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体会

2024-09-12

品读体会(精选12篇)

品读体会 篇1

高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虽然主要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但是, 文学素质更多的却是课外阅读中, 尤其是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经典的原文大多是文言文、抽象叙述以及暗喻, 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在进行经典文学阅读的同时, 还要对经典文学中的语句、段落进行深刻的挖掘, 以能够更好的认识到文学阅读中的魅力, 增加自身的文学底蕴。

一、学会从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意图

文字的叙述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学语言就是文字的叙述, 因此, 要想看懂经典的文学, 首先就要读懂文学中的文字叙述。在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时, 首先要将文章中的主要情节捋顺清楚, 然后在对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进行连线, 再对文学中精彩的片段进行反复阅读, 最后对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进行牢记。以上便完成了对文学经典的一个初步阅读。以《红楼梦》为例, 《红楼梦》是现阶段人们从小就需要进行阅读的一个经典文学,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对其谈谈自己的了解, 孩童对阅读红楼看到的是贾府的繁华, 青少年品阅红楼看到的是贾黛之间的爱情, 青年观红楼看到的是人性的多变, 而中年人看红楼更多的是对贾府盛极必衰的叹息, 是对社会中人性的思考。同一个著作, 不同年龄的阅读, 看到的是不同的事物, 因此, 要想真正的读懂文学, 就需要从文字中真正的读懂作者的意图, 读懂作者的思想以及心灵。

二、学会将情感代入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中

文学的故事是需要用心去阅读, 用情感去解读的, 没有情感而机械的阅读是一种枯燥的观看, 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如何以情感作为文学阅读的辅助呢?首先, 读者可以先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的生平, 尤其是作者在写这部著作时所处的社会、作者人生的时期以及作者在这段期间的遭遇等等, 有了这些资料作为铺垫, 在进行文学的阅读时就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文学的环境、背景中去, 其次是扩大文学对自身情感的影响, 但又能够很好的保持理智, 以情感辅助阅读, 以理智分析文章, 最后是情感的回收, 在阅读完一部经典的文学以后, 被文学影响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影响自身对周围事件的判断, 因此, 读者在阅读完书籍之后, 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情感的回收, 将自己从角色中抽离回现实的生活中来, 然后在对所阅读的文学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

三、学会在经典文学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很多人在进行文学阅读时, 都喜欢看书中的热闹部分, 很少喜欢看书中人物的结局, 有更少的人能够从书的开头就能看到人员的结局的, 其实, 书中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思想在书籍能够涉及到这个人的开头部分就能够看出一二了, 如红楼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虽然都是喜庆的名字, 但是在人物介绍时, 是按照顺序依次出场的, 如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能够知道其深层“原应叹息”的含义, 由于这几位人物都是“贾府”中人, 因此, 从故事的开端就能够猜测出其结尾, 即“贾府”的兴盛到衰亡。此外, 还要学会将文学经典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

综合全文的叙述, 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文学经典在高中生身心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为高中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学快乐, 增加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 更重要的是, 经典文学会教会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教会学生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以辩证的思想去解决困难。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对高中文学经典品读体会进行探讨的, 首先是学会从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意图, 阅读, 只有看懂文章中的语句含义才会读懂作者的意图, 才会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吸取;其次是学会将情感代入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中, 只有从情感上认同的文学, 才会发现更多文学隐含的价值;再次是学会在经典文学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无论是何种阅读, 其目的都是能够为阅读的人带来一些思考, 而经典文学因为历史、环境等原因, 而不能够将一些思想进行明确的表达, 故而, 在进行文学阅读的同时, 还要学会深入的思考;最后是学会将文学经典总结到知识里进行灵活的运用, 只有能够灵活的运用所读到的知识, 才能够说真正读懂了书籍。

摘要:文学经典的含义是指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考验中获得公认的, 具有美学价值的伟大文本。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阅读文学经典是能够为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书籍, 或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知识的图书, 这些课外图书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开阔视野, 获取更多具有价值的知识。但是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品位这些经典文学, 仅仅是为了阅读而读书, 这种“边缘行走”式的阅读不仅无法培养出对文学经典的体会, 还会浪费了阅读的时间。本文主要通过文学经典分析的方式来对高中文学经典品读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文学经典,品读体会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论高中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与对策[J].学周刊, 2014, 22:163.

[2]张天明.经典解读的学科基点与体系探索[J].天中学刊, 2014, 04:138—140.

[3]金斌.论高中生感悟文学人文情怀的引领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79—83.

[4]章妙菁, 池国龙.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再思考[J].文学教育 (下) , 2011, 03:102—105.

品读体会 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潜心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更能滋养人生。本学期,城区小学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以深化教师读书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了“品读经典、滋养人生” 教师读书活动,使全校教师养成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引导教师学习经典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读书活动过程中,卢校长为全体师生树立读书榜样,要求教师积极做好读书笔记,并鼓励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人生将有两种思想。”学校期望所有教师都能在阅读中收获思想,收获智慧,引领出校园生活的新时尚。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体教师踊跃参加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众多机构联合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校教师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遴选优秀作品参赛,我校于3月中旬到4月中旬举办了“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2008教师读书征文活动”。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围绕“品读经典、滋养人生”的主题展开,鼓励教师从阅读出发,感悟人生、体会生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走向更好的生活。

学校图书馆专门设立教师读书专区,特地为我校教师选购了大批经典书籍,包括教委推荐书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转载自百分网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书籍是人类永远的好朋友

——关于读书的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与在座的前辈和同事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读书对我来说,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我精神疲倦时,随手拈来一本书,心情会变得坦然和放松;当我身体劳累时,倚在床头,让书伴着我渐渐忘却身心的疲惫。寂寞时,书是知心朋友;苦闷时,书是开心钥匙;高兴时,书是智慧长者。因为书,我的工作变得轻松,因为书,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因为书,我的世界丰富多彩、鸟语花香!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读得最多的就是《新少年》,里面好学生、好少年的成才故事激励着我、伴随着我的童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和社会的视角不断开拓,我开始接触到象《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名著,还有象《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普读物,而且因为性格的原因,我还看过《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之类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关于科学家的书:《科学发展演义》。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阿基米德,认识了牛顿,认识了居里夫人。让我敬佩的就是居里夫人。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淡泊名利,追求梦想!

尽管,我没能成为象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我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坚守着,因为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我的人生理想!虽然每天穿梭于教室和办公室,过着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不仅没有让我减少对书的喜爱,而且更让我读书中找到更多的真谛!批完作业时,可以读书;写完备课时,可以读书;放学回家后,也可以读书。我读朱**,读李镇西,也读魏书生,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爱的教育》,读书帮我转变教育观念,读书让我学会如何化解师生矛盾,读书让我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读书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驾驭课堂,读书让我的课堂变得和谐而熠熠生辉!

在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我有一些读书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一、要培养爱好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人想学文科,有些人想学理科,有些人想学艺术,可是很多人经常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不久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了。很难得持之以恒,因此最终也就一事无,什么都学不会。读书也一样,我们不能够浅尝则止。每个人的认知角度和兴趣爱好不同,对于那些提起书就头脑的人,即便这书再有借鉴价值,再有启迪意义,他也不会认真看的,自然也不会从书中得到提高。所以,培养对读书的兴趣,应该是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必要前提。培养终身读书的兴趣,才能够真正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一本寓意深长的作品甚至可以改变你对世界的观点,帮你抉择人生的各种分支,帮助你走向成功!就像我高中时读到的《人性的优点》,它就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好的书籍可以一直伴你左右,烦恼时给你排忧,孤寂时你我解闷,迷惑时又为你明灯,好的书籍帮助你领悟人生,帮助你获取知识,帮助你应对挑战!培养读书的兴趣,你可以节省走弯路的时间,能够更快速地走向成功!

其实,读书不仅是一种谋生进步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创造性工作与生活。建立终身读书的习惯是成就自己一生的源泉和动力,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个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终身读书是获得人生成功的前提,是参与未来竞争的根本。

二、要树立勤奋读书的思想

时常会有人问我,那么多的书,何时才能看得完?我会说,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古话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你勤读书,多读书,经常读书,长期坚持,自然就能够博学。如果做到了博学,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坚实基础。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不断完善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道路,提供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认识和行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坚持读书,那么一生肯定会有所作为。学会勤读书,这是现代人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关键武器!

三、要明确多读好书的目标

从小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有事没事也喜欢去书店逛逛。但小时候没钱,逛的都是旧书摊。从那里沙里淘金的找书读。现在出版的书多了,自己也有经济能力买书了。但是发觉现在的好书却越来越少了。“名人出书”、“明星出书”、“写手传书”等等,大量没有阅读价值的图书充斥市场,很少有原滋原味,值得去读的好书!那么,想高效读书,必须注重书籍的选择。读好书,有益一生;而读不好的书,浪费钱财不说,浪费时间,误入歧途,才是最大的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书籍犹如选择人生道路。

读书前一定要慎重选择书籍,不要怕浪费时间。那么如何选择书籍呢?一是有良好的纸张和装订质量,好的图书最好经得起翻阅。二是图文比例适当,一本好书就应该言简意赅,图文比例适当。三是在内容上既有针对性也有趣味性。四是应标明相关的注解,等等。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兴趣实际来选择,切不可“人云亦云”。

法国哲人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给自己订一个详细的读书计划,严格地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所成就有所作为。通过博览群书,吸收多层面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气质,增长自己的见识,改进自己的谈吐,提高自己的博大精深程度,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人。

四、要参悟书中的真知酌见

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书海之一粟。书海无涯,如何事半功倍?书要读,更要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也就是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读书的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读书的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读书的第三境界。

所谓读书的第一境界,取自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词句原本是讲人生道路,须要高瞻远瞩,又需要耐得住长夜寂寥,独自去追求探索的阶段。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读书一定要专注。一是要把读书当作自我发展需要,思想上重视,情感上喜爱,潜心读书,专心致志。二是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要把有限的时间用于价值最大化的读书。

所谓读书的第二境界,取自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写热恋中的情人,分离两地的相思之苦,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这里旨在比喻读书求知须历经一个艰苦的过程,治学创业中,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所谓读书的第三境界,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她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诗句原本描写的是灯海花潮的元宵节夜晚,情人约会的情景,一个青年经过了千百次苦苦寻找,终于在灯火人群中找到心中久久思恋的情人。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苦读后的收获与幸福,这种苦读要求的就是一种“悟”。王国维借用这段诗词,比喻在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追求后,努力地“悟”,成功不期而至的极度欢喜。这和读书的过程,真是不谋而合。上述的“三种境界”,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一条读书求知的规律。经过“千百度”的苦读,探索、钻研与思索,努力地“悟”,你得到的将是物欲私念的超脱、人生哲理的顿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灵感的激发。如果我们遵循这一规律,就可以使自己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所以说,读书一定要学会悟!先读懂书,弄明白作者讲了一些什么;其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作者的意思;第三是能做一些批判;最后是能够深入地“悟”,以便最终形成一些自己的东西。书是给人“悟”的,只有通过“悟”,才算真的读通了,读懂了,读透了。读书能得其要,则事理心贯通,读书多少就其次了;不得其要,不会潜心去“悟”,读书再多,也不过是徒增些书呆子罢了!

最近,我就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对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使很多教学中的疑虑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收录的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等等。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一章节,其中就提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有时我也真是恨铁不成钢,找家长、罚作业„„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很惭愧,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通过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仅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为他人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相信我心也一定会有收获。

最后我想用肖川博士的一段精彩的描述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生许多感悟,就在捧卷细读之时——感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茶烟轻扬,书香浮动,风尘仆仆的心灵终于可以回家了。抑或在那幽静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灿烂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咏着自己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都与那广阔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为了一体,实现着人生的超越。

《春望》品读 篇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悲哀满怀。以“望”起笔,写春城败象,高度概括,以少总多,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山河在”与“国破”两意相反。惟山河完整,实说城池残破不堪;惟山河还在,寓意无它余物;惟山还站立,河水在流,隐言都城了无生机。“国”,国都,大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破”,概其总貌,可感怵目惊心,大有王朝倾覆之沉痛。“城春”与“草木深”先后相悖。城春,本当景色明媚,却更见杂草狼藉;理应游人不绝(游春乃唐都风俗),就更显一片死寂。“深”状草木,则说久无人迹。“国破”、“城春”,乃以大笔勾勒,则全城遭遇劫难,而无一隅幸免,意在其中。一“破”一“深”,则叛军入城,疯狂洗劫、肆意焚毁、奸淫屠戮的种种罪恶,悉皆包含。

安史之乱,灾难惨重,疮痍满目。据《后唐书·郭子仪传》载:“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一片荒凉。联系史实,细品该联,就更能深切体会诗人忧心如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拟人,情怀悲怆。诗人春望,由远而近。花鸟乃娱人之物,诗人观之,反而“溅泪”“惊心”,竟然觉得花也流泪,鸟也心惊。哀情生哀景,哀景更生哀情。“溅”,状泪流之涌,“惊”,摹震撼之巨,深切的悲痛蕴含其中。只因国家多难,日益衰败,面对怡人春色,诗人总是哀情更深。且看,“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763年《送路六侍御入朝》)桃红絮白,春色明媚,而诗人却有“不分”、“生憎”之感,怨其“无赖”、“触忤”。“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764年《登楼》)面对近楼繁花,反而黯然悲伤。

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不起什么作用。”(法国哲学家库申《论美》)该联以美景与悲情的审美矛盾,创造了巨大的艺术空白,发人深味。诗人素怀伟大抱负,而今却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困在一隅,壮志难酬。春色明媚,春光如画,然而却只能徒增伤悲,苦闷寄托其中;花开鸟鸣,物竞自由,而人事不预,只能更觉身心困顿、亲人离散,哀伤蕴于言外;万物争春,欣欣向荣,这又反而深感山河破碎,国势飘摇,人生衰老,悲怆生于弦外。以乐景写哀愁,哀愁倍增;抒深哀巨痛,而蕴藉含蓄,余味无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叙事以抒望中之感,概括天下乱离的悲哀、千万离人的伤痛,历经千年考验而传诵不衰。以“烽火”借代战争,令人想象见硝烟弥漫、撕杀残酷、流血殷地的惨象。“三月”,意为战乱旷日持久;“连”,是说一日未休。兵燹为害,自古而然;而战火长年不熄,则愈显灾难深重,愈见悲伤不已。“家书抵万金”,可见思亲欲断肠。稍前一点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长安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家人生死未卜,诗人被困长安,设想妻子忧愁难眠,孤独凄凉;儿女还小,又不解离人之恨,就更显其孤独。这样,把自己的愁苦寂寞,表达得委婉有致,韵味深长。“双照泪痕干”的理想与乱离现实的矛盾,深蕴着哀愁无奈、倍受煎熬的痛苦。

《文心雕龙·夸饰》说:“并意深褒赞,故以成夸饰。”矫饰夸大客观实际,主要是为了表现主观上的褒贬之意,为了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深刻。安史叛乱,“烽火苦教乡音断”;兵荒马乱,岁月饥馑,“幼子饿已卒”。诗人以“万金”给“家书”作价,用夸张极言其珍贵,实在是担忧亲人安危,孤独无助,而忧心如焚。思归之情,煎断肝肠。所谓夸不失真,信语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自摹肖像,蕴含春望之层层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更短”,意含原已稀少,隐言忧愁已久。叛乱未生,诗人已经目睹,“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杨国忠兄妹等统治集团人物的荒淫豪奢,也看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人民苦难,而他只能“独立苍茫自咏诗”,对时局充满着无限隐忧,一层。明言叛乱以来,越发稀少,实说如今忧愁更重,二层。“浑”,简直,言难以置信之感,衬托脱落太快,则意含忧愁越发加重,三层。“不胜簪”,以夸张手法说极其稀疏,实为忧愁深重至极,几不堪承受,四层。“搔”,典型化动作,其坐卧不宁、辗转反侧、徘徊不已的种种情景概括其中;“搔更短”,只因以搔解愁愁更愁,令人感到国破家亡的哀痛,贮满心头,五层。该联自摹肖象,其形体消瘦,白发苍苍,面容憔悴,令人想见,其中又饱含着志未酬、人已老的悲切,更可感哀愁无以复加,六层。

而更令人哀其不幸的是,这种哀愁在整个离乱飘泊之中,总是充溢着诗人的心灵,直至潦倒而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65年《旅夜书怀》),因情生景,以飘飘“一沙鸥”自况江湖转徙,蕴含飘泊无依的悲苦,可谓一字一泪,动人心扉。“老病南征日,君恩望北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769年,病终前一年《南征》)壮志难酬,而又无奈南征;北望之心,乃仍希冀报效朝廷,理想终未放弃。然而,一生苦吟,无人理会。悲情哀绪,深厚积郁,令人怆然泣涕。

杜甫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杜甫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诗人春望,疮痍满目;国难家愁,交织一体。作者的沉郁之风,也就在这首诗中有了典型体现。“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其中丰厚的意蕴,蕴藉的哀愁,只有知人论世,细致品读,方能深切体会。

品读体会 篇4

一、给学生一双慧眼, 读出江之月的魅力

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 月亮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当月光从江面吐露出来, 江面到江两岸再到江天交界处, 无不呈现出月色的魅力。学习这一小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江之月”:课件呈现的是月色江水图, 耳边回荡的是柔和的古筝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声情并茂的美文范读中。接着让学生阅读“江之月”。我指点迷津:“你感觉作者笔下的月亮是怎样的?”学生答:“是安详的。”“是明亮的。”“是柔和的。”“让我们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最后让学生感悟“江之月”:“如果你就是作者的外甥, 你就在江边, 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站在江边, 月光那么柔和, 我浑身都披上了朦胧的月光。

生:月亮的光芒照在了江面上, 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

生:江两岸, 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起伏着, 让人感到多么清幽旷远。

给学生一双慧眼, 他们就能望月遐想, 以我眼看我月, 以我口诉我心。在学生的眼中, 月儿是那么的有情有趣。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赛出古之月的神韵

《望月》中的赛诗是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典范, 也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是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 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为了达成目标, 我在课前就埋下伏笔, 让学生积累古人吟诵月亮的诗歌, 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其次就是赛诗, 将文本中的省略号内容在赛诗中演绎出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 在吟诗中感受月亮的种种情趣。同是那个月亮, 在不同的诗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感受到了月亮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古诗词独特的文学魅力。

三、给学生一个空间, 编织心之月的梦幻

小外甥充满童真与幻想的话语, 又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世界里。引领学生欣赏这段美文, 和小外甥一起编织美丽的童话, 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 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 自然倾泻。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出示句子:“这是明亮的眼睛……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成明亮的眼睛呢?

生:因为月亮很明亮, 我们的眼睛也很明亮。

生:因为月亮有时候圆圆的, 有时又变成弯弯的月牙, 就像眼睛有时睁大了, 有时累了眯成一条缝。

生:月亮喜欢大地, 所以把它比作眼睛, 总是忍不住偷看大地。

师:说月亮是明亮的眼睛, 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你的心目中, 月亮像什么呢?

(生闭上眼睛, 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中, 想象心中的月亮。)

生:我觉得月亮像一台电视机, 里面播放着嫦娥和玉兔的故事。

……

品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篇5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通读《红色家书》,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历史有血有肉,这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一、《红色家书》之明志

“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毛泽建就义前的遗书;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狱中绝笔书。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为了建设光明、美好、幸福、富强的新中国,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不怕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碧血垂青史,浩气贯长虹,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红色家书》之亲情

“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我和你做夫妻是生生世世,在精神,不在形体”---王器民给妻子的遗书;

“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夏明翰给母亲的信。

在亲情与国家之间,无数革命志士选择远离父母妻儿,明知牺牲而无怨无悔地走向战场。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战斗之余,革命者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埋在心头,溢于家书。可以说,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

三、《红色家书》之正己

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殉道者”,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直至牺牲前夕仍然用手中笔顽强地坚持斗争,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的狱中绝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美好的“可爱的中国”.

四、《红色家书》之教子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奋斗”---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

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其中包含着作为一名母亲的遗憾,为国牺牲的坚毅不屈,还有对幼小儿子的期望。赵一曼的家书让我们看到,我们不仅应该爱惜千千万万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与稳定的生活,更应该学习这些烈士不屈不挠、爱国为国的至上情怀。

冬日品读咏雪诗 篇6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恐怕是《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故事了。东晋名宰谢安,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和子侄辈聊天,忽然大雪下得紧了,欣然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便成了千古佳话,足见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可谓裙衩不让须眉。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雪花轻飘飞舞之状跃然纸上。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雪花的描述极尽夸张,他曾经这样写:“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而他在《北风行》一诗中吟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雪大如席,这是真正的夸张,和他的“白发三千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还有几位大诗人对雪花的想象也很奇妙。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吟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挂满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让人感到春意盎然,忘却寒冷。李商隐描绘飞雪是“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这是微风中轻柔的小雪,和谢道韫的想象接近。而晚唐名将高骈在《对雪》诗中的一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花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六出飞花”是对雪花的别称,古人早就发现了雪花美丽的六角形,故以“六出”称之,雪花飞入庭园时,园里的青竹变成了“琼枝”——白玉雕成的枝干。

在宋代,张元有一首《雪》诗,最是别出心裁,他把雪比作龙的鳞片,白雪飘飘的景象说成是天神与玉龙打仗:“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如此想象,真是万般奇妙。而卢梅坡的《雪梅》,把雪与梅花相比,诗中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富有哲理,充分体现了宋诗的“理趣”,多么巧妙的构思,多么美的联想啊!

“扬州八怪”主要代表人物郑板桥的《咏雪诗》以平常语入诗,通俗易懂,他这样写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样吟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真是大气磅礴,胸襟开阔。

历代还有许多诗人咏雪,成为千古名句。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静穆里,柳宗元书写着无边的孤独与寂寥。雪落华夏时,多少迁客骚人遐思悠悠,漫成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华章,写在思接千载的雪夜里,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专]

试论品读与审美品读 篇7

1. 品读的含义。

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书的形式很多, 品读是其形式之一。“品”意思是品味, 品读是反复吟哦, 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换句话说,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 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 或铺面,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 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看出文中的精妙之处, 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 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的方法。

我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 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 我就从四方面谈一谈实施品读的途径: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 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 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 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 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 从而产生审美激情, 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得奇就是角度丰富, 视野开阔, 通过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 进行准确的审美判断, 形成独创的见解, 发别人所未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论题, 让学生进行鉴赏评析。从不同角度鉴赏, 使学生按自己的个性探讨, 一定会产生独特的启示与体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品读及其实施方法

1. 审美品读的含义。

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领会, 既是智慧的参与, 更需要情感的体验和主动地研读。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 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 设身处地, 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 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由此得知, 朗读作品时, 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 是激发审美情感,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 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确切一点说, 审美品读是一种美感熏陶式教学,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的形象和手段,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阅读的境界,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深切地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 让学生自读自悟, 悟出情感, 读出个性, 说出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品读的方法。

漫步宋词品读悲愁 篇8

翻开宋词, 描写“愁”的词句扑眼而来: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遮幕》)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飞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踏莎行》)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

这仅仅是翻阅宋词时所见一斑, 但从这一斑中可窥知全豹, 宋词中描写愁情的词句可说是比比皆是。本来, “愁”乃词人骚客之通病, 愁因别离而生, 因思乡而起, 因相思而浓;到了宋朝, 愁又因国仇而重。其中李煜的“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武陵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等, 都是描写愁的著名词句。这些词句运用了形象化的思维形式, 把愁绪写得生动可感,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只采撷其中的几句来欣赏品味。

南唐后主李煜, 虽然不一定能算作宋人, 却实实在在地开了宋词“愁”之先河。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身份地位的巨变, 让他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感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锦衣玉食, 昔日的轻歌曼舞, 昔日的花团锦簇, 都已化为了过眼的云烟, 回首往事, 怎不让人垂泪神伤?李煜把这无边的愁绪、亡国的痛楚诉之于词, 无不字字血泪, 使人顿生锥心之怆痛。无形的愁绪在他笔下变得有形了, 就像那凌乱的丝线一样, 剪也剪不断, 理也理不清;更为奇特的是, 他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亡国后自己愁绪的汹涌繁盛, 绵延不断,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阶下囚生活的凄苦悲愁。读罢, 不由觉得滚滚东流的江水都成了后主眼里的泪水。

与后主词风相似的, 还有一位女词人, 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经历可分为前后两期, 她的愁情之作大多作于后期。那时金兵已入据中原, 李清照流寓南方, 极尽漂泊之累;又恰逢其夫赵明诚病故, 再添孤独之苦。家愁国恨齐涌心头, 她寂寞无助,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想从前, 生活无忧, 夫妻恩爱;而如今, 孤苦伶仃, 无人倾诉;“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啊!所以她笔下的愁情真切哀婉, 愁深, 愁重, 似有千钧之力, 哪怕是“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这许多的愁, 而且这“愁”是如影随形, 挥之不去的,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笔触, 化无形为有形, 抒写了国破家亡后愁绪的厚重和自己所感受到的难以承受的重压。而这重压就像压在读者的心头一样, 让人感到字字带泪, 句句渗血。

在北宋还有一位词人——贺铸, 他一生为官, 却一生不得美官。仕途不畅, 感情失意, 也让他愁绪满怀。他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一句, 成了写“愁”的千古绝唱。他巧设了三个比喻, 把内心的忧愁比作萋萋烟草, 风中飞絮, 霏霏梅雨, 把无形的愁绪化作可看、可感的形象, 写出了愁绪的铺天盖地和挥之不去, 从而表现愁之深、之广、之绵绵无绝。也正因了这句词, 贺铸有了“贺梅子”的雅称。我们今天读来, 也不能不为贺梅子拍案叫绝。

名言品读 篇9

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法]雨果

名言赏析

鸟儿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虽然有苦有累,但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飞翔只是短暂的;依靠自己力量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有些人的飞翔是永恒的,他们的光辉就像北极星那样永久地照亮天空,因为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俄国科学家与文学家罗蒙诺索夫,他的名字永远被记在人类史册里。他原来是一位贫苦渔民的儿子,为了读书,他冒充贵族子弟去上学,差点儿因为这个而被流放边疆;后来国家出钱送他去德国深造,他又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才逃了出来;在做雷电实验时,好朋友利赫曼被雷电劈死,但是他不惧生命危险,把实验继续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几百年过去了,他那像北极星般的光辉仍旧照亮人类的天空。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

每个人都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所以每个人都有飞翔的权利。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在我们的人生中,会碰到许多的挫折和坎坷,会走过许多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因为我们终要离开他们的庇护,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去追逐梦想,只要放胆飞翔,蓝天白云一定与你同行!

(甘文安)

名言名人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名言故事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着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呀!”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呀!”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名言品读 篇10

——[德]叔本华

名言赏析

“普通人只是想到如何度过时间, 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 意思是劝诫人们不仅要珍惜时间, 还要学会利用时间。时间最能分辨谁是庸才谁是人才, 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千方百计利用时间, 因为他明白光阴易逝的道理, 越是平庸的人越没有时间的观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 你的昨天过去, 它就永远变成昨天, 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生命也一样, 任何人度过了属于他的时间, 就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我们需要和时间赛跑, 超越时间, 这样我们才是生活的胜利者。可惜,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总以为时间是无限的, 取之不尽的。总要等到生命已经过了大半或者走到了尽头才后悔哭泣。可是, 有什么用呢?时间是离弦的箭, 发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

老师教我们“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呢?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悄地, 正如作家朱自清所说, 当我们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脸盆里过去;当我们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 躺在床上, 它从身边跨过去, 从脚边飞去……

校园民谣《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童年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去了, 时间就在我们在看着窗外的知了、在课桌下偷看漫画、在路边玩弹珠的时候悄悄溜走。小时候, 我们盼望长大, 可是长大了又怀念童年, 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过的每一分钟。时间不会为谁停留, 也不会受谁的阻拦。只有和时间赛跑, 我们才能走到成功的终点站。

(柯小莺)

名言名人

叔本华 (1788~1860) , 生于波兰, 德国哲学家。他的作品文笔流畅, 思路清晰, 散文式的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诗意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等。

名言故事

品读《大学》精神 篇11

这种能力渐次增长的途径就是“明明德”,它包含格物、知至、意诚、心正、修身的“明德”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明德”两个阶段。

扫除心灵的困惑

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的更替都是有规律的,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有其固有的规律的,当这一规律落实到每一個人身上时,就表现为可以感通人心灵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做人原则。

因为人的天性如《礼记》中所讲 “天地之心、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端”,是与天地万物相融通的,所以,在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时,心灵产生的感觉和想法本应该是符合做人原则、符合道义的。但是,当人的心灵被禀性所拘,物欲所累时就产生了违背做人原则的感觉和想法,如果凭借这种感觉和想法处理问题,不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失意和困扰,甚至还会带来不幸和灾难。

所以,曾子告诉我们成为“大人”的第一步人生修炼就是通过“格物”来使人具有看破表层的名利声色对人心灵的困扰,坚定不移地将心意正在道义上的心理能力。

因为人内心的想法无论怎样加以掩饰,都会在言谈举止间表露无遗,所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修炼的起点就是要像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美好的景色那样敢于正视自己的状态,然后再“如切如磋”的领悟人生的道理,“如琢如磨”地化解因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而使心灵产生的偏差,使自己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能将心意止于应履行的道义上,从而达到彰显出真我本性的“明德”的思想境界。

点亮智慧的明灯

成为“大人”的第二步人生修炼又分为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个“明明德”的阶段。

所谓的齐家,就是在“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的过程调整与人相处时心理产生的偏差,使人逐步地具有感通家人心灵的能力。

所谓的“治国”, 就是遵循“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的人生原则,在感通家人心灵的基础上,在职场中,凭借感通父母的能力来使人具备感通领导心灵的能力,凭借感通兄弟的能力来使人具备感通同事心灵的能力,凭借在家中感通子孙的能力来使人具备感通下属心灵的能力。

所谓“平天下”,就是通过将心比心的絜矩之道,使人具备感通天下人心灵的能力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一过程,就要像父母一样地“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在用人上,要亲近那些“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的君子来“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远离那些“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及“长国家而务财用”的小人,以防止出现“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给子孙黎民带来祸患的局面出现。

在做事上,既要明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道理,凡是“先慎乎德”,以达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才横阻矣”的效果;也要明了“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道理,进而达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的效果。用对了人,做好了事,自然人民安康,天下太平。

因此,一部以“明明德”为核心思想的《大学》,不但是一部指导人拓展心量、增长智慧的明灯,又是一部和谐家庭,发展事业,安定天下的不二法则。 编辑/林青雨

作者简介

名言品读 篇12

名言名人

伊索 (约前6世纪) , 古希腊作家。传说原为奴隶, 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 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 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 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 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 对欧洲寓言的创作影响很大。

名言故事

用这“当然, ”孟子笑着回答, “如果他们得不到这种快乐, 就会怨恨国君。作为一国的君主, 他有快乐而不与他的百姓一同享受, 那是国君的错误。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百姓就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反之, 国君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一个贤明的圣君, 如果能够和天下的人同忧共乐, 就能使天下的人归服于自己。”

上一篇:快乐地工作下一篇:合适成年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