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及分析(精选12篇)
调查及分析 篇1
一、起火原因
日常生活中起火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用火不慎--人们麻痹大意, 用火违反安全制度, 或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会造成火灾。它包括使用炉灶不当, 用蜡烛等明火照明, 生火取暖, 用蚊香熏蚊不慎, 违章动用电气焊明火修理等。这是因为人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不知道这小的火种会有大的危险, 或即使知其危险, 但心存侥幸。
1.2电气火灾--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过程中, 违反电气安全规定或者线路老化、短路、乱拉电线等会造成电气火灾。
1.3吸烟玩火--乱扔烟头、火柴梗, 卧床吸烟, 将烟灰缸内的未熄灭烟头倒进纸蒌、垃圾筒等行为容易引起火灾;儿童、老年痴呆者或智障者玩火柴、打火机, 乱放鞭炮等也可能引发火灾。
1.4人为放火--刑事放火、私仇报复放火、骗保索赔放火、精神病放火等。这种有目的的故意行为, 对公众聚集场所危害很大, 易造成重大伤亡和惨重损失。
1.5自然起火--雷击、地震、静电、自燃等引起的火灾, 虽然超出了人的控制能力, 但也应采取积极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种火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如安装避雷针或者采取防静电措施、按规定贮存物品、采取通风散热和温湿度监控等措施。
二、火灾的鉴定
近几年, 电气线路设备故障或违章使用引起的火灾居高不下, 严重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在疑难火灾原因认定过程中, 怎样理解电气起火源和周围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电气火灾痕迹物证与起火源之间的关系, 火灾原因认定和技术鉴定之间的关系, 是火调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该着重掌握的事情, 也是查清事实, 处理责任事故的关键。
1放火火灾鉴定
1.1放火火灾物证:烟尘;易燃液体盛放容器;地面物证, 如泥土、瓷砖、炭化物;尸体及其遗留物等。
1.2放火火灾物证提取:提取起火部位的地面残留物, 主要包括:泥土、水泥地面 (砸取) 、木地板、瓷砖地面 (砸取) 、地毯的残留边缘、残留炭化物、玻璃金属器皿等。提取起火点附近的门窗玻璃、墙壁以及其它物质表面附着烟尘 (用脱脂棉擦取上述物质表面的烟尘, 提取量要尽可能多些) 。起火点或房间内尸体表面衣服、皮肤、头发、鼻毛、气管、肺等表面附着烟尘。
2、汽车火灾鉴定
汽车火灾现场勘查和物证鉴定是我中心特有的技术服务项目。我中心承担了公安部重点攻关项目《汽车火灾现场勘查及物证鉴定技术的研究》, 综合性地开展对汽车火灾的研究工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基础上, 翻译了美国、日本、韩国等有关资料, 同时在总体了解和掌握汽车构造和原理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了汽车电路、油路等自身故障和放火等外来火源方面的专项模拟试验和实际火灾模拟试验。先后购置并烧毁多辆轿车, 从中收集和总结大量第一手素材, 同时经常参与国内疑难汽车火灾现场调查工作,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汽车火灾调查经验, 归纳和总结出汽车火灾现场勘查技术、物证提取技术和物证鉴定技术等有别于一般火灾的规律和方法, 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解决了目前困扰很多消防火调人员经常遇见的有关汽车火灾的难题。
3、自燃化工爆炸火灾鉴定
3.1自燃火灾涉及的物质, 多是易氧化放热、吸水放热与分解放热等热不稳定性物质。不论在车间生产、仓库储存或运输过程中, 当周围环境条件具备时, 都会发生自燃着火。
3.2化工爆炸火灾主要也涉及热不稳定性问题:3.2.1生产条件控制方面, 如反应速率过快、升温失控、违反操作规程、投错物料等, 均有燃烧爆炸的可能性。3.2.2运输过程中违反规定, 受高温、撞击、摩擦、受酸性物质影响、受潮等, 会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三、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1、管辖划分:
1.1、一般火灾事故的调查由火灾事故发生地的县 (市、区) 公安消防机构进行;
1.2、重大火灾事故的调查由火灾事故发生地的县 (市、区) 或市 (地) 公安消防机构进行;
1.3、特大火灾事故的调查由火灾事故发生地的市 (地) 或省级公安消防机构进行调查;
1.4、跨行政区域的火灾事故调查, 由最先起火地的公安消防机构进行, 相关区域的公安消防机构予以协助。
1.5、上级公安消防机构必要时可以对下级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的火灾事故进行复查。
2、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2.1、火灾发生后, 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 进行火灾调查。
2.2、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原因, 确定火灾事故责任后, 应出具《火灾原因认定书》和《火灾事故责任书》, 并于作出之日起7日内送达有关当事人。
2.3、当事人对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
可在收到法律文书之日起15日内向火灾事故发生地主管公安机关或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申请重新认定;对省级公安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向省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
2.4、火灾事故发生地主管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在收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 应当在两个月内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2.5、重新认定的决定做出后, 应当制作《火灾原因重新认定书》和《火灾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 分别送交申请人和原认定机构。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的重新认定决定为最终决定。
四、案例分析
汽车火灾原因鉴定问题。
1汽车放火案研究
汽车放火案, 主要涉及车辆保险赔偿问题;其次是车主与放火嫌疑人之间引发的矛盾。这一类火灾全国逐年增多。汽车火灾一般多发生在深夜、中午及荒郊野外, 而且多数放火者以车厢内作为主要放火目标, 尤其骗保放火更为多见。因为车厢内可燃物较多, 其次是车头发动机部位, 汽车四个轮胎和油箱, 不论在什么部位放火, 燃烧后都会遗留下明显的不正常的燃烧痕迹特征。
2电气系统火灾
汽车上各种电气, 线路较多, 尤其自动化, 智能化的汽车更多, 由此而引起的火灾也较多。防止车辆发生电器线路火灾的几条措施:
2.1使用过电流保护装置与漏电显示, 及时检查线路故障;
2.2电缆外皮尽量采用耐热性、耐酸碱性、耐候性、耐磨性、及阻燃性好的特制塑料或其它材料;
2.3将电缆套上一层护套并固定位置, 以防止相互摩擦与碰撞;
2.4要注意电缆线电容量选择要正确适中;
2.5电缆要具有较好地防水性;
2.6要注意电缆线尤其PVC材质要远离高温排气管及温度较高的部件。
这些注事高项也正是我们查找电气故障的重点内容。
3排气系统火灾
车辆的高温排气管是汽车火灾中主要着火源, 占整个汽车火灾中很高比例, 造成的火灾很多, 但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预防措施:
3.1将点火装置由机械按点式改为电子式;
3.2采用自动报警装置监测排气管过热温度, 或采用隔热板将排气管与周围可燃物分隔开来;
3.3采用不锈钢作排气管, 可解决因腐蚀、生锈形成排气管的漏孔;
3.4用电子控制的燃料喷射装置代替过去化油器, 这样可以较好地控制进入气缸中的燃料油量, 防止形成第二次燃烧;
3.5停车时避开地面堆放可燃物或干草等易燃物质;
3.6油箱加油时, 不可将汽油、柴油混合加入油箱中, 防止点不着火在排气管内造成第二次燃烧, 引燃排气管附近可燃物;
3.7在车辆检修时, 注意千万不要将油棉纱, 布类等可燃物弃忘在发动机附件上, 以免开车振动时油棉纱, 布类可燃物落在高温排气管上, 引起火灾事故。
以上防止措施, 也正是查找汽车由于排气系统及其相关的故障重点要素。
4燃料油系统火灾
由燃料油而引起的火灾案例也较多, 但汽车司机对此很了解也十分重视, 同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尽管如此, 由此而引起的火灾比例仍然很大。
汽车上有许多易燃物, 如:汽油、蓄电池等, 这些易燃物在使用和维护作业中, 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 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忌漏油、漏气
油箱、汽油滤清器及气门室垫、排气管垫应无漏油、漏气现象。
4.2、忌线路短路
在单线制的汽车上, 如果输送电流的绝缘体导线搭铁或电器搭铁都会造成短路, 严重时会引起火灾。所以一旦发现电流表指示大电流放电, 闻到胶皮臭味或见到仪表盘内和发动机罩盖缝隙处冒白烟时, 应立即切断全车总电源, 及时查找原因, 排除故障。
4.3忌就车进行点/气焊作业。
五、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
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
5.1各单位消防工作应指定专门领导负责, 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的防火工作计划。组建基本消防队伍, 绘制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
5.2消防器材管理要由保卫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 并进行登记造册, 建立台帐。
5.3明确防火责任区, 将防火工作切实落实到车间、班组、作到防火安全人人有责, 处处有人管。
5.4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若发现隐患, 应及时整改, 并在安全台帐上作记录。
六、基本灭火原理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 当其中一个条件被去掉时, 就不能发生燃烧。由此归纳出四种基本的灭火原理。
6.1冷却灭火
冷却灭火主要是喷水或使用其他有冷却作用的灭火剂。由于可燃物质着火必须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灭火时, 将具有冷却降温和吸热作用的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体上, 以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当其温度降到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以下时, 火就熄灭了。也可将水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质上, 使其温度降低, 防止将火源附近的可燃物质烤着起火。冷却灭火方法是灭火的常用方法, 主要用水来冷却降温。一般物质如木材、纸张、棉花、布匹、家具、麦草等起火, 都可以用水来冷却灭火。
6.2窒息灭火
窒息灭火就是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不让火接触到空气, 让氧气与燃烧物隔绝使火熄灭。根据着火时需要大量空气这个条件, 灭火时采用捂盖的方式, 使空气不能进入燃烧区或进入很少。常用方法:6.2.1向燃烧区充入大量的氮气、二氧化碳等不助燃的惰性气体, 减少空气量。6.2.2封堵建筑物的门窗, 燃烧区的氧一旦被耗尽, 又不能补充新鲜空气, 火就会自行熄灭。6.2.3用石棉毯、湿棉被、湿麻袋、砂土、泡沫等不燃烧或难燃烧的物品覆盖在燃烧物体上, 以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6.3隔离灭火
隔离灭火就是将燃烧物与附近有可能被引燃的可燃物分隔开, 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而熄灭。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6.3.1灭火时迅速将着火部位周围的可燃物移到安全地方。6.3.2将着火物移到没有可燃物质的地方。6.3.3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 减少和中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6.3.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 形成阻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
6.4抑制灭火
抑制灭火是将化学灭火药剂喷入到燃烧区, 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 而使燃烧反应停止。一般用于扑救计算机等精密仪器设备、家用电器、档案资料和各种可燃气体火灾。但灭火后要采取降温措施, 防止发生复燃。以上四种灭火方法, 既可单独采用, 也可综合使用。
参考文献
[1]GBJ16-87, 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50261-9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编.防火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GB50045-95.现代汽车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5]GB20461-96.现代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施工
[6]消防法.修改.2005
调查及分析 篇2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一)农村教育投资不足,渠道不畅
农村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三方面,其中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成为农村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税改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教育经费大大减少,大部分县乡都难以支撑对农村教育的正常投入。此外,近年来我国教育投资渠道不畅,预算内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68.97%下降至2007年的54.19%。在上述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缩水的同时,社会捐资、集资的经费所占比重也从1990年的8.6%下降至2007年的2.96%。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小学班额超员情况严重
义务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就小学阶段教育来说,班额超员现象十分突出。按照省定小学45人的班额标准,如平顶山市内三区49所公办小学,32所存在班额超员问题,占总数的65%。宝丰县更是出现了127人的超大班额。我们对6所小学抽样调查,6个学校总班额163个,在校生12324人,平均班额75.6人。班额严重超员导致教室过于拥挤,室内空气混浊,教师负担过重,户外活动空间小,安全隐患多,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班额严重超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缺乏中小学建设布局规划。目前,平顶山市没有正式的中小学建设布局专项规划,没有出台关于中小学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我们发现2000年以来规划的14所小学,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4所,还有10所未有动工建设。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现象逐步加剧。按照省定每19个学生应配一名教师的标准,小学大多数不达标。我们调查的6所小学,共有教职工528人,在校生12324人,学生与教师比例23∶1超过省定标准19∶l。在528名教师中,30岁以下的教师63名,只占总数的不足12%;4l至55岁的教师149人,占总数的近30%。相当一部分学校反映,从2005年以来基本没有或很少补充新教师,而且每年大约有5%的教师达到退休年龄。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老化的现象还会呈逐步加剧的趋势。
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城郊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在地域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心理,导致农村、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大量流入城区学校。6所小学,一年级新生择校生占当年新生的27.91%。宝丰县仅在城区租住公寓的农村学生就占城区小学生总数的27.8%,个别城区小学农村学生占一半以上。市区生源跨区跨片流动,县(市、区)由农村向城区流动,加剧了班额严重超员。
(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据报道,辽宁省一些农村中小学,以往到初三时辍学率一般为15%,2004年已上升到30%左右,个别乡镇高达50%以上。从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实际流失辍学率,甚至比统计数字还要高得多。
(四)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2.师资数量不足。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如音、体等学科教师更是严重短缺。3.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而教师的工资、养老等缺乏制度保障。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该市农村教师月工资在600元以下的占 37.3%,其中仅有4.4%的教师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五)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
教学内容缺乏同社会实际的联系。我国农村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农村学生这一重要任务。由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许多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从而影响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私人不愿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非竞争性使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这样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补偿;另一方面,非排他性使公共产品无法从技术上排他,“免费搭车”问题不可避免。因此政府也就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但是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身份的政府也并非就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领域中的人也是“经济人”,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布坎南指出,政治家基本行为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权力、地位等是其效用函数的变量,虽然增进公共利益也是其中之一,但决非首要变量或权重最大的变量。因此政治家追求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政治家为了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就有了背离和损害公共利益的驱动力。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费短缺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与公众有关的集体选择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公共选择的结果如同企业行为的结果一样,是各个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部门利益集团都强调本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千方百计为本部门争取更大的预算支出份额,各领域公共预算支出份额的最终确定,实际上就是这些利益集团以势力为基础相互博弈后的结果。教育部门与财大气粗的其他利益集团相比底气不足,在部门利益竞争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成为弱势利益集团。在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利益集团不但所占份额较小而且常常被拖欠、挪用。2001年至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55%,2.79%,2.87%,3.19%,3.32%,3.28%,历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都低于4%的既定目标。所以连前任教育部长周济也感慨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部门利益集团之间的分利竞争导致公共教育投资总量的短缺。
(二)师资队伍问题 在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时,经济学假定他在市场中的私人经济活动是理性的,即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农村条件不好,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当教师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完全符合一个“经济人”的动机。
(三)辍学现象问题
理性的公共选择追求的是最大个人效用,相应的每个人也都面临着一个不同的效用函数,它表明个人效用取决于集体活动的数量或公共制品的数量,或者是其他因素如理想、地位等,概括起来是某种“好的东西”。农民在孩子辍学的选择上,也是一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在农村有些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差,农民能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当孩子读书和家里人的生存产生矛盾时,他们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理所当然地选择孩子辍学。再者农村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农民看不到投资的收益,选择孩子辍学从“经济人”的角度看他是完全正确的。
(四)教学内容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一样,都受自利动机的支配,人不是为了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教育官员作为一个政治参与者,他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为最高目标,而公共利益处于次要地位。他如果要改变长期存在的农村教学内容,就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官员的任期制决定他也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长期干,从自己的政治前途出发,他宁愿维持现状。改革现存的农村教学内容符合公共利益,但是不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三、对策
公平和正义始终应该是教育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政治思想家罗尔斯在其名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指出差别原则是第二个正义原则。差别原则要求,财富和收入方面的差别无论有多大,现存的不平等必须确实有效地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利益。遵循这种差别原则,就要对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教育予以补偿。
(一)多方筹资,增加教育投资
英国在保障农村普通教育率先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了农村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充分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发行教育彩票,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并且政府应考虑,对长期被忽视的农村教育给予特别的补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且无望解决,形成了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另外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学控流工作
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子女辍学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损失,给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笔者认为改资助为奖励,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尽量免除学生教育费用的同时,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奖励力度,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将极大地促进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生活的信心。
(四)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枣树冻害调查分析及预防补救措施 篇3
【关键词】枣树;冻害;调查分析;预防措施
07、08年连续两年岁末年关,垦区内陆续普降大雪,前后达二十余天,持续低温天气时间之长是垦区近几十年来实为罕见,最低温度达-24--25℃,有些区域内最低温度达-26—-27℃。立春之后,气温回升快,达-2—13℃,昼夜温差变化大,冷融交替,造成垦区内枣树大面积冻伤冻死,特别是嫁接的枣树冻害严重,损失惨重,目不忍睹。通过近两年枣树冻害实地调查分析、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教训,就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枣树冻害问题的预防及补救措施进行交流探讨。
1 十二团辖区内枣树冻害程度表象对比调查
1.1 从枣树嫁接苗同实生苗比较
枣树嫁接苗发生冻害呈现中、重度,枣树砧木苗发生冻害程度较轻,表现为少数枣树砧木苗根颈部皮层不易剥离、表皮颜色略显褐色或淡黄色。
1.2 从枣树嫁接树龄上比较
嫁接幼树冻害严重,多年生长的枣树发生冻害相对较轻,即使发生冻害来年易恢复。
1.3 从枣树品种上比较
幼树鲜食和小果型品种冻害最为严重,如:冬枣、圆脆、灰枣、鸡心枣等,表现为80%主干皮层均不同程度冻裂,甚至二次枝茬口表皮失水裂口,整株完全冻死;幼树大中果型品种发生冻害相对较轻,如壶瓶枣、骏枣、金昌一号等,表现为植株主干表皮轻度冻伤,颜色略显褐色,少数植株根颈部皮层裂口。
1.4 从枣树嫁接接穗选择上比较
选用本地接穗嫁接的枣树比选用疆外接穗嫁接的枣树发生冻害程度相对轻得多。
1.5 从防寒越冬管护措施上比较
培土打防风墙和涂白等进行防寒越冬管护措施的枣树发生冻害较轻,呈1-2级冻伤,部分枣树呈现树皮变褐发黑或树皮易剥离,没有裂皮现象;没有做防寒越冬保护措施的枣树发生冻害较严重,冻害程度在2-3级,占50%以上枣树树皮开裂,易剥离。
1.6 从枣园间种与不间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上比较
间种棉花或其他作物、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差的枣园发生冻害较重,没有间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好的枣园发生冻害相对较轻。
2 枣树发生冻害成因分析
枣树物候期,比香梨、苹果、桃杏等果树萌动迟,落叶早。枣树的根系需要较高温度才开始活动,地上部分发芽较晚,一般枣树最低可忍耐短暂-20℃低温,不易受晚霜的危害,但是休眠期在特殊的持续低温天气下会发生大面积的冻害。分析枣树发生冻害成因的主要因素有:
2.1 气候因素
冬季枣树在持续低温下越冬时间较长;入冬时天气骤然降温至枣树临界点;开春后枣树遭遇天气突然升温等极端恶劣气候,枣树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难以承受外界气温的变化多端,极易造成枣树冻害发生。降雪前后气温较高,降雪融化时,雪水在树干上积聚,使枣树树干过分吸水;同时,由于树体温度较高,随着树干周围积雪的融化,昼夜温差大,冷融交替,树干内部水分结冰与消融,造成枣树脱水而受冻害。
2.2 地势关系
背阴的比向阳的枣树受冻较重,主要原因是背阴枣树长期处于低温状态,易造成背阴枣树冻害严重;低洼沟坝地的枣树,降温时冷空气沉積,低温持续时间长,因而冻害重。
2.3 土地关系
地下水位高、胶板盐碱重、地势低洼的土地种植的枣树,由于枣树根系长期浸泡土壤湿度大和盐碱中,枣树根系窒息腐烂,造成枣树抗寒性差,易发生冻害。一类壤土熟地种植的枣树易安全越冬。
2.4 枣树生育期管理
加强水肥调控、中耕除草、摘心抹芽、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除萌支撑等方面管理,培养健壮枣树,促使树体储藏丰富营养,增强枣树抗寒越冬能力,降低枣树冻害发生概率。加强幼龄枣树树体管理,幼龄枣树由于树皮薄、营养储存差、抗冻能力弱,因而冻害较重。
2.5 接穗品种因素
本地接穗抗逆性、适应性较强,嫁接的枣树冻害发生较轻,疆外接穗对本地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差,嫁接的枣树冻害发生较重,需要一定时间引种驯化才适宜本地嫁接种植;从枣树品种冻害程度对比看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忍受低温能力各异,因此最宜选用本地接穗嫁接和抗性强的品种,从而提高枣树防寒越冬能力。
2.6 其他因素
从接穗质量、品种纯度、嫁接质量、嫁接时间、防风措施、节水灌溉、合理负载、生长调节剂使用等技术环节上落实到位,方可确保枣树安全越冬,成功建园。
3 预防枣树冻害的主要措施
建立枣园分区划防护林,建设防风林,降低园内风速,抑制干旱,改善园区小气候,提高枣园温度,减轻冻害发生。
加强水肥管理,制定适合本区域枣园生长期的施肥、灌水制度,合理的灌水施肥有利于枣树生长发育健壮,储存丰富营养,从而提高枣树抗寒能力。反之灌水次数、施肥次数与枣树生长期需水需肥时期不相适应,造成枣树贪青,休眠期推迟,枣树发生冻害的等级明显偏高;主要在水肥调控上,前促后控,前期以N肥为主,促进生长,后期以P、K肥为主,储存树体养分,生育期、花期和果实膨大期适时灌水,八月中旬后控水,促使新生枝条完全木质化,培养健壮树体,重霜天气后枣园原则上不放冬灌水,严格控制枣园土壤含水量,保持冬季枣园空气干燥,增强枣树防寒越冬能力。
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侵染枝芽,促进枝芽成熟,增强树体健壮。加强枣园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灭草,防止发生草荒;每次灌水后枣树行间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同时增升地温,促进枣树迅速生长。防止树体机械损伤、牲畜野兔啃食致使树皮受损,提高越冬抗性,降低冻害级别。
选用本地接穗和不易发生冻害的品种,提高枣树防寒越冬抗性,防止枣树冻害发生。
重视气象预报并加强防范措施,在冬季持续低温天气条件下,应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变化动态,认真做好预防低温天气枣树冻害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防寒防冻工作做在前面,做好相应的对策,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
4 枣树几点防寒及冻害补救措施
入冬前枣树树干涂白,涂白前先用防冻剂刷涂树干,待防冻剂固着在树干上后再进行涂白;雪化后或枣树冻害发生后,涂白石灰脱落再继续涂白。
入冬前枣树树干秸秆捆绑、束草、缠布条等防寒措施;背阴面堆土埂打防风墙,土埂高度要求不低于30㎝。
遇到下雪天气,雪停后,人工及时摇落枣树树枝上积雪,清扫树盘周围和树杈中的积雪。
枣树冻害发生后,在枣树裂口处涂抹果树康复剂然后缠紧薄膜,可恢复冻裂枣树。
枣树地上部整株冻死的,4月上中旬平茬,促使从基部重新萌发新的枣头,在萌芽中选一长势最强的枣头培养新的植株,其余芽及时抹掉,重新培养新的枣树植株。
遭受冻害但已发芽的枣树要保证前期水分供应,及早追肥,补充养分,促进新的愈伤组织形成,迅速恢复树势。
结束语:
城市桥梁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篇4
关键词:旧桥病害,成因分析,处理措施
1 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 城市桥梁日益增多,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病害对交通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和影响。同时, 桥梁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其工程寿命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桥梁结构的安全度和耐久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 沈阳市 (城区) 各个年代建成的桥梁已达235座, 不仅数量多, 而且其结构体系多样, 设计荷载标准不一致, 新旧桥梁混杂而承载力各不相同。有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拱桥、刚构桥、斜拉桥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各种互通、半互通立交桥, 其平面线形更是各异, 构成形式多样的异形桥梁;桥梁规模不一, 长度则从几米到几公里, 跨径从几米到几百米, 宽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同桥梁建造的年代不同, 其设计荷载、使用的材料等也各不相同。
本文在对沈阳市桥梁现状及病害情况综合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归纳分析桥梁基本病害及其主要成因, 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及建议。
2 桥梁总体现状
(1) 沈阳市桥梁按使用功能分为高架桥、跨河桥、立交桥、铁路桥、地下通道、人行天桥, 各类型桥梁数量见图1。
(2) 沈阳市桥梁建设时间从上世纪20、30年代至今, 跨越相当长的时间段, 按不同阶段分类如图2所示。
(3)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将沈阳市桥梁按跨径分类如表1所示。
(4) 由于沈阳市桥梁建设时间跨度较长, 设计规范几经更新, 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其设计荷载标准较低, 而且大部分城市桥梁如今仍在服役, 已不适应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造成城市桥梁的荷载标准不一致, 按不同设计荷载等级分类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 沈阳市桥梁整体分布特点为:桥梁结构类型多;中、小桥较多;桥梁建设时间跨度长;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多样等。
3 桥梁主要病害
桥梁结构因交通荷载的变化以及所在环境的侵蚀、偶然事故等原因所引起桥梁整体或组成它的基本部件, 在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损坏, 从而影响桥梁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通过对沈阳市现状桥梁的调查, 发现桥梁主要病害大多具有共同点。
3.1 桥面系主要病害
(1) 桥面铺装存在坑槽、网裂、贯通裂缝, 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 (如图4) , 同时, 由于桥面坑槽的存在, 车辆行驶时造成的“跳车”现象将使桥梁结构的动态位移增大, 影响桥梁结构的使用性能。
(2) 伸缩缝钢板变形、断裂, 胶条破损、脱落;伸缩缝两侧桥面铺装破碎;伸缩缝内沉积物阻塞;导致伸缩缝丧失伸缩作用。
(3) 桥面铺装排水不畅造成上部结构渗 (漏) 水、侵蚀桥梁结构。
(4) 防撞墙混凝土破损、露筋, 防撞功能下降 (如图5) 。
3.2 上部结构主要病害
混凝土开裂、渗水、腐蚀脱落, 钢筋外露、锈蚀 (如图6) 。
3.3 下部结构主要病害
桥墩、盖梁混凝土破损、脱落;钢筋外露、锈蚀;桥台混凝土开裂、脱落等 (如图7) 。
4 主要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
4.1 部分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偏低
建设年代较早的桥梁, 当时规范规定的设计荷载等级较低, 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快速增长的交通需要, 且经过多年使用, 这部分桥梁的使用性能已有所降低, 易出现各种病害, 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 对这部分桥梁应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维修加固。
4.2 车辆超载对桥梁结构的损害
车辆超载对桥梁的安全度和耐久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由于经常过往超载的车辆, 造成桥梁结构受损, 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甚至出现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应采取措施, 如限高架、限重牌等限制超载车辆上桥。
4.3 混凝土品质的变化造成桥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降低
因混凝土养护不利, 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 (酸雨等) , 都对混凝土造成严重腐蚀, 混凝土碳化深度加大, 从而钢筋锈蚀, 使桥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降低。在建设期, 应适当提高材料的品质性能要求, 合理安排工期、保证施工质量;在使用期, 轻微病害出现时, 就应引起重视, 及时维护处理, 防止病害扩展。
4.4 除冰盐对桥梁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沈阳市冬季降雪量较大, 为保证雪后道路交通畅通, 普遍采用除冰盐。有资料显示, 使用10~20年左右的桥梁, 除冰盐对桥梁结构的钢筋产生严重的腐蚀, 使用不到10年的桥梁, 在氯离子影响范围, 钢筋也处于锈蚀状态。因此, 在桥梁上应采用低腐蚀性除冰盐并严格控制用量。
4.5 桥梁结构防水不当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不少桥梁因防、排水不利造成桥面渗水、钢筋锈蚀、铺装层剥落、碱骨料反应等, 引起混凝土胀裂等严重损坏问题, 严重影响了桥梁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寿命, 以及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应在设计源头上充分考虑防、排水措施;施工时高度重视, 保证质量;使用阶段, 及时养护维修。
5 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桥梁技术档案
收集整理桥梁信息, 如设计、施工、检测、维修加固等, 建立健全桥梁技术档案, “一桥一档”。一旦发现桥梁情况变化, 可利用这些资料分析研究并做出相应对策。
(2) 加强桥梁检测工作制度化建设
依据《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制定中、长期 (如6~10年) 桥梁检测计划, 科学化、制度化地做好桥梁的各项定期检测, 对桥梁病害“早发现、早处理”。
(3)
针对检测中发现的桥梁病害, 在科学分析和鉴定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使用要求, 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予以维护加固, 改善提高桥梁的使用性能。
(4) 改善桥梁使用条件
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如限制超载车上桥、控制除冰盐使用等。
参考文献
[1]CJJ 99-2003,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S].
[2]桥梁工程检测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桥梁工程鉴定与加固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金融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篇5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
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
2.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加强窗口指导,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
3.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理念,坚持探索逆周期监管实践;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形成,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方面
2010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就突破万亿大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 年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 亿美元。
2.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10 年7 月,农业银行挂牌上市;(2)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3)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跨区域发展;改革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竞争能力。
3.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及发展,至2010 年4 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 多家,贷款余额超过1000 亿元。
4.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依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5.保险业改革不断推进。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完成重组改制及整体上市,2009 年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138 家。
6.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7.金融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2)证券业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3)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保险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4)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 份总规模为65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开始后顺利扩展到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9 年底,5 个试点城市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 笔,金额35.83 亿元。
(三)金融业专业就业现状
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
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二、如何推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
(一)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1)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高。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够成熟,中长期投资者比重依然较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我国GDP 世界排名第2 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 位。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25%。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12 美元,我国仅为105 美元。
2.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1)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
(2)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小银行少,微型金融机构刚刚起步,而大银行又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小企业的作用,贷大不贷小,造成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3.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
(2)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有待规范,实际运作效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立健全仍需一段时间,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还不完善。
(4)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
(5)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4.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
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1.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完善市场机制,为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最终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改善汇率管理和调控方式,增强主动性。
四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作用,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加强信贷政策宏观指导,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促进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2.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但金融监管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鼓励金融创新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不协调日益显露。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现象,加大了系统性风险隐患。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我国应充分借鉴并积极执行国际金融标准,推进相关改革,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一是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抑制货币信贷顺周期波动。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牵头和主导作用。
二是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
三是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由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建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
四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破坏,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在化解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1)继续深化已改制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坚持推进改革与加强经营管理并
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夯实金融微观基础。
(2)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按照“一行(司)一策”的原则,继续推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改革,按照两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明晰业务范围、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控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合规经营和监管部门有效监管,不断提高其服务对外贸易和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其继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做好准备。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是加快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
(4)推进证券期货机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督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改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水平,提升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5)推进保险机构改革与发展。努力巩固改革成果,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
4.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1)加快推动货币市场发展。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汇票市场协调发展,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
(2)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公司债券发行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探索研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约束;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
(3)稳步推进股票市场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并购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继续推动重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稳步发展股指期货。
(4)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建设。继续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交易方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产品日趋丰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外汇市场体系。
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篇6
关键词:移动通信;手机;市场;销售;品牌
1.引言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中国的移动电话发展史是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史。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伴随着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再增加了3000万个手机用户,截止到3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8.89亿。根据该增长率推算,我国的手机用户总数在今年5月将突破9亿大关。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市场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手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对这些手机制造商而言,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如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获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2.中国手机市场分析
2.1中国手机市场品牌研究
1987年,广东正式开通了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移动通信时代,也标志着一个庞大的移动电话市场的开放。“城头变幻大王旗”,随着手机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增加,中国手机市场的品牌格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1第一阶段: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中国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
2.1.2第二阶段: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
1996-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另辟蹊径,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甚至在1996-19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于是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2000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大哥大。
2.1.3第三阶段: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03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已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HTC、IPHONE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中国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
2.2中国手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手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手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的利润增长点问题,以及供求矛盾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手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2.1散件进口激增,上游攻略急待开展
应该说,机型设计、渠道终端和成本低廉是国产手机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产手机大量依赖进口成套散件组装。在机型设计方面,绝大多数国产手机机型来源于模仿,甚至是直接由日本、韩国等设计公司完成。在散件上依赖进口,在设计上没有开发优势,必然影响到国内手机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国内企业的品牌信誉,必然影响到国产手机产品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中国手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地化配套率提高以及国内企业上游攻略的开展,成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2.2售后服务压力过大
CCID调查显示,用户对于手机的维修效果、维修费用和维修方便性的重要度评分分别为94.2分、92.6分和88.8分,而对于这几项指标的满意度评分仅为68.6分、64.7分和64.9分,这意味着用户的需求和手机服务的现状之间存在着蛮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手机市场急剧膨胀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手机企业尤其是以缺乏核心技术,以散件组装为主的企业为代表,为了提高市场份额,抢夺利润,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开拓多种分销渠道,而减少甚至忽略了售后服务的投入。
2.3国产手机现状及分析
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虽然达到过51.3%,然而,国内手机厂商面临的形势却很严峻。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实力已经很现实地成为摆在国产手机面前最大的难题。而一些专为国际手机品牌大规模代工生产的企业的加入,更使国产手机市场进入一个新的格局。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压缩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空间,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另外国内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供应链不完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出口方面还面临国际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诉讼等不确定因素。
3.大学生手机市场调查及分析 3.1调查背景 学校是巨大的移动通信消费市场,特别是拥有很大消费自主权的大学生,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一向以时尚,充满活力的移动通信手机更是如此,移动网络供应商都在抢夺这块未来市场的大蛋糕。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移动通信消费市场巨大。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购买手机的越来越多,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因为大学生是对新生事物和新潮流反应最快的一个群体,因此,了解他们对手机的消费倾向及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这次调查主要针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面谈调研、滞留问卷调研、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手机的普及情况、用户消费特征、潜在消费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资料。
3.2调查内容与结果
本次调查按照简单随机抽样原则,实际发放问卷500余份,采访近百人,调查对象涉及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主要针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渠道、选择的因素、信息的来源、以及功能需求、价格承受能力等方面。
每月生活费:300元以下占8%,300-500元占42%,500-800元占44%,1000元以上占6%。
现拥有手机的占99%,无的占1%。
未来一年是否更换手机的各占50%。
购买渠道为:网上的为4%,品牌专卖店的为60%,卖场的为36%,超市的为1%。
购买手机所考虑的因素为:品牌为20%,质量为28%,价格为42%,功能为44%,款式为24%,服务为8%,流行因素为10%。
购买手机信息的来源:广告的占24%,亲友介绍的为64%,个人经验的为26%,社会公众传播的为34%,上网查询的为34%。
手机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情况为:购机赠话费的为28%,现场打折的为24%,赠送相关配件的为34%,抽奖活动的占2%。
消费者所希望的售后服务:半年包换的占24%,全年维修的占42%,旧机换新机的占42%,其他的占14%。
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1000以下的占24%,1000到1500占46%,1500到2000的占22%,2000以上的占8%。
在手机质量方面,持久耐用的为34%,信号灵敏的为42%,实用省电的为22%,辐射较低的占24%。
除了手机的基本功能外,消费者还希望的手机功能:摄像头的占48%,mp3的占66%,游戏的占44%,上网的占32%,彩信的占34%,即时翻译的占26%,录音的占24%,其他的占12%。
3.3重点分析
3.3.1情感因素对手机营销的影响
当年轻人们谈及手机的选择和使用时,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学设计专业的同学跟我们说“我的手机当时觉得挺好看的,现在觉得不好看了”。对于她来说,六个月使她从对手机的钟爱变成已经准备更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都渴望新款。一个年青人说他的手机该换了,因为太旧了,而不是因为不能使用了。此外,部分同学谈到选择手机时,主要考虑形状、大小、颜色和外观而不是功能,在这里个性最重要。
所以对手机设备及相关服务的设计者的启示是,应当更关注这一新兴技术的人文因素、年青人的新的身份认同,以及追求娱乐、造型和追求时尚的心理,打造外型设计独特、符合大学生审美情感的手机产品。
3.3.2智能化对手机营销的影响
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或许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2008年,当手机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无论是拍照还是多媒体等种类的手机,都销量不振,只有智能手机在逆势增长,而且售价始终保持最高。市场研究机构GaRner的报告曾显示,2008年全球手机销量下滑4%,然而智能手机的销量却增长了20%以上。可以推断,智能手机的风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高端消费的升温,更是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体现。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注定了移动搜索将成为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大学生在习惯了传统PC网络的之后,移动网络无疑将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以及更多的时尚元素和便捷。“无时无刻不网络”这就是网络达人的口号。可以遇见,智能手机将成为更多的大学生的不二选择。
4.策略与建议
避免与知名大品牌同质化竞争,建议目前市场上的二三流品牌可以通过细分群体,把自身品牌建立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购买标准,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某细分市场的代名词。如“技术型的”、“价廉物美型的”、“功能实用型的”,甚至如“电池耐用型的”、“接收信号强的”等等。
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例如大学生的消费特征筛选出适合的机型,加强移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配套服务,以绿色环保、无时无刻不网络等特点为卖点,加大促销的力度,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手机的销量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通信服务,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集成更多的相关功能模块,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多功能的优质服务。
加强手机销售渠道的建设,开通配套的通信服务,保障销售的顺利进行。
完善手机的售后服务,以更完善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消费信赖。
反吸收调查及应对措施分析 篇7
所谓吸收, 是指在裁决征收反倾销税之后, 出口商为了维护其在欧盟的出口市场, 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或其他形式来部分或全部地补偿欧盟进口商因被征收反倾销税而发生的附加费用, 从而降低或消除反倾销税对欧盟进口商的影响。对于吸收行为, 欧盟可以根据吸收幅度附加征收反倾销税, 从而恢复反倾销税的作用, 保证反倾销措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吸收事实的认定
吸收行为是采取反倾销措施后, 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进口商达成协议, 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转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 从而使被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实际上没有变化或者不升反降, 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 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因此, 欧盟调查机关判断是否存在吸收行为的标准:一是反倾销措施是否导致转售价格或在欧盟内部的销售价格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充分;二是是否应该有这种变化。
由于反吸收调查是在征收反倾销税之后进行的, 在认定吸收事实时, 主要是看征收反倾销税后, 进口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否充分变动, 是否达到了抵补倾销带来的损害。实际调查时, 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调查。一是征收反倾销税后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价格是否下降;二是如果下降的话, 这种下降是由于出口商分担反倾销税引起的还是产品的正常价格变化引起的。如果出口商提出证据表明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发生了变化, 这时还要重新评估正常价值。只有在外国出口商的出口价格下降, 而且这种价格下降不是由于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下降造成的情况下, 吸收行为才成立。
如果经过调查确实存在吸收行为, 那么调查机关就可以对有关出口商再征收一个反吸收的税率, 以抵消吸收行为对反倾销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吸收程序相当于重新开始一次调查, 但其调查范围一般集中于出口价格。
二、反吸收调查的特点
1、损害后果严重
反吸收调查是在征收反倾销税的一段时间之后, 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反倾销税的征收一般涉及厂商众多, 对出口国的相关行业影响巨大, 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反吸收调查, 是对同一行业的第二次重创, 往往导致出口国企业的大面积倒闭。以2002年9月欧盟对华节能灯的反吸收调查为例, 欧盟2000年对华节能灯进行了反倾销终裁, 中国节能灯企业被迫以66.1%的高额反倾销关税, 2002年又进行反吸收调查, 结果, 中国节能灯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节能灯产量仅为2000年的61%, 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30%。2001年中国有一半的节能灯企业倒闭, 数量下降到4000多家, 2002年更骤然下降到1400多家。
2、调查程序简单
欧盟规定的反吸收制度实际上属于复审的一种, 反吸收调查其实相当于重新开始一次调查。然而, 其调查范围不包括损害、公共利益等方面, 一般都集中于调查出口价格, 将出口价格和征收反倾销税前的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就可认定吸收事实的存在。调查方一般不会主动考虑产品实际价值降低, 只看出口价是否下降。因此, 反吸收调查程序简捷、救济及时而且效应强, 调查时间最长只有9个月, 比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需要的15个月短得多。
三、我国频招反吸收调查的原因
迄今为止, 欧盟发起的反吸收调查有一半以上是针对中国产品,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出口急剧增加
改革开放后, 我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2002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年均25%左右的出口增长速度。至2007年, 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进出口总额连续六年增长20%以上, 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 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 出口名列世界第二位。从已有的国际经验来看,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出口迅速增长的时候, 势必面临着更多的贸易摩擦。目前世界贸易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将会进一步增大, 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吸收措施将仍然是欧盟制衡中国、保护本土企业的重要手段。
2、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经过我国政府的多方努力, 1998年4月欧盟同意把我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除去, 但是却没有明确我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认为是“特殊市场经济国家”, 并且对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申请市场经济待遇作出了限制, 指出如果中国商品出现以下情况, 将被欧盟拒绝市场经济待遇。如国内市场销售不完全自由;公司全部或部分属国有;供货商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或大部分是从由国家控制的或协议国营供货的供货商处购买;公司在中国亏本销售;财务报表不完整;会计账目不是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审计;国有资产评估严重扭曲, 使国有资产向公司转让时造成企业财务状况扭曲;只支付很少的土地使用费;从事易货贸易;公司未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所以, 虽然欧盟把我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删除, 为我国在欧盟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提供了可能, 但种种限制条件表明, 欧盟在与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仍然把我国当做“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使欧盟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成功率较高, 基于反倾销的反吸收调查成功率也非常高, 客观上刺激了此类行为的发生。在反吸收调查中, 对出口产品的正常价格是否变化往往是确定吸收行为存在与否的关键, 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确定正常价格时常遇到和反倾销同样的困境。
3、缺乏反吸收应对机制, 应诉不积极
由于企业对反吸收还很陌生, 从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反吸收相关知识, 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反应迅速的反吸收机制。同时多数企业均未受到反倾销的重创, 应诉能力不强, 应诉不积极, 缺乏经验。
4、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
在反吸收调查中, 要证明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变动, 需要提供详细数据。涉及企业的资金来源, 产品的生产、劳工、知识产权以及企业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资产估价办法等诸多方面, 有时还要接受实地核查。而我国企业的规范运营管理还不规范, 往往很难提供准确的数据, 致使最终败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既无益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还会损害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 从而助长欧盟频频对华发起反吸收调查。
四、积极应对反吸收调查的对策
1、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
欧盟对华反吸收实际上是建立在欧盟对华不断实行反倾销的基础之上的, 根源在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因此, 我国需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转型, 使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政府要积极同欧盟进行谈判, 介绍我国市场经济的成果, 争取欧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待遇;我国企业在生产、出口过程中要根据欧盟限制我国企业申请市场经济待遇的条件, 按照欧盟的规定进行生产, 为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了解欧盟的反吸收制度
企业必须意识到, 反吸收是国际贸易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应保持自身对市场信息变化的敏感性, 未雨绸缪, 争取第一时间把握主动权, 运用国际贸易法规来保护自身权益。欧盟的反吸收制度不仅秉承了《反倾销协议》的基本精神, 而且具体规定有其特点, 它和反倾销、反规避组成了一个组合拳, 威力更强。
3、积极应诉
企业是完全的应诉主体, 各涉案企业都要独立的积极准备应对。在应诉过程中, 由于调查方只看涉案产品出口价格是否下降, 不会主动考虑产品实际价值是否降低, 因此, 企业应诉重点应放在说明出口价格下降是产品正常价值降低的结果。企业除要充分准备出口单据、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有力证据用以证明是产品实际价值降低导致出口价格下降外, 还要注意使出口产品定价符合欧盟规定。
另外, 由于贸易公司根本无法提供应诉中要求的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等各种材料数据, 因此外贸公司必须联合生产企业共同来应对, 一起提供相关数据。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预警机制
行业协会商会要注意搜集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价格方面的信息及同行业产品的价格资料, 防止出口产品价格过低, 并根据我国出口发展实际情况及时发出预警。由于提请反吸收调查一般在原有反倾销措施生效后两年之内, 行业协会在敏感期应特别注意发挥协调作用, 必要时可以通过政府稳定出口价格, 预防遭受反吸收调查。
5、加快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避免价格竞争
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性产品, 附加值低, 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因而很容易遭受反倾销调查, 进而容易受到反吸收调查。因此, 我国企业应积极开发新的产品, 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而不是单单依靠价格措施来继续占取海外市场。
6、加快对外投资
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应对国外的反吸收调查外, 还应变被动为主动, 直接到国外市场上投资设厂, 更好地服务当地消费者, 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同时避开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而事实上, 已经有些中国企业走上了这条道路, 并且发展速度很快, 且初具规模, 呈现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
7、加快反吸收立法
我国出口产品是欧盟反吸收调查所针对的主要对象之一, 但是迄今为止, 我国尚未发起过反吸收调查, 这并不是因为我国进口贸易中不存在反吸收行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位于世界第三, 已经对多种欧盟进口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并有相当部分产品最终裁定存在倾销和征收反倾销税。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应加快反吸收的立法, 一方面提高反倾销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起到较好的威慑作用。
摘要:反吸收调查是欧盟特有的一项制度设计, 也是我国面临的新型非关税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吸收的含义和反吸收调查的特点, 强调了损害后果的严重和调查程序的简单, 然后分析了我国频遭反吸收调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反吸收调查的对策。
关键词:反吸收,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国家
参考文献
[1]冯宗宪、于璐瑶:从反倾销到反吸收纺织品贸易争端新趋势和应对策略[J].纺织服装周刊, 2007 (34) .
[2]孙强、姜延书、刘莎:我国出口贸易中遭受的“三反”及应对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调查及分析 篇8
南京是我国的教育文化名城, 高等学校数量较多。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物质环境的保障, 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人际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加优美广阔的自然空间。因此, 对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进行调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2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调查
2.1 调查地点分析
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 东经118°22″~119°14″,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园林绿化树种组成反映了南京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特色和乔 (竹) 、灌、草 (地被) 、藤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结构的特色。
此次调查选取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共8所院校进行调查。其中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和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由于建校时间较长, 所以作为老校园的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建校园代表;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院校的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本部作为理工类院校的代表;南京艺术学院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代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大专院校代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和江苏教育学院草场门校区作为师范类院校的代表。
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3年2月至4月期间对8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 对校园内的重点绿化区 (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 进行绿化植物物种的调查统计, 对其进行采样、拍摄, 通过参阅文献或询问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分类鉴定,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南京部分高校校园绿化植物的利用现状, 提出相应的建议。
3 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3.1 绿化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这8所高校9个校区约有238种植物, 隶属69科、149属。其中有48种树种出现频率在75%以上, 且种类多为南京市的乡土树种, 因经过长期栽培和自然条件考验, 形成了南京高校校园绿化的基调树种。此外, 部分高校也有个别特色树种, 为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具体结果如下。
这8所高校校园绿化植物主要集中在杨柳科、木兰科、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木犀科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雪松、水杉、侧柏、龙柏、罗汉松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有枫杨、白榆、广玉兰、玉兰、含笑、腊梅、樟树、悬铃木、石楠、红叶石楠、月季、海棠、蔷薇、红叶李、梅花、日本晚樱、紫荆、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鸡爪槭、红枫、爬山虎、石榴、常春藤、八角金盘、桂花、小叶女贞、女贞、迎春、泡桐、栀子、日本珊瑚树、棕榈等这些植物。
为充分利用校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许多学校种植有独特的树种。南京林业大学为凸显其作为农林类高校的特色, 研发和引进了较多新品种, 如阔瓣含笑、金叶含笑、洛德夫海棠等。在南京林业大学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植物———“橙色的梦” (图1) , 属于鸡爪槭的一种改良品种, 其特别之处在于幼叶成橙黄色, 成叶为金黄色, 这种颜色在观叶树种中较少见。另外,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宿舍区的花坛中有多株山麻杆 (图2) , 早春嫩叶初放时橙红色, 醒目美观。此外, 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作为百年老校, 裸子植物种类较多。如柏科的伏地柏只在南京大学有种植, 南洋杉科的锥叶杉和柏科的羽叶花柏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特有。
3.2 树种组成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统计 (表1) ,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8所高校的乡土树种运用率在33%~54%之间, 对比其他学者调查的湖南长沙市多所高校的乡土树种所占比例大体在50%~80%, 不难看出南京市的高校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偏低。8所高校中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树种都超过了百种, 所以推测其代表的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院校也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是上述三所高校的乔灌木比分别为1:0.78、1:0.59、1:0.57, 这表明3所高校灌木种类低于乔木, 应适当增加灌木种类种植的比例。
此外, 由于高校建成时间、办学特色、所处位置、规模不同, 物种丰富度差异较大。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都建成于20世纪初, 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淀, 校园绿化在较好地保存原有古树的同时多采用复层混交种植, 这就为引种外来树种提供了良好的小气候条件, 使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校区的代表, 由于追求植物造景的速成效果, 所以多以花灌木和小乔木组合, 缺少高大的乔木和地被层植物, 有些树木仍处于培植期, 过分密植, 这样既无法达到预期的造景效果, 也制约了校园的植物多样性。在调查中还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西北角因要进行绿化改造, 未良好规划而成为一大败笔, 所以学校对校园绿化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3.3 绿化植物配置现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 成为一个快意的场合, 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校园在规划建设中常分为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等区。由于各区的功能不同, 绿化也应因地制宜应利用植物创造环境, 挖掘校园植物配置的新意,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
3.3.1 校园入口区
高校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一般较大, 该区是展现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所以植物配植应重点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及校园的特色。
注:乡土树种比例的计算参考《南京乡土树种名录》, 其来源于南京园林网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园入口区采用对称式的植物造景, 以香樟和鹅掌楸分别作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行道树, 周围有大片开阔的绿地, 用精心修剪的大叶黄杨和颜色鲜明的红枫、小叶女贞加以修饰, 形色兼备。江苏教育学院本部虽然面积较小, 但门口还是有一个别具特色的花坛, 以一棵寓意坚忍不拔的雪松为中心, 有迎春围绕, 花坛前部有用雀舌黄杨修剪成的“为人师表”四个大字, 以列植的侧柏为背景, 整个大门的氛围显得明快生动。到达南京林业大学的入口花坛需要先穿绿荫, 过桥梁。它是唯一一个将雕塑与植物造景相结合的主花坛, 透过雕塑和旁侧的几株樱花, 看到的是校园的主要绿地群落的一角。一角已有如此丰富的物种, 就更让人有深入一探究竟的冲动。
3.3.2 教学科研区
该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 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在植物配置时要协调好植物与建筑、植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形成幽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同时要考虑室内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南京大学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大楼, 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四周有6株古爬墙虎环绕, 干围粗50cm, 已把整幢楼妆扮成“绿楼”。楼前栽植了高大的雪松、名贵的日本榧、古老的紫薇以及铺植了数千平米开阔的草坪, 使这所百年老校显得庄重又不感过时。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大楼前的广场则简单的布置了一个不规则的花坛, 以一棵巨大的雪松为中心, 缀以零星的碎石, 简约但不乏艺术气息。南京工业大学新模范马路校区教学区除了注重各教学楼周围的植物景观配置外, 还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主教学楼后设立了诗情画意的一角, 整个植物配置以鸡爪槭和紫荆为主, 配以假山、石桌椅及鹅卵石路, 情景相融、简洁典雅。
3.3.3 生活休闲区
生活休闲区的绿化以给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为目标, 该区植物配置时主要讲究简单、实用、抗破坏, 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应注意选用一些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花灌木, 使宿舍区的景观具有四季景色。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区有一个布满紫藤的圆形长廊, 外围有木槿、玉兰、山麻杆等布置成的小花坛, 花坛周围有木质长椅供人休息, 长廊围成的中央区域以雪松为主, 空地铺上碎石, 人性化的布置了桌椅, 适于学生活动, 据说也是同学们夏天乘凉的首选去处。对比之下江苏教育学院宿舍楼区植物种类不多, 绿地较少, 仅仅是围绕楼区进行了基础栽植, 植物景观特色不突出, 学生的交流空间也比较有限。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宿舍楼区, 主要植物有红枫、海桐、香樟等植物, 楼间有小叶女贞和小叶黄杨围绕凉亭形成的绿化活动空间。
3.3.4 运动区
活动区是校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学生锻炼的场所。周围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阻隔噪音的干扰, 吸附尘土、净化空气。所以在植物配置上要从多方面考虑, 同时也要考虑为师生们的运动提供方便, 绿化形式以规则和简洁为主。
南京大学运动场外围主要种植有高达悬铃木、棕榈、桂花、金边大叶黄杨等植物, 形成了绿色屏障, 起到了滞尘和隔音的作用。同时枝繁叶茂的乔木下是天然的乘凉地, 是运动完休息的好去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体育馆坐落在学校的最西面, 与教学区之间有一片香樟围成的绿地作为衔接, 师生可以在此学习、锻炼, 起到了很好的过度作用。
3.3.5 校园道路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为主干道、支路和绿地小径。主干道绿化除了突出校园的特色, 还要兼顾到遮阳的目的。绿化时必须根据具体道路的特点满足其功能需要。
南京林业大学的主干道选用了柏木、悬铃木、杨树、杉木、香樟等高大的乔木。道路外侧留有带状绿地, 配植麦冬、草坪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 打破了道路的规则平直。但是柏木一般种植于陵园、墓地较多, 过于庄严肃穆, 不宜作为校园主干道树种。支路及小径的路旁绿化较灵活, 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 组成不同的景区。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 而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多为自然式, 也可孤植、对植、群植, 既具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4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发现这8所高校都已注意到对植物进行合理地规划配置, 体现其园林造景功能, 并烘托出校园文化。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植物多样性的匮乏, 影响园林美学效果, 例如绿化中秋冬季节的观叶观花植物奇缺, 使季相、色相变化不明显。 (2) 有些学校的绿化养护仅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除虫工作。也体现出了高校对于校园的绿化美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3) 有些学校校区涵盖山体, 如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等, 调查时发现山区的现有绿化没有很好利用。 (4) 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之说。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而有些学校的水体有着与山体相同的命运, 水质差、有杂物、疏于管理, 与周围的绿化格格不入。 (5) 某些植物的造型过于简单, 纯粹是为了填补空洞感而种, 没有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未能形成好的景致来丰富校园景观。 (6) 选择植物时未考虑植物生态适应性, 如女贞、竹类等耐寒植物, 应栽植在墙阴处;桂花等应栽植在背阴处, 略受阳光的地区;垂柳、水杉等应栽植在池沼低洼地等。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 校园面积因重组而成倍扩大, 或另辟新址建造新校区。而校园绿化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1) 注重科学引种和新品种的开发, 增加物种多样性。如南师的生命科学院在仙林校区后山成立了植物教学与研发基地, 同时将其建成植物园, 可供师生参观学习。 (2)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 增强师生参与校园绿化的参与意识。如南大仙林校区因为是新校区, 有许多树苗需要精心的呵护, 学校创新性地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植物认养行动, 并建立了认养网站, 便于科学管理。 (3) 近几年在开拓旅游业的浪潮中, 高校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备受推崇。南京作为江南名城, 六朝古都, 旅游发展迅速, 可以将高校的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旅游观赏资源加以利用。因为校园中既有具观赏价值的人工经济林木, 又不乏古树名木珍稀树种。既具有开拓和发展南京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又可形成南京市的特色旅游。 (4) 可对植物进行挂牌,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生物专业, 所以对植物进行挂牌应该不是难事。如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面积较大, 奇花异木较多, 对每棵树进行了挂牌。一块白底红字的金属牌上包括植物名称, 所属科属及生长习性。通过这些植物名牌, 师生认识了一些“熟悉却陌生”的植物, 这样使师生享受美的同时增长了知识。 (5) 个人认为可以将老校区一部分生长良好、适应性强的树种移植到新校区, 加快新校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老校区进行绿化改造。
参考文献
[1]雷泽湘, 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 2002, 15 (2) :16~17.
[2]潘红, 玲王利.校园景观中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8) :40, 46.
[3]苏有文, 俞建妹, 王凌晖, 等.大学校园绿化空间布置浅析——以广西财经学院校园绿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1) :5248~5250, 5265.
[4]陈剑.高校校园绿地分析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 2009 (27) :138~140.
[5]颜路平, 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7) :115~116.
[6]许志丹, 王欣欣, 詹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103~107.
[7]毛凤艳.长沙高校校园植物造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0, 08.
临床护士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全院工作1年以上的46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 其中年龄21岁~48岁;工作时间1年~27年;高级职称1名, 中级职称16名, 初级职称29名;大专21名, 中专23名, 高中2名。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 调查者与医院护理部联系, 由科护士长配合, 向全院工作1年以上内科、儿科、外科、急诊科、妇产科各临床科室发放调查问卷46份, 收回46份, 有效率100%。
2 结果 (见表1)
3 原因
3.1 护士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危险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急, 是指由威胁或超出机体正常状态的身体或心理承受能力引起的反应。当人遇到压力时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提高工作业绩, 一旦压力解除, 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紧张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 造成机体平衡失调, 导致心身疾病。据国外学者报道, 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 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该病发病为0.75%~2.67%, 而护士发病率约为10.88%[1]。我国学者报道, 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2], 因此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危险。
3.2 工作压力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工作压力在护士压力因素中排序第一, 占45.65%。在二级以上医院中, 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护士缺编导致工作量大、精力透支;另一方面, 在急诊科、颅脑外科病房、心脑血管病房等特殊科室, 病人病情重、护理任务大、实施抢救多, 特别是夜班护士, 既有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 又是病人出现异常情况高发期, 造成护士心理紧张和体力疲乏, 长期积累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3.3 环境压力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环境压力占13.04%。护士工作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紧张、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 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急源”的环境中[3]。在软环境上, 由于多年来医疗投入欠账, 病人自身花费巨大, 对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 加上护士数量少, 护患沟通时间减少, 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在硬环境上, 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类型的病人, 不单执行简单医嘱, 还应从心理上关心病人, 关心病人的喜、怒、哀、乐等, 同时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致病因素, 易导致护士遭受疾病侵袭。
3.4 职业压力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职业压力占19.57%。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使得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举证制度的倒置, 使得护士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性进一步增高。
3.5 人际关系压力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人际关系压力占10.87%。医院工作中, 护士要处理的各种人际关系, 表现为医护、护护、护患之间, 稍有不慎, 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特别是护患冲突, 直接或间接涉及护患双方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4]。护士一旦遇到病人或家属误解、谩骂甚之殴打也只能忍气吞声, 保持平和理解的心情, 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 这种长时间的情感投入, 会使护士“精神耗竭”。
3.6 社会压力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社会压力占10.87%。在病人疾病的诊治中, 医生的劳动往往得到病人和社会的承认, 而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 社会地位低下, 进修学习、晋升职称机会少, 护士的价值未被社会完全认可, 护士内心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出现压抑、自卑、失望、焦虑心理, 产生心理压力, 同时由于大多数护士为女性, 在家庭中承担主要角色, 许多护士为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习, 使学习、家庭、工作各种矛盾集于一身。
4 对策
4.1 关心护士, 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
加强护士心理知识的培训, 提高护士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 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者与病人出现矛盾时, 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 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 解决冲突, 关心他们的感受, 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 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情绪, 及时调整护士心态, 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 出现心理危机, 导致护理质量下降[5]。
4.2 增加护士编制, 减轻工作压力
要改变当前护士满负荷或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按照综合医院床位与护士1︰0.4比例逐渐增加护士配置。护理部制订护理人力资源调派方案, 要科学合理地调派各科室护理人力资源, 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和班次, 切实保证护士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
4.3 加强护士自身建设, 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护理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 只有不断地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 医学发展突飞猛进, 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 否则知识老化, 难以胜任护理需要;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职业待遇观, 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和意义, 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心理调节, 减轻心理压力, 提高护理质量。
4.4 尊重护士劳动, 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 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 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己, 同时应尽可能地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 关爱护士”的氛围, 并通过办心理讲座、座谈、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疏解压力, 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
摘要:为了了解临床护士存在的压力, 对工作1年以上4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护士工作压力居第1位, 职业压力、环境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社会压力次之, 采取关心护士、增加护士编制、加强护士自身建设、尊重护士劳动等措施减轻护士压力。
关键词:临床护士,压力,对策
参考文献
[1]侯继玲, 苏小英.护士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 (18) :301-303.
[2]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
[3]李舂花, 余雨岚.浅谈护士长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0) :38-39.
[4]戴琴, 王开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3) :14-16.
医疗纠纷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对本县县城4家医院做了一些相关调查, 采用向医院所有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 了解医疗纠纷现状和特点, 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2 结果
2.1 医疗纠纷的现状
一是医疗纠纷的数量逐渐增多, 涉及范围逐步扩大, 但是, 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途径和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比例反而下降;二是以经济赔偿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处于主导地位, 患方要求的赔偿金额越来越大;三是医患矛盾日趋尖锐, 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赔偿数额过分奢求, 处理难度日渐增大;四是妇产科及外科纠纷比内科纠纷多;五是社会影响增大, 有些医疗纠纷因患者高额赔偿的要求不能满足, 则反复向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及相关媒体投诉, 更有甚者聚众闹事, 打骂、恐吓医护人员, 或动用地方恶势力给医院施加压力;加之有些媒体缺乏医学知识, 不明事实真相, 盲目炒作, 使医疗纠纷影响面迅速扩大, 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
2.2 医疗纠纷的特点
一是专业性强。医疗纠纷涉及医学和法学两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知识, 专业性程度非常高, 不仅是隔行如隔山, 外行看不懂, 就是不同的科室, 内科医生要说清外科的问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给医疗纠纷的处理带来了天然的障碍, 使得一些行政管理部门不敢轻易决断, 而越是这样, 患方的疑虑就越深。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又充满不信任感, 因此医疗纠纷不断发生。二是涉及面广。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生病的时候,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 因此,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当事人。而每一次诊疗过程都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问题, 它还包含很多其他的一些法律关系。三是处理复杂。由于医疗纠纷专业性强、涉及广面, 也容易诱发一些社会问题, 所以处理起来非常复杂, 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 牵扯政府很多的精力。加之医疗纠纷的理性处理程序复杂, 先要申请行政处理, 死亡的还要做尸体解剖, 再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最后提起诉讼, 处理周期长, 和患方焦急、不信任的心态形成较大的反差, 所以患方一般较少情愿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3 讨论
3.1 医疗纠纷的产生原因[2]
3.1.1 外部因素
一是法制建设的完善, 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立法和普法工作的加强, 群众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加强, 懂得使用各种方式进行维权。二是信息交流的加剧, 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其中也包括医学知识和医疗案例的知识, 从而对比和效仿。三是社会变革的加剧, 价值伦理的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疗效的期望值过高, 动机不良,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过大, 人们的价值观念普遍提高, 因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媒体与舆论的推波助澜, 社会矛盾集体转嫁。
3.1.2 内部因素
一是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医学生命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科, 而且有些领域到目前为止人类研究得还很初浅, 认识还很局限, 有的甚至不一定准确;现今的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 有些技术本身既治病也致病, 既有对人体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二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法违规。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规章开展诊疗活动, 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三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经营观念陈旧,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医疗安全隐患较多。四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服务不周到。在诊治的过程中, 患方不仅需要良好的医疗技术, 也需要满意的服务, 患方经常会把服务与诊疗效果联系起来, 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 或服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五是部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敬业精神不够。由于某些医务人员自身技术水平低, 不能胜任高难度、高风险的医疗工作, 有的则是由于部分医生尤其是一些年轻医生缺乏职业素质修养, 对自身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以致漏诊、误诊、误治时有发生。
3.2 防治对策
3.2.1 加强医院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 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其必须尊重科学,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要加强医务人员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诊疗技术规范培训, 强化“三基”训练, 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实, 各部门及科室严格把关, 使医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标准化。
3.2.2 加强引导, 注重医患沟通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要处理好患者的权利与医务人员权利的关系, 既要做到让患者满意, 又要减轻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是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当前, 应当尽快在全体医务工作者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引导医务人员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处为患者着想;提高对医疗服务艺术水平的教育, 经常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掌握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4]。二是强化谨慎服务观念, 强化执业告知义务。医务人员对病情的解释要简单明了, 合乎逻辑, 不能出言不慎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误解和思想顾虑, 也不能因有所顾忌而闭口不谈, 到最后却因为没交代清楚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加强纠纷高危患者的管理, 及时消除纠纷隐患,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 增进了解,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改善医患关系。
3.2.3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转变职能, 尽管现在还很难实现管办分离, 但对医院的监管要跟上,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医院监管机构, 强化监管职能。从监管的内容看, 包括服务态度与质量、违法行医和违法执业, 对患者及家属投诉的处理等。从监督的时效看, 可以将定期与不定期监督结合起来, 平时与集中监督结合起来。从监督的形式看, 明查与暗访结合起来, 检查医院与调查患者及家属结合起来。加强对医院群体性事件预警和防范的研究, 建立医院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 避免出现恶性事件。
3.2.4 完善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法
一是畅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 医疗纠纷虽不仅限于医疗技术引起的纠纷, 但大部分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而技术问题不是一般人就能说清楚的, 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论证。所以国家在法律设计上, 设置了一个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 用于考察医疗行为的成败得失, 是科学的、理智的调查处理医疗纠纷的前置程序。但实践中这一渠道较少被患方选择, 有的即使选择也是怀着十分的不信任, 因此有必要改进鉴定工作, 使这一理智的解决纠纷的渠道畅通起来: (1) 要降低鉴定门槛。目前市级 (首次) 鉴定费每件近4 000元, 省级 (再次) 鉴定费5 000元以上, 与司法鉴定每起400~600元相比, 收费过高, 患方很难坚持到最后。 (2) 要透明鉴定程序。要按照准司法的程序, 提高鉴定工作的透明度, 要介绍鉴定人的身份, 允许医患双方核实对方提交的鉴定资料, 通报鉴定人调查到的证据等。 (3) 要完善鉴定标准。目前国家和地方均没有制定统一的诊疗护理操作常规, 那就必须明确一个过渡期的标准, 建议暂定以本科教材为准, 以免标准不一, 鉴定起来过于随意。四要公正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既要写明认定的事实, 又要全面记录分析意见, 写明鉴定依据, 不能过于笼统, 含糊其辞。二是理顺纠纷解决的司法通道,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公安机关和法院的作用非常重要, 公安机关的威慑力是医疗纠纷理性解决的起点, 法院的公信力是医疗纠纷解决的终点, 守住好起点和终点, 医疗纠纷才能依法处理好。首先公安机关要严打“医闹”和患方的过激行为, 一旦医疗纠纷发生过激行为, 公安机关要及时出警、积极作为, 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程序。先是甄别患方到场人员, 对没有合法诉求权的人 (非患者直系亲属、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的) 一律驱散, 对不服从的可以给予治安处罚, 发现有专业“医闹”组织的甚至可以涉嫌黑社会组织犯罪给予刑事拘留。其次法院对医学会的鉴定报告要进行证据审查, 维护公正。现实中由于法官不懂医, 对鉴定报告依赖程度很高, 使得鉴定报告成为决定诉讼成败的关键, 而患方对鉴定报告的公正性又不信任, 所以法院要通过诉讼这个程序来弥补患方的不信任。不能直接简单地采信鉴定结论, 必须通过充分的专家质证和双方争辩来全面审查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 打消患方的顾虑, 使选择司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患方越来越多。
3.2.5 开辟纠纷解决的社会通道
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医患互不信任的情况非常严重, 患方就转而利用“医闹”等过激行为引起政府关注, 向医院施压,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量, 很多医疗纠纷在没有分清责任前就草草协商赔钱了结, 效率是高了, 但也给社会一个不好的导向, 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 这个口子一开就后患无穷, 当前此起彼伏的医疗纠纷就是实证。因此要让政府解脱出来, 应当引导医患双方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纠纷, 社会中介组织也是社会的稳压器, 是理性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三通道:一是法律中介服务。通过律师咨询, 代理鉴定、诉讼、调解等服务, 使一切纠纷按照法律规则来解决。二是民间调解组织。尝试通过基层司法所、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工会等机构出面调解, 增强患方对调解的信任。三是医疗责任保险组织。尝试推广医疗责任保险, 改变医患双方直接对立的局面, 以缓解医患矛盾, 确保医疗过失赔偿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丁佑平.医患双方学《条例》共同加强医疗安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 (2) :88-89.
[2]张卫兵.医疗质量管理的决策与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1) :25-26.
[3]任真年.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思想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5) :343-347.
高校公选课的调查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公选课 调查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24-01
公选课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科学文化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选课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学生对公修课的认识和态度,规范教学管理,推进公修课课程体系建设。
本文以辽宁医学院为例,针对目前公选课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校公选课建设提供有效的整改措施,更好地发挥公选课的作用,真正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1 我校公选课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调查在辽宁医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共118门公选课中抽取了30门,覆盖了知识类、素养类、技能类三大课类,在每门课程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填写问卷,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3份,回收率为93.6%。
1.1 学习目的和兴趣需求调查及分析
了解我校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目的、选课影响因素和兴趣取向,为建立我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提供客观依据。对于选修目的,统计表明,有57.7%同学希望通过公选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有32.9%的学生只是混学分,不考虑对所学专业的帮助。从选课影响因素的统计来看,超过80%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因此,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公选课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影响程度的比较来看,排第一位是兴趣爱好,其次是对就业有所帮助,第三是容易通过考试,第四是老师教学水平情况,而与专业是否相关的因素所占比例相对不大。
1.2 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态度,对我校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课堂管理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均有积极意义。统计表明,学生学习公选课的态度比较随意,能认真对待的仅占29.2%。50.5%的学生承认对待公选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态度是有差异的,其中认为差别较大的占9.8%。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认真听讲”的只有18.9%,“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只有13.6%,还有83.5%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曾经逃过课。从以上对学习态度分析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公选课,逃课现象严重。
1.3 学生对公选课满意度和教学评价
了解学生对公选课的满意度、时间安排及课业负担、对教师教学评价等,为公选课教学改革、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教学方式与态度方面,64.7%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满意或非常满意的,79.5%认为任课教师是认真的,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认为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的分别占20.9%和10.8%。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39.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趣,49.3%认为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8.9%认为照本宣科,很枯燥。教学水平与课堂管理方面,63.7%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学管理严格,61.1%认为任课教师讲的好。教学效果方面,68.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宽视野和知识,55.3%认为从课程中受益很多,42.4%表明若有机会还会继续选择现任教师的课,27.0%认为并没有从课程中受益。
2 加强公选课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对策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公选课课程体系,二是如何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效的选课方案,三是如何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审课制度,构建公选课组织实施的评价体系。针对辽宁医学院在师资、学生生源、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特征,对建立高校公选课质量管理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2.1 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减少盲目性
我校学生是在每学期期末的最后一周对下学期的公选课进行网上选课,学生选课的时间比较短,如何加强选课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相关管理条例,在每次选课前下发学校编印的公选课选课指南,让学生了解本学期即将开设的公选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学分、开课计划及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其次,可加强网络宣传,要求开设公选课的任课教师在网上提供课程相关信息。最后,对于首次选课的学生,学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学校印发的公选课选课指南,了解清楚学院的相关规定。
2.2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自主的学习,与必修课相比,公选课是比较松散的班级组织,教师应该大胆的拓宽授课内容,用精彩的课堂内容把不同的学生吸引在一起。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艺术,不要局限于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影像材料,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的有效途径。此外,倡导乐教与乐学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执教而且要乐教,学生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乐学,教师要从思想理念的高度充分认识公选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主动打破专业局限,关注其他领域的进展情况,结合公选课的特点,改进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
2.3 打造精品公选课,体现办学特色
学校应鼓励优秀教师开设一些具有前沿性、创造性的公选课,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精品公选课程。纵观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定位,其学科发展定位无不以医学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根”在医学,但辽宁医学院是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公选课的设置应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总的来说,公共公选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学校相应的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各方重视,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的提高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公选课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学研究,2005.
[2] 朱玲.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
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12
阅读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行为之所以引起学者注意, 主要原因是阅读本身牵涉人类心智的运作, 可以说是“处理信息最复杂的一种, 其所需的技巧、所牵涉到的心智活动也较高”, 因为“透过视觉性的阅读, 人类得以将文字或者其他视觉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化作内在的抽象思维”[1]。因此, 当我们论及复杂的知识是如何接受、累积及传播时, 阅读就成了其间所需的关键行为。同时, 我们也通过阅读不断书写个人独特的心灵史, 在阅读中始终坚守着真诚、良知、超越和自我完善。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阅读现状, 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 我们就高职学生阅读倾向、阅读态度、阅读技巧等内容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0份, 回收问卷1290份, 有效问卷1107份。调查对象中, 男生496人, 占44.8%, 女生611人, 占55.2%;文史专业学生545人, 占49.2%, 理工类专业学生562人, 占50.8%。
二、特点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阅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且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的调查中, 认为“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在“您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的调查中, 认为“应该多读书”的有66.67%。在“您认为课外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查中, 认为“读课外书促进所学专业学习”的有63.5%。在“您怎么看待大学生读书问题”的调查中, 有55.74%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人文修养, 精通专业基础”。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在考虑课外阅读内容时, 是从何种角度出发的”的调查中, 有77.08%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在“您选择某类书时, 主要考虑的是什么”的调查中, 52.21%的学生选择了“仅从兴趣出发”。这些数据表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二) 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偏爱上网阅读“青春文学”和“玄幻、武侠小说”。
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文学类”、“娱乐消遣类”和“时事政治类”, 分别占20.87%、33.06%、21.23%。而“专业类书籍”、“科普读物”、“应用技术类”、“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等书籍涉猎较少。在回答“您在网上看得最多的是哪类书籍”时, 选择“青春文学”的有37.4%, 紧随其后的是“玄幻、武侠小说”, 占28.55%。在“您如何看待当前流行的网络小说”中, 选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有47.43%, 选择“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利于传播”的有36.31%。针对“‘当前学生只满足于网络快餐文化, 读书态度比较浮躁’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 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 与读书态度无关”的有38.57%, “不同意”的有33.24%。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当问及“如果您认为您阅读量过少,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28.91%的人选择“没兴趣”, 28.55%的人选择“学业压力大”, 22.67%的人选择“没有时间”。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方法主要是“做中学, 学中做, 做学结合”, 并不强调理论先导和理论的系统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轻文化, 重技能”, 学生对静态的文本阅读缺乏兴趣, 喜欢“快餐”文化, 对理论性和经典作品阅读较少。
(三) 业余时间主要与视听媒介为伴, 阅读能力欠缺。
进入大学, 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宽裕。当问及“在业余生活中, 您对哪一种形式的活动更感兴趣”时, 有48.78%的人选择“上网”, 选择“看电视、听广播”的占23.22%。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听媒介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 “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2], 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 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 也是其乐无穷的”。[3]
在“您在读书过程中的主要困惑是什么”的调查中, 回答“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怎么去读书”、“读完书后没什么收获”的分别有34.06%、36.68%、29.27%。高职学生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与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病有关。应试教育唯分数论, 导致很多中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之中, 为考分疲于奔命, 即使读书也是为了应试, 无暇思考该读什么书、如何阅读、如何让阅读影响自己。到了大学阶段, 突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分数也不再那么重要, 恢复了阅读自主权的学生暴露出自主阅读能力的欠缺。
三、对策
(一) 重视阅读, 回归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有必要开展阅读教育。本雅明说:“无论时空的远近, 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使人们能够通过静观的审美方式, 在凝视沉思中品味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韵味, 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切功利目的的审美享受。”[4]即阅读可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除此之外, 阅读还可以教会人“理解与阐释, 评价与欣赏, 辩论与同意, 言说与写作”[5]。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偏重职业技能。然而高职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 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份具体的工作, 还有自己的人生及整个社会。他们时刻需要认清自我, 反省人生, 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学会区别正义与非正义。这些“看不见”的“软”技能可能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当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改革中, “软”技能的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在“软”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企业家沈建芳曾说:“读书能够使人更加充实, 还能带给你无限的智慧。”[6]正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带给了他和他的企业一路坚持, 取得非凡的成绩。《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了一组各大公司CEO的访谈, 他们都表示自己管理能力的培养, 与他们长期阅读各类书籍, 包括小说与诗歌有极大的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 认为大学期间读书“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也就是说, 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读书“重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是哪个教育类型, 人们都希望从阅读中获取智慧和愉悦。高职教育在重视“系统的应用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7],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学会阅读, 因为阅读是通向现实生活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是谋求幸福”。[8]重视阅读, 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有效途径。
(二) 推动阅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1. 教师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广大一线教师。推动阅读教育当然也主要依靠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从学生成长、学习的角度出发, 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 并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和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2. 大学语文课程要发挥自身优势,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进行鉴赏。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 既重视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 又着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故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曾国藩不仅善于读书, 而且善于用书。他主张读书过程须多做札记, 要深思问难, 善得于间。曾国藩说:“所闻日博, 亦须札记一二条, 以自考证。”[9]这类故事既可以丰富课堂, 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高效阅读。
3. 把阅读引向纵深,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个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把阅读引向深处, 非写作不可。因为写作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需要调动人更多的智能, 如观察、调查、阅读、回忆、体验、想象和整合。“在写作动机驱动之下的阅读, 更有利于阅读的专注与深入, 也更容易达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阅读所得, 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被真正消化和真正使用。口头表述, 虽然也在学以致用, 但总不如写作来得全面、严谨、深刻。”[10]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 营造读书氛围。
调查中, 当问及“您在读书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 有33.06%的学生选择“不爱看书”, 24.12%的学生选择“缺少读书氛围”。回答“您认为谁能帮您解决这些困难”时, 选择“同学/朋友”的占44.35%, 选择“专家/老师”的占33.51%, 选择“相关组织”的占14.36%。回答“您喜欢参加什么形式的读书活动”时, 34.42%的人选择“新书推介”, 28.18%的人选择“读书论坛”, 25.38%的人选择“主题读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沙龙, 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及师生分享读书经历。通过与杂志社、出版社等新闻单位合作, 开展读书周或读书月活动, 向学生推介新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报告中指出:“读书对于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 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阅读教育是高职教育赋予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作者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 阅读呈现非功利性的特点, 热爱网上阅读青春、玄幻、武侠类文学, 但阅读能力欠缺。阅读教育是实现教育回归本质, 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渠道, 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 推动阅读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特点,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仁渊.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实践、过程、效应.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21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5.
[3]同[2], 第70页.
[4][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 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5]郭英剑.经典阅读, 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博览群书[J], 2010, (7) .
[6]岛石.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9:87.
[7]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8]苏军, 燕平.符号与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216.
[9]郭平兴, 董恩林.曾国藩阅读行为研究.出版科学[J], 2011, 1, (19) .
【调查及分析】推荐阅读:
现状调查及分析10-13
调查报告及分析06-09
火灾调查研究及分析07-01
市场调查报告及分析07-22
银行理财产品及分析的调查10-20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11-04
中国有机肥市场调查及前景分析07-27
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社会调查及分析10-02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10-03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及分析报告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