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展会

2024-06-04

政府主导型展会(通用5篇)

政府主导型展会 篇1

前言

会展业在中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 特别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带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政府主导型展会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 如:市场化不高, 过分依赖政府投资, 财政负担过大;自我创新能力不强, 等等。本文的应用载体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同样面临着以上所列问题和瓶颈, 为了深入剖析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发展模式, 接下来本文将从政府主导型展会概况、政府主导型展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力求使本文产生实效。

一、政府主导型展会概况

“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概念定义是“政府作为主办单位或者承办单位、由政府投资和组织举办的展览会, 旨在贯彻国家政策、引领市场经济活动和交流传播文化文明”。当前, 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包括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阿论坛、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西部博览会等。其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所在地域的差别, 所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但归根结底都是为政治外交和经贸交流服务。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在发展的初期就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如:政府是展会的主办方, 政府是展会的投资方, 展会的管理者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 等等。而本文接下来要谈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以上诸多特点。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 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区域综合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国家站在东北亚特殊外交战略和东北老工业振兴决策的高度设立的。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八年来, 仅仅围绕“机遇、交流、合作、发展”这个主题, 统筹兼顾商品贸易、投资合作、会议论坛和文化交流这四大主体发展板块, 为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经贸合作,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累计吸引合同投资总金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现已经成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各国开展经贸交流合作并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平台, 加快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是长吉图开发开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成为东北亚区域各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成为东北亚区域各国间对话交流的重要

责任编辑:武聪

途径。

但是,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不难发现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经进入了发展模式化、范式化的深水区, 创新发展的主动性过弱, 展示产品结构性矛盾凸显, 等等, 需要认真思考, 加以解决。

二、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自身存在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的特点。同时, 其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同构化”和“低度化”的问题和趋势。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八届的历练打磨下, 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可是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展会发展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 市场化运作模式简单固化, 载体创新难度大

市场化运作是展会成熟与否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此方面的工作投入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打造品牌效应的同时, 市场化的深化没有跟进和提高, 这是由始至终困扰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发展的难题。回顾过往八届, 市场化运作载体在逐年突破和增加, 已经跨越了幼稚的发展阶段,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可是, 随着博览会的不断发展, 会展业竞争的激烈角逐, 如何才能创新载体, 想必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所面临的同样困扰和问题。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最近三年来, 市场化运作载体, 仅仅停留在街路、市中心、机场、媒体、会刊、会展中心楼体资源上, 在载体的创新上显然已经进入了固化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会的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化运作团队专业性不强,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和合力, 所以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 就显得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

(二) 博览会实效性不强, 知名度不高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在国字号品牌的打造中,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在发展推介的思路上, 工作思维和路径还过于狭窄。换句话说, 务实性还不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出成绩, 解决好博览会能为参展商带来什么这个问题, 博览会才会有很好地发展。博览会的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国家领导人的个人效应, 当地媒体、网络的宣传, 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把博览会办得有实效, 办得有商机, 办得有实惠, 办得互利双赢。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博览会的发展。同时, 在长春市民中间,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这样一个国字招牌。由此可以推断, 在省外、境外知道此博览会名号的就寥寥无几了。没有梧桐树, 就引不来金凤凰。对外宣传做的不好, 就会对招商引资、招商招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 展会招商层次偏低, 展品结构化矛盾突出

在现有的招商模式下,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仍然停留在低端的商品展示上。博览会举办期间, 在台湾馆、香港馆和泰国展厅, 参观人员川流不息, 场面异常的火爆。但是, 这里所展示的商品却是食品和服装。对于国字号展会的发展, 如果以这样的低端产品来打造国际性国家级展会, 显然是自毁门牌。所以,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展品的结构上, 要追求“高、精、尖”产品, 这才是未来博览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否则, 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 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

三、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创新运营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人类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依靠政府的投资、依靠政府的信誉、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这是其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 在日趋激烈的会展市场竞争中, 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政府主导型展会终究会虚假繁荣, 停滞不前。所以, 必须加快政府主导型展会转轨升级, 创新发展运营模式。

(一) 打好市场化运作这张牌

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 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 就与政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依靠政府巨大的投资, 来完成博览会这张大盘的运转。这样的方式在给博览会带来正的外面效应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政府主导型展会必须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这张牌, 拿好自己的本钱去谈合作。在创新载体方面, 可以借用新闻联播这个平台对博览会进行宣传和介绍, 在播放的过程中, 要图文结合, 最大限度播出战略合作企业的LOGO形象;也可以借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这个栏目对博览会进行对外宣传。在国际舞台上, 我们可以借助长吉图开发、长春电影节等载体, 吸引国际大企业进行合作, 在推介宣传博览会的同时, 还可以提供企业推销产品的机会和舞台。市场化运作, 讲究的是“共识、共享、共赢”, 在市场开发时, 要把政策、服务、信息倾向于展商和客商,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市场化的深入。

(二) 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

博览会的发展思路是三位一体, 对外宣传, 打造知名度是先头兵, 紧跟其后就是招商招展和市场开发。如果在品牌打造上, 无法体现广度和深度, 是很难进行后两项任务的。东北亚博览会已于2012年9月初被成功更名升格为“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这对于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都是一件盛事。从战略的角度出发, 足以见得国家对东北亚的特殊关照和重视。接下来要加大宣传力度, 以东北亚为载体, 迅速制作出符合东北亚区域特色的宣传片和吉祥物。同时, 要加快制作吉祥物的动画效果, 编制出一些符合东北亚历史和大事件的故事, 并迅速传播。媒体方面要紧跟东北亚发展的脉搏, 适时跟进, 利用媒体效应更好地宣传东北亚, 使东北亚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极。

(三) 集中力量解决展品的结构性矛盾

东北亚博览会的宗旨是服务东北亚、面向全世界。这一国际性的展会正在搭建区域内各国经济、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交流的平台。因此, 东北亚博览会的自身定位必须紧紧依靠东北亚, 必须符合东北亚区域发展的要求, 必须上升到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的高度。而回顾已往的八届东北亚博览会, 食品和服装、化妆品展区人山人海。虽然为展商们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和利润。但是,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东北亚博览会的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这些低端的产品和火爆的场景。要紧紧抓住经贸往来、通道建设、重大项目约定、科技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上, 这才是一个展会应该有的发展方向。展会要突出文化和旅游, 博览会和旅游业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体。博览会的发展要向文化、旅游、经贸交流方向靠拢。这才是东北亚博览会未来发展的应有之意, 也是其在未来的会展经济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四) 培养和吸收会展专业人才, 提高办展的专业化水平

博览会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的建设。现如今, 在中国高校中, 会展业被看做是冷衙门。当然, 这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 初临工作岗位时, 也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 建议吉林省博览局自己办一所学校。招生对象可以限定为有志于从事会展业的高中毕业生及以上学历。所有的课程安排, 要结合国际和国内各知名展会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展开。同时利用东北亚博览会的平台, 给予学员充分的锻炼和展示机会。此外, 要定期聘请东北亚区域内的专家学者和营销学方面的大家为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补课。坚持这一机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秘书处的队伍素质建设就会上升到新台阶, 更好地服务于东北亚博览会。

四、总结

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 在会展经济的浪潮中, 必须修炼自身的内功, 加强自我创新的意识和决心, 狠抓队伍建设和考核;同时, 还要塑造自身的外面条件, 做好宣传, 提高自身品牌, 将国家利益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内外部的强强联合和作用, 定能探索出运营发展的新模式。希望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 能够为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转型带来借鉴和启发。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型展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当今会展业, 已不再是过去单纯引资交流的平台, 正承担着更多的任务和使命, 其中, 尤以政府主导型展会为甚。本篇论文, 则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例, 针对其担负的责任和战略意义, 就其当前发展中的困境和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和阐述, 希望对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主导型展会,困境和问题,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大可.中国会展业:理论现状与政策[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08) .

[2]2012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

政府主导型展会 篇2

与会者都充分肯定了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讲话中指出.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品牌展会都是由政府主办承办并主导的,比如广交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政府主导型展会,已经成为我国会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我国会展经济的特色之一。这一特有现象,是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体制改革的进程所决定的。

但是,政府主导型展会过多,以及政府主导色彩过浓,对展览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副作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在报告中指出,展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及推动中国展览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迫使政府主导型展会必须改革创新。

为此,各级政府也都在积极寻求展会转型,商务部也于最近针对其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展会制定了规范性的管理办法。黄海助理在讲话中进一步表示,为推进我国会展业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商务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将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会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会展业的宏观管理水平;打造特色会展品牌,充分发挥各类会展类的优势,引导树立品牌意识,强化特色品牌形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开展会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单独或联合办展,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各种有影响的展览会;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与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协调制定政策,规范行业秩序,共同促进会展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向前发展。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平台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政府主导,科技金融平台

一、有待改善的科技金融宏观政策环境

尽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近年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果,但科技金融系统内在协同关系仍存在一定缺陷,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国内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我国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启动,国内创投机构的投资类型和资本总额得到蓬勃发展。创投机构是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主要力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受利益驱动影响,多数创投基金热衷于投资高溢价的IPO项目,这使大量资金集中在科技企业发展上市期,而科技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早中期,这就使得许多潜力企业由于初期缺少资金而夭折;另一方面,即使是创业板和新三板对于资本水平要求仍然较高,这就导致多数发展初期的科技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而符合中小企业市场的“四板”甚至“五板”市场并不被重视,导致其挂牌企业少、成交量低、人气不足。

2. 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要以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为主。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银行”,即使某些商业银行建立了具有“科技银行”性质的部门支行,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仍然是按照传统流贷抵押资产模式进行,这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方面作用不大。此外,针对于创投需要的风险控制体系和运作机制也是国内银行机构所缺乏的。

3. 国家对创新政策扶持不足。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资金链主要来源小额贷款公司,但国家在创新政策扶持上没有紧跟其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小贷公司融资不能超过其自身净额的50%,且融资来源不能超过两家以上金融机构,这就极大限制了其运营发展。而在税收政策方面也存在着税率较高以及重复纳税等问题,其服务的客户多为风险较高的创业企业,高风险、低利润使这一行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二、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

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重要沟通渠道是各级政府,以政府主导搭建科技金融平台,更易实现科技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四大职能,分别为引导职能、扶持职能、服务职能和监控职能。

具体来说,引导职能指政府发挥主导型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的公共职能。促进地区科技实力增强与经济增长;扶持职能指政府通过平台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实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品产业化;服务职能分为两点,一是对科技金融意识的宣传培养,通过加深民众对科技金融的理解,从而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进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对科技金融的信息服务,通过完善科技金融市场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类型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构建多维度公共政策系统,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监管职能指利用科技金融平台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监控,特别是对科技金融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时反馈和修改不利于流程运行的规定条例,最后是对本阶段科技金融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发展打好基础。各级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合理部署,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在政府主导科技金融平台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平台实现科技融资服务的重要表现是协助企业获取发展初期的融资贷款。

1. 协助企业获取银行贷款。

首先,需要融资的科技企业出具融资项目说明书以及规定格式的融资申请书,提交说明企业近期内运营盈利情况等基本附件材料,同时附带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融资平台同评估机构、银行机构分析企业融资需求及项目情况,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审核通过后企业缴纳保证金和担保服务费。平台在收到保证金和服务费后,将企业基本信息与融资需求发布,通过数据库协助寻找适合融资的合作银行,进行下一步融资贷款的协商。平台还提供贷后管理服务,通过平台数据库对成功融资案例的分析管理,提高企业融资贷款的成功性,同时还能督促企业在协议还款日前还款,将记录保存在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中。由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自身做好风控工作的同时,又有平台把关,降低了业务的风险性,科技型企业也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帮助。

2. 协助企业获取风险投资。

平台定期发布符合条件的项目供合作的风投、私募机构参考。科技企业也可在平台上了解相关于融资机构的基本资料。平台将科技企业递交的申请报告整理移交给融资机构审查,再由平台将结果进行公示。既节约科技企业的融资时间,通过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平台与融资机构进行谈判,提高信用等级,增加合作成功率。建设多种类型功能的信息库在政府主导科技金融平台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一是建立投融资需求信息库,二是建立信用评级信息库,只有不断完善各类融资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加风险评级的准确性,实现信息交流的透明化、便捷化、真实化,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信用环境,才能为优质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发展氛围。

3. 构建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数据库。

政府主导型展会 篇4

(一) 导游管理归属关系复杂

从我国导游人员的构成来看, 导游人员可以分为专职导游和兼职导游两种。专职导游是与旅行社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属于旅行社的正式员工, 有较为固定的服务工作, 旅行社为其购买《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保险。兼职导游的来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旅行社内从事其他工作但持有导游证的人员, 在旅行社业务繁忙时, 从事带团服务的工作;第二种是挂靠在旅行社或者导游服务公司等机构的社会导游, 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 导游服务的工作来自与一家或几家旅行社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 需要自己缴纳各项保险;第三种是从事其他行业, 同时持有导游证, 挂靠在导游服务公司, 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人员。

2010年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了《导游体制改革》调研, 结果显示, 在我国近60万持证导游中, 有七成左右未与旅行社或景区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而是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或导游公司等机构, 成为自由职业者。

导游人员归属关系的复杂化造成导游管理的复杂化。除了少部分导游作为旅行社 (景区) 正式员工, 与其存在隶属关系外, 大部分的导游与导游服务中心或导游公司仅仅是松散、不规范的挂靠关系, 其挂靠单位对其管理效力微乎其微。这些导游依靠与旅行社 (景区) 的个人合作关系寻找导游服务的工作机会, 旅行社 (景区) 很难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这类导游也因为缺乏职业归属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 导游薪酬和保障不稳定

在旅游业中, 专职导游低工资兼职导游零工资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导游的薪酬主要来源于导游服务费和各项回扣, 在零团费、负团费运作的旅游服务中, 旅行社往往将微薄的导游服务费转嫁到各项回扣中, 从而使得导游不得不依靠收取各项回扣、增加景点等违规做法获得劳动所得, 可以说导游承担了旅行社之间低价竞争导致利润被挤压的压力和风险。

二、建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的可行性

(一) 导游服务工作的独立性

导游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与旅行社其他工作不同,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流程上看, 导游是旅行社产品的执行者, 导游工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是旅游产品付诸实施的执行环节。旅行社开发产品和进行相应营销后, 在导游工作环节, 旅行社的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的参与度极低, 导游独立承担执行旅行计划任务。从职业要求上看, 导游工作是面对游客的全方位服务, 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并配以各种服务行为的活动。导游要具备独立执行旅行计划的基本素质, 具备灵活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组织、应变和沟通能力;从工作内容上看, 导游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旅游过程中, 导游除了按照旅行计划落实食住行游购娱各项内容外, 还要独立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 独立与游客进行沟通, 可以说,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感知与导游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二) 旅行社与社会导游的松散雇佣关系已具备外包的雏形

目前, 在我国社会导游居多的现状下, 旅行社与大量社会导游之间松散的合作雇佣关系实质上已具备了临时性服务外包模式的雏形。旅行社作为发包方, 完成组团和计划行程后, 将执行工作打包发给导游, 导游通过个人或者某些导游服务公司接受带团任务并签订临时雇用合同。这种形式的导游服务在旅游业内非常普遍, 很好地调剂了旅游业淡、旺季需求不均衡现象, 同时旅行社由于成本、规模等限制缩减人员雇佣可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服务外包的形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对接包方 (导游) 的利益保障不明确等, 但为发展导游服务外包业、完善导游服务外包机制提供了借鉴和可能。

三、“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对导游的积极影响

(一) 提升导游社会形象

近年来, 由于导游管理工作的混乱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导游成为各种风险的承受者和矛盾的焦点, 导游的社会形象一落千丈。不可否认, 导游队伍中良莠不齐, 存在自身的素质建设问题, 但导游社会形象下滑也受到了旅游业非理性发展的牵连。而“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构, 则将导游工作从旅行社工作中剥离, 实现对导游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对旅行社转嫁风险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抵制和规避。

(二) 改善导游服务质量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导游的考核和监督归属于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因此, 在“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下, 可以实现对导游服务最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同时, “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可以通过考核、培训等行政管理手段, 直接促进导游服务质量的改善。

(三) 提升导游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 导游服务中心已经实现了对全体导游的注册、考核与年审等工作, 具备导游管理的效力。依托导游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 将导游统一归属于机制内进行规范管理, 并承担导游劳动保障、导游服务工作外包输出、导游培训等具体工作, 可以有效实现导游的职业归属感。同时“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自身具有对导游的认证、晋升等职能, 可以提供导游职业发展的渠道, 提升导游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和可续性。

四、“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运行机制构建

(一) 属性

“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构是依托导游服务中心这一事业单位实体而产生, 是对导游服务中心职能的完善和实体化。导游服务中心隶属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对地区导游实施培训、信息管理、考核与晋升等功能, 实际已经具备了导游服务外包机构的性质。依托导游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构, 可通过劳动合同与导游建立法律上的隶属关系, 并结合对导游的管理、考核和晋升, 完善对导游服务的评价、监控与反馈, 以此为依据, 确定导游的劳动薪酬和相关劳动福利, 这样使得导游的归属管理和服务监控形成规范科学的导游管理体制。

(二) 职能

“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 融政府对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企业的独立运营职能为一体。在这种机制下, 政府、旅行社共同行使导游服务质量的监控和反馈职能, 导游服务中心 (即导游服务外包部门) 对导游行使管理、派遣、考核、培训及支付劳动薪酬和提供劳动保障, 代表导游个人与旅行社签订服务外包劳动协议, 在导游服务过程中, 与旅行社及政府共同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和反馈, 在此评价基础上, 对导游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并支付劳动薪酬。结合这种机制, 可以相应根据导游的等级不同、服务质量的评价不同, 为导游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和薪酬标准, 同时将导游的服务工作与导游的年审考核、晋升考核结合在一起, 为导游的职业不仅提供了更为规范的管理和保障, 同时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三) 运行框架

在“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框架下, 政府仍然处于行业管理与监督的地位, 导游服务中心代替政府与旅行社, 成为导游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公司, 旅行社是发包方, 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旅游活动的组织营销者, 将导游服务的整个流程打包成外包产品, 外包给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服务中心作为接包方, 根据旅行社的具体需求, 与旅行社签订服务外包的相关协议, 并派遣合适的导游提供服务, 在导游服务过程中, 政府、导游服务中心与旅行社共同对导游进行监督与反馈, 最终形成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作为导游服务中心对导游相关福利、薪酬、考核与晋升的参照指标。

(四) 法律保障

在构建“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机制过程中, 需要通过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梳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责, 规避相应的风险。如通过法律法规, 赋予导游服务中心作为导游服务外包派遣的法律地位, 促进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能转变;构建导游服务质量评价与导游考核、晋升之间的渠道, 促进导游提升自身素养和服务质量, 规范导游中心、导游、旅行社之间的权责关系。

摘要:导游服务质量影响着旅游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而导游的合理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 导游管理归属关系复杂、导游薪酬和保障不稳定, 导游流失率呈增长趋势, 构建“政府主导型”导游服务外包的机制, 是规范导游管理、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游,服务外包,政府主导型

参考文献

[1]林武.我国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析[J].中国商贸, 2011 (12) :99-100.

[2]项园园.试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服务外包的发展[J].消费导刊, 2007 (11) :49-51.

政府主导型展会 篇5

1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主导作用的体现

仓廪充实使我国国民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农民生活富裕则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发达, 农村社会稳定则社会环境和谐安康。建立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对实现以上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政府应承担农业信息化的战略管理职责及具体建设任务, 来主导农业信息化建设。

(1) 政府应勇挑大梁, 为建立中国特色农业信息化制定规划, 设计方案。多年来,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均以满足温饱为前提, 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 信息化在三农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通过政府主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的配置作用, 从而有条不紊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2) 政府应鸟瞰式观览全局,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力度。首先, 国家应加快农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以此更加突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体系中的地位。其次, 政府应构建农业信息共享平台, 努力实现涉农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保证农业信息需求者可以及时、准确地将信息用于生产。再次, 通过制定农业信息化体系标准, 规范实施过程, 对农业信息进行务实、全面、系统管理。最后, 着力宣传, 营造国际间信息交流、共享环境, 促进国际间农业合作,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政府应根据我国国情, 在立法机关的配合下,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的进程, 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社会主义制度下与农业信息化有关的农业法规、政策的作用是多重的, 它可以调节农村生产关系、维护农民长远利益、促进科技更好地应用于农业。而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则会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销售整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使得农业生产获得效益最大化。

(4) 政府应在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各种矛盾中扮演仲裁者角色。依照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 政府主导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些矛盾难以避免。如三农工作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与农民无力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矛盾;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专业人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矛盾;农村人、财、物的流动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与农民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矛盾。这些尖锐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破除的路障, 政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协调矛盾, 进而解决矛盾, 我国农业信息化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2 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优势

2.1 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分析

自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一直在稳步推进。近年来, 政府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建立高效、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初步实现了以专业网络设施开发为基础, 涉农信息资源收集为核心的二位一体构图。在未来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政府应充分体现创新精神, 以方便、实用为准则, 彻底颠覆过去小农化生产模式, 把我国农业带上新的高度。

政府多种政策支持为我国农业信息化保驾护航。中央曾在“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已逐步意识到我国是农业大国, 提升综合国力必先增强农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相信未来中央在方针、政策上的红利必将为农业信息化带来实惠。

2.2 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效益分析

政府主导, 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必将给农村经济、生态、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2.2.1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过去农业生产往往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民文化、技术有限, 种植、养殖均是在传统观念指导下进行, 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缺乏市场信息意识。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农业业态, 以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为特点, 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起着核心作用。因此, 传统高投入、低产出、品质差的农业业态必将被新兴低投入、高产出、品质好的农业业态所代替。于此同时, 政府应协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关键作用, 进而逐步将信息应用到农业生产生活中。

2.2.2 构建城乡社会和谐。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有明显的剪刀差。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一产、二产对信息化占用与利用的差距, 使得城乡得以协调发展,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农民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共享的对等关系, 自由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用于农业生产, 得到最大收益, 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距离。通过现代媒体通讯技术, 可以使城乡居民同时拥有各种农业相关信息,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逐步缩小直至彻底改变城乡差别。

3 建立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措施

3.1 政府支持,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长期投入, 要配备专业人才, 技术含量高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 政府每年都给予农业信息化建设软硬件支持。但城乡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农村信息产业发展不对等仍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资金投入不均匀。因此, 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通过多种资金渠道加以筹集, 创新运用各种融资手段,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在落实相应资金外, 各级政府还要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 使国家、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积极参与进来, 宽口径吸收资金, 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政府带动, 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

为给我国农业生产营造一个广覆盖、多模式、重服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打造一个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技术领先的数据通信环境, 为我国更好、更快地建立农业信息化体系提供保障,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政府要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 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府分级建立网络, 支撑国家农业信息网络覆盖。同时, 政府要大力兴建公共通讯设施, 形成高效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 在保障各地区信息畅通的同时, 最终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消息网络传输系统。

3.3 政府倡导,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能否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通过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三农政策等信息, 充实各类农业数据库, 提高信息覆盖面, 使各类农业生产具有科学性。根据各单位所获取与累积的科学数据及成果, 统一规划、整合、集成选定各自独具特色专业方向的信息加以重点收集, 形成覆盖范围广、特色鲜明的各类数据库。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农业方面信息的拥有量,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民奔小康提供有力支持。

3.4 政府投资,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

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综合信息、农业、经营各方面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加强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函授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方式, 逐步培养一支致力农业信息化发展, 符合当代信息化要求, 素质、技术和能力并重的人才队伍, 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储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德能皆优的专业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 重点造就一批高水平农业信息专家, 在各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力争位于世界前沿。政府除了在理论方面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外, 也要建立起专业人才实习基地, 尽快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 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结束语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我国农业要在此轮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建设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是关键。因此我国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完成组织、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摘要: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应起主导性作用。阐述了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内涵外延, 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优势, 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思路设计。

关键词: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胡笑梅, 政府主导农业信息体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6) :84

[2]郭永田,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效与展望[J].电子政务, 2012 (2) :101-102

[3]邓艳华,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性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导报, 2009 (10) :77

[4]郑涛, 中国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业信息科学, 2005 (21) :316-317

上一篇:地域文化探究下一篇:不良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