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

2024-10-24

教师主导(共12篇)

教师主导 篇1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饱含了人文性和审美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音乐素养弱, 因此, 小学的音乐教育, 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音乐老师的主导作用突出表现为教师的示范。美国著名音乐家梅纽因说过:“教学就像航海一样, 是船帆和风给船以动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掌舵, 指导船的航行。”音乐教师要像梅纽因所说的“舵手”, 在自己的教学的海洋里用心扬好帆, 掌好舵, 用精准、有效的示范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引导学生驶向美的彼岸。

一、注意细节, 示范精准

在音乐课上, 教师就仿佛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 是学生心中最为生动、直接的榜样。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是否亲切、得体, 举止是否透露出艺术的气息, 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特别在细节处, 教师的示范绝不能马虎。例如, 在领读节奏或歌词时附点有点“拖”, 在跟伴奏范唱时第一拍没有很准确地开始, 在休止符的地方没能“刹住车”, 在不该换气的地方换了气, 在唱某一个音时偏低了, 等等。这些细节上的失误、错误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歌曲的正确把握。对于这些细节, 有时候, 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做不好, 而是我们太忽视这些细小的地方了。

其实, 音乐课上老师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 对于学生来说, 都是一种示范。精彩、准确的示范就如同点睛之笔, 能解开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迷茫, 克服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不足, 夯实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功, 引领学生领略音乐特有的魅力!

二、注重范唱, 声情并茂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不少音乐老师用播放录音来代替自己的范唱。但实践证明, 录音远不及你老师跟学生面对面的、有感情的、声情并茂的范唱效果来得好。因为在此过程中, 老师所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声音, 还包括歌唱姿势、口型、肢体动作、情感等。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范唱中初步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歌词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事实也证明, 我们的学生更喜欢亲切的、生动的、活生生的歌声, 而并非是那些所谓的制作精美的音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是创设情境、发挥音乐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只有用心来演奏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教师用心的范唱一定是有感染力的,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情绪。教师在范唱时还应注意身、形、神、情的巧妙结合, 用自己的情感、优雅的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听过一位教师在课上精彩的范唱。她教三年级的歌曲《牧童之歌》。老师面带微笑的愉悦神情, 悠扬动听的声音, 再配以执鞭驾马的动作, 一下子将歌词中“骑上骏马扬起鞭, 赶上牛羊下河滩”的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不仅是在座的学生, 连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有了一种和她一同骑马驰骋的欲望!通过这位教师的精彩范唱, 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范唱使学生理解了歌曲内容, 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同时, 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去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三、根据需要, 适时示范

音乐课应该主要是学生动口的实践。教师的示范应该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歌曲演唱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在歌曲特点最突出的地方, 在歌曲的情感最饱满的地方。这样的示范, 完全是学生学习最需要的, 应该贯穿于整堂课的全过程。所以, 老师的示范不只是学生学唱前的那个范唱。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老师示范的地方是很多的。如简单的师生问好是一堂课学习情绪的准备, 在读节奏、读歌词时感情和语气的控制, 在每一句歌唱时音准的把握, 把整首歌连贯起来学唱时情感的抒发, 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通过示范, 让学生模仿, 进而理解而掌握的。教师适时且及时的示范, 对学生的听辨力、演唱能力,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提高, 是必不可少的。

在音乐课上, 示范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也许会有相同的感悟:与其大费口舌对学生去说如何演唱、哪里错了、哪里走调、情感如何等, 还不如用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听辨, 自己去感悟, 自己去模仿。除了教学作用外, 还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亲切感。因此, 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示范”的重要作用, 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 用自己的歌声、动作、语言、表情和琴声将“美”传递给学生, 真正做到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教师主导 篇2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浅析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3

【关键词】主导作用 思维发散 鼓励质疑

用现代教学理念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不是看教师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看这堂课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如学生是否是主动学习,是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是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一句话,就是要看教师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课堂的主人是不是学生。这样教师的作用是不是就削弱了呢?我个人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也可说更“苛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说“师者乃傳道授业解惑也。”就单这个“惑”,有很多是师者不能解学生心中的“惑”的。更有甚者教师认为是“惑”的,而学生却能滔滔不绝大发议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该是多方位的。以小学语文为例:

1、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内心想探讨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喜欢回答,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创设情境,要把问题无形之中转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但这个问题不应该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去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知识的出发点,学生感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

2、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有的没有讨论的价值,教师不会每个问题加以讨论,有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无关,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哪些问题可以讨论。在研讨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言,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员,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即使由于观察或实验的失败造成错误,教师也不应该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下。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再现出来,教师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

3、归纳讨论要点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有层次,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不等于就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提炼出来,供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限于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就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选择的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这样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到了适当的调空作用。

4、不断激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帮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使整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有一种意犹尽兴未了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学气氛很重要,教师要创造学习的条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成功创设良好的条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将时间用在教学重点上,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探讨,注重发现式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给学生创造发现的条件,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将发现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5、适当把握学生思维发散出来

课堂上,重要的是磨炼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听见,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发言,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但是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发言,教师问学生回答,只是单向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生与生的交流。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如果回答来上来,老师会很重视,尽量去点拨学生,回答正确,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会很快转向下一个问题,而不顾其他学生,这时,应该问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有没有要补充的,教师会发现,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很少会认真倾听,这是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教学没有形成多向的交流,所以,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他的理由,鼓励学生不同的意见,也许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知识就出现在这里。

6、鼓励质疑

质疑是学生最可贵的学习品质,学生不会质疑就不会学习,不能创新,学生就没个性。学生初学课文,自设质疑;精学讨论时,敢于向小组同学质疑,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质疑甚至向权威质疑。老师切忌不要对学生的问题避而不谈,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师鼓励与关爱,细心的呵护与诱导。即使学生心中的疑解不了,在他心灵深处也会萌生一颗种子。我坚信:这颗种子随着学生知识阅历的丰厚,定会开花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所获,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7、诱发想象力 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诱发学生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学习是离不开想象的。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4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 这就是引导, 这里就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老师的“导”, 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而且包括如何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激发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我们要完成这种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的目的, 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吗?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 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敢说,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内心想探讨的,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喜欢回答, 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创设情境, 要把问题无形之中转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 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 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 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和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去思考, 去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以学生的兴趣为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感兴趣, 就会主动去探究,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篇5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认真加以落实;教师的指令,要改“一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会不会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说,只管自己能不能讲完,从学术的角度说,是不懂得什么是“教学”;从态度上说,是不负责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有的干脆不给他们时间。实际上,这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时间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的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给以专门的设计。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听”与“思”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具体活动,因为它们是否在进行、进行的效果怎样,很难观察得到,也很难控制和测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1、说。主要指学生的口语活动。“说”与“想”相对。想是内部思考,说是外部表达。思考的结果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全面与否等,通过“说”的活动可以得到验证。“说”的活动包括“问”与“答”。让学生发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回答问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打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的素质,提高其非智力因素。关于“说”,老师应该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敢于回答、善于回答,培养“说”的能力,养成“说”的习惯。为了保证落实学生课堂上“说”的地位,可以在起步阶段搞个定量的指标:例如每个学生每周保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主动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

2、读。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快读、泛读等不同形式;从内容上看,阅读可以读文,读图,读表,读题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既可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自行实验研究。另外,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指语文学科的阅读,而且指数学阅读、英语阅读、政治阅读、物理阅读等学科的课堂阅读活动。每一个学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在读中认知,在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丰富,在阅读中提高。

3、评。指评论、比较、鉴别。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评论、比较、鉴别等活动,一般安排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联系处、细节处等;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预案,以备出现特殊情况。

4、议。就是议论、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可以集中大家智慧,实现多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难点疑点,共同提高。讨论也是一种“说”,所以它也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思考常常易于走神,但两个人讨论就不容许走神了。讨论的最高形式是辩论。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般问题,同桌交流一下即可,这种简单的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对于特别复杂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组织和准备,写在教案上,作为具体的教学步骤:(1)教师在讨论前要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课题;(2)规定讨论的时间和反馈时的具体要求(发言者、补充者、评论者;发言顺序、发言人次、发言方式、发言时间等);(3)进行分组指导,安排各组召集人和讨论地点;(4)学生发言后,要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误区是:(1)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只有空头号召,讨论有名无实;(2)组织不严密,指导不具体(不定量、无思路),讨论流于形式;(3)讨论后不反馈、不总结,讨论半途而废;(4)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题大做;(5)一节课内讨论次数过多,形式单调,课堂结构松散;(6)讨论前不铺垫,不发动,不创设情境,学生缺乏讨论的欲望;(7)讨论的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一上课就讨论或者要下课才讨论——学生的讨论、反馈阶段,应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

5、练。指课堂练习,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明确的目的性、难度的适中性、技巧的单一性等特点;它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是综合训练的基础。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1)铺垫练习。为引出新知而进行的练习,目的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2)强化练习。即帮助理解新知识的练习,目的在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对应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等。(3)巩固练习。在新知学完后,学生对新知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时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用在形成技能技巧。

6、记。指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强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永久记忆。关于课堂笔记,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缺少记录习惯,不少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笔记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1)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2)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要做到“教材要点化,要点网络化,网络精细化”,有利于学生记录。

7、背。即背诵、记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活动常被老师们安排在课下,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要求是:(1)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2)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8、忆。即回忆,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这种回忆,既是强化巩固的需要,也是衔接连贯的需要。回忆是再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不能回忆即不能再现(面对试题中的知识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是常见的学习失败事件。所以,回忆、复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尤其是复习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回忆的方案,例如常见的复习形式有背诵式、复述式、填空式、改错式等。

9、结。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习总结的一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课堂小结的目的主要是:(1)回顾梳理知识;(2)归纳清点知识;(3)记忆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要注意:(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3)妥善处理板书、教材和笔记的关系。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英语中的拼读、朗读、背诵、听读、听写、造句、改错、回答、复述、改写、翻译、述图、对话、表演等。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例如,需要学生思考时、需要学生讨论时、需要学生练习时、需要学生阅读时、需要学生背诵时等,都需要“发动”。只是“发动”的内容、时间、力度有所不同罢了。我在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发出了指令以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活动不到位、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需要发动?因为人的学习活动听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如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规定某些同学续读、点评;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规定同桌答、同桌评或者前桌答后桌评,或者男生答,女生评等。再如课堂练习时,一人上堂,其余学生怎么办?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时,几个人一组,谁主持,谁是发言人等,更需要组织。课堂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广义的指挥包括组织,狭义的指挥专指指导,我们这里指后者。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指导时不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空泛的目标陈述是这样的:“请比较下面的两段材料,看有什么不同。”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请你(行为主体)在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条件),比较(行为动词)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内容),至少各举出五个特点(量和标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指标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表述。陈述学习目标是教师的一种高级职业技能,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或练习题,实际上就是一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目标陈述语言。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例如同样的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用原来设计的鼓动措施,学生被发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的时候却没有出现,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

一、让学生明确主动学习的目标

新课标在基本课程理念中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认真地学习,鼓励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不丰富,还缺乏一定深度的认识辩别能力,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不可能超越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的老师,因此,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果说学生是扬帆起航的船,那么教师就是把握方向的舵手。必须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科学掌控,才有可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生活实践,因此,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表达、朗读、批注式阅读、写作技巧等诸多自主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在教师的多次反复指导下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而发展的。另外,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受过的教育训练,该出手时就出手,或发动,或指导,或点拨,往往能为学生选择最便捷、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一位老师在讲授《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决心,设计了以下情节:在一段低沉凝重的音乐声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语,将学生带进文本,一遍遍引读“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了文本,不但落实了朗读训练,而且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突出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三、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深奥难懂而又无趣无味的。一位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部分内容的意思,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默契,巧妙地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杨柳依依、月光皎皎、清风徐徐、炊烟袅袅……”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套用进原文中去诵读,比如:“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志在月光,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月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样的处理,使孩子们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一扫而光,兴趣大增,不仅饶有趣味地用进了老师提供的词语吟诵,自己还尝试用进一些新的词语吟诵,不但理解了文言文的字面意思,还明白了什么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而感受到钟子期确实是伯牙的知音。对于课文所写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理解也同样水到渠成。就这样,一堂对于小学孩子来说本应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最终焕发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魅力。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中教师科学、智慧的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四、自身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课程,教师课堂上的微笑地倾听、耐心地等待无疑会使学生怡情养性;精炼的语言、幽默的风格亦在教给学生与人交谈的技巧;深情的朗读、漂亮的板书也必然會让学生心向往之;课堂上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更是会让学生佩服有加。这一切,都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内在原动力,还有什么方法能比学生从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更有效吗?

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语文课堂仿佛是一篇八股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却形容枯槁、索然无味。而缺乏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又仿佛是一出排演后的课本剧,学生们是“你方唱罢我又来”,热热闹闹;听课老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津津有味。学生忙着展示自己,老师们则忙着欣赏他们的展示。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丰满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简单撇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科学也不负责任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第四小学)

小议地理教师的主导角色 篇7

一、地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

在以“教师讲课, 学生听课”为基本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完全“主宰”课堂, 重“教”轻“学”, 整个课堂呈现出师忙生逸的局面。教师的主导角色难以实现, 教学效果未必理想。因此, 教师应打破长期以来以本为本的物本教育,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组际间竞争学习, 学生由想学到会学, 学有所得, 学有创造, 学有发展。在活动设计中, 以问题为纽带, 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 突出学习过程, 注重学习体验。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创设动态、放、知情共济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根本。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目标终实现的承担者, 也是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身心等各方面素质的终承担者。因此,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效。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淡化书本、教案、课时的权威,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愉快地学习, 不再为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而感到羞愧, 教师也不再为偶尔的讲错被学生指出而恼怒。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学习, 参与创造。

2.强化学习地理的目的教育, 唤醒学生的内在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种根深蒂固的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地理学习与世界风云、国计民生、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明确了这些道理, 其内在要自然会被唤醒。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节教学中, 我引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歌词,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 接着提出为什么晴空呈蓝色、云呈白色的问题。这—问题来自于学生的身边, 虽然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但无法解释。所以学生想知道的心情很迫切, 学生的内在要就被唤醒, 学生参与求知探索的积极性不而喻。

3.帮助学生增加成功 与获得成 功喜悦的 机会 ,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求知探索活动。如在讲“地球自转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 我提问:“如果把一个贮满水的水池底部的活塞拔掉, 水池里的水将按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向下流动, 这是为什么?你能说出水流的旋转方向吗?”“长跑比赛上, 为什么运动员从左转弯居多?”同时给予适当的暗示、提示、诱导, 让学生领悟到参与教学的喜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调动其积极性。

4.教学内容图像化。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要借助图像才能表述完整,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体现直观性原则。如学了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后, 我让学生板图, 并比较各海区盐度的高低, 让学生通过应用、图像, 积极参与, 并探求其原因。

三、潜心引导, 教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规律。

教育家叶圣陶主张, 教师“自始即不必多”, 而应“致力于导”, “使学生逐步自学得之”, 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为“讲”多少, 而是体现为启发、点拨、指导, 体现为调控课堂教学过程, 体现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教师的外因顺利而迅速地对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总之, “教是为了不教”, “方法比事实更重要”,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法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知规律和智力的发展情况。每次上课前都应认真思考学生学习基础如何?接受能力如何?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什么, 怎么去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考。教学中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课堂为学堂。课后总结下, 这堂课学生学得了什么, 是怎么学得的,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去学。这样, 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不仅获取知识, 而且掌握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许多做法, 只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理解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 比较辨析, 综合归纳, 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并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适时予以纠正和调整, 重点处精练一讲, 关键处巧妙点拨, 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热烈讨论, 或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使整个课堂呈现出师逸生忙的场面,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学记》指出:“师逸而功倍”, “师忙而功半”, 这里的师逸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结果,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逸师出现。

摘要:为了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有效地担当主导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潜心引导, 教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规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挥教师主导,激发学生情意 篇8

一堂课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 当然只有教师、学生以及教材充分和谐, 形成一个“磁场效应”。在这里尤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满情感, 或导入, 或朗读, 或讲解, 或开展活动, 都要情贯始终, 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准则。教师的情意有时应该像一团火, 时刻燃烧着学生, 激发着学生;有时应像一首诗, 涵咏无穷, 情意悱恻, 感人心魄;有时应像挺拔的高山;有时应像欢畅的小溪, 时刻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意发挥, 始终处于思的极至, 趣的峰巅, 情的勃发, 理的顿悟之中, 由教师的外因主导作用向学生的情意内因作用发生转化, 使学生的各种情意因素从而得到高潮, 发挥情意因素的惟妙惟肖的作用。教师的情意作用如同一首歌的基调, 试想, 一堂课如果师无情, 必定生无趣, 注定死水一潭, 毫无生气, 那么情意因素的动力调节作用岂能发挥?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呢?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做法。

一、巧设悬念,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伊始, 能否抓住学生的心, 调动学生的情意, 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据此, 我往往根据语文课情蕴丰富的特点, 设计一些激情飞扬的导语, 为学生创设悬念, 激发学生情趣。如在讲解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地驶进了崭新的21世纪, 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中国的身影, 在世界的声音中有中国的话语, 中国人民正以雄狮的姿态在世界历史上创造着属于中国的骄傲, 书写着属于中国的奇迹。然而, 有些人我们当永远缅怀, 如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一面旗帜。他们的身影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 但当我们阅读他们的遗作, 仍然能感觉到他们的心跳和呼吸, 倾听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艰难国运, 民族当雄健。这样导入课文, 学生激情满怀,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示范朗读, 创设课堂最佳气氛

语文课堂上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把语调、语速、语气调控到位。这样教师的示范朗读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营造出最适宜的课堂气氛, 奠定出最恰切的课堂基调。如在讲《土地的誓言》时, 这本是一篇抒情散文, 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很适合朗读教学。文章多用呼告的手法, 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 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在读这些句子时, 就好像痛苦的母亲多么深切地期盼着孩子的回家。我语速缓慢, 语调悲沉, 还有一些重音的强调, 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气氛。这种氛围多次反复, 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 自然会在学生心里掀起重重波澜, 激起强烈的共鸣。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 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 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 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 也由语调的平静、感情的舒缓, 由衷地沉醉在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的思乡之情中, 境界优美, 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然后急收思想一下跳回到现实当中, 感情愈来愈强, 达到高潮, 我朗读的语速也越来越快, 语气愈来愈亢奋, 直至呼告呐喊。这时班上由极度的平静之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在老师的示范朗读带领下, 由教师之情点燃学生之情, 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 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思的空间

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效果如何, 其中一个关键还在于老师是否能根据文本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如在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 我这样设计了问题:对于探险, 同学们与生俱来有一种向往之情, 对于白雪皑皑的南极探险更是觉得无比神秘, 你们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 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主导 篇9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深入钻研教材,发掘出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空间……在此,笔者仅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谈一谈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活跃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创造浓厚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

有位哲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20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真情感染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有情人,这个情不是煽情,不是虚情,也不一定是激情,但一定是朴素的真情。含有真情的语言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才是从此心灵走进彼心灵的有效通行证。

案例一:执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求恩是谁吗?(环顾四周,发现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白求恩是个大夫。

师:你说得很对,还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他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大夫。(听课教师笑,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真诚地走到他身边,拉起了学生的手)你很了不起,在许多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知道白求恩是谁的时候,你还知道他是一个外国人,是个医生,这很不简单。只不过他不是英国人,而是来自加拿大。

生:(抬起了头,多了一份自信,脸还是红红的)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动人的人性光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长篇大论,看似平淡,但是真情洋溢,充满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赏识与呵护。孩子的心就是一架公平秤,你给她几斤几两,她就还你几斤几两。我们相信,在教师充满真情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势必也会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学识营养人

就语文课堂而言,学生学习语言往往是借助文本,但是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范例。所以有人说,什么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本身就代表了语文,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着浓浓的语文的味道,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学会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甚至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教师要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可见,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讲理耐人寻味。

案例二:执教《最爱》的片段

师: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谁能告诉我,你最爱什么?为什么?(板书:最爱)

生:我最爱看书,因为读书可以使我获得知识。

师:有一个叫歌德的诗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使自己做人的境界高尚起来。

生:我喜欢踢足球,因为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

师:踢足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强健起来,你还可以在这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运动中学会坚强,学会合作。

生:我最爱听音乐,因为学习累的时候,听一听音乐就可以消除一身的疲劳。

师:是啊,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陶冶我们的性情。

生:我最爱玩电脑,因为可以上网发邮件,还可以在网上阅读新闻。

师: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窗子,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师:关于“最爱”这个话题我们暂且聊到这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首诗歌,也许你们在读过之后对于什么是我们的“最爱”会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通过语言这个外壳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想不丰富都不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字字珠玑,学生也必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三、用知识启发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学养丰富的人,他们要借助语言授业解惑。而这语言所承载的实质往往是学科知识,这也能彰显出学科教师独有的魅力和智慧。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或过于冗长拖沓,或过于含糊其辞,结果就会造成语无重点、语意不明,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练性、启发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语言中把握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案例三:执教《七颗钻石》的片段

师:同学们,《七颗钻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一个学生咕哝了一句:不喜欢)

师:(耐心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我听到你说不喜欢这篇童话,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真的,是编的。

师:(愣了一下,但是旋即笑了)你说得很对,这个故事的确不是真的,是作者编写的童话。我想告诉你,童话都是编的,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创编童话呢?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你觉得这篇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爱可以创造奇迹。

由此看来,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创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更高境界。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对于受到的启发在教师四两拨千斤的语言中有效地得到了落实。

四、用精神引领人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通过立言以立人,通过阅读经典,和大师对话,可以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底。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的,二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其实,教学本身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案例四:执教《百合花开》的片段

生: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是它没有忘记心中纯洁的信念,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它终于开花了,用花来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都被它内心强大的力量所震撼,最后满山遍野都长出了百合,他们都把第一株百合的坚强和信念铭记在心中……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当初那一株百合的坚守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那么百合谷地的每一株百合身上都流淌着它不屈的血液,拥有它执著的诉求,并且还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生:百合花是美丽的,它的内心深处比外表还要美,因为它那种不懈的精神,努力释放出内心的能量,使它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敢于去追求、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师:这是一段很有诗意的文字,这位同学由百合想到了人,想到了我们自己,这恐怕也是作者的写作初衷吧。正所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你坚定了目标朝前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生:一个纯洁的念头加上一份不懈的努力,你就会看到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和挖苦,做最好的自己。

师:我想课文里所说到的嘲笑和挖苦,在生活中应该算作是坎坷和挫折。拥有一份信念,一份执著,就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篇10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篇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文章,这类文章往往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浅显,层次鲜明,易于理解。遇上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大胆地把讲解的任务交给学生,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只是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指导。另外,还可以由学生上讲台来讲解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做题变得非常仔细,除了力求做对之外,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及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做的只是坐在下面,偶尔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这种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了别人是怎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模仿与提高,并且鼓励了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由“听中学”、“看中学”转变成为“做中学”。教师减少了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或效果不大的负担,就更应该充分行使实实在在的服务职能和导向职能。教师课堂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将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先有“疑”后有“问”,先有“问”后有“试”,再产生新“疑”。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启发诱导学生“疑”、“问”上着力。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为此,在课改中,我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激活课堂教学,从教法入手激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效益最大化,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跟学生学”,“如果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教师首先要认识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并施以适宜的“阳光”和“养料”,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自身求知潜能。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寓教于乐。例如,我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并且都有凭有据。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告诉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并且陈说理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讨论课还能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智的机会。

2.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学会搜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发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敢想敢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我在上《济南的冬天》时,有的学生对文章的末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放在第5段末尾提出异议,认为这一句不是对段落的总结,而是对全文的总结,应独立成段。他的见解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我们应该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并及时表扬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只有像这样小心地呵护、正确地引导学生尽管有些幼稚但富有创见的想法,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其积极探究的欲望。

关于地理教师主导作用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地理教师 主导作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6-01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相互影响,构成整体的地理环境,即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各要素是一个综合体。然而一个个综合体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别,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同时地理学科所研究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且不断地发展变化。由此,可以归纳出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要让学生学好地理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地理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学科学习的主要阵地,地理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每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地理教学的质量。在中学推行新教材是想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要让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在地理教学中得以推广。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也有利于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也都表示过类似的观点,这表明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推广学法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等等,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可供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内容,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那么它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也必将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攻克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难点是否得以突破,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它好像学生学习途中的拦路虎,解决不好,学生就会遇难而退,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做足功课:

首先理解课程标准的需要。和老教材相比,我们现在运用的新教材范围更广,可以延伸的空间更大,因此关于一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上很容易有偏差。掌握好教学中的深度、难度以及重难点问题,必须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教师才能掌握知识结构,控制教学的难度。

其次要减轻学生负担。最好的减负是在课堂上初次面对难点的时候就能得以很好的解决,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样势必会减少学生课后的负担。教学难点是双刃剑,它既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也是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台阶。

再次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学富五车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出口成章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好老师,我认为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他们必定能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顾及知识的特点,又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安排每一节课。突破难点,学生就能获取信心和兴趣,在地理学习就能更上层楼;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动力,长此以往必将对地理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提高学科地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一些学校常常被认为是副课,是可以尽可能压缩课时的学科,出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这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为地理学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社会全面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而这一改变完全取决于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除具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外,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也至关重要,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以至更大的范围内打造地理学科品牌,营造地理学习的浓厚氛围。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它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广泛地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得位置,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利于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创出特色和品牌,为学校争得荣誉,从而改变学校乃至社会对地理学科的看法。地理学科在组织课外活动和地理观测上更具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外活动和观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解决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主导:让语文课堂永葆诗意 篇12

表现一:对话变问话

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 而是教师在对文本探究之后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与理解、感悟的过程, 而是思考和回答教师抛过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过程。

表现二:自主变自流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但是有些讨论是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以至于出现个别学生得诸如“朱自清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橘子应该是橙色的不是朱红的”之类的探究结果。不管学生的发言如何不着边际, 教师都是“很好, 请坐”、“你的发言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之类的一味赞扬和煽情。

表现三:多媒体教学泛滥成灾

教师的课前准备可谓充分, 课件制作可谓精美, 设备操作可谓娴熟。课堂上图片展示、配乐朗诵等等也是应有尽有。图片如雪花一般飞来, 看得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于是《春》上了图片欣赏课, 《绿色蝈蝈》上成了生物课……

凡此种种, 不再举例。

语文是什么?袁卫星老师有过这样的表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主导课堂, 还原语文课堂应有的面貌, 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语文世界里徜徉, 汲取母语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 诗意的氛围要教师来营造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善于用诗性化的语言撞击学生的心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充满诗意的自主学习情境。但是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体现在引领学生去思考、谈论一个接一个由教师单方面预设的问题, 学生怎么会不感到枯燥乏味呢?这样的课堂还有何诗意可言呢?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应该在充满激情的, 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和理解文本,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其次, 诗意的学习过程要教师来主导

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过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 对讨论的进程、内容和结果又缺乏必要的理性干预, 那么有的讨论就会脱离文本出现前文提到的“朱自清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之类的“独到”见解, 甚至由此引发激烈的争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仍然选择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那么这种课堂讨论的意义何在?这种由语文课演变成的交通安全教育课, 诗意何在?这样看似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则严重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课堂讨论的根本目的。学生这里争论得面红耳赤, 教师则电视节目主持人似的只是忙于传递话筒, 或像一个不称职的裁判, 笑容可掬的看着学生把皮球踢来踢去, 哪怕已经严重犯规甚至把球踢出了场外也不干涉一下。这样放任自流的讨论怎能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所以, 语文教师要时刻坚守在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上, 引领着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语文世界里穿行, 指导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感悟文本的人情美、人性美、语言美。

第三, 教师要善于把握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度”

上一篇:精英团队下一篇:卡通人物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