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

2024-10-13

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共9篇)

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 篇1

摘要:校长的操控能力决定管理成败。一个具有领袖风采的校长面对一盘棋局、一个群体、一线机会或一场竞争, 要能操控得了, 让团队成员在他的指引下,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赢得成功。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管理能力,团队建设

研究领导力的内涵, 一个成功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 战术上举轻若重, 战略上举重若轻, 应具备哪些能力而达到具有成功领袖般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校长的操控能力决定管理成败。一个具有领袖风采的校长面对一盘棋局、一个群体、一线机会或一场竞争, 要能操控得了, 让团队成员在他的指引下,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赢得成功。

一、校长的学习力

渊博的学识是校长成功的基石, 要想成为能成就一所好学校的校长,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提高校长学习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校长学习力是学校科学管理的需要;提高校长学习力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提高校长学习力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需要。

二、校长的洞察力

从大的来讲, 校长的洞察力表现在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 也就是说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洞悉教育界动态、善于预测未来发展, 能够在认真分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 科学的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是什么?这是校长应该时刻深思的问题。大部分的时候, 校长的洞察力表现为对学校内外矛盾的问题的洞若观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校长的洞察力还表现在能预测和把握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偏差, 总结和提出解决的思路, 并形成行动, 解决冲突, 是校长成功实现新课程改革领导的重要因素。校长不能仅仅靠发号施令和大权独揽的领导方式, 而是要善于观察与沟通, 更多的了解内心世界。

三、校长的思考力

思考的技术:思考力决定竞争力。思路决定出路, 没有了思路, 也就没有了出路。在充满危机与冒险的当下, 我们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 而是缺少揭发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 缺少怀疑一切的心态和对固有模式的怠惰。校长唯有改变既有的思考模式, 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恋, 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 方能导出正确的管理思路。

四、校长的决策力

校长决策艺术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多谋善断。要做到多谋, 一是问题求明。二是纳谏求真。要做到善断, 一是情绪稳定, 二是从实际出发, 三是要民主决策, 四是把握时机。诚然,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学校就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层层展开的有机系统。作为学校最高管理者的校长, 必须抓住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取得对教学的驾驭权, 才能有序高效地管理好学校。作为校长, 为了协调同教师的关系, 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必须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首先要做到联络感情, 增进了解。另外, 校长还要度量大一点, 善于宽容别人。

五、校长的组织力

马雪征女士, 53岁, 联想电脑执行董事、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既没有IT背景, 也没有学过财务, 那她是怎么成为首席财务官的呢?她的成功在于能够认清方向, 并拥有良好的组织力。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仅靠校长一人不行, 校长要会用干部, 要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要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 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要把全体教职工分别组织到各行政系统和党群系统的各个组织中去, 形成和谐的整体, 并通过其中的骨干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带动大家积极地工作。为保证决策目标的顺利实施, 校长不能包揽一切, 而要充分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做到教职工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管, 职责权限明确, 任务要求具体, 检查指导及时, 要求始终一贯, 并使学校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财尽其利。

六、校长的影响力

校长影响力是指校长在领导学校过程中通过职位和自身因素的发挥, 使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所期望的改变以实现学校目标的力量。据此, 只有当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出现所期望的改变, 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影响才有效, 校长才具有影响力。可见, 校长影响力实际上是校长对师生员工的有效影响。

七、校长的执行力

校长的执行力有:科学决策;善于用人;善于沟通;奖罚分明;途径方法。领导的执行力来自于整个单位的执行力。因此, 执行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关注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提高执行力, 各级领导要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提高执行力, 各级中层干部要切实发挥“桥梁”作用。

八、校长的创新力

校长的创新力主要有:明确创新目的, 切实提高校长的主动创新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进一步加大校长的创新动力;丰富知识内涵, 逐步提高校长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提高校长观点策略化的能力。

总之, 校长追求锤炼的这八种能力之间的顺序不可颠倒。首先, 你要在通过努力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力) , 立于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发现机会 (洞察力) , 了解自己拥有什么条件 (思考力) , 决定从事什么行业、从哪里切入 (决策力) , 确定找谁帮你做 (组织力) , 他们听不听你的话 (影响力) , 最后, 你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还有赖于落实 (执行力) , 学校从现实到未来的发展必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创造潜能 (创造力) 。

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 篇2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

校长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是校长的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是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更关键的是执行力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认为,提升校长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倾听

放下校长的架子,走向教师这一群体中去。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和要自己的被领导者建立和谐的上下属关系,要关注教师的生活情况,要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需要。这些教师的需要来自哪里,来自于校长的观察、来自于校长的倾听,不管哪位校长都曾经是一位一线的教师,几年的校长经历后是否还记得自己作为青年教师时候的快乐和苦恼?是否还记得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和埋怨?是否还记得作为老师的自己还有一群愿意交流谈心的同事?而今你是否还有那么一群曾经同伴愿意和你交流、愿意和你唠叨生活琐事、愿意给你出谋划策?如果你反思到了这点,你该到群众中去,好好去倾听大家的需要,这样让你感觉到被领导者时刻和他们在一起,这样的校长才会被尊重、这样的校长才会树立无形的威信。

2.关注课堂

学校的校长都是来自曾经的优秀教师,而今做了校长以后,你是否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你还能每周上一节满意的课?每学期上一节优秀的课?你能否还能在教师前面放样上课?学校的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而今你已经离开课堂,离开学生,你还能在教学工作上有什么威信和权威呢?因此校长除了自己一直是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更要是指导和引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才行,因此校长要时时走进学生、关注课堂。

3.虚心学习

学而知不足,做而知困,校长要有做不完的事情,才能充满幸福充满挑战的。校长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有充分的能力去管理去决策去沟通。这样的学识来自于书本、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实践。

4.勇于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一个校长的职权履行了一年两年后就必须去反思,“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各行业都可以采纳的口号,作为领导者你是怎么构建,怎么实施都必须胸有成竹,如果学校几年没有改变你是否该思考自己的决策和方法?为此,校长要具有广阔的胸襟,不计较得失。更要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关键问题,注重细节,“阳光表扬、严厉批评”,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带领自己的团队迈向成功的一步,在团难面前永不言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已的领导能力。

如何评价校长的有效领导力? 篇3

2005 年夏天,在华莱士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皮博迪教育学院(Peabody College)的研究人员开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开发和研制一套标准的领导力评价系统——范德比尔特教育领导力评价系统。范德比尔特大学成立于1873 年,是全美排名前20 位的私立大学,旗下的皮博迪教育学院连续四年被权威的《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评为全美排名前5 位的教育学院。

皮博迪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分三个阶段来开展这项研究。第一阶段,研究人员根据有关学校领导力的文献研究确定校长领导力的概念和模型;之后,依据这些概念和模型开发评价量表。第二阶段,在学校里实际检验评价量表,对测量问卷的问题、测量的实施过程、甚至模型本身进行调整和完善。第三阶段,将在美国几百所公办中小学中大规模使用这个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评定校长领导能力的标准,以此得到一个诸如包含卓越、熟练和初级的等级划分的校长资格认证体系。在每个阶段,都对模型的设计和开发,对于问卷的特性进行实际检验和专家评估。本文将对这一评价系统做简单介绍。

一、确定校长领导力行为的概念

在文献研究和借鉴州际学校领导者认证协会的标准(ISLLC)的基础上,皮博迪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校长在学校中的关键领导职能有6 项;校长领导力将促使学校产生多方面变化,从而间接地对学生是否成功产生影响。评价校长的领导力行为,必须关注校长的关键职能与学校的核心绩效这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见表1)。

1. 学校绩效的核心成分

(1)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学校制定个人、团队和学校的不同层次的高标准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2)严谨的课程。在核心学科上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有竞争力的学习内容。

(3)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教学。

(4)学习型和促进专业实践的学校文化。在给学生提供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服务中,形成综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健康的学校氛围。

(5)与校外组织的联系。与社区中那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人和组织建立联系。

(6)系统的绩效评估。针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校长应明确自己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也明确专职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并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方法。

2.学校领导的关键职能

(1)规划。为实现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方向,提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保障。

(2)实施。为实现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使用必要的人力和资源。

(3)支持。创建一个授权的环境,提供必需的财务、政策、技术、人力和社会资本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4)宣传。在校内外为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而游说。

(5)沟通。在校内成员及校外社团中,创造和维持良好的沟通环境。

(6)监控。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二、初步建立校长领导力评价模型

范德比尔特教育领导力评价模型,试图全方位地描绘在学校管理情境下校长领导力应包含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被评价。研究人员已经初步开发出一个模型(见图1)。模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影响领导力行为的先决条件

一位校长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特质、价值观和信念,是其实际领导力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会在校长履行他们的领导职责时显示出来。但在这个评价模型中,这些先决条件不作为重点评价内容。

2. 影响领导力行为的情境因素

学校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也就存在一些可能影响领导力评价的情境因素。如校长从事领导工作的经验、在一所学校任职时间的长短、学生的构成、教职工的构成、学校所在的学段和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都将影响到对校长领导力的评价,体现在校长对学校质量的影响之中。

3. 评价领导力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

考虑到复杂的情境因素,研究人员将校长领导力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校长领导力的行为表现上。评价校长的领导力行为,主要关注学校核心绩效与领导关键职能这两个维度中各项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4. 领导力行为对促进学生成功的增值作用

在评价校长领导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校是如何成功的,也要重视学生获得了多大的成功,如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学生出勤率、学生毕业率和学生被大学录取的情况的改善等。

三、开发出校长领导力行为的调查问卷

根据模型开发的校长领导力行为调查问卷,包含了有关学校核心绩效的6 项指标和关于校长关键职能的6 项指标的36 个组合,每个组合又分为两项内容,共有72 项内容。组合中的一项内容是请被调查者明确指出他/ 她是否知道有关校长领导力的某个行为,并且指出他/ 她知道这个行为的证据;另一项内容是被调查者要对所知道的某个领导力行为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分为5 个层次,从无效、有一定效果到高效。这里评估的某些行为并不一定是校长亲力亲为的,校长授权去实施的行为也可以,但所有的行为必须是本学年内实施的。我们仅以表2 中的内容为例来说明问卷面貌。

调查以被调查者的实际经验为基础。这种调查使校长的领导力不再是宽泛的、不可捉摸的概念,评价与校长的领导过程紧密相关,实现了对于校长领导工作的结果和效率的评价。

四、在校长评价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采用360 度评价的方式,让校长本人、校长的领导(教育局的领导)和学校全体教师来回答这个问卷中的问题。让受调查者根据其亲身的经验指出校长在本学年内在相应的行为表现方面的合格程度。调查的实施非常简单,完成调查问卷一般只需要20 ~ 25 分钟。评价可以一年开展一次,也可以在一年内多次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生成一份有关校长领导力的报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诸多信息:

1. 评价校长领导力的成熟水平

通过与校长领导力的全国标准相比,可以得出某位校长的领导力的成熟水平。如图2 中,教育局长与教师对该校长的综合评价都是新手水平。

2. 找出校长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基于调查数据,可以分析某位校长在领导力方面的强项和弱项,这有助于改善校长的领导力,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如图2 中,教育局长与教师对该校长的“支持”职能的评价仅为3 级水平,提示校长需要在这方面多加关注。

3. 促使校长更好地认识自己,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

如图2 中,该校长的自我评价与教育局长、教师的评价都不相同,这自然会引起校长的反思。

目前这个评价模型和工具已经完成了在9 所学校的试用,研究人员将在2008 年的春天在300 所学校开展正式的田野测量,并在2008 年底,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研究和对一些教育领导的访谈调查,开发出美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成熟水平的标准。

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 篇4

一、淡泊名利, 做道德高尚的校长

校长对待名与利的态度是其能否形成自己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 有时甚至决定校长的真实地位。湖南省桂东县黄洞乡南华联办小学校长曾庆祥说的最朴实的一句话——“我是一位平凡的普通教师, 我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长对我们社会来说, 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对一所学校来说, 校长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有了这颗平常心校长就能淡泊个人的“利”, 也不会刻意地为学校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名”。同时, 校长在班子成员中, 应该努力做到“廉洁、勤政、务实”, 尤其要做到不以权谋私, 在用人问题上不搞交易, 真正做到务实慎行。

二、用“心”关注每一位教师, 做有责任的校长

湖南省资兴市一完小校长邓名威和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校长农晖就“如何关心教师”及“校长的责任”的话题作了精彩的阐述。的确,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办学目标的实现, 都靠教师。可以说, 只有教师的发展, 才有学生的发展, 才有学校的发展。

(1) 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构建教师心灵工程。校长在学校工作中, 除了正确处理或理性对待教师工作中的错误或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工作情感。校长要多与教师增进交流, 真正进行意义上的心灵沟通,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烦恼, 尤其要让教师在这个工作环境中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让教师体验尊重, 寻找工作的幸福感。

(2) 关注教师的工作利益,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些学校之所以会有“告状”的现象, 就是因为校长对问题处理不当, 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或认为利益分配不公。因此, 校长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以真正激活职称评聘竞争机制, 激发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

(3) 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其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 抓教师的专业成长, 就是在抓学校办学质量, 教师的成长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

三、以激情唤醒激情, 做有激情的校长

一所有活力的学校, 一定有一位有激情的校长。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白鹿洞镇学校校长万淑兰的“校长如何唤起教师教育激情”话题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校长不仅要懂教育, 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只有激情投入, 才能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做校长的, 都会遇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 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校长要引领教师的职业追求, 发展高级需要, 尤其要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引领培植教师坚定的信仰,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多学习勤反思, 做有思想的校长

(1) 校长要多学习。现在的校长, 承受多, 压力大, 责任重。因此, 学习就成了做校长的本钱。校长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当作一种生活的需要。只有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才华, 才能有个人魅力, 使教师中产生一种信赖感。

(2) 校长应该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这是对于校长最主要的要求。我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培养发展的人。同时, 我以这个教育理念作指导, 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几年来, 学校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及办学目标来开展, 表现在四个方面:加强全员团队意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近年来, 学校的办学效果比较明显。

(3) 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最关键在于反思。反思是校长成长的必备素质和必由之路, 因此校长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并把反思列入自己的重要工作中。好学习、勤反思、有思想, 这也是做成功校长的秘诀。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修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面对学校目前发展态势, 要持续发展, 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抓手, 加大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力度;校长更要引领课堂教学,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真正的发展。

如何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篇5

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要求。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关注越来越多,比如:要求我们成为专家型校长,研究型校长,学者型校长等等,这就说明,用不了多久,校长的专业水准如何将直接决定你的威信和社会地位,甚至是决定我们还能不能当校长。可是对于什么是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以及怎样实现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业界也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要求,今天,我想通过自己的了解与理解,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我们郴州教育界可能还比较陌生的新名词以及与之相关的做法。

一、什么是教学领导力?

首先我们看什么叫“领导”,领导,从字面上看,“领”是思想领袖,“导”是引导方向。在学校里,为什么只有校长阶层才可以称为“领导”呢?因为校长是出思想,出方向的人,学校各方面的运转和发展都是在校长思想的引领下去实现的,如果不是,那我们就不是学校的领导者,如果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在效仿某一位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在施教,那被效仿的老师就是学校的“领导者”。那么什么是“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赵德成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校长影响身边的师生实施教学变革,实现学校教学愿景,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校长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美国学者斯佩克将校长角色定位为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但在现实中,要将这三个角色同时扮演好,有一定的难度。当前许多校长用在管理上的时间较多,外出跑的时间较多,跑资金,跑项目,跑协调用在学校最核心的教学业务上的时间较少,没有时间关注课堂,因此很多校长在教育者这个角色上做的不太好。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的小张群体中存在,国外的校长包括美国的很多校长也一样没有时间进课堂。

许多校长对管理和领导这两种行为的内在区别还不是很清楚。管理的本质是执行力,是实现既定目标,是“把事做正确”.而领导更多的是指“做正确的事”,是引领大家分清是非善恶,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一个校长,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有很强的领导力,又有很强的执行力,通俗地讲,就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那么,校长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校长该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进课堂。正职校长该不该进课堂?对这个问题,校长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校长认为:我是“大校长”,我主外,抓关系、抓资金,学校有专门管教学的副校长,有他进课堂就足够了;还有的校长认为:课堂太小了,太基层了,我是抓大方向的,不需要进课堂。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恰恰就是发生在最小的课堂里面的事情。校长进课堂以后,其教育者、领导者的角色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期教学领导者的形象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多种角色中的一个核心角色,他能够把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三个角色融为一体。校长应该扮演好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提升教学领导力,在学校管理中既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要更扎实地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

二、领导什么?

有专家通过研究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的教学目标。

校长要让学校内的每位成员都清楚本学校的存在意义,让每位成员都清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终级目标。校长应该让师生明了,学校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有限的知识,更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高更全面的目标:

一、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校长如何提高领导力 篇6

当前,“新常态”已成为社会的高频热词。“新常态”思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作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也产生了无数的教育追问:何为教育新常态?何为办学新常态?何为校长德育管理新常态?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追问,才让我们有了更主动、更深刻的思考与预判,才让我们肩负的教育使命变得更加富有意义与挑战。

1.“改革”是教育的新常态。

2014年,我国被称为是“深改元年”,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我们全面描绘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总的方针路线图,改革必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既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新常态,又要科学判断教育的新常态。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进一步创新德育理念,丰富内容载体,完善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德育重点内容与学校整体工作有机融合,把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有机统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帮助学生人人出彩、梦想成真,努力让教育在改革中闪耀人性的光芒。

2.“改变”是办学的新常态。

“为汹涌而来的教育改革而改变,为学生更有意义的生命成长而改变,为地区老百姓享有更好的教育服务而改变,为更接近理想中的好学校而改变……”新常态下的校长办学需要我们“主动改变、善于改变、不畏改变”,需要我们以无限的管理智慧和教育情怀,紧紧把握学校战略发展的机遇,主动顺势而为、逆势而进、乘势而上,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育人观,改变我们的课程观,改变我们的教学观,改变我们的评价观。改变可以改变的,改变应该改变的。改变将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3.“改进”是校长德育管理的新常态。

教育是关怀人、培养人、尊重人、发展人、激励人的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必将激起我们在育人理念、育人方法、育人环境、育人途径等德育管理与实践领域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高度重视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提升,校长作为学校德育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架构、管理功能、工作职责不断明确与清晰。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强不强、学校德育工作有无成效与特色,已经成为一名校长依法办学、专业履职的首要评价指标。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校长要始终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和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与教育的未来对话,与学校的未来对话,与师生的未来对话。为此,面对新的教育使命,校长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德育领导力。

二、教育新常态下校长应树立四种思维

1. 树立法治思维,依宪育德

笔者认为,树立法治思维是校长在新常态下提高德育管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基础与根本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高到依宪治国的新高度,校长应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进一步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依宪育德,确实保障宪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有效执行,让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只有进一步坚持依宪育德,才能从法治源头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法治精神应成为校长专业精神中的核心内容。

2. 树立底线思维,夯实根基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指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有相应的策略,即古人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工作说到底是服务于上层建筑,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人格、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校长在德育管理中既要能仰望星空、高瞻远瞩,又要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树立底线思维,校长不仅要明确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坚持从德育工作的细微处入手,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同时还要对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预估,并能够积极应对。我们要明确,德育工作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校长的德育管理行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积极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智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夯实学生成人成才的根基,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谋求教育的最好发展。

3. 树立精准思维,以小见大

十八大确立的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阐明了教育改革不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起步阶段,而是行进到“以问题为导向,敢破敢立,大胆推进,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阶段。因此,校长还需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牢牢抓住德育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从一个个育德具体问题入手,积小胜为大胜。校长有责任让学校德育工作尽早走出只会“高屋建瓴”地提原则性要求和空洞口号,只会套用“德育大概念”忽悠人却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乌托邦”困境。

4. 树立系统思维,顶层设计

育人是一项十分艰巨、开放的教育系统工程。德育管理中围绕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少先队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并呈现出整体性、高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等“新常态”发展特征。因此,需要校长运用系统思维,对学校育人工作作全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校长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不仅要注重德育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还应聚合各种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系统思维要求我们既有学校德育工作三年或五年的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路线图,从而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尤其要避免德育工作就像消防队,整日忙着不停扑灭教育问题的火情。

三、教育新常态下校长德育领导力应彰显三种力

1. 德育领导力是“第一领导力”

无论是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德育领导力、科研领导力,还是教师领导力、学校文化领导力,都构成了一名校长在专业化管理中的核心能力。其中,校长德育领导力应该成为校长在特色化办学中的第一领导力。注重“第一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是帮助校长在诸多管理领导力中,能够让德育领导力更好地在管理中起到思想领先、行动领跑的作用。

2. 德育领导力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知道,教育既不是单纯的上层建筑,也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但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未来生产力”。因为教育是在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它是在间接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因此,学校实施的任何一项育人活动都是在为学校创造教育生产力。而这其中,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则是为学校创造教育价值的“第一生产力”。

3. 德育领导力是“第一影响力”

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有意义地影响人的过程。校长办学其本质也是在用管理智慧和教育情怀影响一所学校的发展和一群师生的生命成长。校长在德育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坚定的信念激励人,以博大的情怀尊重人,以满腔的热忱关怀人。校长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德育领导力成为学校的“第一影响力”。唯有如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去影响教师、影响学生、影响学校的发展。

四、教育新常态下德育工作应呈现四种度

1.“有温度”的学校

教育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的过程。因此,教育一定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一定不是高傲冷漠的说教,一定不是假大空俗的灌输。不能打动人心、温暖人心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失败的教育,有温度就能暖人心。因此,努力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应该成为校长的新使命。校长有责任让我们的课堂温暖起来,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温暖起来,让我们的班集体温暖起来,让我们的评价温暖起来,让我们的教育梦想不断成真。

2.“有风度”地育人

笔者一直认为,教育者要有容人之心,尤其是面对一群天真无邪尚处于生命成长初期的小学生,面对一群无知无畏却仍然磕磕碰碰去努力认识和发现这个未知世界的孩子们。犯错、冒险、冲动、莽撞是所有孩子们的成长常态,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学生这样独特的成长特征,要学会有风度地育人。要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违纪;要允许我们的学生顶撞、说“不”;要允许我们的学生挑战老师的师道尊严和教学权威。有风度地育人就是要求我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学生;有风度地育人就是要求我们能平等地对待我们的学生;有风度地育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只有教师们蹲下来,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学生。

3.“有难度”的体验

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已把德育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时德育之重无法承受学生的生命之轻。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仍然停留在重说教、轻实践的层面。综观各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都不乏有社会实践体验类德育课程,但真正能为学生提供有难度、有高度、有感受度的实践体验课程却少之又少,更多的还停留在“有量无质”的低效教育层面。在新常态下的德育活动课程,校长的管理视角要更多地聚焦德育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敢于突破与转型,加大力度建构更“有难度”的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德育体验中更好地入脑、记心、导行。

4.“有角度”的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7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在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则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什么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每一位校长应该清楚的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本来是一个管理领域的概念,关于领导、领导力,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不同的研究,出现过诸多定义。笔者比较认同的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领导力应被理解为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智慧。

相应的,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或校级领导团队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规划、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并影响、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实现这个愿景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容

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是近几年教育技术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被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两届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北京电教馆的潘克明教授,谈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三力”:“洞察力、管理力、指导力”;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提到“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

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维度规定了校长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至少应包括如下8方面的内容:学校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能力、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领导能力、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领导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力、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经验总结能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能力。

二、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校长们自身勤奋努力,自我修炼;也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培训、考核提供支持和培养。

1. 自身修炼: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前提

21世纪是一个提倡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时代,校长要想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和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学习型校长。具体地说,校长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

(1) 增强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

校长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

随着“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应该让这些硬件设施物尽其用,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校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所有学校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本的薄弱学校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方式,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竞争力,赶超其他学校。

此外,校长还应有信息安全意识。如某校校长发现学校有关科室将学生的身份证号码、家长联系电话等包含个人重要隐私的内容随意放在校园网上,每位教师和学生甚至是网民都可以轻易获取。因为有着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该校长立即责成管理人员删除相关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该校长还专门召集了一次专题会议就信息安全问题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课。

(2) 追踪了解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

校长不是无所不晓的全才,也不一定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有所了解。校长应定期关注相关的杂志、网站,或者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团队,经常性地与技术人员交流,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校长不必掌握每项新技术、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但一定要知道它们的大致功能,知道它们在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作用。譬如,校长可以不精通电子白板的具体操作,但要清楚它与传统黑板相比的优点何在;校长可以不知道魔灯 (Moodle) 具体的功能,但要知道它是一个可提供在线教学和学习的平台。

(3) 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要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举着旗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对于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校长应努力学习掌握,并在公开场合经常使用。如开会讲话时自觉应用P P T;建立并经常性更新自己的博客;经常光顾校园网络论坛,并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复;向全校师生公布自己的工作邮箱,利用E-mail与他们交流意见,接收建议等。

校长为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而进行的自我修炼不仅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信息应用意识,还要通过思考内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更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2. 培训考核: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途径

作为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为校长们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提供外部支持和条件。就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 专家讲座——理念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课程理念都需要进一步更新。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校长们传递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校长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学习,向专家提出碰到的问题和困惑,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专家提供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的研究资料。

(2) 案例研讨——经验学习

案例是别人在实际工作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校长们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并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讨,可以从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比较、思考和讨论, 发现成功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3) 课题研究——应用实践

校长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联系本校实际,以课题的形式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教育、管理方方面面的作用。诸如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学校的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学生成绩管理、校产使用登记系统、学校日常事务处理平台等,都可以当作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战练兵。校长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信息化领导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要注意的是,每次培训后,要对受训校长组织一次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学习后的感想,可以是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考核可以让培训更富有成效。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则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校长要勇于迎接教育创新的挑战, 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深刻理解公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渴求, 直面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命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祝智庭, 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 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S].教师[2004]9号

[4]杨蓉, 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2:47~48

[5]孙桢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2:3~7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 篇8

1) 提高协调艺术。领导干部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与上级、同级、下级、群众搞好沟通,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一要思路清晰。协调每一件事情, 都要根据协调的内容和要求, 把握基本点, 确定原则界限, 制定行动计划, 提前研究协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做到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同时, 也要承认差异, 照顾个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努力取得各方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使其愉快地接受协调。二要真心实意。不论是横向协调, 还是纵向协调,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以诚待人, 真心实意。要开诚布公, 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不打小算盘, 不耍小聪明, 增强可信度、亲切感。要平等待人, 不打官腔, 不说空话。三要实事求是。领导干部在协调问题时, 一定要按原则和程序办事。有些同志为了搞好协调, 想方设法拉关系、套近乎, 以求增进感情, 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虽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协调工作, 但决不能为了追求“好人缘”, 而不去触及矛盾、解决问题。

2) 提高谈话艺术。谈话是领导干部做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运用好谈话艺术, 不仅可以了解情况, 沟通思想, 交换意见, 还可以畅通言路, 集思广益, 凝聚人心, 增进友谊。一要以情感人。“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态度诚恳, 亲切交心, 是谈好话的重要前提。要用尊重、关心、爱护对方的深厚感情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消除对方的思想顾虑。避免高高在上, 官话连篇, 盛气凌人, 使对方产生抵触心里。二要注意时机。选择恰当时机, 是保证谈话效果的重要条件。比如, 某个职工责任心不强, 工作出现失误, 应及时与之谈话, 帮助分析原因, 使之吸取教训。但如果是某个职工与同事吵架, 就应该进行“冷处理”, 待其情绪稳定后, 再进行教育帮助, 切忌“火上浇油”, 激化矛盾。三要有针对性。谈话要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对象不同, 谈话的内容、方式、语言也应有所不同。要对所谈对象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脾气性格、家庭情况有所了解, 找准谈话的切入点, 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增强谈话的针对性, 确保谈话效果。

3) 提高开会艺术。开会是协调解决问题和沟通情况的一种方法, 能否把会开好是衡量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工作中, 有的领导干部确实不太会开会。有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召开党委会不知道有哪些程序和要求, 把党委会开成了工作例会。提高会议质量。一要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是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协调关系、布置任务、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渠道。开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如果背离了这一目的, 会议就开的没有任何意义, 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二要明确开会的内容。不同性质的会议, 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会议有三类:第一类是政策性会议, 包括为决策而开的咨询性会议、制定政策的决定性会议等, 这类会议一定要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不能搞“一言堂”。第二类是执行性会议, 包括为决策组织实施、布置任务、分配工作的协调性会议, 这类会议目的明确, 要议而有决。第三类是礼仪性会议, 包括庆祝会、表彰会等, 这类会议气氛要热烈, 立意要高, 口号要响。三要明确会议程序。不管开什么会, 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会议预案制定、会议文件准备、后勤服务准备、会议通知和会前检查等。会议期间, 主持人要注意把握节奏。领导讲话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语言通畅、言简意赅。切实做到会议开始准时, 会议主题明确, 议程安排紧凑, 参加人员适当, 会议发言紧扣中心, 领导讲话简洁明了, 会议议题议而必决。同时, 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开会是一个大学问, 会开的质量怎么样, 就看你对这个问题把握的怎么样。领导干部不仅参加会, 还要组织开会, 要把问题弄清楚, 这样会议质量、效果才会更好。

4) 提高激励艺术。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内在的创造力, 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错误的激励会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影响。一要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手段有很多, 既有正激励, 又有负激励;既有物质激励, 又有精神激励。具体用哪种手段更有效, 要视情况而定, 做到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有的职工偏爱于精神的富足, 有的则偏重于经济上的奖励, 有的注重继续教育和个人能力的释放, 有的则希望在重大决策和管理事务中发挥作用。对优秀员工, 要善于赏其所好, 满足其未被满足的要求, 激发其未被开发的潜能, 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二要选择恰当的激励时机。在激励的时机选择上, 要把握火候, 做到恰到好处, 在员工最需要的时候, 及时给予激励。比如, 大多数人犯错之后, 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悔悟之意, 这种悔悟是员工知错改错的好苗头, 此时也是进行激励的好时机。三要把握好激励的程度。根据员工能力的不同, 分层进行激励, 如果激励过渡, 给员工的期望值过高, 一旦预期的许诺无法实现, 就会失望、沮丧, 甚至丧失信心, 会影响员工的发展。不要无节制的激励, 这样会使下属产生自满和浮躁情绪, 达不到变压力为动力的效果。同时注意不要只激励做大事的, 而忽视做小事的, 否则会让普通员工萌发干小事没出息的想法, 出现小事无人干的现象, 严重影响单位长远发展。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篇9

1.1 媒介素养的概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最早产生于英国,也被称为传媒素养或媒体素养。媒介素养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写、思的能力;二是生活中采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和技能。

1.2 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执政能力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中央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领导干部的执政素养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掌握执政资源的多少和利用程度是执政能力能否提高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党和国家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都依赖领导干部来落实。而执政资源内容又非常丰富,它包括执政可利用的所有人财物力资源。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隶属上层建筑,其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想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其次,维护国家安全和形象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我国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要求必须利用传媒来强化各民族的联系,从内部抵制外国侵略势力和分裂势力。大众传播媒体作为当前际社会公众关于外部世界的主要的资讯提供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至关重要。在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中,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传媒的关系,制造和引导舆论,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政治传播至关重要。

最后,和谐干群关系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在转型期,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各种思想充斥,而频现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导致民众对领导干部有“仇官”“仇富”心态,干群关系紧张。而新闻传媒一贯被认为是我们党的“喉舌”,它的一头连接着我们的政府,一头连接着我们的普通百姓,如果我们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高,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

2.1 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不足

当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表达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还将网络媒体等同于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的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了解程度不足。很多领导干部接触网络媒体的目标地在于娱乐和获取新闻资讯,而对于网络媒体在学习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动机不明显。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将媒介纳入开展日常工作和提供服务的范畴,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借助传媒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 对待媒体缺乏正确态度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于记者代表社会和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责没有正确认识,认为记者是“多事”群体,应对媒体常容易产生敌视、畏惧、轻视等不正确态度。部分领导干部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态,以至近年来粗暴应对记者采访的现象频发。一些领导干部在职业绩平平,对新闻媒体极为畏惧,在媒体面前极为谨慎,尽量不说和少说。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待媒体采取的是不理睬、不积极、冷淡的不屑态度。传媒隶属政府管理,这导致领导干部容易对媒体进行过多干预,不清楚“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单方面强调媒介是党的喉舌,甚至把新闻媒体当作自我宣传的工具,而漠视其信息、教育、舆论监督功能。

2.3 不善于运用媒体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对于考验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处理能力非常显著。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对突发事件处理妥当,能够提高政府威信和彰显个人能力。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理失当,将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些官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事件在最小有限范围内被人所知,认为应该封锁消息,等待上级指示,但这样将使我们领导干部失去了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有时甚至将自己推到舆论的浪尖,使突发事件有进一步升级,甚至达到一种不可控的地步。

3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3.1“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漫长,“官本位”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以至当前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仍大范围存在。我国现行的“党管媒体”模式,让政府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作为传媒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对传媒内容拥有决定权,如此的思想使得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多以领导讲话和红头文件进行展现,而极少考虑新闻受众的感受,这种宣传教育的方式让领导干部忽视了传媒的互动性,更极少考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更好更快地晋升,“对上不对下”思想非常严重,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不断改善和民众民主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民众主动参与舆论监督的意识不断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领导的行政行为更为关注。传统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命令对媒体进行干预,试图打压公众的舆论监督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可能将矛盾升级,破坏社会稳定。在当前传媒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要减少对传媒的干预,明确传媒“事业性质、企业经营”的地位,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缺乏个人文化素养

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理解程度如何,与其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是非常有关系的。领导干部所接受的政、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知识时的态度和能力,也决定了其在与人交流时的层次和品味,影响着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像我们部分官员在传媒面前的时有“雷语”发出,这使其道德素质暴露无疑,如广州市黄埔大道交通整治会议答记者问就有“那么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臭不臭也要告诉你?”这样的“雷语”传出,如此低俗和粗鲁的话语是与领导干部个人文化素养息息相关的。“大权在握”的领导干部对滥用自身权力,把民众不放在眼里,这必然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民公仆意识,是领导干部的应有职责。

3.3 缺乏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众对媒体的认知、使用及影响的能力,即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科技进步和传媒新形式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而新传媒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新传媒的需要。我国领导干部的教育水平已普遍较高,但新闻与传播学毕业的官员却不多,所以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没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领导干部对新媒体态度不一,如害怕、畏惧、无所谓、不知所措等,对事件的真相遮遮掩掩。因此,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必须强化其媒介素质教育。

4 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路径

4.1 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贯彻为民服务的理念,对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必须有清醒和准确的定位,要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领导干部在与媒体实行交往时,要降低姿态,放下官员架子,以平等身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顺应公众呼声,真诚与媒体进行沟通。其次,领导干部要主动向媒体和公众发布政府政策方针,将政府工作动态及时向公众进行披露,坦诚接受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在“党管媒体”体制下,政府要真正、及时了解媒体需求,为传媒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再次,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传媒理论知识,以专业角度对其进行管理,避免盲目管理,合理引导传媒发展。强化与媒体的沟通,建立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以帮助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既在事态不明时不随便发表态度,又要积极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并在第一时间发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升党和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有效化解矛盾。

4.2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媒介素养。领导干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其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也就越高,以便其能更好地实现在信息社会中的管理。在强化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中,一是要以党校培训为基地,充分利用党校现有资源,对领导干部开展媒介素养专项培训,提高他们使用媒介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掌握面对媒体时应该持有的姿态。二是要定期在政府部门举办媒介素养讲座,邀请领导、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认识和专业知识讲解;也可以案例教学和实战演示结合的方式,强化课堂互动交流和新闻发布模拟演练环节,提高学习者的应变能力。

4.3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传播制度

政府信息只有及时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传播,才能让社会大众真正了解政府动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各级党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定人定时定点发布新闻、公开信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发布新闻、公开信息。当前,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必然趋势,这能让政府主动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政府言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此外,要积极建立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公开测评指标体系,防止信息公开监督的盲区,督促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媒体知识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5 结论

网络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高低,对于干群关系处理非常重要。领导干部作为政府执政人员的重要成员,其发展促使传统媒体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和运用有关新兴媒体媒介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落实“党管媒体”,把握舆论导向,正面问题避免问题复杂化、扩大化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缺失有制度原因,也有个人原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必须注意的是,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在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培训当中,重视媒介素养的考察,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品良.新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J].求实,2014(7).

上一篇:超声波测距仪技术下一篇:推铅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