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资源(共8篇)
检验资源 篇1
一、引言
一国或者一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其经济进步的关键要素。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有两大观点:“资源福音”观与“资源诅咒”观。“资源福音”观认为自然资源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源诅咒”观则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会导致该国或该地区在依赖自然资源的情形下忽视人力资本以及科技等关键要素的投入,从而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中期最先有了“资源诅咒”思想的萌芽,而“资源诅咒”的说法最早是于20世纪90年代由Auty提出。“资源诅咒”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必然有助于经济发展,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诅咒”假说强调的是自然资源丰富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了我国12个资源丰富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检验“资源诅咒”现象,验证自然资源给各个省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Warner和Sachs(1999)研究了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发现,丰富的资源阻碍了智利、古巴、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的经济进步。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Elissaios和Reye(r2006)研究了美国各州资源和经济数据,结果同样证明了资源丰富的夏威夷、密歇根州以及阿拉斯加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许多资源富足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普遍偏低。然而韩国、日本、新加坡、匈牙利其资源贫乏,相反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当的高。
(二)国内文献
陈林生和李刚(2004)分析了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发现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反而越迟缓。徐康宁和韩剑(2005)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山西、新疆、贵州等地,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自然资源稀缺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我国领先地位的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邵帅和齐中英(2008)运用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西部省份的能源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其传导机制作了实证的检验,证实了“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资源诅咒”现象,本文选取我国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同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取涵盖了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丰裕度、物质资本投资水平、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科技创新水平、第三产业发达程度以及经济制度条件。具体见表(1)所示。通常情况下以人均GDP增长率的大小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广义的自然资源除了能源资源以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因此,仅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研究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了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之后,本文选择了以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这三种能源资源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程度。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值作为评判该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水平的标准。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而以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最为准确和合理。每万人中从事科技研发人员的数量、三种专利的申请数或者授权数、科技公司指数以及科技园区的数量等指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某一地域科技创新的强度。在众多指标中,本文选取了三种专利的授权数来度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采用对外开放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制度条件的好坏。本文也选择了对外开放度,同时将对外开放度量化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由于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国或者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本文引入了这一指标,并用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来代表。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6-201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12个省份1996-2011年的统计年鉴等。
(二)模型构建
根据我国资源丰富省份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t表示从1996年至2011年各年份;m表示各截面成员;α1、α2为常数项向量,β1、β2、δ、ζ、η、λ、γ为系数向量,μi、εi为随机扰动项。Y代表人均GDP增长率,即(GDPt-GDPt-1)/GDPt*100%。本文以R代表自然资源丰裕度,它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资源来衡量的,并按照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分别赋予0.75、0.17、0.02的权重,即某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度Rm=coali/coal*0.75*100%+oili/oil*0.17*100%+gasi/gas*0.02*100%[6]。F、E、P、O、S这几个指标在表(1)中已详细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或混合数据,它同时包含时间序列和截面空间两个维度的信息,是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混合。由于面板数据反映了时间和截面二维上的信息,因此,应注意的是面板数据也有存在单位根的可能性。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是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分析的必要前提。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存在,本文利用Eviews6.0分别对GDP、R、S、F、E、P和O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序列在一阶下都平稳。接下来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R、S、F、E、P和O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这一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也是相符的。
(二)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由于从时间上来看,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从截面上来看,不同截面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排除混合估计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本文决定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只将Y和R纳入模型,不考虑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是单纯的分析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即上面的模型(1)。利用Eviews6.0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表(2)所示。在表(2)的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到,Y和R两者的相关性是-0.091459,且p值达到了0.0481,初步断定这两者之间有着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接下来我们利用模型(2),也就是同时将其他变量纳入模型加以分析,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将两个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R的系数从-0.091459变到了-0.119239。由此可见,丰裕的自然资源一方面直接阻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经由其他要素间接阻碍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其他几个解释变量S、F、E、P、O与被解释变量Y之间都表现出了正相关关系,这与现实情况也是相吻合的。在这些解释变量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反映科技创新水平的P和反映对外开放程度的O。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创新尤其重要。回归结果也表明了科技创新水平P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2)本文中以对外开放程度来衡量我国各省份经济制度条件的好坏,结果验证了经济制度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制度条件优越,目前我国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物质资本的投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经济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有充分的物质投入作保障。资源型地区对物质资本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因此F与Y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比较符合资源型地区的实际情况。(4)作为资本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人力资本却表现出了与Y比较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由于资源丰富省份严重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因而产业结构以采掘业和相关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要求比较低,直接导致了资源丰富省份忽视对教育的投入,导致人力资本投入水平极其低下,从而出现了上表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E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系数比较小的结果。现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5)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逐渐强调第三产业的进步,尤其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以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更是显而易见。从表中我们也看到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S给经济带来的正向作用。
(三)横截面分析
尽管前面的分析验证了“资源诅咒”现象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份存在的真实性,但是对这12个截面成员来说,人均GDP增长率与自然资源丰裕度的相关性却参差有别。我们以人均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自然资源丰裕度为解释变量,对12个省份单独做回归分析,各省份两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12个截面成员中相关系数有正也有负,也就是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给一些省份带来“诅咒”的同时,也给另一些省份带来了“福音”。对12个截面成员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1)负相关程度比较高的是吉林、青海、西藏、宁夏和黑龙江。由于这些省份一直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而且在科技创新水平、教育经费支出、物质资本投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制度条件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资源诅咒”现象在各地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2)河南、贵州以及内蒙古呈现出了比较弱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省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河南、贵州以及内蒙古近年来加大了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科技、教育等的投入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因而“资源诅咒”有了一定的缓解,表现得没有过去那么明显。(3)山西、陕西和甘肃这三个省份呈现出了比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自然资源给这几个省份带来的是“福音”。“十一五”规划以来,山西、陕西和甘肃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使经济有了新的增长。(4)在以上12个截面成员中,湖南省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近年来,湖南一直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借助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建设,逐渐强化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资源诅咒”现象并未表明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的发展就越受到限制或者说会面临发展缓慢甚至滞后的情况,关键就看是否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只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就能把“资源诅咒”变为“资源福音”。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省际层面的确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比较明显的是吉林、青海、西藏、宁夏和黑龙江,表现相对微弱的是河南、贵州以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和湖南这四个省份呈现出的是“资源福音”。由于各省在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自然资源给各省份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与教育投入不足、生态破坏严重以及腐败现象泛滥等。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型地区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此同时,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逐渐掌握和提高产业以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金融以及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给予保障。(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资源型地区在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采掘业、加工业的同时,应努力开辟和扩大与其资源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全民素质。在影响生产力进步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灵活最积极的,制度的改革、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善以及文化氛围的培养等等都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才能得到高效长远的发展,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4)加强监管,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政府要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有关部门也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改变资源开采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开采,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型地区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本文利用1996年至2011年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检验“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是否存在。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在给部分省份带来“诅咒”的同时也给另一些省份带来了“福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经济增长,资源诅咒
检验资源 篇2
1.2 重复检测成本较高由于我国行业较多,部门较杂,造成了很多检验出于多家,各地对食品检测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方法并不完善,无法形成科学、完整、系统性的检测渠道,在当前情况下,对食品认定检验既有各部委认定的国家级标准,也有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资质评价,多种认证、检验结果并存,使我国食品检验出现许多障碍,各地机构、标准的不同,增加了工作负担,重复了劳动,只有在一个地区建立统一的机构与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重复认定而产生的成本与人力支出,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障食品检测快速有效。
1.3 快速检测技术不完善在对农药的检验中,我国各类检验手段还有许多不足,近年来,虽然在农药残留检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在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提高较快,只是在快速检测技术上仍有待完善提高。我国各类规范标准较低,许多还存在着环境污染物问题,在西方欧洲等发达国家检测标准来看,我国的标准较为宽松,发达国家能够直接对二恶英的超痕量进行检测,并快速检测激素、瘦肉精情况,通过精密仪器分析,依靠相关科学技术,把标准抬高,保证食品各级指标安全可靠;相比之下,我国在快速检测技术、设备、方法、手段等方面就显得传统保守了,技术上较为落后。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快速检测方面的不足、技术不完善、设备匮乏等状况,才能进一步找到提升改进方向,各级各类检测机构一定要全面解决食品检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调动分配好现有资源,才能全面改进传统的检测办法,提高检测效率与质量。
2 完善我国食品检验的有效对策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生产秩序,特别是在市场调节的经济环境下,更需要良好公正的法律保证,不论任何企业与个人,只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性商业活动,均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法律法规能够从本质上约束不良经营生产活动,能够很好的保障质检工作公平公正,这是质量检测的最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要不断走出去,通过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各项法律,以实际发生为基准,积极开展对外的融合,在广泛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总结国外成型经验,完善各项立法,在源头上进一步规范好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内容,确保法律执行到位、人人遵守。在法律保障基础上,全面实施技术考核与达标,以严格科学的技术标准介入检测,以食品安全法律、行业技术标准双效驱动,形成强有力的规范食品安全行为,通过监督检查将各项检验措施落实到位,全力完善责任制度,构建食品安全的各层建设体系。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发挥食品检验职能。
2.2 构建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协调好各方面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问题,在客观的基础上,奠定良好科学的检测分析标准,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加强核对,避免出现不当行为。而在当前现代科技条件下,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较为发达,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全面共享的平台,公开食品检测资源及检测信息,由专业人员负责指导、输入、维护等工作,把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起来,做到及时、有效的市场管理,及时清退不具备检验资格的不合法检测机构,保护公民知情权,从根本上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和权威性。
2.3 完善食品检验机构依法授权食品检验机构合法的权力,进一步发挥食品检验检测职能,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由食品检测部门牵头,确定责任分工,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环节,各个机构间要做好沟通、配合,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节省资源、人力和财力。
2.4 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大事,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避免贸易壁垒。在法律框架下,全力提高竞争公平性、公正性。要把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全面整合、规范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市场秩序,把食品安全环境优化到最优,保证百姓饮食健康。所以说,要想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根本上离不开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重要作用,还要借助舆论形式,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2.5 统一规范食品检测标准在现有基础上,要不断加强完善食品检验技术、设备、方法和手段,在一个统一标准规范下,进行食品检测。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检测标准,特别是有机污染物、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植物病原体等均要制定细则准则,加强快速检测技术,全面提高检测效率。
3 结束语
浅谈食品检验资源的现状及对策 篇3
1 食品检验资源现状分析
1.1 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
我国各地食品检验资源差异较大, 从地域分布状况来看, 食品实验室建设并不完善, 有些地区过分饱和, 有些地区特别缺乏, 可以说是分布并不均匀, 特别在我国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 各种资源严重不足, 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缺乏完善的食品检验体系, 检验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更有些地区, 根本就没有一个常设的食品检测机构,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分配, 根本不利于提高食品检测检验整体水平, 更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从整体情况看, 目前, 我国各类食品安全的监督手段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各种方法较为薄弱, 具体就是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放在产品的最终出厂环节, 而缺乏过程控制意识, 无法保障食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 特别不利于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由于法制的不健全, 监管的层级不到位,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过多的集中到了大型品牌企业上, 对那些分散的、小型的食品生产企业, 却没有监管到位, 起不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造成小企业处于无管理状态。
1.2 重复检测成本较高
由于我国行业较多, 部门较杂, 造成了很多检验出于多家, 各地对食品检测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方法并不完善, 无法形成科学、完整、系统性的检测渠道, 在当前情况下, 对食品认定检验既有各部委认定的国家级标准, 也有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资质评价, 多种认证、检验结果并存, 使我国食品检验出现许多障碍, 各地机构、标准的不同, 增加了工作负担, 重复了劳动, 只有在一个地区建立统一的机构与标准,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重复认定而产生的成本与人力支出, 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保障食品检测快速有效。
1.3 快速检测技术不完善
在对农药的检验中, 我国各类检验手段还有许多不足, 近年来, 虽然在农药残留检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在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提高较快, 只是在快速检测技术上仍有待完善提高。我国各类规范标准较低, 许多还存在着环境污染物问题, 在西方欧洲等发达国家检测标准来看, 我国的标准较为宽松, 发达国家能够直接对二恶英的超痕量进行检测, 并快速检测激素、瘦肉精情况, 通过精密仪器分析, 依靠相关科学技术, 把标准抬高, 保证食品各级指标安全可靠;相比之下, 我国在快速检测技术、设备、方法、手段等方面就显得传统保守了, 技术上较为落后。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快速检测方面的不足、技术不完善、设备匮乏等状况, 才能进一步找到提升改进方向, 各级各类检测机构一定要全面解决食品检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调动分配好现有资源, 才能全面改进传统的检测办法, 提高检测效率与质量。
2 完善我国食品检验的有效对策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生产秩序, 特别是在市场调节的经济环境下, 更需要良好公正的法律保证, 不论任何企业与个人, 只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性商业活动, 均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法律法规能够从本质上约束不良经营生产活动, 能够很好的保障质检工作公平公正, 这是质量检测的最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要不断走出去, 通过国际上的交流合作, 不断完善各项法律, 以实际发生为基准, 积极开展对外的融合, 在广泛借鉴、参考的基础上, 总结国外成型经验, 完善各项立法, 在源头上进一步规范好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内容, 确保法律执行到位、人人遵守。在法律保障基础上, 全面实施技术考核与达标, 以严格科学的技术标准介入检测, 以食品安全法律、行业技术标准双效驱动, 形成强有力的规范食品安全行为, 通过监督检查将各项检验措施落实到位, 全力完善责任制度, 构建食品安全的各层建设体系。在工作中,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 真正发挥食品检验职能。
2.2 构建检测信息共享平台
全面协调好各方面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问题, 在客观的基础上, 奠定良好科学的检测分析标准, 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加强核对, 避免出现不当行为。而在当前现代科技条件下, 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较为发达, 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全面共享的平台, 公开食品检测资源及检测信息, 由专业人员负责指导、输入、维护等工作, 把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起来, 做到及时、有效的市场管理, 及时清退不具备检验资格的不合法检测机构, 保护公民知情权, 从根本上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和权威性。
2.3 完善食品检验机构
依法授权食品检验机构合法的权力, 进一步发挥食品检验检测职能, 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 由食品检测部门牵头, 确定责任分工, 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环节, 各个机构间要做好沟通、配合, 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节省资源、人力和财力。
2.4 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大事, 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 避免贸易壁垒。在法律框架下, 全力提高竞争公平性、公正性。要把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出来, 全面整合、规范管理, 强化食品安全市场秩序, 把食品安全环境优化到最优, 保证百姓饮食健康。所以说, 要想保证食品安全问题, 根本上离不开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重要作用, 还要借助舆论形式, 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2.5 统一规范食品检测标准
在现有基础上, 要不断加强完善食品检验技术、设备、方法和手段, 在一个统一标准规范下, 进行食品检测。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检测标准, 特别是有机污染物、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植物病原体等均要制定细则准则, 加强快速检测技术, 全面提高检测效率。
3 结束语
只有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食各类品检验体系, 善于发现食品检验资源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推动实现检测资源最大化, 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全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衣食住行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食品更是百姓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食品的的质量和安全又让人们无比担忧, 这个问题,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检验资源现状与条件,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寻出食品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同时提出有利于我国食品检验工作更好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食品检验资源,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部门
参考文献
[1]罗梅兰, 叶云, 梁超香.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06 (2) .
[2]朱永红.积极提升检验效率进一步提高食品检验工作水平[J].食品安全导刊, 2010 (10) .
检验资源 篇4
我国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现状
当前, 我国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总体情况是东部发达地区, 如上海, 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 检测资源充分, 而西部地区, 如宁夏、青海、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 检测资源匮乏, 主要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仪器设备、设施、资金等方面短缺。尽管国家在近年来提升县级食品检测能力项目方面, 对西部地区, 中央与地方资金配套投入的比例为4:1, 东部地区为2:1, 中央专项资金特别向西部地区倾斜, 但该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还是远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是, 当前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过度分散 (比如:质监、农业、水产畜牧、粮食、食药监、卫计委等部门都设置有食品检验机构。实际上, 这些机构很多形同虚设。) 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少, 食品检测机构重复建设, 势必导致县级食品检验机构总体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 由于食品检验机构分属多个部门, 中央层面对各个部门的资金支持侧重不同, 使一些地方出现有些食品检验任务繁重的检验机构连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基本大型设备都不具备, 而有些几乎不承担检验任务的机构却让大量检验设备闲置的尴尬局面。东部地区虽然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充足, 但同样由于多头建设、资源分散, 导致机构规模亦不够大, 技术力量有限, 检测资源得不到共享。
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政策导向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 (包括食用农产品, 下同) 安全监管工作, 不断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于2012年6月18日制定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要求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 增强检验技术服务的独立性, 使各类检验机构向所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同等检测服务;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机构, 避免重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2]20号) 要求, 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检测机构, 加大对检验检测能力薄弱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 避免重复建设。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 积极推广成功经验, 逐步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体系。2013年2月,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 将质监部门承接的食品生产监管职能和工商部门承接的食品流通监管职能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4月, 国家明确提出, 要求整合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 建立区域性的检验检测中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4]8号) 明确指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地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 并要求2014年年底前完成。2014年2月20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方案, 提出“两整合”, 即整合一个地市内不同县域之间、一个县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和促进“五统一”, 即统一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机构、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安排检验检测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检测经费、统一共享检验检测信息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总体思路, 并计划在全国18个省、地区首先开展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2014年10月2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北京市昌平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等30个试点单位。2015年, 国家批准了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第二批试点单位, 加上广西等一些省份批准的省 (自治区) 首批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单位, 至此, 全国范围内的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
1.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决心不够
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涉及多部门, 工作量大, 任务重, 进度紧。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整合情况看, 有些地方政府对整合工作的决心不够, 力度不大, 没有按要求及时落实配套资金, 没有扎实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没有协调各相关部门将涉及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真正整合到一个机构, 最终导致各相关部门由于缺少政府的统一指导, 资源整合敷衍了事,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整合方向不同, 导致整合工作难度加大
目前, 主要负责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工作的有质检部门和食药监部门。质检部门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发[2011]5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国办发[2011]37号) 的要求,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起来, 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 设立带有企业性质的检测机构, 强调机构的经营属性。而食药监部门整合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目标, 要求地方政府落实人员编制, 资源整合后建立公益性事业单位, 并作为今后政府唯一支持建设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强调机构的公益属性。整合的思想不统一, 无形增加了地方政府在资源整合方向决策上的难度, 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进度跟不上国家提出的要求。
建议
检验资源 篇5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却陷入了增长的陷阱,这使得一种基于实证分析的新学说———“资源诅咒”假说逐渐发展起来。“资源诅咒”指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限制了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地区。
学者们基于“资源诅咒”假说对世界多数经济体展开了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产品、矿产品等传统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刘红梅等[1]首次认识到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面临中国现阶段越来越紧张的水资源短缺,从虚拟水的角度展开了基于省际层面的“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检验,后来却鲜有学者基于虚拟水角度继续开展研究。虚拟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农作物、畜产品等的生长与制作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因此其产品等于以“虚拟”的形式包含了大量“看不见”的水。虚拟水作为一种新兴水资源管理视角,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与地区解决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我国农业用水占据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 以上,农业水资源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即各地区农业水资源的资源禀赋程度不同。本文以农业虚拟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探讨近20年来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省级层面的适用性以及长期发展趋势,丰富“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范围,对于我国农业虚拟水资源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1 “资源诅咒”假说研究进展
“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在实证检验和传导机制研究两方面。
关于“资源诅咒”理论的实证检验,学者们主要持有两种观点,即“资源诅咒”的存在论和不存在论。
存在论的支持者们相信“资源诅咒”假说的存在,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其中以Sachs等[2]为代表,他们基于全球95个发展中国家1970—1989年的数据,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后来,Papyrakis[3]和Hammond[4]等学者分别基于美国、委内瑞拉等市场进行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结论。国内学者徐康宁等[5]检验了“资源诅咒”假说,基于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能源资源为代表构建资源丰裕度指数,结果证明我国资源丰裕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慢于资源贫乏地区; 随后,他基于1970—2000年的跨国样本数据,引入更全面的控制变量,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再检验,证实了其存在性[6]。张馨等[7]选取中国30个省份1997—2007年的数据,检验得出我国能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但这种负效应在近10年有所减小。
Brunnschweiler[8]是不存在论的代表者,他选取了1970—2000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经济增长率和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张贡生等[9]从自然资源的丰度衡量指标设计存在缺陷、经济增长速度界定不清晰、忽视区域的异质性等方面也反驳了“资源诅咒”命题。
根据国内外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 1贸易条件恶化。Auty[10]提出,初级产品的价格多缺乏收入和需求弹性,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长期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而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却快速上升,造成它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荷兰病”效应。Subramanian[11]认为一国的经济可分成制造业部门和初级产品部门,通过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长足发展的动力机器一旦衰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负面影响。3人力资源不足。李莉[12]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减少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导致经济发展缺少创新,抑制了经济增长。4制度因素。冯宗宪等[13]基于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考察寻租行为对资源丰富国家的影响,结果多发现自然资源的丰裕带来更多的寻租行为,寻租导致了大量的腐败和市场残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源诅咒”假说。
虽然关于“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多,但以往学者多是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展开分析,刘红梅等[1]以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入等为影响因素首次检验农业虚拟水的“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更侧重分析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省际层面的适用性以及长期变化趋势。
虚拟水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伦敦大学的Allan教授[14]提出,目前国内外关于虚拟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虚拟水贸易及其对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虚拟水战略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15,16,17,18]。
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是实证中相对较难确定的一个问题,借鉴以往学者衡量能源资源丰裕程度的思想,如果一个地区有代表性的农产品( 包括主要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 的虚拟水含量多,则该地区的农业虚拟水资源相对丰富。部分学者在其研究中测算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单位重量的平均虚拟水含量,由于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论文直接运用他们的研究结论计算各地区的农业虚拟水资源禀赋程度,以检验农业虚拟水资源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2 “资源诅 咒”假说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2. 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检验“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模型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早期主要是在经典回归模型的框架下进行,随着面板数据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多的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资源诅咒”命题的实证检验。
一般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 Yit为被解释变量; Xit为解释变量; i为截面数据,t为时间序列数据; C + αit为构成截距项,其中,C是常数,αit是随机变量,衡量变量在时间上或个体间的差异; βit为回归系数构成的向量; εit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时间和横截面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2. 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全部为面板数据,包含了中国29个省份( 直辖市、自治区) (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将台湾、西藏、重庆除外) 1993—2012年20年间的样本观察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统计年鉴》。除此之外,计算各地区农业虚拟水含量的数据主要基于以外学者关于单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测算结果。论文测算的各地区农业虚拟水资源含量包括各省份由粮食、谷物、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棉花、蔬菜等构成的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加上由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禽蛋等构成的畜产品虚拟水含量以及各省区的水产品虚拟水含量之和。
3 地区经济发展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的相关性检验
3. 1 初步数据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但各地区之间农业虚拟水资源含量差异较大,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论文首先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展示各省农业虚拟水含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大致关系。
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指标的设计: 首先以主要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计算各地区的农业虚拟水含量; 然后计算出1993—2012年各地区的年均虚拟水含量; 最后以各地区年均虚拟水含量占全国比重作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
经济增长率: 由各地区1993—2012年GDP计算得到。各地区的计算公式均为
根据1993—2012年的统计年鉴取得相应数据进行计算。本文分别按照经济增长速度前10名和农业虚拟水资源含量比重前10名的方法整理出重要省份的农业虚拟水资源含量比重和经济增长速度对照表,见表1和表2。
从经济增长速度前10名表来看: 经济增长速度前4名的内蒙古、天津、宁夏、北京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其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5. 42% 的平均水平,但是除内蒙古由于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以外,其余各地的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0002) 。但山东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也较高,两者大致上是相匹配的。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前10名表来看,许多农业虚拟水大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差强人意,如四川、黑龙江、安徽等省,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虚拟水资源大省河南的经济表现也可圈可点。
因此初步判断在我国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3. 2 “资源诅咒”困扰省份的确定
上文初步检验出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客观存在。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每个省市经济增长率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的关系,根据式( 5) 、( 6) 的结果绘制图1。对x轴、y轴分别做如下划分: 资源丰裕度x轴取29个截面单位的平均点1. 002处; 经济增长率y轴取中点即平均增速为15. 42% 处,由此构造出“资源丰度—经济增长率”象限图,并得到Ⅰ、Ⅱ、Ⅲ、Ⅳ四个象限。处于第Ⅳ象限的省份,其资源丰裕度指数在全国平均之上,但经济增长速度在平均之下,因此是遭受“资源诅咒”的省市。处于第Ⅱ象限的省市虽然资源丰裕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平均值,因此是“资源诅咒”效应的反例。此外,也有部分省份资源丰裕度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都位于平均之上。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山东、江苏两省的虚拟水资源丰裕度高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快,二者互相促进; 2山西、贵州、甘肃、陕西、青海、新疆、云南、海南等地区农业虚拟水资源较匮乏,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较慢; 3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宁夏等地农业虚拟水资源虽较少但经济发展速度快,是农业虚拟水资源“资源诅咒”效应的反例; 4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份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虚拟水资源含量,表现出“资源诅咒”效应,这些省份多位于我国东北、中南地区。
3. 3 面板模型回归
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初步断定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客观存在,下面以各省份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考察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检验,选择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回归模型。由于需要分析每一年份省际层面之间的个体差异,因而选择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同时考虑到同一地区各期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根据式( 1) ,建立如下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式中: yit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Eit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m3/ 元,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角度,并为了保持指标的一致性,面板回归模型中采用各地区农业虚拟水含量占该地GDP的比重来衡量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E,则E表示每百万元产值中所包含的农业虚拟水含量; αt为t年自发经济增长率对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用来衡量年际间的差异; ε为误差干扰项。
模型( 4) 中,系数β表征了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的方向和程度,其符号度量了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存在与否,其绝对值表示效应的程度。如果β < 0,则说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丰裕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 且β的绝对值越大,该效应越大,反之则越小。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该时间固定效应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式( 4) 的系数β为 - 0. 002 79,即农业虚拟水资源的对数值 每增加一 个单位,GDP增长率减 少0. 279% ,农业虚拟水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较低程度的负效应。从时间固定效应来看,1993—2012年,αt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逐渐减小,到1999年达到最小值之后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逐渐增大之势,表现出“资源诅咒”效应由增大到减小的转折过程。说明我国农业虚拟水资源对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资源诅咒”效应,但近几年来,我国省域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逐渐淡化,很可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打破。分析原因,从经济发展阶段和长期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农业占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会逐渐降低,与地区经济往往容易过分依赖的煤炭、石油等矿产不同,农业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渐降低,因此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规律,它跟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密切关联的,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总量的发展,会逐渐呈现弱化趋势。
除去山东、江苏2个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农业虚拟水资源大省,按式( 4) 再次验证剩余27个省区的农业虚拟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见表5。拟合优度R2= 63. 86% ,可以看出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系数下降为 - 0. 016 3,且在1% 的水平上显著,即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增大,时间固定效应趋势变化不明显。反过来说,山东、江苏2省区农业虚拟水资源作为一种优势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效应,主要归因于山东、江苏两省将三次产业同时放开,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地区的经济表现不如虚拟水资源较之贫乏的地区,只有同属丰富虚拟水资源的山东、江苏两省依靠其较高的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带动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摆脱了“资源的诅咒”。
4 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初步观察、建立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对我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进行检验,实证考察了经济增长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1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短期内客观存在,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份的经济增长率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负相关,表现出“资源诅咒”效应;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宁夏、内蒙古等地虽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度较低,但经济发展速度快,表现为“资源诅咒”效应的反例; 山东、江苏两省是经济发展快的农业虚拟水资源大省。2面板模型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逐渐减弱,这种“资源诅咒”效应趋于淡化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资源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长期看来,我国省级层面农业虚拟水的“资源诅咒”效应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规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逐渐减弱甚至趋于消失。
短期内农业虚拟水的“资源诅咒”效应仍然发挥作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农业,将更多的资源、积累向农业部门倾斜; 出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这些地区的水土资源开发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导致第二、三产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相对落后,加上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使得地区间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a.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经济附加值和单位贡献率较低,然而鉴于这些地区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国家通过实施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补偿这些地区在保护国家安全方面作出的经济增长上的牺牲,才能不损害其积极性,捍卫国家粮食安全。
b. 由于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相对不足,需要宏观经济部门从政策、资金上加以支持,扶持二、三产业,完善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
c. 加大对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地区的科教投入,引进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减少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引导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条件发生变化。
d. 国家出于粮食安全战略的考虑,不可能大规模的依靠出口农产品来发展地区经济,但可以发展农产品的国内贸易,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裕的省份向国内其他省份输送农产品,既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资源诅咒”效应困扰地区的经济增长。针对中国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状况,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参照“资源诅咒”假说,通过初步检验和建立时间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我国29个省份(地区)1993—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通过构建“资源丰度—经济增长率”象限图确定“资源诅咒”困扰省份。结果表明: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短期内客观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趋于减弱。
检验资源 篇6
1 根据分析技术自动化程度与投资成本装备适宜的教学仪器设备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 科技含量极高。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运用仪器分析的项目日渐增多。根据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与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1) 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类实验仪器设备, 自动化程度不高、成本低、投资小。例如免疫酶 (或胶体金) 标记技术 (部分) 、沉淀反应、凝集反应、抗原制备和抗体制备等。这一类技术的仪器设备 (含实验试剂) , 适合于培养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校应该对这类实验仪器设备确定一个基本数量标准, 保证装备齐全, 中职学校也有能力装备齐全。如果招生人数增多, 仪器设备基本数量不能满足学生数的需要, 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教学时间, 增加仪器设备使用的批次, 延长使用时间, 达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目的。而不宜盲目地增加仪器设备数量, 造成有限教学资金的浪费。
(2) 适合于临床批量检测的技术类实验仪器设备, 自动化程度高、成本高、投资大。例如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等。对于这一类技术仪器设备, 因其资金投入大, 教学使用频率低, 单一地用于教学会造成待机时间太长, 不符合仪器设备的使用与保养要求, 也造成设备资源浪费。因此, 中职学校不适宜于将教学资金投入这类仪器设备, 专门用于教学, 而应以临床应用为主, 兼顾教学。对于没有相应临床教学医院的中职学校, 有关这类技术的技能训练则应安排在临床实习单位进行, 充分利用临床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 装备实验仪器设备首先应以满足教学项目的种类为主, 然后考虑数量。学校内应立足于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 在校内以培养训练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学校 (内) 外实训基地 (能满足教学实践的临床医院等) 应能提供先进的、大型的、昂贵的仪器设备, 解决校内教学资源匮乏致使学生相应实践技能训练为盲点的问题。
2 学科间共有的实验技能项目共享实验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
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的免疫学检验分析技术有许多项目已经与其他学科实现了融合, 如免疫比浊分析可以整合到生化自动分析仪实现临床批量样本自动化分析。许多生物化学物质 (如激素、微量蛋白质等) 或药物可以用免疫学技术进行分析, 如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免疫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化学检验与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还有些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实践技能项目与相关学科有重复, 例如, 细菌血清学诊断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肥达试验、红细胞凝集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等出现在微生物学检验技能中;琼脂电泳技术、免疫浊度分析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等出现在生物化学检验技能中;ABO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尿免疫球蛋白轻链的测定等出现在临床检验技能中。对于这类实践性技能项目, 在制订实施性授课计划时, 应该充分发挥学科 (教研室) 的作用, 根据学校各实验室设备条件与师资力量统筹安排, 落实具体技能项目到具体的教学实验室。这样, 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技能训练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校内重复装备仪器设备, 重复开设实验, 达到合理利用、节约教学资源的目的。
3 充分利用校外临床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补充或巩固校内实践性教学内容
现代免疫学将电子学、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于免疫分析技术, 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的免疫检验分析仪器日新月异, 此类技术仪器设备, 因其资金投入大, 教学使用频率低, 中职学校很难保证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因此, 针对这类相关实验技能, 如流式细胞术、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酶免疫自动分析、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等, 可以在学校内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教学, 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而重要的是, 一定要学生在实习 (见习) 期间充分利用校外临床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 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
免疫检验技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践性教学项目, 部分是临床常规操作项目, 技能应用频率高。例如:乙肝“两对半”测定、抗“O”试验、肥达试验、抗核抗体测定等,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娴熟地掌握, 而学校不可能在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安排更多的教学时间或安排反复多次的技能训练, 因此, 这类实践性教学项目也必须利用校外临床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完成。实训基地是保证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性教学必备的教学资源, 也是上述技能操作补救的有效途径。
4 运用模拟替代实验节约实践性教学费用 (见表1)
注:C3定量测定与IgG定量测定在比浊测定的同时进行琼脂扩散, 以解决试剂缺乏或剂量不足的问题
临床用于免疫学检验的诊断试剂必须符合临床体外诊断标准, 市场销售的试剂一般质量优良可靠, 但试剂价格昂贵, 且试剂量很少。在免疫学检验实践性教学中, 为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成功率, 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验前反复进行预备实验, 同时, 为学生准备试剂必须考虑到学生非正常实验性的消耗量, 所以, 为学生开设免疫学检验实践技能课, 实验试剂费用相当高。市售商品试剂不太适用于学生学习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启蒙性技能训练。为了节约实验试剂费用, 有些实验项目在保证操作程序不变的前提下, 任课教师可以寻求一些相关实验材料, 借助其他材料模拟免疫学检验实验过程用于学生实践性教学。例如, 我们运用表1列举的模拟实验项目进行实践性教学, 既节省了实验试剂费用, 又能满足学生掌握好相关免疫检验技能操作的基本要领, 获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免疫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培养质量。提供足够的实践性教学资源是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前提。临床免疫检验技术学综合性强, 科技含量高, 方法与仪器设备发展迅速, 中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充分合理分类利用学校内外教学资源, 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免疫检验常规工作的需要, 达到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检验资源 篇7
1 用房面积受限与仪器设备增加的矛盾及解决
1.1 我院检验科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社会发展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2], 推动了医院对仪器设备的投入。我院检验科在原有OLYMPUS AU400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光电血球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BIO RAD酶标仪、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血凝仪等仪器基础上, 本着有计划[3]、有意义、按需逐步引进的原则, 新增了TOSHIBA Accut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BX Pentr MS60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等, 使血球分析仪数量达到5台, 尿干化学分析仪数量达到4台, 加上用于专项检测的免疫定量分析仪、免疫荧光检测仪等各类小型仪器, 仅操作电脑就达10余台, 在检测深度、广度以及速度、准确度、精密度大大提高的同时, 对检验科用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检验科房屋建筑面积扩增的局限
检验科是提供现代化检验检测活动的场所, 其占有面积一般无硬性规定, 以适应日常工作与满足生物安全防护需要为准。在科室发展中, 相对仪器设备建设, 房屋建筑面积扩增受到了较多制约, 如全盘规划的限制, 科室发展离不开全院的大局[4], 在医院房屋精细化管理, 统一部署规划的前提下, 检验科用房往往并不能如愿扩增, 新增设备往那放, 成为科室引进仪器设备的瓶颈, 形成了仪器设备增加与安置面积受限的矛盾。
1.3 对房屋面积和仪器设备的选择
房屋面积和仪器设备都是提升服务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在两者递增速度遇到矛盾的时候, 如何选择, 是摆在每一名决策者面前的课题。一些单位注重房屋改造负了债, 难以再在设备上投入资金, 更不能对执业人员进行业务培养, 出现软件不硬, 硬件不足的后果[5];也有购入的仪器设备因房屋和人员的限制, 闲置两三年甚至更久尚未开封的现象[6]。还有一种选择是既然房屋面积不能扩张, 就采用购入新仪器, 处理老设备的办法, 形成盲目升级, 错误定位[7], 结果产生高额检测费用, 向患者转嫁经济负担;也有的科室选择一有机会就要房备房, 一旦房屋到手, 再难调剂[4], 至于仪器设备服务能力提升放在以后再等机会。面对种种选择, 我院以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为目的, 投入仪器设备的同时, 在现有房屋资源中寻找使用空间, 因地制宜, 对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向空间要面积, 用创新设计提升房屋价值。
1.4 由平面向立体拓展, 扩大实用空间
1.4.1 扩展使用面积的可行性。
通常实验室是以桌面为操作平台, 当仪器设备投入增加后, 可操作面积逐渐减小, 日趋拥挤的空间给日常工作带来不便, 甚至引发操作失误。通过观察研究, 发现除大型全自动仪器设备外, 很多现代新型仪器是以某一检测方法为反应原理设计, 进行同系列相关测试的专项仪器, 如免疫定量分析仪, 是基于免疫层析反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 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相同, 决定其操作手法较单纯划一;新型仪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材料结构基本是塑料外壳加集成电路板和芯片, 体积小巧而轻便, 它高度融合现代科学技术, 实现操作智能化、自动化, 结果数字化、网络化, 外观微型化、便携化, 反应载体干式化, 生物安全化。新型仪器这些特点提示它操作简单, 体积轻巧, 联线多, 废弃物易于处理, 使我们设计架式结构, 仪器摆放从单层平面走向立体空间以及分层安置成为可能。
1.4.2 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的设计理念。
设计架式边台结构向空间伸展, 首先是要满足仪器正确安全使用的条件, 根据仪器对使用环境的要求, 除了电源、磁场、温度、湿度、光度、灰尘、腐蚀性气体等, 实验室都会避免的问题外, 与架式结构有关的要求就是仪器需要水平的稳定台面, 对台面的层次和高度并无要求。稳定的台面是架式结构完全可以提供和满足的, 即在架层的底面加固支撑筋起层面稳定的做用。其次是配套设备、相关试剂供应方便, 日常操作流程能做到合理、流畅, 电源、网线插头, 试剂、废弃物容器等, 都能就近安排。不能忽视的是, 人员操作能够轻松自如, 架层的高度还要兼顾人体操作姿态曲度要求的力度、适应度和持久度。最后还要力求整体协调美观, 设计时架式结构底层是分隔的柜体, 稳固可分区, 第2层台面和第3层架面都设计成整体通长, 中间没有拼接, 不仅仪器摆放不受隔阻限制, 而且整体通畅美观。
1.4.3 4层立体空间的结构与功能。
据观察, 一般中型仪器体积 (长cm*宽cm*高cm) 在 (35-50) * (30-45) * (45-50) 之间, 小型仪器相对体积较小, 通过多次测量搭配比较, 以一整面内墙为背面, 将原来的单层实验台面改造成具有4层立体空间架式结构的边台, 结构和用途见表1。
第一层由几个均分的下柜组成, 起支撑作用;第二层为一通长整体台面, 25mm厚防火板台面防酸防碱防火耐磨;第三层为一通长架面, 架面底部增设加固结构, 可承载小型仪器;第四层为上柜。下柜体间和下柜与台面、台面与架面间都预留管线通道, 实现全部贯通, 用于连接电源线、网络线、试剂管线、废液管线等。如此设计的4层立体组柜, 底层存放试剂便于使用;第二层根据人体结构, 坐姿操作双腿自然垂放, 双手自然抬举, 操作得心应手;第三层站姿操作, 小型仪器正处在视线下方, 便于观察;第四层柜门稍加伸举即可打开, 适合放置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另外, 在柜体的一端设计一个3层结构, 即将二、三层合并, 预留一个相对高大的空间, 以备放置稍大型的设备, 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这样设计后的实用面积由原来1层平面台面扩展成4层立体空间, 建筑面积没变, 仪器可摆放面积扩大了2倍, 使用面积扩大了4倍。由平面向空间发展, 开发了房屋的空间立体价值, 充分高效地发掘利用了建筑面积, 拓展了使用空间, 仪器设备放置有序, 手工操作空间宽敞, 实验更加流畅、快捷、高效。
1.5 合理配置资源, 节约使用空间
1.5.1 因地制宜提高效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8]指出, 发展卫生事业要从国情出发, 合理配置资源, 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检验, 仪器取代手工, 网络取代纸笔, 检验科越来越成为仪器设备密集之地, 因地制宜, 高效配置, 责无旁贷[9]。要高效利用仪器设备资源, 从使用运行角度来讲, 必须控制好功能相近的仪器设备不重复购置, 让每一台设备都高效发挥作用[10];从占用空间的角度来讲, 避免多余和重复, 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节约了摆放空间。
1.5.2 仪器设备的资源整合。
现代仪器大多需要外接操作电脑, 通过电脑上的各式通讯接口, 与仪器一对一配用, 电脑起到转化数字、传输报告的作用, 其功能是通用的、可以装载的, 过多的电脑不仅占用资源, 而且占用空间。我们通过扩增电脑通讯接口, 配置重组资源, 改一台仪器配置一台电脑, 为一台电脑同时搭配对接几台仪器, 将功能相近或使用频率不同的2-3台仪器组配, 共用一台电脑。如我科3台常规血细胞分析仪, 2台同型号仪器分别以Ⅰ、Ⅱ编号, 在电脑原有一个9母接口的基础上, 再转换增加一个, 另一仪器以Ⅲ编号, 采取USP转9母接口, 这样3台仪器都对接在同一电脑上;日常工作中, 以不同起始号加以区别, 如Ⅰ机用1-100编号, Ⅱ机用101-200编号, Ⅲ机用201-300编号, 按照编号分别在不同的仪器上操作, 也可直接在电脑上切入不同仪器查看检测结果, 了解信息, 对样品溯源更加清晰, 节约了电脑资源, 节约了使用空间, 运行操作也更加便捷流畅。
1.5.3 仪器密集后的散热处理。
当空间高效利用以后, 仪器相对密集产生的热量有时会使局部升温, 我们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 电器摆放间隔加大, 在15cm左右; (2) 实验室内温度控制, 由整体空调加室内空调双重作用; (3) 除对室温进行恒温控制以外, 还在柜体的一端 (即电器阵列的一端) , 安置一小型电扇吹散局部热团, 增强散热功能, 形成循环对流。通过这些措施, 达到对众多电器电脑的控温、恒温效果, 维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环境。
2 房屋狭小空间与工作情绪的矛盾及解决
2.1 空间环境对工作情绪的影响
倦怠是在特定工作环境中,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使个体表现情感耗竭, 疏离和低职业效能感的综合症状[11]。长期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 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因素之一。检验科由于生物安全的需要, 常常把诸如大、小便检测室这样需要生物分区的检测室, 放置在相对独立的空间, 由于操作步骤不多, 功能较单一, 工作室分配的空间较狭小, 但又往往使用频繁, 如此环境容易对工作情绪造成影响, 引发倦怠。
2.2 对狭小空间的改造
首先在可以利用的范围内尽量扩张空间, 我科大小便检测室是一个有两个门的较狭小工作室, 设计中将其中一个对外的门改造成活动窗口, 赋予操作功能, 既减少开门关门占用的空间, 又扩大了操作空间。活动窗口的上部为玻璃半门, 下部为开放式操作柜台, 柜台高76cm, 长、宽与原门洞齐平, 约90cm*48cm, 不锈钢材质便于消毒清洁, 柜体对外面放置废弃物桶, 台面接收样品, 半门与台面间留有30cm窗口, 便于对外操作, 样品递送多时, 可将玻璃半门打开, 更为方便, 利于交流。
2.3 运用设计视觉效果, 放大工作空间
为了进一步扩大空间, 运用装修视觉效果, 对工作室内四周墙面设计装饰成镜面, 不仅便于清洁, 而且在视觉上达到引景入室、开拓虚拟空间、借用外景放大操作空间的效果。改造设计后的狭小空间, 整体通透, 景物虚实并存, 置身其中非但没有压抑感, 反而由于视觉开阔, 环境怡人, 便于交流和操作, 心情也舒畅放松, 既完成了实在空间的操作功能, 又享受着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
3 空间立体化设计对检验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作用和影响
空间立体化设计, 主要涉及中小型仪器、常温保存试剂、医疗文书、日常用品等, 大型仪器、手工操作使用的实验台等仍占有独立空间。摆放位置立体化以后, 仪器的各项参数和检验质控数据并没有因此改变, 相反, 由于高效利用, 相对扩大了空间, 仪器和物品能更加合理地安排, 操作维护更加方便, 手工作业面积更加宽裕有序, 发生错乱的机率减小, 生物安全的空间更大, 实践证明, 空间立体化设计对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4 讨论
房屋、设备是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我院检验科在发展中遇到用房矛盾的时候, 我们选择因地制宜, 发掘自身潜力, 通过创新设计, 拓展空间, 圆满解决了矛盾。
在增加使用面积的处理上, 采取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的措施, 将房屋的使用面积延伸到空间的同时对仪器设备资源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特性, 节约用房面积;在狭小空间的处理上, 充分利用房屋每一块面积, 同时运用视觉效果整体通透设计, 虚实结合放大了空间。
通过创新设计后的检验科, 仪器放置井然有序, 实验操作便捷流畅, 工作环境宽松怡人。在近一年的运行中, 没有一台仪器因此发生故障, 没有一台电脑因此发生死机, 更没有一人因此产生倦怠。在设计中还兼顾到仪器正确安全使用, 操作流程简捷流畅, 工作人员体力适度, 结构造型美观恰当, 以及实验室整体布局疏密有度循规合理。实践证明, 通过设计架式操作边台结构, 采取现有建筑面积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空间、开发设备性能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空间、运用通透视觉效果放大空间等举措, 建立了医院检验科房屋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解决了检验科发展与建筑用房的矛盾, 检验科房屋资源得到充分拓展、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适应了现代化科室发展的需要, 是检验科房屋资源因地制宜, 创造性再开发利用的实例。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综合医院建设标准[EB/OL]. (2014-11-18) .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3/0116/09/3645632_260454522.shtml.
[2]赵云.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的价值优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0 (6) :404-407.
[3]王妮妮, 王国敬, 毛建勋, 等.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规模和设备配置标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8) :609-610.
[4]张健, 胡燕生, 白莎琳, 等.我院核准科室用房面积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11) :870-872.
[5]沈楚良.“八五”期间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1997, 98 (1) :22-23.
[6]钟新秋, 景琳, 杨练, 等.分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现状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00 (6) :407-409.
[7]李海红, 李欠, 王婷, 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效益管理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12) :944-94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2015-02-11) .http://baike.baidu.com/view/2872404.htm.
[9]胡亮, 胡娟.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6) :453-454.
[10]焦汝娟, 赵媛媛, 张进禄.我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6) :469-471.
检验资源 篇8
1 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及原则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内容涉及血液生化学、 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实验血液学等, 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血液学检验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 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 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1]。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血液疾病的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 并且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 对疾病能作出诊断。本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 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血液常规检验和血液病诊断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是检验医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须以大量的图片、 表格、 视频材料等为基础构建教学资源库, 以丰富教学内容, 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 建立教学资源库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 具备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也能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优秀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与教学环境, 使学生充分理解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内涵,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医学检验高级人才。教学资源库构建有一定的原则, 主要是: ①开放性原则。可为授课教师和临床实习老师提供一个资源丰富和容易获取的教学资源库; ②易扩充性原则。教师可随时随地将收集到的最新信息和少见病例的相关教学资源添加入库; ③易用性原则。教学资源库骨髓和外周血的显微镜瑞特染色下血细胞成分、血细胞化学染色下的血细胞成分, 由于有一定的关联性, 可设计多种链接方式, 真正做到简单、快捷和易用; ④共享性原则。教学资源库是把教学各环节所需要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课件、相关教材、视频等, 经过优化、 筛选、加工、创新后整合到一起, 使之形成规模, 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与效益, 并实现资源共享。
2 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教学资源库是汇集教学所需要的文字、 图片、 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教学资料中心[3]。本教学资源库按照内容可分为文字教材库、多媒体教材库、 图片库、中英文试题库等, 主要内容如下。
2.1 教材库
包括电子教案、教材 (含实验教材 ) 、课程进度表等, 电子教材、教案多以 doc格式为主, 其他资源以PDF或 TXT等形式为主。本部分包含了 3部教材和实验教材, 分别是《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 (谭齐贤主编, 第 3版, 国家级规划) 》,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 (管洪在主编,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tation》 (自编与规划教材相配套的英文版教材) 。
2.2 多媒体教材库
多媒体教材库不仅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国内优秀视频教材 (以 avi的形式储存) , 还包括本教研室自制的用于教学的视频材料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件以 Author ware格式储存) 。自制出版的多媒体教材有《贫血的血细胞形态学》视听教材, 《血细胞化学染色》视听教材, 《贫血》CAI课件 (这三部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骨髓细胞形态学 (英汉双语MCAI课件)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省立项课题, MCAI课件) ;《骨髓穿刺术》视听教材, 《骨髓活检术》视听教材, 《恶性血液病》CAI课件 (大学立项课题) 等。
2.3 图片库
由于血液病的发病率不高, 很多血液病属于少见和罕见病例, 有些病例来自国外友人, 收集后, 在显微镜下照相获得。该图片库有大量的形态学图片, 例如正常血细胞形态、贫血的血细胞形态, 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 类脂质沉积病的细胞形态等, 图片以JPG形式储存。本部分共有各种细胞彩色图片2, 169幅。我们还把常见或典型的正常血细胞形态, 主要血液病的外周血和骨髓血细胞形态, 结合英文解释制成了一套彩色图谱 (分上下两册) , 供学生上课和课后复习使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在2002和2003年有两位老师进修学习染色体检查, 在工作中建立了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图片库, 共有81幅图片, 包括ph染色体, t (15;17) , inv (16) , t (8;14) 等染色体改变与血液病诊断密切有关的典型图片。
2.4 中英文试题库
以基础知识、临床知识、知识运用难度为核心设计各类试题, 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该教学资源库中存有各类试题1, 631道 (其中英文试题375道 ) 。并且根据“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血液学和检验 》 (第4版) 的内容, 重新完善了试题库。附有评分标准和评价体系。
3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应用,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资源库在使用中不断地进行更新与完善, 现在教学资源库几乎涵盖了血液学检验的所有病例。
3.1 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能力
该资源库中包含有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等, 教师可随时选取与采用, 使较为抽象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一章, 由于血细胞形态特点与变化较多, 有些细胞的形态描述近似, 学生从文字中很难体会到它们的鉴别要点, 用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资源库中存有各种形态的白细胞图片88幅、红细胞图片40幅 (包括红细胞各期分裂相和病理分裂相) 、巨核细胞图片15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 教师可任意选择图片,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加强了学生对血细胞形态的理解, 比较容易掌握形态类似的血细胞的特点,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由上网阅读图片和复习。教学资源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开阔了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课后可以自由地复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提供的视频材料学习教材内容和知识点, 解决了阅读文字教材的困难,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2 激发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编写教材、收集素材、建设网络的过程中, 更新了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教学观念, 拓展了视野, 增加了专业知识, 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实现自主式、探究性的个性化教学, 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教学兴趣, 增强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与合作。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丰富了教师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扩充, 使教学方法更加新颖, 教学手段更加先进,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3.3 有利于学生实现协作式学习
学生通过互相协作、互相竞争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 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运用,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资源库是在教学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素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提供了新型高校教学模式下良好的教学环境, 满足了当前教学需要, 但是, 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 因此, 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是发挥教学资源库有效功能的关键。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教育观”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为培养思想活跃, 知识面宽广, 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检验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许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和检验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
[2]冯文莉, 涂植光, 尹一兵, 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2) :45-46.
【检验资源】推荐阅读:
检验科人力资源07-04
爱爱医资源-检验科检验报告审核、发放、保护患者隐私权制度10-10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12-10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07-15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11-05
温医2012年医学检验检验专业复试真题07-01
医学检验免疫检验规范化培训试题11-11
检验科急诊手术检验单报告时间11-13
检验行为07-15
免疫检验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