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课程领导

2024-10-06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精选12篇)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 篇1

新课改要求校长不但要对课程改革方面的知识熟之又熟,而且在课程开发、课程选择、课程设计和结果评定等方面,也要求校长营造环境氛围、构建和谐团队,以达到新课改的成功施行。一个成功的教育领导者,势必要担负起新课改的所有重任。因而,要想了解新课改的成败就要对提升校长的领导力予以研究。

一、加快自我发展

1.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改要求校长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学校校长的专业能力较强才能领导一个学校走向成熟。思想的成熟才是整个学习成功的前提,思想的提升是学校开展新课改的保障。课程领导工作要具有专业素养,完成该工作的前提是具有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在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具有专业的课程知识。事实证明,校长要从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只有校长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带领学校走向成熟。

2.树立新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是唯一熟悉学生个人情况的参与者,因此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观。学生是新课改的直接受益者,校长在领导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具有新的学生观,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校长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性。在课程领导中校长要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环境。

二、规范课程设置

1.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校长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设置课程目标:首先,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脱离学校的建设目标;其次,树立课程目标时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制定;最后,制定课程目标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在制定课程时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入手,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

2.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第一,课程安排要具有合理性,学校课程的安排要多样化,要涵盖各个方面,开设课程要涉及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课时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要严格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课时之外的安排。

第二,课时的安排要有张有弛,要严格执行,但是还要结合实际,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课时的调整要具有一定的“度”。在小学阶段,有些学校在执行新课改方案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时的安排上,比如有些学校还存在增加课时的情况。

第三,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采取长课时和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不违背课程方案要求,还具有创造性。

3.课程实施与管理

首先,课程管理侧重点有区分,我们采取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也要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也要不同。基础课程的管理要落实到每个环节,各环节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是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决定着课程的制定;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最后管理措施能否有效实施是基础课程能否施行的关键。

其次,课程安排实施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在有关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课时就能够表现出该学校的特色,那么就可以让全体学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例如,如果一些学校在艺术课程方面比较突出,就应该围绕艺术课程增加课时,让学员们不仅真正学得到东西,而且还达到宣传学校的目的。

最后,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有上海市同洲模范小学,该学校主要在三个方面比较有特色,首先在语言交际能力上,该校提出要培养以英语为特色的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是在体育竞技技能上,学校要求培养出以攀岩为特色的运动技能;最后在信息技术和钢琴方面,学校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还提出要培养学生以钢琴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能力。该校以坚实的师资为后盾,为完成培养目标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三、建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证据收集

要依据课程的类型以及课程成熟程度来进行评价。由于课程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收集证据的重点也应该不同。课程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对于这种类型课程证据的收集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对这类课程课堂内容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基础性课程,收集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上,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

2.数据资料的分析解释

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分析归纳来对今后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在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学校应该学会运用信息平台去分析、建立相关的常模。另外学校还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分析要具有针对性,研究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我们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辨认分析得到的结论,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校开展教育打好基础,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研究,等等。

3.结果反馈与计划调整

对于调查结果要及时处理、及时分析和反馈,课程满意度的高低,以及参与人员的深入程度决定了学生完成研究而解决的程度。学校根据数据分析结论改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我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学校课程采取的措施来反思该把侧重点放在哪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课程中哪些方面得到有效实施;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其次,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是不是有纰漏?课程如此安排,是否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从哪方面能够体现?再次,学校课时的安排是否达到预期要求?体现在哪个方面?等等。因此,学校在各个方面的计划将成为学校教师行为的标准,有利于有关部门学习参考,也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认真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对课程的认识才会有质的变化,学校只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真正的概念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程计划。学校逐步从执行者走向课程制定的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逐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光耀,张永良,欧阳铁光.课程领导:校长推进课改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2]薛海平,孟繁华.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06).

[3]周蓉蓉.新课程改革下的校长课程领导[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4]和学新,乌焕焕.学校课程规划:动力、向度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1(02).

[5]程姗姗,项国雄.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学习评价——协商式学习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 篇2

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河洲中心小学

熊美根

从11月16日至11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校本研修培训,先后听取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谢利民等11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校长关于“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质量”所做的专题报告。通过这次学习对什么是校本研究,如何组织校本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是我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校本研究,注重读书学习。

课程改革时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校本研究就是要搞研究,要获取新的理念只有读书才能得到。

二、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的。

这就强调了学校研究的内容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校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

只有让教师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问题。才能改变教师的自提高教师的素质,老师把工作的研究当成学生的研究,每个老师都拥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他。

四、校本研究,坚持教育反思。

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因些,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和谐的地方,必须通过反思去参与指导,才能避免 1

下一次实践重复这个错误,教师发生的直接变化,反思的步骤就是坚持互动。

当课程改革步入关键之年,课改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激发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校本研究”让我们感受到在课改中,成功者是成功,失败者也是一种成功。“校本研究”让我们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3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管理”是一种确保系统完全按照预设规范平稳运作的行为。“领导”是基于现状,致力于超越现状的行为,是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决策反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轨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形态都是通过课程呈现的。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创建品牌学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校长课程文化的选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学者费德勒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学派,完成了传统领导理论向权变领导理论的转变。从校长和部属的关系、校长的任务结构和校长的权力三个方面论述了权变理论。八十年代,赫斯和巴兰查得对其改进,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团队的观点。但无论哪一种理论流派,都是从哲学层面思考的,忽视学校教育层面的特征,容易把学校管理和领导等同企业管理。近期,教育界广泛关注课程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校长的课程领寻能力,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

1.课程文化的概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分类?什么才称得上“文化”?很多人弄不清楚。“文化”的定义有六百多种,普遍认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是在某个系统中,人创造的意义和意识,包含理念、信仰、知识、智慧、传统和学习方式等等,并由理念和信仰引发的思考、理解、交流和统一的行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系统的意义建构就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课程是教育的轨道,课程文化的理念、信仰、知识以及理念价值取向引发的言论和行为就是教育文化的子文化。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论,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离开课程文化就无法谈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学校的发展。当然,学校文化除了包含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等等许多从属学校文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亚文化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结构的。

课程有许多种类。美国学者施瓦布1973年提出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手段等五个部分。新课程改革就管理权限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当国家课程标准变为每个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质量差异很大。例如:我们的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课程,甚至于语数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没有达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利用,问题更大。

课程文化就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规范下,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一种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统一言论、行动以及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大家都说素质教育离不开高考的改革。其实,教育离不开社会,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受社会民族文化制约,这再一次证明文化分类的层次性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就能推行了呢?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考试的教育。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我们已经看到高考改革的曙光,大家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

2.课程文化要义的选择。1996年,布鲁纳把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归纳成五类:①承接圣典。②工作和生存训练。③建构理解。④适应社会秩序。⑤发展自我精神。学习语文和外语,为了什么?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为了考高分,家长为了孩子升重点学校,校长为了检查抽测。如果这样,课程标准的理念价值取向能落实吗?学校语文有承接圣典功能,有工作生存训练功能,有建构理解功能,有自我发展功能。一个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就是送他到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也是没有前途的。学习外语是未来世界发展的社会秩序要求,比起母语来,工作和生存训练功能相对弱一点。有的家长把外语当作出国的价值唯一取向,孩子英语再好,母语不好,当不了翻译。数理化不好,进不了外国高校。孩子能有发展吗?

校长要铭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完成国家规定的每一个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基本要求,一定要达标。校长要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执行国家课程的主体,课程标准不能随意拔高降低,不要牺牲一种目标换取另一种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言论和行为是课程文化的直接呈现。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解读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导是校长的助手相参谋。严格讲,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的领导,教导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管理。有的校长把课程领导视作教导工作,或把教学工作与课程领导等同起来,交给副校长做,自己脱离教育,这是一种失职。

1.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解读。前面讲过,“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是基于现状和超越现状的行为。领导力就是校长超越现状的能力。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改变现状,但是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经费一投入,物质层面是很容易改观的,这不是能力,更不是领导力。如果一所学校在文化层面有所超越,也就是在行为、言论、生活和工作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有所超越,那才体现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校长在课程文化层面超越现状、超越自我的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自觉研究课程论学说,主动吸纳多元文化的能力。②用素质教育价值观鼓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能力。③指导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力。④了解和调控课程文化的能力。⑤评价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能力。常言道:“优秀校长管课堂,不合格校长管门房。”一个不会调控课程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美国学者休斯1987年写了一本《校长论》,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把优秀校长描述为六个特征: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型团俸;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促使他们成功;合理配置了学校资源;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外部环境。以上特征有五个是跟课程有关的。也就是说,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选择正确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组织和引导全体师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实现国家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总要求。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人民完成国家赋予的权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责和行使权力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特征。

2.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述:一是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综合实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另一个是,不同层面追求不同的行为效果:自我层面不断加强对课程文化的修炼,用学习专著替代功利主义;学校层面,引导师生教学和学习,建设学习型集体;社区层面,加强家长、上级部门和上级学校的沟通,使学校课程文化变为推动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着手,抓住核心课程目标要求,“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师生”。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从听课评课、质虽抽测中解放出来。听课评课能否改进为教师团队探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实效性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超越。质量抽测改为课程目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专业检测,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落实教学目标,这方面可以采用北师大皮连里教授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校长谈论的热点。但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大家仍然处茫然状态。似乎抄录几篇文章,凑印一本教材,就是校本课程。其实,课程最主要的是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有在明确目标要求统领下,才会有内容选择、实施细则,冷静看待我们以前的课程领导行为,做了许多无用功,浪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

当前,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应该致力于三个重点:一是学校的薄弱学科。前期强调强势学科、品牌建设是对的。但是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化导向不能忽视短板效应,薄弱学科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质量并不是光靠25%至40%的骨干教师支撑。教师是主要教学资源。不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质量管理是空话。三是致力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不研究学生怎么“学”,新课程改革难以成功。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个案介绍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许多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没有从课程文化视角形成系统。从理念到实践必须有一个过程,先进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能使我们校长少走许多弯路,办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就整合地方课程、激活校本课程作两个案例介绍:

1.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是国家教育部承担的联合教科文组织指令性课题研究项目,由教育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实施。我校在市、区教学研究部门的指导下,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为视野,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为视角,以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方案设计为抓手,开展教育活动。校长选配有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组织课程开发团队,亲自参与和制订活动方案,现场进行指导,致力于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内需。我校2010年“寻找淹没丝绸之路西域段古道的元凶”的研究、2011“回族清真寺拱形建筑结构的探秘”,两度获全国一等奖。校长在2010年赴南昌进行专题研究经验介绍,获得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学校的品牌意识一下被激活了。

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对立系统,而是根据校情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目前,语、数、外核心学科的任务很重,质量抽测也很严格,学校教师都不敢脱离直接传授的教育模式去运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索的方式,重过程和方式,轻结果和答案。两种学习方式是互补的。我们察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很大空间,把校本课程和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结合起来,获得了成功,也多次获得有关专家的表彰。

2.“大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大阅读”既是我们学校的品牌特色,又是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化课程。现从课程领导的角度,讲一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首先,明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大阅读追求每个学生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图像、动作内化为自己心智,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结构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视觉领域的实践探索。

其次,把总目标具体化:大阅读包含语文阅读,但不等同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把学科课程分为三个集合圈:核心是语文阅读,第二层是外语、数学的符号、图像阅读,第三层是科学、艺术、动作的阅读。每个集合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排列出来,选配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实施。目前,我们正从核心圈向第二层次推进,建立阅读能力检测分类要求。例如,语文阅读能力检测要求、各年段语文阅读考级标准等等,把阅读能力具体化,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当课程目标确定后,内容的选配和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语文阅读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课外阅读书目加以选择,不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施方式采用浸润式模式,学习忙时少读,学习闲时多读,利用寒暑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阅读是一种学习文化,我们追求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生活,使师生达到“阅读而致博、笃行而达雅”的境界,用读书学习体验人生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具备教育理论功底,就很难打造学校文化。学习是主要的,我们要静下心来读一些原著,以阅读丰富人生,以阅读改变人生,建构大阅读文化。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 篇4

一、以先进理念, 增强课程策划力

没有优秀的课程,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校长, 要有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确定学校发展的基点, 走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 彰显学校特色。要能够透彻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 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 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 开发本校课程, 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一) 学科课程校本化

一个校长要有课程价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的能力。本人借鉴深圳、江苏、武汉品牌小学的做法, 着眼于课程整合, 形成瞻前性的课程框架, 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学校建立了课程研究组, 构建了校本化的课程目标, 以校本化的学科纲要引领学校课程的实施, 制订了《冠华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和《冠华小学S*H (即“实”而“活”) 课堂教学评价表》, 编写了各学科《教学指导纲要》。各学科都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重新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将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学科综合活动、拓展课程以及学科特色项目建设整合为学科课程。

(二) 校本课程特色化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上学校只承担课程的执行功能的现象, 而更加强调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 依据校情和学情来开发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学校课程, 编写了一整套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实用性, 能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

二、以专业素养, 深化课程管理力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 校长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权威和课程修养, 才能更好地管理课程, 有效地实施课程。

(一) 转换角色, 做课程领导中的决策者、引领者、组织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要想成功地实现高绩效的课程领导力, 自身必须加强课程理念的学习, 增强课程领域的话语权, 努力使自己成为课程领域的行家里手。为此, 校长要明确自身课程责任意识, 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 要广泛学习有关理念、有效的教育及课程方面的知识, 努力实现从“事务型领导”向“学者型领导”的转变。

近几年来, 我研究了品德学科《品德与生活 (社会) 》活用教学资源, 把狮岭人的精神、盘古文化以及学校课题研究 (“主体个性化教育”“走进皮具皮革之都”等) 融入课堂, 使我校品德学科成为品牌课程。

(二) 回归课堂, 提高教学管理与指导能力

完善教学管理目标、过程、方法及制定和修改教学措施、规则和制度, 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仅体现在对学校的教学常规的制定和落实上;还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开发提供民主开发、协力合作的氛围, 参与共同探究课程问题;也要能够察觉教学存在的问题, 明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措施, 以及及时指导解决问题。当校长以一个管理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 其作用已经超出研究课堂教学的本身范围, 更在于对全体教师的影响和辐射。

三、以专业团队, 提升课程执行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先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我们认为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实行校本化、全员化的校本培训, 促使教师向专业型、科研型、个性化的目标发展, 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课题研讨会、听教育专家讲座、观摩优秀课例, 开阔了教师的视野。通过研究“教”与“学”的案例, 促进了教师教学策略技能的改进和完善, 直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提升课程执行力。

目前我校已拥有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 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首要能力也是核心能力, 决不能忽视和漠视。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高下,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新课程的课程方案确定了与教育现代化相匹配, 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吻合的顶层设计, 但它必须通过校长领导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变为现实。因此, 校长的课程领导, 关键在于能不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把握教学本质, 指引教学理念, 建设研究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以先进理念, 增强课程策划力;以专业素养, 深化课程管理力;以专业团队, 提升课程执行力;以教育科研, 积蓄课程发展力”四方面阐述对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

参考文献

[1]师晓星.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4) .

[2]景梅石.试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建设[J].辽宁教育, 2008 (1) .

[3]王洁、沈祖芸.校长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12) .

课程改革与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5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其核心是: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体现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政府行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标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新中国成立恢复正常教育秩序相提并论的三大教育事件;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变革;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标志。•推进课程改革,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以课程改革为载体

•“课改”即“改课”——唯有课堂改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变革课堂是教师、校长的使命,也是教育的使命

•通过课程管理方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考试评价方式变革,牵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领导核心,以教师团队为主体,以学生、教师、学校为认识、研究、实践、评价的对象,通过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达到教师发展、学生进步、学校创新的目的。在工作实践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存在一些误区,有待于认识与改变。通过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认识、行动、反思等环节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改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有志有为的校长,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改下的课程领导力的认识与实践、落实与提升,以引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有不同的表述。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控制力①。

也有人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品牌的能力②。

又有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具体是指校长运用领导的策略、方法和行为来达成课程发展的根本目的,用以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绩,是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决策、引领、组织课程实施的控制力和执行力③。

还有人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④。

我个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人物是校长,教师团队是领导力的主体,学生、老师和学校是课程领导力认识、研究、实践、评价的对象,通过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达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创新发展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目的所在。

二、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解读

1.领导力的界定

•领导,一是领——引领、牵领,给部下以方向感,知道往哪走;二是导——教导、指导,给部下以方法,知道怎么走。

•领导力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校长领导力是指学校管理者统率、带领团队,并与团队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领导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包含校长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学识、人格、情感、意志等的综合素质,是驾驭、引领、发展学校的综合能力。(王铁军)

•校长领导力包括:一是战略思维能力,即对学校发展机遇的把握能力;二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并团结各方积极因素的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四是评价与诊断学校现状的能力;五是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陈玉琨)

2.校长领导力的划分

•可根据领导力的不同板块划分:领导过程:决策力、团队建设力、信息沟通力、执行力;领导内容: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教师领导力、科研领导力;领导实践:危机管理领导力、日常管理领导力。

•也可如萨乔万尼根据领导力的对象和方式划分:技术领导力:校长通过完善的常规制度和娴熟的管理技能实现;人际领导力:校长驾驭社会和人际资源的能力;教育领导力:校长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思想、知识和技能上提供具体的指导;象征领导力:校长通过设立愿景,确立学校的价值定位而带领学校进行战略发展;文化领导力:校长通过仪式、活动和思想动员,对学校终极价值观的不断界定、传播和加强。

•还可根据校长的职业角色划分:管理者:建立在合法、有报酬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的支配行为;领导者:依靠个人影响以及模范作用,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教育者: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

•管理者:把事做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沃伦•贝尼斯和伯特•南尼斯提出“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管理与领导的比较:未来与现在:领导更多地关注未来、考虑发展,管理更多地关注现在、面对现实;外部与内部:领导更多地关注外部,管理更多地关注内部;团队与工作:领导更多地关注团队、关注人;管理更多地关注工作、关注事务;决策与实施: 领导重视大的决策和方向,管理则重视决策的实施与执行。(吕型伟)

•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随之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3.校长影响力的来源

•校长领导力重要的不在于权,而在于力,领导的“力”来自于法律赋权、公众认同,来自专业影响力和人格影响力。

•具体表现为: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余新)

•校长领导力包括三层境界:第一层是事务管理;第二层是制度管理;第三层是使命管理。校长最重要的领导职能应体现在:倡导和确立办学理念、描绘和引导共同愿景、制定和落实发展战略、引导和激励教师发展、设计和完善规章制度、争取和挖掘教育资源、控制和处理学校风险。

•学校管理的三个境界:人治——人管人(随意性);法治——制度管人(机械性);文治——文化管人(认同性)。

美国学校校长标准(2008年)

标准一:学校管理者是通过提出、表达、执行、保持整个学校团体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二: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倡导、培养和维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员工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方案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三: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对学校组织、运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证一种安全、效率、效益的学习环境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四: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对社区的多样化的利益和需要做出有效反应,调动社区资源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五:学校管理者是通过诚信、公正的行为并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六: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了解、反馈、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现代社会对校长的要求:识大势:认清社会要求;明大事:知道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成大师: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1.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以校为本,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也是校长的核心竞争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包括: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第三,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五,与家长和社会沟通以取得支持;第六,把有效的经验积淀下来形成制度,同时建设制度文化。”(张民生)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第一,课程价值领导力。一是校长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的能力;二是用校长的人才观统领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第二,课程规划能力。即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计划、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能力。第三,课程开发能力。校长领导教师着眼于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能力。第四,课程设置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合理设置学校各年级课程的能力。第五,课程实施能力。一是学校开齐课程的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能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二是学校开足课程的能力。即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的能力。三是学校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第六,课程管理能力。包括课程立项的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课程实施质量的管理等。(张志勇)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可体现为:课程的解读力,即校长对课程政策及“三级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即对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及对校外资源的统筹和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执行力,即课程的选择、规划、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即对课程实施过程、方法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课程文化的建构力,即如何构建一种开放、分享、共进的课程文化,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研氛围。(邱正可)

2.校长对课程的价值思想领导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课程领导首先是价值思想的领导。价值思想是一个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所在,价值思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走向。

•校长通过价值思想为学校发展定调,用价值思想去引导、组织、管理、评价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影响整个团队。

•教育者三问:一问:事实层面(教什么);二问:技术层面(如何教);三问:价值层面(为什么)

•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价值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一个缺乏组织灵魂的学校将会是一盘散沙。

追问我们的课程改革:

•第一,为谁而改?为教师而改?为学生而改?为学校而改?为政府而改?为知识而改?为课改而改?

•第二,为什么而改?改了怎样?不改又会怎样?改的意义?改的价值何在?

•校长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把握课程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3.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

•增强课程意识。校长应该对课程改革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提高两种能力。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的能力。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力。即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校长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抓实三个环节。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二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途径,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并为之创造条件。三是深化教研团队建设。校长必须把深化教研组建设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周成平)

•校长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生对课程的丰富性要求与学校提供条件的有限性(从单一到多样)

——学校承载的升学压力与通过课程领导彰显个性(从外在到内化)

——校长的课程领导期望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匹配(从个体到团队)

——校长的课程领导与各类领导角色之间和谐一致(从控制到协商)

——认识自己的领导权力、特质与课程开发的关系(从管理到领导)

•领导力只是实现团队目标的一个因素,团队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同时也取决于改革者、开拓者、思考者,取决于可利用的资源、民心所向和社会合力等因素。

•除了那些在不同层次被称为领导的人外,在每个重要组织或社团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成员,他们为了团体利益,本能地分担着领导者的职责。实际上被领导力研究领域忽视了的这些人,对其领导者和团体是至关重要的。

——[美]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

【作者简介:王枬(昵称:卓然独秀),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原理”和“教师发展研究”。截至2011年底已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承担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及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0项。代表性论著有《美丽教师——教师职业美的研究》《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等。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合作),二等奖2项(独著及合著各1项),三等奖3项(独著1项合著2项);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1998年获广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9年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第二讲

给基础教育名校长工程学员讲“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 文|王枬(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0月20日,遵照教科院的安排,为基础教育名校长工程及柳州市名校长工程的学员们上了“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专题讲座。

其实,为这批学员我已不是第一次讲课了。上半年,4月份,我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讲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专题。

这一次集中培训,因主题是“文化”,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主题。

以下是讲课的要点:

校长的形象

有一个天天携一本书在校园里穿行的校长,全校的学生就会喜欢读书;

有一个把学生当“人”看待的校长,校园里就会弥漫着民主与自由的气息;

有一个穿戴整齐、风度翩翩的校长,学子们就会像君子一样优雅。

——高峰

校长的追求

校长是一所学校思想的灵魂,当一位校长离开学校时,给学校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漂亮的校舍和齐全的仪器,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给教师创造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姜学清

校长的综合素质

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

一双提供变化并能控制变化的手;

一张表达团体意愿价值观的嘴巴;

一对能听到不同声音的耳朵;

全身充满感人的人格力量;

制度保障、创造性地行动、实现目标。

——楚江亭

1、关于教师文化的几种定义:

•《教育大词典》中将教师文化定义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应等”。

•有人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的观念抽象,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倾向以及行为方式。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属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是隐型文化;而情感倾向与行为方式属表层因素,形发于外,是可直接观察的,是显型文化。

•有人认为,教师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伦理与价值观等特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具体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各成员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假设和处事方式等。反映在教师所想、所说和所做之中。教师文化是知识职业的群体文化,核心是共同价值观和主体精神。

2、教师文化的特点

•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

•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

•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是“精致编码文化”。

教师文化的形态:

•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 collegiality)

3、基于校本的教师发展

建议一:从“建立规范”到“超越规范”(胡惠闵)

•制度“缺失”必然造成管理“空白”

•单纯依靠规范无法应对复杂的情形

•“超越规范管理”的机制的建立:从“他控”转为“自控”;由“他律”变成“自律”

建议二: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意义”

•仅有专业知识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具有专业德性才能成为一名道德教师;

•具有专业情意才能成为一名幸福教师;

•信念、反思和研究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建议三:从“个人发展”到“共同发展”

•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创造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机制;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索 篇6

一、思想引领。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1.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校长也要经常问自己三个类似的问题:“我校的教育教学现在怎么样?”“我校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样?”“我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发展成什么样?”也就是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有充分的了解,清楚学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识别学校教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睨确学校教学发展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各种目标的优先次序。目标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而且还要明确具体,能用可操作化的语言进行界定。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学校只有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才能从目标着手,否则只能留下美丽的希望或只是一些陈词滥调而已。”此外,校长还要通过民主程序和广泛宣传,将学校教学发展目标转化成所有教职工、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愿景,激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2.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整合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方法不断创新。为了实现观念的更新,学校需要重新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二是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学校管理中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把学生当作管教的对象,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失去了创新和个性化。三是以“权”为本,权力至上。一方面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另一方面,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学校要结合实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阶段计划、推进措施的同时,在实践中提炼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依据学校实际,建立起有活力的校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教师个体与所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置身其中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能否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过多种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教师的参与,对备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学评比办法、听评课制度等各种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制度中亟待改进的地方,然后从细节上对制度进行改进。

3.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课程领导力受到高度的重视。领导力提升既是校长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保障。校长面对复杂的、有时是无法预测的教育教学情况,面对选择、决定、调整、适应等的多重使命,靠传统经验和直观的“开药方”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及时把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明察学校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无一不是时代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要求。所以,校长要认真解读国家课程标准,对学校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能、透彻分析学生的基础、需要、特点,深刻认识文化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制约作用。校长不但要关注学校课程目标、推进策略的制定,而且要关注课程推进机制、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校长的课程专业素养要重点体现在对教学的指导上,我们走进课堂不仅是对教师“教”的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了解,我们要脱离学科本身,从一般的角度判断课堂的整体状态和教师的教学境界,关注课堂教与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二、精心组织,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1.执行课程计划,形成学校特色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可以从学校的课程计划即学校课程的设计、编制中反映出来。校长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汁划,统筹人、财、物等资源,本着有益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等原则,科学设计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计划。根据课改要求,学校课程从管理层面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类型分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校情对国家课程开齐开足,严格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时、不随意改变教学要求。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进行再度开发,能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校长要引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鼓励教师提高开发课程的能力,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学校要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校长要明确课程执行与课程开发的关系。国家课程的执行有不同的层次,基本层次的执行是学校大体上按照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去做,学校课程安排基本符合一般规范,但缺少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深层次分析,在实施中还缺少创意;高一层次的执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予以创造性的执行,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种层次的执行本身也是一种开发,是让国家课程得到更有效的实施;在高一层次执行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目标定位、办学特色、校长的教育判断等,除了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

2.严格常规管理,促进有效教学

教学常规管理指学校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学生、测验考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体现在对学校教学常规的制定和落实上。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学校教学管理是随着课程观念和课程设置的变化而变化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倡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目标实施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校长不仅要为教师参

与课程的编制、开发提供民主、开放、合作的氛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也要为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教学管理要有统一要求,讲科学、讲规范,但教学还可以有个性、有风格。要指导教师从常规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人手,切实改进教学工作。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注意合理选择讲述、讨论与独立学习等不同形式,同时要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方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二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参与意识和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三要精选课堂训练及作业。训练与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落实教学的核心内容,以精选提高实效,控制训练及作业量,并采取分层作业等多种形式,减轻学生负担。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善于利用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既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又从中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诊断,补充矫正性练习,改善教学行为。四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指导学生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手段。校长一定要注意教学常规管理的系统性,实现教学基本环节的连贯和畅通。

3.亲自深入课堂,示范评课说课

“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只有也必须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它才可能走向成功;任何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只有也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校长对教学的领导,要体现在校长深入课堂上。校长通过听课,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摸清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分析学校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从而研究如何改进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减少低效课堂,杜绝无效课堂。校长听课后必须评课,校长要面对所有学科,不同的评课视角和教师,因而要倾向于通识性指导,关注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整体性和普遍性问题,在方向上、思想认识上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引领。在听课中,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以自己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老师虽然讲解清晰、精练,但是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有些老师教学目标模糊,抓不住重难点。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课改资料学习;其次,要开展集体协作备课活动;再次,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长对课堂教学的领导,也要体现在校长上课上。校长既是教师,又是教师的领导者,这就向校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业务也要成为师中之师。校长上课是一种研究,也是一种示范。校长不能上太多的课,可以不上常态课,上一点示范课,但应常听课、会评课,也就是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三、科研创新。增加课程改革的持续动力

1.建设强有力的教研团队

校长要善于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晰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注意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民主、开放、合作的氛围,组建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校长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他必须是学校内本学科的权威,同时又要具备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能力,能促进教研组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组内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得以持续发展。教研组长必须德才兼备,校长不仅要关注其专业的成长,还要重视维护教研组长的权威性。其次,校长要关注教研组制度建设,要在校级层面制定出教研组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制度,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现研训一体化,形成以“研”促教的氛围。再次,校长应该关注教研组教研文化建设,促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最后,校长应该为教研组的活动时间、经费、制度执行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定期检查制度运行情况,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质量。同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导向激励。校长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教研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引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从而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2.开设教学论坛,加快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某校从2008年开始开设教学论坛。第一阶段以教研组长为主讲,第二阶段以备课组长为主讲,第三阶段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讲。他们将学科教研组教学中存在的关键性、共性的教学问题聚焦为教研目标,围绕教研目标开展有机的、框架性的教研活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目标化聚焦:全组教师共同提出并归纳近期教学问题;目标化,-学习:在大家提供素材的情况下由主讲人精心准备一个讲座;目标化行动:围绕教研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论证。每次论坛从头至尾认真做细、做好。在整个活动中,力求做到“三个一”:每个学期的研究贯穿一条线;每次活动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论坛开展有一个主讲人。这样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陛和有效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关键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3.开展业务比赛,展示风采激发活力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教师个人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把学校建设为学习型组织,使学校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在聚焦有效课堂时,要搭建舞台,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活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展现风采的舞台、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学年,学校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举行教师教学业务比赛,着力构造多个层次的比武。面向新教师的“适应性”教学竞赛:通过备课、说课、上课三个环节的比赛,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可能的结果,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不完善而浪费许多时间。面向青年教师的“发展性”教学大赛:通过比赛优化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倡导教学个性化,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潜能和热情,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面向骨干教师的“引领性”教学展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负责课题专题课的听课、评课工作,进行反思与经验提炼,以他们作领头雁,去影响、带动教师群体,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面向部分教师的“诊断陛”听课:聘请学校各级各类名师和教研组长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诊断,要求听课教师必须提出具体的优缺点和相应改进建议,教务处同时对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结束后,由教务处和校长室联合对相关教师进行情况反馈。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竞赛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也都能找到自己的自信,促使教师在竞争中激发活力,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在竞争中提升教学有效性,在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教学体验,而课改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高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学习。教育是充满灵性与智慧的事业,研究是产生智慧和灵性的途径。让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中整体优化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 篇7

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有关教育革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学校教育革新实施之际, 起关键作用的是校长。受校长支持和教师理解的教育革新, 远比不支持、不理解的教育革新容易实施。”[1]Lee、Bryk&Smith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 即使在最佳的教师领导模式中, 也必须靠校长不断地提供必需的领导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程权利日益明晰并不断加强, 这必须强调学校自身的创意与创造力, 自主地、创造性地发展学校课程。为此, 作为对学校发展负有整体责任的校长, 必须走出传统课程管理的范式, 从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回归课程与教学;从以往的“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 从课程领导的角度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

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 能够有效地进行课程领导的并不多见, 校长课程领导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首先, 课程发展作为一种专业行为, 是一项复杂的、需要长期积极投入的工作, 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互冲突的背景下, 校长还超越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校长担任应试领导比课程领导更紧迫, 而且校长行政事务缠身, 工作千头万绪, 在繁杂的校内外业务的夹攻下, 校长难以专注于课程领导的角色, 课程领导的意识比较淡薄。其次, 由于事实上校长对课程与教学工作已渐行渐远, 目前相关的培训工作又比较匮乏, 内容和形式都不够成熟, 这无疑使得校长课程发展、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比较欠缺, 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明显不足, 难以对教师作出教育性指导。如此情况之下, 即使校长有心扮演好课程领导的角色, 校长由“行政权威”转向“专业权威”仍有不少困难。再次, 由于教师教、学生学、校长领导的传统模式和应试竞争背景下难以超越的竞争境界, 使得校长在校内外都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 这让校长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必然会遇到来自学校内外部的阻力。而课程改革背景下, “一种共享的、分散的领导逐渐成为一种需要”[2]。如此种种都使得校长课程领导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

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中, 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应尽的责任, 却仅指望已处于弱势地位但劳动已普遍透支的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理性的方式来推进改革是不太现实的, “教师人格本来就不属于冒险犯难及突变更改的类型”[3], 要想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校长就不能因为当前的课程领导面临着诸多困境就回避或消极等待, 校长必须行动起来, 到实践中去探索, 去寻求突破。作为一场全新的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校长课程领导的能力、经验和领导模式都只能在课程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和获得, 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和总结。当然, 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和契机, 我们认为, 从学校课程规划这一实践活动入手是走出当下课程领导困惑的必由之路。

二、学校课程规划是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基本途径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以本校为基础, 对学校课程 (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4]。通过学校课程规划能够协调学校各种活动的形式, 综合学校各种课程的功能, 保障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学校的课程目标而展开, 它是学校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校本化实施三级课程体制的基本纲领, 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参照标准和学校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 学校课程规划实际上也是学校课程意识的整体体现和课程领导水平的衡量标志, 可以说, 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其课程领导的过程。

1. 学校课程规划将使校长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 提高其课程领导意识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在课程发展中专业自主权的具体体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课程决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必须以课程政策、地方状况和学校传统为基础, 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并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学校课程绝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简单相加, 而是这三者在学校的一种重新整合, 这种重新整合就要靠学校课程规划来完成, 通过学校课程规划的综合考虑, 有机协调, 才能提高学校课程的和谐性, 发挥各种课程的合力作用, 促进学校各种课程力量的效益达到最优化。否则, 学校课程将陷入没有规范、没有科学引导的“失范状态”。所以, 学校课程规划实际上也是学校在课程政策的规范下, 为实现自己的课程目标所采取的一种课程领导行为。学校课程规划离不开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 但校长在课程规划中更是责无旁贷的。在课程规划中, 校长要引领学校成员分析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情况, 有意识地整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各种要素和资源, 挖掘学校课程内在的发展潜力, 确立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探索学校课程有效发展的道路。学校课程规划体现着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课程未来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是学校管理者进一步厘清思路, 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即使校长仍然无法摆脱许多日常行政事务, 只要校长引领学校成员投身于课程规划, 就必然会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由“行政领导”转向“课程领导”, 从而进一步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 提高其课程领导意识。

2. 学校课程规划将提高校长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 要在分析学校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明确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和使命。学校课程发展现状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立足点, 了解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 以及学校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才能明确学校的应为与能为。课程愿景是课程规划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课程规划中的其他行为都基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愿景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这些基本价值, 正是这些价值指引着学校的课程规划及其实施, 保证学校课程规划的长远性和方向性。其次, 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校课程”的问题, 这就需要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从提高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课程方案的通盘设计和规划。当然, 课程方案只是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总的蓝图, 学校课程规划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课程方案, 因此, 学校课程规划还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的改进、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显然学校课程规划几乎涉及学校课程发展的所有工作。为了能够有效地引领这一活动, 校长个人必须进行持续的学习, 从而具备必要的课程知识与清晰的课程发展概念, 对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必然会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并努力为课程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所以, 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正是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 是提高课程领导专业知能的过程。

3. 学校课程规划是营造民主、合作和共享的课程文化的过程

学校课程规划要成为学校组织中每个成员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共同规约”, 学校课程规划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协同的过程, 强调广泛参与, 自下而上, 责任分享。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所有课程利益相关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 以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个公共课题, 基于共同的需要、抱负、价值和信念, 通过权利共享, 参与讨论, 发表建议, 谋求共识并共同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负责, 这一过程也是营造伙伴式团队文化的过程。学校层面上课程领导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求课程领导的权利与权威得到再分配, 让更多长期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一线教师被真正赋权, 参与课程发展, 觉醒其课程意识, 与校长通力合作, 并基于共同的理解与完全信任, 分享教育任务, 采取有效行动, 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反省和慎思的课程文化和组织团队。

4. 学校课程规划是提炼和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过程

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就在于关照校际的差异性。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课程发展的历史, 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因素所致, 在师资水平、学校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学校课程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学校课程规划就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已有的课程基础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课程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一过程是积极地发掘、提炼、建设和凸显学校课程特色的过程。追求学校课程特色是现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发展如果没有特色, 就没有个性, 最终也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强调校长课程领导的用意也正是为了实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个性化意义和价值创造性立场的追求, 从而凸显课程发展的开放性、人文性、丰富性和适切性, 促进课程的个性化、人文化和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课程规划价值实现的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可以成为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直接手段, 但并不是学校只要制定和实施课程规划就能自然发挥这一功能。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规划, 切实成为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有效资源, 真正把善意的、有价值的学校课程改革变成通向追求卓越之路。学校课程规划的生成要具备一定的保障条件。

1. 要有正确的课程规划观

充分实现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 需要校长以及学校成员明确以下几点:首先, 学校课程规划是“发展”性的规划。“发展”是目的, “规划”是手段, 作为手段的规划必须是一种发展性的谋划, 是指向未来、为学校课程发展寻求新空间的, 学校课程的使命、愿景、特色提炼、行动方案等都必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次,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自己”的规划。任何人不能替代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来作规划, 而且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建立在自己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上, 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并关注已有的创新和改革;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 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如此, 才能真正起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 才能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一种适宜的课程。再次, 学校课程规划也是促进每一位课程主体发展的规划。学校课程规划要结合每一位课程相关者个体发展的规划, 使他们意识到学校课程发展与自己发展的关系, 唤醒他们的规划意识。当每一位课程主体形成规划意识之后, 他们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自我更新的主体, 就会不断地反思与重建, 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 并以自己的个体规划丰富与支持着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 从而使得学校课程发展获得更大内动力的支持。

2. 要注重课程的研究性实践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是一个对各种课程活动进行调适的过程。必须持有一种研究的态度, 通过对课程实践的一系列全面、深入的研究, 准确把握学校课程发展中存在的差距, 厘清学校课程发展的思路, 找到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 明确学校努力的方向, 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也只有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实践活动才能对课程规划的实施情况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在此基础上对规划中不适应学校实践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矫正, 以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行为, 从而保障学校课程理性、健康的持续发展。

3. 要努力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自己”的规划, 但并不拒斥校外人员的参与。规划过程需要社区人士、家长代表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 需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特别是校外课程专家与学者的支持与帮助。课程规划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但学校课程规划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由于过去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 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 而学校获得规划课程的权利的时间也不长, 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还存在诸多困难, 在目前的学校课程规划实践中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与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力量的加盟可以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帮助解决学校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技术性难题, 确保学校获得更高品质的课程。

4. 要有强烈的专业精神

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是一个面对学校课程中各种矛盾的过程, 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落实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意外、挫折乃至失败。对于学校的校长、教师来说, 在课程规划中必须始终以一种基于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对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强烈负责的专业精神来维持自己。只有凭借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勇敢地面对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困难, 接受各种可能的挑战, 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日]杉山明男等.学校与班组的经营.东京:第一法规, 1984.

[2]Kaufuman, M (fall, 2002)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dership, Education Leadership—What Schools Need Now.Alinceao, pp.1-12.

[3]杨龙立.学校为本课程—设计与探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2001.

校长是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篇8

一、课题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保障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程专业素养,关注新课程推行机制,重视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效果,才能在学校一系列工作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课程素养,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是促进教师尽快成长、学校不断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一个平台。多年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大特点就是校本教研始终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促进校本教研的不断开展。

在“十一五”课题《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学校又成功申报了省级“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构建小学项目化教师团队的实践研究》。随着课题的研究与深入,学校一支支研究团队孕育而生,学校各学科教师团队应运而生:“青春俱乐部”团队、“薪火相传”团队、“数学史研究”团队、“快乐教师”团队、“成就未来”团队、“FunFunEnglishTeam”团队、“体艺特色”团队、“科技信息”团队,多元化项目教师团队让学校教育教学精彩纷呈。

秉承“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以国家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学校项目化研究团队,带领学校各学科管理团队,开展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体跟进的校本教研活动,实现学校课程管理生活化、专业化、校本化。

二、校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是实践课程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师生的课堂。校长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握课程实施方向,还要在微观上进入课堂。

1. 校长上课

一个好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好教师。作为校长,要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追求,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将课程的理念和校长的思想传递给教师,并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对于没有现成教材及任何参考资料的综合实践课程,很多教师感到束手无策。面对困难和挑战,校长义不容辞,主动承担六年级最为棘手的综合实践课程。有了校长带领,积极报名参与此门学科研究的教师纷至沓来。校长通过上课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使其课程领导力得到提高。

2. 校长听课

(1)校长通过听课来推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校长通过听示范课、骨干教师挂牌课、青年教师研究展示课、教研组专题研讨课、教师预约课,实现对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监控。校长在连续跟踪听课中,与教师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都会产生积极效应,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在听课中得到体现。

(2)校长通过行政听课日助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建立“行政听课日”,通过提前一天“预告”,全体行政人员在校长带领下,全天跟踪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并且进行集体研讨,这一举措收效明显,既可以针对“问题班级”和“问题课堂”定向听课,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实行跟踪管理。

3. 校长评课

校长对于课程的领导,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听课中积极发掘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1)真诚坦率地与教师交流,共同回顾并感受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认识问题,重新审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并研讨出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使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2)校长在评课时首先要关注课堂是否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重视学生探究和体验过程。

校长管理能力也是课程领导力体现,上课、听课、评课是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校长领导素养的体现。

三、科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然选择

在校长课程领导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校长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确立学校愿景,构建学校文化。

1. 校本教研有主题

围绕“追求灵动课堂——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关注有效设问,关注课堂学生活动这个大的主题,由学科教师共同研讨,梳理出本学期的学科教研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学科教研活动计划。

2. 质量评估有保障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凸显诊断功能与激励功能,将集中与分散、定期与不定期、单项与综合监控有机结合,将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元评价有机结合。

(1)“听评课”制度。开展随堂推门听课,以“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依据,着重关注目标达成、课堂互动及学生的有效活动,对于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

(2)开展各项学科竞赛(含单项随堂练习评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3)认真做好阶段性练习评估。各项竞赛及阶段性随堂练习评估,全体任课教师做好质量分析,及时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反馈和矫正工作。

3. 校本研究促发展

彰显学校阅读特色,在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中进行阅读校本研究。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校本课程研究,边操作,边研究,边积累。每两周用一节语文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数学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地方课时开展数学阅读和趣味数学的活动;英语低年级开展英语口语课的研究,中、高年级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各学科活动内容由各备课组共同研究,撰写教案。以“晨诵——午听—暮读”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研究英语、综合、数学校本课程,并完善相关校本课程教材。其他学科以竞赛项目为引领,进行校本研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日常教学相融合。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的五个力 篇9

课程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现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具体操作时,在基础型课程里是渗透学校文化,在拓展、研究型课程里是彰显学校文化。

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文化。课程目标中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程开发既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的内容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教师增权赋能的过程,又是学生特长培养的载体。课程评价中的文化:课程开发需有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课程创生改变了仅以一种类型课程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改变以一种人才规格衡量学生的评估标准。

课程领导力能成就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实现课程领导的基础,开发校本课程是实现课程领导的重要载体,科学的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领导的保障,校长应该成为有课程思想的实践家。课程建设可以逐步引领学校进入创新状态,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领学生进入自主状态,引领员工进入自觉状态,引领家长进入共导状态。

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学校愿景是课程规划的依据。我校在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建设成一所多彩发展的生态型学校,它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二是个体的差异发展,构成整体的和谐发展;三是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多彩发展的需要;四是与外界进行更有深度和效度的信息交互,促进学校向优质的、开放、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实现愿景的举措有:一是德育、智育、体育并重,为学生多彩发展立魂奠基;二是科学、艺术、人文并举,为学生多彩发展创造机会;三是学生、教师、学校共荣,构建多彩可持续发展空间;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形成多彩发展的支持系统(具体见图示一、二)。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结合:一是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愿景相结合;二是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相结合;三是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结合;四是和学校传统特色相结合。通过特色学生和特色教师的多彩发展打造特色学科课程,构建多彩发展的特色学校。

课程开发的执行力

实施“蓝海战略”,家庭、学校、社会共建,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形成课程资源的支持系统:上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名牌大学;横联上海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基地;招募心理学教授、科技教育专家加入志愿团———盘活家长资源;用院士等知名校友激励在校生,老校友任九皋、朱蒙泉捐资在校设立了3个奖学金———用好校友资源。学校创建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就是由1944届校友———新加坡华裔富商任九皋先生向母校捐赠了100万美元,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为导师作技术支撑,在场地建设、仪器配备、安装验收、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音乐、美术特色教师工作室以本校特色教师为主,还聘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来定期进行指导。

对课程开发的基本认识: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学生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课程意识是区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尺。要体会到课程建设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积累比开发更重要;第二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比积累更重要;第三境界是重视课程资源的复合积累和再度生发。有些资源会越用越少,但教育资源会越用越多。

先规划目标:围绕科学、人文、艺术三方面的育人目标。再规划用人:发挥校内教师特长,借助专家指导力。形成了共同愿景、阶段目标、核心人物后,制定项目制度,并开始组建团队。在规划了“多彩发展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再从实际出发花大气力从科学、人文、艺术进行了具体规划。

以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从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学生进入生命科技前沿而奠基。让教师带着研究之心工作,做探究型课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从基础普及和创新提高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注重激发兴趣做到了“四结合”:生物与生活结合、生物与史料结合、生物与前沿结合、生物与实验结合。重视实验研究, 在课堂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研究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国家级子课题《以创新实验室建设带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 不断探索科技实验类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 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 并主编了配套的校本教材。我们把科学教育渗透于基础型课程之中, 并与拓展型学科相结合、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实验活动相结合。

以160年的校史书、160米长的校史汇学文化墙、500多平方米的校史博物馆为基础构建显性校史文化课程,传承以马相伯、徐光启为代表的“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性发展”学校文化。以名著名人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从名著、名人文化入手,到德育课程、国际化课程等,通过人文熏陶为学生学习和做人打好人文底蕴。基本形成不同年段的校本人文读本阅读课程体系。初中以经典文学名著阅读为核心,高中以名人思想内容为核心的拓展课程。

以音乐教师特色工作室为核心的艺术课程:其一音乐教育课程———传承悠久历史的西洋音乐教育。开设舞蹈、弦乐、数字影视、口风琴合奏、合唱、民乐合奏等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6门,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其二美术教育课程———传承悠久历史的土山湾美术,学校开创之初的1850年就有图画教学的正式课程。学校辟有近千平方米的“徐汇画苑”,开设油画、国画、水粉、陶艺、扎染、线绳艺术、剪纸、版画、包袋设计、装置艺术、皮影、服装设计、面塑、皮雕、卵石画、篆刻、书法等课程。1993年开始学校就在徐汇区区域内先创办了音乐、美术和科技特色班,并开发了系列教材。

以游泳、篮球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学校建有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定向越野队、桥牌队。游泳是传统的体育校本课程,每学期都有一个年级必须每位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学校是徐汇区教育局、体育局“体教结合”的布点单位,初高中女篮获上海市冠军,飞镖获国际奖。

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以“感恩”“责任”“爱国荣校”等为主题开设了系列课程,诸如我们把感恩分解为“受恩———知恩———感恩———施恩”四个层次。

“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在二期课改的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又开发80多门校本课程。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实施多彩发展教育的时空,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特色。

本着“全面优化基础型课程,充实丰富拓展型课程,规范多元研究型课程”的原则,我们明确了下一步课程开发的方向:继续开发人文类校本课程,弘扬学校的文化品格;开发工程类校本课程,使学校成为工程师的摇篮;开发法语等语言类课程,恢复教授法语的历史传统;开发经济类、信息类课程,以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需求;开发初高中衔接课程,体现完中教育的学制优势;开发学习力课程,让学生遵循规律科学的学习。

课程教学的实施力

关于课程建设,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衡量一所中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置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长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应用性;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在课程实施上, 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的整合。

我我校校课课程程建建设设的的总总原原则则::科科学学、、艺艺术术、、人人文文并并举举——————科科学学教教人人求求真真,,文文学学教教人人求求善善,,艺艺术术教教人人求求美美。。并并逐逐步步尝尝试试开开发发三三类类课课程程交交融融的的课课程程。。

探探索索““课课题题、、课课程程、、特特色色相相结结合合””的的课课程程开开发发创创新新模模式式。。以以课课题题带带动动课课程程开开发发与与建建设设,,以以课课程程建建设设凸凸现现并并强强化化学学校校教教育育特特色色。。从从教教育育理理念念、、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课课程程结结构构、、课课程程组组织织与与实实施施和和评评价价方方式式等等方方面,建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题型课程。整合多方面资源,探索本校教师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学生课题型课程开发策略。

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从研究课程开始,再去研究教材,进而研究教法,从上位做起更容易把握下位,更快地提高教师的驾驭课程能力。

一是构建创生课程所需教师的分层培养机制:如,创新实验室、美术、音乐乐等特色品牌教师的培养是通过聘请相相关领域里的专家、教授来培训。骨干教教师的培养是通过与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员结对子带教。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学学校工作室给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

二是建工作室形成错位发展机制:学学校为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5位教师、音音乐组6位教师、美术组5位教师、OM小小组、模型小组等总共20位特色教师建建立了工作室,形成错位发展,既分工又又合作,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色教师师团队。

课程效果的评估力

评价是为了激励,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地建设,评价是为了扬长。我们采取了灵灵活实用的评价方法:

一是对课程设置本身的评估:学校聘聘请专家根据教材质量进行评价,要求所所有课程在一年之后都要有相应的教材材母本。

二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 制定课程计划时注意处理好学校、地方、国家课程的关系, 处理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关系, 充分调动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小组及教导处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制定了“年级组———教导处———校长室”三级调课制度。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遵循了学生适切性、科目多元性、知识科学性、突出创造性、相对完整性、学生参与性、教师发展性、追求实效性的原则。评价要素关注可量化要素和非量化要素 (质的描述) , 还结合了获奖评价、课题评价、基地评价和学习效果的评估, 对学生评价的等级有优秀、良好、加油三个等级;对教师的评价等级有A、B、C三个等级。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 篇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场巨大变革, 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在这场变革中, 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学习行为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校内外的人们都亲身感受了课改带来的冲击波。作为学校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 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 也随着学生、教师的成长而成长。

一、加强学习, 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

随着课改的到来, 专业学习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永葆活力的巨大作用日趋明显, 只有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 才能主动、冷静地应对课改带来的挑战。而作为我更应该成为学习的楷模。课改要求校长的教育思想修养要随之发展与提高, 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成为“学习型”的杰出代表,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展知识视野,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成为“智者”, 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校长。在加速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 强化校长专业发展和引领能力的过程中, 校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如龚校长说的“当课程处于稳定的非变革状态, 原有规范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替代中小学校长的作用。学校一旦进入课程改革, 以常规为特征的稳定状态被打破, 人们对校长会迅速产生强烈的需求。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 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不明朗, 只有看校长等领导来部署和示范。特别新课程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 校长课程领导者的角色身份更加凸显出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要打造课程领导力, 这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全体教师, 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我校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做到了校长带头学, 中层干部辅导学, 教师跟上学, 大兴学习之风。先后开展了师德演讲、班主任经验介绍、课文诵读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国旗下讲话、电脑培训等活动。从2009年春开始, 我们开展了寒暑假学习活动, 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笔记本电脑一台, 并且要求老师网上学习, 要求人人作好读书笔记, 然后以一学期为一周期, 教师相互交换阅读。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兴趣, 让读书成为了学校时尚, 让读书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让读书成为了校园知识的不尽源泉。学习型校园的构建既是校长的神圣使命, 也是社会的真情期待, 同时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尽管当今的校长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制, 尽管当今的教师有太多重复的作业, 但我们坚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他们也一定会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抽出更多的时间自由快乐地学习。

二、积极参加培训, 努力提高新课改专业水平

面对新课程, 校长除了努力抓好自身岗位培训外,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培训, 这往往被许多校长所忽视。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研究培训、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培训等等, 这些培训能提升校长的新课改专业水平, 帮助校长迅速胜任新课改工作, 让校长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拥有指挥权。尽管我校办学经费很紧, 但对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从不吝啬, 无论是哪一级组织的培训, 学校都会派人参加。同时还要求校长作为推进新课改的主力军, 也应作为课改骨干教师来进行培训, 努力造就业务型校长, 从而发挥校长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提高。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我们还重视加强合作交流, 与兄弟学校开展座谈讨论, 进行学术研讨,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近两年来我们分期分批派教师先后到过上海、重庆市区县兄弟特殊学校等参观学习。还邀请部分课改专家来校与教职工进行对话, 就课改中的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作专题辅导, 帮助校长正确把握课改理念。

三、勇于探索, 强化课改全过程指导

新课改的关键在课堂。正如龚校长说的一是激活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兴奋点;二是问题创生: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三是课堂诊断: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四是思维考量: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点。作为分管课改的副校长, 应率先垂范, 强化新课改全过程指导, 努力做到深入课堂教学,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用崭新的课改理念, 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不断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带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 一个学校的课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的校长才是真正的新课改第一责任人。我校班子成员七人, 人人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 个个上好一门主学科, 积极进行课改实践探索。其中, 有三位是市、区级骨干教师, 一位是区级课改专家, 人人都在市、区各级上过竞赛课、研究课。我们认为, 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到来, 应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校长只有加倍努力和实践,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感知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对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产生感性认识, 从而才能对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勤于反思, 探索在课改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倡导“自我反思”, 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研究性质。“自我反思”能对新课改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局部“经验”中挖掘其普遍意义, 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分管课改的副校长只有做到勤于反思, 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并善于总结, 才能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 逐步走向科研型校长或学者型的校长, 有望成为新课改的教育专家。积极倡导自我反思, 注重及时总结, 才能探索出在课改中存在的不足, 带动并形成一个具有科研型校长特征的领导集体。要做到不仅理念先进而且管理出色;不仅有研究课题而且有研究成果;不仅懂教学而且能讲学, 从而带来“科研兴校”特色。

科研型校长在课程领导中的角色 篇11

一、校长要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课程改革排头兵

1. 校长要带领教师认真研读、践行新课标,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握新课程的标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

2. 校长要与教师一起反思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探讨课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3. 校长要做教师的“心理医生”,经常接受教师的疑难咨询,不时解开教师心中的“疑难疙瘩”,排除其自身心理阻力。

二、校长要做资源开发、深掘、利用的课程改革倡导者

课程的创生离不开课程资源作依托,因此,课程资源如何开发、深掘、利用,校长应“引好路、把好关”。

1. 校长应指明开发的基本途径。一是引导师生开展社会调查,从调查中汲取资源;二是引导师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验,让自身的感受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三是给师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四是引导师生利用校外充足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如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史掌故、名胜古迹、网上资源等。

2. 校长要把好课程资源筛选关,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应程度。开发的课程资源要能反映教育的理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总之,课程资源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相“吻合”;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匹配”;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相“协调”。

三、校长要做科学评价、正确引导的课程改革导航者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目的是监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课程功能密切相关。一方面,评价体系的构建受制于课程目标,目标决定评价的标准;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实施过程,影响实施目标的达成度,影响课程功能的发展方向。校长统领学校课程实施,其评价导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导航者。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的课程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这是“定向”;二是运用评价标准调适不正确的、偏离课程目标的实施行为,这是“校正”。

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校长在这一新理念观照下,应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这一层面上,构建起新型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注重发展评价”就是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借助评价“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依托评价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注重综合评价”就是要把评价的关注点多样化,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注重过程评价”就是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来来发展” 的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强调质性评价”就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让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强调多元评价”就是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校长评价的“一言堂”,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引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

四、校长要做课程改革诊断者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细胞”,课程理念的“内化”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校长要通过深入课堂检测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践行新课程理念,就是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校长“诊断”的“项目”有:第一,教师的教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第二,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第三,教师是否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在解读教科书内容的同时,教师是否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否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技和现实生活。第五,教师是否关注了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第六,教师是否关注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 篇12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检索词, 截止到2010年底, 仅列有100多条相关记录。在一百来篇文章中, 研究多集中于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角色、任务、策略、意义等问题的讨论, 对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较弱, 代表性的仅有余进利的《课程领导的五向度框架的构建》等[1]。不过, 现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核心期刊已逐渐增加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注, 逐步拓展“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空间。除了期刊文章外, 一些硕、博论文也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给予较高关注。

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 上海市做得较早、较成熟。《上海教育》和《上海教育科研》于2007年都曾组织上海地区的教师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围绕该话题进行研讨。2008年, 上海组织了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峰会。2009年1月, 《上海教育》发表《2008“峰会”大盘点:实实在在提升课程领导力》, 总结说:“2008年, 校长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课堂这一学校发展的核心, 研究教学、研究教师、研究课程, 深入而细致地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落实。这让校长课程领导力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也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校整体工作的稳步推进。”上海市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

二、研究重点

1. 价值研究

民国时期, 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说过, 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 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 那是舍本逐末。教育的真谛在于培植真心、培育爱心、培养美感、牵引灵魂。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思想。“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不仅要从事实层面 (教什么) 和技术层面 (如何教) 作出思考, 更要从价值层面 (为什么) 作出追问。”[2]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价值所在, 有人认为“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3];也有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4]。因为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头羊”, 校长应具有相关的课程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 这是决定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

2. 内涵研究

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能力。如有人界定“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引导和率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能力。”[2]或者是指“校长与追随者相互作用的合力, 是校长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中, 阐释“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共同体, 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的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一种能力, 这一点在内涵界定中达成共识, 而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是课程的执行力, 还是课程的组织力, 或者是课程的合作实施力, 抑或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前所述, 笔者认为, “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能用一两种简单的能力来概括,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校长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敏感度, 以及对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实践决策的综合把握。

3. 角色与任务研究

校长在课程领导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观点纷纭, 代表性的有:美国教育行政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倡导的“五种领导模式”:技术领导、人际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及文化领导[6]。C·J·马什的三种角色观:响应者、管理者、倡导者[7]。布拉德利的五种角色观:教导者、问题解决者、倡导者、服务者和激励者[8]。台湾学者黄旭均提出校长课程领导应扮演九种角色:趋势与新议题的感知者、课程目标与任务的制定者、课程事务的协调者、课程发展的管理者、成员进修的带动者、课程评价的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激励者、课程专业文化的倡导者及各种势力的整合者[9]。

4. 实施策略和途径研究

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方面, 目前的成果可分为两方面。在理论探讨中, 有学者从影响“校长课程领导力”实施因素的角度,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施策略进行剖析。研究者认为,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不是等同的概念, 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是新课改对校长的角色要求。李朝辉、刘树仁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从“自在”走向“自为”, 成为有效能的领导。校长要想真正承担课程领导责任, 必须从领导者自身、学校内部因素和学校外部因素三个方面思考和改进[10]。还有研究者从课程实施策略的角度进行剖析, 如赵永勤主张必需思考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策略问题, 而在策略之中, “实施程序”又是引领校长有条不紊进行课程领导的重要保障, 这个“实施程序”, 赵永勤解释为“课程慎思”, 提出“课程慎思”的步骤是:觉知问题、拟订方案、权衡利弊、解决问题[11]。除此, 还有学者从提高有效教学、从农村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等角度来分析策略、途径。

在行动研究中, 杨连明认为, “校长不但应该进课堂, 而且是必须进课堂”。[12]杨连明介绍上海奉贤区校长的做法:让校长进班上课。营造校长带班上课, 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 要求校长主动听课、评课。课堂成为校长工作的重要场所, 上课、听课成为校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归课程, 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13]。除了要进课堂之外, 有人提出要以课题为载体,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等。[14]“走进课堂”与“课题研究”是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需重视的问题。

三、研究的薄弱环节

前面所述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 主要侧重于课程开发的认识层面,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结构和提升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显单薄。研究“校长课程领导力”, 重心是课程, 落脚点是“领导力”。但目前, 研究还比较零散、重心不突出———既没有突出课程, 也没有构建出领导力的框架。只有余进利的《课程领导的五向度框架的构建》在理论上作了初探, 指出课程领导也应该由结构领导、人际领导、政治领导、文化领导及教育领导五向度构成[1]。五向度框架的构建, 建立在领导学理论基础上, 作者从理论的高度为课程领导作了比较全面的诠释, 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领导走向理论化和科学化提供了一个探讨的空间。

综合当前“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成果, 从方法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校案例为主, 重在介绍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姚海涛的《以课题为载体,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以“沪港中学项目合作,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课题为例》等。另一类是采用质的研究范式, 这类研究注重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解释和理解。如王传金、谢利民的《价值、场域与愿景———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郑东辉的《简析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和任务》、李朝辉、刘树仁的《从“自在”走向“自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等。从内容上看,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价值的策略建议。然而, 对比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初级理论讨论居多, 大多数停留在内涵探讨和策略思考层次上, 虽然有些研究对校长课程领导力进行了调查分析, 但由于缺少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理论思考, 因而无法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提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 自然也不能给出恰当的策略建议。

上一篇:桥式旋转起重机下一篇:超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