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2024-07-07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精选8篇)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1

大政【2011】55号

大桥镇二○一一土地整治安置点

及试点村建设实施意见

各村委会、镇直各单位:

根据定政办[2011]39号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我镇安置点建设,结合定远县《2011年“美丽乡村、田园社区”建设行动计划任务书》,现就我镇二○一一土地整治安置点及试点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理念,加快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整合各方资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土地置换后新的集中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美丽乡村、田园社区”行动计划,均衡推进全镇新农村建设。

目标任务

1、原居民区以“四清四改”为切入点,打造试点村新形象,加强示范点环境卫生整洁,美化村容村貌,努力改变村庄脏乱差现状。全面开展以家前屋后、公共场所清垃圾、清杂草、清污水、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四清”工作。在此基础上,适时分期分批开展示范点改路、改水、改厕、改圈的“四改”工作,并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积极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庭院清洁卫生;开展村庄绿化。村庄整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动农民自己动手。

2、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一要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构建新农村新社区为目标,从便利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保护节约耕地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二要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合理布点和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田园社区卫生整洁,主要道路硬化,沟塘整齐,村内环境逐步美化。积极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卫生;三要加强环境整治,逐步改变村容村貌。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保持庭院清洁卫生,路巷整洁干净,同步配套建设养殖小区,确保农民零星养殖有场所,避免人畜混居,努力实现庭院净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粪便处理无害化。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镇调整充实新农村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镇新农村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把新农村示范点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当作新农村和土地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层层抓落实,务必于今年十二月十日前完成两项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2、广泛宣传。采取召开群众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切实做到新农村示范工程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不断推进新农村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3、加大投入。在农户自愿投入的基础上,镇财政每年将加大对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我镇新农村和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定远县大桥镇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2

1 政企联动,全员发动

1.1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该公司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会议,利用通讯、简报、网络等形式深入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使公司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有了统一认识,同时也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加深了对新农村电气化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1.2 政企联动,有序推进

该公司结合政府开展的“示范性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镇政府和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峰峰矿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有效地保证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1.3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近年来,峰峰矿区用电业务、农村居民生活用电能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形成了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有利条件。该公司按照新农村规划建设,科学布点,制定了“十一五”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把目标和任务分解到乡、村、配电台区,从而保证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计划的持续性。

2 改造农村电网,建设示范工程

2.1 坚持节约环保原则,统筹城乡电网规划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用电能量猛增,大部分农村电网已不能满足农村用电需求。该公司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在农村电网规划建设中,坚持“把谋划电网的科学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和“建设与技改并重”的指导思想,超前规划重要电网的发展,积极开展“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等工作;推广节能、低耗产品的应用,增加电网的科技含量,保证农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2.2 推进农网“四个标准化”建设

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与安全性评价相结合;二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与规范作业人员现场行为相结合;三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与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四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与保证正常供电秩序相结合。按照《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等标准和规定, 使农网设备运行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达到了安全、经济、高效、文明生产的目的。

2.3 有序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

该公司按照“集中编制、试点先行、积极推广、注重实效”的思路,组织开展标准化建设竞赛活动,促进了农网现场标准化建设规范有序开展。应用“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管理系统”等6大系统,推广使用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全面推行农电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

2.4 积极应用农网工程“典型设计”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设计模式,推广先进、成熟的设计模式和经验,加快工程进度,取得最佳的经济技术性能,该公司新建农网35 kV变电站、35 kV线路、10 kV线路、10 kV配电台区及0.4kV线路均实施了典型设计,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按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设计实施,改扩建工程参考执行,促进农网建设水平、农网安全运行水平及农网环保节能效果明显提高。

2.5 努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

2009年完成了前朴子、后朴子、姚一、姚二、野庄、南大峪、南羊台、羊一、前西佐、南大社、白沙11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和新坡镇新农村电气化乡的建设任务。更换变压器6台1 375 kV·A,改造低压线路9.49 km,更换表计箱990只,安装JP柜16面,总投资272万元。截至目前,共计完成26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2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建设任务。

3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成效

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电力线路和设备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供电半径。农村用电呈现出“两高一低”势头,即提高了供电质量,居民用电电压合格率达95%以上;提高了农村用电能量,农村年人均用电能量达120 kW·h;降低了低压线损率,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11%降低到现在的10%以下。电网坚强,服务优质,使农村工副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4

关于白杨林场曹店新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曹店村民委员会:

2011年7月20日,经场党委研究决定同意你村实施《白杨林场曹店新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特此批复!

中共白杨林场委员会 2011年8月15日

白杨林场曹店新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曹店村新农村建设,切实完成市重点示范村的综合改造任务,根据《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蒙城县发展总体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曹店村位于白杨林场的东北部,西与三李村相邻,东与怀远县接壤,北与王集乡相连,南靠施湖村。现有人口3550人,规划人口4044人,共规划一个点,为:曹店新村,为中心村庄。该处原有自然村九

个,共占地64.56公顷,规划后用地48.52公顷。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场部评为‚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产业优势、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设施化发展进程,为构建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村庄、新机制和新农民的‚六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政府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教育和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实事求是、循序不渐进的原则。根据村屯实际情况,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

(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原则。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建设和局部改造相结合,建设生态型、文

化型、节能型、民俗型、旅游型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农村。

(四)坚持整章建制、规范操作的原则。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真正做到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

(五)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发展规划,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村管理内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目标要求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曹店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到年末,实现工农业产值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0%以上,全村就业人员占到劳动力总数85%以上。小康住宅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100%,全面实行合作医疗,适龄青少年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一)努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1、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在现有种植无公害蔬菜基础上,发展精细、高档蔬菜种植和花卉种植,并实现无公害种植,实现农民农业增收。

2、发展养殖业。利用现有养鸡、养猪养殖,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发展养鸡、猪,实现养殖户创收,促进农民养殖业发展。

(二)村庄建设

1、道路及公厕改造。加快村内道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体系,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利用11月、12月两个月时间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建设任务,包括村庄主干道4条,宅间道路3条,通户道路500户共计5000米、达20000平方米,建设标准要求水泥路面地基为三七灰土,主干道水泥面宽6米、厚15厘米,宅间道路水泥面宽4米、厚10厘米。同时路灯按照市政道路照明标准进行建设,配套的路灯也要在1月25日前完成。对村内公厕实施改造,消除旱厕,根据县政公厕标准建设,争取建成高标准的水冲式厕所。

2、排水设施改造。总铺设排水管道2800米,其中主排水管道400米、为内径50厘米的预制水泥管,分支排水管道2400米,为内径30厘米的预制水泥管和主干道大沉淀池内径为1m×1.2m的27个及户前小沉淀池内径为0.6m×0.6m的70个,均为砖混结构。要求排水设施达到完善通畅,彻底消除农村‚污水到处流,苍蝇蚊子到处飞‛的现象。

3、庭院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为体现农民的主体作用,庭院改造主要有农户出资,自行改造,办事处进行帮助和指导。(1)院落:地面要采用水泥硬化或水泥板硬化,院墙采用涂料统一刷白,改造后要达到院内干净整洁,房屋四周排水通畅,农具柴草堆放整齐,门窗墙壁无乱贴乱画,庭院美化绿化。(2)厨房:四周墙壁1.8米贴面转,以上部分涂白,有条件的可以吊顶,并要使用沼气灶或其它节能灶具,总体要达到整洁卫生、地面硬化、墙壁干净、案台清洁和物品摆放整齐。(3)厕所:均为水冲式厕所,地面铺设地板砖,四周墙壁贴面砖,要达到无积粪、无尿垢、无臭味、整洁卫生的标准。(4)淋浴间:四周墙壁贴白色瓷砖,地面硬化,顶部统一刷白或有条件的进行吊顶,最终要达到墙壁无水锈、无污渍,地面硬化合理,干净整洁,无污水。(5)门楼:进行统一改造,贴红色瓷砖,基本要达到统一颜色、统一高度、统一大小。(6)推广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可以有选择建设沼气池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也可以两样都使用。改造的总户数为40户。

4、村内街道和游园绿化。环境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美化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按照村庄规划和道路布局,对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和公共场所要进行绿化,绿化种类要涵盖树、花和草,具体道路两侧绿化5000平方米,500户门前绿化5000平方米,游园和花园绿化1100平方米,农户庭院内有条件的也可以栽树、种草、种花,总体绿化率达到35%。同时规划建设的入村广场、小游园、健身广场各1个,9月28日完工使用,游园以绿化为主,配备有石桌、石凳,健身广场配套有体育健身器材,供群众休闲娱乐和锻炼。

5、公共设施建设。卫生所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新建室内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硬化室外面积500平方米,其中藏书3000册以上,报刊10种以上,文体活动器材5种以上;曹店村

也新建文化娱乐室一个和健身广场一个。休闲广场用人行道砖铺地,设置宣传栏,内容粘贴到位,并根据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达到地面硬化、宣传村情和休闲娱乐的效果。篮球场地面水泥硬化,篮球栏设置到位,篮球场线按标准规划,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要求。

(三)‚五通‛建设

1、通水: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自来水到户率100%。

2、通电:根据村庄规划,对村内的变压器实施拆除,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供电可靠率、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用电户数均达到100%。

3、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用户入户率达到100%。

4、通电话和宽带:电话(含手机)入户率100%以上,宽带光缆铺设到村,入户率达到15%以上。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及卫生防疫体系健全,适龄儿童入园率、入学率达到100%,村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农民技术员比例达到15%,信息、通讯畅通,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入户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基尼系数达30%—40%,恩格尔系数45%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增长10%以上,90%的农户达到小康户标准。

(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

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全面落实村务公开,积极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经常化,村民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及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稳定,争取60%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动员广大群众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首先要建立一个固定的版面和宣传栏,第二印制新农村建设宣传条幅16条、刷写小标语90条,第三利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进行宣传,达到家喻户晓。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让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既是富民工程、惠民工程,更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要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等不靠,投资投劳,从改造道路、住宅、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治理村容村貌入手,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科学规划、有序进行

1、村庄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积极配合区、街道规划部门对村庄进行整体的改造规划,并要在抓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内道路和公厕的改造、排水设施的修建及改造、房屋的改造、街

道及游园的绿化和沼气建设带动的‚三改‛工作。使村庄改造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标准。

2、村庄建设。根据岗李村的实际情况,以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为中心,以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庄整治改造和建设新农村住宅区三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

‚空心房‛整治: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已新建房需退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在村委会安排下依法流转,对废弃的或是无人管理的建议折掉,在规划范围内重新建设。

村庄整治改造: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在全村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准备增设垃圾箱2处,柴草垛设在村上指定位置。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村庄整体改造:全部淘汰石棉瓦棚、土草房、砖土混合平台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行改造。

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岗李不仅要建成新农村居住区,还要以居住区为中心建立生态型旅游区,以供养沼气为主在居住区周边发展养殖区、加工区等。养殖区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以鸡、猪、奶牛养殖为主,设立‚养殖小区‛,带动群众养殖、供应群众用沼气有保障,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旅游区以黄河

风景带为依托,规划包括休闲娱乐(集餐饮、水上游玩、观赏于一体)、文体娱乐(集文化艺术创作、体育健身、民俗活动于一体)等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享受绿色田园的浪漫气息,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绿色生态区以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为主,选育优质品种,加强产中管理,施用有机肥,打造绿色品牌,创造绿色效益。

3、‚三改‛工作

改水: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农村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通过对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使我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改厨:厨房改造率达到85%。

改厕: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推广水冲式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予适当解决。拟新建公厕1座,实现全村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到85%。

4、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以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村民教育、健身娱乐、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计划于2008年9月5日开始建设小游园、广场等。2008年11月28日完工使用。

村庄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把我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六、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方式

1、工程建设投资概算

曹店村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十一大块内容:即村内道路、排水管网、上水工程、房屋改造、庭院改造、环卫设施、绿化工程、公共设施和电路改造等多项工程。经专业人员测算共需资金约8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按照向上争取一大部分(市、县财政),场部补助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投入一点、企事业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上级以奖带补400万,剩余400万由村里,群众,企事业单位筹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组长,场长为副组长,以包村班子为成员。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新农村步伐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

导。要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抓好各项利民政策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为保障村庄建设及改造质量,积极吸纳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督察小组。

通过督察组对工程质量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程度,并对工程的质量、数量和进度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工作组,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从而确保村庄改造如期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村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推动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要把共产党员先进、表率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方案 篇5

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休宁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现制定《西田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创建文明村庄为重点,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十年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

二、实施原则

1、规划先行的原则。严格按照五城镇《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专项规划衔接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留作空间,编制好各中心村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2、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各自然村的实际,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各村属于“新建型”、“改造型”,还是“撤并型”。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围绕“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思路。“一个保留”,就是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三个不”,就是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3、依法整治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的总体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制定的政策措施既要结合实际,又要注重合法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4、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规民约等村庄管理制度,倡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首先素质。

三、目标任务

根据全村现实情况,选择中洲、笔太、光家里、西河

一、西河

二、等5个村民组作为西田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村组。把规划着眼点放在“四清四改”上,即清除垃圾、清除杂草、清除污水、清除障碍及改路、改水、改厕、改线等方面,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目标。从2006年起到2016年,用10年的左右的时间,完成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任务。

四、基本要求

1、布局优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房屋建设要特色明显、美观适用;建筑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建筑布局要灵活自然,错落有致。

2、道路硬化。村组路网要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内外畅通,村内主干道要水泥化,村组公道油路化,2016年中心村道路铺设率达60%。

3、村庄绿化。自然村建成区的绿化率达40%以上,要设有绿地、主要道路和沟渠两边要实现绿化带,住宅之间、农户庭院要有绿化。

4、路灯亮化。自然村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要安装路灯,其中2013要达到50%,2016年要达到100%。

5、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村庄内设水冲式公共厕所,农户普遍改水改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柴草烧火做饭户控制在10%以内。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及废物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基本消除垃圾废水污染。

6、水面净化。保护好区域内现有的水面、沟渠,要求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国家标准。

7、村貌美化。整顿村容村貌,做到按规划搞建设,无乱搭乱建、乱扯乱拉、乱丢乱倒、乱贴乱画现象。2015年,实现村内无成片裸露垃圾、污泥和路障。

8、文明新化。创新和深化创建文明新风活动,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困难农户救助体系。

五、方法步骤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体村干部和示范村组干部要站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始终把它作为今后十年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西田村党总支、村委会负责的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总支书记

任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各村也要相应成立组织,具体负责新农村的规则建设工作。

2、广泛宣传,大造声势。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涉及到家家户户,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村组两级要分别召开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要充分利用政情民意沟通互动机制,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容、目的、意义和要求,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做深做细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农民群众的良好愿望、村两委的内在要求,化作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的自觉行动上。

3、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要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村组农户,全面调查了解全村的现状资料,经济发展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提出本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4、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配合县新农村规划办公室、县建设局、国土局、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设计。村庄规划要科学编制,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2012年11月底前,2013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5个示范村组的规划编制任务。

5、村民参与,规范运作。新农村规划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必须坚持民主决策,经所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进一步明确各项政策措施。包括规划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渠道及用地政策、拆房补助政策等等。对涉及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等重大事项的,必须按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工程招投标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防止以权谋私。

6、精心组织,稳步实施。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组织实施新农村规划。要以规划修建村组道路入手,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要引导农民在各中心村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因势利导地搞好“新村”与“新房”的同步建设,“室内”与“室外”的同步建设。凡需建房的,必须到中心村规划区内,同时必须拆除老宅基地的旧房,其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复垦或流转;凡不愿到规划区内建房的,不得办理用地、建房手续。

7、多方筹资,争取扶持。按照向上争取一点,部门扶持一点,费用免收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把新农村建设项目精心包装,积极向上争取省、市、县、镇的扶持。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向市场运作,置换建设资金。

8、加强督查,依法监管。要加强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工作的督促检查,深入实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依法监管和严肃查处农村违法、违规占地建房行为,对违反规划乱搭乱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未批先建等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中共西田村党总支委员会

西田村村民委员会

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6

为加快推进乌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富裕和谐新乌江,结合乌江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党的**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建设二十字方针,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壮产业、完设施、美环境、固基础、强班子、创特色、促和谐,全力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大力争取国家、省市投资项目落户,全年至少引进项目资金50万元,引进企业2家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增长12%;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乡一类;不出现一粒违章建筑;无重大安全事故和不正当信访事件发生;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年度综合考评进入全乡综合先进行列;年底顺利通过市政府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挂牌验收考核。

三、工作内容

1、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餐饮、葡萄为主的主导特色产业,启动乌江美食街规划、营销宣传,整合餐饮资源,打造品牌;增加优质高效葡萄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利用近城优势在葡萄园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和颇具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发展“路边经济”;提升乌江农家乐辐射范围,打造物流配送、餐饮住宿、旅游接待等特色服务品牌。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完成通向西头、冯家、白亭、月形等组的3公里道路硬化任务,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争取区农办支持,在全村启动集中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全村户户实现饮水无忧;继续实施农电改造,争取增加2台350KW变压器,解决白亭、月形、乌江、下山等组现有用电负荷过低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白亭、月形两组境内300米左右渠道整修任务,确保水系畅通。进一步做好全村境内骨干山塘的处险加固和灌溉渠道的整修任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力争实现“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率达85%;“五改”(改水、改厨、改栏、改厕、改浴)率达50%以上;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五创”提质活动,集中整治京珠连接线、乌江美食街和收费站周围环境;积极扶持庭院绿化、村庄美化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完成4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力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50%以上;启动仓库组、下山组还建点建设,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3、狠抓“三项”基础工作。计划生育、控建控违、综治维稳等工作是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三项基础工作,也是“一票否决”工作。在计生方面,确保全村计划生育率98%,多孩控制率为0,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100%,“三查”对象进站率100%,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80%以上。在控建方面,广泛开展宣传、学习城乡规划法、国土法等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懂法守法,依法办事,自觉参与到控建拆违工作,杜绝不合理建房、集中建房和严控区域乱建乱搭现象。在综治维稳信访方面,将开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大讨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深入开展“变群众上访,干部下访”活动,确保全村社会和谐稳定。

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守法规、讲道德、促和谐”农民素质教育活动和“十星级农户”、“文明屋场”创建评选表彰活动,创建“文明村镇”,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力争村内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发挥农家书屋、文化共享站点的作用,加强全村文化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100%;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做到特困户应救尽救、五保户应保尽保。

5、加强村组班子建设。进一步配优村民组长,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组织党员、组长外出学习考察;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加公信力”要求活动,让全体党员组长,认真分析自身差距,加强学习,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开展以“比忠诚、看品行;比智慧,看创新;比勤奋,看状态;比贡献,看业绩;比廉洁,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看”竞赛活动,提升和转变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良好导向;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认真组织党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进一步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在区新农村建设办的指导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成立以支部书记任雄波任组长,支部副书记余赛保任副组长,高飞、任下放、杨梦兰、任平良、易学如和各村民组长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将目标分解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采取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2、把握重点,循序渐进。将重点围绕发展优质高效葡萄种植、餐饮消费、农家乐等优势产业,尤其是发挥餐饮对于转移剩余劳动力、壮大村集体收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包装、营销推广力度,形成特色品牌,同时要以“吃喝”消费带动“玩乐”消费,发展垂钓、休闲、采摘等农家乐品牌项目。

3、坚持主体,发挥作用。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将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推行“4+2”重大事项民主管理机制和村务公开;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7

一、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1],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湖北省2007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培养方案》文件精神, 长江大学确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满足湖北新农村建设需要。据此, 课题组成员及有关教师,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和讨论, 制定出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具有为家乡服务的奉献精神, 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具备生物学、园艺学、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从事园艺植物生产、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指导、农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能带领家乡农民致富。

二、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生源特点、学制短及湖北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目标任务, 课题组研究确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面向学生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 就是要为湖北新农村建设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术, 能带动一方致富的技术类人才, 或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能领导一方致富的基层管理类人才;面向学生基础, 就是要了解生源特点, 因材施教。“一村一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生源背景比较复杂[3], 文化素质较低, 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的性质是“村来村去”, 要求他们经过两年全脱产在校系统学习后, 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 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定向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因此“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专学历教育工作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或基层管理人才,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和实践教学3大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既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将三者有机地加以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每一模块又按照逐级递进的认知规律分层次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如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模块分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3个层次。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及课程设置详见表1。

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了“针对性、通用性实用性及整体优化”的特点,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针对性”就是针对湖北农村社会基本需求、湖北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 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生源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江汉平原地区西甜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开设了《西甜瓜栽培》;根据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山区的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茶学概论》、《食用菌栽培》等课程。“通用性”就是拓宽专业基础, 加强农业通识教育, 而不仅仅局限于园艺植物生产, 让学生掌握核心的、实用的、通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用性”就是学以致用, 学习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技能, 以满足农村基层工作的需要;“整体优化”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2年时间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先进经营管理理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合计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超过了50%。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整体优化、相互衔接、分段实施、综合安排, 为湖北农村基层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四、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效果

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多年来, 还从师资保障、教学内容精简优化、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改革完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村一名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高, 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日制普通脱产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中获得“优秀”。培养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涌现出了不少服务社会的优秀典型, 他们有的是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 以其实用的专业技术带领专业合作社农户致富。有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农村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 成为当地村或镇的重要领导。这些优秀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正成为湖北新农村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在农村基层真正“留得住、用得上”, 起着带领示范作用, 因此说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效果显著。

摘要:基于湖北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的需要, 文章阐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课程设置及其实施效果。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饶贵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逃课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5) .

[2]瞿宏杰.对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 (5) :133-135.

[3]刘大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3-6.

大桥镇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问题 意义 形式 核心内容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一、内江实施新农村建设问题透视

1.丘陵地区发展经济面临的问题

内江属丘陵地区,以农业为主,工业规模小,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负担过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现实矛盾和困难突出,已成为内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1)农业结构调整缓慢。丘陵地区农业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低效益的生产上。“调什么、怎么调”一直是困绕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尽管一些地方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调整的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绝大多数地方多年来处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和养殖,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造成丘陵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矛盾突出的原因很多,但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是其重要的客观原因,使得农业的投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调整结构慢,给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困难。

(2)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丘陵地区的农产品以生产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一些产地条件较差的以生产玉米、豆类等旱谷植物为主,经济效益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很少。这些常规产品只能满足于自供自给、自产自销,很难向加工、销售转化,不能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得当地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

(3)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丘陵地区地势不平整、水系不配套、道路不通畅、设施不健全,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和难度,特别是丘陵农田水资源严重缺乏,排灌站年久失修,渠道跑水漏水严重,尤其是在当今气候环境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农民为此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民以耕为业。丘陵地区现有的资源状况和耕作条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上,以加倍的成本和精力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得许多农民舍不得多投入、细耕作,加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些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谋求职业。这种现象,虽然也能勤劳致富,但造成了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丘陵地区的农业面临新的困境和危机。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内江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虽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乡村道路通达率低,许多地方依然通而不畅,机耕道路的严重缺乏,造成农民下田难,机械作业难,粮食运输难,严重影响了丘陵地区农业的机械化、农场化、产业化的形成。水网改造缓慢,全市尚有83座病险水库未整治,许多水渠年久失修,渗漏十分严重;农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和电网也需加快改造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农业基础建设明显减缓。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地方只是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简单的维修以维持运行;除公路建设外,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少重点工程,开挖土石方少,工程量小。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内江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五多六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结构雷同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牌农业和创汇农业产品少。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优质粮不多,普通粮有余,产销结构不平衡;水果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产期又过于集中,品质低劣,不能较好地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结构、畜禽品种、品质、饲料转化率、畜产品的加工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水产品仍以传统的“四大家鱼”为支柱,名优特稀品种少,且深加工程度低。长期以来只注重生产,而忽略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作法,导致了全市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4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总数的23.9%。由于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10%,增值空间小,增值层面简单,同时农产品商品率低,商品率不到60%,农民受益小。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实现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内江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逐步改变目前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中,要通过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要通过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要通过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改善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农副产品的消费和流通,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要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只有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手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整体推进,是对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的拓展和延伸,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内江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围绕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组织、新福利、新风尚等方面展开。

(1)新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使内江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结合生产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2)新村镇。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交通、街道、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3)新农民。就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培育新农民。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这不仅是提高科技水平的需要,更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

(4)新组织就是要探索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改善生产营销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率,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新福利。就是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重点是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完善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6)新风尚。就是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应继续搞好文明村镇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忌搞形而上学

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期待一蹴而就。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忌搞形式主义

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之怕,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担心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不能尊重农民的意愿,能不能切实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能不能真正提供给农民想要的东西。对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形式、强迫农民建设所谓“样板工程”的做法,农民最为反感。

200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我们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和建设上,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期待一蹴而就。应该认识到,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所以,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的抵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忌搞政绩工程

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好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在建设新农村中要能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为农民利益着想,不搞形式主义。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该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凡加重农民负担、或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干部应追究责任!

四、调整内江农村产业结构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用抓工业思路抓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稀的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要以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切入点,着力扶强做大内江的畜牧、粮油、蚕茧、果蔬、林竹、药茶、苎麻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执行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长期的、艰巨的而有意义重大的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内江市如何实现生态畜牧业大市的建设、如何开发优势产业、如何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品质结构。(1)调整大农业结构,重点是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水果业。畜牧业从分散粗放型向现代集约性转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减少或避免不同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2)调整品种结构。要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3)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绿色食品,包括发展无公害粮、油和蔬菜、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食品。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企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标准农业等。

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

目前,内江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势必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内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各地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乡镇工业要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来源的加工业并加强与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外商的联合,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

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学使用肥料、农药;进一步提高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水平。

4.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内江市人多地少,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种植业,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原因。从农村经济角度来看,农村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只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提高环境承载力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以土壤为标志的内江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临界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应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在长期发展中,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一直是一对恶性循环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吸取发展历史上众多经验和教训,必须从现在起,做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为此,必需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所带来的化学污染和其他面源污染,摈弃那种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浪费的发展模式,推行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靠,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同时,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应的科学研究与科学规划,通过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扬长避短,合理选择适合各地特点的优势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业、水产业和经济作物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善内江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刘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聊城理论在线 www.Lcllzx.cn 黄冈市工商联,2006~4~17

[2]李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浪首页

[3]郭振纲:新农村建设要防止形式主义.工人日报,2005~12~15

[4]赵永刚: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5~26

[5]关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上一篇:红动中国_PS课堂笔记实例下一篇:依托城市谋发展 打造特色奔小康 (镇长的讲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