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2024-10-07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1

“双主”理念,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双主”理念的运用即要求双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确保学生学习中思维与行动的自由, 构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环境。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不是去否定教师的指导性, 不能把本属于教师的责任义务推卸给学生, 更不等于放任自流, 不等于对学生言听计从。所以, 在强调学生学习中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或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的发挥,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具体来说, 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选择课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进而在一定的教学进度内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这种作用可以帮助完善知识讲解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这种模式又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那种一味以教为主导, 以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它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基础上的。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 而每个学生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 即使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 去协助学生树立信心, 指导学生把握认知的方向和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 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为此, 教师本身必须明白一个重要理念, 即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为思维而教, 为解决问题而教, 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更好地实现问题解决。只有教师自己对教学目的做好“定位”, 教师的引导作用才会“到位”。

3.教师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首先,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知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例如, 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时, 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一言堂和独角戏的话语霸权现象, 适当控制教师话语在课堂时间的比例, 给予一定的时间, 借助灵活多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其次, 在处理课堂活动细节时,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 利用这些媒体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不时穿插一些知识背景, 让学生在更为逼真、真实的场景中, 去体验知识演绎的过程。例如, 在朗读语文课文时, 如果配上相关乐曲, 营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配乐轻声齐读, 就会使学生朗读的兴致更高, 效果更好。再次, 在对待学生发言和各种结果时, 教师要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 教师要延迟判断, 让他们有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 并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最后, 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调控,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如果没有反馈, 学习会变得相当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不管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都不能任意夸大一端, 更不能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对立起来, 而应该强调两者的双向互动。这里的双向互动, 是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发挥主导性, 学生要在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服从教师的主导性, 两者辩证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为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学为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所致力实现的目标。我们知道, 教师教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 而人文性所表达的内涵正是课本内容中的思想性、情感性, 人文性教学目标表现出的正是一种普通的人生关怀, 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其发挥主导作用时必须首先树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在教育活动开展前了解主体, 在教育环节设计上尊重主体,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靠主体, 在教育实践中信任主体, 这样就能根本实现由过去的教师一味地教, 学生一味地学, 转变为师生共同从多个角度,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多种资源来进行的“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不要个人完全接管学生的发言权, 而是要注重对话, 不要刻意地、命令式地去改变人, 而是邀请学生参与, 使语文课教学的参与者 (学生和教师) 彼此都能成为在语言习得和人文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收获的人, 互相造就对方。如果教师设计的语文课程教学只顾着去达到自己所制订的目标、内容, 而不去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 看看学生真实的生活, 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而言, 将只是国家的、学校的、教师的、考试的, 而不能被学生放置在自己的生活脉络中理解, 进而展现人文教育意义与生命力。

2.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发展所需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首先, 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结构有限, 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育, 不利于其茁壮成长, 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者本身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主导在发展学生主体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及教学措施, 以达到教育所要求的育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诠释教学内容信息及其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关系, 诠释自己的经验并与学生分享, 进而建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价值意义。其次, 就教学的总体系统而言,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 但是学生的主体发展绝对不是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人非生而知之, 而是学而知之。为了更好地学而知之, 必然要教而知之。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 是学生主体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条件, 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前提条件。

总之, 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发展, 才能真正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2

封浜中心校

管宝林

摘要: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采用文献法、信息分析法、课堂实践法对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论:教师“导”观念和师生情,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导”教材和课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导”学法,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导”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表现欲。建议: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设计教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关键词: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Research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guide and students’

initiative during P.E teaching(FengBang center school

GuanBao-Lin)Abstrac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guide and students’ initiative better , this essay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is relationship by using decument method, in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lass practice method.Conclusion: The notion of teacher’s guid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make the students be the main part ,in class teaching and be the creators and users.Teacher’s guid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design of lessons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practice.They also promot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cy.It’s better for the teacher to guide students the methods of study, It can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study and arouse their desire to acquire knowledge.Teacher’s guiding innovation idea can arouse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the desire of showing off.Suggestion: Before giving a class, teacher should think over the questions and design the teaching plan at the students’ part.H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he serves the students and put human-center teaching notion into effect.Key word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initiative

1、前言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化,“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崭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封浜中心校二年级163名学生,从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为期近二年的课堂教学实践。2.2研究方法

采用实践法、信息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教师“导”观念和师生情,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创造者和享用者

3.1.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过去我们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能够控制式的管理,学生只是在整个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动性。而“二期”课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教学生去“做”,而且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教师已成了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3.1.2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学生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和器械练习,甚至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在市“二期”体育展示活动中,《体育超市》一课就采用了多器械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器械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接触器械时间多了,学生的运动量也同步加大了,练习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在制定教学计划前,教师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看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做哪些运动?在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学生的爱好,课堂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3教师加强感情投入,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课堂里应经常用目光注视学生、向学生微笑、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等等,都会被学生解释为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二,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用儿童的语言进行交流;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其三,教师应善于原谅学生的错误,“孩子的错误永远是可以原谅的!”。教师特别要善于原谅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宽容。其四,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多用肢体语言,如关怀的眼神、扶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拥抱孩子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赖。

3.2教师“导”教材和课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

3.2.1拓展体育课教材,使体育课教材多元化。

传统体育大纲采用螺旋式的教学手段,“跑、跳、投等”年年学,单调枯燥乏味,学生无兴趣,同时有些项目技术含量高,大多学生无法掌握技术动作,很难形成运动技能,更加打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从学生随年纪的增加而参加体育练习的兴趣逐年降低(女学生的情况更是严重)得到充分的证明。现在,许多教师拓展了教材,把许多儿时玩的游戏:斗鸡、滚铁环、角片等弄堂游戏以及有锻炼价值的“跳舞毯”、甚至一个“塑料袋”等(只要它有锻炼价值)都搬进了课堂,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各个器械的练习,课堂的练习密度大大提高,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并且许多“弄堂游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可结伴练习,大大延长了锻炼身体的时间。

3.2.2创设宽松、愉快、开放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传统的军体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现在的体育课多采用:学生自我练习和自由结伴练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器材场地练习、学生自由站位听讲观察、学生可以自由结伴讨论等等。做到“能放则放,放而不乱、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的宽松、愉快、开放式的教学环境。3.2.3利用视、听等感官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优美新颖的场地器材布置、丰富多彩的色调运用会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上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既能烘托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节奏感强的音乐能使人兴奋,练习时不易疲劳且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频率和节奏感;优美柔和的音乐能使人放松、愉悦,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疲劳。还有恰当利用位觉、皮肤感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3.2.4其他几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对抗因素,在竞争中让学生取得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恰当艺术的评价:多指出学生的优点、以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集体力量、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等建立同学友情来激励学生的兴趣等。

3.3教师“导”学法,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3.1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动作并掌握动作的学习方法。虽然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发育尚未完整,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领会,但是儿童的第一信号发育完善,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可用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录像、投影、挂图、以及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动作等,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容易扩散,注意力不宜集中、观察事物比较肤浅,所以教师应通过提示、质疑等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并且抓住有利时机剖析那些被学生忽略的细节,从小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3.3.2自我体验的学习法

自我体验学习法就是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因为,从孩子的天性来看他们天生好动好奇,当他们接触到实际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并想亲自体验一下,由于这种心理的驱使,他们在练习时甚至会忘记时间和饥饿,这时教师能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快感,就能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培养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意志力。再有,自我体验的学习法也是使学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同时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

3.3.3质疑、解疑、讨论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是教学过程的结束。现今在体育课上最常用的是:在教一个新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碰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解疑、小组讨论解疑、师生共同解疑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动作。我们要在“释疑”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是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形成了“质疑”——“释疑”——“在质疑”的过程。

3.4教师“导”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表现欲。3.4.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 不管学生的设想多么的“不可思议”,教师没有理由去阻止他们的思考活动,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起源于“大胆的设想”,而当时这种设想刚提出时也被人视为“不可思议”。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空间给学生遐想,并且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对有创意的设想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就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4.2练习形式的再创造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最直接、最简单方法就是鼓励学生改编他们熟悉的游戏,诸如:练习方法、练习队形、比赛的规则等的改编,让他们相互比一比“看看谁的创编得——新、奇、乐”。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使他们今后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

4.结论

4.1教师“导”观念和师生情,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创造者和享用者;

4.2教师“导”教材和课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

4.3教师“导”学法,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4.4教师“导”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表现欲。文献资料:

(1)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九洲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2)创新教育全书

九洲图书出版社(3)运动生理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4)探索体育教训中“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途径

《体育教学》2001年 第二期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99-01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教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外在表现,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共同问题。那么在语文新课改下,如何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

一、根据学生需要,组织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长时间以来是广大教育界同仁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新课程改革任务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那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得做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常见的有:朗读法、 导远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二、提供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领悟能力,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记笔记、练习、复习、质疑等,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听课的学法、复习的学法、应考的学法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设疑探索法、示范指导法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措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随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练习,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事受获取知识的乐趣。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 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注重课文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把真爱带进课堂,把情境教育引进课堂,把激励引进课堂,把生活引进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语文教学还应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创设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就能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

四、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科学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的结果、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能使学生逐步踏上主动学习、发展能力的轨道。具体地讲,语文教师的评价有这样一些作用:精当的指导性、强烈的启迪性和热切的激励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4

一、明确教学目标, 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 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也对评估教学质量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产生不良影响。好的教学目标对促进师生的教与学, 对教师控制课堂进行的程序, 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学习、对统一教学标准, 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巨大的作用。如笔算乘法的这一节课, 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本的知识点, 会进行基本的数理运算, 不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快速运算, 更不能让孩子们比赛看谁算得快。否则, 容易造成基础弱的学生心理紧张, 计算出错, 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对数学产生恐惧, 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 恰当的教学目标的建立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石。很显然, 由于小学生自身能力所限, 教学目标的恰当设置, 便无可厚非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便突显出来。

二、构建学习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都知道, 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营造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质量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 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出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例如, 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要经常和时间打交道, 学生都多多少少地接触过钟表, 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和应用钟表, 了解钟表的种类,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此, 可以设计“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课前调查, 在上课前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先在生活中了解钟表, 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上课时, 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对钟表的认识, 使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充满整个课堂。在这样有效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探究方法, 更加重要的是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在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数学作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定的结构性特点, 有些知识点具有统一的规定性, 很难讲出所以然来, 由于小学生知识能力各方面所限, 通过所谓的探究学习也很难找到答案。换句话说, 这些具有规定性知识的学习, 还应当让学生以接受为主, 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例如, 数字的运算规则和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规定等。适当的接受学习, 可以绕开对一些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 这并不是说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数学中的作用有限, 只是说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探究”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学习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等, 也应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学习刻度尺这一节时, 学习的目标是刻度尺的知识点, 可引导在学生自己的操作、讨论中获得。教学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随便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 由于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测量这一概念, 所以他们很可能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测量完成后, 必然发现对同一物体的测量, 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自然而然地就会生疑惑。然后从这些疑惑中出发, 逐渐引入刻度尺的概念, 引发对刻度尺的认识、讨论。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讨论, 学生不但掌握到了课本上的知识点,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研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所以, 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用, 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优化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要注意优化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声音与动画结合在一起,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把“静止”的学习内容, 变为“活动”的学习影像, 对于加快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提高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等的实际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最大化,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所以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由于年龄较低, 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很难解答出相对较复杂的图形。如果不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能够让抽象、静止的陌生图形, 变成形象、运动的熟悉图形, 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将会大打折扣。在计算一些图形的面积时, 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率的课堂, 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策略及手段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从而实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五、课堂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把握, 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每节课大约有45分钟, 在这段时间内如何安排, 完全取决于教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合理安排时间, 控制教学的节奏,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 一节课程用多少时间进行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讲解, 用多长时间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 用多长时间做练习题以巩固新知识等等。一段乐曲的节奏有快有慢, 有紧有缓, 同样一节课程也应如此, 有高低起伏, 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较低, 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 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假如课堂像一潭死水, 掀不起半点波澜, 学生的注意力必然逐渐涣散, 甚至整个人昏昏欲睡, 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就很难提高。这时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高的教学素养, 发挥主导作用,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调节课堂节奏。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把握课堂节奏等几个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云翔.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数学参考, 2011 (8) .

[2]黄建荣.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7) .

[3]赵东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 2011 (17) .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5

09师范一班程谦 ***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而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乃至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对此我想谈几点想法。

首先,对于教师的主导性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一提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不要教师当演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教师要一下子从“演员”的身份摇身变为“导演”的身份,其职责也就从在讲台上解释书本内容而变成指挥学生自己去揣磨、领悟。诚然,指挥学生去研究这一点并不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研究怎样去指挥学生,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又能有所侧重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我们常说,讲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引导同样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比讲课的艺术更为精深的艺术。简单说,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做“演员”的“导演”,更要做“演导演”的“演员”。

第二,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说“导”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做好导的工作,首先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基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适当设计学生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比如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就某篇文章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演讲、朗读比赛。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如学生自己教、自己学,自己编演一些课本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

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务,比如讲到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去查一查诗人、词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或让学生查找有关诗词创作原则等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学生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渴望赞扬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的思想认识毕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有错误就一棒子打死,而要注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肯定,加以鼓励。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而提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采取一定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知错就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

第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要有爱心,有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有时可能会整个计划被全盘搞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点点去引导他们。

2、要有深厚的功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再?踞于书斋之中就已远远不够了,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勤于接受现代科技信息。

3、要有研究探讨的精神。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师德高则生德高,反之亦通。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诚心诚意的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站住三尺讲台,甘愿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去探索钻研。这一点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做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力保障。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好,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民主性:

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不是教师施加影响的消极、被动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的对象。要使这一师生关系变为现实,教师必须克服命令主义、说了算的传统观念。这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充分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与完善以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都有重要作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情感基础是自尊、自爱、自信。要使学生自尊,教师就要尊重学生;要使学生自爱,教师就要 热爱学生;要使学生自信,教师就要信任学生。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交往与合作中,在得到教师充分的热爱、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 爱、自信、自强的信念。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能与教师自由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敢于并乐于提出和探究问题,激发出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与智慧潜能,智力活动才会不受抑制地充分调动起来。

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有独特性的个体。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及已有知 识经验等方面各有差异。西方人早就确认“世界上没有两片 相同的树叶”,我们也有理由说“世上绝无完全相同的人”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必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一个千人一面的缺乏多样化个性的社会或群体是不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教育 的真正动意恰恰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主动性: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主要品格之一就是主动性。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 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生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不能任意雕刻或绘画。教师对学生 的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外部影响力,这种外部影响力不能简单地授予人,移植到学生身上,必须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否则,任何外在的教育影响都只能是枉费心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控制上。外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需要有相吻合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而相悖的内容一般不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者要善于研究学生,使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能更适合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四、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倾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正是在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中而实现自我目的与价值的。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与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格。

五、整体性:

整体性是人格中“情意发展”(包括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和“认知发展”(包括理智、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统一,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即是学生主体在 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情感及行为诸方面的和谐而完整的形态。成长中的个体,只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审美、如何健体等等。这是个体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个体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因为这种整体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奠定着坚实曲基础。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主体性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险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逐步成为自己学习活动主体的积极对象,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的特点中强调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主要强调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局面,但并不是说合作学习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与之相反,它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地发展:也强调合作、互动思想要贯穿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生之间的,还有教师学生间。

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主导性要求的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的立场。积极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如何如何有效地学习,帮助学生很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导性要求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是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学习能动的处理好问题。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下教学要求达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学生合作学习是内因,教师教学是外因,只有实现内外因的辩证统一才会实现发展

小学语文引导性教学方式杂谈 篇6

【關键词】小学语文 授课形式 阅读课程 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48

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语言类学科,其中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知识传承。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学科的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从引导学生这一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小学往往处于学生三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容易被人影响,只要老师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够顺着老师所指的方向逐步前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素养。

一、采用快乐教学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想要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快乐。

小学时期的学生们往往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判断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中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疲倦感,在这门课堂上走神、打盹儿,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捣乱、违反课堂秩序,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建成阶段,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都较为天真,很容易被外界吸引,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增添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特色环节,就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添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解《孔融让梨》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网上下载好《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动画片,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利用学生对动画片的好奇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讲解完《孔融让梨》这篇文章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踊跃举手起来回答问题,跟班级其他学生的想法进行交流和碰撞。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古诗歌的背诵,小学生的记忆力其实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朗读和背诵拗口的文言文诗句。这个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课堂形式调动起学生背诵诗歌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诗歌背诵的比赛,最先背过这几首诗的学生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而最后背过这几首诗的学生需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这种形式的课堂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背诗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有些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上的文字听写测试,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也没有认真投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在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某篇课文的拼音和汉字,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抽查,以击鼓传花的形式在班里传递三角尺等小文具,停止的时候,三角尺在谁的手里谁就代表大家到黑板上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纸默写。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课堂氛围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措施可以是游戏、比赛等具有趣味性的小活动。

二、增加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的途径除了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图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没有办法讲述的,只能靠学生从一个一个小故事中自己体会。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几本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例如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从主角的视角出发,感受他的所见所闻,并且从他的故事中获得收获和感触。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来进行图书的推荐,例如,老师可以推荐班里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去读《鲁宾逊漂流记》,让他们从鲁滨逊身上感受到他感受孤身一人在孤岛上生活的勇气和胆量,进而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和乐观态度。

其次,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学业的压制,很多小学生回家之后都要完成各科的家庭作业,即使布置了阅读任务学生也可能会不屑一顾,一目数行地一扫而过,根本不会仔细阅读,这样对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是十分不利的。同时,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理应得到重视,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老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老师可以对课本中出现的历史故事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分组学习,利用多元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不应当只从学习能力入手,还应当重视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由于班上学生众多,分组学习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很大的便利。对于学生来说,分组学习可以增强同组同学间的友情,在一些语文文化活动中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段朗读,让每个小组的组长自行安排朗读顺序,这样一来组长就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在与组员的交流中,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布置一些课后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共同完成,例如预习一篇新的课文时,老师可以布置每组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找出他们认为必须要会写的汉字,然后在课堂上教给大家,借此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分组学习有利于老师发掘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征,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7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是学生遇到学习障碍的清障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当好“组织者”,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数学,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学习数学充满自信, 通过在教学中引导, 使学生不断得到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时, 通过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 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从生活实际出发,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3) 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导向作用。

2.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因势利导, 实施调控, 应努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采用自学———交流———展示的方式, 让学生先经历主动学习, 初步认识圆柱, 接下来把自己对圆柱的认识再说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听, 互相补充, 最后进行展示汇报,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相互补充, 把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特征概括准确。此外,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给足学生自学时间, 要鼓励交流, 质疑问难, 为合作探究铺路, 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 使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 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孔企平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 强调“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引导者”的含义包括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 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利用, 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的密度、广度和深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的价值, 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讲授中要重视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 导 ” 趣,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才会灵活敏捷。华应龙老师在《孙子定理》一课的教学中, 是这样引入的:“韩信每次集合部队, 都要求士兵隔墙站队, 站3次, 第1次每排站3人, 第2次每排站5人, 第三次每排站7人, 每次站完后都要求最后一排报告几人, 这样韩信就知道一共到了多少人。挺神奇的吧!看来, 韩信不但能带兵打仗, 他还特别有数学头脑。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好不好?”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并深化, 华老师设计的突出特点是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导”学, 促使数学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在于前后联系, 不能单摆浮放, 应注重扩展与延伸。华老师的教学设计从“韩信点兵”的成语故事入手,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 只要将该问题转化为“一个数被3, 5, 7整除余1”即可。接下来, 华老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起到一个桥梁纽带作用, 既不同于第一个问题, 但又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将该问题转化为与第一个问题相似的问题:每3人站成一排, 最后一排少1人;每5人站成一排, 最后一排少1人;每7人站成一排, 最后一排少1人。你能推算出最少有多少人吗?师:第一道题, 我们一看就知道, 容易得很, 因为余数都一样;当余数不一样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余数一样的。华老师的一语道破, 学生们再一次沉浸在探究当中, 再一次在独立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可见教师“导”的重要性。

3. “导”练, 加深数学知识理解。

每节课的知识都有重难点, 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就是难点。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来完成, 此外, 为了提高“导练”质量, 教师还要力求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 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 教师设计时候要注意:1围绕重点, 精选习题。2由易到难, 呈现题组。3形式灵活, 题型多变。

(2) 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 “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性问题等使学生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

(3) 讲评好练习。讲评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 把学生出现问题严重的作重点强调, 并进行变式练习。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发展的方向, 要不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 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 使学生朝着深刻、创新的思路发展。教师的引领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清晰化;有了教师的协助, 学生领悟知识内涵的技能才会有所提高, 他们的智慧也才会得到提升;有了教师的参与, 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顺利地进行讨论和探究,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展示的时候可以分两个部分。

第一: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交于 () 的三条棱的 () 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展示第一个问题时, 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由三个小组分别展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当小组展示结束的时候, 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并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 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展示长方体棱的特征时, 就要发挥教师“合作者”作用, 提问“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想, 随心所欲地说, 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 以学促教, 把知识系统化。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8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导性,结构

有启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最突出、最活跃的两个要素,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 彼此相辅相成, 需要保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科学、协调发展。体育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进行设计的, 然而教师对其主导性的理解以及对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效果, 因此, 有必要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1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和学生既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要素, 也是构成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否顺利实施开展, 是一堂成功体育课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教学中得到认可、巩固和提高。在当今和未来的体育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主导趋势,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就可以被忽略或者被削弱, 答案是否定的, 相反, 教师的主导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较以往, 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必须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性, 让教师的主导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会最终利于体育教学和学生主体的发展。总之, 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 让其主导性深度发挥, 最终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

2 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构成和具体体现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了其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 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性或体现其主导性作用。从教师对学生诱导、引导、指导和擅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四个层面, 结合教学实例, 依据教学过程对教师“主导性”的结构进行逐层、具体分析 (如表1) 。

2.1 教师的“诱导”作用

“诱导”不是教师单纯的用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来诱惑学生去学习某个内容, 而是用预先设定的教学情境, 科学而又合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朝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等方面的一个教学方式。在“诱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科学选择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选择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和迁移的情境, 尤其是学生当前喜闻乐见的事物。例如:学习立定跳远技术,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池塘中青蛙跳荷叶”的情境来诱导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技术。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青蛙跳荷叶”的图示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思考之后举手发言, 之后, 教师再适时的把“立定跳远”的技术图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图示进行自主练习。然后, 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进行技术的示范、讲解等。“诱导”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情境的选择方面应遵循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趣味性强、易于理解和易于迁移性等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2.2 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导”和“诱导”有异曲同工之效, 但在此, 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诱导”更侧重于“诱”, 即用预设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进一步的“引导”做心理铺垫。“引导”在此侧重于“引”, 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引导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动作技术学习阶段, 起过渡衔接作用。“引导”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模糊阶段和规范阶段。模糊阶段, 就是学生通过看情境图片或者想象情境动作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动作表象, 并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如看到“青蛙跳荷叶”, 学生建立双脚跳的动作表象。此阶段, 教师应认真观看学生的动作, 总结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规范阶段,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尝试的动作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技术的规范, 逐步过渡到规范的技术动作。如在看到立定跳远技术图示之后,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可一蹴而就, 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逐步过渡到规范动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动作技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渐进性和规范性原则。

2.3 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练习和实践阶段。学生从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到掌握动作技术之间有着重要而又难于逾越的“鸿沟”。此阶段,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指导, 再练习、再指导等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才能够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最终掌握动作技术。教师的“指导”可以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是指在部分学生发生同样或类似的错误而又不便于单个指导时,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的指导。个别指导是指在个别学生存在问题时给予的指导帮助。如学生原地高运球练习中, 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分别指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导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差异性。此时,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指导或者个别指导。

2.4 教师的“擅导”作用

“擅导”在此做擅于引导或擅于启发。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和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较弱, 需要教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且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因此, 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能够适时、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亮点”。对学生的“亮点”给予积极评价, 之后, 要擅于进行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如在一次体育课的慢跑中, 一个学生不小心跌倒了, 其后的一位学生积极的把他扶起来, 并向他询问情况, 给予安慰。在看到此情况, 没有立即表扬这位同学, 而是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位帮助他人的学生, 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集体, 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等等。在经过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之后, 我对该班进行了跟踪调查, 发现该班的学生呈现出“团结协作”的氛围, 彼此积极的相互帮助, 对此我叹为观止。因此, 在体育课中, 教师应该适时、及时的发现学生中的亮点, 并对其“亮点”和“闪光点”进行“擅导”, 逐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也要养成擅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习惯。

3 结语

有效的体育课堂来自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有效主导,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有效实施是成功体育课堂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科学、协调发展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研究一直是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对此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郑旗, 孙静静.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特点[J].体育学刊, 2009 (8) .

[4]杨烨, 张晓玲.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

[5]施群英, 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6]徐波峰, 马海涛, 仲宇.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组成要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

[7]张细谦.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 2010 (12) .

[8]唐宏贵, 黄靖, 周细琴, 等.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结构与社会评价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9]吴旭东.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7) .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9

关键词:“非指导性”理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融入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将语文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听说读写的能力,将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经验。

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价值体现,它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是语文课程改革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

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普遍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中无法在课程变革时做出反思和自主的调整。这就无法将《新课标》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传授的方式方法,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起到负面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准确性,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理解就成了重中之重。

2. 师生关系存在偏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在于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而这种古板的师生定位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先进的教育,它忽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将阻碍现代师生关系的正确塑造。现如今,一些教师用“师道尊严”压制学生,最终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正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还禁锢在传统教育中,对于新课改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就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依然是古板的“你教我学”,学生只有身体的参与,没有大脑的参与。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等的关系才有利于改善传统的不对等关系,纠正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错误观念。

3. 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各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老师只在公开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且不尽如人意。公开课中一直存在造假的现象,教师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事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一遍又一遍的彩排,其中包括学生自主讨论、合作的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式表演,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而是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阻碍与败笔。

二、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阐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的研究理论,此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在现代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学生自由思维能力。教师也应营造融洽、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爱上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单向性灌输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可以自我教育,并且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最终达到人生目标的自我实现。

2.“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力,而不是简单的被动式学习,是培养解决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的多少。其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各类资源,而学习的方式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从而形成亲密的关系和激烈探讨的气氛,与传统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可以看出,借鉴“非指导性”思想,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局面,并且可以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行为的转变,这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三、“非指导性”教学基本原则

1. 营造良好氛围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要用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学生,认真看待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给予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丰富的、真诚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那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保障教学效果都是不错的。在小组活动中,与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由过去的类似布置任务的方式变为互相交流及恰当引导。这些转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去展开他们的观点并深入探究。

2. 师生共同决策

师生之间应能平等对话、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并注意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超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意义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其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学生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的反思过程。学生的学习目标及方法均由学生自己制定,当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为自己负责任,并促使学习高效运转,更主动地渗透到生活和行为中。

四、“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确定

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要关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归纳、分析和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措施,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 降低教师的控制度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更贴近生活,走出教材的限制,将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尽量发挥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教师应该将教学的中心由过去单一的灌输知识传授,转化为进行综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学习海洋中遨游。

2. 加强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合作,这个特性是源于“非指导性”理论注重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放式教育。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帮助,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小组学习后,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及建议,抓住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正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思维迅猛发展的阶段。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每个学生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情况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规避传统的单线式教育,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理解学生,学会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应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是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的重点。

4.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交流中展开,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身份的单一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应该体现一种多元的平等与尊重,而不是单线的传授和接受。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独立性,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表扬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总结归纳,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增加信心。最后,在情绪方面要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辅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满足他们爱和尊重的需要。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非指导性”的内涵就是教师尽量减少直接传述、单一命令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间接的、启发性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关注学生,并且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换位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效地掌握了语文教育的特性又在建设开放活跃的语文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鼓励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对学生教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从而发挥他们对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是“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它颠覆了传统教授式的模式。因此,在这样的改革大环境之下,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接受新的挑战,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与学生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努力实现“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董新良.对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

语文课改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性 篇10

关键词:探究者和开发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当课改的热浪袭来的时候, 在上面“老师少讲、甚至不讲”的指导方针下, 在“在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指导下, 有些老师还没有做好准备, 全盘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教学观念, 开始生搬硬套, “把讲台还给学生”, 让学生上台讲解课文。我们知道语文是无底洞, 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随意的解读文章甚至发生歧义, 老师对学生一味的“尊重”, 那是教条主义, 也是语文课改的一种伤痛。笔者认为语文课改不能忽略教师的。那么, 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去实现呢?

一.语文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需要教师首先是新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必须以课标为要求, 以教材为媒介, 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深挖教材的思想、艺术价值, 用心备好课。教师是感情丰富的人, 学生是最易情绪化的人, 教学内容是感情极强的人的智慧成果。这三个要素靠“情”组织成课, 而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 是“情”的发动机, 应该是核能一般的动力系统。因此, 语文教师备课时要备情感, 即不仅要备教材的情感点, 学生的情感点, 教师的情感点, 而且要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教师在备课时备情感, 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 把枯燥的讲得有趣, 才能讲出感染力。

这时教师必须充当课程的积极探究者、设计者和开发者, 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课程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人性化, 实践性和创造性。

二.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 阅读教学已由过去的偏重教师分析讲解变为主要让学生自主感悟, 更多的能听到“你知道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明白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很大空间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由于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有限, 他们的感悟具有很大的直觉性、随意性、模糊性和局限性, 在学生的感悟能力正在培养的初期, 如果教师听凭学生的阅读停留在粗浅感悟的层面上, 就容易造成阅读教学的空泛浮躁、华而不实, 学生的语文基础难于夯实, 语文能力难以形成。课文中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是要引导学生好好掌握, 课文中经典的语言片段还是要引导学生体验、仿效, 课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还是要引领学生潜心领悟, 从多角度探索答案, 从多角度寻求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背影》一文娓娓道来的文字, 父子亲情, 罄竹难书。但在这里, 背影的一瞬间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但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时父亲的深沉父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联系自己父亲重点研读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片段, 用感情渲染:“背影, 恰似一道闪电, 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同学们, 你是否曾经为背影而感动过?你是否想过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那一张张难忘的脸庞?那熟悉或陌生的背影消逝在人群中的时候, 你有否依恋、是否想念?那转过头去没有表情的背影告诉了你什么?当你难过或者寂寞的时候, 你会想起谁的背影?就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那被他们容易忽略的背影、被忽略的亲情!

三.当好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跑道。在这条跑道上, 既要师生心灵交汇、彼此沟通、平等交流、共同前进;老师又是学生不断发展、个性张扬的指路人和激励者。作为语文老师, 决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标准的完成几个知识部件, 而是用心来保护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 是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净化!让学生有一颗发现美丽的眼睛、一颗真诚丰富而敏感的心, 拥有了这些, 学生们就拥有了良好的个性, 就会远离浅薄、恶俗, 就能体味善良、真诚与美好。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主导策略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尊重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人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在一线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谈一谈教师主导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1.理解“教师主导”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能包办学生的事情,最多是一个合作者。

2.树立教师“无为”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面素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寥寥数语,做到发问——石激起千层涟漪,追问——路穷追刨根不舍,点拨——语道破无尽天机,这样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的认识过程一定是主动而积极的。学生在快乐中学,教师在愉悦中教,学有所获,教有所得,久而久之,就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无为至为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准备策略

1.瞄准目标——切合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越准确越具体越好。

2.找出重点——不偏航向。

教学目标明确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地钻研教材,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将知识重点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依次展开,更好地去突破重点。

3.发现难点——真正搞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学难点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分化点,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智慧的开窍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些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教材,就会比较准确地发现教学难点。

三、教学实施策略

1.类比推理的知识。

类比推理是通过与已知事物的比较提出新猜想、认识新事物。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比如小数、分数的应用题中有许多是通过类比整数应用题来学习的。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时,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一般主导方法是:

(1)基础训练,复习旧知。我们一般采用口头基础训练的方式,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热身,既让学生回忆起类比的规律和方法,又给学生明确的“导线”,同时还可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

(2)尝试练习,重在说理。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和具体的事物出发、提供必要又恰当的系列情景、操作材料并选择好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练习、操作、讨论、争辩中理解问题。教师还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和易错处准备几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使学生和教师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

(3)巩固练习,落在重点。巩固练习是从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试探学生随新知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矫正。同时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要集中力量组织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练习。

2.相对独立的知识。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由于缺少知识上的迁移,我们一般都是创设一种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游戏或儿歌的情境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2)提供素材,重在发现。虽然所学的知识往往相对是独立的,但是我们要找到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提供比较充分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比较、联想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小结规律,同时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 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 这就要对岗位以及职业的需要进行分析, 并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优化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模式, 进一步深化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思路。而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和增强教师的主导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实提高教师主导性, 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

1.结合主导性的定义, 分析教师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表现

在教育学领域, 一般认为教师的主导性是在教学准备以及实践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以及教学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之产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因而以教师为主的引导重在“导”, 如何导, 怎样去导, 正是很多教师所不知道的内容,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 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分析, 只注重较低层次认知目标的学习, 不注重培养学生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2) 部分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分组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 所有传授的知识都试图通过多媒体来完成, 使得这些教师的主导性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从而弱化了教师在课堂知识传递中的作用。

(4) 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误解, 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提问题, 过度频繁的问题压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也弱化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5) 还有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被动完成任务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被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作态度的消极被动, 上课时照本宣科, 当传声筒, 在教学工作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分析;另一种是教学思想的消极被动, 表面看似积极, 其实也是被动地跟风, 对新的理论方法盲目跟进, 人云亦云, 邯郸学步, 不能从实际出发展开工作;

2.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因素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综合来看,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所谓教师主导性本身存在认识误区。长期以来, 我国师从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提倡“教师中心”论, 强调的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性, 即教材写什么,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这种做法将主导性与权威性等同,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学, 从而保证其在教学中的绝对地位。事实上, 这种做法把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这样情境下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带来学生的发展, 甚至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教师主导性价值的实现。

(2) 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根据对我校部分教师的调查与访谈, 发现有些教师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看不起职业教育, 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学历教育档次高, 特别是有些拥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认为搞职业教育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二, 对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内涵与使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自觉的领会;第三, 对职业教育存在某些概念的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认识与理解。

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激发教师主导意识

结合职业教育院校实际, 当前需完善的机制:其一, 是教学评价机制。应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 在实事求是中给予教师最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师, 尤其是对那些充满教改热情的教师, 院校一定要有宽容精神, 要允许教师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 允许失败就是保护教师更强烈的主体精神, 成败与否, 都将是一种更为强大的集体教育智慧的力量, 所以在评价指标设置上, 要给“教学勇于创新、大胆实验”赋予一定的权重。其二, 是情感激发机制。“情感”在激发人才的主体性上有着它自身的优势。“士为知己者死”。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要想高效地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情感激发”不能不说是一剂良药。其三, 是适当的物质鼓励。改革需要承担风险, 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适当的物质鼓励既可以对教改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偿, 同时更是为了激发更多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

二、以学生为主体, 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1.结合培训学生的多元化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职业教育院校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多元性特点, 加强思想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是结合实际特点和来训学生的受教育层次, 有针对性地施教,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所谓的针对性, 首先, 要突出综合性。在教学时, 必须要依据职业教育学生课程标准的要求, 融合相关、相近的专业基础内容, 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其次, 要突出岗位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的能力, 因此在备课和设置课程内容时, 必须突出岗位需求, 即着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根据学生的岗位职业需要, 尤其是第一职业需要来设置课程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活动。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尊重知识, 尊重科学,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关系,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 院校应着眼这一规律, 加大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宣传表彰力度, 采取定期开展评比竞赛等活动, 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在学习中竞争,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针对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深化改革,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学习较多的内容, 扩大知识面, 在“实用”与“精通”上做文章。因此, 院校在培训过程中, 应针对实践性要求的特点, 深化教学改革, 调整学科设置,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着眼需要抓改革。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院校要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中, 按照对人才的要求, 拓宽专业设置口径, 充实专业中的主干及相关课程, 增设一些急需专业;对部分重复的、过时的理论课, 可以作为选修课、专题课、讲座课等方式削减;增加实用型、技术型、研究型教学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在抓好基础教学的同时, 注意着眼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有效解决或解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体现严密的科学体系, 又要能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且有切实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更新观念抓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那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和“注入式”, 往往会因课堂教学缺乏双边交流和趣味性, 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情趣。因此, 职业教育院校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 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依靠教学抓改革。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主体, 起着主导作用。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勤奋敬业, 精心教学, 加强教风修养,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 仅仅具备这些仍是不够的, 在工作中还要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融洽相处, 尊重学生人格, 因材施教, 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 实现“教”与“学”相结合。

3.针对培训目标的复合性, 统筹安排, 开展学术交流

院校应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采取多种途径, 利用一切积极因素, 开展学术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统一。

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学生科研小组。学生应与教研室联系, 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 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是制定科研计划, 确定科研课题。学生科研活动计划一般根据培训时间制定;科研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 由教研室与科研小组共同讨论研究确定。

三是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论培训。请科研骨干采用讲座等方式, 使学生明确开展科研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帮助学生确立科研意识, 树立科研的信心。

四是定期开展学生科研活动的交流、评比和表彰。学校或者班级定期举办学生科研成果展览或报告会, 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评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学生科研, 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又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忠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2) .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英语课下一篇:丙肝患者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