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分析思考(精选12篇)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1
摘要: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文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 对中医院校在学风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从不同角度加强和改进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风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 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而学风建设又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良好校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 2009年5月河南中医学院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 对我院学风状况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旨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理论框架来指导新时期的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
1 调查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选择了河南中医学院的部分在校本科生为对象, 采用座谈、采访、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了全面评估, 并力争做到了详细、科学合理。本次共发出问卷1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84份, 有效率达98.4%。
1.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1.1.1 性别
受访对象中男生624人, 女生360人, 分别占有效样本的63.4%和36.6%。
1.1.2 专业、年级
受访对象中大一至大四年级分别为285人、261人、281人、158人, 占有效样本比例依次为28.9%、26.5%、28.6%和16.0%。受访对象包括中医专业386人, 骨伤专业112人, 药学专业264人, 康复专业323人, 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9.2%、11.4%、26.9%、32.4%。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在河南中医学院共发放“中医院校学风建设调查问卷”1 000份。
1.2.2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抽样对象。
1.3 调查的科学性
1.3.1 本次调查对象的专业方向主要涉及中医专业、骨伤专业、药学专业、康复专业, 专业结构较为合理, 具有一定的辐射面和代表性。
1.3.2 调查问卷的设计既参考了以往成熟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 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适合于本次调查。
1.3.3 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 被采访人员涉及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 其知识层次鲜明, 性别搭配较为合理。
2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2.1 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和学风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1.1在学习风气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目前学校的学风表示满意, 但仍有一些亟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在调查中, 512位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状况“很好”或“较好”, 占52.0%, 但36.5%的学生认为“一般”, 这说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5.1%的学生“认为我校学风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学习、学术氛围”;针对学风中一些不良的现象, 41.1%的学生认为应最先解决的是“考试作弊”, 其次是“旷课、迟到和早退”、“课堂纪律”, 所占比例分别为25.4%和22.3%;在回答“你认为学风好与差的决定因素”时, 44.6%学生认为是“校园文化氛围”。
2.1.2 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及对学习目标方面
绝大部分学生有远大的学习目标, 但学习态度有待于端正。在被问及“你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时, 566位学生选择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 占57.5%, 并且高年级的学生选此项的比例更高。在学习态度调查中, 关于考试作弊问题, 30.0%的学生有过侥幸作弊行为, 39.7%的学生有过这样的想法, 从来没有作弊念头的只占27.9%, 且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在此问题上有一些差别, 如四年级56.5%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的行为, 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年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
2.1.3 在课程学习方面
专业方向较不明确, 专业思想教育有待于加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在回答“你对现在学的专业满意吗”的问题时, 表示“一般”的占62.0%。在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时, 43.2%的认为是“自我控制力差, 难以形成良好习惯”, 另有20.2%的学生认为是“心理负担沉重”;在听课过程中, 当老师讲课不能吸引你时, 55.1%学生选择了“干脆不理, 自学或者看其他书籍”;在对待旷课问题时, 认为“如果有重要的事, 偶尔旷课也有情可原”和“旷课与否并不重要, 不影响学习就行”的学生分别占43.2%、39.7%。
2.2 原因分析
影响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具体结果及其分析如下:
2.2.1 客观因素分析
2.2.1. 1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带来了发达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风气, 导致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蔓延, 投机心理滋长等。受这些风气的影响, 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心浮气躁, 教和学的态度实难严谨。如在对逃课原因的调查中, 58.7%的学生选择“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 居所有逃课原因的首位。
2.2.1. 2 学校学生管理对学风的影响
学校学生管理状况对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科学规范的管理, 有利用培养优良的学风, 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由于学校新校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设施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尚在完善之中, 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学生日趋多元化的生活娱乐要求。这种客观环境的状况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心理落差大, 无法调整自身状态, 出现消极和不满的情绪。
2.2.2 主观因素分析
2.2.2. 1 从学生自身来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虽然有远大的学习目标, 但在思想上比较松懈, 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较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够, 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 28.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逃课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
2.2.2. 2 从管理制度来分析
目前高校有些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调查中发现, 在“学校学风方面的规章制度”方面, 认为“基本完善”、“很不完善”的分别为41.1%、27.2%, 但是28.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情况”, 说明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学风规章制度的宣传。
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中医院校学风建设
3.1 坚持以人为本, 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风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反应, 学风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也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发展。
3.2 强化全员育人理念, 明确育人责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推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向上的全员育人氛围, 形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工作合力, 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如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学风建设的宣传工作, 利用报刊、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阵地, 让调查中28.2%的对“学校学风方面的规章制度”和“不了解情况”的学生变为了解和自觉遵守;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完善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切实加强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等。
3.3 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从严管理, 创建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勤、奖惩等制度并严格执行。坚持上课考勤制度, 各班设专门考勤人员, 与任课教师点名制度相结合。调查显示, 49.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点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和积极落实各项奖励制度, 切实发挥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检查监督机制, 学校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应及时做出处理。
3.4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的增加, 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学院能经常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兴趣的活动, 邀请一些有学术权威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 最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增强其专业思想。如在全校推行的“导师”制,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荣获校“精品社团”称号的“中医经典研修会”掀起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文化的热潮。
参考文献
[1]周凯, 方年根, 陈昱宁.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5) :680-682.
[2]谢沫珠, 黄紫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 2009, 25 (1) :19-21.
[3]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 2003, (2) :46.
[4]郑家茂.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4) :6.
[5]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7) :10.
[6]史孔仕, 胡婷.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4) :651-652.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2
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本文对近来由国内6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21套英语写作教材, 在编写原则、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英语写作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教授,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词、句子居多,写作教材的体裁覆盖面不广,教材中很少体现体裁意识.本文提出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应加强语篇意识和体裁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作 者:蔡慧萍 CAI Huiping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写作教材 语篇 体裁意识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一;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12-04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高一新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以便根据学生起点水平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从而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对全县三所高中共496名学生进行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同时让调查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调查问卷设计上,尽量让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作答。同时,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消除学生答题时的顾虑。在调查对象选择上,我们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次的学校,二是不同区域的学校。
本次调查共选择三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选择了3个班级,共调查学生496名。其中,第一所是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地处县城(以下称“甲校”);第二所是三星级高中(省级重点高中),地处城乡结合部(以下称“乙校”);第三所是二星级高中(市级重点),地处农村(以下称“丙校”)。这样设计,得出的数据,基本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校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依据,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使用计算机的目的、计算机知识获得的途径、现有的软件基础、喜欢的学习方式等,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该地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基本情况。
1.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从调查数据来看,最早的学习者起于幼儿园,约占1.21%,绝大多数从小学开始学习,占比为88.91%,但也有不少学生从初中才开始学习,约占9.88%,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上来看存在一定差异。
2.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具备上网条件,从学校分布上看,城镇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
从调查数据来看,本地区目前家庭可以上网的约占19.35%,近五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家庭暂不具备上网条件。三所学校在这一问题的统计数据上反映出明显差异:甲校有近40%的学生家庭可以上网,而乙校学生家庭可上网的仅占5.06%,重点学校明显高于一般学校,城镇学校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3.学生最喜欢用计算机“游戏娱乐”,用计算机“统计资料”者最少
我们将学生平时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分成了“学习新软件、上网搜集资料、文档处理、绘画、统计资料、游戏娱乐、其他”七个方面(可多选),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
从统计数据来看,七个方面应用所占比排列情况是:“游戏娱乐”、“上网搜集资料”、“绘画”、“其他”、“文档处理”、“学习新软件”、“统计资料”。居第一位的是“游戏娱乐”,总体近60%,其中“乙校”竟高达74.25%,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这应该属于“消遣”型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加以引导。居第二位的是“上网搜集资料”,总体达到42.54%,这说明有四成的学生有使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的经历,这为新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是教学中可以着重关注的。选择“学习新软件”与“统计资料”者偏少,占比为5.24%、1.01%,这两方面的应用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质,属于相对较高层次的应用范畴,这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层次的认识还比较浅,需要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4.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课堂学习”
我们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主要途径分为“自学、父母教、学校的课堂学习、社会培训班、上网吧、其他”等六个方面,相关统计如图1。
从统计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课堂学习”,占比约72%,其次是“自学”,占比约18%,其他途径总和约占10%,这充分说明学校是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校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必须加以重视。从三所学校统计数据来看,各种途径占比存在差异:如“甲校”选择“自学”途径的约占28%,而“丙校”选择“自学”途径的仅占9%,占比不断下降;“甲校”选择“学校的课堂学习”途径的约占60%,而“丙校”选择“学校的课堂学习”途径的约占82%,占比不断上升。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与三所学校的生源有关,这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另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通过社会培训班这一途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比例也达到4%,这充分说明有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给予考虑。
5.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基础掌握较好的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掌握较差的是“演示文稿制作、电子表格”
我们从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使用等六个方面,让学生从“很棒、良好、一般、没有学过”四个层次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相关数据统计见表2。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使用”及“因特网使用”,“很棒”与“良好”的比例超过40%。掌握不够理想的是“演示文稿制作、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很棒”与“良好”的比例仅为30%,这说明初中阶段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学过“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演示文稿制作”的占比均超过30%,这些内容都是新的高中教材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6.学生处理问题时最常用的方式是“问同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学生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我们共设置了五种方式:问教师、问同学、上网找资料、自己看书、有时就不管了(可多选),调查结果见表3。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中有近70%的人,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处理办法是“问同学”,因此建立好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问教师”处于第二位,占比约50%,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值得关注的是,有近13%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方法,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7.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是“和同学一起合作”
关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调查,我们选择了“教师边讲,我们边做”、“和同学一起合作”、“教师指导下完成”、“独自做作品”(可多选)四种方式,统计结果如表4。
从统计数据来看,这四种学习方式均为学生喜欢的方式,占比例最少的“独自做作品”也约占20%,选择方式占比最高的为“和同学一起合作”为33.47%,这与上述关于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统计结果相一致,为合作学习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三所学校在学习方式选择所占比例上略有差异,甲校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为“和同学一起合作”,约占48%,而其他两校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为“教师边讲,我们边做”,约占35%。教师可以根据此项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8.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是“上机操作”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我们选择了“笔试、上机操作、作品考试、上级统考”四种方式,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认为比较合理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各评价方式的理解与认可程度,相关统计数据如图2。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上机操作”评价方式比较合理,其认可度是四种方式中最高的,其次是“作品考试”,占比约30%,对于“上级统考”学生的认可度最低,仅为5%左右。
三、对策思考
上述调查结果为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依据,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基础差异明显,这给教学设计与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缩小学生起点间差异和合理利用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围绕这两点谈两个基本对策,并从区域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层面和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作简要分析。
对策之一:促进均衡,缩小学生起点间的差距
1.源头均衡发展,狠抓教学质量
数据所反映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很显然是由于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质量不均衡带来的,分析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江苏省“校校通”工程为所有学校配建了计算机教室,但这些教室的利用率并不高,一些学校没有专业师资,课程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师资质量不能保证;一些学校课时得不到保证,学生学习课时严重不足;二是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部分教师没有按照纲要要求及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个人情绪组织教学,教学无计划性与系统性。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育行政、教学研究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检查与评价力度,促进学校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二是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适当引进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实行证书“资格”制度,要求所有非专业兼职教师必须通过上级组织的培训与考核,方可持证上岗;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如下发学期教学进度、开展教学观摩、实施教学质量抽测等,促进学校教学的正常开设与有序推进;四是加强终结性考核的实施。
目前,我们在小学六年级的综合素质考查中已经加入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正在考虑如何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纳入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核方案中。作为学校来说,也应当加强对学科教学常规的管理与检查力度,提高课程开设质量。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程的开设质量。
2.做好补救工作,促进基础均衡
作为高中教师,针对学生间的不均衡现象,应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促进基础均衡,有两种方案可供思考:一是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补救,如学习“文本信息加工”部分时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安排,在课内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课外可为相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二是在学习新课程前,集中补习新课程所必备的基础。在时间安排上以8节课左右为宜,当然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结合新课程实施的基础要求,做好补习方案,切实提高补习的有效性。为做好补救工作,教师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情况,让自己与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需要与学生很好地沟通,防止部分学生中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
对策之二:正确对待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1.尊重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辩证地看,学生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可能消失,对教育而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达成教学目标要求上不存在差异。同时,在达成目标基础之上,我们也鼓励优秀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就像信息技术基础统计中,我们追求学生都能达到“良好”,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很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推进分层教学是对待学生起点差异的基本教学策略,这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学习过程的分层、解决问题上的分层、评价上的分层等。通过设置分层的目标、过程、活动、评价等,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达到相应目标,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激发和维持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利用差异,让差异成为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既然不可避免,片面追求缩小差异也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当理性地利用差异,调整我们的教学,让差异成为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我们可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体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小组群体作用下获得有效的进步。还可以建立“小助手指导制度”,让对某一学习内容掌握得“很棒”的学生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帮助,避免出现“有时就不管了”的现象,整体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小燕,崔晓.河南省部分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起点水平之调查分析与思考[J].软件导刊, 2006,(8):34-36.
[2]胡景.归级交叉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8):101-102.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4
一、村级债权债务的构成
渭南市临渭区债权构成中, 包括内部单位即所属企业欠款, 个人欠款即税费尾欠, 其他应收未收款。全区债务构成中, 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欠款和借款, 借款中包括向银行、信用社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向单位和个人借款的本金和利息, 向基金会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从村级债务使用方面看, 其包括经营支出、兴办企业投资支出、管理费用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计划生育支出、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道路交通建设支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出、电力设施建设支出、村容村貌建设支出) 、突发事件支出等。
二、村级债权债务的特点
一是债权债务分布广。债权债务涉及27个乡镇、497个村组, 债务的数额都高达数千万元。
二是从债务使用情况看, 债务的数额大化解难。截止2006年底, 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 327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20.3%, 用于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公益性支出合计1 280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19.6%, 全区管理费用支出2 117万元, 占债务总额32.4%, 全区经营支出1 122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17.2%, 兴办企业投资支出435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6.7%。
三是债务形成时间长。村级债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积累, 至今已经有十多年历史, 账面上的资金大部分为无效资产, 债权基本上为无效债权。
四是债权质量差。税费改革前, 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形成的税费尾欠款数目过大, 收缴难度大, 难以用来偿还债务。
三、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是超前建设。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树形象、求达标、讲政绩, 超越当地经济条件与村级实力向信用社、个人借款用于高标准修路、建校舍、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排水、灌溉等造成负债。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可利用资源匮乏。村级集体收入单一, 部分村集体收入来源于机动地、林地、荒地等资产的发包、租赁, 大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 村级自身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费用支出较多, 在收不敷出的情况下又增加了村级债务。
三是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村干部对新的管理模式认识不够, 依恋旧的财务管理模式, 回避农经干部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 造成资金浪费支出超标, 形成新的债务。
四是对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村干部换届, 无人出面清理债权债务, 使很多债权已过追诉期形成呆账, 而一些应分摊的费用没有及时分摊又造成集体负债。
四、对村级债务化解和控制新增债务的建议
一是加大化解村级债务和控制新增债务的组织领导工作。把化解村级债务提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将化解旧债制止新债工作情况列入对乡政府政绩的考核内容, 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制定化债工作总体目标, 合理界定化解村级债务的顺序, 分轻重缓急逐渐解决。
二是摸清底数, 分类处理。在对已有债务进行清理核实的基础上, 按照先还本后付息、先个人后单位、先干部后群众、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对核实后的村级债务要从实际出发, 分类指导, 开展具体的化债工作:对债权人自愿放弃借款利息的, 债权债务冲抵还债的可优先偿还;对债权单位撤销或债权人已经放弃的债务或超过法律追诉期限的债务, 在手续完备的基础上, 经核准按照规定程序依法予以核销。对村集体拥有的闲置房屋、设备设施等, 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 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 盘活闲置资产, 筹集资金用于还债。对税费改革前形成的农业税、费拖欠, 建议按有关程序予以核销。对村干部因缴纳各类税费形成的债务, 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化解。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村级各项财务制度。要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专款专用, 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 向信用社、单位或个人的借款, 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并报乡镇经管部门审批。村级一切经济活动必须纳入账内核算, 不准坐收坐支、不准挪用公款、不准公款私用。要建立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收入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要加强民主理财小组和群众的监督。
四是强化审计监督, 严肃党纪政纪。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 定期审计账目, 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村, 必须追究乡镇村主要领导的责任, 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依法依纪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对乡镇强行要求村级超越其经济承受能力进行生产或公益工业建设发生新债的, 或强令村级完成种养计划、摊派报刊杂志订阅新增债务的, 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的责任, 在新债未化解之前, 乡镇主要领导不得提拔重用, 不得异地任职, 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化解新债的领导, 予以免职和责令辞职。
摘要:村级集体债权债务分布广、数额大、形成的时间长、化解难度大。必须通过分析形成的原因, 摸清底数, 分类处理, 严格执行各项村级财务管理规定, 化解旧债, 控制新债。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5
甘肃金川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 杨永龙
摘要 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 调查 分析 思考
1、前言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课题组试图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作一调查分析,以期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师资培训单位提供教育培养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在金昌市随机抽取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的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84.68%。
2.2、研究方法:修改王极盛《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抽取的教师进行调查,量表共80个条目,10个因子(见表)。问卷以学校为单位,当天发放当天回收,收集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见表1,2,3)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90人)表1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36 18.95% 13 6.84% 17 8.95% 21 11.05% 17 8.95% 25
13..16% 31 16.32% 11 6.11% 29 15.26% 32 16.84% 中度 9 4.74% 5 2.63% 6 3.16% 8 4.21% 7
3.68% 9 4.74% 9 4.74% 13 6.84% 12 6.32% 13 6.84% 重度 3 1.58% 5 2.63% 1 0.53% 2 1.05% 7 3.68% 6 3.33% 4 2.11% 7 3.68% 9 4.74% 严重 7 3.68% 4 2.11% 5 2.63% 4 2.11% 6 3.16% 3
1.58% 2 1.11% 3 1.58% 11 5.79% 9 4.74% 总计 55 28.95% 27 14.21% 29 15.26% 33 17.37% 32 16.84% 44 23.16% 48 26.67% 31 16.32% 59 31.05% 63 33.16% 中学教师(男)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87人)表2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7 19.54% 6 6.9% 7 8.05% 9 10.35% 9 10.35% 9 10.35% 11 12.64% 6 6.9% 17 19.54% 18 20.69% 中度 4 4.6% 3 3.45% 2 2.3% 3
3.45% 3 3.45% 3 3.45% 4 4.6% 7 8.05% 8 9.2% 9 10.35% 重度 2 2.3% 3 3.45% 4 4.6% 1
1.15% 4 4.6% 6 6.9% 严重 1 1.15% 1 1.15% 2 2.3% 2 2.3% 3 3.45% 1 1.15% 2 2.3% 7 8.05% 7 8.05% 总计 24 27.59% 13 14.94% 11 12.64% 14 16.09% 15 17.24% 17 19.54% 16 18.39% 15 17.24% 36 41.38% 40 45.98% 中学教师(女)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03人)表3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9 18.45% 7 6.8% 10 9.71% 12 11.65% 8 7.77% 16 15.53% 20 19.42% 5
4.85% 12 11.65% 14 13.59% 中度 5 4.85% 2 1.94% 4 3.88% 5 4.85% 4 3.88% 6 5.83% 5 4.85% 6 5.83% 4 3.88% 4 3.88% 重度 1 0.97% 2 1.94% 1 0.97% 2 1.94% 3 2.91% 5 4.85% 4 3.88% 3
2.91% 3 2.91% 严重 6 5.83% 3 2.91% 3 2.91% 2 1.94% 3 2.91% 2 1.94% 2 1.94% 1 0.97% 4
3.88% 2 1.94% 总计 31 30.1% 14 13.59% 18 17.48% 19 18.45% 17 16.51% 27 26.21% 32 31.07% 16 15.53% 23 22.33% 23 22.33%
3.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我们发现,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是:心理不平衡33.16%;情绪不平衡31.05%;强迫症28.95%;躯体化26.67%;焦虑23.16%。这说明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情绪失调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校仍然是一切围绕着分数转——平常班奖金、荣誉与年级平均分名次挂钩;毕业班奖金、荣誉与“升学率”、“重点录取率”挂钩;带重点班与普通班还离不开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教师在“分数”的高压之下,出现强迫症、躯体化症状以及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超额的付出并得不到高额的回报(特别是那些带普通班的老师)或荣誉(精神的或物质的)的激励,心理、情绪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②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包括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营养以及适时的运动等)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大多数教师的身体健康行为得不到保障;内心平衡是由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环节的和谐统一所决定的,它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由于某些教师受自我定位、自我经历、人文环境等不良认知的影响,而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不健康;环境和谐是指社会支持的融洽,它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由于一些老师呕心沥血或转化差生、或班级管理,但学生考分平平,得不到管理者与同行的认同和肯定,而心理失衡进入心理健康问题状态。③从表
2、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男教师的心理与情绪不平衡明显高于女教师,这可能与他们的价值期望、工资、奖金、荣誉、面子强烈有关;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师,这可能与女教师过分关注身体、母爱期望等方面有关。④从调查中发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反映出了教育部门“家长”作风严重,教师的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机制;教师身心负荷沉重,日常生活单调,情感生活苍白;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要求苛刻,使一些心理素质偏低的教师难以承受等等。
3.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帮助学生撕开了无知的黑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教师是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未来的守护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太阳给地球的爱、春雨给庄稼的爱、自然予人类的爱,既温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静谧,既深厚又绵长;教师是无私和高尚的„„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段话道出了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那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3.3.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在心灵里保留着灰暗的心境——如在焦虑的教师调教下,学生也容易变得焦虑、紧张和恐惧;在敌对、偏执的教师手下,学生容易产生相应的敌对、偏执以及缺乏自信和尊严等——一旦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相应的情景,青少年时代的失败和蒙受羞辱的记忆就会使他失去挑战的勇气、自信和毅力。一个情感能力发展在中小学就受到压制的孩子,命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提不高,而且情感发展也容易扭曲。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健康与幸福,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诱发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
定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3.3.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有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始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会登鼻子上脸,就会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可是在这些心态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的班里,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却是“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法官与罪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
3.3.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时代数成绩不好。有一次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怀疑她作弊,让她站到讲台上示众,并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鸭蛋”。从此三毛不仅在心灵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阴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访谈,他们并不是因为这门课学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这门课的老师。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论与思考
4.1、结论
4.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整体检出率为22.30%。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强迫症、躯体化、焦虑是极其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4.1.2、中学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情绪障碍,归根结底就是心理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职业角色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A型性格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认知偏差等方面。
4.1.3、中学教师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4.1.4、中学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略高于女教师,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以及强
迫症极其严重;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又明显高于男教师。
4.1.5、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不仅造就了教师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也强化了某些教师粗暴的作风。
4.1.6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日常生活单调刻板、体育锻炼与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等现象。
4.2、思考
4.2.1、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正确引导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环境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4.2.2、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教师也是喜怒哀乐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使他们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值得研究。
4.2.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的活动与心理调节密切相关,怎样遵循青少年心理、情感发展的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轨迹而进行教育,特别是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认真思考。
4.2.4、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呼唤更合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出台与完善。
4.2.5、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如何操作与实施需要周密地研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极盛 心灵时代〔M〕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年9月
2、唐映红等 活出潇洒人生〔M〕 中国民航出版社 1998年3月
3、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
4、何建明 中国高考报告〔M〕 华夏出版社 2000年45、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16、杨永龙 杨建平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1998.17、陈玉琨 教育质量也会过剩吗?〔N〕 文汇报 2002.4.22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调查;分析与思考
目前,公路、铁路客运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客流形成拉锯战,公铁市场份额在变化中区域平稳。具体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范围及对象
对管内各客运站所在地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工信委、旅游局、交通局)、公路客运站。通过铁路、公路两种交通方式出行的旅客。公路客运站情况调查、高速公路自驾行情况调查、经济吸引区概况调查、阶段性特需客流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吸引区内域人口及出行情况
1、调查区域人口情况:调查区域人口770.815万人,其中:直接吸引区人口446.835万人,间接吸引区人口323.98万人;直接吸引区城镇人口191.29万人,占42.8%,非城镇人口255.545万人,占57.2%;间接吸引区城镇人口95.84万人,占29.6%,非城镇人口228.14万人,占70.4%。
2、出行情况:2015年出行频次2.47次(不含自驾行)。其中:铁路出行频次1.29次,公路出行频次1.18次。2016年1-6月份出行频次1.07次(不含自驾行)。其中:铁路出行频次0.55次,公路出行频次0.52次。
(二)公路客运情况
1、公路概况。车务段管内共有14条主要公路,其中:一级公路5条:202国道,黑河至大连,全程1734公路;222国道,伊春至哈尔滨,全程341公路;鸡讷公路,鸡西至讷河,全程639公里;吉黑公路,吉林至黑河,全程906公路;北黑公路,北安至黑河,全程244公里;303国道,海伦至加格达奇,全程3743公里。
二级公路9条:鸡讷公路,鸡西至讷河,全程639公里;绥北公路,绥化至北安,全程215公里;哈黑公路,哈尔滨至黑河,全程697公里;碾北公路,碾子山至北安,全程234公里;绥望公路,绥化至安达,全程170公里;金铁公路,金山屯至铁力,全程195公里;鹤哈公路,鹤岗至哈尔滨,全程463公里。
2、公路客运班次、客流流向及流量。据统计,车务段管内与铁路并行公路客运班车日均642趟,定员2.9万人,现员2.2万人,上座率77%。主要集中在滨北线北安至绥化段,日均出行9309人,绥化至哈尔滨段日均出行4754人;绥佳线绥化至铁力段日均出行7135人。
(三)整体客运量同比分析
对2012-2015年及2016年1-6月份公路、铁路两种方式客运市场所占份额进行分析(不含自驾行),客运市场整体运量逐年下滑,整个客运市场由2012年的2305.3万人下滑到2015年的1906.58万人,整个客运市场减少了398.72万人,降幅17.3%。其中,铁路由1056.3万人减少到992.96万人,减少了63.34万人,降幅6%;公路由1249万人减少到913.62万人,减少了335.38万人,降幅26.9%。
(四)自驾车出行情况
目前,随着私家车增多,中短途出行选择自驾行居多,而且自驾车的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2012年私家车9.2万辆,2013年9.5万辆,2.14年12.2万辆,2016年截止6月30日已经达到13.4万辆。由此可以看出,车务段管内私家车的数量逐年递增,增幅达45.6%。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车务段吸引区内日均出行约9.9万人,其中自驾行5.4万人,占55%;铁路2.3万人,占23%;公路日均2.2万人,占22%。自驾游数据惊人,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市场空间。
(五)阶段性特需客流情况
1、区域性插秧客流。绥化车务段是农民工的集散地,每年将有近7万的农民工通过铁路赴三江垦区进行备耕、插秧、收割,或长工、或短工。每年的3月中旬将有1.8万人春整备耕;每年的5月上中旬需要人员4.0万人进行集中插秧;每年的10月上旬需要人员1.2万人进行收割。这部分民工流主要来自绥化、绥棱、海伦、庆安、兴隆镇等吸引区内周边乡镇。
2、异地中高考学生客流。每年的6月7日-9日、6月25日-27日,中高考期间,沿线一些乡镇不设考点,产生异地异地考试学生客流。据统计这部分客流主要集中在通北至北安间、赵光至北安间、康金井至哈尔滨间、东边井至海倫间、带岭至朗乡间。这部分客流都是公路和铁路必争的客流。
3、旅游、户外客流。车务段管内现有旅行社19家,其中绥化2家、北安13家、铁力3家、桃山1家。地接能力年75.6万人,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1万人,客流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上旬。
三、营销调查的市场认知
认知一:当前的客运市场已呈三足鼎立之势,“铁老大”早已成为过去,必须要重新正视自己,否则,就连目前手里的“瓷饭碗”都会丢掉。
认知二: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竞争对手众多,且具备一定实力与便利优势,向市场要效益已经是不空话。
四、市场营销的对策与思考
(一)完善运行图框架,为争取客运市场提供保障。
从早6:00开始至10:00,仅绥化、北安、康金井、海伦、绥棱、铁力、兴隆镇、庆安站地方公路客车运送客流5200人左右,主要是管内短途上行客流为主。绥化站7点至11点没有上行车;北安站8点至12点4小时没有上行车,造成公路分流。建议如下:一是同方向列车缩短间隔,确保间隔时间均衡,重点解决旅客“上不来下不去”的问题。二是增开海伦—哈尔滨间市郊列车,海伦站在6:00左右始发,10:00前到达哈站,停车站:绥棱、绥化、兴隆镇、康金井、呼兰、哈尔滨终到。
(二)满足旅客需求,用优质运输产品赢得市场。通过对自驾出行车辆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块市场空间巨大,虽然这部分群体不差钱,但这部分群体之所以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壮大,同我们中短途列车的站间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就是“旅客上不来、下不去”的现象集中存在,而绥化车务段客流特点是以管内站间市郊短途客流为主。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7
研究方法
笔者的研究采用了由伍霞编制的效度、信度良好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与《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两个问卷均采用五级计分法, 个体问卷的得分越高说明其情绪调节能力越高、采取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多。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共24题, 分成五个维度, 分别为: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情绪控制力、负性情绪持久性、情绪稳定性。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27题, 包括两大维度: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积极认知、积极行动) 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消极认知、消极行动、情绪定向) , 该问卷是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策略设计的。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能力卷为0.827、积极策略卷为0.714、消极策略卷为0.725, 重测系数能力卷为0.782、积极策略卷为0.687、消极策略卷为0.709。
对高职学生随机整群抽取247人进行团体测试, 得到有效问卷228份, 问卷有效率为92.3%, 其中男生56人, 女生172人;一年级学生41人, 二年级学生146人, 三年级学生41人。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所测数据。
结果与分析
(一)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的基本特征
测验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调节策略总体上看发展良好, 高职生使用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明显多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t=16.85、p<0.01) , 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仍然是高职学生常用的调节情绪方法。频数分布表表明, 有12.7%的高职学生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多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这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面对和处理情绪事件,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情绪化行为。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使用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具体情况, 笔者对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的得分进行了分析, 如表2所示。
进行多重平均数比较的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积极认知>积极行动 (t=9.35、P<0.01) , 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消极行动>消极认知 (t=5.92、P<0.01) , 情绪定向与消极行为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高职学生在面对和处理情绪事件时更多地采用认知水平上的应对, 通过认知调节情绪, 然后才采取行动水平上的应对, 抑制、宣泄或转移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 有52%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认知策略, 20%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行动策略, 各有11%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认知或消极行为策略, 有6%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情绪定向策略。
(二)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性别差异由表3可知, 男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男生使用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显著多于女生。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男生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家庭特点本研究中的家庭特点包括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生源地等三个方面, 用方差分析对家庭特点对于情绪调节能力和策略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单亲家庭的学生对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非单亲家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 非单亲家庭学生比单亲家庭学生更多地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较少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如表4所示。生源地 (包括城市、城镇及农村) 因素对情绪调节能力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与农村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 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大于农村学生,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如表5所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
教育因素用方差分析对年级和专业因素对于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策略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策略、学习成绩的相关度分析
由表6、表7可知, 情绪调节能力与积极调节策略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与消极调节策略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情绪调节能力与采取的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之间的关系密切。此外, 积极调节策略和消极调节策略的相关度达到显著,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高职学生采取的积极调节策略多, 则消极调节策略的使用会相应地有所减少。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学期总评成绩, 由表7可知, 学习成绩与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成正相关, 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成负相关, 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对学习的影响更大。
结论与思考
(一) 高职学生具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调节情绪时, 较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但也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水平上, 认知调节多于行为调节
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与水平使他们在面对负性情绪事件时, 有一定的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对情绪事件进行理解、认识, 抑制将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行为, 但不能忽视他们会对情绪事件进行不合理解释, 或过度压抑、不恰当地宣泄。消极的情绪调节易产生情绪化问题, 或本身就是情绪化问题。
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指出, 在情绪调节中, 倾向于抑制的个体具有较低的正性情绪体验和较少的正性情绪表达, 倾向于重新评价的个体则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绪体验和正性情绪表达。大部分高职学生能采用积极的认知策略, 但还有部分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进行不合理的调节, 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经常有负性情绪体验。
(二) 性别、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及生源地因素对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影响, 高职教育的影响不显著
高职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情绪调节能力,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国内一些关于情绪的研究指出, 大学生男女在情绪调节上的特点并无明显不同,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已走向成熟, 情绪日渐稳定, 认知能力大致相当。而高职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调节上的不同, 可能意味着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稍晚于本科大学生。
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整、缺乏父爱或母爱, 这导致其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并且使用的积极策略显著减少、消极策略显著增多。
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大于农村学生, 比农村学生较少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原因可能是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要少、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少;农村学生上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与孤独感;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趋于外向、更善于表达与沟通, 等等。所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农村学生使用的消极策略显著多于城市学生, 并且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高职教育对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不显著, 这与高职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而忽视对高职学生的情绪教育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三) 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策略、学习成绩的相关度显示, 个体采取的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都对情绪调节能力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情绪调节对学习成绩有预测作用, 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预示着不良的学习成绩。
教育建议
高职教育应对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施加影响高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 应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过程中, 贯穿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 如情绪训练或心理辅导课程等, 供高职学生选修;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入情绪教育。通过情绪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矫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 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消除人际交往障碍, 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调节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相互关系,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 化解冲突情绪, 确立适合自己的志向水平, 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通过情绪教育, 促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学会应对压力, 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因单亲家庭学生、农村学生容易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应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 教给他们遭遇情绪不适时寻求外界帮助的技能, 以及理智地对消极情绪进行调控和升华的技巧, 不要过度地压抑情绪。由于情绪的调节具有个性化、情境性等特点, 应鼓励学生在进行情绪调节时, 根据自身特点考虑具体的情境, 灵活地采用适合自己的调节策略。
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环境应给高职学生创造情绪积极表达的机会和渠道。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想法, 解答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班主任或辅导员可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在生活、情感方面遇到的困难, 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诉, 特别应多增加与性格内向学生聊天的机会;学校可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议, 了解学生对学校在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意见, 并尽量做到使学生满意。
要为高职学生提供文体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多开展文体活动文体活动能缓解人的压力, 排解或疏导人的不良情绪, 通过文体活动, 可以使学生适度地表达自身情绪而不是压抑它、忽视它, 同时, 能促进人际交往, 增进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可以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具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调节情绪时较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但也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调节情绪水平上认知调节多于行为调节;高职学生性别、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及生源地对其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影响, 年级、专业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能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习成绩成负相关。
关键词: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特点,调节能力,调节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 2008, 1 (2) :42-46.
[2]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 2001, 7 (2) :17-22.
[3]侯瑞鹤, 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375-381.
[4]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 2003, (1) :109-111.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 从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对其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 应积极变革, 紧密围绕企业和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依据企业和职业对人才的标准, 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模型及评价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不仅能符合当前企业的标准, 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适应现代化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更加符合现代职业的要求。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即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工作道德, 具备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职业素质是学生对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表现形式分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衡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时, 用人单位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内在素质作为根基部分, 将职业技能等外在素质作为支撑职业生涯的表现部分, 二者的比例一般为6.5:3.5。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检索文献资料、网络数据库检索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种职业素质指标, 对指标进行归类、整理, 剔除掉一些相对不重要的素质, 通过因子分析法, 最终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指标。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评价
本次调查通过查阅文献、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在查阅文献和与企业进行座谈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明确企业对学生的期望, 设计初步问卷, 并通过深度访谈来完善问卷, 最终确定本次问卷的结构与评价指标。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自己最具备竞争力的是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 所占比例均为36.36%。表2为按顺序列出的学生认为企业最为看重的和自身不足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
三、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
通过对企业进行满意度调查, 不仅可以衡量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同时可以使学校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使学校能够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期望, 客观分析企业对学校培养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据此, 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各个环节进行调整, 构建合理的人才素质模型, 增加企业的满意度,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满意度调查要求具备全面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客观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当是企业认为很重要的, 最为关键的指标。同时要保持指标项目和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有利于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问卷从企业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对现在毕业生的实际表现二个方面进行, 围绕企业最关注的员工知识、技能、综合素养、成就动机几项考量因素来设计问题, 确定指标。问卷采用文本形式进行, 以李克特量表的5级衡量尺度进行计分, 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 2分代表不满意, 3分代表一般, 4分代表满意, 5分代表非常满意。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企业类型均为装备制造类企业, 共发出问卷120份, 回收问卷115份, 回收率95.8%, 有效问卷112份, 具备普遍性与代表性, 可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在本次调查中, 企业最期望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实践工作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企业认为学生所最欠缺的素质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相关工作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装备制造类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最为看中, 排在第1位, 同时, 在企业认为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指标中列第4位。仅有5.3%的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示非常满意, 有17.4%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 有33.3.3%的企业表示满意, 有38.8%的企业表示一般, 有5.2%的企业表示非常不满意。由此可见, 装备制造类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看中, 而学校在实践技能环节方面的培养取得了企业一定的认可, 但尚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的标准, 应在培养过程中近一步强化。
在企业对学生期望的素质中, 吃苦耐劳精神排在第2位, 而在企业认为学生最欠缺的素质中则高居在第1位。在此项中, 15.4%的企业表示很不满意, 46.1%的企业表示一般, 21.3%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 17.2%的企业表示满意。只有38.5%的企业认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尚可, 可见, 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意志品质是当今高职教育非常突出的焦点, 这是今后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加强的部分。同时, 这部分的问题仅依靠学校教育无法完全改变现状, 需要由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方能产生更好地效果。
在企业对学生的期望素质中, 专业知识排在第3位。而在调查中, 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 非常满意的18.3%, 满意的32.6%的, 比较满意的26%, 一般的23.1%。可见, 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还是比较满意, 这也看出, 学校对学生知识传授方面, 还是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 在保证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企业目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的献身精神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1.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 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 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素质关联度高、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
2.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提高综合职业竞争力
在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 还要勇于实践, 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同时, 高职学生应主动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到企业第一线去, 从而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认清形势, 合理定位,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3. 用人单位要加强与学校的联合, 提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平台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 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 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 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 自己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企业参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 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直接提供实践知识,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 发现企业与学生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既有一致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评价要高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这个数据表明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在于学生自我评价不准确, 定位不合理, 其总体职业素质要低于企业要求。现代企业和职业要求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具备通用技能, 而通用技能在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中所占的权重在不断扩大。而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评价要高于学生的工作态度, 因此, 学校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侧重增加实际操作课程, 在专业技术上能够进一步强化。总之,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需要学生、高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参考文献
[1]高维春, 谭旭, 黄双龙, 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7) .
[2]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0) .
[3]欧华.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10, (33) .
[4]唐义锋.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6) .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9
本调研通过网络与信函等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用、实验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共调查重点院校15所,普通高校近85所,全面总结了当今中国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归纳和分析了本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色之处,指出了各高校之间的差异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1.1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表明,约33%的院校开设的课程名为《食品生物化学》,其余名为《生物化学》,开课率100%,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烟草工程、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工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专业。各高校开设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分别为48/20、60/8、48/32、66/20、72/32、50/30、54/24、54/18、56/16、68/40、56/24、44/30、64/36等,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0.13~0.67,约50%高校学时比在0.33,重点院校多单独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学时数相对较多,学时比高,约为0.42~0.67。
1.2 教材选用
理论教材主要有《食品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简明教程》、《新编生物化学》和《普通生物化学》。实验教材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讲义》、《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化学实验补充教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操作指导》、《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材主要有《Biochemistry》(影印版)、《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和《Biochemistry》。
从理论教学教材选用的情况看出,不同的院校选用的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以及出版时间均不同。虽然都是食品专业,但由于选用的教材不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知识点是相似的。实验课选用的教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是正式出版的,有些是自编的,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差别就更大了。双语教学由于开出的院校不多,教材的选用种类相对较少一些。
2 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2.1 培养目标
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都制订了较为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必修课之一。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理论与实验技能,培养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食品工业生产、食品检测和新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2.2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各高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比较完整,能体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但有部分学校实验教学大纲不够完整,实验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手段在大纲设置中没有体现特色和优势,学时数和课程形式、内容等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距。
2.3 教学内容
因选用教材和学时数不同,各高校教学内容稍有差异,《食品生物化学》突出了与食品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与应用,《生物化学》则较传统地讲授基本理论知识。采用《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程》的学校在开设实验课中,能突出与食品的关联技术。但基本上都涵盖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色素、酶、物质代谢、基因表达及调控、能量代谢、食品成分变化及变色作用等。
2.4 双语课程开展
重点院校双语课程开展较早,授课水平较高,有整套的教学课件支撑,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教学,教学效果好。但近2/3高校双语教学刚刚开展或尚未开展,明显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学生也因生源质量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有高校学生反映,全英语教学令他们感觉学习困难,双语教学的形式则大都能接受,但因复习内容太多,难以短期掌握,说明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沟通与互动,这将是一项长期努力的工作。
2.5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从2003年起,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精品课程评选活动的全面展开,在各省市地区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国家高等教育优秀资源得到开放与整合,各高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认识差距、寻找不足,形成了良性的学科竞争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正如俗语所言: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应该认识到,教育部推行此项政策使得网络化教学的优势逐渐显露,大学之间的开放与交流也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应顺应潮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
目前,共有15门《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科5门,理科10门,其中高职高专有三门,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公示名单中无生物化学课程。另有部分高校《生物化学》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1]。数据表明,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开设的《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建设仍需加强,重点应放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及团队建设上,努力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以科研促教学,使课程建设上台阶。
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部分院校建有生物化学实验室,少部分高校已成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部分院校开设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开出率50~100%。实验教学主要分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演示实验、技术实验,教学内容按工、农、商等方向不同,内容差异较大。
2.7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各高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专题介绍、集体讨论、学生上讲台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有:(1)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程,并将本课程研究热点或者研究成果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讲课采用PBL教学法,以实例分析,习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声音、图例、链接等先进教学手段,积极与学生互动,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方式展开讨论式教学,实现师生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课后留作业和讨论题。(4)有条件院校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大量开设综合性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学生自已动手,教师则加强实验课过程中的指导与巡视,监督学生实验进程,帮助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考核体系
本课程理论考核多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核则形式多样:平时操作、论文、实验报告、技能考试等,分值比例不一。考试命题能依据大纲要求,难易适中,题型较灵活。目前,开展标准化考试研究的院校不多。
3 目前存在的不足与调整建议
3.1 教材选用参差不齐,随意性太大
教材是教学之本。目前选用的教材参差不齐,随意性太大,有的出版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再版,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为加强本科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应将生物化学在食品中应用的专业知识和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编成多元化立体式的教材(理论+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CAI课件+录像教材等),用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专业体系,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建议将《食品生物化学》教材的编写纳入国家十一五教材长远规划内,积极选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材用于教学。同时,应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鼓励掌握先进理论技术的中青年教师加入,编写出高水平的实验教材。
3.2 双语课程开设不足
重点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条件较好,学生生源素质较高等,部分学校已顺利开展了食品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从1998年起有高校已经开展双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但大部分高校近几年才将双语教学提到议事日程,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双语教学模式,没能开展真正的双语教学。建议高校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请外籍教师定期培训专业英语与口语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制订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进行教学立项并重点扶持等,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3.3 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条件亟需加强
与重点高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师结构层次,专业水平,获得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等)、实验室条件(实验室场地、设备,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影响理论教学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实验开出学时比,开出的实验内容的技术性与先进性上都不如重点高校,各高校应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加强硬件软件的建设,这对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部分院校开展了如何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研究[2,3,4,5,6],对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4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比较了国内大部分食品院校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情况,结果表明,各高校能参照教育部要求,制订了完整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明确,各有特色和侧重点,整体教学水平达标。但有些方面还存在问题:首先是教材的选用参差不齐,教材的编写工作没有列入长远规划,高水平的教材较少,体现不同大学科研方向的选修教材不多,适合学生参考的国外教材介绍不足,实验教材大多自编,且年代久远,急待更新、录像教材贫乏、CAI课件不足等。其次教学方法与手段需加强,虽然课件编写水平越来越高,但教师对课件中动画、声音、图片等功能的运用不够灵活,自编CAI课件的能力不强,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再者,师资力量存在差距,教师开展科研力度不一,不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应加强科研促教学的开展以及专业外语和口语水平的培训。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加强,并尽快开展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为适应网络给教育即将带来的巨大变革奠定基础。还要坚持不懈地抓实验室和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研究表明,只有加强实验室设备的更新,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争取开设更多的反映本课程前沿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实验课,才能提高高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5],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精英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镝,刘鹏举,王洪岩,等.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4):198-199.
[2]何金环,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9-60.
[3]王晓丽,等.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107-108
[4]赖建平,罗军,吴家桦.CAI课件在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95-96.
[5]司大勇,周慧.生物化学课程的设计创新实验[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6,3:21-22.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我校2005级护理本科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 女115名, 男5名;年龄18岁~22岁 (20.25岁±1.018岁) 。
1.2 方法
调查分别于学生入学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进行, 共追踪4年。问卷调查表是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编专业承诺问卷, 分属感情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规范承诺4个因素, 每个因素5项, 经预试验确立正式问卷20个项目, 每个结构因素分值总分范围为0分~20分, 总分80分。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 回收问卷360份, 回收率为100%。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
2 结果
表1显示:入学阶段感情承诺分值低于专业课学习阶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显示入学阶段理想承诺高于毕业实习阶段,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显示毕业实习阶段感情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均低于专业课学习阶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显示承诺总和专业课学习阶段最高, 入学阶段其次, 毕业实习阶段最低,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入学阶段对专业的承诺度较低, 尤其是感情承诺与专业课学习阶段相比明显偏低。在本组调查对象中第一志愿录取率只有30%, 分析原因本科学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 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对护理工作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2], 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入学后无明确目标方向, 对专业无足够的认同和信心。为此, 入学阶段是专业思想教育的启蒙阶段, 是稳定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承诺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由盲目的择业思想向正确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过渡和深化的重要过程。
专业课学习阶段, 专业承诺明显提高, 尤其是感情承诺、理想承诺均高于入学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这说明, 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 对护理专业的工作内容、社会价值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各专业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认知、行为和态度来认识护理专业, 而且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 最容易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 临床实习阶段专业承诺总和最低, 感情承诺与理想承诺分值均低于专业课学习阶段, 且个体差异较大, 规范承诺有所提高, 这说明护生从理性层面认同护理专业, 但内心情感由于实习环境及过程的变化易出现波动, 尤其接近就业阶段, 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会使护生对专业认同度下降。毕业实习是护生确立人生信念, 规范道德行为、强化心理素质、学习临床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关键时期, 较低水平的承诺度将影响实习的质量和护生的成长发展。
4 对策
4.1 加强始业教育, 形成良好的专业氛围
入学教育中, 应以正面引导为主线, 邀请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作专题报告, 使护生对护士专业的重要性、内容、方法、护理事业的动态、发展前景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识, 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 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 激发学生对选择职业的自豪感和亲近感, 提高专业承诺度, 为今后学好专业提高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 大家在共同生活学习中, 多数同学对于专业的看法和认同程度将会逐渐趋同。为此专业思想教育应在整个校园形成氛围, 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校性活动。
4.2 充分发挥护理专业教师在提高护生专业承诺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护理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与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将自身对专业的理解、感情及最新信息传授给学生, 要根据所授课的内容, 观察学生反映, 推断他们的思想变化, 通过病例教学、情景教育和角色扮演来换位思考体验护士角色, 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以早期接触临床和参与社区活动让护生体验护士角色, 提高护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3 重视毕业实习教学环节, 提高护生对专业的感情与理想承诺
4.3.1 学校应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持续管理
临床实习阶段是专业思想变化最大的阶段, 也是正性强化的阶段。首先应做好实习前动员, 要全面介绍医德规范, 结合历届实习生中正反典型事例进行说明教育。另外, 在向护生强调护理专业积极一面的同时, 也应适当讲解护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压力和困难;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实习护生的监督检查, 学校教师应经常了解实习情况, 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实习简报及时总结引导, 共同对护生的思想问题“把脉”和“诊治”, 纠正偏差。
4.3.2 强化临床带教老师的感化和榜样作用及教育责任意识
护生由课堂进入临床实习, 容易受到挫折, 在这一特定的情景中, 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会不断调整与变化, 如不及时疏导将会对所选择的护理专业的前景感到失望。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态度和言行都直接影响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和感受。因此, 选拔与培养一批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临床带教队伍很重要[4], 同时带教老师在实践中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 帮助护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在给护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敬业意识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理性评价护士的人生价值, 积极引导护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
4.3.3 强化带教老师与护生的沟通, 实行多元化、个性化带教
掌握护生不同实习时期的心理变化, 公正、平等对待每位护生, 既要严格, 又要鼓励, 护生最缺乏的就是临床上的成功体验, 作为带教老师, 应该迎合人性偏好, 在护生操作成功时及时给予夸赞,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形成良性循环[5], 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 感到虽然辛苦但学有收获, 生活充实, 工作有成就感。
4.3.4 及时疏导, 减少医患纠纷所构成的心理阴影
在新形势下医患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状态, 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经常出现投诉与纠纷, 也有一些偏激的病人家属做出扰乱医院秩序及侵害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这种行为自然会波及到实习护生, 使他们感到所选择的专业充满艰辛与无奈, 若在此阶段无法获得明确的指引与充分的支持, 势必会形成心理阴影, 乃至产生脱离护理专业的念头。为此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应与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让护生认识发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减轻医患纠纷所构成的心理阴影。
4.4 加强就业对策教育, 提高竞争力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护理专业本科生数量逐年增多, 有些护生不能正确地定位,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一味地想留在城市或大医院, 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 当无适合自己意愿的医院时盲目等待。也有护生在就业时因多次受挫而深感自己被冷落、被忽视, 产生挫折、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学历、能力、外貌等感到自惭形秽,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不主动迎接而选择退缩, 产生对专业的动摇。
为此, 首先教育护生虽然就业是否成功与诸多因有关, 但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 即是否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良好的行为规范、应激和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护生应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帮助护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其次教育护生应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 在求职择业中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护生应把压力看作动力, 学会心理调适。要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本科护生专业认同程度和承诺结构特点, 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本科护生入学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追踪调查专业承诺情况。[结果]入学阶段专业承诺低于专业课学习阶段, 毕业实习阶段专业承诺总体回落, 处于最低值, 且个体差异较大。承诺结构中感情承诺和理想承诺两因素偏低。[结论]应加强护生入学时及实习期间的专业思想教育, 加强就业对策教育, 提高护生的竞争力及提高专业承诺程度。
关键词:本科护生,专业承诺,调查,对策
参考文献
[1]连榕.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学报, 2006, 29 (1) :47.
[2]张红兵.浅谈护士早期职业道德教育的契机[J].广西医学, 2001, 1 (12) :174.
[3]郝建军.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82.
[4]史巧云, 李锋慧.护生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6 (4) :49.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11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
【分类号】G648.9
来华留学生教育近年來发展迅速,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截止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37.7万。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规划到2020年,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留学生规模已成为衡量各大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各所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教师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来华留学网的样本数据显示:医学为来华攻读学位的学生最青睐的专业[1]。
浙江大学医学院(本文简称医学院)自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本科全英文授课项目(本文简称MBBS)以来,截止2015年9月,共招收了10届共计845名留学生。目前招生规模已基本稳定,而随着留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持续发展医学院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2013年初,医学院成立的留学生课程质量改进工作组经过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议题,依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构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计划,并参照了《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以及浙江大学颁布的《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2009年10月修订),同时结合多年来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与集中反馈,制订了《留学生课程建设评价表(试行)》,于2013年秋冬学期开始,在所有为留学生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尝试开展课程质量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评价由五部分构成:课程网络平台;集体备课;公开课;学生学业评价;评课。其中评课包括对每门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评价和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评价。
其中评课的目的是调查医学院MBBS留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评价留学生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质量和建设情况,收集并分析留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以便总结目前阶段留学生教育的不足,研究提高留学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院MBBS项目所有正在进行基础医学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留学生,包括大一至大三的留学生,授课语言都为英语。发放问卷前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在课前发给每个来上课的留学生,课后回收。
2.问卷设计和统计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表由以下部分构成:1.课程名称;2.列出对课程评价的各项指标,包括课堂秩序、测验、英语水平等要素;3.开放题,了解留学生对课程改进的建议。
问卷共7个指标调查留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教学态度、课堂秩序、考核等要素的满意程度,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合格”为3,“不合格”为1,“优秀”为5。每门课程的最终学生评价得分=累加得出的学生评价总分/学生人数,最终评分结果:4-5分为优秀,3-4分为合格,1-2分为不合格。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课程回收问卷较少,留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满意程度高于对临床医学课程的满意程度。更为明显的是,18门基础医学课程,16门临床医学课程中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最终平均得分达到4分,即达到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标准。并通过收集留学生在开放题目的陈述发现:留学生对临床课程普遍满意度较低,相当数量的学生明确说明仅对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或个别任课教师满意。
3.调查结论
3.1 留学生普遍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满意度较低。
留学生在回答最后一道开放题的时候,反映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发音不准、无法用英语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英语等都是留学生在问卷中提及最多的问题。据留学生反馈:课堂上能与学生流利交流、问答的老师不多,表达医学专业术语普遍有障碍,相当数量的老师授课时按照PPT宣读。有调查数据显示,有54%的MBBS留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英语水平”[2]。对留学生外语授课国际化专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30%的留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评价为“很不满意”和“不满意”[3]。我们在收集问卷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口音较重,发音不标准,因此很难理解。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成为制约留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3.2 任课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
国内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课堂灌输为主,基本不提问、不交流。课程评价表上有一项评价指标为回收的课程评价表收集的留学生意见也显示:任课教师与留学生课上缺少互动,课后也缺乏交流。在个别访谈时,有留学生认为课堂不够生动有趣,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关心。由于有少部分欧美学生有上课随时提问的习惯,大部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有个别海外引进教师和外教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留学生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汇报和表演极受欢迎。任课教师坦言,留学生组织课堂汇报和讨论的能力非常优秀。
3.3 留学生偏好形成性学习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表中有一项评价指标为“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考核”,旨在让留学生评价对每门课程评价方式是否满意,以及提出建议。而收集分析问卷时发现:留学生大都希望多做课堂练习、小测验和作业,增加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并希望增加实验课,有机会到医院实习。。更有学生在个别访谈时指出:来中国学医是希望回国后做一名医生,希望能增加动手机会,早接触、多接触医院。endprint
3.4 教师对课堂秩序控制较差
留学生课堂纪律差一直广为任课老师诟病,而收集调查问卷后也发现,留学生也对课堂纪律差非常不满,认为个别学生缺乏自律,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任课教师的不作为。我们观察过几乎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状况:的确存在部分留学生纪律较差,经常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同时,也注意到个别任课教师上课态度消极,只管自己讲课,对班级秩序混乱视而不见。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每堂课必有班主任或助教考勤的日常管理制度,有些同学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但迫于考勤压力不得不到课,在课堂上又不自觉遵守课堂秩序。任课老师也对这种情况没有及时处理,因此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措施
4.1开展师资队伍的培养
留学生普遍反映的任课教师英语交流能力较低,语言障碍已经表现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上,问题十分突出。目前看来遴选有国外经历的任课教师不能满足留学生授课的要求。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医学院需要建立留学生任课教师认证制度,并开办任课教师的英语培训班。建议加大对全英语授课师资的培训投入和力度,争取利用医学院与欧美高校合作和访问的机会,建立留学生任课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的申请制度,定期选派优秀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临床带教教师、留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出国深造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英语授课水平和理念。
4.2 采取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留学生意见,我们已经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留学生,需要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中国学生很明显的不同的是:很多留学生接受个别访谈的留学生表示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老师讲得不好,他们会选择离开教室。我们听课也发现,即使迫于考勤压力到课,考勤的班主任或助教离开教室,留学生也会离开。观察个别教学方式新颖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发现:留学生在PBL式教学的课堂上表现活跃,例如:医学心理学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或案例,由留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和讨论,课堂上小组汇报或演讲。
4.3 完善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
成建制的留学生班在医学院乃至浙大都是先例,缺乏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经验。留学生的性格与中国学生不同,比较关心自己在课堂的收获,喜欢提问与老师沟通。部分课程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班讲授理论课。留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提出,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任课老师则认为留学生课堂纪律差,缺乏约束。部分老师的确责任心不强,担任留学生任课教师是迫于课程组负责人或学院领导的压力,因此上课积极性不够,对课堂秩序不约束,对留学生学习状态不关心。因此在教学管理中,需要把留学生纳入中国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并加强课堂纪律和考勤管理,监督留学生学习。
5.结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留学生MBBS项目经过九年的發展,达到了一定规模,也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留学生课程的教育质量。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留学生教学也使得医学院教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现出来,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并且,本次调查问卷获取的信息及建议希望能获得学院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推动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促进留学生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CUCAS. 《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http://www.eol.cn/html/lhlx/list.html#01.
[2]姜冬梅.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16(8):659-662.
调查与分析思考 篇12
关键词:乡村医生,教育,现状调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卫生部《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笔者根据卫生部《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在各省市开展自评的基础上, 于2008年4-6月份对河北省、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乡村医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研。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样本人群为3个省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入选标准为在当地工作的乡村医生, 无性别年龄限制。共调查865人, 有效问卷847份。
1.2 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横断面调查收集数据及资料。具体方法包括封闭式问卷法、文献数据法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
在对定量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 使用了SPSS16.0软件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
2 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
2.1 乡村医生年龄与学历结构
本次所调查的847名乡村医生中, 男性592名, 占乡村医生总数的69.9%;女性255名, 占30.1%。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2.1岁, 年龄最小者为21岁, 最大者为68岁。中专及中专水平占65.6%, 主要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乡村医生中仍然存在无专业学历的情况, 占12.9%。
2.2 获得国家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数
在847名乡村医生中, 有65人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 (占7.7%) ;有93人获得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 (10.9%) ;其余获得县级注册乡村医生资格 (81.4%) 。
2.3 接受在岗培训现状
2.3.1 2007年累计学时数
回答每年累计学时数大于100的乡村医生占43.6%, 50~99学时数的占32.5%, 小于50学时数的占23.9%。
2.3.2 接受培训的地点
从各选项的应答人数百分比来看, 在县级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占65.1%, 在乡镇卫生院、医学高等院校和地级市的分别占32.1%、9.7%和8.9%。县级培训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培训是当前的主要培训地点。
2.3.3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从培训内容各选项的应答人数百分比来看, 有92.2%的乡村医生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培训和用药指导为主要内容;87.5%的乡村医生选择卫生防疫知识。定期集中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培训方式 (62.3%) 。
2.4 乡村医生培训需求或意愿
92.7%的乡村医生认为非常需要培训;44.7%的乡村医生认为能接受每年小于500元的培训费用;56.5%的乡村医生认为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以100学时较为合适;在问到最佳培训方式时, 82.7%的乡村医生认为是定期集中专题讲座与临床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34.1%的乡村医生选择临床脱产进修;分别有48.3%、35.1%的乡村医生认为最佳培训地点是县级卫生培训机构和医学院校;56.9%的乡村医生认为全科医疗知识是当前最需要培训的内容。
2.5 影响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因素
在问到“乡村医生不能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时, 58.2%的乡村医生认为是经费原因, 41.8%的乡村医生认为是工学矛盾;当问到“2007年个人用于培训的费用”时, 有37.2%的乡村医生回答在1 000元以上, 费用主要集中在培训、教材和食宿。
3 讨论
3.1 乡村医生学历偏低, 执业 (助理) 医师比例偏小
根据本次抽样调研结果, 仍有12.9%的乡村医生没有专业学历。从卫生部统计数据来看[1], 2007年底全国88.12万乡村医生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4.08%, 中专学历或相当水平的占68.02%, 尚有27.9%的乡村医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专业教育。说明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与国家卫生部《2001-2010年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的目标[2]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加大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 成为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2002年1月1日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卫生人力发展纲要 (2001-2015) 》提出[3], 到2015年农村地区乡村医生中85%完成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而截止2007年底, 全国仅有11.8%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本次抽样调研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率也只有18.6%。实现乡村医生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报考执业 (助理) 医师的首先是学历要求, 而部分乡村医生仍然没有专业学历。尽管离2015年还有一段时间, 但是要想实现乡村医生85%完成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任重而道远。
3.2 乡村医生培训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时数不足, 仍有部分乡村医生没达到卫生部对乡村医生培训的学时数要求, 调查中, 不到一半的乡村医生达到100学时。二是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理论和卫生防疫知识, 但乡村医生更希望得到全科医疗知识的培训。没有认真按照培训大纲逐项教学, 缺乏系统性;教师仅按教材宣读, 病例分析少, 缺乏实用性;不能做到按时培训, 缺乏连续性。三是培训流于形式, 以每月例会代替定期集中专题培训的现象。
3.3 培训经费缺乏制约着乡村医生教育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三分之一的乡村医生2007年支付的培训费用甚至达到千元以上, 这与调查显示的乡村医生普遍认为能够接受的每年少于500元的培训费用要求相距甚远。地方卫生事业经费仍是乡村医生教育的主要来源, 在多数地区, 这些资金仅够培训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购买教材。
3.4 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积极性决定了培训效果
影响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连续性的培训, 很难维持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热情。其次是是培训收费名目繁多。最后是工学矛盾。集中学习过多, 致使乡村医生收入减少, 影响了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 建议
4.1 推进学历教育, 加快实现与执业医师注册制度衔接
根据乡村医生的工作特点, 教学可采用集中脱产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乡村医生整体学历层次, 从而加快实现其与执业医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建议对于无正规学历, 且经过系统化教育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工作满15年以上, 当地确实需要, 且无人能替代的乡村医生, 结合实际, 可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准予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促进其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4.2 改革在岗培训模式
就培训内容而言, 虽然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需要提高的侧重点各异, 但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即:适宜性较强的理论和技能。可逐步采用全科医疗培养模式。就培训形式而言, 应尽可能多设计几种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 但要形成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 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模式。在这里特别推荐网络教育+临床实习的形式:统一建立适宜的培训课件、视频网站和培训大纲规划教材供乡村医生免费使用;把连通网络作为评价卫生室硬件是否达标的标准之一, 让他们随时随地自学;安排相关内容的临床实习, 注重相关服务技能的培养;定期 (每月、每季度或每半年) 对乡村医生进行卷面考试与技能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执业注册挂钩。另外, 可以把集中面授、脱产进修和函授等形式作为一种补充。这样, 既可以大大减少乡村医生集中学习时间, 很大程度上解决乡村医生的工学矛盾和其收入减少对在岗培训影响, 又可以减少培训费用,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这种模式将自学与面授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考核与执业注册相结合, 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
4.3 制定稳固的乡村医生教育筹资制度
建立乡村医生教育专项基金是制定该制度的有效办法。该基金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社会捐助、个人缴费共同构成, 并明确规定政府在乡村医生教育中投入应占较大比重;重点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教育的投入。切实减少乡村医生的培训经济负担, 提高乡村医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4.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增加基地培训时间比重
很多乡村医生反映, 现有的培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因此, 在“按需培训”的理念下,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建议, 在下一个乡村医生教育十年规划中要明确提出在实习基地的具体的培训时间要求。
4.5 改善乡村医生待遇、实行定向委培政策
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制度, 解决后顾之忧, 将乡村医生完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提供体系, 留住乡村医生。另一方面由政府协调, 由国家财政提供学费补助, 与委培生签订就业协议, 医学院校代培大专层次的面向农村的全科医生, 培养新的乡村医生。
参考文献
[1]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EB/OL].卫生部网站, http://www.moh.gov.cn.
[2]2001-2010年乡村医生教育规划[EB/OL].卫生部网站, http://www.mo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