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型供应链

2024-07-22

主导型供应链(精选7篇)

主导型供应链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及消费方式随之改变。零售市场发展迅速, 超过80%的商品都是通过该流通渠道到达消费终端的。农产品流通领域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虽然批发市场仍承担着北京市大部分蔬菜和水果供应, 是北京市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 但近几年零售市场农产品交易量逐年上升, 发展势头强劲, 以连锁超市、餐馆及学校等零售市场主导型供应链模式发展日益成熟。

1 北京市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是指农户或合作社跳过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及销地批发市场等复杂的中间环节, 直接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交易农产品的模式。

北京市现有超市大部分是实力强劲的连锁集团, 相对农产品供应商来说拥有绝对优势, 具有核心订单驱动力, 握有制定农产品选择标准主动权, 而农户或合作社往往只能被动迎合。供应商往往还负责分拣、包装、配送及摆放甚至销售等环节;超市则只承担检查蔬菜质量、下达订单以及管理场地等环节。在北京市销售蔬菜的超市、社区便利店中, 60%~70%以这种方式实现定点配送。超市通过电话和网络与供应商联系的频率较高, 有些普通蔬菜供应商不仅会派遣专员到超市整理蔬菜, 同时还需统计反馈蔬菜库存和销售情况。在北京市, 通过超市到达个人消费者手中的蔬菜所占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仅次于传统霸主农贸市场, 是蔬菜第二大零售终端。

2 北京市农产品农餐对接供应链模式

2011年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 农餐对接模式在各区县如火如荼地实施着。到2014年, 参与试点的餐饮集团已扩大到23家, 涉及了250多家经营网点。1~11月, 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合作组织为所有试点餐饮集团企业供农产品原料8.5万吨, 同比增长29.3%, 其中北京市6.6万吨, 占78.5%。

彭磊指出“农餐对接”是指餐饮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 发挥自身优势, 采用多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渗透, 保障农产品由生产地直供餐饮企业的一种农产品创新流通方式。农户将农产品通过专业化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农产品基地等方式组织起来, 集中向餐饮集团供应新鲜食材, 实现与餐饮集团对接的农产品直销模式。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 物流与采购部门进行订单汇总, 向门店核实后直接下达到相关合作社、企业或基地, 这些订单是餐厅各个门店在当天中午12点之前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填制的。

其次, 企业、合作社或基地根据呷哺呷哺公司下达的订单, 在当天下午完成采摘、分拣等物流作业, 而且在当天晚上12点之前运送到物流配送中心。

最后, 物流配送中心对蔬菜进行接收、检测及分拣等物流作业, 在第二天早上8点前将其配送至各个餐厅门店。总之, 实现了生鲜蔬菜24小时配送机制。其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可以说是成功实现农餐对接的典范。目前已经和大兴区、房山区、通州区等多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协议, 订单种植总面积达5000多亩。

农餐对接模式的实质是餐饮企业与农户的对接, 消费与生产的对接,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这些做法不仅缩短了生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而且创造了农户对接媒介, 农业合作社、专业化农业企业及农业生产基地与餐饮业企业等参与主体互利共赢的局面。

3 北京市农产品农校对接供应链模式

2009年, 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出《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通知, 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等学校食堂第一批试点工作, 简称农校对接, 是国家继农超对接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鼓励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直销型流通模式, 为广大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又拓展出了一个稳定而庞大的需求市场——高校食堂。

农校对接就是农户将农产品通过农业合作社、农业产品协会及农产品基地等方式组织起来, 集中向高校食堂供应新鲜食材, 实现与高校食堂对接的农产品直销模式, 北京主要采取协会的组织形式, 通过北京高校伙食联合采购中心的运作将农产品直送高校餐桌, 北京市农校对接模式发展情况如下。

首先, 2011年9月北京市举办了推进“农校对接”建立食堂原材料直供基地启动仪式, 公布首批14个食堂原材料直供基地名单, 主要是米类、面粉类、食用油类、肉类、蛋类及蔬菜6大类的原材料, 第三批原材料直供基地名单于2012年12月公布, 其中, 新增副食类、调味品及豆制品3大类原材料, 共39家, 其中北京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供给调味品及豆制品两类原材料, 食堂原材料采购范围较广, 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必要的食材类别, 能够有力地保障高校食堂需求。蔬菜、大米、面粉、鸡蛋及肉类原材料是最主要的采购种类, 符合高校学生主要消费大众化产品的偏好。

其次, 201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学校后勤处、北京市高校后勤研究会伙食专委会及市高校食堂原材料联合采购中心发布《关于统一北京高校食堂原材料直供基地货款结算方式》的通知, 从签收、对账及结帐三大环节进行规范, 委托“伙联采”中心办公室负责直供基地与学校之间的结算工作, 能够简化结账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使农校对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顺利通畅, 及时向直供基地支付货款。

最后, 2014年北京60多所高校从直供基地采购大米19000吨、面粉10000吨、大豆油5000吨、猪肉12000吨、鸡蛋5000吨、土豆6000吨、白菜4000吨, 总共约61000吨, 其中, 来自直供基地察右中旗的土豆价格均低于新发地同期平均价格, 且品质良好, 为0.56元/斤, 新发地市场同期价格为0.69~0.79元/斤, 平均每斤便宜0.15元, 价格降低23.9%。主要原材料产地源头的采购率已分别达到:米52%、面56%、猪肉92%、油76%、蛋62%, 平均采购率已达到总量的68%, 节约采购资金3000万元。

毋容置疑, 农校对接模式在降低食堂采购成本、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北京市零售市场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发展特点

4.1 中间环节减少, 优化供应链结构

跳过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户与零售市场直接对接, 缩短农户与市民在供应链上的距离, 降低成本, 优化供应链结构。以小刘各庄合作社为例, 其所生产的农产品通常不经过中间环节而直接进入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得下属超市, 物流环节越多蔬菜停留在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时间越长, 配送到超市时的新鲜程度就会越差, 但农超对接模式由于中间环节少、运作成本则相对降低。而且, 超市可以凭借对生鲜蔬菜的季节性波动的平衡, 达到积极引导顾客理性消费、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目标。通过其标准化的经营, 并给上游农产品供应商或者农户提供蔬菜需求, 保证供应商或者农户生鲜蔬菜快速流通, 同时也对下游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障的生鲜蔬菜, 加快信息流流转速度, 提高供应链效益, 优化供应链结构。

4.2 配送服务落后, 物流成本较高

北京市目前缺乏专业化水准较高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 实施协同配送程度低, 不利于取得规模效应, 而且经过多次装货卸货, 农产品损耗增大。由于缺乏先进的物流技术, 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 流经供应链各个环节后呈现出质量下降的势态, 导致其往往在新鲜度方面不如农贸市场。与此同时, 由于供应商缺乏对运输路线的整体规划, 大量存在重复运输现象, 车辆空载率高, 运输车辆利用率相对较低。另外, 利用网络及传真的订货方式, 易造成订单不清晰的情况, 使得供应商经常会送错货, 增加了运输以及包装等成本, 导致物流成本较高。

4.3 损耗大, 价格较高

以农超对接为例, 普通蔬菜通常是要经过简单的捆扎或者用保鲜膜简易包装, 这些散乱、不科学的包装致使装卸效率低下, 同时, 也加重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农超对接一般采用第三方送货, 由配送企业配送到配送中心或者门店, 也有些将配送中心到门店环节也通过外包方式, 如京客隆、北京物美, 而实际上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冷藏物流设备, 在他们看来, 对于短途运输购买设备的成本远远高于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耗。与此同时, 超市采购人员的谈判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采购成本的高低, 这些也是超市难以进行成本预算与控制的, 以致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对顾客的购买情况造成了直接影响。

4.4 节点企业信息化水平低

北京市大多数超市、餐企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尤其是在农产品板块, 供应商与零售商间的沟通相对简单, 一般通过电话取得联系, 再经过简单的口头沟通让供应商配送货物到门店, 但由于供应商根本不了解超市每天的蔬菜销售量, 他们只会依照超市订单的要求给超市发货。通常都通过网络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 由于订单格式不统一而且经过传真后模糊不清, 供应商经常需要给各个采购部门致电反复确认订货数量与种类。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零售市场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分析对象, 分别阐述了农产品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及农校对接供应链模式现状, 归纳总结了其发展特点。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零售市场,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拥军, 魏国辰.农产品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初探[J].物流技术, 2010 (8) .

[2]藤光富.基于农校对接的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6) .

[3]张琼.“农超对接”的困局与破解策略[J].北方经济, 2010 (3) .

[4]张浩, 安玉发.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 2010 (01) .

[5]张瑜, 姜方桃.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01) .

[6]北晨网.朝阳推广农社对接菜市场[EB/OL].www.morningpost.com.cn/xwzx/bjxw/2011-07-11/199323.shtml.

[7]北京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服务网:农校对接[EB/OL].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9/tab656/.

[8]人民网.农校对接路有多宽[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2/0819/c1053-18776670.html.

[9]新华网.呷哺呷哺等餐企成为北京市农餐对接试点单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1-11/16/c_122287959.htm.

主导型供应链 篇2

[关键词] 独立决策集中决策虚报成本供应链协调

一、前言

自从供应链这一概念出现之后,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供应链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战术决策(比如库存决策、运输决策、信息决策等等)和战略决策(比如供应链协调、供应链风险)。近几年来,由于系统观念的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上对供应链中“双边际效应”的理解,学者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如何使供应链协调的方向上去,即整个供应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通过对“供应链协调”文献的研读中发现:目前大多数的文献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组成供应链这条“链”中的上游企业处于先动优势或者说支配地位,而下游企业则处于从属或者被动地位。然而,随着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生产决定消费、供应商支配零售商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大型零售商支配着供应商,比如沃而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在零售商具有支配权时,整条供应链如何协调,这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很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研究了在零售商具有支配权时供应链是如何协调的。

在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供应链协调方面的文献不在少数。王玉燕等讨论了,在由一个供应商和n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来达成供应链的协调;姬小利分析了在生成成本不对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来达成供应链的协调;卢少华讨论了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机制;高峻峻等研究了在需求具有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供应链契约中的价格折扣问题;晓斌分析了非对称需求信息下的两阶段供应链协调;邓明明等研究了可以通过收益共享来协调整个供应链。国外的Monahan给出了经典的数量折扣模型,为以后的供应链协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Joglekar and Tharthare认为,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来达到供应协调;Porteus and Whang等人应用博弈论的相关利润对协调性进行了研究。作者在研读以上及其他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供应链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模型假设及其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设定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处于主导地位;市场逆需求函数为:,其中:为市场最大需求量,为价格敏感系数,为产品价格。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博弈的步骤如下:

首先,零售商向供应商征收一个固定费用T(T为一个大于零的常数。尽管国家规定禁止零售商向供应商索取进场费;但现实中,供应商要想进得零售商的购买范围,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比如以固定设备费为名目而交纳)。并且对于每一个商品,零售商通过再加工或促销,使其价值增值,为此付出的成本为(为固定常数)。

其次,供应商观察到零售商的这种举动,向零售商收取w的零售价。并且其单位生产成本为(为固定常数)

1.独立决策

(1)供应商观察到零售商的策略后,将选择合适的w,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

供应商利润: (1)

对上式一阶求导,我们得出w基于的最佳反应为:

(2)

(2)零售商预测到供应商将会有此选择,那么他会选择合适的,以使得自己的利润也最大。

零售商利润:(3)

对上式一阶求导,我们得出零售商的最佳选择:

(4)

(3)把(4)式代入(2)式,我们可得:

(5)

上述解即为该过程的均衡解。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别为:

(6)

(7)

整条供应链的利润:(8)

2.集中决策时

此时,环节中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可以视为垂直一体化,决策者需要决定(即)来使得整条供应链的利润最大。

(9)

对上式一阶求导,我们可得(10)

从而,(11)

3.基于利润分享的供应链优化

比较独立决策与集中决策时的各项参数,我们发现:在集中决策时,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了更多的产品();并且整条供应链的利润有所增加(),增量为。

所以,零售商可以和供应商协商,通过集中决策来增加整条供应链的利润,并且对增量利润进行分享来提高各自的利润(即我们所熟悉的,通过利润分享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

三、供应商对零售商虚报成本

尽管此类供应链可以通过集中决策来增加整条链的利润,但是由于零售商具有决定权,所以集中决策权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有可能处于不对称分布状态,更有甚者,供应商完全没有任何决策权,只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鉴于以上原因,在集中决策的情况下,当利润增量由零售商进行分配时,供应商完全有理由相信:零售商可能只给自己分配少量,甚至为零。此时,对于供应商而言,独立决策和集中决策的效果是等价的。这种想法的存在,使得供应商在给零售商有关成本时,会给出一个虚假的成本。设:为供应商报给零售商的成本,其真实成本仍然为。我们分析如下:

如果由零售商来集中决策,对于供应商而言,他会认为集中决策和独立决策是等价的,零售商不会将增量利润多分一点点给自己,故其宁可选择独立决策。由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知,此时批发价格、市场需求,以及供应商的期望利润和分别为:

(见式(5))(12)

,(见式(6))(13)

其实际利润为:(14)

供应商多得的利润为: (15)

对上式分析,我们发现,当偏离增大时,供应商的利润将会增加()。其取值范围是,其中,为零售商限定供应商的最大价格。如果供应商是理性的,他无论如何都将会虚报成本,以增加自己的利润。

四、零售商应对供应商可能虚报成本的措施即供应链的协调

对于处于支配地位的零售商而言,他并不想接受供应商报出的成本,因为那样自己的利润将会降低;同时,零售商会利用支配权的优势,“威胁”供应商接受集中决策,以使得整条链的利润最大。笔者提出了两种途径来防范供应商虚报成本的可能。

1.零售商用对供应商成本的估计来代替供应商报出的成本

在此种情况下,零售商必须对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进行观察,尽管所估计的未必等于真正的,但零售商会通过各种渠道让接近真实的。而这可能会增加零售商的信息调查成本,零售商必須在成本和获利之间进行权衡。

2.零售商设计这样一种契约:让供应商分担部分促销费用或再加工费用

我们仍旧用表示零售商的再加工或促销费用,针对供应商虚报成本的可能,零售商让供应商分担的成本,其中k为分担系数();供应商的真正成本为,报出的成本为。

(1)可行性分析。当供应商报出的成本为真实时,所有利润公式中的分子,可以看出,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而言,成本分担都不会改变两者以及整体的利润。所以,该契约是可行的。

(2)对供应商虚报成本的遏制。在独立决策时,用和分别代替式(15)中的和,得到如下:

(16)

可以发现,供应商虚报成本的选择区间将从缩减到,通过选择合适的k,将会使得供应商虚报成本的空间接近与零。

当然,对于整条供应链系统而言,最好的选择是集中决策,而零售商也可以凭借其支配权做到这一点,然后,在利润分享时,可以给予供应商更多的利润以弥补其因成本分担所带来的心理却步。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零售商具有支配权时的供应链协调,对供应商可能怀有虚报成本的倾向,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为供应链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帮助。

然而,此类供应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协调供应链,比如数量和价格折扣?当零售商虚报成本时,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供应商如何应对?整条供应链又如何协调?当零售商具有决定权和供应商具有决定权时,这两种情况下,哪一种对社会更有利?哪一种的整体利润会更高?以上问题依然在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玉燕李帮义丁立波: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两层供应链的协调[J].决策参考,2006年第6期

[2]姬小利:生产成本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3月

[3]卢少华陶志祥:动态联盟企业利益分配博弈[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3期

[4]卢少华夏云:完全信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月

[5]高峻峻王迎軍郭亚军赵先得:弹性需求下供应链契约中的pareto优化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年11期

[6]晓斌刘鲁张阿玲:非对称需求信息下两阶段供应链协调[J].控制与决策,第19卷第5期

[7]李赤林罗延发: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7月号

[8]邓明明刘三阳: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J]. 物流平台 2006年9月

[9]Go lbasi Haka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Optimization and game theoretic models: [J]. Lehigh University, 2002

[10] A nupindi R,Bassok Y. Centralization of stocks: retailers vs. manufacturer[J].Management Science, 1999, 45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主导型供应链 篇3

以农业供应组织形式分类,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可分为随机型供应链、农户自助型供应链和计划型供应链。随机型供应链模式,存在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交易较为松散且随机,供应链难以提供有效的商品信息,不利于监管等问题。农户自助型供应链随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争取定价权,提升种植水平,降低流通环节交易成本,同时搜索外界供需关系的能力也得到加强,但受农户合作组织局限性影响,存在缺少品牌意识、信息化低下产品无法溯源、储存运输能力低下等问题。

计划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它的核心工作是对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加工企业与客户签订订单合同,然后依照合同约定,要求合作农户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种植。计划型供应链以加工企业为主导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其组织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产品流通,但仍存在政府市场监管缺失,供应链利益分配不均,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鉴于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例如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供应链组织模式;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等,但在运作中仍存在许多弊端。

我国农业生产自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呈分散化、小规模化、低组织化的特点。农户的力量在供应链中最为薄弱,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整、惩罚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间力量的失衡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各主体均试图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供应链利益分配不合理,供应链不稳定的现象发生。此外市场监管缺失,射频识别等新技术推动不足,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欠缺,商业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也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

“互联网+农产品综合供应链”的发展需要一个有力且客观的推动者。薛楠对京津冀农业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控制力不足,节点企业之间合作稳定性差,供应链上下游组织关系松散。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义认为,国外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和大企业。

综上所述,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能够规避现有供应链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实现供应链内资源的有效调配,提高地方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技术水平,促进行业交流,推动农村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盘锦市大洼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概况

贯彻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指导思想,2015年初,盘锦市大洼区紧抓“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将电子商务作为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大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县农经局大洼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大政办发〔2014〕71号),其内容涵盖财政、金融、土地、收费等方面,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配套政策及优惠措施,打造“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物流快递”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区政府领导和下属相关部门领导组建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大洼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同时成立了大洼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和大洼县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国营)。

大洼区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政府扶持,设立了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引导全区电子商务发展。同时进行人才培训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

以盘锦鼎信商学院作为大洼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在中国商务部电子商务培训中心、裕农商学院、淘宝大学、京东大学等多家国家权威电子商务专业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企业的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并聘请了专业的培训导师,针对传统转型企业、自主创业者、专业电商运营团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同时建立起大洼县电子商务产业人才教育教学体系,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高校教育资源形成对接机制,建立大洼县电子商务人才的实习、孵化基地,培育电子商务产业应用型人才。

大洼区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盘锦供销集团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三通一达一丰”物流配送仓储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公共仓储配送中心;此外支持鼓励区内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仓储改造和管理,在解决电商企业仓储物流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加大闲置厂房利用、实现节约企业成本的目的。

截至2015年9月,在大洼区政府帮助扶持下,区内共有大小电商企业606家,淘宝店铺共计758个,微信微店共计6830个,其他电商平台店铺5500个,电商总从业人数1.2万人,电商人才公共培训基地6个,电商仓储物流、快递企业57家,电商仓储物流总面积达8.5万平米。

三、大洼区农产品供应链介绍

大洼区将农产品电商、农村电商、区域电商相结合,提出“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物流快递”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实践,验证了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大洼区政府推动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乡村物流建设工程、宜居乡村建设工程等工程,增加当地就业、创业人口数量,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大洼区农村电商的运营模式为3F战略,即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互联网金融。实施主体为辽宁金社裕农电子商务公司旗下的“裕农购”农村电商平台。该平台项目已于2015年10月完成平台购物服务功能,盘锦市300家村级服务站服务运行,服务农村居民60万人以上,并且将在未来两年完成平台及村级服务站全省覆盖。

裕农购线上业务模块包含:购物商城,生活服务,农业信息,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旨为当地居民提供代买商品、自产农产品销售、便民信息、快递收取、农资贷款、出行预订、看病就医等一站式服务;线下依托“裕农购新型农村服务站”,以村为中心,与当地金社裕农乡村连锁百货超市、农村商超、村民活动中心等合作,一举突破“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操作人才和信息流通”三大农村电商发展瓶颈。通过培训村服务站站长,为村民提供电商(代买和代卖)服务,解决农村电商人员瓶颈;通过村服务站的生活、用工等信息收集发布,政务公布解决乡村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优先解决农村电商服务站的电脑、宽带、网上支付手段等问题,解决农村电商硬件设置瓶颈。

金社裕农集团将上行农产品集聚到大洼区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园区,通过大淘宝特色中国馆面向全国消费者开展销售。淘宝特色中国馆是阿里巴巴集团在辽宁省首批合作的重点项目,大洼县电商运营团队负责运营特色中国辽宁省馆和特色中国大洼馆两个项目。淘宝特色中国大洼馆采用O2O运营模式,分为线上淘宝网特色中国大洼馆及线下O2O体验馆两部分组成。在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特色中国大洼馆将游客与盘锦市旅游资源进行对接,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导流,将地方新型的旅游营销模式和大洼馆二维码的推广方式有机结合,进而推动盘锦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树立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互动O2O模式,对推动实体企业转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大洼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据大洼区2016年7月《大洼区电子商务工作汇报》显示,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大洼区电子商务销售总额为6.2亿元,预计下半年销售总额可达9.8亿元,全年销售总额可达16亿元,同比增长113%。在大洼区电商成交类目中,农产品占比为45.8%,热销全国大部分省市,远销北美洲2个国家8个城市,非洲2个国家,欧洲17个国家56个城市,亚洲9个国家,大洋洲2个国家。

以上数据体现出,大洼区强化政府在电子商务产业规划、政策引导、配套完善、法规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大洼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政府主导型“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摘要: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弊端,引入“互联网+”思维,以盘锦市大洼区案例为基础,提出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构想。一方面,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推动农村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滞销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主导,物联网+农产品,供应链

参考文献

[1]李灿,马美娟.供应链视角下蔬菜产业的市场监管[J].中国市场,2013,(30):9~12.

[2]张学志,陈功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57~60.

[3]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91~94.

[4]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15~22.

主导型供应链 篇4

供应链管理 (SCM) 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 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 (Right Product) 能够在正确的时间 (Right Time) 、按照正确的数量 (Right Quantity) 、正确的质量 (Right Qulity) 和正确的状态 (Right Status) 送到正确的地点 (Right Place) ——即“6R”, 并使总成本最小。

1.供应链的三种基本模式。供应链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3PL (集成物流供应商) 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 (见图) 。

二、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1.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跨越了企业内部管理 (ERP) 和与外界“沟通”的范畴, 而是形成了以自身为链主, 链接生产厂商与顾客的全球供应链。沃尔玛的无缝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拉”式供应链模式。沃尔玛认为物流是由顾客购买引起, 由顾客决定买什么, 买多少, 以及何时购买。然后, 零售商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 制定订货计划和进行订货;而生产商则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这样就使供应链各环节的活动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各成员通过减少存货、更好的能力使用, 更少的缺货形成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也是和当今商品流通领域中顾客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及定制化的潮流相一致的。

(2) 自动补货系统。自动补货系统是现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一项非常关键性的技术, 它直接决定着零售商的运营效率, 也是形成订货决策所需数据的直接来源。沃尔玛的每个商店都有一个补货系统, 通过该系统, 沃尔玛在任何时点都可以知道商店有多少存货, 有多少货物在运输途中, 多少在配送中心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某种商品在前段时间卖出多少, 并预测到将来能卖出多少。

(3) 集中配送系统。沃尔玛采取集中配送的送货方式为其无缝供应链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建设大型配送中心, 变分散库存为集中库存。由于配送中心稳定地、保质保量、实时地配送商品, 经营店铺不需要库存, 可以使库存面积用作营业面积, 有效利用“黄金”场地。同时, 集中配送可以减少店铺的采购、验货、入库及出库作业, 进而减少了相关费用;而配送中心配送能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快速周转地供货, 可以为店铺带来经济效益。沃尔玛采用与供应商一起分担中心建设费用的方法, 来降低成本与费用, 将这些节省的成本将让利于消费者。

(4) 高效的运输系统。沃尔玛拥有自己的运输车队, 将运输业务纳入公司一体化的可控流程并辅以高科技进行管理。这样做, 一方面减少了不可控成本较高的中间环节和车辆供应商对运输的中间盘剥, 从而大大缩短了商品供给时间而且降低了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由于可以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对运输车辆做出及时的调度和安排运力, 确保了货物的及时发送和运抵, 从而将货等车、店等货的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使配送中心的发货与各店铺收货平滑、无重叠衔接。

2.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启示。沃尔玛公司出色的供应链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研究沃尔玛供应链管理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和借鉴。首先, 以庞大的销售体系吸引众多的供应商, 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 是沃尔玛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其次, 以顾客需求为源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 以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沃尔玛公司的第一目标, 通过无缝式的供应链结构及时准确地将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到生产上, 奠定了其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基础。最后,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保持了整个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平稳、光滑的过程, 一个顺畅的过程, 才谱写了“用信息取代库存”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合作为核心, 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集成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必然走向中国, 我国的企业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 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 研究出适应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一, 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以沃尔玛百货公司的成功经验作为典型, 描述了其无缝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并分析了它对中国企业探寻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沃尔玛

参考文献

[1]张莉莉: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5.5

[2]雷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5.3

[3]段存广:供应链管理:沃尔玛的至胜之道[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5, (5)

[4]周玉宇:浅析沃尔玛的无缝供应链运作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05, (16)

主导型供应链 篇5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 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过去相对单纯的竞争环境迅速向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转化, 原来单纯的企业间竞争转向复杂的供应链间竞争, 同一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 也有合作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 由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引起的供应方、需求方、服务方共同构成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供应链的协调主要侧重于从竞争环境和信息结构等方面来展开研究。张得志分析了一个完全竞争的物流服务市场里, 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定价, 采用对数分离模型研究市场份额的分配受服务价格和服务水平的影响。刘威分析了在一个双寡头垄断的物流服务市场里, 物流企业的服务定价问题, 认为服务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以及服务商之间的合谋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赵小芸、李传昭针对单个供应商与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讨论在线性市场需求下供应商和零售商分散与合作时各自的利润。Iyer G.主要对两个零售商分别在有价格竞争和无价格竞争条件下, 制造商如何进行分配渠道协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Lode Li.研究了垂直信息和横向竞争条件下, 供应链产品的定价方法问题。即在一个制造商和多个拥有市场需求和自身成本的零售商参与横向竞争的条件下, 供应链产品的定价策略问题。Tsay和Agrawal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在价格和服务竞争同时影响下, 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系统协调问题。李电生等研究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信息结构下, 企业物流外包的“一对一”竞价模型, 以确定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曹玉贵分析了努力水平为服务商的私人信息时双方的策略, 并给出了非对称信息下各自的最优策略。

目前的研究, 在考虑物流市场竞争时, 往往考虑的是所有服务商面对同一个物流服务的需求市场, 而不是面对同一个物流服务需求方;在考虑产品市场的竞争时, 仅仅简单考虑了产品价格在不同竞争结构下的特征;不同竞争环境下, 谈判能力往往也是非对称的, 直接影响到利益的分配。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物流市场竞争 (服务商) 、产品市场竞争 (制造商) 以及双方谈判能力纳入定价模型中, 在考虑服务水平影响用户 (需求商) 需求情况下, 首先制造商根据需要的服务水平确定物流市场竞争中的服务商, 建立稳定的供应链, 然后在产品市场竞争中, 考虑谈判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成本等, 建立相应的模型, 使供应链定价更有优势, 更具有竞争力。

2 模型构建的前提分析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和评价的过程, 因此, 制造商在发现市场机遇之后, 会适时根据市场机遇的需求, 主动向市场发出信号, 并根据某种判断准则,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也就是说, 制造商首先设计一个定价策略规则, 然后根据这个对策规则, 制造商向有意参加合作的服务商发出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要求信号;接着, 服务商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制造商设计的定价机制, 如果存在对策均衡则进入下一个阶段, 否则服务商获得的是原来效用;最终接受定价机制的服务商与制造商进行合作, 共同完成交易, 从而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取更高的价值。多条供应链通过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主要竞争策略为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 此时供应链作为整体参与外部竞争。

总的来说, 供应链的定价决策既要考虑同条供应链中的横向竞争与合作, 同时也要考虑多条供应链中的纵向竞争, 如图1所示。

3 供应链内部定价模型的构建

3.1 引入物流市场竞争时的定价模型

制造商可以自由地选择服务商, 对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应该产生的价值有自己的估计, 认为产品在销售阶段的利润空间应该由自己决定, 而不是服务商, 相比之下服务商影响价格的能力相对较小, 服务商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加自身的收入, 如图2所示。现在首先通过竞价博弈理论分析制造商与任意一个服务商分别采取何种定价策略能达成交易, 确定出达成交易的区域范围, 然后在这个范围内, 从服务商的角度运用竞价博弈, 制造商选取定价最高的达成交易。

假设制造商与服务商同时各定一个价格, 制造商的定价为PM, 服务商的定价为PD, 如果PD≥PM, 则以价格undefined达成交易, 否则不成交;服务商对产品的估价为vD, 制造商的估价为vM, 并都知道对方的估价服从于区间[m, n]的均匀分布;双方的定价策略限定为线性函数策略;博弈双方都是风险中性的。

设制造商的定价策略为:

PM (vM) =aM+cMvM, (aM

服务商的定价策略为:

PD (vD) =aD+cDvD, (aD

如果[PD (vD) , PM (vM) ]是贝叶斯纳什均衡, 则PD必须满足:

undefined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undefined (4)

同时, PM必须满足:

undefined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undefined (6)

根据双方的最优化一阶条件, 可以看出, 双方对双方线性策略的最佳反应也是线性策略, 将这两个一阶条件与假设的双方线性策略函数相对照, 可得, undefined。从而, 可以得到

undefined

由于双方的定价只有当PD≥PM时才会达成交易, 因此成交必须满足:

undefined即undefined

不满足这个条件双方不可能成交, 得益都为零, 用图3表示线性策略均衡下达成交易的情况。

从图3上可以看出, 在该线性策略均衡中, 在直线undefined上方的点即三角形区域为交易发生的区域, 而在两条直线之间的部分, 虽然服务商的估价高于制造商的估价, 但是并不能达成交易。

根据以上的分析, 虽然在三角形区域都能达成交易, 但是并不是制造商与每一个服务商都达成交易,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制造商只与定价最高的服务商成交, 而服务商定价越高, 得益越少, 但成交的概率越大, 因此要采用兼顾成交机会和得益大小的定价策略才是服务商的最佳选择。

从服务商的角度来分析, 假设另外任意一个服务商i的估价为vi, 其最佳反应为Pi (vi) 应满足:

undefined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undefined

将其与Pi (vi) =ai+civi相比较, 可得undefined。

根据对称性可得undefined, 从而可以得到undefined, 因此undefined。

3.2 引入产品市场竞争时的定价模型

原制造商在供应链中能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取决于能够进入该供应链的制造商数目、制造商的成本和规模以及进入的速度。如果进入供应链中的新制造商不能威胁到原来制造商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原制造商必须在考虑新制造商的价格反应和供给能力的基础上, 采取降价策略来巩固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其供应链结构关系如图4所示。

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冲突, 运用重复博弈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定价决策, 现在将定价区间分为三个小区间, 每一个小区间设定为对其提供的产品定价服从均匀分布, 记为高H、中M、低L三种情况, 并且双方同时决定价格, 价格相等时双方利润平分, 价格不等时价格低者独享利润。设H时双方总利润为2a, M时双方总利润为2b, L时双方总利润为2c, 其中2c

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M, M) 和 (L, L) , 而 (H, H) 并不是纳什均衡, 但这个策略组合中博弈双方的总利润最大, 而且也符合他们的个体利益。为了使双方博弈的结果效率得到提高, 可以考虑进行重复博弈。假设双方首先试探合作, 一旦发觉对方不合作则采用报复的低价策略, 因而, 在两次重复博弈中, 原制造商第一次选择H, 如第一次结果为 (H, H) , 则第二次选M, 如果第一次结果为任何其他策略组合, 则第二次选L;新制造商的策略与原制造商相同。

实际上, 在上述两次重复博弈中, 当两制造商都采用上述策略时, 第二阶段都是一种条件选择。当第一阶段结果为 (H, H) 时, 第二阶段必定为 (M, M) , 得益为 (b, b) ;而当第一阶段结果为其他8种情况时, 第二阶段必定为 (L, L) , 得益为 (c, c) 。如果把 (b, b) 加到第一阶段 (H, H) 的得益上, 把 (c, c) 加到第一阶段其他策略组合的得益上, 就把两次重复博弈化成了一个等价的一次性博弈, 其得益矩阵如表2所示:

采用划线法很容易得出 (H, H) 是一个纳什均衡, 并且得益是两个制造商的最佳得益, 因此两制造商必然会采用此策略。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为n时,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为除了最后一次以外, 每次都采用 (H, H) 策略, 最后一次采用原博弈的纳什均衡 (M, M) 策略, 平均得益接近于一次性博弈中 (H, H) 策略的得益 (a, a) 。

4 供应链外部定价模型的构建

4.1 定价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假定在某一行业里存在两条供应链, 这两条供应链通过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策略分别为产品价格和物流服务水平, 并且制造商、服务商、产品、市场需求等都是同质的, 服务商各为其主, 其行业结构关系如图5所示。

制造商面临相同的市场需求, 分别记为:

undefined

其中, b1>b2, β>γ。a:产品市场规模;b1:产品需求对制造商产品价格的敏感系数;b2:产品需求对制造商竞争者的产品价格的敏感系数;β:产品需求对制造商相关物流服务水平的敏感系数;γ:产品需求对制造商竞争者相关物流服务水平的敏感系数;PM1, PM2:两制造商的产品销售价格;lM1, lM2:制造商要求服务商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qM1, qM2:两制造商产品销量, 也表示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数量。

服务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关系为:

eM1=kM1lundefined, eM2=kM2lundefined, eS1=kS1lundefined, eS2=kS2lundefined (2)

其中, eM1, eM2:两制造商单位产品自营物流成本;eS1, eS2:两服务商单位产品物流成本;kM1, kM2:与制造商相关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之间的转换系数;kS1, kS2:与服务商相关的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的转换系数。

假设两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cM1和cM2, 两服务商提供物流服务时, 单位产品的服务价格分别为pM1和pM2, 则供应链1中, 制造商和服务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undefined

将式 (3) 和式 (4) 相加求和, 可以得到

undefined

根据式 (5) 的最优化一阶条件, 可以得到

undefined (6)

将式 (6) 代入式 (5) 得

undefined

对式 (3) 中qM1求导, 可以得到

undefined

然后将qM1代入式 (4) 中求出πS1的函数关系, 再对pM1求导可以得到

undefined

将undefined代入式 (9) , 可以得到

undefined

然后把l*M1, pM1代入到式 (8) , 得到

undefined

再将l*M1, pM1, qM1分别代入到式 (3) 和式 (4) 得到

undefined

4.2 谈判能力的确定

在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中, 服务商相对被动地执行制造商的价格决策, 但是制造商应该考虑整体利润的创造, 主动协调和平衡各企业的利益, 避免利益一边倒的现象发生, 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如果制造商不给服务商足够的利润空间, 服务商将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营销网络,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量, 自身利润也会因此减少。因此, 在制造商主导的模式下, 供应链的利润配置应该以为客户创造和传递的价值为基础, 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各个参与者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进行调节, 以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和激励, 使供应链更加稳定, 巩固和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

通过设计一个利润分配因子θ (0<θ<1) , θ是制造商的分配比例, 1-θ为服务商的分配比例, 使得制造商与服务商的利润不小于自营情况下所得的利润, 即

undefined

解这个不等式组可以得到θ的一个区间, 即undefined, 一般要根据双方的实力或者谈判协商来确定, 而供应链企业内部协商价格的确定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即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链上企业收益损失的最小化。因此, 制造商与服务商的利益分享问题可转化为供应链企业间的讨价还价协调来解决, 即undefined。从而, 可以得到

undefined

将l*M1, q*M1, π*S1代入式 (4)

得undefined

最后将, p*M1代入到qM1=a-b1PM1+b2PM2+βlM1-γlM2

可以得到undefined

5 结论

在供应链竞争时代, 相同行业的不同供应链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他们在产品价格、物流服务水平等多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是更复杂的竞争—合作—竞争关系, 他们首先在作为整体参与外部竞争条件下, 展开内部竞争, 然后在内部竞争的基础展开内部合作, 并再一次通过内部竞争分享合作剩余。因此, 运用本文的定价方案, 既适合于同条供应链企业间的定价决策, 使各个企业间更具有协调性, 同时也适用于多条供应链间的定价决策, 来增加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以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和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考虑物流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谈判能力、物流服务水平等因素, 分别针对供应链的内部和外部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 这样不仅可以使供应链内部协调稳定, 而且对供应链外部更具有竞争力。

关键词:制造商主导,供应链,定价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得志, 谢如燕.基于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第三方物流最优定价模型[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6 (1) :61-65.

[2]刘威, 魏明侠.物流服务定价的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 2007, 30 (1) :64-67.

[3]赵小芸, 李传昭.基于产品定价的两级供应链的协调及利润分配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 :184-186.

[4]Iyer G.Coordinating channels under price and nonprice competi-tion[J].Marketing Science 1998 (17) :338-355.

[5]Lode Li.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with HorizontalCompeti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 (9) :1196-1212.

[6]Tsay Andy A, Agrawal N.Channel dynamics under price andservice competi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2) :372–391.

[7]李电生, 刘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上册) [C].北京:208-212.

主导型供应链 篇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购买力逐渐增强,手机、电脑、汽车以及家电等商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商品还没有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就被废弃掉,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因此,闭环供应链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其应用也为Dell、IBM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关于闭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分为网络设计、回收渠道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几个方面。其中,回收渠道和闭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调是闭环供应链的研究主流。Savaskan[1]等在考虑制造商为Stackelberg博弈领导者时,比较分析了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以及第三方回收三种单一回收渠道,发现零售商回收是最理想的渠道选择。Hong[2]等研究了由零售商回收、第三方企业处理废旧产品的情况,并就此建立模型证明这种情况的优越性。Giovanni[3]等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就闭环供应链中制造商是自己回收还是将回收业务外包给零售商或第三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以上研究成果都是考虑单一的回收渠道,然而混合回收渠道却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近几年关于混合回收渠道闭环供应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叶佑林[4]等在制造商为市场领导者的情形下,研究了零售商和第三方同时负责回收废旧产品时集中和分散情况下供应链成员的决策问题,并提出一个协调机制。李文川[5]等分析了制造商和第三方同时负责回收的再制造系统的鲁棒运作。程晋石[6]等研究了当零售商和第三方共同回收时,渠道成员的决策顺序对最终决策的影响。易余胤[7]等对比分析了三种混合回收模式,得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共同回收为最优回收模式的结论。聂佳佳[8]考虑了回收方组成战略联盟的情况,比较了四种不同联盟模式对渠道成员决策的影响。Huang[9]等在Savaskan[1]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零售商和第三方同时回收并且双方具有竞争性时,制造商选择构建双回收渠道的条件。张成堂[10]等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共同回收的条件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策略。

上述文献均是在制造商为市场领导者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随着供应链结构的转变,买方逐渐占据上风地位,易余胤[11]等和Maiti[12]等都证明了零售商作为市场领导者时对各渠道成员来说较优,因此研究零售商领导市场的情况很有必要。同时,以上文献大多数没有对多种混合回收渠道进行完整的比较, 从而未能选择出最佳的混合回收模式,也没有考虑混合回收方之间的竞争性,分析渠道成员的绩效和决策与竞争强度的关系。为此,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运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在零售商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情况下,比较分析三种混合回收渠道中渠道成员的决策绩效和系统总利润,探讨渠道成员决策与混合回收双方之间竞争强度的关系。

二、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 一) 模型说明

本文主要比较分析渠道成员分散决策的情况下,零售商作为市场领导者时存在的三种具有竞争性的混合回收模式 ( 见图1) ,分别为: 制造商和零售商回收 ( MR模式) ; 制造商与第三方回收 ( MP模式) ; 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 ( RP模式) 。

( 二) 符号定义与模型假设

cm: 制造商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

cr: 制造商用回收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

cf: 零售商 ( 或第三方回收商) 把回收的废旧产品卖给制造商所得到的转移支付。

r : 消费者返还废旧产品得到的支付。

w : 产品批发价,制造商决策的变量。

p = v + w : 产品零售价 ( 其中v为零售商销售产品的单位利润) ,零售商的决策变量。

D( p) = a - bp : 正的商品需求函数,a、b、β为常量且大于零,a表示潜在的市场需求量,b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τi: 产品回收率,i = m,r,p ,0 < τm+ τr= τmr< 1 ,0 < τm+ τp= τmp< 1 ,0 < τr+ τp= τrp< 1 , 每种回收模式的回收量为回收率与需求函数之积。

k : 回收难度系数。

μ : 三种混合回收模式中,负责回收的两方之间的竞争强度系数,0 < μ < 1。

Πn m: 表示n回收模式下供应链成员m的利润,其中n为MR,MP,RP ; m为M,R,P,T ,分别表示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和整个供应链。

为了使研究过程相对简化,得出的结论合理明了,本文作出如下合理的假设。 ( 1) 市场中存在由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和一个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零售商在市场中具有领导力量; 制造商倾向于选择混合回收渠道,也就是混合回收渠道对制造商来说是有利的,并且制造商有三种回收模式选择 ( 前面已经提到,在此不再赘述) ; 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对称; 用废旧原料和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异。( 2) 共同负责废旧产品回收的双方具有一定竞争性,用μ表示,且三种回收模式中μ都是一样的。( 3) 制造商从回收方购回废旧产品的价格相等,即cf都是一样的; 回收方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的价格也是一样的,即r在三种混合回收模式中是相等的。( 4) Δ = cm- cr> 0且Δ - cf> 0 ,表示制造商进行回收是有利可图的; cf- r > 0 ,表示零售商或第三方为制造商回收废旧产品是有利的。( 5) 借鉴Savaskan[1]等和Huang[9]等的假设,本文中三种回收模式的回收成本为当i、j为m,r,p时。 ( 6)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假设Δ - cf< cf- r ,即制造商从回收中获得的单位利益小于零售商和第三方。

三、制造商与零售商共同回收 ( MR 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零售商先确定产品的单位利润v和回收水平τr; 制造商对零售商的决策作出反应, 决定产品批发价w和回收水平τm。根据前面的假设,可以得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由制造商利润函数得到关于w和τm的海赛矩阵为:

显然海赛矩阵是负定的,ΠMMR 是关于w和τm的严格凹函数,因此制造商利润函数存在唯一最优解,且约束条件为4k > b( 1 - μ2) ( Δ - r)2,即k要足够大。使用逆向求解法,对制造商利润函数求关于w和τm 的一阶条件,得到:

当k足够大且满足条件8k > b( 1 - μ2) ( Δ - r)2( 3 - μ) + 2( 1 - μ2) ( a - bcm) ( Δ - r) ,4k > b( 1 - μ2) ( Δ - r)2时,HMRR 为负定,ΠMRR 是关于v和τr的严格凹函数,因此零售商利润函数存在唯一最优解。同样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求ΠMRR 关于v和τr的一阶条件并令其等于0,可得MR回收模式下v和τr的最优值, 分别为:

将v* MR、τ* r带入w( τr,v) 和τm( τr,v) 中,可得制造商最优批发价和回收水平,分别为:

由w* #MR、v* MR和τ* r、τ* m可得最优零售价和此种回收模式下总的回收水平分别为:

由w* MR、v*MR、τ* m和τ* r可求得最优的制造商、零售商和供应链总利润,分别为:

四、制造商与第三方共同回收 ( MP 模式)

由于零售商为市场领导者,且不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因此这种回收模式中零售商首先确定产品的单位利润v ,制造商和第三方回收商对零售商的决策作出反应,分别确定产品批发价w、回收水平τm以及第三方的回收水平τp。与上一节类似,根据假设和符号定义,得到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由制造商利润函数得到关于w和τm的海赛矩阵为:

易知HMPM是负定的,ΠMP M是关于w和τm的严格凹函数,因此制造商利润存在唯一的最优解,且k要足够大以使约束条件4k > b( 1 - μ2) ( Δ - r)2成立。使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求ΠMPM关于w和τm的一阶条件, 得到:

在第三方利润函数中,可知ΠMPP是关于τp的严格凹函数,目标函数存在最优解,可求得ΠMP P关于τp的一阶条件:

将v* MP带入w( v) 、τm( v) 和τp( v) 中,可得MP模式下的最优批发价以及制造商和第三方各自的最优回收水平,分别为:

由以上结果可得这种混合回收模式下的商品零售价和总的回收水平分别为:

将v* MP、w* MP、τ* m和τ* p带入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利润函数中,得到各方和供应链的最大利润分别为:

五、零售商与第三方共同回收 ( RP 模式)

在这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不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作为市场领导者的零售商先决定单位利润v和回收水平τr,制造商和第三方对零售商的决策作出反应,决定批发价w和回收水平τp。根据基本假设,可得到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由制造商利润函数可知其关于w的二阶条件易知ΠRP M是关于w的严格凹函数,因此存在唯一最优解。求ΠRPM关于w的一阶导数,得:

由第三方的利润函数可知其关于τp的二阶条件易知ΠRP P是关于τp的严格凹函数,存在最优解。求ΠRPP关于τp的一阶导数,得:

容易得到产品单位零售价和这种回收模式下总的回收水平,分别为:

六、模型分析

( 一) 价格分析

命题1表明产品批发价在RP回收模式下最高,其次是MP模式,在MR回收模式下最低。换言之, 混合回收模式下,制造商不回收时的批发价最高。比如在RP模式中,虽然零售商处于市场领导地位,但是这种模式中制造商并不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而是从零售商和第三方手中用更高的价格购入废旧产品,使制造商在回收原料这一环节耗费了较多成本,因此零售商的主导作用并不能为自己带来较低的批发价。但在MR模式中,由于在正向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有较多的合作关系,制造商也直接回收一部分废旧产品,零售商的谈判能力在这种混合回收模式下得到了最大发挥,批发价最低。

由命题2可以看出,零售价的大小排序受到回收双方竞争强度的影响。其中RP回收模式下的产品零售价最高,这主要是受该模式下的高批发价的影响,零售商对市场又具有领导作用,在零售价的制定上具有决定权,通过确定较高的零售价来弥补高批发价带来的利润损失,保证盈利。当混合回收渠道双方的竞争强度较小时,p* MP> p* MR,结合命题1,与w* MP> w* MR对应,批发价较低的MR模式商品零售价也较低。但是随着竞争强度逐渐增大,MR模式的零售价超过了MP模式,这是因为混合回收模式中的回收双方竞争越大,为与对方竞争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MR模式中零售商就会运用自身对市场价的决定作用提高零售价来弥补因竞争带来的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RP模式对消费者是不利的; 当回收业务的竞争较小时,如当前中国的回收状况,MR模式对消费者有利; 然而,当废旧产品回收的经济价值开始被大量挖掘,竞争逐渐增强时,MP模式是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因为产品零售价最低。

( 二) 回收水平分析

命题3表明MR模式中的回收水平最高,RP模式下的回收水平最低。在MR模式中,制造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非常熟悉,清楚回收哪些材料对生产最有利,因此在回收过程中目标明确,回收效率高; 而零售商则是利用自身与终端消费者高频率接触以及自己市场领导者的优势,通过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就向消费者宣传回收信息,提高回收效率,减少在回收过程中额外的成本开支。制造商和零售商联合回收废旧产品,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总回收水平最高。而在RP和MP模式中,因为第三方回收商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制造商给的转移支付,再加上国内目前的回收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技术和资金上存在短缺,导致第三方的回收效率低下,在混合回收模式中拉低了总体回收水平。因此,从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来看,目前MR模式对环境是最有利的。但是,随着第三方回收行业逐渐发展壮大和专业化,在未来这一排序情况也有可能改变。

( 三) 盈利分析

从命题4可以看出,第三方回收商的利润在MP模式中较高,并且第三方只会在回收竞争性小的时候参与混合回收。在RP模式中,作为市场领导者的零售商要为自己的利润考虑,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回收水平,这就会侵蚀第三方的利润,因此RP模式中的第三方利润比MP模式中低。

可以看出RP模式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小,结合命题2可以明确地看出零售商制定高的销售价格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利益,高价格导致消费需求的减少,若是大众消费品则需求的减少量更大。消费需求降低直接导致废旧产品的回收量减少,从回收中的获益也就进一步减少,因此在RP模式下,零售商在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并没有带来最高利润。同理,回收物流竞争激烈时,零售商也是通过提高零售价来冲抵付出的高回收成本,造成实际利润的损失。说明零售商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市场主导权,要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定价问题,积极与制造商在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上通力合作。

制造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如果通过理论推导的方式进行比较的话,表达式将非常复杂,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不作理论推导,而是通过较简单的数值模拟进行分析,在满足本文假设前提下,对参数进行赋值1,得到图2。Ghosh[13]等在写作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也是用这种方法解决,对最后的结论没有影响。

由图2可以得到命题6。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回收市场中竞争越激烈,竞争双方为抢占市场付出的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竞争者的获利空间也逐渐缩小,当发展成恶性竞争时, 利润可能为负,直至竞争参与者退出市场。因此,制造商和供应链总利润都随着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符合实际情况。竞争强度较小时制造商和供应链总利润的排序根据前面的分析也能够合理地解释,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竞争激烈时ΠRPM> ΠMRM,根据之前的分析应该是ΠMRM> ΠRPM才对,这是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回收市场中,MR模式下零售商会利用自身的市场强势地位保证自己的盈利,这就意味着零售商会侵占本属于制造商的回收市场份额,造成制造商的利润缺失。而在RP模式中零售商侵蚀的是第三方回收商的利益,并不会影响到制造商,因此ΠRPM> ΠMRM,这也与命题4和命题5的分析相吻合。从制造商和供应链利润的角度来看,回收市场竞争较小时MR模式最好,竞争较大时MP模式最好。

七、算例分析

由于命题6已经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链总利润,这部分将分析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绩效与竞争强度之间的关系。与命题6的赋值相同,可得到图3所示的决策变量与竞争强度之间的关系图。

由图3可以看出,三种混合回收模式中,产品零售价和批发价都随着竞争回收双方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回收水平、零售商利润和第三方利润都随着竞争强度增强而减少。竞争越激烈,参与回收工作的双方为了达到竞争不大时的回收效率,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成本的提高直接导致制造商提高批发价, 零售商提高零售价。价格上的提高导致消费数量的减少,回收量减少,利润也就相应减少。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本文考虑的是回收过程中存在竞争性,有竞争的行业发展会逐渐趋于成熟,技术和服务方面会在竞争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但是过分竞争并不能为社会带来正的效益。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制定支持回收行业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情况的出现,使整个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最大力量。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当零售商在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时 ( 比如和沃尔玛合作) ,在选择双回收渠道时,最好的选择是与零售商共同回收,其次是与第三方共同回收,不要把回收工作完全委托给零售商和第三方,因为从决策变量以及各方绩效来看,RP模式都不是最优选择。

由算例给出的图形来看,算例得出的结果与前面各命题得出的结论一致。

八、结语

本文采用Stackelberg博弈法建模,对比分析了零售商领导市场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回收、制造商与第三方回收、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三种存在竞争的混合回收模式,并分析了供应链成员决策变量与竞争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 1) 三种回收模式中,批发价和零售价随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回收水平、制造商利润、零售商利润、第三方利润以及供应链总利润都随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 2) 制造商在零售商具有市场领导力量时,应该选择自己与零售商共同回收废旧产品,因为从各方利润以及供应链总利润来看,这种模式都优于其他模式,并且回收水平最高,对环境最有利。

主导型供应链 篇7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1 供应链的涵义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之前各相关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 它一般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加若干个节点企业共同组成的。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大型零售企业或物流企业, 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 在核心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下, 实现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分工与合作, 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增值。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在核心企业的管理下, 通过企业间的协作, 谋求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最佳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者能协调、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 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既可以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 又可以避免管理成本过高。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影响力。

1.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2.1 物流成本高。

流通环节多, 是农产品典型特点。以蔬菜为例, 从田间到厨房一般要经过五个左右的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加价, 还有污损。每经过一个环节, 都会产生仓储、运输等费用。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 需支付进场费、摊位费、人员费等;如再经过二级批发商, 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在供应链末端的零售商, 还需要支付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经过多重流通环节, 蔬菜价格高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蔬菜市场, 物流成本往往占了价格的50%以上。

1.2.2 链条断裂。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本以批发市场为界, 一是从农户到批发市场, 即“生产———流通”环节;二是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 即“流通———消费”环节。在两个短链的结合处, 即批发市场上, 只存在竞争, 不存在合作与协调;只追求眼前利益, 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因此, 当前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断裂的链。一条断裂的供应链是一条低效率的链条, 造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效率低、效益差、消耗大的局面,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3 信息不对称。

批发市场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 一是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需求信息, 二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给信息。这两条信息链的阻断, 造成上下游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 甚至被扭曲。一方面, 于农民而言, 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 造成价格波动大, 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加大了农民的风险。另一方面, 于消费者而言, 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 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买方缺乏产品质量的足够信息, 会产生“逆向选择”, 即低质产品将高质产品驱逐出市场。我国某些农产品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 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断裂。

1.2.4 缺乏统一管理。

农产品在运作过程中, 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科学的管理指导。售前、售中、售后都是节点企业独立的行为, 没有共同的经营理念贯穿其中。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面, 很多农民朋友并不了解市场, 基本上跟着感觉走。别人种白菜, 也跟着种白菜;别人在家养鸡养鸭, 也跟着办养鸡场养鸭场。盲目跟风, 缺乏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 缺乏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种低水平的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民无法联合起来对抗外来风险, 既挫伤生产的积极性, 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选择

2.1 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

2.1.1 企业在本行业的影响力。

供应链是一个协同运作的动态联盟, 应该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作为核心企业, 应该在本行业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有吸引其他企业加盟的动力, 这样才能使供应链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作为加盟企业而言, 只有认为加入这个供应链是有利可图的, 他才会加入。如果有利于加盟企业的发展, 企业才愿意加入供应链;否则, 则会将自己的资源投向其他更能获利的供应链中。

2.1.2 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高低, 能反映出一个企业在该行业的发展规模。市场占有率高, 会对供应商和销售商产生巨大吸引力。作为供应商, 肯定希望找到市场占有率高、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实力雄厚的企业, 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市场行为,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 由于市场份额大, 获得订单的数量也会增加, 供应商容易获得规模效益。

2.1.3 企业的商业信誉。

企业能否寻求到合作伙伴, 除了经济因素, 还与企业的商业信誉有关。因为供应链上企业间频繁的业务往来和财务结算, 核心企业能否按时与供应商、分销商结算款项, 影响着其他企业加入供应链的态度。供应商规模一般不太大, 如不能及时获得款项, 会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这种影响可能会成为连锁反应, 造成整个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拖欠, 最终影响到供应链的生死存亡。

2.1.4 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

核心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放在首位,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供应链能否协调运作, 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不善与人合作, 甚至采取敌视态度, 就会失去信任, 也就无法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核心企业有较大的话语权及控制力, 是供应链得以维持的核心力量, 是供应链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

2.2 核心企业的作用

2.2.1 制定标准。

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涉及众多企业的若干业务, 因此, 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如, 信息集成过程中确立相关技术标准;业务集成过程中形成质量、交货期等通用标准;财务结算过程中制定回款日期、金额比例等标准;在售后服务过程中, 制定相应的费用分摊标准;业绩考核过程中, 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等。

2.2.2 管理和控制供应链。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主体, 主要任务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优化和控制, 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 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化, 并保证自身及成员企业取得相应利益。在管理过程中, 能实现对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控制, 使成员企业间信息能够完全共享。

2.3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担当者

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由两条短链构成, 一条是由生产商到批发商, 终点止于批发市场, 并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如果能进一步向下延伸, 构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则无论是农民、消费者, 还是链条上的其他成员都会进一步获利。另外,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没有主动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 各经营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没有适宜的利益连接方式与分配机制, 从而导致链条脱节、断裂的现象。在我国,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 主要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消费大市场的问题, 目的是通过管理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 使农产品顺利地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供需过程。并与各成员企业实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鉴于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的现状,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选择为:

◆销售型企业。当今, 销售型企业对生产者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 销售型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及控制力也越来越强, 拥有对产品流向的最终决策权。

◆加工型企业。有些初级农产品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或经过进一步加工之后能提升产品的价值, 如禽、畜、奶类产品。这类型的企业, 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 获得消费者的质量认可, 赢得客户忠诚度, 如蒙牛、雨润等企业。

3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

3.1 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模式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核心企业在管理供应链过程中, 一方面要组织好上游农民的生产, 另一方面要搞好下游客户的销售。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构架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3.2.1 直销模式。

对于果蔬类、部分禽蛋类产品, 可以进行直销。农产品直销, 是指生产者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拣、分级、包装后, 直接送进大型超市、酒店、学校 (企业、政府) 食堂或零售连锁点。核心企业主要进行开拓市场、信息传递、下达指令、组织物流等工作。在核心企业统一指导下, 农民按既定的标准进行生产, 在生产地进行包装后, 核心企业安排物流车队直接送往用户指定地点。在美国, 直销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达80%以上。简短的链条, 有便于承担起信息链的衔接责任, 承担商品的质量检测和分级, 有利于食品质量的监控。

3.2.2 加工流通模式。

对于畜、禽、蛋、奶等农产品, 可以经过合理的加工后, 再进行销售。农产品加工流通模式, 是指核心企业购进初级农产品, 经过加工处理、包装后, 再送进大型超市、零售连锁点等下游销售点。我国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如伊利、双汇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些加工型企业会更多地参与到上游生产过程中, 对畜禽类的饲料供应、喂养环境、质量监控都会提出严格标准。如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 都会参与到上游鸡肉供应商的饲养过程的监控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问题, 更重要地是为环保、绿色的食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4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意义

4.1 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的优势在于各成员企业能共享信息, 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 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及时调整他们的策略。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可以保障农产品顺利、快速地通过每一个流通环节, 从而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4.2 减少损耗

由于农产品保鲜期短、易损耗的特点, 产品一旦成熟,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完成流通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的协调管理, 能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4.3 保障质量

核心企业参与的供应链是一条简洁、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透明的、可控制的状态, 产品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

4.4 拓展市场

核心企业是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 规模比较大, 能很好地捕捉到市场信息, 也具备拓展市场的能力。核心企业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 能树立起该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 从而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4.5 提高农民收入

核心企业有丰富的客户资源, 有准确的“产品订单”, 能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 使农民生产更有计划性, 从而减少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提高农民收入。

5 小结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新鲜事物, 因此, 在农产品供应链构建过程中, 需要各方力量大力配合。除了核心企业积极组织建设之外, 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乡、镇、村级干部的宣传工作、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优化、稳定、长期合作的农产品供应链, 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 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也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更为环保、健康的绿色食品。

摘要:我国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 如发展养殖业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丰收的农产品低价甚至无法销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如不加以解决, 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农”问题, 归根到底是通过农产品的发展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发展产销对接的农产品呢?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 构建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 科学指导农产品生产, 顺利地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

关键词:农产品,核心企业,供应链,构建

参考文献

[1]James R.Stock, Douglas M.lambert.Strategic Logistics Management[M].4th edition.McGraw Hill, 2009.

[2]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科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下一篇:国际贸易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