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规划

2024-05-30

保护利用规划(精选12篇)

保护利用规划 篇1

1“福寿沟”简介

福寿沟系古代水利专家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 (1068~1077年) 任虔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排水系统。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 其集水范围大致以文清路为界。文清路以西, 即城西北之水, 流入寿沟, 经西门城脚下和西门口两个“水窗” (出水口) 排入章江;文清路以东, 即城东南之水, 流入福沟, 经水窗口 (俗称水叉口) 、行祀庙、涌金门、北门四个“水窗”排入章江。福寿沟主沟断面尺寸, 宽0.7~1.0m, 深1.7~2.0m, 砖沟墙, 用条石覆盖。均井巷、姚衙前等处仍保留福寿沟的原状。福寿沟所经之处和众多的池塘相连, 其中有著名的城内三池 (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 , 现在大多数池塘已被填塞, 现存最大的有厚德路狮子塘和八境公园的李王塘。在排水系统中, 采用沟塘互联, 可以增加暴雨时的调节容量, 减少街道被淹没的范围和时间, 又可以利用污水养鱼、种菜, 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

2“福寿沟”现状

历经近千年的沧桑, 福寿沟随着城市变迁和发展保存下来, 并在发挥其排水功能。福沟和寿沟均位于河套老城区东北区块, 福沟位于该区块北端, 寿沟位于南端, 两沟互不连通。寿沟始起建国路, 经均井巷折向姚衙前路、方干巷北上攀高铺路, 折向章贡路往东经涌金门排入贡江, 干线全长约1km, 寿沟断面约0.9×1.4m, 沟深1.5~2m。

福沟始于文清路, 经小巷南折大公路、健康路东折厚德路, 往东经东壕塘排入贡江, 全长约2km。福沟断面约0.5×0.7~1.0m及0.9×1.0~2.1m, 沟深1.6~2.5m。由于道路填高, 福沟有的沟段可达3.5m深。福沟较长, 其中有排水管道接入福沟。根据调查, 现仍在发挥作用4个排水口 (西津门、龟角尾、水没洞、水叉口) , 其排水量约占古宋城2.7km2区域排水总量的1/3。福沟和寿沟的继续使用为老城区的排水通畅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赣州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 城市排水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建设, 现在福寿沟部分沟渠不再排水, 改由道路下新铺的排水管道排水, 加之因年久失修, 管理不善, 居民架屋其上, 沟道倒坍淤塞严重, 现在的福寿沟的作用大不如前。每逢下雨方干巷段的街道积水成潭, 不时还有恶臭排出, 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3“福寿沟”剖析

经分析, 福寿沟主要有以下3大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3.1 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尊重城市现状地形地貌, 不对城市进行大填大挖, 不刻意拉直道路和排水干道, 充分利用现有地势高差和冲沟, 合理设计地上、地下福寿沟的走向、截面、坡度等;保护利用好原有城区内水体和绿地、湿地, 不填塘、不填池、不破坏水系, 既增强城市防洪调蓄能力, 又保护了较好的城市生态功能。

3.2 系统性的设计理念

福寿沟排水系统, 不仅包含现存福、寿两沟地下干道排水系统 (即阴沟) , 还涵括了地上排水系统 (即阳沟) , 以及城市水池、水塘等城区内部水体, 通过将阳沟、阴沟和城市水池、水塘等连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在暴雨来临时, 通过城市水体, 增强城市整体的雨洪调蓄能力, 有效地防止了城区内涝的出现。

同时, 福寿沟排水系统还与古城砖石墙、城区外围河流予以整体考虑, 当洪水超过城市地面水位时, 充分利用古城砖石墙起到防洪作用, 并利用排水出口的水窗, 防止洪水倒灌。

通过城区内与城区外水系相结合, 城区地下排水、地上排水及城区水体相结合的系统性理念, 很好地起到了治涝和防洪作用。

3.3 高标准高质量的设计理念

福寿沟是刘彝上任后为确保赣州古城不再遭受重大洪涝灾害, 高标准设计的排水系统。如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m、高1.6m;最小处宽、深各0.6m, 即使参照现有的排水设计规范, 也可满足近百年一遇暴雨的排涝需求。

4“福寿沟”规划

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 几百年来12km福沟仅有2km保存, 其间支沟已不存在了。历史的沉积, 福沟和寿沟已成为历史文物。福寿沟是历史文物遗存, 应倍加珍惜和保护利用。她说明着赣州的历史、赣州市政建设的业绩、赣州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这无疑是需要保护的, 如同八境台一样需要保护。规划需要尊重历史, 规划需要适应现代发展。由于福寿沟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其在排水中的作用日渐削弱, 但规划认为仍应该予以保存, 对现状堵塞或损坏的部分进行修缮, 对沟渠的主体部分要完整保留, 有排水功能的区段继续发挥排水功能, 同时作为文物古迹留存。

但是也应该承认历史在发展, 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不可避免地出现现代与历史, 市政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的冲突和矛盾。福沟和寿沟由于污物的排入, 断面正在缩小;城市改造和建设, 福沟和寿沟被压于建筑物底下;明沟变暗沟, 长期难以清通。作为古迹、历史文物需要保存, 作为排水功能, 现代城市建设福寿沟是否要保留?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保护利用规划 篇2

2009-12-28新屯乡

新屯乡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第1章基本情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新屯乡位于枣强县南部,地处东经115度34分-115度58分,北纬37度37分度39分之间,东与加会乡接壤,西与张秀屯乡为邻,北与恩察镇交界,南与大营镇毗邻.地势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多在29-23m之间。

1.1.2气候条件

新屯乡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寒泠少雪,春季干旱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的特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在12.9℃,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22.6℃。全年无霜期为185天。全年日照时间数约251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505.5mm左右,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达1780mm。其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发育。

1.1.3水文条件

乡域内有索泸河、清凉江、西支流、中干渠、卫千渠等季节性河流流经,由于多年干旱,季节性河流多处于常年干涸状态。属水资源匮乏地区。

1.1.4土壤条件

全乡共有潮土、褐土两个土类。土壤分布主要以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主,土壤中性偏碱,PH值在7.0-8.0之间。

1.1.5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条件所定,在一年中,干旱沥涝雹灾会交替出现,土地沙化使部分村庄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各种自然灾中,以干旱为主,但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未出现成灾现象。沥涝灾害近10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只有偶尔雹灾发生,但受灾面积不大。除此之外,土地沙化造成的风沙危害有时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春秋两季扬沙和沙尘天气常会出现。

1.2动植物资源状况

1.2.1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鸟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麻雀、斑鸠、家燕、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蛙、蛇、野兔、刺猬、猪獾、黄鼬、蜥蜴等。

1.2.2植物资源

我乡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栽培种类。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椿、槐、泡桐、苹果、梨、桃、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柽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辣椒等;野生菜类主要有区区菜、马齿苋、灰菜、茅草、狗尾草、苍耳、蒲公英、碱蓬、蒺藜等。

1.3土地利用现状

新屯乡总土地面积99531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208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4%;林业用地面积13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其他用地(包括村庄、道路、工矿用地等)面积1408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2%。

1.4林业资源现状

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现有林业用动1336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0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1%;未成林造林面积255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12%;苗圃地面积15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9%;无林地面积40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

在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0.79%;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27%;中龄林5751.35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6.58%;近熟林1602亩,占有林地面积地15.76%;成熟林548.91亩,占有林在面积的5.4%。

1.4.2林地权属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在全乡林业用地面积,全部为个人经营。

1.4.3林木蓄积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活立木总蓄积15229.09m3,其中有林地蓄积5051.6m3,占总蓄积的33.21%;疏林地蓄积147.1m3,占总蓄积的0.97%;四旁树蓄积9897.7m3,占总蓄积的64.99%;散生木蓄积126.5m3,占总蓄积的0.83%。人均活立木蓄积0.04m3。

1.5林业地位作用

林业是唯一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林地、林木在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可估价。其次,林业经济是我乡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乡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扩增,其经济效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愈益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再次,发展林业对于改善我乡人居环境质量,缔造绿色温馨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意义亦十分重大。同时,林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木材加工、家具、仓储、流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延长壮大了产业链条经济。

总之,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大力发展林业,稳妥保护林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所趋,也是新屯乡的长远要务。

第2章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2.1指导思想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充分分析我乡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需求、产业体系建设和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为目标,通过划定林地规模、平衡林地布局、规范林地用途,进一步保护和巩固现有林地资源及成果,加快无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逐步提升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作出积极贡献。

2.2编制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林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在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2坚持建设林业生态系统与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增林业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坚决杜绝滥垦、滥采以及火灾、病虫灾害等现象发生,使全县林业资源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保护。

2.2.3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突出区域特色,力求做到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有据保护、有效利用。

2.2.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根据全乡宜林地的立地类型,不断探索、优化和丰富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5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的《意见》要求和我乡的林业资源现状,长期保护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和发展经济林及商品用材林。按照生态林业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求使我乡的林种结构趋于合理。

2.2.6坚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统筹分析整体形势,按照省政府对平原区需达到的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在留足留够林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力求与各类用地规划相互协调。

2.2.7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2.3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土地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3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模

按照省编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12%以上”的目标,我乡现有林木总资源1029.6公顷,把其中836.5hm2林业用地全部列入保护利用范围,并规划增加宜林地94.3hm2,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12.54%,最终,征得国土、水务、农牧、交通等部门的同意,经县政府审批,全乡林地保护利用规模划定为930.8hm2,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11.34%。覆盖乡57个行政村。

3.2林地保护利用结构

3.2.1按照生态效益优先、保护利用并重、林种结构合理、产品供需平衡的原则要求,规划保护现有林面积13363亩,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89.87%,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68.3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0.55%;苗圃地面积15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1.07%。无林地面积400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7%。

在有林地保护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1%;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1.05%;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3.22%。

3.2.2规划保护宜林地面积94.27hm2,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10.13%。

3.2.3规划保护林地按权属组成分集体所有94.27hm2,占10.13%;个人所有836.52hm2,占89.8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个人所有比率应占到95%以上,集体所有比率应占到5%以下。

第4章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4.1防护林保护利用

作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河渠护提林、沿路林带及环村林带等,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征占林

地审批审核制度,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规范和控制林地变更行为;二是加强采伐作业审批管理,禁止皆伐,控制间伐,同时,依法严惩乱砍滥伐行为,确保资源稳定;三是切实加强林木防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急措施,杜绝火灾毁林现象发生;四是搞好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商品林保护利用

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商品林,包括用材林和果树经济林,应按照“放活、放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商品林的产出效益。一是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和使用权,通过落实商品林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开发的商品林发展格局;二是合理控制采伐。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前提下,适度放宽采伐政策,保证经营者的及时收益,同时确保采伐后的更新种植;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生产科技含量,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实现长短期效益的互补共赢。

4.3宜林地保护利用

为确保到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以上,凡是列入本保护范围内的宜林地,一是必须明晰产权,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切实将宜林地使用权落实到个人,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为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提供土地资源平台;二是对于列入保护范围的宜林荒地、沙地次耕地、农田林网预留地、城镇乡村周围闲散地等,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植树造林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进行造林,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部绿化任务;三是严格保护管理。未经乡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宜林地变更为其他用地属性。

第5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枣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正确实施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省政府《意见》要求,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片长、土地所、派出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处理规划与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和改革工作的实施。各乡(镇)村也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和改革工作。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5.2法律保障措施

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好法律武器,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依法保护利用林地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于一切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5.3政策保障措施

各村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真正授惠于民。一是稳定经营权,适当延长经营期限,保障经营者收益;二是适当减免各种税费及审批手续;三是建立健全商品林融资抵押制度,解决经营者资金困难、后劲不足的实际问题;四是搞好定向投资。凡列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内的林地,优先列入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投资。

5.4制度保障措施

保护利用规划 篇3

据介绍,《规划》是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的,是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内蒙古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56m3,基本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相同,但是分布很不均匀。全区水资源地区分布是东多西少,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少。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06.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6.22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量为96.87亿m3。

据了解,规划预测全区2015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总供水量为211.8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99.41亿m3,外流域调水9.92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92.14亿m3,其他工程供水量10.40亿m3。全区多年平均需水量为216.02亿m3,缺水量为4.15亿m3,缺水率为1.92%。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供水、调水工程、合理开发地下水工程建设和其他水资源利用,多年平均新增供水量30.6亿m3,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量15.9亿m3,新增地下水量4.6亿m3,其他水资源利用量10.1亿m3,基本可以满足自治区城市安全饮水、煤电等城市重要工业用水、发展农业及饲草料节水灌溉用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状况和发电等综合用水,提供供水保证。

永丰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讨 篇4

1 林地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林地资源现状

永丰县林地面积201 035.9 hm2,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4.1%;其中有林地148 578.6 hm2, 疏林地2 4 67.9 hm2, 灌木林地36 704.3 hm2, 未成林地3 446.1 hm2, 苗圃地13.4 hm2, 无立木林地5 471.6hm2, 宜林地4 349.1 hm2, 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3.9%、1.2%、18.3%、1.7%、0.01%、2.7%和2.2%。

全县森林面积184 217.6 hm2。其中, 乔木林地132 471.1 hm2, 竹林地16 107.4 hm2,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35 639 hm2, 分别占森林面积的71.9%、8.7%和19.4%。永丰县生态公益林地面积30 517.5 hm2, 商品林地面积170 518.4 hm2, 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5.1%和84.9%。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林地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生产潜力有待挖掘。

1) 林分结构不合理, 林地综合效益发挥不充分。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反映了林地的利用状况, 树种结构、林龄结构的合理分布, 能充分发挥林地的利用效能。永丰县在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大体系结构上是比较合理的。但该县在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上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 (1)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 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2) 林地经营较粗放, 林地生产潜力发挥不充分。永丰县气候条件较好, 土壤肥沃, 非常适宜林木生长。但是由于林地经营者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较粗放, 林地产出较低。据统计, 全县经营较好的林地近过熟林平均蓄积量可达20余m3/667m2, 经营粗放的林地近过熟林平均蓄积量不足10 m3/667m2。

1.2.2林地使用点多面广, 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在全国基本农田保住1.2亿hm2的红线下, 使用林地成为当前各地主要用地对象。无论是大小工程项目还是农民建房, 绝大部分都需要使用林地。由于全县林地覆盖范围较广, 涉及用地单位和个人较多, 传统的林地保护管理措施发展滞后, 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使用林地工作要求, 加之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 使用林地不报。因此, 目前, 全县使用林地违法事件虽然数量不多、使用林地面积不大, 但时有发生。

1.2.3 林地管理人员少, 管理难度大。

为了更好的保护利用林地, 永丰县林地管理主要由林业工作站负责, 主要负责林地使用现场勘察, 林地使用审批和申报等工作。目前, 永丰县林业工作站人员少, 不能满足林地保护管理要求。

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2.1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 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 划定林地边界范围, 进行保护利用区划, 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 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优化林地利用配置, 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经营、永续利用, 实现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规划目标

永丰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建设现代林业的性质、定位和要求, 突出森林分类经营主线, 优化林地资源配置, 提高林地使用效益, 使林地的保护利用工作既能符合林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又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而顺利实现林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具体目标为:1) 林地保有量适度增加, 到2020年, 林地保有量达到205 314.2 hm2。2) 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 到2020年, 森林保有量达到186 753.2 hm2。加上非林地上的森林资源 (包括四旁树) , 到2020年, 森林覆盖率达到72.81%。3)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 到2020年, 重点公益林地面积24 622.5 hm2, 重点商品林地面积119 578.9 hm2, 重点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占林地比率分别达到12.0%、58.3%。公益林和商品林林种结构比为15∶85。4)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到2020年, 乔木林地生产力达到90 m3/hm2。

3 林地保护规划

3.1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及管理措施

按照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和林地生产力等指标, 将全县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 划定为I级、II级、III级、Ⅳ级4个保护等级。永丰县I级保护林地为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永丰县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林地。II级保护林地主要包括除I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 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区 (点)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内林地。III级保护林地包括除I、II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 以及国家和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林木良种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IV级保护林地包括未纳入上述I、II、III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3.2 补充林地规划

永丰县现有林地面积201 035.9 hm2, 为实现永丰县2020年林地保有量205 314.2 hm2目标, 全县需补充林地总量4 278.3 hm2。补充林地来源主要为未利用地中的各类闲置土地和废弃工矿用地以及城乡、道路、园区绿化。通过封山育林及植树造林新增林业用地4 278.3 hm2, 另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一大四小”工程造林, 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校园和工业园区绿化增加林地。

3.3 森林保护规划

为确保永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81%, 森林保有量达到186 753.2 hm2”规划目标的实现,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森林保护: (1) 加大森林三防宣传力度, 增加防火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森林防火监测森林火灾扑救能力, 提高林区森林保护意识; (2)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严格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维护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 深化生态公益林管理, 对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重点公益林严禁采伐, 一般公益林更新采伐及因征占用林地、自然灾害 (火灾、病虫害危害严重的) 等采伐, 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条例执行审批; (4) 规范商品林采伐,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公开公正合理分配采伐指标, 积极推行按面积控制小片皆伐, 简化伐区作业设计; (5) 编制森林经营法案和规范森林流转, 积极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与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 (6) 切实抓好林业灾后重建和迹地更新工作, 采取人工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阔叶林补植补造等方法, 通过大力栽种木荷、杉木、湿地松、马尾松等优质乡土树种, 改善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 (7) 加强县城绿化, 对城区闲置土地、以及主要道路、广场、机关庭院、居住小区加强绿化, 并充分利用阳台、墙体实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 应绿尽绿, 见缝插绿, 增加绿量, 提高绿化水平; (8) 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 重点搞好圩堤和街道绿化带建设, 因地制宜完善绿化休闲场所, 全面改善乡镇绿化状况和人居环境; (9) 加强农村自然村绿化, 对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并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鼓励林农积极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林园, 大力种植杨梅、板栗、红豆杉、黄竹等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生态经济树种。在有条件的村庄, 构建环村生态和景观林带, 实施小型园林绿地建设, 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场所; (10) 加强通道绿化和矿山复绿, 到2020年, 县域范围内公路省道绿化率达到90%以上, 县乡公路绿化率达80%以上;各水系绿化率达85%以上, 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50%以上和30%以上。

3.4 林地恢复规划

林地恢复主要包括受灾林地、退化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的恢复。据统计, 2009年永丰县森林受灾面积为26 866.7 hm2, 林地退化面积达6 000 hm2, 临时征占用林地13 hm2。

受灾林地恢复措施: (1) 根据受灾林区实际情况, 科学编制灾后采伐、更新和补植补造作业设计, 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灾后清理和更新改造; (2) 对于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超过60%的林地 (基本失去培育价值) , 进行低产林改造或迹地更新; (3) 对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超过30%而低于60%的林地, 可对受损木进行清理并加以利用, 对保留木进行培育; (4) 对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低于30%的林地, 只需进行灾毁木清理, 无需补植, 并视林分情况进行抚育采伐, 促进林木生长, 以提高林分抵抗灾害的能力; (5) 对遭受森林病虫害的林木, 应将受灾木和病倒木及时清出山场, 安全进行销毁, 并对受灾林地及周边林木进行消毒处理和病虫害预防控制, 确认无病虫害危险后, 方可进行迹地更新和补植补造。

为有效遏制林地退化趋势, 逐步提高林地生产率, 实现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对林地退化恢复采取以下措施: (1) 加速生态修复步伐, 遵照森林演替规律, 在适合森林生长的地区, 经过封山育林, 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 依靠自然力, 使大部分宜林荒山荒地演替成为森林植被, 使疏林地变为有林地, 切实提高森林质量; (2) 实施森林质量工程, 对生态脆弱区的退化林地, 通过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 丰富生物多样性,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鼓励发展多种经营。退化林地恢复要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按照小规模, 短期效益, 多种经营的生产指导方针, 鼓励农户在退化林地上创办小果园, 小竹园, 小茶园, 小药园, 发展多种经营, 收获短期效益, 让山区农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 加速和促进退化林地的恢复。

为加快临时占用林地恢复, 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监管、及时进行恢复。 (1) 对愈期不恢复的临时占用林地, 由县林业局及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临时占用后未能按时恢复生产的林地责令限期恢复;逾期不恢复的, 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代为恢复, 所需费用由临时占用单位承担, 并处罚金; (2) 依法查处临时占用林地使用期满后、不按设计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时, 林业部门可按毁林案件立案查处, 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永丰县临时征占用林地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临时占用林地恢复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责任, 使临时征占用林地恢复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并明确监管部门及领导的责任; (4) 临时用地单位应与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林地复垦整治协议, 并预缴土地复垦费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督促临时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林地恢复职责; (5)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前提醒临时占用林地单位和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抵制; (6) 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后, 由使用单位负责复垦, 不履行林地复垦或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义务的, 预缴的土地复垦费、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不予退还, 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用于林地复垦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4 林地利用规划

4.1 林地利用分类

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标准和方法, 结合林地经营条件, 利用林地地力和地利指数,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评定林地生产力等级, 并结合可及度等经营指标, 将永丰县林地质量划分为I、Ⅱ、Ⅲ、Ⅳ、V等5个等级。其中, I级林地面积18 657.7 hm2, Ⅱ级林地面积164 105.2 hm2, Ⅲ级林地面积18 143.9 hm2, Ⅳ级林地面积129 hm2;规划到2020年, 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05 314.2 hm2, 其中, I级林地面积19 187.6 hm2, Ⅱ级林地面积167 462.2 hm2, Ⅲ级林地面积18 535.3 hm2, Ⅳ级林地面积129.1 hm2。

4.2 林地结构优化

永丰县林地结构优化包含起源结构、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3个方面。起源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林业建设实际, 在确保规划期内林地和森林保有量的基础上, 合理优化林分起源结构, 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林地综合生产力。具体措施包括: (1) 加强天然阔叶林和公益林中天然林保护, 严禁采伐; (2) 适度保护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天然商品林中针叶林, 严禁采伐; (3) 加大商品林中天然残次低产林改造, 包括低产老龄林、疏林和低产老化油茶林; (4) 加大补充林地造林力度, 增加人工林面积, 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规划至2020年永丰县林地面积205 314.2 hm2, 全县天然林地面积103 834.9 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6%;人工林地面积98 511.6 hm2, 占47.9%;其它林地2 967.7 hm2, 占1.4%。

树种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以及提高林地利用率水平、改善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需要, 在规划期内, 充分利用永丰县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力营造杉木人工林, 积极发展毛竹林, 严格保护天然阔叶林, 使全县的树种结构更加合理, 森林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林地资源充分利用, 林业效益更加提高。

龄组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林业发展实际, 为优化林龄结构, 实现林产品生产可持续, 主要采取3项措施: (1) 加快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建设, 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 增加木材生产能力; (2) 规范林木采伐, 逐步形成按林分林龄排序、林农自愿原则实施森林采伐, 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森林行为; (3) 强化迹地更新措施, 确保迹地能够及时更新。规划至2020年, 全县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比例结构为30∶30∶20∶15∶5。使全县的森林树种结构更加合理, 森林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林地资源充分利用, 林业效益更加提高。

4.3 林业重点工程用地规划

4.3.1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规划。

目前永丰县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主要有长江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和中幼林抚育项目。规划目标为: (1) 长江防护林项目工程造林面积4 000 hm2, 造林树种以木荷、枫香、杉木、湿地松为主, 造林前地类主要为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 (2) 退耕还林面积2 000 hm2, 其中封山育林1 000 hm2, 坡耕地造林333 hm2、荒山造林667 hm2; (3)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全面封山育林, 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确保国家和省级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30 517.6 hm2; (4) 在全县21个乡 (镇) 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以野生动植物综合保护项目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病虫害及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治, 完善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5) 为提高森林质量, 规划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60 000hm2, 要求中幼林全部实施一次抚育, 50%中幼林实施两次以上抚育。

4.3.2 重点林业产业工程项目规划。

永丰县目前实施的重点林业产业工程项目有:毛竹丰产工程项目、高产油茶培育工程项目、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规划目标为: (1) 发展高产油茶林, 建设面积4 333 hm2, 造林前地类主要为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低产油茶林和低产用材林, 造林区域在重点商品林区; (2) 选择适宜地段, 建设以速生树种湿地松、杉木、杨树、泡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 以及以杉木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 建设总规模为6 667hm2; (3) 建设珍稀树种繁育工程, 繁育绿化苗66.7 hm2, 营造珍稀树种用材林667 hm2; (4) 依托凯迪公司发展绿色能源项目, 构筑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具体目标:建设6 667 hm2能源林基地, 5万t生物质燃油气化液化加工厂, 2×12 Mw生物质电厂, 10万t有机肥加工厂, 6 667 hm2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5) 建造防火林带350 km, 面积约350 hm2; (6) 规划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93.33 hm2。

5 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林地保护利用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1)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维护规划权威性, 严格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订,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

2) 健全林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 创新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 各级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3) 强化调节机制。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的稳定投入机制, 强化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完善公益林地补偿制度, 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 协调水电部门给予森林保护补偿资金, 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种苗、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力度。

4) 加强基础建设。制订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章和标准, 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军良, 钟琳平, 刘臻.永丰县生态旅游潜力及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9) :55-57.

[2]胡瑶瑶, 刘兆刚.帽儿山林场林地资源资产评估[J].森林工程, 2010, 26 (1) :20-24.

[3]杨文辉, 王祥生, 李冬.永丰县林业生态建设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 2009 (2) :54-56.

[4]张泱.维护生态环境的林地管理措施[J].森林工程, 2004, 20 (3) :1-2.

[5]邓贤兰, 叶海英, 罗小瑞.江西永丰县药用植物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6 (2) :8-10.

[6]李长春, 段洁琼.沅陵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12, 39 (5) :132-134.

保护利用规划 篇5

工作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㈠准备工作

1、按照试点工作要求,**成立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任组长,副组长由*林业局*****、***技术工作组成员担任,成员包括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编制工作组织与实施。

2、依据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县具体情况制定了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方案,明确了时间进度安排、具体工作分工和相应的责任人员。

3、技术资料准备:⑴规划工作用图,目前还没有提供给编制单位;⑵林业部门资料:2004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含文、表);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及建设成果资料;***县2000—2007年林地使用情况;***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构想;林业工程建设及成果资料。⑶其他部门资料:***县人民政府《***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县国土局《土地统计簿(2006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8年编制)》;县交通局《***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县水务局《****县水土 保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县环保局《***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县旅游局《***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管委会《***县工业园区扩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供电局供电线路规划图;县公路局《***县公路图及里程》;建设局《****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4、成立项目组和技术组:成立了以县林业局副局长***(分管林政资源)为组长的项目小组,抽调了大批的林业技术人员参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08年3月18日,***县林业局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承担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签订了项目合同书。***县林业局负责收集提供规划方案编制所需的基础技术资料和数据,协调编制单位做好调研工作,****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负责资料收集技术指导、整理分析和规划方案文本编制。

5、技术培训:2007年12月,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在县林业局对参加规划编制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收集基础资料的要求、外业补充调查的技术标准、内业及统计分析及成图的要求、规划编制的技术要点等。***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多次派人对资料收集整理进行技术指导。㈡外业调查

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安排,从2007年8月—2008年3月,根据试点工作需要,利用我县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和1︰1万地形图对森林资源(林地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尤其是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含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重点调查,更新整理了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以此作为规划本底数据。

㈢内业整理分析

1、根据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含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外业补充调查数据更新分析整理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中森林资源数据,以此作为规划本底数据。

2、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分析,确定了我县用于生态建设的风景林区、自然保护区、防护林、城市森林等林种结构状况。

3、根据我县2005—2007年开展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资料,明确了全县林地林权现状,确立了林地林权的管理目标。

4、针对全县林地利用现状、发展潜力和林种结构、布局等问题,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进行专题研究,就全县林地开发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分 析,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的战略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4.0%。

㈣规划方案编制工作进展

1、/***省林业规划研究院按照国家林业局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全院技术骨干成立了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小组,已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完成了规划大纲的编写工作,并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基础上修改了规划大纲。

2、按照编制技术规范对***县林业局提供的基础技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明确还需要收集补充的技术资料,并指导委托单位收集、补充资料。

3、开展了***县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需求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划分与区域布局等专题研究。

4、规划方案已经征求了县发改委、国土局、环境保护局、交通局、公路局、水务局、农业局、旅游局、工业园区管委会、供电公司多个部门意见,按照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08年6月形成评审稿。5、2008年9月8日,召开了《规划》评审会。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办、***林业厅、***农业大学、***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评审会。评审组专家在认真审查有关资料,听取项目组关于《规划》的详细介绍后,经 过认真讨论评议,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认为本规划可以作为开展全县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文件,是***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编制乡(镇、场)林地保护利用和其他专项规划及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的依据。建议按照与会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按规定程序要求报批。

6、目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审批稿,待以规划成果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㈤试点工作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

由于我县技术力量有限,经与***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商谈,由***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派出技术人员会同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共同完成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签订了项目合同书,由县林业局在项目经费中支付***万元给***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作为工作经费。

二、工作经验及成效

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过程中,取得了有关工作组织、部门间协调、技术处理等方面的经验。

1、试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林业部门应与发改委、国土、城建、水利、交通、公路、农业等部门多沟通协调,确保本底资料完善,规划方案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2、规划方案编制的技术资料收集必须完整,本底数据具有前瞻性;规划方案应多征求各部门和专家意见。

3、技术处理应具有灵活性,不能钻死胡同。例如,由于***县近几年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财政收入、人均GDP等)与建设用地需求数量、林地征占数量之间的相关规律性不明显,该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林地资源需求量预测分析无法按照国家林业局《试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要求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在***县试点工作中,采取收集全县国土、城建、交通、公路、水利、电力、旅游、农业、工业园区等部门建设用地规划数据,进行实地补充调查,分析整理,测算出规划期内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规模。

4、方案编制单位应具备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A级资质。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此项工作事关全县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在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

1、由于县直相关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对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前段时间工作开展不顺畅,各部门技术资料收集难度大,特别是规划期内(2007~2020年)工业、城建、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数量以及2001~2006年间征占 使用土地数量(包括使用土地总量、耕地、林地面积)等资料不完整,本底数据滞后,难以满足规划方案编制要求。通过加强对各部门宣传、解释,多方沟通交流,耐心做工作,后期收集资料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规划本底资料完整性和科学性。如果林地面积方面与国土部门有冲突,最后以林业部门为准,因为***县林地全部进行了确权发证。

2、由于2007年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及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林业灾后重建和森林防火工作,致使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延缓。通过编制单位多方努力,做好协调沟通,加大本底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力度,确保工作进展顺利。

3、***县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没有建立,导致技术数据分析和专业图件制作难以开展。目前图件制作采取CAD制作示意图方式解决,最终成果交付的是小比例的全县示意图。

4、作为***县林业局参加编制试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局限性也影响到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聘请华东院专家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提高专业水平,满足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5、承担规划报告书编制单位技术力量存在一定的差距,经验缺乏,边做边培训、边学习,多方咨询专家。邀请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技术工作组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6、由于该县近期没有开展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林地资 源本底不清楚。通过补充调查特别是已征占用林地和更新采伐、火烧迹地等重点调查,更新整理出县级规划本底数据。

四、对做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建议

1、建议加强试点工作政府领导,林业部门应与县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

2、认真做好与其他部门相关规划衔接工作。

3、建议增加规划编制工作经费,重点用于外业补充调查和规划成果编制工作。

4、对于没有近期二类调查成果数据的,最好是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加大外业补充调查特别是已征占用林地、更新采伐、火烧迹地等重点调查,利用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更新数据,以更新的成果数据作为规划本底数据。

5、规划成果颁布要具有法律效力,在规划期内对不符合规划方案要求使用林地的工程项目实行严格评审制度。

五、对《试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1、建议《试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修改应符合实际需要,技术方法简单易行。

2、林地保护等级划分应将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景区、景点的林地划为一级保护,因为此区域的风景林具有原生性、特色明显和不可再生性,必须进行特殊保护。

3、县级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林地资源需求量预测分 析方法灵活,不要固定在数学模型预测,重点依据近期使用林地数量和未来各部门专项规划数据进行预测。根据各部门提供的规划数据和用地地点进行现场调查,预测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

4、针对《试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没有逐条修改意见。

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 篇6

服从发展大局,保障建设用地。

“十一五”期间,乾县国土资源局不断改进土地征收工作,加快用地报批速度,先后为福银高速、西平铁路、西汽东输、咸宝复线、750KV输变电线路、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工程等同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众喜水泥、高科建材、山东泰丰汽车轮毂生产线项目、乾县墨皇大酒店等30多家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了优质的用地服务,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大局。

贯彻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

多年来,乾县国土资源局一直把落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010年,全县共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283份,发展土地监管信息员136名,使乡村两级信息员人数达到了465名,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监督员,村村有信息员,一个县、乡(镇)、村、组、农户五级保护体系已经形成。年内,全系统共办理信息员举报案件27起,收回土地59亩,基本上做到了“地动我知”。自2006年以来,他们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直坚守的75.43万亩耕地和82.78万亩基本农田没有减少一分一厘。

加强土地复垦,实现“双保双赢”。

为了既做到保护资源,又做到保障发展,乾县国土资源局一直把土地整理复垦作为缓解瓶颈危机,克服“双保”两难的有效途径。五年来,先后完成国家和省、市、县土地复垦项目72个,净增耕地10445.16亩,真正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其中,2010年,投资36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梁山乡山峰村、关头乡佛头三组、漠西乡吴村等11个旧村庄复垦整理项目,净增耕地达到1200多亩。土地复垦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使新增建设用地不占用耕地成为一种可能,从而为实现“双保双赢”创造了条件。

推进矿业整合,促进高效利用。

针对矿产资源开采布局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近年来,乾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抓大放小,不断推进资源整合。到2010年,全县矿山企业由原来的25家已减少到10家,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年产100万吨扩大到400万吨,有力地促进了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执法监察,提高监管效能。

为了争取主动,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乾县国土资源局认真落实了动态巡查机制,划定了各级土地监管责任区,明确了巡查第一责任人。为真正实现对各种土地违法案件的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创造了条件。五年来,他们先后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20余起,其中,刑事拘留7人,行政拘留12人,监视居住1人,行政、党纪处分2人,依法收回土地916亩,违法违规案件的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秩序明显好转。

关注民生民本,促进稳定和谐。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乾县国土资源局编制了《乾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了各级责任,下发防灾明白卡80多份,避险明白卡600多份,与地质灾害点所在乡镇、村组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培训和发展乡村两级地质灾害信息员124人。2010年11月26日,成功预报和避让了泔河南岸地裂缝地质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加强信访工作方面,他们落实了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抓信访案件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使每一位来信来访者都感受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10年,全县国土资源信访量较上年下降了17%;重点、难点信访案件的查处率和结案率均达到100%;全年没有接到一宗权属纠纷应诉通知。所有这些,有效地保障了权益、化解了矛盾、宣传了法规、教育了群众、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基础建设,增强支撑能力。

五年来,乾县国土资源系统自身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作用车由原来的2辆增加到13辆。办公自动化明显提高,微机数量由原来的1台增加到29台。先后投资340万元,为基层国土所征收办公用地21亩,建房2800平方米,全县基层国土所“办公没窝,工作没车,联系没电话,膝盖当作办公桌”的状况已成为历史。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一个思想统一、纪律严明、业务熟练、作风扎实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队伍已初步形成,基层支撑保障能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乾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国土资源管理先进县;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和2010年被市局评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保证。五年来,他们先后培养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名,有12名思想进步,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被选拔到股、办、所、队负责人岗位上来,平均每年至少有一名领导干部脱颖而出。各级领导班子的不断充实壮大,为保证全局在路线、方针、政策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他们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构建警示训诫防线、治理商业贿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由于有了一个从思想到行动高度统一的领导班子,并坚持不断用科学发展观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所以,才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坚持用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管人管事,不断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首先在领导班子内部,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凡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绝不以个人说了算。其次是提拔干部和人事任免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办事。对每个选拔对象都进行民主测评,切忌把个人的好恶和私人感情带进党的组织工作中来,力争做到唯才是举,内外不避亲疏。三是在内部管理和工作决策方面,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由于他们始终坚持相信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所以,才创造了一个上下肝胆相照,各方合作共事的工作局面,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创造了条件。

(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为国土资源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实现了从只注重审批转变到审批、监管并重上来。过去审批项目建设用地或村民宅基地,虽然能做到依规“严批”,但是却往往忽视批后监管,结果给“批少占多”和“占新不交旧”等违法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自2006年国务院31号文件下发以后,他们对审批后的建设用地一律实行从定点划界到建设施工过程的定人定责全程监管,使依法审批和规范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把好土地闸门”。二是实现了从只注重事后查处转变到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并重上来。为了对违法案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真正做到工作作风下沉和执法关口前移,把违法行为及其危害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们坚持了动态巡查制度,并把全縣的所有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包括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按管辖范围全部分包到各基层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实行定面积、定人、定责的“三定”分包监管制度,严格依照“15号令”精神,定期检查,落实问责,为真正提高土地监管效能奠定了基础。

保护利用规划 篇7

上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思路和主要任务, 主要畜禽包括猪、牛、羊和鸡、鸭、鹅等。到2015年, 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至15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畜禽需求量大, 但业内人士表示, 我国的畜禽育种基础薄, 而畜禽育种周期长, 目前许多主要畜禽品种是国外品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多个部委均在相关"十二五"规划中将畜禽育种列为发展重点, 并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中央和地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局面, 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重点突出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重点保护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地方人民政府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列入财政预算,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强化省级畜禽保护品种的保护。

保护利用规划 篇8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基础, 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保护林地, 发展森林资源, 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谋划林地保护利用战略和各项措施, 优化林地结构, 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促进林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是保障林地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 隶属锦州市, 地处辽西走廊的锦州市北部, 南依渤海, 东倚医巫闾山与北镇市接壤, 北邻阜新市, 西界北票市, 南与锦州市区毗连, 大凌河横贯境内, 是一座融历史之厚重与沿海之文明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52′~121°44′, 北纬41°17′~41°48′之间。总面积24.76万hm2, 山地丘陵比重较大, 概括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

2.1.2 地形地貌

义县境内东部医巫闾山山脉, 南北绵延近百里, 山间多为林丛草地, 有“绿色宝库”之称;西部属松岭山脉余脉,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藏;中部为丘陵状平原, 是主要农产区。

2.1.3 河流水系

义县大小河流20多条, 以大凌河、细河为主。

(1) 大凌河。大凌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 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的入海口共398km, 流经辽宁省朝阳等市县。

(2) 细河。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本扎兰乡东北东骆驼山 (清初名摩该波罗山) 北坡牌楼营子村附近。经阜新市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东梁乡、伊吗图乡、卧凤沟乡以及清河门区的蔡家屯入义县, 在复兴堡进入大凌河, 全长113km。

2.1.4 气候特征

义县地处北温带的中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8℃, 平均降水530mm, 平均日照2 848h, 无霜期126~175d。

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 雨季与高温期间同时出现, 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水分不足, 温差较大。

2.1.5 土壤条件

义县土壤总面积为2 476.5km2。根据辽宁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方案的规定, 义县的土壤分类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5级分类制, 实际执行前4级分类制, 即2个土类、6个亚类、24个土属、42个土种。

棕壤是义县主要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医巫闾山和西部松岭山、大青山一带, 在中部平原区浅丘岗地上也有零星分布。石质山地的棕壤土层薄, 肥力低, 宜于林牧;土质低山丘陵的棕壤土层较厚, 肥力中等, 宜果宜农;山脚山前及缓坡上的棕壤土层深厚, 肥力较高, 是主要的旱作农田土壤。全县有77.95%的土壤为棕壤土类。棕壤土类中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3个亚类, 其中棕壤性土占总面积的52.53%, 在各地均有分布, 但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大榆树堡、张家堡、瓦子峪等地, 西部的头道河、刘龙台、留龙沟、大定堡、头台、高台子等地;棕壤面积占总面积的15.01%, 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 如瓦子峪、九道岭、白庙子等地;潮棕壤面积占总面积的10.41%, 分布在各地的丘陵岗地上, 如前杨、聚粮屯等地。

草甸土类分布在义县中部冲积平原区和东西部山间沟谷地带。地势平坦, 土层较厚, 质地粗细不一。除沙性较大的外, 一般草甸土的养分、水分条件较好, 土壤熟化程度较高, 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土壤。全县草甸土土类占总面积22.05%。草甸土土类又分为草甸土、碳酸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3个亚类。其中草甸土面积占总面积的14.27%, 主要分布在高台子、七里河、聚粮屯、稍户营子等地;碳酸草甸土面积占总面积的7.71%, 除地藏寺外, 各地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城关乡;盐化草甸土面积占总面积的0.07%, 分布在瓦子峪、稍户营子、高台子等地。

2.1.6 植被自然资源概况

义县植被属于华北植物区系, 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原生林早已破坏, 残存无几, 多衍生为次生灌丛。草本植被主要是旱生草本和低等植物, 人工林多为乔木。全县植物有88科约千种左右, 其中野生植物800种左右。主要优势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微形科、十字花科、毛莨科、百合科等。全县可分为两个植被区, 一是山丘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二是丘陵平原草甸植被区。山丘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 分布在东部低山区和西部低山丘陵区, 该区原始森林已不存在, 大部为人工林和次生林。东部低山区树种有油松、柞树、杨树、榆树等;西部低山丘陵区有油松、刺槐、杨树、榆树、灌木, 两区都有土桩绣线菊、三裂线菊、胡枝子、榛子、花木兰、山杏、紫穗槐、荆条等。林下和非林地草本植物有羊胡苔、隐字草、白羊草、黄背草、野古草等。东山果树以酸性的秋子梨、花盖梨为多, 鸭梨、白梨次之;西山果树以杂果为主, 如苹果、杏、李、梨、桃、枣等。丘陵平原草甸植被区, 草本植物有马塘草、小蓟、铁苋菜、灰菜、苍耳、狗尾草等, 沿河低洼处有水葱、菖蒲、眼子草等。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全县辖10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 239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分别是:义州镇 (政府所在地) 、刘龙台镇、七里河镇、大榆树堡镇、稍户营子镇、九道岭镇、高台子镇、瓦子峪镇、城关满族乡、头道河满族乡、地藏寺满族乡、留龙沟满族乡、大定堡满族乡、前杨乡、白庙子乡、聚粮屯满族乡、张家堡镇、头台镇、国有义县林场。

2.2.2 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44万人, 居住着汉、满、蒙、锡伯、回、朝鲜等15个民族。其中:乡村居住人口34.38万人, 占全县人口的78.14%, 城镇居住人口9.62万人, 占全县人口的21.86%。土地面积247 649.8hm2, 人均占有土地0.56hm2, 林业用地13.02万hm2, 有林面积为6.53万hm2。

2.2.3 交通通讯

义县交通发达, 通讯设施先进, 基础设施齐全。锦阜、锦承铁路在境内通过, 疏港公路、锦阜高速公路与周边各城市贯通,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2.4 国民经济现状

义县是连结锦州、阜新、朝阳的商品集散地, 全县各类市场达到27个,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6.9亿元。个体工商户达20 783万户, 从业人员33 391人, 私营企业217户, 从业人员4 865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全县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域外引资实现39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40万美元, 出口创汇额实现626万美元。

3 林地资源现状

3.1 林地保有量

全县土地总面积247 650hm2。其中:林地保有量130 200.4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2.57%;非林业用地面积117 449.4 hm2, 占47.43%。活立木蓄积1 767 609m3。

3.2 森林保有量现状和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保有量为65 834.3hm2, 其中:有林面积65 298.9hm2;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535.4hm2。森林覆盖率为26.58%。

3.3 森林生产率

义县森林生产率为46.17hm2。

3.4 林地资源结构现状

(1) 公益林地面积85 085.8hm2, 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46 247.6hm2, 一般公益林面积38 838.2hm2。

(2) 商品林地面积45 114.6hm2, 其中:重点商品林2 635.5hm2, 一般商品林面积42 479.1hm2。

4 规划目标

4.1 林地保有量

林地保有量面积到2020年预期达到130 200.4hm2, 与现在持平。

4.2 森林保有量 (为约束性指标)

森林保有量面积到2020年预期达到74 000hm2, 森林保有量需增加8 100hm2。

4.3 林地生产率

林地生产率保持在43.38m3/hm2的目标。

4.4 重点公益林地

重点公益林面积到2020年预期达到48 428.2hm2, 重点公益林面积需增加2 180.6hm2。

4.5 重点商品林地

重点商品林面积到2020年预期达到20 117.6hm2, 重点商品林面积需增加17 482.1hm2。

5 规划目标完成的方式及可行性

5.1 林地保有量

通过采取废弃、关停矿山的修复, 退化林地修复, 临时占用林地恢复和毁林开垦林地的恢复等方式, 确保到2020年能够实现林地保有量目标。

5.2 森林保有量 (为约束性指标)

预期到2020年森林保有量面积达到74 000hm2, 森林保有量需增加8 100hm2。森林保有量增加的两个途径:一是加大造林未成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的培育力度;二是提高植树造林的面积及经营管理力度。根据现有义县资源的实际情况, 可植树造林面积4 600hm2, 可将造林未成林和无立木林地培育成森林的面积3 652.2hm2, 通过加强后期管护和补植补造等措施, 确保森林保有量的预期目标实现。

目前义县有42 178.3hm2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 可供造林地充足。如保证资金到位, 科学管理, 强化栽植标准, 去除特别土质瘠薄地区 (约占1/5, 8 500hm2) , 按照造林后培育成森林成功率40%计算, 森林面积可增加13 000hm2, 可大幅度超额完成森林保有量面积增加的目标。

5.3 林地生产率

根据森林保有量目标增加值, 目标林地生产率保持在43.38m3/hm2完全可以达到。在林分面积保证的前提下, 提高林地生产率可归结为如何提高林分蓄积量上来。依据义县林分现状, 提高林分蓄积量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加大速生丰产林建设, 加强用材林培育。

(2) 加快重点山区的水土保持林建设。

(3) 强化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加速林木蓄积量生长。

(4) 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促进林木生长。

目前义县森林生产率已经达到43.38 m3/hm2, 按照正常采伐限额进行经营, 森林生产率能够维持或超过现有森林生产率指标。

5.4 重点公益林地

到2020年重点公益林面积预期达到48 428.2hm2, 这样重点公益林面积需增加2 180.6hm2。因为义县森林资源在全省属中等偏下水平, 所以义县的生态位置显得较为脆弱。为确保义县的国土生态安全就必须增大公益林地的保护力度, 目前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为65.35%, 商品林占林地面积34.65%。公益林所占比例基本上符合义县生态建设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搞好生态建设, 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我们将原有重点公益林面积由原来的46 247.6hm2在规划期内优化调整为48 428.2hm2, 增加面积为2 180.6hm2, 完成了重点公益林面积目标。

5.5 重点商品林地

到2020年重点商品林目标面积达到20 117.6hm2, 重点商品林面积增加17 482.1hm2。根据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在规划期内将重点商品林面积由原来2 635.5hm2合理优化调整为20 117.6hm2, 增加重点商品林面积17 482.1hm2。通过优化林地资源配置, 满足了林地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重点公益林和重点商品林现状目标见表1。

6 结论

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和义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确认义县能够实现省下达给该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单位:hm2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10.

[2]辽宁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R].沈阳:辽宁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3]义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办公室.义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R].义县:义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办公室, 2013.

[4]辽宁省林业厅.义县森林资源数据库[R].沈阳:辽宁省林业厅, 2014.

保护利用规划 篇9

1 生态环境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 工厂排除的废气, 流通到空气中, 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 流到河中, 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灭亡, 人们在引用了受污染的水后, 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容易产生疾病, 胎儿容易产生畸形或早产。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 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 导致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的特大泥石流, 由于连续降水而引发泥石流,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 财产直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 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 应该给人们提了一个很大的醒,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 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人口的不断增加, 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 大量的砍伐树木, 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 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口的迅速增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制造的生活垃圾也不断的增加,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 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 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 垃圾的堆积,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还污染土地, 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 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 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产生刺鼻的气味, 发散到空气中去, 从而污染空气, 而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的物质就会渗入土地, 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会引发人体疾病, 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 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 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 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私家车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 空气污染不断的增加, 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 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 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 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 如航空业的发展, 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生态环境的防护措施和规划

2.1 大量的植树造林

人类人口的增加, 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如沙尘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减少全球变暖等, 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 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 众所周知,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减少空气的污染, 可以对工厂内排放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 从而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气体, 如氧气, 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 植物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让人们的呼吸更加的通畅, 还可以美化环境, 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 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 心胸更加的阔达。植树造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2 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 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 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 使的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所以, 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3 做好工厂垃圾的处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 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废水过滤器, 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 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

2.4 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们去商场购物时可以使用布袋, 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 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 但是, 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 如果遇到刮风天气, 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 随风起舞, 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 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 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 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 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 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导致农作物减产, 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 导致动物死亡, 因为羊比较喜欢吃塑料袋中的油性残留物, 在吃的过程中却连塑料袋也一起吃了, 由于被吃的塑料袋堆积在羊的胃中难以消化, 所以羊再也不能吃其它食物, 最后只能被饿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 但是, 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 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 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 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 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 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 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 汽车废气的处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 汽车在制造的过程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也会产生噪声污染, 还会造成交通堵塞,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 目前解决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的少乘汽车, 提倡改乘公共汽车。

中国人民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 尤其是多年来, 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 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 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 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 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 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来,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 还在延续这个传统, 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 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宣传部门也可以在农村进行宣传动作, 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对人们进行讲解, 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3 结语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但是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了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标。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 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 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侦查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不法分子, 对他们进行劝解和教育, 情节行为严重的要对他们进行罚款和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吴俊勤, 凌利.规划师[J].试论城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综合性规划.2000 (4)

保护利用规划 篇10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 (砂岩、砾岩等) 基础上, 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 全国25个省区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577处[1]。由于丹霞地貌地区地形奇特, 风景优美, 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孕育和沉淀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使丹霞地貌成为一种重要的构成风景名山的地貌类型[2]。目前, 我国的15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 有26处全域或局部由丹霞地貌构成, 占全国风景名胜区的17%;全国29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 有6处具有丹霞地貌景观。丹霞地貌型风景名胜作为一种重要风景资源, 探讨其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丹霞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 面积292 km2, 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 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杰出代表。2010年8月, 丹霞山风景区与其他五处丹霞地貌风景区联手申遗成功, 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剖析, 试图寻求丹霞地貌型风景区保护与利用的较好规划途径。

2 丹霞山风景区特点及保护利用诉求

2.1 自然保护的严格要求

丹霞山风景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资源保护的要求严格。在丹霞地貌核心区, 沟壑纵横, 崖壁直立, 森林茂密, 藤蔓交织, 通行极为困难, 目前仍保持着较完好的原始生态群落, 尤其是很多山崖顶端, 历来无人可达, 生态系统完全是无人干扰的原始状态, 存在大量的生物景观。无论从景观资源的价值或是作为自然保护区的要求, 风景区在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都肩负重任。

2.2 旅游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矛盾

丹霞地貌地区多数位于城郊或者远离城区的山区, 经济条件欠发达。丹霞山风景区就地处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增长、生活条件改善是当地人们的迫切愿望。丹霞山优越的资源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条件, 同时它也是旅游经济的基础, 需要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保护, 控制旅游开发的度和把握发展方向, 避免人类的活动给宁静的山林带来喧哗和破坏。

2.3 风景游赏内容的组织和开拓特殊性

丹霞山是壮年期丹霞地貌的代表, 其特点是山块离散, 大多呈孤立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形态。山块由不同尺度的赤壁丹崖坡面组合而成, 整体上一般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特点。锦江和浈江蜿蜒穿过丹霞山风景区, 沿途形成丹山碧水、村落田园组合景观, 构成优美的山水风景线。

2.4 资源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复杂

丹霞地貌区一般有河溪穿过, 沿河盆地平原中乡村田园点布, 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成中国式的风景特色。丹霞山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风景区控制范围内分布20个行政村, 约280个自然村和村民组, 有村庄居民三万多人[2]。如何处理风景区的乡村社区问题, 是风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成败的关键, 否则不仅背上经济包袱, 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照顾原住居民的利益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推动乡村社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 丹霞山风景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对策

3.1 应用生态扩张模型, 划分风景资源空间利用等级

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总是一对矛盾体。丹霞山的发展实践也表明, 在对风景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中, 人的活动和建设给敏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破坏。为妥善解决这一矛盾, 规划采用生态扩张模型, 在尊重生态核客观分布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 重点分析丹霞山风景资源“大分散, 小集中”的空间组合特点, 将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四个生态核作为景区核心。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四个生态核, 并通过生态扩张推动全区的生态恢复, 让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河谷平原农耕地带, 或生态核的边缘部位, 以利于保持原生资源环境的完整性。

在生态核划分和保护的前提下, 尊重自然地理空间格局, 规划除了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划定风景区的四级保护区外, 还结合开发利用功能构思, 针对风景区的风景资源空间利用强度进行划分。将生态核划分为禁止开发的区域, 将远离生态核的边缘地区依次划分为适度农林开发和轻度乡村旅游开发的区域、生态保护和观光适度发展旅游的区域、沿江和外围主要发展观光和休闲旅游区域、主要发展山地观光的区域以及外围乡村和休闲度假发展区域。丹霞山的高质量风景资源主要集中在风景区边缘与沿河两岸, 因此未来游赏利用的部位主要在边缘地区和河谷地带, 同时也保护了风景区内部生态核的原生态环境。

3.2 与风景区内部乡村结合, “区内游区外住”的服务设施布局

按照世界遗产地的标准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保护有管理的要求, 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贯彻“区内游区外住”的规划思想, 依托位于丹霞山南北的韶关市和仁化县城, 将大丹霞山风景区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 减少风景区内部的服务设施建设量。

服务设施系统划分为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四级。南北两个服务基地分别是韶关市区与仁化县城的延伸, 南北走向的内部景观道路联系着服务基地, 在景区中心位置结合夏富村形成夏富服务中心, 在景区外围东侧规划周田为区外的服务中心, 南部建设湾头服务中心;9个服务村基本辐射主要旅游活动区;服务点与自然村、景点结合布置, 在黄竹形成乡村服务带。此外, 沿风景区范围线的外围还有若干休闲度假区。这样, 风景区服务基地 (南北入口) 、服务中心 (除夏富外) 和休闲度假设施均布局在风景区以外的区域, 以利于保护风景区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态。唯一位于风景区内部的服务中心——夏富服务中心建设原则是尽量不扩大原有村庄规模, 不改变原有村庄风格, 在旧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美化, 新建建筑物与传统建筑的风格统一, 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绿化建设。风景区内所有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均与村庄结合, 既有利于将居民社会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统一, 也最大程度保持风景区原生态环境。

3.3 运用视线安全格局理论构筑景观系统, 分单元组织游赏和分区管理

丹霞山风景区景观的多样性需要运用视线安全格局理论对风景区中景观视线最敏感地段进行判读, 以便对重要地区景观进行重点改善和维护。丹霞山作为山岳型风景区, 非常重要的观赏位置是在山顶鸟瞰全景, 选取巴寨、姐妹峰、长老峰、羊洲寨、朝石顶、金龟岩、风火岭等多处制高点为视点, 运用GIS技术进行全区的可视域分析, 确定风景区可视域高敏感区。保护景观视觉质量较高的地区, 控制影响视觉的区域, 建立景观视线安全格局, 并以此确定风景区标志性景观作为观光游览节点, 构筑景观系统。

丹霞地貌的离散性决定了景观单元和游赏系统组织的复杂性。首先依据景观特征的异质性和规划分区, 分为以典型而奇特的丹霞地貌风光为主体的丹霞山景区;以古石窟寺遗迹和众多古山寨为主体的韶石山景区;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主体的巴寨景区, 以飞花溪峡谷、飞花瀑布和梁状丹霞地貌山块为主体的飞花水景区, 以梁状丹霞地貌和大面积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主体的仙人迹景区, 以山水田园风光组合曲流峡谷为主体的锦江风光带, 以低丘平原为主体的浈江风光带。其次, 在景观分区的基础上对各区进行景观单元组织, 划分为21个景观单元。在景观单元中根据风景质量和景观敏感度不同, 分单元规划观光步行系统和科考步行系统, 形成21条游览线路。游赏系统规划和线路组织以多级景观控制点和多级游赏系统的开发模式, 在管理上也必须执行分区开发、分区组织、分区验票的管理模式。在注重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结合分区开展地质科教、自然与文化观光、生态休闲、乡村体验、山野考察探险旅游等不同类型的生态游赏活动, 使丹霞山绝妙的风景资源永远地造福于人类。

3.4 风景区发展与乡村建设一体化

风景区发展和资源保护不能以牺牲居民致富求新的权益为前提。在重视风景区保护和建设的同时, 必须关注风景区内乡村问题的解决, 关切农民脱贫致富的前景[3]。规划贯彻“风景区发展与乡村建设一体化”的理念, 全面推动风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让农民参与到风景区发展建设中来, 将乡村田园和农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风景资源, 把农民经营旅游项目作为一种服务补充, 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 促进风景区与乡村社区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控制风景区内常住人口, 并结合旅游服务区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参与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 改变乡村产业结构, 有步骤地引导乡村人口向服务中心有效聚集, 形成乡村休闲社区。

4 结语

风景区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体, 丹霞地貌型风景区更具有资源利用多样性和风景资源离散性等特点,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丹霞地貌的特征, 把握主要矛盾, 有针对性地进行空间规划、游赏组织和开发利用, 以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虽然不能概括所有丹霞地貌型风景区的所有特征和问题, 但其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对其他丹霞地貌型风景区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通过对典型个案特点及诉求的剖析, 从游赏单元组织、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设施系统、居民社会调控等方面试图寻求丹霞地貌型风景区保护与利用的较好规划途径, 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貌型风景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黄进.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J].经济地理, 1999 (S19) :31-35.

[2]彭华.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 1999 (S19) :1-14.

[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0—2025) [Z].2010.

大学城旧书回收利用规划 篇11

【关键词】大学校园;废旧书籍;旧书回收利用;绿色环保;循环利用

一、背景分析

在我们学生的生涯,书籍在我们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以科教兴国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而连接知识与人的关系中,教科书成为了纽带;教课书是一届一换,一年一更新,而在毕业季校园内不乏出现一些地摊处理废旧书籍,四六级复习资料,计算机资料,各种双学位的课本,考研书籍,公务员书籍,英语雅思、托福、GRE……市场虽小,但真可谓“五脏俱全”;在提倡节约型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废旧教科书应该如何处理来适应我们这个节约型社会,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当我们需要时惜以为宝,不用时就变成碍眼的废物时的废旧书籍呢?是一堆堆论斤卖掉,还是应该让它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呢?我们一直在喊环保口号,也一直在倡导节约纸张,但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书籍的循环利用,却一直都被忽视了。

循环利用教科书,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许多国家早已将此付诸实施。在澳大利亚,课本跟桌椅一样,是公共财产,学生是只能借阅的;在英国,教科书循环使用遵循自愿原则,但很多人都大力支持;在美国,教科书也不属于私人,而是将课本和桌椅一起进行编号……目前,虽然我国的教科书循环利用还处于探究阶段,但我们也应该尽微薄之力让我们的废旧课本再一次开出艳丽的花朵。

二、建设目标

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旧书籍仅仅被当作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行为。如何能让这些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呢?如果能建立一个专业性书籍回收利用机构,从同学和回收站低价购买旧书,把买来的和收集的书籍进行分类处理,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用价值,既可以减少浪费,又可以帮助缺少或丢失课本的人低价购得书本,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是一个一举三得、可行的计划,同时间接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

三、建设方案

在大学校园或者大学城周边建立一个以旧书回收与销售的小型店面,主要目的是给在校学生提供廉价的旧书籍,扩大书籍的流通范围,体现书籍的特有价值。之后,大学城商业区或者大学内部租赁一家店面作为店铺。与此同时,与蚌埠大学城内的某家书店老板进行沟通,请求他作为该机构的顾问,定期为店员做培训。最后,将书籍在店面里进行销售,实现书籍的真正意义。

调研阶段: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向全校师生展开问卷调查,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及市场调查,进行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找出此项目实施的潜在价值,制定实施计划,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机构试运营阶段:确定该项目初期的市场位置,与校内图书馆、校内教务处、校外书店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召集工作人员,做初步培训,建立一个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在校园内利用一切宣传方式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通过宣传单、展板、海报、喷绘、校内广播、校内学生团体、校内学生会等进行主题宣传,让在校学生知晓该项目的建立,收购他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书籍,采取上门收购书籍战略,让他们足不出户处理废旧书籍。在学生团体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取得学生的信赖。在学校毕业季,取得校内书籍收集权力,在各个宿舍楼设立临时收购点,同时采取进入寝室、自习室收购的方式进行旧书回收,整理并上架,在店面处建立长期收购,销售的机制,随时欢迎广大师生前来买和卖旧书。

四、废旧书籍去向

(一)让在校大学生低价购买所需书籍或者资料

每年大学生都要面对考研、四六级、计算机等多种考试,如若从书籍市场上购买新的书籍或者复习资料,一来价格不尽人意,二来书籍信息质量难以取得保证。而废旧书籍价格便宜,适合同学选购,并且废旧书籍中会有相关笔记,减少对于参差不齐的图书市场选购书籍的失误率,同时同学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至于像拿到新书那样难以下手。

(二)与校方合作,为每年贫困大学生提供低价课本

在大学里还是会有少数家庭困难的同学难以支付学费、课本费的情况,该旧书回收利用机构与校方合作,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取得有关同学的相关信息,在假期里准备好该学期学习的专业课教材及资料,以便同学方便购买的同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对于特别困难的同学,免费提供相关专业书籍。

(三)与校内图书馆合作

该机构可以与校方图书馆合作,向他们提供所需采购的书籍,丰富大学图书馆书籍的数量,同时提高书籍的利用率。

(四)向贫困小学捐献部分书籍

许多大学生的废旧书籍愿意捐给贫困山区那些需要课本的孩子,但苦于校内没有这样的捐赠途径,这同时也是书籍回收利用的一个途径。该机构可以作为捐献书籍的中间方,定期向贫困山区捐赠书籍。

对于没有使用价值的废旧纸张可与当地废旧收购站合作,将废旧纸张卖给他们。

五、推广计划

若该项目能在蚌埠大学城运行成功,下一步工作就是将这一机构在蚌埠市各中小学内建立运行试点,初步实现蚌埠市内的书籍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若效果良好,则在全省内的各大高校建立试营试点;甚至在全国内建立相应的旧书回收利用机构,并与各大商家联系,让废旧书籍发挥出最大利用价值,变废为宝;最终掀起全国范围内的旧书再利用热潮,为全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总结

不管废旧的书籍去向是捐赠还是再次回到同学的手中,该机构的存在对于书籍的回收利用都会起到促进作用。资源节约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太多的书籍不能被循环利用,从而造成纸张的浪费,以至于资源不能循环利用。应发展循环课本,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曾煜.人大校园内废旧书籍回收利用规划[J].科技创业家,2013,(16).

[2]江明.关于教科书循环利用制度的思考[J].科学与决策,2005,(10).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2013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H201311305102)。

保护利用规划 篇12

一、定边县古遗址的历史与现状

在战争的年代, 统治者为了巩固疆域又能使子民的生活不受别国侵扰, 长城就成为其最青睐的防御壁垒了, 定边县作为古代边塞要地则是必须巩固的了。其县境内就有战国时秦国的“拒胡”长城、隋文帝时两次修筑的“隋长城”以及现在保存较好的“明长城”等。由于常年的风沙侵蚀, 许多地方的长城已经踪迹难觅了, 但就以定边县仅存的古长城遗址为例

(一) 砖井镇 (旧砖井堡)

由安边镇向西行25公里多就到达砖井镇了, 也叫砖井堡, 有“楼铺11座, 城门3个, 东曰:‘靖东’, 西称:‘宁西’, 南叫:‘南安’[1]P107。镇北1.5公里就是长城的边墙, 现在的城门均不完整, 南北墙保留稍好, 东墙则毫无踪迹。顺着砖井堡继续向东走就可以到达靖东门的瓮城了, 虽因拆毁显得七零八落, 但其独特的形状却极富有苍凉感和缺陷美。

北宋和明朝是修建堡寨的高峰时期, 宋夏双方屡经征伐, 争夺疆土, 互有胜负, 今陕北地区是当时宋夏战争的重要战场。其县境南部山区遗存的数十座古城堡遗址 (部分今划归吴旗县境) , 大多为这一时期所筑。

(二) 神堂堡 (西海螺城)

《宋史·地理志》记载:“在当时定边军辖区内有神堂堡, 大观二年 (1108) 修筑、赐名。东至观化堡30里, 西至绥远砦多移岭界堠13里, 南至绥远砦30里 (绥远在北至神堂堡约50里) , 北至勒崖原卓望处3里”[2]卷87, P2154。清嘉庆《定边县志》新兴堡城条下亦载:“明有东、西海螺二城, 成化十一年, 巡抚余子俊始改东海螺筑今堡”[3]卷2, P10。由此可知, 其即是明代的西海螺城。沿绥远砦北上, 在大约50里处 (今定边县王盘山乡宋山村) 发现一座古城遗址, 与史书所载方位基本一致。现西海螺城占地面积约13亩, 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城基为石筑, 墙体为黄土夯筑, 在城址南北两端还有瓮城, 北瓮城的轮廓基本清楚, 然而南瓮城的破坏程度却比较严重。在四面的墙体上还有6个马面、4个角楼。这些就为研究堡寨的修筑规格、布局等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二.关于古遗址保护与规划的思考

保护古遗址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 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历史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遗产, 我们要将其作为历史的见证留给子孙后代以及更多的人去欣赏利用。

(一) 关于定边古遗址的保护

首先, 对于如何保护这些遗址我个人认为, 应增强当地人们保护古遗址的意识、提高人们对现存遗址价值的认知度。我们可以通过平面媒体, 如地方政府宣传册、报刊杂志以及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讲述等多种渠道宣传其历史沿革及重要性, 让人们从思想上对古遗址的保护有所认识, 并适当增加地方性保护法规, 让人们有法可依,

其次, 多渠道筹措资金。很大程度上, 资金欠缺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但也并不意味着普遍撒网, 反而是有选择或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定边县内的古长城遗址很多, 要都进行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吸引政府、个人、相关企业等投资, 对部分长城进行有选择的保护。

再次, “以旧复旧”保护原貌。千余年来自然与人为因素给遗址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如填实窑洞、加固台壁、密实裂缝等。按照原有大小加固其基座, 其本身的黄土墙体可以利用黄土高原特有的土质进行夯砌, 同时在利用化学或结构学原理对其进行支护与加固。相信作为区别于八达岭长城的又一西北古长城, 它会吸引更多对原始遗址感兴趣的游客。

最后, 防沙固坡。由于堡寨大多是削坡为墙、夯土版筑两种方法结合而成, 所以固坡并保存其原状是首要的。还可以采取分期恢复保护, 逐步完善。安达城和铁角城作为保存较好的两个堡寨可以先恢复、保护, 后期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在对其他堡寨进行保护和完善。

三、关于古遗址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展地方旅游业可谓正逢其时。或许这里没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 但边关的古城古堡、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也有别样的风景。而且扑面而来的猎猎西风让处于边塞的定边更具风情。

(一) 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宣传, 做好招商引资。

强大有力的资金后盾是开发的重要保证, 政府可以吸引企业、个人等的投资, 并给予投资者相关利益回报, 从而确保开发工作顺利完成。至于宣传也至关重要, 要提高人们的认识, 让其真正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 在方式上, 可以组团参展、散发宣传材料、拍摄宣传影视等。这样知名度就大大提高了, 客源也会逐渐增多。

(二) 合理开发, 打造特色。

定边县位于古代的边塞之地, 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依据其地理优势打出一条“游‘边关重地’, 感‘边塞风情’”的口号, 相对江南水乡, 特色更加明显。陕北地区特有的边塞风光、黄土夯砌的古长城、大山中隐存的堡寨会一下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吧。

(三) 要注重配套发展, 协调共存。

定边盛产荞麦, 成片的荞麦和绵延的古长城就能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所以可以在长城两侧种植大片荞麦, 对于许多对荞麦花感兴趣的人们这又是不小的吸引力。修建长城—鼓楼—堡寨段道路, 并在各个景点做好相关设施尤显重要。让每个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欣赏到, 而且夜晚的鼓楼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四) 借鉴八达岭长城和西部影视城的开发策略, 并发展体验式旅游。

对于古堡寨的开发, 西部影视城可谓是最好的鉴见物了。定边的古堡寨遗址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的张崾岘和白马崾岘, 所以可以在这两地发展堡寨旅游。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性, 使他们仿宋代的生活习惯进行经营, 和游客们一起体验山野的悠然闲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定边县现存的古长城、古堡寨和古盐场有着重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而且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遗产, 然后合理的开发利用, 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历史。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但只要我们对症下药, 相信一定能让其成为定边县的一道风景, 并且成为定边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少文梁嵘图文长城[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07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51—2154

上一篇:冰冻病理检查下一篇:对等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