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检验

2024-09-15

出厂检验(共6篇)

出厂检验 篇1

随着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 食品企业对出厂检验项目必须有自检能力。微生物出厂检验项目有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它们是评判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指标, 如何能够客观准确地将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检验出来, 须从人、机、料、法、环5方面逐一落实。首先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微生物专业培训经历, 具备相应的资质;检验设备能满足检验需求;无菌室须干净、整齐, 和实验无关的物品不可放在无菌间。本文就微生物检验所需要的料和检验方法的注意事项着重作一探讨。

检验用品的准备

(1) 检验用品包括培养皿、移液管、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等, 在使用前所有检验用品应保持清洁和无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法和干热法, 玻璃仪器及金属用具等适用于干热法灭菌, 而不耐热的物品和培养基等含水的物品则用湿热法灭菌。

(2) 培养皿、移液管等通常用干热法灭菌, 灭菌的温度是160℃, 灭菌时间是2h。各个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干燥箱的检定证书适时调整温度, 但最终灭菌温度不可超过180℃, 否则, 包器皿的纸和棉塞就会烤焦, 甚至引起燃烧;待干燥箱内温度降至80℃以下时, 打开箱门, 取出灭菌物品, 并无菌存放, 干燥箱内温度未降至80℃, 不要打开箱门以免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或发生烫伤事故。

(3) 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等通常用湿热法灭菌,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严格按照培养基上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其中灭菌时间为到达灭菌温度 (如121℃) 后需维持的时间;生理盐水稀释液的配制, 注意需用大包装如500 mL三角瓶配制灭菌后, 再在无菌间用无菌量筒进行分装, 不可直接配制成225 mL, 因为灭菌后体积发生了变化。

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须从样品的预处理、试验过程和原理分别进行陈述。

1.样品的预处理

(1) 外包装的处理: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灼烧瓶口灭菌, 塑料瓶口可用75%酒精棉球擦拭灭菌, 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

(2) 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可倒入另一灭菌容器内, 口勿盖紧, 覆盖一灭菌纱布, 轻轻摇荡。待气体全部溢出后, 进行检验。

(3) 调味品及酸性饮料:用1 mol/L的NaOH调p H值至6.5~7.5, 进行检验。

(4) 冷冻食品应该在45℃以下不超过15 min, 或2℃~5℃不超过18 h解冻后进行检验。

(5) 糖果:用灭菌镊子夹去包装纸, 称取25 g, 加入预温至45℃的灭菌生理盐水225 mL, 等溶化后检验。

(6) 干果食品:带壳样品先用75%酒精消毒表面, 再用无菌剪刀剪去外壳, 取出果肉, 称取25 g样品;不带壳样品无菌操作直接称取25 g检样进行检验。

(7) 方便面:未配有调味料的方便面, 用无菌操作开封取样, 称取面块25 g, 进行检验;配有调味料的方便面, 用无菌操作开封取样, 将面块和全部调料及配料一起称量, 按1:1加入灭菌生理盐水, 制成检样匀质液。称取50 g匀质液加至20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 制成1:10稀释液, 进行检验。

2.菌落总数试验原理

食品有可能被多种细菌所污染,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食品中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 在一定条件下 (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p H、需氧性质等) 培养后, 所得每克 (毫升) 检样中形成的细菌菌落总数。因此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的结果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数量, 仅仅反映在给定生产条件下可生长的细菌数量。

3.菌落总数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1) 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 全过程不得超过30 min。

(2) 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 如调味品醋、水产品等食品, 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 约4 mL。

(3) 含有屑片和屑粒的样品如糕点、肉制品、苦荞茶等, 要准确区分菌落和屑片。

(4) 饮料企业在满足产品标准的前提下, 也必须选取至少2个稀释度。

(5) 若稀释度选择为10-2和10-3, 而且平板上菌落数均为0, 菌落总数结果不可以为<100, 这证明稀释度选择错误, 须重新做实验, 选择更低的稀释度。

4.大肠菌群试验原理

(1) GB/T 4789.3-2003中胆盐或3号胆盐和结晶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特别抑制革兰氏阳性杆菌和粪链球菌, 通过抑制杂菌生长, 而有利于大肠菌群的生长;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 (EMB) 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G+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G-细菌, 在低酸度下, 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 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大肠杆菌能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混合酸, 菌体表面带H+, 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 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 故使菌落染上深紫色, 且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其他几种产酸力弱的肠道菌的菌落也有相应的棕色。

(2) GB 4789.3-2010中MPN计数法是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方法。样品经过处理与稀释后用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进行初发酵, 是为了证实样品或其稀释液中是否存在符合大肠菌群的定义, 即“在37℃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而在培养基中加入的月桂基硫酸盐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 (但有些芽孢菌、肠球菌能生长) , 有利于大肠菌群的生长和挑选。初发酵后观察LST肉汤管是否产气。初发酵产气管, 不能肯定就是大肠菌群, 经过复发酵试验后, 有时可能成为阴性。因此证实试验是必需的。而复发酵时培养基中的煌绿和胆盐能抑制产芽孢细菌。

(3) GB 4789.3-2010中平板计数法:根据检样的污染程度, 做不同倍数稀释, 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 (VRBA) 中, 蛋白胨和酵母膏提供碳、氮源和微量元素;乳糖是可发酵的糖类;氯化钠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中性红为p H指示剂, 培养后如平板上出现能发酵乳糖产生紫红色菌落时, 说明稀释液中存在符合大肠菌群的定义的菌, 即“在37℃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因为还有少数其他菌也有这样的特性, 所以这样的菌落只能称为可疑, 还需要用BGLB肉汤管试验进一步证实。

5.大肠菌群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1) 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 全过程不得超过15 min。

(2) 在新旧标准更替过程中, 若产品标准大肠菌群指标值的单位为MPN/100 mL (g) , 则用GB/T 4789.3-2003, 若产品标准大肠菌群指标值的单位为MPN/mL (g) , 则用GB4789.3-2010。单位MPN/100 mL (g) 和MPN/mL (g) 绝不是简单的百倍关系, 严禁将2个标准混用, 即新标准的检验方法查旧标准的MPN检索表。

结论

综上所述, 试验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验员须首先清楚试验原理, 按照生产产品的特性, 从人、机、料、法、环5方面严格落实, 客观准确地检验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 为产品质量把关。

出厂检验 篇2

判定企业是否具备出厂检验能力,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出厂检验制度、人员素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检验记录等进行检查,企业应当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1.有独立行使产品质量检验并具有质量否决权的检验机构;

2.检验机构有健全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3.检验机构具有相关产品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仪器和设备,能满足规定的精度、检测范围要求,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检验机构有满足检验工作需要的员工数量,检验人员熟悉标准,经培训考核合格;

5.能科学、公正、准确、及时提供检验报告,出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符合以上要求并可以完成全部出厂检验项目的企业,可以确定为企业具备出厂检验能力。如果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检验项目不能检验,则该厂不具备自行出厂检验能力。

检验报告有三种:产品发证检验报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产品出厂检验报告

具体写法

一、项目的填写

样品名称:生产厂家:

样品批号:受检单位:

样品数量:代表数量:

样品包装:收检日期:

检验目的:检验起止日期:检验依据:

二、“检验项目及结果”的填写:

应填写测定次数和相对标准偏差(偏差)

示例:

检验项目及结果:

项目:酱油的相对密度

结果:d2020=1.112,n=5, Sr=0.02%

三、“评价意见”的填写

两种情况的填写方法

1、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时:

本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02%不超过规定值,结果可靠;受酱油的相对密度为d2020=1.112。

(实际岗位时可向上一级报送)

2、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

本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为×××,超过规定值,结果不可靠,需重新检验。

加强食品出厂检验监管的认知思考 篇3

在食品质量安全监控过程中, 产品的出厂检验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出厂检验是食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程序, 如果出产检验不能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严格地把关, 在进入市场出现问题后, 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 严守出厂检验这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食品出厂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现存的食品出厂检验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一些企业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对出厂产品进行逐批的检验, 很多只是走一个形式;第二, 相关的出厂检验人员不足, 专业素质也较差;第三, 相关的提供设备的机构并不健全, 并不能提供比较完备的设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第一,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对出厂检验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二, 食品生产企业的检验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 使检验人员的检验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第三, 食品生产企业没有配备有效的检验设备。除此之外, 食品生产企业因考虑成本因素, 自身不愿意为出厂检验增加投入。

加强食品出厂检验的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的效率,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来改善食品出厂检验目前的情况。

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生产企业应该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负主要责任, 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负的责任更为重大, 否则就会使许多制度成为摆设, 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首先, 可以通过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 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食品质量安全所负的责任, 使他们成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践行者;其次, 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把相关的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成质量相关制度, 并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度, 明确相关责任。

加强对食品检验人员的培训,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食品检验人员是食品安全质量检验的践行者。企业相关的质检部门, 要加强对食品检验人员的培训。在培训时, 如有必要可以邀请专家来授课, 培训的内容要全面, 涉及多方面的检验知识, 从理论到实践, 对检验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直到能够独立完成检验任务。经过培训后, 合格的检验人员才能持证上岗。

加强出厂检验管理, 保障产品质量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不仅要企业加强质量的监管, 还要有政府相关质检部门的配合。可以采取比对检验的方式, 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首先, 质监部门可以组织食品企业之间的比对检验, 通过比对, 从而使食品企业的检验质量能有个全面的提高;其次, 要建立标准的实验室, 此实验室还要承担监督的职责, 对于不合格的实验室要责令其限期整顿;再次, 还要对不参加比对实验的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检验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出厂检验能力, 还要把握好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做好检验的宣传工作, 使全社会能够对其进行监督, 加强对检验人员的管理, 提高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微生物出厂检验

微生物的出厂检验主要有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这两个检验项目, 而这两项可以对食品的细菌污染程度进行判定。要准确客观地检验出相关微生物的数量, 对食品安全进行客观地判断, 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 相关的检验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备检验的资质;其次, 检验设备要能够满足相关的检验操作;除此之外, 进行检验的检验室, 要能够满足实验的需求, 干净整洁。

菌落总数的检验原理

由于食品可能被不止一种细菌所感染, 所以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 食品中的菌落总数指的是在食品经过检样的处理之后, 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能是在培养基中等情况下, 进行培养之后, 所得到的一定单位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由此可知, 食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并不代表食品中所存在的所有的细菌数量, 它只代表食品在一定生存条件下所存在的细菌数目。

大肠菌群的检验原理

第一, 可以采用MPN计数法对大肠菌群进行检验。首先, 把经过处理的样品和经过稀释后的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混合进行出发酵,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所测试的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其次, 在初发酵后要进行观察, 观察LST肉汤管是否产气了;再次, 其实产气管并不能代表大肠菌群一定存在, 还要再次发酵以证明是否真正存在。因此, 在这种实验中, 验证实验是必须要做的。

第二, 可以采取平板计数法。根据检样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程度的稀释, 以满足实验要求。然后根据GB4789.3-2010中的规定进行试剂的添加和培养。如果平板上出现了紫红色菌落时, 就说明稀释液当中存在符合大肠菌群定义的菌, 但是还需要做验证实验。

结语

关于产品出厂检验的问题 篇4

湖北荆州市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行政复议案例分析

青海省政府法制办公室:http:// 来源: 创建时间:2011年9月22日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07年6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05号),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503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监管也因此成为工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分析评点食品安全监管行政复议案例,对提高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维护公共食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

[案情简介]

2007年10月30日,公安县工商局以当事人易某、谢某在工商部门进行了食品安全法规宣传,对当事人食品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未建立食品进货台帐、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未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下发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预警书”后,仍在从事销售某有限公司生产的“**啤酒”经营活动中,对经销的“**啤酒”,现场不能提供该批次啤酒的检验报告且未按规定建立产品进货台帐,违反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及•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之规定为由,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二款及•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八、二十九条之规定,对当事人分别作出了“责令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台帐、罚款6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公工商处字„2007‟第159号、公工商处字„2007‟第160号)。

当事人易某、谢某不服公工商处字„2007‟第159号、公工商处字„2007‟第160号行政处罚决定,同时于2007年12月20日向荆州市工商局申请行政复议。

[处理结果]

在复议审查过程中,经荆州市工商局主持调解,申请人易某、谢某分别与被申请人公安县工商局于2008年2月18日达成调解协议,申请人承认被申请人公工商处字„2007‟第159号、公工商处字„2007‟第160号行政处罚决定对其违法行为的认定,被申请人对公工商处字„2007‟第159号、公工商处字„2007‟第160号行政处罚决定中的“罚款6000元”变更为“罚款2000元”,申请人不再要求行政复议机关继续审理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发生的行政复议案件。

[主要问题分析]

本案虽然以“经行政复议机关调解,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达成协议,申请人不再要求继续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结案,但是,在本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执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一、罚款成为行政执法的目的

各级政府出台有关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目的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罚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规定出台后,食品经营者有一个了解、适应和逐步落实的过程,工商部门应大力宣传各类政策法规,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帮助经营者建立、落实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而不能仅仅以行政处罚一种手段来督促经营者建立、落实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本案中,公安县工商局虽然下发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预警书”,但预警书所列内容并不全面,当事人也在逐步落实相关制度,且当事人经营额均不超过300元,工商部门处罚6000元显然偏离了行政执法的目的。

二、行政处罚未依法定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工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停止销售;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检验报告复印件销售产品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

•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八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3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3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第十三条规定为“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对不合格食品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采取销毁等措施予以处理。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食品,在营业场所内公示,并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告,通知购货人立即停止销售、食用,负责将该食品召回、销毁。”

依据上述规定工商部门处罚6000元显然超出了法定依据。

三、检验报告的效力确认疑问

本案中,申请人认为,本案不是没有检验报告,供货商提供了相应的检验报告,符合•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销售者应当向供货商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商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检验报告复印件的产品,不得销售”。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国质检法„2007‟454号)中明确了“特别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检验报告:…

3、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具有相应检验能力的企业内部检验机构,依法为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具的出厂检验报告。”因此,公安县工商局将一个经过国家“ISO”和“QS”认证的大型企业的内部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视为没有效力的检验报告是错误的,应予纠正。被申请人认为,•特别规定‣并未授予国家质检部门对该法规相关条款的解释权,且国质检法„2007‟454号所指企业内部检验机构出具的出厂检验报告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在目前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出具的出厂检验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

本案复议机关虽然以调解方式终结此案,但并不认同被申请人看法。国家质检部门作为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部门出台的文件应具有法律效力。•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验制度”,国家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企业的每批次产品进行检验。•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因此,本案复议机关认为依法成立的企业内部检验机构出具的出厂检验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在今后的行政执法中,应予采信。

[案件办理启示]

通过本案,我们不难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是行政执法的生命线。但是依法行政不仅仅是有法可依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执法者的具体实施。执法者的素质的提高就成为执法水平高低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执法者对依法行政这个理念理解到最深处,体现在在行政执法的每一点,才能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

二、公民的法律意识正在增强,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的时候要更能把握依法行政的本质。执法机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强化公民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环节。要强化执法人员学法寓于执法的理念,通过管理相对人的监督,促使执法人员完善执法,提高水平。

出厂检验 篇5

中小食品生产企业自行出厂检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 (本文所指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 对出厂检验不重视。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一些企业关注的只是产值和利润, 只要不出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就心安理得, 有的认为自行检验只是做给别人看的, 有的是为了取证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少数生产保质期较短的食品企业, 细菌检测数据还没有出来, 产品已销售一空, 就认为检验只是马后炮, 没有任何意义;有的还认为是政府监管部门给企业设置的准入门坎, 对投资出厂检验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是检验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企业对出厂检验工作的不重视, 检验员的选用配备也是差强人意, 因为中小食品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 学习培训大多选送自已的亲属, 没有学历和所学专业的选择;而检验员培训又以应对发证审核为主要目的, 学时短、教材不统一, 培训效果很难用一个标准判定;加之平时出厂检验做得少, 或没有真正开展出厂检验, 时间稍长就全忘记了, 核查时拿给核查员看的只能是胡编乱造的“出厂检验记录”。

三是弄虚张作假、临时应付检查的情况时有发现。在部分企业, 每到新发证或期满换证时, 化验员才派上了用场, 有的急时抱佛脚, 在劳务市场找一个持证的人员临时客串, 有的能够回答核查员的提问, 有的现场还能操作, 但在审查出厂检验记录时, 用心一查就不难发现造假的痕迹, 甚至发现了一些让人嘀笑皆非的错误;有的核查员感叹:与其这样让其哄骗人, 还不如不要这种“出厂检验”。事实上低水平的或弄虚作假的“出厂检验”报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中小食品生产企业自行出厂检验的对策

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 但是出厂检验是指导食品生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合格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 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在目前政府监督抽查不能覆盖企业生产的每一批产品的情况下, 出厂检验是最为有效管用的方式, 也是食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要求;有很多食品企业努力办好自已的化验室, 坚持批批抽检, 另外还利用这个平台, 开展过程检验、新产品研发检验, 较多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 加大了自行检验的投入, 有的企业通过办最好的检验室来提升企业形象。办好自行出厂检验, 对生产者有利、对消费者有利, 应该是企业主不二的选择。如何应对目前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自行出厂检验存在的乱象, 笔者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 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企业对出厂检验不重视, 说到底还是一个质量意识问题, 企业主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当下的中国, 全民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已近形成, 粗制滥造、掺杂掺假、滥加添加剂等行为为国人所不齿。对待质量意识差的食品企业, 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企业主和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 有人说, 教育问题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道坎。只有企业主和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增强了, 企业质量就有人抓了, 必要的质量投入就有着落了, 视质量为企业生命的氛围就有可能在企业形成。另外就是要加强对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管理员要培训、车间操作工要培训、化验员要培训, 要让其知道食品生产事关人体健康安全, 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出厂检验报告是企业食品出厂的通行证, 不能造假、更不能随心所欲地滥发, 发出去的检验报告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督促企业依法办事, 对未落实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企业给予应有的制裁。一是在食品生产许可环节, 不能落实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新发证或期满换证企业就不能通过核查。现场核查应对化验室进行动态核查, 核查组可带盲样让化验员现场操作, 出具现场试验报告, 现场对化验员检验能力作出评价;期满换证企业须查看2年的出厂检验记录, 对其真实性进行审定;还须查看企业是否每年参加比对试验或能力验证, 结果是否满意;对化验员现场考核不合格或出厂检验记录造假或不参加比对试验、结果不满意的企业坚决不予通过。二是在日常监督、执法检查中应对企业落实出厂检验记录制度进行执法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第八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 出厂检验记录制度;……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 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停业, 直至吊销许可证。”而目前此类执法检查进行得太少, 处理较轻, 对企业没有触动。三是将企业落实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在企业质量信誉档案中予以记载, 作为评定企业质量信誉等级的重要依据。

三是尽快修订《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部分食品审查细则, 既要突出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重要性, 又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对设立食品生产企业的申请人规定条件审查记录表共37条, 与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相关的只有3条, 且对出厂检验记录质量如何、是否造假、是否按规定保存没有要求作出评审记录, 是不太合理的;还应明确核查组成员须有1名精通检验技术, 便于开展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核查。部分食品审查细则对出厂检验项目的规定, 对必备出厂检验设备的规定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例如, 细菌检测都需配制培养基, 配好灭菌后不可能短时间用完, 也不可能天天配、天天灭菌, 置冷藏保存是必要的, 必备设备应增加冰箱。再如, 小麦粉、淀粉出厂检验项目灰分, 部分食品过氧化值检测, 化验室必需有通风橱柜等必备设施, 在细则中应明确。

出厂检验 篇6

1 人员因素

人, 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 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就首先要从人员因素着手。微生物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的人员来操作或指导微生物检测[1], 特别强调有高度的主观判断力。实验室检验人员是影响数据可靠性和检验结论正确性的最关键因素[2], 微生物检验室最好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的技术工作。但很多中小食品企业技术检测基础薄弱, 设备和人才力量都不足, 加上有些企业负责人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生产中只着眼于生产成本和产品利润, 这些都使得企业出厂检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就微生物项目而言, 人员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检验人员学历较低, 只接受过简单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而对实际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则是一片空白, 只是简单培训后就上岗操作, 所以在质量控制和出现异常结果上的把握就会相应缺乏能力, 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做背景。因而提高人员素质重在思想认识, 应从实际出发, 可以通过上质监所的培训班、自身摸索、多收集接纳一些微生物检验方面的技术、方法等来补充检验技术的空白, 以更新和提高对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能力, 通过增多实验次数来增强自己的主观判断力。又如可以阅读GB/T 27405-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微生物检测》、GB/T 4789.1-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等都是很好的基础资料。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精密细致的观察和操作能力[3]。

2 设备仪器

生产中, 设备是否正常运作, 工具的好坏都会影响生产进度, 所以, 设备对企业而言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检验质量的又一因素。微生物实验室仪器配置应能满足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4], 设备仪器需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检查运行状况, 定期记录, 做好维护工作。企业一般要配置高压灭菌锅、电热烘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洁净工作台等仪器, 对这些仪器的使用要注意。

如对于消毒灭菌器械, 首先要求检定。高压灭菌锅可用生物指示菌法 (常用) 、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5], 高压灭菌锅温度波动范围110 ℃, 115 ℃和121±2 ℃。干燥灭菌箱温度要求与精确度:160±5 ℃或180±5 ℃。高压灭菌锅是进行湿热灭菌的必备仪器, 湿热灭菌的效果要好于干热灭菌, 所以其压力、温度等是否达到灭菌要求关系重大, 如不定期检定检测, 压力温度等不在灭菌要求的范围内, 就会造成对所用器皿、培养基等灭菌不完全, 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企业一般配置的是小型的压力锅, 这一类型的灭菌锅不是自动控制温度, 因而作业时对温度和压力应该注意。在对LST肉汤和BGLB肉汤进行高压灭菌时, 温度和压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除影响灭菌效果外, 还会造成小倒管内留下一个气泡, 影响对是否产气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又如净化工作台, 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主要是在其中进行, 因此, 对净化工作台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确保仪器在正常状态下运行, 以及净化程度达到相关要求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

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是用于保证微生物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6]。培养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的培养结果, 对检测结果也就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新购买的培养基, 首先应进行物理性质及感官方面的检查, 初步判断其质量状况, 若发现培养基有受潮现象或物理性状发生变化应弃之不用[6]。

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必须统一。使用商品化脱水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时, 应遵循说明操作, 如质量/体积、制备步骤、灭菌条件等。

配制培养基应使用蒸馏水或相同质量的水, 以排除测试条件下抑制或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6]。

培养基配制分装后应及时灭菌, 灭菌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 以达到灭菌效果, 培养基一般采用湿热灭菌进行。

除特殊说明和标准规定, 通常情况下基础培养基应在4 ℃冰箱中保存不超过3个月, 或在室温 (20 ℃) 下保存不超过1个月, 以保证其成分不会改变[6];配制好的培养基不宜久放, 因为培养基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会使培养基变酸, 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在冰箱中存放LST肉汤和BGLB肉汤须注意, 在低温下因为气体的溶解度大, 当放在室温下时, 温度升高, 气体溶解度变小, 会有小部分气体从肉汤中释出, 进入小倒管后有小气泡产生, 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培养基应用沸水浴或高压锅中的蒸汽使之融化, 避免用电炉直接加热融化, 经高压的培养基应尽量减少重加热时间, 避免过度加热破坏其中的营养物质, 融化后应尽快使用, 放置不应超过4小时[6]。

用于配制培养基的玻璃器具, 应注意残留消毒剂或者其他抑菌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无菌试验。每批配好的培养基须进行无菌试验, 随机选取5%~10%的量, 35 ℃温度下过夜培养, 证明无菌生长为合格。

4 检验方法

4.1 管理文件的制定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保证, 是规范工作行为的章程[7]。微生物实验室应该制定并实施专门的程序文件, 作为对相应的检测活动的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文件:各级操作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样品及药品的接收、保存及管理措施;培养基、试剂以及实验用水的配制方法操作文件;环境条件及使用仪器的监控记录等。

4.2 抽样和检验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要根据抽样方法对每批次产品进行随机抽样, 及时检测, 抽样的关键应该注意科学, 以使检测结果能更好地反映整批次的质量。

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4]。食品中一般含有较高的糖、乳以及油脂等营养物质, 能给微生物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 时间耽搁得越少, 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 标本储存时, 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均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4.3 结果观察

在观察菌落总数结果时应细心, 如果菌落总数观察结果相差几个或十几个, 那么乘以稀释倍数后报出结果就会相差几十甚至上百, 对结果影响挺大。当菌落与食物残渣难以分辨时, 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 使菌落培养后显色, 易于辨别[8]。

4.4 其他微生物项目的把关

霉菌和致病菌虽不是出厂检测项目, 但企业在生产中也要注意把好关。如生产设备清洗不彻底会造成残留的物质变质, 容易发生霉变, 导致霉菌污染, 成品仓库的温湿度控制也是很重要的, 在贮存中不注意环境条件, 就容易发霉, 因为霉菌的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28 ℃, 一般3天就会长出。在厂房设计建设中要注意防蝇防鼠设施的建设, 避免食品原料和成品在贮存中因昆虫和老鼠的叮咬, 受到致病菌的污染, 如鼠伤寒沙门氏菌;食品包装时也要注意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以免污染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

5 检测环境

在实施检验过程中, 检验员一般只注意做好微生物卫生指标的检验, 很多都忽视了检测环境, 由于环境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要保证检测过程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 保证环境符合相应要求十分必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重点控制的是空气污染。无菌室和缓冲间要经常做沉降菌测试以检验空气洁净度是否达到要求。

防尘源性污染措施。定期进行实验室的熏蒸消毒, 工作前后消毒液喷雾降尘, 擦拭工作台面。净化工作台应定期更换滤网并做沉降菌测试。

防人源性污染措施。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应进行二次更衣, 洗手, 换鞋、带口罩、帽子, 不可穿着在微生物实验室以外的工作服进入, 无菌室所用的衣帽等应定期进行高压灭菌消毒。

需在无菌条件下工作的区域应以明确标识并能有效地控制、监测。每次实验之前均要进行臭氧杀菌或开紫外灯照射不少于30分钟, 以达到相应的无菌条件。定期进行空气落菌实验, 可参照GB/T 16292~16294-1996 《医药工业洁净室 (区) 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进行[9]。

实验室的消毒杀菌可参考GB 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5]。

6 小结

产品微生物检验, 在预防疾病及研究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开展质量控制, 注意各个检测的关键点, 提高检测准确度。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经批批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 是确保食品质量源头安全的重要保证, 也是落实食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措施及抓手。按照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相关要求, 食品在生产时必须落实批批检验制度, 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所以企业在生产时应树立“质量第一, 以质取胜”的信念, 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 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

摘要: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之下, 食品企业的产品都要进行出厂检验, 在各类食品中, 一般都要求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两个微生物指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结合质量管理中4M1E法 (人、机、料、法、环) , 谈谈如何提高食品企业微生物项目出厂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徐艳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1) :63-65.

[3]张红.浅谈食品生产企业化验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调味品, 2001 (6) :33-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89.1-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SN/T1538.1-2005培养基制定指南第1部分: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7]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8.

[8]王占成, 马晓莉.TTC在食品菌落总数测定中的应用[J].广西预防医学, 2003, 9 (1) :45.

上一篇:城市古建筑下一篇:纸质档案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