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2024-09-04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精选12篇)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舞蹈”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及操作实践做法,以期全面贯彻完成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提高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音乐舞蹈,体育教学,结合,可行性,操作实践

融音乐舞蹈于体育之中,就是把艺术美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教育,同时还能纠正不良的姿态,做到形体美。那么将舞蹈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是否能收到学生的欢迎呢?是否具有可行性呢?首先,笔者将对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学融入体育课堂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一,音乐舞蹈适合广大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通过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音乐舞蹈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并能够引起广大中小学生的兴趣。

第二,音乐舞蹈教学所需要的经济投入相对而言不算太高,并且不过多地受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要求(在运动场、体育馆、操场等地一样可以进行舞蹈教学)。

第三,通过调查研究,总体上,学生对音乐舞蹈与体育的关系有着积极的认可,认为它们之间关系紧密,都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作为表现形式,就某种程度而言,音乐舞蹈与体育两者相互交融,不断整合,相互促进,并且共同发展,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丰富体育运动内容。(但男女差异性较大,这与男女个性差异、生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有关。)

第四,音乐舞蹈在锻炼身体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舞蹈练习可以促进肌肉、骨骼、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反复的音乐舞蹈动作训练对提高身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都有显著作用,可以达到一定的育体目的。

第五,小学年龄阶段是感知能力、模仿能力较强的阶段,而中学年龄阶段是人生最初的定向阶段,也是最迷茫、最冲动、最富有幻想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生长期,这个时期的音乐舞蹈教育对中小学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它是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一项有力措施,因为音乐舞蹈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由此可见,“音乐舞蹈”,进入课堂,是促进美育教育实施的一种可行性行为。因为“音乐舞蹈”,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活跃身心,培养兴趣;有利于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和个性发展;对提高课堂练习效果,活跃教学气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促进美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让“音乐舞蹈”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健康的音乐舞蹈进入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音乐舞蹈”进入课堂,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以往的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徒手操来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完完全全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而我则借助音乐,让准备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课的开始部分,我选择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诸如《兔子舞》等深受学生熟悉和欢迎的乐曲,我们可以边放音乐,边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进行,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总之,让学生跟着音乐自主活动,自主练习,利用音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师所要求达到的负荷量。

二、让音乐舞蹈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1.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舞蹈和配以优美的音乐,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从而提高兴奋性,减轻疲劳感,激发机体的潜能和学习的兴趣。

2. 在学生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再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音乐的旋律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或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轻快的意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调整,使中枢神经由高度兴奋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

3. 让“音乐舞蹈”进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锻炼和健身能力的培养,陶冶美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舞蹈”这一媒介进行教学,而且外延到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培养我锻炼和健身的能力。在充满美感和韵律感的“音乐舞蹈”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

三、“音乐舞蹈”进入课堂,丰富充实了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音乐舞蹈”进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形态美的教育,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进而使美育富于体育之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在新课程教学的武术章节中,我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设计一些适合它们的音乐和舞蹈。如准备部分练习我配上健康、激昂、节奏感强的音乐,替代以往准备的徒手操练习,让学生在激昂的氛围中,认真地完成练习,使头、肩、髋等关节及全身得到充分的伸展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轻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和充实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之,“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使“音乐舞蹈”与学校体育教学相融合。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2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民间游戏融合到一日生活中去,效果明显且简单易行。

【关键词】 民间游戏 体育活动 【正文】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教师担心孩子犯规发生意外,一味地强调规则,甚至在游戏中停下来强调活动规则;许多幼儿园花很大的物力、财力添置彩塑进口教玩具。当孩子们玩厌后,这些玩具就成了被丢弃的废物,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 更有幼儿园的户外体锻、早操、运动性区域活动单调、随意、无趣,有的甚至被桌面游戏所代替。基于上述情况通过民间游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户外体锻、早操、集体体育活动、运动性区域四位一体的体育活动资源,优化幼儿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走进民间找寻教育内容

在被电视和电子游戏主宰的童年,有些东西还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打弹珠、骑马打仗、捉迷藏、丢手绢„„传统游戏的消失不仅仅是遗憾,它更带走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到操场上、阳光下、大自然中去,这比躲在屋里玩电脑游戏更能够感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使孩子们既能动身,又能动脑,同时在共同参与的游戏中,还会让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爱和沟通。

(一)收集经典游戏

许多传统的经典民间游戏如跳皮筋、滚铁环、编花篮、炒黄豆、老鹰捉小鸡等直接可以作为活动的载体。本着趣味性、生活化的原则,我们对这类民间游戏进行了整理、筛选,在孩子自主结伴玩、亲子活动、主题乐园等活动中开展,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

图1:老鹰捉小鸡

(二)改编劳作游戏

有的民间劳作动作简单,但富有趣味,如《踏腌菜》,孩子在重复简单的动作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于是我们采用假想游戏的方法,把踏腌菜设计成了一个融语言、计算为一体的体育游戏:把一部分孩子假想成是菜,另一部分拉成圈当作踏菜的人,设计出游戏的玩法,并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一棵菜、两棵菜,三棵四棵五棵菜,我们一起踏腌菜。放上盐,踩呀踩,踩出快乐健康来!”,既锻炼了幼儿的腿部肌肉,也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基本动作发展的要领,将民间劳作游戏进行改编、设计,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民间传统游戏《摇小船》和为外婆揉年糕为载体,我们把大班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增强了孩子练习的兴趣。《磨豆浆》、《打菜籽》等一系列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游戏都被这样创编出来。

图2:踏腌菜

二、创新运用于一日生活中

我们积极探索运用民间游戏的有效方式,找准落脚点,将民间游戏创新运用于一日体育活动中,与集体体育教学活动、运动性区域、户外锻炼、早操、展示活动等有机整合、有效结合,促进幼儿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与集体体育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一些民风民俗进行搜集、精心筛选,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要求,设计生成新的具有民间体育教学活动。如《老鼠迎亲》就是根据迎新嫁娶的民间传统习俗设计的一堂具有民间特色,融情境性、游戏性于一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活动以老鼠的迎亲队伍一路上过地道、抬嫁妆、迎新娘、喝喜酒为主线,以绍兴特产女儿红为材料,孩子们 图3:老鼠迎亲 在轻轻松松的游戏中掌握了匍匐爬的动作技能。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充满了情境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突破了以往传统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开辟了创新体育教学活动的新思路。

(二)与运动性区域活动相结合

运动性区域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而运动器械的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可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真正体现运动“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许多利用民间游戏制作的运动器材具有低结构、多功能、挑战层次多的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材料。如:轮胎有大有小,高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这就为每个孩子的成功提供了物质条件。孩子们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不断地练习、挑战„„这样,每位幼儿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体会到“提高了”的欣慰,“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

图4:好玩的轮胎

(三)与户外体锻活动结合

户外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以民间游戏、民间特色的运动习俗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开展“一物多玩”的探索。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提高基本动作的发展;让幼儿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操场上,随处可见的民间特色的运动器械,激起了幼儿参与户外体锻的积极性,提高了运动的效率和幼儿的坚持性。瞧,孩子们到自主选择器械进行运动,如走梅花桩、走高跷、抽陀螺、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一物多,使其“物尽所能”。如畚斗在“捉老鼠”中当“罩子”来罩住老鼠(皮球);在“飞跃障碍”中成了孩子跳跃的障碍物;在“抛接小球”中,成了很好的容器;在“舞狮舞龙”中又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龙身龙头„„

(四)与早操活动相结合

早操是幼儿的必修课之一。为了让孩子喜欢做操,更好地强身健体,我们将《拉大锯》、《马兰花开》等民间传统游戏及其音乐融入到韵律早操的创编中,加上节律性突出的民间童谣,孩子们完全地沉浸在民间特色早操之中。此外,我们在创编器械操时,充分运用了皮筋、筷子、毽子等民间特色资源,创编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皮筋操、筷子操等多种器械操,充分调动了孩子做操的积极性和愉悦性,真正使孩子在做操

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图5:皮筋操

通过民间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开发运用,体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有了新的突破;运动器械更加丰富新颖,户外活动、早操更是充满

了民间特色,趣味横生,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们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相互关系,摆脱了以往“我教你学”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发展等。

参考文献: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3

关键词:音乐;舞蹈;创新模式

现今的音乐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每一个音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和魅力,流行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泛称指,当前流行的音乐。而一个好的音乐最重要的不是辞藻如何华丽,而是在于音乐的情感是否能够打动人,往往简单明了的歌词最能够打动人的内心。那么对于音乐的控制主要是自我情感的控制,情绪的好坏,情感流露的多少都将直接影响整个音乐的品质好坏。而舞蹈也是一样,只有进入到舞蹈的世界中才能够表达自己想通过舞蹈来表达的心情或者想要说的内心独白。所以将这两种形式进行结合是对于我们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探索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進行教学时,一旦运用以往老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来进行有限的课堂讲解和灌输是远远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的,学生只是接受老师所教的,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只有采用我们实际中的例子来进行音乐和舞蹈的讲解,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进行自我思维的创新和意识的养成,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有用的,将大大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这一种实际和教学相互结合的创新将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接受到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索,更加能够让学生作为主动者,而老师作为辅助者。

二、信息化设备的利用

在现今的多媒体的社会中,每一个视频文件,或者是文件中一些关于音乐乐谱和舞蹈教学的例子都可以进行收集和剪辑来进行教学,那么在进行这一些文件的剪辑时,一定要记住它是为了课本服务的,一定要保证好课本的完整和课本的主体地位,从大的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音乐课堂或者舞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多,使得我们的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在进行音乐和舞蹈相互结合的教学课堂上就可以大量地运用我们现代的一些信息化设备来进行我们的课堂音乐与舞蹈的教育教学来进行学生的教学工作。那么这里就以视频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视频是通过人的眼睛获取画面来进行的信息获取,视频可以直接在学生的脑海中印下一个具体的画面来进行一个印记。那么通过眼睛身体和耳朵全方位的结合来进行的教育教学肯定比以前的教育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能够最大化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舞蹈基本技能

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天赋,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所能够拥有的资源来进行各自的培养,可以亲自为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套不同的训练方法来进行我们的教学,有些有天分的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高难度的教学,而那些肯努力但是天赋却差一点点的学生可以缓一缓来进行教学,只有人性化的教学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那么在教学中可以教一些基本的动作,慢慢地从基本动作开始教,到最后就可以教学生类似于立身射燕、金鸡独立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些舞蹈工作,这将大大地缓解学生的压力,并且能让学生充分地吸收每一个学习到的舞蹈动作等,再进行了这些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关的音乐或者舞蹈来进行自由的搭配。

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篇4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 也是内外统一的协奏曲, 随着舞蹈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又有怎样的重要性?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舞蹈课就是为舞蹈艺术实践而服务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说明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承的。

1.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舞蹈教学主要是传授舞蹈的表演素材, 因此舞蹈院校一般都将教学与舞台实践作为自己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人们把舞蹈排练与演出看作是“组装车间”, 舞蹈教育应尽早、尽多安排演出, 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把课堂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促进教学的再提高。舞蹈课是学生积累知识、为舞蹈艺术实践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舞蹈课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肢体动作, 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智力素质和体能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因此, 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 来促进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2.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舞蹈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

舞蹈教育是知识性教育, 素养性教育, 是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力, 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通过舞蹈教育, 使新的一代人能成为起码的舞蹈欣赏者, 成为鉴赏家和批评家。能否实现这一目的, 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 了解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和力的特征, 要能使用自己的视觉与听觉器官, 增强对人体动态的感应能力和敏感性。为此, 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参与舞蹈活动, 增强自己的舞蹈感知能力。

(2) 舞蹈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舞蹈专门人才。

舞蹈专门人才,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专业人才, 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中, 舞蹈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

(3) 舞蹈教育对审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中,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已成为共识。从王国维的“美育即情育”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情感的性质, ”现代美育家们更注重美育情感教育作用的现实效果, 它能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渗透人们的心田, 感染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当舞蹈作为美育手段时, 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从情入手, 以情带形, 以形显情, 要致力于通过美的舞蹈形式手段, 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交流, 达到振奋情绪, 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艺术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 由此可见, 舞蹈课必须与舞蹈艺术实践挂钩。离开了实践, 任何艺术和技巧都等于纸上谈兵。注重实践就是强调锻炼, 这种艺术锻炼和实践,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课所学的知识要通过实践这个平台得到检验和提高。“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 它们是相辅相承, 是不能割舍的血脉。

三、以舞蹈实践来促进舞蹈知识的学习, 以舞蹈学习来促进艺术实践的质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唯物辩证法早已把理论与实践的应有关系分析得淋漓透彻, 但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 实践应为理论提供基础和依据, 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达至“二次飞跃。”舞蹈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展示, 不仅能演, 而且也能编。让学生共同体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得以发挥。舞蹈课只是艺术知识的吸取, 而舞蹈的艺术实践则是舞蹈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提高。

四、谈谈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

刚学舞蹈时, 我对“舞蹈”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舞蹈, 但认为“蹦蹦跳跳”就是舞蹈的全部。学校开设了芭蕾舞舞集训课。这也是我在舞蹈方面成长的第一步, 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舞蹈需要基本功, 不知道舞蹈需要表现力、眼神……更多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舞蹈的内涵, 身体比较僵硬, 动作不到位, 表情也很不自然。在台上也只是勉强能把舞蹈动作做出来。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 在芭蕾集训课上, 从基本的站立姿势开始, 通过芭蕾集训我发现自己能舒展的做舞蹈动作, 走路时能保持亭亭玉立的姿态, 基本功也有了渐长, 对舞蹈的学习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 使我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经过多次在台上的实践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舞蹈课对舞蹈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课上学到的知识, 展现给大家, 再通过表演去寻找欠缺的知识, 再通过课堂去掌握。这是进步很大、提高很快的方法。这些都要归功于舞蹈艺术课的教育和实践。舞蹈艺术是无限的, 而舞蹈课是有限的, 时间长了, 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用的, 那么就要不断的再去学习、去运用。相反, 没有实践, 学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有更好的升华。

摘要:为了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本文从舞蹈课对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课的指导性中分析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并结合自身体会阐述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舞蹈课,舞蹈实践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2]魏传义主编, 《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3]参考北京舞蹈学院资料.《中国舞蹈教学》.

[4]于平.《舞蹈形态学》.

[5]赵丽敏.中国古典舞神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5

[摘要]中职学生的起点相对较低、基础较差,职业院校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塑造学生素质,突出学生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对中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进行探究,旨在创新中职教育,培养更强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结合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与不足,现代化市场的实际需求迫使中职院校立足于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出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差异性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更强技术能力、更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实现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但是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更是塑造学生人格、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主要方式。体育教育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挑战,也拥有足够的正面能量,这种特质符合德育教育的内涵。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具有充分性与必要性的。

三、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迎接挑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与全日制高中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抗压性都相对较差,这也是造成两种体制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中职学生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更容易退缩,学生没有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变得丰满和完美。这就表示,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视困难与挑战,逐步改变畏难的心理和情绪,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并积极的寻求应对措施。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体育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正视这些困难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和面对,最终赢得挑战。以长跑教学为例,由于身体素质的限制,多数学生并不能完成800米长跑,无法坚持到最后。显然,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同时来自于心理和生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挑明这一点,在开始训练前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长跑中的具体感受提前告知学生。可以向学生描述在体力耗尽时自己心里的想法以及身体的不良反应,并向学生传授如何做好心理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这样的困难。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克服这一生理极限后的收获。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会将人体的第二次呼吸告知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正视体育中的挑战,并逐步去适应和克服挑战。这就有助于学生克服内心畏难的心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处处充满挑战,只有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就达到了扭转学生价值观的目的,实现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的目的。

(二)传递正能量

此外,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传递正能量,通过正能量的正向力将学生引导成为具有正向意识、充满正面能量的优秀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宣导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值得推广值得学生借鉴且拥护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宣讲体育文化。具体而言,体育精神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体现体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要在比赛前讲述比赛的要求,并做好公平公正的裁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感受到体育竞技具有的特点,才能感受体育精神。同时,教师也应该增设文化课程,通过宣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体育精神的内涵等。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要在学生面前塑造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简单地说,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这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模范。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要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正能量。教师在体育教学的示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而不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思授课。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时可能出现失误。此时,教师应该向学生道歉,并且更详细的讲述投篮的细节,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向学生展示出自己严于律己的形象,并将这种意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教师树立正面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实践不断研讨,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建强.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6(21).

论德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篇6

下面我就肤浅地谈谈体育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几种做法。

一、严格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事假,有病上见习课,不能旷课;学生上体育课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活动中要有礼貌,不与他人发生争执,遇事向老师汇报;要求学生从集合到各种队形变化要做到“快、静、齐”,整齐划一。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们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教学细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包括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几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了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了。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了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三、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能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了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了。《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是,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不仅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会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而过重的、严厉的批评,往往会毁灭孩子的兴趣,使其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次六年级上篮球课时,一学生擅自抢用低年级同学的篮球,我及时制止时,该生竟然对我出言不逊、强词夺理,故意在低年级学生面前给我难堪。我为了不影响上课,下课后将这名学生找来谈话,这名学生仍是强词夺理,态度极差。我并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逼这位学生认错,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六年级学生是本校的最高年级,资格最老,知识面最广,能力最强,辩论水平也最高。请你把课上发生的情况再描述一遍好不好?”“知识多了,相信更懂道理、更知道明辨是非,是不是?”“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六年级的同学都与你一样,情况会怎样?”这名学生脸开始变红,明显不好意思起来。我趁热打铁,让他认识到了错误,让他明白了平时做事、做人的原则。

四、通过团体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学校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学生经常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在的班级或学校,个人行为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因此,集体主义意识很自然地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接力、拔河、篮球、广播操等集体比赛项目中,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大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所以我们应适当多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尽可能是全班都参加的集体项目。这样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多次重复体验,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升华后,将开始与祖国、与社会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主义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7

如何使得音乐与舞蹈教学能更有效的帮助提高我们音乐课的教学实效以及更好的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对如何能更好的结合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学习, 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 能够帮助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对同样关心这方面的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一、小学音乐与舞蹈结合教学的意义

明代朱载堉说:“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 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不能言。”近代更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说法, 侧面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存在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舞蹈时, 亦会受到音乐的熏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舞蹈也可以用来诠释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曾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 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 一个有形上反映人的指挥的至美的艺术想象产物之一。”可见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任何舞蹈都离不开音乐, 舞蹈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多姿多彩地展现于世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乃至音乐已经成为舞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有助于保持和提升良好的形体姿态, 塑造美的气质, 人们能根据舞蹈动作中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表达的学习, 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在音乐课堂上中, 通过音乐配以舞蹈来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通过律动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 音乐教师缺乏舞蹈基础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承担舞蹈教育工作的多为音乐教师 (只有极少数舞蹈或形体教师) , 他们绝大部分毕业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大学中的音乐专业, 正规舞蹈教育专业的拥有本科以上正式学历的专业型人才并不多。这些教师在学习期间, 大多主修声乐、器乐, 虽然有学习舞蹈, 但他们对舞蹈知识技的掌握显得不够全面, 舞蹈技能也有待提高。由于艺术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均来源于普通中学, 他们入校前大多未受过舞蹈专业训练, 舞蹈艺术素质较差, 很多学生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 对舞蹈学习不感兴趣。

目前,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 基础性舞蹈工作者还是很缺乏的。一所普通的中小学或是幼儿园一般不可能专门配备一名舞蹈老师, 舞蹈老师的角色往往由音乐老师或体育老师客串。

2. 音乐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 内容不够丰富

音乐教学并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曲获得音乐知识, 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新素质 (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 而“创新素质则是一个人素质的最高境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现在仍有有不少老师还是只求简单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 音乐课堂缺乏创新意识。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合作与探究把音乐与舞蹈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第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不能融入乐曲所营造的氛围, 也无法很好的理解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与内容, 当然也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的到升华, 对音乐作品也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三、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

1. 对教学内容和教案的具体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教学, 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形象易懂、师生共同参与的作用, 通过舞蹈也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每当遇到教材中可以进行表演的内容, 都可以事先编排好舞蹈, 然后在学生面前表演, 学生看了以后会被深深地吸引。

以下就是我对音乐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

利用舞蹈律动进行情境创设, 可以让孩子们很快的融入课堂。“舞蹈律动进教室”, 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去进行设计。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的舞蹈动作形象, 将课程中歌曲内容表达出来, 营造出适合歌曲情感的氛围、创造出富有情趣的音乐意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课堂。如蒙古歌曲《鸿雁》, 若配以蒙古族经典的“柔肩”动作, 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 更表现出一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通过这样舞蹈动作教学, 学生如亲临其境, 会更好地记住本课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提高教学的发展作用, 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普及的一个焦点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 通于创新的能力.所有的艺术实践都是创造性劳动, 没有创造, 艺术就不可能诞生和发展。

艺术教育是最能培养人的创造性的:首先, 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 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舞蹈创作是创造, 舞蹈表演是二度创造, 舞蹈鉴赏仍然是创造;其次, 艺术教育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之一。音乐与舞蹈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朦胧性等特征, 为受教育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创造的空间;再次, 音乐与舞蹈教学通过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段, 促进学生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比逻辑推理的教学更能深入人们心灵。因此, 音乐与舞蹈综合教学理应重视贯彻创造发展的原则。

3. 合理运用舞蹈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可以很好的结合舞蹈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音乐教学改革, 找和开创出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新模式, 这是小学音乐教育更好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努力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由以往的复制者转变为创新者, 由以往的施教者转变为交往者, 由以往的评判者转变为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 课堂语言要融情于声, 让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 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理想中的教学情境, 学生将转变被动的学习的方式, 换以主动、探索、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将促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运用时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过这个论题的研究, 使自己提高了对音乐教学中配合舞蹈教学这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教学手段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的认识将在往后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 本文希望通过这个研究, 使自己提高对这方面的认识, 同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鑫.略论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5卷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3]纪文英.关于音乐课舞蹈教学之我见.陕西教育, 2002年06期.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8

一、研究目的

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校园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舞台, 一个学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好坏体现出学校学生群体运动的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大小。社区体育社团多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研究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社团的关系, 把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 既发挥各自的主体功能, 实现资源共享, 又促进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了自愿性、组织性、共同性、非营利性的社团性质, 并在社团发展方向上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 即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社团群体。体育社团是社会社团的重要类别, 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校是教育机构, 它有别于社会环境, 学生体育社团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它的性质应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体育团体。但二者却有相似相通之处。《北京奥运体育行动规划 (群众体育部分) 》明确了2008年前群众体育的任务和目标。到2008年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标准的人数占受测人数的70%, 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人数要占到97%以上……《规划》指出, 到2008年, 100%的街道社区居委会、75%的乡镇和50%的村委会要有“全民健身工程”,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使100%的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 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以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到2008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争取达到25000名。当前社区体育社团面临社会转型阶段, 在城市中随着节假日的增加, 人们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也随即增加;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 人们寄希望于体育活动来释放工作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在逐步扩大。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呼之欲出。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对学生体育社团、社区体育社团的发展进行座谈, 通过大家的讨论来收集、研究有关学校、社区体育事实的数量性资料, 得到了基本的研究数据。

2. 问卷法。

对学校、社区的1000人进行了问卷调研, 收回970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97%。

3. 实地研究法。

通过访问的方式, 实地研究收集有关价值、行为或社会过程的定性资料的方法。此方法比较注重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他要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对特定场所里的行为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寻找这些行为产生的背景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 寻找它们对社区体育内的社会活动、居民关系等的影响, 并力求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

4. 文献分析法。

通过书籍、互联网收集分析各种文献档案, 统计资料, 对学校、社会体育社团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

四、研究内容

1.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的比较, 如下表。

2.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社区选取1-2个体育社团做试点, 在高校同类别体育社团中选取体育骨干, 进入社区参与社区体育社团建设, 对社区体育社团进行合理化的改革和完善, 健全体制、完善管理, 注重社区体育的特殊性, 满足不同年龄、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的基本接受能力, 对症下药, 尽快将社区体育社团纳入正规化道路。

3.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团体相结合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内选拔体育精英骨干参与社区体育建设, 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难题, 同时社区也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社区体育市场和潜力在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帮助下得以发挥, 社区体育文化逐步建立。与不同层次、社交圈的人群不断接触、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集体, 为人际关系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机遇。难点:如何平衡社区体育中学生自我完善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性质如何定位, 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否由学校与社区共同来承担, 学生在学校体育社团中是否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学生体育骨干的选拔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等等。

五、研究意义

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是体育活动的主体, 是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团队精神、拼搏力量、组织观念都是十分宝贵的。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长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十分便捷、有效的方式, 随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增加、地位的强化、作用的不断增强, 社区体育研究也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它对了解、分析社区体育现状, 发现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社区体育问题的对策、方法, 提高社区体育管理的效果等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利用二者地缘关系, 取长补短, 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最大限度地发掘潜力, 实现共赢, 对繁荣学校体育社团、社区体育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六、结论和建议

1. 促进学生、居民参与, 形成学校、社区和谐氛围。

无论是学生体育社团还是社区体育团体都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活动形式的感召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效果的同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吸引广大同学、居民积极参与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作为学校文化、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和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改善居民生活方式。

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是同学们所乐于参与的, 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生与社区居民所共同向往的,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生活, 担当社区体育指导员, 是个双赢的活动, 有助于学生提高个人能力, 适应社会;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学校、社区资源的整合, 增强学校、社区的凝聚力。

学校置身于社会之中, 同社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元素, 学校同时又是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大环境, 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与社区进行体育资源 (场地、设施等) 共享, 能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弥补了社区体育资源匮乏, 为全民体育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4. 升华学校体育文化、辐射社区体育文化。

学生体育骨干进入社区不仅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匮乏的问题, 也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同时也搞活了社区体育的各个组织、俱乐部等。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活动交流, 将高校中先进的、正确的、健康的体育技术、体育思想、体育文化带入社区, 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娱活动, 鼓舞了社区居民健康的身心。大家共同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精神、体育意识、体育价值取向都将成为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要: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校园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舞台, 一个学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好坏体现出学校学生群体运动的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大小。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社团的管理, 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 促进学校、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生体育社团,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任远金, 陈双.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结构特征及特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49-152.

[2]许春煌.厦门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4) :33—38.

[3]张建新.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 2005, (4) :19—21.

[4]中国体育报.2002-07-25.

[5]樊柄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王凯珍.社会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张兆斌.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5) :51—53.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9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 这类人才将作为国家的服务或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业应用人员, 同样, 作为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也应符合这一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育人员应充分体现出职业特点, 从而在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中不断融入专业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运动技能等。高职学院在强健的身体作为保障的基础下, 才能完成未来高质量的工作要求, 这就需要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而开展。

2、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必要性

2.1、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 众多高职院校以“合并”或者“升格”等形式而建成, 在较短时间的成立下教学方面理论与经验严重不足, 所以多数高职院校均借鉴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方式,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 确立教学目标, 选择适合本院校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方法, 所以将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突出自身特色的必然选择。

2.2、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目标性培养性质, 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或者管理基层的专业技能人士, 他们需要具备踏实、务实的特点, 并在岗位上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而得到能力的提高。有些特殊专业如机械电子专业, 需要在车间中抵抗噪音、高温等环境下作业, 面临高难度和恶劣环境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耐力的身体素质。而这些体能训练都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 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殊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2.3、就业形势的竞争与压力

据调查,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面对如今的竞争压力, 不能全归根于社会需求供应量少, 也在于学校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为了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 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相近的体育课程, 选择的教材内容应包括对工作环境 (噪音、高温、高压等) 、工作形式 (动作要求、身体姿态、强度等) 、工作性质 (脑力、体力、心理等负荷强度等) 方面的综合考虑。有些公司招聘加试对耐力的测验, 择优录取, 在此方面也说明了体育教学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而设计, 改善就业形势。

3、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发展对策

3.1、结合专业性质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根据职业特定的需求, 选择与职业联系较紧密的训练内容, 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体能、技能训练下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职位要求的人才。例如:农林与园艺类学生要学会适应草原、森林等自然条件的考验,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战胜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强健身体;而地质测量、铁道、建筑、电力等专业的学生需要保持该水平的体质健康, 故在体育课程中应尤其注重对攀登、拓展、户外运动等能力的培养;另外, 警院类学校则要注重对学生的格斗、散打、拳击、田径等体育项目的训练;而金融类、医疗卫生、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培养学生的保健、健身等能力。

3.2、结合专业特色改革教材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不仅仅应包含高校的普遍性, 还应该突出本院的特色, 并培养与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需求的终身体育性质。指导高职院校的教材改革原则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关联性原则。该关联性是指教材的选材内容 (体能、技能) 应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符合、相接近, 在体育项目训练中使学生意识到该训练对其岗位职能的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2) 针对性原则。长期的专业岗位工作需求, 容易对人们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形成职业病, 故在教材选编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岗位需求, 安排多项岗位保健操、预防和康复性运动项目训练。 (3) 终身性原则。教材的改革选用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身体素质和保健, 更应该重视对体育理论体系的讲述,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训练目的与方法, 在不断地健身和预防锻炼下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3.3、改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 通过将体育教学评价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 故尤其要注重体育训练对专业技能和职业体能的促进作用, 加强在该方面的评价水平, 并及时对结果分析总结, 不断改善和完整体育教学方式。要善于在不同情况下合理运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两种方法, 关注对学生的情感、心理、态度、沟通、合作等能力的考核, 并综合学生的职业体能、技能水平, 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综合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职业特点[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2]龙宇.刍议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6) .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普通中学学生160人(男生),年龄在16~17岁。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数字期刊网(CNKI万方等)查阅大量与学校定向越野有关的文献资料。

1. 2. 2 问卷调查法

对所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10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锻炼感觉量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且内部一致性均大于0.7(在0.72~0.91之间),量表从侧面反应了锻炼参与者的运动愉快感,它是测量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较理想的工具。

注:*表示P<0.05。

1. 2. 3 数理统计法

对所实地测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对比分析

2 . 1 定向越野运动简介

定向越野运动起源于瑞典,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户外体育运动项目。所谓定向越野运动是指利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运动员需凭个人定向技术、地图阅读能力、指南针运用及自己思考判断,寻找赛会预先放置的各控制点。控制点的位置是预先绘在地图上,当运动员到达控制点时可以找到控制点标志,运动员利用附在标志上的密码夹在控制点适当之位置上打孔作记,证明他曾到达该处。但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的路线一般没有限制,通常两点之间的路线会有两个以上的选择,寻找完成所需到达之控制点后,必须返回终点报到。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

2 . 2 定向越野运动与中学体育课相结合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设计

以泰安市第一中学160名(男生)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对每一名学生进行1500m的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人数分别为80人进行研究。实验时间2013年5~6月共4周。实验方法:实验组学生体育课主体部分为15min左右的定向越野个人赛和团体赛(2~4人),每周2次课,每次课场地不变且设置15~20个检查点,但检查点每节课更换也就是说路线更换;对照组学生按教学计划每次课进行一次约15min左右耐力素质的练习。实验后对160名学生再次进行1500m的测验,从而对实验前后测试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2.2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2.2.2.1 学生实验前后 1500m测试成绩分析

在同等成绩的基础上,在通过4周体育课的锻炼,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1500m成绩提高幅度比对照组的大。

2. 2. 2. 2 学生积极性调查

我们对实验组80名学生进行3周新型体育课后发放问卷,调查发现有62名学生(占总数的83.33%)对定向越野运动有兴趣,只有2名学生(占总数的2.56%)对定向越野运动无兴趣(见表2)。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组学生参加定向越野运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为我们的授课奠定了基础。

2.2.2.3 课后学生主观感觉调查

多数学生认为能够适应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体质和心理同时得到了锻炼,有82.5%的学生认为课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有70%的学生认为定向越野运动提高了他们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见表3)。由此我们得出,大多数学生可以认可这种新型体育课,但是也有22.5%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体育课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这可能与我们的准备工作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无关系。

2.2.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锻炼感觉对比调查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160名学生分别发放问卷(锻炼感觉量表(EFI)、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从表4结果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EFI测试结果除安静感(P>0.0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其它3项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学生参加新型体育课时积极性较高,疲劳感较低。

2.2.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我们所调查的160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前后16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且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变化较明显16分以上学生明显增多,对照组学生变化不明显。

2.2.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形式的体育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值进行t检验(见表6),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差别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实验后两组差别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由此,可以说明新型体育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1)经过4周的教学实验我们得出多数学生对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部分积极性较高,而且能把课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因此定向越野运动可以引入中学,并与现行体育课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体育课。

(2)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新型体育课能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符合我国现在正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方向。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11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8-01

职业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性,而具有基础性,是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打基础。而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体育教育来说,中职体育教育和普通体育教育存在共性,共性中又有不同,共性体现在;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中职体育教育明确突出了学科教学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中安排重点项目辅助练习,以保证体育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安排本专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和使用技能的体育训练,以使他们能适应本专业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就是说,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完成对学生身心培养任务的同时,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专业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那么,中职体育课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中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工作在生产一线,除了具备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专业不同,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不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不同。可以说,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中职教育服务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由于信息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各新兴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身体培育。

二、中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若干策略

1、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职体育与专业结合教学效果的高低,如果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很难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与专业的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抓好对体育教师相关专业的培训,强化体育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拓展体育教师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要“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量成倍增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更新周期大为缩短,教师要不断掌握和补充新知识,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教活、教准,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现今在职业学校里开展的绝大部分体育活动项目与学生的专业需求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如通过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而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满足学生专业的一些需求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计算机、财会电算化等专业要求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因此教学中宜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模特、礼仪等专业要求身体姿态和腿部力量,因此教学中宜多安排形体课、健身操、艺术体操、跳绳、毽球等运动项目。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达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所学专业不断变化。因此,体育教师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行的。首先,体育教师要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课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抛开以往强调系统性、统一性、竞技性、规范性、纪律性的陈旧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专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以使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对特殊专业的课程,可自编教材,以求更好地搞好教学。

4、中职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体能、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中职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且要渗入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寻找突破口,展现体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追求,转化成学习体育的动力,从而达成体育与专业的双成长。

参考文献:

体育与舞蹈相结合 篇12

一、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充分展现和提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自身的品德、修养、形象, 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满腔热情地去从事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优美的示范动作、生动有趣的讲解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形象表情也能给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 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心情感到愉悦, 并在愉悦中接受学习。

二、要善于灵活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材教法的选择搭配上, 应把单调枯燥的内容与灵活丰富的教法合理搭配。例如在各种跑的技术教学中, 如果纯粹从跑的技术上着手,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致, 特别是中长跑和接力跑。为此, 在接力跑的教学中, 要尝试采用游戏比赛法进行, 具体做法如下: (1) 名称:十字接力。 (2) 场地器材:半径为10米和11.5米的同心圆, 接力棒四根, 皮尺一卷。 (3) 游戏方法:把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甲、乙、丙、丁四组, 分别站在互相垂直的四条直径上且背对圆心, 各队排头手持接力棒站在规定的起跑线上, 待教师发令后, 学生沿逆时针方向跑动一周, 然后把棒交给本队第二位同学, 依此类推, 先完成的队获胜。 (4) 规则: (1) 必须在规定的道次内进行。 (2) 在超越队员时必须从外侧进行。 (3) 接力棒掉在地上由本人捡起继续进行。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活跃了课堂氛围, 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弯道跑技术和传接棒技术,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善于把握提问的方式, 语言要生动、形象、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语言清晰形象, 语速适中, 而且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和节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甩鞕子”, 形容掷标枪和排球扣球技术的最后用力动作, 就很形象, 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在耐久跑教学中先请个别学生背诵毛泽东的诗词《长征》 (注: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然后集体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鼓舞学生的士气,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提高练习的兴趣和质量, 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四、要善于运用游戏比赛法和新兴体育运动实施教学

游戏有集体项目, 也有个人项目, 教师要按照课的内容, 选择适当的游戏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练习密度和质量。如素质教材, 就可以较多的采用游戏比赛法来进行教学, 把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素质揉和在一起。这样使学生不仅完成了练习内容, 而且增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各种新兴体育运动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喜和清新的感受,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开发有利条件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推波助澜。

五、要善于把握“放松时机”

为了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放松非常必要。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放松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在每次运动后, 让学生充分做好放松活动, 使学生减少疲劳反应, 尽快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值得注意的是, 放松活动的方法很多, 如游戏放松法、舞蹈放松法、逗趣放松法、入静放松法 (意念放松) 、瑜珈等, 但要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相衔接, 还要注意善始善终, 教育学生切忌强迫自己的身体去经历“冷启动”和“急刹车”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上一篇: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下一篇:烟气脱硫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