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件,我认真研读了里面的内容,该文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让我重新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又加深了我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该文件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同时进一步充实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我主动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指出了路径和方向,也增强了我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一、辅导员定位认识
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明确定义,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该定义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也诠释了辅导员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将近3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重抓学生思想动态,除了平时到课堂查课以外,更多找学生单独谈心,值班的`晚上走访学生寝室,尝试着多方面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亲近和用心,其他方面的问题就是小问题了。
二、辅导员职守认识
高校辅导员五项职业守则――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应当成为每一位辅导员的工作准则,我将以此为标准,不断学习并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逐渐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扮演很多角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让学生打心底佩服自己。在每月的理性信念教育活动中,我不定时和在无意识之间向学生传达爱国守法的重要性,辅导员是一份良心活,要敬业爱生。在我的职业理念里有一条便是――学生之事无小事,我认为自己是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为学生做的一切均源于对学生的关爱。
育人为本,一切的批评和惩罚皆围绕着这个宗旨。刚刚过去的520这天,我利用晚自习时间教育了我带的13级学生,我让部分同学(除开早上8点准时到教室上课的同学)抄写学生手册上的请假制度,我还幽默地谈到为了明年520能写一封好看字体的情书而努力抄吧。同学们乐于接受这种惩罚方式,我坚信学生会理解我的用心良苦,毕竟抄写只是形式惩罚,主要目的是让他们遵守校纪校规,更好地接受高校的教育。
终身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鉴于应对日益丰富的知识库,不学习的人永远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学中文的我也没有放弃我所爱的书籍,坚持每天都翻翻书,因为我一直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辅导员职业知识认识
看到职业知识部分,发觉自己需要学习的辅导员职业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是该好好地补缺补漏了。我将积极学习职业知识中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正确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证教育理论、方法,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升自己。
四、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认识
据文件的规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此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作为一名只有3年实战经验的辅导员,我的级别归属于初级,文件上的级别递进是为同行者指明了职业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该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同时也利于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也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关系着学校学生工作的质量, 关系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和水平, 也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
所谓职业能力[1]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为达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要求所应具备的素质, 也就是辅导员应具备能力来承担辅导员工作的一系列责任和义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经历了由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由低度职业化到高度职业化的演进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职业化制度的发展, 辅导员职业化对高校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2]。
1. 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维护校园稳定,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 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生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 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 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 人们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作为高校的辅导员, 通过职业化建设, 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 培养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
四、辅导员职业能力横向与纵向标准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决定的因素之一是看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来说明[3,4]。
1. 辅导员职业能力横向标准
(1) 职业化素养。辅导员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兼顾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 包括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崇高的思想道德、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可描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公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承担责任、追求卓越。
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新时期, 辅导员应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
(2) 职业化技能。辅导员职业化技能包括专业职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
高校辅导员的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 即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 即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3) 职业化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 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 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
2. 辅导员职业能力纵向标准
根据目前高校的工作实际, 辅导员可朝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向纵深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专业性要求很强。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2) 班级管理。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是班级学生、任课教师教学、教育活动的协调者, 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得力助手, 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人格魅力, 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运用各种激励措施, 促进学生的成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力求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个体辅导。同时, 辅导员应定时定点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教育, 使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具体求职方法与技巧以及本专业在就业中所处的位置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并及时指导毕业生打印出体现其特点优势的, 诚恳、真实而又科学的中英文对照的自荐书, 使其在思想、心理和技术上有充分的准备, 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辅导员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紧贴社会需求,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变, 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4)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从事这项工作中, 既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觉察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 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掌握新的策略。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 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 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 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对策
《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 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辅导员自身主动学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 并不需要什么天才艺术, 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对辅导员来说, 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学习交流和自身体验感悟、经验积累及提升。
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特点, 主动学习。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事务工作, 快速有效地完成学校领导部门的工作指派等。
此外, 辅导员个人的人格魅力,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所以辅导员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以无限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楷模。
2. 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培训提高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 同时也让辅导员开拓了眼界, 加强了交流, 促进了工作。一方面, 可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 进一步深造, 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 可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些都给了辅导员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 有助于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 健全的辅导员考评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
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评制度, 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 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发展的有力措施。高等学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 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考评程序, 畅通奖励与淘汰渠道, 丰富考评方法。
六、结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应该用职业化建设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并分析了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陈庆合, 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2, (2) :104-107.
[2]靳敏, 刘新.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N].光明日报, 2009-05-20.
[3]张宏如, 陈奎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嬗变历程及职业能力构成体系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71-75.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标准 辅导员 人力资源管理
1 什么是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咨询和生活、学习辅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也根据相应的工作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能力等级检验标准。该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因此,对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和开发就毋庸置疑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作为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作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自然而然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蓝本。
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
2 为什么要基于职业能力标准进一步开展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
事实上,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走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面临着诸多“窘境”。相信也是面临着这样一些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系统地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检测的标尺,这些权威、科学的标准,无疑给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下了场“春雨”。
2.1 辅导员队伍基数小,流动性大,综合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配置比例为1:200,以确保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相应数量成比例的辅导员。可是,依照现状来看,辅导员的数量并不多。在高等院校的专职辅导员还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常常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相比于专业学科教师他们常常是被忽视的,甚至很多老师普遍意义上认为管理学生无法体现一个高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辅导员地位上的辅助、从属,再加上,每天的工作繁琐而单调,久而久之就有一种迷茫和倦怠产生,更多的教师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者说是“平台”,在这样一个缓冲台上,为下一份更优越的工作“做嫁衣”。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优越的工作岗位流动。
2.2 缺乏健全的竞争机制,完善的奖励机制。
大学辅导员留不住已经成了现状,究其根本还是事业、感情、待遇等诸多方面没能打动他们。很多高校在竞争机制上就单纯地量化了,在奖励机制上形式过于单一了,竞争机制不健全,奖励机制不完善就很难形成精神上的合力。
2.3 缺乏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监督机制。
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要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有一个大的前提“以人为本”。辅导员工作之所以动力弱、流动大,还是由于辅导员本身也没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教育以“学生”为本,做好学生工作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做好辅导员日常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骨干培训、在职进修,并且加强把实践转化为科研的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中战斗力的形成、强化。
3 如何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科学开展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
3.1 明确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出的辅导员工作的显著地位,从意识上转变观念,为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注一剂“强心针”。
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必须让他们从意识上深刻转变对该职业的传统理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足以见得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明确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出的辅导员工作的显著地位,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才能为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注一剂“强心针”。
3.2 对照职业能力标准中的职业能力等级要求,创设科学的竞争环境,形成科学的奖励机制,为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配备“降落伞”。
在2014年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标准》之所以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是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帮助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3]在管理辅导员的同时,要根据辅导员能力发展的具体要求,营造相应的竞争环境,创设科学多样的奖励机制,为高校辅导员团队注入活力。力争在事业、感情、待遇、环境等多个方面留住他们的“心”。
3.3 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科学开展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开拓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售前”“售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在聘用高校辅导员时,应该优化引进的人才队伍,坚持唯贤录用、唯才择取。接下来,高校要注重专职辅导员的个体成长以及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引进人才之后,要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在职培训。再者,还要鼓励辅导员重视调查研究,在处理解决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思想工作当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然后形成科学系统实践性强的工作经验。最后,要结合职业能力标准统一规划辅导员的长远发展,为优秀的骨干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铺平路。
4 总结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作为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作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自然而然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蓝本。所以,职业能力标准是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3.25.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总则,2006.7.23.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本次培训主要涉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大学生常见突发事件的预测与处置到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与干预、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与引导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以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热点问题这些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教学。主要从辅导员如何与学生谈话进行培训,对于一些心理异常,或者行为偏激的学生,谈话是很讲究技巧的,不能只是单纯的批评教育,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年龄阶段,不恰当的谈话可能引起学生的抗拒,会使他们产生抗拒的思想,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老师都要多加关心,了解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交友等情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学生乐于接受我们的教导,从而改正,这也就是要正确引导。培训视频中,很多辅导员面对不同问题的学生,面对不同问题,都能够镇定自若,保持微笑,虚心耐心的跟学生交谈,其谈话也很有技巧性,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不仅在知识结构上使我们得到了提高,在品格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我们才知道,以前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这次培训,使我们受益良多,收获很大。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辅导员的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做学生工作讲究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更多时候把自己看成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严肃的长者。辅导员要转变角色,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多用鼓励,鞭策的话语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要有理有据,把情感和道理结合起来,用真心诚意去打动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网上冲浪己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大部分大学生是网民,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隐患,黄丽萍教授就提倡辅导员建立与学生互动的微博和人人网之类的交流空间,使得辅导员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和事情,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更加有利于管理与沟通活动的开展。这也是要求辅导员老师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
开展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主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寓教于乐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大学生如何预防网络诈骗,以一些实例视频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积极的讨论,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对安全的重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会使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会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我院最近举办的"安全文明宿舍评比月”活动,通过评比,培养了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养成科学生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心。
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定期在值班室值班,经常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排除问题。关心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作为新的辅导员以后的努力进取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进取。
一是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实理论知识,通过向书本网络学习、多向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请教,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实践,提高自己处理应对学生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善于观察、分析、总结辅导员工作规律。我应该提高工作效率,把握工作重点,做到工作具有预见性,要尽可能地做到多观察、勤思考,全面把握学生动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短信、邮件、QQ、微博等各种媒介,并通过主题班会、组织比赛等各种活动与学生交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多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5
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1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展现了当代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立足本岗敬业奉献、矢志拼搏不断奋斗的良好风貌。
江城武汉,英雄之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辅导员靳敏,执着守护着自己的学生。在受感染学生最无助时,她挺身而出,协调各方资源,撑起生命之舟;她动员312名研究生投身战“疫”,发挥专业特色、扎根所在地区,开展专业抗疫;在就业攻坚战中,她想尽千方百计,在简历制作、面试培训、心理疏导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等各环节为毕业生全力护航。
在武汉封城的76天,华中农业大学辅导员祝鑫指导团队用76幅“武汉大学生抗疫图志”凝聚正能量,获数万次转发;深入调查上万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群体画像调查报告,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信息支持;创造性利用网络动员组织160余名专业教师,开展“云谈心”和“一对一就业辅导”,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面对疫情大考,燕山大学辅导员王银思交出了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答卷。597个文档、62万人次、410万条信息,讲述着她和学生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间,线上平台的迅速发展激发了王银思的灵感。她主持成立“机思广益”党建思政工作室,创新发起校际党支部“云共建”活动,为疫情期间跨区域开展支部共建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这是许多高校辅导员不变的信念。
云南大学辅导员朱丹在专职辅导员一线岗位连续工作8年,共陪伴900余名学生走过宝贵的青春岁月。她积极探索建立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以“智志双扶”的理念,精准剖析每个困难学生的致困根源,对症下药,先后帮助7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会“唠嗑”,爱“串门”,爱管“闲事”——沈阳工业大学辅导员李青山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所在的学院,农村学生比例大,困难生问题突出。通过家访,他为80多个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30多个学生成功“脱困”。
从人人网到QQ空间,从新浪微博到微信公众号,13年来,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张家玮深耕网络思政“新阵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13年来,他撰写发布各类网文700余篇,浏览量300多万,让学生在互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22年坚守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简敏对2700多名学生全心投入。通过“危机信息三级联动报告制”“班级考核量化制”“贫困学生登记制”等制度,她努力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多名有厌学自杀、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回归课堂。
人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哈尔滨工程大学辅导员刘铁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13年来,坚持以爱为轴,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导航。他的学生曾蝉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也曾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折桂。在成长为学生心目中“金牌辅导员”的历程中,刘铁也不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辅导员钱珊坚持调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困惑。她以“榜样”为引领,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变枯燥为生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西安交通大学辅导员库来西·依布拉音组织开展以“伟大事业,信念领航”为主题的就业宣讲活动,讲述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平台、对接单位,提供就业创业渠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毕业后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得到淬炼,在为党和人民奉献中收获成长。
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2
要做一个好辅导员,就要用自己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尊敬。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的嘴里,用不同的语气说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当学生非常尊重你、崇拜你时,你说的话,他会非常重视;而当学生在心理上不接纳你、不认同你、甚至看不起你的时候,你说的再多,再苦口婆心,他也懒得听,甚至很烦你。这种尊敬怎样才能得到?是通过你不断进取的精神、你的爱心、你的耐心、你的正直、你的豁达、你所表现的自信心而获得的。因此,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辅导员首先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言传的同时更要注重身教,给同学树立榜样。比如说,你经常跟学生唠叨要认真学习,掌握些真本事,可是,如果学生到你的办公室,看到你在上网玩游戏,他们在心理上对你这位老师的印象会大打折扣。反过来,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工作之余还在认真的专研和刻苦的学习,他们会产生尊重之心。
辅导员对学生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伤害。学生其实非常重视辅导员对他的评价。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树立人生信心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某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表扬,可能会让他感谢你一辈子;但如果气极之时口不择言,也可能会让他记恨你一生。我们经常说,我们对学生要像父母关心自已的子女,像兄长关心自己的弟、妹一样。
但作为辅导员,你可以将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弟、妹去引导和爱护,但你却不能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或弟妹来管理和教育。当学生犯错时,你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心理素质好而又非常调皮的学生,他有什么不对,你可能可以直接给他指出来,他也比较容易接受。而有些本来就胆小、自卑的学生,一旦犯错,你就得特别注意和他沟通的方式,很巧妙地给他指出问题。否则他们会因你某句不慎的言语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一旦受到了伤害,要让他们重新恢复对你的信任,会很费劲。所以,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讲究点艺术。因为批评的目的是让他改进,而不是为了刺伤他。总之,对于一件事,你处理得好,会给同学传达一种信心。处理的不好,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和情绪,而且很快会在全班同学中散播,让所有的同学对你丧失信心。
所以,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必经具备高尚的人格。而学生对我们的尊重,是我们做好学生工作前提条件。
如:中学与大学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刚走出中学之门的他们,还弄不清楚中学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与高职就业教育“指点式”的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为此,要归纳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传授给他们,可以请学习能力强的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也可以与本专业高年级班级建立友好班级关系。还可以组织一系列与专业有关的主题班会和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喜爱所学的专业,热爱所学的专业。又如:大学,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然而,学习、生活中却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如口味的不适应、衣物的刷洗、内务的整理、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这点点滴滴都得靠自己去思考、去处理、去决定。但是,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第一次远离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与能力,不知如何处理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这时,辅导员应尽力关心他们。再如:有的学生迷恋于网上游戏,难以把握学与玩的尺度,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白天昏昏沉沉上课,甚至逃课,晚上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怎么办?要多次主动找他谈心,摆事例,讲道理,谈危害,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开导他,并主动与其家长联系;同时要利用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有意安排优秀同学“帮带”,或采用召开“迷恋网络游戏的利弊得失”主题班会等方式,在思想上和日常学习上感化他、引导他,使他们走出徘徊与迷茫,重新回到课堂。学生是有潜力的,在他迷茫时,只要有人及时引导、耐心劝导,改变、挽救一个人是完全可行的。
总之,只要你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想为他们所思,急为他们所需,为全体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辅导员工作就一定十分出色。
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3
从2020年1月23日起,燕山大学专职辅导员王银思就投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170天、597个文档、62万人次、410万条信息,记录了王银思的抗疫点滴,疫情防控工作最艰难的一个月王银思忍着腰痛趴在床上度过。
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简敏操心的事情更为细碎,疫情期间,留校学生牙龈肿了,要给学生买药和补充维生素,回家的学生要操心他们的身体心理、行程、找工作。
她坚持每天与湖北同学和海外留学生谈心、给居家的学生隔空喊话,特别是要天天了解因密切接触而被隔离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靳敏最担心和挂念的是25个武汉籍研究生。6个月,近200个日日夜夜,靳敏像战斗员,一刻不停歇。她每天按时汇总掌握学生信息,排查学生健康情况,关心学生冷暖。
新疆籍研究生阿依木感受到靳敏榜样的力量:“我像老师一样,成为新疆艺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
众人拾柴火焰高。沈阳工业大学辅导员李青山发起“百名辅导员抗疫志愿服务行动”,来自45所高校的136名具备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等专业资质的辅导员参与到服务行动中来,24小时在线服务,为不能返校的全国各地大学生提供义务的就业指导、考研复试指导、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
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4
她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连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我最喜爱辅导员”、“就业创业先进个人”、“考核优秀”等荣誉称号20余次,2014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优秀教师”、2018年获得教育部颁发“全国辅导员人物提名”、贵州省教育厅颁发“第四届贵州辅导员人物”。2020年获得贵州省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
她主持“丽琼工作室”工作,2017年12月获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首批示范点,2018年8月荣获贵州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2020年4月获贵州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4月16日她作为党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2020年12月31日,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颁奖暨2020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展示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贵州师范学院谭丽琼老师荣膺2020年“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为贵州省实现了零的突破。
“科学理论浇筑学生理想信念,育人实践浸润学生品格素养。她,就是贵州师范学院辅导员谭丽琼!”这是谭丽琼老师荣获“第十二届高校辅导员人物”的颁奖词。
从担任辅导员工作第一天起,谭丽琼坚信“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为尽快熟悉学生,带领新生军训期间她天天和学生在一起,遇上学生体力不支晕倒,她第一时间背起学生就往医院跑。当时她的婚礼正好在新生军训期间,她利用公共假期回老家匆匆举行简单婚礼,结束后就立刻返校投入到新生工作中。
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电脑,她把家里电脑腾出来给学生使用;学生感情受到挫折,一时想不开,她为开导学生聊天到半夜。学生生病住院,她提着营养品赶去宿舍或者医院看望学生;她的电话一直是24小时为学生守候,学生的短信、QQ、微信,看到马上回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一直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情况、疏导情绪。
一位学生半夜返校途中发生车祸,肇事车主逃逸,学生被送往医院,当时她怀有身孕,她接到电话没有丝毫犹豫,挺着肚子立刻前往医院处理,当场给学生垫付医药费办理住院手续。由于情况紧急,学生需要立刻手术,急诊室医生要求她在手术单上签字,她毫不犹豫签上自己的名字,使学生能第一时间做手续。处理完相关事情后已经快天亮了,她却因为紧张劳累缺氧瘫倒在地。
在后续的工作中,谭丽琼和学生家长积极寻找交警帮助,找到了肇事者,让其承担了责任。学生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她经常到医院看望学生,怕学生学习落下,还安排班上的班干给他补课,最后学生得以康复并顺利出院,学习也没有落下。她的几个学生在外兼职时,被雇主恶意拖欠工资,学生向她求助,她也尽己所能,想办法帮助学生拿回来工资。
贵州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学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她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改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立自强。近三年累积助力1500余学生家庭摆脱贫困,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超过91%。
她知道班上一位女生因父亲不幸患病去世,母亲操劳成疾后,为其争取助学金,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解决经济上的窘境。这位学生后来因为家里在村里遭到不公待遇,思想波动很大,经常有些过激的言论。她及时了解到这个情况,经常找这个学生来谈心,帮助疏导其心理,平复其心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细致的关心和指导。很多时候,她给予学生的帮助而不自知,学生要毕业离校向她致谢时她才知晓。学生因为她的鼓励和激励变得独立自信,谭老师成为了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导师”。
筹建辅导员工作室时,父亲生病,怕影响她的工作,家人一直隐瞒着,直到病重不得不做手术才告诉她,但是她也没能赶回去照顾一天。家人都理解她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但是孩子还小,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老是要加班不能陪自己;为什么学生一个电话,妈妈就扔下自己往学校里赶;为什么学生一生病妈妈就着急去看望,自己生病了只有爸爸在医院照顾自己。孩子曾经很羡慕地说“做妈妈的学生真幸福,我想做妈妈的学生”。
是的,她对家人有愧疚,但更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之重。她觉得辅导员是一份时时能感受到幸福的工作。当学生考上研究生第一时间发来录取的信息;当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和她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原来厌学的学生终于顺利毕业家长发来感谢的短信;当节假日里学生纷纷发来问候祝福的短信时;当已经毕业学生在人生关键节点打电话想听听她的意见时,之前所有的汗水辛苦都升华成感人的幸福,满满的成就感充盈心中。
近年来,所带学生毛啟、柳艳、邱南亚等同学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杨小龙、王邦义同学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在她所带的2013级统计学专业中,全班有45人通过会计师、统计师等资格考试,有40多名同学参加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竞赛,其中有30名同学获奖。2015级物联网工程专业48人,有46人获得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资格证书,有61人次获得贵州机器人竞赛、贵州程序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有23人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其中9人获得国家立项,16人获得省级立项。
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方向)专业学生46人中,有3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有33人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19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52人在本学期参加省级竞赛中有40人次获奖。所带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达90余人次,省级竞赛中获奖达260余人次,学生各类课题项目立项达110余项。获得国家奖学金,三联奖学金,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达30人次,所带的10个班级中获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有8次。
她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三大学生组织,以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等形式开展了“爱国”“感恩”“责任”“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018年、2019年学院两个班级分别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学院基层团委连续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团委。组织党支部初步完成“党支部手册一本通”“智慧党建管理平台”等党建创新成果。2018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单位,2019年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贵州省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载体,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辅导员成长。2017年5月4日成立贵州省高校首家名辅导员工作室——“丽琼工作室”。丽琼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在服务学生、队伍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较为突出成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方面,通过咨询、辅导、讲座形式累计辅导服务全校学生约6000余人次,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方面,积极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承办辅导员沙龙活动21场,派成员外出交流培训达60余人次,考取相关资格证30人次,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成员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人次,并孵化校级辅导员工作室—光梅辅导员工作室。
在科研和指导学生方面,工作室共获省厅级以上课题立项16项,校级课题立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50余人次。工作室还创办内部刊物《辅导员之声》,现已出刊5期,创建工作室网页和微信公众号,动态展示工作室研究成果。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广大学生人生的引路者、青春的筑梦人,是让党放心、受学生欢迎的育人骨干和中坚力量,展现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爱国奉献的优秀品德、情系学生的崇高师德、甘为人梯的高尚志趣、勤勉进取的精神面貌以及育人育才的素质能力。
谭丽琼老师表示会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以旗帜引领方向,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注重改进教育方法,以需求驱动供给,用优质内容供给深化大学生价值引领,同时厚植爱生情怀,以真情凝聚人心,不断学到活知识,练就真本领,涵养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以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奋进姿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5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被“看见”的幸福感
2005年,钱珊来到杭州师范大学求学,正是青春迷茫时期,遇到了当时的辅导员陈岑老师和方俊老师。“他们用温暖与爱,让我找到了前行的道路和更好的自己。”慢慢地,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钱珊的内心生根发芽。
毕业后,钱珊如愿在自己的母校杭师大成为了一名思政辅导员。面对283名第一届自己的学生,钱珊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虽然钱珊的年纪相比大部分学生也大不了几岁,可带着“老师”的身份,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来找她讲讲心里话。该怎么快速走进这群学生的内心?当他们在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我并且信任我吗?......这些问题萦绕在钱珊心头,她觉得,自己要行动起来。
2010年,钱珊发起了“餐会有约”活动,希望利用早餐、午餐时间和学生一起,通过在餐桌上为学生释疑解惑的方式来贴近学生。一开始,主动报名的学生并不多。钱珊主动出击,带着一些自己烤的面包邀请学生们来吃早餐,食堂、寝室、超市、体育场……哪里都能成为她和学生谈心的地方。
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区后,钱珊在学生生活区申请到了一间固定活动室。为此,她特别高兴,把这间活动室取名为“外语村”。设计图纸、反复讨论布置方案、亲自跑家具城,钱珊对“外语村”的装修布置格外上心,一点一点搭建出了现在这个有绿色沙发、木桌椅、照片墙甚至单独的餐品工作坊的温馨之地。
地方是准备好了,可怎么吸引学生过来呢?钱珊有自己的“招术”。
在学期的各个时间段,钱珊会把学生们在那段时间有可能思考和困惑的话题整理出来,比如转专业、寝室交往、恋爱、就业等,用“珊言两语”的方式先发布在年级群里。每次餐会结束后,钱珊也会把现场的图文发到群里,用这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努力‘看见’他们,老师十分愿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会涉及到钱珊并不特别了解的领域,钱珊还会邀请专业老师、学长学姐等加入餐会,让专业老师给出更精准的学习方法,让学长学姐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来感染学生。钱珊说:“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有困惑很正常,恰恰说明了你在思考。你看,他或者她正在努力跳出舒适圈,你也可以。”
渐渐地,“餐会有约暖心行动”开始在学生中口口相传,5个,10个,20个,100个……到后来,参加“早餐会”已经变成了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很多学生的一种习惯。“大学四年,钱老师的陪伴给了我很多温暖。“来自新疆的学生小吉说。她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英语老师,现在她也在自己的学生中搞起了餐会活动,小吉说,要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近十年来,每次餐会的前后,钱珊都会做下细致的记录,这其中也包括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现在,这几本餐会日记已经有10万余字。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6
重庆大学的袁利当了29年的辅导员,先后担任了105个班级的辅导员,累计教育引导学生2700多名。她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宝藏,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潜心育才。
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任雅才,曾以《做大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为题在习总书记面前汇报工作,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辅导员工作经历,也让总书记听到了高校辅导员的声音。
吐尔逊麦麦提·艾买提江精通维吾尔语、汉语和哈萨克语,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辅导员近20年。他的皱纹烙进了额头,放弃迁升只为做一名辅导员;他是学生口中的“吐爸爸”,为自己的“孩子”们证婚60多次……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 篇7
一、实施《标准》的成效分析
对在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习的来自全国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6 所高校学员进行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6 份, 收回问卷105 份, 有效问卷101 份。通过走访调查和对问卷的分析表明, 《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显著, 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 一) 组织领导上, 认识程度不到位
调查显示, 对《标准》的执行力情况调查, 有30. 9% 认为“《标准》很重要, 但刚性不强, 难执行”, 22. 3% 认为“《标准》要求太高, 无法执行”, 46. 8% 认为“可以执行”;对《标准》学习宣传情况调查, 有3. 7%“没学过”, 有12. 5%“没有组织学习《标准》, 但看过”, 59. 2%“在校园网上转发过《标准》, 领导要求学习”, 有24. 6%“有专题培训研讨”; 对是否有出台贯彻《标准》具体措施情况调查看, 40. 6% 的高校“有措施”, 59. 4% 的高校“没有”; 高校对辅导员培训重视程度情况, 39. 2% 认为“不重视”, 32. 2% 认为“比较重视”, 28. 6% 认为“很重视”。部分受访者认为“领导重学术和科研, 轻学生工作”, 也有一部分认为“高校对辅导员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 把辅导员群体边缘化”。
《标准》刚性不足是导致组织领导不重视的根本原因。当前高校领导更多关注的是影响办学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 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工作尚未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职业, 致使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边缘化、离散型的非职业化状态。
( 二) 价值观念上, 职业认同感不高
调查显示, 对辅导员的地位评价情况, 49. 9% 认为“一般”、22. 3% 认为“很低”、27. 8% 认为“较高”; 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情况, 61. 2% 认为“一般”、27. 1% 认为“很低”、11. 7% 认为“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辅导员职业的声望较低, 社会认可度不高,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 辅导员感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工作不被认同”, 一部分受访者认为“专业上不去的教师才来作辅导员工作”, 仍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
尽管《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科学认识, 辅导员地位和总体评价仍难以改变, 许多辅导员缺乏做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准备。
( 三) 职业发展上, 角色吸引力较弱
39. 1%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扮演了“勤杂工”“保姆”“消防员”的角色, 内容重复, 事情繁忙、琐碎, 工作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很难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 30. 4%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在教职工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境地,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十分困难;30. 5%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工作做的多, 思考的少, 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事业上缺乏成就感, 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功用和自身价值感觉比较模糊。辅导员岗位角色的现状使辅导员处在随时待命的持续应急状态, 难以有效放松, 感到心力交瘁, 疲惫不堪, 甚至出现无助、无奈的困惑局面。
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务烦琐、难度大、责任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 投入到教科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对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严重缺失。加之, 收入低、投入多、压力大, 从而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 四) 队伍建设上, 人员稳定性不足
调查显示, 在辅导员队伍中30—35 岁占5. 0% , 25—29 岁占38. 1% , 25 岁以下占56. 9% 。69. 2% 的辅导员任职周期低于5 年, 没有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 缺乏一批富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61. 5% 的辅导员抱着“转行才是出路”的想法, 想趁早“脱离苦海”, 不愿长期从事该职业。67. 5%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高校在制度上缺乏对辅导员队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平台上未能有效地为辅导员的能力发展提供全面的机制保障, 辅导员工作的角色模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也就严重抑制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实施《标准》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应当如何加快全面实施《标准》,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与发展, 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学习宣传《标准》, 深刻领会基本理念, 增强紧迫感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标准》学习宣传活动, 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帮助广大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宣传《标准》, 实现全面落实《标准》的各项要求, 辅导员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并对照《标准》找准差距, 弥补不足, 提升自我; 通过广泛宣传《标准》, 积极争取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身份认同, 只有社会普遍认同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 这支队伍才会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专业化。《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勾画了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路线图, 指明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对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具有深远意义[1]。
1.《标准》对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具有导向性, 给予高校出台指导性政策, 为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奠定了基础, 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使辅导员真正受益, 为辅导员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2]。
2.《标准》是辅导员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 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 使辅导员走出职业的尴尬境地, 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使辅导员真正感受到“干事有平台, 发展有空间, 岗位有职责, 育人有思想, 做人有信仰”, 为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奠定了基础[3]。
3.《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将初、中、高级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进行了分解, 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更加明晰, 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素养。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 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路径和方向。
4.《标准》建立了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 侧重从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层面与辅导员所承担的主要功能进行对接, 构建了清晰的“功能”“知识”和“能力”的逻辑关系, 为揭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是对辅导员职业“经验化”传统认识的有力澄清, 并使辅导员这一职业成为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 增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的紧迫感[4]。
( 二) 领导重视《标准》, 具体措施保障有力, 增强认同感
全面实施《标准》需要政府确立制度保障、高校落实相关措施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多方面努力。目前, 《标准》实施成效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领导不重视造成的, 由于组织领导不重视, 仅将《标准》停留在“务虚”的层面上, 辅导员管理体制不顺畅、激励机制不科学、待遇落实不到位、职业发展不清晰、职业价值得不到认同等问题, 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 以致社会各界、广大师生和辅导员自身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辅导员队伍长期不够稳定的现状改观不明显。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求各级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标准》, 切实转变“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 应当认识到思想教育是一门学科,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种专业, 也是一种职业, 光荣而艰巨; 应当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辅导员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又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其难度不比做一名专业课教师容易, 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需要长时间、甚至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 应当认识到辅导员属于高层次人才, 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种科学观念, 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 使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得到认同, 能够在工作上有成就感, 是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 组织上要紧密结合实际, 将贯彻落实《标准》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作为必然趋势且有机结合起来, 从政策层面将《标准》“软件”转化为具体措施的“硬件”, 按照职业化要求,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进一步细化《标准》目标, 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强化对《标准》自查、督查和评估, 确保《标准》落实“有人员、有平台、有抓手、有成效”, 逐步进入到有章可循的辅导员专业化通道, 逐步走上有“法”可依的职业化良性循环轨道, 逐步建设、完善、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长效机制[6]。
目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不足、职业发展性不强等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保障机制的缺失。为确保《标准》得以全面贯彻实施, 必须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
1. 管理体制上, 明确辅导员归口管理。
长期以来,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出现“多头使用, 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 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 导致辅导员没有职业归属感。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 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和职责, 按职业化的标准, 制定各项规定, 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从而使辅导员工作依从一定的标准化模式有序运行。在管理上实行辅导员任期目标责任制, 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 形成有效的奖惩保障体系。落实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等相关政策, 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并根据工作需要, 向内部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使其看到美好的未来。
2. 职业发展上, 明确辅导员晋升通道。
《标准》规定,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为此, 应建立相应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 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 应按照教师的职称评聘序列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认定; 同时, 辅导员作为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也应按照干部的职务晋升程序进行行政级别认定, 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改变过去仅凭资历晋升的局面, 形成一套完整的根据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相结合的职务晋升机制。既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地位, 同时也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拓展了更大空间, 从体制和机制上推动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7]。
3. 角色定位上,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高校要通过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利益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 明确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基层骨干力量,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职责, 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和服务员的现状, 切实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只有让辅导员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 才能帮助辅导员找到工作的归属感, 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 激发工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4. 继续教育上, 明确辅导员岗位需求。
根据《标准》要求, 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 建立分层次的系统而全面的培训体系。根据三个等级标准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 建立并完善初级、中级、高级的理论学习体系, 并对每个等级的能力培训开展侧重点培养, 培养并完善辅导员不同时期的能力需求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 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培训应按照《标准》要求,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灵活多样培训形式, 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等[8]。
( 三) 自觉认知《标准》, 加强修养内化于心, 增强使命感
辅导员队伍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的本质性因素在于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打铁还须自身硬”, 辅导员要树立其在广大师生眼中的形象, 就要靠提高自身素质。辅导员应将《标准》中“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4]的职业守则内化于心, 成为高校辅导员群体人人熟悉、人人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通过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情感素质、业务能力素质, 在深化和完善自身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同。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尊敬,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凡是受到学生真心爱戴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把真心和爱心献给了学生, 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辅导员工作更是如此。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使命, 应当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以一种发自内心真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感情, 使学生感觉到“亲其师, 信其道”, 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信服与依赖的良师益友[9]。辅导员用爱心面对学生, 用关爱去帮助学生, 做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 真诚待人, 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大学生会从辅导员的职业情感中感受责任、奉献, 并将其转化成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奋发上进的强大正能量。
( 四) 自身需求《标准》, 明确定位外化于行, 提升成就感
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勾画了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路线图, 指明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标准》对辅导员工作从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起到引导作用。随着贯彻落实《标准》具体配套措施的推进, 必然会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现状形成一种新的激励, 伴随着根据《标准》建立的准入、培养、考核和淘汰等可测量、细化的评价体系出台, 必然会带来辅导员的明确定位, 并将《标准》转换为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结合职业能力标准找差距, 促进个人内涵发展。
《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 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 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 辅导员必须准确职业定位, 找准差距, 认真学习《标准》, 在提高自我修养上下功夫, 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掌握主动权, 通过提高自身的内涵, 逐步实现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转型, 成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行家。
( 五) 全面实施《标准》, 完善机制准入退出, 增强责任感
按照《标准》要求, 制定辅导员任职条件, 严格按照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200∶ 1 的比例标准配备具有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品行端正、奉献精神强, 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 关心热爱学生, 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
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以何标准来要求自己, 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近年来, 各高校普遍开展把评价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奖金发放等相联系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背景下, 辅导员“只重工作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工作评价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标准》中规定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需要。在新时期, 应建立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参与考核的评价对象应包括领导、同事、学生等, 实现工作、研究和培训相结合的360°立体考核。管理考核的方式应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尽可能全面地评价辅导员工作[9]。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实行诫勉谈话并不得提拔任用, 处在见习期的辅导员不予转正, 不再录用。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通过退出机制不得继续担任辅导员工作。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 有效规范和督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感, 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综上所述, 全面实施《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更要立足当前、以人为本, 从解决“进得来、留得住”入手,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08-2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的通知 (教思政[2014]2) 号[Z].2014-03-27.
[3]李建民, 董宏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J].商业经济, 2011, (12) :126—127.
[4]蒲清平, 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7) .
[5]董秀娜, 梁洪振, 车海青.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 2012, (11) :86—89.
[6]王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政治教育研究, 2013, (4) :119.
[7]毛德均, 代艳.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9) :137—140.
[8]张宏如, 陈奎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嬗变历程及职业能力构成体系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职业能力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研究成果方面。
在论文方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从2000年到2010年,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章共有9229篇,当输入题名为“辅导员职业”,经过检索后共查得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548篇,其中硕士论文有26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暂无。输入题名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经过检索后查得的论文数量只有9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1篇。
在著作方面,没有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直接为题名的书籍,但是相关的内容许多书籍中都有所涉及,如储祖旺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科学出版社),冯培主编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奎元主编的《高校学生处管理模式及工作创新使用手册》(中国教育出版社),刘沧山主编《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等等。
(二)研究主题方面。
有关辅导员职业的主题比较丰富,学者们从两个视角多个方面探讨:
1、国内视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我国辅导员职业历史与制度研究。如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毛建平《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史与职业化研究》等。
(2)辅导员职业基本理论的分析:介绍职业和职业能力的概念,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工作定位、工作职责、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本质和价值等等。如赖彩虹《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李双贵《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等。
(3)我国辅导员职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针对辅导员现实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等。
2、国际视角,主要研究美国、日本、英国、德奥、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源、发展阶段、理论基础、模式及其特征,提炼出当前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共性即理念、目标、特点。有侧重于全球角度综合比较考察的如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陈晋宽《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等;有侧重某一国深入分析的,如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宋美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等;有侧重某一地区研究探讨的,如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谢青《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有对国家不同时期颁发的文件的解读,考察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如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有综合近年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著作所作的研究综述,如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游敏惠、余惠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等。
2、比较法:有横向比较研究,通过我国大陆高校与各个国家以及地区的主要异同比较,得出相应的大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启示,如刘宇彤《我国大陆高校与美国及香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有纵向比较研究,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历史,如王显芳《十年来我国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
3、定性定量法:部分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全国层面的,如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通过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学院调研,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职业建构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对策;有对特定地区的,如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就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该省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熱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个职业?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种职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高校辅导员还算不上是一种职业。如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理由在于,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作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越来越健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辅导员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为一种职业。”如何看待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明确职业的内涵。依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按照此定义,不难看出职业的两个重要规定性:职业是一种工作,这种工作是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主要生活来源;其次,这种工作具有社会性,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与。根据职业的这两种规定性,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一种职业。其一,目前我国高校的确存在着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在专职从事辅导员这项工作,并以此领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报酬;其二,从政府部门多次颁布文件,要求高校配备专职辅导员的情况来看,该项工作无疑是现实社会所需的。当然,高校辅导员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使人们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反映的是这项职业的特性,而与该项工作是不是职业无关。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的,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它是择业的标准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各位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划分有不同的认识:
王耀华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中认为是:科学判断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服务全局能力。
陈立民在《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认为是:管理能力、辨别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
张向红在《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认为是: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马抗美在《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五种能力》中认为是:时事形势的洞察能力和思想动态的预测能力学生、人生发展
的引导能力、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翁铁慧在《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认为是:组织协调能力、思想信息的观测能力、观察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李伟东在《论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能力结构及其优化》中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法治的能力、知识更新与研究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
根据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等方面可以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构成划分如下:
1、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是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人生发展、职业生涯、学习交往、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班级建设等方面的指导能力)等三方面的能力;2、辅导员的方法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工作方法和职业学习方法,是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获取职业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辅导员基本的发展能力。这种发展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选择工作方法能力、辨别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七种能力;3、辅导员的社会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包括了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决策能力等六种能力。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其归因是什么?
辅导员制度的建立中辅导员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者普遍认为当前辅导员能力提升存在一定困境,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范诚梅认为是:1、角色定位模糊化,职责不明;2、工作定位边缘化,工作效率低;3、非专业化,教育管理水平有限;4、管理体制失衡化,队伍稳定性差。
杨玲玲、丁振国认为是:1、非专业化。2、职责不明确。3、考核和奖惩机制不完善。
张勖认为是:1、工作的短期性。2、队伍的非专业性。3、职责的不明确性。4、学术上的薄弱性。
以上的观点相似点较多,这也体现出是职业能力提升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以上的现状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解释:
施永红认为是:体制不顺、观念陈旧、待遇偏低等原因。
胡刚认为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
陶书中、徐家林认为是:思想不稳定、兼职比例偏高。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交流平台也有欠缺,在百度中输入“辅导员”,搜索到仅有5家网站。“辅导员之家论坛”、“高校辅导员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高校辅导员俱乐部”、“高校辅导员网中国高校辅导员的第一网络门户”、“南粤辅导员”,这5家中只有2家的信息更新较为及时,信息维护较为完善。只有一家电子刊物《高校辅导员》,只办了一期。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是什么?
对策探讨的较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是理论方面。
提倡认真贯彻党的系列关于辅导员建设的文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倡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理论,如李永山介绍学习1980年Mileler和Carpenter提出的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如孙潇提倡理念创新需要在德育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系列创新。另外在国内外比较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制法规的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专业的理论划分都需要具体细化,以便对实践的操作具有指导性。
2、是实践方面。
(1)专业建设方面,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在高校中应该设置本科辅导员专业或研究生辅导员方向。
(2)管理体制方面,学者们呼吁要理顺管理体制,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归口和管理,改变原来的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共同管理的模式。如天津财经大学在各院系设学生工作书记负责学生工作和辅导员的管理,学生工作书记由学生工作部统一管理,
避免院系行政事务的干扰。同时,为了加强与院系的联系在院系设一名党总支书记负责联系学生工作。
(3)专业组织方面,我国的辅导员要走职业化的道路,提升职业能力,必须有专业化的协会,定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专业职责等发表意见。因此,成立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辅导员专业协会势在必行。在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高校辅导员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简称ASCA)对会员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作为一个协调辅导员行业的中介组织,它能够为全美的辅导员提供一个从业标准,作为一个咨询和研究机构,它又能够不断地开发辅导项目,为会员辅导员提供工作上的“抓手”。
(4)机制方面探讨的学者较多,如李世平认为围绕“高进、严管、优出”三个中心,理顺准入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发展机制;如周先进提出要完善准入、培养、发展、考评、保障五项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学者们对我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把握,成因的分析、路径的选择是基本准确的,看到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上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深度研究的空间:
第一,从研究内容看,我国学者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把握较为薄弱的,尤其是在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面分析探讨不多。
第二,从研究领域看,我国学者大多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在分析,而职业能力的提升涉及到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第三,从研究维度看,学者们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但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中深入挖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研究从宏观层面把握较多,而微观具体的指导较少。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启示
(一)发挥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我国的辅导员最初的角色是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主要是在政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的工作已经拓展为具体的四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原先的单一型转变复合性型了,然而理论层面的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在辅导员工作的理念、法制法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理论的滞后性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而唯有先进的理论可以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提升理论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的辅导员制度至今是50多年,而欧美等国的的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相关研究比较成熟且己建构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在20世纪完成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国外对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相关材料都非常丰厚,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训有较为完整的体系,设置有“辅导员中心”、“辅导员协会”等相关机构,这些特定机构的形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設的长期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和条件保证。这些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比较研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
【学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09-11
高校辅导员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12-06
高校辅导员网络学习08-31
高校新教师培训学习心得11-29
高校教师“讲政治、有信念”学习心得体会11-14
(基础课)高校外出考察学习体会05-28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10-25
西安外事学院+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试题12-11
高校辅导员心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