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2024-06-24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精选10篇)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1

0 引言

从中央16文,教育部24号令到地方出台的相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或通知,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辅导员的职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职业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这必将要求辅导员自身从各方面不断提高,适应大好的形势。不能仅仅忙于事务性和日常基本的教育工作,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善于从事务性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与提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践一个过程,运用自己的所学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或经历来引导学生,把自己所掌握信息进行整理来教育启发学生,同时,自己也是通过各类学习提高自身的过程。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工作能力是关键,科研能力是核心。本文从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培养的途径、方法及条件简述并以此来提示辅导员注重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和提高。

1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是辅导员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法宝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着力于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我们不能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注重知识的积累,缺乏科研的精神,而是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注重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因此辅导员应注重自身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注重于实践性向科研能力的提升,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法宝。

1.2 是辅导员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辅导员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辅导员职业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的责任重,压力大。辅导员不能仅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必须从事务性工作向学习性,科研性方面提升,用行动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3 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走职业化发展道路。科研能力是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必然要求。

2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善于总结,注重业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注意事务性工作的知识点积累,并以各类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保存起来,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方案,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2.2 善于阅读,勤于笔记,从平时的阅读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是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关键前提有人说:读书能使人明智、读书能使人优美、读书能使人进步、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读书能增强理论知识……读好书也是辅导员进步的法宝。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理论知识积累与提炼,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需要,更是自我发展的必然前提。

2.3 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学习,外出交流,向同行或同事进行学习,这是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需过程辅导员要善于运用条件,通过培训学习、外出交流及同行或同事之间的交流进行自我的提升和提高。科研能力不仅仅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广大辅导员提出的要求。

3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

3.1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要开展一些问卷调查工作,如:学生思想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及调查、入学摸底调查、就业问卷调查等,对这些调查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这种方法所需经费较小,耗时较短,内容较直观等特点。

3.2 实践研究法

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要善于从实践工作中进行研究,从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案例分析、总结报告等过程中积累,对实际的工作研究,实践研究也是一种行动研究,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提炼,运用这种方法很简单,容易。

3.3 文献检索法

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现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图书资料等资源,利用文献检索方法在这些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仅会为选题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对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来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

4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

4.1 高校应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从制度、资金投入、培训指导等方面帮助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

高校应按照有关文件或通知精神,为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搭建平台,从制度、资金投入、培训指导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另外,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条件。

4.2 辅导员自身应加强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积累,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我

辅导员要善于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向学习性转变,从实践性向科研性转变,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点的提炼,从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案例分析与研究、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等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4.3 利用好当前的大好环境,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

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上走“三化”发展道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

摘要:辅导员职业地位、职业竞争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从事务性迈步到学习性,从实践性迈步到科研性,实行良性转变,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能力,思考

参考文献

[1]韩峰.浅谈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鸡西大学学报,2009,(2).

[2]陆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价值工程,2010,29(22).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2

德阳中学

李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前提和关键。

本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队伍,却产生不出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又是生动的学问?”这个问题指出了一个事实: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忙忙碌碌,不注重教育科学研究,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即日常所说的“教书匠”。这个问题也提出一种希望: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因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已摆上了议事日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人们对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研究,不少文章见诸报刊杂志。但该项研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剖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实践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并对完善、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出贡献。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⑴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⑶学习、掌握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⑷总结、提炼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等等。

2、分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全体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教师在教科研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教科研意识不强。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教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并非一般教师所为;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仅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如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效。

⑵教科研常识和能力缺乏。很多教师缺乏基本的教科研常识,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即使有了资料,也不能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更不会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缺乏对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认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师的主观因素外,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很多,如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评价导向、激励机制、教科研信息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研究,帮助广大教师增强教科研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收集、整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并具推广价值的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训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1、确立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标应是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其研究重心应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原理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教科研的意识和最基本的常识与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

第二层次:对骨干教师而言,目标应是凝炼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其研究重心既应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应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如申领中微观层次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层次: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其目标应是继续总结和升华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或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式等。其研究重心在于对学科建设负责,具体工作如积极申领宏观层次的课题研究,组建研究小组,带头开展教改实验,以此来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改革的思路等,并及时做好的转化、推广工作。

2、探索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⑴加强理论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教育科研实用指南》、《洋思经验》《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现代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等理论专著。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从整体上强化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

⑵开设专题讲座

在加强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学校专门辟出时间,请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专题讲座。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开设以三次教育理论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素质教育论、教育实践原理等方面。讲座努力体针对性,内容根据学校教育实践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教师在教育研究和教改实验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来确定。

⑶组织学术沙龙

教师个体之间在理论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长,互有差异。组织学术沙龙,引发思维的碰撞,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在一个目标一致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见解常常会在碰撞中产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也会在碰撞中得到优化。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组织了八次学术沙龙活动,一次一个议题,大家围绕议题,各抒自见,畅所欲言。这种自由宽松的研讨活动,能使教师互受启迪,拓宽视野,促进自己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⑷指导课题研究

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我们规定:骨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其他教师必须参加到有关课题的研究中去。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①指导选题。②帮助寻找理论依据。③指导设计方案。

⑸指导撰写论文

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军校学员 军事科研能力 培养策略

军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军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神圣使命。培养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军事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助于军校学员学以致用;二是有助于军校学员个性全面发展;三是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有助于军校学员创新思维形成。

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和依据

1、军校学员的思维水平和个性发展是军事科研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军校学员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一切为他们从事军事科研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智力前提。从个性的成熟度来说,军校学员的个性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及一定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和分析能力,且正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

2、军校教学过程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军校教育教学过程与普通教育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一,军校教育教学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第二,对学员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可以把军事科研的成果直接引人教学过程。这些特殊性,都为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3、军校的环境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提高提供了条件。军校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较丰富的军事、科技图书资料和设备精良的试验基地,这些都为军校学员参加军事科研提供了信息条件和物质基础。

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明确开展军事科研活动的指导思想,确立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军事科研活动是使学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军校学员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只有重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军校真正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

2、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军事科研能力作为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将培养军事科研能力纳入军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因为军事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要求和形式也不同。

3、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管理机制。教研室作为教学与军事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军事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完成军校学员培养目标,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军校学员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所承担的课题。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军校学员军事科研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推动军校学员开展军事科研实践活动,而且能使其立足于本专业进行军事科研实践尝试,不断提高专业军事科研和技术水平。

4、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为了调动军校学员军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军校学员军事科研专项基金,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保障军事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又可以调动军校学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5、开辟多种途径,创造实践机会。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等环节对军校学员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之外,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推进军事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种级别的各类竞赛如数学建模、挑战杯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定期举办科技活动节(周);组织学科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吸收学员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教师的军事科研课题等。

6、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军事科研。军校学员军事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军事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员的实际,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军事科研是培养学员军事科研兴趣,提高军事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员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的军事科研兴趣。

7、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给予军校学员及时指导和有力的专业支持。军事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军事科研素质和水平直接制约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把辅导学员军事科研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断把自己的最新军事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吸收学员担任自己的军事科研助手,开展研讨式教学,注重与学员进行交流,尊重学员的独创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军事科研水平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8、建立军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为了更好的激励军校学员参加军事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其军事科研水平,可以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根据军校学员所取得的军事科研成果给予津贴奖励或设立军事科研学分,把参加军事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建立军事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其取得的军事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划分等级,作为考评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总之,军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后劲。只有重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才能使学员从知识的“存储器”变成发挥巨大创造潜能的“发动机”,真正学以致用,学以活用,成为新时期部队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2]方江,朱玉兵.中外军校教育比较研究[M].海潮出版社,2004.

[3]杨韬,武高辉.让学生尽快更多地参与科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5-16):38-39.

[4]钟铃.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04-106.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4

一、辅导员科研能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任务, 包括日常学生的思想教育、参与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又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学术社团管理,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班团建设、宿舍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三困生 (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 工作等等。

二、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学生工作来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发挥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以人为本, 遵循学生工作的规律, 科学地开展工作,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队伍中最主要的力量, 其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是发挥学生工作人员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2、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促进专业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促进专业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意见》中指出要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理论功底扎实, 勇于开拓创新, 善于联系实际, 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 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 让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基于此, 高校专职辅导员要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辅导员专心本职工作, 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 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事业去努力进取。只有这样, 才能为辅导员的发展指明方向。而要成为辅导员这个职业的专家, 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就是必经之路。只有提升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才能实现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专家素养。

3、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促进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经之路

由于高校大学生家庭环境差异性、学生个体多样性, 导致学生工作内容繁杂、学生工作的界限趋于模糊。高校辅导员如果不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 可能就会整天纠缠于繁杂的日常事物之中且成果不佳。其实, 学生工作有其客观规律, 是一门科学。要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 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 必须科研当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 对此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可以形成固化的成果, 反过来再指导后续的实践, 就能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 可以丰富、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可以增强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规律的认识, 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 成为专家型、学者型人才, 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 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 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来予以支撑。

4、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途径

在大学生的眼中的辅导员一般身兼数个角色, 除了辅导员之外, 可能是兄长姐妹或家长, 甚至有称之为“保姆”的。从入学环境的熟悉, 到生活上琐碎事情的解决, 专业学习的咨询, 毕业就业的指导, 很多辅导员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朋友, 学习中的榜样。大学生有事就会找辅导员, 有问题就会首先想到辅导员。正是这样, 辅导员肩负着指引学生发展的重大使命。而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证之一。只有辅导员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中注意总结规律、提炼成果, 以科研的成果带动工作, 以科研的成果促进育人, 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面对发展变化中的学生工作。因此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途径。

三、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

1、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员科研基金, 或由学生系统划拨专门资金用于辅导员科研, 对辅导员科研立项、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奖励等提供经费支持。保证辅导员有一定的学习、进修和科研条件, 要在课题立项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评定等方面体现一定的政策倾斜。

2、注重辅导员科研工作指导

邀请专家为辅导员作科研专题讲座, 对辅导员科研的重要性、如何进行科研进行专门指导, 包括如何选题立项、收集材料、填报课题申请表、论文撰写等基本的科研知识。

3、成立辅导员科研小组

根据学生工作实际, 按照辅导员个人兴趣爱好、教育背景及工作需要将全校辅导员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等等若干个科研小组, 每个小组聘请几名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 最大限度利用学科优势, 整合资源, 形成科研合力。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 出版学术著作和刊物。

4、建立健全辅导员科研管理及相关奖惩制度

对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监督和管理, 使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得以有序、规范、顺利地进行。要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纳入工作绩效的评定指标, 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5、辅导员应当注意培养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从事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繁杂的学生工作事务非常容易磨灭掉辅导员身上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目前我国高校中辅导员和学生的师生比大致为200比1, 很多辅导员在带班的同时还要完成就业指导、共青团工作、助学贷款等等方面的事务, 工作耗时、琐碎。一旦被事务性的工作缠身就很难再用心于科研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完成日常的工作基础之上一定要注意培养进行科研工作的意识。积极申请课题, 积极撰写论文, 积极思考问题, 自觉地进行科研工作。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本文将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对促进专业化建设进程、辅导员自身成长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多个方面探讨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相关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专业化

参考文献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5

导师应不定期向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学院汇报研究生及其培养工作情况。对研究生中期考核提出意见,对经教育无 效、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终止培养的书面建议,由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

指导和审查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制订和审查论文工作的调研计划,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认真审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对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提出是否答辩的意见,并协助学院做好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拟发表的学术论文负有把关审定之责,在学位论文答辩或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履行导师对该论文的签名手续制度。导师应积极鼓励、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申请有价值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对策

1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以黄河科技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为例表现为:无职级占20%,初级占45%,中级占35%,整体职称普遍较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占41%,硕士学历占59%,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在不断提升;从发表论文来看,主要是省级一般期刊,高质量期刊极少;从主持课题来看,主持校级课题人员占29%,主持过省市级课题的占12%,大多数人员基本上处于参与课题研究“挂名不出力”状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但在面对科研课题时仍显无能为力。产生上述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1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时间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八项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内容可归纳为: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为重点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以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咨询;以落实规章制度、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的学生事务管理[1]。24号令要求辅导员管理好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辅导员深入学生吃、住、学的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经济、学习、就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中。

1.2 高校辅导员缺乏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发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日常学生事务中,面对的部门非常多,大多时间都是在处理事务性工作,琐碎繁杂。这就影响了辅导员进行科研的意识;有部分辅导员认为带好学生,不出问题就行,没有必要进行科学研究;也有辅导员习凭借过去的经验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提升科研能力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长此以往,辅导员对科研的失去了兴趣,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2]。

1.3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选题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撰写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等。因为辅导员搞研究申请的课题大多是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心理、就业、思政、资助等相关内容,对于这方面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做起研究要相对容易。而非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研究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很多专业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更别提做好课题研究了[3]。大部分辅导员表示自己在申报课题、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数据时感觉很吃力,不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科研能力的缺少,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培养。

1.4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氛围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相对分散,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缺少在一起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是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和指导。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从事科研时往往在单打独斗,研究方向分散不成系统。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也不高。

1.5 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果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部分辅导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停留在校级成果水平,市级成果就很少,更别提省部级和中国家级的,大多数成果都发表在省市级期刊上,质量不高。从辅导员科研的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对学生事务工作现象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辅导员科研成果的质量上看,表现为实践应用性不强,难以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没有创新性,推广和应用的价值不高。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高校辅导员理论基础不扎实,不能对科研选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上分析体现,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升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

2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对学生事务工作规律的探索和掌握,决定着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对辅导员提出科研要求,倡导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研究型转变,提升科研能力,是切实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需要[4]。

2.1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辅导员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掌握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具有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科研选题,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分析判断力、预见力和决策能力;科研收集和运用文献,有利于辅导员信息处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调查研究,能锻炼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语言沟通能力;最后,科研写作论文,又能显著地提高辅导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

2.2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成效

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征,辅导员面临的教育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辅导员工作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新局面。对于大学生思想呈现新的变化特征,仅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让辅导员带着思考开展工作,成为“思考的探索者”,会提高在各项工作中的主动性,激发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成效。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更加需要紧跟新形势,分析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工作的方法,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需要在常态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实现自身的成长。辅导员在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把工作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总结出规律,进行理论升华,在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打造为既精通学生事务又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专家,在工作和发展中呈现和谐统一,从而产生幸福感。

3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需要强化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稳定的职业发展机制加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

3.1 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

通过科学研究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减轻辅导员负担。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倡导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工作、学习、研究”的六字方针,即围绕日常工作而努力学习,对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再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科学研究的指导使辅导员轻松地完成日常的繁杂工作,为继续科学研究指导日常工作提供时间的保证。

3.2 增强辅导员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新问题,并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解决的过程就是辅导员的科研意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面对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还有陷入情感、网络等诸多现实问题,还需要处理和解决个性迥异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样问题。因此,具备科研意识的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实践经验进行积累,通过思考、分析,解决学生琐碎事务中的新问题,把思考、解决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指导日后工作。科研意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3.3 培养辅导员科研能力

高校辅导员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占领理论高地,才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才能够将日常繁杂工作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条理化,更好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首先,结合专业加强培训,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五花八门,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马列主义的学习指导,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能力。其次,开展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的讲座。进行科学研究首先从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到结合课题选题,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对课题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价值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成果,强化辅导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积累资料,增加经验,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承担思想政治专项科研课题。落实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学校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推动辅导员积极参加科研、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的进程。逐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有更多精力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 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是一种创新性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教育效果和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创新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辅导员必须树立学习意识,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文俊.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7):56-57.

[2]沈慧.年级组模式下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思考[J].学理论,2013(12):342-343.

[3]吴庆云.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2-13.

[4]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7

1. 辅导员科研的现状

辅导员搞科研非常重要, 在科研活动中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增强辅导员自身的学习能力, 对于工作的改进、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 现在的高校辅导员在平时能够做到总结学生案例的少, 定期做工作记录的少, 对学生工作管理中的事情做到整理, 形成阶段性成果的也很少, 发论文参加课题组搞科研的人就更少了。

2. 辅导员科研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辅导员的专业背景。

现在高校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学历要求已经很高, 大多需要硕士学历, 然而对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要求的比较少, 差不多任何专业都行, 这样就给辅导员参加科研项目, 搞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辅导员搞研究申请的课题大多是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内容, 对于这方面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有一定的基础, 做起研究来相对容易。而没有这方面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就显得很吃力, 很多专业的东西都不能很好地理解, 更遑论做好课题研究了。

2.2 辅导员工作繁杂。

辅导员的工作繁杂, 可以说学生出现的任何事情都跟辅导员有关, 都需要辅导员处理。小到学生饭卡、钥匙丢失, 大到降级辍学处分都需要辅导员。学校要求辅导员24小时开机, 有事情第一时间到达, 节假日随时待命等, 造成辅导员内心非常疲惫, 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充电, 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储备知识, 为以后搞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缺乏团队。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还不够, 辅导员队伍中缺乏特别专业的人, 也就是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能够把各个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 由于谁都不能成为领军人物, 也就不能组成强有力的团队。但是, 团队是申请课题的先决条件, 先决条件都不具备, 就不要提研究课题了。

2.4 学校部门欠支持。

辅导员人事关系在学生处, 管理在各个学院, 各个部门都是领导, 各个职能部门都可对其发号施令。辅导员表面上是按照行政和教师两条线走, 然而在现实中, 行政上的人认为辅导员是教师编制, 教师又认为辅导员是行政人员, 造成两边都不管, 两边又都管的局面。申请课题时, 思政老师认为辅导员是搞管理的, 不适合申请思政方面的课题, 在提交课题申请的时候, 教研室不同意辅导员申报, 在学校审核这一关就不能通过, 更不要说上报上一级部门进行审核。

2.5 课题申报不利于辅导员。

一方面, 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很多是在哲学、政治学等范围内选题, 表面上适合辅导员的课题方向很多,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 真正适合的很少。因为, 这些选题的范围跟专业背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辅导员出身哲学、政治学专业的人实际比例很低, 造成现实上选题的范围窄, 竞争激烈, 很难申请到课题。另一方面, 很多课题在申报条件上要求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而现在正规的学术期刊没有副高级职称发论文很难, 发论文、申请课题形成死循环, 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发展。而且不是高级专业职称的人申报课题还需要有两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才行。有的课题甚至不让副高级职称以下的人申报, 因此增加了辅导员课题申报的难度。

3. 科研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辅导员科研现状的分析, 找出了影响辅导员科研现状的原因, 主要有辅导员自身专业背景不同, 哲学等专业辅导员占比小, 不利于申报课题等。然而, 透过这些表面上的原因, 还可发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辅导员的模糊定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按理说, 教师和行政两条通道都适合高校辅导员。但在现在的大多高校中, 为辅导员设置的是行政岗, 没有把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看待。同时, 辅导员大多也是把这个岗位当成跳板, 向着各个学院书记, 团委书记这个方向努力。也就是说, 学校和辅导员本身都没有明确定位自己是思想政治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 让辅导员搞科研根本无从谈起。

3.2 公平竞争环境的欠缺。

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不准确, 导致在制度上难以承认辅导员是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不少高校在实际中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主要是职能人员。因此, 辅导员在申请课题时在思政教研室就被轻视, 认为辅导员就是带好学生, 根本就不应该参加科研。辅导员在人事上归口于学生处, 在管理上归口于各个系, 思政教研室对于辅导员不熟悉, 不了解实际情况, 在同样的条件下, 对于辅导员的课题申请, 不是不给上报, 就是上报的时候教研室给的评分很少, 参加学校层面课题评分时明显处于劣势。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恶化了辅导员申请课题的环境, 打击了辅导员申请课题搞科研的热情, 几次下来, 就再也没有辅导员参加课题申请了。

3.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认识不准确。

2006年,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和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 即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党和国家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水平、搭建科研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2]。国家层面对于辅导员搞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提法, 就是一定要把辅导员搞科研作为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4 人为科研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我国的高校大致可以分为985, 211, 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 国家的重大项目和科研基金对于985, 211高校不遗余力, 大力扶植, 对于一般高校的投入却不多。造成985等高校科研项目过多, 每年都有做不完的课题, 而普通高校想申请却申请不到, 使得普通高校的课题量少。这种人为的科研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于集中我国优势高校的科研力量搞研究很有利, 但也导致了普通高校科研发展举步维艰, 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4. 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4.1 加强培训指导, 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的特殊群体,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首先, 结合专业背景, 加强培训。由于高校辅导员招聘侧重于学历, 而不太重视专业, 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五花八门。根据结合这种专业背景情况, 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辅导,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习, 提高辅导员的理论学习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 分组讨论分析, 提高业务能力, 打牢辅导员的专业基础。其次, 加强课题申请培训。搞科研、申请课题是必须经过, 从查资料、分析资料到结合实际, 找出问题的所在, 结合课题的情况, 设立课题题目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开展专门的主题培训, 结合实际情况, 提高辅导员对申请课题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申请课题的第一步。最后, 督促辅导员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 分析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以及内部之间的各种联系, 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不断积累材料, 增加经验, 为日后解决问题, 搞科研和课题的申请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辅导员专家化促进团队组建。

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意见中提到实际辅导员的职业远景, 并提出辅导员队伍应该职业化、专家化。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行家, 知识脉络清晰, 知识门类全面。在横向知识上, 能够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熟练地应用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去, 对于辅导员搞科研解决课题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样的专家能在辅导员中起到核心作用, 不仅能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横向方面的问题, 还有很深的纵向理论知识功底, 对完成课题帮助很大。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让人对其信服, 团结在其周围, 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对于辅导员搞科研, 申请课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3 拆除藩篱, 提供支持。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即一方面是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即辅导员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师。而因某些学校根本没有把辅导员当做思想政治教师, 只是把其当成管理人员。因此, 学校应该转变思想, 不要总把辅导员认为是大妈、带孩子的保姆, 切实地落实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有明确的身份对于辅导员非常重要, 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就无需缩手缩脚。各个部门, 特别是申报课题归口的思政教研室, 一定要公平对待辅导员申请课题的事情, 不能因为不是本教研室的教师就采用不公正的方法对待, 给辅导员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破除藩篱, 把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身份落到实处, 让大家认为辅导员就是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支持,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不断推动辅导员积极参加科研和课题申报的进程。

4.4 设置专项课题。

辅导员工作繁杂, 学生情况日益复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业务能力。搞科研缺乏团队带头人,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辅导员参加课题研究, 辅导员自身想要参加课题却有实际困难。针对这些情况, 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课题, 帮助辅导员队伍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首先, 课题的选题。校课题的选题可以依托国家、省课题, 设立与本校辅导员相关的课题, 这些课题在密切联系辅导员工作实际的基础上,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理论深度。这样, 既能满足辅导员对课题的实际需要, 又可提高辅导员对课题的理论深度要求, 为以后申请省、国家级课题奠定基础。其次, 课题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针对校课题应该设立专项的资金。专项资金对于提高辅导员申请课题的热情具有重大帮助, 能够解决辅导员发表文章的实际困难。最后, 结题方式灵活化。每个课题都有结题, 针对辅导员设置的校课题可以采用灵活化的方式, 比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采用报告的形式, 对于案例分析方面的课题可以采用工作总结或论文的方式。这种灵活的结题方式, 比较适应辅导员的实际工作。

辅导员搞科研非常重要, 一方面是国家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硬性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大有裨益, 辅导员搞科研能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辅导员申请课题和搞科研的能力, 培育新时期的辅导员队伍。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 在一些高校, 只是把辅导员当成管理人员, 从没有把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来看待, 导致辅导员在申请搞科研的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同时, 辅导员在搞科研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刚, 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976.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8

一、辅导员科研现状分析

科研成果不多且层次较低。辅导员由于职业性质所限, 很难静心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加之绝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德育类专业教育背景, 进而带来的后果就是科研成果少且质量明显偏低。笔者对河南工业大学76名一线专职辅导员进行调查发现, 2014年全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48篇德育类文章 (其中4人发表15篇) , 均为普通期刊。主持省厅级在研项目仅12项, 以厅级项目为多。

科研主动性不强, 动力不足。辅导员具备干部与教师的双重身份, 意味着既可以选管理岗位也可以选择专业技术职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辅导员向上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很好的打开, 处于最基层的辅导员在行政岗位上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走专业技术这条路, 又因高校对德育职称评审支持力度较弱, 指标偏少, 评价体系单一, 其结果导致辅导员出现科研主动性不强, 动力不足的问题。

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辅导员分布基层院系, 不便于开展团队协作研究, 加之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 重事务管理能力轻科研能力, 对如何有效引导辅导员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培养科研团队, 没有有效的提供良好平台和成熟的管理体系, 造成辅导员科研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不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辅导员科研的必要性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着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复杂多变的形势, 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何将这些资料有效加以凝练和总结, 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律, 并形成理论体系, 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辅导员较高的科研素养将有利于将新理论和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工作当中, 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动学生工作的整体提升。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承担着极其艰巨的任务。面对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辅导员只有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才能有效指引和帮助学生。因此, 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将辅导员从具体学工事务中解脱出来, 使辅导员将精力转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方面来。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解决“职业倦怠”的需要。辅导员由于工作压力大、回报率低、社会影响小等因素,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状态, 也会极大地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还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既可以促使其自我调控和认知, 提升自己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又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 促使自己“专业化”和“职业化”, 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如何、辅导员自身建设进度如何,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 关系到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的进度。而辅导员自我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 它的终极目标就是立德树人, 要实现这个目标, 辅导员必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接地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切实把学生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辅导员开展科研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要做好科研工作, 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主动性;二是高校要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

(一) 辅导员要主动投身科研工作

作为辅导员, 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科研意识, 明白科研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理解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认识到科研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 尤其是思想政治、心理辅导、媒介素养、职业指导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辅导员要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前社会急剧变化, 在具备思政知识的基础上, 对辅导员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辅导员熟练掌握和应用新媒体, 具备与学生沟通的心理知识, 并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

二是要强化科研意识。辅导员要把科研作为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看作解决学生成长成才问题的必要方法和手段。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处理了大量的案例, 实践能力较强, 但是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宝贵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结合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科研的重点应该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围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进行研究。如辅导员当前面临的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安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媒介利弊等问题, 都可以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要为辅导员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明确辅导员的科研方向。为改变辅导员单兵作战的局面, 形成科研合力,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 组建科研团队, 选择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人员作为团队领军人物, 引领和带动团队参与科研, 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激发团队的科研潜力。如河南工业大学就通过征集全体学工队伍意见, 凝练了四个科研方向, 即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并以此组建了四个科研团队, 开展科研工作, 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开展研究。

此外, 为充分发挥教研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以学工队伍为主体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工部成立了职业发展教研室, 并设立职业规划教研组、创新创业教研组、就业指导教研组等。主要目的就是负责制订教研计划、选择教研课题, 从而促进教研并把相关教研成果运用到一线教学。

二是创造参加科研活动的条件。由于工作性质和时间所限, 辅导员很难像专职教师一样从事科研工作, 因此, 辅导员在自我加压学习的同时, 单位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做好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如河南工业大学每学期都会选派辅导员到知名高校进修学习, 鼓励辅导员考博、考证等。此外, 学校还设立专项科研、学习培训经费, 支持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仅2014年学校就分别为辅导员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等两个专题培训班, 选派两批辅导员赴武汉深造。

三是制定措施推进辅导员科研。在为辅导员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一切条件的同时, 有必要制定相关措施督促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 在辅导员考核中加入相关的考核要求。如河南工业大学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 在全体学工队伍中开展了“五个一”工程, 将辅导员的自身学习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即要求每个辅导员, 每一学年至少读一本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参与或主持一项科研项目、写一篇调研报告、发一篇论文及上好一门课等。自工程启动以来, 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科研的积极性。为了考核外出学习辅导员的成果, 学工部门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辅导员的学习汇报并加以评议和审核。

摘要:本文在分析辅导员科研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解决职业倦怠感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 并指出了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需要从辅导员自身和外界环境营造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九如, 乐程, 陈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 (04) .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9

对医学院校而言, 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 就业竞争激烈, 尤其在SARS过后, 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量医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后, 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这一类人才将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与医学生直接接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 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引航者。因此, 辅导员的科研创新素质也必须不断提升, 跟上时代步伐。

1 地方医学院校辅导员的科研现状

进行文献查新,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目前最大的科研数据中文资料库) 检索为例, 输入关键词“辅导员”及相关研究机构 (地方医学院校) 检索, 结果见表1。

注:“单硕权”指单独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授予权

从表1可以看出, 我校虽无单独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授予权 (以下简称“单硕权”) , 可是辅导员相关研究较多, 论文公开发表最多, 和有“单硕权”的地方医学院近似, 远远高于无“单硕权”的地方医学院, 说明我校此类科研实力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并且起步较早, 于1996年开始研究。

从宏观上来讲, 我国辅导员科研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同其他专业相比, 仍显得微不足道。实际上, 其他专业教学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 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的灵魂, 更应当重视科研, 因为没有比塑造人的灵魂更艰难的工程了[2]。

2 辅导员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能力低

近年来, 教育部采取一些政策,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历迅速得到提高, 加之其他原因, 现辅导员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硕士, 而且随着职称制度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不断提高, 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在不断上升。但与学历、职称的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科研能力并没有提高, 著述少, 没有创新成果。我校除了极个别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较深研究外, 其他科研论文均为肤浅的描述性研究。

2.2 科研成果少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呈现“三多二少”, 即理论性成果多、工作总结性成果多, 理论联系实践的成果少;新问题的研究成果多, 老问题的研究成果少。其中的理论性成果虽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但过于理想主义,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实践指导意义。工作总结性成果一般由那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如辅导员或兼职教师完成, 事先没有理论指导, 多是无心插柳式的成果, 因而没有理论深度, 只有个案效果, 没有推广价值。我校基本未见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鉴定成果。

2.3 科研立项难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立项难, 因为科研项目来源少, 科研项目数少, 科研经费少。因此一些有科研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为争取课题、争取经费, 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科研, 纷纷向其他专业靠近, 如兼职思想品德课的向伦理学或政治学靠近, 兼职形势与政策课的向政治学靠近, 诸如此类, 以至有学者评价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 ,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普遍的现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之一的辅导员更是不能避免。我校辅导员承担的省部级思想政治教育项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厅局级立项每年不超过2项。

3 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形成原因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在大学里, 在“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以学生为本”已成为办学指导思想的情况下, 辅导员群体又多为年轻人, 无论是从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实际工作范畴, 他们总会被视为“校园边缘人”, 他们所从事的只是不可缺少的“副业”。“铁打的学校, 流水的辅导员”已是很多高校见怪不怪的现象。所以, 在辅导员群体不稳定的情况下, 很多即使有科研项目的辅导员也难以真正的将研究深入下去, 取得更大的成果。

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越来越多, 辅导员却越来越少。一个辅导员最多要带300到400名学生, 想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困难可想而知。工作不论白天黑夜、周末假日, 只要学生在校出了问题, 第一时间总会找辅导员。众所周知, 辅导员工作繁琐、事无巨细。整日疲于应付日常事务, 甚至是突发事件, 难以有空暇时间去充电、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偶有时间, 也不能全心投入, 要时刻准备接听随时都有可能打来的电话。辅导员还要像行政人员一样坐班, 并且辅导员的工作地点也不仅仅局限在办公室, 校园内、宿舍里时常是他们临时办公之所。可以说, 他们的任务量和工作压力远远比任课教师要大, 过多事务性的繁琐工作淹没了本来可以用来从事科研创新的时间。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迫于无奈, 很多毕业生选择去高校做政治辅导员, 他们本身并不热爱学生工作, 但有苦于就业形势严峻, 只好委身于高校辅导员, 并以此为跳板, 将来继续考硕考博, 到时再做出选择。怀有如此想法的辅导员很难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份事业中。所以很多辅导员抱着学生管理工作“得过且过”的思想而谋其他之出路, 不能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份事业来奋斗, 当然更谈不上做科研创新工作。

4 高校辅导员提高科研素质的对策

4.1 稳定辅导员队伍

要进一步拓展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发展机制,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或者说大量择业毕业生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度不高, 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辅导员这份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出路何在, 难以寻觅。因而, 解决好出路问题, 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 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 可以通盘考虑, 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注意综合分析、用其所长、各得其所。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在“高”上下功夫, 探索更加务实的出路:①以向学校党务、政工和行政管理队伍分流。②积极向省直机关有关部门推荐、输送。③补充到业务教师队伍, 从事教学或科研[4]。

4.2 确立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的基本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素质要求有其特殊性, 应作具体分析, 既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德育授课教师的要求, 又要与一般管理干部的要求区别开来;既要考虑到辅导员科研的历史特点, 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要求;既要树立新的规范标准, 又要兼顾大多数辅导员现实条件。应该特别注重应用性和理论性的提升。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 知道理论如何联系实际, 同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又可以应用到指导新的实践中去, 拥有“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优势, 这是专业研究人员所不能比拟的。高校应主要关注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的科研, 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成才、创业人格、人际关系、友谊与爱情、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等问题[5]。实践表明,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最适合他们进行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 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 而且在此领域更容易出成果。我校2006级公管班的“小组管理模式”和2006级麻醉班的“班务集体制”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成果。

4.3 为辅导员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的重要性。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单靠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收效甚微。要在政策上、制度上落实, 保障和鼓励辅导员参加科研。辅导员参加科研是一个新生事物, 要大力扶持。要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作为评定其绩效的重要指标, 在辅导员队伍中间造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最后, 学校要要根据人力资源原理重新明确和划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重点, 保证辅导员有一定的时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目前, 考虑到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特殊性, 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招标单独划出经费20万元, 设立辅导员骨干支持项目20-30个, 由高校一线辅导员自拟题目, 省级教育部门、学校审核, 推荐上报。研究期间, 将由教育部为中标者配备专门导师给予一对一指导, 研究成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评审后正式出版[6]。这是一个辅导员全面参与科研的好苗头。我校应该在保持同类院校原本领先的研究优势下继续领跑辅导员科研这一块, 用前瞻性理论指导实践, 为创新性地做好学生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莹莹, 邵霞琳, 谢春英.新时期辅导员工作角色及能力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9) :141-142.

[2]孔祥清, 吴冰, 轩辕秋艳, 等.试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演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9) :81-82.

[3]余仰涛, 熊习岸.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正视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 2003 (7) :112-116.

[4]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6) :91-92.

[5]刘兵勇.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61-63.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0 引言

辅导员是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令第24号) 均指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是指“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1]。可以说,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 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况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笔者在校领导和学生处领导的带领下, 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四所高校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 与对口学院就所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四所学校在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工作各具特色,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级辅导员研修基地, 在搭建科研平台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 成果斐然。近年来, 南京师范大学共获得一类课题39项;二类课题106项;取得核心及以上科研成果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80余项;成功申报教育部思政各类课题8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江苏省思政课题10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辅导员培养体系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建立辅导员校内培训体系, 实施校外交流计划;组织辅导员申报学生工作专项课题, 推动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二是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计划, 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三是搭建辅导员学习、交流与成长平台, 成立辅导员协会, 促进辅导员间的交流与分享, 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

作为江苏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江苏大学在辅导员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举措有力。一是每年设立50万元大学生思政专项科研基金, 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研究。二是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三是多样化的培养培训形式。如学校每年举办10期“辅导员沙龙”、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职业资格证培训等活动。

常州大学侧重辅导员“双团队”建设, 成立了以兴趣为主的辅导员团队和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辅导员团队, 以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 强化辅导员间的交流与体认, 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 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 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经验镜鉴

虽然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和常州大学在“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 侧重点也各异, 但整体而言, 四校仍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1) 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融入辅导员科研热情,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基础。一是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 使辅导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江苏大学成立的“辅导员沙龙”, 能很好地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二是强化辅导员的身份认同, 使辅导员切实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常州大学开展的辅导员“双团队”建设等, 级能够有效地帮助辅导员强化身份认同。三是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认同, 使辅导员在处理岗位事务时, 拥有获得感, 提高满意度。如江苏大学辅导员岗前培训, 有助于强化辅导员岗位认同。 (2) 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注入辅导员科研激情,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保障。一是优化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 使辅导员在日常事务处理上更具激情。如江苏大学落实辅导员职级岗位聘任, 将辅导员岗位分为四个等级, 从而明确辅导员对个人职务晋升的预期。二是优化辅导员职称激励机制, 建立稳定的职称评定标准体系, 激励辅导员将日常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研究, 强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动力。如江苏大学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辅导员职称评审独立进行, 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 (3) 细化辅导员科研方向。科研方向是浸入辅导员科研感情,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键。一是细化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辅导员专项课题培训、明确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四个方向, 在明确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细化辅导员团队的科研方向, 完善辅导员团队的知识结构,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水平。如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辅导员科研平台等, 对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3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

目前, 苏州科技大学有辅导员 (含副书记, 不含民办辅导员) 80余人 (辅导员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如表1)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 30岁以下的占37.5%;40岁以下的占77.5%。从职称结构上看, 30岁以下的辅导员全部是初级职称, 全校现在仅有高级职称辅导员1人。从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难看出, 苏州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以青年为主, 职称普遍偏低, 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是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认真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以及常州大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模型包括两方面:一是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 二是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 (图1) 。

3.1 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 为辅导员科研奠定基础

3.1.1 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 共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

(1) 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专业化培训机构, 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强化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规范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等, 使辅导员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形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 (2) 建立辅导员流动机制。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 畅通辅导员合理流动渠道, 给辅导员提供合理的政策平台, 建立宽松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 使考评优秀的辅导员有晋升机会, 科研成果多的辅导员有转聘教师的机会。同时, 在辅导员的选聘上, 应将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与学生工作需求相结合。

3.1.2 设立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研究资助基金, 并配备学术导师

一方面, 学校可设立一定的研究资助基金, 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课题加以研究, 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 鼓励辅导员参与设计学生工作专项课题, 由学术导师系统地指导辅导员的科研工作。

3.1.3 完善辅导员科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 能推动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让辅导员自觉地努力工作, 而保障机制则强化了辅导员对未来发展的稳定性预期。因此, 既要建立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与职称激励机制, 建立标准化的职务与职称评定体系, 为辅导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为辅导员投身科研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 强化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稳定性。

3.2 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 促进辅导员由经验积累向理论研究的提升

(1) 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经常性的举办或参加学生工作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培训班等途径, 促使辅导员凝聚科研共识, 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 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进而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 (2) 建立校级辅导员科研团队。要从学校全局考虑, 结合全校学生工作现状, 建立辅导员科研团队, “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和研究兴趣融入相关学科”[2], 申报相关课题, 加强理论研究, 促进辅导员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3) 建立院级辅导员工作坊。在二级学院层面开展辅导员工作坊活动, 辅导员在参与工作坊活动中,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 通过积累,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进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4) 建立辅导员工作论坛。一方面, 请校外权威人士, 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相关刊物的编辑等, 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 通过辅导员工作论坛, 促进辅导员之间关于各类工作的交流与分享, 并在资深专家的指导下, 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 以理论成果指导辅导员日常工作, 从而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总之,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又需要二级学院的分步实施、强力支持。辅导员培养平台与辅导员科研平台的搭建, 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职业发展机制的建立, 塑造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愿景;流动机制的顺畅, 则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培训体系的完善, 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科研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发展, 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辅导员工作坊与工作论坛的建立, 则为辅导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资源。由此, 便可形成有激励、有保障、有活力的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78-81.

[2]陈九如, 乐程, 陈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 (4) :17-20.

上一篇:磷石膏的溶解度研究下一篇:小语种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