊区县旅游发展的重点景区, 以平衡目前有较大差异的市区与郊区县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

(三)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战略措施

1.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打造旅游精品

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以便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来看, 比较成型的整合方案有:将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以及鸡鸣寺、北极阁等整合为钟山风景区, 突出名人陵寝与山水风光, 并作为南京旅游的主打产品;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及其他民国建筑等整合成石城旅游区, 突出民国文化;将夫子庙古建筑群、瞻园、白鹭洲公园、中华门城堡、莫愁湖公园、石头城景区、国防园、清凉山公园、古林公园、内外秦淮河以及沿途古城墙等整合为秦淮风光带, 开展水上游览;将城北的狮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以及八卦洲地区整合成沿江休闲旅游区, 开辟供休闲所用的公园绿地。

2.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旅游和郊区县旅游互补开发

针对郊区县旅游落后于城市旅游的现状, 需要优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 通过打造一山三泉旅游区 (包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汤泉温泉旅游度假区、琥珀泉景区) 、金牛湖旅游区和溧水旅游区、高淳旅游区, 以及推进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 来拉动郊区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促进城乡旅游的互补开发。

3.大力发展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 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

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是旅游消费的重要支出项目, 也是旅游支出中较具有弹性的项目, 这三项收入的增加能明显提升旅游总收入的增加。因此, 在旅游商品方面, 要筹建专门的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机构, 提高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能力, 并充分体现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求作出精品, 赢得口碑, 让旅游者在购买的纪念品同时对南京和南京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旅游餐饮方面, 要开发新菜系, 增加新品种, 积极引进各类西式快餐和外地风味菜肴, 尽量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的口味, 并努力增加对本地名品名点的宣传力度;在旅游娱乐方面, 要加大娱乐项目开发力度, 培育南京本地的旅游娱乐品牌, 并按照国际先进运作模式, 以推进旅游娱乐的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发展, 并最终达到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 增加旅游总收入的目的。

4.加强宣传促销, 提升旅游形象

宣传促销讲究因时、因地、因人, 在“博爱之都”这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下, 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 可以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对于长三角和江浙沪这一南京市的一级客源市场, 可以开展区域内城市的旅游合作, 共同策划长三角走透透、江浙沪自由行等大型的城际旅游促销活动;对于北京、广东等远程市场, 可以强调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 如对北京等北方城市可以推出以山水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对于海外市场, 则可以强调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为主打牌。同时, 为加大在海内外的旅游营销力度, 可以考虑在重点客源市场推出南京旅游推介会, 选择一至两位有影响力的演艺界或体育界人士做为南京旅游形象大使, 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公司为南京设计适于旅游宣传的城徽, 在各类媒体上推出, 使游客一见便知是南京旅游的标志。总之, 一切能提升南京旅游形象, 增加南京旅游知名度的有效促销手段都可以考虑采用。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Z].2006.

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安徽旅游发展、政府重视、资源结构 、配套建设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南有黄山、九华山自然风光资源,中有环巢湖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北有亳州、凤阳、寿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安徽旅游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发展速度仍非常滞后,这种滞后的因素是值得深思的。

一、安徽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不够

安徽对旅游产业的定位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但是在现实中,旅游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时常被其他经济工作挤到一边。政府重要的经济部门、决策部门还没有参与进来。 之所以导致当前这种状况,其根源在于安徽旅游产业发展薄弱,旅游业直接经济贡献率低,因为贡献率低所以不被重视,又因为不受重视投入少,导致发展薄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旅游人才匮乏

安徽旅游人才的匮乏,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体现在:一是缺少旅游经营管理综合人才,高端旅游项目规划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严重的人才流失。 二是旅游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黄山、合肥一带,其他地区旅游人才严重匮乏,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三)旅游业发展缺乏深入规划和建设

目前,安徽提出本省旅游发展的战略是3大旅游区建设,一是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浙江称千岛湖)为中心的皖南景区,二是泛巢湖的皖中景区,三是以亳州为重点的皖北景区,规划从总整体上是符合安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是科学的。但是,目前安徽对3大旅游区具体的发展方向和三区间的合作,以及精品旅游产品的挖掘都缺乏深入的规划和研究,全省旅游发展大局的规划仅停留在战略层面。

(四)重视景区建设建设,忽视配套建设的延伸

安徽在景区基础建设上投资是充分的,如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黄山与长三角客源地距离大为缩短,合肥新桥机场、黄山屯溪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阜阳机场的开通也使得旅游者到安徽旅游更为便捷,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对安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旅游业相配套的建设却没有深入开展下去,如旅游产品单一,各景区间存在商业壁垒,服务质量差、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等。

(五)国内市场的开发重视不够

入境旅游一度在我国创汇收入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许多省市已将目标旅游市场转向本国消费者,而安徽旅游业在目标市场定位的转移中严重落后于其他省市,致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充足的游客。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渐渐落后于沿海省市,并且这种差距还在加速增大。

(六)周边合作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安徽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视与沿海省市的区域合作,这本来是一个好的政策。但由于安徽在经济上、商业上远远落后于沿海的江浙地区,在与其合作的产业链中,安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如黄山-千岛湖-杭州7日游,往往是游览观光在安徽,休闲购物在江浙。安徽在这个产业链中的旅游收入只有门票和住宿,被称为“门票经济”、“床板经济”,利润微薄,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合作,只是起了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七)改革力度不够,建设资金匮乏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之所以缺乏活力,很大程度上跟国企垄断了大部分旅游资源有关,由于国企缺乏有力的竞争,无论在投资、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外省的民企,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民企进入,安徽旅游业的振兴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发展的建议

(一)推行“政府协作型”发展战略

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做好配合协作的角色,在制定相关旅游政策法规、编制旅游规划、招商引资、增加旅游景区财政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周边区域合作以及打造本省旅游形象方面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进行人才建设

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一是要打造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体系,包括高层规划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基层服务人才。二是要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确保人才建设一直在高水平上运行。三是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安徽的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发展规划、市场营销、业务培训指导。

(三)对省内3大旅游区深入开发,联动发展

目前,安徽皖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深入,而皖中、皖北发展滞后,3大旅游区既没有联系起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内在经济发展潜力也没有真正开发出来,在这些方面,安徽可以借鉴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将黄山、九华山、合肥、亳州由南到北打造成一只完整的旅游带,各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既使游客的旅游内容变得丰富,也会增加游客在安徽的逗留时间,增加旅游的收入。

(四)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

针对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安徽应将重点市场转向国内,通过依托本地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策划,加大宣传投资和营销渠道建设,将产品推向全国重点目标市场。

(五)转移合作方向

对于与沿海省市区域合作导致收入不平等问题,安徽可以转变思路,安徽与周边的江西、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文化接近,加强与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资源既能互补,在产业链又不至于跌入底端,有利于合作双方共赢的实现。

(六)加大國企改革力度

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发展多重所有制经济,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激活旅游市场的活力,通过增加民间资本的投入,完善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推动作用。

(七)提高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开发精品旅游产品

将纯粹旅游观光产品升级为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以此吸引游客并提高旅游收入利润率。

作者简介:李雪峰(1983-),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汪红叶(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本科,主要从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方向 篇12

关键词:旅游产业质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一、引言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 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加大旅游要素的投入, 二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 旅游开发起步较早, 但是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适度超前开发来维持发展动力的,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旅游产业各部门的无序扩张, 这种增长方式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构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因此, 河南旅游产业要想找到新的、科学有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必然要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入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旅游产业质量”为关键词检索, 选取了国内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共20篇。希望通过梳理近年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旅游业发展质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提出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方法。如孙颖以新闻稿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的途径。从政府层面提出要想达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政府应该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 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这几个方面努力。二是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如粟娟则以张家界旅游发展为例, 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及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这三个维度出发, 运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了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经济增持模式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史灵歌、彭永娟、卢新新运用AHP法从旅游产业的要素质量、产业结构质量、产业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了影响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认为提升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旅游产业要素,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和强化目的地营销。

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即将进入速度和质量并重的时代, 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尚处于最低级的规模扩张阶段, 旅游产业发展及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多。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高速度和高效益的。因此, 近几年来, 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来寻找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佳路径, 以期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有关旅游产业结构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三是以地方或区域旅游产业为例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筛选, 最终选取了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 根据其模型使用的情况可将文献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纯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 另一类是将“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王昌燕、刘云同、张新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找到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部门, 并初步分析了各部门对新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 提出提升该地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途径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住宿、餐饮部门结构, 坚持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而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不同的是, 他们进一步找到了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中各个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对策。汪碧瀛、汪向阳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得出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长途交通部门内部效益相对较优, 其他各部门发展缓慢, 效益相对底下。根据此结果两人总结出了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劣势, 并给出了提高当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的对策。杨志勇认为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因此他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优化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着力点, 指出要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应从旅游产品、旅游餐饮、景区文化创新、娱乐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滕琳、傅云新采用2000-2008年广东省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 基于旅游外汇收入对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分析, 得出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各部门, 认为从发展速度上看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的总体结构效益较好但旅游产业部门的总体竞争能力较差。张明磊、孟庆红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缺乏竞争力, 住宿、餐饮、娱乐部门竞争力强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小, 景区旅游和邮电通讯部门结构效益相对最优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针对这些情况, 二人提出了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加强旅游行业之间互动发展的优化对策。李辉、阚兴龙以2000年至2007年广东省旅游发展的数据为参照系, 同样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各部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郑钧在山西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 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对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中, 交通、游览、邮电、商品购物和其他部门的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处于竞争劣势, 而娱乐、住宿和餐饮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 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山西省国内旅游应加快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变、着力提高旅游餐饮与娱乐部门水平,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对策建议。时隔一年, 郑钧再次用同一模型对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他以2009年山西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分析为依据, 得出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初步结论。并凭借模型分析找到了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 最后提出优化住宿、餐饮业的产品结构, 提高劣势部门的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协调国际旅游业与各行业关系的建议, 以期能提升当地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张广海、王斌选取2000年至2011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 找到了提升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的建议, 包括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建设旅游市场联盟、打破行业壁垒等。陈燕军认为旅游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优化。而济宁国际旅游业长期以来由资源优势产生的增长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 陈燕军通过构建济宁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模型, 找出了严重制约济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部门, 提出通过改善旅游要素内部结构, 强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 巩固强化优势部门, 区别对待劣势部门的方法, 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娅娜以“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衡量北京门头沟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 得出该地区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 已经成为制约该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孙波使用区域经济学中“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出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低层次以数量的扩张为特点的发展方式, 旅游产业各个部门的结构效益低于国内整个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旅游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人数的增长为前提, 旅游产业结构中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的结构效益较差。他认为优化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旅游餐饮和娱乐水平, 挖掘特色旅游产品, 改善旅游交通和住宿条件。

四、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目前的研究状况下,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聚焦, 史灵歌、彭永娟等曾尝试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评价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期望通过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来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 鲜少有学者从更加全面宏观的角度探索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笔者认为河南省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新常态下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要找到新的动力和突破点, 应该从更加全面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注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发展状况, 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焦点;同时政府应引入“全域旅游”概念, 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融合, 规范政策法规, 为河南旅游业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颖.省旅游委主任孙颖: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今日海南, 2015 (12)

[2]程军斌, 程筱菲.“质量”亮剑, 给力发展——婺源县质监局助推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探索, 2012.

[3]粟娟.增长质量视域下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统计与决策, 2012 (06)

上一篇:高校化学教学方法下一篇:财会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