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主导

2024-09-17

银行主导(共6篇)

银行主导 篇1

一、引言

2008年以来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控规范配套指引》,要求境内外上市企业全面建立内控基本规范体系并对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和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是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内在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科学与恰当,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内控评价模型的构建一直是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在传统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内控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风险主导下的商业银行内控评价整合模型基础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是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COSO)于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1年前后美国爆发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司丑闻之后,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公众公司的管理层发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开始得到重视。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的活动。它既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系统性活动,又是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善。

(二)典型内控评价模型分析

1. 审计评价模型。

内部控制评价最初的运用是为了满足外部审计需要,经历了从制度基本审计到目前的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要方式是通过“缺陷查找式”和“漏洞修补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缺乏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目标的整合考虑。

2. CO SO要素评价模型。

COSO要素评价模型是基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开展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性评价。它以COSO报告中的每一要素的必要条款来确定评价标准,是一种高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COSO要素评价模型具有前瞻性,不仅仅关注企业是否有重大缺陷,更关注对企业进行持续的监控。其目标不只是为了纠错防弊,更为了使企业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强创造价值的能力。

3. 管理控制评价模型。

管理控制评价模型是一种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环节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侧重点在于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关键控制点,通过对业务流程及其关键控制点的分析,得出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有效性的评价。管理控制评价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的薄弱点,通过流程优化或精简关键控制提高整个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

(三)风险主导下的整合模型更适用于商业银行内控评价

我国陆续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主要思路还是建立风险控制主导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获得收益的企业。由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日趋复杂,要通过单一的内控评价模型对“全面、全部、全过程、可靠、可控、可持续”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是难以实现的。系统整合理论认为传统的、基于单一理论的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整体观念,只关注组织的局部,会漏掉至关重要的局部之间的关系,无法认识到对某一局部表现的最优化可能导致对整体的影响,因此风险控制主导的整合模型更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三、风险主导下的商业银行内控评价整合模型构建

从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分析看,审计评价模型的优点在于对内部控制的“查漏补缺”,能够发现企业重大控制缺陷。COSO要素评价模型是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功能性的评价,突破审计事后监督的局限。管理评价模型的优点是通过业务流程评价和关键控制点评价,对日趋复杂的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和流程的评价尤其有效。

整合评价模型是充分利用以上模型的优点,以内控评价五要素为主框架、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环节有效性为立足点,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评价。具体模型设计如下:

(一)分解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成员在内部控制中的主要职责

这一过程是确定在复杂的组织体系下,承担内部控制五要素的主要职责部门,体现了重点突出的原则。从商业银行运行体系看主要分营运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统、风险管理体系、内部监督体系。以上体系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如下:

(总第516期) Times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划分为管理和运行两个层面, 其中管理层面的评价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四个方面, 运行层面是对控制活动的缺陷查找。管理层面的评价内容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 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运行层面的评价内容要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来确定。控制关键环节或业务流程的风险是风险控制的核心, 通过对运营体系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可以理清流程或作业中存在的关键环节涉及的责权、岗位、信息等。

(三)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按层级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1. 第一层级评价指标。

包括措施性指标(先行指标)、结果指标(滞后指标)和修正性指标。在设定指标体系中要注意:一是评价指标中以措施性指标为主,特别注重与关键控制点评价相关的指标,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二是结果性指标要可以量化,要反映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效果,弥补措施性指标综合性不足的问题;三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可操作性,要对制度性缺陷和运行性缺陷加以明确。

2. 第二层级评价指标。

措施性指标具体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参考下表:

注:i=1、2、3……k

结果性指标评价的设计可根据银行主要涉及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财务风险和战略风险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可参照《措施性指标评价指标标准表》的思路进行设计。

修正指标的设计可以考虑到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事项和案件为负向修正指标,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有积极促进的事项为正向指标。

(四)确定内控评价的方法

金融Finance NO.5, 2013 (CumulativetyNO.516) 因管理层面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运行层面的评价是流程评价, 因此使用的评价方法应有所不同。对管理层面的评价方法适于使用调查问卷法、综合分析法、自我评价以及专家座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运行层面的评价主要是对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环节的风险评价, 因此可使用缺陷查找法、健全性测试、执行性测试、比较分析法、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分析法等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设计,风险控制主导下的整合模型基本构建完成,银行可根据自身需要定期开展评价工作。

四、内控评价整合模型运用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

模型的有效性取决于指标整体设计的合理和科学。指标的选取要体现精简和可操作原则,减少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量,避免指标众多可能会带来逻辑上的不一致;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选取关键风险控制点,避免内部控制的运行可能在此出现较大的风险。指标的评价对象上要体现衡量制度指标与衡量执行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要实现制度效果的评估,促进制度本身的改进和完善。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由于在评价与被评价主体间存在心理活动的“屏蔽性”和经济利益的差异性,会造成评价结果偏差。解决此问题要建立银行系统营运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数据库,从银行全部经营业务信息中提取各种基础数据,通过事先建立的数学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快捷地分析各种基础数据,及时、全面地发现缺陷信息。

(三)内部控制缺陷确认的标准问题

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主要以定性判断为主,因此缺陷确认是否科学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为基础,根据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大小,将操作风险事件划分不同等级,因体制和制度层的原因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与缺陷认定标准相对应,形成不同等级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

五、结束语

本文以管理者为视角,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的,通过模型整合,提出了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发现缺陷,实现战略目标的内控评价整合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董美霞, 戴松梅.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2]杨雄胜, 夏俊.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实务、案例[M].大连出版社, 2009。

[3]潘晓梅, 陈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M].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邱胜利.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操作实物指南[M].北京市: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银行主导 篇2

以土地银行主导农地使用权流转

冯子标

王建功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太原 030006)

摘要:农地随着工业化增值并通过土地资本化带给农民收益,是农民参与工业化实现自身转型的自然过程。国家成立土地银行,对土地银行赋权,兼顾经济社会多重目标,给予它主导土地流转的权限,使得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市场逐渐对接和对等,并更好地服务农民创业和农业产业化。农地资本化是农民转型的催化剂,可以改进农民财富结构,带来产业再集聚和城镇繁荣的新局面,并促进农民转型和工业化的深进。关键词:农地资本化;土地银行;财富效应;城镇化一、十七届三中全会赋予土地流转的资本内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强调农地流转的多种形式,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赋予了土地流转的资本内涵。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权要配合土地市值的变化,以最优利用土地资源。在农业社会,土地的收益在于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在工业社会,土地用途由农业转向工商业,收益提高很多倍,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地所有者通过出让土地,可以获得巨大收益。而投资房产等基于土地增值的财产收益也随着土地紧缺而获益颇多。现有土地征用模式,集体土地先转为国有土地,然后入市交易,土地增值收益归于地方政府,而非农村集体和农民,不尊重市场交换的规则,是极不公平的事。土地用途在农民手中不可更改,因何到了地方政府手中就可以新用途高价出让?这里面付出成本的毫无疑问只有农地所有者的村集体和农户,理当由农户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而不是地方政府。

农地随着工业化增值,是农民参与工业化实现自身转型的自然过程。土地资本化带来的收益促进农民进城,农民也可以以提供土地拥有工业产权。多年来,我国的土地政策切断了 1 这一天然联系,使农民参与工业化的有利机会丧失。现行土地征用模式在服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却使农民权益受损,农民进城缓慢。土地政策理当调整,使得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服务农民转型,尽早实现二元经济一元化。

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农地是集体所有,农户所承包土地,应享受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完整产权束。尤其是农地可流转,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到种地能手,实现规模化经营,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专门从事非农产业。而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也可以向金融机构抵押获得资金。国内经济学界和法学界不少专家建议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目前农户土地承包地类似债权,土地有被收回的风险,土地交易功能受限,不符合工业化下土地资本化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就给农地物权化提供了最有力保障。土地物权化使得土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具有抵押在内的较完整产权,大大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农地物权化会增加土地资产的价值,土地也会在市场引导下实现最大生产力。

二、以土地银行主导农地使用权流转

农地流转利国利民,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没有章法,操之过急,农地纷纷朝着非农方向流转,难免出现土地滥用,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耕地红线也将失去保证,危及粮食安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约束,农地无序流转会导致土地市场紊乱,冲击城市土地资产价格,甚至造成土地流转中利益的矛盾难以化解,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为完成经济和社会多重目标,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国内的实际,国家成立土地银行,并使其具有政策性银行的部分性质,以兼顾经济社会多重目标。对土地银行赋权,给予它主导土地流转的权限。使得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市场逐渐对接和对等,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格局。集体土地可以直接入市交易,且将农地收益归于农民。土地银行要在确保土地流转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要兼顾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于农地流转和三农事业,进行有序流转和再配置。

土地银行的组成可以参照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模式,也可与现有农村各种专业组织进行合作。由农民代表、农业专家、经济专家等组成委员会进行业务监督管理。土地银行通过土地的市场融通实现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的对接。土地银行的既要吸纳土地,也要有雄厚的资金。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加入进来,而民间资本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入股土地银行,提供运营资本金。待土地顺畅有序流转,就会形成源源不断的资金回流。回流、支出,支出、回流,资本在这运动中就不断增值。土地流转就成为土地银行的盈利来源。土地银行可以从点开始,逐渐连成线,再逐渐将大部分地区包含进来,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土地流转大市场。土地银行可以采取区位式的科层设计,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进行多样化管理。土地银行参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即资产负债经营模式,它吸纳作为“存款”的土地,放出作为“贷款”的土地,中间是土地使用价格和出让价格两种“利率”。土地市场逐渐统一,可以确定土地使用价格即土地利率,进而形成土地银行的基准信号和操作工具。土地的异质性,使得土地收益的差异很大,基于土地肥力,地段不同,用途不同,会有较大差异,形成级差地租。土地级差收益代表土地的不同价格。

土地银行的金融功能可以更好地服务农民创业和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土地抵押可以为农民解决创业的资金难题。土地银行会从资本化收益最高的地方开始。在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土地同质性较好的地区,在靠近城市和位于交通枢纽的地区,农户对于土地流转有着强烈的意愿,易于展开。进城务工的数亿农民工,是其强有力的推动者。

土地合理流转,确权先行。古时有鱼鳞册,地籍丈量关系到税收,政府十分重视。今天农业税取消,但是为了实现土地市场价值,支持土地流转,产权必须清晰界定,落实到户。一村一镇,可以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较为准确的丈量土地。土地权属要清晰化,由于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经历多次变更,直到改革以后才稳定下来。多年来人口进城迁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土地继承关系下,以户为单位还是基本稳定的。可以结合当下的户籍制度,在村集体民主讨论,划定耕地和宅基地权属。

要处理好村集体和农户的关系,将土地产权具体到农户,以保障农民的利益。村集体的作用可以是组织者,促进农地流转。或因为地段优越,或因为自然资源丰富,或因为企业家资源丰富,有些地方成功实现乡村工业化。这充分说明了农地如果利用市场机制,就可以形成产业集聚,为农民创造巨大的收益。农民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有效转型,成为农民企业家,或者参股,成为有产阶层,主动参与工业化。

土地流转的时机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较大,不宜一哄而上,由土地银行选择成熟试点,逐步推进,选择成功的模式再逐步推广。在土地流转实践先行的地区,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大胆创新,农地流转采取了很多形式,实现了巨大的土地收益。农民成为拥有工业产权的有产阶层,不少成为杰出的企业家,组建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城郊农村的土地流转随着城市圈的扩大进入规划覆盖区域,直接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这一类型的农地是农地转非农,成为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基本不可逆,这时土地银行的作用在于获得土 地转让合理的补偿价格。或者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收取土地收益流。对于农村建设用地,通过整理盘活,将废弃的或者违规使用的土地加以规范化,通过土地银行出让,得到土地增值收益。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农村有空心化趋势,农村住宅闲置率较高。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由于无力在城市定居,将辛苦赚得的收入在农村建设住宅,但是只是很少时间居住。由于进城的理想难以实现,理性的农民只好安排退路。即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依然存在很多建设漂亮的住宅,因主人外出打工常年无人居住。还有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可以廉价获得,甚至占用耕地,造成使用低效,存在严重的浪费。

农业用地的流转是土地银行的主要业务。通过农用地的流转达到集中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耕地出让价值是它的机会成本,即最大的可能收益。基于农产品的净收益,按照经济作物和粮食不同,种蔬菜的收益要远高于粮食。而水利设施和土地涵养也决定了土地的可能用途。在同一集体之内,原先的土地数量基本上是按照人口均分的。土地质量大体平衡。所以在一村之内,可以近似地按股份来分割。而不同地段的村子就存在较大差异,土地价值会发生变化。

土地银行的具体业务要因地制宜,也要与时俱进。农业社会人口的分布往往是,土地收益高的地方,人口密集,从而人均土地占有较少,反之,土地贫瘠则人口稀少,人均占有土地较多,今天的大部分农村,尤其中西部农村依然如此。而进入工业化阶段,土地的价值除了产出农作物之外,还包括土地所包含的地下矿藏、水文地质、植被气候等一系列因素。比如不毛之地可能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山地可以成为风景区,技术手段会使得土地有了新的用途。因而,土地市场价值会随着技术手段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

利益刚性成为制约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农地流转收益归农,农地直接入市交易,土地银行主导农地流转模式的顺利运行,最大的阻力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作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举足轻重,怎么忍心放弃?所以有必要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上进行配套改革,为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可以增征财产税,以补偿土地出让收益。随着土地资本属性强化,对其征收相应的流转税收也符合税法原则。但是土地流转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激发经济更加活跃,远远超出税收结构变化的分配效应,土地流转会带来更多税源,实际上是从一次性的收益转向财产增值收益流。所以,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政府职能的改革,是经营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三、农地资本化的财富效应 土地资本化使农民财富显化,增进农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渠道。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收益,土地所有权强化并经由市场定价,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按照2008《中国统计年鉴》的土地数据,粗略估算,19.5亿亩耕地如以每亩5万元论,是近百万亿的财富,另外,还有47亿亩的草地,26亿亩的林地等,这一巨大财富一旦从松散沉睡的状态活跃起来,进入市场并且定价,形成可以进入市场流动的资本,将大大提升农民的家庭财富。这一财富形式的转换不但从观念上改变农民的生活预期,而且会改变农民的经济行为。农民消费储蓄结构将发生积极变化,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有利于改变宏观经济中消费严重不足的结构难题。

多年来,农村为城市输入了大量资源和财富,农产品剪刀差,土地资本收益,以及通过金融机构转移的农村储蓄。农村消费模式,受限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和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低消费高储蓄。当然他们的财富存量较低是影响消费储蓄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地区性别比例使得婚娶费用高涨,包括住房在内一系列婚娶开支成为沉重负担,因此也使得农户储蓄率很高。农民和农民工的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在农村建设住房,在吃住等基本生存满足之前,农民已经耗尽全部积蓄,无力谋取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中期下继续推动农地资本化,实现农地流转,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在推动农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二元经济一元化。大城市的高房价,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难以有效融入定居。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更能够满足9亿农民转型进城的要求。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也可从大中城市退居到中小城镇,以满足就业和定居的双重目标,过与农村完全不同的城市生活。

把土地作为农户家庭保障的工具,是静态的看土地,只是将其作为衣食之源,并没有动态地看土地在工业化中的资本功能和财产性价值。土地资本化是寻找土地最大的收益,而土地与家庭保障等价,是土地的最后用途也往往是价值最低的一种用途。比如即使种菜和种粮相比,收益就相差很多。在种一亩地年净收益二、三百元的情况下,而劳动力打工日工资可以有50元的情况下,谁还会在地刨食?家庭层面的保障与社会保障不可相提并论,社会保障是国家提供给公民的权益,是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从宏观上把握,不应束缚农户微观上的经济决策。而所谓土地换社保的思路,是不尊重农民基本的公民权。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层面的公共品,它的提供不应以市民和农民来划分,农民为何要放弃土地才可以享受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要素是可以资本化的。人们的财富其实是所有要素收入流的贴现,即凝缩为资本价值。不同的用途提供不同的收益流,从而有不同的资本价值和财富总量。土地资本是现阶段农民财富量上升的主要途径。每年千万亩的农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升 值,转做非农,只是收益没有归农,农民得到的是按照农业用途计算的微薄收益,中间经过各级截留,农户所得无几。现在,尊重市场规律,需要将市场机制正确引导。地利归农,它应当是农民的收益,是工业化带给农民的自然结果。

农地流转会激活土地市场,是一种重要的市场信号,必然引导其他资源的流动。农村数亿亩建设用地的释放,会对工商各业的用地产生积极影响。地价对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布局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这将使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再配置,也是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的必要途径。产业分工会更加精细,并使得城乡之间产业再布局。产业链条的作用会使得同类上下游的产品生产集中于同一城镇,形成专业制造基地。这正是小城镇繁荣的经济基础。产业演化和合理布局会提升城市的整体水平,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方面相互促进。制造业会向中小城镇转移,大中城市则实现服务业的大发展,在高速路和铁路网络密集相连的情况下,产业的生产、营销形成新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土地会因为明确的市场定价而倍显珍贵,土地不会滥用,而是地尽其力,经由合理配置,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在农村,不少农户进城以后,农地转让他人,由于常年在外,担心集体收回,粮田转为植树,或索性荒弃,十分可惜。在宅基地廉价的情况下,农户往往多占宅基地,村委会也有将地批给农户以获得收入的积极性。农村的建设用地比如宅基地,往往超出标准许多。户均宅基地面积为0.59亩,人均面积为0.16亩(108平方米),而建设部规定村镇规划用地指标为人均80-100平方米

[4]368

四、农地资本化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

。土地流转市场形成以后,因其相对稀缺性,市场合理定价,土地善用,生产力会进一步提高。

土地银行的作用,可以先吸纳农村土地,然后回吐,包括大量的建设用地,这增加了市场土地供给,传递价格信号,对于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有着新的指向意义。大城市地价已经很高,传统制造业必然会重新布局,向中小城镇转移,形成基于某一产业链的专业型市镇。在产业重新布局和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少市民会随着工作转换等原因而流动。这会使得专业型市镇成为磁石,吸引人气和财气。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人们的流动和迁徙会越加频繁。中小城镇无论从置业或者生活的惬意,会成为不少人的栖息地。居住功能很好的地方,文化浓厚或者自然风光不错的农村,可以集中开发乡村旅游景区,有经营理念的市民也可以参与开发,建设乡村别墅和旅游设施,使得当下比较粗糙的农村观光旅游产业提高质量,更加活跃,创造更多价值。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买不起房产,但是也不必回归农村,可以在中小城镇定居。大中城市市民退休以后,可以回到城镇,即享受城镇的便利,也可以有清闲的生活氛围,感受退居乡野的文化情调。

就农业而言,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村青壮劳动力务工以后,使得仍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单个劳动力耕作土地面积大大上升,进一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加之,通过土地银行的再组织,既可以盘活土地,也可以盘活农村劳动力,在较大规模土地下实行农场式经营,使得土地使用更加集约。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地单产不算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设施农业和生物科技技术的推广,土地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土地流转下,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可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培育良种,引入农业科技新技术,土地效率会前所未有的提高,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大有裨益。

就服务业而言,村落经济向着城镇经济转换,由于人口集中居住,使得生活服务业空间放大。针对当地产业集群特点,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服务业。既可以促进就业,也可以改善产业结构,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如文化培训、信息服务、金融、餐饮、旅游、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会因为人口密度具有规模效应。

土地流转,激活农民创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有了经常性的资金流支持,可以通过土地银行,将土地抵押,获得一笔资金,创业便有了可能。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的流动性会加大,在土地银行的规范管理下,农民不用介入具体的土地流转交易,不必担心失去土地的原始产权,可以专心从事非农工作。而且流动的人口也会优化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结构,不必造成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在中小城镇自身具有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吸纳就近农民自然要简捷顺畅。随着时间积累和产业变迁,新市民不断流动,至于再次转移是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了。

五、农地资本化是农民转型的催化剂

农民处境改善,享受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土地归农是根本。农村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实现农民由传统小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工业化分工体系中的新市民顺利转型。农民通过创业不断改善处境,生活水平逐渐向市民看齐,农民成为有产阶层,成为新的市民,户籍制度悄然消失就顺理成章。借助土地资本化具有的杠杆效应,为农民转型找到了切实捷径。土地资本化,就业有途径,创业有条件,农民的努力就会变为幸福生活。有恒产者有恒心,农地资本化,农地成为农民的财产,人心思稳,人心思齐,人心思进。是工业化深进的有力支持。

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合经济向内需转型和产业结构调 整。土地等基础要素价格出清,产业运行才会有有效的微观基础,9亿农民有了财富支持增加消费,宏观经济才会由内需驱动。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逐渐逼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产价值会发生变化,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布局必然会相应调整。从宏观来看,人地比例持续上行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率在这一阶段处于较高回报率的水平。应当充分利用土地资本化的市场功能,实现土地生产力最大化。

农地资本化的要旨在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策因势利导,地利归农,依靠农民自身智慧和努力,尽早实现农民转型。

参考文献:

[1]冯子标,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J].当代经济研究,2002,(05): 35–37 [2]张培刚,《农村与工业化》英文版 [M].香港 花千树出版社 2002 [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韩俊,《调查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5]于宗先 毛育刚 林卿,《两岸农地利用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Masahisa Fujita,“Spatial Economics” [M].MPG Books Ltd Bodmin, Cornwall 2005

作者简介:冯子标(1938-)男,广东紫金人,山西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文化产业理论;王建功(1977-),男,山西洪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696号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030006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银行主导 篇3

关键词:银行;中小企业;虚拟供应链;电子商务

一、 引言

中国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缴纳税收,科技创新,支持国家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组织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所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显著。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来看,根据央行所披露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5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95%,而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98%,两者增速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存贷差已经超过9万亿元,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大于贷款增长速度,使我国金融机构陷入了新的流动性困境。

对此,一些学者从信用担保、资信评估研究等中介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信用担保机构的存在提高了中小企业边际信誉度,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信用担保机构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减少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不强,导致信用担保对中小企业的贡献作用比较小。

以前涉及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供应链内部的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来进行,把终端用户作为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终来源,然后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来完成对利润的分配。而实际上,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核心业务来获得资金,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外部出资人来对其进行投资才能保证企业稳定运行。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如果缺少了融资途径,很难根据需求扩大生产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研究对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对于促进实际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银行主导虚拟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突破了传统贷款模式下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银行业走出目前的金融流动性困境和填补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 商业银行用电子商务方式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初探

众所周知,淘宝网的交易程序是在网上查询自己满意的商品(商品质量,商品价格,卖家信誉度,运输价格),然后把钱从自己的网上银行帐户打入淘宝网站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帐户——“支付宝”,等到收到卖家寄的货之后,若对货物满意再通知淘宝网站,将钱从支付宝转到卖家的网上银行帐户,如果不满意则投诉,然后将货物寄回,淘宝网把钱物归原主。

“支付宝”是阿里巴巴与工商银行共推的网络交易安全支付工具。其运作的实质是“信用中介”,是在买家确认收到货前,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的一种增值服务,有助于防范欺诈。

假设某中小企业需求商把c万元从建设银行打入支付宝(阿里巴巴)的时间为t0,阿里网站瞬时通知供应商,供应商从t0时刻开始备货,备货期为t1,然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送到需求商的时间为t2,那么货款在支付宝中停留的时间就为t1+t2,由N个需求商按这样的流程从其他银行往支付宝中转帐来进行交易,则网站的支付宝在规范网上交易流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很强的融资工具。

据报道,中国的阿里巴巴网站旗下国内最大的个人交易(C2C)网站“淘宝网”对外公布的2006年业绩显示,该网站全年交易总额突破了169亿元,其作为第三方支付角色的支付宝账户上的日均存款量约为1亿元,而C2C只是网上支付极小的一部分。而工行有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11.7万户、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972万户。这些用户仅在2004年就创造了40.7万亿元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而阿里巴巴有超600万的国内外企业用户,淘宝有超500万个人用户,挖掘潜力会非常的巨大。

假设某银行(工商银行)主导某B2B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某ERP公司(SAP)参股这样一个企业,更名为银企网,支付宝更名为定心丸。

该公司具有以下功能:

1. 保留阿里巴巴网站上的交易平台,支付系统,和庞大的中小企业注册用户。由于该平台实际上已经囊括有原材料供应商到终端产品供应商,已经具备网络供应链的雏形,因此在目前的状态下进行功能扩展,使买家和卖家在网站上的角色更加明确,该角色分为供应商A,销售商B,中间商AB(制造商,分销商等),第三方物流商C,基础模型如下图(图1),实际上就是将虚拟供应链概念融入电子商务网站,构成网上虚拟的供应链模式。

2. 对网上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依据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最好是开发出标准的测评软件)进行批量评价,最终为注册公司评出AAA—D不同等级,作为资信评估的重要依据,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评级标准作为申请贷款的重要参考。

3.由开发ERP的公司帮助注册用户不断完善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并开发企业信息系统与银企网的数据共享技术。

三、 银行主导虚拟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价值分析

首先,银行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有独特的优点:

1.具有战略关系的供应链缓解了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处在战略联盟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具有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外界经营环境的风险小,降低了链中中小企业的运营风险,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每个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的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规模和产业风险有可预测性,进而更加容易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预测。此外,供应链内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畅通,这样银行比较容易获得真正完整的企业信息,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2. 供应链的存在提高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银行开展零售型放贷业务时,银行的交易成本(企业前景预测、信息收集等)会很高。但在供应链中,企业信息相互交流,必然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在供应链中求得生存,必然参加企业间的联络,提高与自身相关的信息以换取更多供应链内的信息。这样银行通过与链内企业合作可以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供应链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供应链的存在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链内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抵押担保成为可能。因为链内的企业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对对方的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非常了解。所以供应链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提高了条件。

其次,该模式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的自循环系统:

1.由银行主导的目的首先可以盘活定心丸内的短期融资,作为银行吸引存款的重要方式。由于B2B模式存在比C2C模式大的多的贸易金额,因此这种方式作为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对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电子商务模式有助于海量收集存储并处理企业间的交易运作数据,对于交易数据的分析便于银行了解各行各业的产业信息,并在放贷业务中处于主动的角色。而ERP公司的加盟使得ERP公司在扩展自己业务的同时提高了中小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并且有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

3.银行依据一定的集成化供应链评价标准对供应链及其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综合评级,评出优质的供应链和供应链企业,评级高的供应链或者中小企业可以将评级结果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电子商务中的数据库技术也可以设置不同用户对信息的访问权限,因此在公布企业历史绩效问题上,企业和银行可以协商进行。对于质量、价格、柔性、服务等一般性指标企业必须对外公布,而对财务状况等重要商业机密企业有权选择是否公开。作为信用产物的银行,在考察企业内部实际信息的同时有责任为企业的重要商业信息保密。因此中小企业不必担心在企业间的竞争中由于重要信息泄露而丧失竞争优势的问题。

4. 对于评级好的企业,不但能获得贷款,而且能获得银行的信任,甚至可以和银行合作开展其它业务,比如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与银行合作,来更好地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基本方法是货主(供货商,或者中间商等)将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代售的产品存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中,并据此向银行提出质押贷款要求,银行结合“融通仓”提供的证明材料给予一定比例的短期贷款,最后银行根据货主企业的还贷情况通知“融通仓”允许发货。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信赖的质押物价值评估、监管、拍卖处理等难题,同时为货主企业提供满意的常规物流服务。“融通仓”融资的实质是将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成其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物,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

最后,该模式将会对社会生产产生积极地影响:

1. 通过银行主导的虚拟供应链,如果成熟运营将会有效改善中国目前的商业氛围,提高我国企业的诚信度,使粗放型经营转变为共享有效信息的精益化经营。

2.电子商务模式也有利于解决核心企业操纵供应链带来的“权利复归”问题。“权力复归”指核心企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优势地位和相对强权控制和管理其他依附于自己的企业,它与供应链管理的对等关系基础是相悖的。实际上权力复归在供应链初期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巨大利润的掩盖下没有引起重视。当进入差异化核心能力构建时,为了自身战略目标实现,强权管理问题开始凸现。而以银行为主导的供应链,由于银行和各个企业没有生产销售方面的冲突,因此充当第三方管理者的角色就更容易被企业所接纳。随着信息搜索技术的不断创新,虚拟化运作的不断成熟,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限制虚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强权统治,并使供应链解散成本和重新组合成本都降到最低,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 结束语

本文对银行主导虚拟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研究,从供应链和电子商务角度对银行主导该模式的优势和实践价值进行了分析。在随后的研究中,将利用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SS)、数据挖掘等方法对该模式运作下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及服务进行智能分析,进而对电子商务模式中的虚拟供应链绩效考核机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寿琼,李岚.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困境对策及思考.银行分析,2006,10(下半月):42-44.

2.郑称德,赵曙明.基于冲突理论的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机制研究—后成木时期供应链管理研究(II).生产力研究,2003,(04):241-243.

3.程武.阿里巴巴瞄准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华工商时报.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 50000 60-d5481934.html.

4.David Barnes,Matthew Hinton.Developing a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of online intermedia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7):63-74.

5.侯发欣,张旭梅.基于Petri网的虚拟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2):1509-1513.

6.霍佳震,马秀波等.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9-181.

7.王夫乾,杨斌.基于供应链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当代经理人,2006,04(下半月):103.

8.郑称德,赵曙明.供应链管理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后成本时期供应链管理研究(Ⅰ).生产力研究,2003,(3):222-225.

9.郑绍庆.现代物流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浙江金融,.2006,(11):52-53.

基金项目:2005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05—055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批准号:20060359007)。

作者简介:周永务,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源,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卢广彦,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银行主导 篇4

《巴塞尔之塔》这本书就是针对BIS这家最具神秘感的全球金融机构进行历史调查的开山之作。该书基于在瑞士、英国和美国的大量档案研究, 以及对核心决策层人士, 包括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先生、前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爵士和BIS旧任高层官员的深度访谈, 讲述了BIS从未公开的历史。

1930年, 在时任英格兰银行行长和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等的支持下, BIS成立, 目的是帮助处理德国和一战中其他战败国向战胜国的赔偿事宜。经过多年的沿革, 它已经变成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同时, 也是管理者的交流中心, 帮助决策层管理商业银行、监督外汇市场和保护世界金融体系。在国际条约的保护下, BIS及其资产在法律上不受任何国家和政府的干预, 权利不受任何侵犯。尽管坐落在瑞士巴塞尔, 但瑞士当局对这家银行及其办公场所没有任何管辖权。虽然仅有140个客户, 但BIS在2011至2012年度实现利润11.7亿美元, 且不必缴税。

《巴塞尔之塔》一书将BIS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酝酿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特别是整个二战期间, BIS都保持着运营状态, 还曾为纳粹保管过从他国劫掠来的黄金, 代理德意志帝国银行从事外汇交易, 并被同盟国和轴心国当作彼此之间的秘密联络点, 维持着战争期间国际金融渠道的畅通。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二战催生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设立, BIS一度处于存亡之际。最终, 凯恩斯以退出布雷顿森林会议为威胁, BIS才得以保存。这一阶段BIS主要是洗涮二战的历史负累, 恢复名誉, 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夹缝中, 找到自己的生存定位:为中央银行提供资金管理、金融协调和会议场所。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欧元诞生。1971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 BIS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欧洲货币局在搬迁到德国法兰克福之前, 诞生于此;全球第一家专注于银行监管的国际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总部也设在BIS;1988年, 全球首个国际监管标准——第1版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此出台。BIS这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是在欧洲一体化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的国际金融协调力以及应对跨境银行危机而推进的国际监管合作, 就如作者所言, “在通往欧洲统一的道路上, 每一站都有BIS的身影。”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BIS从一个非常着重于欧洲事务的机构, 走向全球化, 美联储的正式加盟, 使得BIS作为管理全球金融事务的一家特殊银行的合法性得以延续和强化, 并由此开始向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拓展。

第五阶段是从2008年至今, 先是竭尽全力捍卫欧元, 接着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与强大的数据核心竞争力, 将资本协议升级为以巴塞尔协议Ⅲ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监管标准, 其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和支付结算委员会作用尽显, 以引领全球的金融监管规则, 引导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建。

《圣经》中的巴别通天塔之所以永远修不完, 是因为上帝在观察那些修塔人时, 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 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 导致修塔人无法相互理解, 故而修塔过程只能终止, 修塔人四散而去, 那座通天塔只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从德国战后赔款、央行间清算、外汇储备管理到如今的货币政策协调、监管标准制定和专业金融数据集成, BIS在每一个历史时期, 都能甩掉历史包袱, 对自身不断进行改革扬弃, 把握住了适合自己的核心业务, 激发内在的能量和智慧,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专”的比较优势, 为自己创造出了不可替代性, 其秘密恰恰在于它的沟通功能。

虽然BIS历经变故浴火重生的非凡能力, 值得敬佩与学习。然而, 时代的变化依然给BIS提出了挑战:一方面, 全球范围对银行家滋生的不满情绪正在蔓延;另一方面, BIS商业化银行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双重身份, 加之其神秘、不透明、不对任何人负责、不受侵犯的法律特权, 也日益引起全世界的不满。“人间大小事, 有其潮汐;把握涨潮, 则万事无阻;错过了, 一生的航程, 就困于浅滩与苦楚。”为此, BIS也准备再次转型为一家社会责任机构, 并开始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国际组织地位和对公益事业所做的贡献, 官方网站、记者会、纪录片、微博……BIS正向公众走来。

我国于1984年与BIS建立了业务联系, 其于1985年起开始向中国提供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1986年起与BIS办理外汇与黄金业务。此后, 每年都派代表团以客户身份参加该行年会。1996年9月9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加入BIS。2006年6月26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当选BIS董事, 这是BIS第一次从发展中国家选举新董事, 体现出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 我国陆续加入BIS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以及市场委员会, 并于当年10月加入经济顾问委员会, 全面、深入地参与总体金融监管改革战略的制定以及强化银行体系资本和流动性、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近年来, BIS不断提醒各国央行, 要合理认识中央银行的局限性和作用, “好的政策更多地不在于不计代价提振增长, 而在于清除阻碍增长的障碍”、“央行正面临负担过重的风险”。2014年6月30日, BIS警告称, 金融市场近期“过度活跃”, 已经脱离了它尚未彻底走出金融危机之后的萎靡的现实, 并呼吁各国央行加息, 抛弃可能助长不可持续的资产繁荣的政策。2014年3月13日,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 “将继续推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监管措施”, 已经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对待BIS的态度以及在其中的作用, 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常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该主导“时”就主导 篇5

然而在我们观摩各种“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课改模式的过程中,感觉有些课堂的“先学后教”已经矫枉过正了——他们在课堂上强调“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不少时候,教师实际上已经沦落为课堂上的“报幕员”、“传声筒”,“学”与“教”关系的新型错位,使教师陷于尴尬的境地.

事实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得更加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艺术地激励、引导、调控;更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导学的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引导的时机.

一、 兴趣缺乏时适时引导

裴光亚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刺激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带着需要、带着热情去学习.

案例1 笔者在新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6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教师:你会下五子棋吗?如图1,老师执白棋,为了不让老师在短时间内获胜,你认为黑棋应下在哪里?请一学生上台用手指指出下棋位置.

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伸长了手:这里,这里……那里,那里……

教师:不用手指,你能把位置准确告诉大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

短短数语,学生探求的欲望油然而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设疑、制悬,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或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二、 理解失误时适时引导

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学生已经陷入“我已误入歧途中”的状态,教师就应适时引导,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指导学生重新探索,分析错误的原因,最终找到正确的理解.

案例2 有一位教师讲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课时,有一道例题:如图2,足球由黑色正五边形和白色正六边形组合而成,已知它们共有32块,问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分别各有多少块?

设正五边形有x块,则正六边形有(32-x)块. 列出一个方程:x+32-x=32. 消去x,得到恒等式32=32. 此时大部分学生思绪游离,课堂陷入僵局.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事实上,这里“它们共有32块”这个等量关系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分析错误的原因,列方程要寻找另外一个等量关系. 教师从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公共边条数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指导学生重新探索,得到方程:5x=3(32-x). 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 困惑不解时适度引导

思维障碍即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就像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字路口或感到前方迷雾蒙蒙无法选择. 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的“导”必然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可使学生冲破混沌状态,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案例3 有一位教师讲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3.2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时,有一道习题:如图3,AB∥CD,∠B=30°,∠D=65°,求∠BED的度数.

学生在探求解法时遇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时候添辅助线?为什么要添?怎么添?添辅助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此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在图形上适当添置一条线,使图形满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让学生添第三条直线,这样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完全可以画出如图4中的几种图形,再通过课堂交流,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

此时教师的引导,犹如雪中送炭,学生很快便从困境中走出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同时逐步领悟为什么要添辅助线,怎样添辅助线. 而作为教师的“导”,不是简单地把方法展示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 思维偏离时及时引导

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很多未知的、难以预料的生长点.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思维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适时纠偏,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指明方向.

案例4 “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教学,由于学生刚学过一次函数的图象,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受知识的负迁移影响,当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y=图象时,就有多种错误出现.

生1:如图5,取两点(2,1)(-2,-1)连结成一条直线得到.

此解法立即被其他学生以x≠0的理由推翻.

生2:如图6.

此画法马上也被其他同学否定,理由是当x=时,y=,点(,)在折线的下方不在该图象上.

生3:如图7,图象无法画,理由是:当x>0时,y>0,点在第一象限;当x<0时,y<0,点在第三象限,第一象限的点和第三象限的点连结必然要经过y轴,而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没有意义!

此时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大家之所以没有正确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因为没有弄清怎样作出一个函数的图象. 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怎样得出来的?寥寥数语,学生恍然大悟.

生4:列表、描点、连线.

教师随后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画y=与y=2x的两种函数的图象,得出结论:画y=2x的图象只取两个点,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没有必要再画很多点. 所以要吸取教训:探究一个函数的图象,在不知道它的图象形状时,应该采取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来进行. 接着再让学生合作完成y=-的图象,带着探索的兴趣开始活动,学生合作得很认真,也很有效.

五、 课堂失序时及时引导

审视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虽然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个性得以张扬,课堂充满活力. 然而,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学生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课堂秩序混乱,此时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引导,就应该成为“风筝线”,虽然“漫天飞”,却自有“一线牵”.

案例5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是一节活动课,各小组将正方体进行剪、折、拼等一系列活动后,发现展开图的种类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课堂上议论纷纷,异常热闹,学生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各说各的,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教师不住地点头,表扬,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课堂似乎有些失控了.大半节课下来,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原点. 如果教师这时候及时给予引导:这眼花缭乱的各种展开图有没有规律?能不能对同学发现的展开图进行归归类?就能把课堂从无序的“畅所欲言”转入理性的数学思考,得到如图8各种类型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才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思想,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及时激励、引导、调控,“冷场就及时添把火,火爆就及时降点温”,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

银行主导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主导意识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革新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虽然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获取知识是人类不断进取的恒久命题,但是,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在获取知信息方面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发生了与过去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有着很大差异时,高校图书馆及其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的时代性缺失,或者说是弱化与无可奈何的“失职”,以及主导型服务的主导意识的问题,也就成为了我们高校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一个不得不得面对和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主导型服务的主导意识

在高校图书馆领域中,主导型服务及其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运作模式,或者说是传统图书馆的被动的,“守株待兔”式的借阅模式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概念,即主导型服务的意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模式,及其发展与不得不变革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图书馆面向社会所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高校图书馆必须自觉回应、自觉承担、自觉引领的社会责任。1

高校图书馆,它曾经主要以向广大读者提供阅读书籍等资源为主要服务内容。这是一种被动的,以迎合读者对阅读资源的缺失性需求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形式。

然而,由于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读者阅读生活的这种地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碰撞性偏移。

当然,就读者与图书馆的这种单纯的借阅关系来看,读者不再一定非得在图书馆来看书了。在全媒体开放的信息时代,人们在社会学习生活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经是丰富多彩的了,而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

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广大读者中的那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就不在了。从图书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上来看,这是一种“失职”性的缺失或不足。而要让图书馆再次在人类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一定得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主导型服务及其功效来,才能更好地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二、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意识的缺失及其在当前所面临的尴尬

国家图书馆业务处处长汪东波说“到馆人数减少,这不仅仅是我馆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其他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问题。”2

2012年7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网络虚拟访问量减少了19.1%,而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也就是说,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3

作者曾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从不同区域的角度选择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进行分析,其服务方式与内容基本上都是读者注册、借还、查询以及科技查新、馆内日常工作,以及平时开展的一些零星的读书活动等。

另有研究显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作用的众多要素中,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而馆员占75%。4

随着4G、大数据、云计算服务技术等的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升级应用,在人类社会学习生活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平日里已经不再对单调、乏味的信息资源感兴趣。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以读者的主动性来弥补图书馆被动式服务模式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其社会角色的价值意识已经越来越淡化了,甚至是衰落到了可有可无的,总有一天得被社会所淘汰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对策分析

图书馆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一个遵循“公众文化权益诉求检验”和“依赖社会环境”原则的被动适应性改变过程,具体的演进过程则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锁定因素”与图书馆内部的“倒逼因素”的双重影响。5

我们得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到图书馆人数越来越少了,越来出版社出版了各种各样的纸质图书,但是堆积在出版商的库房里的书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图书只是经历了作者,编辑,印刷,堆积等过程就直接进入到了销毁的程序。但是,如果我们能正视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言情小说吧”“纵横中文”等网站上,一部小说有着3亿次左右的点阅量,有数千万读者群的盛况,也就不能说,中国人是不爱读书的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图书馆全国众多的图书馆在人们的社会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可缺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很简单的道理,人类从来都是有着不断获取知识信息的偏好与能力及其需求的。当然,在对人没有吸引力的书籍面前,要让人们在如此多元和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中,还要去读人们不喜欢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受到人们的抛弃。

同样的道理,图书馆在当下,如果不在主导型服务上有所作用,那么,传统的图书馆模式的生存也将越来越难,最终会遗憾地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

所以,在图书馆的众多工作中,主导型服务的研究破土而出,也是当前最紧迫和最不可小视的大事。图书馆工作者,我们对高校图书馆主导型服务及其主导意识作为有一个重新认识,并加以重视和推进。

注释

11 .李幼菲.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4.

22 .李贺南.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到馆率的思考[J].企业文化(下半月),2012(4):236.

33 .陈萍.试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19.

44 .陈文辉,肖秀阳.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自身建设之我见[J].图书馆,2009(2):125.

上一篇:电Fenton法下一篇:烟气SCR脱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