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的变化规律(共12篇)
月相的变化规律 篇1
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娥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从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周期平均约为29.53天。
月相的变化规律 篇2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 下半月再由圆到缺;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太阳照射、月球在围绕地球逆时针公转有关。但对于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变化关系, 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对月球、月球的运动及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看到过月亮不尽相同的样子, 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大部分学生知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但至于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则并不十分清楚, 所以前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学习很重要 (根据本次活动的实际情况,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课前谈话进行铺垫) 。
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 所以教材安排了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观察月相, 记录月相的形状及在天空中的位置、时间和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设计思考】模拟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假设性规律, 还是在探究月相的成因?实际上, 教材设计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 不仅仅是验证月相变化的规律, 更是希望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期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效达成以下目标:知道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 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与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太阳照射和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公转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尝试合理解释月相变化成因, 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
(2) 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成因形成较稳固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模拟月相变化, 尝试对月相有规律变化的成因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认识月相有规律地变化的原因:月球公转位置发生变化, 而月球本身不发光, 使地球上的我们看到不同的月相。
【教学准备】排球两个, 典型月相卡片12套, 月相模拟套件12个, 记录表每组两份, 课件。
【教学过程】月相变化
附1:知识储备: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球绕地球逆时针公转, 周期约为1个月。
月相:月球圆缺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形状。
月相变化规律:缺→圆→缺;亮面先朝左, 再朝右。
月相的变化规律 篇3
下面是有关高中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适宜于创设适当情境,由师生共同开展探究学习的实际案例。
相关知识点: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器材备品:地球仪一个;30W红色白炽灯泡一个;AC220V教室电源插座、灯座、导线、插头一套;白色乒乓球一个;曲别针两个;碳素墨水一瓶;毛笔一支。
具体操作步骤:
1.制作月球仪:用毛笔蘸墨水将乒乓球涂黑一半,拉直曲别针并插入乒乓球(注:在黑白交界处)以方便拿起为宜。
2.点燃太阳:连接电路并接通电源,使灯泡正常发光。
3.分组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四个课题小组,分别研究和讨论四个特殊位置的月相成因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由每位组长代表公布本组课题研究结果并阐述分析过程。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见如下简略表格)。
课堂教学演示示意草图(后附):
本课设计,以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为出发点,探究性研究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如此设计教学,创设了一个十分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发散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中学)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篇4
这课的科学概念是: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课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课前我没有让学生观察月相,记录月相的变化。因此,我只好照本宣书的让学生看看书、看看录象,大概的讲讲月相的变化,完成同步探究的习题。
这种课上得十分的空洞,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对月球的观察活动从准备到结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指导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这是学生观察前的第一次集中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对于月球的位置变化,学生多少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个时候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音、文、图、像并茂的特点,把观察的方法,参照物的选择、怎样记录、观察时间的确定等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2、学生自主观察。
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的重要阶段。对待学生的实践动,老师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知识水平等因素,把它们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并选出观察组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进一步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
首先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这几天观察的收获,对各组的表现都要积极肯定,促使其研究热情能保持到底,然后对观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掌握方法。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在观察月球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收获?月亮的“脸”是不是偷偷地在改变?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月球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讲解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由于有了前段时间观察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研讨探究计划,进行观察。但是提醒学生观察、记录月相变化时应注意:观察要按农历日期进行,每隔5天左右观察一次,农历二十以后,可改在早晨观察,要及时作好记录。同时,月球位置的观察也要善始善终,坚持记录。
4、总结观察成果,形成规律性认识。
经过长大一个月的观察实践,学生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信息的搜集,只是完成了科学观察活动的一半。由于学生观察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察记录。科学探究的另一半是善于归纳、总结、整理信息以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月相的变化规律 篇5
(活动一:左右手指示东、西方向)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用举手指示方向。我们先练习:举左、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举左右手示意)师:东、西方向也用左、右手指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举左右手表示东、西方向)师:现在的东、西方向,与看地图的方向一致吗? 生:不一致
(引导转到与地图一致的方向,朝北)师:哪里是东?哪里是西?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举左右手表示东、西方向)
评析:课前用左右手指示东、西方向的练习是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姚伟国老师主要想给学生渗透当你处的位置不一样时,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观察月相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纸盒)师:(出示一个盒子)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正对的同学,你们看一下:你观察到的盒子是什么形状的?两边的同学看一下,你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对盒子的学生汇报)我看到了长方形。生:(前面、边上的学生汇报)我看到的是正方形。师:后面的同学呢?
生:看过来有两个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师:如果站起来呢? 生:有三个面。
师:同样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姚伟国老师的用心良苦。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老师从实际出发,用看得到,摸得着的纸盒子做实验,学生亲眼所见,理解起来自然毫不费力。这个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后面的月相模拟实验做铺垫——站在地球上,从不同的角度看月球,形状是不一样的。抛砖引玉,触类旁通,不得不为教学的设计精妙喝彩。
二、上课实录
(一)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对于月球,你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
师:如果老师当地球,你会怎么转动?请你上来演示。生:(学生边演示边说)逆时针方向的,绕着地球转动。师:他刚才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师:它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生:29.5天。
师:我们地球上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我们在农历有时间。比如:八月十五„„那么在宇宙中,物体能否被全部照亮?能够照亮多少? 生:不能,只能照亮一半。(教师板书:圆,写上地球,一次放上月球公转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画上太阳光)师:哪半个月球会被照亮? 生:右边的一半。师:(出示一半涂成黑色的篮球):为什么我要把一半涂成黑色? 生:因为一半是照亮的。师:看教室的后面墙上,(学生看到:墙上已经贴上一个大大的太阳了)现在,姚老师当地球,你能不能来转一圈?(师生一起演示)师:在宇宙中是这样半个亮半个暗的,那么在地球上看月亮,是不是也是这样半个亮半个暗的? 生:不是。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看过怎样的月球?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有时候像一根香蕉一样。生:有时像圆圆的皮球的形状。
生:有时细得像一根线一样的(教师追问:弯的还是直的?)弯的。(继续追问更像什么)像一把镰刀。
生:有时还有像咬掉一口的月亮。(教师追问:你是什么时候看到的?)生:(学生沉默,答不上来时间)
师:月亮在圆圈变化的形状,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板书:月相)“相”就是相貌的意思。月相就是——月亮的相貌。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月相,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纸片,能不能把你看到过的月相剪下来,同时思考一下:什么时候看到的?(小组活动:利用黄色的圆纸片剪月相:上半月的月相)
(教师请已经剪好的同学,把月相按照初一到十五的顺序帖到黑板上,每组来一位同学。学生在教师准备的黑纸上贴月相,上面写有初
一、初二至十五的时间,学生从右往左贴,从初一到十五,最后成一个半圆)师:看了这些月相,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是慢慢圆起来,后来把缺口补起来。师:你们同意上面同学的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十一的时候有往外的,有往里面的(注:黑板上出现两张月相图)
师:我们怎么描述呢?这里的亮面在右,现在我们朝南坐的话就是朝西,但是有一个例外是朝东的。
生:在十一那天,左面的那一块是往外的,但后来是往里的 你的意思是什么?
师:初一到初九,这是我们平时是看得到的。初十以后,就不能肯定了,因为他们吵起来了(注:黑板上初十和十一都各有两张月相图,即学生有两种意见)(教师梳理信息,提出问题)亮面的朝向、缺口的变化
评析:在上《月相变化》这一课前,学生多多少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和经验,但比较零散,系统性、结构性都不强。因此,老师在教学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整理已有的间接认识,通过“师生互动演示月球公转”,画“月球运动示意图”活动,让学生对“月球公转”、“月球始终有半个被太阳照亮,并面朝太阳”加深理解。
而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剪你看到的月亮”活动,并让学生把减的月亮按照初一到十五的时间顺序贴在黑色的卡纸上。学生们分工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张月亮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图,却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月亮的亮面朝向哪边?其二:缺口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并且黑板上出现了两组矛盾的结果。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二)讨论研究,设计实验 师:你们准备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研究这个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做实验,照射变化。师:这种实验,我们叫什么实验
生:模拟实验,找一个东西代替月球、一个东西代替太阳,那么谁当地球呢? 生:老师。师:每一个同学都要当一回地球,因为今天是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相。怎么做实验?请大家看看这幅图,或许对你们有很大的启发(黑板上板书的宇宙中看月亮的、上有一半亮一般暗的图)一会教室里的舞台大灯当太阳,一个半黑半百的小球当月亮,月亮绕着人旋转。地球上的人把看到的亮的部分记录下来。
(教室里灯灭,舞台探照灯亮起)确定太阳的位置,一个同学当地球,一个同学当月亮,其他同学监督他们有没有按照要求来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这里的模拟实验重点是围绕月相的变化规律来探究的,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对于小学来说都很高,课后评课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提出:实验过程指导不够细致和到位,比如是否应该划定学生模拟月球公转的路径。在实验过程中的确也发现了个别实验小组实验操作很不规范,同一组里当月球的学生模拟月球公转的轨道大相径庭。有老师课后建议实验是否可以固定几个观察的点,比如固定的四个或八个方向,这些建议都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模拟实验,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实验材料、场地的限制,要想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确任务艰巨。
(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生:1号位置的月亮,全部都是黑的。(教师画阴影)生:2号位置一半黑一半白,右白左黑。生:3号位置全部是白色的。生:4号位置左黑右白。
师:这里的哪个位置日期是可以确定? 生:3号位置是十五。生:1号位置是初一。
师:刚才贴出来的月相,与我们模拟出来的月亮,是否完全一致?哪一个可以推翻掉?(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去掉例外的那两个月相图)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朝向的问题。是否都明白了,接下来再做一遍从初一到十五的变化,重点观察缺口的变化。(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我们的发现:十二十三十四都是呈柠檬形的,而且是越来越大。
师:你能把这几个月相剪下来吗?(学生剪月相后贴出来,教师撤下3个学生不赞成的月相图片)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也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亮面的朝向,另一个是缺口。(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从十五以后,从3号到1号的位置也是柠檬形的。师:和你们的观察发现符合吗? 生:符合。
评析:学生模拟实验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实际上这里老师一共组织了两次模拟实验,一次是老师这里选取了四个最为明显的位置作为汇报和交流的依据,第二次是为了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图又让学生做了一次实验,数据的获得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学生在模拟实验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老师始终融入学生的实验中,处处给予指导,深入浅出,实验圆满成功。
(四)检验结论,走向实践
师:刚才我们通过模式实验观察了„„,那么和生活中的月相变化是不是一致的?有没有观察过月相的? 生:(无人举手,沉默)
师:如果课外去观察月相的话,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今天是农历二十。接下去的二十一二是二,你们估计是哪一个形状?
准备什么时候去看?傍晚还是早上起来?老师建议:上半月的月相,傍晚时看,朝那个方向看?(教师在学生贴的月相图上指示东、南、西)怎么记月相?如果是画的话,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来,打上阴影。相信同学们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发现更多。
我的思考: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月相的变化》这一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知识的教学在初中和高中都有涉及,科学老师如果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知识,自己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本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学生只要了解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能激发他们对月相变化产生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二、模拟实验的设计技巧
听了姚伟国老师《月相变化》一课,使我受益匪浅,什么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姚老师的课上很好的诠释了模拟实验的方法。
月相的变化规律 篇6
1.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准备】排球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直径140cm硬纸板、8张10*5cm硬纸板、大号油性笔、学生人手一个圆球(一半黑,一半白)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可让一个学生朗读)
2.师:真美的意境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这位作者的笔下,月亮是圆圆的,可是我听到一首歌,歌名却叫《弯弯的月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弯的„„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其实古人也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有词为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课件出示)
师:古人只是发现了月相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而今天我们就从表象深入本质,从科学的角度探究月亮背后隐藏的奥秘。(板书:弯弯的月亮)
师:这些图片很好的诠释了“月有阴晴圆缺”这一诗句。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的部分,就叫月相。对于月相的各种变化,你想探究什么?(小组讨论)师:我们先来研究月相形成的原因。首先请出今天的主角——月球。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你们的疑问。月亮不是亮的吗?(引出太阳)生: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他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一)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动手把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有的象镰刀,有的象圆盘,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现月亮图片,学生观察圆缺变化)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月相定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天黑夜形成原因?学生回答
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二、实验探究
(一)演示实验
1、多媒体出示太阳图片代表太阳,2、请8位同学上来表示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同学站在内圆圈的8个点上,即表示月球运行轨道的8个观察点,(0度角、45度角、90度角、135度角、180度角、225度角、270度角、315度角和360度角),圆形泡沫纸的1号点要正对着太阳照射来的方向,并且要求面朝圆外,正视前方。
3、每人发一张蓝色泡沫纸
4、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的排球当作月球,白色部分代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黑色部分代表没被太阳照到的部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方向?学生回答。
月球绕着地球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运动方向都是逆时针的。教师拿着这个月球,绕圆形泡沫纸运动,排球的白色一面要始终朝着太阳,8位观察者要正视前方观察月球经过时看到的白色部分,把月球经过其前面时看到的白色部分的形状,用粉笔描画在发给他们的一张蓝色长方形泡沫纸上。
5、验结束后,按照序号顺序,将8张长方形泡沫纸贴在黑板上(多媒体出现左东右西示意图)。学生从中能认识到一个月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找出十五的月相)。
1、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2、上半月,月 亮的西半面亮(右)。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左)。
(二)课件演示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说明:
1、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下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2、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
3、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西面(右面)露出了一部分。
4、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
6、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
7、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
8、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
9、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
10、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
11、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全黑的。
(三)分组实验
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多媒体课件出示)
1、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
2、拿着双色的小球,分别站到1-8的位置上。
3、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左东右西)。
4、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5、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6、做完实验后可以同位交流一下。
学生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
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月球有圆缺的变化。(板书)(三)﹑结束语
师:引出古人的诗词中饱含着对月亮的情感的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宇宙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地球是相对静止的,坐地日行八万里。
(四)拓展延伸
教师讲述:茫茫宇宙,众多星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那些影响”下节课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板书 17
弯弯的月亮
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
原因:
1、月亮地球位置变化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篇7
塔耳小学
陈大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一、复习导入; 列竖式计算
126×13=
126×26= 口算;
(1)6×2=
(2)20×4=
6×20=
10×4=
6×200=
5×4=
二、探究新知;
1、观察这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
5×4=20;
第(1)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积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第(1)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2、观察第(2)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
5×4=20;
第(2)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积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第(2)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积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总结规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
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三、知识运用
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12×3=
48×5=
8×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4×5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知道什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五、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00平方米,宽是8米,扩建后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第54页练习九,第1题、第4题。
第55页练习九,第10题。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材分析
1、在乘法运算中记得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不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学情分析
(一)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并已经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初步具有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尝试和体验。
(二)已有的经验
1、生活经验:对于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跟着乘(或除以)几的规律生活中较常见,学生也粗略地接触过此类实际问题,有过解决此类问题的尝试。
2、学习经验: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一些口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初步具有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体验,并有过这方面的尝试。
(三)可能的学习困难
1、学习动力方面:学生对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或数字的变化感兴趣,但对抽象的规律难以发现、概括、归纳,难以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表达出来。
2、探索能力方面:学生的能力差异客观存在,一部分同学能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归纳规律时,可能是就题说题,难以用数学语言简洁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引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热情,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学习的快乐。教学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了概括总结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一)为学生创设一连串能激起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情境,并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想。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然后,出示两组口算题,让学困生口算出得数并抽样说出算理。之后,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两组题,分别把第二组题、第三组题同第一组比,看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从而进行探究新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导入了新课。并且问题的设计偏向于学困生,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有意识地创设了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好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教育氛围,让他们时刻充满着兴趣。把传统的教师“讲数学”变成了学生“做数学”的活动,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让他们笑着去学习,使他们喜欢学习,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存在改进的地方:
1、对中差生的指导不足。由于本课例的例题较为容易,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对思维慢一些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会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解题速度。
英语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律 篇8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
如: book---books,boys
2、以s,x,sh,ch, 结尾,加es
如:bus---buses,box---boxes,watch---watches, peach---peaches,brush---brushes,3、以o结尾的词,有些加es,有些加s
如:tomato---tomatoes,potato---potatoes
mango---mangoes,photo---photos , piano---pianos, zoo---zoos,taro---taros,taro---taros
4、以f或fe结尾的, 把f或fe变为v, 加es.如:leaf---leaves,knife---knives,wolf---wolves, shelf---shelves,5、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把y变为i,再加es, 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直接加s 如:family---families,lady---ladies,story---stories study---studies,6、不变的
Chinese
sheep
fish
deer
7、特殊的变化方式
如: mouse---mice, 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 child---children,儿歌巧计: 鹅goose的牙tooth和脚foot, oo变ee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10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老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生交流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老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按照先学后教进行学习了?在于主任的及时点拨下,我们没有灵活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该经历从“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提醒下,我们又对课进行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对课进行了调整,第二次上课是有毕老师进行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交流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历了学生大胆的猜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老师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跟踪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是三年级组最后一轮上课的老师,在录播教室上课给了充分学习的机会,不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能更好的学习到优秀老师的亮点。讲完课,没有感觉到轻松,反而多了几分沉重。通过这节课,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1、要认真备好课,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讲课之前听了同组三个老师的授课,以为自己对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备课方面没有尽全力去认真对待,导致整节课过度环节过渡语不够完善,显得课堂不够紧凑。如,做完口算后,问“有什么好方法做的这么快”应该说设计具有开放性,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上完课,细细一琢磨,感觉很不好,我的“预设”没有达到目的,对课堂提问的“度”也没有把握好,课题出现的有点突然。所以一节课不单单是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孩子,考虑好孩子会出现的问题,自己能够及时的应付。
二、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激励和表扬孩子的语言用的较少,而孩子则更多的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评价,而更多时候用的则是命令孩子的语言。另外,课堂上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而自己的课堂则是老师说的多,说多了孩子就会用依赖性。课堂真的应该放手多让孩子说,但是老师的总结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认真对待每一节家常课,锻炼自己
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知识的取得正是靠这一节节的家常课。针对这次讲课,自己一定要认真反思克服不足,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要运用好课堂40分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 篇1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12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学中我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基础知识:“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着手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猜想、验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一领、二扶、三放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我觉得三个规律在一堂课中教学完显得仓促,虽然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但被除数不变的规律是难点,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课后我想是不是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将商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分为两节课来教,同时在商不变的规律中还可以加入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时候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
总之,这节课,使我充分感受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中去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才是真正快乐的学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不断地去学习、去尝试,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不断提升自己。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找规律
★ 第八册数学《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月相的变化规律】推荐阅读: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09-29
月相教学设计09-24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07-13
第五节月相教学设计11-19
积的变化规律规律10-17
坐标的变化规律10-19
上的变化规律练习课05-08
教学设计---商的变化规律08-28
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10-25
压降变化规律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