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2024-10-24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精选6篇)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篇1

次日凌晨1时许, 大客车在通过沈海高速公路闽粤收费站后, 停靠在高速公路交警设立的检查点前方 (靠漳州方向) 10余米远右侧路边, 驾驶员打开车门让沈某下车。

凌晨2时5分许, 沈某在高速公路车道上行走过程中, 于沈海 (闽) 线A道646K+626M处被从漳州往广东方向行驶的由李某驾驶的粤B3055 (粤BE880挂) 号重型半挂车碰撞碾压致死, 交警部门认定沈某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该车驾驶员不承担责任。

事故发生后, 沈某的亲属与半挂车驾驶员达成协议, 由半挂车驾驶员一次性赔偿沈某的亲属1.7万元。

2008年1月3日, 沈某的亲属 (原告) 向诏安县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状告××公司和当班驾驶员刘某, 请求判令两被告共同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经济损失15万余元的70%即10万余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之亲属沈某与被告形成了由深圳至诏安的公路旅客运输合同关系, 双方约定的下车地点是沈海高速公路诏安南站, 被告未能将沈某安全运送到约定地点, 而是任由沈某在离诏安南站尚有数公里远的高速公路上下车, 其在对旅客安全管理上存在过失, 最终导致沈某在高速公路车道上行走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后果, 属违约, 应承担与其过失程度相当的赔偿责任。

对于被告关于是旅客要求变更下车地点的辩解, 法院认为:首先, 被告未能提供沈某主动要求更变下车地点的证据, 理由不能成立;其次, 法律规定禁止行人进入高速公路, 即使沈某主动要求下车, 也因遇到法律规定的阻却事由而无法实现, 被告仍应履行合同约定, 将沈某安全运送至诏安南站。

对于被告关于沈某发生事故死亡系其放任自身安全的行为所造成, 与被告违约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辩解, 法院认为:被告明知高速公路禁止行人进入的强制性规定, 却没有对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 任由沈某在高速公路车道上行走, 使沈某处于高度危险的环境中, 是导致沈某发生交通事故的客观原因, 故沈某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与被告的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同时认定:沈某作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在危险的环境中未采取妥当的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的发生, 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篇2

一、全县交通运输业现状

近几年,利津县公路交通运输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强道路运输产业,使全县交通行业保持在稳定、快速地发展状态。

1.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利津县先后完成荣乌高速至利津县城连接线、河埕路改造、桩埕路改造、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工程等道路建设重点工程,正在实施省道316改线工程。目前,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到1639.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里程163.7公里,农村公路1476.2公里。全县形成了以东滨路、辛河路、永馆路、永莘路两纵两横为骨架,以利津街道、陈庄镇为交通枢纽,以胜利黄河大桥、利津黄河大桥、刘家夹河浮桥为节点,辅以若干条县乡路组成的公路运输网络。

2.公路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危险品运输企业8家、普通货物运输企业28家,货物运输车2900余辆,水上运输企业2家,客运企业1家,驾驶员培训学校2家,汽车维修企业13家,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利津县增长利税和增加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城乡公交系统进一步优化。2011年县交通运输局并按照“政府主导、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收购原乡村客运公司,成立利津县津盛公交公司,并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城乡一体化便民公交。城区公交可覆盖县城的全部主要街道,专线及乡村公交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居。

二、利津县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基础实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利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资金短缺。交通设施建设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公路项目不能及时上马,发展速度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二是干线公路不发达。目前利津县的主要干线道路修建时间久远、建设标准低,难以适应现代运输的发展的需求。三是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农村公路普遍等级较低,道路宽度不够,许多公路还是泥沙路甚至是断头路,路面坑洼不平,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从通行能力看,许多农村公路狭窄、弯急、坡陡的现象十分普遍,安全隐患较大,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交通行业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利津县大部分运输企业长期以来以个体运输方式为主,“粗放式”经营现象较为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经营不规范,不正当竞争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在经营主体上,专业运输企业实力不强,无法实现运输和经营上的合理分工,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在运输装备上,营运车辆性能差、结构不合理。在组织方式上,绝大多数客货营运车辆以单车承包和挂靠经营的形式从事运输生产,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而且相当严重,运输效率低下。二是运输服务品种少,热线上运力过剩,冷线上运力不足,现代物流、快速货运等高水平、社会需求较大的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客运和货运能力低下,货运基本由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畜力车完成。三是高档客车、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拖挂车和各类特种专用车数量少、比重低,老旧车辆较多。货运超限超载,“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突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3.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利津县缺乏综合性客货运输站场,现有站场基础设施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公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制约了运输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有效提升。一是场站建设规划、选址缺乏科学性。产站建设没有明确的前期规划,在选址方面,因城市建设规划中根本未考虑到场站建设问题,致使客货运输场站不能按照“人流集中”、“货物集散中心”的原则建设。二是原有场站不适应现实社会需求。过去长时期因运力不足、班车密度低,客观上产生了大量的候车需求,而现有产站规模已无法适应现实需求。三是货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到目前,利津县正式建设的货运站、物流园还没有,个别企业建设的物流园区规模小,致使到处形成马路货运停车场。四是农村客运站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不配套。农村客运站建设,因规划、征地、资金不足,投资大,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导致建设积极性不高,速度慢。

三、推进利津县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建议

如何充分利用当前有利形势,努力破解难题,推进交通科学发展,加快交通行业建设是利津县的重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公路网。以提高全县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加快辖区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现代化交通网络。一是积极推进东营市区德州路西延、利沾路升级改造、津滨海新区金河二路延长线等工程建设;二是对县境内4条县道和5条主要乡道进行改造,提升县域交通运输能力;三是结合国家扶助政策,对部分乡村公路进行改造,特别是偏远村庄和部分断头路,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方便地方群众出行。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提高县乡公路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快推进黄大铁路、疏港铁路工程建设及德大铁路利津客货站等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搞好协调服务,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2.提高运输企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积极培育一批信誉高、服务佳、规模大、有竞争实力的道路客货运输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积极鼓励运输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提高道路运输企业在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货运服务。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运输企业经理培训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为道路运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北斗系统、电子支付等技术手段,对交通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控支撑。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篇3

布尔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2011年交通安全工作汇报

2011年,布尔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按照地区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以营造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为目标,以信息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以执法规范化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以社会矛盾化解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实现了“三项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的双推进,使全县的交通管理水平、交通民警执法素养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各项交通管理任务,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在首届“亚欧—博览会”交通安保工作中,荣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以交通维稳为重点,圆满完成春运、清明、“五一”“十一”等各个重要时期的交通安全保卫任务。

2011来,大队积极发挥交通管理的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春运、全国“两会”、“清明”、“五一”、“十一”各个特定时期的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在为期40天的春运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大队共出动警力740人次,出动警车164台次,设臵临时春运服务检查站4个,检查各类车辆1250余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82起,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圆满完成春运交通安全保卫任务,在“清明”、全国“两会”、“五一”假日等各个重点时期,着力加大对辖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和重点违法行为的整顿力度,及时纠正不良的交通行为。通过不懈的整治,有效维护重点时期和节假日期间交通安全,道路交通治安稳定。

二、以“迎博览”、整治“酒驾”为切入点,深化交通秩序专项整治。

一是以深化创建交通秩序示范公路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春运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公路客运交通安全隐患整治、酒后驾驶和摩托车交通违法专项整治、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

动、迎博览、保安全交通秩序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保持高度的常抓严管的态势,全力维护交通秩序良好。一年来,全队共出动警力5783人次,警车2860台次,纠正各类违法行为2545起,教育5000余人次,警告2000余人次,行政拘留17人,其中酒后驾驶6起,无牌无证11起。

二是认真于组织开展“护卫天使行动”。设立护学岗2个,完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处3处,开展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整治16次,查处校园周边道路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50余起。

三是以“醉驾入刑”贯彻实施为契机,加大路面交通执法。有力查处机动车超速行驶、违法载人、无证驾驶、不戴安全头盔、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掀起了打击酒驾强大声势,提高了广大交通参与者对“醉驾入刑”等法律新规定的认识,促进交通秩序井然;

四是紧全警之力,做好旅游线路管理。一是在S227线57公里及S232线(喀纳斯旅游道路)冲乎尔路段启动2处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每天严格按照“六必查”要求,对过往的7座以上客运车辆的制动、方向、灯光等安全性能和驾驶人信息进行例行检查,并逐车做好登记,及时清除安全隐患,严格病车上路营运,据统计,两处检查服务站每天检查登记客运车辆达800余辆;

二、大队在S232旅游线路设臵固定分流执勤点,每天早晨6时起,执勤民警及车辆会准时守候在辖区旅游道路进口处等待旅游车辆集结送他们起程,下午18时他们同样会在路口的另一端接游客们返程,采取警车带道压速的方式,及时将旅游线路往返车辆引导分流,确保旅游道路安全畅通,仅此每天可保障将近200余辆客运车辆、近1000余游客的安全; 三是限时通行、力保平安。近入旅游高峰期,每天通往喀纳斯景区的7座以上客运车辆将近400余辆。针对交通管理压力大、警力不足的现状,大队专门印制了《省道232线161公里至51公里路

段限时通行证》,《限时通行证》上注明了每辆客运车辆的车牌号、驾驶员姓名、进入旅游线路的时间及应到达路段的时间,根据限速规定,此路段应消耗2小时30分,如果早于规定时间,大队将按照超速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每天早晨6时许,民警对每一辆7座以上客运车辆的《限时通行证》都认真、仔细的填写,提醒广大驾驶员减速慢行、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今年,辖区未发生一起因客运车辆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案例;

五是流动风景,共筑平安。在县委政府、县局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今年大队新组建了女子骑警队,肩负着城区各个主要路口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白天在城区巡逻管控,夜间在河堤夜市等人员集聚较多的路口指挥车辆、引导路人,确保管控路段安全、有序、规范、畅通,在辖区道路上筑起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六是积极开展各项交通警卫护卫工作。一年来,大队开展40余次各项交通警卫护卫活动,在警卫护卫过程中,参战民警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力投入到交通安全警卫工作中,确保了警卫车队的安全、畅通,展示出了布尔津交警的良好风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以防范重特大交通事故为中心,全力开展预防交通事故工作。

一是规范开展交通安全形势分析研判,深入分析辖区事故规律特点,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道路、重点车辆、重点交通违法的治理;今年来全县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起,同比下降16.7%,死亡5人,同比下降16.7%,伤13人,同比下降23.5%,直接经济损失1.45万元,同比下降38.6%。

二是加强联合执法,严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违法行为,与交通、农机部门联合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加大对机动车超速、酒后驾驶、客车超员、无牌无证以及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三是开展经常性安全大检查,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为进一步加强客运车辆及驾驶人源头管理,全力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大队从客货运输车辆及其驾驶人基础信息入手,积极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客运企业,对辖区4家客运企业所属所有车辆及其驾驶人按照一车一档,一人一档的要求,逐车逐人建立档案,同时大队还采取实地查看、网上比对查询等措施,对驾驶员驾驶时间、驾驶员驾驶资格、车辆审验及其保险等情况进行了审查。

四是积极开展交通肇事逃逸侦破工作。2011年,辖区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5起,破获5起,破案率达100%。大队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成功的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

四、以深化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促进,创新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一年来,大队突出宣传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醉驾入刑”等有关条款,积极创新交通安全宣传措施,针对性开展春运、清明、“五一”等重要节日以及酒后驾驶交通违法专项整治、预防交通事故专项整治、迎博览保安全等交通安全专项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项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各项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做到突出主题,注重实效,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例如,在春运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大队结合春运交通特点,邮寄4000多张“关爱生命,安全驾驶”贺年卡的方式,提醒社会关注春运交通安全深入群众欢迎;清明期间,大队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广大群众按规定乘车,不乘坐拖拉机、三轮车、低速载货汽车,提示群众注意交通安全。6月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活动中,大队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以案说法,告知和劝导广大群众珍爱生命,自觉

杜绝酒驾,切实提高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和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截止目前,我大队共出动宣传警力200余人次、宣传车50余台次、悬挂宣传横幅10余条、交通事故处理和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播放事故光盘300余场、事故挂图巡回展览60余场,到企业、学校、单位、农村开展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5000余份。

五、开展车管理集中教育整顿,提高车管执法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大队按车管所等级评定要求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全面促进车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一是抓警示教育,强化民警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民警公正廉洁执法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车管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抓硬件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为密切警民关系,方便前来车管所查询交通违章的群众,增强工作透明度,大队车管所将总队配发的交通违法电子触摸查询机试成功,并在车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抓窗口服务形象,全面落实“一窗式”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坚持开展“流动车管所”下乡上门服务,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四是抓服务形象,提升服务水平,在车管业务大厅,公示业务程序、办事指南、收费标准,民警照片、姓名、职务,民警行为规范、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设立意见箱,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和投诉。截止目前,大队共办理小型汽车登记188辆。二轮摩托车注册551辆,摩托车年检520辆,低速载货汽车年检89辆,驾驶人补证换证768人次。组织下乡服务活动10次,下乡为群众办理车辆入户150余辆,核发申领驾驶证260余本。

六、深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推进交警队伍建设。大队以深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为契机,强化民警政治业务学习,深入开展“大讨论大举措大行动”活动,着力打造“爱民、亲民、便民、利民”的交警新形象,确保队伍政治思想良好,队伍稳定。

一是大队把“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作为推动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和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层层传达学习全国全区公安机关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制定《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通过走访客运企业、学校、村委走访交通安全联络员、机动车驾驶人、单位干部群众等,切实开展“大走访”走访活动,深入走访家庭、走访群众,开展群众评议等活动。全队民警共都走访家庭400余户,群众1500多人,收集群众意见30多条。

二是狠抓民警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政治业务学习活动,坚持每月述职述廉活动,强化民警、协管员政治思想教育。先后召开队务会议16次,集中开展交通民警、协管员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促进队伍团结上进。

七、加强基层队伍管理,夯实基础建设。在县委政府、县局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强了交警中队的建设管理,进一步深化中队规范化建设工作,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促进规范执法示范建设。目前,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冲乎尔交警中队的选址、设计、建筑招标、施工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篇4

会上,局人劳处处长张宏贵宣读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同意市交通运输局代表市政府履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出资人职责”的函。标志着公司整体归属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将成为公交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张玉锁总经理汇报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情况。罗局长首先肯定了公交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公交提出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公交的社会公益属性,发挥公交的主力军作用,为市民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要科学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坚定克服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三是要全面加强管理,同心协力,增收节支,共度难关,继续保证公交的正常安全运行;四是积极努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同时,要求局领导班子和处室要全力以赴支持公交发展。

延津县交通运输局合同 篇5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试点示范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要求,总结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与目标,部署重点任务,落实指导意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谋划、务实创新,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提供支撑保障。

传堂部长原本要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但因今天上午中央召开会议,不能参会。一方面,他向与会代表表示歉意,另一方面,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落实好部刚刚出台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同时,会上印发了他题为《发展绿色交通共建美丽中国》的署名文章,提出了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四点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根据部党组研究的意见,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肯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行业实际,以新的《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道路,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节能减排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部党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2009年12月,成立了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深圳、杭州、厦门等26个低碳交通试点城市成立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四川、云南、湖南等地还设立了专门的节能减排决策辅助机制和支撑机构,全行业初步形成了节能减排组织保障体系。

围绕节能减排工作总目标,部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研究提出交通运输行业任务和目标。审议研究颁布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每年度提出节能减排要点和重点工作措施。为落实国务院总体部署,也印发了《关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及部内分工方案,使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在交通运输行业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二)开展试点示范,节能减排工作局面务实推进。

一是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交通运输部分两批确定了26个城市参加试点,按计划推进试点项目实施,并在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经验总结交流,积累了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的初步经验。

二是开展了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工作。选定重庆、厦门等10个城市作为区域性试点,选定天津港、青岛港等4个港口,广东广中江高速公路、云南麻昭高速公路等7条公路作为主题性试点,逐步形成了一套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管理模式。

三是先后推出了五批共100个部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将示范项目逐一进行专家核查和经验介绍,在全行业进行广泛宣传推广。

四是开展了“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从2010年5月开始,共有1126家交通运输企业报名参加专项行动。三年来,专项行动在增强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发挥先进企业示范效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五是开展重点企业能耗统计监测试点工作,4个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7家道路运输企业、14家水运企业和42家港口企业开展了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部级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网络和分析系统,获取了典型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企业能源消耗数据。

六是各地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新机制,湖北省厅与省发改委共同确定了3个低碳交通运输基地和10家低碳交通运输示范企业;江苏省在交通运输部甩挂运输试点基础上,引导无锡、南京、苏州、南通等地的4家物流企业率先组建了甩挂运输实体联盟;山东、广东等省遴选公布了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这些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突出低碳特征,重点领域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支撑,认真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严格实行了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截至2012年底,部累计审查、公布了21批达标车型,发布达标车型2万余个,2011年和2012年全国新进入营运市场的达标车辆分别为252万辆和276万辆。两年来,在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的组织和管理下,通过燃料消耗量准入限制,共减少燃油消耗2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4万吨。

二是严格实施了客运运力调控政策。对于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一律不新增运力;对一类客运班线、与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平行的客运班线,原则上不审批新增运力;对于现有班线重复里程在70%以上的二类以上客运班线,继续严格控制新增班线和运力,努力做到客运运力的供需平衡。

三是着力推进公路甩挂运输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甩挂运输试点专项资金,解决了挂车交强险制度障碍,遴选发布了两批共75个甩挂运输推荐车型,确定了两批95个项目纳入国家甩挂运输试点,带动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8个省(区、市)启动了省级甩挂运输试点。截止目前,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59亿元,开通覆盖全国和跨区域的试点线路465条,完成货物周转量138.6亿吨公里。相对传统运输模式,甩挂运输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了15%~20%,单位运输成本下降了10%~20%,共累计为全社会节约燃油1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7万吨。

四是推广天然气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组织召开了城际客货运输推广天然气汽车试点工作座谈会,积极推进在江苏、山东、山西、广东等地及相关企业开展天然气汽车应用试点;同时,加快探索LNG作为船舶动力燃料,启动研究项目,并在内河普通货船进行试点运营。

(四)注重创新驱动,低碳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一是在制度创新上,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包括法规、规划、标准和规范的多层次制度体系。制定了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和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规划,印发了《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颁布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前不久,部颁布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出台了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等20项公路水路相关标准和规范,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规划、“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通过这些法规、规划、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管理创新上,建立并完善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激励机制。2011年,联合财政部设立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确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支持范围和领域,开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请和审核工作。自专项资金设立以来,共对413个项目给予“以奖代补”,补助资金总额接近7.5亿元,所形成的年节能量为15.8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26.2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9万吨,用7.5亿元的专项资金拉动了200亿元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投资,同时也加快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信息化产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引导作用。2012年,又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区域性项目和主题性项目管理模式,开展了节能减排项目的第三方审核试点工作,通过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从支持零散项目向扶持规模化聚集性区域、主题项目转变。今年,区域性与主题性试点、第三方审核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发布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第三方审核机构认定暂行办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区域性主题性项目实施细则》、《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配合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设立,江苏、重庆等地方也设立了专项资金,加大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节能减排资金和项目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是在科技创新上,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应用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开展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等部重大科研课题,推进“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了云南昆龙高速运营节能科技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开展了“十二五”期第二批全国重点推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产品(技术)的推选工作,发布了两批共56项重点推广在用车船节能产品(技术)目录,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保障能力。

(五)重视能力建设,节能减排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与试点。

一是开展了“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排放峰值与减排目标、路径研究”等3个方面15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

二是开展了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统计体系建设,目前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港口生产能源统计指标已初步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

三是初步建立了行业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优化扩充了能耗监测重点企业范围,逐步将36个中心城市的重点公交企业纳入了节能减排监测范围,探索实验了普通营运货车和内河船舶能源利用状况的远程监测,在山东等地开展了节能减排监测考核试点。

四是研究建立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交通城市、低碳港口建设与运营、低碳航道建设、低碳公路建设等领域的评价体系。

(六)扩大宣传交流,节能减排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多次组织召开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经验交流会与工作推进会等专题工作会议,配合中国节能协会举办“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低碳交通分论坛”,举办节能减排培训班,制定汽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编写节能驾驶手册,开展节能驾驶竞赛,组织开展年度节能宣传周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企业也相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与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在多双边领域加大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参与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总之,经过几年努力,全行业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理念不断提升。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足全局。这几年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力度逐步加大,影响日益扩大,成效日益显现,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立足国家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行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全社会合力推动的局面。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各级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把节能减排的要求落实到全领域、全过程、各层面、各环节。

三是坚持探索创新。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方法,在不断摸索和前进中总结经验,探索与实际相符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同时依靠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有力有序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是坚持合作联动。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统筹协调并充分用好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内外协调、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同志们,几年来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和经验,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具体指导的结果,是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广大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积极进取、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盼相比,我们在工作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特别是交通运输领域作为全社会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我们感到任务十分艰巨,压力比较大。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几方面不足: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太平衡,尤其在务实推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前还离不开资金的引领和投入,从总体上看,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地方的配套资金在很多省市区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节能减排基础能力还很薄弱,比如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还不完善,对全行业节能减排实际量的统计监测还未完全实现全覆盖,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仍不健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准确把握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

杨传堂部长在署名文章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抓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全行业要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基础设施畅通成网、配套衔接,运输装备先进适用、节能环保,运输组织集约高效、经济便捷,运输服务快捷便民、公平优质。在价值取向上,倡导绿色运输、低碳出行;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在实现路径上,贯穿建管养运、因地制宜;在推进方式上,强化创新驱动、示范推广;在目标追求上,实现“三低三高”(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永续发展。

到2020年,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能耗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到2020年,与2005年相比,实现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6%和18%,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0%和22%,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6%和30%。

围绕这些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努力做到“四个”紧密结合:

一是紧密结合综合运输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继续按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要求,补齐发展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相互衔接、畅通成网,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凸显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完善公路网络,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加快综合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更加畅通高效的运输衔接方式,实现客运的“零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不断提高水路运输的份额,加快发展现代内河航运,加快形成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结构合理的内河航道网,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港口体系,鼓励开展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工作,加快形成契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宜水则水、宜路则路”的运输格局,充分发掘结构性节能减排潜力。

二是紧密结合运输装备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继续严格实施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和退出制度,提高用能装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大力调整优化车船运力结构,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船,积极引导营运车船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节能与清洁能源道路客货运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营运船舶的应用,加强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清洁化水平。

三是紧密结合运输组织优化,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传统货运企业向高效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具备供应链统筹能力的物流龙头企业。构建甩挂运输发展长效机制,推进甩挂运输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化运输和第三方物流,积极引导货物运输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积极推进客运企业之间运输组织平台建设,引导客运企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运输线路、班次等资源共享,推进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组织方式。推广联程售票、网络订票、电话预订等方便快捷的售票方式及信息服务,提高客运实载率。

四是紧密结合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科学组织调度,逐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车辆准点率和乘客换乘效率,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增强公交吸引力。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高城市通行效率,降低城市单位人次出行的能耗水平。

三、切实抓好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工作

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艰巨的紧迫任务。我们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项一项抓落实,一年一年接着干,使这项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在务实推进中发展,在积累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

要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框架下,进一步明确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聚焦重点,实化抓手,明确抓什么、怎么抓,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一是全面落实《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指导意见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规划实施体系。组织开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切实保证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落到实处。强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制发布行业和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规划,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审批与报备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定期评估考核和及时制修订机制,为科学编制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三五”以及长期规划奠定基础。

三是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节能减排日常监管职责与行业运行的其他监管职责相结合。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所辖的重点用能企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积极引导重点交通运输用能企业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规划和计划,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管理组织体系,改进用能管理,通过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充分发挥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的示范效应,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四是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政策研究储备。加强绿色交通财税等政策研究与储备,研究完善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贸易、保险、投资、价格、科技创新等激励政策,积极探索差异化的车船使用税、通行费等政策,密切跟踪研究碳税、燃油消费税、资源环境税、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等对交通运输领域影响及对策。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创新,为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做好政策储备。

(二)完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形成协同合作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加快推进部省合作机制。开展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以省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构建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主体,以区域性、主题性试点示范项目为推进手段的合作机制,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评价考核体系,确立共建目标,落实共建责任,提升共建效应。今天会议开始前,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率先建立了合作机制,签署了《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框架协议》,下一步,部将分别与其它省市建立共同推进的新机制。部将结合各省实际,细化协议内容,采取一定措施,给予一定政策,加大指导推进的力度。

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行业对节能减排的资金引导力度,进一步创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积极争取设立相应专项经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增加投入,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良性投入机制。研究探索节能减排投资担保机制,拓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外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广用能装备和系统的合同能源管理,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工作,加强培养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与自愿减排,研究建立营运车船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以租赁代购的方式推进电池动力的交通运输装备。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抓紧研究应对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对策,加快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的碳汇能力和潜力,探索将其纳入碳排放交易的方法和模式。

四是健全宣传交流机制。全行业要继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培训、交流与实践活动,认真组织“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周期性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培育绿色交通运输文化。继续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的谈判,主动开展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外交工作,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深化试点示范。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继续深化试点示范。要进一步完善试点示范的主题和推进方法,不断探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一是深入开展绿色循环低碳试点工作。继续组织做好两批26个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中期评估、监督指导、总结验收等工作。组织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省区、城市区域性试点,以及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绿色循环低碳公路、绿色循环低碳航道等主题性试点,扩大试点范围。配合财政部做好财政政策综合性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批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住建部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以及科技部“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示范活动等,主动加强政策衔接与配套。

二是着力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工程。组织打造国家和省级绿色循环低碳公路、绿色循环低碳枢纽、绿色循环低碳客运站、绿色循环低碳货运站、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绿色循环低碳航道等一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工程。实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区域“十百千工程”,打造10个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区、100个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城市、1000个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项目。

三是加快推广示范成果和先进经验。加快推广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并择机组织启动新一轮示范项目的推选工作,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总结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各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优秀成果与经验,编制指导手册和推广文件,组织交流活动,进行广泛推广。

(四)深化千企行动。

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进一步组织落实《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是企业要制定完善行动方案,引导企业编制节能低碳规划,建立健全企业能源审计等能源管理制度,确定考核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建立健全专项行动参与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二是主管部门要结合落实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企业能耗监测报表制度,加强对参与企业的能耗统计监测工作,实现重点耗能设备的在线监测,组织开展参与企业能耗信息报送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对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动态管理、目标考核和经验交流,建立监督与考核方案,开展阶段性考核,定期对专项行动中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开展经验交流。

四是开展甩挂运输示范工程。组织开展渤海湾、长江沿线等重点区域的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工程,集约整合资源,扩大甩挂运输效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应用技术研究。健全试点项目运行、信息报送和动态监管制度。鼓励发展挂车租赁,制订挂车互换的有关制度和规范,推进甩挂运输持续健康发展。

(五)实施科技专项行动。

科技创新是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实施科技专项行动攻关,着力突破制约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力。

一是制定并实施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科技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绿色循环低碳重大科研课题的组织实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研究。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是加大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科技研发与推广。及时制定并发布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技术、产品的推广目录。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能效与低碳标识、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积极探索资源回收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维修设备及工艺。大力推进港口RTG“油改电”工作,积极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引导轻型、高效、电能驱动和变频控制的港口装卸设备发展。探索风能、太阳能等在运输船舶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港口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三是加快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车辆超载不停车预检系统,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进条码、射频、全球定位系统、行包和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开展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港口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港口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出租车智能信息系统、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

(六)强化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夯实人才建设这个基础工程,不断增强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后劲。

一是健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积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燃料消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制度。

二是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营运船舶、港口装卸机械、交通施工机械等燃料消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分级限值与准入标准,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健全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完善节能评估导则和审查指南,将节能要求作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及验收中的刚性指标。

三是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继续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巩固并适度增加统计样本和扩大监测范围,不断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继续组织做好港口、远洋船舶、营运客车等能源利用状况监测工作。研究制定并严格落实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考核体系方案,研究制定低碳交通城市、低碳港口、低碳公路等三类试点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方案,组织开展评价考核工作。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科普行动计划与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培训、技术和经验交流,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知识纳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绿色循环低碳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探索公共交通运输管理 篇6

1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问题

1.1 交通规划缺乏系统性

当前, 城市中的土地规划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中各个主管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偏低, 导致规划的具体实施存在随意性和不合规性, 以至于很多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 能源浪费较多。运输的质量差,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另外, 停车问题亦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1.2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公共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交通政策和法规不具体, 使得交通运输中的各种问题很难快速解决。违规运输的现象, 增加了运输成本, 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极不相符。

1.3 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 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存在资金短缺, 交通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智能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管理优化的重要目标, 其亦是当前交通信息系统最大的改革问题。

2 公共交通运输低碳管理理念创建

随着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各行业改革的重要走向。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改革亦是要以低碳、环保为重要的指导观念。下面就公共交通运输低碳管理进行探索。

2.1 交通路线系统规划

根据实际的交通运输需求, 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要求加强衔接, 改善换乘, 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运输管理的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要对公共交通进行规划, 组织实施, 综合协调和控制, 保证公共交通运输正常有效地进行,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增加交通供给, 吸引公众乘用公交;另外运用调控政策, 增加私人交通在市区的使用成本和相应的路权使用限制等, 并降低公共交通的使用成本, 扩大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提高方便性等。此外, 在规划城市道路时, 要积极会同水力、电力、管道煤气各部门, 充分论证, 合理布局, 尽可能一步到位, 避免刚建就拆, 资源浪费。政府加强对道路资源的规划, 在安排公交线路时, 近居民区设点, 近地铁站设点, 近校区设点, 与水、电、煤气地下供应线相让, 避免水、电、气管道维修影响行车。开辟的专用公交线路执行到位, 制定惩罚措施, 严禁其他车辆占用, 保证公交车的运营效率。加快城市主、次十道和快速路建设, 合理安排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 提高道路利用率, 加强公共交通运输效率, 真正实现快速流通, 降低公共交通运输资金的耗费。在节约资源的同时, 实现公共运输的低碳化发展。适当建设过江高架, 高发路段的隧道建设, 增加供给。

2.2 高度关注公交轨道交通

相对于小轿车, 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的单位时间道路客流量很高, 使得城市中的道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同时, 其能源消耗以及污染也是相对偏低, 而且, 还会节省大量的停车位。因此, 在公共交通管理改革当中, 要对地铁以及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重要性格外重视, 在城市中设置科学、合理的交通中转枢纽, 从而有效实现铁路、公交以及轨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科学对接, 协调推进。为了有效实现“公交先行”, 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公交先行”。地铁由于具有安全、迅捷、准点以及占地面积小等优势, 已经成为了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相对于地面的机动车辆, 轨道交通的环保性能非常突出, 不仅能够降低大量的能源, 还不会产生很多的噪音, 是低碳交通的重点选择工具。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规划者可以在一些附近地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白天免费停车场地, 以便于市中心的车辆停车, 换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常情况下, 城市地铁站周边要设置便利的公交停靠站, 方便城市居民换乘地铁或者公交, 能有效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实现低碳生活。为此, 建议政府给予公交、轨道建设资金支持, 敦促公交企业改进运输工具, 降低碳排放,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作为出行选乘方式的吸引力。

2.3 排放标准合理制定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汽车分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政策已经逐步推广。为了更好地确保限值政策的有效实现, 应结合实际状况制定统一的汽车燃油消耗量实验方法标准。根据制定标准对各种违规操作进行经济性奖惩, 以便促使其达标。政府方面, 还要不断加强相关的法治建设, 对交通运输管理制度进行强化, 进而利用法律的强制效力对公共交通运输进行高效管理。同时, 由于当前城市私家车数量众多, 可以适度设定一些“无车区域”, 以便缩减私家车的上路量。这些举措在北京等城市已经得到了推广。

3 结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城市的交通规划的滞后性以及交通运输的超负载, 且有加剧趋势。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 王洁.运输通道新建高速铁路客运量预测MD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5 (3) .

[2]褚伟, 高永.城市交通枢纽的规划要点[J].城市交通, 2005 (1) .

[3]庞瑞芝.“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分析[J].交通与运输, 2005 (1) .

上一篇:正风行动工作笔记下一篇:成长中的欢乐讲话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