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者

2024-08-21

高校学习者(精选12篇)

高校学习者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学习成为高校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形态、眼神等激励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然而在网络学习过程中, 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 教师不能及时的运用激励手段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因而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兴趣日益衰减, 没毅力继续学习, 结果造成一些学习者中途退出学习行列。网络课程既凝聚了教学内容的信息, 又融会了教师的激励措施, 即应该具有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本文就围绕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作用、设计具有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网络课程等问题展开探讨。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传统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一般称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动决定成分, 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求, 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 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也称之为内部学习动机。由内部学习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 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例如:有的儿童对阅读文艺作品很感兴趣, 一有空就读文艺作品, 从中不仅获得知识, 而且获得语言表达技能。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获得和保持长者们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与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求。后两者也称外部动机。无论是内部学习动机还是外部学习动机, 都是促使网络学习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的支持性条件。

2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网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面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和无人监督看管的情况下, 学习者能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选择、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对网络学习的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

2.1驱动功能

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和学习者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 学习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高涨的学习热情, 驱使学生积极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去接受信息, 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2.2导向功能

网络学习要求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手段作出自主选择, 相对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 学生容易迷茫困惑、无所适从。而学习动机犹如指南针, 能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意义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避免无关信息, 采取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直到实现学习目标。

2.3维持和监督功能

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是网络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学习动机就如“加油站”, 不断地给学生打气加油。

3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影响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非常广泛的。一般认为, 和其它领域的学习动机一样,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也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内部学习需要、外部学习诱导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需要是教育发展的根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学习需求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和意向是驱动主体学习的根本动力, 也称内部驱动力。内部学习需要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外在学习诱导是指外界环境施与学习者的诱导和产生的压力。人是一个“社会人”, 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如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就像很多中国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 但为了出国, 不得不学习英语。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网络学习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对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Schunk (1984) 发现自我效能感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层面, 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的耐力, 而且能将学习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求知过程。

4激发和维持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

网络课程中融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激励方法。网络课程在激励作用方面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而影响网络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对网络学习而言是这样的重要, 但目前我国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且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发展到现在其有效性还受到怀疑, 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和切入点来增强其有效性。所以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考虑到它的影响因素和网络课程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设计出既能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网络课程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的途径。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设计这样的网络课程。

4.1设计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许多行动都可以用目标指向来解释, 目标对人有激励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 目标能指导人的注意, 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 第二, 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第三, 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是对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同样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 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必须让学习者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 这样, 他们才能明确成就的性质, 进而进行目标清晰的成就活动。

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为学习者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要考虑到网络学习自身的特点, 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简单的目标, 使学习者看到从事复杂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 认识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如教学目标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 章教学目标, 节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点教学目标等4个层次。但它们有着层次区分和领域划分的体系, 并逐层体现细化。第二, 教学目标要有灵活性和贴切性。由于网络学习者大多数是成年人, 他们是带着工作或生活中的需要来学习的, 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贴切性, 允许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有所选择。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 也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4.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将网络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并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特点, 选择各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使教学面容以更适宜于网络教学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为了使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内容产生兴趣, 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在内容设计时应该注意几点:第一、应用多种表达方式。通过采用文字、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知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浓厚兴趣。第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 有适当的难度, 有启发性, 同时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切。第三、应该不断动态更新学习资源。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

4.3提供简单实用的交互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是对话, 也就是网络学习中的“交互”。根据穆尔的交互分类理论, 网络教育中存在三种交互类型, 学生与内容的交互, 师生间的交互, 生生间的交互。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 能确保交互的有效进行, 能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师生和生生的交互设计中, 可以通过NetMeeting, 聊天室, BBS, E-mail等形式来实现。在设计学生与内容的交互时, 交互不应该只是单向进行的, 内容作用于学习者, 学习者也应该作用于内容, 允许学习者对资源进行相关的操作、添加注释、发表感想, 提供笔记本、小字典、书签等等。同时, 网络课程应当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

4.4设计能给予及时反馈和归因反馈的作业测试

作业和测试在维持学习者积极性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作业测试的设计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提供及时反馈和归因反馈。W.汉尼 (Wslt Haney) (1991) 的研究发现, 及时反馈是学习本身固有的成分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并指出, 立即给予反馈都比测验完成一天后给予反馈更有效, 同时还指出指导学生怎样确定正确答案的反馈比仅仅指出对错的反馈更能促进学习。②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或对他们来说更富有意义的题目的机会。③评分要公平, 且平分机制要公布。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可知, 学习者的得分的公平性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影响。

4.5提供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具有激发学习者行为动机, 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作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必须具备下列性质。第一、尽可能提供肯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能使学习者受到鼓舞, 产生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 从而不断地提高成就动机, 焕发积极的热情, 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二、实行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对学习者的评价, 尤其是一些差生以及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降低评价标准, 在其取得相对较小的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尽可能挖掘学习者的长处, 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长处的机会。评价要努力着眼于指导和帮助被评对象改进学习, 取得更好的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 在一定限度内, 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第三、提供对学习和进步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当学生学会反思他们的个人成就时, 他们就学会了在他们的能力限度内进行学生。

参考文献

[1]童金皓, 边玉芳.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J].现代远程教育, 2005, (3) .

[2]冯锐, 张浩.关于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策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9) .

高校学习者 篇2

一、目标和要求

1、学生能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学以致用,考试成绩优异;同时,我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2、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大家积极备战大学英语四级和区级计算机考试,力争一次性全部通过;同时,鼓励每个人学习其他技能并获得认可。

二、方法和步骤

总的方面是团结全班同学,互相配合,做好班级工作,特别是我们两个学习委员之间的工作。同时要与各小组领导、兄弟汉语学习委员会成员沟通,做好xx中文系的班风学风建设工作。

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加强与老师、同学的沟通,平时与组长保持联系,关注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收集学习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及时上报。同时,及时告知全班关于信息反馈给辅导员。

每月的信息反馈会同时发到班级的qq群论坛,让同学们同时得到反馈。同时将辅导员和老师反馈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进行整理,发送到班级qq群论坛。积极与老师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三、时间安排

1、第一周到第五周,集中精力计算机考试,调动大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2、每月参加一次同学间的网络竞赛;六月是期末考试动员。

3、每个周末和月底做一个学习总结,总结经验教训。

四、几项措施

1、成立一个敢于工作、互相帮助的学习小组。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班组长负责,班组长对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委员对教师负责。

2、大班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一班和二班;以小组为单位,鼓励七个六人小组开始正常的学习竞赛。

3、月底和学期结束时,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对1个模范组和3个优秀组进行评定,并给予表彰奖励。这样鼓励大家积极完成专业课的学习,积极回答问题,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快速成长。

4、开展智力问答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理解力;就大学生问题进行问题讨论比赛或辩论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游览风景名胜和文化场所,了解神秘而美丽的中国文化;与越南学生的友谊聚会;与04级兄弟姐妹一起庆祝实习,召开交流会,缅怀学习和实习经历;继续为名师举办系列讲座,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校学习者 篇3

关键词:社会实践;服务学习;异同;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22-02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实施过程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已成为美国影响深远、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模式之一。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也日益走向成熟。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异同点来发扬现有优势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推动自身发展。

一、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之同

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社会实践都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都在本国教育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二者在内涵、目标指向以及效果作用上具有共性。

(一)内涵上具有共性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学习》中将服务学习定义为:“服务学习是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服务进行学习、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些服务活动既满足了社区需要,又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又因与学生学术课程的结合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成绩。”[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2]从两者的内涵可以看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桥梁,社会为基地的教育形式,都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关于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目标,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大都包含了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三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宗旨自20世纪80年代后也变得十分明确,即“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基本国情,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目标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三)效果作用上具有相似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积极效果方面而言,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有许多相似点。首先,对学生而言,两者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就学校而言,两者都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助于学校拓展教学空间,利用更多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方法。再次,就社会而言,学生的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能感染其他公民,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有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之异

美国高效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有一些相似点,但也有不少相异点。在共性中寻找个性,能对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做出仔细的甄别,以便能在两者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有所裨益。

(一)理论基石各具特色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雄厚,涉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教育学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为主导,他先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的理论主张,强调“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在哲学领域,以亚里士多德的社群主义为主导。它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在社群,“公共利益是人类最高价值”。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也推动了服務学习的兴起。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最终目的,实践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体力与智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只有与生产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改造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受重视程度有差异

服务学习已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显著成果,在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心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形成了五位一体,协同合作,奋力推进的局面。服务学习不仅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而且政府和社会都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学习机构和组织,同时在资金、政策和法律上有健全的保障体系。而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虽然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负责,但在教育中仍然不是核心部分,没有形成科学的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在人、财、物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保障,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效果也没能尽如人意。我国高校社会实践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

(三)操作程序不一致

根据美国改革服务学习联合会的要求,服务学习分五步。一是预备:由学生发现社区问题,制定符合社区需要的发展计划。二是合作:学校与社区结成伙伴关系,共同解决问题。三是服务:学生实施社区服务计划。四是课程统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区问题。五是反思:学生在社区服务后进行反思、讨论和写作。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分三步。一是筹备部署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相关组织部门要求选定主题,再设计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日程安排、参与人数、经费预算以及注意事项等。二是活动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中,由老师带队,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答疑,与学生一起完成实践活动。三是总结表彰阶段。由院校或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与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然后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学生也要撰写个人心得,总结经验与不足。

(四)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不仅是学生学校之事,也是政府、社区之事,因而其实施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国家组织的服务学习。该方式倾向于学习,通过全国性的服务学习组织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二是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该方式主要目的是在服务中学习某门课程,倾向于学习,是目前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三是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此方式由高校、社区或非营利组织发起,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的,资金一般靠社会组织援助或政府拨款,不受课程限制,面向全体学生。四是宗教组织开展的服务学习。宗教组织围绕慈善、人性关怀等主题组织和号召高校学生参与到劳动服务活动中来,它更倾向于纯粹服务。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形式亦多样,但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教育相关部门,大体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志愿服务。这是大学生最早的社会实践方式,主要有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关注弱势群体、与外国志愿者进行交流与合作等等。二是社会调查。“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有关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调查对象的起因、形成和发展态势做出科学描述与分配的一种社会活动。”[3]调查以后,要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三是参观学习。主要是有红色之旅参观和教学相关参观。红色之旅学习包括去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改革开放前沿等地去参观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参观学习是指由学校或学生集体组织的专业学习活动,如教育学去学校参观,生物学去植物园参观,医学去大医院观摩学习等等。

三、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启示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相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来说具有社会支持机制比较健全,实施过程相对完善,实施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支持机制、实施过程和方式上对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加以改进,推动其长远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树立社会实践意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向前发展。一方面,我国高校社会实践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这些理论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贯穿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确保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高校中,学校决策层应高度重视并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把重视精神以文件形式、座谈会、集体大会形式传送给学校每位学生和老师。在教师方面,应该设立教师社会实践课程指导评估机制,与教师的年度评优相结合,以鼓励和督促教师认真完成社会实践课的指导。在学生方面,要把社会实践课设置为必修课,增大该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严厉考核,学生所实践的项目要撰写实践报告,完善评分机制,除了教师评分,还应学生之间互评。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实践在师生中受到重视,才能为其深远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构建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支持平台,确保社会实践的持续性

通过比较可知,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在教育界的地位较高,因而它在政府、社区、宗教组织各方获得了广泛支持,服务学习正是借着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最终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因此,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也要搭建四位一体支持平台助其发展。首先,要寻求政府及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的支持,要求他们制定规范开展高校社会实践学习的文件,同时可以制定保护社会实践学习的法律文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还应请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资金链脱节的问题。其次,高校应该跟城市社区、农村村支部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联盟关系,确保社会实践学习有稳定的基地,促成社会实践的纵向发展。再次,要寻求企业的支持。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和实践机会。最后,社会实践还需要每个家庭的支持,家长需要多鼓励支持孩子,并与学校沟通,为学生社会实践尽一份力量。

(三)完善社会实践过程,重视反思作用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实施进程缺乏课程统合、反思一类的必要环节,因而必须完善社会实践过程,重视反思作用。第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实践方案外,还应和服务对象达成共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第二,要进行课程统合,把社会实践课纳入教学体系,处于与理论课同等地位,成为第一课堂。在进行课程整合时,要注意實践与专业课相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局面。第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入反思环节,贯穿全程。反思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与他人交流经验,最终发现问并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在各环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悟出实践中所学知识,并运用于课程学习当中,实现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两手抓”,实现学习价值的多重化。

(四)拓展社会实践视角,促进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学习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者学生社团,实践方式较单一,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必须拓展新视角,促进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一方面,要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其内容应涵盖教育、科技、医疗、环保、文化、心理等多领域,要根据专业特色搭配相关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联盟关系,寻求长期合作项目,实现社会实践学习的基地化和项目化。学生在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从而提高参与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再者,高校社会实践可以拓宽地域范围,本地高校可以与外省高校、外国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同时本地高校可以与外省非营利性组织及国外非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互派学生交互体验实践学习,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学习它们的有益经验。最后,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虚拟实践。利用微信、微博、QQ、MSN、Facebook等一些网上聊天工具和软件来发表网上公益论坛,绘制公益电子画册,利用软件设计公益图标,网上收集社会实践项目的资料,在网上开展社会调查。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才能保证社会实践学习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真正推动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庭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胡树祥,谢卫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9(1).

高校学习者 篇4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差, 纪律不好, 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

其表现形式有四个方面:缺乏基本知识积累, 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未能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秩序;危害学校的声誉。

二、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一) 学困生的类型

1. 情感障碍型———主要表现在兴趣匮乏、情绪急躁、意志薄弱等,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制力,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 遇困难易退缩、易消沉。

2. 动力障碍型———主要表现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可能是由于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 遭受到失败的打击, 而没能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方法障碍型———主要表现在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 思路不对,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 产生的原因

1. 外因分析:

这类原因与学生自身没有关系, 主要包括暂时性原因和学校课程设置、教师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1) 暂时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 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 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 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 疲劳、懒散, 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 心理状态不稳, 闹情绪或消沉。 (2) 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高校盲目地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并且多年不变。随着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变革原有的课程。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虽出勤, 却不听课, 或干脆逃课。

2. 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包括学生的能力偏弱, 心理存在问题等。

(1) 能力偏弱性原因。能力偏弱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 学习总是死记硬背, 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 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 (2) 动力不足性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 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懒惰, 不爱动脑动手。

三、学困生的转化

要转化学困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困生的脱“困”工作

(一) 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

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 经受不住刺激, 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 不歧视, 不讽刺, 不打击, 不揭短。因此, 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困生”, “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 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 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佳。

(二)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缺乏学习的信心, 认为“努力也学不会”,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 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的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也可以通过参观成功的残疾人工厂, 激励他们的个人责任感。也可以树立成功转型的学困生典型,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 加快课程改革, 研究适应学困生的多元化课程

首先要进行调研, 发现学困生的兴趣所在, 而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有针对性地设置合适的课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兴趣, 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课程的设置要有广泛性, 从英语口语交流, 到模拟法庭, 到沙盘规划, 再到人际沟通等课程都有其特点, 都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导论式,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的鼓励。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内容充分、含量大、灵活机动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 帮助学生推导出实验的结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研讨班的形式。当然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 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优雅的教学教态, 这些都会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1. 选择先进的教学方式

(1) 研讨班制。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德国开始的,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1810年, 柏林大学创立, 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去研究, 然后组织讨论, 师生一起交流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得到的发展, 很显然和以前只听教师讲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得到了发展。 (2) 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是按照固定的时间, 相对固定的班级, 由教师给学生授课。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教育生产力。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教育的非组织化问题, 解决了学生人数增加、学习内容扩充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 (3) 研究型课堂教学法。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 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教育。这种方式的核心是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 学生应当自己学, 在做中学。

2. 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我国,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1)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教师素质的提高, 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 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信息社会里,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 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因材施教者。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相应地, 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3) 教师心态的转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地位的诠释,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按照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 以及所给予的工资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条件。工资的高低常常被人们视为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准。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期望高于实际社会地位的事实, 极易引起教师本身的地位焦虑, 容易使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否定而产生心理失衡, 最终导致情绪衰竭、人格分解。虽然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制度层面上改善教师的收入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师更应该养成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 追求精神层面自我中心和主观幸福感。

四、结束语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 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因而排除他们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 自尊心, 渴望进步。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细致观察, 正确评价, 宽容对待学生们。学困生转化, 是不离不弃的思想境界, 是科学, 是艺术。

参考文献

[1]马书蕊.浅谈学困生化学教学辅导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家, 2009 (2) .

[2]秦茂盛.浅谈学困生的转变[J].中国教研交流, 2009 (5) .

[3]唐国明.高校“两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之我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4]高有华, 王银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西电高校党学习心得 篇5

李春强调,集团上下要深刻领会习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人的工作,我们所从事的后勤工作是高校后勤工作,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学校关于落实高等学校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相关文件时,李春要求,现阶段集团全体党员都应对党风党纪有高度认知,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各支部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和组织建设。认真贯彻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也是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重要内容,所有人都要从行动上的向中央看齐,不能仅仅将党风廉政建设和遵守党纪党规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真实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一切工作开展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原则踏实推进。

高校辅导员学习惰性探讨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习惰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5-2

0 引言

据研究,“辅导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5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1]。之后,我国又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建设性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进一步指出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常的学习和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应对日常事务,有效地提升自我。但是,当前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之中普遍存在学习惰性现象。学习惰性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自动拖延并伴有不良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它是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2]。

1 高校辅导员产生学习惰性的因素分析

1.1 工作地位的尴尬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事实上,在各大高校中辅导员大多都是没有编制的,他们在工作中容易被“边缘化”和“非职业化”,处于“没编没尊严”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校院机关人事制度改革,行政人员编制不断压缩,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安全保健、就业评估、教学评估、催缴学费、户籍档案等大量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员、纪律维持者、学生活动组织者、会议主持者、突发事件处理者”[3]。基于以上两点,高校辅导员很难有动力和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自身学习和提升中去,这已成为造成高校辅导员学习惰性的原因。

1.2 生活余力的欠缺

麦克鲁斯(Mc Clusky)提出的成人学习理论——余力理论认为,生活余力是影响个体参与成人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强度的决定性因素[4]。高校辅导员产生学习惰性的又一大原因是其家庭生活负担的加重。有研究表明,已婚教师在学习惰性总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说明婚姻状况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惰性的一个重要因素[5]。与其他岗位的职员一样,高校辅导员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接下去的目标就是要组建家庭。这时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建立和谐的婚姻生活(如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夫妻相处等),没有生活余力来用于自身的学习。

1.3 自身的弱点

高校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比较优越、平和、安逸的环境,因为其所带学生都是大学生,无升学压力,且工作中缺乏展现活力的竞争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高校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另外,他们平时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学习意志很薄弱,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活动,也是产生学习惰性的一大原因。

2 高校辅导员学习惰性的应对措施

2.1 学会积极运用自身空余时间,增强自身自制力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精力都放在日常的琐碎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了,很难有时间分配给学习。其实不然,他们的“没有精力”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自制力和无法合理安排时间所致。所以,需要在平时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安排每天可承受的学习任务,自觉利用自己平时琐碎的空余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克服学习惰性。

2.2 丰富高校辅导员学习渠道与学习内容

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与学习内容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可有效防止其学习惰性。如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和交流制度,开设辅导员沙龙、辅导员网络社区和辅导员论坛,拓展学习渠道,促进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与研讨,开展纠错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成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指定辅导员阅读书目,编写工作参考资料,发布学生教育和党建研究课题,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申报课题[6]。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学习政治理论类知识,如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领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密切关注最近时事热点和焦点话题,还需要掌握基础的公文写作、公务办理、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学生活动策划等实务知识,另外,还要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网络信息等专业知识。

2.3 健全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又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是很多高校对待辅导员的真实写照,大家总认为辅导员干着琐碎的工作,工作性质不太重要,所以没必要给其设编制。而没有编制,是辅导员岗位流动的主要原因[7],也是造成其学习惰性的一大主因。所以,高校应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与晋升机制,提供高校辅导员入编途径,确保其编制,给予其身份认定,从根本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直接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与其收入挂钩,如通过鼓励高校辅导员参加校级、市级乃至省级辅导员技能大赛,将其成果与工作收入挂钩,激励辅导员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学习惰性已成为阻碍高校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地位的尴尬、生活余力的欠缺和自身的弱点。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高校辅导员学习惰性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克服学习惰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尽一份力。

参 考 文 献

[1] 黄蓉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型境界[J].高校辅导员,2011(1):5-9.

[2] 樊琪,程佳莉.教师学习惰性的结构与测量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6):1475-1478.

[3] 林平,黄毅军.构建学习型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8-20.

[4] 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9):100-101.

[5] 王冰,李亚莉.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惰性的调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87-90.

[6] 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6(4):87-91.

高校学习者 篇7

一 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中层次最高的, 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既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 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求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高校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目前, 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 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长期占统治地位, 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适应了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被忽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设计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积极、恰当的评价,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 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必须走出教学误区, 更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创造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学生从接受新知识到初步学会和掌握,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这种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促使其创造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

2. 采取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这样, 既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拓展思维空间, 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努力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实施协作学习,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素质。

3. 鼓励探索求异, 教会学生思维

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精神。善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是探索新知识的起点, 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重视批判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清问题, 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敢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挑战。教师应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进行反驳和答辩。要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不仅善于解决问题, 还会自己发现新问题;不仅要掌握知识, 还要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要使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学习的成果, 由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优化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情境

英语课堂教学不应是简单地把词汇、表达、语法知识等教给学生, 让他们停留在接受和模仿阶段, 而是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 获取新知识。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和短剧表演, 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创新能力。

5. 给予反馈, 积极评价

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外语。反馈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经研究发现, 有建设性、鼓励性的反馈, 加之教授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评估而非仅仅是考试结果的检测, 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正确态度。

6. 开展课外活动, 拓展教学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激增和迅速老化, 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搜集并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的创新思维能力。仅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通过拓展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思路, 给予创新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这种能力。

四 结束语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维时间, 还要拓展其思维空间, 鼓励其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高校学习者 篇8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吉林省内1所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共182名学生, 其中男生40人, 女生142人。

(二) 研究工具。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和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其中调查问卷采用Gruandells (1980) 的《成就归因问卷》。问卷中将归因分为失败时外归因、失败时内归因、成功时内归因和成功时外归因4个独立的维度。问卷共有25个条目, 采用李克特自评式五级评定量表记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ɑ=0.768。

(三)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问卷调查于2009年10月至12月于各班分别进行, 剔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共采用有效问卷169份, 其中男生36人, 女生133人。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笔者首先对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的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随后从性别、年级、高低分组等三个人口学变量角度做了差异对比分析, 最后将归因状况与学业成绩做相关分析, 得出结果如下 (部分表格略) :

(一)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状况分析。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在学业成功归因中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自身努力 (3.9474) 、学习方法 (3.3553) 、教师水平 (3.0526) 、自身能力 (2.5638) 、运气 (1.9211) 。而学业失败归因中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自身努力 (3.8026) 、自身能力 (1.9737) 、运气 (1.9342) 、教师水平 (1.3026) 。可以看出,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总体上倾向于自身内在的、稳定的归因, 即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相反, 学习成绩不好也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

(二)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高、低分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民办高校2009年7月基础俄语的期末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高分组 (37人) 和低分组 (49人) , 并进行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 低分组的学生在失败内因、失败外因和成功外因三个维度上均高于高分组学生, 其中在失败外因和成功内因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说明他们更倾向于把他们的学习状况归因于外在的原因, 如运气的好坏或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等, 而高分组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对其目前学习状况有更大的影响。可见, 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做能力方面的归因, 而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在外界环境上找原因, 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 低分组学生在失败内因维度上的分值高于高分组学生, 虽然差异度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但是也说明了可能有部分学生在对待俄语学习失败时消极的学习态度和错误的自我评估, 他们将学业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和努力不足, 如果归结为自身努力不足, 那么他们还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 努力学习;若将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 没有学习俄语的语言天赋的话, 将会使自身产生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 逐渐丧失学习俄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需要引起民办高校俄语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

(三)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分。

结果显示, 男、女生在对待学业失败时的外在原因上差异显著, 男生 (3.2778) 高于女生 (2.9436) , 这说明在对待学业失败时, 男生比女生更倾向做外因方面的归因。这也符合男生较强的自尊感这一特点, 在对待俄语学习失败时, 他们更愿意认为是由于运气不好、学习环境不好或教师水平差等因素, 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努力并无关系。

(四)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上的年级差异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四个归因的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均高于一年级学习者, 在成功内因和成功外因两个方面与一年级学生的差异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这说明二年级学生因为学习了两年的俄语, 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更多的成功与失败, 身心也比较成熟, 所以会更多的更全面的寻找并分析自己学习上得失的多种因素。

(五)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及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 民办高校俄语专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内因和失败外因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成功内因与成功外因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且成功内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这说明, 当学生面对学习失败时, 若将其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行、运气不好、班级学习氛围不好或者教师水平差等外在的背景原因, 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抱怨的心理, 认为环境不好、老师教的不好, 自己再聪明、再努力也不行, 从而丧失对俄语学习的兴趣, 最后影响学习成绩。

三、教学建议

该研究结果总体上验证了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要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 俄语专业教师在讲授俄语知识的同时, 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归因观念, 因为每个学生由于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认知风格的不同, 他们的归因方式也是多变的, 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分别对待, 尤其要注意学生归因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归因训练的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多对学生说积极正面的语言, 如“你肯定能学好俄语”、“这次没考好是不是这阵没用功啊”, 多鼓励他们,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 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成功来提高自信;并且对于他们的进步,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 以强化这种学习成功的体验感;还要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差生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地归因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注意到, 归因之后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更为重要, 比如在认识到自己学习失败是因为没有努力后, 让学生思考今后如何努力, 怎么学习;在认识到学习失败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时, 让学生多了解别的同学都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 让他们主动尝试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等。总之, 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Weiner.B, 孙煜明等 (译) .人类动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10.

[2]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 2002 (1) :72-78.

[5]潘华凌, 陈志杰.英语专业学生归因动机状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 2009 (3) :57-60.

[6]江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69-71.

高校学习者 篇9

一、学习观念的转变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中小学相比,大学学习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大学里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大学生的生活也相对自由得多。大学英语学习不再是以进行大量的单词、句型操练,听写和语法练习为目的,而是注重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受中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新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对教师抱有一种很强的依赖心理,把自己的外语学习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不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开始就应向学生明确“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告诉他们在四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尽管教师的“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学”,这是外语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会并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课后以几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去学习。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好英语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心理接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接受能力是指对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的一种心理认识能力和心理容纳意识。我们学英语不免要受汉语的干扰,这是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起作用。学好英语,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排除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以积极的心态认识英语自身的语言特性,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排斥到接受,这需要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具有的意志。表现为一种坚韧性,一种无所畏惧的学习精神。[1](P46)英汉语言差异和非英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往往造成学习进步缓慢,常常给学习者在心理上造成负担,感到困难不易克服,受到挫折时难以摆脱心理上的阴影。其实,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它对学习进程的阻碍也是必然的,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而勇于正视挫折,善于克服困难,这是应做的主观努力。

3. 不断强化英语学习的驱动力。

人们做事要有一种动力,英语学习更少不了驱动力,这种动力一方面来自我们的意志、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来自我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就少了学习上的动力,而兴趣培养只靠老师教学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们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培养。

(1)阅读中注意文章自身的语言情节。比如,课本中故事的描写,观点的陈述,思想的表达,其语言方式丰富多样,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不难从中体验到兴趣的激发。

(2)从教学环境及其他可能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听英语广播、看英语录像、欣赏英文歌曲等,都可以从中体验到乐趣。

(3)在自我训练活动中创造乐趣。自我训练的方式要多样、灵活、不拘一格。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朗读、背诵、记单词、记笔记,把这些练习制度化、程序化。训练方式的多样,变化,交替会给人带来快慰,富有节奏感的情趣。

(4)要有心理上的满足感,使其变成一种乐趣。要有成就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自己获得一种满足,这种快乐会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4. 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

在学习中遇到一些不利因素会使我们淡化或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有些学生不适应教师的讲课方式,这时绝不能出现心理偏执,放松自己的学习。要用哲学的观点来看,教与学原本就是一种矛盾,我们的任务是在矛盾双方过程中保持心态平衡,在学习的整体活动中求得不断进步。

英语学习的方法、手段主要靠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我们的宗旨是:以“会”为突破口,达到“学会”的目的。总之,学习是一个充分培养和表现自我能和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鉴赏的过程。

二、学习策略的转变

学习观念的转变,势必要带来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现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2](P4)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打基础,发展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即通常所说的“双基”训练,而大学英语的学习走继续“双基”训练的同时,要求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要有提高,而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技能转变为应用语言能力,也就是语言的交际能力。新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重视语音、语调训练,培养语感。

语感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英语语感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获得语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多听、多说、多模仿。常言道:熟能生巧。以下是获得英语语感的几种途径。

(1)模仿。认真模仿课文录音。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节奏区别(汉语为音节计时,英语为重音计时),要习惯与母语迥然不同的语流,习惯于“拿腔拿调”并能持之以恒,不懈地听、模仿,渐渐能觅到说英语的感觉,久而久之便能说出较自然、地道的英语来。

(2)熟读。反复朗读文章的一个片断,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这样一能丰富词汇增强语感,二能灵活口齿。

(3)复述。背诵课文虽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但它毕竟过于机械,而且很容易遗忘。而复述课文,则可以潜移默化地灵活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单词、词组和句型结构,从而把新学的知识转化成语言能力储存在大脑中,以备日后随时使用。

(4)讨论。校园中举办类似英语“脱口秀”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妨积极参加,可围绕话题中心展开自由讲座各抒己见,可锻炼用清晰的英语思维来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并且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在和别人的英语交谈中不卑不亢,自然而然地与别人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共同进步。

2. 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

词汇之于语言,犹如砖石之于大厦,是最基本的构成材料。因此,若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而若想拥有足够的词汇量,则必须了解记忆过程,掌握一套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

从本质上说,单词记忆是一个由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环节,其中识记是基础环节。[3](P23)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H.Ebbinghauss)认为,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这充分说明了识记的重要性,识记单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相结合原则。实验表明:同样一份材料,如果学习者识记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记忆。以“astrology”(星占学)、“astronaut”(宇宙飞行员)、“astronomy”(天文学)、“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这一词组为例,学习者一般读写八遍即可记住,现时一旦被告知五分钟后马上听写这些单词,很可能只读写六遍即可记住。有意识记效果虽好,有时却容易疲倦。此时可以适当调节一下,通过收听、收看英文节目,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参加英语晚会、英语讲座、英语角等活动进行无意识记,从而轻轻松松记住一些单词。

(2)系统原则,即利用各个单词之间的各种系统内在关系进行识记。在聚合关系中,学习者可利用单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如:“stubborn”(顽固的)与“obstinate”(固执的);反义关系,如:“merry”(欢乐的)与“melancholy”(忧郁的);上下义关系,如:“vegetable”(疏菜)与“leek”(韭,葱);同音词关系,如“night”(夜)与“knight”(骑士)等来帮助记忆单词。在组合关系中学习者可通过词义搭配识记单词,如将“be good at”(善于)与“be adept in”(擅长于)这两个同义词组相联系,“out of question”(毫无疑问)与“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这两个反义词相对比并在一定句子中识记,可以取得较好的识记效果。

(3)兴趣与理解相结合原则。实验表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单词,学习者往往很容易记住。因此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单词扩展,既便于识记,又扩大了词汇量。如由“hair”(头发)一词可引申出“hairdresser”(尤指为女子服务的理发师)、“barber”(尤指为男子服务的理发师)、“beauty parlor”(美容院)、“hairpin”(发夹)、“hairoil”(发油)、“hairdye”(染发药水)、“hairstyle”(发型)、“hairstylist”(发型师)等一系列单词,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拼写繁琐的单词。学习者应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切忌死记硬背。实验证明,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不仅迅速,而且准确、牢固。如“Philomath”一词,可分为两部分“philo”与“math”,其中“philo”指“爱好”,那么学习者很容易记住“Philomath”为爱好数学的人。

3. 提高听力质量。

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顾名思义,即理解所听的内容,但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做到既能听清又能听懂不是件容易的事。英语听力理解过程是涉及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用一般性常识的综合过程。[4](P50)为了提高听力质量,听者就要首先了解自身存在的影响听力的一些语言障碍,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攻克。

(1)克服心理障碍。听力理解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它是一种积极参与听懂的过程,所以听者在听音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清楚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达到什么程度,要专时专用,为避免疲乏,时间可控制在一小时左右。长此以往会培养出临场不乱的较强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视。针对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所引起的听力障碍,听者应有的放矢加以弥补。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讲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以增加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还要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括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而且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这不仅要求听者听懂文章的大概意思,还要听熟基本词汇、短语和结构听音时可选用难度适中的配有录音文字的听力材料。但既不可看完再听,也不可边看边听。因为看会掩盖或削弱听中所发现的困难,不利于听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可先听第一遍可能听懂50%,第二遍可能听懂70%,如果反复听还听不懂的话,可带着问题参看文字材料,然后再听,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听内容。

如何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大学四年的学习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担任新生英语课程的教师要勇于承担这一任务,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益于新生四年的英语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贯彻教学思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如何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 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大学四年的学习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是学习观念的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英语学习的驱动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其次是学习策略的转变:重视语音语调训练;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听力质量。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观念,学习策略,转变

参考文献

[1]苗菊.学习的主动者, 未来的开拓者——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英语学习, 1999, (11) .

[2]何其莘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雪梅.漫谈单词的识记, 保持与重现[J].大学英语, 1999, (10) .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浅议 篇10

在高等院校学生步入高校的第一步起, 学习就是学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活动内容。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是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的安排进行的, 但已经不像中学生那样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上, 而是可以有相当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 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种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里专心的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 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 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管理, 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对高校学生采用最有效的, 最优化的学习管理, 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概念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借鉴管理学中对管理概念的描述演化而来的, 其定义如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环节来协调学生与学习, 以期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2.1 管理的对象是学习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 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学习行为展开。管理的对象是一种行为, 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各种环节都有利的促进了这种行为的有效进行, 最终使得学习行为有个满意的结果。

2.2 管理的主体是参与学习行为的人或组织

学习管理的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首先在对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应是学生, 而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在学校的参与下进行的, 并且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学校管理的很大影响, 所以学校也应是学习管理的主体。学习管理中的两个主体都围绕着学习行为采取各种措施, 并相互协调, 使学习行为得到有效的结果。

2.3 管理采取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

计划、组织、控制、激励是这个管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职能。所谓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每个管理者工作时都是在执行这些职能的一个或几个。那么, 计划职能就是对将来趋势的预测, 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目标, 然后制订各种方案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 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组织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 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进行的组织过程。控制职能包括制订各种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 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若控制对象的活动发生偏差, 要及时发现和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纠正偏差或制订新的计划, 确保实现目标。激励职能主要是从管理活动中的学生来讲的, 通过激励学生,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管理目标统一起来, 保证管理活动协调进行。

2.4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有效、优化的管理活动实现的。学生根据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在学校给定的环境下, 充分发挥个人管理学习才能, 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 学生个人的学习又是受到学校对学习管理的统辖, 学校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水平, 制订符合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学习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 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支持系统。因此, 学校和个人有效的学习管理, 最终保障了个人学习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统一, 保障了满意的学习结果。

3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原则

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应是高校管理中的重点, 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必须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 这些原则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又要满足总的方向和要求。因此, 这些原则体现在:

3.1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首要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所进行的一切学习管理都应以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为目的, 为促进学生自我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创造一切有效的条件。大学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 所以无论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及学习的方式都要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承担的角色,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因此, 进行高校学生学习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时, 更好注重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动性。

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中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学习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其中包含了个人、学校、社会等各个部分, 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优化结果。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活动, 是在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下的功能表现。并且, 学习行为的功能表现会受到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会有一些因素影响起很大的作用。

图1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学习行为的。因此,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 把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管理工程。就应该从学生、学校、社会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学习管理, 在强调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的同时, 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目标、社会需求统一起来, 使得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习时, 更多的考虑到的是自身的要求, 满足的是自我的兴趣、需求, 所以, 在有学校参与的学习管理中, 发挥学校学习管理中控制作用, 使得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仅满足个人的, 也是满足学校的、社会的。

3.3 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原则中最应该体现的原则。它是指学习管理活动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管理主体的需要, 体现其与主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任何管理活动, 都是为了满足管理活动主体的需要。管理活动的存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都应适合、接近或一致管理主体的需要。因此, 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管理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的角色参与, 以人为本, 发挥人的激情, 注重人的利益, 满足人的需要。

3.4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特有的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活动应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分阶段的进行管理的原则。针对性原则体现的是管理活动中对组织结构的分层管理, 同时, 针对性原则也体现了管理活动中要基于事实的哲学理念。大学时期是智力水平增高、记忆功能增强、抽象思维获得重大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而且, 进入到大学学习的学生们, 经历了入学期、稳定发展期、毕业前期的各个阶段, 要从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适应性来有效的、针对的进行学习管理,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5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考虑的。长期以来, 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基本上是采用的单一的定量管理, 比如, 通过具体题目的试卷测试等定量管理。这种单一的定量管理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追求分数, 追求排名等不良的学习风气, 导致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结果, 而学校也是仅仅通过学生试卷的分数来确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 导致学校的学习管理活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管理。由于对人的学习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致使许多问题靠单纯的定量分析还难以解决, 所以, 定性管理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随着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变化, 在进行学生学习管理活动中, 定性管理的进入, 增强了学生学习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应在定性分析作为前提和归宿的基础上, 以定量分析精确和深化对定性的认识, 二者紧密结合, 共同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4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采取的方法

合理的方法才能体现管理的原则和取得满意的管理结果。高校学生学习管理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学校、社会的需要。因此,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采取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主要界定为两种, 一种是分阶段管理, 另一种是系统管理。

4.1 分阶段管理

分阶段管理是指将学生的学习管理分为入学期、稳定发展期、毕业前期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适应性的采用手段、方法, 使学生、学校的学习管理能进行有效、优化管理。分阶段管理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管理中针对性原则, 但在管理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也结合了自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 入学期学习管理。入学期的学习管理主要是从确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学习管理角度入手的。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 面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浩瀚的知识海洋, 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产生了困惑、焦虑。在这个时期及时的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 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阶段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2) 稳定发展期学习管理。大学生在学校里经过半年乃至一年的大学环境适应, 开始对自我的学习有了大的发展欲望。这个阶段的学生,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这个阶段的管理应注意处理好专业与兴趣爱好,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充分的展现, 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培养了能力。 (3) 毕业前期的学习管理。毕业前期, 学生面对就业、考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动荡”, 一部分人忙于考研, 埋头苦干应付研究生考试, 而忽略应该在这个阶段学习的专业课, 一部分人忙于找工作, 认为只要有个工作, 学习不学习已经不重要。因此在这个“混乱的阶段”, 更应该稳定学生的学习, 在他们步入不同环境之前, 一方面抓好教学计划中的学习管理, 一方面为学生走上不同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 提供学习的环境, 比如, 开设英语辅导班, 交际礼仪指导课程等, 为迎接学生的毕业, 走向另一片天地提供再学习的条件。

4.2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的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主要是把系统科学的理念注入到学生学习管理中, 把学生学习管理看作一个系统管理工程。高校学生学习系统管理是指将学习行为与学生、学校、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管理, 学生与学习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用图表示为:

在这个系统管理中,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思想:

(1) 学习管理系统中有着学习行为、学生、支持系统部分, 学习行为是这个系统的中心, 学生的活动和支持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习行为进行的。学习行为、学生、支持系统这些部分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学生学习管理系统中,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学生与学习行为有着相互的关系。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会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理想的学习结果又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加强和促进学习效果;反之, 就会降低学习结果,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

(3) 支持系统是指学校、社会为学生的学习所提供的一切支持, 它包括培养目标、学习风气、学习制度、评估制度等, 这些支持系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同时, 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影响着支持系统的变革和发展。

(4) 在这个学习系统管理中, 隐含着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是管理活动进行的各个必要程序。管理活动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基本环节基础上有效的运行, 使得整个系统得以良好的运转起来。

(5) 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学习系统管理中最终的管理目标。这个学习目标是系统的整体目标, 是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支持系统目标的统一。得到满意的学习目标, 不仅是学生, 也是支持系统的愿望和采取措施的结果, 它将结束一次优化的学习管理工程。否则, 学生、支持系统就会不断的调整, 使之产生满意的学习目标。

5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两种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

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 优化进行是分阶段管理和系统管理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分阶段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遵守着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系统管理又是在分阶段管理中一步步走进目标的。所以, 这两种管理方法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 才会使得管理目标的实现。

5.2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 学校对这个管理活动起到了领导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是将学习管理的方向、内部环境统一起来, 创造使学生能够充分实现学习目标的环境。领导者是:个管理活动最重要的基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监督保障、评价处置等, 这些不仅需要学校在发挥领导作用的时候要充分、细致、灵活, 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使得学生学习管理活动在学校的领导下有效进行。

5.3 有效的沟通

因为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是参与学习行为的人或组织, 也就是学生和学校。所以, 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就应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通道, 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可以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看法, 以此来对教学事务做出调整, 确保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协调一致。同时, 学生也通过有效的沟通通道, 理解学校学习管理的意图、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来使个人的学习与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

5.4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活动优化的一个永恒行为。持续改进是这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动力。持续改进包括:了解现状, 建立目标, 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 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 最后把更改纳入体系等活动。持续改进体现了管理哲学中动态的思想, 遵循了发展的科学观。因此, 持续改进使得管理活动从不完善到不断完善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摘要: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是高校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活动, 如何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下, 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为符合终身学习的目标, 学生和学校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管理, 都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管理问题。本文从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入手, 探讨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习管理

参考文献

[1]史会学.管理价值论——现代管理价值实现研究[J].来源于网络博客, 2006.7.

[2]赵殿琴.浅谈大学生的学习管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综合版) , 1997.9.

高校精品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精品课程;自主学习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2-03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下文简称VFP)是高校很多专业开设的一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个高校从事该门课程教学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课程从2006年开始被确立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本文就自主学习的内涵、VFP课程自主学习的模式、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研究。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会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通过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1]。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目标的驱动下,阅读各种学习资料,监测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迷惑,教师应该给其提供方法的指引,使其回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并且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直至达到课程学习的阶段目标,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课程内容,并且主动提出疑难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2]。

二、VFP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在VFP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教学团队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VFP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系统。该系统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包含课程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元素。下面分别阐述上述各个部分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素质及作用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圆满完成。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决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

1.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

(1)精湛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具备的首要素质,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一切教育活动都无从谈起。精湛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本课程涉及的各部分知识,也要求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使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作为“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来讲,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还应对SQL Server、Oracle等数据库技术以及数据挖掘、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进行学习与掌握。

(2)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育理念是先导。一种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小强弱,从而决定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应当具备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就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创新教育、面向世界五个方面[3],并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讨和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完善自身的思想、能力和人格。

(3)科学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VFP教学过程中,对于数据类型、函数、数据库(表)的建立和编辑的基本操作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自我练习,发现问题与教师讨论来完成;对于SQL查询、数据库视图、报表设计、菜单设计等内容,则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教师点拨、启发方法来完成;对于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则采取预留问题,学生提前预习,教师提问、引导、采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程序做到独立思考、深入思考,最后编出程序,并且对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编程策略解决;在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数据库系统开发这一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知识,采取学生分组、学生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4)和谐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应具备和谐的人文精神。和谐感和责任感都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责任感能驱使人负责任地“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和谐感则能使人更科学、更有质量地“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在当今发展和谐教育事业的形势下,教师仅拥有高度的责任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拥有强烈的和谐感,并以此探索教育新规律,研究教学新走向,创造校园新文化,发展师生新关系,实现教育和谐的新目标[4]。

2.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个性化学习辅导。

(1)构建教学情境。广义来讲,社会制度、法规政策、科学技术、师资力量、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和师生人际关系等。本文的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硬件设备,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环境。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确定学生自学、教师讲解以及教师和学生讨论的内容,认真进行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课程内容以各种媒体形式展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提供平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氛围,既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也要避免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产生和蔓延,对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绪要善于引导,把这些情绪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学习过程中违反纪律的同学,要批评有度、善加鼓励,使其既认识到错误,又对其未来给予希望。总之,教师要主动构建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

(2)个性化学习辅导。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进度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个性化辅导。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尽量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讨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而且可以关注学生的情绪,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增强以及学生人格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讨论问题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BBS论坛、QQ聊天、电子邮箱等,及时与学生进行在线或离线讨论,尽快将学生的问题解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持续保持。

(二)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内容难易适度,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1.VFP课程的主要内容。(1)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面向对象的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了解Visual FoxPro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掌握运用Visual FoxPro建立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发展动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着力从创新人才培养出发,充分利用Visual FoxPro 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操作、SQL语言使用、报表设计、菜单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表单设计、项目管理等基本内容,结合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展小型项目和综合性项目的分析与设计。

(3)在学生学习《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课程期间和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针对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尝试,培养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素质[5]。

2.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讲,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微观层面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在信息化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不仅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更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总体内容要求出发,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并将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围绕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到学期末,随着每一节课的完成,总体的教学目标也会完成。根据“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在学习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要求,我们以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根据应用系统的分析,将应用系统分解成若干模块,将每一个模块分配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使整个学期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应用系统的开发来进行,既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开发系统的能力。

(2)教师与学生合作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设计中内容、媒体展示方式等的看法,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开展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目的,也使学生更容易学习课程的内容。

(3)探索型与协作型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教学既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应该包括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设计一些通过几个人合作完成的任务。

(三)教学资源建设

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构建“教科书、电子课件、网络阶梯课堂、视频录像”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对于难懂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表单设计)设计动画,通过动画学生可以理解程序运行的过程和原理;对于应用系统开发,在网站上讲解系统开发的策略,并提供以前学生开发的应用系统案例,供学生参考。对于各个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构建网络测试系统,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题库包含1000多道题目,涵盖VFP课程各部分的知识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提供一种检测手段。

(四)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VFP精品课程网站,以友好、和谐的界面将各个部分资源链接起来,以指引学生快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VFP精品课程网站还提供BBS论坛、学习反馈、上交作业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国内外关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文献、其他有关数据库知识学习的网站以及链接Microsoft、Oracle等著名数据库公司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VFP课程以及有关数据库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和谐的平台。

(五)学生

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要想取得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友好的学习平台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应该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为此,在VFP课程开始阶段,首先向学生讲解该课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技术,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对学生为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提出的建设意见,只要科学、合理,就要及时更新,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建设意见;对作业、项目设计较好的学生,将他们的作业在网上及时点评,以鼓励“好”学生继续努力;鼓励学生之间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为此让学生3—5个人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可以讨论学习;可以提出一些命题,以小组为单位对命题进行回答,对集体答案好的小组,给予表扬。总之,应该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良好氛围,让集体的力量督促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般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逐层递进式教学指导模式,为学生自主训练编程能力提供有效帮助。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学习“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系统分析问题和系统设计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身心也获得极大地愉悦,同学之间的感情和联系更加紧密,使枯燥的程序设计课程变成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课程,获得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蔚珊.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创新型人

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

[2]韩国波,张立宁.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教

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3]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

高等教育,2009,(1).

[4]龚耀南.论教师的和谐感[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5]史济民.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

高校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探究 篇12

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建设, 所谓的互联网+有各种宏观和微观的定义, 这里以深入浅出的角度进行描述。互联网+应该是互联网和多个传统行业之间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让多个产业焕发新的色彩。它侧重于创新、侧重于移动通信技术、侧重于连接。在它的影响下, 计算机、移动通信的融合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2 移动学习特性

2.1 随时性

移动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任意的时间点开始学习, 只要学习者在这个时间点是空闲的, 就可以选择学习。同时学习的时间长度也是可以自行控制的。几分钟查阅一个未知的概念, 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献, 都可以实现。时间片大小灵活, 容易掌控。

2.2 位置无限制性

相对性的没有限制, 可以利用智能通信终端实现信息互联。可利用无线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打破地域位置的束缚。在上班的途中、在家里、在娱乐场所都可以进行学习。

2.3 移动学习连入方式特性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移动学习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利用网络中常用的通信工具, 信箱进行信息的沟通学习。老师可以通过信箱把学生需要的资料传送给学生, 当然也可以通过文件传送的方式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学生完成后, 以邮件的形式寄回, 形成交互学习状态。第二种是通过QQ等工具, 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流, 通过语音, 文字的形式, 进行学习互动。这种方式使用的比第一种形式要多, 也更加方便。第三种就是基于WAP技术, 打造相关的网站平台, 形成论坛模式。学生登录论坛, 了解相关资料, 学习任务, 还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形成互动。

3 移动学习平台设计重点

3.1 课程内容设计

作为高校来说, 对学生进行移动学习, 应该有符合课程体系的设计, 而不能等同于一些门户网站的兴趣搜索。应该为学生挑选出一些合理的课程选择, 进行推荐, 课程学习的内容素材要多媒体化, 不仅仅是文字, 应该包含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例如教师的重点课程讲解录音, 名师课程视频, 实际操作实践步骤视频等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有利于学生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找出课程前导与后续的关系, 了解目前所学的课程所处的位置与重要性。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学习后续课程, 在感到困惑时可以找到相关知识点资料, 进行研究, 也可以用留言的方式向老师求教。

3.2 界面设计

界面要体现友好性, 适用性。移动学习平台则更应该关注智能移动终端的界面设计, 如使用智能手机, 要设计好学生登录界面。让学生在提示下, 快速找到登录方法。

3.3 注重交互性

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应该是动态的, 师生之间的交互是实现移动学习的关键点之一。可以通过留言、实时连线等方式。在教师端, 教师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原因, 不方便随时在线, 所以教师端可以提供选择, 当教师处于不忙碌状态时候可以选择等待连线。学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发现哪些老师在线, 进行沟通。为了鼓励教师多为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教师在线状态以及答疑时间可以进行统计, 校方给出奖励政策, 让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性更强。

4 技术实现特点简介

内容呈现技术。基于C/S体系架构的移动学习平台中, 主要内容格式有文本+流媒体和动画两种。其一的文本+流媒体可采用XML的内容编辑方式, 由此即决定了当在服务器进行内容编辑时难度较小, 但在客户端内容解析时却会导致效率降低。其二的动画则主要包括Flash动画和SVG动画。在这里, Flash动画以其独特的时间片段分割和重组技术, 同时更进一步结合了Action Script的对象和流程控制, 如此模式则可使得界面设计及动画设计更趋灵活。同时, SVG即是基于XML语言, 用于描述二维向量图形的一种图形格式。SVG动画可直接声明或通过脚本来进行定义或触发, 或者说SVG就是通过脚本语言调用对象模型来实现对所有元素、属性和属性值的访问或控制的。其次, 内容自适应技术。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复杂多样, 这就使得在学习内容的格式、大小和呈现上面临着各式各类的现实需求。为此, 如何使其可根据移动设备的性能实现自适应转换, 从而适合屏幕大小、适应移动设备计算能力, 甚至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 做到满足这一系列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即已成为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实现的核心关键技术。移动学习内容的自适应技术框架主要包括设备识别、XSL样本单生成、XSLT转换模块。同时, 也要构建起自适应技术应用环境或情形的模型, 即实现上下文建模。系统的开发主要基于安卓技术, 是移动开发技术中常用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郑世珏, 王敬华, 杨三平.校园教学手机报模式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3 (7) .

[2]王强, 郑世珏, 宋志明.基于Android的交互式学习微阅览器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9) .

[3]方海光, 毛莹, 刘军, 王红云.移动学习的系统支持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3) .

[4]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 2010 (7) .

[5]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

[6]顾小清, 查冲平, 李舒愫, 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

上一篇:大功率柴油机下一篇:综合实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