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分析(精选12篇)
科研能力分析 篇1
护理科学研究是护理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重视, 护理学的发展依赖于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 护理科研水平对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徐燕[1]等文献中提到:做好临床护理科研工作, 是推动护理学发展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然因素。现将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1 影响因素
1.1 科研意识的缺乏
护理人员是开展护理科研的直接参与者, 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 而如今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漠, 没有意识到护理科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成为影响护理科研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敢于创新, 敢于实践, 树立信心, 提高科研能力。
1.2 护理科研知识的缺乏
1.2.1 受教育的程度
护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2]。郑雪梅[3]等调查对象中, 61.6%的护士为大专学历, 他们获得大专学历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自考形式, 未曾系统学习护理科研的相关知识;陈向韵等[5]研究结果中显示, 对434名护士调查显示中, 71.42%的护士在论文选题方面遇到困难;王玲勉[4]等调查结果显示, 71.42%护士不曾学习过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的课程, 57.14%护士不了解书写论文的格式及要求。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所涉及的知识, 如研究范围、如何选题、论文的撰写方法等知识非常缺乏, 且护理科研的开展与临床科研需求尚有差距。
1.2.2 统计知识的缺乏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方法, 结合医学实际, 研究数字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科学[7]。在医学科研中无处不见医学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设计对科研的成败至关重要。陈向韵等【5】调查中, 有60.37%护士缺乏统计学相关知识, 能够运用SPSS软件或SAS分析数据者仅占2.3%和1.8%;刘晓丹[6]等报道中75.5%的护士未曾设计过调查问卷, 63.0%护理人员统计学分析能力较差;统计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护士科研能力。
1.3 职称和职务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制度是评价专业水平的标准之一, 也是影响护士科研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高职称或有行政职务的护理人员多数临床工作时间较长, 经验丰富, 其科研能力如课题设计、问题发现能力和撰写论文等能力较强, 这说明职称评定, 职务的晋升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投入护理科研的时间
护理人员工作繁忙,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是影响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原因之一。李姗姗[9]等调查显示, 87.4%的护理人员认为“工作忙, 没有时间”是从事护理科研的主要困难。只有拥有充沛的时间, 护理人员才能够有精力对临床问题进行思考, 能够有时间查阅文献, 收集整理资料及课题研究。
2 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医院护理部管理人员组织召开科研课题学术交流会, 内容可涵盖护理科研课程等多方面知识, 如护理文献的检索、护理科研选题、医学统计学方法、撰写论文的方法等, 进一步加强护士开展科研的自信心, 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加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2.2 注重护理人员统计学知识的培训
方玉桂[8]等调查中报道, 98.5%的护理人员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开展科研重要, 97.4%的人认为在职人员有必要学习统计学, 97.3%的人认为需要充实统计学知识, 96.4%觉得护理专业期刊有必要开展统计学知识讲座, 并有80.9%的人准备参加学习。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对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认知程度高, 并且学习需求强烈。在临床工作中, 管理机构应针对护理人员的需求, 在继续教育中加大统计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 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统计学处理能力, 以推动护理科研及学科的发展。
2.3 加强对外交流
医院应制定培训计划, 并有重点地选送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骨干参加各种科研培训班, 启发科研意识, 以点带面, 提高护理群体的科研综合能力。
2.4 有效实施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护士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驱动力[10]。拥有一个鼓励、支持护理科研的良好环境, 护理科研才能迅速发展[11]。对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及科室, 在护理工作总结大会上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科研热情, 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分析 篇2
摘 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必须冲破以往的封闭思维方式,站在动态的社会发展的大视角去思考、去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实质上就是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科研意识,加强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李志民教授关于《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宣讲,作为河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科研在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发展中的教学型综合性地方大学,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国家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还有的同志甚至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一抓科研就会影响教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传授知识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尺度,从科研能力、社会贡献角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已成为社会通行的评价方法。
第一,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能动性”基础。
第二,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 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本科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最佳知识、智力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被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一线教师要来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敢于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宣传,让教师明确认识到,通过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一个教师必务的“正业”。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材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讲授到练习,无处不存在着“研”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具有广阔的天地。要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总之,要破除种种的认识误区,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科研意识,要达成“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领导,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不是合格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合格教师”的共识,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常规议事日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重视课题研究,增强科研活力
进行课题研究是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科研带来活力。以重点课题研究为抓手,不仅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科研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深入地进行,而且易于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一起搞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群众性,使教育科研充满勃勃生机。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对重点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情况、过程研究、研究资料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致力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而不仅仅把精力放在“播种”与“收获”上。所有课题在期初都必须有学期研究计划,在期中有课题研究活动,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这样,几个研究课题都能在每学期有量的积累,从而为最后质的飞跃即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应建立定期交流、分步推广等例会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采取先培训骨干,然后通过骨干向各教研组推广研究方法、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育科研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抓阵地,促升华,提高教育科研含金量。首先建立教师个人教研的业务档案,具体收集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开展、论文写作、教研活动的参与等材料,并根据对课题组人员在教研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记载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中,供各类各级晋级评优工作作参照依据。这促使教师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科研的含量。其次,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大型教研活动促进各课题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注重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一细小环节),可以是文字记载,也可以是音像画面,以追求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各课题组认真填写 “课题研究季报表”、撰写课题研究阶段(中期)报告。
(三)组织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建立高素质队伍,构建学习型集体。
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当今,实现全民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今天的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领导,一要明确导师的选择标准,首先,要重视导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逐步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条件要求。其次,将能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具备杰出的研究能力作为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再次,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科学道德和修养,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二要加强招贤纳士策略,建立有效的机制,多方吸纳人才,包括吸纳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国外专家、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充实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唤醒河北科技大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是学习型集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学习型集体是一个学校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要制定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并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促使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并能与教学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教学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分层培训,重点指导,抓实科研培训工作。
河北科技大学在培训工作中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并注意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效果的实在性。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专题讲座,沙龙式研讨,课堂观摩,成果交流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科研能力均获得相应提高。通过培训,唤醒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成功意识,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使教师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
(四)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在科研活动中,要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我们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时刻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怎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知识。
我们教师对于讲授的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补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的见解。教材中的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要进行更正,新知识、新观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用其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能力分析 篇3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教学 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28-01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2]。江苏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单晶和多晶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纳米压痕仪、电化学工作站和液-质联用仪等。近年来,盡管中心在我校实验室建设、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存在实验教学体系陈旧和科研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在我校实验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建立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必修环节。我校中心目前开设的所有实验教学内容都附属于理论教学,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完全脱节,系统性和时效性差。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中心应结合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各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中心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3~4]。这就要求必须摆脱理论课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彻底分离,不再按各专业划分实验课程,而是由中心的实验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师相互协调后统一制定实验内容,编写全新的实验教材。通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块,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逐步分离,并形成中心独立完善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2 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手段。笔者认为,中心可尝试将部分教师实际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5]。
由我校中心承担的《材料表征设备与方法》课程是一门涵盖焊接、材料、成型和化学等专业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共包括8个设计性实验。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方向,结合中心现有条件,设计并选择相应的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与导师及测试中心人员共同讨论后制定整体实验方案,并由相关实验室安排时间完成实验。两年来,明显感觉到研究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基本掌握了材料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服务
目前,在中心开展的所有实验教学都是通过传统的板书形式进行的,教学条件较差。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大大缩短学生的实验预习时间,减轻实验课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中心应保证各实验室信息面向全校师生的畅通,可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放到学校局域网上,包括每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冲充分了解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根据需要在网上预约实验。
4 开展大型仪器培训与专题讲座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需要测试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并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由于中心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测试任务,尤其是毕业设计期间会出现大量学生排队预约测试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相关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定期的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培训合格后可自己上机操作,这样既减轻了中心实验教师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测试的目的性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为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心根据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定期聘请理论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让师生了解在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开展讲座的专家提供了大量处理和分析数据、谱图的方法,这必将提高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5 结语
实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拓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受益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高等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峰,彭同江.分析测试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6(4):279-280.
[2]汤云晖,王波,李耳.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与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7):129-130.
[3]叶发青,林丹,李艳霞,等.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52-153.
[4]陶文宏,王英姿,杨中喜,等.关于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182.
科研能力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在某医学院抽取300名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100名/年级) 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回收率88.3%。265名研究生中本科毕业于重点医科大学者35人, 占13.2%。男生占49.6%, 女生占50.4%;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6.0岁。
1.2 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参考相关文献制成问卷初稿, 进行预调查并反复修订。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给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科阶段科研活动参加情况、目前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养建议和意见等。
1.3 统计学分析
剔除不合格及无效问卷 (无效问卷指回答模糊、与主题无关、答案有连续3项及以上缺失的问卷) ,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率、构成比等指标,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学生科研能力满意度
目前, 在课题申报方面总体不满意率为15.8%,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6.1%降至6.5%;在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4.3%,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3.5%降至3.9%;在数据收集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5.5%, 且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由25.2%降至3.9%;在数据整理分析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7.0%,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8.7%降至3.9%;在论文报告撰写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5.5%,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7.8%降至0.0%。对各年级不满意率进行趋势χ2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见表1) 。
2.2 学生科研能力培训需求情况
学生课题申报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5.1%, 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3.2%, 数据收集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1.3%, 数据整理分析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2.8%, 论文、报告撰写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0.6%, 提供培训教材总体需求率为86.8%, 专门指导小组或咨询服务支持方面的总体需求率为89.4%。不同年级学生各条目的培训需求率,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没有显著性 (见表2) 。
3 讨论
3.1 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满意度分析
调查发现, 在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论文报告撰写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不满意率不同, 随着年级升高不满意率逐渐下降。三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各条目不满意率均未超过6.5%, 提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 该校学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不满意率逐渐降低。在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数据收集、论文报告撰写培训及提供专门指导或咨询服务方面, 学生需求率均超过了85.0%。各年级需求率不同, 但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各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训需求率均较高。
原因可能有:研一学生因为刚入学, 科研素质欠缺, 科研能力低下, 科研方向迷茫, 急需学长或教师的指导, 因此科研能力培训及专门指导小组或咨询服务需求率高。研二、研三学生已完成理论学习, 进入课题申报或实施阶段, 科研方向明确, 所以满意率有所上升。但由于研一时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轨, 科研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报告撰写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 所以研二学生急需这些方面的培训, 且需求率比研一学生高。研三学生虽然科研能力满意度明显高于研一、研二学生, 但培训需求率也比其他两个年级高, 可能与研三学生已基本完成科研课题, 科研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也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科研能力的不足有关。
3.2 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3.2.1 学分和教学工作量设置
调查发现,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设置方面, 数据呈偏态分布, 课程学分中位数M (P25, P75) 为5.00 (3.00, 10.0) 。由于科研能力培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去完成各阶段的实践活动。因此, 建议将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设为5.00学分。
在科研能力培训教师工作量设置方面, 数据呈偏态分布, 中位数M (P25, P75) 为20.00 (10.00, 39.50) 。在该问题上, 多数学生未参加过任何科研实践活动, 对学时理解错误, 从而导致调查中学生对教师工作量设置较低, 建议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设置为40学时。
3.2.2 科研能力培训负责人
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由谁负责”问题上, 10.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校办培训班;25.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指导教师负责;64.8%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校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所以, 学生希望学校、指导教师能从多方面进行科研能力培养, 从而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3.2.3 意见与建议
调查中, 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还有:在教师方面, 希望有一对一的指导, 指导教师能认真负责、精心辅导并且学生能和指导教师、专家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在学校方面, 希望能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举办讲座, 开阔学生眼界, 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 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及创新能力, 并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平台与保障。
3.3 对策
3.3.1 构建满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而且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 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首先, 学校应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 明确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其次, 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 构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环境, 优化学科结构, 促进学科融合, 增加研究经费, 完善研究仪器设备, 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学术交流。再次,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加强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及跨学科学习与研究, 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最后,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需求及学生能力差异设置课程与教学重点。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满足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需求, 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如在研一的理论教学中采取PBL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以致用;对研二学生开设科研能力培训和提高班, 满足其继续学习需求;对研三学生设立指导与服务小组, 随时为学生解疑, 保证学生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3.3.2 合理设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
开设专门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 合理设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程学分, 保证该课程良好运行。建议学生修完课程后能得到5.00学分, 每个小组导师尽职尽责, 顺利完成培训后, 每个指导教师最少可计算为完成40学时的工作量, 而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设置学分及教学量。
3.3.3 打造科研能力培训教师队伍, 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 更需要研究生本人的努力。指导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和完善对学生的指导方式[3]。另外, 教师还应不断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 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尽自身的一份力量[4]。学生应自觉加强自己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提高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深化专业知识, 提高科研素质;多参加科研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 了解前沿知识。此外, 学生还应参与到科研实践中, 边干边学、查缺补漏, 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汉东.重视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2 (19) :1057-1058.
[2]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3.
[3]何沐蓉, 凌朝辉, 常军武.提高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J].研究生教育, 2007 (6) :170-192.
科研能力评价 篇5
篇一: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
我是xx大学xx系研究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自我鉴定
科研能力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定位;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4-01
高职院校是众多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成为了这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与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准确的找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全面提升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实现。[1]
一、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到院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利用科研工作创办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职业院校,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强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利用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为了其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体现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从事并且能够完成科研活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撰写成果的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成果的推介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除了要体现在专著与撰写论文数量的多少上,更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院校教育的特色,要做到对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深刻了解。[2]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的是,现阶段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且其在各地区与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研基础较差,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院校转变而成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都偏低,理论基础十分欠缺,进而就导致教师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其次,教师的精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且院校中的专业越来越丰富,加上教师队伍的引进十分滞后,使得院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再次,科研方法教落后,只有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开展与成果,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到正确的科研方法,存在着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课题思路混乱等问题。[3]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充分利用有效的内在因素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选择合适准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够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并提高研究深度;其次,教师要对科研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来提高科研能力;最后要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学术道德,科研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保证自己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2、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首先,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构建稳定的科研平台,教师只有有平台可以进行科研活动,才能够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其次,建立科学的科研激励机制,将科研能力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考核之中,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提高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切实的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4]
综上可知,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研究,了解到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在掌握了教师科研能力内涵的基础并认识到其现状的基础之下,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够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进而就有助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出其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玉凤.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术论坛,2011,05:210-213.
[2]曾祥麒,陈 英.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41-44.
[3] 覃 兵,莫明琪,唐 巧. 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 职教论坛,2010,15:31-34.
科研能力分析 篇7
对历史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地理中心的转移与科学活动地理中心的转移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先成为高等教育中心,而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1,2]。这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以及人才、资本、技术及其他各个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别,体现在该区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别,而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别又着重体现在该城市知识产出能力的差别[3]。
高等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耦合度最高的教育层次,大学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资产、提高所在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式推动城市的发展。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规模和结构上,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出水平和创新实力上[4,5,6]。区域间知识资源和教育的差距成为我国区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7]。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与当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密切相关,是一个城市高等教育活力与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如何,分布不平衡表现为哪些形式?如何评价各城市高等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 如何给予解释? 这是理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已往研究文献主要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讨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区域问题。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方面,Etzkowitz和Leydesdorff构建了经典的政府-企业-高校互动的“三螺旋理论”[8]。这一理论的核心就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区域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已成为或将会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它们将具有更高的价值。在此框架下,学者们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植性,特别关注了区域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因素[9,10]。对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学者通过构建多元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我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发现在不同发展水平下,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创新的边际效应有所差别[5]。研究发现高校与企业耦合的知识溢出效应是解释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11]。对于城市或城市群中高等教育水平的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显著。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加大,且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大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12,13]。
当前实证研究文献侧重于评价区域创新绩效和探索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着重考虑教育规模、资金投入及教育带来的产出效应等方面,然而,对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并不多见,对城市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差异的解释也鲜有研究。
高等教育科研能力是表现地区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各城市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科研论文代表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自身运行规律的思考和改革创新的总结。本研究以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为基础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计量分析的方法,讨论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创新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遵 循数据展 示—>空间分析 与城市评价—>计量模型解释的思路对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一 )高等教育 科 研 创 新能力 的 衡量 指标 设 定 及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利用各城市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衡量该地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主要关注高等教育本身的运行规律,研究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本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情况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完成的第13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数据库1,对每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城市进行识别。城市基础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2。同时利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作为地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佐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域的最高奖项,能够充分体现和衡量我国高校教学成果以及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14,15]。城市发文数量与获奖数量共同体现了地区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二 )高等教育 科 研 创 新 的 空 间 结 构 分 析 及 评 价思路
本文探讨城市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文数量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讨论各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表现以及是否有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集群效应出现。在城市评价的维度上,本文首先通过衡量城市发文数量与高等教育规模是否相适应,来判断各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对水平。其次,我们讨论城市发文的内部结构,通过构建衡量各城市发文学校的竞争状况和知识生产方式,找寻其与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再次,我们讨论城市与城市间的知识流动结构,并对各城市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专长给予定量评价。
(三)计量模型
本文利用各城市的发文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寻找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由于城市发文数量是一个非负离散型随机变量,而且在零处聚集了大量的观测值(部分城市在该年度没有高等教育类的发文),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经典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这类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作为比较,我们在文章中仍然给出其估计值)。为此,我们主要采用泊松回归的方法进行处理。
泊松回归是专门分析因变量为计数变量的回归模型,是为分析因变量为诸如专利数、生育次数、迁移次数等计数变量发展出来的统计模型[16,17],在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等研究中广泛应用[18,19,20]。
假定第i个城市!发文数yi服从参数为λi的泊松分布,这个参数与回归元有关。密度函数可以写为:
相应地有条件期望
最常见的表达公式为对数线性模型,结合以上各式,我们可以写出:
公式(3)便是本文采用的泊松回归模型,其中xi为解释变量,β为待估回归系数。模型的估计一般使用对数似然函数方法。对于k个解释变量的情况,。泊松回归系数βj可以被解释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xj变化1个单位, 将带来对数均值上的变化量。然而我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取对数的均值,而是期望计数(即率)本身。因此,可以用exp(βj)来反映xj变化1个单位时期望计数的倍数变化,exp(βj)又称为发生率比。
三、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分析
在研究中, 我们将城市界定为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包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区、盟、自治州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行政区划代码1,研究的总体包括我国337个城市2。
(一) 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城市分布
我们将各城市的发文数量作为衡量该地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水平的指标。在统计的3270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涉及187个,排名前50 (包含并列 ) 的地级市 的高等院 校涵盖了89.63%的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杭州、哈尔滨、长沙、长春以及西安,均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21]。
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另一个指标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笔者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学校所在城市进行了统计3,统计涵盖 高等教育奖和职教奖两大奖项, 其中职教奖中只统计获奖项目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 统计对象为第一完成单位署名是高等院校的情况(除军队院校)。两大奖项合并计算,获奖数量前10的城市为:北京(84项)、上海(46项)、南京(44项)、广州(38项)、杭州(38项)、西安(30项)、武汉(28项)、成都(26项)、哈尔滨(21项)、天津(21项)。获奖前10名中有8个城市出现在高等教育发文量排序前10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城市分布与高等教育发文的城市分布有极强的相关性, 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48(见图1)。可见,教学成果奖与发文量具有类似的度量效果,都是度量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区域集聚效应———城市群分析
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是否有集聚效应?根据发文数排名情况,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最为明显的是“江浙现象”。在排名前50名的城市中,江苏占10个城市,浙江占6个城市,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
以城市群作为衡量标准是研究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将研究范围界定为10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和川渝城市群,所辖城市依据肖金成[22]、曾鹏[23]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相应的规划界定。 (见表1)
从各城市群的发文数量来看,目前国家已批准的4大国家级城市群遥遥领先,位居前4位。长三 角城市群的发文数量雄踞榜首,展现出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创新能力(见图2)。从图中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发文重要节点多,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三大节点及环绕四周的一系列中等节点, 区域已经形成合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形成了高等教育科研创新领域的武汉-长沙-南昌“中三角”,但是其余城市表现不突出;京津冀、辽中南、川渝城市群均是明显的双核驱动;珠三角、关中城市群呈现一家独大局面;山东半岛、中原城市群中没有明显的突出节点。
(三 )高等教育发 展 规 模 与 高等教育 科 研 创 新 的匹配程度
城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是一个城市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在发文量大于0的187个城市中,我们用各城市发文规模的所占份额与当地高等教育规模(以当年该地高等教育学生数衡量)所占份额相比较。如果二者一致,则应该分布在图中的45°直线附近1;与该直线的偏离角度越大,说明其匹配程度越低。顺时针的偏离代表该地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水平超出其规模,逆时针的偏离则代表科研创新水平小于高等教育规模(见图3)。
如图3所示,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能力远远超出其规模占比,而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则是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大大低于其规模的典型(如郑州、济南、合肥、石家庄等)。
(四 )城 市 内 部 的院校 竞争 与 城 市 高等教育 科 研创新能力
经济领域中, 足够的竞争是创新的良好土壤,而垄断则不利于创新。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否仍然存在这一规律?我们利用一个城市发文院校的个数衡量该地区的竞争程度,利用发文最多的院校发文占比来衡量城市高等教育研究的垄断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发文量居首位的院校其发文量占该城市发文总量的比值越小,则该城市发文总量越大;反之,所占比值越大,则该城市发文总量越小,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相关关系(见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是有竞争才有进步、才能发展、才会创新。相应的数据见表2。
(五 )知 识 生 产方 式与 城 市 高等教育 科 研 创 新能力
本部分考察知识生产方式的城市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我们从两个维度考虑知识生产方式:一是合作发文维度,二是外学科发文维度。
大数据显示:知识生产方式已经由个人英雄主义转向为广泛合作。研究表明:跨院校合作中强强合作的引用率要强于强校单干,强弱合作的论文引用率不低于强校单干[24]。在我们的数据统计中,平均每篇文章作者数为1.72人,合著比例为47.95%。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成都、合肥等城市的合作水平较高,厦门、郑州的合作水平明显偏低(见表2)。
高等教育知识创新有赖于多学科的协同作用,知识生产方式不能由单一教育学科的学者完成,必须引入“外脑”。本文统计了发文作者来源于非教育类院系学科的比例,其发文平均占比为50.73%。成都、哈尔滨、合肥、郑州“外脑”引入率很高,均超过80%,说明其他学科的贡献很强;厦门、金华、宁波、镇江、昆明的“外脑”引入率较低;厦门仅有约5%的文章是由非教育类学科院系发表的。 (见表2)
(六)知识的区域流动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知识是否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思想市场?各地市论文发表的流向关系如何?本小节分析了论文发表中来源城市与期刊所在城市的网络结构,以此来度量知识的流动。
首先,我们考虑论文发表的“东道主效应”。高等教育期刊所在城市为8个,由于“东道主效应”的存在, 可能使得本地论文有较高的比例在本市期刊发表,而本市期刊会更加偏向本地学者,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 但是不同城市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对学者而 言 ,哈尔滨学 者的文章 ,有超过80%发在了本地期刊,而上海、武汉、南京的学者发文更多考虑非本市的期刊, 其中上海仅有不到20%的文章发在本地期刊。对期刊而言,沈阳和武汉的期刊更加着眼于全国的文章,仅为本地学者的文章留了不足15%的空间。占比较高的是南京和广州的期刊,发表本地学者的文章超过30%。
在除去本地学者在本地期刊的发文之后,我们度量了作者来源地———论文发表期刊所在地的流动网络,以勾绘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市场的整体结构。图5描述了两城市之间的论文流动(只统计流动量大于2篇的城市对)。
图5中,节点城市圆圈的大小表明该城市的“加权度(weighed degree)”(流入或流出的总数),城市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了流动数量的大小, 箭头表明流向。从图中我们看到,文章的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各大城市向高等教育热点城市汇集,但是,不同地区选择发文流动的重点不同且流动呈现出一定的跨区域特性。由于北京期刊种类众多,图中最为明显的趋势便是各个城市向北京的发文的流动。根据统计,流动的前4名的目的地均是北京, 分别为上海->北京(85篇 ),武汉->北京 (75篇 ),南京->北京 (71篇 ),杭州->北京(59篇)。除去目的地是北京之外,最大的4个流动值分别是北京->武汉(48篇),杭州->武汉(42篇),北京->上海(34篇),北京->哈尔滨(32篇),可见最大的流量均不在同一个城市群中。研究同时发现,除去苏州、温州、扬州、湛江外,剩余城市的文章流动第一大目的地均是北京。这些城市的主要流向为苏州->南京、温州->武汉、扬州->南京、湛江->上海。从知识流动的结构来看, 区域聚集的效应并不明显,如杭州到上海、南京之间的流动明显小于杭州到北京、武汉的流动,这一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知识在全国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市场。
(七)研究领域专长的空间结构
高等教育研究的分工,使得各地的研究有可能出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局面,导致各个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研究领域趋向性。根据周光礼和谢清的分类,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可分为4类:体制与结构(主题包括社会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系统政策、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 组织与管理 (主题包括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知识与课程(主题包括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学科、专业与课程)和教学与研究(主题包括教与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四大类[25]。
我们统计了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城市, 共计44个城市。定义某城市在某一领域的研究特长值,特长值=该城市在某一领域发文在本城市所有发文的占比/该领域所有城市发文在城市发文总量的占比。若该比值大于1, 则说明该城市在此领域有特长;若小于1,则说明该城市在此领域无明显特长。特长值反映了城市的相对比较优势,即使某一城市在发文的各个方面相比另一城市都有劣势,但仍有可能在某些特定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图6展示了各城市的特长值分布状况,只有某城市的某类发文率高于平均才计入统计。图中,线条粗细代表该城市在某一领域的特长值大小,一个城市有可能存在多个特长领域。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文众多的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南京等线条较细,说明这些城市在研究结构上并无明显“偏科”,研究实力比较均衡。一些特色鲜明的城市引人注目, 如擅长知识与课程研究的徐州、保定、淮安、福州、南宁等城市,擅长体制与结构的厦门、盐城等城市,擅长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哈尔滨,擅长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开封、南通、湛江、宁波、昆明等城市。专长领域的识别,有助于各地实行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研究提升计划。
四、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部分利用计量模型实证探讨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城市在高等教育期刊的发文数量作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可能与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应当考虑地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变量。此外,由于发文数量受期刊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发文的东道主效应。
本文利用公式(3)所示的泊松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同时以OLS回归的结果作为参照。所用数据来自本次期刊统计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解释变量的统计如表4所示,计量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中看出, 泊松回归与OLS回归的变量符号几乎相同, 然而,OLS中高等教育规模与发文数的关系是负向的,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泊松回归的结果修正了这一状况。通过泊松回归的结果,发现如下结论:1一个城市的科技投入水平越高,高等教育发文量越大。科技投入水平每提高1亿元,发文量变为原来的1.003倍,说明科技发展本身与 高等教育科研创 新密切相关。2高等教育本身的体量(教师、学生)是影响发文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数每提升1万人,发文数量将是原来的1.659倍。3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状况是解释发文量的重要因素。人均GDP每提升1万元,发文量变为原来的1.140倍,说明高等教育科研创新与经济的相关作用较强。第二产业比重作为衡量经济转型与经济结构的指标, 如果占比较小,则第三产业比重更大,经济活力更高,与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契合。第二产业占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发文量降为原来的99.3%。4发文数量的东道主效应明显。如果一个城市有自己的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则该城市发文量升至原来的1.399倍。
*** p<0.01, ** p<0.05, * p<0.1
五、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 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中心,创新产生协同效应的城市主要在长三角,而中西部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落后于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在城市内部,更多的院校参与发文竞争, 更低的发文垄断程度均与城市发文量密切相关。在城市之间发文流动的研究中,城市的“东道主”效应明显, 期刊把较大比例的发文机会留给了本地学者,本地学者也更热衷于在本地期刊发文。在知识流动的研究中,论文的流动特征并未出现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的效应,论文流动的跨区域性很强,说明论文的投递成本和地区之间的文化阻碍并不会构成知识交流的障碍, 这侧面说明了我国地区间知识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全国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市场。在探讨研究专长时, 评估了各城市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对比较优势,认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城市,并不局限于某一单项领域。对于后发型城市而言,选择相应的有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可能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最后利用泊松回归模型,揭示了论文发表数的影响因素,高等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转型状况、东道主效应都是其重要解释变量。
科研能力分析 篇8
1 简述我国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在培养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就是由于我国现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科学研究设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我国学生科研能力不足,整体水平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我国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同时又因其课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学习中的课程繁多而又复杂,学生面临着相对较重的课业负担,这一情况占用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许多学生在校主要是以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因此独自进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时间就会被占用,结果就会导致参与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学生数量较少,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次,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受到多方条件的限制,使得学院内整体的学术氛围受到影响,学生每天安于现状,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动力。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学习主要就是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实践操作能力与其相比就会较弱一些。而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教师传统的讲学,学生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而在医学实践操作这类课程上,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式的学习,对于创新式教育和新的学术知识研究较少,对于科研教学实践的参与和学习则相对较少,因此大学生对于科研基本功培养的创新能力因此受到了制约和影响。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受到经费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许多科研场所和设备不能满足科研条件。综上所述,地方医学院校的学习氛围想要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良和完善。
再次,由于国家对于科研奖励的规定不完善,导致地方医学院学生参与科研的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同时因为有些地方医学院对于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工作刚刚开展不久,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学生参与科研这一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缺少专门管理科研活动的实施办法;地方医学院校缺少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即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由于资金的缺乏极易使项目停止或搁浅;学生科研成果鉴定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不完善、对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和认定,多方原因的欠缺使得学生参与医学科研还面临着一定的难度。
2 简析应当如何对地方医学院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首先,想要广泛的开展学生参与科研,就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对医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对学习所需的资源进行完善,例如加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建设,是学生能够通过广泛的途经查找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的训练、指导等工作应给予进一步的加强,为广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研究机会,为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必要的保证。地方医学院应当为设立大学生科研协会等机构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指派专人进行指导和管理,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当为科研活动制定详细合理的计划,给学生提供广泛、开放的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开放交互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科研培训网站,并联系相关院校,做到知识在网上共享,拓宽学生参与和培养科研能力的渠道。
其次,学生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导师对其的引导,因此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所讲内容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在培养科研能力时,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增进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学前要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备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时代发展得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是一个对自身完善的过程,知识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教师自身不能掌握新知识的要点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应当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引导型转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效果要比直接将结果交给学生要好,这样学生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对结论进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一项新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师生再一起进行医学研究,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感情。
再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愿意参与科研工作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于加强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科研意识培养的着手点应当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始。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很关键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会、邀请著名专家等方式来丰富和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使学生及时了解创新科研的重要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使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掌握最新的需求动态,从而提高科研兴趣。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科研比赛,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比赛可以加强与团队协作精神和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重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学校要根据当前医学发展的水平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实时的对医学教育的内容安排进行调整。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医学更是如此,掌握新技术的学生在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更是对患者的负责。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知识方面工作的开展,例如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等对学生进行公开使用;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论文考核,动手实践的科研能力也应算作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范畴。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对地方医学院学生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有所了解,在了解到不足之处之后,就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和及时寻求解决办法。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自于方方面面,首先校方应当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要改变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研能力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为根基,师生之间只有加强沟通才能更好的互动,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趋向现代化。以医疗教育为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学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文中将从科研意识的培养、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来阐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对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丹.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6:176-177.
[2]孙常莉,滕惠杰,陈博,迟昕航,张祖明,刘国刚,刘同奎.医学院校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认识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6:5140-5142.
[3]江欢,徐水凌,王晓凑.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9,03:133-135.
[4]吴丹桂,徐名颂,刘世明,林岳兴.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01:19-21.
[5]董海龙,熊利泽.关于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04:622-624.
科研能力分析 篇9
关键词:知识流动,职业教育集团,科研管理,双元性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科研管理新常态在网络经济时代逐渐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导向的逐步确定,职教集团教育新目标的日趋建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经历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学科领域狭窄、学科发展不平衡、科研经济增长点缺乏、科研整体质量突破困难、科研队伍层次与结构优化不足、科研管理系统性不完善、科研规模持续增长缺乏后力等。面对科研经费投资目标越来越集中、竞争性越来越强的科研拨款方式,确实能够在短期内通过竞争选择和优胜劣汰促进特定高职院校科研质量的提高,但从长远发展来讲,实际上会损害整体的科研水平。为此,客观分析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的管理运作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管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概念及关联
(一)双元性创新能力
双元性创新是指以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两方面能力要求为实质的个体面对整体的学习过程。前者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与改进,包括改革制度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执行效率等活动;后者是指在对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领域实施全方位的变革,包括开掘新的科研领域、应用新教学手段、提高管理的试验对象等创新活动。[1]由于对科研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二者在高职院校职教集团科研管理运行中共存相争的局面会必然存在,单一注重其中一类创新能力的发展,会使职教集团失去掌控现有科研资源及适应未来变革的双元创新能力的管理平衡。
(二)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
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存在必然的密切联系。合作是使科研工作在进行知识的交流背景下的同时也共享相互的资源的一种相对集中而有效的交流。[1]科研工作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享的资源包括科研知识、科研设备、科研技能等多方面。知识交流是贯穿于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并成为联系科研工作的合作者相关的纽带和培育科研创新知识的沃土。知识交流相应的科研活动可能会在合作项目完成之后继续进行,科研工作的合作者也可能会继续保持着交流的关系并在相关的教育、科研等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为此,知识交流可以称为科研管理中合作内容的一部分,并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所以也可认为科研合作的本质就是知识交流。
(三)职教集团科研管理
职教集团是在一定区域或一定利益范围内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办学为纽带组建成的一种合作体,它一般由一所办学条件好、专业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联合若干相关专业或领域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单位具有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同时,职教集团也提供了职业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整合、通融、共享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硬件及软件的共享与互补,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科研管理在职教集团形式下的运作已经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传统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集团科研管理运行中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关注外界科研管理环境的变化,还应转变管理观念、构建学术信息库、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组织虚拟科研团队,提升科研管理层次,适应形势需要。
二、基本情况
(一)科研管理组织基础的确立
近年,职教集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基本上是以高校的科研机构为载体。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专业领域分类的科研管理机构,例如少儿心理学研究所、眼科研究中心等。职业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在高职院校中己经全面建立,这为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随着各职业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加大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2016年,辽宁省范围20所职业教育院校的调查显示,建立关联课题管理和科研奖励的相关制度的达100%,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工作管理量化积分、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设立科研机构、设立科研档案层次、建立科研绩效管理、建立学术道德规范等相关制度的达70%。
(三)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管理手段不断更新
目前,科研管理机构体系在职教集团化管理中逐步健全,科研管理队伍的规模及人员不断增加。2016年,通过对辽宁省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调查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80%配备了3人以上的人员编制,部分院校能达到6人以上,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更趋于专业化、年轻化。随着职教集团化的概念介入,科研管理的手段与方式也相应的向现代化与多样化发展。受调查的学校90%以上设立专门的校级科研网页,建立专门的科研工作相关栏目。在职教集团中及院校内部均可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下载相关的科研资料,了解制度与绩效要求。在职业集团化的背景下,一定范围内建立联合性的科研管理平台,实现在科目、专业的领域性的在线调查、在线交流、在线课题申报与在线评审、在线成果汇总与科研项目统计的方面的数据工作。当然,以上新趋向的特点还是具有专业、区域的局限性。
三、现状分析
(一)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挖掘性创新能力
面对职教集团的全方位研究与开发,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普遍存在着偏差。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没有将科研工作趋向放置在相应的管理位置,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均不到位;其次,科研管理内容只停留在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数量提升上,而科研工作是否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是否具有挖掘性创新性,是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有利于职业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地方经济,是否产生实际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以上一系列的长远设计均无从考虑。
2016年,通过对辽宁省选取的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近50%的科研重点没有放在可行性科研成果的挖掘性创新能力研究上,挖掘性创新能力的研究项目所占比例偏少,科研成果的提升及转化几乎是空白,普遍存在如下情况:
1、现有的科研管理体系运作(或绩效服务)的质量没有改革计划与进程。
2、现有科研管理的灵活性、广泛性严重缺乏。
3、现有科研成果的研究成本超出自身研究价值。
4、现有科研成果的数量太少。
(二)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探索性创新能力
近年来,职业院校普遍对一系列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成果奖励、创新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绩效激励,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根据对辽宁省范围内抽样选取的20所职业院校在2016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10%的研究成果是属于探索性创新能力方向的研究导向。其中,下列情况尤为严重:
1、缺乏科研成果新方向的引进。
2、缺乏科研成果新方向的种类。
3、新的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数量过少。
4、进入新的科研管理技术领域阻力过大。
四、结语
科研管理的双元创新能力是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各个相关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相互关联。以双元创新能力为基点的知识交流是职业院校间对科研立项、进程及成果的影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特别是学科之间的定量、定性评价和科研成果之间的权重、取值问题。
参考文献
[1]Benner,M.J,Tushman,M.L.Exploitation,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8-30.
[2]Smith,W.K.,Tushman,M.L.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489-501.
科研能力分析 篇10
近年来, 针对我国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 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加强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 包括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研究制订科研行为规范、开展科学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等。但要从根本上防治科研不端行为, 除了提供制度和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还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以巩固其坚持科学道德和学术自律的基础。
1 科研能力不足可能诱发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国内外对科研诚信 (research integrity) 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 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在CAI的定义中, 隐含着“逆境”可能会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而在各个国家, 也确实都有许多科研人员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降低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自律的底线。
目前, 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及科研人员在就业、晋升乃至在本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都给科研人员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 无疑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以至于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以避免竞争失败或利益损失。另一方面, 因科研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出现过多的学术失范、非故意的错误或疏漏等 (以下称之为“不当行为”) 。这些问题虽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却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国外的经验研究显示, “似乎不那么恶劣的在研究设计、数据解释和出版过程中的有问题的研究行为, 包括损害研究记录的可靠性、浪费公共资金, 有时甚至损害和危及公众健康与福利等, 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2]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由于科研人员缺乏科研能力所导致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1) 伪造和篡改数据
有些科研人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严格遵守科研行为规范, 进行诚实的研究;但有时为了弥补在研究设计、调查或实验环节中出现的漏洞, “不得不”伪造或篡改数据。例如, 有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准备发表论文时, 被审稿人指出实验方法或实验数据存在问题。这时他们必须选择是重新进行实验、推迟发表结果, 还是通过编造、修改实验报告或数据, 争取按计划结题或发表论文。如果由于经费、时间或实验不可重复等原因而不允许进行重新实验, 或由于资助方或相关制度不能宽容失败时, 他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进行一定的造假。
(2) 抄袭和剽窃
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 (以下统称“科研人员”) 来说, 要评定、晋升职称和完成学业, 一般都需要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有些科研人员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科研能力, 缺乏学科知识的必要积累, 或没有经过有关科研工作的系统训练, 很可能难以达到这方面的要求, 包括没有能力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选题、难以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 或未能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等。面对发表文章或完成学位论文的硬性要求, 他们往往从互联网上摘取文献拼凑论文, 或在他人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增补或改动, 从而不免产生抄袭、剽窃问题。
(3) 低水平的研究
对于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人员来说, 也可能因为科研能力不足, 使发表的文章或撰写的学位论文缺乏新意或没有实用价值。目前, 我国学者撰写的许多论文难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其原因固然十分复杂, 但研究水平不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媒体报道, 美籍华人、信号处理专家钱世锷曾向国内有关部门反映, 其所在领域2004年评出的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来曾投给一家国际著名期刊, 但被多位审稿人评价为“作者的工作不但缺乏理论价值, 而且没有实用意义。”[3]《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副主编肖群曾对在工作中收到的来稿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 盲目追踪热点, 缺乏深度;2) 论文选题不当, 落入肤浅;3) 急于发表论文, 东拼西凑;4) 整体水平欠佳, 影响质量, 等等[4]。这些问题大多也与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有关。
(4) 草率地将论文提交发表
有些科研人员知道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足, 但以碰运气的心态, 将自己不成熟的、甚至有错误的成果拿去发表, 或将论文同时或连续投给多家期刊以提高“命中率”。台湾学者曾志朗在《科学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说, “国际出版委员会的委员忧心指出, 亚洲地区忽然涌进太多低质量的论文, 使期刊编辑们忙得人仰马翻, 浪费太多时间去审阅一些根本不应该被送入审查的文章, 而且一不小心还会被一些不实夸大的数据所唬弄, ……”[5]该文中还提到韩国“黄禹锡事件”的恶劣影响, 以及在我国大陆学者的论文中出现的一例显而易见的错误。
(5) 承担力所不及的工作
有些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 又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 因此会参加自己所不熟悉领域的评审工作, 或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出现浮夸。如果专家对所评审的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显然会造成项目立项或验收工作中的失误。“科研项目水平的解释权在于评审专家, 而专家的解释主要依据自身的学术水平、评审标准及道德素养。”[6]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等人在“汉芯”项目中严重造假, 却能够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便突出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而如果科研人员承担了超出其能力所及的工作, 便有可能在研究实施或成果报告时造假。此外, 部分专家或审稿人的知识陈旧或能力有限, 也造成一些水平不高甚至存在明显抄袭、剽窃问题的论文得以通过答辩或公开发表。
2 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因科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 并造成科研管理决策失误、科研经费浪费和科研成果存在水分等严重后果。因此, 应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作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与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作主体 (个体、团队、组织) 可以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技活动的能力。[7]在科研人员各方面的科研能力中, 与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成果报告等相关的能力与科研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分重要, 否则不免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甚至进行不同形式的抄袭或剽窃。实际上, 在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很不容易, 因为只有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的重点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才能敏锐地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空白点、薄弱点和可能的突破口, 从而选准研究方向。
2) 进行科研设计的能力
研究的设计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研究的价值与成败。如果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存在缺陷, 如研究路径不正确或研究手段不恰当, 则其研究成果很可能无法达到发表的水平, 使自己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甚至诱发科研不端行为;或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存在问题, 从而对其他科学家产生误导作用。
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科研人员是否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如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也从不同方面影响其行为和研究工作的质量。例如, 如果科研人员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便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如果他们的外语水平欠佳, 在以外文发表论文时, 有时不免借用他人文献中的某些表述方式, 导致出现剽窃问题。
4) 熟悉科学研究规范
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规范, 是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实践活动中逐步确定的;遵守规范在客观上有利于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如果科研人员不熟悉这些规范, 如不能正确地保存实验或研究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的意义、将一篇论文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投给多家期刊发表等, 将造成学术失范, 使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等受到质疑。
5) 对“创新”概念的深刻理解
科研人员是否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对其科研行为也有很大影响。有的科研人员虽然长期从事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 但由于并不了解对创新的要求, 其研究大多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或满足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些小的补充和改进, 其“创新”只是概念或形式上的翻新变换,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研究虽然能够满足个人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需要, 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学术垃圾”。
(2) 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够, 容易导致抄袭、剽窃、履历造假和窃取他人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疏漏, 有些也与科研不端行为交织在一起。例如, 如果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而自己又无法提供原始数据, 这既有可能是由于出错或出现了意外, 也有可能是研究人员为了掩盖其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而有意所为。[8]通过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将可减少明显的科研不端行为, 并通过减少研究中的失误或不规范之处, 使有意作假者更难推脱责任, 来遏制隐性的科研不端行为。
2) 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
科研能力不足的科研人员, 在竞争面前会更容易感到内心的紧张和客观的压力, 从而更容易做出有违科学道德的行为。由于我国目前有些科研行为规范尚不明确, 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容忍, 如将一项研究的核心内容稍作修改在多处发表, 在自己贡献很小的论文上署名等。但随着科研行为规范的健全和对科研成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科研人员势必面临更大的压力。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他们更自如地应对竞争的压力。
3) 有利于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
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在科研规范中有所体现, 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或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可以在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同时, 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目前, 在我国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实验为例, “由于学生们经常知道他们所应该得出的实验结果, 所以他们为了得到那些实验结果也可能被‘诱惑’在实验中进行欺骗、伪造或篡改数据。”[9]在科研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很多科研人员的研究结论和实验结果往往会出现在研究结束之前。真正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 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他们的科学道德水平。
3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若干措施
通过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 都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在现有条件下, 可根据科研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 在操作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
(1) 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方法的教育与培训
我国的许多教学科研人员, 包括研究生导师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因此,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 包括对相关教师和培训者的培训, 使科研人员普遍掌握关于版权、实验数据处理与保存、人类受试者和实验动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避免由于缺乏相关意识而出现违规行为。同时, 政府部门、科学组织和学术团体也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制定不同学科的研究行为规范, 组织对科研方法的深入研究, 编辑出版各学科的优秀论文集, 分析研究失败的案例等,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2) 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督
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部门应要求评审专家在进行立项评审和成果鉴定时, 对研究设计、科研力量、原始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审核与监督, 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 并引起科研人员对研究工作质量和科研行为规范的重视。
高等学校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实验和论文等进行严格把关, 如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查作业的原创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要求研究生提供其论文的每次修改稿等, 并应严肃处理出现抄袭、作弊等问题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 可以在遏制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同时, 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3) 在研究成果发表环节严格把关
为了促进科研人员自觉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等应研究制定有利于保障学术成果质量的规范, 如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和格式规范;学术出版单位和审稿人应对提交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严格把关, 并利用反剽窃、检测图像修改痕迹等软件对文字、图片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比对, 使剽窃的论文、经过不当加工的图像无法蒙混过关。编辑部对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的稿件, 应发表声明公布事实或直接撤稿。同时, 科技期刊的主管部门也应对期刊的质量进行一定形式的评估, 对那些大量发表低水平文章的期刊给与警告或制裁。
(4) 引导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目前我国的学术批评状况仍不容乐观, 例如学术批评在许多领域都并不普遍;很多学者害怕否定性的学术评价;有时正常的学术批评演变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的相互攻击, 甚至有的被批评者向批评者提出法律诉讼, 认为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因此, 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由同行指出彼此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将有助于推动研究规范的普及, 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摘要: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关联, 探讨了科研能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和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些建议
加强科研能力 推动职教发展 篇11
日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对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后作出批示:“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目前,此批示已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的提出,缘于2007年9月19日至2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7’中国(哈尔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其中,中华职教社理事、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提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发展的喜人形势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却相当薄弱,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结构单一,职业教育科研人员的数量严重短缺,职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科研内容薄弱,难以支撑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综合职教界专家的观点,中华职教社认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中华职业教育社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一是開展我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有效举措。二是按照“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组织开展事关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一些重点课题研究。三是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法规研究、规划研究、保障条件研究。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研究,努力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量中扩大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五是应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调查和开发研究。六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研究和发布制度。七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伴随制度,保证对职教科研的稳定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研保障。八是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增强教育科研的效益。
科研能力分析 篇12
公益性科研机构是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从事农业、林业、水利、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灾害防治、气象、测绘等领域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 [1]。公益性科研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广泛的社会服务性”,是一个直接产生强社会效益的“集合体”[2]。同时,公益性科研机构具有产出内容非物质性,受益对象非特定性、实现过程非市场性及获益效果滞后性和非标准性等特点,因此针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评估是一个投入产出多元化的复杂评估过程,其不同于企业的评价, 不能通过产品的市场销售利润与生产成本的比率来衡量。本文通过综合确定公益性科研机构投入、产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产出绩效、发展潜力与综合投入的匹配关系来评估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提高和后续发展动力情况。
1.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应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指标的概念要正确, 涵义要清晰,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主观判断, 对难以量化的评估因素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指标;②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反映评估对象, 不能遗漏或有所偏颇,而且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 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内容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③适用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精炼简明、易于理解并在满足评估目的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采用相对成熟和公认并且容易获得的指标。
基于德尔菲法[3],笔者选择与公益性科研机构业务工作相关的科研及项目管理相关专家若干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再参考了各级主管部门调查科研院所设定的指标体系和其他一些科研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4],综合确定综合投入、产出绩效、发展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1.2 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
公益性科研院所发展壮大所需要的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因此,综合投入可分为评价科技活动时间段内的人才投入、经济投入、资产投入。其中人才综合投入的可体现在人员的学历高低、职称高低、年龄大小三个方面;经济投入可体现在科研项目投入和非科研项目投入,资产投入可体现在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投入、非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投入。
公益性科研院所综合产出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研究开发经营效益三个方面。其中科研项目可分为人均申请获得的各级项目的项目经费额;科研成果表现为人均论文著作、科研报告、获奖成果等;公益性科研院所一般无经济收益和利润,研究开发经营效益可体现在人均总收入、技术合同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发展潜力可分为人才潜力、经济潜力和资产潜力等方面。在科研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性强的人才一般是年龄介于31~50岁之间(处于事业发展与成熟期)或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因此人才潜力可体现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硕士以上比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级职称以上比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1~50岁之间的比例以及人才和流动状况和培训比例。评估指标体系详见表1。
2 综合评估计算
评估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研究时间段内各年各个指标层要素的指标值Pi;
第二步:将指标指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各类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采用直线型无量纲指标度量法[5]中的正指标确定方法将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式中:Pi——第i个指标值;
ri ——归一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值
第三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6]确定中间层要素、指标层要素的权重Wi;
第四步:确定综合评估值Z。
式中:Wi——各i个指标权重。
第五步:分析比较计算结果。将综合产出评估值、发展潜力评估值分别除以综合投入评估值,根据最终结果的变化趋势分析综合产出评估值、发展潜力评估值与综合投入增长的匹配程度。
3 评估实例
某准公益性科研机构,随着“十一五”以来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加大,新增国家投资科研项目修缮购置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急速增加,科研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其产出绩效如何,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是否与其科研投入匹配,亟待回答。
在广泛收集2000年~2008年该科研机构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上述评估模型对该科研机构进行了评估。为了消除资料系列短、成果效益滞后的影响,采用前后三年评估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当年的最终评估值,评估结果如表2、图1。
假设综合投入、产出绩效、发展潜力的增长具有线性关系,将图中的曲线添加趋势线,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综合投入、产出绩效、发展潜力的斜率分别为0.09、0.04、0.0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综合产出、发展潜力的增长速率小于综合投入的增长速率,即该科研机构的综合产出与发展潜力相比综合投入略显不足。将综合产出、发展潜力指标分别除以综合投入,得到表3、图2。
从表3、图2中,可以看出,在投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其相应的综合产出评估值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发展潜力评估指标值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即综合产出与发展潜力变化变化不稳定。
通过实际分析发现该科研机构存在着自身科研实力、市场竞争力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匮乏,科研成果多但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而且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较大,从而导致了综合产出与发展潜力增长缓慢且不稳定。实例评估说明了该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4 结语
在分析公益性类科研机构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模型,选择评估方法,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综合产出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实例说明该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公益性科研机构综合产出及发展潜力评估有利于全面了解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情况;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将要做的工作实施引导和督促,使得科研机构能够既要着眼于当前业绩的创造,也要加强基础、重视后劲、改善管理,增强科研机构活力,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阳,王亚光,胡英.我国公益型科研机构结构调整初步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2(2):50-53.
[2]邓曼.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91-93.
[3]吴建南,白波,RICHARD WALKER.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绩效维度:现状与未来——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8(10):1-5.
[4]韩月娥,孙丽萍.国防科研院所综合评价的总体设计[J].中国软科学,1999(11).
[5]陈红.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