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核心优势

2024-09-02

变化的核心优势(通用12篇)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1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 比较优势是国际间贸易产生的原动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差异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产生进口或出口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而通过对外贸易, 利用比较优势, 输出本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换取先发国家的资金、技术, 进而实现经济赶超和制度优化, 是后发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但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 更有可能的现实情况是由后发带来劣势, 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有的后发国家能够成功赶超, 而有的国家则陷入后一种情况呢?在贸易史上, 有一个绝佳的对比例子——19世纪中晚期的中日两国的贸易发展。当时, 这两个国家同样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同样被动地卷入了以贸易为核心的早期全球化进程, 同样主动地进行了两个国家各自第一个“赶超战略”,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结果却是日本在1894年赢得了甲午战争。因此, 对这段贸易历史中的两个国家进行探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贸易在后发国家赶超中的意义, 理解成功的赶超是怎样实现, 而失败的赶超又是如何失败的。

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贸易理论中, 有两个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前者重在强调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贸易模式, 而后者则是由企业竞争力演进而来的关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将一个国家在国家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分为了低端优势和高端优势, 认为要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培育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核心产业优势。一些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 或者认为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先生曾专门撰文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路径选择的意义, 而且不同于把这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 林毅夫先生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后发国家理性地进行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后发国家要首先认清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积累资本选准目标, 进而最终实现在某个或某些产业的高层次竞争优势[1]。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19世纪中日两国在采取了类似的“赶超战略”时, 是为何产生了南辕北辙的结果的。

2 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2.1 中日两国出口情况

在19世纪下半叶, 中日两国和英美帝国主义间贸易的最初需求是清晰简单的, 西方列强觊觎的是两国的茶丝陶瓷以及自然资源;中日两国需要外国先进的轻工业制品满足部分消费需求, 更需要机器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启动本国的工业化。也就是说, 从出口上而言, 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在于初级手工品、农产品、资源类产品, 而要发展工业化, 都必须从西方进口大量机器。而中日两国赶超战略是否成功, 则应主要考察两国是否改善了本国的出口结构, 在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是否有显著增长。

到1893年, 中国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是茶、丝两项, 占出口总比重的50%[2]以上, 而且占出口比重前列的其它产品仍然是豆类、棉花、糖等农产品, 因此虽然洋务运动自60年代就开始进行, 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中国的出口没有实现从依靠低端农产品、手工业品转变为拥有高端竞争力的工业品出口国。而日本同时期的出口产品结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九十年代, 不仅其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总量上降低到了30%以下, 而且纺织品 (棉布、棉纱) 的出口接近50%[3]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纺织业, 它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说,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 日本从一个只能出口手工生丝的国家, 发展到了纺织品占到其出口总量的近50%的工业品出口国。化学品、金属制品、机器也都出现在了该时期日本主要出口项目之中。当时, 日本国内的工业化开展已经涉及到近代工业的方方面面, 不但建立起了相关企业, 而且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贸易份额, 开始拥有高端产业竞争力。

2.2 中日两国进口贸易的结构转变

进口最基本的效应是满足本国对他国商品的需求, 但落实到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则可以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其一, 进口可以提高本国供给方面的产出能力。进口生产所需的资源、生产设备、新产品生产线, 可以以满足生产需要, 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 诱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而另一方面, 如果本国有能力生产出与进口产品同质的产品, 那么该产品进口的数量就是本国少生产的数量, 此时, 进口对本国产业就会构成冲击, 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由之一。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 与进口产品的性质有直接关系。如果进口的是国内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新产品生产线等, 那么这种进口自然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进口先进国家的技术和机器是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本国企业的捷径。当然, 如果进口的是纯消费品、或是本国有的同质产品, 这种进口对经济增长是无甚正向作用的。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我们来看看处于同一时期的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日进口情况。在中国的进口商品中, 鸦片仍然是居于首位, 此外, 其它主要进口产品仍是消费品, 包括棉布、棉纱、粮食等, 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对机器的进口才初次达到了总贸易额的0.5%[4]。在这个阶段, 中国进口商品基本为消费资料, 基本上没有生产资料, 对民族经济自生能力的培育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

反观日本的进口情况, 明治维新尚未开始之前, 除了数量极小的铜、木蜡以外, 其它进口产品均是初级产品;而到了1882~1896年, 工业产品是初级产品的3倍以上。从总体上来看, 日本进口的产品种类中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要比中国多得多, 其中又以金属和机械占有较大比重, 而在初级产品方面其农矿产品增长迅速。具体而言, 初级产品方面, 随着民族经济发展而来的人口增加和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传统产业, 日本国内农产品生产不再能够满足需求, 19世纪八十年代, 日本进口的农产品比重跃升了超过10%, 而矿产品也从微不足道的0.6%上升到了5%[5], 这既说明了该时期需要使用矿产品的工业企业的大幅增加, 同时也折射了日本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过渡;从工业产品来看, 日本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口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改变, 除了直接用于消费的食品和纺织品, 进口商品中有着大量作为生产资料的化学品、金属、机械制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国内企业生产的需求, 进口替代效应在这里是有迹可循的。

3 贸易结构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上述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展现了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期的赶超战略的高下。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近30年的时间内, 贸易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家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从只能出口手工业品和生产生活原料的后发国家转变成了能够大量出口工业制品的先发国家, 其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优化, 产业竞争优势得以培育。而中国的贸易结构虽然也有缓慢的变化, 但并没有质的飞跃, 仍然是以原料、农产品、传统手工业品出口为主的后发国家。那么,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成功实现了这一转变呢?

3.1 建立贸易“两重环节”,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张东刚教授曾针对日本贸易的国别结构总结了“两重环节”理论。这一划分也可以针对进出口结构中的商品性质进行:第一重, 日本出口轻工业品如生丝、丝绸以及具有奢侈品性质的杂货类、陶瓷品和玩具等商品, 进口钢铁、先进机械和美国棉花等, 这些贸易针对欧美发达国家。第二重, 进口食物 (稻米、砂糖) 和印度棉花, 倾销本国针织品、玻璃制品、灯、洋伞、火柴等工业制品, 其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非洲、拉美、澳大利亚、中国等落后国。

本文所涉及的这段贸易历史正是日本建立这一贸易结构的主要阶段, 面对先进国家日本贸易呈现的是“进口先进工业品+出口旧式产业产品”传统国家型, 而对落后国家则是“进口原料、食品+出口近代工业产品”的先进工业国型, 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从后进国向先进国转变时期的贸易结构。这一贸易结构使得日本以己之长较彼之短, 充分发挥了其在不同产品上对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优势。

3.2 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

在“明治维新”中, 日本政府在工业领域实行了“殖产兴业”政策,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民族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最终目标是要将外国商品驱逐出日本市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宏观政策上, 关注技术引进、政府对企业给予无息贷款、积极为国内主导产业开辟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市场。在具体贸易层面, 与贸易为外国洋行所把持的中国不同, 日本的贸易始终掌握在本国大型经销商社手中, 由此, 日本能够培育出大型的商业资本, 这些商业资本又能进一步投身工业生产领域, 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都是从最初的垄断贸易商社转而投身工业领域的, 这些商社为日本国内的工业化铺路, 进而实现国产化替代。

3.3 找准重点产业,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在描述日本贸易结构的转变时, 本文曾特别指出了其棉纺织品在这三十年所占比重的变化。棉纺织业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 中日两国政府都对该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植, 但效果却大不相同。

日本的成功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政府支持产业发展而不是实际参与, 避免了中国出现的官商与民商争利的情况。比如, 明治政府为了加速机械纺织业的发展, 在70年代末, 动用政府资金, 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 以无息贷款的形式, 将机器设备售卖给私人企业家, 货款分十年还清。而相比洋务运动时期, 同为扶植棉纺织企业的“十年专利”政策只针对官办企业, 对民办企业反而是一种打击。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利用商社为纺织业的原料采购开拓新来源, 为纺织品的销售保驾护航。例如, 1887年成立的内外棉会社和江南会社在印度采购棉花, 开辟了比中国棉花价格低廉却更适合日本早期粗纱生产的原料;而在1893年日本纺织联合会的纺织公司成员、棉花进口商社、日本邮船三者签订的排他性购销和运输合同, 以政府的海运补助为后盾, 为棉纺织业发展合力开辟道路。

综上, 中日两国的这段贸易历史对于今天仍然处于赶超之中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比较优势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过程, 当代中国应该抓住现有时代机遇, 建立多层次贸易体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而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 一方面则需要找准重点产业, 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 2003, (7) .

[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科学出版社, 1955.

[3]大川一司, 南亮进.近代日本的经济发展[M].东洋经济新报社, 1975.

[4]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M].中华书局, 1962.

[5]梅村又次, 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 (三) ——开港与维新[M].三联书店, 1997.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2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核心产品、核心技术还是核心能力,除了产品能为广大消费者直观感受认可外,技术和能力毕竟是不外漏的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么,怎么通过除了产品以外的形象的东西来传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通过筛选,“品牌”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是的,就是品牌,如今,我们广大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优势”来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过企业【品牌优势】的那些方面——来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企业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企业文化,赋予企业品牌深刻内涵,和目标人群产生鸣;

2、企业精彩之处:展示出企业与众不同的地方,打造企业独特品牌,吸引目标人群;

3、团队协作照片:通过企业核心——“人与团队”的展示,打造企业品牌;

4、企业各种经典活动视频:企业人文文化重要体现;

构建核心优势的四个要点 篇3

解决短期竞争问题之后,在大浪淘沙中想活下来,必须在长期竞争中保持领先,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一是风险,一是客户。从风险来讲,准确识别,严格管控,有效分散。竞争对手会用更宽松的风险线将非目标区域客户变为自己的客户。那么,深发展风险线应该设在什么位置?既不能松,也不能紧,要准确。由于客户是中小企业,风险评价往往呈现为一个区间,究竟企业风险在区间中哪个部分呢?由于银行天然厌恶风险,大家会把风险向下线看齐,有时候由于向下看齐本来丢掉应该是自己的客户,能够将客户风险还原到应有的位置就成为了银行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除了风险识别以外,还有风险管控过程,由科学的评估体系、完善的内控体系,还要引入第三方,分散银行风险,和保险公司进行多方位合作,购买一些针对性险种。

深发展发现客户是通过“1+N”中的“1”,“横到底、竖到边”,是发掘型的。此外,深发展还要发展自己客户——哪怕在短期内不能达到深发展期待资格的客户,深发展也应该在不曝露自己风险偏好情况下,将自己的分析反馈给它,帮助其提升、提高、发展,即全生命周期管理。

解决了短期竞争和长期竞争,如何落地呢?建议深发展成立于类似信用卡中心的供应链金融中心,总行以风险管理为主,分行以客户发展为主,在这种组织结构下要改变授信体系,实行企业、角色、产业链三方结构化授信。这样,深发展沟通机制和流程体系上也会有一定改变,用最简单方式能够反馈回客户,返回专业的替代意见,最终会反馈给产品研发部门,帮助制定行业标准和研发新的产品。由于组织结构和流程改革,新业务信息化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持续领先呢?深发展持续创新的核心要素在专业化基础上发动员工全员创新,从组织保障、激励保障和企业文化保障三个方向共同完成自己企业创新的保证,不断的推陈出新。

深发展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核心优势?总结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合作伙伴、完善的品牌和持续创新。从专业化角度讲,深发展应当建立专业的团队,提供增值服务,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乃至提高整个行业和产业的服务标准,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从外部合作伙伴来讲,深发展一方面和保险公司(平安)有险贷互动之路,和优秀物流企业不断的合作,制定行业标准。除此之外,深发展还应当建立高辨识度品牌。第四,创新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问答精选

问:国内金融业有没有与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相类似的商业模式或者业务形态?

答:事实上在深发展提出供应链金融这个模式以后,几年之内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比如招商银行以电子商务为特点的线上平台,这些差别都依托银行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深发展提出这个概念时间是最早的,一直也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

其实,供应链金融也是深发展从国外银行引进过来的。因此,国内很多银行都有同质化的产品,而且对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可以用相对较松的风险控制来对深发展提出挑战。

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优势 篇4

目前,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加大投入, 客车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在新能源领域深耕细作已有七年之余的福田汽车, 更是提出了到2015年, 新能源汽车要占福田汽车总产销量的15%以上的目标。

抢占市场制高点

福田早在2003年便开始布局新能源, 并把“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2011年新春伊始, 欧VBJ6123混合动力客车再获台湾地区111辆采购大单。继2009年欧V新能源客车成功获得台湾地区首批75台混合动力客车订单后, 再次包揽台湾地区新能源客车订单。据了解, 此次台湾除了向欧V新能源客车采购混合动力客车之外, 双方签订备忘录, 决定从2011年开始, 欧V新能源客车与台湾将在8米旅游车和公交车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大力推进欧V系列客车, 力争在2011年实现欧V客车在台湾地区150—200台的销量。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商用车生产企业, 福田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尤其市场化推广不遗余力。自2003年开始, 福田汽车欧V客车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开发, 在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考察、比较国内外新能源技术路线的优缺点, 立足于自主开发, 应用了整体轻量化技术、电子电控技术、先进内燃机技术、创新承载式结构技术和匹配优化动力等技术, 运用引进消化吸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客车研发为突破点, 率先在BJ6113及BJ6123系列城市客车上进行整车匹配, 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电混合动力城市客车, 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品化批量销售。福田欧V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客车也早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示范运营。

知识产权的油电混合动力城市客车, 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商品化批量销售。福田欧V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客车也早已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示范运营。

战略转型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按照汽车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 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 推进产业化应用, 力争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突出优势。

福田汽车把“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成立了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 并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研发生产的福田欧V新能源汽车在北京、济南、昆明、杭州、广州、长沙、浙江义乌、台湾等地的运营状况良好。同时, 在美国、俄罗斯、埃及、英国、泰国、波兰等国家也进行了试运行。截止目前, 福田欧V新能源客车在混合动力方面, 使用并联混合动力, 同时也正在开发增程式或串联的混合动力。同时, 随着新能源推广向地级城市的扩展, 产品也在向10.5米以下车辆延伸。

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篇5

管理学家彼得 圣吉曾意味深长的指出,“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而“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诸多优秀的企业也证实了这一点:经由文化打造上下同欲的组织,经由文化建立与利益相关者(顾客、合作者等等)的良好关系,经由文化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由此获得了竞争优势的提升,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的每一次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素质,促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利器,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能否培育出自己的文化并发生作用,将决定着企业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培育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及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内容。它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

1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企业行为规范等。

具体说来,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表现形式。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符号表现形式、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现代科技方法表现形式和其他形式等。内在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下倡导的企业行为方式,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可以说,企业文化外在的部分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的各部分和企业中的员工有共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目标,企业文化能够使整个企业和全体成员在共同利益和目标的指引下保持统一的行动。比如近年来民航业界悄然崛起的一颗新星---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航”),从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构筑山航的企业文化体系。山航先进的企业文化指引着山航人在民航竞争大潮中奋勇前行。十三年如一日,安全飞行无事故。先后四次获得民航总局安全最高荣誉奖“金雁杯”和“金鹰杯”,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用户满意服务单位”、“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公司彩虹乘务队、市场部济南营业部被团中央、民航总局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自2005年以来连续三年航班正点率全民航第一。可以说山航已形成了安全与效益齐头并进的强劲发展势头。这里面不得不说有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2、约束功能

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对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曾经有人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当你把一个企业员工看作一个三流职员时,那他每天干活的效率和精神面貌只会按三流职员的样子;如果你把他看作是一流职员时,他就会按一流职员的样子工作,至少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你要求他的目标。企业文化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后的一个新的管理发展阶段。是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人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进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全面提升管理效率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山航成立以来就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竞争创新的经营理念,并致力于建设富有多样性内涵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环境,以形成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团队创新意志和动力,创造更大个体价值,达到企业目标、群体目标、个人目标有机完美统一。这是因为,企业的凝结剂和源动力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一支有强大凝聚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

营能力。山航的企业文化用语中有一句话:“心系安全,情系旅客,和谐山航”。即在企业内部建立鲜明的安全文化,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不断推动员工价值、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实现,将“情”字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山航以人为本、亲情化、人性化的经营理念。正因为山航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得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

(二)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能否不断长大成为世界级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山航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来自内部管理的压力,外部竞争的压力,如何在压力和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公司二次创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此时,公司在系统总结创业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基于未来发展的企业文化发展体系。并明确提出公司的愿景目标:“成为卓越航空品牌的缔造者”。其核心就在于,以客户需求的洞察、挖掘和满足为目标,以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持续改善为策略,以人、组织、运营体系的系统结合为基点,从先进的安全管理水平、深入的客户

理解、满意的客户服务、创新的服务产品、值得信赖的品牌等多个方面塑造山航的卓越品质。在这一愿景目标的指引下,公司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公司发展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

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争夺资源和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优秀人才也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这就使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

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一项全球性的人力资源统计数字表明,在跨国公司中,89%的辞职人员说,他们不是因为报酬太低而提交辞呈的。前两年在海尔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进入海尔工作的大学生,在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离开海尔,到深圳的一家非常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当了部门经理。可是不久,他就给张瑞敏总裁写了一封信,他的信上说,我现在在深圳的这家公司工作,收入很高,但是我总觉得我缺了点什么,我仔细地想缺什么?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团队精神,缺的是透明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海尔。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物质不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全是经济人。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当物质满足了之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物质利益对他的吸引力就非常小了。因此,作为企业,单纯靠高薪,高待遇是不容易网罗人

才、留住人才的。因为只凭借高薪是无法满足他们高层次需求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入该公司的。

(四)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机和谐

当职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并和它所提供的环境相一致时,职工就会自觉、积极地按企业的精神、目标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例如,如果职工认为:只有企业发展前进了,自己才能有所发展、有所作为。那么他就不会是仅仅为了挣钱而工作,而是会将自己融合入企业的和谐循环中。企业文化是一种有机性的管理,既考虑到企业的时代风貌,又联系到它的历史和传统,呈现出历史的有机性。通过企业精神的培育、调节,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行为趋向合理,增大实业活动,表现出企业文化横向的有机作用。

宇通客车释放核心优势能量 篇6

MBO“释放”盈利能力

宇通客车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净利润同比增长23%,每股收益0.938元,并推出了10股派4元转增5股的分配预案。这无疑是一份漂亮的年报。

从长远来看,MBO完成之后,公司的治理结构理顺,激励机制加强,这将对公司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而从短期来看,公司原本压抑的业绩能量将会得到正常的释放——虽然宇通客车历年业绩都非常稳健,但是市场人士一直认为公司管理层为了减少MBO的成本,人为调低了公司业绩。

除了1999年通过违规的方式虚减了资产外,宇通还利用一些合理的手段调节了利润。从2002年起开始,宇通客车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由直线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同时对其估计的使用年限也进行了变更,房屋建筑的使用年限由20年至35年变为20年,机器设备使用年限由6年至30年变更为10年,运输工具由8年变更为5年,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折旧。

在2004年初完成MBO之前,此举能够减少收购成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利润水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变更折旧方法的2002年,公司毛利率由20%下降至18%,折旧方法的变更对当年利润的影响为3790万元,但是在以后的会计年度里,加速折旧法将会逐年提高公司的利润。

自2002年始,公司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上升,远远超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2002年,营业费用较2001年上升了139%,管理费用上升23%,净利润则从6.2%降至3.8%。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公司为了压低净利润而人为提高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的可能。而在宇通客车的MBO大功告成之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应该能够大幅下降,从而公司净利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未来几年,宇通客车还有较大的股本扩张可能。以汤玉祥为首的公司管理层虽然通过上海宇通创业投资公司当上了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但是其所持股权只布17.19%,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并不稳固。观察人士提到,当年上海宇通曾经参与过举牌方正科技(600601),而以宇通客车现在这样的股权结构,很难保证自己不成为别人举牌的对象。

据《新则经》了解,2004年2月,上海宇通再次通过拍卖的方式购得了河南世海实业公司所持公司236.22万股的股权。在2003年年报中,河南世海以1.73%股权位居宇通客车第七大股东,由于股权没有超过5%,所以,此次股权转让没有公告。

由于第一大股东地位并不稳固,公司有可能通过送股转增等方式扩大股本,吸引机构投资者进来稳固股权。同时,为了减轻实施MBO所带来的债务压力,公司有可能采取送股派现。实施MBO时,汤玉祥出资3000万元,其中自己拿小200万元现金,借了800万元,另外还向机构投资人借贷2000万元,借款利息为5.31%。而通过送股分红可以快速减轻债务压力。公司在2003年年报中已经推山了10派4元转增5股的分配预案。

上市七年以来,宇通客车几乎每年都有现金分红,但是投资者对于宇通客车的“大方”并不领情,因为除了1998年有过一次10转3,宇通的分红都是派现而不是送股。但在宇通的管理者变为所有者之后,其分配方案将会更多体现股东利益。

事实上,宇通客车良好的业绩也能够支撑其股本扩张。目前宇通客车总股本为13672万股,2003年销售收入为32536万元,每股创造销售收入为23.8元,这样的水平在业内绝对属于高水平,厦门汽车(600686)每股创造销售收入为11.9元,亚星客车(600213)为4.4元,安凯客车(000868)为3.2元。

战略布局及扩张步伐加快

宇通客车的投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MBO,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其投资价值的核心所在。

在国内客车领域,宇通客车2003年以32.5亿元的销售收入名列第一。从宇通近来的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宇通正在通过不断的调整,以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

从2002年开始,宇通客车根据市场形势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大型客车。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十分及时。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大型客车产销量分别为1.96万辆和1.90万辆,增幅分别为13.40%和14.01%。而中型客车产销量仅为5.37万辆和5.31万辆,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3.07%和14.00%。国内客车市场开始向两端集中,大型客车和轻型客车市场向好,而中型客车市场萎缩。

大型客车市场的景气是宇通未来盈利能力的保证。据记者了解,2003年10月,宇通客车改造的高档车生产线投入使用,该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豪华客车“莱茵之星”,单价在200万元左右,在去年四季度共售出16辆。

2004年,“莱茵之星”将会为公司带来不菲的利润。

除了大型客车,宇通还开始向客车底盘进军,这将为公司带来新的盈利点。2002年6月,宇通与德国一流的商用车制造商MAN公司合资组建了猛狮客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MAN公司以技术入股,双方各占50%股份。主要从事客车专用底盘及零部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2003年共组装底盘911台,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净利润亏损90万元。猛狮公司计划2010年达到8000台客车专用底盘的生产能力,随着时间的推进,该公司对上市公司将贡献更多的利润。

虽然字通客车在2003年的产销量业内第一,但是其龙头地位并不稳固,最大的威胁来自厦门汽车旗下的大小金龙以及苏州金龙。2003年,市场曾经有大小金龙合并的传言,虽然此事至今并未成功,但是一旦成真,宇通的龙头地位将拱手让出。在国内客车业开始重新洗牌之际,宇通客车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2003年4月,宇通客车联合其控股子公司宇通发展公司和重庆客车厂,组建重庆宇通公司,重庆宇通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000万元,其中,宇通客车以底盘生产权和产品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价1200万元出资,占总股份的10%:宇通发展以现金出资6000万元,占总股份的50%;重客总厂以经营厂房、设备、存货及相关债权和债务清理后的净资产出资3960万元,占总股份的330%;重庆新华信托以现金出资840万元,占总股份的7%。重庆宇通的目标是成为西部最大的城市客车生产基地,计划年产销量达到4000多辆。

2003年8月,宇通对甘肃驼铃客车厂重组,发起设立了兰州宇通客车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郑州字通3600万元,占总股份的60%,宇通客车以工业产权、专利技术作价入股20%,甘肃陇运实业集团入股11.6%,甘肃驼铃工贸发展公司入股8.4%。新成立的兰州宇通将生产适合西北地区的高、中、普档旅游客车和公路客车产品。2004年公司正式投产经营,计划在2005年实现产销2000辆整车目标。

通过在重庆、兰州的布局,宇通不但覆盖了西南、西北等地的生产与经营网络,而且也为公司扩大产能和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奠定了基础。据悉,宇通还将在东北、东南等地继续收购,一方面提高产能,一方面开拓新的区域市场。

另据《新财经》了解,宇通客车已经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地也将迁至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市政府有意按照“双高”的标准给予公司15%的所得税优惠,此前,公司的所得税率为33%。陔项税收优惠若实施,将为公司2004年业绩带来4000万元左右的净利润,对每股收益的贡献可达0.2元。

宇通客车持续快速发展引起业内关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曾经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对宇通客车的高速发展进行调研,认为其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具有客车生产核心技术优势。

在MBO完成之后,宇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合理的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

扩张背后有财务风险

宇通客车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在快速扩张背后,财务风险已经慢慢显露出来。

从宇通客车运营能力指标来看,2003年应收账款达到了18273万元,同比增长242%,应收票据达到30608万元,同比增长2815%,而存货周转率变化不大,这说明宇通客车2003年的营销策略比以前更加积极或者说激进。如果把握得当,当然能极大提高销售收入,但是应收账款以242%的速度增长,其中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偿债能力。其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之势,虽然目前53%的水平还在正常负债率之内,但是这种上升的趋势也值得投资者警惕。在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的同时,其短期偿债能力在逐渐下降,从表中可以看出,无沦是流动比率还是速动比率,均呈下降趋势。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7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制造,困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出在出席2012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指出, 当前我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提升到19.8%, 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

根据汇丰银行 (HSBC) 12月14日公布数据显示, 中国1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初值50.90, 预值50.50, 创下14个月最高水准, 表明制造业活动在进一步扩张 (PMI数据若高于50, 表明制造业活动正在扩张;若低于50, 则表明制造业活动正在萎缩) 。Market提供的新闻稿显示, 产出指数下降至50.50, 但仍处于扩张区域;新订单指数大幅上升至52.70, 创20个月的新高;就业指数进一步上升, 为10个月来首次追平荣枯线水准;产出价格指数业也在上涨, 暗示需求持续回暖;不过新出口订单指数再度降至50下方, 表明出口前景依然黯淡。

从分项来看, 12月中国制造业新订单加速扩张, 新出口订单转向萎缩;就业持平;积压工作转向扩张;出厂价格转向上涨, 投入价格上涨减速;采购库存转向萎缩, 成品库存萎缩减速;采购数量扩张减速。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依然稳坐世界制造业的头把交椅, 中国制造还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制造业能执世界制造业之牛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中国的制造业是否还能独步世界?本文试图揭示中国在“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 中国制造业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一、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究其原因可能有成百上千个, 但归根结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际贸易中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说到“比较优势”, 就不得不提及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指的是:两国生产两种产品, 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 另一国在另一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 则两国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如据此专业化生产并交换商品, 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 世界可获得分工的好处。而“比较优势”则认为:两国生产两种产品, 一国均占绝对优势, 另一国均处绝对劣势, 两国依然存在贸易可能, 优势国可专门生产优势较大商品, 劣势国可生产劣势较小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 双方均能获益。“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机会成本为每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机会成本时, 该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而在另一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都是将劳动看作是唯一生产要素, 为了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假定,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 (H-O模型) 设定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 认为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 使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从而产生国际贸易。例如: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 (劳动密集型) 、Y (资本密集型) 。要素密集度:两种商品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比 (K/L) 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K/L) 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要素丰度通过两国要素相对价格或要素总量相对比例确定。明显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商品。

以上所述的理论依据, 目的主要是说明,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得以兴旺根本原因。由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国外的知名品牌小至手机, 大至汽车大量的在中国设厂或委托中国的加工、代工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以手机为例,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 到2011年, 我国手机产量就已经达到11.3亿部;当年出口总量达到8.8亿部, 占全球出口量的近八成。可见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这13亿中国人的辛勤劳动, 换句话说来源于中国劳动力丰度上巨大的比较优势。

在劳动力丰富的中国, 制造业蓬勃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人们却逐渐发现原来的比较优势在不断缩小, 随着经济增长, 人们的工资水平提高, 原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不再低廉。2010年, 东莞大量外资逃离,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陆续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其次, 中国制造业虽然稳居世界第一位, 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多集中于产业链的末端, 使得中国制造业在艰难前行。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正当国人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引以为豪时, 近几年频频爆发的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饺、毒玩具、不合格的轮胎和水产品等“质量门”事件使“中国制造”的形象严重受损。同时, 全球贸易摩擦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大受害国的事实更使“中国制造”雪上加霜。此外, 以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首先, 低生产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曾经是“中国制造”的主要竞争利器, 也是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称号的最主要原因。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 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融资和环境成本的增加、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特别是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全面推行导致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水涨船高,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 致使“中国制造”的全球低生产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殆尽。数据表明,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仅高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两个经济相似度最高的竞争对手, 而且高于越南、孟加拉国等7个亚洲国家, 亚洲劳动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国, 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1/5。

其次,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 而进口的却大多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中国制造之所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并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严重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从国际视角看, 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 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0%~15%, 而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中兴等极少数公司可以达到5%的水平。2005—2010年, 作为中国制造业精英的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8%、2.29%、2.41%、2.13%、1.95%、2.03%, 连5%的一半都不到。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仅影响和制约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 导致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较少, 而且也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 难以紧随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

以上所述之“中国制造”的困境, 有来自内生性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也有来自外生性的技术因素 (生产效率) 以及产业链再分配的原因。但无论外生性的还是内生性的原因, 都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劳动比 (K/L) 在不断上升, 以致劳动力资源不再如从前的廉价;另一方面, 由于产业链的6+1原则 (“6”指的是:产品设计, 原料采购, 物流运输, 订单处理, 批发经营, 终端零售;“1”指的是:制造) , 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 但却利润最低。以苹果手机iphone5为例, 一部销售价格700美元的iphone5, 中国厂家供应的零部件成本只占到销售价格的3%, 即不足20美元。华泰联合证券的研究报告称:iphone产品的利润结构比列分布, 苹果就占了58.5%、日韩及其他国家的厂商占了10%, 而中国国内企业只有1.8的份额, 在ipad系列产品的利润分配也不过只有2%的水平。

三、“中国制造”如何摆脱困境

首先, 来自“比较优势”的变化。根据苹果公司最新公布的消息, 所有设在中国境内的苹果产品工厂或生产线, 将要撤回美国。这则新闻看似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寒冬, 但在此寒冬来临之际, 我们可以尝试在另外一个角度分析, 根据贸易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意味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可能由资源增加引起, 也可能由技术提高 (利用资源的效率) 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 相反进口产品的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贸易条件恶化, 对他国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改善本国贸易条件, 他国会受损。一国福利会随贸易条件的改善 (相对价格的提高) 而上升, 随贸易条件的恶化 (相对价格下降) 而下降。苹果公司的举措, 恰恰说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口偏向性的增长。苹果公司将生产线撤回美国, 其实质是将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生产移回美国, 苹果此举看似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打击, 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 贸易带来的福利效应大于其对制造业带来的负效应。从这个角度分析, 国人根本无需杞人忧天, 制造业的寒冬可能仅仅是一部分生产效率低下的制造商, 通过市场的自然调整, 其实是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更多技术及高附加值的成分。简单来说, 可能苹果手机那些低利润的整机组装生产线将转移至东南亚一些人均工资率更低的国家, 而“中国制造”则转型于苹果产品中更高端的通信设备, 屏幕技术等, 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转型。

其次, 随着经济增长, 国内的资本存量大幅上涨, 虽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本存量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但其总量却是不容忽视。根据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反映规模经济。国内的资本总量很大, 如果政府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有潜力、有新兴技术的某些产业进行干预与扶持, 将大量的资源投放在有限的新兴产业上,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将会对这些新兴产业产生规模经济, 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例如, 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国产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投放资源用于新兴的环保产品的开发及综合利用等。这些新技术的产业可能不会马上见效, 但由于国家拥有的资本总量巨大, 很容易形成合力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我国大量地引进外资, 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 类似海尔、华为、中兴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利用好对外投资, 从引进国外资本向引进国外技术再到利用国外环境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术转变。

综上所述, 在“比较优势”不断变化下的今天,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轮新的挑战, 如何在变革的环境中求生存, 是中国制造业未来三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 需要时间和实践去证明。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席勒:中国制造摆脱困境的三个开创[J].商界:评论, 2007 (11) .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8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通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出口额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12016.12亿美元, 增长了66.3倍。特别是入世后,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 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出口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我国出口额就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 达到12177.76美元。同时, 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前, 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0%以上, 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急剧增长, 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的49.6%增加到2009年的94.7%, 特别是2001年入世后,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1-2009年9年间,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由2397.6亿美元增长到11384.8亿美元, 增长了3.75倍。

虽然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以制成品替代了初级产品的出口, 形成了一定的比价优势, 但由于我国自身技术基础薄弱, 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等问题, 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无法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逼近, 我制造业用工荒不断出现, 加人民币不持续升值, 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正面临比较优势减弱的考验。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工业制成品附加值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我国工业制成品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偏低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9%、日本的4.38%和德国的5.55%。如果用增加值率来度量投入产出效益,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增加值率比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发达国家都低很多。即使与拉丁美洲、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国相比,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增加值率也没有优势, 如果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看, 美、日、德的工业制成品都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而根据郭田勇教授领导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8年的调研报告知, 我国近57%的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 28%的企业利润率在5%-10%之间, 只有9.57%的企业利润在10%-15%之间, 利润高于15%的只有5.45%的企业。可见,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并不是很显著, 尤其是产品附加值率低, 更加暴露出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趋向弱化。

2. 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门类虽然比较齐全, 但产业结构明显表现出轻型化的特征, 轻工纺织工业制成品、资源加工工业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制成品增加值的比重比较高, 而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制成品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等方面, 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优势都很弱。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反映出我国过分强调成本忽视技术优势的培养, 结果造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滞后、处于发展跟进状态。表1反应了从1991到2009年间的工业制成品平均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 (为了数据更直观, 把1991年到2009年分为三个时间段, 分别取平均数) ,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从135.20下降为55.78,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可能会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丧失。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3. 加工贸易优势正在弱化。

按贸易方式不同可以把贸易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是否弱化。为了较明显地总结出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 按五年一个周期 (最后一个周期不足五年) 对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变化进行平局统计分析 (表2) 。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 一般贸易的比重在1991到2000年这10年间下降了8.23个百分点, 在2006和2009年却略有上升, 但是比重依然没有超过50%。相应的, 加工贸易的比重在1996-2000年这个周期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随后五年里呈现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2006到2009年间下降幅度明显加快。这些数字共同表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且2005年以来呈加快趋势, 而一般贸易, 包括资本、技术密集的高科技工业制成品尚且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化分析

工业制成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是竞争优势, 所以一国出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 出口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类型在发生变化。本文将主要选取1991-1996年、1997-2002年和2003-2009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中的14大类出口商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分别计算出每六年间出口商品的平均值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用这二十年间比重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表3) 。

由表3可以看出, 1991-1996年间, 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年出口额为1272.95亿美元, 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纺织原料及制品和鞋帽等产品平均年出口额为440.37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34.59%。到1997-2002年间, 工业制成品平均年出口额为2397.60亿美元, 其中纺织原料及制品平均年出口额为498.36亿美元, 比重下降为20.79%, 净减少7.4个百分点。到2003-2009年间, 纺织类商品平均年出口额为1658.02亿美元, 比重下降为14.34%, 下降幅度为6.5个百分点, 虽然下降幅度小于1997年到2002年的下降幅度, 但是这说明我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说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1991-1996年间, 代表技术密集型的机器和电气设备平均出口额为276.67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21.73%。1997-2002年间则增加到平均年出口额为848.91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35.41%。2003-2009年间增加到平均年出口额为5288.15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45.73%, 20年出口额增长了19.2倍, 但其占总出口额增长幅度仅为24个百分点。这说明机器和电气设备出口基数小, 尽管出口额大幅增加, 但比重的提高幅度却不大。同时也表明机器、电气设备的出口和其它类型产品的出口是同步增加的, 所以这表明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是比较优势不是显著。

从1991年到2009年间,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中只有金属及其制品的比重有小幅度的上升。其他类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都在下降, 纺织原料及其制品的下降幅度最大, 大约下降了一半。其他行业下降幅度从大至小分别为:生皮和皮革制品、化学工业品、木材制品、宝石和贵金属制品、石膏、陶瓷和玻璃、塑料、橡胶制品、光学设备、木浆及纸制品, 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0、2.2、0.7、0.7、0.5、0.2、0.2、0.0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总体来看,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可以看出其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而技术密集的工业制成品如机器、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 尽管出口额有了大幅度增加, 但仍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四、我国工业制成品比价优势弱化的原因

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基础,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2007年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我国成本优势不断在弱化, 而目前在技术方面我们尚未形成比较优势。

1. 成本优势的弱化

(1) 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人力成本的优势一直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保障, 2001年以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的工资平均增长低于10%, 而企业利润平均增长是30%左右, 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的。这种优势在我国经济起步期是可行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可持续。如200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平均工资仅有729.2元, 到2008年平均水平就达到2016.0元, 短短的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的工资就上升了两倍多。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 劳动力成本提高就更是不可避免了。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工资的不断提升, 我国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 而且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 如2009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 而印度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0.51美元。照此发展趋势, 我国工人的工资增长可能会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利润完全消失, 也就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将彻底失去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2) 人民币升值。目前,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面临以低附加值为主, 利润薄, 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及汇率风险转嫁能力弱等问题。我国大部分加工制造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 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行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 如果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不变, 则以人民币计算的价格就会下降, 这将会进一步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事实上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利润正在被挤压, 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2007年以来, 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的通道, 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的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技术方面处于比较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张, 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按照国际标准分类, 在22个大类中, 我国工业制成品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15个大类名列前三,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但是以机器、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等高端工业制成品为代表的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却不具有很强竞争优势, 技术的劣势成了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发展的瓶颈。

(1) 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发展历程短, 基础薄弱, 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人力难以满足, 所以我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本身不具有技术优势, 而且这种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表3也说明了我国的技术密集的工业制成品尽管出口额从1991年以来有了大幅度增加, 但其占我国出口份额的比重不是很大, 不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 长期以来, 我国不得不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技术, 使得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陷入技术引进的依赖, 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利润一直很低,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如我国出口的产品, 很多100%是我国制造, 却只能获得10%或更少的利润。同时我国研发投入和转化不足, 造成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来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如2009年我国R&D (研究与开发) 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目前, 虽然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有自主研发的愿望, 但是由于长期对外来技术形成依赖, 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在技术方面依然处于比较劣势。

我国工业制成品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弱化, 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尚未形成, 这就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整体正在减弱。因此, 我国工业制成品要获得持续发展, 仅仅利用“干中学”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不太可行的,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同时也要认识到, 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 但与技术优势相比, 目前仍具有相对优势, 完全抛弃成本优势也是不明智的, 必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工业制成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出口结构变化的视角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尽管出口额大幅度的增加, 但比较优势依然不是很显著。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出口

参考文献

[1]陈昊.中国对外贸易是否面临比较优势陷阱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7) .

[2]贾杉, 甘子夏.比较优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992-2007[J].统计与决策2009, (02) .

[3]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8, (11) .

[4]Guzin Erlat, Haluk Erlat.Do Turkish Exports Have a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European UnionMarket, 1990-2000[J].Topics in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African Economies, Electronic Journal, 2005, 8 (7) .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9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一种竞争体系, 它不应当是由单一要素构成, 而应当是一个要素的集合, 这些核心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融通, 相互协调与互促发展的作用。因此,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应当是一个完善的竞争要素体系, 依靠这个竞争体系, 企业就能够在提高品牌质量、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功能、扩展品牌市场、迅速增加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确定强势竞争能力和地位。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

我们只要简单地分析一下世界500强企业, 就会发现几乎无一不是在技术决窍、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顾客服务等等方面都具有核心竟争力。而核心竟争力正是这些企业在战略上的核心竟争优势, 这种战略上的核心竟争优势使其在所属产业内取得巨大成功, 成为市场上大超级明星企业。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类型

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认为, 不管一个企业在结构上有没有竟争优势, 只要它在少数技能或者知识领域出类拔萃, 就可以实现成功, 这少数出类拔萃的技能或知识就是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内容。从这个意义出发, 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 企业的市场渠道能力。指推动企业更加接近消费者或市场的能力, 主要包括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分销渠道、后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能力;第二, 企业的整合能力。指使企业更快、更加灵活地或更加优质地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质量、产品周期和即时生产与库存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第三, 企业的功能性能力。指企业通过提供具有差异性功能的产品或服务, 为消费者创造差异性价值的能力。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显指标内容

在实际理论与实践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其具体的内容和指标。近些年来, 以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理论界公认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而且企业围绕企业创新能力, 还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成为企业发展核心要素, 具体来说它们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 创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在企业竞争力是先决核心要素, 它决定产品的功能性、独特性和尖端性。具有较高技术创新的企业产品, 其产品在市场中能够做到独一无二或世界顶尖水平, 这种独占的技术地位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和客源, 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是企业发展的最为核心的资源要素。

第二, 创新型的人才。人才是生产力最为活跃的要素, 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的人才, 才能使得企业的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活动、市场开拓走到市场的潮头, 才能领新企业的发展。因此, 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是较为关键和重要内容。

第三, 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产品研发中的社会价值、人为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多方面内涵和内容。企业建立起了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凝聚员工力量的文化, 企业就能具有坚强的发展后盾和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就有了容易让社会认可, 引起消费者功能的契机;有了文化的内涵, 就能播撒企业文明的种子, 形成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中的软实力重要内容。

第四, 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是区别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产品的明显标志, 是能够彰显企业及其产品特色、价值、影响力的重要符号。企业品牌以商标为标示, 以文化内涵、产品功能为扩展力, 以实体的产品使用为载体, 形成对广大客源市场的影响, 推动消费群体的对其良好的认知和美誉度的认可。因此, 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决定消费群体的直接消费和认可。

第五, 企业的资金、资产和融资能力。企业的资金、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硬实力, 它是企业软实力如技术要素、人才要素、文化要素和品牌要素的基础。没有资金和资产的企业, 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企业的发展就会没有条件, 市场竞争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 企业的筹资能力也是一种硬实力, 它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变化中的应急能力, 对于防范企业风险, 抵御市场风云发生了重要作用。因此说企业的资金、资产和融资能力是其他软实力竞争要素的物质基础, 是其他竞争要素的前提条件。

第六, 企业的经营战略与策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是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方向, 是企业实施经营发展的方案、步骤和措施,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参与竞争的效果, 决定企业应对市场的成效。是否有前瞻性的眼光谋划企业发展, 制定发展战略、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是企业应对市场发展的关键。

第七, 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实现销售价值的要素。它包括市场渠道、营销队伍、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等内容。市场营销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成本的关键, 直接影响企业产品是否能够顺利、有价值地推向市场。因此, 企业都就将营销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在企业发展要素中, 并不是任何因素都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些鲜明的基本特征。

3.1 价值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和客户带来价值。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因此,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创造消费者价值的能力。核心竞争力通过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来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 比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2) 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差异和成本差异方面具有核心地位, 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可以使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 同时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 (3) 利用机会或抵抗危机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使企业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中比竞争对手更好的利用或抵抗危机, 是一种宗合的和动态的竞争力。

3.2 关键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 对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具有最重要的贡献。核心竞争力具有支持多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潜能, 它既是联系企业现有各种业务的“底盘”, 也是开展新业务的“发动机”, 使企业拥有进入其他市场的潜力。事实上, 选择侧重于一两项具体竞争力, 并不能消除规模或范围的劣势, 也不能弥补其他领域的不足。要想通过核心竞争力导向型的战略取胜, 该核心竞争力必须比该行业相关的所有战略因素都更为重要, 比结构性优势或者获取廉价资源的能力就属于这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3 独特而稀缺性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同寻常的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体现在其相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更加优越。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对手的竞争力不仅是超出, 而且是远远的超出。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经营效率之间的差异。这种独特性同时也表明核心竞争力是稀缺的, 很难形成的, 而且形成后其他对手很难模仿。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也表明其他一般性能力所等效替代, 从而能支持企业实施与众不同的战略并取得竞争优势。

3.4 不可模仿性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模仿。竞争对手在仿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会面临成本劣势, 这使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有了持续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难以模仿, 主要原因是存在模仿障碍, 使其他竞争企业望而却步, 从而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3.5隐蔽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也会表现在企业的独特技术、操作技能、诀窍、以及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其内容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直接描述, 因而可能会是一种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对于外界甚至企业自身都是模糊的, 常常隐藏于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和企业技术流程中, 并且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手中。

参考文献

[1]赵经彻.打造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3, (2) .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10

人们越来越注重拥有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膨胀, 家居装修的市场容量急剧扩大, 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透露, 目前家装市场已经达到5 5 0 0亿元, 并且每年以2 0%的速度持续增长, 预计到今年年底可达到6000亿元到6500亿元的规模, 从业人员有1200万人。家装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门槛, 导致这一行业内竞争激烈, 其中不乏某些短视的企业混水摸鱼, 以次充好, 欺骗顾客。据中消协统计, 2003年房屋装修建材投诉比例高达36.6%, 这使整个行业信誉度偏低。

对一些有雄心的企业来说, 混乱的局面, 巨大的市场正是进入这一行业的绝好机会, 对无数提心吊胆的消费者来说, 谁先做出品牌, 谁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就可以在这一行业独领风骚, 切走最大最肥美的蛋糕。

在以某地市场为例:“游击队”力压正规军。“游击队”主要以本地和安徽地区为主, 在本地区大多有几年根基, 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虽无法提供品质保证, 但做某些做活实在的装修小队大多数已有一定的口碑, 在亲友的推荐和顾客自身的实地观察下, 不少对价格敏感的顾客还是会选择这些“游击队”。但这些“游击队”无营业执照, 在完工后消费者发现问题无法找到相关法人投诉索赔, 所以这些顾客一般会全程监督。对一些收入不高但却有空闲时间的顾客来说, 这种“游击队”在装修质量上的瑕疵能够被其低价所抵消, 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和“游击队”相比, “正规军”要交税, 要雇用设计人员, 要聘请业务员, 成本偏高。在相同的收益率下价格比“游击队”要高一些。但在本地区的几家家装公司中, 没有一家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 在质量承诺方面又没有真正的让顾客放心。对顾客而言, 这些家装公司价格偏高, 在装潢质量上又无法预知, 质量出现困难能否方便足额得到索赔也是个求知数, 顾客购买的心理阻力较大。现在本地几家家装公司主要靠老练的业务员与顾客交流, 在互动中“引诱”顾客与公司签单。根据正规军在设计、质量上的优势, 其目标市场应该是对价格不太敏感, 但对家居的设计水平和装潢质量十分挑剔的顾客群。随着房价的大幅攀升, 能买得起商品房的人大多有正式的工作, 家境殷实, 大多数顾客还受过良好教育, 生活的品味和要求较高, 这部分人由于工作时间固定, 不太可能对装修全程监督。

商品房市场如此火爆, 本地的几家正规的家装公司市场份额却并不大, 大部分家装工程还落在游击队手中, 这不能不引起管理者的沉思。

以本地区地区一家中等规模的装修公司为例, 该公司是集设计、装饰、监理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企业, 正取得建筑装饰三级和室内装饰乙级资质等级证书, 公司还参照国家规定的有关装饰施工流程规范和江苏省《住宅装饰质量》质量等内容, 结合实际特制定了公司家装工程的“企业标准”, 使广大业主能自己掌握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公司还声明能确保透明、两个保修、终生维修的服务, 公司的施工队伍来自苏州, 施工员均有上岗证且施工队伍做工精细, 比本地区和安徽地区的施工队伍有明显的优势, 已有一定的口碑。

虽然这家公司在本地区业务发展迅速, 但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家装行业发展速度比, 还是相对落后。公司的潜力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企业如果能找到制约本身发展的瓶颈, 则必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现对该公司发展瓶颈分析如下:

1. 公司的设计能力本是公司的一个很大的卖点, 个性独特、

大方简洁、易于清洁而又造价适中的设计, 本是对居家装饰有一家品味的中高收入工薪阶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因素。但公司的设计师是刚刚毕业的中专生, 在经验和学识上略逊一筹, 设计质量不够高, 且无法与顾客有效沟通, 让顾客理解他的设计思路。此外, 业主大多虽受到良好教育, 但却很难看懂装潢的平面图, 公司的设计上的优势无从表现, 无法和“游击队”拉开差距, 导致潜在顾客流失。

解决方案: (1) 解聘低水平的设计师。 (2) 为了得到高水平的设计又尽量降低成本, 公司可把设计外包给有经验的设计人员用兼职方式, 这些设计人员大多有正式而稳定的工作, 业余时间捞外快, 在外包价格谈判中易占上风。 (3) 以效果图代替设计图, 让顾客形象理解设计风格, 沟通容易。但这对设计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人才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2. 诚信表达有障碍。公司的规定没有能够让顾客在施工之前

相信无原材料价格和施工质量上的欺诈问题, 而且施工完成后如出现质量问题如何能快速、方便、足额的得到赔偿。这使顾客在选择该家公司后同样没有安全感。同样需要花时间打听原材料的行价和全程监督, 其诚信上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而其价格又比“游击队”偏高, 等于把顾客赶到“游击队”那边去。

解决方案:服务赔偿有效承诺。公司应能够用清晰简明的语言界定其承诺的标准, 以有效的手段让顾客相信其承诺的严肃性, 而不是引诱顾客签单的表面文章, 给顾客一颗定心丸。顾客一旦相信企业赔偿承诺的有效性, 顾客也就可以相信企业必然会尽心尽力的把施工搞好, 且不会利用企业对装修工程的知识优势来欺骗顾客, 采用一些施工队常用的以次充好, 在隐蔽工程上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因为顾客相信一旦查出企业欺诈, 在承诺有效前提下, 企业会付出大笔赔偿, 欺诈行为得不偿失, 且砸了自己的牌子, 所以企业必然会采用诚信经营。综上所述, 服务赔偿承诺是建立企业和顾客之间信任的最重要工具, 在欺诈猖獗的家装市场上, 一旦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了这种信任, 企业就会吸引大量的潜在顾客, 实现业务的快速腾飞。

3. 价格偏高, 虽然该公司的目标顾客群对价格不太敏感, 但

价格也是顾客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价格比游击队高太多, 会让顾客有吃亏感, 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愿。同时价格竞争也是企业能够在一个其它正规家装公司的竞争中最重要的制胜手段, 企业如果能最大幅度的降低成本, 必将打造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的地位不可动摇。

解决方案: (1) 众所周知, 家装公司的固定投入不大, 成本主要由人力资本构成。从该公司的现状来看, 公司采用高耸型管理组织架构, 成本高昂且冗员太多, 工作量不饱和。员工上下班不准时, 上班时无事干, 喝茶聊天等现象很严重, 导致成本上升, 组织内工作气氛恶化, 服务质量下降, 且对客户的服务要求兑现不准时。所以公司当务之急, 必须采取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尽可能精减员工,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 激励员工高质高效的工作, 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2) 乘着家装市场的快速膨胀, 采用低价策略, 迅速占领市场, 扩大规模, 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得利润;同时打响知名度, 并建立良好口碑, 以利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在企业规模扩大后, 企业的材料采购量增加, 企业与供应商谈判能力加强, 可以压低采购价格, 导致施工成本的下降, 用进一步降价把下降的成本回馈给顾客, 继续扩大规模进入良性循环, 直到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价格优势, 最终获得比行业平均利润率更多的利润。

总结:从现状看, 该公司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对目标市场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认识不清, 没能采取有效的营销攻势。公司目前的业务强烈地依赖业务员的推销。由于公司的营销战略的缺陷, 使前线业务员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公司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际上, 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今天, 公司营销上的瓶颈正在使公司]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市场良机。

摘要:根据现在装修市场混乱无序的现状, 和市场容量较大的特点, 提出乱中制胜的战略营销规划。首先紧紧依托诚信表达, 规范经营, 从而赢得消费者信赖, 和其他企业相区分。其次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变化的核心优势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17-01

1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环境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城市广播电视台现在所面临的来自几个方面的主要竞争压力。

1.1来自中央台的压力。

中央电视台式是我国唯一具有垄断性质的电视台,它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任何电视台都不能比拟的。中央電视台的节目现在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节目,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题材事件的报道上中央台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除此之外,中央台还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广电人才,许多地方电视台的优秀广电人才都被中央台招致麾下。而在覆盖率上的优势使得几乎每一个城市电视台都会受到中央台的挤压。

1.2来自上星台、省台的压力。

目前,每个省级台都有一套上星的节目,而且“走向全国”是他们共同的口号和目标。江苏卫视“情感天下”、广东卫视“财富特色”、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等等一些个性化的特征使得卫视的节目做得越来越好,从而进一步占领本地的收视份额.

1.3来自新媒体的压力。

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1.8%。现在,许多的年轻人不看电视,只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看视频。

1.4来自平面媒体的压力。

传统平面媒体的报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统计,电视台广告的收入年增幅低于其它的任何媒体。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电视的广告市场份额都占到了40%左右,而我国的电视广告份额仅有25%左右。

1.5来自广播电台的压力。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广播电台的广告创收都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近来保持了上升的势头。这与城市受众汽车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广电媒体的同行。广播电台对城市广告市场的分割肯定会对城市电视台产生影响。

2城市广播电视自身优势分析

下面就针对前面提到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城市广播电视自身的优势。

2.1以小巧、特色、廉价取胜

2.1.1城市台应该避免贪大求全、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大台风范”,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与实际生活贴得最近与群众有很强亲和力这一独特优势,将精力放在区域特色的建设上,把发掘当地人文历史文化融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拍出有价值的新闻,办出有特色的节目,这样才能占得当地的市场和受众。

2.1.2广告收费标准。中央台和省台的覆盖率虽然高,但其成本开支也同样有增无减。因此,它们对于广告的收费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这便使得一些过去只在省台区域内做广告的中小客户对其收费标准望而却步,以至于不得不化整为零,将目光投到各个城市的广播电视台。

2.1.3节目资源。城市电视台所在地区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民数风情以及人文景观都成为了其便利的重要电视资源财富。虽然其它电视台同样有摄制的权力,但成本高和时间紧使得其摄制的节目浮光掠影,挖掘不深。因此城市台在节目资源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体制、信任、快捷取胜(相对于新媒体)

第一,权威性。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互动等优势,但因为时效性较高,其信息的真实性就免不了有些误差,也必然不能完整的了解信息,由于互动式的传播方式,其权威性肯定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而电视则不同,虽然电视近年来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但是电视上的娱乐也是有原则和方向的。长期以来受众已经习惯性的依赖于电视来得到事实的真相。这种长期的受众信任,新媒体是做不到的。

第二,媒体运营。首先,在市场的占有上,电视媒体受国家的政策保护,因此能有稳定而且比较丰厚的收益,然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的收益则周期长,回收慢,广告的效果也具有不可预测性,风险较大。其次,在内容上,电视媒体的播出内容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而新媒体的内容则鱼龙混杂,自发性较强,在运营上也更加的复杂和繁琐。最后,在管理上,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已经拥有了非常成熟的管理机构和机制,而网站上的管理则是资源复杂,目标分散,难以确定统一顺畅的运营机制。

第三,资源占有。电视媒体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稳定的接受人群。而且,每当重要节日或事件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准时的关注电视,而不是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媒体。

2.2以时效、丰富、立体取胜(相对于平面媒体和广播电台)

2.2.1传播时效性。相对于报纸等平面媒体而言,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时效性更强。比如春晚和一些体育比赛节目,都会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播出,这就使得观众了解的信息更加富有动态的新鲜感。

2.2.2信息丰富性。首先,报纸是一种以纸张为载体,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的媒体,而广播电台则是纯粹的以电波为载体,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体。两者相比与电视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视觉冲击力的欠缺,而且这个缺陷无法填补。相比与报纸和广播,电视是一种集声、光、电于一体,汇编、演、导于一身,聚眼耳脑于一瞬,给受众带来全方位刺激感受的媒体。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结合所传播的信息,更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而且还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3以人为本,构建核心竞争力

对于城市广播电视台来说,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认真解决主要矛盾——品牌打造。而品牌打造的动因和前提在于人才培养,所以人才培养才是城市电视台所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现代管理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集合能力,是团队内部不同能力的集成组合.因此,城市广播电视台要想构建稳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观,在培养独特性、专一性人才方面加以努力,并且最终达到不可替代的高度。一个电视台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所擅之技,并且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其优势才能最大化的转化为竞争力。

4结束语

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2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什么?如何通过管理创新, 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在5月10日召开的直属党委负责人会议上,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傅成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诠释, 要求发挥好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五个作用”, 实现“六个转化”, 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傅成玉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中有一个特色, “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即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创新, 在我国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起了根本性作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引进西方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的做法, 并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进行管理创新, 对增强企业竞争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石化作为中央企业, 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代表, 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必须既要学习西方管理理念和经验, 又要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 进行独特的管理创新。

傅成玉说, 国有企业每个员工的工作都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相关。以高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国家和民族尽责任、作奉献, 是国有企业和西方企业最不同的地方, 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来关心人、教育人、凝聚人和提高人, 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国有企业负责任、讲奉献这一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傅成玉说, 必须在决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五个作用”, 即充分发挥党组在重大决策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中坚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进人物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保障作用。

傅成玉说, 要发挥好上述五个作用, 党员领导干部要注意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官僚主义, 脱离群众;二是形式主义, 脱离实际。企业党组织要把中央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要结合企业实际, 打造以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柱的干部队伍;二是要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三是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四是要讲党内民主, 形成民主集中的好氛围。

傅成玉强调, 要通过党组织的“五个作用”, 实现“六个转化”:一是把党的理想信念, 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 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二是把党的方针政策, 通过企业战略规划及实施, 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三是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通过企业党建工作创新, 转化为企业的领导力;四是把党的作风建设, 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 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五是把党员的先进标准, 通过企业先进典型及形象塑造, 转化为企业的带动力;六是把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 通过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创造力。

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王作然主持会议, 要求贯彻落实傅成玉讲话精神, 统一思想, 坚持创新, 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将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