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

2024-05-14

主导(精选12篇)

主导 篇1

一、引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就是创造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关于顾客价值的广泛讨论中, 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从而, 关于顾客价值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所创造的交换价值, 它源于产品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商品主导逻辑) ;第二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共同创造的使用价值, 它源于服务并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 (服务主导逻辑) 。尽管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 但是这两种逻辑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 商品主导逻辑是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在那个时期, 经济活动聚焦于有形产品、经济交换以及交换价值。但是,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对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服务上面, 很多制造企业中, 服务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制造, 这种现象在经济界被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根据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 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不再仅仅依靠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 更多的是依靠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一些企业, 例如苹果和IBM等, 已经开始由制造企业转向服务企业。此外,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商业活动从产品转向服务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所占各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尽管商品主导逻辑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相适应, 但是在服务经济时代中, 服务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很多学者和企业重新将焦点转回到服务和使用价值上, 从而商品主导逻辑逐渐被服务主导逻辑所代替。

二、商品主导逻辑

(一) 商品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工业时代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 福特主义和生产线等工业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管理的基石。进而植根于新古典经济学, 并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商品主导逻辑便应运而生了。商品主导逻辑正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对象性资源, 例如产品、技术等, 满足顾客需求来创造顾客价值的逻辑。它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交换和交换价值, 并且价值是被嵌入进商品中的。在那个时期, 商品主导逻辑成为了所有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 包括管理、营销、生产, 以及技术等。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企业通常只关心他们的产品, 以及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有新的要求, 他们就会生产新的产品, 或开发产品新的属性。因而, 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所创造并通过购买活动传递给顾客。此外, 产品和服务在工业时代非常容易区分, 产品既被视为有形的商品, 也被视为顾客价值的载体。而服务则被看作具有无形性, 异质性, 不可分离性和非持久性四项特征的剩余产出, 或次优产品。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顾客和服务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商品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工业时代, 顾客价值通常被视为交换价值。此外,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而企业正是劳动的集合。所以, 企业很自然地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角色。企业增加或拓展产品的属性, 使劳动转变为顾客的效用, 并嵌入到产品中去, 并主要通过对能够给顾客带来效用的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交换创造顾客价值。然后通过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价值才能从企业传递给顾客。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独自地整合各种资源来决定价值创造, 进而企业成为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而顾客仅仅是价值的消费者或毁灭者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 2010)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企业提供的产品成为顾客价值创造的载体, 而企业最看重的核心利益则是交换价值的实现。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生产和消费是两个明显的独立过程。顾客代表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目标群体, 顾客能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产品或服务, 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耗和毁灭价值, 并被排除在价值创造过程之外。因此在顾客价值链中, 顾客不仅是产品的接收者, 而且还是顾客价值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 在企业独自创造价值的背景下, 价值在产品交换之前就已经由企业创造, 并被嵌入产品中, 从而市场交换是实现顾客价值的唯一途径, 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只存在市场交换当中。

三、服务主导逻辑

(一) 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营销思想虽然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商品主导逻辑的束缚。然而, 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兴起, 企业的战略和营销思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此背景下, 服务主导逻辑 (10项假设) 便应运而生了 (Vargo and Lusch, 2008) (如表1) , 这成为现代服务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拓展。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仅仅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 (H6) , 而企业也只能提供价值主张 (H7)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 顾客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而企业只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顾客不仅能通过自我服务消费, 决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以及顾客价值的属性, 而且还能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成为合作生产者, 从而顾客在价值创造中扮演主导作用的角色。同时, 企业除了提供价值主张外还能通过互动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参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 成为价值的合作创造者。因此, 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和服务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企业和产品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1.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被视为交换价值。但是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则被视为使用价值。实质上, 交换价值源于使用价值或者只是使用价值的一项功能或属性。当价值创造成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时, 顾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 (Sheth and Uslay, 2007) 。企业和顾客能够共同合作来为顾客创造使用价值 (Gr觟nroos, 2011) 。而事实上, 顾客价值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 在顾客使用所购买服务 (或产品) 的时候产生。例如苹果公司产品 (如:i Phone) 的价值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是来源于顾客使用过程中向他人炫耀和紧跟时尚潮流的满足感。

2.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互动

互动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虚拟的以及自然的接触。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顾客的互动只存在市场交换之中。交换虽然能够促成交易, 但只有互动才真正关注顾客价值创造。进而在服务主导逻辑下, 因为顾客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创造的, 以及由于存在着互动平台, 企业便获得了进入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如果机会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企业就能积极地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使用价值。因此, 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创造顾客价值。

3. 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分析

目前, 尽管仍然有一些研究认为, 顾客仅仅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企业才是顾客价值创造者。但实质上, 顾客最关心的是在他们自己独特的社会和情景环境下, 通过使用所购买的资源, 再添加知识、技能和经验, 来为自己创造使用价值。此外, 正是顾客掌控顾客价值的属性和创造过程, 并且价值最终是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因此, 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进而顾客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 (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 2012) 。同时, 顾客还能利用企业提供的互动平台和企业进行资源共同生产。因此, 顾客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合作生产者。

另外一方面, 企业不仅负责资源的设计、开发、生产、传输, 以及前后台活动, 这些资源将被输入进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为价值共创提供前提性条件;而且还帮助顾客整合这些资源, 并提供与顾客互动的平台。此外, 企业还能充分利用顾客消费过程和价值创造中的互动, 直接而有效的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因此, 企业既是价值促进者又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三)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对比

综上所述, 商品主导逻辑关注的是产品、交换功能, 以及交换价值。由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产品和货币的交换, 而在市场中被分配。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产品、技术之类的对象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都是孤立的、隔绝的。与此同时, 服务主导逻辑关注的是服务、使用功能, 以及使用价值。顾客价值是由企业和顾客通过合作共同创造的。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顾客知识、技能、经验之类的操作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能通过互动来追求共同的目标:顾客价值。因此, 对这两种逻辑的属性进行对比总结, 如表2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要,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对比研究对我国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启示。

首先,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服务主导逻辑代替商品主导逻辑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大势所趋,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不仅能为我国新兴服务企业, 而且能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在战略制定、营销管理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我国企业要以服务主导逻辑思想为指导, 逐渐摆脱传统产品生产的束缚, 为企业在服务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抢得先机。

其次,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融合, 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而, 我国的制造企业应重视无形服务的价值, 加强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和开发与本公司相关的服务业务, 并逐渐提升服务在公司整体运营中的比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 使制造企业加速向服务企业进行战略性转型, 以期达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及获利能力的目的。

最后, 因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通过互动而共同创造的, 所以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不再是简单的交易或买卖关系, 而是紧密的共创和协作关系。进而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和顾客进行互动的多样化平台, 影响顾客的实践和体验, 利用好顾客资产 (顾客知识、技能、经验等) 并积极引导顾客将他们的资产投入到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去, 然后帮助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从而,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互动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及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 这两种营销范式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重要。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今天, 希望这两种营销范式, 尤其是服务主导逻辑, 能够得到更广泛运用, 进而对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差距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林青, 雷昊, 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9.

[2]Vargo, Lusch.Service-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 :1-10.

[3]Sheth, 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2007, 26 (2) :302-307.

[4]Gr觟nroos.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logic:A critical analysis[J].Marketing Theory, 2011, 11 (3) :279-301.

[5]郭朝阳, 许杭军, 郭惠玲.服务主导逻辑演进轨迹追踪与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 7.

主导 篇2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曾这样说过:“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教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里叶老明确指出“教师不宜以讲课为专务”,“讲说”都是在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些极精辟而高明的见解对我们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真正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下几个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指导思想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了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的情况仍然存在,这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还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反映。这样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会以读书为主,以学生为主,也不能以语言训练为本;不能使学生参加到应有的教学活动中来,也不能受到应有的基本训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叶老说得好:“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书而言。”他特别强调在读书中要不得的坏习惯是:“根据老师的语言记忆、理会,此外没有别的,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种消极的、“屠宰”学生才智的教师,其“主导作用”若长期“主导”下去,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厌烦学习。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指导思想,这一点很重要。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自觉地变“消极主导”为“积极主导”,所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一定要搞清楚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师指导思想的关系。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教师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有的教师,往往多着眼于备教材,而忽略“备学生”。忽略“备学生”,就容易产生教学上的“无的放矢”,这对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影响的。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十分了解,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不能谙熟于心中,即使钻研教材很认真,也难免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既然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因此,教师就可以放松备课了”的想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大撒手”的错误想法。恰恰相反,让学生活动,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备课的难度也会更大了,除了“备学生”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当根基于备课之中。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把“启发式”理解成为“问──答”的现象。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曲解。启发式教学首先应当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把握住这条教学原则的实质,就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在阅读课上,教师依据教材,提示、指点学生,启发诱导他们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根据每一个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适当提高,使他们逐步能自己领会课文的语言和内容。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讲”不重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有效地讲,是要看教师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在阅读课上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要注意“让”和“导”的含义与区别。“让”和“导”这两个动词尽管都有使学生如何动作之意,但有本质的区别。“导”有指引的成分,是把对象充分考虑进去了;而“让”是个指令性动词,含有下达命令的.意思,这就是说没有充分把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让”的结果,会导致课堂讨论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使“启发式”归于流产。机械地“让”学生活动的做法仍然是在教学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状况下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搬弄,不能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不好,可能出现“漫无边际”地“讨论”下去,而产生学生自发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危险。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读写实践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进而进行思考。阅读教学,“读”是最基本的活动。“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历来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学生非亲自多读不可。叶老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面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课堂时间不是教师展示问题、检查答案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进行读的训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思”和“议”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完成他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议结合”的训练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自己“思”,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参加“议”。这样“七嘴八舌”以后,同学间也会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对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将会大有益处。

学生有了读的基础,经过了“思议结合”的过程,也许有的就搞明白了,也许有的仍然搞不明白,学生“思之而不得”,教师“则为讲明之”。这种讲,就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讲”。不论讲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种“讲”就是建立在学生“读”“思”“议”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的讲,是在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的讲。这样的讲不但不是灌输,而且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阅读教学,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放在“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起来”上,才能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过程方法。在教师认真备课、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反复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读”的训练。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研究问题、参加议论、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导演”的位置上,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学生获得知识后,要进行巩固性练习,把知识应用到读写实践中去。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主导 篇3

校内实践新范式专业主导专业链主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行依然停留在以单一专业主导的水平,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外,还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合新模式。要实现这一新模式,转变校内实践的基本范式变得日益重要。

一、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及其存在問题

1.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

高职院校建立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规定,学生校内实践主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学生实习的经验,按照本专业狭义的体系设置校内实践基地,它主要体现在从单个专业本身,即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阐明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岗位与课程的结合、仿真模拟等形式体现。

2.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一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素质不可能做好某一岗位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没有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又不可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各方面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是全面素质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可偏废。

(2)在实训的安排上,存在着集中实训教学与分散实训教学的矛盾。分散实训虽然能与实训平台保持合理的组合,却又给实训师资、实训组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给班级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3)在实训教学的功能上,存在着实训学习功能与经营管理功能的矛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犹如工科学生的实验活动,有一个让学生熟悉、适应、参与的过程,自然存在时间、机械设备和资源的开支与损耗过程,学生设计制造出某种成功的产品是其实践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训的唯一目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以作为评定检测学生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其唯一的依据,因为挫折和失败对实训者来说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收获成果形式不同罢了而已。

(4)在实训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着课堂模拟实训与社会实战之间的矛盾。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收到不是实战胜似实战的效果。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实训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

二、专业链主导范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专业链”,指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链条式”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专业设置模式。专业链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必须依托优势转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链和专业链平台,以此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第二层次,是在相关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科学打造专业链,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专业链的研究和实施,国内高校并不是很多。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有所探讨,主要存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并适当进行调整。第二种类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奉化职中为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信息产业链,宁波奉化职中形成了“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和服装模特”链条式的专业格局。这两所学校主要探索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

三、专业链主导范式的构建

1.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链

早在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温州市政府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目标的号召,在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温州名购网”,中文版网址为www.minko.cn。经过近2年的运营,市场反映良好。

2.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技能向外延伸

从2008年开始,我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调研讨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体系中如何提高经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决定在学生中以各类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既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增量变化,又体现专业群内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外延技能的增量变化。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现专业群内顶岗与就业无缝对接

一方面,对于企业不需求,暂停或取消合作;对于开明企业主有需求的,且能够按照导师制提供学生顶岗的,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条件如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相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会员企业的近期动态,重点开拓有联合培养学生经验的企业作为作对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共赢。

4.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补充,推进专业间核心技能互补与优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态势,我院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2009年开始,每年邀请淘宝网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提高理论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链思想,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重点专业上游职业技能到下游职业技能的链条,形成循环回路,依此带动辐射整个专业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整合各种资源,按专业链技能要求参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迁移能力、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专业链”:奉化职业中心服装专业设置新格局.奉化教育网,2007-9-6.

[2]彭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职教链对接产业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0-8.

[3]工程大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上海新闻网,2008-2-13.

主导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主导意识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革新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虽然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获取知识是人类不断进取的恒久命题,但是,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在获取知信息方面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发生了与过去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有着很大差异时,高校图书馆及其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的时代性缺失,或者说是弱化与无可奈何的“失职”,以及主导型服务的主导意识的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高校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一个不得不得面对和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主导型服务的主导意识

在高校图书馆领域中,主导型服务及其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运作模式,或者说是传统图书馆的被动的,“守株待兔”式的借阅模式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概念,即主导型服务的意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模式,及其发展与不得不变革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图书馆面向社会所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高校图书馆必须自觉回应、自觉承担、自觉引领的社会责任。1

高校图书馆,它曾经主要以向广大读者提供阅读书籍等资源为主要服务内容。这是一种被动的,以迎合读者对阅读资源的缺失性需求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形式。

然而,由于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读者阅读生活的这种地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碰撞性偏移。

当然,就读者与图书馆的这种单纯的借阅关系来看,读者不再一定非得在图书馆来看书了。在全媒体开放的信息时代,人们在社会学习生活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经是丰富多彩的了,而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

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广大读者中的那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就不在了。从图书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上来看,这是一种“失职”性的缺失或不足。而要让图书馆再次在人类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一定得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主导型服务及其功效来,才能更好地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二、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意识的缺失及其在当前所面临的尴尬

国家图书馆业务处处长汪东波说“到馆人数减少,这不仅仅是我馆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其他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问题。”2

2012年7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网络虚拟访问量减少了19.1%,而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也就是说,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3

作者曾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从不同区域的角度选择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进行分析,其服务方式与内容基本上都是读者注册、借还、查询以及科技查新、馆内日常工作,以及平时开展的一些零星的读书活动等。

另有研究显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作用的众多要素中,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而馆员占75%。4

随着4G、大数据、云计算服务技术等的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升级应用,在人类社会学习生活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平日里已经不再对单调、乏味的信息资源感兴趣。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以读者的主动性来弥补图书馆被动式服务模式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其社会角色的价值意识已经越来越淡化了,甚至是衰落到了可有可无的,总有一天得被社会所淘汰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对策分析

图书馆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一个遵循“公众文化权益诉求检验”和“依赖社会环境”原则的被动适应性改变过程,具体的演进过程则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锁定因素”与图书馆内部的“倒逼因素”的双重影响。5

我们得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到图书馆人数越来越少了,越来出版社出版了各种各样的纸质图书,但是堆积在出版商的库房里的书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图书只是经历了作者,编辑,印刷,堆积等过程就直接进入到了销毁的程序。但是,如果我们能正视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言情小说吧”“纵横中文”等网站上,一部小说有着3亿次左右的点阅量,有数千万读者群的盛况,也就不能说,中国人是不爱读书的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图书馆全国众多的图书馆在人们的社会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可缺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很简单的道理,人类从来都是有着不断获取知识信息的偏好与能力及其需求的。当然,在对人没有吸引力的书籍面前,要让人们在如此多元和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中,还要去读人们不喜欢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受到人们的抛弃。

同样的道理,图书馆在当下,如果不在主导型服务上有所作用,那么,传统的图书馆模式的生存也将越来越难,最终会遗憾地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

所以,在图书馆的众多工作中,主导型服务的研究破土而出,也是当前最紧迫和最不可小视的大事。图书馆工作者,我们对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及其主导意识作为有一个重新认识,并加以重视和推进。

注释

11 .李幼菲.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4.

22 .李贺南.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到馆率的思考[J].企业文化(下半月),2012(4):236.

33 .陈萍.试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19.

44 .陈文辉,肖秀阳.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自身建设之我见[J].图书馆,2009(2):125.

公司企业文化如何主导 篇5

一、硬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

所谓硬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即物质文化。它是指企业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整齐规范、健康向上的硬文化建设,能够在职工中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无形中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了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企业形象。牟平供电公司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外在形式的建设,全面开展了环境“五化”工作,建立起图书室、职工俱乐部、塑胶篮球场,使职工在工作之余有休闲娱乐之处,陶冶了职工的文化情操。该公司还以巧妙构的思将浓厚的文化底蕴隐藏在物质基础之上,使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物品,在丰富的文化理念的映衬之下,别具风采,具有鲜明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激励作用。例如在一楼大厅布置的党团员天地、在大厅醒目处悬挂用于记录重大活动的电子在屏幕以及每层楼梯的交界处镌刻的名言警句,使职工步入工作场所,就感受到一股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文化氛围在包容、在融

化、在鞭策着,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中介文化:建立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中介文化即管理文化。它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它一般包括“硬管理”,如各种制度规定等强制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如舆论宣传、领导示范、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人们行为的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职工的现代管理观念和意识,形成自我管理机制。

牟平供电公司精于管理文化之道,以人为出发点,借助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激励和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术水平,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的文化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该公司提出了“九个一工程”(即以“三个一”学习为基础,学一种(几种)书籍,选一个专题,解一道难题,形成一种体系,开展一项交流,建好一个档案,完善一种机制,选树一批典型),把握好团体学习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线,构筑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发挥管理机制、网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学习真正成为职工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公司结合实际,采取了待岗人员就业前深造、在职人员岗位轮训、农电工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培养职工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目前,农电工全部达到了中专以上学历,为他们更好地为农电服好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蔚成风气的学习之风活跃了职工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该公司信息课题攻关小组自行研制开发了县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将低压线损、计量、资产、电费抄核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化、深化,制定统一标准,将供电所所有的业务全部纳入了统一管理监督之下,推动了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综合性能和功能覆盖面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有关供电企业县乡一体化管理信息软件系统的空白。

公司将ISO9002质量管理思想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建立健全了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体系,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同轨并行和有机结合。公司提出了实施十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即实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实施“窗口文明”,树立行业全新形象;实施“优化细胞”工程,夯实家庭道德基础;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弘扬“道德文化”传统;实施“服务大局”工程,突出重点工作;实施“形象塑造”工程,形成工作强项;实施“阵地建设”工程,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发挥典型效应;实施“理论武装”工程,提高队伍素质;实施“教育感化”工程,唱响时代主旋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示范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激励作用。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重视运用职工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激励教育职工,并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和培育了一个个典型群体,成为广大职工学习仿效的楷模。如为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公司开展了向抗风暴潮先进学习的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先进事迹,公司上下迅速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事实证明,典型的示范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典型本人的荣誉感和事业心,更能激发广大职工向先进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进一步推动了农电事业向前发展。

大力推广传媒文化,宣传农电服务品牌。公司自行办起了内部报纸《牟平电力》,发行量达两千余份,受到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建立起集编播录于一体的电视中心,定期播放企业新闻,使宣传效果更直观、更显著。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起了牟平电力网站,并通过与省市电力部门之间的局域网络连接,不断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增强了企业文化的辐射力。该公司还借助“文企”联姻的方式,扶持区京剧团与文艺界联袂送文化下乡,大力宣传“彩虹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软文化:培育企业精神打造服务品牌

软文化层,即精神文化。它通常指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并指导和支配他们行为的团体意识。其内容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经营哲学、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的观念形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之“魂”,是统摄全局的理念。牟平供电公司经过实践的锻造和理性的提炼,确立了“团结、拼搏、进取、奉献”的企业精神。“团结”就是全体干部职工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向团结要向心力、凝聚力,向团结要生产力、战斗力;“拼搏”就是要具有不怕困难、奋力开拓、敢拼敢干的工作作风;“进取”就是不满于现状、不居功自傲,而是努力向前,追求卓越,以创新的思想,创造性的工作向新的高度迈进;“奉献”就是以敬岗爱业为目标,以“扶危救困”为己任,在岗位上、社会上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团结、拼搏、进取、奉献”的企业精神指引下,广大职工主动为客户着想,倾情沟通,用专业精神与热情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该公司重视抓好“四个一”制度,要求职工为客户服务时,递上一张名片卡,送上一张明白纸,自备一副套脚袋,携带一块小抹布,为客户服务就像在自家干活一样,要活完摊净。为强化优质服务,推出了“百姓评议农电工”活动,把优质服务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把电力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裁判权、监督权交给百姓,虚心征求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该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农电管理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物质分配激励系统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具有的与当代人的生活观念相融合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就会成为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

1.如何建设公司企业文化

2.如何理解公司企业文化

3.华为公司是如何传承企业文化的

4.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

5.如何了解企业文化

6.如何评价企业文化

7.如何开展企业文化

8.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9.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

10.如何进行企业文化落地

色彩主导童装消费 篇6

消费理念的变化

2006年~2010年的中国第四个生育高峰期已经来临,这些生育的主力军有两部分,一部分正是25N26岁左右的80后一代,他们有着完全区别于上一代的消费观念,敢于消费、追求时尚,另一部分是30多岁的女性,在进行一番事业的打拼后,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对孩子的教育(包括时尚感的培育)以及着装上都有明显的消费取向,看重品牌、青睐于国际品牌,注重童装搭配的整体效果。

国际品牌倍受青睐

家长在消费童装时,已绎开始对国内品牌产生信任感。近几年来,童装一直处于非常好的增长趋势,但是在产业发展上也面临一定程度的制约,就是童装品牌众多,但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竞争比较激烈,需要产业向整个规模经济提升。这也导致在童装品牌的消费市场,存在不平衡,市场存在一定空缺,难以满足家长对于国内中高档品牌的需求,而让国际童装品牌趁虚而入。

目前仍然没有一家国内的童装品牌能够与国际品牌相抗衡,而如ArmanI、DKNY、贝纳通、Adldas等国际品牌线下的童装品牌更是依靠成人品牌的优势夺取了童装品牌的高端市场份额,另外,像zARA、H&H这样的零售品牌店中的童装也是种类齐全、风格时尚,价格适中,十分被消费者喜爱。缺乏高端童装品牌的国内市场正在被国际品牌迅速占领。

色彩决定消费

在选择童装时,决定购买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国内知名的童装品牌派克兰蒂持续在做童装市场选择性的购买调查,以研究消费心理,其总经理罗建凡明显的感受到,过去顾客最看重的是服装的质量,但是随着童装质量的普遍提升,这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而是商家销售的必要条件,因此更看重面料的质地和款式的风格,如天然性、环保性等无害面料、时尚不失花边、蕾丝的点缀又有些许成人风格的款式更受欢迎。

“但是在今天,在我们调查顾客选择童装的时候,品牌、色彩成为首选元素之一,色彩就决定了风格是否被消费者喜欢。”罗建凡强调说,“今年的童装还呈现了明显的成人化设计趋势,随之色彩也趋于成人色。”

作为童装流行色研究基地企业,派克兰蒂发布的2007/2008秋冬服饰趋势中,也特别强调色彩的运用,卡其色、咖啡色与休闲、简约风格搭配,而粉紫、粉蓝的色彩搭配又让其区别于成人装。

从市场趋势看,很明显的是国内童装的色彩和国际流行的童装色彩越来越接近,而受中国传统色彩的约束越来越小,色彩成为童装时尚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成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

渠道制约童装发展

纵观童装的市场趋势,这几年,童装在市场销售的比例有比较高的增长,整个市场在扩张,童装的销售在百货公司的本身的销售比例中也在扩张。同时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像集约化发展,由分散的小公司向大公司大品牌转化。

另外,在国内童装的主要销售百货公司,童装品牌的销售比例虽然呈上升趋势,作为家长,给小孩购物,更需要一种安全感,百货商场还是童装品牌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

但在童装有自己的特点,因为衣服比较小,一般童装店的面积也相对较小,单价不是特别高,在整个百货商场的销售比例中童装仍然只占少部分,相比起男装、女装、运动休闲装等,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童装品牌海辰贝贝就曾因为百货商场的调整而被几次变换店铺的位置,而且在大部分百货公司中,童装部的位置都不是太好,而面积还被不断压缩。童装的发展在流通渠道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北京童装市场连续几年销售领先的派克兰蒂也面临这个问题,罗建凡谈到:“目前商业流通企业缺乏对童装足够的重视,也缺乏一种扶持的态度。这个产业的逐步壮大会对商业产生长期的利益。”

童裝这个产业相对于其他成人服装,受商业流通成本的制约更大、成本更高,比如,进入同一家百货商场时,童装公司支付给百货公司的费用要比女装公司高,而服装品牌里,童装品牌的费用往往是最高的。也许因为童装品牌的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还未达到,未在流通企业中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话语权,一时难以改变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但随着商业渠道的发展,餐饮娱乐功能更加完善的shoppingmall逐步成为家长带领孩子休闲娱乐和消费的主要场所,而童装专卖店也由零星几家而开始形成一种趋势。

主导 篇7

关键词:数字网络,传统媒体,转型

一、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版权

近年来,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迅猛发展, 报纸等大量原创新闻报道受到网站、新兴媒体未经授权非法使用问题。那么, 报纸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版权问题?

现行著作权法所称的“时事新闻”, 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客观事实) , 不是版权保护的客体。简单讲客观事实不受版权法保护, 而“新闻报道”不等于客观事实本身, 通常是记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这种描述具有主观选择性, 凝聚着创造性的智力劳动, 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要弄清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版权问题, 首先还得厘清数字网络版权问题的一些相关概念。

一是关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化”。所谓“数字技术”是指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技术, 即借助一定技术设备将各种信息 (包括图、文、声、像等) 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而数字化, 则是将信息转化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数字数据, 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

二是关于“数字出版”与“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借助电子技术设备将图、文、声、像等信息通过二进制数字进行存储, 并公开传播数字化后的图、文、声、像等信息的行为。数字出版包括有形介质 (电子出版物, 如光盘、数据库等) 传播和无介质 (有线、无线网络) 传播两种形态, “数字出版”相对于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 在逻辑上是一个上位概念。

三是关于“数字作品”与“数字版权”。数字作品与数字版权不是法定概念, 是社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数字化是存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是作品的存储方式, 而不是作品本身。任何作品都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 但数字化后的作品不一定都受版权保护。例如, 将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进行数字化, 并不产生版权保护问题。作品受版权保护, 不是基于数字化, 而是作者的创作行为。王自强进一步解释说, “数字版权”实际上是指在作品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版权问题。例如, 某报纸在出版传统纸质版的同时推出光盘版 (数字化载体) , 则应重新获取作者光盘版的复制、发行权;如再出无介质的网络版, 还需取得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例如,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四书五经》, 早已进入了公共领域, 即便对其数字化后以任何方式广泛传播, 都不涉及版权问题。但如果将发表在报刊上的当代原创作品通过数字化后, 不管是以有形介质形式, 还是无形介质形式传播都会涉及版权问题, 未经权利人授权的使用都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数字网络环境下,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转型升级带来的版权问题

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 报纸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动因旨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追求媒体功能的最大化, 即传播信息的最大化和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最大化。要实现信息传递最大化, 必须具备信息传递“高速度、广覆盖、大容量”的基本条件。技术的发展运用, 可以解决信息传递高速度、广覆盖、大容量的问题, 同时促进传统媒体向更高形态的媒体转型升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可以解决信息传播速度、覆盖和容量问题, 但不能直接转化为信息本身, 信息的多寡来源于人的智力创作行为。因此,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除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外, 关键还要解决好信息资源问题, 即原创版权问题。

传统媒体在版权法律关系中的定位, 首先是作品的传播者, 是版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 使用他人的作品应该尊重作者的相关权利。其次是作品的权利人, 是版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 报纸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 对作品的选择和编排做出了创造性的劳动, 是报纸这一汇编作品的权利人;同时报纸在办报过程中也采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是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 (约定著作权归单位时) 的权利人。

当前, 数字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快速发展, 对传统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四个打破”上:一是人人都是“麦克风”, 打破了传统分工, 改变了中国新闻出版单位独享新闻资源和新闻传播的地位。二是打破了清晰明了的作品传播生态, 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三是打破了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服务商的界限, 增强了媒体市场竞争。四是打破了作品交易点对点的传统授权机制, 面临着海量授权的挑战。新媒体的冲击, 分流了市场, 抢占了媒体资源。

三、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

应对之策的核心就是加强对作品版权资源的把控, 重在处理好版权的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 要整合版权资源。一是要盘活存量资源, 现在的传统报刊社, 大都有一、二十年, 甚至更长的历史, 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盘活这些存量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面临如何处理原作者的授权关系这一大难题, 一方面要找到与权利人协商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立法支持。二是开发增量资源, 传统媒体在今后的传递信息过程中, 要通过对外协商与自然来稿的作者签署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版权协议, 以及对内约定的方式明确职务作品的版权归属关系, 公平、合理分配作者与职务作品的报酬, 处理好刊载作品权利归属或权利行使问题, 牢牢把握信息资源的主动权。

对外, 处理好原创传播与集成传播关系。一方面要理清传统媒体原创传播与媒体集成传播的关系, 具体讲, 传统媒体处于原创传播的地位, 而新媒体一般处于集成传播地位, 新媒体因信息的海量需求, 往往依赖于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利用, 传播媒体要善于依法维护其正当权益;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转型, 同样面临海量使用作品问题, 即新媒体今天面临的海量授权难题, 将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而应未雨绸缪, 提前做出应对。

四、数字时代, 要掌握舆论主导权, 更要掌握资源主导权

在当今报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工作量虽然很大, 但十分重要, 也切实可行;从长远看, 更具战略意义。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计划, 不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 而是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再造, 带来的变化将是实质性的根本变化。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都应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主导 篇8

一、行政主导:我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特征

高校内部问责制就是高校内部各组成部分围绕各自责任进行报告、解释、说明以及奖惩的过程, 并检验出需要改革的方面, 以及如何改革等。问责内容主要包括, 院系的课程和教学质量、研究与学术的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以及学校组织机构的管理质量[1] 。实际上也可以说, 高校内部的一切事务都可以成为问责的对象。因为问责不仅包含了对权力的监督, 职责的履行, 也包含了对于工作改进的推动。高校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有权力, 都是履行职责的过程, 而履行责任就要尽到责任。问责就是追究责任的过程。

问责的实施手段多种多样, 一般高校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可以成为问责制的组成部分, 比如各种考核审查、院系评估、参与式预算、校长报告、信息公开制度以及目标管理等。当然这些管理手段并不等同于内部问责制本身, 他们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这些管理手段要成为问责制的组成部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回应性的。也就说, 这些管理手段是为了外部的责任要求而做出的回应, 比如回应教师和学生公布学校预算的要求, 院系回应学校相关部门关于教学质量的要求等等。其次是奖惩性的。也就是说, 对于回应的后果必须有追究的过程, 满足了责任要求, 有奖励, 完成不了责任要求也就是“失责”, 则会受到惩罚。第三是强制性的, 即追究责任的机构是高校正式的权力机构, 拥有强制制裁的能力, 违背职责的组织和个人不能逃脱被惩罚的结果[2] 。

因此, 高校内部的院系评估、审查以及目标管理与问责并非一回事,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这些管理手段用来回应外部要求, 并伴有奖惩性后果才构成问责。可见, 问责与高校各种管理手段可以互动转化和借鉴, 延伸一点就是问责, 问责往往以这些管理方式为手段。判断一个管理手段是不是问责, 可以从目的、要素、结果运用、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手段已经具有一定的问责性质。比如院系评估就是为了回应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 并且评估与奖惩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制度, 问责制的要素主要包括:第一, 问责主体, 是指“由谁问”, 分为同体问责主体和异体问责主体;第二, 问责客体, 是指“向谁问”;第三, 问责内容, 也称问责范围或事由, 是指“问什么”;第四, 责任体系, 即问责主体和对象各自的权责划分以及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权责关系;第五, 问责程序, 是指“如何问”;第六, 问责后果, 是指“如何办”, 包括责任的承担、改进、救济等事项。

在这些要素当中, 主体和对象相互之间的权责关系最为关键, 最能体现一个组织问责制的本质特征。只有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权责关系明晰, 才能保证问责活动顺利进行, 从而实现问责的目的。实际上, 主客体权责关系反映了问责的规则, 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结果等基本要素都可能随着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关系维度, 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之间的关系又可细分为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从横向关系看, 可分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其中, 外部关系是指问责主体是问责对象之外的行为体, 而内部关系则意味着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处于同一部门。从纵向关系来看, 可以分为垂直关系和平行关系。其中, 垂直关系是指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关系, 平行关系则是指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之间没有上下之分, 双方处于平等地位[3] 。

就我国高校内部问责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言, 高校的问责主体是学校的行政部门及其领导, 而问责客体则是各个院系的教师和学生, 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的问责机制。如当前高校普遍实行的目标管理和院系评估制度, 主要是行政领导组织, 教师基本不参与;行政部门问责主体与院系师生这一问责对象之间是一种外部垂直关系。学校的各种审查评估监督机构都是行政单位, 和院系师生截然分开, 两者不是平等关系, 而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是行政部门追究和认定院系责任, 而院系却没有权力追究和认定行政部门的责任;因此, 在问责的内容上, 涉及院系课程和教学的质量、研究与学术的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等, 但是涉及组织的管理职责的就比较少, 尤其是涉及各个行政部门财务预算公开的问责制度更为少见, 此外, 不能对校长等领导进行绩效评估, 追究校长的责任, 除非校长出现了严重违纪问题, 如贪污腐败等;另外, 对学校的学术发展没有相关责任奖惩规定。从问责的程序与结果来看, 由于行政部门和领导是问责主体, 问责的程序和结果都有他们来制定, 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审查或者评估, 而基层的院系及其教师和学生无权审查和评估行政部门和领导。

二、高校内部行政问责制引发的问题及其根源

行政主导的高校内部问责制的最大特点在于高效率和高执行力。这也正是马克斯·韦伯所言的科层制的最大优势。科层组织是一种由自上而下的权威构成的垂直监督机构, 通过层级负责制和严密的监督达到“问责”的目的。在当前的高校内部问责制中, 院系及其师生都成了这种科层组织自上而下的组成部分, 他们对上级行政领导负责。行政主导的高校内部问责制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 它仍然只能适用于政府组织, 用于高校组织就会带来许多问题。

(一) 问责主体错位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 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在高校内部, 按照重要性程度, 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当然, 高校管理人员也是利益相关者, 他们是高校运行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4]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就利益相关程度而言, 教师和学生才是高校内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管理者是受教师和学生的委托行使管理权力的。就高校的本质属性而言, 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是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 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尽管现代高校与过去的“学者行会”有了很大不同, 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的性质并未改变。既然高校是学术组织, 那么它的主体就应是学术人员。

总之, 不管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 还是从高校组织特性角度, 高校内部的主体都是教师和学生, 而不是行政人员。但现实中, 行政主导的高校内部问责制一方面基本上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因此也谈不上师生能发挥什么作用。也许在问责进程中, 会象征性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但他们的意见不会发挥实质性作用。在更多情况下把教师和学生当成主要的问责对象, 追究教师和学生的责任。这种主客体关系无疑是错位的。

(二) 问责目的难以实现

高校问责制不仅是追究责任的过程, 也是提高办学绩效及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追究责任只是工具和手段, 提高办学质量才是最终目的。不过, 行政主导的问责制本身就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实现既定目的的行为, 或者说以手段的最优化作为理性的最高要求。工具理性的特点是注重手段、方法、技术实证、量化。

事实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当前的高校内部评估以及目标管理中, 强调的都是指标体系, 都是量化的数据, 而这些量化的数据只能反映教学或者科研表面的部分。比如以教学成果奖等来评价教学质量。而教师为了满足这些评估指标的要求, 就不得不急功近利, 使用短期实用的策略, 千方百计获得这些奖项, 但这样做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 论文数量不能代表质量, 但是教师为了完成指标, 不愿研究周期长的研究项目, 以避免在相当长的时间拿不出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生存策略, 教师有意从事那种价值不高、但能很快出成果的项目, 以期能不断地获得研究结果而发表论文。所以, 在行政主导下, 高校内部问责成为“压力传导器”, 为了“急功近利”, 而不是学术发展。

(三) 问责范围有限和程序不公

由于是行政主导的高校内部问责制, 问责对象仅限于教师和学生, 或一般行政人员, 而较少针对行政领导。而有关重大的与行政相关的问责内容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对校长的绩效考核。校长的绩效评价应该是高校内部问责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 作为实现绩效提升的关键环节, 美国高校校长的绩效考核已经成为常态性的制度, 主要分为两类: 年度评估和阶段性评估[5] 。年度评估通常覆盖一个行政年度, 主要依据校长的自我评价和董事会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来进行。阶段性考核每 5 年左右进行一次, 通常都会设计结构化与系统化的考核信息收集方法, 考核主体的构成也比较复杂, 除了本校人员之外, 一般都有外部考核专家的参与。阶段性的考核对决定校长的薪水或者留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 我国高校校长的绩效考核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再比如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也应该是高校内部问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现在高校中各种财政预算没有教师的参与, 其开支的明细情况也没有对教师的说明和解释, 脱离了基本的信息参考, 对行政的问责无从谈起。而且, 在当前高校内部, 根本性、全局性的决策失误, 以及施政失败, 也未完全纳入行政问责的范畴, 而即使问责也是上级政府部门来进行, 与学校内部关系不大。

另外, 高校内部问责制也存在程序不公的问题, 比如年终考核局限在行政人员内部, “自己人问责自己人”, 程序上也不公开不透明。

为什么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却不能成为问责的主体, 而仅仅被当成问责的对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

我国高校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发展出一个与制度环境相悖的制度类型。因为,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我国高校不是按照学术逻辑架构的组织, 而是按照政府行政部门的“组织—权力”架构:学校的职能部门基本上按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内设机构“对口”设置;所有公办大专院校都有从副部级、正厅级到副厅级的“单位级别”, 校级领导由上级部门委派或任命, 并进行“干部交流”。从高等教育权力体系的角度看, 中国高校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被“化”成了政府行政权力“链条”的末端[6] 。这是高校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而既然高校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 高校内部的问责制当然以行政为主导。

三、建立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内部问责制

高校作为学术组织, 它的核心责任无疑是学术责任。学术责任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等各项活动中。因此, 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该围绕学术责任。对学术负责是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应有之义。

以学术为主导的高校问责制首先表明问责是对学术负责, 以提高学术水平为目的, 而不是对行政负责, 以提高政绩为目的;其次, 在问责的主客体关系上, 学术主导的问责制是以学术人员为主导的多元主客体结构, 教师、学生以及行政人员同样可以成为问责主体或者客体之一。而且主客体并不是上下级垂直关系, 而是平行关系;在问责内容方面, 与学术发展的相关内容都应该纳入到问责体系中来;在问责的规则上, 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由他们来制定问责的制度规则。

(一) 把高校当成学术组织来建设

在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高校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 作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还没有形成, 高校基本上是隶属于政府的, 面向政府办学。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是单一的直接行政控制, 利用法律的、信息的、评估的、市场等手段和方式还不够。如果高校不能获得应有的办学自主权, 它不可能发展成对学术负责的组织。从高校内部的制度安排上看, 我国高校内部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 基本上是行政管理模式, 是围绕行政权力和行政运行效率而建立起来的, 难以体现或反映高校组织的学术特性,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以学术为主导意味着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处理上, 学术权力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二) 建立和完善师生共同参与问责的机制

内部问责的实施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 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从学校的校领导、学术委员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 都参与内部问责。比如对于教师的教学, 学院应组织专门的委员会对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涉及同校不同院系的教师以及相关的学生, 包括“学生评教”, 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和同行评议等。这样就使得学校所有的人员基本都参与到问责活动之中, 既保障了各个主体问责的权利, 也使学校各类主体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了解。

(三) 建立独立的审查和评估机构

高校内部问责制在程序上应该公正和公开, 这有赖于一个独立的审查和评估机构, 它应该对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 而不是隶属行政机构。审查或评估委员会可以由学术人员和行政 () 人员共同组成, 但应以学术人员为主体, 成员可以来自院系和学术评议会, 并且一定保证这些人员有能力对该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审查。委员会的成员要有必要的专业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具备专业条件和技术能力的外部人员参加, 保证问责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四) 不断丰富问责内容和形式

从高校问责制的内容来看, 一是要不断扩大问责的范围和内容, 增加对各种组织管理能力的问责, 尤其是建立起校长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各种信息公开制度。从问责类型来看, 一是事故性问责。二是日常性问责。当前我国高校尤其应该建立日常性行政问责, 将之发展为问责机制的主要领域。三是问责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首先, 是自我问责和外部问责相结合。对一个院系或者部门的审查, 要从探究该部门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的自我问责开始。关于自我问责, 主要是部门对自己的任务及优秀标准的看法, 以及外部机构授予的等级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看法等。然后, 通过外部审查和评估, 给予诊断, 在自我问责的基础上给予相关的评估报告。其次, 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科学设计作为问责依据的绩效评估指标, 使问责真实反映学术应承担的责任。高校作为学术组织, 单纯统一定量的考核肯定不能完全反映学术责任, 而应该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问责对象,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较为全面细致地设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Martin Trow.Trust, Markets,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 1996, 9 (4) :310.

[2]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9.

[3]周湘林.从政府问责到社会问责:中国高校问责制的内涵、类型与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 :37.

[4]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 2007, (7) :37.

[5]江嵩, 宋洪峰.美国高校校长的绩效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7) :37.

主体与主导 篇9

一、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一)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 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 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例如教学《九色鹿》 (苏教版第八册) 时,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文中的调达了吗?用你的读表达出来。”充分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读懂了调达背信弃义, 有的说读懂了他的灵魂肮脏, 并把这种感情蕴含在读的字里行间。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此时, 学生的自读自悟远比教师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 放手让学生选择学法

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相同的, 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 为了更好地理解即将枯竭的瀑布是什么样子, 我就让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理解文本。这样学生自由选择学法, 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 放手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在我的班级里, 建立了图书角, 我要求学生每星期写两篇读书笔记, 每两周办一期主题手抄报, 平时还鼓励学生多看报纸、杂志, 多做语言积累, 如有适合表演的课文内容, 就让学生编成课本剧, 在班级演出。学生的阅读到了一定阶段, 就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于是我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每星期五抽时间举办一个小型的读书交流会, 将自己的读书内容或读书心得讲给同学听。有时, 有的同学讲的书中趣事是我闻所未闻的。每两星期出一次的手抄报都让学生自己评选出优秀的张贴在教室后黑板的表扬栏。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就不仅局限于书本, 更注重课内外结合, 以达到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积极的主导, 导得好, 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导, 哪里导, 都要由现场活的“学习情况”来决定。

(一) 于关键处点拨

一般来说, 一篇文章的重点之处, 往往是理解的难点, 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引导。例如教学《黄山奇松》,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在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后, 我注重引导学生读懂读好2、3节, 从而知道, 本文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来表现黄山的“奇”的。

(二) 于困惑时点拨

当学生遇到困惑之时, 给予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感人的故事组成。读了两则故事后, 我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蚂蚁和羚羊都很了不起, 有的学生就说它们很傻, 自己的命都不要了。当时, 在惊讶之余 (备课时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赶忙思考该怎样评价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有必要作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于是我问:“如果它们不作出牺牲, 后果会怎样?”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 有的说其他蚂蚁就活不了了, 有的说年轻羚羊也会死, 有的说它们都会死掉的, 这时我趁机追问:“那么它们这样牺牲自己的做法究竟对不对, 它们究竟傻不傻?”学生就能说出它们不傻, 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牺牲, 才使得里层的蚂蚁还有年轻羚羊活了下来。它们是英雄。也自然感受到了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 点拨学生领悟学法, 循法自学

教学中, 不同的教材学法也不尽相同, 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认知规律, 因此, 要引导学生依法自学。

主导 篇10

一、利用教师主导激励特性,以情感激励开展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自身定位于教授数学知识、传授解析技能的“传道者”角色上,而忽视了自身在促发学生学习情感、催发学生主动特性的激励者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缺少外在的有效环境刺激以及内在的能动情感促发,其学习主动意识薄弱,学习能动潜能削减,学习活动效能降低. 提升学习对象良好学习情感,培树学习对象内在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能动学习情感的“激励师”角色,不仅要善于运用激励性、鼓励性的教学语言,还要善于抓住教材丰富特性,通过声情并茂、生动趣味、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让初中生保持积极进取学习状态,深入参与教学活动. 如初中生对生活案例充满“亲切感”,教师在“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中,利用其生活应用性,设置“飞天轮、风车、电风扇”等生活常见事物,增强初中生主动探析情感. 又如初中生具有好奇特点,对矛盾问题充满“探求”欲望,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提出“已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具有对应相等的特点,那么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问题,学生此时产生不同见解,内心产生质疑,参与情感有效提升.

二、利用教师主导引导作用,以交流互动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探知知识、解析难题,需要对内涵及策略“知其然”,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就要求,学生要对知识内涵、解析策略的“来龙去脉”要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这就对教师教学活动进程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教师是教与学活动进程组织者和推进者,自身就应具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在数学知识、数学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导引导作用,采用交流谈话、双边探析、共同归纳等活动形式,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要义和解题精髓,促进教与学效能提升.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讲授活动中,教师运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习对象操作课前事先准备好的“4厘米、6厘米、11厘米”等不同长度的木棒首尾相连拼接三角形,初中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无论如何也拼接不起来,此时产生疑惑. 这时,教师让学生将其中5厘米的木棒换成6厘米的木棒再次拼接,学生拼接成三角形. 教师让学生带着疑惑,开展“三角形三边关系具有什么性质”的思考活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指出其三边关系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法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思考分析基础上得出其内涵要义,相比较于灌输式的方式,其效果更加深刻、更加显著.

三、利用教师主导指导功效,以点拨讲授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改强调,要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提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为初中生提供充足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思考的学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主导指导点拨作用,做好学生学习活动进程的全程点拨指导工作. 如在案例讲解中,在归纳提炼解题策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探析问题条件、所得解题思路以及解答问题过程等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自主总结归纳解题策略活动. 初中学生初步归纳总结其解题方法,教师开展指导点评,学生在“画龙点睛”的指导点拨下得出其解题策略.

四、利用教师主导评判特点,以评讲辨析开展教学活动

评判学习活动优劣,指明学习前进方向,教会探索求知方法,是广大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主导特性的评判作用,正好为教师评价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 同时,教师实践证明,脱离教师有效评判的学习活动,其学习效能难以得到预期目标,并且其学习方向容易偏离预定“轨道”. 因此,教者在利用教师主导特性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切实主导所具有的指导评价、分析等功效,重视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进程的评讲和辨析,既肯定学习活动中的长足之处,又要指出其学习实践活动的努力之处,对出现的不足,能够给予及时的指正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分析方法.

总之,教师在利用自身主导特性开展有效教学中,要切实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避免出现“越俎代庖”,全程包办的现象发生,以及“放任自由”、甩手不管的现象发生,做到指导有度,收放自如.

摘要: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整个进程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推进者,同时,也是学习对象学习实践活动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点拨者.本文作者就如何应用教师主导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粗浅试论.

情感·语言·主导 篇11

语文教学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个方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的个性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含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们具有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因此,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激发他们的情感。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语文课中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鲜明的形象感和丰富的形象思维,则是情绪体验的直接源泉。因此,学生初次感知课文,就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例如,我们分析《荷花淀》这篇文章,教师要有表情地朗读,学生的憎爱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对一群青年妇女喜爱之情,对日本鬼子产生仇恨之感。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的分析讨论和反复朗读,充实这些情绪体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意义,所谓表情达意就是这个意思。“以情悟之”,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诀窍。

所以,教学中的感情共鸣,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除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外,还应能用非语言手段如姿态、表情和手势来表情达意,人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人的眼睛表现力更为高超。教师在很多场合下不光用嘴说话,而是用眼睛说话的。姿态、表情和手势这三者的不同搭配组合,又使人的非语言手段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从而去解开知识之谜。

二、教师的语言因素

语言具有直观性。课堂教学通常的、主要的形式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把直观性原则体现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造成“视觉效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是诉诸听觉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而不能直接诉诸视觉。但教师的语言表达,如果能体现鲜明、生动、活泼、正确等特点,就能引起学生的诸多联想,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就能造成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形象贮存的契机,从而化“闻”为“见”,使语言创造出可以相见的形象来。我们通常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来形容某人表达的生动形象,这就产生了“视觉效应”。所以这里所说的“视觉效应”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实现的。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死板、僵化,而不善于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化,那么即使教材再好,也会失去光彩,学生也是不欢迎的。

那么,教师的语言有哪些要求呢?

(1)鲜明的思想性。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要将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和情感等灌输给学生,纯知识性的教学,不带有任何思想性的语言,不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学首先要重视思想性。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光停留在课文字词句的解释上,而应该透过字词句的表面,理解其深刻含义。

(2)要有启发性。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解词、分段、提问等等,不是直来直去,进行索然无味的讲解,应该事先精心设计,在启发引导上下工夫,以便吸引学生学习课文的注意力。

(3)要具有形象性。教师的语言表述要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远处的东西近处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单调、呆板的语言,会成为抑制思维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生动活泼的语言,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一个“导”字上,古人论教学有“导而弗牵”之说。“导”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求知,“弗牵”就是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要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以期收到学习的最佳效果。首先,要把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好,使全体学生依据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有序地在教师引导下探求新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大限度。例如,打了上课铃,学生站起来行礼、坐下,教师可以先静几秒钟,等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面部,然后再开始讲课,这样效果就会更好。

(2)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教师的提问要讲究“问”的艺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估计到学生在阅读时会碰到的疑难之处,精心设计问题。

为何物质主导宇宙 篇12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Dzero实验小组的科学家, 在一个名为Bs介子的粒子上发现了迄今最大的宇称不守恒。此前就有科学家预测, Bs介子里可能含有额外的宇称不守恒。Dzero实验小组成员、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格纳迪·鲍里索夫表示, Bs介子是非比寻常的粒子, 因为其能变成自己的反粒子又变回来, 这使它们成为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完美对象。

去年, Dzero实验小组的科学家研究了制造出Bs介子的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碰撞, Bs介子接着衰变为介子。该团队发现, 介子比反介子更多, 这标志着制造出的物质比反物质更多, 正如宇宙诞生之初的那样。然而, 随着收集到的数据越来越多, 科学家们开始对新的发现感到无所适从。现在, 鲍里索夫和同事重复了该研究, 新结果支持原来的结论。牛津大学的盖·威尔金森表示:“异常高的宇称不守恒最有可能解释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不对称。”

上一篇:力学实验课程下一篇:畜禽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