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外营养

2024-10-05

肠内外营养(共10篇)

肠内外营养 篇1

大量研究表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4~7天为应激期, 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 热量消耗增加, 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且由于颅脑损伤及其并发症所致胃肠功能和机体代谢紊乱, 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 我们采取早期分阶段肠外加肠内联合给予营养支持, 量由少至多、浓度由低至高循序渐进;肠内量由少到多, 肠外量由多到少, 直至完全过渡到肠内营养方式。对我科2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随机抽取2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42岁, 其中男16例、女11例。因车祸致颅脑损伤者19例, 高血压致脑出血者8例;GCS评分:3~5分6例, 6~8分17例, 9~10分4例, 其中22例接受手术治疗。

1.2 营养形式及方法

患者入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 未手术患者于伤后24 h, 手术患者于术后24 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 于3~5天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开始肠内营养时, 先用温糖盐水500 ml缓慢滴注, 以观察胃肠功能情况。其后以稀释的瑞素 (NS 250 ml+瑞素250 ml) 进行肠内营养直至纯瑞素。根据患者胃储留量和临床表现 (是否存在反流、误吸, 腹胀、腹泻) 判断对肠内营养是否耐受, 逐渐增加到1 500 ml~2 000 ml/d (Kcal/d) 并维持治疗。递减肠外营养至停止。

2 结果

27例患者在伤后2~5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5~7天达到1 500~2 000 ml/d的鼻饲量。其中13例按常规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耐受良好。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 隐血试验呈阳性,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创伤后早期影响肠内营养支持的常见并发症是在伤后一周内出现的消化症状, 以腹胀、呕吐、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多见, 一周后则以腹泻和便次增多为主。9例患者因而暂停肠内营养改肠外营养, 经对症处理后, 在短期内好转并恢复肠内营养。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因意外伤害, 病情严重, 家属多恐惧、烦躁, 丧失治疗信心。因此, 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 讲明肠内外营养的目的及意义。同时告知其病程长, 经济费用高, 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提高救护效应。

3.2 一般护理

(1) 配制营养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可选用外周或中心静脉输注, 以中心静脉为宜, 常规每天穿刺点消毒。营养液应24 h内匀速输入, 避免引起明显的液体高渗状态, 并定期复查生化指标。

(2) 导管性脓毒症是接受肠外营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如寒战高热、血白细胞升高和高糖血症等) , 若无其他感染灶可解释, 则可认定导管性脓毒症已存在。应立即拔除静脉导管, 留管尖培养, 改为外周输液。

(3)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经临床验证, 发生率可高达62%。同时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 易引起肠道感染。因此, 鼻饲期间应观察、记录粪便性质、颜色及其次数并告知医生;保留标本送常规检查或培养。遵医嘱服用助消化药、抗生素及止泻药, 如多酶片等, 必要时暂停鼻饲。此外, 还应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可用温水清洗后涂氧化锌软膏及红霉素软膏, 防止皮肤溃烂、发炎。如出现脱水症状时按医嘱补液。鼻饲用物应严格清洁消毒, 每天更换用物1次, 每次鼻饲后空针及碗清洗后用沸水冲洗。

(4) 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 肠蠕动减弱, 加上鼻饲少纤维性食物, 致使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 水分被过多吸收, 造成粪便干结、坚硬和排便不畅。应调整营养液配方, 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必要时给予缓泻药或用开塞露通便。

(5) 逐渐使患者适应肠内营养。受伤后8~72 h, 此期患者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 胃肠蠕动减慢, 贲门松弛, 鼻饲时快速灌注大剂量的营养液易出现反流现象[2]。开始鼻饲和滴注时营养液用量宜小, 用加温器加温营养液, 如鼻饲每次约50~100 ml, 持续滴注每小时约50 ml, 以后逐渐增量。输注过程中, 注意营养液的温度、滴速, 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及呕吐物。每次鼻饲前或滴注间隔4 h, 应用空针 (50 ml) 回抽胃内容物, 若≥100 ml, 应停止鼻饲并报告医生。间隔2小时后再次回抽, 若<100 ml, 开始鼻饲。鼻饲后或滴注间隔4 h时, 用20~30 ml的温水冲洗导管。

(6) 本类病患者多为意识不清、咳嗽及窒息反射缺如、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应防止呼吸道误吸。每次鼻饲前应观察患者口咽部情况, 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协助, 一旦发现鼻饲管盘曲在口腔要及时处理。留置胃管时应在常规长度的基础上增加5~10 cm, 置入胃管长度要有标记, 随时检查是否有脱出现象。

(7) 每次鼻饲前应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进行。检查方法:一是直接抽吸胃液;二是将听诊器置于胃部, 同时从胃管注入10 ml空气, 有气过水声即在胃内;三是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碗中, 无气体逸出即在胃内, 如有大量气体逸出, 证明在气管内。

(8) 长期鼻饲者, 每周更换胃管经鼻腔重新置胃管1次。置管鼻腔每天滴液体石蜡油适量, 以减轻胃管摩擦力, 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

(9) 由于不经口饮食, 要特别重视口腔卫生, 以防真菌感染、腮腺炎等, 每日口腔护理3次, 并观察口腔黏膜状态。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应定时翻身拍背, 预防痤疮和坠积性肺炎。昏迷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 消化液分泌减少, 鼻饲应缓慢逐步开始。

(10) 进行鼻饲饮食前, 应先吸净痰液, 抬高床头30~45°或半坐位抽吸胃液观察消化情况, 如未消化, 应暂不喂食。进食半小时后, 再降低床头, 此段时间内尽量不要吸痰, 以免造成胃内容物反流而吸入气管和肺内, 造成吸入性肺炎。出现反流时, 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内反流物。同时暂停管饲, 记录反流量, 并行气管切开和口腔护理。

(11) 脱管多因患者烦躁时自行拔除或翻身时不慎脱落。护理中应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 以求舒适、安全, 查明鼻饲管位置, 固定于前额。每次输注完毕后冲洗鼻饲管, 避免堵塞。

3.3 并发症护理

3.3.1 应急性溃疡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处于应急状态而致胃肠血管痉挛, 黏膜坏死, 发生神经源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护理中应严密观察,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3.3.2 高糖血症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高糖血症与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有关。一方面, 过于强调伤后营养补充, 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另一方面, 机体由于应激反应, 肾上腺素水平增高, 代谢加快, 血糖增高。护理中应掌握正确的血糖、尿糖测量方法, 避免各种影响因素, 严密监测血糖。

4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时间长, 热卡消耗增加, 伤后长期营养支持尤为重要。重度颅脑损伤后24~48 h内给予营养支持, 可减少体内组织蛋白的丢失和自身能量消耗, 满足机体高代谢能量需要, 维持机体各脏器能量需求[3]。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 不但有效改善了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 保证了各种营养成分补给, 减少了低蛋白血的发生率;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 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救治效果, 满足了患者代谢需要, 减轻了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 减少了反流、腹胀等并发症;同时减少了ICU住院时间, 降低了治疗费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 未手术患者于入院后24 h, 手术患者于术后24 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 310天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结果 本组27例患者, 其中21例在伤后25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57天达到1 5002 000 ml/d的鼻饲量。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 隐血试验呈阳性;9例因严重腹泻由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 经对症处理后, 在短期内好转并恢复肠内营养。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并进行有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 同时减少ICU住院时间, 从而降低治疗费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肠内外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金仙妹, 王海燕.危重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485~487.

[2]曾斐, 白奕斌.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7) :923.

[3]黎介寿.严重创伤患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 1999, 15 (6) :405~406.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2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7-01

肠内营养支持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使用更加广泛。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对于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只要病情许可,能源物质供给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尤其是创伤、应激后的危重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为术后尽早进行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改善其预后。2007年---2013年期间,我科对23例胃癌行根治术,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期间共收23人胃癌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11例行全胃切除,6例行远端胃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

1.2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祖选用复尔凯(Folcare)鼻肠管。术前将营养管与胃管一起置入胃内,术中由术者将营养管送入吻合口下方的空肠内,与胃管保持40cm以上的距离,以避免营养液反流至胃管内。术后24h营养管内滴注能全力500ml,开始以10~20ml/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增快至50~60ml/h。术后48h,营养液可增快至1000ml,滴速可增至80~100ml/h,如无不良反应,术后72h后滴入1500ml/d。持续重力滴注,术后早期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内营养支持,给予白蛋白、脂肪乳等治疗。

1.3 心里护理 护士应首先了解病人的心里状态,加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EN开始前,向病人介绍术后肠内营养的方法和优点、注意事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2.营养管的护理 营养管的维护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完成的关键

2.1营养管选择质地较软的细管,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易于插入。

2.2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避免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活动时管道脱落。术后分别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营养管,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由于护理得当,本组无一例脱管。

2.3输注前后分别用20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隔4~6h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所有患者因护理方法得当无营养管堵塞现象发生。在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早期,最好同时胃肠减压,有利于防止发生误吸。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自我感觉及有无腹痛,腹胀等反应,一旦发生,暂停输注。

2.4营养液管理 在输注营养液时,各环节必须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肠内营养液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一旦被污染将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患者腹痛、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无菌容器和管道,并且每日更换。营养液现配现用,每瓶输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夏季不得超过4小时。配置好的肠内营养液或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如暂时不用,应置于4摄氏度冰箱内保存,超过24h,不得使用。

2.5营养液的温度 输注营养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冬天使用输液恒温器,安装在复尔凯输液泵管的下段,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2.6输注营养液时患者应取半坐臥位(30°~60°),鼓勵患者床上活动。

3 讨论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简便、经济、实用,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介寿.肠内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1998,2(1):1-2

[2]周立生,刘俊,江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意义[J]上海医学,2006,8(29);544---546

肠内外营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ICU患者90例。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男28例, 女17例;年龄15~75 (42.15±10.35) 岁;其中有肺心病12例, 急性胰腺炎17例, 脑卒中16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6例;年龄17~76 (43.89±10.39) 岁;其中有肺心病11例, 急性胰腺炎16例, 脑卒中18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原发病治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并根据公式推算出基础需求能量。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1.3 观察指标

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 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ICU治疗时间[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中发生并发症2例 (4.44%) , 包括出现中心静脉导管败血症1例和恶心呕吐1例,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 (20.00%) , 包括出现了中心静脉导管败血症3例和恶心呕吐6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同时, 试验组在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主要反映了机体营养状况和代谢状况, 国内有研究表明, ICU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着密切的联系[3]。本次研究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表明肠内营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对ICU患者的肠源性炎性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有效促进了机体的分解代谢减轻, 最终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观察2组患者的氮平衡发现, 试验组为持续氮平衡, 对照组为负氮平衡, 由此提示, 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具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同时, 试验组患者在ICU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主要原因是试验组患者在全身营养条件改善、高代谢状况、机体高分解得以纠正的情况下, 病情恢复加快[4,5]。

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效地解决了ICU患者进食困难的问题, 具有众多方面的优点[6]。但在应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护理不当则可能引起肺吸入、营养液潴留、腹泻、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 从而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影响[7,8]。因此需要预先做好患者的营养评估, 加强监测, 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 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氮平衡, 提高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ICU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ICU治疗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原发病治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试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 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ICU治疗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 ;试验组在ICU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肠内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 能有效促进患者氮平衡, 提高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ICU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ICU,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李敏.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09, 18 (10) :2103-2105.

[2] 李付华, 郭学娜.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与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5) :102-104.

[3] 王素宁, 吴昊, 劳志刚,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转归不同重症患者的疗效[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11 (1) :270-271.

[4] 阿尔孜姑丽·阿布力孜.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3) :84.

[5] 昌震.ICU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3) :6333-6335.

[6] 姚俊利.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

[7] 王玉.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3.

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篇4

【摘要】目的 对ICU病房患者给予肠内营养(EN)后的护理,提高肠内营养护理水平,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产生,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方法 :对ICU病房中30例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体会 合理规范的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危重病患者的腹泻、误吸、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危重病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67-02

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大大改善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在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经过规范、合理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通过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共30例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观察病例2013年3月~2014年10月危重患者中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81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都愿意全程配合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前期评估与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进行置管评估,选择柔软的、型号合适的、对胃酸不敏感、不刺激的肠内营养管。置管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告知置管有可能引起的呕吐、呛咳等不适,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无菌操作在配制营养液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配液室要严格消毒,配好的营养液要当日一次用完。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操作者的手及病人皮肤要进行严格消毒。选用含终端滤过器的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器, 可有效防止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2]。长期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道。

2.3管道护理导管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固定的两翼缝在病人发皮肤上,导管分叉处用胶布固定,注意观察缝线处有无松动、脱落,检查有无回血,导管是否通畅。每日应更换输液管道1次,更换管道时,静脉导管与输液管连接处用碘伏涂擦;更换输液管时,输液器管夹一定要夹紧,防止空气进入,接头处要旋紧,防止松脱、漏夜。输液瓶内液体不可滴空,以防止造成空气栓塞。

2.4穿刺部位护理在静脉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溶液消毒导管入口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cm的圆形范围,并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敷料一般选用透明敷贴,可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每2天更换一次,如有出汗较多、敷料卷边、穿刺处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

2.5输液时的护理

2.5.1 注意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每日所需液体在18~20小时内输完。

2.5.2观察病人反应 加强巡視病人,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发热、口渴、多尿、昏迷等不良反应,查明原因,及时对症处理。

2.2.3输液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2.5.4滴速减慢多见于导管扭曲、体位改变、导管内有血凝块形成等引起,根据具体情况排除诱因。

2.5.5导管滑脱导管随呼吸运动进出,可发生移位或脱出,应在置管时作好固定。

3并发症护理

3.1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臂丛神经损伤、颈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损伤、导管扭曲或折断等,主要在操作中以预防为主,护士应熟悉穿刺部位的组织解剖结构,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及要领,护理中应加强巡视,多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2 感染感染是肠外营养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配制营养液和穿刺置管均应严格无菌操作,营养袋及输液器每天更换1次。常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积极治疗体内原有的感染灶。

3.3 静脉炎的护理因导管感染、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液中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较多,导致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大大增加。根据美国INS静脉炎分级标准,I级静脉炎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停止在此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d,20 min/次2。

4小结

在ICU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和严格规范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草案)[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295-298.

[2] 王海明,李松林.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用于外科危重患者58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8,30(16):6-68.

肠内外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 年龄23~89岁, 平均年龄 (49.5±3.4) 岁;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 每组35例。A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 年龄23~89岁, 平均年龄 (49.5±3.4) 岁;B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 年龄23~88岁, 平均年龄 (50.5±3.8) 岁。排除患者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代谢性疾病史、炎症性肠道等。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文员会批准通过,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7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临床检查、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等, 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持机体酸碱平衡。A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机械通气后, 留置胃管, 采用24 h连续滴注和输液泵, 以鼻饲方式补充肠内营养液, 第1日控制在30%, 若患者未出现异常则可在第2日增加患者机体所需热量, 并与静脉输注配合使用, 以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为最佳。B组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后, 于48 h内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混合液 (深静脉导管24 h滴注) , 成分为电解质、脂肪乳剂、微量元素、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 配制过程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操作, 保证其无菌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情况, 检测机械通气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等,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3]。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ICU病房内多为危重患者, 尤以营养不良者居多, 容易造成脏器衰竭,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故临床营养支持意义重大。目前, 临床中普遍以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为主[4], 该次研究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在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营养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患者的炎症反应, 减轻了机体的分解代谢, 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 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而临床监测机体营养状况与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为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等, 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低蛋白血症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5,6]。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则可反映出机体骨骼肌肉群、脂肪组织的营养情况, 成为临床评价慢性营养障碍的主要指标。该次研究中, 肠内外营养支持前后指标水平变化不明显, 究其原因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因此, 临床上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监测肠道功能[7,8], 全面评价后选择适宜的途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 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 有效的满足了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热量需求,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 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35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作为A组, 另35例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作为B组,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A组 (肠内营养支持) 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 B组 (肠外营养支持) 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42.8±3.9) g/L与对照组的 (34.9±3.3) g/L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 有效的满足了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热量需求,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振杰, 刘端绘, 陈泽宇, 等.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5) :47-48.

[2]冯勇.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 :53-54.

[3]刘励军, 华晨.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 (1) :1270-1272.

[4]宁为民, 朱丽涛.不同营养支持途径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53-54.

[5]欧荣群, 陈晓华, 李代彪.营养支持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6) :27-28.

[6]Guièze, R., Lemal, R., Cabrespine A, et al.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 lan tation[J].Clinical nutrition, 2014, 33 (3) :533-538.

[7]Aidar R.Gosmanov, Guillermo E.Umpierrez.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during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13, 13 (1) :155-162.

肠内外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在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2月接受肝胆开腹手术患者共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平均 (51.7±23.6) 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 每组30例。本次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术前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营养方案

A、B组患者均在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 术后12 h内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空肠营养管在术后第1天开始供给热量。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营养液。

A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供给100 k Cal/d的热量, 术后第2天和第3天供给的热量分别为600 k Cal/d、1000 k Cal/d, 第4天达到最大值, 摄入不足的热量由外周静脉营养 (PPN) 补充。

B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供给100 kcal/d的热量, 术后第2、3天均供给200 k Cal/d, 术后第4、5天增至400 k Cal/d, 于术后第6天增至最大值600 k Cal/d。摄入不足的热量由外周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PPN+TPN) 补充, 根据患者的情况优先考虑由TPN补充。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7天经口进食 (OI) , 当经口进食的热量超过500 k Cal/d时予以停TPN, 超过1000 k Cal/d时予以停空肠营养。当患者出现无法忍受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时, 即终止肠内营养。两组患者的营养供给见图1和图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引起的并发症 (腹痛、腹胀、腹泻等) , 观察并记录肛门排气恢复时间, 比较住院时间及第7天和第10天的营养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发生腹痛、腹胀和腹泻等消化并发症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相对于B组较为延迟,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在术后第7天及第10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中心, 有合成、储存、分解、排泄、解毒和分泌等多种功能, 胆道是肝脏的分泌排泄通道。肝胆患者往往有胆盐合成和肝肠循环障碍, 直接影响肠道摄取营养物质的吸收, 特别是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肝胆手术的患者机体多处于严重应激状态, 糖原分解和异生增加, 肝脏处理葡萄糖的功能受损, 糖耐量下降, 血糖升高, 机体蛋白质分解加剧, 释放大量氨基酸, 而肝脏利用氨基酸的能力下降, 因此机体消耗大量的支链氨基酸, 血中支链氨基酸减少, 其他氨基酸增加, 尿素氮排出量增加, 出现负氮平衡, 从而肝胆外科患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受此影响, 术中意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都非常高, 轻者伤口愈合不良、伤口裂开, 重者则可发生术中大出血, 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等。肝胆手术肠道低灌流和缺血引起术后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吸收能力降低, 影响术后早期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和对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5]。已有研究表明, 肝硬化或胆道疾病患者采用肠外营养并不足以促进其蛋白质的合成, 而应用全肠外营养时, 肠黏膜将废用、萎缩, 屏障功能发生障碍, 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 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最佳的营养治疗。自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在临床应用以来, 其在肝胆外科危重患者围手术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或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认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小肠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4~8 h即已完全恢复, 术后6~12 h小肠就能接受营养物质的输入,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多种好处[6,7,8,9]。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表明, 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 可以促进胃肠蠕动, 从而促进消化液和胃肠激素的分泌, 促进肠屏障功能的恢复, 减少肠道细菌的易位[10,11]。门静脉提供70%的肝脏血流, 肠内营养在增加肝门静脉血流的同时, 也增加了肝细胞营养因子的水平, 改善肝肠循环, 为肝细胞的修复和肝脏再生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12]。但早期全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容易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并发症而无法耐受, 从而中止肠内营养治疗。因此, 本研究致力于找到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消化道术后肠内外联合营养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致力于寻找最佳的联合营养方案, 减少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13,14]。

本研究发现缓慢增加肠内营养液摄入量的B组比较早期较快增加肠内营养液量的A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减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两组肠内营养治疗方式, 可能与A组肠内营养剂量过早增大, 手术早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胃肠功能可能紊乱, 过快过多的给予肠内营养液, 必然增加胃肠道负担, 使胃肠功能进一步紊乱,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出现。

肠内外营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的临床资料, 以是否低热肠内营养治疗为数据分层依据, 将所有患者分为肠外营养治疗和肠内营养+低热肠内营养治疗两类。随后分别从两类数据中随机抽取75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1, 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及术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消化道肿瘤患者, 无严重肝胆胰脾相关的疾病。②无营养制剂过敏史, 且术后的营养治疗所用制剂为低热量制剂。③肿瘤性疾病仅为消化道肿瘤, 不伴有其它恶性肿瘤性疾病。④患者意识清醒, 无昏迷或意识模糊症状。⑤凡不符合上述筛选条件中任何一条者均排除, 不纳入研究范围。

1.3 方法

1.3.1 实验组 (n=75)

因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消化道肿瘤患者, 为避免插管营养治疗对术后创伤部位造成损伤, 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穿刺点依据术式的不同进行选择, 穿刺完成后经穿刺针套管置于营养管 (长度约20 cm) , 退出穿刺针并于穿刺点行荷包缝合固定。将营养管由腹壁穿出后固定于腹壁, 并保持营养管通畅性良好。术后1 d, 患者生命体征和认知意识等稳定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制剂为瑞能 (华瑞公司生产) , 营养液入肠温度为38~42℃。肠外营养制剂为乐凡命 (8.5%的平衡型氨基酸注射液, 华瑞公司生产) 、力能 (葡萄糖与脂肪乳的混合物, 华瑞公司生产) 和适量电解质的混合物。供应总热量为25~30 Kcal/ (kg·d) , 热氮比为100∶1, 肠外营养经外周或中心静脉输送, 主要用于补充肠内营养的不足, 剂量随着肠内营养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帮助患者尽快过度到全营养阶段。

1.3.2 对照组 (n=75)

遵循与实验组总热量相等的原则, 肠外营养制剂同样使用凡乐命。术前对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 各种肠外营养制剂混合后的配制体积为3000 m L左右, 于10 h内完成静脉输注, 供应总热量25~30 Kcal/ (kg·d) , 热氮比为100∶1。肠外营养成分主要有:葡萄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脂肪乳、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为防止肠外营养出现高血糖症状, 同时按照临床常规比例加入胰岛素, 以实现纠正血糖的目的。

1.4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以下指标进行评价:①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前1 d、术后7、10 d时的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肝脏贮备功能和营养状况相关的指标。②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 (即胃肠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体重下降百分比。③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术前术前1 d、术后7、10 d时的免疫状况。④截止至治疗结束,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合并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术前蛋白水平和氮平衡在数值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 d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转铁蛋白、纤维链接蛋白以及前清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术后10 d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氮平衡、纤维链接蛋白以及前清蛋白水平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此外, 由数据整体趋势可见, 术后7 d时实验组患者的蛋白水平均回复到了术前水平, 且在术后10 d时再次有所升高。对照组患者术后7 d时的蛋白水平较术前水平仍有所下降, 且在时候10 d时仍未完全回复至术前水平。结果表明,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见表2。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 *P<0.05, #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免疫状况对比

在免疫状况方面, 实验组患者的Ig A、Ig G、Ig M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在术后7 d时较术前有一定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0 d时除CD8以外其他免疫指标水平均回升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患者术后7、10 d时的Ig A、Ig G、Ig M等免疫指标水平较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截止至术后10 d时依然未能回复至术前水平。见表3。

2.3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体重等的对比

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体重方面,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重下降百分比分别为 (2.81±0.32) %和 (3.12±0.84) %。整体结果表明, 低热量肠内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对降低患者住院的经济费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百分比等参数的对比结果见表4。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 *P<0.05, #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4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 感染性并发症主要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为主, 非感染性并发症则以吻合口漏、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腹泻、腹胀等为主。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生总发生率 (9.33%比34.67%) 、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6.67%比20.0%) 和非感染性放生率 (2.67%比14.67%) 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5。

3 讨论

肿瘤性疾病, 因病程长, 对机体影响广泛, 具有明显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征。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 由于长期的营养消耗, 绝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4]。手术治疗后因机体应激性的增加, 肿瘤患者体内能量处于高速消耗状态, 会大大加剧营养缺乏程度[5]。由于营养的缺乏和术后禁食, 肿瘤患者术后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营养合成障碍等临床症状, 最终会导致患者伤口愈合缓慢、伤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合并症的发生率增加[6]。因此, 在肿瘤患者术后尽早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无论是对患者的康复还是预后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于临床营养治疗, 依据营养输送途径的不同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7]。肠外营养不受制剂口感和组分等因素的限制, 且不会造成呼吸性肺炎、插管切口感染等营养治疗相关的合并症[8],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但近年来临床证实[9,10,11,12,13], 肠外营养因吸收过快、能量突释现象明显, 患者较易出现高血糖和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 对患者的临床康复并无较大益处。因此, 目前肠外营养的使用主要遵循低热、低氮的原则, 且在营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胰岛素以降低高血糖的发生。相对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因需经肠胃吸收且可刺激胃肠道的蠕动, 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 因多数肠内营养制剂的口感和胃肠刺激并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 腹胀、腹泻或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14,15]。为防止高热量肠内营养增加患者机体的氧耗和代谢负担, 对肿瘤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时, 同样也以低热量为主。

基于当前关于术后营养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 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已成为一种更加合理的营养治疗方式。肠内和肠外营养的联合, 不仅可以实现营养输送多元化, 而且可以相互纠正彼此的缺陷, 降低严重电解质紊乱、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共计150例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治疗效果进行的考察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免疫状况、住院时间、合并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或P<0.01) 。因此, 综上研究可以证实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在肿瘤患者术后治疗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能够提供较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

摘要:目的 考察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辅助疗效。方法 回顾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 筛选150名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75名, 对照组给予单独的肠外营养治疗, 实验组给予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况、免疫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 考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 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 d的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免疫状况方面, 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 d的IgA、IgM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在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体重变化以及合并症发生率等方面, 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 (8.00±1.67) d比 (12.00±1.83) d, (53.2±5.4) h比 (74.1±5.9) h, (2.81±0.32) %比 (3.12±0.84) %, 9.33%比34.67%],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结论 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有效加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 降低合并症的复发率, 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肠内外营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在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食管癌病人60 例, 男35 例, 女25例, 年龄48岁~78岁 (62.35岁±6.36岁) ;均在住院期间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其他系统无严重疾病, 术后行营养支持。将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 (PN+EN组) 和肠外营养组 (PN组) 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N+EN组营养支持方法术中放置颈部深静脉导管和肠内营养管 (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或经腹空肠营养管) , 术后当天全身麻醉清醒并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经肠内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液500mL[百普力, 纽迪希亚制药 (无锡) 有限公司生产, 每瓶500mL], 管饲前后予温开水20mL~40mL冲洗营养管, 管饲泵 (复尔凯? 英复特肠内营养输注泵, 型号Flocare Infini-ty Ⅱ) 模拟肠蠕动泵入营养液, 恒温器控制营养液温度为37 ℃, 速度为开始为15 mL/h~20 mL/h, 如无胃肠道反应则逐渐增加到50mL/h~60mL/h。第1天输入百普力1 000mL, 速度为70mL/h, 温度、模式同前, 同时经深静脉输注营养液1 440mL (卡文, 生产企业Fresenius Kabi AB, 每袋1 440mL) , 卡文每日输注时间为12h~24h, 两种营养液均至病人经口进食时停止输注。

1.2.2 PN组营养支持方法放置颈部深静脉导管, 术后第1天经深静脉输注与PN+EN组相同的卡文营养液, 输注速度和时间及停止输注时间与PN+EN组相同。

1.2.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前后体重变化、白蛋白变化、血红蛋白变化、吻合口瘘发生率及住院天数。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恶性肿瘤病人是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 患病率高达40%~80%[1], 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病人由于入院时就有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及恶性肿瘤消耗等, 因此病人术前即可能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 再加上手术时间比较长, 且创伤又大, 精神压力增大, 术后很容易使营养障碍加剧, 延长病人的康复时间, 因此食管癌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很重要。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以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 增加免疫力和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2]。有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有利于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加快肛门排气。肠内营养还能促进免疫功能早期恢复[3]。在本次术后观察中得出PN+EN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PN组 (P<0.01) , 也印证了以上结论。另外, 由于PN+EN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较PN组早, 较早的肛门排气、排便也使病人舒适度增加, 心情愉快, 也有助于术后恢复。肠外营养是由静脉内提供营养, 能让病人无法正常进食时维持营养。多用于危重病人以及术后的营养支持。消化道手术后, 若术前小肠功能正常, 则术后小肠的运动及吸收功能即可恢复[4]。本次观察结果显示, 肠内营养在术后全身麻醉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时即进行是可行的, 并未增加食管癌根治后恢复的风险。但术后大量营养液进入胃肠道, 易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单行肠外营养时, 术后肛门排气排便较晚, 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单行肠内营养, 营养液量多时易引起胃肠不适。联合应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弥补了两种方法的不足,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结果也是如此。观察还得出PN+EN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PN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住院日的缩短, 使病人术后更早地回家安静休养, 减少多人病室环境较嘈杂的不利因素;同时有利于床位周转, 增加床位使用率, 解除日益严重的住院床位紧张状况, 能使等待床位的食管癌病人更早住院接受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 通过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结合支持的模式可尽早达到营养治疗目标, 能改善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结局[6]。本次结果显示, 相对于肠外营养, 联合使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治疗更为有效, 能加快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但在术全吻合口瘘例数上, 两组均为2例, 在统计学上无差异。综上所述表明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在食管癌根治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上均显著早于肠外营养组, 住院天数少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开展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是可行的, 能使食管癌根治术病人加速肠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肿瘤营养学的兴起及临床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 11 (1) :1-21.

[2]胡石奇.结直肠瘤嗣术期早期肠内营养起始时间临床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10 (4) :564-566.

[3]韦恺.老年食管贲门癌44例手术治疗体会[J].右江医学, 2002, 30 (5) :393-394.

[4]张连杰.老年食管癌病人术后不同营养方式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5) :915-916.

[5]王恩远.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胃肠手术后病人恢复情况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6) :24-25.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43例分析 篇9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根治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02

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后早期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很重要。但是在什么时间开始肠内营养(EN)甚或全肠内营养(TEN),任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肠内营养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PN),寻求较为合理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胃癌患者43例,均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后,毕Ⅰ式27例,毕Ⅱ式18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5岁。按术后肠内营养的方式分为两组,TEN组17例,男14例,女3例,EN加PN组26例,男18例,女8例。分析单独应用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的应用,讨论并寻求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液种类:肠内营养液: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肠外营养液:氮源为18种氨基酸注射液,热能为脂肪乳剂加10%及50%葡萄糖液供给(脂肪乳和葡萄糖比例1:4)。

营养支持途径:肠外营养由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3L袋输入,肠内营养由置于空肠的鼻饲管供给,术中该鼻饲管与胃管一同插入胃腔,分别置于空肠(营养)和胃腔(减压)

输入用量及方法:TEN组术后24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经鼻饲管匀速缓慢加温滴入,先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持8小时,然后输入瑞素500ml,第3天始,基本由EN途径输入全量,直至第7天,EN加PN组术后第1天营养途径经PN供给,第2天经EN途径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营养基本由PN途径输入;第3天经EN途径输入总量的1/8,第4天经EN途径输入1/4,第5天EN途径半量直至肛门排气后输入全量,在此过程中不足部分均由PN途径输入。

观察项目:根据病情变化研究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有无腹胀、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有无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增加及白蛋白增加情况,术口愈合,吻合口情况。

结果各组病例大多能够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没有死亡及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病例发生;有2例术口脂肪液化病例,1例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缓解,TEN组发生腹胀、恶心的例数分别为6例和2例,体重及白蛋白增加略快,而EN加PN组仅发生腹胀3例(P<0.05),T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口愈合情况与EN加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胃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生活水平的升高及医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长,而且因为早期胃癌大多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患者未引起重视,而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进展期。因此对胃癌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应用的时间长短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本身的胃肠道功能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胃癌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所重视,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让患者耐受手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也给术后的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并十分经济。应用肠内营养患者均能耐受,少数患者有不适,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特别重要[1],可促进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从而有效地预防肠源性感染[2]。术后体重增加快,白蛋白、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有较好的效果。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较好地改善术后病人营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术后不宜过早实施TEN,应在EN支持后在术后3~7天后逐渐过渡至TEN,可减少并发症。且研究数量及时间相对较少,亦期待同仁在肠内营养进行更多数据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FinkleE.Potentialtargetfoundforantimetastasisdrugs[J].Science,1999,285(5424):33.

肠内外营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我院两家三甲附属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PD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54例, 均经病理结果证实。术前将全部患者分配入组序列号, 入选患者按获得的入组号顺序, 根据从统计软件SPSS13.0提取的随机表分别编入完全肠外营养组 (TPN组) 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组) , 每组27例。患者术前没有免疫性疾病;没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过去6个月内没有使用过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没有接受放疗或化疗;没有胆道、腹腔、肺部等急性炎症等。术前均未使用任何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8例患者合并黄疸, 但是总胆红素水平<200μmol/L, 术前均未行胆道引流术;另有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但血糖、尿糖在术前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全部病例均采用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行child式结肠后胰肠套入式吻合、胆肠吻合, 于结肠前行胃空肠吻合。两组病例以上一般资料和营养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本研究方案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都经本人同意。

1.2 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输清蛋白或血浆制品, 对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2.1 EEN+PN组

EEN+PN组中有9例为通过鼻肠营养管行营养液鼻饲, 剩余18例于术中行空肠造瘘, 术后营养液于造瘘管中滴入。术后12h后开始肠内营养, 首先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术后第2日开始予500mL肠内营养乳剂 (TPF-T)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根据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营养液至全量:用量按体质量一日30~40mL (约40~50Kcal) /kg, 均由1/3~1/2全量开始, 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PN补足。营养液均经肠内营养输液泵缓慢匀速滴入。电加热泵加热至37℃。第1天的速度约为20mL/h。以后逐日增加20mL/h, 最大滴速为100mL/h。根据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 逐渐增加滴速、增至全量。同时经静脉补充患者不足的液体量。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

1.2.2 TPN组

TPN组患者术前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 术后12h开始经PICC管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 脂肪乳氨基酸 (17) 葡萄糖 (11%) 注射液 (卡文)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使用前开通腔室间的可剥离封条, 使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维持机体氮平衡所需的氮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氮需要量为按体质量一日0.15~0.3g/kg (相当于氨基酸量一日1.0~2.0g/kg) 。而葡萄糖与脂肪一般需要量分别为按体质量一日2.6~6.0g/kg与1.0~2.0g/kg。患者总的能量需要量由其实际临床状况决定, 通常情况下为按体质量一日20~30Kcal/kg。为满足患者全部的营养需求, 可添加微量元素 (安达美) 以及维生素 (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 。输注速率按患者体质量不超过一小时3.7mL/kg, 每日持续泵入时间为16~24h。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量。

两组患者除能量、氮量相同外。水与电解质按出入量平衡原则经静脉补足。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左右的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体质量变化,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可比性分析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病理诊断具有同质性, 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 (表1) 。

2.2 术后检测指标

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测指标: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临床指标

2.3.1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EEN+PN组和TP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 (4.5±3.1) d;住院期间费用分别为 (31358±3114) 、 (44650±11977) 元,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2.3±4.3) 、 (15.2±5.1) d, 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

2.3.2 术后并发症

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EEN+PN组与TPN组分别为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200, P=0.040) , TPN组明显高于EEN+PN组。其他并发症指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发生率、胃排空障碍、胰瘘、胆瘘,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4) 。

注:*P=0.036

2.3.3 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

术后由于营养支持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EEN+PN组与TPN组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5) 。主要并发症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发热。EEN+PN组虽然在营养支持最初的3d内出现1例腹痛、3例腹胀、3例腹泻 (平均每日5~6次) , 但是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的速度和浓度, 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而且能够继续接受EEN治疗。在TPN组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 1例患者改用外周静脉给药途径。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能量摄入不足和负氮平衡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再生修复及患者的康复, 可见营养摄入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基础。恰当的营养支持能降低手术创伤后机体内脏蛋白的消耗, 减少机体蛋白的分解, 增加蛋白的合成率[4]。

本研究54例患者中, 无论进行EEN+PN还是TPN支持, 均没有患者围手术期死亡。PD术后瘘的发生率非常高, 但从本研究来看, EEN+PN组与TPN组瘘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可见在保证吻合口血供以及良好的吻合技术条件下, 局部如果无污染、无张力, 那么早期肠内营养并不增加瘘的发生率[5,6], 同时它也并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胰瘘、胆瘘等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但EEN+PN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D术后早期EN可增加内脏的血流量, 保护肠黏膜, 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可能是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的原因;同时EEN维护肠黏膜屏障, 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生长, 有助于维持肠道细胞分泌Ig A, 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2,7]。在营养相关的并发症方面:PD术后12h EEN+PN组即开始EEN支持, 我们选用含ω-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促进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瑞能作为营养源, 这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肠内全营养制剂, 特别适合于癌症患者的代谢需要。此外, 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功能。对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浓度后, 症状缓解并能完成后续支持治疗。受不同患者对EEN制剂的耐受程度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组采取肠内营养由稀到浓、由慢到快, 不足营养由静脉供给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减轻由于对EEN制剂不耐受而导致的并发症。我们的研究也表明EEN+P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由于肠外营养液浓度较高, TPN组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有1例患者术后4d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改为外周给予TPN, 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有关。为避免可能发生的静脉炎, 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相关结果表明, 与TPN相比, EEN+PN在PD术后可以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EEN+PN营养支持可以减低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期间费用, 而且能很好的满足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 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 或完全肠外 (TPN) 营养组, 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d与 (4.5±3.1) d、住院时间 (12.3±4.3) d与 (15.2±5.1) d及费用 (31358±3114) 元与 (44650±11977) 元, 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完全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Braga M, Capretti G, Pecorelli N, et al.A prognostic score to predict major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nn Surg, 2011, 254 (5) :702-707.

[2]Liu C, Du Z, Lou C, et al.Enteral nutrition is superior to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sia Pac J Clin Nutr, 2011, 20 (2) :154-160.

[3]Rayar M, Sulpice L, Meunier B, et al.Enteral nutrition reduces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standar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ith child reconstruction[J].J Gastrointest Surg, 2012, 16 (5) :1004-1011.

[4]Peter JV, Moran JL, Phillips-Hughes J.A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s of early enteral versus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inhosp-italized patients[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213-220.

[5]Suehiro T, Matsumata T, Shikada Y, 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oral feeding following gastr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4, 51 (60) :1852-1855.

[6]Saulius G, Antanas G.A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enteral and natual nutrition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J].Medicina (Kaunas) , 2008, 44 (9) :678-686.

上一篇:网络短广告优势分析下一篇:大断面矩形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