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反思

2024-08-26

新教育实验反思(共13篇)

新教育实验反思 篇1

老师,用我的笔吧!

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新教育实验反思 篇2

1.1 背景分析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其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起步较晚,表现在:一是社区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还不能及时有效到位;二是社区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还处于漫长的渐进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社区教育的效果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要达到“时时有学、处处可学、人人能学”的良好状态、要实现社区教育的“全覆盖、全参与、全受益”的良好局面,还需要做更多的思考,下更大的力气,要在实践尝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形式、拓展创新路径。

1.2 特点分析

基于当前社区教育的现实,有必要探索出一个切入点来推进社区教育的区域性发展,促进整体水平提升。特色课程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背景下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特色课程建设,立足大众、强调创新、展现特色、重在实践。综合起来,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2.1 统筹安排、突出重点

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各个社区学校一般都是一个牌子、一间屋子,由社区主任、副主任兼任校长和专干,而校长、专干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投入到社区学校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足;社区用于社区教育的基础环境设施跟不上;经费上更是难以保障足额按时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全面铺开、结果欲速则不达,不如重点突破、分步进行。

1.2.2 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各个社区实际情况不同,社区教育工作推进的程度不一,一般靠近城镇的比偏远农村有优势,工作也走在前面。基础好的、条件好的,可以力度大一些、项目多一些;特色明显的,可以依托特色,发掘资源,如桥林街道的双垅、滨江社区,可以突出“鲜食糯玉米”特色。

1.2.3 依托地方、突出成效

全街道有23 个社区,大部分社区有自己的区域特点,有一定的课程资源,部分社区学校在地方特色的挖掘和培训实践过程中,也取得过一定的成效。如福音社区的“亲子乐园”、桥北社区的“社区大讲堂”等。依托地方后,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上会更加灵活,尊重并正确引导他们开展特色课程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加特色课程的开展效果。

2 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

2.1 制定并落实特色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

桥林街道为了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管理条例(试行)》《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管理评估细则(试行)》《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评估验收实施方案》等文件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管理要求和建设目标,并下发到各社区学校,要求认真落实,从而使特色课程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2.2 调研并指导特色课程论证、立项和创建工作

特色课程建设工作,是一种探索和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要求立项要科学,规划要长远,方案要可行,措施要有力,效果要明显,发展可持续。这就要求,各社区学校一方面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初步选定特色课程项目,拟定出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邀请市区专家深入社区学校调研,帮助并指导各社区学校对选择的特色课程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反复论证,桥林街道确立一批共有6 个特色项目参与实验。具体实验项目情况如表1 所示。

2.3 评估并总结表彰一批优秀的特色课程项目

特色课程项目重在培训,重在建设,重在效果。在批准特色课程立项之后,就进入了各社区学校着手进行项目建设阶段。项目建设一般分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攻坚3 个阶段。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加强对特色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督和管理。根据《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评估验收实施方案》,按照建设任务完成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社区教育中心根据《评估细则》,采取查阅资料、现场察看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估验收。评估表彰本着引导发展、“以奖代拨”的原则进行(见表2)。

3 特色课程建设的总结反思

3.1 基本特征

3.1.1 针对性

各社区学校所辖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域差别、文化差异,社区内的居民需求也有所不同,但各社区学校都能够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居民的需求入手,在项目选题和实施上能较好地把握这种差别。有的重点针对居民精神层次的需求,如桥北社区的“社区大讲堂”;有的重点针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如双垅社区的“月嫂之家”;有的重点针对土地如何增值增效,如明因寺社区的“金土地”,五一社区的“十里茶园”等。

3.1.2 可操作性

各社区学校所选择的特色课程,均能从实际出发,面对特定人群服务、针对特定需求开展教育和培训,因而其所制定的方案科学合理、确定的目标思路清晰、采取的措施比较得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居民的参与热情也较高涨,使得课程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经验总结

3.2.1 领导重视是搞好特色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特色课程建设关键在人,在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特色项目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会使得项目建设得到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如双垅社区将特色课程建设项目纳入社区年度重点工作,社区主任亲自任特色课程项目组组长。桥北社区邀请街道党工委书记亲临社区大讲堂授课。

3.2.2 着眼地方是抓好特色课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在2014 年申请立项和验收的特色课程中,大多数是依托地方特点进行建设的。实践证明,依托地方进行特色课程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社区学校往往在特色项目选择上更实际、建设上更实在、落实上更快捷。如桥北社区的“社区大讲堂”,早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2.3 巩固扩大是提升区域社区教育水平的坚实基础

选择推进特色课程建设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抓手,用特色课程建设去带动和引领社区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举措。首先,这批特色项目已经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此为基础,对这些项目进行整改和提升,做大做强、深化成果、扩大战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街道的社区教育整体水平。其次,特色课程在建设与实验的过程中,全街道的社区教育整体水平以及居民的素质和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民众的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增加了街道玉米、茶叶、苗木的产量和效益,一批训练有素的月嫂也将走上收入可观的工作岗位,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3 实践反思

3.3.1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促进特色课程建设长期化、常态化发展

特色课程建设作为整体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不能时冷时热,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纳入到社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中去,纳入到街道办事处对各社区的年度考核目标和社区领导的绩效考核中去,稳定志愿者队伍,使此项工作不因人员的变动而受影响,不因领导工作的调动而弱化,从而逐步走向常规化、常态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3.2 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特别是“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申报立项制度、管理制度、评估验收细则、表彰奖励制度等。适当提前特色课程的申报和立项时间,以保证各项目建设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去整改和建设;增加对项目实行中期评估,以便及时掌握建设情况并督促开展项目建设;适当增加特色课程申报和评估验收的数量,以保证3~5 年一个周期实现特色课程项目在街道各社区的全覆盖;可以考虑第一批已验收的特色课程项目进行再申报、再评估,以期充分利用已经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和深化项目成果;调整项目奖励政策,在仍然坚持“以奖代拨”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及时、足额划拨项目奖励经费,以调动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3.3.3 进一步拓宽思路,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品牌化、理性化发展

社区教育的资源毕竟有限,因此,特色课程的申请立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走理性化发展之路,不人云亦云、攀求形式,该上的项目坚决上,不该上的项目坚决不上,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有些特色课程,不适合继续做下去,或者做下去的困难较大,可以放弃再去选择新的项目;有的项目要调整思路,重新设计路径。同时,特色课程要突出重点,坚持重点推进原则,对于一些确实有上升和发展空间的惠民特色课程,可以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积极申报区级、市级和省级特色课程,打造社区教育品牌,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3.3.4 进一步加强督导,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均衡化、健康化发展

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实现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健康发展。就社区教育中心层面而言,项目管理需要更加规范、项目指导需要常态化、项目评估需要更加合理化;社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培训要跟进。就社区学校层面而言,各社区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有的社区学校项目申请较多、实现了多点布局、全面开花;但有的社区学校项目少,显得比较孤立和单调。就项目的实施层面来说,有的项目活动开展不正常,“临时抱佛脚”的痕迹比较明显,拿不出有力的原始的佐证资料;有的社区学校虽然有项目立项,但建设缺乏后劲、效果也不太明显。就资料整理归档情况来看,除少数项目较好之外,其他都普遍存在着资料量少且不太规范的问题;汇报材料的文字水平有待提高,社区教育方面的理论修养有待加强,有的甚至出现概念的误用;档案的整理则存在着目录缺省、分类混乱、佐证材料不足等问题;要加大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力度,重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摘要:在践行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引领下,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是提高社区教育工作水平、促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如何打造一批融大众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等于一体的社区教育品牌进行了探讨。

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3

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十几年来,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好奇心,进行物理的学习,由此产生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困惑。

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初中可操作探究实验很多,所以我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能否自己收集器材,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后亲自动手进行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物理科学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八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开设物理,在进行序言《科学之旅》教学中,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而是先精心的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

1.取一烧瓶装上水,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不沸腾了,提问学生水还会沸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这时我倒置烧瓶并在底部泼上冷水,让同学们观察,刚才不沸腾的水又沸腾,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2.拿着一个三棱镜接受一束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在白墙上,墙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学生激动起来了,在拿一个棱镜接收彩虹,彩虹又不见了,此时学生更加兴奋了。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学习,学生自然归纳出学习的要点:物理有趣有用。在讲到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拿着一个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会掉下来。我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不但不会掉下来还会紧紧吸住,学生的好奇心大增。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觉得物理真有趣。这时教学效果一定很好,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学到大气压强时,学生明白了医生拔“火罐”的原理;学习了摩擦,同学们知道了“花纹”;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他们明白了喷雾器的原理;知道了为什么刮风时树叶会漫天飞等的原因。在进行完电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转动的线圈。时间不长,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还真不错啊!我还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车灯,很快,学生们就有了回音。有一个学生骑着自行车来找我,让我看他的杰作,我惊讶于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抓住学生的感情,旁征博引,利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延伸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充分与学生接触。每班学生我首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上课时,用自己的热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总是以一种鼓励的目光去看他们,用和蔼的语气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2.利用多媒体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在教学电学时,讲述电气魔术师——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体会到“成功=勤奋+惜时+科学方法”这一道理。在教学电与磁时,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科学家,介绍“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收获小小喜悦的同时,也有许多困惑:

(一)安排课时不够

八年级上、下学期都是六个单元,章节较多,考查的内容也不少,并且课时量为每周两课时,基础知识章章重要,又章章杂、乱、繁、多,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记忆、去巩固,一周的两节课犹如走马观花,而且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拓展。

(二)实验条件影响物理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实验无法完成。有的实验缺仪器,上好一节实验课很困难,有的实验操作困难,能不做则不做。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数据测不出来(或测出数据都是错的),那么实验结论也得不出,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又没有足够时间重新补救,实验教学效果为零。

(三)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交流学习已成为各科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在实施新课程后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呈现问题,教师马上要求学生开始合作学习,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却站在一旁,置身事外。这种合作,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只能流于形式。

生物实验教学反思 篇4

首先,作为第一年的学生,他们的实验班很奇怪,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只是从老师那里听说,他没有进入实验室,没有接触实验设备,我们的生物实验许多基本的仪器学生不明白,如试管,量筒,烧杯,塑料滴管,砂浆等,我在这一节的实验班教导学生使用这些基本仪器,而且他们强调毕竟,玻璃器材对学生来说很奇怪,很新鲜,他们不可避免地有好奇心理,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学生,你可以明白他们做什么。当我把一个实验仪器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好奇心。学生也非常认真。当学生做自己的实验,我走在学生的中间,有些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样做吗?我说,做得很好。后来,学生告诉我:老师,你可以帮我丢下吗?我说 :实验课是运用自己的实践能力,你必须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在我眼里的学生,高锰酸钾溶液滴落到试管中,每滴都很好滴,没有遇到试管壁。他们的实验组做得很好,结果也很不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问我操作的具体细节,我一个一个告诉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就足够了。

在这个实验课后,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我需要改进,如讲座,我可能对学生来说太高了,当然,我不能问我为学生,毕竟我比他们大知识比他们更多。作为老师,你可以更耐心地教学,所以我相信他们会学到更好,更好。此外,对学生来说,了解新知识可能不容易。我必须反思自己未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来了解新的知识。也许他们起初不会明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对于奇怪点的原始知识就会明白了。同时,对于实验班教学,要合理 在课堂的教学上更多地预期各种学生活动,以及设备,设备,准备,必须周到,还要准备好备用实验用品,以防止损坏玻璃设备,使用玻璃设备,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初始操作或缺乏经验,可能会破坏仪器或削减自己,作为一名生物老师,还有一些项目如Band-Aid可以准备好,这样一个很好的实验课。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篇5

一、对化学科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化学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

(1)客观性原则;

(2)严谨认真的原则;

(3)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二、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础知识。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抓思维方法。抓思维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学习上一定要独立自主,在此基础之上,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4)抓晚自习辅导。我一周只有一节化学晚自习,因此,我在晚自习时,都给学生进行试题讲解,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辅导和知识辅导。

(5)抓自身业务学习。本学期我能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教研活动。在学习、相互研讨的过程中,我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严厉程度不够;

(2)给学生复习时的细致程度不够;

(3)自己对新的有关化学的知识了解得较少;

(4)有时没有及时地给学生评讲作业。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篇6

第一、总体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我将初读课文、读词读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一部分课文内容和书写生字词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有序排列,有机结合,来了个全面的阅读尝试。改变了平时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较松散的现象,环节紧凑多了。从40分钟时间的使用来看,最后的写字还是稍微少了一点,如果前面能再紧凑些,再有五分钟的书写时间,本节课的教学就理想多了,学生书写的练习也就扎实多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细细品味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几项教学设计。

首先,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按照惯例交流预习所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已从课文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还了解了哪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学生交流得十分积极,内容丰富,有书本上的,有课外搜集的。我能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从而及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坚持让学生作这样的学习交流,能促使学生养成预习要读书,读书要理解的学习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主动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推荐学生一张表格,分别找一找每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学生对照表格,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边动眼,边动手,边动口,来找找划划,自由表达。这是我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已收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1、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一些胆小的学生也不害怕了,在较为热闹的学习气氛中也能大胆地说起来,激发出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不再胆怯。2、让学生养成读书时随时圈圈划划的好习惯。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要靠日积月累的使用才能养成的。 3、指导学生阅读要抓要点,抓关键,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我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当一当斯帕拉捷的小助手,和斯帕拉捷一起来做实验。学生的角色得到了转化,仿佛身临其境,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强了!

第三、坚定信心在第一课时中要安排写字教学。我们要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那就是阅读要和书写紧密相融。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能读好课文语段,能写好生字词语。通过实践,我已经深深感受到要让学生写好字,加强写字认识,唯有在课堂上。在第一课时的备课中,教师要体现对生字书写的指导。我们只有在备课时就重视了,写字教学才会在课堂中得到实施。

诚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有许多不足,甚至犯下了错误。如词语“矿藏”中的“藏”是个多音字,应读Cáng,而我却教学生读Zàng。可见我对教材中词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善于制造悬念、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 按部就班地做下来, 学生也没多大兴趣, 这样就需要自己改进一下实验器材, 把实验做得有声有色。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 把可乐瓶下端一侧和下部各开一个小孔, 装满水后盖紧瓶盖, 用手悄悄地堵住上面的小孔, 从水槽中提起, 水不会流出来, 然后让一名学生帮老师提一下, 他当然没有注意老师堵住的小孔, 水就会流出来, 反问学生“你怎么把水瓶弄坏了?快给我”, 当老师拿过水瓶时又堵住了瓶上的小孔, 水又不流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就会情绪高涨。

二、根据教材内容增加实验探究成分, 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 而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 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 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例如, 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方案完成实验, 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 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 (2) 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用多种新的方案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 而且还学会了“转换法”观察水或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 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 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三、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器具进行探究活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 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通过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四、设计“一个物理规律用多个实验来探究, 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 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 (1) 硬币跳高; (2) 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 (3) 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 (4) 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 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 让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 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 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 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 也能实现创新。例如用可乐瓶可以做许多实验:声音的产生、光的折射、压强、大气压强、力使物体产生形变、导电性能、摩擦力、浮力等等, 这样的实验环境, 能引导学生求异、求新, 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 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结合课堂教学 反思演示实验 篇8

关键词:演示实验 反思 可观性 质疑 预习

化学在中学阶段诸门学科中最凸显的特点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以下是本人就教学几年中的实施课堂演示实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传统的不少实验,或是有些创新实验,往往在可观性上存在问题,如现象不易观察,或是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看不到,久而久之,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面可能导致学生为了观察实验,四处乱窜,影响课堂纪律。有的教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有循环教室让学生观察,但此法虽有一定的可取性,仍存在着费时等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努力运用传统教法,而且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一些实验设备和电教器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或是利用摄像头可将实验现象投影到银幕上,能把实物放大15~20倍,克服了演示实验的某些不足。

【案例1】钠在空气中燃烧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由于存在杂质干扰,我们很难看到淡黄色的生成物。于是有的教师往往会很牵强地让学生观察,“请大家看黑色物质中存在的零星黄点,这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刻意牵引下附和,实际并不完全赞同。其实只要把钠放在白色洁净的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就可得到大家都希望的结果——淡黄色固体,操作简单,但是蒸发皿不易看到中途现象,故我在课堂上利用摄像头对着蒸发皿内,利用它将投影在大屏幕上,现象一清二楚。

利用现代技术,可以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看得清晰。如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的等。可以使原来细微的化学变化看得更清楚些。如钠在蒸发皿中加热熔成一个小球,后有黑色物质涌出,再者燃烧,黄色的火焰等。教师只要少许药品就可以收到可以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晰的、生动有趣的效果。但是投影并非适用于每个实验,对于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就不必再投影了。(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不透明的或者是浓度较大的有色物质的溶液时,则银幕会漆黑一团,不适宜投影。)

二、演示实验以可操作为准则,加以选择和改进

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绝大多数已作了规避。一些老教材中的不易操作或无明显现象的或实验危险性较高的都做了调整,如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等。但就算如此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故要保证演示的成功率,教师须做好充足准备,对演示实验加以选择,加以改进。

【案例2】Fe3+转化成Fe2+《必须1》中Cu与Fe3+的电路腐蚀,此实验比较耗时,所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我将此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一个错误率较高的题目——Vc的作用(苹果生锈、Vc与铁黄金搭档等生活化场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关于Vc的作用便在练习中出现了,但讲解多次,学生总是一知半解,下次碰到还错。究其原因是对场景的不了解。当恰好讲到此块内容时,我随手拿了一个橘子去课堂。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橘子吸引了,随即产生疑问“橘子干什么呢?这节课还会用到橘子的?”在学生的期待中,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一试管中加入2ml的FeCl3溶液,然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血红色溶液),随后我剥开橘子,在试管里继续挤入几滴橘子汁,观察——血红色褪去变成黄色。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使学生对Vc的作用——还原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的改进是为了对知识的落实,必须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化学学习更有效。切不可脱离书本,或是只为吸引学生眼球而改进实验。否则课堂就会被实验所操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了。

三、结合教材,大胆引入相关实验

实验是为了辅助教学,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用实验演示,所以这些知识往往被我们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往往起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每位教师挖掘素材,让枯燥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

【案例3】Al2O3是两性氧化物。《必修1》专题3中并无任何Al2O3的两性的相关实验,而利用实验室现有的Al2O3来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故我在铝的性质这一节,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未打磨的铝片表面存在致密氧化膜(即Al2O3),放入HCl和NaOH溶液中均有如下现象——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随着反应的进行,气泡越来越多。设问“表面的氧化膜能否抵抗HCl和NaOH溶液的腐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Al2O3是两性氧化物。

有效的实验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具体化,形象化。

四、运用实验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课外实验,而这些实验由于书本以外,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质疑教师的实验现象或是结论等。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疑问,加以合理引导,让学生的质疑闪光。

【案例4】铝热反应的补充。《必修1》对铝热反应只有文字描述,并无实验,但旧教材中有。介于铝热反应的实验现象可观性较强,学生也很感兴趣,故在开这课时,仍旧补充了该实验,效果很好。明亮的火焰,一个熔融的小珠落下,然后引导该小珠即铁珠(Al2O3+2Fe=Fe2O3+2Al)

然而此做法在一(7)班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下落的小珠真的是铁吗?”一学生马上掏出身边的一颗小磁石凑了上来。见此情景,作为教师的我马上问“为什么用磁石可以来证明有无铁存在?”(学生马上回答了铁具有磁性,为以后学习铁的知识打下基础)我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观看着磁石可以吸出铁来,但是比较遗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下边有小声传来了声音“实验失败了?骗人的把戏……”

如果此时我接着往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能集中了,所以我仍旧抛出了问题“怎么吸不出来呢?请大家分析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经分析得出下列三种意见:1.确实没有铁生成;2.铁珠太重,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将铁珠敲碎,再试;3.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再用另一块磁石。经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其猜想——另一块大磁石可以吸引敲碎的铁珠。

五、做好预习,多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师不让学生动手主要有这些因素:1.怕学生不会动手,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只会看不会动的人了;2.学生动手,操作不熟,影响进度;3.怕出危险。介于这些,我试着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实验。预习大体包括三部分: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实验的自主探索,如开展家庭小实验;书写预习报告。前两部分不仅使学生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探索,既激发兴趣又提高能力,促进创新。预习报告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仅包括对实验的理解,还可以涵盖自己存在的疑惑、问题,也可以包括自己对实验的改进等。预习报告一般制成表格,以减少书写为原则。

【案例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努力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进行预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实验及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也加深了,实验的自觉性也进一步完善。

除了做好实验预习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将一些简单的实验交给学生来做。当然实验前先不急于动手,而是和大家交流预习结果。若大家觉得其预习不到位的,则失去动手机会。若预习良好,则让其来演示。这一方面可以督促预习的有效开展,同时学生演示马上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他们边做边讲,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发生错误,经改正后反而会记得更牢。学生在看同学操作时会密切注意每一步操作,如果有误或不规范会马上纠正,在观察的同时,也关心着同学实验成败与否,注意力会更集中。

传统意义上的演示实验是老师的活动,但只要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并且引导得法,同样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云梁.开发趣味实验.搞好化学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65~167

3.刘一兵.化学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艺术[J].化学教育.2003,(04):22~23

4.凌国柱.《我们与新课改同行》.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2006.07

5.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翟远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反思 篇9

东风中学 胡少华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中有一堂“观察蚯蚓”的实验,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观察蚯蚓的运动。与以前的解剖蚯蚓实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万物,关爱生命。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我在进行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以前很多的生物实验是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学生自己从菜场可以买到鲫鱼、花生种子等,而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则很有难度。学校新校区原来是农民的田地,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学校新校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条蚯蚓都没有挖到。由于家属区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学生在家属区里也很难挖到蚯蚓。有学生提议购买钓鱼用的蚯蚓,我否决了这个提议,主要是因为钓鱼用的蚯蚓太小,观察不清楚。

第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实验材料没有,怎么进行实验?

为了寻找蚯蚓,我只有骑着电动车到乡下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试车场的北面农田边找到一块较湿润肥沃的地方,不怕弄脏自己的衣裤、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条大蚯蚓,每条蚯蚓长度在10~15cm之间,很好的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当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时,有好多学生惊叹“好大的蚯蚓”时我的心里得到了慰藉。很多学生体味到了老师的辛苦,做实验时就相对比以前要认真一些。

反思:付出总会有回报,宁愿老师辛苦一些,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验器具的准备

这个实验要求观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要为每个实验组准备一块木板和玻璃板。我从学校计师傅那里找到一些三合板的边角料,自己动手锯出了20块小木板。从玻璃店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玻璃,自己动手用刻刀画出了20块玻璃板,并且用砂纸对玻璃板边缘进行打磨,避免实验时玻璃划伤学生的手。由于我在实验前想到了小的细节,实验结束时没有一个学生弄伤自己的手。

反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关爱学生,从细节做起。

三、实验规则的制定

以前做观察蚯蚓实验,由于蚯蚓是用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好好爱护蚯蚓的话很容易导致蚯蚓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出了一些招。

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水和一团棉花,学生在实验中时不时用蘸了水的棉花给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从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上交1元钱作为实验保证金,实验结束时如果该实验小组的蚯蚓仍然活着,这1元钱的实验保证金返还给学生;如果实验结束时蚯蚓死亡这1元钱上交给生物实验室。学生有点压力,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虐待”蚯蚓了。更常见到的镜头是学生不断用棉花去湿润蚯蚓的体壁,将蚯蚓当成自家的宠物一般看待了。从实验的情况看,效果很理想,没有一条蚯蚓死亡,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证金。

反思: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实验的创新

在准备这个实验时,生物实验员王慧老师问我要不要准备镊子,我说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镊子的,但我觉得实验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给学生准备镊子,而是让学生直接用手指头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观察到蚯蚓体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刚毛。同时,如果准备镊子,有些学生会用镊子夹蚯蚓,会伤害蚯蚓的身体,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相对较少,我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探究实验:蚯蚓走T字型迷宫实验。我在实验前用包装箱上的纸盒子做成了4个T字型迷宫,实验时在左侧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侧放上一些小叶子,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做这个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惊奇的发现:像蚯蚓这么低等的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青少年黄金学习时期好好学习呢?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篇10

惠阳四中 曾镇康

本人在多年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认真对待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加强上课时的组织引导,做好实验结束后总结反思工作。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

同时,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好小结,这样既可补足重点指导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又能全面巩固和发展实验的成果。小结要全面地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做好实验结束后总结反思工作,以期下次提高。

特别是做好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的目的的基础上规范实验操作,做到有条不紊,使演示实验真正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

初中物理早期实验探究教学反思 篇11

一、探究式教学要和少教多学理念相结合

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落实这样的方式,前提是做到开放和民主。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是学习主体,课堂时间尽量还给学生,教学设计体现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教师走下讲台亲近学生,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实现了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2.先学后教,设计导学案

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实验前由学生根据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原理进行分析,对实验的过程独立设计,并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器材、拟定步骤。教师放手这样做,其实是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发挥了主体作用,重在体现学生活动的设计,也就是说学生活动在上课前就已经开始,先学后教,使学生在课前都有明确的学生任务,从而优化整节课时的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3.不求完美,把时间还给学生

对于刚开始接触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初二学生来讲,做好每次的探究活动包括从课前导学案的完成开始都很不容易,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从一开始就要给足探究时间,一定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让实验探究流于形式。

二、探究式教学要和小组合作理念相结合

1.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许多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协同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分工,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观察、操作的对象和注意的事项。这样才能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其次初二学生大部分还不会探究活动,生帮生即所谓"生生互动"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助互学等合作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

2.合理搭配,教师引导

首先挑选并设立组长负责制,男女搭配,强调女生动手,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探究时会出现快慢,会出现真假探究,有个别小组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猜想,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部分学生表现惘然,有些只是在玩,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先牵着鼻子走,后放手走”的教学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既要思考别人的意见,又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既要独立完成探究方案,又要认识到在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合作精神。其次对于初二学生教师要适当的监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要和传统讲授模式相结合

1.传统教学总是重教师,轻学生。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都不用管,其实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持人和报幕员,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重教师的。讲授和探究都是中学生重要学习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如果彼此取长补短,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把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玩”,要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浅谈对初中生物实验考试的反思 篇12

(1)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验操作考试是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包含一系列的步骤:思维、动手、观察、总结等。通过这些步骤, 检查了学生平时的训练程度,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临时装片的制作, 考查了学生制作装片的过程。即使完成了操作步骤, 但观察结果如何, 能否在显微镜下观察出结果来, 如没有现象产生是否能对实验的失败作出合理的解释, 都需要学生在实验考试中一一去解答。这样有利于考察学生平时是否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意识。实验教学是一个大课堂, 在实验考查中, 学生能否做到节水节电, 能否将活生物体在做完实验后放回大自然, 能否对实验后的废物进行妥善处理等, 这些考察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注重关爱环境的习惯, 同时还有利于其树立环保意识。

(3) 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实验的现象结果是在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习惯下获得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善于动脑, 细心观察, 认真总结都是非常好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及工作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4)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验考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常与实际不相符, 因此,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就能够孕育出创新精神, 能够培养人的意志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实验考试的问题所在

(1) 考试要求刻意追求结果。在生物实验考试中, 操作要求按评分标准、评分细则进行, 结果正确就给分, 若不正确就不给分, 在须短短的20分钟内完成。有的学生做不出结果又反复做, 这样就很容易打乱步骤而影响得分, 进而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情感因素严重。由于监考老师是从各基层学校抽调的, 监考时间是轮回整个地区中的各个学校, 时间较长, 易产生厌倦及疲劳, 同时每个老师要监考5~6个学生的操作, 很难判断每个学生的准确程度, 常常会出现凭印象评分的现象, 因此, 在评分时就容易造成偏差。

(3) 存在应付性。通常在考试前相关部门就已经把操作考试的题目告知了下面的学校, 各学校在考前已经作了专门的训练。久而久之, 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 即平时的实验学习无关紧要, 只要在考前记住老师专门给予的指导训练就可以了。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4) 教师及学生对实验不重视。由于初中中考生物学科不计入毕业成绩, 这样直接影响生物的教学与考试。学生不引起重视, 没有学习紧迫感, 只是应付式的随便听听, 随便做做, 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感, 教师的教学也随心所欲, 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连实验也不必做了。

三、搞好实验操作考试的措施

(1) 把生物学科成绩列入学生毕业学业成绩。加强师资培训, 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外, 还要对实验教学进行研讨, 对实验教学论文进行评选, 对实验教学进行观摩, 特别是对实验课的开设情况, 实验课的常规落实要作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2) 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应配齐硬件设施, 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配足配齐实验设备。例如, 班级较多、班额较大的学校应该配备专职实验员 (实验员列入编制预算) , 这样有利于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学生实验也能得到保障从而顺利进行。

(3) 狠抓实验教学常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逐一完成各个实验的操作, 其中包含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实验操作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注重观察的习惯。否则势必会造成与有关知识内容的脱节, 致使学生只是简单地为做而做, 为考而考。

(4) 加强考试的严密性。应该把实验考试当作毕业中考一样, 从组织到实施都应有序、严密, 不得存在任何环节的疏漏。试卷的封装, 分数的评定, 成绩的统计, 考场的巡视, 抽样的评估等都要在必要的监督管理下进行。

(5) 加强评分的灵活性。在实验考试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 这就需要一套灵活的补救措施以保证每一个考生受到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分就不能太苛刻, 应考虑实际情况的评分。

(6) 改进实验考试模式。不一定每年的实验考试模式都一样, 可以进行一些实验设计, 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或者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补充、添加并使其成为一个创新实验, 这样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临朐实验中学总结与反思 篇13

2014年高考情况回顾

1.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上线总数均比2013年有明显提升。

文化课重本上线350人,艺体重本上线126人,合计重本上线476人,与2013年的390人相比又增加了86人,今年重本上线率达到41.39%;文化课普本上线621人,艺体普本上线202人,合计普本上线823人,普本上线率达到71.57%。

2.高分学生群体又有明显提升。

我校理科650分以上有70人,文科630分以上有15人,为建校以来最多的一年。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今年被“985工程”大学录取的学生数近100人,被“211工程”大学录取的学生数达到160人。

3.优秀生获得突破。

理科680分以上我校13人,文科640分以上我校6人。(1)文科张宇同学以674分获临朐县文科状元。

(2)理科冯阳698分、刘辰697分、李春润696分,三名同学跻身临朐县理科前5名,分别是第3、4、5名。冯阳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李春润、汪文勇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继2012年高考山东省理科状元张子坤之后,一年送进清华北大3名同学。

(3)艺术生表现突出。张斌同学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这是我校近4年来送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第5个同学;陈潼同学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这是我校去年以来送入的第2名同学;付新婷、张立鹏、李艳丽、高萍4名同学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在美术专业界引起轰动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回顾一年的高考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内部挖潜、内涵发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措施重在落实、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策略。概括起来,即抓紧五项教学常规管理,抓四项备考措施,营造和谐备考氛围。

坚持四项备考措施,营造和谐备考氛围,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1、把高考视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始终以高考为总抓手,一把手亲自抓、业务校长靠上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级部主任具体抓,扭住高考目标不放松,把高考放在学校工作中突出的位置上不动摇。

2、坚持学生在高考备考中的主体地位。重点突破五个方面的工作:抓开端,促使学生早进角色、早入状态;抓鼓动,促使学生坚定信心,点燃成功激情;抓冲 刺,调整备考策略,工作一丝不苟;抓培训,提高应试技巧,向卷面要分数;抓心理,矫正心态,挖掘潜能。

3、注重细节,强化备考过程管理。

4、加强考核,提高尖子名生质量、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

对期中考试的总结与打算

一、高三情况

(一)高三期中考试总结

1、尖子生群体喜忧参半。理科前10名进4人,前30名进14人,弥补以往考试中前30名的断层,是进步;文科前10名进1人,前20名数量少,相对以往无大改观,问题依然严重。

2、重本上线有差距大。理科前1200名293人,文科前400名93人,离上级要求还有距离。

3、学科上线差距大。理科各学科单科上线除英语外都有大的上升空间,文科单科冲击前10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各科抽测学生的平均分较低的现象亟待解决。

4、具体到学校层面,弱科若班现象仍然存在。

(二)下步工作打算

1、深刻反思我们在整个教学环节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查找问题背后的根源。比如:分层次教学是否真正落实“尖子生吃饱、普通生吃好”的问题?各学科教学作用点是否集中,重合率低怎样导致学科优生和总分优生不吻合?教师是否从思想认识层面和“高效课堂”的新要求对接,是否真正把握了高效课堂的精髓等。

2、实现增长,必须在调动教与学积极性上出实招

(1)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权益,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2)加强学生学习态度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质量,必须在高效课堂建设上做文章

在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在合作探究环节,要求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来,为学生探究、教师点拨做好准备,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精讲点拨环 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评,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总结答题规律,点拨思路与方法;在有效训练环节,要求教师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充分认识限时限量训练的价值,充分发挥训练的有效性。

4、高考跨越,必须在全力备考上求突破(1)科学定位基础,全面细致抓好一轮复习。(2)讲练结合,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3)严把试题难度,力促中游上线。

(4)有序训练,提高训练效益。科学分配课时——严格控制训练时间;级部限批印刷——严格控制训练题量;级部统一收发训练题——防止各科留作业、抢时间;加强选题、评前通研——确保试题质量和讲评质量

5、多措并举,抓好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培训。

6、统一备考进度,科学调度学科复习。

二、基础年级情况

(一)期中考试情况总结

2013级无论是文理科前10名还是从重点本科上线上看,较未分文理科之前,形势有比较大的逆转:特别是在文理科前10名方面,成绩有大幅提升,大部分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14级在全县前10名与前50名上呈正常态发展,在前1600名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从学生的整体成绩上看,每个班都分布着不同程度的学困生,他们的表现是各科成绩均不理想,差距较大有掉队的苗头,我们的个别辅导、关爱应该说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要多研究,多分析,找出最佳辅导方案,争取最快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整体成绩。

(二)期中考试存在的问题:

学生层面:

1、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预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学习浮于表面,敷衍了事,不能静心去学习,致使一些常见的应该熟知的知识不能正确解答。

2、应试能力及卷面:大部分学生应试能力有待提高,如对答卷的时 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做题面面俱到,不会分辨难易,答题不全面,层次不清,字迹潦草;答题速度也有待于提高,基本运算不准确

3、审题能力有待于提高。不会审题或审题偏颇现象依然存在,遇到较难的题,盲人摸象,不知所措,或者答非所问。

教师层面:

1、个人备课有时欠充分,课堂效率有时偏低,个别老师课堂管理不够严格。

2、查漏补缺欠及时,落实不到位,抽查频次和力度不够,限时、限量、规范性针对性训练不足。

3、与学生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不透。(三)下一步的措施和打算:

1、正视成绩、查漏补缺

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太纠结于学生的成绩,要放下功利心,单纯盯着成绩是不够的。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看到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的快乐,而不仅仅是这次检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2、落实教师易错题库制度。

高一教学重视基础,务必夯实。日常教学在夯实基础讲清楚弄明白后,本着“多练比少练好,多考比少考强”的原则,始终坚持“精讲多练,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强调限时定量,“训练考试化,考试平时化”,做到有讲必考,有考必收,有收必阅,有阅必总。

任课教师建起自己的“错题库”,利用学校专门下发的笔记本进行记录。定期将教师积累的错题,有计划地在各种考试中复现,考查学生的真正掌握情况,以对症下药,使他们能从中得到教训、启迪、借鉴。

落实好易错题本的检查评比活动。教师的易错题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评比,进行奖励。学生的易错题本的使用情况,从级部、班主任、任课教师三个层面检查的方式进行。指导学生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过大周、午休前等时间温故知新。

3、落实学案使用情况检查。

为进一步提高学案使用度,对所有班级特别是弱科弱班的学案采取整班检查、抽科检查形式,每周对学生的学案使用情况和教师对学案的批阅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对研究对象的铅笔做题、不认真不规范、不完成学 案情况反馈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批阅不及时、调度不力的教师个别谈话纠正。

4、落实学案反馈抽测。

将上周所用学案检测题重新组卷,抽调研究对象到专用考场进行检测,统计平均分、个人成绩,用广播会及级部例会的形式向全体学生、教师通报。

5、落实多练、精练、巧练

(1)作业检测化:各科作业用定时检测的形式呈现,本着限时定量的原则,训练速度、训练规范、训练准确率。

(2)自习限时训练:各科利用本学科的早晚自习安排针对性限时训练,要求进行批阅、讲评。

(3)周清检测:各科每周均要有周清检测,根据各科实际对上周所学内容巩固训练,要求全部批阅,必须有分数汇总,有分数及答题情况统计。此项作为级部学案检查的必备项目,不按要求做的通报批评。

(4)错题回放:

各备课组要充分认识反复抓、抓反复的重要性,清楚会而出错、对却不全、全而不美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用回放检测的方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必要性。选派得力人员牵头进行整合、组卷。

外出学习的总结与打算

11月19日至21日,我们实验中学一行5人随教研室前行学习考查了高密一中、文山中学、莱州一中、莱阳一中,感受颇深,总结如下: 一.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方面。

高密一中的操作机制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莱阳一中对教师的考核向教学一线倾斜,主要看成绩的全县名次、进线人数和进线率,评价体系与我校相似。

二.深化课堂教学落实方面:

虽然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但各个学校都是结合自身实际,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教师精心教学,学生精心求学,不搞花架子,一切本着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各项措施,落实教学常规各校都各有特色。

高密一中高效课堂的监控模式为跟踪听课——深度点评——跟进指导——改进教学——问题解决,该模式多年,在落实力度上一贯比较大,课堂效果一直很高。该校一直实施语文大课堂教学,语文每周两节连堂静心阅读,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

文山中学课堂大密度,严要求。莱州一中把经典文化纳入课程与课堂教学,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验很好。开设书法课,每天10分钟练字,坚持不懈;将经典文化融入师生活动,每天10分钟的经典诗词诵读、100篇古诗词三年烂熟于心;下午第一节课前唱一首歌、早上第一节课前朗诵诗词,既振奋学生,又巩固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三.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核心引领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在此方面,高密一中做的很好。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很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强化。学校每月一次召开教研室主任学术会议,共享经验和资源。龙头作用的发挥,让每个教研组有了很强的活力,教研组成员人人都有干劲,责任性很高。

四、在集体备课方面,各校都相当重视,模式各异。

高密一中集体备课和我校一样,但该校每周两次,均在晚上,每次都是领导靠上,认真,落实,效果很好。昌邑文山中学集体备课采用学科大教研方式莱阳一中集体备课模式是全市统一组织,以级部为单位,先听课,后评课,最后在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的着眼点落实在高效课堂之上。五.在优生优培方面,学校全部实施分层教学。

高密一中开设了大学预修课,暑假由北大的教授来校上课和辅导。获得A证的学生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文山中学注重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考拿高分做准备。莱阳一中成立奥赛小组,假期里走出去参加奥赛辅导或培训。

七、我们的不足

1、各教研组活动很少,缺乏在教学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进行某些沟通,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各搞各的。

2、适合我校学生的社团基本上没有成立,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促进学习、发挥其特长、体验感受方面研究较少。

3、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曾提出过感恩、诚信等教育,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或者说教育的力度还不够,效果不理想。管理措施虽然也严格落实,但效果比人家名校差一些。

4、在借助毕业生团体来宣传和提高我校的社会影响力方面,我们做 得不够。

5、我们也有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实施目标不很明确,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应下大力气抓出成效,形成亮点。

6、创造机会走出去,多学习外校先进经验,改进自身工作,提高育人效益。

七、今后的打算

1、强化集体备课,要与高效课堂挂钩。通过集体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讨论,共同提高,而不仅仅停留在安排任务上。级部包靠领导要靠上抓,发挥监督作用,让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落到实处,并做好记录。

2、在征得学校同意的基础上,着手成立一些适合我校的社团,可以从一个或两个试行做起,先把最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社团如文学社开展起来。发挥其特长,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习、体验感受。

3、争取机会,让骨干教师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并通过他们的交流汇报,让大家共享资源。

4、强化德育教育。借鉴莱州一中经验做法,我们也想通过诸如记忆父母生日,到时送上自己的祝福等感恩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准备组织学生宣誓活动(必须征得学校同意)增强学生信心,树立斗争,增强其责任感;将重要的经典文章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烂熟于心,熟记在脑。

上一篇: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下一篇:中秋节的前夜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