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价值论文

2024-09-12

主导价值论文(共10篇)

主导价值论文 篇1

大学生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大学生价值实践的观念变化、心理状态。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深入把握就能成功了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动向。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中的各种重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体因素

价值取向恒常表现为对价值客体的属性也就是价值目标的一种指向性活动。这种指向的价值目标不单单是指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 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某一满足的属性。尽管价值目标必然具有价值客体属性的特征, 但一经确立的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在复杂多维的价值实践中确立的一种成熟的价值追求, 就是自己某一取向的终点。我们称之成熟的价值追求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是因为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满足与被满足关系, 而是价值主体在复杂多维价值实践中作出的合乎规律的选择[1]。

我们评说一种价值取向是正确的, 首先是这种取向要合乎常理, 也就是能真正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其次是价值选择的作出要符合客观逻辑, 也就是价值取向之于价值目标具有逻辑上的“应然性”。再次, 这种价值取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未达到价值目标所规定的效果时通常不会改变。价值主体会长时间保持着这种渴求的心理状态和孜孜以求的努力。那么正确的价值取向表现是如何指向价值目标的, 中间要经历哪些环节, 这些环节又如何保证价值取向的正确生成?这就要经历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两个环节, 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生成有赖于这两个环节的顺利完成, 合理客观的价值评价的完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作出后也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之时[2]。那么, 又是何种因素影响价值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属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呢?而且这种评价和选择能够顺利作出吗?这首先要看价值主体在形成价值取向时的个人因素, 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 价值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认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科学的认识还没完成前, 对客体的价值属性还没有熟知时是不太可能对其价值属性有所断定的。只有主体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还原价值客体的基本面目, 才能做出对客体是否具有某种价值属性的判断, 才会依据客观规律作出合乎目的的初步选择。 (2) 价值主体的个人偏好及价值实践中的主体情绪, 这也就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同义语,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体的价值属性的偏好, 在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中并不是只要具有了相应的客观认识、还原了客体的基本面貌, 就一定能作出相应的价值评价和选择。在现实的价值实践中, 存在着许多非理性、非客观的思维过程, 同样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有价值, 在自己看来价值不大, 当物以稀为贵的时候, 尽管自己不需要也还会受“边际”效应的驱动而去争相购买, 面对同样的山与水可能会因当时的好情绪影响而“醉眼看花花也醉”。 (3) 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体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所处其中的文化模式, 往往给予了个体内在的先验引导作用。这种先验的导向表面上不易察觉, 但在面临一些价值评价和选择的时候, 往往却起着非常重要的强制作用。正因为文化背景给了人们这种内化的潜在作用, 在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具有相当的持久力, 而不会因为客观状况改变而改变, 尤其表现在某些民族精神和信念上。至此, 依据以上因素就可以完全建构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框架了吗?就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取向了吗?这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即使以上属于个人的主观因素, 其形成也是难以脱离现实的实践结构, 尽管人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一元价值实践中实现的, 但价值主体对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主观依据既难以脱离自然的主客关系, 也难以脱离实践中的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无论个人的知识结构, 还是个人情绪文化养成无不是在此间形成的。那么, 是什么因素在价值实践中影响价值主体的主观因素以及最后的价值取向呢?这就要充分考察社会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因素, 深刻揭示其特点和作用机理[3]。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

凡是价值都是指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但价值一经产生并不是恒久不变的, 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价值关系中, 其作用地位既会随着实践主客关系变化, 也会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 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所谓价值的相对性, 也就是价值的条件性。它表明, 客体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域’, 从而构成自己的‘价值域’”[4]。因此, 我们在构建大学生价值取向时, 既要考虑到我们所说的任何价值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 也不能脱离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结构。

那么, 具体如何界说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呢?首先, 从客体价值对主体的满足程度上来看, 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 又合乎价值发生条件和规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恒常地反映大学生的需要, 并对未来需要有预见性并提供相应逻辑发生基础的价值就可以称之为主导价值。而虽然目前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 但不合乎价值产生条件和规律且没有反映大学生群体长期需要的价值可以称之为非主导价值。主导价值应在价值主体的整个取向中具有规定性特征, 能够满足整个群体的长期需要, 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关系结构而存在。如果将仅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 那么整个社会就只能成为一个“人人为己、自私自利”的社会, 整个社会的关系性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终也就无所谓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了。其次, 从二者的作用范围上来看, 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主导价值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公共领域且作用范围广, 其影响程度相当深远, 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影响非主导价值的性质和演化。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同样, 大学生只有遵从社会的主导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需要。非主导价值往往只占有私人的空间, 并不在全局上对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尽管非主导价值总是在主导价值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内在规定性, 但有的非主导价值却是历史上已经过时的主导价值留下的余波, 这是理所应当被抛弃的。但有的非主导价值却近距离地反映着价值主体最现实的需要。虽然其带有明显的个体经验倾向, 却能准确地反映出价值个体在主导价值下的生存实践状态, 以及对主导价值发生作用的心理状态, 也是对主导价值的社会效果的最直接的反映, 是可以作为对主导价值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种价值上升为主导价值并不是原有的旧的主导价值的翻版, 而是对原有旧价值的否定式的更新。尽管其可能脱胎于旧的价值关系, 但从根本上说却是对整个社会主导力量的对比变化, 社会存在基础的最准确反映和描述。主导价值要想在社会价值实践中切实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具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具有合理性。也就是合乎社会的发展规律, 合乎社会主体的实践需求。二是合乎社会实践主题、社会类型, 且要有广博的内涵。社会主导价值应该是具有典型广泛需求性的价值需求, 其既能满足于社会成员的整体价值需求, 也能满足于成员内部各个阶层的差异性需求, 对于其他非主导价值的需求具有充分的兼容性。三是要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尽管有的价值需求代表了社会主体的终极价值取向, 但能上升到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却应该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自从共产主义运动开始, 共产主义目标就早已成了我们的崇高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也几乎是全世界人民心中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但今天在我们现有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 再把这一理想作为目前社会的主导价值显然是不具有现实说服力的, 在当今全球依然炮火纷飞的情况下再谈世界大同也是明显不现实的。

在这种社会的主导价值和社会总的价值取向下, 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构建价值取向时分清影响自己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呢?这就要进一步分析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隐含特性和相互作用机理。

三、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隐含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社会的主导价值是社会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反映, 社会成员价值需要的集中体现。主导价值在解构旧价值时需要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社会力量进行对比, 对历史发展环节进行描述, 从而使人获得社会发展的经验, 使实践主体同历史与现实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以此扩大实践主体对主体之外的客观现实的最优实践效果, 也就是实现最大的价值需求。因此社会的主导价值隐含着明显的“规范与描述性”, 非主导价值往往反映的是作为历史片段的单独的价值主体的最直接的价值需求。非主导价值往往是些个体主体与现实生活关联结果的直接表述。反映了个体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期望把自己的现实生活需要符号化, 期以符号化的作用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对象世界。在他人看来他的需求也就直接成为一个可以直观的现实存在。因此, 非主导价值往往具有“表现和直观”的特征[5]。

因为主导价值反映群体主体的价值需求, 而非主导价值主要反映个体主体的价值需要, 但不能因此就人为地把二者贴上等级序列的标签, 而简单地认为孰轻孰重、谁优谁劣、谁先谁后。作为成熟的主导价值, 其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即其价值内涵可以为广大个体所分有。一定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即其价值内涵明显要比其他非主导价值丰富而且还要能够广泛兼容除旧价值之外的其他非主导价值。因为主导价值的核心在全体、集体、大多数, 非主导价值的核心在个体或少数的人, 二者对社会作用明显不同。但因某些非主导价值具有“正在生成性”的特点, 其成熟壮大后可能会带有一些主导价值所未关注到的隐性价值需求。任其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威胁到主导价值的社会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发展到极端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团结, 甚至会带来价值观的颠覆。因此, 社会主导价值必须不断吸收非主导价值所代表的合理诉求。

因为, 大学生是不断生成的一代, 其价值取向总是处在不断的建构中, 这就有充分的必要关注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 才能准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建构的方向和现实路径。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大学生精神肇始于“五四运动”。当时有良知的真正关心民族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知识分子毅然挺身而出对封建势力将中国拖进深渊的卑劣行径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尽管当时大学生代表的并非是当时封建势力官僚阶层把握的社会中的主导价值。尽管社会依然流行着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固袭下来的安于现状的经验主义, 而广大大学生所代表的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非主导的价值却隐性代表着全体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可见类似的非主导价值终究要上升到主导价值的地位。如果不能与现存的主导价值成功融合就会将主导价值斥为旧价值。建国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围绕着社会主导价值而变化。听党的号召, 一直是大学生的回响和价值取向所在。如今从深层次上看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多, 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尽管我国当前的主导价值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理性精神、追求工具的理性精神, 致力于社会现代化建设, 但与此同时也有些社会的非主导因素深刻影响着广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很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正逐渐由关注社会的整体状态向关注自身的境遇转变,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力图要在公共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争得一定的话语权。如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忙于考各种证书, 表现出了对知识的追求, 但也表现出对文凭的迷信和工具理性倾向。尤其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裸考”一族, 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学生的社会理想而只关注个人的价值实现, 不再那么关注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归宿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把这种倾向推到了极致, 网络迎合了广大大学生现实的精神需要, 在虚拟的空间里现实中的一切得到重构, 这里囊括了地域性与时域性的特征, 也就是综合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特点。在这里, 表面上不再有社会的层级结构, 不再区分主导与非主导的作用, 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所有参与者都会有平等的话语权。最终把许多非主导价值从现实中引向另一个空间, 又人为地创造出了许多非主导、非主流来, 所有的关于未来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预演。仔细分析过后,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首先, 积极的网络参与者热衷的是在虚拟的空间里自身主体性得到人为的虚假放大, 自己可以在网络中做富翁、做英雄, 做了许多现实中想做不敢做的、想做又做不了的事, 圆了许多现实中也许永远也圆不了的梦。其次, 虚拟的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依据,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在现实的价值实践关系中产生的, 无论在网络中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再次, 人与人脱离了现实的关系性结构, 价值不仅产生于人相对于自然的主客关系中, 更产生于主体间的关系结构中, 网络中人与人虚拟的身份关系是无法取代现实中稳固的主体间关系, 有时候有的网络参与者为了获得主体性的认同和公共空间的话语者身份甚至不惜冒巨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 如诸多的网络黑客并不完全是为了现实的利益, 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自己的主体地位能被广泛认同, 从而采取了较为偏颇的手段。例如, 我国前两年流行的网络病毒“熊猫烧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取向偏颇的大学生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虚假价值欲望而做出的非常态行为。这个病毒的制造者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正面上为社会服务, 那一定会作出不小的贡献。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思考:社会应该如何建设更有利于一些非主导价值因素与主导价值因素并行不悖的有效机制, 如何在现有的社会规制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价值诉求表达权。在社会主导价值与一些有益的非主导价值的共同作用下, 广大大学生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今,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的教育事业,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 并在服务期满时, 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2008年, 党和政府为了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完善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待得住, 干得好”, 这就是把非主导价值纳入到主导价值范围的成功典范, 集体的价值诉求和个体的价值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可以统一到一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多由集体取向转向个体取向这固然是一个事实, 但当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后会转向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 进而在这里使自我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明证。关键在于社会要创造一个能使一些非主导值得到有效发挥的机制和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更为广阔的认同空间。

参考文献

[1]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160-166.

[2]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06-118.

[3]司马云杰.价值实现理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147-166.

[4]袁贵仁.价值导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51.

[5]陈章龙, 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主导价值论文 篇2

及中国金融系统特点研究

摘要: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有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对两种模式有不同的选择,也表现出各自的优劣。本文对比分析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金融系统的优势、不足,同时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探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金融系统,银行主导,市场主导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一国的金融总体主要由金融各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及各种信用方式下的融资活动、各种金融活动所形成的金融资产。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如德国和日本,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如英国和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把社会储蓄投向企业、行使公司控制以及减轻风险的管理上,证券市场比银行发挥更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民一直争论两种模式金融系统的比较优势,本文从融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管理监督功能、提供信息功能、市场激励功能方面一一比较。这五个功能是金融系统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一个如何选择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融资功能

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银行吸收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银行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为储户承担了投资风险,更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二是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借到资金,银行有可能剔除掉了中期收益低而期末收益高的项目。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为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迅速聚集巨额资金,交易费用较小。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也只有资历雄厚的公司才能够借到资金。

(二)风险分担功能

银行是经营的特殊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风险的层层把控。银行存款期限短的存款风险小,期限长的存款风险大,同时提供一定回报;银行又可以投资长期项目,把短期风险转化为长期风险。存款保险又为银行的存款分担了挤兑风险。贷款时选择各个行业、地区、企业、个人进行仔细调查,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面临公众的信用风险,如果公众对银行的资金运转失去信心,产生挤兑就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

而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工具,整合风险爱好者和风险规避者流转风险。但是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场外衍生品市场很难监管。评级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发布虚假的资产评价信息,扩大风险。

(三)管理监督功能

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要贷款公司进行严格监督,公司不能冒太大的风险,按时还款的压力迫使管理者提高公司利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股份制银行和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相互影响,结果导致某些个人既能影响银行,又能影响公司的决策,导致公司利益损失。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市场投资者挖掘公司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不善的公司股价会下跌,债权价格会上升,对公司不利;公司管理者努力经营以免公司的股票被对手收购,“用脚投票”的方式惩戒经营不善的企业,防止资源的浪费。但是公司信息作假可能误导投资者,有时候股价不一定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用脚投票”的随意性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被迫放弃长期管理决策,转而只注重眼前和短期利益。

(四)提供信息功能

商业银行为了协调好经验风险性、流动性、营利性,加强公司的监督,加强对贷款项目资金使用的控制,甚至掌握一些内幕信息,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公司的决策。银行持有公司的股份,相当于一个投资组合,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在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越来越完善。但是利率的市场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出了少数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之外,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往往受中央银行的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永远存在的,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和呆账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小企业在分享信息时的搭便车现象,会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有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大量为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服务的金融专家时刻在关注着市场, 使得市场比银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司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资源最优达到配置。资产价格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相关信息被大家披露的过程。但是市场分为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弱有效市场与半强势有效市场之间,充满了内幕消息和内部操纵现象。美国证券市场则处于半强势有效市场与强势有效市场之间。

(五)市场激励功能

银行的债务投资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抵御外来收购;债务一般有担保,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工作,又尽可能地降低经营者个人的在职消费。但是债务融资有可能使公司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

金融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机制;股东投票机制、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激励管理者努力经营。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信息有效市场,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二、中国金融系统现状

1.社会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在客观上导致了融资结构单一,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至2012年底信贷资金总额102406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29910亿元,占61.51%。有价证券和股票投资133314亿元,仅占13.02%。

2.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信贷市场拓展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改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个人建议

1.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化。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实银行型与市场型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德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同样富有层次,高度发达。美国的银行在投融资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两者共性还是多于差异的。对信息披露的公开性、真实性要求,金融工具等都基本相似。都是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产品供投资者自主选择。

2.推进国际化。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的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利用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主导价值论文 篇3

关键词 数学练习课 教师主导 价值呈现 固守习题 目标前置 关照学生

衡量数学练习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众多,但总体上可以从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个不同维度寻找到相互匹配的制衡点。数学课由于学科特性的需求,习惯性地分为新授课、复习课与练习课,课型虽然不同,但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其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之处,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不同体现。然而,练习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练习,相应的练习在怎样的教学中才能显得更加有效呢?且看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主导作用在固守习题本身中缺位

传统的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最先接触的是书本中出现的习题,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才做出某种评价,甚至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这种一贯的做法虽然也是习题前置,但这里前置的只是书本中的内容,而非教师出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考虑主动设置的前置习题。遗憾的是,教师体现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只是完成书中设定好的习题,其本身的随意性使得教师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思维的境地。

事实上,教师在“习题—目标”的练习模式中,教师自身素养价值的体现始终被拒之书本之外,一味地死用书本只能导致教师自身思考意识的淡薄,从而在根本上弱化教师在练习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固然,书本中的习题中必定含有一定的思维训练,甚至对于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追求一种高效的练习课堂,其要旨就不能仅仅停滞于书本的呈现,而是必定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思考价值和教学思想,才能真正切合练习课堂所应该达到的效益和高度。

二、主导作用在目标前置中补位

从上文可见,数学练习课应该改“习题前置”为“目标前置”。但是新的形势对于教师有着新的要求。首先对目标要通透,即练习应该期待的要求要了然于胸;其次是领悟,即对于学生达到这种要求的途径与策略要烂熟于心。

這种“目标前置”的练习教学模式将目标率先呈现,接着以习题印证,最后回归习题全面审视。“目标前置”逼迫教师对于书本中的习题要进行重新的考量与体察。这主要体现在:以教学目标的恒久浸润,教师可以对书本中的习题针对于自身课堂实际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动,重复的可以删减,低效的可以剔除,必要的可以增加。这种习题在统一目标的联系通融中,相互补充彼此渗透,形成了相辅相成、依赖渗透的关系,这终究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恒定渗透的结果。

“目标前置”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牵引下,衍生出相匹配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相适应的教学问题的练习与磨砺中实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超越。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让教师能够依据相应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安排。这种调整与前置是教师在数学练习课堂中的适当补位,这种补位事实上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目标进一步明晰与润泽。

三、主导作用在关照学生中归位

笔者曾经有幸聆听数学名师执教的乘法练习课。执教者先让学生阅读“高汉庄上庄汉高”。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都是一个意思,学生的兴趣被瞬间调动了起来。在此兴奋点上,教师即时出示46×89和98×64,让学生估算一下是否相等,再寻找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

这种形式的练习课,教师同样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目标生发而出的习题质量。但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并没有将生硬的教学目标压迫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上,而是在教学伊始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层面来讲,学生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就是教学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这样的设计模式,既可以理解成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练习,更应该看作是为了人文关怀下的生命质量提升而设计的练习。

这种将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需要以及动力激情率先纳入教学设计流程中的做法,就是将学生前置。这无形中契合了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所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之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所需要的,所应该具备的生命状态。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回到了其应该所处的位置。

任何一种类型的课堂都无法避免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学生自主训练状态下的练习课同样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对于练习课中的学生、目标和习题自身的认知程度不同,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主导状态。“习题前置”的练习模式,凸显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的淡薄,即便教师对于习题本身或许曾有过目标意识层面的思考,但是教学目标俨然被习题本身所遮蔽,导致导致是当下数学练习随意性和盲目性;而“目标前置”,恰当地解决了教学本身随意性的问题,由目标生发出教学问题,衍生出匹配的习题内容,让学生在目标光环的笼罩下,让学生从习题训练本身中领悟其法,总结规律;而学生前置,则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价值的关注,将僵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进每一个学生丰富而丰满的价值个性中;教师本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越发彰显,越发有效。

主导价值论文 篇4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就是创造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关于顾客价值的广泛讨论中, 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从而, 关于顾客价值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所创造的交换价值, 它源于产品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商品主导逻辑) ;第二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共同创造的使用价值, 它源于服务并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 (服务主导逻辑) 。尽管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 但是这两种逻辑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 商品主导逻辑是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在那个时期, 经济活动聚焦于有形产品、经济交换以及交换价值。但是,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对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服务上面, 很多制造企业中, 服务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制造, 这种现象在经济界被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根据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 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不再仅仅依靠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 更多的是依靠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一些企业, 例如苹果和IBM等, 已经开始由制造企业转向服务企业。此外,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商业活动从产品转向服务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所占各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尽管商品主导逻辑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相适应, 但是在服务经济时代中, 服务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很多学者和企业重新将焦点转回到服务和使用价值上, 从而商品主导逻辑逐渐被服务主导逻辑所代替。

二、商品主导逻辑

(一) 商品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工业时代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 福特主义和生产线等工业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管理的基石。进而植根于新古典经济学, 并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商品主导逻辑便应运而生了。商品主导逻辑正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对象性资源, 例如产品、技术等, 满足顾客需求来创造顾客价值的逻辑。它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交换和交换价值, 并且价值是被嵌入进商品中的。在那个时期, 商品主导逻辑成为了所有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 包括管理、营销、生产, 以及技术等。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企业通常只关心他们的产品, 以及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有新的要求, 他们就会生产新的产品, 或开发产品新的属性。因而, 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所创造并通过购买活动传递给顾客。此外, 产品和服务在工业时代非常容易区分, 产品既被视为有形的商品, 也被视为顾客价值的载体。而服务则被看作具有无形性, 异质性, 不可分离性和非持久性四项特征的剩余产出, 或次优产品。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顾客和服务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商品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工业时代, 顾客价值通常被视为交换价值。此外,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而企业正是劳动的集合。所以, 企业很自然地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角色。企业增加或拓展产品的属性, 使劳动转变为顾客的效用, 并嵌入到产品中去, 并主要通过对能够给顾客带来效用的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交换创造顾客价值。然后通过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价值才能从企业传递给顾客。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独自地整合各种资源来决定价值创造, 进而企业成为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而顾客仅仅是价值的消费者或毁灭者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 2010)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企业提供的产品成为顾客价值创造的载体, 而企业最看重的核心利益则是交换价值的实现。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生产和消费是两个明显的独立过程。顾客代表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目标群体, 顾客能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产品或服务, 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耗和毁灭价值, 并被排除在价值创造过程之外。因此在顾客价值链中, 顾客不仅是产品的接收者, 而且还是顾客价值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 在企业独自创造价值的背景下, 价值在产品交换之前就已经由企业创造, 并被嵌入产品中, 从而市场交换是实现顾客价值的唯一途径, 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只存在市场交换当中。

三、服务主导逻辑

(一) 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营销思想虽然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商品主导逻辑的束缚。然而, 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兴起, 企业的战略和营销思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此背景下, 服务主导逻辑 (10项假设) 便应运而生了 (Vargo and Lusch, 2008) (如表1) , 这成为现代服务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拓展。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仅仅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 (H6) , 而企业也只能提供价值主张 (H7)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 顾客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而企业只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顾客不仅能通过自我服务消费, 决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以及顾客价值的属性, 而且还能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成为合作生产者, 从而顾客在价值创造中扮演主导作用的角色。同时, 企业除了提供价值主张外还能通过互动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参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 成为价值的合作创造者。因此, 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和服务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企业和产品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1.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被视为交换价值。但是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则被视为使用价值。实质上, 交换价值源于使用价值或者只是使用价值的一项功能或属性。当价值创造成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时, 顾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 (Sheth and Uslay, 2007) 。企业和顾客能够共同合作来为顾客创造使用价值 (Gr觟nroos, 2011) 。而事实上, 顾客价值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 在顾客使用所购买服务 (或产品) 的时候产生。例如苹果公司产品 (如:i Phone) 的价值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是来源于顾客使用过程中向他人炫耀和紧跟时尚潮流的满足感。

2.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互动

互动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虚拟的以及自然的接触。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顾客的互动只存在市场交换之中。交换虽然能够促成交易, 但只有互动才真正关注顾客价值创造。进而在服务主导逻辑下, 因为顾客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创造的, 以及由于存在着互动平台, 企业便获得了进入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如果机会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企业就能积极地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使用价值。因此, 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创造顾客价值。

3. 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分析

目前, 尽管仍然有一些研究认为, 顾客仅仅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企业才是顾客价值创造者。但实质上, 顾客最关心的是在他们自己独特的社会和情景环境下, 通过使用所购买的资源, 再添加知识、技能和经验, 来为自己创造使用价值。此外, 正是顾客掌控顾客价值的属性和创造过程, 并且价值最终是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因此, 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进而顾客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 (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 2012) 。同时, 顾客还能利用企业提供的互动平台和企业进行资源共同生产。因此, 顾客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合作生产者。

另外一方面, 企业不仅负责资源的设计、开发、生产、传输, 以及前后台活动, 这些资源将被输入进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为价值共创提供前提性条件;而且还帮助顾客整合这些资源, 并提供与顾客互动的平台。此外, 企业还能充分利用顾客消费过程和价值创造中的互动, 直接而有效的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因此, 企业既是价值促进者又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三)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对比

综上所述, 商品主导逻辑关注的是产品、交换功能, 以及交换价值。由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产品和货币的交换, 而在市场中被分配。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产品、技术之类的对象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都是孤立的、隔绝的。与此同时, 服务主导逻辑关注的是服务、使用功能, 以及使用价值。顾客价值是由企业和顾客通过合作共同创造的。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顾客知识、技能、经验之类的操作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能通过互动来追求共同的目标:顾客价值。因此, 对这两种逻辑的属性进行对比总结, 如表2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要,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对比研究对我国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启示。

首先,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服务主导逻辑代替商品主导逻辑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大势所趋,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不仅能为我国新兴服务企业, 而且能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在战略制定、营销管理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我国企业要以服务主导逻辑思想为指导, 逐渐摆脱传统产品生产的束缚, 为企业在服务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抢得先机。

其次,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融合, 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而, 我国的制造企业应重视无形服务的价值, 加强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和开发与本公司相关的服务业务, 并逐渐提升服务在公司整体运营中的比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 使制造企业加速向服务企业进行战略性转型, 以期达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及获利能力的目的。

最后, 因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通过互动而共同创造的, 所以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不再是简单的交易或买卖关系, 而是紧密的共创和协作关系。进而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和顾客进行互动的多样化平台, 影响顾客的实践和体验, 利用好顾客资产 (顾客知识、技能、经验等) 并积极引导顾客将他们的资产投入到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去, 然后帮助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从而,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互动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及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 这两种营销范式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重要。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今天, 希望这两种营销范式, 尤其是服务主导逻辑, 能够得到更广泛运用, 进而对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差距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林青, 雷昊, 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9.

[2]Vargo, Lusch.Service-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 :1-10.

[3]Sheth, 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2007, 26 (2) :302-307.

[4]Gr觟nroos.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logic:A critical analysis[J].Marketing Theory, 2011, 11 (3) :279-301.

主导价值论文 篇5

图书出版是“内容为王”的产业,一切出版行为的根本目标是生产出具有文化含量和文化品格的出版物,这也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根基所在。其中,编辑的主导意识在提升出版物价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部书稿交到不同编辑手中,其最终呈现的产品面貌迥异,出版物的价值实现也大不一样。编辑的这种主导意识主要体现在:前期选题策划阶段,捕捉选题亮点,主动沟通;中期编辑加工阶段,对书稿热诚投入,精细打磨,努力挖掘作品的内涵价值;后期宣传营销阶段,设计适合的营销策略,努力实现产品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

编辑投入的心血,在呈现的图书产品中让读者体察到了,并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认可,这是编辑的莫大幸福。以我社畅销书《赵之心谈女性运动健康》为例,该书从策划到成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修修改改,反反复复,编辑的主导意识作用贯穿始终。

嗅觉敏锐,捕捉选题亮点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社领导参加了某个杂志社的健康讲座,觉得主讲者赵之心老师讲得非常好。“女同志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总休息还是觉得累?”,“把油瓶子封起来”,“要坚持做心血管体操”……编辑一边做记录一边在想:“多好的内容啊,如果出成书,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定期给血液打扫卫生’,这句话就可以做一个精彩的小标题。”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出一本女性健康书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这就是编辑的直觉!

仅凭直觉当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讨论选题立项时,编辑和同事一起认真分析,研究作者,分析读者,研究市场,希望找到几方的最佳结合点。那时,赵之心老师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媒体的“曝光率”也没有这么高,但是我们分析认为,赵老师身上极具成为“知名作者”的潜质。首先,赵老师原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是国家体育总局审批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的出身保证了其讲授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第二,赵老师的口才非常好,演讲极富感染力,听赵老师讲课仿佛置身于一个“引力场”,听众不知不觉就想跟着他动起来。赵老师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素质非常难得,这使得他的讲座备受欢迎(他已在全国举行了2000余场讲座),而这无疑可以有效地带动图书销售;第三,赵老师讲座的主题集中在“体质与健康”,而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健康类图书恰是读者关注的热点,我社出版的《洪昭光谈家庭健康》销售正旺,为我社在生活健康类图书市场上进行了很好的市场预热。

再进一步分析读者和市场,我们发现,当时热销的健康类图书中,讲健康观念的比较多,比如洪昭光教授的书在女性健康类的图书中,有关形体塑身、减肥健美之类的较多,而且这类书更多关注的是女性外在美的塑造,其中一些书还不乏对女性读者健康观念不良引导的倾向。赵之心老师的核心理念是:用运动锻炼来提升女性的魅力,运动能够帮助女性实现健康、聪明、美丽的梦想,使女性生活美满、幸福常在。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给予女性读者的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健身观念引导,能够帮助女性读者走出健康误区。在具体操作上,赵老师还把更新观念和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为女性朋友提供了不少在生活实践中举手可做、行之有效的健身小窍门、好方法,而这正好是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点。于是,我们决定,邀请赵老师来写一本女性健康的图书。

经过研究,我们和作者达成了对这个选题的共识:女性朋友需要的健身理念和方法,不是玄妙的专业术语和概念,也不是老百姓听不懂的专业理论,更不是专家研究的登峰造极的什么专业成果。她们要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健身方法,真正属于自己身体的锻炼方式!而且是学了就一定能用得上,用上了就得见效果……就这样,在不断地和作者沟通中,我们的选题思路愈加清晰起来,把这本书定位为:专为女性量身制订的健身方案。主打宣传语定为:运动使女性魅力无限,运动使女性生命更精彩。

精心完善,提升内涵

当书稿真正进入到编辑加工的环节,编辑发现困难非常大。作者提供的原稿距离一部完整的书稿尚有较大差距,其构成主要有:作者的部分演讲稿、发表的一些文章和收集的一些资料,等等。此外,还有编辑根据作者的部分演讲录音整理的演讲记录。这些资料的特点是:内容生动丰富,基本符合选题策划的初衷,但是显得庞杂散乱,不少内容有重复、交叉的情况,没有统一的体例,缺乏一个主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可以说,作者提供了质量很好的砖瓦和预制板等材料,但是设计图纸尚不完全。

怎么办?编辑必须上。这时候的编辑,就像一个设计师兼建筑家,要拿出图纸,搭出框架,垒砖加瓦,盖成大厦。

首先,要站在读者的视角去整合书稿的内容。内容这么多,从哪里人手?我们从分析作者的特点和读者的心理起步。作者在讲座中最先抓住听众的内容,就是讲她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用问题“惊醒”听众,然后听众就会锲而不舍地跟着讲座者的思路,听问题分析,找解决办法。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书稿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开篇先用“体质衰退是女性的百病之源”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第二篇集中了困扰女性的14个健康问题,比如累、失眠、酸碱失衡、妇科疾病、乳腺、便秘、尿失禁、头疼等,并一一解析这些问题都是“运动不足”带来的;其后再讲女性健身的十大要素,适合女性的运动方式,科学的运动锻炼方法,运动中的营养观,用运动保持心理健康等。

考虑到原稿中有的内容洋洋洒洒一大篇,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一下子抓不住要点。编辑根据内容,重新分解,设置标题。比如“适合女性的运动方式”这一篇提到“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内容将近2万字,编辑分设了以下标题来说明“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这一主题:①简单的“走”并不简单(说明“走”的丰富内涵);②两个“增加”和一个“减少”(说明静态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大幅度增加,体力支出在大幅度减少,由此带来了“现代病”);③为什么“走”给我们带来健康;④怎样理解“健走”;⑤“健走”运动的基本要求;⑥怎样参加健走锻炼;⑦从事健走锻炼的注意事项。经过这样的规整梳理,书稿不仅脉络清晰、主旨鲜明,而且书稿的内涵也被挖掘得更加深入透彻,阅读层次感也更加清晰。同时,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女性,编辑邀请美编设计了一些风格诙谐幽默的插图,使图书具有了一种令读者感到愉悦轻松的阅读气息。

此时,我们发现,书稿虽然完整了,内涵充实了,但是全书的“生命力”似乎并未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书还不够精

彩。这是因为,有的内容直接从讲座“移植”到书稿中,表述方式显得书面化了,好像没有那么吸引人了。编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赵之心”,如果书稿不能充分体现出“赵氏风格”,书稿就不够完美。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主导意识就是要体现在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东西,使作者的作品发出最具个人特色的耀眼光彩。为此,编辑无数次地听作者的讲座录音,重新把全书的标题来来回回“捋”,反复修改润色,希望尽最大可能地体现作者现场讲座的风格。经过反复揣摩,编辑重新拟出了一些更具眼球效应的标题,比如,要学会体质健康的自我管理,运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警惕生命中的“死海现象”;心脏健康三部曲:打扫血液卫生,坚持做“心血管体操”,定期“血检”……而且,编辑还特意借鉴作者在讲座中经常“冒”出一些精彩话语的做法,从书稿中精心提炼出一些“健康格言”放在每篇的篇章页上,使之更加突出醒目——这既吸引读者,又达到便于读者抓住书稿精髓的目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令编辑“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最终,这部最初没有完整成型的书稿,成为一本质检优秀、市场畅销的优秀出版物。

以老带新,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

书出版后,编辑不能“大撒把”,把书交给发行人员就完事。经过前几个阶段的主动参与,没有谁比编辑更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因此,编辑的主导意识仍然要体现在营销方案的策划、营销策略的选择中。

主导价值论文 篇6

在现代社会中, 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价值观多元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所决定和支配的。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分歧;由于经济的市场化和相伴而生的经济的全球化, 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而价值观多元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说,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 西方文艺复兴, 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兴起的启蒙精神, 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桎梏, 培植了人们的现代性——其核心观念是人的主体性和理性, 即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 用自己的理性评判一切。这种解放了的思想, 为多元价值观的广泛出现释放了思维空间。于是, 前现代社会里的价值一元性品性崩解, 代之以现代社会的“诸神竞争”。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就曾经明确地指出“价值多元化”是现代性的品性。在现代社会中,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和细化, 利益要求多样化, 使得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换而言之, 在现代性构建的世界图景中, 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价值观多元化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观多元化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一方面, 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拓展、深化和丰富, 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更为合理;另一方面, 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并存, 必然造成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 造成价值观的失范, 使一部分人处于“价值虚无”或者“无所适从”状态。”这些判断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事人已经固定了一个所谓主导的价值观, 其它价值观应当也只能“服从”于主导价值观的思维定势。如果承认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 各种价值观之间的作用就不应该是单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而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带来的主要是合理性吸收, 而不是“冲击”和“妨害”。

二、价值观的分类体系

关于价值观, 国内学者基本按照以下方式分类:“大体而言, 当代我国多元文化价值观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是当代文化价值观的主体成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结果;二是传统的价值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开展;三是外来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 这是中西价值观交流、碰撞的产物”。有研究者指出, 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价值观。三者共同存在并相互影响。

通过上面描述, 我们对价值观的分类有所了解, 但还不深入, 笔者认为, 欲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分类,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澄清。

一是价值观的分类标准及方式问题。笔者认为, 价值观本身就是人的利益多样化产生的价值判断的多样化, 首先可以按照利益群体和个体类型分类, 如学生价值观、工人价值观、军人价值观、公务员价值观等;也可按照人类社会活动的种类进行价值观分类, 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军事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医疗价值观等;还可从价值观的“信奉”人数多少分类, 如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和个别价值观;从价值观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分为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从价值观产生的地域或主要信奉者的分布可以分为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从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价值观的主要理论创建者分为:马克思价值观、孔子价值观、黑格尔价值观等。

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社会主流价值观应该是社会多数人认同的部分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则是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 它可能是统治阶级价值观, 也可能是更符合人类基本精神的价值观, 但主导价值观不一定为多数人认同。所以, 主导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主流价值观。关于核心价值观学界讨论颇多, 但并无结论。笔者比较赞同孙伟平在《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和石秀印、许叶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与社会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判断, 孙认为核心价值观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但有其限度, 但这仍然属于世人追寻的目标。石许认为具备真理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核心价值体系才可能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于此, 笔者认为, 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超国家的, 一国之内的价值观只能是主流的或主导的, 但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并不必然成为核心价值观。

三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 党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试图达到的价值观目标, 首先, 要在党内形成一致认识;然后, 在非党人民中得到更多认同的主要价值观念。从其内容看, 它主要是关于政治信仰的内容, 可以判断该体系是政治价值观念。但它不是现实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虽然其中有部分内容包括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 但还不能当然认定为主流价值观。

从以上分析, 按照价值观的真理性程度和影响人群的范围, 可以得出关于价值观体系的以下结论:客观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构成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图景;其中在具体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由于信奉人群的地位和多少出现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国家的人类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之上就是真理。

三、不同价值观内容的基本分析

为使我们对重构主导价值观内容的讨论更加深入, 我们需要在以下问题上先行。

一是价值观冲突的判断问题。多数学者认为, 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形成冲突。笔者认为, 这种冲突论判断是站在自认为代表唯一“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出现的。如果多元化价值观是客观事实的话, 每一种价值观都应该有其合理性, 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所以, 除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可能出现不同的内容而出现冲突外, 群体之间 (可能是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价值观只应该存在合理性吸收, 而不应存在冲突的判断。

二是价值观的“整合”或“引导”等主观能动性问题。价值观的形成, 主要是由特定社会个人的特定生活环境决定, 对于已经存在的社会成人群体的价值观能否用所谓的“整合”“引导”而改变, 笔者认为, 这种效果几乎微乎其微, 因为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决定于这些群体的生活环境。所以, 用“整合”“引导”不能形成新的价值观, 也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价值观。

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应当被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这是从二战日本和德国严重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恶果总结出来的, 这种过度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价值观是反人类的, 是不能不控制的。

四是对价值观的评价问题。比如, 有学者认为, 总体来说, 东方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 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 偏向“利己”的思想。”这种判断是草率的, 没有事实依据的即使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的判断成立, 但决不能当然得出其偏重“利己”的思想这个结论。

四、重构我国主导价值观的内容

有学者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分析认为, 在传统与现代价值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 仍然是当今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多数人仍然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观念表示了很高的认同。但处在深刻剧变当中,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奉献与索取、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当今, 人们的人生理想呈现出鲜明的务实取向。表现出既注重精神的价值, 同时注重物质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分离状态。多元化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实现途径正在形成。能够正视金钱的作用, 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更趋于务实, 注重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追求。这里讨论的是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一是以真善美作为主导价值观的终极内容。“真”是相对于假而言的, 它囊括真理、真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说真话、做实事在内的全部内容, 既是全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 也是我国急需的价值重建, 以根治我国普遍存在说假、做假的社会风气。“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 它包括对他人的善和对自己的善, 这可以结合传统中“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个人之善的要求, 也可以适用于权力对权利的尊重之善和国家对民众之善的要求。“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 它包括审美、爱美、创造美的各种活动和精神感受, 以美作为人的主要生存理由, 提高民族的精神愉悦程度, 克服中华自卑感和过度自尊自大感。

二是以民主和法治作为主导政治价值观, 以平等公平为经济、教育等非政治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主导价值观不可避免涉及政治价值观,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价值观就是民主和法治。关于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太多成果, 只要克服利益集团的阻挠, 就可以推进更快。对于经济和其他人的活动领域则需要平等和公平价值观。这些不仅符合现代性和全球化要求, 也是对我国传统观念进行补充。这一层次的价值观既是实现终极价值内容的基础和保证, 又是国家和社会努力的方向, 还对公民价值观起保障和制约作用。

三是以发扬个性、尊重他人、遵纪守法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价值观主要内容。

作为主导价值观, 不能只有终极内容和国家为主的宏观内容, 还应该有公民层次的微观内容。结合公民自己、公民之间、公民和国家集体的关系, 我们构建了发扬个性、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主要内容。其作用就是让价值观成为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 也是基本道德要求, 提高民族素质。

综上所述, 为适应全球化和现代性, 应寻找“核心价值观”, 完善我党的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我国传统, 重构我国主导价值观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羽雅, 吕一军.试析现代视域中价值观的整合和社会核心价值的建立[N].浙江文明网, 2008-10-28.

[2]赖恩明.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C].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文集.

[3]王伟光.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37-158.

[4]赵琼.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与决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 (3) .

主导价值论文 篇7

全世界范围内, IPTV的发展都面临着政策和业务的发展难题, 中国则更明显。IPTV介于电信和广电部门之间, 双方利益的博弈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格外突出;而在业务上, 中国电视公益化传统与国外电视市场化传统的差异致使中国的IPTV在商业模式等方面不得不从实际出发, 探索适合本土的发展之路。

按照2010年6月出台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规定,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电信网络机构负责传输和分发服务。国家政策旨在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创新。从IPTV产业链条各方的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是IPTV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也关乎到产业内部的运营格局, 即IPTV产业价值链上的主导与核心环节。

二、传播特点

IPTV的出现和产业的形成, 首先是源于技术所推动的可能性, 然后形成产业。在新技术所开拓的新产业局面下, IPTV不同于传统电视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将信息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对等起来, 在平台上深度交互, 使生产与消费不再彼此隔离。

IPTV产业的新变化在于, 相比于传统的电视产业的“注意力经济”属性, 它更呈现出一种“体验经济”的属性, 这种纵深的改变源于深度交互性的本质特点。

三、两种模式

IPTV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是依托于其产业自身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 其推动作用是技术的融合与优化, 其途径是互动性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 其最终诉求是服务于用户的交互需求。

目前, IPTV产业主要呈现两种运营模式, 一种是产品运营模式, 致力于付费用户市场份额, 产品品牌为导向。一种是媒体运营模式, 致力于广告盈利, 兼具相关产品销售;前一种运营模式在运营服务商主导的现有IPTV业务中应用更广泛。

在产品运营模式中, CP将内容产品销售给SP, SP再利用自己的传播途径转卖给消费者, CP将内容产品销售给SP之后不再拥有对价格的控制权, 这是一种自营模式, 也可以称为“单边市场交易模式”。如图所示:

而在媒体运营模式中, 媒体 (现阶段表现为SP) 向CP和消费者提供双向接入服务, SP成为平台, CP和消费者在平台上交易, CP拥有对内容产品的价格控制权, SP拥有对CP和消费者的双边接入和网络传输的价格控制权, 这是一种中介模式, 也可以成为“双边市场交易模式”。如图所示:

四、主导环节

IPTV产业价值链的存在依托于整个产业各个环节、各个节点不断增值的创造过程, 各环节的协同运作决定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收益最大化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IPTV产业应该采用自营的单边市场交易模式还是中介的双边市场交易模式, 这取决于IPTV产业在哪一种交易模式下能够将最优化的价值添加到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环节和价值节点。从价值增值的角度而言, 终端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是内容产品与服务, CP是价值增值的核心源头, 因此应成为IPTV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之源, 但在现阶段, 三网融合阻力重重的情况下, CP受限于各种体制因素和垄断市场结构, 其效用的发挥有限, 因而整个IPTV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优化受到限制。

在两种发展模式下, 彼此的竞争格局出现重叠, 所以产业内部矛盾丛生。破解这一矛盾应始于宏观政策层面, 只有体制破冰, 产业格局才能真正出现有效地融合。对于三网融合的代表性产业IPTV产业来说, 三网融合体现在媒介技术、媒介业务、媒介资本以及媒介体制的融合, 四者各自融合, 又循环促进。

参考文献

[1]程贵孙.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传媒产业运行机制与竞争规制研究[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第5页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导企业价值观 篇8

从目前看,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成熟, 企业损人利己, 见利忘义, 商业贿赂和欺诈等现象较为普遍, 这反映了一成行为主流的企业价值观尚未形成强势, 企业利益观的急功近利和严重错位。如“欧典地板条件”“亨氏奶粉条件”“工业氧直接代替医用氧”等, 都印证了这一点, 导致危及到顾客利益, 社会利益。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 讲求社会利益才是追求利润的根本, 诚信经营才是基业常青的关键。因为企业是商业生态环境中运作的, 追求利润与讲求信誉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目前兴起与实际80年代的企业责任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形成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 逐步成为一种企业标准。兰德公司花了20年时间, 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 最后发现, 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 而使用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著名商业杂志《财富》和《福布斯》对企业排名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的标准。以全球视野看,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的格局, 民族精神创新谨慎和耻辱意识仍然是支撑国家竞争的软实力。特别是国有企业, “国有”两字丛属性上决定了企业必须把服务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一致性。如果企业不真心爱过, 没有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情操, 没有利他思维, 就艰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也难以有长远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荣辱观对企业而言, 就是一种基于诚信的利益观, 就是一个企业如何从以人类通行的道德共识对待顾客, 对待股东, 对待员工, 对待环境。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 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的“公民”既然社会赋予了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就应当树立以诚信为县、顾客至尊的利益观, 才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积累长远发展的无形资产, 夯实基业上长青的信用基石, 使企业行为不偏离科学的发展的正道。

2 培育以道德能力为境界的竞争观。

当今世界, 企业的竞争是企业家境界和员工能力的竞争。主导企业发展思维的是价值观, 而价值观是基于企业的荣辱施肥、美丑的道德判断。独特的价值观决定独特的能力观, 并由此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战胜别人, 首先要战胜自己。超越竞争这并不是报道比竞争对手更快, 而是先要找到那条通向正确方向的起跑线, 前提就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而这“价值判断”是以道德能力为基石, 使企业能否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其实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 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这些原则内涵的价值确定了科学的经济运行规则, 而且在更深层次蕴含着道德人格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 我国企业不仅要与有形的国际标准接轨, 更要与无形的道德规则接轨, 才能以良好的道德能力“与狼共舞”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 企业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 你输我赢的关系, 而是呈现以德兴企、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发展态势, 这不仅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 也是企业竞争发展的新境界。因此, 加入WTO后, 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盲目赶超, 而是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 设计好自己的核心竞争思路。而界定和新竞争能力的标准则来自企业核心价值观, 并以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倡导团结、诚信、守法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既符合企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境界, 也符合全球化企业竞争发展的新潮流。只有以战屡层面培育一种以道德能力为境界的竞争观,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成为干部职工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人生指南, 才能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使企业在道德的准则下健康发展, 在全球化竞争规则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培育以尊荣弃耻为基础的用人观。

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 把符合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用人理念渗透与经营管理过程, 并转化成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成为可操作得制度和机制,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只有从制度层面落实企业用人观, 对符合价值行为的“荣”进行肯定和奖励, 对不符合价值行为的“耻”尽心否定和惩罚, 才能形成符合企业荣辱观要求的行为方式。如果企业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奖罚机制, 良好行为的选择得不到扬善机制的保障, 不良行为的选择得不到抑制和制约, 服务顾客, 诚信守法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有德行的人得不到社会荣辱的肯定, 不以耻为耻的人得不到贬斥。必然导致荣辱与耻辱的规律背反, 就会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出现“张思德不烧炭了, 白求恩离开医院了, 雷锋不接站了, 老愚公也不肯干了”的现象。“如果”英雄流血不流泪那谁还会去当英雄?如果假冒行为大行其道, 无人制止, 谁还有动力去艰苦创业, 自愿创新?如果学雷锋老是吃亏谁愿意去学雷锋?为此, 企业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 确立褒荣贬斥的用人导向, 构建与荣辱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制度保障机制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情况作为员工考核评价的标准, 才能营造干实事、干成事、干好事、不出事的环境, 把“有的有才是精品, 有才无德是毒品”的用人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4 培育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实践观

主导价值论文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中国也逐渐向世界政治经济强国迈入。但我国之前的发展大多依靠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面前, 此前的模式将很难维持下去。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强国的目标, 就必须通过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努力使我国的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转化为知识密集型。

并且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 高层次人才的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笔者通过三个统一具体阐述特点的变化。为了探究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的途径, 笔者尝试从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措施。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高层次人才行为特点

(一) 分工专业化与素质综合化相统一

高层次人才是相对一般人才而言, 在一定领域、行业中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科研水平及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上产品与劳务种类繁多, 这就对从事特定领域活动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在高层次人才的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一方面来说, 出于生产特定产品的需要, 企业会对组织进行部门化的划分, 职能部门化使每个人只从事一项专门的活动;产品部门化使企业的一个单位只生产一种产品, 这就对从事此种活动的人提出专业化分工的要求, 使高层次人才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进行专业探究, 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 现代市场活动的复杂性, 也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处理一件事情时只有用多角度、多学科、跨领域的相关知识, 在知识的相互融合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用独特的思维才能促进事务优化处理。当代的高层次人才, 不仅要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的最新进展, 还要能够把握这三者发展的互相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整体性关系。

所以, 市场经济的特点要求高层次人才不仅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更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杂家。

(二) 就业灵活性与创业竞争力强相统一

相对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参与的双方都同时扮演着选择者与被选择者的角色。这些特点在高层次人才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他们分别是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中流砥柱, 拥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基础, 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权,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学识的变化情况、专业兴趣的发展情况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情况, 及时选择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 具有很强的灵活自主性。

同时,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便是众多的经济因素参与市场配置, 这使得更多人们选择创业, 增加了创业的竞争性。而高层次人才在竞争中扮演着具有优势地位的角色, 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增加竞争的筹码, 提高竞争力, 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 技术转化快与市场高需求相统一

在现代社会, 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具有市场可行性的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高层次人才掌握各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及技术, 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 善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产活动中, 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高层次人才不断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并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应用研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当所有人力资源都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 市场高产出的利益需要使得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攀升。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 所以组织看到高层次人才技术转化率快的特点, 愿意高薪聘请高级人才参与组织的管理, 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励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增加人力资本, 在择业中具有更多优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才市场关于高层次人才的争夺。

三、以市场为主导的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途径

(一) 个人层面促进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途径

1.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知识的类别越来越多, 研究领域不断细化, 更新时间渐短, 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尤其如此, 首先高层次人才涉及的都是前沿技术和高新科技, 发展情况日新月异, 而且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高层次人才只有做好市场调研,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创新, 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 才能引领所属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

所谓资源整合能力, 就是高层次人才通过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找到某些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创造出一种新生事物, 使各种资源本身的价值得以增值的过程。资源整合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层次人才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层次人才自身不一定要拥有很多资源或掌握各专业知识, 但要具有犀利独特的眼光, 善于看到资源背后的联系, 并利用这种联系使各种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2. 理论联系实践, 增强知识技术转化能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有赖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应用研究。所以高层次人才应该紧跟市场要求, 关注市场动态, 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技能, 将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实践联系在一起, 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

推动人才向基层和科研生产一线流动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 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高层次人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 即“市场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 否则再前沿的科技、再精湛的技术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 也应该对市场需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二) 组织层面促进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的途径

1.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培训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 高层次人才涉及的领域其知识技能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如果组织固步自封地满足于高层次人才现有的知识水平, 而不安排对其进行适时的职业培训, 则他们的素质将会跟不上市场需要, 并最终导致组织管理失败。

故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发生, 组织应定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有选择的进行职业培训,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增加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促进其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 组织中高层次人才能力的增强, 将极大拓宽组织日后的发展空间。

组织在用人的同时应该重视育人, 这样才能确保人才作用的持续发挥和人才价值的不断提升。所以适时育人是保证合理用人的重要手段。

2. 建构市场导向的价值实现评价标准

现在普遍使用的价值评价标准主要是高薪酬、高职位及高福利。但即使组织愿意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 却面临着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难题,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值实现的评价标准相对落后。

构建与高层次人才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一方面是对高层次人才价值的认可和鼓励, 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质。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组织形成有效、良好的管理秩序和组织文化。所以组织应该在考虑自身价值实现之余, 充分保证员工的价值实现,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学研究所需的费用、场所及其他条件, 以确保员工不断研究最前沿的市场动态, 充实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素质的同时, 保证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三) 社会层面促进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途径

1. 营造尊重高层次人才价值的软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经济利益被多数企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以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如有调查研究表明博士生、研究生的就业率近两年持续走低, 并一度低于本科生、高职专科生的就业率。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企业看中的是短期的投入与产出比,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 选择用相对低廉的薪酬雇佣非高层次人才帮助组织赚取利益, 而忽视了高层次人才所具有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创造力、挑战精神和发展潜力。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 社会应该营造尊重高层次人才的氛围, 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卓越的贡献, 通过提高科研条件、划拨更多科研经费的方式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努力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 致力于打造一批有着一流顶尖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价值, 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

2. 缔造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的硬环境

因为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或前沿科技, 这就意味着需要很多先进的设备和器材作为硬件支持, 所以光靠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是远远不够的, 科研经费的增加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增进人才计划进程起到很大作用。

2012年武汉大学更是提出2000万的科研经费用来引进高层次人才, 因为对某些新技术的研究所需的设备是个人所无法承担的, 所以社会应该提供科学研究所需的场所、费用及设备, 为科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硬件支持。这样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 又可以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头羊、主力军, 他们用创新的思维及前沿的技术引领着时代发展的路径, 对帮助我国实现国际政治经济强国的梦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点, 探寻其特点与价值实现的关系。以增进个人、组织及社会价值为目标, 通过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自我实现需要, 营造尊重文化的氛围, 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实现。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我国高层次人才的行为表现出综合素质高、流动性强、技术转化快等鲜明特点, 同时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方式发生了从重资历到重能力、重经验到重创新等显著变化。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的统一剖析了高层次人才在市场环境下的行为所具有的特点, 然后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等三个层面逐层深入探讨促使高层次人才价值实现的途径, 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场主导,高层次人才,行为特点,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郑代良, 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科研管理, 2012:128-131.

[2]张佳联.谈知识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J].北方经济, 2011, (12) :12-14.

[3]Smith, Adam.An Inquiry intothe Natureand Causesof the Wealthof Nations[M].London:Methuen and Co, Ltd, ed.Edwin Cannan, 1776:45-47.

[4]王叶菲, 张鑫, 王学春.高校高端人才引进与管理的风险与对策[J].理论视野, 2013, (07) :70-74.

[5]李星云.新形势下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6) :73-75.

[6]于五星, 肖纪波.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驱动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07) :33-36.

[7]刘江, 李芹, 郭祥林.学术生态视角下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8) :83.

[8]谷宏, 王建中.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03) :62-68.

[9]马文海.构建“以用为本”人才价值实现保障机制[J].中国人才, 2012, (03) :60-63.

主导价值论文 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价值观,专业素质,教师

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一般教育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职业要求的最大特性就是职业角色的多变性以及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有关的价值问题中所具有的态度及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人、环境及社会的价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及个人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政治信仰、内在素养以及理想追求。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经济价值观、工作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2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殊学生成长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证特殊学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教师将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一个国家法制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承认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运用法律形式以确保其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教师还会在特殊学生受到歧视及权益损失时,努力进行斗争,保护及维护特殊学生的特殊权益。所以,特殊教育事业是将工作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工作。教师把关爱温馨地传给特殊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帮助解决特殊的困难。实际上,特殊孩子的存在,对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压力,是来自经济和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压力。家庭的困难包括有抚养、生活、经济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帮助。这时候,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就是父母,帮助特殊家庭家长照顾好这些特殊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民的困难,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激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个人方面考虑,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着教师的一生。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事业,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是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力量。

(4)为培养特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动力。相比于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性,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发展存在更大的困难。特殊及爱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关爱与帮助,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也在所不辞,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来源,为能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1)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困难性,特殊教育教师就需要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2)内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殊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还要求教师钟爱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责任心的职业道德以及真心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殊教育教师不但不能把特殊学生物化,而且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形式化,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认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真正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精神。

4 结语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精神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条件。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一个趋势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更多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2]付伟,张绍波.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对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8).

上一篇:体验质量下一篇:浅埋暗挖隧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