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2024-08-16

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精选8篇)

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篇1

中组部领导在《人民日报》谈干部选拔:透露了一个核心理

编者按11月24日,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文章从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出发,从好干部的条件和标准、选干部的出发点和核心理念、党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需要防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以说是组织上最新的选人用人解读,值得党员干部细细研读,查漏补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确立了“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管党治党指导思想,强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

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干部优秀、班子过硬是重要基础。有了好的干部队伍、好的领导班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就能得到严格执行;反之,党内政治生活就失去了基础条件,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滋长蔓延。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对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准则》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和好干部标准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概括地讲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地讲就是党章所规定的领导干部六个方面基本条件。

从十二大党章到十八大党章,领导干部基本条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变化,但核心部分没有变,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履职用权、专业能力、修身自律等要求。这是我们党对90多年来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在选人用人上的集中体现,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依据。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对此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在选人用人中淡化甚至忽视党章规定的领导干部基本条件,影响了选人用人质量。“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在选人用人实践中必须强化党章意识,更好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当前,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就是要坚持和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等要求。这些要求,既与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高度一致、一脉相承,又顺应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的需要,赋予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和落实好干部标准,要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大力选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慷慨赴义,支撑他们的就是理想信念。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

我们选拔的干部,必须是一心一意跟党走,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干部。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必备素质。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担当,就是对党的不忠诚。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治理的难度正在加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水流清浅的小溪随便挽起裤腿就可以蹚过,也不是笔直平坦的林荫大道可以慢悠悠走过,需要敢闯敢试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气魄,否则难以前行。但目前在部分干部中还存在着担当不足、不敢为等问题。必须强化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标准,格外关注那些作风正派、勇于任事、锐意进取的干部,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及时用起来,并在工作中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更多的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坚持事业为上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选用干部要坚持事业为上。这一要求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事业为上,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选好人用准人的根本出发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很好坚持。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选人用人往往忽视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是看谁优秀、谁合适,而是看谁资历深、轮到谁;个别的甚至不顾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利益,搞论资排辈,把明知不胜任的干部放在重要领导岗位,这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

选拔任用干部,在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这两个因素的把握上,一定要始终抱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事择人、依岗选人、人岗相适,使事业在优秀干部推动下兴旺发达,让干部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健康成长。坚持事业为上,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把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使各方面的干部充分涌流,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关系。对年轻干部要坚持必要的台阶、递进式培养,加强实践历练和作风养成,注重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实践证明优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干部。要坚决防止在干部任职年龄上搞层层递减、“一刀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要求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要继续坚持。选人用人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对那些尽职尽责、踏实干事、精力充沛的干部,只要仍在工作年限内,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该使用的要继续使用,该提拔的要大力提拔。

党政正职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领导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政治上的把关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用人上的导向作用、形象上的表率作用,选好这些“关键少数”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不能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不能为了单纯培养性目的而把一些内功不扎实、历练不过硬的干部放在地方党政正职岗位上来“练手”。要高度重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选干部配班子既要考虑熟悉党政综合管理、善于驾驭全局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又要考虑综合素质好、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专业素养的专家型人才。层级较高的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中一定要有熟悉本部门核心业务的专家。这样才能提高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决策水平,更好更快地推动事业发展。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公道正派,是对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人事部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是由干部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干部工作尤其是选人用人工作重要、敏感,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他皆枝叶事耳”,这句古话,深刻揭示了选人用人在治国理政中的极端重要性。做好干部工作,选好人用准人,固然在宏观环境和微观操作上需要许多条件,但最核心的是公道正派。正如总书记所说的,用人真正做到了公道正派,其他的都变得简单了。这是干部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干部服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必须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贤必公,公生贤。任人唯贤既是公道正派的标志,也是公道正派的保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公道正派选人必须遵循的标准,是公道正派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人用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任人唯亲和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等现象,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德才兼备、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受到冷落,使干部群众感到不公,需要继续下大力气纠正和扭转这种现象。必须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阻力,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那些因风气不正长期受冷落却始终坚守正道、正派做人、扎实工作、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要坚决用好用到位。

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强化人才难得意识。要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情,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工作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出以公心举荐人才,使各个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充分涌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坚决防止和克服以个人亲疏好恶划线、以地域行业划线,切实解决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等问题。

必须按制度规矩行事,做到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打折扣、不“放水”,自觉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敢于为优秀干部说公道话,尤其是在其招致非议、受到委屈时和重要时刻、使用关头,要敢于给他们撑腰壮胆,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不以背景定取舍,不“和稀泥”、不当“和事佬”,确保公道正派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干部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委(党组)没有很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责任,有的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有的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使得党管干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在选人用人方面赋予党组织更大的权重,这是对党委(党组)集体而言的,必须充分认识、自觉承担起党委(党组)集体管干部、用干部的重大责任。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首先要把好条件关。对那些政治上不过硬、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的;作风上我行我素、顶风违规违纪的;热衷于人身依附、搞利益输送的;拉帮结派、拉票贿选的;为官不为、不敢担责的;问题反映较多、廉政上过不了关的,坚决不能用,着力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要坚持干部任用基本条件,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特点,按照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准确把握干部的特殊条件,综合考虑干部的专业、经历、性格、气质与岗位匹配度,以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度和党组织领导把关的科学性。

其次,要把好程序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健全完善集体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的制度和机制,坚决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无论是提出启动意见、确定配备原则、进行酝酿沟通、形成工作方案,还是开展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进行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进行任前谈话,每一个程序、每一步推进都要充分体现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和集体把关作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意掌握干部的一贯表现和群众口碑,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尊重了解情况的少数人的意见。班子每个成员都要以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的态度,充分发表意见,真实表达意愿;主要领导同志要有民主作风,用大家的智慧丰富自己头脑,合理采纳正确意见,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按集体意志决策。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用人风气好坏,直接影响用人行为和党内政治生态。用人风气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就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严格按党性原则和用人政策办事。反之,整个用人秩序就无法正常维持,真正的好干部也难以选上来。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继续大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从近年来巡视以及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看,不少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要加大事前防范力度,把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作为当前干部工作的攻坚点,坚决挡住那些“带病”的干部。要深刻汲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教训,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强化选人用人监督检查,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凡出现“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等问题,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一查到底、问责到人。

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取人等偏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调整用人价值取向,着力破解“四唯”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方面认可。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巩固已有成果,摒弃“四唯”用人观念和思维方式,还要下很大气力。当前,要抓住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契机,进一步改进民主推荐和考察方式,把听取意见与组织意图、民主与集中、换届考察与一贯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实行差异化考核,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引导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在扎实工作和加强自身修养上。

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带头严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带头坚持原则,带头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不准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收买人心,不准个人为干部提拔任用打招呼、递条子,不准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不得干预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不属于自己分管领域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

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篇2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提出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 内在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文化素质教育的简洁、通俗的表述, 是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 应当好好抓, 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 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1]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部分国际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的座谈会上, 从四个方面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应互相学习, 优势互补, 密切合作, 共同进步 (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将此表述为:鼓励高校“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今年“五四”青年节, 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看望同学们并和他们座谈。在座谈会上, 一位同学向温总理提出如何理解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总理回答说:“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 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 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 没有创新, 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 (学生) 要懂一些理工知识, 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2) 。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被表述为“促进文理交融”, 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 温总理到医院看望94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时, 钱老对温总理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 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 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 他让我学理科, 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 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3) 。

以上我引用一些材料, 是想说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是由哪所大学发起的, 直率地说, 我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直接推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需要有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 才能开展起来。1995年9月, 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 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同志做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 这标志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始。他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重理轻文” (实际上是重工轻文) 的风气, 必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他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当然, 对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这个报告强调: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切中当前时弊”, “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并且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打破文理专业壁垒”、“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改变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发展”。

*本文系作者2010年6月12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2010年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论坛上的讲话

同年12月, 由周远清同志主持, 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不少知名教授在会上发言, 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久, 这些发言汇编成册, 用《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作为书名公开出版。这是一本好书, 开风气之先, 有思想深度, 又有可操作的方案。这本书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之初的第一个集体成果。

二、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三个问题的研讨

在我的印象中,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中的三个有代表性口号话语分别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三提高’”以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它们都在理论阐述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之所以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的交融, 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 它体现了大学精神。大家都知道, 由于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由于大学行政化的加剧, 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 大学本身的使命等等都受到人们的质疑。教育界的同志们呼吁大学不要忘记自身的使命, 大学精神需要弘扬, 这样大学才能为民族复兴、为造就人才、为学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 什么才是大学精神?有不少答案。我觉得,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 也许可以近似地表述大学精神。第二, 这个口号转化为人们的教育实践, 会有助于扭转教育上的若干不良风气, 从而树立正气, 建设符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交融的行为规范。第三, 它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融的内在要求, 有助于推动大学的学科建设。第四, 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是: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达到?标志是什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个口号话语, 就是大学文化品位问题。1998年5月在四川大学召开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的闭幕式上, 周远清同志提出“文化品位”。不久教育部高教司召开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编委及主编会议上, 远清同志在发言中又指出, 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提高大学教职工的文化素质;三是提高大学整体的文化品位。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觉得这种提法好。

会后我写了一篇小文 (拙文写于1999年, 名《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2], 对“高校的文化品位”做了一些发挥。拙文认为, 大学的文化品位论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品位应当而且必须体现在培养对象, 即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中。其次, 高校的文化品位还应体现在教师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员中, 他们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既有师德, 又有师能 (技能) , 而且他们都能礼貌待人、没有架子, 平等待人、尊重人。最后, 我写道:“这种文化品位不仅体现于课堂, 而且体现于整个学校环境, 体现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大学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因此, 整个学校给人以高雅的文化气氛, 是有序的、宁静的, 是人文之美与绿色的自然之美的有机结合。总之, 大学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比文化素质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 有了它, 大学才有活力, 才有特色。”[2]302

最后, 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口号话语是:建设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 (可称之为通选课) 体系。目前, 有些大学 (为数不多) , 这个课程体系已经建立, 并正在运行中。

不久前, 我读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清新时报》上由4位同学合写的一篇题为《清华文化素质教育遭遇突围之困》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说, 有些同学反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通选课) 质量有待提高。”“有些课程太‘水’或‘专业性太强’”。“太水”, 指的是内容一般、空泛, 深入浅出不足, 缺少感染力;“太专”, 指的是有些课程对文科某个专业的同学比较合适, 但对学习理工科的大多数同学来说太深, 深得摸不到底, 于是兴趣减少了。除此, 据文章说, 还有一个认识问题, 就是如何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这篇调查报告讲了两个提高:一个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个是对先进教育理念认识的提高。这两个提高相互影响、促进, 缺一不可。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再过十多年, 到2010年, 当人们再次总结文化素质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时, 他们将会衷心地感谢20世纪末中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 感谢他们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 使后代受益匪浅。我相信,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肯定会出现这样的评价。”[2]302现在来看, 这个估计没有错, 今天在南开大学研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张岂之,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北京100084)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 2000-04-05.

论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篇3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现状     核心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具有高度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技术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破除瓶颈,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优越条件。因此,这不仅是摆在职业技术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这个前提,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破除存在的瓶颈,而且可以实现大发展,奠定其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客观规律讲,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诸如体制机制、教学场所、资金保障等等,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必须确立合理的核心理念,这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方向、动力、效益、生存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把确立核心理念放在第一位。

那么,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经验教训来看,理念应该有很多,包括方向、动力、生存等,而最主要的是下述四大方面:

(一)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这个理念涉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没有哪个领域或哪项工作不存在技术含量。这就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技术,成为实实在在的“技术人”,只有“技术人”才能干好当今的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遵循产教互动模式

这个理念是掌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虽然都是传授知识,但在知识结构的定位上有较大区别。中高等教育侧重于灌输基本理论知识,而职业技术教育则侧重于传授专业技术的运用技能。基于這种属性,二者在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上也就有各自的特点,一个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一个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主。

(四)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走供需一体新路

这个理念是讲求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效益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存在这一种现象:有的毕业生紧俏得不得了,有的毕业生没人要;有的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有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这种现象在人才就业市场普遍存在。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脱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职业教育机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方面,闭门造车,不知社会需求,随意设置专业,随意确定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把职业教育当“摇钱树”,见什么专业紧俏,便跟风设置什么专业,并不顾需求,随意扩大招生规模。这两种行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供求脱节,使部分毕业生虽身怀绝技却难以就业。出现这种状况,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又影响了整个职教行业的健康发展,付出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有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好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有的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就不了业,或者招不到学生,不得不与别的学校合并,甚至关停撤销了事。这种浪费何其之大!

因此,规避脱节,提高社会效益,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打破“居货以求”的思维定式,确立“供需一体”的新观念。首先在“供”字上做文章,保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要做到这点,必须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其次在“需”字上下功夫,保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有去向。要做到这点,必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实现任务、项目驱动,使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三、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克服困难,破除瓶颈,扬长避短,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同时,更要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办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效益等方面,努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14)19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篇4

[导读]“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贯通于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训育方针和德育标准、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其内涵要又是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这一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无可争辩的开创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且取得辉煌的成果的,当数黄炎培先生。‛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丰富性、深刻性,乃至可称‚博大精深‛。一些学者对这一思想体系有独到的研究和表述。笔者思忖,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有没有一个贯通整体的核心理念呢,如果有,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它,那么,我们学习研究、借鉴应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就抓住了‚精髓‛和‚内核‛,就能够达到‚以一率十‛、‚纲举目张‛的效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有一个统摄全局、贯通前后(指理论体系的逻辑的先后,也可指黄炎培创导和推行职业教育数十年时间上的先后)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手脑并用。

至目前,学界一般都将‚手脑并用‛仅仅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实,研读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文论,可以体悟出,‚手脑并用‛井非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它首先是关乎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范畴,只是在量次之的层面上才是一项教学方法论原则。下面我们看一看黄炎培职教文论所赋予‚手脑并用‛的丰富内涵。

首先,从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来看,‚手脑并用‛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平民。黄炎培倡导、推行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基于此,他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杜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他还将为平民谋幸福列为‚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之首:‚第一,须下决心为平民谋幸福。‛‚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也无有是处。‛职业教育‚本身是平民化,是为解决平民生计而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服务社会,服务平民,是黄炎培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手脑井用‛概念的提出。其针对性首先是当时的教育与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相脱节、读书与动手相分家。黄老先生在《职业教育该怎么办》一文中讲:‚中国的读书人顶怕用手,除掉写字和吃饭、穿衣、上茅厕以外,简直像天没有给他两手似的。在糊里糊涂中,把社会分做两下:一是号称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尸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老不用读书的,好罢!吾们来矫正一下。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作工自养,是人类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现今吾校工场‘劳工神圣,额,还是最初所提,就是当时所用的口号)。‛说得多好啊!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为谁服务‛、‚对谁施教‛问题在此一目了然,清晰透剔。

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黄炎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华职业学校是他为推进职业教育提供试验和示范而创办的,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读校‚设立之旨趣‛明示;‚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积习,尤在轻视劳动而不屑为,致学生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补救之道,唯在提倡职业教育尊重劳动工作,以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然而,空言者鲜效,欲举例以示人,不可无穷施之机关。明知事属草创,自行试验之未必不取败也。同人以为幸而成,因将掬示而不敢秘;即不幸而败,亦当研究其原因,予人以殷鉴之资而无容讳。故决设此都市式之男子职业学校。‛

根据黄炎培的众多言论和他首创的职业学校的立校旨趣,以及他后来几十年的实践,应当而且可以把‚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并起来‛,作为‚手脑并用‛的一种释义,并且这种释义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处在首要和最高的层次上。

第二,从训育方针和德育标准来看,‚手脑并用‛的理念倡导和要求做人第一,敬业乐群,黄炎培认为,职业‚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下一种确老的互助行为。职业教育,即是给人们以互助行为的素养,完成他共同生活的天职‛由此,他认为要‚用最多的热诚,包涵一切,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发挥大合作的精神,做训练的方针,使受吾教育的,精神方面和知能方面,完全适合于人群需要。‛他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业务。‛黄炎培从职业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训练应坚持做人第一,培养学生敬业乐群。他说:‚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他反复强调:‚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个己谋生活,这种误会,不可不注意。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而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有鉴于此,黄炎培还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所谓‚敬业‛,是提倡‚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也即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为了贯彻这一训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的要求,黄炎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着重从三个方面探索尝试。一是加强职业观教育。黄炎培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劳工神圣‛、‚双生万能‛,‚极意提倡职业神圣之学说,发挥职业平等之精神。‛二是以‚敬业乐群‛为核心细化职业道德规范。他曾说:‚养成守规则、有礼貌、耐劳苦的习惯,吾敢说没有一处不欢迎的。‛他还让中华职业教育社制定和完善训育标准,把‚敬业乐群‛具体化,主要内容有: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励合作精神;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具有稳健改进之精神;养成对从事职业之乐趣;养成经济观念;养成科学态度,等等。三是注重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入学就一律要写誓约书,并实行‚学生自治‛。

由上可见,在黄炎培‚手脑并用‛的职教理论中,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放在了突出的位臵,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人,敬业乐群。

第三,从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来看,‚手脑并用‛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直技能。黄炎培先生创办职业教育,一改传统的重书本、轻实用的倾向。他在解释何为职业教育时说;‚若以狭义而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为限‛,‚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他还说:‚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职业教育,不唯着重‘知’,尤着重在‘能’‛,‚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需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1918年,黄炎培在创办职教事业之初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6年后,他又将‚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并列之于言。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目的的概括,应该说是务实的、全面的、辩证的、深刻的,将‚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统一了起来,将发展个性,能力本位与全面发展统一了起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那时候,中国还设有人提到增加生产从教育下手,它是第一声。‛

黄老先生还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尖锐地指出:‚今青年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者,比比皆是。苟长此不已,教育愈发达,失业者愈多,满地皆高等游民,成何世界!此其责任不得不由教育当局负之。‛团此黄老先生强调:‚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在社会的需要上‛,办什么样的学校,设什么科,怎样确定修业年限,设臵怎样的课程等问题,都要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然后作决定。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并且,黄炎培已明察到‚社会的需要‛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所以他还强调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于社会形势、科学发展之后。

纵上所见,黄老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职教理念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去实地应用‛的人才,即能够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增进生产力的实用型人才,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技能,‚尤着重在‘能’‛。

第四,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来看,‚手脑并用‛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作为教学过程、教育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做学合一、知行统一、智能并重。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一’,‚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量基本的工夫‛,‚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

由上可见,黄炎培对他所倡导手脑联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是做了全面、充分、深刻的论证的。在他的思维视野中,坚持手脑联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不仅是由‚手脑并用‛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所规定了的。而且是人类文明生成历史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然规律,又是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即创设了产教结合、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学校‚先办了铁工科、木工科,又办了钮扣科、珐琅科,还有各种教员养成科,每科附设了工厂。教师以外,请熟手工匠,教学生做工;学生以外,添招艺徒,称乙种学生,白天做工,晚上读书。每个工厂都是一面给学生和艺徒工作,一面将出品出卖。全校教师和学生,天天在热烈的兴趣和活动的空气中过生活。‛这段文字为我们记录和描述了当年中华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产‛与‚教‛结合得紧密无隙,由此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以上,我们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文论所涉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德育标准、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诸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手脑并用‛确实是贯穿于他整个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根‚红线‛和‚精髓‛,或者说是他整个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此外,还有实证性的事例,可以说明黄炎培在开始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之初,就已把‚手脑并用‛作为从事职教事业的‚要旨‛。1917年5月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中华职业学校创立,在社徽、社旗和校标的图案中,都有手与脑结合的寓意。中华职教社社歌的主题词是‚手旗兮飞扬!吾何往兮?比乐之堂!将使无业者咸有业兮,使有业者乐且无疆!‛中华职业学校校歌更是由他和江问渔合作作词、独自作曲的,校歌的关键词句是‚……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要说,是我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科玉律。‛

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 篇5

2014-10-11 15:29:19| 分类: 班级管理|举报|字号 订阅

@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班级永远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不考虑学生的管理都是错误的。

@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在管理中发展班级和学生是关键。@与企业管理不同,班级管理中要融入更多的教育元素。

@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人管理,也就是充满人性的管理。

@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所以,人的因素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班级管理核心理念六句话:

尊重学生是前提 老班引领是核心 师生关系是纽带 班级风气是基础 培训学生是保障 规则评价是抓手 完善机制是关键

@要走出班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

管理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

管理是保障自由而不是剥夺自由

管理是尊重权利而不是漠视权利 管理是尊重个性而不是抹杀个性

经济法的核心理念[推荐] 篇6

法的理念,是指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从学术角度看,它是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从实践看,它是社会成员及立法、执法或司法者对待法的基本立场、态度、倾向和最高行为准则

法的理念,经济法的理念是人们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是经济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作为部门法,经济法的理念也应当是实现公平正义,但是经济法要实现什么样的公平正义呢?经济法对于公平正义自有其独特的追求,否则它与其他法律部门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必要成为一个法的部门。“经济法、尤其是我国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之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在于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社会性的正义和公平。这种正义观,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的、社会主义的正义观。”我们认为,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增长、平衡协调发展、充分就业、整体的交易安全和交易即竞争秩序、保护弱者、官民捆绑参与国际竞争等,是现代国家及其经济法律调整之要务,否则国家无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因内部矛盾冲突加剧而陷于**、衰落。经济法正是在解决此类矛盾中应运而生,自应时时以遵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其宗旨和任务。

历史和实践早已证明,单纯的市场调节或民商法的调整是不能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于是,贸易、产业和金融等各种管理监督,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计划和产业政策、财政等调节,国有企业、公司,政府经济合同等法应运而生,对这类法现象-我们称之为“经济法。行政法

中国经济法天然要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己任。经济法从产生时起,就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其使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步入社会化阶段,也表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自然长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号称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关系和资本关系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无分别、也不可能分别,不同在于公有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及社会成员、统治者对其所持态度有别,即参与市场关系和资本关系的主体有相当比重是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其他公共团体等)或由其控制的主体。公有制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公有财产的投资经营、管理监督则因其“行政+经济”、“政府+商事”的特性而天然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畴。若将其纳入民商法,则不免否定其正当性,并将其割裂为民事和行政而丧失可操作性,或行政滥权、擅权,或“私”主体普遍角色错位、利益冲突和越权、以权谋私。

经济法理念的重要意义所在:它主导着一国经济的法律调整,决定着其样式、倾向性和实际作用-有了适当、正确的经济法理念,就意味着符合客观要求的经济法制度的建立,没有法可以立法,没有适当的法可以通过修法、司法解释和各别法官依理念将现行法很好地适用于个案,从而发展完善相应的制度;

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篇7

1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定位——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目前辅导员的定位并不明确,职责也不清晰,导致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教师,核心职责是导,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既要组织协调书记、学工干事、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从不同角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也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项工作部署,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指挥员。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高职院校学生既不同于本科层次的学生,也与中职学生有明显区别。高职院校学生生理成熟,但是心理还不成熟;盲目悲观或乐观,对自身认识与估计不足,对将来缺乏方向和目标,也有一定的雄心壮志,但是目标不明确或缺少方法,容易走弯路;自私、集体观念不强,自控能力较差,这决定了学生工作既不能够像本科院校那样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也不能像中职学校那样大包大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各工作等各个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恪守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导师、心理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职业导师,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中是核心理念,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这与我党长期贯彻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才,把培养人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学生,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重鼓励,轻责罚,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等工作。

3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3.1 创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观念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才能不断创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在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在奖学金发放、学生干部任用、推优评优等涉及到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广泛了解学生情况,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教育管理为自我教育管理。

3.2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没有船就不能过河,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问题,任务只是瞎说一顿”。(1)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那就是方法的创新。针对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适应的地方和薄弱环节,辅导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去。通过灌输教育、类别教育法、个别教育、示范教育、自我教育、爱心教育、研讨教育等灵活的教育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注人、帮助人。挖掘学生个性,发掘其潜质,使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关怀,提高教育的实效。

3.3 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

辅导员的教育要达到一定的成效,应细微体察学生的思想,时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最想知道和最有兴趣的话。要尊重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要用先进文化思想引领学生的生活。同时,通过勤工助学,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助学岗位,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关爱,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灵抚慰等等人性化管理措施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能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3.4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人格魅力和感染力

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并没有天然威信,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以刻苦钻研,深入研究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感动学生,启迪学生,以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学习方法和行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管理与服务育人的结合点,因人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与知识结构,还应躬行实践,用心做事。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朱熹也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明确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方式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篇8

谁赢得教师,谁就赢得了教育。近年来,吉林省长春二中以精致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强化精神引领,在培育奉献型教师队伍上狠下工夫,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抓“心”是奉献的关键

如果说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核心是用人,那么,用人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在一个被理解、尊重、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我们主动做好教师工作,化解矛盾,不让干群之间隔心。

尊重,让教师成为挚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强烈情怀,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是知识分子中杰出的代表,有着更强烈的被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名教师,学会倾听、理解、尊重和信任。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研室,了解教师的需求,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民主,让教师当家做主人。学校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中层以上例会、校务会和说明会,让工作透明化、阳光化。为了推进民主化管理,校领导经常组织教师听取其意见,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努力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学校还创设优秀建议奖、校长信箱,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民主管理氛围,以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服务,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我们特意规定,校长不和班子成员争荣誉,班子成员不和教师争荣誉。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每年为全体教职工进行一次体检;设置了健身房;开办了咖啡吧,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休憩场所,尽最大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二、热爱是奉献的动力

“只有热爱,才有教育。”学校树立师爱典型,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把教书育人转化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为。

一是培育有大爱的教师。近十年,我们一直注重培养有大爱的教师,提倡用大爱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做小事。

二是打造激情校园文化。一所学校的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表现出这所学校的风度气质。2013年9月,我们派出当年在高三任职的班主任、中层领导近20人到衡水中学学习、考察,亲身感受那种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回来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装饰班级,召开班会,张贴标语,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用学校发展的愿景成就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理想。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我们把精致教育引入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进行办学理念的培训,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三、激励是奉献的源泉

我们从制度管理入手,规范和引领每一名教师的行为,激发其工作热情,使教师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是制度约束——金星奖。早在80年代,学校在长春市率先制定了《师表录金星奖》实施细则,开创了长春市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先河。金星奖实施的目的是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掘教职工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以金星的数量为基础,作为学校岗位评优、职称晋升及各项荣誉称号获得的基本条件。通过多年的实施、修改,考评细则不断完善,考评功能不断强化,学校中的每个成员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感和归宿感,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制度激励——校内高级。由于受到名额限制,高级教师职称数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照金星奖的排名顺序,通过民主测评,挑出具有资格的前10名教师设置为校内高级,享受高级职称待遇。对于有特别突出贡献的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先于省里评聘了校内正高级职称,做到了活化机制,增强了工作效率。

三是制度创新——综合评价。我们严格按学生进出口比例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实行目标管理。按照学生中考成绩来确定每班的升学目标,把每年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四、钻研是奉献的保障

我们把目标紧紧盯在课堂上,时时观察、时时反思、时时总结、时时改进,引导教师把经典的做法,特别是精彩的艺术风格常态化,鼓励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促进优秀的个体群体化。

一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开展“启馨——青年教师汇报课”、“导航——骨干教师示范课”、“争鸣——各年级教师会课”,以及围绕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开展的调研课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让教师在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是待人有情,容人之短,激人追求,推人成功。“水荡无华,相当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机而生灵光。”承认教师问的差异,用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去唤醒、激励、培养、评价每一位教师,尽可能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

三是首创“木桶倾斜”原理。我们知道,立着的木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木桶最短板的高度,如果把木桶沿着长边倾斜,所装的水会更多,这就取决于木桶最长板的高度。为此,我们把高中三年分为两个阶段,高一、高二为第一阶段,扬长补短,重在补短。高三为第二阶段,扬长补短,重在扬长,确保优势科目得到高分,弱势科目不拉分。弱势科目用20%的时间获得80%的分数,正是成功运用这一理论,连续创造了学校高考成绩的辉煌。

四是精心开展导学案教学。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行导学案教学制度。致力于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方法,力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抓手,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服务。首先,任课教师把国家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然后,依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特别是所教学生的学情编写出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获取新知识。导学案已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此外,我们还细化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大胆创新,促进教学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总结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问题驱动教学。

正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奉献精神,铸师魂、增师能,积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学校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上一篇:大一学期班主任评语下一篇:申论用到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