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核心概念

2024-08-19

德育的核心概念(精选8篇)

德育的核心概念 篇1

高考作文的核心概念

材料作文题中有时会明确显示写作的核心概念,2015年江苏卷核心概念为“智慧”,2014年江苏卷核心概念为“青春”,有时核心概念是隐藏在材料里面,需要我们弄清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材料的含意才能把握,如2013年的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其核心概念应是“人、自然、生态、无心之举”,根据材料内容其观点可以确定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人类要维护正常的生态秩序”以及“无心之举会影响自然生态或他人的生活状态”;再如2014年广东卷“两种照片的变化”,其隐藏的核心概念当为“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其立意可以确定为“照片变化折射出的科技进步、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人的心理变化”等。所以,审题时只有弄清材料内在的、深层的内涵,挖掘出材料的核心概念,才能将立意提升到较高的层面上去,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回顾高中必修1-5每个专题前面的导言,可以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

必修一 青春和生命

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十六七岁的青年,在人生的航道上,应该珍惜青春,感受多彩的生活,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青春虽然美好,但你没有理由骄矜,毕竟需要汗水的浇灌;生命虽然漫长,但你没有理由挥霍,毕竟转瞬即逝,我们应让青春的精神不朽,让生命的长度延长,让生命宽度拓展。阅读和教养

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流芳百世的经典佳作,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冲淡,或典雅、或通俗,充分展示出了文学的魅力。

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人说,文学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给人指明方向,使人向上进取,是人们的精神故乡,所以,文学是灯,它不会老。但如今的多数青年不再做文学梦,而选择更实际的金融、财会等赚钱专业。

读《路遥文集》,心灵就会产生不止一次的震撼,我们会为高加林的不懈奋斗而呐喊助威,为刘巧珍勇敢追求爱情而拍手叫好,为孙少平不甘贫穷而昂首大笑,为田晓霞不幸遇难而悲痛欲绝„„“人生,是永远无休止的奋斗”,这是路遥的绝笔,也应该是你我的座右铭。

现在为什么要提倡阅读经典作品?当下的阅读状况如何?让书籍成为你精神的家园,让流浪的心灵回归安宁的世界,请坚守人类心灵的栖息地。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家和家园

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溶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有人说,家是爱的起源,是永远的召唤,一个人走得再远、再久,也不能忘记家。也有人说,家只是一道温暖的起跑线,她永远昭示着我们准备出发,离开家才是真的长大。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对于漂泊海外的游子来说,家国是一体的,都是曾经养育自

己,自己身心情感归属的地方。邓稼先放弃美国提供的优质生活投身到中国导弹研制的恶劣环境中,就因为一句:“祖国需要我。”傅雷给在海外的儿子傅聪写信,教育道:“永远要对祖国怀有赤子热情。”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忘国,不忘家,他们懂得家对他们的意义有多重要,也明白他们的回国是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家。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人类的灵魂深处有哪些精神家园可以庇护我们浮躁的心? 心若没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沧海霁月,迁客骚人,把心伴于真纯,安于恬然,归于宁静。林和靖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静中找到了一个真纯的世界供心灵栖居;陶渊明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中勾勒出一座恬静的小屋让自己休憩;而更多的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则是以舟作伴,以天为盖,以地为席,随心飘流,身心皆归于超然之境,享受永恒的安宁。

当三毛目的光赫然投向撒哈拉沙漠,当马尔克斯坚定地扑向文字之塔,当梭罗诗意的栖居于瓦尔登湖畔,我感觉到,心灵的归属感溢于他们的身心,屋室不在身边,却有了一个渺远而坚固的家,而这种归属感源于灵魂的释然与满足,世界之大,处处无家处处家。关于人与自然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柴静,让2015春天不再寂静。柴静推出的雾霾调查报告《穹顶之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当今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丰盈带给我们更多感官的享受。然而,过度的开发让我们的环境不堪重负:污染的河水、重度的雾霾、恶化的气候、不断减少的物种„„这一幕幕不得不令人深思,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推进生态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看到《穹顶之下》中的那些镜头,那些数字,或许有人无法淡定,或许有人压抑困惑,但在感动、震撼之余,仍心怀希望,雾霾可怕,但并非无法破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守望者和建言者。

面对雾霾,我们选择沉默、选择口罩、选择搬家或暂时离开的时候,柴静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学习、考察、采访、调查、发现,最终清晰地告诉我们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雾霾是怎样造成的;怎样解决雾霾。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穹顶之下,雾霾面前,谁都无法回避,穹顶之下不应仅仅只一个柴静。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一切都有希望”。

必修二 个体和世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还记得?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当生活的色彩和理想中的色彩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应像梵高一样努力振作,用信心去描

绘心中那绚丽多彩的梦想。关于历史与和平

此刻,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无辜的人在流血„„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深省的事件,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这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今天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应当成为历史。慢慢走和快节奏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被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所“绑架”的现代机械人生,为了“跟上”机器的节奏、赶上社会的步伐,而不得不“赶时间”,“赶地铁”“赶考试”“赶应酬”“出名趁早”“培训趁小”„„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匆忙人生”,人们被动地与时间赛跑,但却未必能赢得美好的人生。

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的一条公路边,有一个标语牌,提醒赶路人:“慢慢走,欣赏啊!”大自然是美的结晶,慢慢走,欣赏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慢慢走,欣赏它,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慢慢走,去寻觅和追逐过程的美丽我们将会品味人生丰富的情趣,收获恬淡怡然的心境。

必修三 宽容和勇气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必须坚守,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因。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就会萎靡不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长满杂草,这个民族就会意志消沉,无所适从。

当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巳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为鲜明的标志。从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冀,到那“胜却人间无数”的鹊桥一遇;从汪洋恣肆的翰墨书香、绵延千载的中华武学、余韵流风的京剧艺术,到精致多姿的亭台轩榭、无可比拟的古典园林、雅致不俗的琴韵笛声;从让人眼花瞭乱的民间工艺、传统习俗,到让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同一叶扁舟,满载着许多仁人志士、迁客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曼妙幻想、离愁别绪,热忱探索,不断前行。

京剧、中医、爆竹、对联、武术、民俗„„这些词汇已经渐行渐远,但似乎谁也没有在意过它们的存亡!也许有一天它们都会如“秦皇汉武”般,成为教科书或者词典里的一个词条。对此,我们只能感慨:一个没有深厚、绵远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但有了博大精深的文

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当我们仍在清明寄托哀思的时候,当我们仍在圆月下享受团聚的时候,当我们仍去登高采菊的时候,当牛郎织女的凄美柔情仍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由衷地微笑,便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依旧是那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民族文化离我们依旧很近,我们现在“拾起”它还不算晚!

必修四 梦想与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族自由之梦;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代代传承,缔造出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人性和心灵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

心灵,是博大而纷繁的世界。这里有亲情 的歌哭,有爱情的悲欢,还有友情的冷暖„„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

必修五 人类与科学

科学既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又是人类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不断开创出和谐而优美的境界。热爱科学的人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更能养成科学的精神。人类总是与科学一同进步、生长。如何看待高科技。直面人生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回答是: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星空和道德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镌刻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话语很精当地为人类摆脱尴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角——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也许这样,人类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想的苇草。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则和道德之间,哈佛校长毅然选择了规则,开除了那个学生。

星空之所以绚丽夺目,是因为它引起心灵感性的共鸣;法则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流露出的理性和严谨。理性与感性合一,规则与道德的合一,构成了美好的世界。哈佛校长所做的,恰恰是尊重规则与赞扬责任感这一美德的统一。因为尊重规则,校长的感激才不显放任;因为赞赏道德,校长的开除令才不是冰冷而有了温度。

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补充:视野

春暖花开之际,人们的视野满是五彩缤纷;秋风瑟瑟之时,人们的视野里尽是衰草枯枝。在生命长旅的某一处,每个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心态就不同,视野范围也就不同。

青蛙在井底,是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井口”其实就是心中那种封闭的文化观念,因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人成了“井底之蛙”,只有扩大视野,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夜郎自大。

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他的视野无疑是广阔和长远的,他的目光在国外的大舞台,当西方列强敌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那刻起,林则徐已知道,只有向国外的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富国强兵。

因为拥有广阔的视野,孙中山不会置处于水深火热的大众于不顾;因为拥有广阔的视野,马丁·路德·金不会让自己的黑人兄弟受到各种歧视。因为有了广阔的视野,才有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言,才有了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生命的意义不应该被定义为平凡,生命的视野不应该被局限于狭隘的私人空间,生命不应该俯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仰望。无际的天空,崇高的品质,人类的良心,总会引导我们去延伸我们的生命。

站于礁石,纵横四海,收尽天下兴亡多少事,品察多少人间疾苦,体味多少深明大义,仰望过多少道德丰碑!我们的视野由此展开。

视野的广度,决定你行动的力度;视野的广度,决定你仰望的高度;视野的广度,决定你生命的深度!扩展你的视野,延伸你的生命,世界由此美丽!

如何扩展自己的视野,荀子教导我们要学会“善假于物”方能纳“千里”于视野之内,“用心一也”,方能上穷碧空下至黄泉,见别人所未见。

以上核心概念或话题,它们源自于必修1-5每个专题的导言,高考前请别忘了关注一下那个遗忘的角落。

德育的核心概念 篇2

对基础教育至少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 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 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素养的“种子”:友善、思考、独立

我们认为, 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涉及三个领域, 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 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 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

“ 一毫之善, 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 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 “友善”, 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 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 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 即创造性思维。 我们认为, 儿童阶段, “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 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 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 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 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 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 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 “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 沦为他人的附属品, 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 独立精神稀缺, 独立能力差劲, 心理脆弱, 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 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 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

“种子的秘密”:三粒“种子”相对独立, 相互依存, 相互照应

“质疑”, 应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 缺失友善的质疑, 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 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石上, 没有独立的友善, 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友善, 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 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

“友善”“独立”“思考”, 三粒“种子”相对独立, 又相互依存, 相互照应, 相互交融, 形成了素养发展的“种子体”, 从而凝聚为强大的生命内核, 为人的素养———自信与诚信、进取与尽责、坚持与担当、反思与发现等一一全面形成, 提供持续的生发动力。“友善、独立、思考”, 人的素养的DNA。

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是谁, 才能更好地对话与发展。一个人认同了自己的祖国, 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 与世界对话。 因此, “种子的秘密”的背景是“国家认同”, 它是“种子体”发育的肥沃土壤。

不同的年段, 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 “核心素养”, 不同的年段, 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 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不变的是核心素养的 “种子”。找到“种子”, 循着“种子”生长规律, 这就是揭示儿童素养秘密的要义所在。

“种子”的发芽:“素养的表达”要在校长的脑子里落户、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 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素养的种子

“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 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素养的表达”, 只有在校长的脑子里落了户, 才会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素养的表达”, 只有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了, 才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素养的种子。

一个老师成熟与否, 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青涩、毛糙的老师, 三五年后, 能否成为一个友善的人、独立的人、思考的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 能否在“友善”“独立”“思考”上, 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

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 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劳技, 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体育, 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 本质来讲, 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 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跟“怎样的人”在一起,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提出了“能力”转化为“素养”的催化剂———教育的人文关怀 (详见2014年第6期 《人民教育》 的 《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 , 就是要让“教师”从“教学者”转化为“有素养的教学者”。我们学校的管建刚老师则提出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详见2015年第17期 《人民教育》 的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今天, 我们又明晰了小学阶段的“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友善、独立、思考。

名师专业模型的核心概念 篇3

一、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教学主张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名师的重要特征,教学名师、名家和流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教学主张上。

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教育观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和提升,是理论指导下,在实验和研究中,逐步形成的教育理念、理想、价值、立场的“合金”。教学主张是个性化的,简言之,它是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但比教学见解更为稳定,具有系统性,具有深度,也更具统领性。因此,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育者或研究者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育理想追求的高度。一言以蔽之,教学主张表现了教育者或研究者“教育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大凡成功的、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流派均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坚定的教学主张。如果只是停留在观点和见解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主张的高度,如此教学和研究就会因缺少自己的灵魂和内核,而常常游离和偏离,而难以坚持、难以深入、难以形成。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主张的操作化和外显化,是基于教学主张的实践活动。名师的教学主张就是通过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呈现、展示出来的,这也是名师可直接学习的东西。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它的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简约性是指教学模式舍去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象出主要的或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教学模式是用简约的方式反映教学过程。可模仿性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教学模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践操作。正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正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指人思维、说话、办事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观念性与物质性结合的方式。方式与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法比较具体,方式则有不同程度的概括性,是方法、形式、手段等的综合。为此,教师的教学被认为是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与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与学而展开的活动方式。在这里,着眼于教师的活动方式谓之教授方式;着眼于学生的活动方式谓之学习方式;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谓之教授、学习方式或学习指导方式。

三、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对教学风格的认识需要强调五点:

第一,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它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绝对与教学风格无缘。

第二,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和追求中,“教师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是富有成效的,有效性是检验教学风格的实际标准。由于形成教学风格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尤其是教师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差异,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简单地说,同样的课不同风格的教师其上法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但富有成效则是所有教学风格的共性,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可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高质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风格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但形成教学风格还需要研究其他因素,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只能是在教学风格的外围兜圈。此外,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表现形式,而教学风格是理念、艺术、策略的系统,停留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是在技术上兜圈子,而未及教学风格的“形而上”。

第五,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的关系。教学风格总是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但是教学特色并不等同于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具有“方面性”,而教学风格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以教学特色取代教学风格,或者只着力于教学特色,很可能以偏概全、因“小”失“大”。教学特色可能是不够稳定的,而稳定性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正如建筑师所说,风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现上的不断重复。因此,满足于教学特色,而不加以提炼与提升,教学风格难以形成。

教学风格是教学主张的形象化、审美化,擅长课堂教学是教学名师存在的根本所在。教学名师能够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运用个体的实践性知识,达到“自动化”地操控教学实践的水平。在不断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名师逐渐以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正如于漪所言,“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四、教学流派

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

教学流派的“派”,指的是由形成教学风格的某一教师扩展到某些教师,由个体延伸到群体,让一些思想、艺术追求相近,教学个性风格类似的教师集合到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扶植,所形成的共同体。如果说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个体的精彩独唱,那么教学流派就是一个教师群体的默契合唱。一个地域内出现教学流派,说明该地域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和一群已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师。

教学流派往往是松散的集合,而不是严密的组织,是“形散而神聚”“和而不同”。教学流派是靠教师们关于教学的共识聚集起来的,其中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具有精神感召力。所有教学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力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为核心形成有影响的团队。代表人物在教学流派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带动作用、组织作用、辐射作用。正是在代表人物的作用下,才影响了他人、凝聚了力量、形成了流派。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个,甚至是多个。

教学流派的“流”,就是流动、流传的意思,这是教学流派的生命活力所在。“流派”的概念关键在于“流”动,有人喜欢、有人效法,自由流传,顺流而下,代代相传,即使“异化”变种了,也有个源头。流,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任何教学流派都是由教师创造出来,发展下去的。流派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派”靠人创造出来,更靠人流传下去。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则无法保障流派的生生不息。

五、教学魅力

教学魅力指的是名师基于自己的教学主张所展示的教学模式(方式)和教学风格而产生的对学生独特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教学魅力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魅力的课就是:

有思想的课。教师应该对教材有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设计,简而言之,课应该反映教师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让听课的人耳目一新。

有智慧的课。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并激发学生产生观念的最高境界。

有文化的课。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底蕴来自不懈的阅读、思考、积累和创新,这样才会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更高的要求则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德育的核心概念 篇4

聆听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使我懂得了: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主线。对于课程的10大核心问题,我对“符号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悟

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

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这排树有什么规律?生: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小树的规律表示出来呢?这样,老师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有的摆,有的画,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拼音代替(生1:△□△□△□……;生2:●○●○●○……;生3:□■□■□■……;生4:121212……)多么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正是已有的符号观念在起作用,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体会符号给数学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再例如我们用符号表示运算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由此看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学生灵活运用

德育的核心概念 篇5

作业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吧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的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教好的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师指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期的创新点1、2、3、4、通过研究,是教师树立作业分层设计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通过研究,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都能练有适合的练习,练有个字的收获,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丰富作业内容层次,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研究,形成分层作业操作模式,发挥策略激励语言的教育功能。构建分层

作业操作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规范作业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内容:1学生分层,2课内练习分层 3 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成果

研究成果集:包括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课件等。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喜爱,学生的数学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课题组的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提高。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德育的核心概念 篇6

《标准》中 10 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对“数感”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得最深刻。

《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标准中对数感的表示是一种外延的表述,即描述了数感的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相关概念的混淆。

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数感与个性是双向交流的。一方面,学生总是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作出选择和反应;另一方面,数学教学完全可以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美化和感化学生的数感心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 数的概念,构建数感。基于此,本论文将从数感的涵义、教学价值特别是培养策略等方面作出相关论述。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概率》的核心概念解读 篇7

(一)对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件,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引入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是数学内部知识发展的需要, 同学们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联系日常生活,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去观察和体会确定性与随机性.

(二)对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概念的 理解

1. 确定事件:像成语“水中捞月”是不可能发生的,是确定事件. 像“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是必然发生的,也是确定事件. 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能发生或一定不能发生的事情都是确定事件.

2. 随机事件:生活中多数是随机事件. 像“天有不测风云”、“东边日出西边雨”等都是随机事件.

(三)确定事件的分类

确定事件分为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像“杞人忧天”就是不可能事件,像“瓜熟蒂落”就是必然事件.

同学们在学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时不必记忆,而应该注重理解,当然也要避免钻“牛角尖”.

例1下列事件中,哪些是随机事件? 哪些是确定事件?是确定事件的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

(1)明天上学途中会遇到红灯;

(2)打开电视机,影视明星正在做广告;

(3)代数运算中,a+b=b+a成立;

(4)盒子中有10个相同的白球,搅匀后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是白球;

(5)放学回到家中,电话铃正在响.

[随机事件是(1)、(2)、(5),确定事件是(3)、(4),其中(3)、(4)是必然事件.]

二、可能性的大小

生活中发生着大量的随机事件,这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有大有小的.

(一)我们按照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依次认为:

(1)“不可能事件”就是一定不发生, 发生的机会是0;

(2)“随机事件”就是发生的机会介于0到100% 之间;

(3)“必然事件”就是一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

我们今后主要研究随机试验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二)随机事件按照发生的可能性的 大小,大致有这样一些:

(1)“不太可能发生”是指发生的机会很小,但不是0,所以它不是“不可能”;

(2)“可能发生”是指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说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 之间;

(3)“很有可能发生”是指发生的机会很大,但不是100%,它不等于“必然发生”.

例如,表格左栏是五个装着一些彩色小球的口袋,右栏是5个愿望,请必须为每一个愿望找一个口袋,使这一愿望最有希望实现.

(①对应D,②对应C,③对应A,④对应B,⑤对应E.)

三、频率与概率

(一)对频率与概率的认识

在概率部分,本章通过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起源的小故事、掷硬币试验、蒲丰投针问题与几何概率等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概率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二)对概率和频率概念的理解

概率是一种现象的固有属性,例如一枚均匀的硬币,随意抛掷,正面出现的概率就是1/2. 这跟你的实验是没有关系的. 而频率,就是一组实验中关心的某个结果出现的次数比上所有实验次数的比值,和实验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会接近于概率. 比如你抛掷均匀的硬币10 000次,出现正面的频率就会非常接近于概率0. 5.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把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例下面是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

(1)将表中未完成的空格填好.

(2)观察所填数字,优等品频率m /n稳定在哪个数值附近?

(3)从这批乒乓球中随机取一个优等品的概率大约是多少?

[(1)表中五个空依次为:0.92、0.97、0.94、0.954、0.951;(2)优等品频率m /n稳定在0.95附近;(3)优等品的概率大约为1 902/ 2 000 =0.95.]

当然我们现在学习的还只是初步的概率知识,今后还会接触到更深入的内容. 在生活中,概率应用是很广泛的,尤其是对某些事情的推断或数据的统计,都需要用到. 我们在本章学习中要掌握以下内容:

1. 理解什么是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 能发生的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规律的数学模型,理解概率的意义,发展随机观念.

3. 能够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 能够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够设计满足条件的概率模型.

5. 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 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 理解进行模拟实验的必要性,能根 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

核心期刊的概念和功能定位 篇8

关键词: 核心期刊,成果评定,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H083;N04;Z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2-0062-03

一 核心期刊概念起源和理论依据

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交流系统。在文献交流系统中, 期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由于各种期刊的情报价值不同, 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这种信息交流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状况。于是,有人开始关注这种分布,探寻其中的规律。

最早涉及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概念并使其广泛传播的是英国著名文献学家 S.C.布拉德福。1948年,布氏在其专著《文献工作》中写道: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并按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集散定律。这一定律不仅说明了核心期刊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揭示了文献分布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对于某一特定学科或专业来说,大量论文高度集中在少数期刊中,这就是“核心期刊效应”,其结果是产生了各个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这就是最早的核心期刊概念[1]。

1962年,美国著名文献学家尤金·加菲尔德以引文为新的文献检索途径,建立了一种新型文献数据库,创立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1971年,加菲尔德对《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2000余种期刊中的100万篇“参考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 发现25种期刊包含了全部期刊“参考文献”的24%, 152种期刊包含了全部期刊“参考文献”的50%。也就是说, 大约75%的被引文献较为集中地来自少数期刊,而其余的少数被引文献则来自大量的较为分散的期刊, 加菲尔德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 形成了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该定律进一步证明并发展了布氏定律, 自此开创了以引文分析遴选核心期刊的先河[2]。此后, 众多学者对布氏和加氏的理论提出各种修正方案, 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关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模型。

布拉德福文献集散定律与加菲尔德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都描述了文献发表和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特点, 阐述了文献分布的客观规律,成为各国遴选“核心期刊”最为原始的理论依据。

二 核心期刊的定义

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其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们对“核心期刊”的理解。由于遴选“核心期刊”的两个主要指标是载文量和引证情况,“核心期刊”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核心期刊是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第二,文献信息量大,载文量多;第三,文献质量较高[3]。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期刊”指在一定专业范围内的某一发展时期,对一定用户来说处于“核心”位置,在本学科中刊载专业学术论文量(率)和文摘量(率)大,引用量(率)及利用量(率)高,被专家公认为代表该学科或该领域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期刊。也可以认为:“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转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该学科(专业)当代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期刊[2]。

中国“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通常有六个:“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和“影响因子”。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载文量”“被索量”),着重考察期刊登载某学科领域论文数量的多少,这也是早期核心期刊概念的延伸;一类是质量指标(“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着重考察期刊文献整体学术质量的高低,这是近年来核心期刊遴选的重点所在。因此,当前核心期刊概念既能对图书情报部门选购、典藏、管理期刊文献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对读者有效利用期刊文献资料提供方便,还能对促进期刊提高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对科研管理部门评定成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中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中国至少有六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⑤“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几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信息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但是,由于缺少标准的、统一的、科学公正的、各个专业领域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目录,同一种学术期刊在不同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中的结果不同,这给使用者选择期刊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引发出诸多弊端。鉴于军事学学术期刊目前大都限于军内使用,很少对外交流,而且参考文献标注不完整、不规范,致使在遴选其他专业领域核心期刊时畅行无阻的数量指标几近失灵。对中文军事学核心期刊评价,目前有两种体系并存:一种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 年版)评选的9种军事类核心期刊;另一种是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和2007年先后认定军内27种期刊为军事学核心期刊。前者属于定量评估,后者属于定性评估。其结果,只有5种军事学学术期刊同时入选。

四 核心期刊功能定位

1.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

某刊是否某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论文,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核心期刊最开始只是情报学的一个分支——文献计量学中的概念。从布氏定律作为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来看,核心期刊是文献分布的客观结果,它的原始功能主要在于文献计量学意义,是对各学科期刊文献分布规律的一种揭示,主要是有助于文献的利用。一是为图书情报服务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体现“导购”功能;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提供方便,发挥“导读”作用。endprint

2.核心期刊功能的泛化和异化

近年来,中国核心期刊表远远超越了“导购”和“导读”功能,被作为学术评价、作者投稿,以及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的参考工具,广泛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学位授予、津贴发放、期刊评价等领域,逐渐演变成了一把衡量学术水平之高低、学术质量之优劣、科研能力之强弱的“尺子”,并与作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核心期刊遴选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中国学术期刊的命运,打破了期刊自由竞争的格局[3]。科研人员争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致使非核心期刊稿源稀缺,导致期刊界出现“马太效应”。这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的学术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

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有联系, 但不是必然联系;核心期刊对科研论文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但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并非一一对应,评价文章水平的客观标准,只能是文章本身的质量。通常,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但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非每一篇的学术水平都高;反之,非核心期刊上文章的质量并非都差。同一核心期刊上不同栏目的论文学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与优秀论文不应该完全画等号。将一种很强的正相关性大而化之地等同于质量整体评价,导致了核心期刊概念的泛化或异化。

3.科学认识核心期刊的价值,准确界定其功能

早在2003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在《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 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用频次, 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 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要提倡内在价值的判断, 正确看待SCI (科学引文索引)、EI (工程索引) 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4]作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 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科学审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论文与非核心期刊论文之间的界线,正确看待核心期刊遴选中的学术质量测定所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期刊表成为学术评价的一种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核心期刊的量化评估功能是学术评价的一个进步——它可避免学术评价中的人为因素, 增加评选中客观、真实的因素。但“核心期刊制”下的量化管理体系,使得学术同行所能发挥的评价作用大大削弱了。实际上,只有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一篇论文质量高低,这是刻板的数字无法做到的。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管理部门应该适当淡化核心期刊效应,不以刊论文、以刊论人,还学术期刊以公平竞争的环境。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归根结底应主要依据专家评审、同行评议以及引文索引,不能仅依据其出处。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2] 陈铭.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看核心期刊功能的转变[J]. 图书与情报,2008(2):83-85,109.

[3] 王跃,张志强. 关于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思考[J].图书情报研究,2012,5(1):9-14.

上一篇:幼儿园文明餐桌活动方案下一篇:眼泪的滋味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