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共10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1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企业要建立或保持竞争优势,除有效地组织资源、发展技术以外,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人的智慧的竞争,而如何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使其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就成了每一个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是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及出现的问题,其次谈论了有关于激励概念、分类、作用与方法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激励机制 激励法 必要性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去获取、领导与激励他们,己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激励员工?怎样激励,才能更有效?这是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国际上许多企业是通过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益如何,是由许多因素祸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实现的激励机制是最具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目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组织最佳绩效。
现阶段我国企业激励机制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例如:物质激励重要程度与拥有程度严重偏离,精神激励的各项指标普遍偏低,危机激励意识严重缺乏等
激励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己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出发,针对不同的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激励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变人的行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人力资源激励则是以人力资源特征为基础,运用适合的激励理论,取得最大的员工使用价值并发挥最大的员工主观能动性。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为前提的”。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激励的分类、作用与方法
这些激励理论可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主要从人的需求和动机角度来研究人的工作行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是从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努力、取得绩效和奖酬价值认识,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以及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的方法和规律。
激励的作用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工作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把有才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企业服务。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当一个人认识到企业提供的环境为之提供机会,有利于实现他的理想时,他必然会到你这里来,投身于其中,企业就是要为人们实现这样的理想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2)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有助于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重视这三个方面。在三方面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企业员工素质高,表现优异,就能得到奖励,这就进一步鼓励员工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反之,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的员工也会受到影响,采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3)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能大大提高企业群体凝聚力,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的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以及运作规范、奖惩分明的激励手段,树立企业的正气,增强企业的合力,提高群体凝聚力。同时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保持一致,从而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才能,进一步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4)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着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
(5)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能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它在企业中具有指导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其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思想,了解企业的经营哲学,使之为广大的员工所接受,并结合到他们的行动中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奖励优质服务行为,必然同时强化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批评和惩罚恶劣的服务行为,则是对服务意识的负强化。这样运用激励机制管理手段,就能够促使追求为客户服务这种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激励的方法
激励,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感到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增加自觉努力工作的责任感。因此,能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能否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员工,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可采取的激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考核激励(4)奖酬激励(5)培训激励(6)榜样激励(7)支持激励(8)荣誉激励(9)信任激励
关于目标激励,员工工作的一个重要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可以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而所谓目标激励,就是把大、中、小和远、中、近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员工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行动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目标激励包括设置目标、实施目标和检查目标。工作激励是通过工作设计,达到员工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形成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支持员工的创造性建议,把员工蕴藏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支持激励包括尊重下级的人格尊严、首创精神,爱护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信任下级、放手让下级开展工作,增加下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工作遇到差错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下级能胜任工作。信心和希望对人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信心属于一种心理特性,它能使人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扩张力。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样也起着去足轻重的作用,信任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领导对下属的信任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下属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放手使用,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1)浅谈全方位激励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王金辉 科学询.2006(02S).-58-59
(2)岗位考核比例激励法:—人事用工制度改革新方法朱圣开邮电企业管理
2008(18)30-31
(3)卓有成效的激励苏伟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2
1 薪酬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就是薪酬激励和薪酬管理, 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 在员工的心目中, 薪酬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回报和肯定, 而且体现了员工的能力、发展前景以及品行。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能够从经济上和心理上让烟草企业的员工得到满足, 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其次, 薪酬激励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薪酬激励机制能够汲取更多进步的营养, 二者相辅相成, 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再者, 良好的薪酬激励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督促着人力资源管理朝着更加正确的、时代化的方向迈进。假若薪酬激励体系出现问题, 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进行调整, 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充分结合实际的情况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以便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
2 提高薪酬激励体系作用的良好对策
(1) 建立健全薪酬激励制度。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薪酬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而且能够为烟草企业其他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典范。首先, 烟草企业相关负责人要不断地审时度势, 对分配标准、薪酬等级、薪酬内容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对薪酬分配人员的职责进行更具体的规范, 在保证薪酬分配的公正、合理、公平的基础上, 为各项激励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参考;其次, 为了促使薪酬激励制度真正地在实践中获得成效, 企业要结合实际设立专职的薪酬管理人员, 该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会计等基础性的知识, 并且具备较强的统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口语能力等, 因此在薪酬激励制度完善的进程中, 要注重完善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确保所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能够人尽其责、敬岗敬业;再者, 烟草企业管理层要注重结合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 进行人员分析和业务分析, 明确各个部门和职位之间的关系, 进行有效的职位评价与职位分析, 从而为薪酬激励制度的真实合理性提供必要的参考。最后, 企业领导者要深入到基层工作中去, 与员工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鼓励他们针对薪酬激励制度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以便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为制度的完善性提供更多的活力, 同时也拉进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便于今后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构建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需要烟草企业在充分考察市场发展动态和要求的情况下, 对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下, 对现有的薪酬激励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其一, 企业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 合理的界定员工的工资水平, 在保证企业的工资水平与同行业保持着同等水平的同时, 要注重结合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以及职业道德等多种因素, 对员工的工资水平进行科学的界定, 有条件的还可以委托相关咨询企业, 让其对企业进行量化分析, 确定一个比较具体的薪酬范围, 为员工工资的合理性提供保证;其二, 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 烟草企业可以尝试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对根据不同合作小组的情况设计不同的薪酬方案与计划, 在保证固定工资不变之时, 要注重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实行全员奖励的原则, 这不仅能够将有效的竞争机制融入到员工的工作中去, 以获得工作实效, 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三, 薪酬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 还包括精神激励, 这就要求烟草企业在做好必要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之外, 还要注重给予企业员工精神上的奖励, 比如通过表彰大会、"每月一星"评定等方式, 肯定和奖励企业每一个员工的成就, 让员工在备受重视和关注的情况下更加奋发进取。
3 结束语
烟草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保障, 更是企业获得健康发展的活力源泉。薪酬激励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并非一日之功, 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 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薪酬激励体系价值的良好途径和方式, 促使薪酬激励体系在企业管理的更多领域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江山.《建设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和体系》.大众商务.2009 (10) .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
一、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根据美国训练与开发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3年给人力资源开发下的定义:人力资源开发是有关个人能力的训练与开发、组织开发和以提高个人、群体及组织效益的个人生涯与组织生涯发展这三项训练的综合运用。其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对潜在资源的合理挖掘和对已发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激励机制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1)激励本身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具。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将决定组织的成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能动地推进人与事的各自发展与优化配合。人的发展是指对人的培养和激励。(2)激励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方面激励本身可认为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另一方面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3)激励可以开发人的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刚刚能保住饭碗即止;但在良好的激励的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想状态就是良好的激励环境。(4)激励可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有可能是能力的不足,但更大程度上可能是动机上存在问题。激励因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员工积极性和工作动机激发的强弱。(5)激励可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培训;二是激励。事实上,培训本身又包含一个激励的过程,因为培训也是一种教育方式,然而教育又离不开激励。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蕴藏其中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确立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在这种使命感和价值观能够将组织期望的行为通过组织精神的内化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这就意味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结合。这种方法帮助人们相信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自身意愿出发采取组织期望的行为。(2)职业生涯设计。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每一名员工进入组织时,帮助他们设计个人的事业发展计划,并协助进行定期评估,依此将个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员工自我激励的目标。一个组织如果能给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随着组织的发展而成长,这个组织与员工的相互认同感越高,凝聚力就越强。(3)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包括增加某些工作要素的技能多样化、任务完整性、任务意义、自主权和反馈,使员工体验工作的意义、赋予的责任,并了解自己的工作干得如何。员工可以体验到对工作的积极情感,认识到他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他们所关心的工作。这是一种以自我奖励为基础的激励循环,可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提供培训。组织拥有三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归根结底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实现的程度受组织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利用程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的影响。扩展组织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目标。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在这个资本上大做文章,纷纷通过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期获得高额回报。(5)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是对传统的“参与管理”方式的一种本质性的改造。传统的参与管理没有把管理变成管理者与员工的一项共同任务,顯得更像管理者对下级的一种施舍,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无法真正的解决,因而往往流于形式。团队管理通过管理权力的分解使管理不再是管理人员的事,而变成了团队共同的使命。团队成员会出于对自身集体的荣誉感,把提高和改善管理当成自己的事。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在为这个集体而工作,而不是一部分人管理另外一部分人。团队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决策质量,激活组织的创新动力;二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6)感情激励。领导者对下属给予充分的信任、尊重与关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组织极为重要的激励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激励下级能动性的前提。领导者应该"用人不疑",充分放权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给予指导、帮助和协调。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初探 篇4
摘要: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满足员工的某种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率。同时,激励这种人本主义关怀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词:激励;人力资源管理;员工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通过提高员工的待遇、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位等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就是使员工能够更加努力的工作,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动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欲望能否满足或者满足程度的大小,如果员工认为现在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实现这种欲望。人力资源管理采取激励措施的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欲望,来达到企业的目标。但是,不同员工需求不同,即便是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这就决定激励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而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以便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主体不断做出调整。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方法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指通过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报酬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企业通过强化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就要注重企业内部的薪酬设计,薪酬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企业内部要具有透明性和公正性,对企业外部要体现其竞争力,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同级别的员工薪酬要体现出差别,但是,同一级别的员工之间由于工作成效不同,担任的工作任务不同,工作强度有大有小,薪酬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2)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企业通过设置恰当的前景目标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标对员工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肯定,是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因此企业在设置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集体的目标一定要体现员工的目标,也就是集体目标的实现要能够带来员工利益的改善,这样的目标才会激发工作奋斗的动机;其次,目标一定要具体、恰当。具体是指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越明确越好,最好要量化,这样才能真正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切忌让目标变成空洞的口号。恰当是指目标要贴合企业的实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信心,而太小则又使员工缺乏奋斗的动力。
(3)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包括荣誉激励和舆论激励。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除了有物质需要意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他们需要较高的荣誉感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期望他们的公公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特别重视精神奖励,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员工颁发进行表彰,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公开表扬,使他们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挖掘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实践证明,挖掘员工的潜能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人的潜能需要激励的刺激。激励是一种由明确目标的刺激行为,刺激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不仅可以使员工释放巨大的才能,而且还能使人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员工活力产生的源泉。所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能力,使员工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为公司创造巨大的利益。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是为企业未来发张创造良好条件的一剂良方。
(2)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凝聚力其实就是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它首先是一种群体的心理现象,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对整个团队的情感[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企业通过一定的目标激励可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整个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员工能为了企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为的是将来个人利益的实现。同时,企业通过激励个体的行为也可导致群体行为的变化,对个体的激励不仅会对个人有激励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或简介影响其他员工,通过这种对个体的激励营造一种竞争气氛,由此来强化大家努力工作的意识。
(3)提高员工的职业归属感,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如何做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呢?这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采取某一种行为的目的首先就是为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员工参加工作的目的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一项工作的目的首先考虑的是这项工作能否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因此,企业想留住优秀的员工,采取实质性的物质激励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要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使员工愿意并乐于为公司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5
张燕太原市园林水系管理处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引入激励策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就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策略,希望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激励策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维持事业单位稳定内部环境、保证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培养和发掘更多专业性人才,做好人员的岗位调整,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策略的有效落实,使事业单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导致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因此,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重视和关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较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不足,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一、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问题分析激励策略,是事业单位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对
员工进行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合理奖励,从而有效保持员工的工作态度,促进员工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经营效率的快速提升。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是维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粗放式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在激励策略的制定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进而无法对员工开展有效的嘉奖和激励,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薪酬待遇问题。首先,对于员工来说,薪酬待遇是员工所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就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来说,人力资源在进行薪酬待遇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入手,导致员工基本工资过低,无法满足员工的正常生活需求,使得事业单位员工流失更新速度较快,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事业单位在对优秀员工嘉奖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不能针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入手,只是形式上的集体嘉奖或团队嘉奖,导致员工对激励策略存在很大争议,进而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良好的工作效率无法有效保持。
2.发展空间问题。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效率和销售业绩,忽略了对员工的有效管理,使内部管理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存在很大缺失,导致员工的晋升空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制约着员工的发展。由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缺失,使得员工无法找到良好的发展方向,使得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无法在发展中寻找合适的定位,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员工工作热情的低下,最终影响到积极效益。
3.员工考核体系问题。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员工的各项工作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判断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决定员工的发展方向以及员工的薪资待遇问题。
良好的员工考核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策略,以促进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使事业单位维持良好的发展速度。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员工考核体系,没有统一的考核制度,员工考核体系的人为影响较大,缺乏公平性,从而导致员工产生较多的不满情绪,“论功行赏”无法有效落实,最终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同虚实,影响到了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4.事业单位培训问题。员工,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力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以保证事业单位的经营趋势,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都会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但是培训效果却并不明
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事业单位的重视力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力度的缺乏,导致培训内容存在一定问题,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员工的成长速度,无法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阻碍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二、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优化策略1.加强对激励策略的重视程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激励策略的重视程度,正确看待激励策略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加强对激励策略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激励策略的应用问题,促进改变员工工作状态的困境。同时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硬件建设,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到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地位,避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其他部门的影响,确保激励策略的有效落实。
2.提高员工薪资待遇,为员工做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薪资待遇,是员工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员工薪资待遇的制定,使员工薪资待遇保持合理水平,维持员工的日常生活需求,确保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事业单位在进行员工薪资待遇制定时,应该对行业内的薪资待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使事业单位薪资待遇能够满足员工生活需求,且存在良好的行业竞争力,使员工能够感到存在感,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事业单位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空间,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
使员工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定位,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确保人员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需要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效果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事业单位的发展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监督,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记录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分析,加强对事业单位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及时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作出快速的修改和优化,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率,确保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能够有效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保证激励策略的顺利制定。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同高校间的合作和交流,保证良好的人才引进渠道。
并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事业单位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强对激励策略的制定和落实,从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贺存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设计策略探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2).
彭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2011。
(01).
梁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06).
肖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6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做好积极的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是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激励机制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动力机制同制约机制相互作用下的矛盾体。激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机制,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指标,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又必须在员工实际工作效果的基础,不断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加强对良好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工作情绪,解决员工生产力同员工所得的矛盾,激发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将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7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 目的是激发人的工作动力, 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起到了推动、强化和激发的作用, 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刺激, 促进人们心中的工作动机, 使人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鼓励手段。激励机制指的是一个组织未来达到某种目的而制定的鼓励制度。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指的是教育者为了达到工作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让其体会到劳有所得、才能施展、功有所奖, 并自觉的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制度和体系。它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教师的前进方向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增加学校的集体凝聚力和吸引力, 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 它的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人们朝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前进。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所以,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的使用激励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且高校使用激励机制也是必须的。总体来说,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 明确发展方向。激励机制的运用可以使教职工朝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前进, 保障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教职工明确的教学方向, 促进其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共同进步, 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端正教师的姿态。激励手段的制定能够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 使个人的发展目标和集体的发展目标趋于一致, 从而使组织表现的更加出色。
(二) 强化工作动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 在没有任何激励手段的情况下, 教师的工作状态可能会有所懈怠, 因此, 必须要有一种动力来消除这种心理, 激励机制正是和这一问题相吻合的, 通过适当的鼓励措施, 对这一心理施加影响, 使教职工坚定教学信念,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 教职工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 激励机制的运用,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事实证明, 人的潜力能否充分挖掘, 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实验证明, 一般员工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就可以应对日常工作, 而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 他的工作能力会提高2~3倍, 这其中的差距是激励手段作用的结果, 可见激励机制的作用之大。因此,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挖掘教师潜力, 鼓舞教师士气, 以提高工作成效。
(三) 约束教职工行为。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使教师的行为动机得到约束, 从心理学角度看, 动机是结果的诱因, 它的产生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教师都有想要取得成就的欲望, 这一欲望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工作行为和工作自觉性, 并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而激励机制确立后, 可以使教师的行为动机受到约束,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继续坚持, 不符合的坚决予以摒弃, 以端正的职业态度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 教师只要积极进取就会获得成就, 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必然会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 进而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四) 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办学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教育工作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工作,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尽最大努力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工作动力。激励机制可以给教师带来强大的工作动力, 促进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确保教师忠于职守, 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提高教师的修养。
(五) 增强集体凝聚力。激励机制的使用可以增强教师的集体凝聚力和责任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拼搏超越的勇气, 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励机制的确立, 可以营造一种激烈竞争的学习氛围, 为教师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有助于帮助他们找到竞争对象, 重新确立工作目标, 在向他人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不断的超越, 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 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你追我赶的环境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发挥高校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 充分了解教职工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必须透彻的分析高校教职工的内在需求,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部分: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在这五种需要中, 高级的需要是建立在基础需要之上的, 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能产生高级的需要。在高校教学中, 由于教师各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教师需求不同的局面。例如, 对于刚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来说, 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 他们的需要更侧重于物质方面, 而对于级别较高的领导来说, 经济条件已经不再能够对他们造成影响, 他们的需要更侧重于自我实现和自尊的满足。因此, 在制定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时, 要因人而异, 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 使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在他们的当前需要被满足后自然会努力积极的工作。
(二) 建立竞争机制。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 其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相同, 在高校工作的教职工即使无所作为, 只要不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 学校就不会对其进行辞退。这种制度虽然可以使教师队伍持久稳定, 但是却造成了教师积极性不高问题的产生。高校要想改变这一局面, 就必须对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建立新型的竞争机制,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积极性, 发挥内在潜力的目的。具体措施包括:根据能力高低, 实行岗位人员流动机制;破除一次聘任终身享受的制度;实行严格的聘任制度, 把管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和惩罚是对教职工表现好坏的管理方式, 而并非管理的最终目的, 在实行奖惩制度的过程中, 能否做到公平合理是决定奖惩激励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对教职工进行奖惩时必须按照制度执行, 根据教职工实际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 做到按章办事。同时, 在对教职工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 还要进行精神补偿,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才能突出奖惩机制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 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篇8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源和资产,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励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在两者之间形成彼此制约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关系,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使企业保持良好治理态势,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如何最大程度上调度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发展也给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和增强员工追求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动力,从而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满足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将面临无论在管理还是在资本还是在运营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外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其作用和地位将越来越得到显现,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会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力资源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企业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策略
建立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
建立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一套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能够系统化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基础,企业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时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将制定、执行、考核三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在企业运行之中有机地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融入进来,同时需要动态地了解观察和监控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运行的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修正完善。
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企业所拥有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情况,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要及时明确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定位要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再次企业文化的执行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养成。
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员工利益和各项需求的满足
在构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时,必须要考虑到被激励主体即企业员工的利益和各项需求的满足,一般来讲激励机制发挥激励员工作用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物质层面的奖金、薪酬等,另一种是精神层面的,即員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它包括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培训提升机会、参与企业发展的决策等,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在确保企业员工在获得物质激励的同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并使他们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为企业发展维持稳健的人力资源保障。
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多元化激励手段的基础之上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坚持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在长期激励方面,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使用的股票期权制值得借鉴和参考,在这方面而言我国的企业则相对比较滞后,存在较大的差距,年薪制作为一种短期激励手段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推行,为此可以考虑将股权激励融入进来,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谋求和实现企业、管理者、员工三者之间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篇9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定的资本,它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激发人力资本的巨大潜能,也成为管理学中最热点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对人力资本特点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三大范畴,以及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应当考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经济激励权位激励文化激励 人力资本
正文:
激励,一直是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与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今天科技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最为重要的的竞争因素之一,怎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人力资本的潜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是管理者们头疼的问题,是专家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人力资本的激励,那么什么是人力资本呢?
1、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亦称“非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都是企业资本,但是相对于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来说,它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年代,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体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创造性等重要特征,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因此,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对激发人力资本潜能,促进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2、激励机制的概念与内容
2.1激励机制相关概念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就是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如下图:
2.2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激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这四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激励制度的成效。
2.2.1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超前激励可能会使下属感到无足轻重;迟到的激励可能会让下属觉得画蛇添足,失去了激励应有的意义。
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激励时机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的周期,激励时机又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激励时机既然存在多种形式,就不能机械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要加以综合的运用。
2.2.2激励频率
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激励频率的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对象的素质情况、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等等。
2.2.3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它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超量激励
和欠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比如,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了发挥潜力的积极性;过分苛刻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人的摔破罐心理,挫伤下属改善工作的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多干不如少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不但不改掉毛病,反而会变本加厉。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以防 “过犹不及”。
2.2.4激励方向
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力地表明,激励方向的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时,应该调整激励方向,将其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先需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比如对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望的员工来说,如果要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奖给他奖金和实物不如为他创造一次能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更大的鼓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的选择是以优先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所以及时发现下属的优先需要是经理人实施正确激励的关键,对激励的效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33、三大激励机制
根据激励方向以及激励的具体方式方法的不同,本文将激励划分为如下三类激励机制:
3.1、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998年11月在里昂举行的八国(美、英、法、德、日等)经济管理研究会议上,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在这三要素中,利益占首位。由此可见,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重点在于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华为集团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 四是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借鉴于国外,它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持股形式,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相统一,建立利益金手铐,从而达到激励目的。
3.2、以权力与地位为中心的激励制度
权位激励,指的是重视员工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的晋升制度,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实现高层次的激励。
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
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适当的培训体制,是人力资本的必要投资,实现的是长期激励。
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员工有了晋升发展的期望,就能够主动激发潜能,促使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争取做出更优秀的成绩。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促进员工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
3.3、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激励机制
有钱了、有权了,精神上的追求与满足也是激励员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氛围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能够体现对员工人格的真正尊重,一个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尊重需要的满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雇员为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给予信赖,尊重,和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决策的权利,他们会因为受到鼓励而不断成长,以及希望实现他们自己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能促进竞争与合作,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轻装上阵,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竞争与协作共存,共同进步。
4、激励机制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完善的制度,都只有在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坚定实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运作的过程如何,是一个制度最终成效的关键因素。
4.1、“因材施制”
这里说的“材”有两重意思,一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所属的行业,发展程度,经营内容,战略目标等,二是雇员的情况,包括雇员的年龄,工龄,学识,价值观等,不能生搬硬套别的企业的成功做法,比如说华为的狼文化激励制度,他对科技开发创新型企业可能适用,但是对于服务行业就不是那么合适。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四因素相结合,才能运作出更好的成效。
4.2“依法施制”
“公平、公正、公开”既是制定激励机制所应遵循的基础原则,更是运作中应服从的核心理念,一个制度,只有成文成例,所有人都看到了,正确的理解了,才有可能认同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想法,尤其是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只有建立公正的执行程序,公平的竞争体制,每个人都能确定自己是被平等的对待的,在分配公平,机遇均等,付出与回报度量可期,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包括了激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发掘人力资本的巨大潜能,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遵循原则,才能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何著、《现代企业管理:激励、绩效与价值创造》、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2]徐斌著、《激励性薪酬福利设计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申海,黄文平,王晓刚著、《激励机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李讯著、《激励机制与效率:公平偏好理论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张维迎,李其主著,《激励与领导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5[6]姚先国,张俊森著、《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7]崔晓静,李淑湘、《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研究》、资本市场研究、2007(63)
[8]杨善林著、《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康小明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 篇10
制度激励的基础或根本出发点是经济人理性假定,激励是针对每个人追求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经济行为,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激励之所以往往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制度激励问题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后者解决办法无外乎在如下四种方法之间做折中选择:直接监督解决法;契约完善解决法;股权激励解决法;声誉机制解决法。通过员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者收购(MBO)或经理股票期权(ESO)等股权激励途径和方式,实现人力资本股权化成为企业制度激励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说到“激励”,人们往往普遍关注的是管理学中关于激励因素、过程和机制的理论,而对经济学中关于激励的制度属性和制度安排问题很少注意和研究。其实,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是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一体两面,是企业激励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二者在实践中是辨证地整合在一起的。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当多的激励矛盾、冲突和问题都是制度性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制度激励问题相对于管理激励问题来说更具有根本决定性和现实意义。
所谓制度激励问题,就是由于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作为组织成员个体的工作或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者个人不须承担其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后果。制度激励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主代理者”的管理者应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规则,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即企业员工的努力与报尝高度正相关,使之追求个人预期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结果与给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内部的制度激励问题,是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在其团队生产理论中正式发展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方式,即一种产出物是由若干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而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分解、观测和计量,因而也就无法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支付报酬。这就导致了两个层面的制度激励问题:“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实质上是由股东、银行、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又称“偷懒”问题(shirking problem),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率或低产出。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就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让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为了使监督者真正有“监督”的积极性,必须赋予他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这样,在企业中就形成了作为监督者的经理人员与作为被监督者的一般职工之间的基本管理关系,以及命令-服从式的科层管理链条。沿此思路,激励问题的解决就有赖于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股权安排和日常监督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关于“代理成本”这个核心激励问题及其制度解决思路。
二.代理成本:制度激励核心问题及其经典解决思路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人员受社会所有者委托而“代
理”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就会“代理成本”的激励问题。“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它来源于管理者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管理者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得部分好处,如果他不努力工作而增加在职消费却能获得全部好处而只承担小部分成本;于是,企业收益价值就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收益价值,其差额就是“代理成本”。
所以,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让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这样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但同时,由于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受自身财富限制而往往需要举债,而这又要发生“代理成本”,故均衡的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与债权的代理成本折中来决定的。但是,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享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委托人的利益即为零,这在现代公司制下是非现实的,除非资本利率为负。这等于用取消“代理”制度安排的办法来解决“代理”问题。
其实,委托-代理关系是广泛存在于企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一般人际关系,其实质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经济行为关系。所谓“代理成本”,其实就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不得不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承担成本或风险。例如,上述“搭便车”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部分组织成员不得不为另一部分成员支付成本或承担风险的问题。可见,“代理成本”问题,在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不以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正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要研究的主题,也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理论的核心。
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的最直观办法,就是由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直接监督,通过惩罚或奖励的办法加以解决。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发生的“监督成本”只不过是“代理成本”的另一种说法。一方面,因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监督尽管能约束代理人行为上的偏差,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积极性”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消除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委托人可能因监督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还不如不监督为好。通常这种激励措施只能应用于代理人行为结果易于判断的简单情况,如工头监督体力劳动者的场合。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大多数经济关系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代理成本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从实际出发”,从委托-代理关系发生的这样两方面约束条件考虑对策。
关于代理成本问题最直接的应对办法就是所谓“契约解决法”,就是针对“契约不完备”的情况,通过完善契约条款,如在契约增加尽可能详尽的“应变条款”,把各种可能发生情况及其各方在这些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都事先预料到、规定好,以此化解激励矛盾和冲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注定了任何契约在本质上都是“不完备”的;因此,这种想通过事前完善契约的“契约解决法”只能是相对有效的。
而从企业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角度来看,代理问题是由剩余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所谓“两权分离”引起的。因此此问题的一个自然回应思路就是利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辩证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股权解决法”或“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明智地承认“契约不完备”的事实,赋予代理人部分剩余索取权,使之承担部分风险,将剩余收益与经营绩效挂钩,以解决管理者的“积极性”问题。这种“股权激励”措施是目前绝大多数公司对经理人员和职业技术人员进行激励的普遍做法,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具体分配比例有大有小。在构建代理人收入结构模型时,为减少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收入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控制变量。
当然,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实现“激励相融”,仅有对代理人收入结构的技术设计是不够的,如何改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减少因此而来的激励偏差,也是应该注意研究的问题。
三.股权激励: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制度逻辑和安排
按照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股权激励的核心问题企业所有权安排,它可以表述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及两权对应关系的处置和决定。
经济学理论可以证明:一个“最优所有权安排”,即最大化企业预期总收益的所有权安排,定是一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实际操作的意义上实现尽可能对应的状态,谁、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相应地,谁、就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控制权)跟着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走。至于这种对应在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究竟如何配置,则要取决于当事人在既定的契约条件下所拥有的谈判能力,包括:资本所有者投入要素的资产专用性,当事人行为后果的可监测性,契约者承担风险、进行创新的能力,私人信息的价格显示机制,资本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一系列因素。换句话说,企业所有权安排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不变成式,而是随不同的契约条件在当事人互动博弈过程中不断变迁,且可有多样化优化选择的方向;对应于不同的所有权依存状态,企业治理结构也表现为一种“共同参与、相机治理”的状态。
如果把企业成员扩及为“利益相关者”,即签订企业这种特殊契约的各方当事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包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等,当然,他们也可以同时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另一类是纯粹提供非人力资本要素且与非人力资本的具体支配使用权相对脱离开来的,主要指股东和企业债权人,也包括重要供应商和主体客户。这样,企业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订立的一种不完全契约(周其仁,1996)。
既然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企业契约的当事人,那么对于具有“不完备性”的企业契约的执行所带来的风险,自然既要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又要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来承担。因此,无论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最终结果如何,从契约自由平等的根本原则和事前的应然权利要求来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有平等的权利要求参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在绝对的意义上,因为无论人力资本还是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都要在契约形成以后的相当长时期,或多或少地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而对于每个人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来说,其契约收益都有一个除去固定收入的剩余收益部分,所不同的是不同成员之间收益的固定部分和剩余部分各自大小及其相互比例会有所差别,而不是绝对地谁拿固定收入谁拿剩余收益的区别;相应地,对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其为应变契约的“不完备性”而采取的对策,或者对于采取何种这样的对策所拥有的发言权或投票权,即企业控制权的拥有,也只有形式和大小的不同,而非绝对有无的问题。
就公司制股权性质和要求来说,只要所有权主体将其资本要素投入公司而具有不可收回性,并能以投入数额为限承担责任和取得收益回报,那么,无论其投入的是非人力资本还是人力资本要素,都可以“股份化”为股权形式拥有剩余索取权和相应的控制权。
具体地说,对于非人力资本来说,如果其所有者不愿承担企业经营的“应有”风险,将其资本要素投入企业还要求按期收回,那么他就可以得到较固定(相对说来风险较小)的债券收入(利息),虽然在有关债务安全的决策上他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如果其所有者愿承担企业“应有”风险,将其资本要素投入企业后就不能要求退还,那么他就作为股东拥有较大的企业控制权,取得较大的剩余收入即风险较大的股息红利收入。这就是说,非人力资本可以是股份资本,也可以是非股份资本,可以具有股份性也可以是非股份性的。
同样,对于人力资本来说,如果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较小、专用性不大(即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从而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即可以方便地将其投入从企业中抽走,那么其所有者就可以得到较固定(相对说来风险较小)的工薪收入,虽然在有关工薪支付等决策上他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或投票权;如果其在企业中举足轻重,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和团队性,以致很难将其投入从企业中抽走,或要流动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或代价,甚至一旦离开企业其价值就会荡然无存,那么其所有者就要拥有较大的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股权形式取得风险收益。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可以是非股份性的,也可以股份化为股份资本形式。
现代股份公司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和特色,正如张维迎(1996)所言,就在于解决了“能”(人力资本)和“财”(非人力资本)在社会大众之间分布不对称的问题,它既为那些“有财无能”(即有财务等非人力资本而无企业家才能等人力资本)的人创造了赚取收益的机会,又为那些“有能无财”(即有企业家才能等人力资本而无财务等非人力资本)的人提供了从事经营管理职业和其他工作的机会。这就是说,股份公司制度在内在逻辑上允许一些企业成员“出钱不出力”的同时也默认一些企业成员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出力不出钱”,二者都是“合法”的。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家年薪收入一般包括基本薪水和红利报酬两部分,既拥有薪水、奖金较固定的收入,又拥有利润分成和股票期权等剩余收入;同时,60年代以来许多公司大力推行利润分享和雇员持股计划,使企业职工成为企业所有者。虽然企业内部成员拥有股份并不是以其人力资本直接作资入股的,但许多企业确实是以优惠价格或其他优惠形式把股份“送”给企业经营者或职工的;这种优惠或无偿送股凭的是什么? 其实质就是默认“出力不出钱 ”,将人力资本部分“股份化”。此外,8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界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中出现的管理者收购(MB0),国际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普遍推行的经理股票期权计划,都显示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实行股权激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趋势。
其实,实行股权激励,人力资本产权在现代公司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主权地位,具有很宽广、深刻的历史背景: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特别是知识工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稀缺要素,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同时,人才评估等社会信息显示系统在技术上也日趋成熟,专业化人力资本显示机制日益完善;加之,随着产业和经济民主化运动的推进,严格的反歧视、平等就业、劳动保障方面的法规纷纷出台,以及工会高度组织化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剧,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和人力资本运营在现代公司制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化、更加重要、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由于以上所述原因,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扮演着比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更直接、更重要、更主体性和更本位性的角色,因而也具有更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加以维护和保障的权能和权益。既然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和团队性而不能轻易退出企业,既然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亲临其境”直接进行企业财富生产和价值创造的特殊重要性,那么,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就既是必然合理的又是现实可能的;而“资合”性质的公司制下,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具体体现为股权,一切权能和权益都要体现为股权并最终通过股权来实现,因此,为了维护和保障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产权权益,应将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到企业的人力资本资产“作资入股”,转化为股权,按照股权平等的原则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广泛开展的员工持股和经理人员期股权实践,正是这种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现实的产物。现代管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名义下发明的各种“人本型”战略管理、权变管理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企业制度新变革中人力资本股权化趋势在企业运营管理层面的具体回应。
四.“精神”激励:内隐契约及声誉解决机制
关于“代理成本”这个制度激励问题,从精神层面来看,通过改善所谓“内隐契约”及“声誉机制”也可以有效解决代理人的“积极性”问题。
在企业组织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有形的、法定的或外现的契约关系外,还存在无形的、非正规的或内隐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对于企业制度激励的有效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市场契约的特别“不完全”合约,其特别之处恰在于此;正是由于存在大量无形的、非正规的或内隐的契约关系,才使企业合约具有特殊的“不完全性”。
内隐契约之所以能够实际形成并发挥防范“机会主义”、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存在一种“声誉”激励机制。关于“声誉”(reputation)的精神激励作用,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行为科学家早就关注并作过详尽研究;经济学关于“声誉”激励机制的正面研究,则是近20年来随着博弈论的兴起并将之应用于解析代理成本问题才开始的。
经济学从自己最大化理性假定出发,认为企业成员的良好“声誉”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在多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即使没有正式契约维系,当事人仅仅出于自己长期利益的考虑,也会看重并追求“声誉”等隐性制度激励及约束因素。声誉机制就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精神激励机制。
克瑞普斯等人(Kreps & Wilson,1982;Milgrom & Robert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静态博奔中的“囚徒困境”难题。当只进行一次性交易时,理性的参与者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欺诈等“非名誉”手段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其结果只能是“非合作博弈均衡”。但当重复多次交易时,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参与者通常需要建立自己的“声誉”,一定时期内“合作博弈均衡”就能够实现。
法玛(Fama,1980)的研究表明,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上,经理人员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声誉”即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看,经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即使没有显性激励机制,他们也会积极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其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将法玛上述思想模型化为“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在于:经理的“声誉”即过去的工作绩效是显示其人力资本的一种信号,“声誉”好者人们对他的预期就好,其内部提升或被其他企业重用的机率就大;相反,“声誉”差者人们对他的预期就差,其内部提升或被其他企业重用的机率就小。因此,在声誉机制激励下,经理人员懈于经营将意味着断送其职业生涯、人生前程和市场价值。当然,随着职业生涯临近完结,“声誉”的未来贴现减少,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也就随之减弱。目前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59现象”很能说明这个原理,为发挥声誉的激励作用,退休制度安排很有学问可讲。
应该看到,声誉机制只是这个制度激励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能够有效解决激励问题是有条件限制的:(1)机会主义行为对当事人来说“不值得”;(2)由于信息显示或监督机制较完备,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大,并且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足够地大;(3)委托-代理关系是长期的、多次的重复博弈,代理人要具有足够长的未来预期;(4)“声誉”在制度的宏观环境中有质量保证,即在反映代理人工作绩效时具有“真实性”,不含“水分”。
五.小结
企业激励制度是严格完整的体系。制度激励的基础或根本出发点是经济人理性假定,激励是针对每个人追求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经济行为,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激励之所以往往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制度激励问题,就是指由于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作为组织成员个体的工作或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者个人不须承担其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后果。其典型表现形态就是“搭便车”问题与“代理成本”问题。
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激励问题的理论解析是围绕与“产权安排”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展开的,所以,“代理成本”问题是更具一般性或普适性的制度激励问题。代理成本问题的实质,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不以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代理成本”问题解决办法无外乎在如下四种方法之间做折中选择:1)直接监督解决法;2)契约完善解决法;3)股权激励解决法;4)声誉机制解决法。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浅析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09-10
负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正面效应05-14
压力管理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2-18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05-21
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10-11
论女性人力资源在现代服务业管理中的作用10-24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10-22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PHRM-激励机制11-08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问题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