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6-24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共11篇)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鲁桥镇东临白马河,西倚南阳湖,古运河穿镇而过,是孔子得意门生仲子的故里,古运河古镇,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出生地,也是全国驰名的“乌鳢之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5.2万人,人均纯收入1.3万余元,2013年被济宁市命名为市级文明镇,2012年被为山东省命名为生态文明镇,是非常典型的滨湖生态镇。

近年来,围绕山东省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要求,鲁桥镇把旅游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建设旅游强乡镇为目标,整合全镇旅游资源,倾全力打造仲子文化大道、运河湿地、现代渔业园、以仲庙为中心的文汇园,加强旅游管理,以优质的服务、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游客。

一、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一)仲子文化园及仲子文化大道。仲庙、仲子书院、百年古街、运河古闸凸显文化古韵。仲庙座落于鲁桥镇仲浅村,京杭运河西岸,占地20亩,座西向东,前后五进院落。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弘扬仲子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鲁桥镇投资 200多万元建设仲子文化大道,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极具仲子文化特色、通俗易懂、格调高雅、图案精美、文字规范的墙景美化作品,推动了社会的正能量传递,集中展示了该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特色、新面貌。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鲁桥古街位于鲁桥镇五村、六村、七村村中,长约360米,宽约50米,占地约18000平方,西侧紧邻古运河,街两侧有14 处清代店铺风格的建筑,一座古桥梁和一通碑刻。现古街急需保护。

(二)运河湿地。主要包括仲浅、九孔桥湿地、千亩荷花园三处景观,据微山县志记载鲁桥到清代已形成八景:“杰阁跨河、砚墨古池、长桥卧波、奎楼焕彩、沙河春泛、仲子古祠、东山浮翠、西湖绕堤。” 运河湿地位置优越,位于鲁桥镇的西部,南接独山湖风景区和伏羲庙,北连济宁太白湖生态度假区,东有孔子、孟子旅游区和邹城峄山风景区,西是南阳湖旅游区和鲁桥万亩红荷园、芦苇荡、杞柳林。游客可在此泛舟湖上,徜徉于优美的湿地,尽享大美微山湖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休闲渔业园。鲁桥镇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76平方公里,湖区资源相当丰富,乌鳢、螃蟹、四大家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与果树、花卉农作物种植形成了相得益彰的生态种养基地。近年来,镇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设施观光渔业,大打“鱼文化”品牌,以湖鲜品尝、渔村生 活体验、湖区观光垂钓、红荷园赏荷、杞柳种植、编织等多种形式提供多类型产品,丰富了游览内容,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增加了居民收入,现代渔业园也被评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四)乡村旅游。传统捕鱼表演,鱼鹰捕鱼,人工罩鱼、大网拉鱼,杞柳、芦苇编织手工艺品。每年都举办捕鱼节、仲子祭祀等活动。围绕仲子文化园、运河湿地、现代渔业园、仲子书院、古运河等景点,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通过线路串联,积极与县内及周边旅行社签订协议,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二、实施政府主导强化管理服务

为加快推进鲁桥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镇政府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业管理办公室,配备了3名专职旅游管理人员。编制了《鲁桥独山旅游小镇综合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鲁桥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管理。

(一)强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万元建设了鲁桥白马河旅游码头,主要为连接南阳古镇景区,并服务自身发展。为提升经营户的服务水平,改善接待条件,各旅游集散场所也都配有公厕,积极开展旅游厕所改厕工程,建设了垃圾处 理中转站、化粪池等。

(二)强抓旅游行业管理。加强对旅游、餐饮、娱乐企业的食品安全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管。镇上定期组织工商、旅游、卫生、安监、药监、村镇办等部门到旅游景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部门督促及时整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管理,垃圾做到村集镇运,没有卫生死角,清理及时;加强景区安全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制定了旅游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做到安全设施齐备且状态良好,无安全隐患,近两年内未发生过重大旅游安全事故。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鲁桥镇在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综合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进一步提升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2009年12月12日, 国务院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列为国家战略。乐平市地处鄱阳湖水系, 具有悠久的蔬菜生产历史, 享有“江南菜乡”的美誉, 镇桥镇已形成乐平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在镇桥镇建立蔬菜旅游区, 并结合该镇特有的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于一体被称为“中华一绝”的浒崦古戏台, 将传统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现代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这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还开发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资源。

1 建立镇桥镇蔬菜旅游区的综合评价

1.1 优势分析

乐平市农业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 以沙质土壤为主, 平坦肥沃, 非常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镇桥镇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 现有蔬菜种植面积2.5万余亩, 常年性蔬菜生产面积1万亩, 年总产量达5万余吨, 产值逾8000万元, 已全面实施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蔬菜产业从业人员4000余人, 蔬菜运销专业户60个。镇桥镇蔬菜服务公司创立的“百溪”牌蔬菜已享誉省内外, 是乐平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镇桥镇年产各种蔬菜十大类160多种, 品种有辣椒、茄子、凉薯、西红柿、黄瓜、莴苣、大白菜、甘兰等。市蔬菜科研所引进了一批极具观赏价值的蔬菜品种, 如五彩椒、观赏小南瓜、樱桃番茄、福瓜、蛇瓜、天鹅葫芦等。通过合理规划, 建立蔬菜旅游区, 能够满足15万乐平城市人口和59.6万景德镇市城市人口的周末及假期的郊区旅游需要。

1.2 劣势分析

目前蔬菜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乐平市各乡镇零星地开办了各种农庄, 主要以休闲、垂钓、观赏山间风景为主, 并未开发蔬菜旅游项目, 镇桥镇也不例外。且蔬菜旅游业的季节性很强, 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 春季和秋季是观光菜园的黄金旺季, 反之夏季和冬季则是淡季。如果规划不合理, 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 发展蔬菜旅游业的意义

2.1 发展蔬菜旅游, 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 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它是农民增收的途径。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比较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蔬菜旅游业能够转变传统农业中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 使农业生产格局实现转变, 提高农业耕作技术, 从而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蔬菜旅游业的发展将第一、二、三产业联合起来, 例如, 蔬菜旅游业可以促使农村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第一产业, 又可以进行蔬菜产品的深加工——第二产业, 同时, 还可促进饮食、旅店、交通、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蔬菜旅游业将第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 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又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符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

2.2 发展蔬菜旅游, 提高蔬菜资源的社会效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 人们对蔬菜的食用越来越多, 食用蔬菜具有康体保健的作用。蔬菜旅游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为都市居民营造了观赏田园风光、欣赏自然美景的场所, 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享受自然沐浴, 怡情保健。同时, 蔬菜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参与蔬菜种植、采摘、品尝等活动, 使游客亲身体验蔬菜生产过程, 体味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 满足了都市旅游者融入自然、体验田园乐趣的需求。

蔬菜旅游不仅能够使游客怡情保健, 而且增强了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旅游者可通过参观蔬菜园、参加蔬菜种植采摘活动, 了解丰富多彩的蔬菜品种, 学习种植技艺, 不仅丰富阅历, 更增长见识, 体会到餐桌上的蔬菜来之不易, 使自己更加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

3 蔬菜旅游区的分布

随着市民亲近自然和到乡村度假休闲的愿望日益强烈, 蔬菜旅游将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是颇有发展前景的旅游项目。本文认为可利用镇桥镇丰富的蔬菜旅游资源, 以特有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 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

3.1 科普展示区

现代的孩子们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和游戏机前的一代, 因此, 提供一处接近自然, 了解自然, 培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尤为重要。蔬菜旅游区可建立农业科普园区、农业博物馆。在农业科普园区里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 向市民和学生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如色泽斑斓的五彩椒、晶莹剔透的樱桃番茄、姿态各异的大小南瓜……, 使之成为浑然天成的科普教学基地。此外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还可以为寻求致富真经的广大农民提供观摩和学习培训的机会, 为他们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 推广蔬菜栽培的新技术。

农业博物馆可分为室内和室外生态农业展示区, 室内生态农业展示区主要收集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农具, 并提供使用方法, 让游人可以了解传统农具使用方法, 增加对传统乡间文化的了解;利用生产温棚, 游人可以了解温室、大棚的生产经营模式。室外生态农业展示区主要展示室外农业生产, 还可设置演示区, 播放其农业科普知识。

3.2 观光采摘区

现代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展示性旅游, 人们更加趋向于有别于惯常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在节假日, 游客与亲朋好友来到田间, 看看碧绿发青的蔬菜, 亲手摘果、拔菜, 品尝特色果蔬, 尽情享受采摘乐趣, 充分领略田园风光, 是何等的轻松愉快。观光采摘区可提供: (1) 短期观光采摘购物项目, 在蔬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赏田园风光、农业风景, 采摘各种蔬菜, 购买新鲜农产品; (2) 租赁菜园项目, 将少量菜园租赁给城市居民, 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 享受耕作乐趣, 真正获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受。

3.3 休闲娱乐区

传统的乡间风情, 山间小路, 石板路, 错落分布的土房、草屋和砖房, 充分体现了休闲的乡村景观, 是昔日村庄的真实体现。城市人在假期到乐平市镇桥镇休闲度假, 可以摆脱城市的喧嚣嘈杂, 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乐平市镇桥镇可以根据自有的“蔬菜”优势或乡土风情, 开设休闲农庄, 提供农家乐服务, 让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 体验农作, 了解农民生活, 享受乡土情趣, 而且可住宿、度假及游乐, 如农庄内除了观赏田园景观外, 还可提供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炊、烧烤等项目。

3.4 民俗文化长廊

在这一区域可设立“民俗文化馆”:以乡村题材为主, 展示、再现镇桥镇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生产、饮食、婚嫁、民居等方面的习俗。“二十四节气广场”:让游人对民间的各个节气的传说、俗语, 以及各个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 地方历史文化的注入体现了亲和地方特色的设计理念。“赣剧长廊”:镇桥镇作为“赣剧之乡”的典型传承地, 拥有堪称“江南一绝”的浒崦古戏台, 赣剧长廊的设立可为游客展示赣剧的独特文化, 丰富他们的游历。

4 蔬菜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政府主导, 合理规划

为发展镇桥镇蔬菜旅游业, 政府应成立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蔬菜旅游行业协会, 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 以此协调农庄 (或蔬菜园) 与农庄之间、农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蔬菜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 政府部门应合理运用旅游政策、“三农”政策进行谋略与规划, 分析客源市场, 结合镇桥镇的实际和特点, 合理布局, 建立独具特色的蔬菜旅游区。

4.2 培育新品种, 完善交通设施

观赏常见的瓜果不能满足于现代人们的内在需求, 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 不断引进并开发蔬菜新品种, 如有机蔬菜、礼品蔬菜、发芽蔬菜、保健蔬菜是我国近年来蔬菜开发的几个方向。交通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对镇桥镇周边的交通环境加以建设与改善, 使得游客能够方便出入, 顺利进行消费活动。

4.3 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

乐平素称“赣剧之乡”, 乐平人民酷爱赣剧, 村村建有戏台。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 代代沿袭。镇桥镇浒崦古戏台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 (1873年) , 其设计之巧妙、结构之别致、雕塑之精工、布局之繁华, 在江南地区堪称一绝。镇桥镇可利用其独特的戏曲文化作为农业观光休闲活动的内容, 节假日期间游客量较大, 可安排游客在观赏、农作之余, 请他们欣赏赣剧, 享受乡土风情。对赣剧感兴趣的游人, 还可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唱段, 以丰富自己的游历。

4.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产品知名度

通过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 并利用新闻、电视、网络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宣传蔬菜旅游产品, 介绍蔬菜旅游的康体保健价值。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 (点) 的联合, 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提高蔬菜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激发旅游者对蔬菜旅游的兴趣, 扩大蔬菜旅游的客源市场。

4.5 协调多方力量, 解决融资问题

农户的融资问题是蔬菜旅游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对于担保物的要求与农户所能提供的担保物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仅凭农户个人很难获得贷款, 这就需要政府、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协调解决。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将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如果有了政府参与担保, 金融机构对于农户发放贷款的数量和规模都将有所提高, 而且, 合作社和村集体可以监督贷款的使用, 使得贷款收回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封立忠.建立生态菜园发展蔬菜旅游经济[J].杭州农业科技, 2005.

[2]卢世菊.对我国发展蔬菜旅游的思考[J].长江蔬菜, 2006.

[3]刘华斌, 张娇丽.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初探[J].九江学院学报, 2009.

[4]张茜.对于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评价及思考—以京郊“农家乐”发展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5]李伟, 江秀辉.发展观光农业调整农业结构[J].农村展望, 2007.

兖州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简析 篇3

一、兖州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兖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发展旅游业具有交通、资源、经济等众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区内共有旅行社7家、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个,星级饭店6家,星级餐馆4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乡村旅游合作社1个,省级旅游自驾车营地1个,山东省精品采摘园1个,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完善。2013年,共接待游客254.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8%和13.94%,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古文化遗址突出

兖州的旅游资源算类型和数量都不算多,但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拥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兖州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近万年来就是先民生存繁衍之地,故文明开发很早,人口众多,人工创造的物质文明比别处发达。可谓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如盛传数朝的兴隆宗教文化、遍布全区的上百处古文化遗址、历朝名人留下的千年足迹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兖州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厚底蕴。

(二)现代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大

兖州地处黄淮平原的东部,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交接处,地貌基本上全是平原,亿万年东部丘陵的侵蚀风化,给这里带来深厚肥沃的土壤,故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农产品品质优良,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是有名的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高科技农业迅速崛起,现代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成为现代旅游产品的一个独特部分。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利康农业、华美农业等。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符合趋势与潮流,另一方面也深具潜力,同时更契合现代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三)建筑与设施种类较多,旅游资源具有相应载体

从兖州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看,建筑类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人文资源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如少陵公园为游客缅怀诗圣杜甫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如毛泽东思想胜利展览馆留下了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印记,为后人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如兴隆古塔千年屹立,是宗教文化在此昌盛的有力佐证;如青莲阁静静地处在泗水岸边,给游客怀想当年诗仙李白的生活与游踪以极佳的场所。兴隆庄煤矿的拓展设施省内领先,井下旅游功能齐备。

(四)宗教文化影响很大,兴隆文化产业顺应时代

兖州的兴隆寺,建成年代久远,历史影响巨大,影响区域较广。2008年兴隆塔地宫出土佛顶骨舍利,更增强了它在佛教界的地位。总投资30亿元的兴隆文化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一方面彰显了兴隆寺塔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潮流。既是兖州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又是宗教旅游的拳头产品。与曲阜的“儒”、泰山的“道”,在短距离内形成“儒释道”共存的文化旅游格局。

(五)工农业基础雄厚,旅游商品较发达

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这里自古农业文明发达。建国几十年来兖州一直是全国闻名的农业产粮大县,再加之近二十年来借交通之便发展起来的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使兖州工农业基础比周围县市明显雄厚,旅游商品因而种类众多,质量优异。其中,既有特色的糕点、酱菜、酒类,又有农林畜产品与制品的前海辣椒、漕河大蒜、王因西瓜,还有民间工艺品的姑村席编,更有菜品饮食的沫膏、壮馍、胡辣汤、大烧饼。

(六)资源区位交通便捷,邻近三孔得地利之便

兖州自古即是交通要道,当年司马迁、李白往来南北,这里即是必经之地。现在的兖州,地处京沪铁路和日菏铁路的交汇点,又距京福高速不过十多公里之邀,北部紧靠日东高速,境内交通网络发达,几乎所有景点景区都无交通之虞,因此也节省了许多基础建设投资。再者,兖州又东邻曲阜,两地间不过一河之隔。每年到曲阜去拜谒的千万游客,应该看作兖州旅游的重点客源。地利之便便于游客的顺访,泗河边上兴隆文化产业园就是一张迎客的名片,为兖州旅游业将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交通接引基础。

三、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资源多人文少自然,种类搭配不理想

除了泗河这一有名的自然景区之外,兖州缺乏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种类搭配的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选择。

(二)人文资源古迹众多,但可观赏游览者极少

兖州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王因遗址、西吴寺遗址、暇丘古城遗址等,但由于当时的考古发掘只是为了考古,没有考虑将来的旅游开发利用,现在多已残败破落,文化资源载体明显不足,可供直接利用的建筑及物质性遗存十分缺乏,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物质性旅游产品的难度加大。

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新特异,开放创新,以大手笔创意激活地域文化,以兴隆文化园为龙头项目,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突出佛教文化和兴隆文化,以“宗教文化、九州文化、李杜文化”为特色,打造“兴隆天下,自在兖州”的旅游品牌,构建四大特色文化产品,培育“自在兖州”的地域品牌。

3、高点定位,全力全速,重点突破,工业围绕旅游做强,建设工业强区,文旅一体开发,打造文化名城,商旅联动发展,构建商贸重镇,全力建设区域旅游发展极,推进区域经济全速发展。

4、沿河发展,以文化、旅游两条主线串起三大城区,形成特色老城宜居、生态东城休闲、西部新城商贸的城市格局,建设城市休闲目的地,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打造宜居宜游城市品牌。

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4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六区建设”,锐意进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发展旅游景点15处,旅游产品5个,农家乐45家,年创收入1000余万元。在建旅游项目2家,全部投资金额将达4000万元。具体做法是:

一、以红色人文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品牌,做了四个关键工作。

一是加快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2011年前,旅游业存在发展随意、小打小闹等问题。2011年,为了加快发展速度、实现科学发展,新任乡党委班子认为必须制定一个具体的、长远、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全乡旅游发展规划,来引领、统领旅游产业发展。经过乡党委班子考察、学习,县领导的指导,专家支招,正积极制定旅游发展的规划,必将极大地促进了杜皮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是加大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在规划的框架内,以黄冈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加快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的“3A”景区申报创建工作,加大张家山抗日五大队纪念碑、猫儿山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龙王山红军洞、孙家冲村张家垸第一届黄冈县委旧址、汪家畈村李家山第一届县政府旧址等景点的建设。突出龙王山林场、钟岗林场的优势,发挥道观河水库、横河水库、牛车河水库的特色,全面覆盖周边山林、水库及农户的农家乐休闲体系,逐步形成龙王山避暑、水库垂钓、林场狩猎、田园

采摘、陵园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色模式。

三是加强“农家乐”建设。结合当前回归自然,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实际,我乡着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带动农家乐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利用媒体推介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强全乡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对农家乐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广大农户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的群众发展农家乐旅游。加大乡、村交通基础建设,完善水、电配套建设,加大荒山造林的力度,让建设农家乐的资源环境进一步优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理念,全乡建七种特色的农家乐项目:以水库为依托的休闲垂钓农家乐;以农业产业化为特色的田园风光农家乐;以陵园景区为主的红色旅游农家乐;以运动休闲为主的拓展旅游农家乐;以龙王山景区为主的避暑休闲农家乐;以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为内容的农事体验农家乐;以狩猎为主的特殊爱好农家乐。每村发展1-2户,再带动连片开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高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加强经营户的管理,组织一批经营户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素质,争创一批星级农家乐旅游示范户。

四是加速旅游产品的开发。着重打造一批能代表杜皮形象、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游客吃、住、玩、购物一条龙。在现有的基础上,绿茶、红衣花生、山野菜在规模上、包装上有所提升,蚕丝被、工艺筷扩大了市场,提高了知名度。同时结合实际和市场的需求正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二、加速三个重点部位开发,重点发展。

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人文资源,境内分布着大小林场20多个,水库10余座,自然植被覆盖率较好。各种革命遗迹、旧址10多处,因此我们重点做了三个开发即:一个陵园二个林场三座水库,充分发挥了其基础好、带动作用明显等优势。

一是重点开发好陵园:以黄冈县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园区景点建设,加快国家“3A”级景区申报重建工作。为进一步扩大陵园的影响力,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人文资源,提升景点档次,弘扬名人精神,健全各项配套设施:修建“黄冈名人纪念园”,逐步完成餐厅、会议厅、活动厅的新建,另计划在缅怀区增建碑林和一座占地50亩的人民公墓。对红军招待所旧址注入资金维修,同时计划修建红军革命博物馆,切实让游客体验当年红军生活。同时以陵园为依托,加大集镇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的服务水平,形成一个以陵园为中心,集餐饮、住宿、交通为一体的游客集散地。

二是充分开发了三个林场:即钟岗林场、龙王山林场、毛家脑林场。钟岗林场位于我乡於杨岗村境内,与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毗邻,自然植被覆盖率极高,林场有一大部分深入道

观河水库中央,风光秀丽。计划以高档别墅、野生狩猎为特色,目前已经引进武汉老板投资兴建农家休闲别墅群,要进一步加快开发步伐,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

龙王山林场的开发建设现已经初具规模和档次,目前已经完成餐厅、会议厅、别墅等主体建设,以避暑、会务为特色。今年已完成马鞍山至龙王山3.7公里公路(8米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毛家脑林场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业。

三是切实开发了三个水库:即道观河水库、横河水库、牛车河水库

道观河水库,以佛教文化、水上娱乐为特色,加强了与新洲道观河风景区的联系,整体规划、整体宣传、整体开发。

横河水库,以农家乐、垂钓休闲为特色。进一步扩大了垂钓台位建设、进一步加大周边农户发展的积极性,做到规范、有序发展。

牛车河水库,以生态山水整体开发、循环利用为特色。水库与林场同步建设,发展循环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采摘,加大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东岳村今年已与武汉老板签约共同开发集休闲、垂钓、避暑为一体的“东岳度假村”。首期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完成13户农民拆迁准备工作,建好移民宅基地5400平方米,移民小区正在建设当中。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心下,旅游事业近两年得到一些发展,但离领导的要求,人民群众的企盼还存在距离,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杜皮旅游业的发展。一是游客难以到达景点,二是严重阻碍了杜皮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减缓了发展。建议加大对杜皮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

2、旅游业经营者融资难,小打小闹,很难做大做强。建议加大扶持力度。

3、服务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建议组织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汇报材料

按照杭锦后旗《关于在全旗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镇从五月份开始开展了以争当“五好”党支部,争做优秀党员为主题,以新农村建设优秀引领人竞赛为载体,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党委共有党员767人,12党支部(党总支)参加了“创先争优”活动,其中,村支部(党总支)9个,居委会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奶协支部1个。活动启动以来,镇党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确定活动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充分体现自身特色。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已党委书记张有海为组长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市委、旗委有关精神,将六月份确定为“创先争优暨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月,开展新农村建设优秀引领人竞赛活动,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引领人、优秀培带干部、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利用横幅、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学习各行各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努力在全镇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二)活动开展情况:

1、加强阵地建设。

今年,镇党委按照“一个支部一个活动阵地”的目标要求,投资24万元新建新丰村260平方米活动室,投资15万元新建三角城村110平方米活动室;投资11万元改建挪一村140平方米活动室,投资11万元改建黄河村110平方米活动室。总投资达61万元。在建设阵地的同时,依托村级活动室,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群众进行思想道德和科技知识教育,多层面地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树立典型,加强示范引导。

今年六月份是我镇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广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优秀引领人竞赛活动。各党支部都召开了党员大会,评选出了新农村建设优秀引领人、优秀培带干部、优秀党员。通过“培带”工作,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说真话、办实事、争先创优的基层好干部好群众。6月29日举行的“创先争优“暨新农村优秀引领人表彰奖励大会上,对涌现出来的优秀引领人、优秀培带干部、优秀党员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弘扬正气,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感染人,教育人,进一步提高我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我镇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同时开展“建设新农村党员要先行”主题活动,确立“五争一树”目标要求,积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争做生产发展的领头雁、生活宽裕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村容整洁的示范户、管理民主的监督员、树立党员先进性形象。

3、注重矛盾排查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上半年,在“十个一”工程包扶单位和包扶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镇、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项沉积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维护了我镇的团结稳定。

四、五月份镇党委又组织全镇、村、社三级干部进行了专项排查,征集到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六方面43个问题,将在七月份集中化解矛盾,为创建平安和谐头道桥提供有力保障

4、积极推进“两法一工程”实施。

建立了““四议两公开”和“三一四全“工作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两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李文舟主席为组长的“两法”推行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干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宣传“两法”推行的目的、意义和内涵,加强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举办了实施“两法”集中培训班;完成了“两法”推进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的上墙工作。建立了一个农民合作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其中民建村苹果梨协会支部、三角城村特色蔬菜产业党支部两个党支部为农民合作组织党组织示范点。重点培养了41人为党员产业带头人,这些党员又带动了2476的产业发展,切实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周期长、范围广、任务重,个别党员容易出现思想麻痹松动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领导、组织、活动主题等方面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要把活动开展和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出现麻痹松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关于贯彻落实县环保工作会议情况的

县环保工作会议以后,板桥镇及时召开镇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镇村干部工作会议,一是学习传达会议精神,二是结合板桥镇实际,对我镇全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讨论研究和部署。会议要求全镇上下要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克难攻坚,共同抓好2011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板桥镇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围绕完成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有效提高我镇环境质量,汇报板桥镇贯彻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太康县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太康县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经发办、城建办、城管办、村(社区)主任为成员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分管领导、部门和各村(社区)。

二、按照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要求,认真做好普查组织准各工作,严格遵循普查技术规范,对全镇所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普查,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切实推进环境管理。

三、常抓不懈、加强整治

(一)增强投入,加大环境保护的硬件投入。

(二)加强了对污染企业、场所的整治。由镇经发办负责对辖区内工业企业、餐饮企业污水直排进行监管,由镇城管办负责对沿河直排厕所进行清理整治。

(三)以“治旧”“控新”为措施,全力以赴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治污减排攻坚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快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定量考核督查为手段,切实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今年全县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继续深入开展水污染、小炼油、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一个一个攻坚,一项一项解决,全面优化我县生态环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环保工作。

板桥镇地处淮河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镇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7

花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临一帆河,326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拥有生猪、蘑菇、淮山药、蔬菜四大特色产业,素有“蔬菜之乡”、“教育之乡”美称。今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观念,组织外地参观

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并组织乡三套班成员、各村支部书记、班站所相关负责人赴苏州、无锡、上海考察、观摩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通过考察,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从而推动我乡乡村旅游发展。

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一路二街三区”建设,启动一帆河“百花大桥”建设,打通东西大通道。二是围绕“三置换、两统一、一整合”的总体思路,以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积极培育新农民、努力营造新风尚为重点,加快推进周庄村缩庄整地试点工作,努力将周庄打造成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的苏北一流的省级康居示范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三、优化环境,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在加强管理、完善政策支撑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都根据各自职责,从“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开办条件、技能培训、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等方面,给予了优质的服务和充分的指导,营造了我乡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大环境。

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起初阶段。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思路,扎实举措,奋力推进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在上新台阶。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起始之年,也是我乡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我乡乡村旅游工作思路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突出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动我乡旅游工作大进步、大跨越。

一、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我乡毗邻县城的优势,结合我乡农业特色产业,邀请相关部门对我乡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二、突出重点

以周庄2000亩日光温室基地、育苗中心和果蔬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的高效农业生产、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全市高效农业第一乡,以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发展“农家乐”,并提升、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

三、整合资源

一是继续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二是对全乡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坚持抓大放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四、优化环境

镇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8

采摘旅游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相公庄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采摘旅游,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一体布局,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相公庄镇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形成了“一片两园三基地”的网络化布局,走出了采摘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片”:是以南部粮食高产区为核心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配套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整平土地等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更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通过连片开发形成了1.6万亩的旅游观光和粮食作物采摘体验片区。“两园”:是以金银花、有机蔬菜为特色的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和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以金银花为特色,建设了500亩的金银花基地,2011年6月又新流转土地1000多亩,规划建设了蔬菜、水果采摘、垂钓休闲等功能区,整个园区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以有机蔬菜为特色,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500亩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集蔬菜瓜果生产、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济南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基地”:是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昊林果品采摘基地、长白山小杂粮采摘基地。沿秀江路东、七郎

院村南建设了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集果品采摘、农艺展示和农事体验等项目于一体;在黉塘岭的建设了昊林果品采摘基地,投资640万元进行设施改造,扩大到曹孟、南王等村,形成了精品林果采摘基地;成立了长白山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在丁家、时家等村规划发展了小米、绿豆、蚕豆、豌豆、豇豆等为特色的产业基地,供游客观光采摘。

二、提升三种效益,突出发展特色

采摘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观光、采摘等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农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公庄镇在发展采摘旅游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

一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采摘旅游农业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以小康金银花为例,为了达到采摘旅游的规模,小康村流转了500亩土地进行金银花种植,平时的管理和采摘要雇用村民,育苗又为村民增加了剪枝的项目,原先闲置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也都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据测算,每亩金银花可剪枝2000余斤,每斤可剪100株苗,每亩可剪20万株,每剪一株按9厘的手工费计算,仅此一项,每亩金银花就可为村民增加1800元的收入,再加上采摘金银花时的收入以及平时管理的费用,全村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余元。同时,该园区还自行培育新的金银花苗木延伸采摘旅游产品,开发出了金银花盆景,供游客带回自家阳台种养,既可观花赏叶提高生活品味,又可摘下花蕾泡茶品

茗,促民增收前景广阔。

二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收到良好社会效益。首先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满足了市民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天然、生态、保健的食品药品成为广大市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充分享受农耕乐趣和田园风光,利用较短时间亲近大自然满足田园梦想也是当前市民一种精神需求。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便抓住这个市场机遇,大打“安全、绿色牌”,有机蔬菜一上市,就得到的了消费者的青睐,市民纷纷前来采摘。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也正是看中了金银花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的市场价值,倡导群众种植,并以金银花为突破口,举办金银花采摘节,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满足市民需求与富民强村的双赢。其次,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活跃了农村市场。小康金银花花期旺季的一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雇用采摘工人1000余人次,花期总用工量达到30000余人次,极大活跃了相公庄镇本地和周边乡镇,以及垛庄、文祖、曹范等地劳动力市场。采摘旅游还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加速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的发展,形成“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加快了城镇化步伐。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尤其是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随着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该镇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牛一村先后投资60余万元,使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投

资20多万元新建了全镇一流的卫生室;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村头花坛,翻修了村南大桥,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投资120万盖了集体停车场库。小康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卫生所;建设高标准公寓楼,配备了高标准公共浴池;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三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小康金银花基地原来是一片撂荒地,种植小麦等常规农作条件恶劣,农民不愿耕种,闲置多年。经过论证,引入适宜种植的金银花,开发采摘旅游项目以后,昔日的荒沟秃坡,如今流水潺潺,绿茵满目,鲜花遍野,游人如织,可谓“旧貌变新颜”,这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盆”、“香饽饽”。在第二届济南市现代农业“百花奖”评比活动中,被评为“济南市十大都市农业园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落实五项举措,提供发展保障

相公庄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打造特色园区、基地为目标,结合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根据采摘旅游农业的特点需要,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推动了采摘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打破季节瓶颈。由于采摘旅游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往往是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庭冷落,这是采摘景区与其他人文景点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春季和秋季是观光农业园的黄金旺季,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接待上千人,夏季和冬季的情况不容乐观,游

客的数量比较少,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相公庄镇在规划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之初,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发展理念,聘请专家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在小康、牛一两个园区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500余亩,努力发展“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年节有采摘”的综合农业基地。仅春节前后就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滨州等地10000多人来该镇采摘草莓和新鲜蔬菜。

二是提速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多地少、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方向就是稳妥流转土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也是如此,小打小闹产生不了理想效益。相公庄镇按照群众自愿、政策引导的原则,有序实施土地流转,转出了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以小康村为例,建设金银花基地之初,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按照设立资金股,村民自愿出资入股合作社。入土地股的村民可以拿到每年每亩500元的最低收益金,此后按合作社效益逐年调高土地股收益金,入资金股则按照投资多少进行利润分成。当时全村有400户入股参与金银花采摘旅游农业,2009年亩收益达3000元。看到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得到了实惠,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去年小康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将基地拓展为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亩均收益达10000多元。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相公庄镇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横漯闸等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旧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为全镇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铺设生产路1.6公里,打水井5眼,铺设低压管道7000米,新建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蔬菜储藏冷库1000立方米,4.5万立方米人工湖一处,新建配电室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设休闲娱乐区2万平方米,进行绿化美化,种植绿化苗木1万株。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500立方冷库一座,1.5万方的人工湖一处,铺设3000米电缆,滴灌喷灌500亩,硬化绿化园区道路1.7公里。

四是做好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名牌农产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提高采摘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上具有重要作用。相公庄镇几个采摘园区和基地都非常注重品牌的打造,他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站、采摘节等,强力推进品牌宣传推介。牛一蔬菜园区从三品认证入手,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档次,目前,月光一号芹菜、黄金白菜、水果萝卜、生姜、韭菜5个蔬菜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三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蔬菜认证;2010年,成功举办了“牛一”蔬菜品评暨授牌仪式,芹菜蘸酱、萝卜生吃,鲜嫩清爽的口感令与会人员啧啧称赞,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等1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最爱吃牛一蔬菜”,“牛一蔬菜——真牛!”时下,“牛一”牌有机蔬菜已成为都市餐桌消费的时尚。

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相公庄镇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村财政政策,保证农村财政支撑资金稳定增长。

切实提高农村财政资金支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支持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首先是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章丘市恒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设立相公庄分理处,通过土地、大棚等基础设施抵押贷款,为采摘旅游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完善制度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拓宽采摘旅游农业资金供给渠道。小康园区利用农办开发项目硬化园区框架路12000平方米。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牛一蔬菜园区投资150万元完成济南市蔬菜科技培训中心大楼1400平方米基建工程,建设高标准农民培训中心,集产品检测、农民培训、专家视频指导生产、学员观摩学习为一体,成为全市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平台;与省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引进20多个蔬菜新品种,成为全市有机无公害蔬菜主要基地之一。小康园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一处,配备农产品检测检验设施设备,实现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检测。

四、进一步推进采摘旅游发展的思路及打算

相公庄镇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镇的采摘旅游农业有了较大进步和提升。但也存在着采摘旅游产业链条短、采摘旅游园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等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多措并举促进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

一是提供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园区功能,形成参观、采摘、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在牛一蔬菜园区积极拓展有机蔬菜种植、采摘、蔬菜加工技术学习、蔬菜佳

肴制作、品尝、生态菜园租赁等旅游活动,培养客户忠诚度,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客户,从而带动销量和利润的提升。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采摘旅游产品类型。相公庄镇素有“名相故里、铁匠之乡”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梭庄村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充分发挥“文化”与“生态”两大特色旅游优势,擦亮“山东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山东省生态乡镇”两张名片,全力打造“文化采摘之旅”。

三是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加大采摘旅游农民培训。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来说,一时尚难以适应和迎合游客的兴趣要求,对采摘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大力发挥劳动力培训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的作用,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经营意识,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跟上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步伐。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9

一、补贴、补偿

1、粮食直补:我村13、14年粮食直补全部直达农民账户,从未出现农户因此上访、扯皮等现象。

2、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我村13、14年农资纵综合补贴全部直达农民账户,从未出现农户因此上访、扯皮现象。

3、农机具购置补贴:我村13、14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全部直达农民账户,从未出现农户因此上访、扯皮等现象。

4、农作物良种补贴:我村13、14年农作物良种补贴全部直达农民账户,从示出现农户因此上访、扯皮等现象。

二、农业产业发展

1、畜牧发展扶持资金:我村2013年上级补贴1300元整,系能繁母猪补贴,已直达农户账户;2014年上级对我村未进行补贴。

2、退耕还林工作财政专项资金:我村13、14年上级分别补贴15137元,合计补贴为

元,其中直达农户账户的有

元;另外

亩为村集体退耕还林,两年来这部分资金直达

账户后,在第一时间内已全部上缴“三资”账户。

三、农村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 1、14年农村公共服务:鉴于我村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的特殊情况,经村支两委集体讨论通过,公共服务资金由村委会整合使用。14年我村公共服务资金共

元,因考核扣分,扣减资金

元,实际到账

元,利息为

元,实际可使用资金为

元,这部分资金全部直达服务人员陈德超

等人账户;但服务人员存折由村干部

统一管理。所有支出如下:垃圾清运支付

元。道路维修及清理支出

3打扫村办公楼卫生工资支出

元。4卫生防疫出去

元。○元。5山林管护和灌溉渠道维护支出

元。6小区场地、公路平整支出

元。7渠道维修及购买原材料支出

元。8自来水管护出去

元。所有支出共计

元,剩余资金

元,剩余资金在服务人员个人存折中,存折由

芒宽乡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0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您们好!

你们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莅临我乡对辖区内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的谢意。下面,我就我乡辖区内的景区、景点及开发建设情况向各位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芒宽彝族傣族乡基本情况

芒宽彝族傣族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北部,地跨东经98°20′—98°35′,北纬25°05′—25°57′,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东麓与怒山山脉之间的怒江大峡谷中段,东与隆阳区瓦马、瓦房、杨柳三乡交界;南与潞江乡相邻;西倚高黎贡山与腾冲县接壤;北与怒江州毗邻。东西宽约22.5公里,南北长约37.5公里,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属典型深切割中山地貌,山水河流南北走向东西并列,最高海拔3622.9米,最低海拔686米,年平均气温21.3℃,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平均无霜期350天,是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又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居住着彝、傣、傈僳、苗、白等15种少数民族。

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景观

芒宽乡地处怒江峡谷中断,西倚高黎贡山,是生态环境最优美、自然景点最奇特、民族文化最精彩、农业产业最丰富的一段,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l、丰富的自然资源。

号称“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和高黎贡山是芒宽开发旅游业的重要前提。芒宽乡居于峡谷的腹地,以其险峻、神奇的峡谷风光逐渐为世人所瞩目,高黎贡山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横断山脉,从山麓到山顶,随着山体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形成南亚热带、中亚势带、北亚势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山体海拔从山脚的686米到山顶的3622.9米,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植被上,从炎热的怒江河谷到皑皑白雪的高黎贡山山顶,有干热河谷树灌丛、季风常绿阔叶林等9个景色各异的山地植被,形成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高黎贡山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性气候和占98%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曾被誉为动物的王国、鸟类的乐园、花絮的海洋、植物的基因库、天然生物博物馆。

2、优美的自然景观。

由于背倚高黎贡山,坐于怒江峡谷腹地,夏天波涛汹涌,冬天温顺深幽的怒江蜿蜒穿境而过。使芒宽成为了一块神奇美

-2-丽的地方。这里山川河流交错纵横,各种奇山怪石、险洞、秀树、碧水、沙滩一应俱全,有独具风貌的“龙抱树”、“舞厅树”、“餐厅树”、“会议树”、“独树成林”、“筑墙树”、“护碑树”、“庄园树”、“学子树”等榕树奇观,其中“会议树”、“餐厅树”、“独树成林”、“护碑树”已被收进《云南省古树名木录》;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树种的千亩老缅古茶园;红遍怒江两岸的攀枝花林;有急流飞溅、落差近六百米看似一幅图画的三叠水瀑布和百花岭美人瀑布等10余条瀑布;有驱病强身、祛风除湿的昆西河等6大温泉;有湖光山色混为一体的“鬼街坡水库”;有被称为“怒江——萨尔温江第一滩”的望兔峡沙滩;有千奇百怪、一洞一景的十二溶洞;有饱经沧桑的古战场遗址;有郁郁葱葱的片片竹林;有规模种植的产业布局;有小桥流水美景的河坪子风光;有小乘佛教圣地芒宽弄央寺奘房。

三、近年来旅游景点开发情况

芒宽背倚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壁滔滔不绝的怒江之水。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开发生态度假、旅游观光和农家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近年来,芒宽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我乡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宣传和推介,吸引了众多的外界人士来芒宽观光旅游和投资开发。总结起来,主要做

-3-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充分挖掘古道文化来开发旅游亮点

芒宽是西南丝绸古道的必经地之一,至今在芒宽境内还留有3条古道遗迹。其中一条即为白花林古道,是从高黎贡山白花林通往腾冲江苴的一段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宽约2—3米,用石板铺砌而成。现石板路上还遗留着无数马迹窝,深浅不一。目前这条曾热闹一时的古商道虽运输功能已丧失殆尽,成为历史,但这里却成为了游客们徒步翻越高黎贡山,进行寻古探幽的必经之路及主要景点。

(二)以抗战文化带动旅游开发

芒宽坝子地处怒江西岸,高黎贡山东麓,军事地理位置十分突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尚留存着古代和抗战时期的古堡、战壕遗迹,部分农户住房曾经被日军梵烧过的痕迹还依稀可辨。有形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无形的历史事件,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目前我乡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以民族文化促农家乐旅游开发

芒宽乡是隆阳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民族氛围最浓、民族文化最丰富的一个乡镇。白花林大鱼塘是我乡第一个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新农村建设之契机,充分挖掘古驿站和抗战

-4-文化,大力发展独具民族特色的农家旅游,每年都接待大量区内外游客。

(四)以生态景观作旅游开发龙头

白花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苍苍茫茫的高山草甸,有急流飞溅的叠水瀑布,有祛风除湿的高山温泉……这里被喻为“植物的基因库”、“动物的乐园”。以生态自然景观作为龙头,是我乡对白花林旅游开发的重点。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乡引进了黎山怒水旅游开发公司到白花林进行投资开发,目前已征用土地100余亩,项目建设正在筹备中。

(五)特色旅游工作情况

芒宽乡依托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民族风情和独特的立体气候,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创新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外来资金对芒宽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不断推动怒江峡谷自驾游和高黎贡山生态游等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以举办“火把节”、“泼水节”、“怒江奇石展”和每年七次的新农村文艺汇演为契机,不断推动芒宽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的工作成效有:

一是加大文化旅游的建设力度,打造“峡谷明珠〃魅力芒宽”品牌,促进全乡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5-二是重点吸引外来资金对芒宽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以六曼公路通车为契机,打造高黎贡山国家森林公园——百花岭阴阳谷——双虹桥——敢顶怒江奇石馆——民族文化广场——三叠水——望兔峡沙滩——舞厅树旅游线路,激活旅游消费。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对历史文物、古建筑、旅游景点的保护;

三是以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和新农村文艺汇演为平台,做强做大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利用电视台、网络、报纸、宣传画册等载体加大芒宽宣传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2012年乃至今后3-5年,我乡旅游产业立足本乡实际,围绕“2134”发展工作思路,力争在“一村一品”产业、民族文化挖掘和生态旅游开发上寻求突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经济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努力将芒宽打造成为隆阳西北重要门户和怒江州的“后花园”。“2134”其中“2”,即: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两张品牌;“1”,即:把芒宽中心集镇建设成全省生态旅游集镇。

(一)抓旅游文化发展创芒宽旅游文化品牌

以“做足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为着力点,紧紧围绕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集镇建设,谋划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带动文化事业,走良性循环的文化事业发展道路。

1、充分挖掘传承芒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以彝

-6-族“擦大钹”、傣族大鼓舞、傈僳族原生态“四声部”合唱为重点,以每年的彝族“火把节”和傣族“泼水节”为载体,不断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2、制作世居芒宽彝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四种主要民族服装、服饰,实现展销一体化。

3、收集整理当年知识青年到芒宽下乡插队的知青文化,并与知青们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他们对芒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4、挖掘发生在芒宽境内的历史事件、南方丝绸古道遗址、徐霞客游历路线、滇西抗日战争文化,对历史文物、古建筑保护开发,在历史遗址树碑立传,增强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芒宽知名度。

5、重点吸引外来资金对芒宽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投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高黎贡山21℃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通过品牌打造,让民族文化成为引领芒宽各族群众的精神旗帜,达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的。

(二)集镇建设与规划

首先将集镇性质拟定为:芒宽集镇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及特色农副产品种植为基础,着力发展旅游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生态型小集镇,将芒宽集镇打造成高黎贡山、怒江峡谷国家级生态旅游带芒宽示范区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其次是确定了老镇区的发展模式以渐近式改造为主,注重

-7-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新区则以完善集镇配套公共设施,成片规模开发建设和塑造良好环境为主,重在烘托集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观光的发展主题。确定以老镇区为依托,形成团聚状集镇形态,符合芒宽实际,更好地促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强化芒宽乡的自然山水格局与多民族文化特色,采取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景点相辅相成,集镇内景区与集镇外景区成一体系的手法来规划旅游线路,建设保山市域范围内的旅游强镇。

(三)完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乡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对景点的整体规划。增强对旅游业的认识,加快发展,改变处于自发、原始状态;避免景点内杂乱无章、乱草丛生,加强整体规划,增添蓬蓬生气,创造龙头景点的带动,突出重点,形成大的规模,特色明显。

二是提高环保意识。由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宣传引导的结果,芒宽乡村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工作中还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避免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改变一些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中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习惯。

三是完善旅游设施。芒宽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具初步规模,-8-为满足旅游发展远景和建设文化旅游乡村的要求,还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景点原始状态,完善到景点的交通设施,景点内必要的水、电、通信设施,具备休闲场所。

四是创建旅游产品开发。芒宽乡少数民族众多,可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民间工艺资源丰富,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和宣传,鼓励生产相应旅游产品,市场上出售本地的民族特色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开发。

绿色是21世纪的主题,以生态旅游为导向,积极开发面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旅游名品,开展绿色旅游,倡导绿色生活。我乡将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绿色文化这两大目标,积极开展农家风情游、探险观光游、回顾历史游、美食品尝游、服饰精品选购游、生态农业观光考察游等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树立芒宽旅游品牌和形象。使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从而推动芒宽乡的旅游向高品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将芒宽打造成高黎贡山与怒江之间一颗魅力四射的璀璨明珠。

鲁桥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盛会相邀聚月城,邛泸毓秀迎宾朋。值此阳光明媚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代表全市65万各族群众,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西昌市农家乐旅游文化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西昌市基本情况

西昌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美誉。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战略基地,2008年对外售电25亿度,在建的电力项目有800KV、500KV、220KV大型输变电工程、官地电站、呷榴河电站、洼垴电站;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是全国粮食大县、洋葱之乡、花木之乡,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3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驰名中外航天城;西昌民族风情浓郁,明清古城保存完好,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攀西地区中心城市。

西昌是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综合竞争力急剧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十强、四川省三强,成为全国14个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县市、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42亿元,增速创历年新高,达到17%。财政总收入21.28亿元,增速49.9%;一般预算总收入12.11亿元,增速2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5亿元,增速53%,几项财政指标均实现两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75.61亿元,增速7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4元,列全省城市第7位,高出

全省平均7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9元,高出全省平均778元。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注册农家乐达到242家,星级农家乐58家。200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69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4.6亿元。农家乐户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乡村旅游收入三项指标实现两年翻番。在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拉动下,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两年增长86%;旅游总人数602.51万人次,两年增长114%。

一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激活乡村旅游的理念。我们把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挖掘整理西昌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使其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彝家乐、回家乐、客家乐、渔家乐、藏家乐,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安哈“彝家乐”融合了攀螺髻雄峰、宿彝家村寨、赏彝家歌舞、品山野风味等乡村旅游元素;川兴“渔家乐”融合了划渔舟、钓鱼鲜、品海菜等乡村旅游元素;黄联“客家乐”融合了客家文化、果园观光、土林奇观等乡村旅游元素;裕隆“回家乐”融合了体验穆斯林宗教礼仪、品尝回族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元素。各具特色农家乐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二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改善乡村环境的理念。通过发展农家乐,实施山水田村路综合整治,改善乡村环境。2008年,我市实施了“交通建设年”工程,投入4.5亿元,完成了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一批乡村旅游交通建设项目,完成总里程361公里,在安宁河新建桥梁2座;投入270万元建成礼州、西乡、安宁、川兴、黄水、开元6个农村客运站点;投入1.1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血吸虫防治、农村沼气、新农村、移动村村通等工程。2009年,我市又实施“城乡建设年”工程,财政投入3亿元,撬动国家、省州专项建设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融资30亿元,启动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城乡环境,开展创建“四川省优美乡镇”活动,力争农家乐集中的城郊10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优美乡镇”。

三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以发展农家乐延长产业链条,培养农民经营意识,带活餐饮业、手工业、娱乐业、运输业、特色种养殖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农家乐带动全市第一产业新增产值23.89亿元,增长

5.4%。农村家禽出栏达到815.6万羽,增长24%;生猪出栏达到81.8万头,增长15.8%;蔬菜产量达到36.8万吨,增长8.2%。与此同时,农家乐带动第三产业新增产值57.5亿元,增长14.1%。农家乐餐馆、农家乐旅馆、农家乐烧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08年全市新增农家乐11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

四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理念。把农家乐

旅游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引导群众兴办农家乐,走上增收致富路子。西乡乡依托葡萄产业发展农家乐,建成集葡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综合效益明显,农家乐、葡萄产业、生态葡萄鸡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增收5615元。高枧乡依托莲藕产业打造出“荷色生香”景区,带动农家乐发展,景区农民通过经营农家乐、种藕、参与景区务工等形式,人均增收6200元。2008年,全市农家乐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余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

五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提升城市品牌的理念。凸显乡村旅游在提升城市品牌中的牵引作用,发挥原生态资源优势、光热资源优势、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进一步凸显出西昌“山水之城宜居之都”的城市美誉度,带动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效应急剧提升,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5-10年。两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四川省最具活力的十大县市”等城市殊荣。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农家乐发展模式,促进了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完善设施,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农家乐必须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建设,按星级管理,按特色服务。市财政建立5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农家乐发展,改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集中区域的交通条件,修建旅游接待中心,完善环卫设施,增设标识标牌。同时,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名吃名店,加大对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农家食品开发力度,促进农家乐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

部门联动。市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农家乐监督、管理、指导力度。旅游部门深入农家乐开展业务指导、评星定级活动;文化部门进行文化挖掘指导,提升文化内涵;物价部门对服务价格进行监督检查,杜绝欺客宰客行为;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杜绝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景区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执法,规范景区经营管理秩序;劳动部门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电视媒体建立专门栏目免费播放旅游形象广告。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导游、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依托西昌旅游职业学校培养初中级旅游人才,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

协会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主体作用,由协会组织农户进行产品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形成产业规模和特色。采取跨区域办协会、乡镇办协会、村组办协会、大户办协会等方式,建立各类专业协会84个,会员达到5000余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专业协会通过建立营销队伍,抓信息,寻客户,联销路,订合同,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川兴蜜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3000亩优质密桃基地,成为“桃源农庄”产业基础。黄联石榴协会带动农户发展7000亩石榴基地,成为“榴开客家”的产业基础。樟木樱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千亩樱桃基地,成为“茅坡樱红”的产业基础。

市场运作。按互利互惠原则,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乡村旅游。两年来,凉山移动、凉山联通、华润啤酒、好医生果业等20余家企业,采取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先后赞助乡村旅游节5000余万元。企业通过

赞助农家乐旅游,提升了知明度,赢得了市场份额。同时,我们对政府出资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仅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老海亭、新沙滩、青龙寺等乡村旅游景点的房屋、门面、摊位、邮亭、公厕、广告位、停车场招租拍卖收益就达1.74亿元,预计全部拍卖可收回资金6亿元,扣除政府投资部分,净收益2.24亿元。

群众参与。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筹资建设,改造居住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激发群众创造性,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两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群众投工投劳23万人次,平整院坝10万平米,兴建沼气池上万口,搭建经营用房9万平米,进行园林景观建设980余处。群众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川兴镇举办蜜桃节时,有的群众砍掉自家的蜜桃树,让出土地修建乡村旅游道路。裕隆乡兴富村老百姓为了举办“伊斯兰文化节”,每户集资数百元,出工出力修建道路,政府只是资助水泥物资。

文化提升。邀请专业人士,对农家乐承载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宣传,提升农家乐档次。打造了以火把节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文化,以天下第一缸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礼州会议遗址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以天喜花卉博览园为代表的花卉文化,以彝族奴隶博物馆为代表的彝族古文化,以大石墓为代表的邛都古文化,以泸山三教庵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着力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品位,做到进入一个景区,就能够体验一种民俗,感受一种文化。干部推动。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干部执行力,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农家乐旅游文化发展的合力。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到外地考察学习。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相关乡镇农家乐发展思路和措施。同时,将任务分解至各级干部头上,每个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由一名市级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定期深入农家乐指导检查,乡镇干部定点联系农家乐。工作推进坚持“三不三看”原则: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强力推动农家乐发展。

产业推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农家乐,通过农家乐壮大第三产业,依靠第三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在农家乐的推动下,全市涌现出石榴、樱桃、蜜桃、花卉等专业村30个,形成“优质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烤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建立“粮食、畜牧业、蔬菜、水果、花卉、林产品、烤烟、蚕桑”八大生产基地。每个支柱产业至少有两家以上龙头企业牵引带动,龙头企业达到52家,重复带动农户30万户,订单农业面积7万余亩,助农增收效益明显。2008年,小香葱、青胡豆等10种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西昌被确定为“全国十万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办节推动。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持续推升农家乐旅游市场。先后策划运作出踏青节、桃花节、樱桃节、梨花节、蜜桃节、油桃节、葡萄节、石榴节„„月月办节,月月火爆,实现了“举办一个节,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2008年我市举办的火把节成功点燃四川震后旅游恢复第一把火,七天时间接待游客108.9万人次,自驾游12400辆,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省内外630余家旅行社联手组团2300个、75000余人到西昌,大量游客涌入邛海沿岸及周边乡镇农家乐。2008年,我市共举办乡村旅游节、景区节庆活动12个。2009年,举办的乡村旅游节达到13个,邛泸景区节庆活动达到17个。

品牌推动。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现魅力的要求,成功打造桃源农庄、荷色生香、鹿鹤烟黄、凤凰葡园、茅坡樱红、螺岭彝风、榴开客家、桃瑞

月华“乡村八景”。同时,着力打造四合-洛古波-西溪-安哈一线的“西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打造以礼州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观光休闲之旅,以月华乡为代表的知青怀旧文化之旅,以安哈镇为代表的彝族风情之旅,以川兴镇小渔村为代表渔家风情之旅,以观海湾为代表邛海神话传说文化之旅,吸引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广东、云南、陕西等省内外游客慕前来。

各位领导,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走出了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但由于起步晚,与走在前列的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全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博采众家之长,推动西昌农家乐旅游文化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的科技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下一篇:不挑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