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与对策(精选12篇)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1
2005年底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2006年实现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全免费, 2008年全面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至此全国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有着巨大地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人口锐减, 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 即城镇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农村,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们对某县小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第一, 调查研究的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西某县村镇小学教师和居民, 该县共有11个镇、8个乡、14个居委会、276个行政村。
第二, 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调查表, 向全县130所小学及100个村委会通过邮件方式分别发放调查表180份和100份。小学回收101份、村委会收回70份调查表。
第三, 研究的目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1. 农村人口锐减, 行政村不断消失, 农村小学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青年外出打工, 原有的行政村在不断消失, 据报道从2005~2009年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每年减少7000多个, 平均每日减少约20个。随着行政村落的减少, 小学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 从1997~2010年的14年间, 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 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 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2. 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滞后, 教师学历普遍较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小学的教学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作为肩负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 与城镇小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过对农村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的建设, 使小学的面貌有了全新的变化, 但经过多年的使用, 现大多已破损、老化, 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城镇小学已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等新型的教学设备,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具有巨大的推动。由于农村小学设备更新慢, 教师以中专学历为主, 还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 他们仍然沿袭着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 老师没有接触过现代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 根本谈不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城镇小学人满为患, 既影响教学质量, 又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般一个家庭只有1~2个小孩, 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都希望到最好的小学去学习, 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将孩子送到镇中心小学或城里小学, 城镇小学学生数量激增, 由原来的几个班猛增到二十几个班, 教师的数量又跟不上, 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孩子集中到城镇小学, 学校无法解决学生吃住问题, 就出现了“托管”行业, 学校附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房子托管学生住宿吃饭, 代管小孩作业, 自己组织车辆接送学生上下学, 这些托管行业由于没有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有关部门又缺少监管,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 实现公平教育的对策
1. 增加投资, 改善农村小学教学设施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除国家应加大投入外, 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为农村小学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远程教学、电视、计算机实习室、宽敞明亮的校舍, 逐步缩小和城镇小学的差距。
2. 优化师资队伍, 实现教师轮换制度
素质较好的教师都集中到城镇小学, 每年城镇小学还通过考试由农村小学选拔优秀的教师, 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素质不断下滑, 为实现教育公平, 使农村的学生享受同等教育,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如以镇为单位, 实行小学教师轮流制度, 每位教师在一所小学以六年为周期进行轮换, 这样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交流, 也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平衡。对责任心不强、素质较差、连续考核排名最后的实行待岗制度。
3. 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性的,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明显, 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引领一批学生, 因此必须加大对小学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素质。 (1) 加强小学教师德育培养, 加强热爱祖国、热爱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 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和理念。 (2) 加强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 由于身处农村, 教师或多或少有些悲观, 不主动学习, 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3) 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教师整体学历, 鼓励并提供优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成人教育提升学历, 提高理论水平。 (4) 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师通过对外面的了解, 接触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 从而提升并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5) 加强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 为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优惠条件和便利, 对于好的教学研究成果, 加以应用推广。 (6) 实行教师听课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 集大家的思想, 使课堂更加生动和富有成效;通过教师听课制度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7)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保证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稳定。各级政府要本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教师, 认识到小学教师的作用和意义, 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 提高教师生活水平, 使教师甘愿成为燃烧的蜡烛。
摘要:通过设计调查表对某县小学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源严重缺乏, 城镇小学人满为患, 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家及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 改善教学环境, 添置现代教学设备, 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 尝试教师轮流制度, 尽量缩小农村与城镇小学的差距, 实现农村和城镇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蒋蓉、李新.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教育探索, 2013 (2) :93~96
[2]武天瑶.关于濮阳县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1 (12) :223~223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2
【摘要】文章通过社会调查,针对大学生逃课现状的特点与原因分析,提出: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应该改进高校招生模式、注重招生与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与就业观念教育等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隐性逃课;教学;系统工程;改革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问卷调查选取在湖南与山西两所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查对象涉及本科生与专科生,调查表数量按应到学生数量发放,逃课学生的调查表由其他学生代填。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76份,其中经整理后,确认有效问卷674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96.3%。
二、逃课现状的特点分析
(一)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其中专科学生的逃课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在本次调查中,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竟为50.5%。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21.3%,大二为35.2%,大三竟为53.8%。专科生逃课率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明显高于本科,大一高出8.8个百分点,大二高10.9个百分点,毕业班高2.3个百分
点。(表二)
(二)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它作业或想其它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本文除有明确说明外,其它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在调查中,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与84.4%,大学生平均逃课率达到了43.6%,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见表二)
(三)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在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分别占到41%与37.1%,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的逃课率只有24.2%;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职称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分别为28.8%与22.1%,助教与教授的授课的逃课率占到44%与31.4%;在年龄方面,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的逃课率较低,为17.4%,55岁以上的教师逃课率奇高,占到了44.7%。(见表三)
(四)文史类课与理工类课相比较,文史类课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在本次调查中,文史类课的逃课率占到了37.4%,比理工类课的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
三、逃课原因分析
(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适应滞后。因此,大学生呈现一定的盲目性而逃课,主要表现在四大盲目性:一是盲目考证,时下,大学生以证书增加就业的筹码,逃课学习其它
知识,盲目考证,出现了校园“考证热”。二是毕业生盲目考研,考研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大多数考研生只是为了回避就业,在调查中,考验学生的92%只是为了回避就业。三是毕业生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造成了毕业生逃课率奇高的现象,竟占到了毕业生逃课人数的89%。四是盲目放弃。专科生与一些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学生对此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睡觉、打牌来消遣时间。这种现象在文史类专业与专科学生中比较常见,也是专科学生逃课率高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是大学生逃课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通过课堂点名的方式防止学生逃课的主要方式。这导致了课堂显性逃课率低,而隐性逃课率明显。在调查中,30~45岁年龄的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倾向于点名,防止学生逃课,一些不愿听课的学生只能采取隐性逃课方式逃课。另一方面,逃课率高低与教学管理的严格程度成反比。在调查的逃课经历一项,教学管理中规定三次逃课取消考试资格的课程的两次逃课学生的逃课率为21%,一次的逃课率为32.2%,三次的逃课率为0。规定四次取消考试两次逃课率是43%,三次的逃课率是24.3%,四次的逃课率为1.13%。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学偏好。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水平引起的。许多教师都面临两难困境:讲难了学生听不懂,讲易了完不成教学计划,许多学生“吃不饱”而逃课。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知识层次与教学水平决定的。教授与助教授课的逃课率高就是
一个重要的证明。教授与助教上课容易产生不同偏好。在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教授讲的过快过难,41.2%的同学认为助教偏易,选“照本宣科”一项的人数占到了39%,博士、本科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助教占到了37.1%,明显高于硕士的24.2%。
(三)大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逃课。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基本上是书上的与笔记上的原题,像考小学生似的考试记忆力,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文史类逃课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史类的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
(四)学生家庭背景是学生逃课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方便自居,“60分万岁”思想在头脑里跟深蒂固,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视野狭窄与基本知识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完成学业,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在调查中,两者逃课人数分别占到逃课总人数的7%和14%。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招生中,逐步实现“先统后分”的招生模式。由于目前高考是“学生管分数,家长老师填志愿”,家长、高中老师不太了解专业,不顾学生兴趣,追求热门专业。“先统后分”既先统分学科类,进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高中学生对学科类肯定了解,从宏观上把握填报志愿也很方便。在大学学科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高校也要给一些对专业
毫无兴趣而对其它专业有所成绩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便利通道。
(二)在学生培养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高校一是推动分级制教学。
由于大学扩招后学生差距的扩大与本来省份存在的教育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意愿与水平分开授课,解决教师面临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学有所得。二是确定教师的授课目标,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范围与程度,但又要确保教师上课的灵活性,防止教师教学偏好对学生的错误导向。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一方面通过“评优”激励方式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授课内容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以中北大学为例,中北大学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激励教师促进了授课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吸引了不少学生听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听课兴趣提高了,逃课学生自然就少了。三是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而注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对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防变能力。大学生经历由高中到大学两个不同环境的转变,表现一定的难适应性是可以理解的。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大学“60分万岁”已毫无意义,大
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大学里,大学生应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与身心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单亲家庭与家庭优越型家庭的思想教育,坚决抵制网吧、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并且加强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兼职的关系。
(四)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就业教育应成为高校的一门课程。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高校一是要改变那种毕业班才谈就业的错误观念,从大一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规划人生,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二是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三是要加强大学生考研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考研,杜绝学生逃课“跟风式”的盲目考研,那样有可能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考研与就业的“双落空”。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原文化;公众认知;人文景观;文化影响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当前,河南省政府在推动中原文化复兴、建设华夏文明历史传承示范区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文化软实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简单复原上,更体现在文化影响力的强弱上,而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可以说是体现中原文化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显著指标。为了进一步推动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河南文化产业创新和旅游业发展,有必要对中原文化的公众认知进行探析。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关键词搜索两种形式,调查社会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情况,并针对中原文化宣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升中原文化认知的相应对策。
一、关于中原文化的传统看法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时期)、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不仅如此,中古时代涌现出来的灿烂古代文明成就,从诸子百家的传世经典,到以地动仪、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它们均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河南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统治力和号召力。
中原文化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所验证,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有专家指出,近代以前,“根在河洛,根在中原”,是一个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常识性问题,人们在谈及华夏文明起源时都追溯到了活动于中原的三皇五帝,并将有关他们的上古传说当成信史。韩宇宏认为:中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具有元典性、原生性、本源性;相对其他地域文化而言,具有主体性、主干性;在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具有熔铸性,不仅包容兼蓄,而且化他为我;与世界及本土他种文化相比,则具有令人惊叹的历史连续性、绵延性[1]。
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文化遗产,或许能更加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截至2014年6月,在中国先后入选的32项世界文化遗产中,遗产归属地为河南的就高达5项(含共有遗产),分别是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虽属共有遗产,但大运河遗产是以洛阳、开封为中心,丝绸之路遗产是以洛阳为东方起点),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首都北京。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文献遗存大国,流传于世的大量古代文献,同样证明着中原文化的地位和知名度。对汉籍文献全文检索系统第4版(本系统收入了自周代至清代的文史哲类古籍文献2 159种,共7.4亿字),输入相关的地域概念名称(关中、三晋、燕赵、中原、齐鲁、巴蜀、荆湘、江南、岭南)进行高频检索后发现,“中原”一词的出现频度最高,为2 596次,在所有的地域概念中位居第一位(见图1)。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原文化在中国古文明时代的高认知度。
中原文化尽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但近一千年来,在文化发展和文明成就上,中原处于相对衰落的地位,宋代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再无王朝在中原建都,中原文化也因此失去了在中华文化中的标杆作用,这是否会影响到普通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认知,进而削弱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呢?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对公众的中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分为两部分:一是公众对于“中原文化”概念的基本认知;二是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景观体验。
二、公众对于“中原文化”概念的基本认知
1.调查方法与思路
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概念基本认知的调查,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和网络关键词检索法。
一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调查对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615份,收到合格调查问卷5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网络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8月1日,回收时间为2014年11月1日。在调查时,对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和籍贯等基本信息均进行了详细记录。
二是网络检索法。本研究首先针对中原文化的检索设了3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研究”“中原文化景观”。在这3个关键词中,“中原文化”具有公众对区域文化形象总体认知的意义;“中原文化研究”代表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更深层次认知——学术研究;“中原文化景观”指公众对能体现中原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的认知。其次是选择相邻的传统文化区进行对比。为保证样本选择的全面性,这里不仅选取了同位于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区、关中文化区、三晋文化区作为比较对象;同时还选取了同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长江流域的江南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和巴蜀文化区作为类比对象。再次把中原文化的相关关键词放在7组区域中进行比较,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百度”对关键词进行搜索,把网页上检索到的关键词统计数量的平均值(检索时间:2014年 8月1日和11 月1日)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关键词数目多少可反映公众对该区域文化形象的认知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的强弱,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公众对中原文化形象认知和旅游吸引力的正确判断。
不过,上述检索方法得出的主要是人们对于中原文化概念的一种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由于不是实地感受,往往是较为抽象的。一般而论,一个区域的世界文化遗产,最能在直观上代表该区域的文化水准。为了进一步验证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在普遍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分析。本调查针对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32个项目,同样利用“百度”对其进行网络搜索,获得不同文化遗产点击次数的统计数据,点击数量的多少一般可代表该文化遗产对公众的吸引力。
2.问卷调查结果
一是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认知普遍性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您了解中原文化吗?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原文化达到有所了解以上程度的,占比52.47%;非常了解的,占比42.16%;不了解的,仅占5.37%。
二是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重要性认知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您认为缺失了中原文化就无从谈起华夏文明吗?共设计了“是”“不是”“不一定”“不知道”4种答案。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是”的,占比53.83%;回答“不是”的,占比9.65%;回答“不一定”的,占比17.82%;回答“不知道”的,占比1870%。可见,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三是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地理范畴认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9.0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原文化的地理范围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有15.3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河南一带,有15.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国东部。显而易见,认为是河南或者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的占绝对优势。这表明公众对中原文化的地理范畴的认知大体上是正确的。
四是关于公众对了解中原文化之渠道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获取中原文化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课本、互联网、影视传媒、报纸杂志或其他图书、朋友告诉、外出旅游等。其中,通过课本得知的,占37.05%;通过互联网得知的,占20.18%;通过影视传媒得知的,占18.91%;通过报纸杂志图书得知的,占1816%;通过外出旅游得知的,占4.29%;通过朋友告诉的,占1.41%。可见,课本是获取中原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互联网和影视传媒的地位次之。
五是关于公众对中原地区总体感知形象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公众对中原地区总体感知形象时设计了4个选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经济发达;风景优美;资源丰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占79%;选择资源丰富的,占12.78%;选择风景优美的占6.22%;选择经济发达的,只占2%。可见,认为中原是一个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地区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这与中原文化的高知名度和核心地位基本相符。但同时又普遍认为中原地区是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也与近1 000年来中原地区的衰败状况基本相符。
3.网络关键词检索结果
一是中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他6个传统文化区的比较(见图2)。
由图2可知,从总体文化形象看,中原文化的出现频次以绝对优势名列前茅。可见,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认知是最为普遍的。从学术文化形象看,有关中原文化的研究数量,也是首屈一指。从旅游文化形象看,尽管总体值都不高,但有关中原文化景观的检索频次也是遥遥领先,其他文化区与之相比并不处于一个数量级。这表明公众对中原文化的总体认知度是很高的。
二是对中原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关注度的调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点击量统计排名前10位的文化遗产中,河南就有4个,分别是丝绸之路(共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共有)和安阳殷墟。其中,丝绸之路(共有)与长城(共有)齐名,同列榜首,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居其次,中国大运河(共有)和安阳殷墟分列第5和第7位。可见,公众对于位居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格外的敏感程度和兴趣点。
总之,网络关键词检索的结果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二者共同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华夏文明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这与长久以来国人对中原文化形成的历史认知基本相同。
三、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的理解程度和体验效果的调查
借助网络关键词检索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我们可大体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地位和作用有着基本的认知,对中原文化景观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上述结果体现的只是公众对中原文化的一个较为基础的认识,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理解程度如何,对于反映中原文化的旅游景观,其实际旅游体验效果如何,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1.关于公众对中原文化景观认知度的调查
本调查将公众对中原文化景观的认知度分为3级:高认知水平、中等认知水平和低认知水平。整个问卷涉及到的中原文化景观的认知得分点有80个,根据被调查者回答的准确度,答对一个得一分,最终得出公众对中原地区文化景观整体认知得分。具体计算公式为:
Scog=∑80i=1ai①
其中,Scog为中原文化景观认知得分;ai为中原文化景观认知要素构成变量,共有80个得分变量。根据公式①得出,公众对中原文化景观的认知平均分为28.7分,大致相当于满分80 分 的 1/3,标准差为9.76。这些知识点的难度并不高,反映出公众对中原文化景观认知水平偏低,且被调查者样本分布较离散。其中,最高分为75分,最低分为7分,二者对中原旅游景观的认知水平相差悬殊。
参考周一星等[2]分析中国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方法,将样本的认知水平分为3级,其中,大于平均值的加上0.5个标准差的认知得分为3级,称为高认知水平;小于平均值的减去0.5个标准差的认知得分为1级,称为低认知水平;介于二者之间的认知得分为2级,称为中等认知水平。具体计算如下:
2.关于公众对中原地区景观体验的调查
通过影视传媒、书籍、课堂渠道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只是一种感官上的表面认识,要真正理解中原文化的本质,还应该到该文化所在区域,亲身体验其人文景观,方能得出更为可靠的认知。关于公众对河南人文景观体验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3]的测量方法(见表2)。
问题的回答设置了5个等级,分别赋予 1~5的分值(见表3),“1”代表极负面评价(很不同意),“2”代表负面评价(不同意),“3”代表中庸评价(无所谓),“4”代表正面评价(同意),“5”代表极正面评价(非常同意),以便于定性调查数据的定量化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河南人文景观情感值的平均分仅为2.83分,尚不及中庸的评分,其中,极负面评价所占比例为9.85%,负面评价所占比例达27.89%,中庸评价所占比例为47.01%,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10.44%,极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481%。中庸以下的评价比率占到了绝大多数,而负面以下的评价也占到了1/3。由此可见,公众对河南人文景观的体验总体不佳。
3.关于公众对河南人文景观游览价值高低认知的调查
我们选取了河南3个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清明上河园、洛阳龙门石窟和嵩山),分别与外省3组同类景观(杭州宋城,敦煌莫高窟和华山、泰山、衡山、恒山)进行对比,具体结果如下。
有4成被调查者认为杭州宋城与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游览价值相当,具有同等吸引力,占比为41.66%。但在其余被调查者当中,认为杭州宋城价值高于清明上河园的人占到3456%,认为杭州宋城价值低于清明上河园的仅为23.78%。这反映出多数公众认为清明上河园的游览价值不如杭州宋城。
有一半多的被调查者认为敦煌莫高窟与洛阳龙门石窟的游览价值相当,具有同等吸引力,占比为61.11%。但在其余被调查者当中,认为莫高窟价值高于龙门石窟的游览的占3056%,认为龙门石窟的游览价值高于敦煌莫高窟的占8.33%。这反映出大多数公众认为龙门石窟的游览价值不如莫高窟。
五岳之中,认为旅游价值最高的是泰山,占26.19%;其次为华山,占24.17%;再次为嵩山,占23.95%;再次为衡山,占16.77%;最后为恒山,占8.92%。可见,嵩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仅位居中等,排在泰山和华山之后。
总之,公众对中原文化认知程度较肤浅,对中原文化景观的体验也并不理想,这与人们之前对于中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可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四、提升中原文化认知的应有对策
通过问卷和网络关键词检索两种调查方法的调查,我们发现,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并未因为近千年中原文化的衰落而发生改变。但在对中原文化内涵的认知理解上,公众的认知普遍较为肤浅;而对于能体现并宣传中原悠久文化的人文景观,公众也普遍感到不满意。为提升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设体现中原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
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在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河南更是占了5项,位居全国第二,但丰富的人文景观并没有带来良好的文化体验,究其原因,是当前中原人文景观建设中特色缺失。比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与杭州宋城虽反映的都是宋代的市井风情,都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规划建设,都有宋装迎宾、抛绣球招亲等娱乐项目,但在视觉效果上,清明上河园与宋城有着不小的差距。杭州宋城的城门完全继承了香港志莲净苑、上海宝山寺、浙江大唐贡茶院的木构棕色系,用丰富的植被和生动的细节表现出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所独有的风格,而开封清明上河园在这点上做得相当不够,不仅其园林与建筑的搭配不够协调,甚至在景区的核心部分还将空调外机裸露在外,这大大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感。为使中原人文景观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主题应有准确的定位,要充分反映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因素的频繁影响,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熔炉性的文化特征。
二是应进行多元化的旅游操作。当前旅游发展的趋势已从观光型向观光与度假共存并逐步向度假型转变,河南各重点旅游县(市、区)应改变当前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做法,实现旅游内容多元化、旅游品牌多元化、发展模式多元化,形成集节庆表演、地方饮食、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推销为一体的开发格局,形成“一村一个品牌”“一镇一种模式”。
三是应突出重点。特色旅游吸引物的建设是创建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关键,要以特色旅游吸引物建设为重点,做好景区规划,努力凸显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标杆性和独特性,如洛阳的明堂、牡丹,开封的菊花和包公,南阳的诸葛亮,以及禹州的钧瓷等,河南应围绕这些标志性特产、建筑和知名人物做足文章。
四是应抓好软硬环境建设。一方面应抓好硬环境建设,打造干净、优美的城乡风貌环境;另一方面应抓好软环境建设,加强对旅游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确保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合法经营、文明服务。
2.加大中原文化宣传推广的力度
中原文化虽在华夏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多数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还是肤浅的,究其原因,是中原文化宣传推广的力度还不够。例如,几乎所有游客都知道河南是中国古都之省,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其四,但河南的这四大古都其各自的文化内涵,很少有游客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四大古都的历史与现状,更要突出四大古都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真正将四大古都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特色高地。在宣传手段上,应注重创新,通过广播、影视、报纸、网络等进行大力宣传;在理论研究上,高校等学术机构应积极组织研究队伍,推出更多研究成果,从而形成郑州学、洛阳学、安阳学、汴梁学等专题研究。同时,还应打造以古都遗产遗址及其附属物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园区,出版古都书籍,建设主题文化街区,拍摄影视,推出各种以展示古都文化为核心的演艺活动,从而使游客对于河南的古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此之外,在中原文化的宣传上,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节。因为,相比于一般的景区游览,文化节由于其具有互动性和特色性的特征,更能让游客体验到中原文化的氛围与内涵;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各类专门的河南文化博览网站,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河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宣传、深入解读。
3.重视中原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但也正因为其历史太悠久,大部分古迹都已经不存于世,具有视觉观赏性的地表文化景观的缺失,是公众在认知和理解中原文化时遭遇到的最大障碍。与之相反的是,中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地下文物和考古遗址,活化这些古文物、古遗址,可使中原文化的存在体现于史书和残砖断瓦上,使其更具活力,从而加深游客对于中原文化的印象与认识。
首先,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传统观点认为,遗产保护与开发是天然的悖论,旅游开发必然造成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实,相对于原生态,适度的旅游开发所造成的破坏要小得多,所以,要想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实施适度的开发是必要的。
其次,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由于遗址的活化涉及文物、建设、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4],因此应建立一种机制,努力促成各部门在遗产活化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应在遵循合作博弈原则、规模集聚原则、效率最高原则、一般均衡原则和多维促进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三个协同,即不同管理主体的协同、不同社群之间的协同、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不同管理主体的协同应努力克服文物部门不熟悉旅游产业的特点、旅游部门不熟悉文物保护特殊要求这样的行业局限性。不同社群之间的协同应努力解决游客、专家、遗址地社区居民三方在遗址保护与利用上的冲突。专家们出于理想的角度希望遗址获得真正完善的保护,游客出于观赏的角度希望看到优质而非同质化的遗产景观,遗产地的居民希望能在遗产旅游开发中分得一杯羹,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三者之间应加强沟通,消除偏颇之见。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应摆脱“我的遗产我做主”的传统地方主义观念,打破行政分割和文化对立,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再次,应采用实、虚相结合的遗址活化方式。一是实造,即将历史原景完整地复原出来,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图。但实造景观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地方政府难以承担。二是虚拟。虚拟的遗址也具有可视性,它不占用具体的地块空间,如一部电影、一幕舞台情景剧、在动感影院以及遗址废墟上放映3D电影等。虚拟式的遗址活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相对于保存完好或比较完好的遗址而言,绝大多数古代遗址都是“缺胳膊少腿”的,甚至其核心信息只以文字信息或口头传说传承,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在很难活化出观赏效果好甚至可触摸的遗址来。但是无论是实景复原,还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模拟展示,都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为的,而是需要学者专家对相关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有关古代技艺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使被“活化”之物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社会的考辨。活化文物不是人造“文物”,伪文物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挚读,甚至是一种文化犯罪。
五、结语
本文以当代公众对中原文化基本内涵的了解和景观体验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检索两种形式,全面调查了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地位和知名度较为认可,对于中原文化基本概念及地理范围也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公众对中原文化的这种认知理解还处于较为肤浅的层次;二是对于能够体现中原文化的各种人文旅游景观,公众体验感较差,反响普遍不佳。因此,我们从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活化古遗址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策,旨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于中原文化的认知层次,促进河南华夏文明历史传承示范区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吴涛.中原文化根源性的解构与重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8.
[2] 周一星,曹广忠.中国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1949—1995)[J].经济地理,1998(1):27.
[3] 张珍珍,李君轶.旅游形象研究中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数据的对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为例[J].旅游科学,2014(6):73.
[4] 王京传.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J].社会科学家,2009(1):92.
儿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6月-7月, 对我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60名护士进行压力调查。均为女性, 护士年龄为21岁~44岁;护龄0年~23年;主管护师12名, 护师18名, 护士20名, 助护10名;本科5名, 大专12名, 其余均为在读大专。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收集资料, 问卷由6个项目组成:调查项目分为家长对患儿溺爱, 过度维权;恶性刺激;患儿不合作, 加重工作负担;高科技带来的工作压力;待遇低, 社会地位低;护士岗位角色转换与医护协调困难。采用1~4级评分法, 没有压力为1分, 压力程度一般 (均分<2.5) 为2分, 压力程度较高 (均分≥2.5) 为3分, 压力程度非常高为4分[2]。调查者将60份调查表随机发放给60名护士, 问卷由护士当场填写, 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发出问卷60份, 收回60份, 有效率100%。
2 结果
见表1。
例 (%)
从表1可见:家长对患儿溺爱, 过度维权占63%, 其次是恶性刺激占27%, 高科技带来的工作压力占21%, 压力程度非常高。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家长对患儿溺爱, 过度维权
为了使患儿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 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护士各种操作必须一次到位, 并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 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事维权活动, 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 长期持续使护士心身疲惫, 甚至导致心身疾病。
3.1.2 恶性刺激
小儿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变化快。急、危、重的患儿, 往往急救途中就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 医护人员经全力抢救仍不能挽回生命时, 家长仍要求继续抢救, 甚至无理取闹。患儿的死亡、家属的不理解, 致使护士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 消耗大量的体力, 主观疲劳明显上升。久之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 加重心理负担。
3.1.3 患儿不合作, 加重工作负担
大多数患儿不能自述病情, 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患儿不合作, 造成护理操作反复进行, 加重护理工作量, 且患儿哭闹, 家长易产生不满, 护士身心疲惫易产生厌烦情绪。
3.1.4 高科技带来的工作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 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护士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以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准备适应社会的要求。目前大多数护士学历低, 知识面窄,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压力很大, 加重心理负担。
3.1.5 待遇低, 社会地位低
儿科护理工作量大、琐碎, 所担风险高。同时由于儿科工作的专业性,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社会“重医轻护”的思想较严重, 护士工作时间长, 待遇低, 导致自尊心及成就感受挫。
3.1.6 护士岗位角色转换与医护协调困难
本次调查表明, 低年资护士及新调入儿科的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差, 这与她们心理素质的不成熟, 急救业务技术、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适应岗位角色转换有很大的关系。年轻护士精力旺盛, 求知欲强, 但阅历浅, 缺乏临床经验, 对抢救工作程序缺乏了解, 因此一遇到急救场合心情特别紧张, 不知该先干什么, 一些研究者做过分析, 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优秀品质、护士工作性质和特殊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护士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3]。另一方面, 医生的能力是儿科护士主要关心的问题之一, 因其直接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救治, 医生急救水平差, 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而护士要承受既要遵从医嘱还要面对患者的内心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护士可能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
3.2 对策
3.2.1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指导护士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 减轻心理压力, 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树立正确的护理工作态度。增加护理人员对于常见应激反应和危险信号知识的学习, 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 避免情况恶化[4]。采用自我分析、辨别导致压力的事物和该事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进行自我压力控制。
3.2.2 护理管理者的作用
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如在危重患儿多时, 安排护士长值二线班和护士机动班, 临时调整人员加班, 以减轻当班护士的体力消耗, 缓解心理压力;工作量少时及时安排休息。为护士创造良好的环境, 帮助护士建立最佳身心状态;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 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5], 在工作量大时, 给予人力、待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必要时采取轮转制度, 以缓解工作压力;医护之间互相配合, 经常沟通;护士处于困境时, 管理者应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为其摆脱困境。加强护理服务品质标准及五心工作法:如及时护理、舒适护理、安全护理、舒适治疗、温馨护理;热心接待、精心评估、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等等。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强调抢救药品、抢救器械必须完好备用, 穿刺技术的培训, 并制定相关护理规章制度及有关抢救流程以减轻急救时的紧张情绪。加强业务学习, 丰富专业知识[6], 提高心理素质:对新毕业的、穿刺技能差的护士, 对其进行角色化适应的岗前培训,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每月进行2次操作考核;给护士提供深造的机会,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其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不断拓宽知识面[7];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更新护理知识, 提高自身心理文化素养, 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摘要:目的调查从事儿科护理护士的工作压力, 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护士减轻或消除工作压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儿科护士普遍存在家长对患儿溺爱, 过度维权;恶性刺激;患儿不合作, 加重工作负担;高科技带来的工作压力;待遇低, 社会地位低;护士岗位角色转换与医护协调困难等工作压力。结论通过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改善管理作风, 科学地培养和使用护士, 加强护士心理素质的训练, 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提高了自身的心理文化素养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工作压力,对策
参考文献
[1]Jerlock M, Falk K, Severinsson E.Academic nursing education guide-lines:tool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J].Nursing&Health Sciences, 2003, 5 (3) :219~220
[2]夏连芳.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J].临床研究, 2007, 36 (10) :955
[3]张秀胤, 刁明媚, 孟宝珍, 等.护理人群中抑郁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7) :405
[4]沈子楠.高工作压力护士的心理干预[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1) :42
[5]胡容, 杜益平, 王伟智.急诊科护士心理紧张程度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1994, 29 (11) :676
[6]陈初英, 林艳, 王惠萍.新形势下护士的工作压力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7) :778
实验室开放效果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5
实验室开放效果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了解护生对实验室开放效果的满意度.方法:采用“实验室开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00r7级不同层次165名的护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00%的护生认为实验室开放是必要的;70%的.护生认为实验室开放的设置合理,建议应根据不同层次护生设王实验项目、开放时间和考核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能力.结论:实验室开放满足了护生的实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能力.但在开放的形式和管理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作 者:吴雪红 谢晖 金莉 李菊萍 蒋玉敏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安徽,蚌埠,233030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65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 护生 满意度 调查大学生职业指导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调查分析;对策
收稿日期:2009-10-17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编号DYCA080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燕春(1982-),女,江西九江人,东华理工大学2007级职业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指导;章国平(1966-),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体育系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随着近十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顺应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笔者分别对东华理工大学2005级核工程学院、地测学院以及2006、2007级体育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770份,收回有效问卷748份。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需求等情况,以便为开展本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压力大,但就业前准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4.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49.4%的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就业压力,50.3%的学生从大三时开始考虑就业、择业的问题。但学生在根据自我认知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方面却不容乐观,只有18.3%的学生对自身的优、劣势有很清晰的认识,55.3%和23.8%的学生处在比较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状态。关于就业途径的实现,也只有4.4%的学生表示清楚,66%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29.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综合以上统计结果,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客观的认识,从大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但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就业准备方面则有待加强,根据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提升就业能力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有职业困惑感。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发现,只有10.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较多的了解,64.7%的学生了解一些,24%的学生了解很少,1.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这些情况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够,职业方向模糊,更谈不上职业定位。调查显示,只有20.5%的学生有1-4年的职业生涯规划,47.2%的学生没有具体、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23%的学生不知如何规划,9.3%的学生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在问及“是否确立职业理想,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时,只有25.7%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并有初步的规划雏形,38.4%的学生表示已有初步的职业理想,但不知如何规划实施,36.1%的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三)对职业指导服务的评价和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49.4%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重要,37.8%的学生认为一般,12.7%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在问及“在求职过程中,你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谁?”时,亲属或朋友位居第一,占41.2%,其次分别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0%)、教师或辅导员(23.2%)及其它(5.6%)。这说明,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需要职业指导,而另一方面学校职业指导的效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指导内容方面更倾向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在问及“你认为哪些方面的指导很重要?”时,对各项指导内容的需求分别是提供就业信息(80.5%)、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75.2%)生涯设计指导(52.3%)、职业礼仪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58.6%)、就业心理咨询(307%)、创业指导(24.3%)。在指导内容的讲解上,55.4%的学生希望指导内容系统讲解,各有侧重。在调查选项“你认为解决自身就业难的方法有哪些?”,54.5%的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48.2%认为要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方法上,31.2%的学生选择讲授法,65.3%的学生希望采取讨论法,在问及“对学校职业指导有什么建议”时,学生的回答可总结归纳为,案例分析、实践演练、指导活动等。这说明学生喜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服务方式。
三、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的策略
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就业率,更要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加强对学生职业方向及生涯发展指导和职业能力训练,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重视学生的就业前准备、职业迁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增加成功就业的机会
首先,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上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焦虑,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为他们提供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与环境,学会自我调适,扬长避短,从大一开始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学习目标和发展计划,为从容应对就业挑战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室和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开展咨询服务,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疏导。
其次,要因人而异地开展个体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职业心理咨询的内容至少要包括“择业观”、“职业心理调控”和“求职与就业”三大块。[1]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较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较少,在校期间没有形成职业方向。以至于在求职时乱投简历,频繁跳槽,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对促进个体潜能的开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职业定位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应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和能力,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其次,了解职业和社会就业环境。指导人员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状况以及科技进步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变化;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就业环境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影响;做到“知彼”。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克服迷茫与松懈。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把职业定位为审计师、公共会计师、财政官员、证券经纪人、系统分析员等。在职业定位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本行业的职业动态,发掘更多的就业机会,扬长避短,避免职业定位不当导致个体潜能难以发挥甚至长期处于职业疲惫的状态下。
(三)根据学生需要完善职业指导的内容
首先,要重视把职业道德教育。据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当前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因职业道德素质差导致就业受阻的现象比比皆是。黄炎培先生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归纳为“敬业乐群”。要教育学生懂得“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从而尊重自己的职业,具有敬业精神。“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服务社会精神”。[3]一个没有良好人格和集体协作能力的人,胜任不了本职工作。
其次,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避免不断跳槽带来职业发展受阻,指导人员应加强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专业、职业认知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制定职业目标;在二年级,主要使学生了解自我与职业要求之间的能力差距,认识不足,不断“充电”,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最后一年加强职业习惯相关知识学习。
(四)实现职业指导方法多样化
首先,加强就业网络的维护与改进。就业信息网的建设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东华理工大学已开通了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就业网站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但在栏目设置、信息更新、在线咨询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网,增设更多的服务项目,做好在线职业指导。
其次,以院系为主,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各个院系可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求职、创业、升学等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和“职场论剑”活动,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可以组织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增加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便于更好地培养职业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学校应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适度体验的机会,在校期间注重其职业素质养成,指导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结合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指导需求,进一步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再次,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加强个性化指导。借助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将学生的专业、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就业愿望登记在册,并做好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对于想创业的学生,可在创业优惠政策、创业项目、风险防范等方面加以引导。[4]对于存在择业困惑和不良职业心理的学生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对于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独生子女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及早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职业目标,顺利渡过求职关。
参考文献:
[1]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6,(1).
[2]孙万超,高等教育转型期高校职业指导创新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昕,田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4).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视力,调查分析
目前, 视力下降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及以后择业的重要问题。由于基础教育学校对学生升学率的片面追求, 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健康成长, 使得入校新生的视力下降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学生的体质下降, 特别是视力下降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 人数居世界第一, 且渐趋低龄化, 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3.8% (城市60.7%、农村30.7%) , 高中以上学生更是高达70%。国内近年高考体检报告中, 对学生由于视力不合格而被军校退档和一些专业限制报考的信息屡见不鲜, 而且呈上升趋势。据中广网报道, 2009年在重庆急救中心高考体检的结果显示:有2019名考生有不同程度的近视, 占总体检人数比例62%;广州日报报道:2009年在广州人民医院参加高考体检的2500名考生中, 视力不合格率占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一线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特别是面向基层岗位的技能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 由于身体素质较差, 出现了就业学生一线岗位工作干不动, 吃不了苦;由于视力下降, 机械设备维修、精细机械加工、焊接等就业岗位, 学生被拒之门外的情况逐渐增多。
二、高职院校学生视力问题的调查情况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专业以航空设备维修、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主, 面向全国招生。对我院学生视力问题的调查结果见表1。
注:调查人数 (入校时) 中的近视情况, 是根据新生录取电子档案体检表统计。
由调查可见, 视力下降平均年递增在10%左右, 其中也发现女生视力整体差于男生。
调查中,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视力问题在自己以后的求职择业中很重要, 但在“视力下降以后所采取的方法”问项中, 大部分学生选择“不向医生咨询, 不放在心上”。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视力下降的严重后果, 对视力下降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其直接的后果是上专业实践课动手能力受限, 在体育项锻炼中, 特别是一些球类项目 (如:羽毛球、乒乓球及篮球) 练习中失误增加。久而久之, 必将打消他们参与相关项目的积极性, 对实践课丧失兴趣, 对体育锻炼丧失信心, 最终导致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下降。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视力下降的严重后果, 但他们在“如果学校要求在课间做眼睛保健操, 你是否会坚持做”问项中, 均表示认可, 这说明在强调视力问题的重要性之后, 他们还是表现出对自己视力问题的关切。
三、对高职学生视力下降情况的分析
1. 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的视力下降占视力下降学生的80%以上。学生近距离看书写字、躺着或走路看书这些不良习惯导致了视疲劳, 形成假性近视, 久而久之过渡为真性近视。另外, 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 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查资料、玩游戏、聊天, 特别是沉迷于聊天和玩游戏的同学, 动辄在网吧或机房中一泡就是半天, 紧张持续用眼, 加之环境的噪音、光及电脑屏幕的辐射影响, 视力下降很快。
2. 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一天之中眼睛的睫状肌很少得到休息, 有的同学即使在吃饭时也看书, 这样眼肌得不到足够的休息, 学生经常处在一种“视疲劳”的状态之中, 因此, 过不了多久视力就下降了。
3.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 眼睛的发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营养。但眼睛存在营养吸收屏障 (医学上称“血眼屏障”) , 营养较难达到眼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很少注意对眼部的营养, 在饮食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 所以长时间用眼之后, 使睫状肌、视网膜、视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必然会出现视力下降。
4. 眼睛保健的知识和自我保护行动欠缺。由于大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眼睛保健知识的传授和正确保护措施, 缺乏强制实施的引导, 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对眼睛保健问题漠不关心, 出现视力下降, 对他们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配眼镜, 但要认识到廉价的质量不过关的眼镜对视力保护有百害而无一益。
5. 学生教室、寝室和图书馆等学习实践场所的通光性和光源的亮度达不到要求。因长居环境光线较差, 久而久之, 也引起学生视力下降。
四、对现存问题的建议
1. 通过行政手段对重视和保护视力的问题进行宣传
通过行政手段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重视和保护视力问题宣传。一是在学生入校后由校医或聘请专业人员, 对学生进行眼睛生理机能的专题讲座, 利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 使学生了解眼部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宣传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 宣传要保持良好的视力就要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 对视力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广泛开展视力下降对就业等工作影响的宣传。老师对视力问题影响学习、生活、择业的方方面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细说危害, 组织同学现身说法, 增强说服力, 使其他同学深有体会;三是校医院应当对学生的视力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学生视力情况登记卡, 做到指导有针对性、治疗有依据。
2. 改善教室、学生寝室和图书馆等学习实践场所的照明条件, 及时更换这些场所损坏的照明设备, 使学生读书、学习实践场所的环境照明不致损害他们的眼睛。
3. 通过各种途径,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视力保护
(1) 眼睛保健操的教授与督促练习。根据调查结果,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没有学习过眼睛保健操, 所以应当在体育课或课外辅导中向学生教授眼睛保健操, 或相应的视力保健方法, 如气功疗法、眼部穴位热熨法等, 并采取强制性措施使他们在课前或固定时间不间断练习, 直至大多数人养成习惯。
(2) 体育课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到锻炼学生视力、缓解学生视疲劳。在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上, 应设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球类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练习过程中要求参与者的视线跟着目标移动, 并且随时调整目标与器械或身体的位置, 因此在无形中使眼肌得到锻炼, 视疲劳得以缓解。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吸引同学参加, 使他们的眼睛得以适当的休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一是可以使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使眼肌得到休息, 视力疲劳得以恢复, 又缓解了学习的紧张, 使身体得以充分放松;二是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课外活动, 可以把沉迷于上网的同学从网吧中吸引回来, 从而减少视力下降的诱因。
(4) 及时检查和治疗。出现了视力下降问题, 要及时地到医院或专门机构检查, 搞清楚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若是假性近视,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眼球的调节紧张状态, 视力就可恢复甚至提高;若是真性近视, 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配带合适的眼镜, 进一步保护眼睛, 使视力不会持续下降, 切忌视力下降以后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或盲目投医导致终生遗憾。
重视高职生的视力下降问题, 对其进行视力保护的正确引导, 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过程促进和完善他们的生长发育,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增强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 使他们切实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 [2007]7号.
[2]范唯, 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1) .
[3]王蓉.高考体检视力普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8) .
[4]杨君.大学生视力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眼科杂志, 2005, (6) .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8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精神科共收治住院患者1782例, 发生医院感染共172例, 其中男性97例, 年龄15~62岁, 女性75例, 年龄16~58岁。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医院感染病例, 自行设计调查表逐例登记。资料来源包括病区主管医师填写的医院感染报告及查阅病例、检验单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2 结果
2.1 感染率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住院患者1782例, 共查出医院感染172例, 感染率为9.6%。感染部位构成比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分别占医院感染的35.5%、29.1%、9.3%。
2.2 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的分布
精神科病人平均住院日 (35.21±2.15) d。1782例精神科住院病人中, 年龄≥55岁的共185例, 发生医院感染68例, 占36.7%, 30~55岁812例, 发生医院感染48例, 占5.9%, <30岁785例, 发生医院感染56例, 占7.1%。≥60岁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医院感染的细菌学分布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监测病原菌302株, 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6.5%) 、粪肠球菌 (21.7%) 、克雷伯菌属 (15.0%) 。
2.4 医院感染与疾病诊断分布
在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占64.5%,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为2 5.6%, 其他精神障碍的占9.9%。
3 讨论
3.1 据国内1998年至1999年医院感染监控网监测资料分析126所医院中, 医院感染率最高8.
25%, 最低为0.21%。邵胜利等调查了2003年全年医院共10182例次, 医院感染率为8.2%, 我院医院感染率为9.6%, 略高于全国水平。分析原因:我院属于民政系统,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近年来住院条件虽有很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患者活动空间小, 室外活动少, 致使患者之间接触频繁, 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其次, 精神病病人病程较长, 住院时间也较长, 而自身的防护能力较弱,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本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 占35.5%, 其次是消化道感染, 占29.1%。与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和泌尿道有差异。这可能与精神专科的治疗手段有关。
3.2 本组资料显示, 老幼、病程长以及急性期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高。
这和老幼患者器官功能不健全, 防御、免疫机能减退有关。特别是老年患者多伴有躯体疾病。住院时间长, 其生活质量下降, 缺少应有的主诉, 而长期的药物治疗不可避免的对其机体的防御机能造成损害。
3.3 调查发现精神科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 占2 6.5%,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似。感染病原体的种类繁杂, 这主要与细菌移位,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无菌操作不严有关。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的疾病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 分别占感染病例的6 4.5%和2 5.6%。这是由于我院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所占比例较高, 患者病情较重, 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严重, 其治疗护理依从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大, 医院感染发生的例数增多。
4 干预对策
针对上述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 加强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力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改善卫生条件, 落实好餐厅、餐具等的消毒工作;保持病区的通风、清洁, 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 (3) 在治疗过程中, 重视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保护, 尤其是新入院、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 (4) 加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性监测, 合理使用抗菌素。通过综合干预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防止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邢玉斌, 吕增春, 朱士俊,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4) :262.
[2]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年至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0, 106:401~403.
[3]邵胜利, 魏洁, 黄燕, 等.精神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 4 (4) :293~294.
[4]徐廷模, 杨薇, 赵和平, 等.6543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 :25~26.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9
伴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全省的机动车数量也在飞速的增长,据统计,截止2005年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472万辆,其中从事货运的汽车有40多万辆。
在全省交通大发展的同时,超限超载运输却日益泛滥,据交通部门相关数据显示,全省40万辆货运汽车90%以上存在超限超载,超载程度普遍在核载吨位的50%~200%,少数车辆超载甚至达300%以上,标记1 t~2 t的货车装载十几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对公路及桥梁的损害也相当严重,大大降低了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并且还造成了国家交通规费的大量流失,给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针对超载的严峻形式,全省交通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严厉打击超载行为,但收效甚微,超载情况仍愈演愈烈。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司机为什么在明知超载要被罚款、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然还要铤而走险呢?
经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高额利润,是超载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运输企业及司机在运输过程中面临着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运输成本,这些费用主要包括车辆购置费用、养路费、运管费、通行费、车辆年检审验费、保险费等,在现行的制度下,这些费用基本上都是按照车辆的“核定吨位”收取的,与运输过程无关,即这些费用是固定的。运输企业及司机的最终利润为:
运输收入-固定支出费用=最终利润。
显然,要追求最终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在运输过程中增加运输收入,即增加货运量,这就是超载发生的根本原因。当运输企业把交通部门对超载的罚款也列入到固定支出费用后,就要用更多的超载来弥补这部分损失,这就造成了越罚越超、罚得多超得多,超载现象屡禁不止的状况。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超载呢?制定合理的政策是关键,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强现有车辆的核查登记工作,改变收费方式,规范运输市场
加快对现有货运车辆的清理工作,对存在“大吨小标”情况的车辆坚决予以纠正,并重新按照实际载重量换发行驶证。同时,交警部门要加强车辆落户的源头管理,把好车辆落户关,凡是行驶证登记的技术数据与改装后的车辆技术数据明显不符的应不予落户。
改变以前按照车辆核定吨位收费的方式,变为按车辆的实际载货量收费,并且超载越多,收费越多,当超过一定程度时,收费可以成倍的增加,使得超载无利可图,这样货运司机就会自觉的不超载。针对现在我国货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激烈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货运市场指导价,提高货运价格,改变货运企业靠超载赚钱,不超载不赚钱的怪现象,规范运输市场,给货运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当然,这需要各省市协调一致,统一标准,联手行动。
2 严格限制大轴载车辆的生产和改装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严格限制大轴载车辆的生产和改装,除了特殊行业特殊路段必须使用之外,适量生产中、小型轴载车辆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路情。有关部门应对违规擅自改装车辆的单位和个体业主给予依法取缔,禁止违法改装车辆上路行驶。对违规改装车辆已办理证照的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不符合规定的改装车辆要注销其证照,并从严处罚。
3 从技术层面考虑,可以适当提高公路的轴载设计标准
设计轴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设计承载力与结构强度。据国际道路联合会198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141个成员国和地区中,轴限最大的为140 kN,而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中均以100 kN作为设计标准轴重。应该说,这个设计标准还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轴重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公路的设计标准,当然这样势必会增大投资,但可以改变先天不足后天养护的局面,减少养护维修的费用,应该综合来看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超载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国家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各级政府和部门也高度重视,加大了打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要彻底杜绝超载,就一定要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局面,并且对超载行为从重处罚并坚决卸载,改变过去罚款放行的做法,还要加强地区间的协调行动,使超载车辆只要在我国境内就寸步难行。同时,建立一支廉洁、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加强执法监督也是保证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摘要:详细介绍了四川地区的公路超载状况,论述了超载的严重危害,并针对日益严重的超载状况,从制度上和技术上提出了治理措施,从而解决超载问题。
关键词:公路超载,对策,设计
参考文献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病房3140份住院病历。发生医院感染96例,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最小的7 d,最大14岁。
1.2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结合回顾性调查方法,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特点、原因,反馈临床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调查2007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病房住院患儿3140例,发生医院感染96例,感染率3.05%,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上呼吸道感染41例(占42.70%),下呼吸道感染16例(占16.67%),其次是消化道感染27例(占28.12%),见表2。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从患儿血、尿、粪、痰液、分泌物中共检测出病原菌43株,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6株、大肠埃希氏菌13株、肺炎支原体7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酵母样真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2.4 不同年龄医院感染特征
以3岁以下婴幼儿医院感染率高发,占65.63%;各年龄段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9.38%,见表3。
2.5 易感因素
发生医院感染96例患儿中有37例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包括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吸痰、静脉留置针等。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3 讨论
3.1 监测资料显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91%、3.06%、3.16%(均低于国家标准8%)。由于普通儿科病房患者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出入院多、儿童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医院感染[1]。
调查结果发现,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59.37%、28.12%。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支原体等。分析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为病房床位紧张,呼吸道疾病与消化道疾病患儿混住,恢复期患儿与新入院感染患儿混住,加之室内床位拥挤、床间距小,陪护及探视人员过多,室内空气含菌量较高,缺乏应有的消毒隔离措施,容易使原本抵抗力就差的患儿发生交叉感染。患儿消化道感染原因,除与患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及原发性疾病进一步降低其抵抗力有关外,与不良的卫生习惯及医院病原菌密度相对较高均有关系。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可使肠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侵袭性增长而引起感染[2]。调查显示,不同年龄医院感染以3岁以下患儿为主,医院感染率高达65.63%,其原因为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不成熟,抗感染免疫功能比成年人和年长儿低下,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感染,且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因此临床应加强小年龄儿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另外,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正常的防疫屏障,易导致病原菌入侵,造成外源性感染,调查显示,96例医院感染患儿中有37例接受过侵入性操作,说明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针对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情况,笔者采取以下有效防控措施:(1)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的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检查督导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2)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对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防止发生交叉感染。(3)规范医务人员洗手或手消毒,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措施,所以要求医护人员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各项操作前后及时洗手或手部消毒。(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为患儿吸痰时戴手套、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并发感染,吸痰管做到一人一用,及时更换。(5)加强儿科病房环境管理,实行湿式清扫,物体表面、地面每天擦拭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30 min,保证空气新鲜,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3]。(6)加强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管理,患儿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吸痰器、泵吸器、体温计、听诊器等,要求一人一用,及时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使用无菌蒸馏水,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长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4]。(8)定期监测病区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消毒效果,不合格者分析原因,并追踪。(9)做好儿科病房健康宣教,限制陪护和探视人员,避免外源性感染。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儿的就医安全,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40例儿科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96例,医院感染率为3.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结论 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防治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2]张玉萍.58例婴幼儿医院感染性肠炎病原菌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13-1114.
[3]孔庆青,蒋跃强.儿科院内感染46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09,6(2):13.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英语阅读能力 障碍 对策
一、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所写文字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阅读已不仅只是出现在考试中,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英语文章,不论是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还是娱乐休闲,上网聊天,你所见到的英文文章越来越多,而文章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之一,渗入社会中各个领域。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各种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值占总分的40%左右,从一定程度上说,阅读理解题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英语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且阅读可以保持学习外语的持久兴趣,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面向世界。阅读在很多情况下,正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对一门外语的掌握不可能是全面的牢固的。
二、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及阅读障碍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是词汇、语法、文化知识及阅读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但近年来学生的阅读成绩普遍较差。事实上,我国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平均不及英美人中等水平的三分之一。可见,阅读能力差是目前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此,在100位本校学生作了一份调查问卷,以此来发现阻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源。在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词汇、语法、背景知识、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方面的障碍影响了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并分析其原因。
(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目前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作为主要的语言材料,即许多人只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其主要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主线,过多的强调语言知识的常规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阅读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忽略了让学生去体会英语原著的内涵。忽略了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词汇量严重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在词汇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①平时不太注重词汇的积累,100个学生中有62人存在此问题,占所调查总数的63.27%;②有45人在遇到生词较多时,会对读物失去兴趣而不愿再读下去,占调查总数的45.92%;③有73.47%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和一些构词法猜测词义,影响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词汇是搭建语言的基础,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由若干个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一部规模较大的英汉字典,可收入词条多达20万。而一名普通中学生所能真正掌握运用的词汇也只有2000—3000个左右,简直是沧海一粟。而且随着目前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科技名词、广告用语接连不断地跃然纸上,这些也无疑增加了学生英语阅读的难度。因此想要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否则阅读将无法进行。一般说来,若词汇量较丰富,那么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较小。反之,词汇量较贫乏,那么不但影响阅读速度,还会直接影响理解的效果。 词汇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平时不太注重词汇量的积累,掌握的词汇量少。词汇的范围较狭窄;其次,很多学生对单词的掌握只是一词一义,当遇到一词多义是就一筹莫展了;再者,有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就会跳过去。或者依赖于字典或电子词典,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查出来的字义不一定符合原文的语境,此种习惯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存在很大的阻碍。
(三)语法功底不扎实
在语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很严重,是阅读的更大障碍,遇到长句时往往搞不清句子结构,很难理解句意。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2.45%;对一些联系上下文的代词即表示转折、因果关系的副词、连词识别不敏锐,这些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6.33%。句子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单词,而每个句子又是由若干个单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因此,掌握好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在阅读中要透过句子的语法结构形式来掌握句子的含义。语法知识对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难题往往是长句、难句及一些联系上下文的代词、表示转折或因果的副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因而当面临多重复合句时,就不知所措了。
(四)背景知识欠缺
众所周知,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文明礼貌、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交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各民族间人们交往的障碍与困难。一个初到国外的留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的英语语言知识,往往感到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当地文化不适应,其原因就在于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该种语言所附属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调查中,56.12%学生中有这样的经历:阅读中能认识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全部单词,但不能理解句子的隐含的意思因而不解其意;还有83.67%的学生由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较少,导致理解能力差,从而形成阅读障碍。分析其原因:作为语言,英语是特定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人文艺术的产物。英语学习者往往因为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西方社会生活习惯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特定含义。 比如:He has squandered his money and he’s got to face the music.If you continue doing soothing wrong long enough,sooner or later you’re going to face the music. 两句话中都有face the music这个短语,它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据说如果美军一个士兵已被定罪,必须从营里开除,就要全营列队,宣读此人罪状,每宣读一条罪状,就敲一阵鼓。Face the music就是面对敲响的音乐。此处“music”指“失误或胡作非为的后果”,我们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此处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了。
(五)阅读习惯不科学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在调查统计中还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有的同学习惯于口中念念有词,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口读出声,声入耳,再从耳到脑,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词汇方面,这对文章所含的信息内容的整体理解是不利的,并且影响到阅读速度。因此“声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中有53.06%的学生存在这种习惯。有不少学生还存在“心读”的习惯,大约占调查人数的76.53%。其实“心读”仍属于不出声的“声读”,当单词映入眼帘时,脑子同时回荡着语词的声音,有时还在“心译”。还有58.16%的学生喜欢用手指、笔、尺等逐个指着单词进行阅读或有的时候边读边抠鼻子,玩笔、听音乐,这些动作都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反而分散阅读的注意力,因为手指和脑的移动速度比视觉速度慢得多。脑海中不能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正确理解。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使思维中断,文章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阅读?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只能增加负担。
(六)阅读心理不佳
对于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许多心理语言学家认定阅读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在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心理。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效果。在调查统计中发现有52.04%的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情绪,遇到难句会很紧张。有94.9%的学生是对文章不感兴趣,等等。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一半学生在阅读过程出现消极情绪,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从而不能专注持续地获取材料所含的信息意义,极大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克服阅读障碍的几点建议
阅读是一种构建性的思维过程,它不仅包括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而且也包括对隐含义的理解,阅读能力包括应用、分析、评价和想象等。为了适应当今外语学习的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基于上述阅读障碍的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如下对策可以消除这些障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寻找一些对策,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贯彻实施。建议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勇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了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等的全方位的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在先进的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实践,探索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变英语教学中“广种薄收”的局面,使阅读教学从单纯的语法教学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二)解决语法、词汇问题,打好阅读能力的基础。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语法方面的语言能力是阅读的基础。词汇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应扩大词汇量,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对于扩大词汇量,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去鼓励学生下工夫去背单词。要找出单词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去背单词。例如:串联记忆法、词缀记忆法等。当然,只靠拿一本词汇书去背单词来提高词汇量是不够的,平时要多读一些英语文章,加强自己对词汇在文章中的理解。词汇的理解就包括两个方面了,一要对结构词的理解;二是对实词的理解。平时多接触这些词汇的用法,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同时要抓住全局的结构线索,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其次,辨认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的结构关系,再次就是要透过表层结构,掌握意念关系,最后还要弄清全句的语气或口吻,也就是说弄清楚一个句子到底是讲的什么意思(贬义或褒义、肯定还是否定)。要掌握好词汇和语法,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跟方法,在平时的积累当中要多注意一些用法灵活的介词、副词,动词的时态、语态,系动词的用法,固定结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构成规律等。虽然相对来说语法比较难掌握,但是只要多动手、多动脑,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总结,通过长期的训练,定能解决这一难题。
(三)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扩大知识面。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的内容相当广泛,它包括文化、风俗、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等这些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美国人的实际生活中,见面问候时用的最多的是:“How are you doing?——Pretty well。”而“How do you do?”,“How are you?”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选择许多富有知识背景性的文章供学生课外阅读,将中外文化知识背景对比,通过异同的反差有效地在读者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记忆力并提高其理解能力。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在学习中能更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最终,阅读文章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兴趣,那么可想而知一定会做不好。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产生了存储内心的力量。”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年龄阶段,因此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大家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可以注意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尽量避免文章题材的单一性。平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文的笑话或者幽默的短篇故事,这样可以增加他们阅读时候的兴趣,从而提升阅读文章的质量。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可以适当的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找一篇字数在300—400之间含有一定生词的比较有趣的文章,规定在4—6分钟之内读完。在限时阅读时,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话,在阅读时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快的暴露出来,从而有利于改正不良习惯。事实证明,限时阅读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是一个成功的读者所必备的。为了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对文章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在开始阅读的时候首先应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读懂。另外,还要通过阅读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先易后难。同时,要始终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因为某些生词不懂或者某个句子不理解而急躁,也不要因为记不起某些词的含义或猜不出某个词而自责或抱怨。当然,如果自己词汇量丰富,就有一定的自信基础,所以打好英语基础对于消除心理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老师在课堂中要做到及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活跃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很简单地就消除了大半的紧张的心理。做到了这些,你的阅读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增强,阅读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四、结论
总体来说,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是片面的,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打好词汇、语法、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要有意识培养自己在阅读时的全局和统筹联系能力,提高读前预测文章大意的能力,不断的锻炼自己的思维及想象力,做到由点到面的结合。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要习惯于分析文章结构。即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必须要做到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统一。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不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的阅读心理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广泛的阅读,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养成良好的语感,把非语言知识与基础知识看得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英语教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
调查分析与对策 篇12
关键词:初中体育,现状调查,对策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 调查显示, 场地器材不足是各层次的学校无法按新课标上课的首要原因, 占了57.62%。调查和走访中还发现, 有些乡镇学校连个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都没有, 而县城和城市的绝大部分学校也没设有室内场馆, 倘若遇到雨天, 就必定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 因此教师无法完全地实施新课标,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受到了限制。
(2) 领导因素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体育老师的重视态度, 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态度”“体育教师的地位不高, 能评上优秀评上先进教师的几率几乎为零”, 乡镇和县城教师对类似这样的反映比较强烈, 待遇落实不了, 评优、先进与之无缘, 严重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也受到影响。
(3) 初中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完全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 这为实施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职称上以初、中级为主, 高级职称的教师太少, 而且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 这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标准带来一定困难。
(4) 在教学方法上, 体育教师在平时还是以传授法为主, 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但是体育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5) 在教学评价中,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中按照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生表现, 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仅根据教师平时观察和主观判断, 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教师普遍反映教学评价太难, 而且标准也不统一、不明确, 教学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学校应把体育基础设施、器材和设备建设纳入自身发展的总体规划, 加大对初中体育经费的投入。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自己动手, 对场地器材进行改造, 提高利用率。
2. 提高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该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的意义所在, 它不仅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突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的价值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应当受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 学校领导不仅要思想上重视, 而且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课改。
3.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是实施新课标的主力军。任何好的课程方案, 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 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 提高课程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角色转变, 灵活地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中来。在培训模式上, 更多地应该考虑案例教学模式和教学现场诊断模式。
4. 改变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要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锻炼强度;对待那些相对枯燥但锻炼效果好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增加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
5.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而不仅仅集中在中考体育的合格率、达标率及体育公开课所获得的奖励等, 而应包括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建立起一个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建立具体明确的“体能”和“主要运动技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将运动方案引进体育课堂, 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来了解自己的不足, 然后自己给自己制定运动方案, 通过自觉锻炼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