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资金

2024-09-28

再就业资金(精选8篇)

再就业资金 篇1

近年来, 我国失业群体逐渐增大, 失业率持续走高, 并接近5%的警戒线, 再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对此, 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近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中, 再就业资金在整个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这是十分可喜的。然而, 在实践中再就业资金的运用却普遍存在“重项目、轻效益, 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 对资金使用过程与结果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与“跟踪问效”, 不仅影响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因而如何以“众人之财”办好“众人之事”, 防止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是一项关系到广大失业人员能否“安居乐业”的重大事情。再就业资金支出使用的绩效评价正是考核政府再就业服务工作业绩成果的一种科学手段, 其本质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的一项监管制度, 目的在于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水平。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 适时推动再就业资金绩效评价已成为现阶段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再就业绩效评价的目标

再就业绩效评价作为政府促进再就业工作绩效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的是“结果、责任和效率”。推行财政再就业资金绩效评价, 就是要使支出结果更好地反映政府阶段性的发展战略, 推动“绩效预算”模式的建立, 增强预算资源分配与劳动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 提高再就业资金支出的科学性、规范性。通过再就业绩效考核, 达到对再就业管理部门的激励与鞭策, 提高再就业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真正从源头上实现财政资源的高效配置, 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就业。

二、再就业绩效评价的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再就业绩评价具有引导评价对象即政府劳动部门向预定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它对就业目标的实现和就业政策的贯彻, 具有相当强的制约和保证作用。二是鉴定功能。再就业绩效评价具有对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达到度、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进行判断与确定的功用和能力。主要通过对再就业主管部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检查、比较而获得评价结果。三是改进功能。再就业绩效评价具有促使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反省自身、克服不足、改变原有不良状态, 完善并促进其发展的功用和能力。四是激励功能。再就业绩效评价能使政府就业主管部门产生努力实现或逼近预期目标的进取动力。它是通过向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反馈评价信息这一运行机制得以实现的。五是管理功能。再就业绩效评价具有使政府就业主管部门的行为得到调节、控制、规范并使其趋向于目标实现的功用和效能。该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程序基础之上的, 优越于一般的经验性、行政性管理功能。

三、再就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可操作性、重要性、社会效益性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构造出再就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 即目标层 (一级指标, 用A标度) 、准则层 (二级指标, 用B标度) 和指标层 (三级指标, 用C标度) (见下表) 。

(一) 数量结构指标 (用B1标度)

用来反映劳动部门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而对各个单元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支出情况, 因而是衡量劳动部门再就业工作业绩的基本数量指标, 即三级指标, 具体又分以下几项分指标:

1、再就业专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C1) , 指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的再就业专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 反映了政府对再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2、万元专项支出培训再就业人数 (C2) , 指劳动部门每支出1万元再就业专项资金所培训的再就业人员数。

3、万元专项支出新增岗位数 (C3) , 指劳动部门每支出1万元再就业专项资金所增加的新岗位数。

4、万元就业基地建设支出安置人员数 (C4) , 指劳动部门每支出1万元再就业基地建设资金所安置的就业人员数, 反映就业基地建成后新创造岗位数量与促进就业的能力程度。

5、创业培训基地年培训人数 (C5) , 指开展创业培训项目的市创业培训基地1年内培训合格的创业人员数。

(二) 质量效益指标 (用B2标度)

该项指标用来反映劳动部门再就业工作的效率、结果、社会效益等产出情况, 是对劳动部门再就业工作质量高低好坏程度的一种现实检验与客观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6个三级指标:

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 (C6) , 指报告期内已实现就业的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占总下岗失业人员的比重, 主要反映辖区内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情况。

2、城镇登记失业率 (C7) , 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3、培训合格率 (C 8) , 指培训结业后获得结业证书人数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比重。

4、培训后再就业率 (C9) , 指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比重。

5、职业介绍成功率 (C10) , 指经劳动部门介绍或推荐后被用人单位成功录用人数占被推荐 (介绍) 总人数的比重。

6、创业成功率 (C11) , 指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后成功创办企业或自谋职业的人数占总培训合格人数的比重。

(三) 定性评议指标 (用B3标度)

对劳动部门再就业工作中无法用具体尺度直接计量的绩效部分, 采用间接的评议性指标来量化处理, 包括3项分指标:

1、再就业硬件建设 (C12) , 再就业硬件建设评议指标主要用来考核再就业工作服务平台、机构、场地、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所、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办公条件与办公用品、信息网络建设等必要的工作设施所提供的硬性支持能力程度, 是开展再就业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要件, 因而构成再就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2、再就业软件服务 (C13) , 该指标主要用来考核劳动部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出台的优惠政策、指导方针、帮扶措施, 所营造的就业环境与创业氛围,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态度, 以及其它配套服务措施的软性协作能力程度。

3、再就业基础管理 (C14) , 该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劳动部门在再就业工作中的管理协调能力, 内容包括领导重视程度、决策能力与水平、规章制度是否完善、人员配备是否齐备、机关工作作风的好坏等。

四、再就业绩效评价的AHP方法

由于再就业绩效评价涉及到较多的观测指标, 一般来说, 对于多指标权重的确定, AHP层次分析法比较合适。所谓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 , 就是将评价问题分解成目标、因素、指标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层次权重分析的新思路, 与目前流行的指数法、灰色系统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相比,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尚无统一度量尺度的复杂问题的分析, 解决用纯参数数学模型方法难以解决的评价问题和多目标任务的分析, 尤其适合于对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基本原理为:将要评价问题的各个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 并以同一层次的各个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 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各要素的权重, 再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 确定各要素的最终权重, 以达到评价的目的。

五、建议

一是从再就业资金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重点应转向对再就业资金使用结构的调整优化, 继续加强对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力度, 加大对购买公益性与社区服务就业岗位的投入, 适度增加对创业培训基地的财政投入, 逐渐增大自主创业与自谋职业扶持金的预算比例, 对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再就业基地建设建议暂停预算资金安排, 可考虑把此项资金转向劳动力市场建设或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

二是建立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凡政府财政投资和支持的项目, 应与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挂钩;通过调整区域经济战略与产业布局来拓展就业新空间,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来开辟就业新渠道,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营造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就业新格局。

三是适应市场需求, 不断提升培训办学层次, 建立多工种的初、中、高级系列培训模式。大力开展“短平快”的职业技能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培训、“订单式、个性化”的定向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使下岗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广泛选择培训项目, 培训后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大中专、本科毕业证书, 推行双证并行制度, 为其进入市场求职提供方便。

四是实行小额借款与创业培训的捆绑运作, 努力培养创业带头人, 打造“1+1群”再就业模式, 实施“小老板培育工程”, 通过向下岗失业人员传授创业知识、技能、方法, 培养其创业意识, 使其掌握创办企业的程序和知识, 帮助落实扶持政策, 同时聘请专家指导组, 对学员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论证和策划指导, 以实现“一人创业、群体就业”的带动效应。

五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引导职业培训的发展方向,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再就业培训, 主张政府直接向市场购买“就业培训成果”、购买“职业介绍成果”, 乃至直接购买就业岗位, 促进培训就业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

六是加快劳动就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 尽快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就业信息联网。

七是加强再就业资金的管理, 提高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坚持专款专用, 切实加强再就业项目的科学论证与可行性评估, 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与监督服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协调运作, 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摘要:再就业资金绩效评价是考核政府再就业工作业绩成果的一种科学手段, 其本质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施的一项监管制度, 目的在于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水平。探讨财政再就业资金绩效评价的目标、功能、方法、指标体系, 为现阶段再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再就业,绩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苏恒.关于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4) .

[2]杨京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 2004 (24) .

[3]吴君民, 宁宣熙.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04) .

[4]盛昭瀚、朱乔、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模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5]罗洪霞.论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5) .

再就业资金 篇2

辽宁省本溪市建立就业资金发放公示制度确保就业资金发放到位

近日,本溪市就业服务局将上半年就业资金下拨到各县区。为避免资金发放过程中出现挪用、挤占、冒领的现象,确保就业资金及时准确的发放到就业困难人员手中,市就业服务局建立了就业资金发放公示制度,要求各县区就业服务部门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发放就业资金时,将领取就业资金人员名单、金额、享受政策项目、时限、从事岗位及属于哪种就业困难对象等情况在辖区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就业资金真正发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作用。

再就业资金 篇3

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险补贴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社会保险补贴的专项资金。

社会保险补贴的對象:(一)企业(单位)新增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的其他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单位)。(二)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用人单位。(三)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登记,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范围和标准:(一)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一)款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本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二)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的用人单位,按其为符合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本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三)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66%。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市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社会保险补贴时限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灵活就业人员在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补贴:①被用人单位录用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②未按规定向当地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定期报告就业情况、进行就业登记的;③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④其他由当地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确定的不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情形发生的。

再就业资金 篇4

一、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各类政策性补贴项目多, 享受对象交叉现象突出, 管理难度较大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支出范围中明文规定的补贴类项目就有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企业社保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政策补贴等八类之多, 名目繁多的各类补贴交叉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国家为了鼓励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工再就业, 规定如果其灵活就业, 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享受36个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自主创业的可以享受税收减免, 这些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和税收减免的人, 在享受期满后如果被企业录用则该企业又可以申报企业社保补贴, 这样一来该职工就重复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另外, 为鼓励下岗职工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国家规定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后, 培训学校可以申请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补贴, 但由于培训学校数量多且学校之间相互竞争, 培训资料相互保密, 如何知道这名职工到底已经享受了哪些补贴, 享受了多长时间和多少额度等, 都难以查询。交叉享受补贴让部分人反复得到实惠, 有悖于国家制定优惠政策的初衷。

(二) 培训机构唯利是图, 培训效果不容乐观

为让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国家下大力气花大价钱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鼓励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工作, 国家规定培训机构对符合培训条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后, 财政根据培训人数、培训期限及不同的培训内容对培训学校予以补贴。但许多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 往往把这种享受财政补贴的培训当作是创收的手段, 为了获得补贴, 巧立名目、多头申报、虚报冒领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培训专业不切实际, 造成培训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学员, 设置的专业只能满足学员自己的日常需要, 根本就不能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技能储备。二是培训机构提供虚假资料, 培训对象真假难辨。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文件明确规定, 机构或个人领取培训补贴必须有就业协议。但为了领取培训补贴而出具虚假就业协议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些虚假协议中, 有的是该学员本来就已经就业了, 但培训机构为了获得补贴就想办法找企业补签一份协议书来糊弄管理部门;有的根本就没有就业, 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假协议;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培训。三是培训工作虎头蛇尾, 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国家对各级就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在时间上有严格规定,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一个月至一年不等。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培训班实际培训时间均短于课程安排时间。职业培训作为一种社会培训, 管理较松散, 实行的是宽进宽出的教学宗旨。作为培训机构, 缩短时间意味着降低成本, 但是缩短培训时间, 也往往意味着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 国家的技能帮扶培训政策大打折扣。

(三) 各相关管理部门就业再就业数据库不健全, 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情况统计数据库系统的不健全, 各类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和共享, 数据库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相脱节, 导致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等, 导致具体工作人员不能有效甄别享受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 从而为造假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 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审计滞后

财政及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监管不严, 缺乏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 缺乏监督管理可验证的档案资料和监督管理的绩效评价, 造成就业再就业资金损失。如:财政部门在拨付培训补贴资金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审核、验收, 仅凭就业部门或培训机构的资金申请报告就下拨资金;劳动就业主管部门除一份培训人员的电子名册外, 没有其它过程资料可查, 其负责监管的主要业务档案--台账存在要素不全且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台帐资料中有的学员无身份证或学员照片、有的学员无就业证明、部分规定表格基本要素末按规定填列、台帐资料中学员花名册与后附档案资料不符等。

二、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是国家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更新频繁, 特别是补贴政策变化较快, 适合基层实际操作的办法出台不及时, 而且可操作性不强, 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中不好把握。在各类补贴的享受方面, 对享受补贴的对象一般都是原则性界定, 但对不属于享受补贴的对象则缺乏明确界定。二是对就业再就业数据库存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享受补贴相关的就业再就业数据库存不健全, 现有就业再就业服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数据库存不够严格, 增删随意性较大。三是补贴申报资料可信度不高, 作为补贴依据的重要识别信息不全, 为重复申请、虚报冒领留下了可乘之机。四是就业服务管理体制为就业补贴资金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补贴资金拨付依据的资料归集、审核和补贴申报, 乃至资金使用均集中于劳动就业部门, 实际上形成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的格局, 加大了就业专项资金申请的前置的控制风险。五是各类补贴资金没有归口管理, 归口支付、归口审批是造成就业资金管理难的重要原因。各部门对各个群体的补贴政策较多, 但赖以进行资金支付依据的各类补贴信息没有做到同步统计、信息共享, 资金发放没有归口, 不便于从总体上掌控各类对象享受补贴种类、补贴额度和使用效果, 难以掌握各类补贴资金、享受补贴的各类对象的全貌, 降低了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缺乏基于政府补贴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评价视角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不便于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对补贴政策的研究和决策。

三、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创新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方式, 从源头上堵住资金漏洞

是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变原有的业务办理单位管理资金为专项资金“直达制”。实行项目资金直达项目实施单位、单位资金直达最终用款单位、个人资金直达个人账户。二是在服务环节上做文章。劳动服务部门对属于政策范围内的就业补贴资金的享受对象, 在其接受就业再就业服务时, 应该加强配套宣传国家的补贴政策, 特别是对补贴享受的条件和标准、受补贴人的责任和义务应作明确告知;三是在资金安全上求实效。着眼于减少就业资金的在途环节, 加强内部控制, 强化赖以支付补贴所依据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审核, 既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政策性补贴所带来的便利, 又要将资金控制和运行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确保就业资金的一分一厘都用在保民生、保就业的刀刃上。四是在监管措施上出硬招。审计、监察部门应将监督关口前移, 对补助资金的监督应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监督前移, 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同时加大对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和反馈力度。

(二) 提高培训机构培训效果

针对培训过程中的纯利益化, 把培训当成创收的手段, 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一是对培训机构所结业的学员, 实行由其他专门机构进行考评, 以此来确定学员的技术等级;对于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培训学校, 必须给予立即取缔。二是实行定向培养的办法, 也就是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进行有目的培训, 并由用人单位考核评定。三是采取企业委培的办法, 也就是, 企业已经事先把人招聘好, 再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将培训费用直接补贴到单位和个人。四是是要完善相关政策, 强化约束力。为保障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安全有效, 建议有关部门对职业培训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培训补贴的发放标准、程序、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五是强化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 要参与到职业培训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

(三)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的有机共享、数据的重复利用, 降低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实现信息化效果质的跃变:一是要将市本级、区 (县) 级等不同部门的就业信息综合处理、归并利用, 以此提升就业服务的信息容量与质量, 同时也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改进其工作效率。二是要促进市与区 (县) 间、部门与部门间、信息与信息间的交流, 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增长新生知识、提升就业再就业宏观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三是要有效节约就业工作经办成本, 不断挖掘数据信息潜在价值, 实现同一信息作用于不同部门与环境。四是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有效改进组织内外的协调与管理, 并且有利于工作中的不断创新。打破系统间的条块分割, 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资源整合到一起, 实现归并统一、内外互通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与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

(四) 监督部门应将监督关口前移

县就业专项资金自查报告 篇5

就业专项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2012年筹集就业专项资金1716万,其中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152万,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86万,上年结转178万元。今年已支出资金1676.16万,其中职业介绍补贴4.14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4.2万元,创业培训补贴68.12万元,社保补贴496.06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及担保费225万元,岗位补贴446.67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3.59万元,扶持公共就业服务368.83万元,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费2.17万元,充分就业社区奖励0.8万元,其他支出25.19万元。截止到目前滚存结余39.84万元。

二、主要工作特点及效果

1、加强领导,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管理

秭归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政府换届的同时,及时调整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县委政府领导多次调研就业创业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就业创业工作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制定当年的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就业和全民创业。自2005年以来,为了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更好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将县就业办的日常管理工作归属到人社局机关直接管理,与县就业局的职能分立,主要履行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县就业局具体经办就业服务相关业务。县就业办从资金计划、管理、流程等方面实行监督,县财政局从资金的流向及使用实行监管,从而实现了就业局申报、就业办审批、财政局复审的监管机制,强化了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

2、完善制度,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程序

近几年来,秭归县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关于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政策规定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规范了就业专项资金的程序。一是每年初制定了就业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规定了补贴范围,确定了补贴规模,由人社局和财政局共同向县政府请示,经批准后执行,没有超越权限、违反规定、违反程序决定、干预或插手就业专项资金分配的现象。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制定了相关办法,2010年出台《秭归县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帮扶暂行办法》(秭人社[2010]1号),对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和帮扶政策作了相应规定;出台《秭归县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方案》(秭政办发[2010]110号)和《秭归县公益性岗位及补贴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秭人社发[2010]19号),规范了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补贴的申报程序:出台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秭政办发[2009]80号),强化了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工作。三是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审批公示制度。几年来,秭归县坚持就业专项资金按程序申报审批,在政府门户网和财政与编制网上进行两次公示,保证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性。

3、检查督办,保障就业专项资金安全

浅谈如何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 篇6

一、强化部门协同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是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就业专项资金筹集、管理和监督;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筹措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年度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负责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和资金使用;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及时编制年度分项用款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资金拨付凭证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在年度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年度决算。就业专项资金年度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上级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年度就业专项资金预算,共同解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做好享受补贴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享受各项补贴的范围和对象的认定由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并报请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各项补贴的初审、核定和汇总工作。对以上各项补贴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分别进行独立核算,单独建账,并建立健全各项补贴台帐,做好各项补贴资金的划拨和跟踪服务。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项补贴资金发放情况,对被补贴人员、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就业情况进行公示,防止虚报、冒领补贴资金,接受社会各界对补贴资金发放情况的监督。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专项资金,不准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要加强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骗取、截留、挤占、挪用就业专项资金的,按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专项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

四、发挥多种监督作用,确保就业专项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浅谈加强就业培训资金使用管理 篇7

目前, 我区培训机构多为民办, 开设专业有限、规模不一、师资设备良莠不齐, 培训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如何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 增强广大失业者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转换能力, 结合我区失业人员的实际分析如下:

一、加强宣传, 加大部门协调配合, 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监督检查

首先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利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人员搞好摸底调查, 掌握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状况和就业意向, 统筹安排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二, 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定具体的政策, 使培训与就业挂钩, 调动劳动者参培的积极性和培训机构工作的主动性。

第三, 财政部门应提前介入, 不定期地到培训现场进行抽查。重点抽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查培训机构培训场地、设备和师资是否达到要求。二是检查申报培训补贴的人员是否属于免费再就业培训的对象。三是检查培训机构是否按计划培训, 培训课时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学员出勤情况如何。四是检查是否存在既向政府申请补助经费、又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的情况。

二、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一是劳动就业机构要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查, 深入企业开展工种需求调研, 结合周边城市劳动力需求情况, 做好本地人才工种需求量分析, 适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二是劳动部门要对具备培训条件的机构进行实地调研, 掌握各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设备、培训工种、培训能力等情况, 并对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监管。

三是定期召开培训机构会议, 听取各级培训机构对培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发布人才需求分析结果, 探讨培训教学的方向, 交流培训教学经验, 促进培训机构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四是瞄准就业市场, 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制定计划, 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作用, 以职业技能鉴定检验就业培训效果

一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目前, 越来越多的职位要求持证上岗,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乘此东风, 加大宣传, 为失业职工提供鉴定考核服务。以鉴定检验培训, 对考核合格者, 按规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

二要充分利用省有关补助政策,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困难人员初次参加技能鉴定的给予补助。对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失业人员, 职业介绍机构可将其纳入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办理档案托管, 并尽快沟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优先推荐到用人单位试工, 增加就业机会。

四、各级财政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开发热点专业培训, 提升本地劳动力水平

目前, 由于地方财政吃紧, 省财政按照不高于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很多市场需求量大、培训成本高的专业培训, 比如数控机床、车工, 几乎无法开展, 从而限制了本地劳动力水平的发展。

苏南、苏中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心理咨询师、电子商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师、项目管理师等一系列白领职业免费培训, 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势必将为再就业培训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 要提升本地的劳动力水平, 首先应整合资源, 建立一批具备条件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打造一支高素质、社会信誉好的就业培训基地队伍。第二, 政府要加大对中、高级工培训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同时, 要注重培训机构教学设备的更新、改造, 实现培训与生产实际同步。第三, 要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避免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就业率。第四, 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摘要:本文从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方面阐述了加强就业培训和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果的途径。从市场需求分析着手, 全方位多部门地开展宣传、实施、资金投入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加强,就业,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育芬:《加强职业培训就业补助资金管理的建议》, 《现代审计》, 2008年第6期。

[2]施林超:《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和建议》, 《企业家天地》, 2008年第12期。

[3]王世元:《突出三个作用搞好再就业培训》, 《劳动保障世界》, 1999年第12期。

[4]高福生:《对我市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探讨》, 《唐山经济》, 2000年第11期。

[5]吕德明:《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培训》, 2009年第3期。

再就业资金 篇8

1. 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

在全省推选2万名优秀农村青年, 开展创业培训和跟踪服务, 帮助受训学员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并对参与领创办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给予支持。

2.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

组建全省青年农业科技专家团, 培育青年农业科普队伍, 联合开展农业科普活动, 并建设30个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出版、发放20万份农业科普读本、挂图。

3. 培养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农业科研创新团队, 选拔一批青年农业科研人才, 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4. 促进青年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在全省重点推选4000名基层青年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异地知识更新培训, 推选500名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农技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农业企业研修。

5.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在全省培训3000名农村青年沼气和环境建设带头人, 扶持建立200个共青团沼气服务网点, 培育100户农村青年环保示范户。

6. 服务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选拔培训5000名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 创建100个青年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 推动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化经营发展。

上一篇:失眠原因分析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