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2024-09-25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精选12篇)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1

基础教育的信息化, 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同时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 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行政等工作。因此,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正确领导。但一个学校的发展仅凭校长一人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校长要引领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应具备哪些能力, 才能认识现状、解决困难、促进发展, 信息化领导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领导力与信息化领导力

在中小学, 人们意识中的“领导”通常是与“管理者”紧密联系, 甚至认为领导等同于管理者。但是随着对领导功能角色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意识到, 学校领导不仅要具有管理能力, 更要具备领导力, 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领导力一词它的中文含义主要是从英语“leadership”演化而来。“leadership”在英语中至少有四种含义:领导活动;领导群体;领导地位;领导能力。关于领导力的含义虽存有一定的分歧, 但领导不同于管理, 领导力不同于管理能力已是共识。

将领导力一词推演到学校信息化进程中便产生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国内已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谢忠新[1]等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应用的能力;殷建华[2]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张敬涛[3]等认为校长的信息技术领导力是指:通过说服、指导、支持、激励等行为对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产生影响。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

学者们大多认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的某种素养或是应具备的某种能力, 将眼光局限在校长身上, 而将学校其他人员以及整个环境视为附属, 同时将信息技术与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关联, 认为信息技术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甚至是唯一因素。

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可以看成是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系列行动,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二个层面、三要素。两个层面是:内在领导力以及团队领导力。三要素是:播撒希望, 建立愿景;执行力;管理。

内在领导力 (如图1) 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提供驱动力和决心, 使其达成有既定的目标。团队领导力 (如图2) 是指与团队队员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三、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启示

其一, 建立学校信息化愿景。信息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作为校长首先要明确学校所处的环境, 要了解国家的信息化政策, 熟悉所在区域的信息化程度, 确立一个可实现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愿景, 包括建设层面和应用层面, 以应用促建设。愿景的建立是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但是科学合理的规划仅凭校长一人是难以办到的, 校长除了通过考察学习获得经验, 还需要团队支持、专家顾问支持。教师共同协作、互相学习, 取得并达成了教师对学校愿景、规划的共识。要将个人的愿景变成团队的及教师支持、学生参与, 学校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二, 创新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教育信息化对管理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信息沟通不畅、统筹协调困难等问题阻碍了信息化进程, 学校为此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校长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多借鉴成功经验, 多听合理化建议, 只有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使学校在实施信息化上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机制的完善是对实施过程的一种动态管理, 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三, 发挥个人及团队的影响力。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中, 作为校长通过个人的影响力去影响广大教师, 将他们团结起来, 不是要他们“怎么做”, 而是让教师们明白“为什么这么做”, 只有在良好的沟通中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团队的执行力与创造力比单打独斗的个人强得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 因硬件、软件的不断变革, 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 促使校长一个人无法应付和应对所出现的新状况, 这时, 团队的力量就凸显了, 利用集体的智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达到信息化的正常化开展。建立团队后, 校长还要思考如何让团队能发挥影响力、达到高绩效, 如何化困难为转机, 让团队成员彼此合作, 如何激发成员创意, 获得独到且具一致性的工作效果, 如何提升绩效、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等。团队的成员可以不仅是本校成员还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校长、教师, 也可以是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等, 总之要博取众家之长。

其四, 反思实施信息化的得失。实施信息化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前进的过程。校长在抓建设的同时也应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反思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有哪些不足。校长及其团队也要反思, 总结经验。

反思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学生能否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获益;三是学校是否具备条件实行下一步计划;四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阶段性成果, 是否还存在不足?

其五,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建立协作平台。校长对教师的要求、营造的信息化氛围、创设成长环境都影响着教师信息化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是指教师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并使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艺术。校长要为教师培训提供帮助并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的成长。

校长要能够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 通过教研、科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搭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支持人人参与的成长平台。通过协调学校的时间安排, 合理配置教师的工作任务量, 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校长应该努力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氛围。

四、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信息化给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们时常看到斥巨资购置的信息化设置被闲置, 学校的教与学状况与信息化之前相比并未见多大改观, 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愿意, 学生不愿意, 也不能说是校长的不鼓励不支持, 而是社会的约束, 一种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功利性期盼。校长既要负责行政事务又得保证教与学的顺利进行, 既要达成学校的信息化目标, 也要保证教学质量, 校长在信息化过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其一, 自身建设, 提高决策力。国外的想法和做法还需本土化验证, 国内的相关理论还未有效验证。校长需要依靠固有的知识来完善, 加深协作意识, 我们不需要校长作一个单枪匹马的英雄, 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校长应不断地学习, 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 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同时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管理、学校组织结构、学校文化、资金投入与学校内部各种利益协调等多方面。

其二, 借鉴借力。教育信息化从大到小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美好的教育蓝图是相似, 但并不是最合适的。校长要结合本校实情, 规划出自己的发展路径。校长要能敏锐把握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既符合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又能借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发展本校特色。如果学校拿不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不妨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通过招标完成学校的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建设。但是需要注意衔接问题, 学校如何继承建设, 进而独立运行还需双方约定, 以及加强教师培训。

其三, 整合资源, 加强协作, 提高执行力。校长决定着学校的基本政策、发展方向、管理方式、教学状态等方面, 很多时候, 都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 其他人只是照着执行。但是信息化模糊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也许某位教师比校长了解更多的关于某方面的知识, 但校长把握的是全局、是大方向。团队头脑风暴能激发集体潜能,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四, 应用为先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规模与效益的博弈。只建设不应用或少应用, 不但浪费财力物力, 还影响了教学秩序, 不仅学生迷茫教师也不知所指。因此, 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信息化道路, 促进学校的发展,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忠新, 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信息技术, 2009, (4) :73-77.

[2]殷建华.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几个关键[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22) :15-17.

[3]张敬涛, 杜媛.英美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研究现状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4) :111-114.

[4]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综述[J].教育信息化, 2006, (7) :66-68.

[5]李文宏, 肖贝.基于信息反馈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24) :34-37.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2

肖家完小

陈彩霞

这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课程学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政策趋势;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校长素养提升;五是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六是信息技术与学生未来发展;七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听课的同时,我也深思,如何将信息化在校园全面铺开,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一:转变理念,提升素养。

校长是信息化工程的带头人,要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首先转变校长陈旧思想观念,校长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与战略部署。

二、明确目标,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更是每一位校长的引领学校发展的必解之题。因此,校长要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

三、组织培训,整体提高。从头从快从优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四、建章立制,科学规划。为全面根本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操作:

1、建好学校网站。学校网站是对外宣传学校办学情况,对内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学校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其宗旨是“宣传学校、家校互联,服务师生、资源共享”。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校园网“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展示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2、充分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做好教师网络资源备课,形成规范的教师电子教案。

3、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能力。

4、建立学生综合成绩的网络管理平台。

5、建立教师信息化考核机制。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3

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

1.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校长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而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资源分配,信息化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往往只重“技术”,而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等“非技术性”因素却关注不够。

2.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还需加强。目前,在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不高的问题表现得还比较突出。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有的校长满足于原有的教育理念和领导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对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认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静止的思维模式,只重视成绩,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学校管理的多维性变革(来自学生、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没有一个主动而敏锐的洞察力,甚至是漠不关心。有些校长不够果断,在遇到变革时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以至于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错失良机。有些校长凭借个人的“热情”与“经验”,不讲究科学的领导规范与策略,不能使整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并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许多计划难以真正实施,不能领导学校向所规划的方向前进。

二、校长信息化培训需求的思考

1.校长思想认识的转变。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因此,校长必须对教育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校长的培训,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校长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切实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素养。我认为校长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即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领导者(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在多变的现代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校长要把教育技术意识、信息素养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规划、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评估和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学习和掌握,要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校长只有具备较高信息素养,才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担当合格的领导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的践行者(校长要身体力行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校长要高举拳头振臂一呼“前进”,而不是挥着鞭子“赶牛”)、教育信息化的评估者(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规划和评估进行考量,要对学校信息化投资进行系统思考,要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要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衔接。)、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校长的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层次应用。此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还表现为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校实际管理中自觉修炼、积极践行的结果。提升领导力,贵在自觉,重在行动,悟在反思)。

2.对校长进行新思想新理念的培训。校长深邃的思想从实践中来,从学习培训中来。校长要适应时代潮流,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培训,才是唯一出路。因此,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习当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开展培训时,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培训,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类活动和研修,关注、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况与发展前景,并不断掌握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方式,激发与提升校长智慧,提高创新能力,让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进入学校,改进学校管理形式,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3.多方考察,勇于实践。组织校长到一些名校参观学习,与学校领导与教师交流,达到触动思想、拓展思路、获得方法的目的。同时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各方学习所得,大胆地运用于实践当中,要引领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新需求,使学校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根据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情况开展校本培训,努力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氛围,并为教师提供各种支持,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要为广大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环境,为信息技术特长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4

一、充分认识与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校长信息化水平高,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相对就高;校长有什么样的认识, 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就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就不可能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发展和建设机制, 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通过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 我认为校长应该充当以下四个角色。

信息化素质的高层次者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在多变的现代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校长要把教育技术意识、信息素养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规划、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评估和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学习和掌握, 要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校长只有具备高信息素养, 才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担当合格的领导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践行者校长要身体力行地运用信息化手段,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校长要高举拳头振臂一呼“前进”, 而不是挥着鞭子“赶牛”。校长在讲话时、培训时要自觉应用P P T, 应该建立自己的博客——校长的这些亲力亲为比无数次的动员和要求更有说服力。

信息化教育的评估者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规划和评估进行考量, 要对学校信息化投资进行系统思考, 要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要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衔接。

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局而言,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 校长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层次应用。此外,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还表现为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作为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学校实际管理中自觉修炼、积极践行的结果。提升领导力, 贵在自觉, 重在行动, 悟在反思, 精在研究。要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开拓者, 而不是做简单的跟进者。

二、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与作用, 践行于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中

信息化领导力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要求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新背景下, 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科学合理地评价师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 引领和示范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合理决策、如何公平地分配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一言以概之,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要求校长所应显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1.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我校的信息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分层推进, 突出应用, 讲求实效”为原则。按照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我始终紧扣“数字化校园”这一工作目标, 以学校教育信息化促学校现代化, 为学校新三年规划目标的实施不懈努力。

第一, 我亲自带领并参与制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真正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出发进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 分清轻重缓急, 统筹规划。在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规划的同时, 我要求各部门、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细化。其次,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按建设目标的内容, 我在重点突出“建网、建队、建制”的同时, 强调分步实施、具体落实。再次, 突出应用, 讲求实效。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突出应用, 本着够用、实用、用好的思想原则, 实现总体目标或具体目标。

第二, 我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素养并带头使用, 为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例如我校现制订有《关于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若干办法》、《关于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管理的办法》、《关于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学校办公电脑管理和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的规定》、《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良乡中学网站信息发布流程》;修正了《计算机房管理条例》等制度。基本实现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度可查。

第三, 我力求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开发研究需要的、具有一定数量和科学结构的信息技术人员队伍, 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第四, 我通过建立合理的设备和资源管理制度, 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我们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心, 以资源建设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为基本目的,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注重实效, 大力提高全校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 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此外, 我们加强现有硬件设施的管理, 提高实效性, 把重心和精力着重放在教育信息化的软设施建设上, 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 抓住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条主线,

2. 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渗透着人文思想

我校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不是只从项目资金和配置来考虑, 而是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需求、教学的需要、配置的档次、厂家服务、外观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配发之后, 教师们交口称赞我们领导班子为教师们考虑得全面。我校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服务, 也不是简单的购买设备。例如投影机的选型, 一部分投标公司投标T L P类型的, 特点是亮度高、经济;还有少数几家公司投标的是L C D类型的投影机, 特点是颜色柔和、饱满, 但是价格偏高。我们通过对技术的分析和咨询, 最终敲定L C D类型, 也是为了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视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具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领导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 的制约。要想加强信息化领导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学校应当系统规划、有序行动。

第一,应当全面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进而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互为促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

第二,应当了解信息化教学在课堂实现的基本模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认识到高价值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要确保体现技术的有效整合。

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创设以“学”为 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与家庭学校互动,将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基本素养。

第四,要关注教师信息化的专业成长。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关注信息化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取得协调和共同促进发展,以取得信息化投入的最佳效益。

第五,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应 用队伍、课程改革、教学应用、规章制度等进行系统 设计,有效地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真正具备 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 工作的掌舵者,学校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使用水平,取决于 校长及中层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 领作用是关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的认识层次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学校的信息化的制度的制定符合教学 规律,要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师的工作需求,才能够被教 师认可,才能有效地得到执行,因此学校有关信息化方面制 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的的健全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 重要保障。学校要从硬件建设和 软件提升方面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 的问题和困难。学校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 培训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优质资源能为教师正常 教学所用,能为学生平等地共享。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20-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Technology Leadership)的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实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实施情况怎么样?校长的信息化理念如何?是否领导学校所有成员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否竭力为师生创建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是否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目标和规章制度?是否与相关人士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应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证研究迫在眉睫。徐州市的教育和经济水平在全国都有一定代表性,选其为个案,有一定普遍性和说服力。

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1.调查目的

以徐州地区为着眼点,分析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施现况,挖掘其中的问题,找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的掣肘因素。从而提出提高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可行性建议,进而推动徐州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调查对象

确定了两类调查对象:一类是中小学教师,在2008年5月到9月期间,利用中小学教师函授、教育硕士面授、徐州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及市级公开课这四次机会,共发放问卷600份;另一类是中小学校长,通过分层次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16所学校进行实地访谈。

3.调查内容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在参考、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版),确定了问卷的五个维度:(1)校长信息素养与信息化理念;(2)信息化规划与软、硬件及技术支持;(3)信息化资源利用与管理;(4)信息化评估、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为提高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测,根据参与预测的教师提出的建议,加以整合与修改。最后确定题目26个,除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题目外,其余都是封闭性题目。

校长访谈包括有关信息化学校校长理念、现况(包括软硬件及资源建设情况、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等)、问题(如资源取得、规划实施、资金、教师或者学生的接受程度、技术支持、人际沟通等)、策略、特色等,除此还涉及校长及其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

4.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剔除非徐州地区问卷315份,相当于发放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为9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知觉,从而获得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2)访谈法。访谈对象大都是全面负责校内工作的正校长,有三所学校是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副校长,还有一所小学经过校长推荐,访谈的是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教导处主任。通过实地访谈,更深入地了解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施状况。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1.校长信息素养与信息化理念

(1)肯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建设目的较明确

访谈中所有的校长都肯定了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认为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学校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部分校长有模范意识,但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在被调查的264名教师中,有68%的教师认为校长有率先在教育、教学或者学校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但是,这其中有58%的教师认为校长虽有带头意识,但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只有10%的教师认为校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外,32%的教师认为校长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信息化规划与软硬件及技术支持

对于信息化建设,学校层面应该设置专人负责,同时授权于不同成员构成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制订并努力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化软硬件及技术支持。 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1)多数学校设有专有部门领导信息化建设,工作满意度不高

69%的学校有专人领导信息化建设,63%的学校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有部门,但只有16%的教师承认该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30%的教师认为该部门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另外有22%的教师认为需要在管理方面做调整。

(2)硬件支持不尽人意,资金渠道单一

有67%的教师表示对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感到很差或不太满意。对于这种情况,校长也有苦衷:“按照江苏省标准,我们的硬件上是不达标的。但(硬件)都是有装备站统一给配的,我们是公办学校,并且是义务教育,所有经费都来自上级部门,(没有经费)我们也很无奈。” 实地调查得知,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上级划拨两种渠道,而大部分学校自筹经费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校长甚至认为信息化硬件配置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只有22%的校长能够积极地寻找外部的资金来源,以充实学校信息化建设。

(3)数字化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出现两极分化

调查发现,在学校开发数字资源上面,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校长谈到“教材几乎年年都变,购买的及资源库下载的资料几乎都跟不上步伐……本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是资源匮乏”,但有的校长却讲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注重资源的积累与开发,我们学校开发的联合教育资源网,现在不但惠及全校师生及本市其它兄弟学校,而且向周围市县辐射。”深层次调查发现,这种“两重天”现象跟学校领导层对数字资源认识及倡导有直接关系。

(4)信息化规划不完善,有“重硬轻软”的思想

信息化规划为本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蓝图,只有系统完善的规划,才能给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有91%的学校有信息化发展规划,但只有9%是很完善和系统的,高达82%是很零碎或不是很完善的。深入学校调查发现,造成信息化规划不完善的很大因素是学校信息化领导人缺乏规划能力。

从规划内容上看,有硬件规划的学校跟有软件及技术规划的学校分别占61%和37%,可见,学校还存在一定的“重硬轻软”的思想。

3.信息化资源利用与管理

在信息化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根据现有的教育技术装备,制订出明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目标,并且向全校师生清楚地说明该目标,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全校师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同时,做好信息化资源的管理工作。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

(1)信息化规章制度不健全

“学校的考核评比规章制度是算分的,上级部门要检查,所以,规章制度我们是有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可见,制定信息化规章制度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评,而不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6%的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有一定的可行性或较完善。

(2)提倡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访谈中,有位校长这样说:“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不能放大它的功能,因为教育毕竟是做人的工作,所以现在要合理利用,并且讲究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内的激励措施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因为一开始信息技术还是新事物,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是为了让大家快速熟悉,现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正常教学行为了,不需要什么激励措施了。”有无激励措施的学校比例基本持平,分别为44%和45%。可见,校长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冷静。

(3)校本资源管理松散,共享程度不高

多数学校(62%)有专门的信息化资源管理部门,但只有11%的教师表示用起来比较方便。对于校本资源的共享,有的学校的办法是:“直接找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去拷贝”,有的是“鼓励教师挂到学校网站上”,对于共享程度不高,学校领导曾感觉束手无策:“虽然我们学校提倡的是‘共建、共享、共成长’,但毕竟这些校本资源是教师们的心血。”

(4)学校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错

大部分学校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一般,水平较强和很强的只有25%。

4.评估、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信息化领导,校长必须对学校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考量;对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评价;必须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相关情况见表3。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切身利益

在学校层面上,为了督促教师跟上时代步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渐成为学校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点。调查显示,有67%的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但具体到怎么衡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很多校长表示“只有通过是否拿到了某项证书来衡量”。

(2)校级培训受重视,但培训内容需改善

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渠道繁多(如图1),问卷调查显示,只有0.5%的学校没有组织过校级培训。

如图2所示,校级培训的内容虽然存在多样性,但着重点还是偏重于技术操作层面。对于这种情况,校长说:“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教师的基础水平不同,再加上年龄差异,在培训内容上很难统一,所以每次几乎都要从基础的开始。”(3)校长关注成本大于关注效益

信息化建设成本已成为校长关注的焦点,只有少数校长(40%)考虑到信息化效益,只有12%的校长能积极思考成本与效益,并寻找平衡点。

(4)以教科研为支撑,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在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61%)参与过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而在参加课题的目的上是为了个人专业发展的人数最多(48%)(如图3)。

访谈中,几乎所有校长都强调了科研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有90%的教师认为本校信息化建设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含有很大作用)。

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校长应有效地与教师交流信息化方面的议题,与学生家长就信息化问题保持频繁的交流。与校外的团体保持正面关系,以支持本校的信息化发展。

(1)大部分校长对教师的信息化需求了解不深

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需求,有70%的校长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了解或与教师有一定沟通,但这些了解都不够深入;25%的校长对于教师的需要表示漠不关心;只有不到7%的校长与教师经常沟通,对教师的信息技术需求非常了解。

(2)与校外人员沟通不多

只有25%的学校有校外团体(如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支持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很多校长表示“曾经尝试寻求外部的支持,但都不成功。”

校长一般通过“家校通(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甚至书信交流)”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但交流不频繁,只有5%的校长经常与家长就信息化问题进行交流,高达60%的校长没有跟学生家长交流过。

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校长定位及自我发展

(1)更正角色定位

校长多年来一直遵循着行政领导的角色,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命令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建设学校信息化这一挑战,校长不再仅仅是执行上级教育政策和教育行政命令的被动管理者,而是更多担负着塑造学校、经营学校的领导者,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校长只有在观念上进行转变,给自己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

(2)提高信息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的领头羊,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很难想象,作为一个不具有基本信息技术或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机制还没有一个清晰认识的校长,该如何带领全校师生实现教育信息化。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需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且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在各个层面的运用。

2.提高校内信息化领导绩效

(1)学习企业经验,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时间还不长,校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针对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力的缺乏,校长可以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学习国内外从事高科技的企业的经验,这些企业拥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规划职务(CIO)及相应的能力,然后结合本校的信息化情况,制订出适应本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2)采取措施,促进领导团队身份多样化

大部分学校设置了专门部门来实施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但一般学校信息化部门的成员是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往往身兼数职,为了提高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性,要吸纳不同身份的成员加入信息化领导团队,同时可以把信息化领导权力分散给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使学校利益相关者都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

(3)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由于建设经费来源过于单一造成了资金的短缺,致使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实施。学校领导要积极寻找其他方法来获得足量的信息化投入,比如政府出面担保的分批付款或者学校与商业机构联合投资。

(4)改善校本培训内容,实行分层次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校本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把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原理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实际能力等方面上来。对于教师基础水平与接受程度的差异,采取分层次培训的方式,比如可以分成精英层的培训、骨干层的培训及普通层培训,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

(5)鼓励全员开发、共享数字化校本资源

在学校层面上,应该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师生的数字化资源,但庞大的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能完成的。学校在做好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的基础上,制订一套可行的激励措施来吸引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让教师开发、共享优秀资源有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师[2004]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

[2]张奕华.学校科技领导与管理理论与实务[M].台湾:高等教育出版,2007(6).

[3]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Administrators(NETS•A)[DB/OL]. http://cnets.iste.org/

administrators/index.html.

[4]Joan E.Hughes(2005).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theory to practice (ERIC).

[5]Kristen C.kozloski (2006).Principal leadership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a study of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7

一、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很广泛,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即决策力、执行力、反思力、创新力。反思力和创新力是两个辅助的能力。这四个能力都必须放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进行考量。

领导是指拥有追随的人。美国第六届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认为:“假如你的行为使得其他人能够拥有更多的梦想、更多的学习和做更多的事情, 以及更为成功, 那么, 你就是领导”。探讨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要明确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是战略上的思考者, 拥有期待和创新愿景, 具有迎接挑战的能力, 能够给团队以激励, 能够鼓舞面对困难的团队成员。管理者则倾向于维持现状、监控情形、分派资源、沟通目标、评估结果和给予反馈。在现代, 领导拥有诸多的身份:领导是一名革新者, 领导是一名政治家, 领导是一名交流者, 领导是一名问题解决者。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是了解你自己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沟通、在同事中建立信任的能力, 并具有有效的行动, 能够实现自己领导潜能的愿景。领导力是一种行动, 而不是一个位置。广义的领导力是指, 领导者在特定的领导体制、领导环境中, 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 利用各种资源对被领导者或组织施加影响的能力。根据领导力的定义和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校长领导力特指:在特定的领导体制、领导环境下, 校长个人和团队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通过决策、激励等, 来吸引和影响师生员工, 以培养高素质发展性人才, 促进学校发展和超越的能力。

校长领导力是以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为基础, 以校长领导素质为先决条件, 以校长领导决策和激励为主要内容, 集中表现为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决胜实力。校长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壮大、和谐校园的发展, 还有利于校长执政能力的增强乃至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环境下, 我们需要对校长领导力赋予更多新的内涵。我认为,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 在现代化的学校中, 校长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 支持其决策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超越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 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无数学校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命题。

校长是学校社会网络中的核心人物, 校长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 我们称之为三级三层制。三级即上级、平级、下级;三层即每一对应的关系中, 除了本级关系外, 都有一个中间层, 这个中间层代表上级或下级与校长直接发生关系。

制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五个因素:校长自身信息化素养不高, 师生的信息能力发展缺乏专业引领, 学校信息化应用缺乏有效领导, 学校信息化缺乏系统规划, 学校缺乏信息化文化建设。未来学校前进的方向需要校长具有广阔的愿景和实现愿景的能力。根据相关调查, 新的情绪、新的工作技能、全球公民是2 1世纪能力指标与未来学校的三个关键词。

未来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的技能如下表。

未来学校的工作和学习文化, 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从个人到合作范式的转变, 二是强调工作团队的创建, 三是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四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五是促进意义建构。未来学校的结构性变化表现为:学校将经历一个解构性的过程, 学校要和外部世界一样保持动态性;学习评价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技术手段应用;学习材料从传统的书本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室结构设计会更加开放, 以此来方便互动学习;考试测验和认证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

未来学校将超越清晰的课程边界, 强调工作团队, 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编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将会使教师、学生、社会和学校发生角色转变。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 对教师而言是获取能力再造的实践共同体,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评价和帮助支持系统。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 而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进行有效自主的学习——这是未来学校的发展特点。在未来, 我们学校的发展不是越来越禁锢人, 而是越来越适应人的特征。

三、如何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学校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校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这里提到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实际上会因校长的价值观不同、信念不同、精力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同和所在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校长作为领导者, 首先要清楚教师的劳动性质是什么, 继而才能引导、引领他们, 让他们成为追随者, 去进行更富创造性的劳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想让教师过上幸福的生活, 就要把他引导到研究的道路上来。研究是一名教师的劳动本质。校长的领导力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而要与教师每天从事的劳动联系起来, 在常态的教学中研究教学本质。在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 教育信息化设备非常昂贵, 信息技术融于课堂还处于公开课阶段。现在, 很多设备已经变得非常廉价, 校长应该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如何进入常态化教学。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8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复杂且多元的, 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在变革时代中迎接严峻的挑战。数字化、网络化等高科技正逐步改变着学校的环境、管理、秩序、思维,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选择。并不是所有学校领导者都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多、更快, 而是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资源, 把事情做得更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已经逐步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重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1. 英美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指引

自1998年6月以来,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相继推出了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其中在面向管理者的标准中从“领导力与愿景”、“学习与教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经营”、“评估与评价”以及“社会法律与伦理问题”等六个方面对管理人员提出相应要求, 并按照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 (中小学校长、学区主管和高级负责人) 制定了相应的绩效指标, 旨在教育数字化时代创建颇具实效的校长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英国政府在1991年公布了《连接学习化社会》, 1998年又出台了《建设国家学习网络》计划。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 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1]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 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 “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 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 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2]。

2. 国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要求及研究情况

1999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明确指出:“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其中面向管理人员设计了技术领导力的有关内容, 包含决策与规划、组织与运用、评估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2007年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香港教育统筹局专为小学校长设立了技术领导力培训课程, 目的是协助校长建立知识、技能及对在教与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事项和影响增进了解。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学校互动发展研究》, 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其中89%的调查对象认为, 校长的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和水平。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联上, 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 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 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是起决定性作用。这表明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

因此,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已经成为提升国力、振兴民族的重要抓手,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者来担当重任。

3. 市情、区情的发展需要

广州市是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信息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广州市越秀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启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100%的学校校园网通过光纤宽带接入区教育城域网、100%的中小学教室及专用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100%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100%的学校建设了多媒体电脑室、100%的学校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台式电脑) 、27所国家考试定点考场已全部安装网络巡考监控系统。各学校信息点均已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区教育城域网连通。校园管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化、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的全新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已经建成, 区内学校间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本平衡……。我区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全国首个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 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及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等。信息化教学及管理的全面铺开, 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市 (区) 更加需要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纳入校长专业培训及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中。

三、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理解及评价维度

经查阅文献分析表明, 学术界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缺乏深入研究。信息化领导力从表面上看, 是一个信息素养和知识背景的问题;而从深层次上分析, 需要更为透彻地关注与分析如何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校长需要采取哪些领导行为、校长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关键内容。

1. 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国内外与“信息化领导力”相类似的还有“信息技术领导力”和“技术领导力”等概念。较早提出技术领导力 (Technical Leadership) 的是萨乔万尼 (1984) , 是作为校长领导力水平分类中一个低层次概念提出来的[3]。

肖玉敏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 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 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4], 可以从信息化相关的策略、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来理解[5]。

作者所理解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树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进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及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应用的能力。在有效利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校长需要根据已有条件对信息技术设施进行再分配, 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 减轻自己和员工的技术恐惧, 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学习, 以实现学校信息规划愿景。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维度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ISTE) 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6]。

祝智庭团队 (2005) 在《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一文中提出校长及其领导集体的领导力评价可以在决策、管理、服务、评价四个方面进行, 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 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7]。

杨蓉和王陆 (2007) 提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具备的四个主要能力即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和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

祝智庭和顾小清 (2006) 提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建设能力四个方面。

王佑镁等 (2007) 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信息伦理与规范等五方面。

杨蓉和王陆 (2007) 提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具备的四个主要能力即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和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

台湾的张奕华博士归纳出信息化领导力的五项内容:愿景、计划与管理, 人员发展与训练, 科技与基本设施支持, 评价与研究,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肖玉敏 (2008) 提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主要由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三个部分构成。

谢忠新和张际平 (2009) 提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潘克明 (2009) 提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主要由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洞察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力和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指导力三部分构成。

综合分析以上观点及本人工作思考, 笔者认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维度可以由校长个人的基本信息意识及素养、信息化系统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应用与指导能力、信息化管理与评价能力、信息化沟通与协调能力、信息系统文化氛围建设等六部分构成 (如下图所示) 。

限于篇幅, 下面简单对以上几个维度涉及内容进行论述。

1.个人信息意识及素养

信息化是一项更新非常迅速的技术, 对于新鲜事物, 有人对新生事物敏感, 容易引起兴趣;有人则不敏感, 不易发生兴趣。而决定有兴趣或无兴趣的因素就是素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具备信息意识的人, 能透过各种信息反映出来的现象, 迅速抓住信息的本质, 并通过大脑对复杂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并将这些信息作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校长可以利用个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与师生员工沟通交流学校的发展, 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 促成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如进入校园网上提供的各类数据库, 跟踪和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进展情况、学校最近的动向, 做出评价、批示或提出处理意见;鼓励师生为校园网献计献策, 及时反馈, 采纳合理的建议, 支持技术人员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 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主动学习并积极向广大的师生员工推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通过网络和面对面交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教师和学生示范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在校长具备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后才能开展和完成的工作。

2.学校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决策是校长领导学校发展必须承担的责任, 与课程、课堂教学、学生、教师、管理、资源和文化等领域相关, 校长运用信息化领导力进行决策和规划时, 首先要学会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结合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 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规划内容具体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 如何合理安排和投入资金开展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等, 最终引导所有成员为学校信息化愿景的实现付出努力。

3. 学校信息化应用与指导能力

信息化应用主要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最初可能更多地关注在公开课上怎样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成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校的技术条件得到改善, 应对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更高的期望, 这时需要着眼于采取恰当的策略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且通过评价和激励措施保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 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效能提高的一个促进因素。

信息化指导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而且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发展。校长要思考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提供所需资源及硬件设施;为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提供指导。

4. 信息化的管理与评价能力

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学校管理职能, 帮助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状态, 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 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当学校具有一个完善的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时, 还可以实现更多的管理功能, 如数据管理、授权分权等, 使学校也能够实现横向互联的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 校长需要制定或监督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 包括信息化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制度, 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等制度。通过制度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与此同时, 对信息道德准则进行教育和培训, 使师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尤为重要。

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对校长指导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等。

5. 信息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信息化对学校产生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在社会中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方式, 以传统信息传递为例, 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率是100%, 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因为在进行信息传递时, 各级部门都会花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甄别, 层层过滤, 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而信息化沟通则会增加校长、教师间沟通的灵活性、平等性及避免信息传递时的失真、耗时等不足, 使校长及时获取反馈, 避免偏听偏信可能造成的问题。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学校内外部各种信息的实时性、共享性、无地域性, 这些特点的出现使各项工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网站、网上论坛来协同进行, 通过网络传输或直接在校园网集中展示各种文件、通知, 管理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大大降低。

6. 信息系统的文化氛围建设

信息化文化氛围建设具体是指校长应争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支持, 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 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及环境, 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活动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改变师生信息方面旧的思维定势, 克服畏难情绪, 校长的引导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强调信息化领导力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结构要素, 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 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 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8]。迈入信息化时代,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效能高低更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应尽快定位与强化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方向, 设立信息化领导力课程, 以提升校长领导力, 并通过评价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况, 追踪信息化教育的落实情况。

参考文献

[1]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8, (5) :37-40.

[2]吴全会.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书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 (6) :76-78.

[3]肖玉敏.决策管理服务评价——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11) .

[4]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综述[J].教学与科研, 2006, (4) :21-23.

[5]肖玉敏.决策管理服务评价——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11) :7-8.

[6]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4) :19-21.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篇9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在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则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什么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每一位校长应该清楚的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本来是一个管理领域的概念,关于领导、领导力,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不同的研究,出现过诸多定义。笔者比较认同的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领导力应被理解为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智慧。

相应的,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或校级领导团队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规划、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并影响、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实现这个愿景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容

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是近几年教育技术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被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两届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北京电教馆的潘克明教授,谈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三力”:“洞察力、管理力、指导力”;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提到“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

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维度规定了校长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至少应包括如下8方面的内容:学校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能力、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领导能力、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领导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力、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经验总结能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能力。

二、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校长们自身勤奋努力,自我修炼;也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培训、考核提供支持和培养。

1. 自身修炼: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前提

21世纪是一个提倡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时代,校长要想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和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学习型校长。具体地说,校长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

(1) 增强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

校长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

随着“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应该让这些硬件设施物尽其用,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校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所有学校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本的薄弱学校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方式,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竞争力,赶超其他学校。

此外,校长还应有信息安全意识。如某校校长发现学校有关科室将学生的身份证号码、家长联系电话等包含个人重要隐私的内容随意放在校园网上,每位教师和学生甚至是网民都可以轻易获取。因为有着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该校长立即责成管理人员删除相关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该校长还专门召集了一次专题会议就信息安全问题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课。

(2) 追踪了解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

校长不是无所不晓的全才,也不一定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有所了解。校长应定期关注相关的杂志、网站,或者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团队,经常性地与技术人员交流,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校长不必掌握每项新技术、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但一定要知道它们的大致功能,知道它们在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作用。譬如,校长可以不精通电子白板的具体操作,但要清楚它与传统黑板相比的优点何在;校长可以不知道魔灯 (Moodle) 具体的功能,但要知道它是一个可提供在线教学和学习的平台。

(3) 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要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举着旗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对于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校长应努力学习掌握,并在公开场合经常使用。如开会讲话时自觉应用P P T;建立并经常性更新自己的博客;经常光顾校园网络论坛,并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复;向全校师生公布自己的工作邮箱,利用E-mail与他们交流意见,接收建议等。

校长为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而进行的自我修炼不仅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信息应用意识,还要通过思考内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更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2. 培训考核: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途径

作为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为校长们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提供外部支持和条件。就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 专家讲座——理念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课程理念都需要进一步更新。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校长们传递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校长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学习,向专家提出碰到的问题和困惑,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专家提供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的研究资料。

(2) 案例研讨——经验学习

案例是别人在实际工作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校长们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并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讨,可以从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比较、思考和讨论, 发现成功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3) 课题研究——应用实践

校长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联系本校实际,以课题的形式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教育、管理方方面面的作用。诸如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学校的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学生成绩管理、校产使用登记系统、学校日常事务处理平台等,都可以当作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战练兵。校长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信息化领导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要注意的是,每次培训后,要对受训校长组织一次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学习后的感想,可以是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考核可以让培训更富有成效。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则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校长要勇于迎接教育创新的挑战, 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深刻理解公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渴求, 直面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命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祝智庭, 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 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S].教师[2004]9号

[4]杨蓉, 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2:47~48

[5]孙桢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2:3~7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10

房山区作为本次课题的首个实验基地, 积极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十一五”以来, 房山区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已经步入到提高质量、推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新阶段。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对中小学校长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训, 构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成为房山区教工委和教委关注的重点工作。郭志族主任在讲话中从宏观视野描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鲜明指出信息技术正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郭主任寄希望于本次课题的开展, 能够为房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走向更高水平的载体。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旨在剖析信息化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的实质与内涵, 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一个核心内容——分析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校长的影响力和决策力, 探讨并建立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课题的展开将有助于校长将信息化理念和意识转化为执行力和决策力, 促进信息时代校长的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本次开题会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专家组副组长刘美凤和原北京电教馆馆长、课题组顾问潘克明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刘教授在做主题报告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学校是做什么的地方?”抓住了在场所有校长的注意力。“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嘛!”一位校长质朴的回答引来其他校长的频频颔首。刘教授微微一笑, 对此表示赞同, 并进一步指出, 学校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其最高学习水平, 且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条件。随后, 她条分缕析地剖析了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深刻内涵。刘教授精彩的报告内容、声情并茂的施训方式给校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阎村镇中心校贾振江校长颇为感慨地说:“刘教授的报告很实在, 有理论、有实际, 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讲到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 对我的管理工作很有指导作用。”

总课题组顾问潘克明做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题讲座。他提出信息化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洞察力、管理力和指导力构成。针对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 潘馆长提出了当前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潘馆长内涵丰富的报告为校长们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指明了行动方向。

在谈及房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时, 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张明主任的五点建议引人深思:第一, 校长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应以现有资源的整理与潜在功能的合理化应用为主。与其盲目地投入和追新, 不如把现有资源的应用挖掘到最大化。第二, 先确保信息化基础工作的质量, 再追求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殊性功能。第三, 当学校硬件投入告一段落, 自主投入、按需投入的比例不断增大的情况下, 规范采购流程, 掌握市场操作规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 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要形成梯队建设。信息化的应用不是一个人的事, 需要组成信息化工作团队, 形成管理体系, 集思广益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第五, 牢记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只有早点熟悉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才会使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和管理方法更加健全、更加科学。

关于校长领导力的思考 篇11

一、校长领导力在学校工作的体现

校长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领头人,不能只是辛勤的老黄牛或蜜蜂,应该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要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谋求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的领导力应体现在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好学校发展的方针,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领导力。在金钱至上、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利益第一的观念冲击着教师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取而代之的就是职业倦怠,这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吻合。因此,提升教育、改变学校,体现校长领导力就必须从改变教师的价值取向入手。其实,一个人价值追求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当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将不再流浪;精神将不再漂泊;行动将不再迟疑。另外,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齐”也是指价值取向的认同,那么如何实现教师价值取向的认同呢?这需要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做起。用文化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由文化认同作为基础,逐步发展到价值取向的认同,进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这就是校长领导教师思想的关键一步。

第二,课程领导力。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要想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仅靠国家课程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必须靠校本课程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建设要成体系,不能支离破碎,要突出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只能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重点。课程建设,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对校内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让资源课程化,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优势资源的育人功能。这也是校长领导力在课程建设中的有力表现。

第三,课改领导力。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最终还是落实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保持不变,那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老教师认识上有个误区:“老师讲不到就不放心。”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课堂就是满堂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仅仅是老师预设情境下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没有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怎么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的自主权要还给学生。当前,很多学校兴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我认为,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科背后的文化价值,真正以学科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二、校长领导力形成的阶段设计

短期:要更新理念,反思成长,初步理解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跟岗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校长管理思维,反思名校长胜任力的特征和成长路径;建立个人发展规划及科研课题,为自己搭建校长领导力成长提升平台,与同区域内其他校长建立学习共同体关系,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中期:要理论深化,行动研究,进一步形成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教育专家授课、国内外教育考察体验、双导师合作指导、课题研究、校长论坛、撰写论文以及办学思想交流等实践研修活动,凝练办学思想和治校方略,进一步提升校长领导力。

长期:要对办学思想丰富提炼,成果总结传播,全面形成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名家授课、跟岗学习,参加办学思想研讨、教育论坛,撰写反思和论文等实践研修活动,完善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校长领导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总结深化多年的学习成果,形成自己风格特色开展传播,即通过开办讲座、报刊宣传,发表研究成果等,传播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成绩和品牌特色,形成名校效应,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论文 篇12

在此背景下, 我刊审时度势, 于2 0 0 7年申报“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同年正式立项, 开相关课题研究之先河。

在课题研究初期, 我们浏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信息化领导力含义、实施、评价量规等论著, 从中发现, 对校长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校长应该掌握多少具体的技能, 不仅仅是在思想意识上重视, 也不仅仅是发布在学校办学目标和规章制度上的文字。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具体内容:一是, 依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二是, 具体研究校长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发展影响力和决策力。三是, 具体研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四是, 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校长领导力的全面研究, 提出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关注典型学校、典型校长的典型做法, 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研究过程逐级深入, 螺旋上升

1. 在行动研究中, 强调与校长管理实践相结合

总课题组确立行动计划及目标之后, 会同专家组成员细致地研究论证课题研究方案。

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时, 总课题组非常注重强调课题与校长管理实践的结合, 将总课题细分为以下实践问题: (1) 信息化背景下, 校长应具备怎样的领导力? (2) 校长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为自己制定一份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规划。 (3) 校长在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塑造中, 如何融入信息化的特色和亮点? (4) 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包括软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环境建设等方面) 中, 校长如何决策? (5) 在日常教务工作中, 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使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 (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对教学工作的监管与指导?如何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课程建设? (7) 校长如何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 正确认识并协调处理学校各类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生成和应用? (8) 在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校长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9) 校长如何打造“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2. 在调查研究中, 密切与基层课题校的联系

我们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围绕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管理问题, 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研讨会等形式, 为研究提供依据。

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调查问卷, 对课题校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涉及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态度、对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的判断、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理解和对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解四个方面。在课题研究初期, 很多校长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领导力内涵不甚了解,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既是调查实验校校长对于领导力的理解, 也是引导校长思考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2 0 0 9年3月, 总课题组将北京市房山区作为课题实验区, 并在房山区召开课题研讨会。总课题组和专家组副组长刘美凤教授与房山实验校校长们广泛接触, 调动相互间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十一五”以来, 房山区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取得了长足进展, 进入到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校长领导力培训, 构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一直是房山区教工委和教委关注的重点工作。因此, 选择房山区作为本次课题实验区, 既是房山区教育决策者的选择, 也有助于本轮课题研究在基层有效、深入地开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总课题组坚持走进学校深入一线。2 0 0 9年7月, 总课题组前往房山区长沟镇中心小学和房山实验中学调研课题研究情况, 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分析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帮助校长找到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 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在行动研究中, 总课题组非常强调研究过程的参与性。专家组成员、课题校校长都是研究过程的重要角色。

2 0 1 0年8月, 总课题组举行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校园高峰论坛。作为课题行动研究的一部分, 本次论坛具体围绕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在学校信息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代表发言, 阐述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和理解, 介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做法。

3. 在文献研究中, 发挥杂志的特色和优势

除了行动研究和实地调查外, 总课题组还对学校管理实践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 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2 0 0 9年5月, 课题研究网站完成, 可在线随时发布研究动态、学习理论材料、课题校研究心得体会, 以及杂志课题专栏文章。通过网站论坛, 发布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 组织课题校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 再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 寻找新的联系, 发现新的规律, 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此外, 本刊“管理E线”栏目也开设课题专栏, 定期发表课题专家组成员文章以及课题校的研究成果共计5 0余篇, 实现资源的共享、经验的共用, 随时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收集和保护工作。

4.在案例分析中, 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

在本课题研究中, 我们撷取国内外校长信息化管理的个案, 深入分析其得失, 帮助校长在个案研读过程中, 找到自己的影子, 取长补短, 获取新知。例如, 从国外层面, 我们以美国“面向学校管理者整体的标准”为个案, 分析美国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和策略;以英国学校领导力学院与教育技术通讯署共同开发的信息化领导力 (the Strategic Leaders h i p o f I C T, 即S L I C T) 项目为个案, 分析英国如何提升校长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中的“推手”效能。从国内层面, 我们通过河北唐山某学校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革的两则个案, 反思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革的问题与现状;通过上海某农村学校从信息化“荒芜”走向信息化应用示范, 深入剖析了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信息化领导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我们通过给课题校提供一系列生动、可感的案例, 帮助校长们了解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 产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追求更卓越管理能力的愿望, 同时, 也为校长们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研究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

1. 在当今信息化大背景下, 传统的治校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治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导力之一

对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 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概念本质的界定上来说,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必备的一种能力——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其决策, 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 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与创新超越。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外延表现为: (1) 校长具有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能力, 能对学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进行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及管理组织, 能对应用状况、实施效益、学校经验进行总结。 (2) 在学校范围内,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要体现在落实教学应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方面。 (3) 校长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建设能力。校长的信息化文化建设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能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各种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对师生健康应用心态的积极引导, 以及为师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 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对信息化的应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 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主动变革管理模式, 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 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具备系统规划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2. 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尤其需要综合地判断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前景, 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最终要体现于校长宏观决策、组织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境之中。决策力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因此, 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决策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合理利用的政策、制度和规范, 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人、财、物的投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五个策略: (1) 区分优先的策略; (2) 提高成本收益的策略; (3) 让学校成员满意的策略; (4) 副作用最小化的策略; (5) 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对校长而言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和有评价原则的过程, 需要集思广益, 需要不断完善。校长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才可能全面审视学校中的技术相关问题, 才有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现实性的、前瞻性的、鼓舞人心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 在监控决策的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最终引导学校所有成员为学校信息化愿景付出努力。

3. 从实践操作层面, 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领导力体现为七项关键领导行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分析总结出校长为保证学校信息技术的整体有效应用, 所应采取的七项关键领导行为:一是确定和分享共同愿景;二是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三是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自身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 为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四是关注教学,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六是要对组织中的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七是了解外部环境, 获得外部支持。

4. 从校长专业发展角度出发, 校长要找准角色定位, 理清自我发展思路, 采取有效手段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有些校长已经意识到: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 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理清自我发展思路, 是能否有效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当务之急。我们根据课题校校长的研究和实践体会, 归纳总结了以下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几种具体方法:

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 相信自己。 (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长沟中心小学)

主动参与培训, 广泛交流互动, 借机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愿景, 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山东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

充分关注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效放大。 (北京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

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 (浙江舟山第一小学)

汇聚子课题校智慧与经验

经过三年的研究, 本课题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 形成了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的理论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推动学校进一步的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完善充实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和内涵, 为学校提供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创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参考

江苏大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创新性地从信息反馈的角度, 探讨提升校长领导力的途径。他们研究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使得领导者在管理方式上发生了转变, 他们很少同‘具体的事情’打交道, 而更多地是同‘事情的信息’打交道。学校要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步调, 各要素之间必须能够准确快速地相互传递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都必须依靠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可以帮助校长检验自身做得怎么样。因此, 信息反馈是评估和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升了课题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和现代化管理能力, 有助于校长在提炼办学思想、制订学校管理办法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时代的新元素

北京顺义天竺中心小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张秀华校长总结提炼出“三化育人” (人本化育人、学习化育人、信息化育人) 办学思想, 依托学校优势与基础, 以信息化育人为研究切入点, 实施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整体工作的策略, 使信息化成为改进学校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提升师生素养的载体, 营造信息化育人环境, 开发信息资源, 培养师生信息能力与素养, 促进学校发展。该校制定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的机制, 采取“信息化育人”行动研究, 探索信息化育人的途径与策略, 研究运用信息技术育人、开发信息资源育人、培养信息能力育人。

北京房山阎村中心校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深入研究了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的策略。针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困惑, 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思路, 整体推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在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后, 该校校长身体力行, 推广网络平台的使用。校长每天都登录办公平台, 与校级干部进行工作交流、沟通, 收发电子邮件, 下发上级文件, 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 使上下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人事办公管理系统成为校长和校级干部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

3.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校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

部分子课题校在研究过程中, 边研究边实践, 将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动力。

北京房山良乡中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 制订了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始终紧扣“数字化校园”这一工作目标,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校长亲自带领并参与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真正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出发进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在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具体规划时, 校长要求各部门、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细化, 重点突出“建网、建队、建制”, 突出应用。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具体制订《关于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若干办法》、《关于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管理的办法》、《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良乡中学网站信息发布流程》, 修正了《计算机房管理条例》等制度, 基本实现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学校还加强现有硬件设施的管理, 提高实效性, 把重心和精力放在教育信息化的软件设施建设上, 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 抓住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条主线。

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 谋求研究的可持续效应

信息化环境下, 我们需要对校长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进行再认识。经过调研分析, 我们发现并总结了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制约因素: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师生的信息能力发展是否具有专业引领、学校信息化应用是否具有有效领导、学校信息化是否具有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文化建设是否形成。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我们应继续鼓励校长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做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育家、管理者;探讨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提高校长的内在信息化素养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培训之后的反思和思考、参观和考察等方式提升校长信息化理念。校长的教学应用、课程建设、师生发展的理念也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因素。校长要加强信息化应用领导力, 就要不断更新信息化应用理念, 合理制定信息化应用的制度。

建议二: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评估

一方面, 合理规划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各要素, 包括硬件设施、资源规划、培训等。另一方面, 合理规划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组织管理结构, 包括目标分类、任务分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

建议三: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

上一篇:选择利用下一篇:个人数字图书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