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2024-09-09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精选12篇)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1

摘要: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是弹药工程专业生长干部学员的核心能力。详细分析了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的内涵, 提出了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并探讨了加强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建议, 为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生长干部学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 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1]。这一决策部署充分说明院校教育在科技兴军、人才强军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2]。我院作为技术院校, 生长干部学员包括本科生和国防生两类, 其培养目标已经由工程师型技术军官向装备保障指挥军官的转变。如何履行新时期党的强军目标要求, 使生长干部学员进一步向部队靠拢, 是摆在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院弹药工程专业为例, 以满足部队对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人才的需求为目的, 探索生长干部学员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1 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内涵分析

近年来, 随着大量的信息化弹药列装部队, 部队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任务不断加大。与常规通用弹药相比, 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工作的难点主要是质量监测和维护修理[3]。如存放在后方仓库的某信息化弹药, 为确保其质量, 每隔1年需要仓库自行组织技术保障人员进行逐发定期检测, 同时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故障弹药, 按照职责分工, 需要组织力量进行维护修理, 以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该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的工作量大, 技术难度高, 安全要求严, 需要军官指挥, 士官、技术兵具体操作, 密切配合完成技术保障任务。培养胜任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岗位的军官是我院弹药工程专业的首要目标。因此, 生长干部学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应紧紧围绕质量监测指挥和维护修理指挥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

作为一名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员, 走上任职工作岗位后, 从事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指挥技术保障人员 (士官和技术兵) 完成信息化弹药的质量监测和维护修理任务。分析认为, 技术保障指挥军官至少应具备以下3种能力。

1.1 动手操作能力

虽然, 技术保障的具体操作是有士官 (或技术兵) 来完成。但作为一名军官, 同样要具有信息化弹药质量监测和维护修理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士官 (或技术兵) 相比, 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能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科学评定, 并能排除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

1.2 组织训练能力

要求军官能够针对信息化弹药的质量监测和维护修理等技术保障内容, 组织所属士官 (或技术兵) 开展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专业训练和考核评估, 使士官 (或技术兵) 具备熟练的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操作能力。

1.3 指挥管理能力

该能力是技术保障指挥军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也是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训练能力的升华。要求军官熟悉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的内容和方法, 能够组织所属士官 (或技术兵) 安全、高效开展具体的技术保障活动。

2 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围绕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军官应具体的3种能力,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装备技术保障实践、装备保障指挥实践以及综合演练3门课程, 全面培养生长干部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

2.1 依托装备技术保障实践课程培养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

装备技术保障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员针对装备的检测、维修等保障环节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弹药工程专业学员来说, 除了培养常规通用弹药技术保障的动手操作能力外, 重要是培养信息化弹药质量监测、维护修理两大技术保障环节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培养学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以下环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步:理论讲解。该环节授课时间不宜太长。重点讲解有关信息化弹药质量监测、维护修理的法规标准, 如质量监测要求、质量监测方法、维修技术规程等。

第二步:操作演示。该环节主要是教员动手进行操作演示, 学员进行观摩学习。对于不能1人完成的操作, 教员可以指定若干名学员配合, 由教员进行操作的讲解, 学员一步一动进行操作演示。

第三步:操作训练。该环节教员可以根据实践操作内容和学员人数, 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 让学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训练。在该环节, 教员要不停地对学员的操作进行指导, 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要及时纠正。

第四步:实践考核。该环节将学员进行分组, 采用抽签的方式选择考核题目。教员根据学员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给出考核成绩。

第五步:讲评提高。教员重点对操作训练环节和实践考核环节的情况进行讲评, 表扬操作规范的学员, 同时讲解学员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依托装备保障指挥实践课程培养学员的组织训练能力

依托装备保障指挥实践课程, 培养弹药工程专业学员的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的组织训练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以下环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步:下达科目。该环节将学员分成若干组, 由教员向学员下达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训练科目。

第二步:制定规范。由学员根据下达的科目自行制定。一般来说, 训练规范应包括科目、目的、内容、方法、地点、时间、要求、操作步骤等要素。教员在该环节应对学员制定的规范进行检查, 对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 消除后续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隐患。

第三步:训练实施。每组学员中的每名学员轮流担任指挥员, 按照制定的训练规范组织开展技术保障操作训练。每名指挥员组织训练结束后, 应对训练效果进行讲评。教员在该环节应对指挥员指挥、学员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进行巡查, 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

第四步:总结讲评。该环节由教员对每名担任指挥员的学员组织训练情况进行讲评, 点评好的方面, 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根据组织训练情况给出每名学员的考核成绩。

2.3 依托综合演练课程培养学员的指挥管理能力

综合演练是培养学员技术保障指挥能力的终极核心课程, 是课堂就是战场的具体体现。为达到教学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以下环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步:制定方案。综合演练相对于装备技术保障实践和装备保障指挥实践两门课程而言, 实施难度大。因此, 在演练之前, 应由授课教员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 包括安全预案。

第二步:演练实施。学员按照制定的演练方案, 明确自己的角色, 各司其职, 完成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演练任务。在该环节, 教员对整个演练的过程进行督察指导, 及时消除隐患。

第三步:总结讲评。该环节由教员对整个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演练的情况进行讲评, 点评表现突出的学员, 指出存在不足的学员, 并根据每名学员的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

3 加强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围绕技术保障指挥军官3种能力的培养, 应建设完善相应的硬件教学条件。如开展信息化弹药质量监测教学, 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检测训练弹;开展信息化弹药维护修理教学, 需要配备相应的修理工装和修理训练弹。除上述设备工具外, 还应建设相应的设施。由于部队在开展信息化弹药检测维修技术保障一般在具有防爆措施的检修工房进行, 所以为了贴近实战, 应建设模拟检修工房。

3.2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在装备技术保障实践、装备保障指挥实践以及综合演练3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由学员完成, 教员的工作量看似减少, 其实不然, 反而对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之前, 教员要大量时间备课, 制定详细的授课教案。在课堂上, 教员要承担包括教师、工程师、指挥员、考官等多种角色的转换。

为提高教员队伍装备技术保障实践、装备保障指挥实践以及综合演练3门课程的教学能力, 除教员平时自学外, 院校应主动作为, 如通过外请专家授课、组织教员参观见学、组织教员赴部队代职锻炼等多种方式, 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

3.3 加强安全教育

弹药具有燃爆特性, 在部队开展质量监测和维护修理等技术保障过程中, 发生过多次弹药装备损坏和人员伤亡事故。在生长干部学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 虽然使用的弹药均为摘除火工品的检测维修训练弹, 不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但学员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 技术保障将会面对的实弹。为了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 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环节的操作均按实弹的要求进行, 对涉及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应进行重点强调。如信息化弹药电性能检测过程中, 人弹必须要实现隔离、禁止带电插拔电缆等。

4 结束语

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是弹药工程专业生长干部学员的核心能力。本文重点探讨了生长干部学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在2014届、2015届毕业学员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 未来将有更多的信息化弹药列装部队, 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发挥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必将推动生长干部学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指挥能力培养教学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罗翔, 黄荣富.浅谈新形式下的军校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 2014 (9) :79.

[2]郑俊杰.综合大学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发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4, 37 (1) :4-7.

[3]范志锋, 刘秋生, 崔平.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6 (2) :111-112.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2

1.2 执行能力内涵“执行” 就是“做”,要做的事复杂程度不同需要的做事能力也就不同。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核心,是把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转化成为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因此,执行力是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是一种理性的服从精神。这种理性力量,这种服从精神,只能从对上级决定的透彻领会,深刻把握中来,只能从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的高度认同中来。加快执行的速度,加大执行的力度,是摆在高校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 切实加强高校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2.1 高校干部应该具有的领导能力高校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建设要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领导集体的整体合力,提高领导成员驾驭全局的领导水平,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坚强核心,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目的。

2.1.1 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判断和决策能力,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准确判断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办学治校的实践,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学会并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2.1.2 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还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都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党的各级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要学会“弹钢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确保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2.1.3 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发展是高校建设的第一要务,要把发展作为解决高校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着众多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领导干部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师生员工的承受度结合起来,坚持在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注意抓住和解决高校改革发展中带关键性的问题,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1.4制度创新的能力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因此,制度创新是由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所决定的。制度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能力等大学治理结构的层面和各种具体制度的创新能力等操作层面。

2.1.5 思想政治建设的能力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传承和创新文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高校领导作为这项活动的组

织者和管理者,其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到我党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高校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能力是提高上述几种能力不可缺少的思想保证,是一种力量强大的软能力。

2.1.6整合资源、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能力高校资源的来源渠道很多,有国家拨款,地方配套投人;有各种纵向、横向的科研经费;还有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等。这些资源中除了学校直接可控的部分外,其他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二级机构、组织甚至教授个人手中。现有的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渠道,有的是市场决定的,有的是历史延续的,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尽合理。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的差别,不同的组织和个人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于部就必须通过办学理念的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的制度设计、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最充分地动员起来并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提升上水平的动力和活力。从提高执政和领导能力的要求出发,高校干部既要善于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又要努力学会动员资源、整合资源的本领。为了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高校领导必须善于协调、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这样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了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同心同德,共同奋斗。2.2 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2.2.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理论学习方式,除了自学,还要坚持中心组学习,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笔记、有考勤。还要创新学习制度,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习中,把理论武装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2.3更新思想现念,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确立科学而鲜明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有效提高执政能力。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执政理念。更新执政理念,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民本观、开放观、法制观和系统观,不断完善执政思路。其次,要把握特征,明确执政任务。高校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这个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将执政理念和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十部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第二,高校+部要破除重学术、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正确理念。高校大多数干部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业务骨干,在管理岗位上,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艺术和服务水平,形成高校干部人人学习管理、重视管理的氛围。高校领导要有争当教育家、政治家和经营管理专家的理想和抱负。2.2.4立足学校实际,提高驾驭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高校干部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作为上,体现在政治核心作用。因此,学校一定要善于围绕发展开展工作,善于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学校中心工作当中去。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增强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学校领导要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等问题不断进行战略思考,明确学校基本定位,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增强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在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过程中增强干部的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坚持发展是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作为锻炼和提高干部能力的机会,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干部的战斗力要善于破解学校改革发展的难题。高等学校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都很重,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渐凸现出来,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研究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怕的是找不到问题,怕的是发现问题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怕的是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却没有决心去执行。对于已经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决去做,决不要延误耽搁,以免贻误战机,影响全局。22.5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实行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领导方式和方法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领导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和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领导方式和方法。科学执政,就是党要按照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来执政。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待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具体到高校,就是要实行“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和依法治校”。也就是说,办学治校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要深人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工作的规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大任务,实现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高校管理必须有效发挥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作用,依法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努力提高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要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把教授治学作为民主管理的一种延伸,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条件下高等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依法治校”则要求高校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提升办学治校能力。3 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建设3.1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能力培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方面存在较多先天缺陷,必须通过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干部培训,才能彻底改掉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些不利特质和习惯。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有效利用党校、行政学.院以及高校寒暑假办班等培训载体,重点培养: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增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促发展的能力等驾驭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想问题要有计划性、战略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做决策要统筹规划,既要发扬民主,义要依法决策,既要充分调研,又要进行专家论证;驾驭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能力,想问题要有市场意识,办事情要按市场规则;开拓创新能力,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不断开创新局面;依法治校能力,凡事按法律办,按制度办;带领团队能力,尤其要克服专业技术人员喜欢个人奋斗的特质与习惯。高校干部整天忙于事务,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学习,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学习培训制度,以制度来督促学习,学习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途径。3.2 增强贵任意识、完善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深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时刻谨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坚持“一把手”主动负责、带头负责、负主要责任,领导干部勤政善政、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各级干部烙尽职守、尽职尽责,使奋勇争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迅速形成,求实务实抓落实、正风正己尽责任蔚然成风。建立责权对称、层级清晰、奖罚分明、衔接得当的岗位责任制。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内容具体量化,责任层级合理分解,责任考核指标准确完备r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形成全方位的责任监督体系,使监督措施得力,监督效力不断增强3.2 加强实践锻炼.营造敢抓、敢管、敢负责的干事创业环境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水平来自实践,能力源于行动。教育和引导干部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支持、保护、重用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干部,鞭达、清理、追究不负责任、庸碌无为的人员。实践锻炼是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到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去工作,提高干部的艰苦创业和开拓创新能力;二是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提高干部抓主要矛盾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到群众意见大、热点难点多的地方,增强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四是让干部承担某些危难险重任务或处理突发事件,培养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指挥能力4 结束语高校作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知识阵地,以及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学术阵地,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肩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3

关键词:信息网络 军队政工干部 能力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高度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工作环境的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军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广大政工干部在探索信息化网络工作环境中如何有效政治工作的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能力素质有了近一步提升,但整体能力素质滞后于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化的步伐,跟不上使命任务和部队建设所需。为此,各级政工干部要以提高信息化网络工作环境中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紧随网络化,主动有作为,攻坚破难,奋发有为的走在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化的前列。

一、提高鉴别政治的能力。我党我军历来以其出色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著称于世。当前,在信息网络化与现代社会高度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军队各级政工干部要高度重视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入侵,强化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素质,始终操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首先,在信息化网络工作环境中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政治入侵。西方敌对势力把网络开辟成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战场,利用信息和技术优势在网络中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一些敌特分子也长期隐藏在网络中搜集军情资料,伺机对部队官兵进行策反,并且借国内热点问题大肆抄做,抵毁党和政府形象,妄图混淆视听,引起官兵思想混乱,动摇官兵理念信念。各级政工干部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戳穿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坚决抑制军队“三化”等颠覆党和国家的阴谋。其次,在信息化网络工作环境中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政治入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各种矛盾和问题纷沓至来,官兵面临着现实的政治考验,涉及政治的问题更加复杂,讲政治的难度也更大。政工干部要以坚定马列主义信仰为核心,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升政治素养,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对党的事业无比热爱和忠诚,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辩清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来自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多色调的多元信息相互激荡,容易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性,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模糊、道德观念上的弱化、行为言论上的失范。政工干部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廓清迷雾,明辨泾渭,帮助官兵牢固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功过观、得失观、苦乐观、荣辱观、爱憎观,立稳人生的坐标。官兵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工干部要树立经常帮、经常教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官兵的认知能力和道德素质,使官兵在应对成长道路上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砺练良好的个人品性。网络上既有精英文化、也有垃圾文化,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源”,政工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明辨是非,立场坚定的宣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抵制和消除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要勇于同一切不良思想和言论做斗争,决不能在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和不良风气面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于官兵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消极负面影响要及时发现,果断制止,绝不能任其随意传播,扩大污染面;谣言止于智者,各级政工干部就是消除各种负面影响的中的智者,如果政工干部不能担当此重任,既会为开展工作人为制造障碍,也是工作的最大失职、渎职。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不像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那样带有思想理论色彩,识别对错比较容易,但是拒绝不良风气的心态比较复杂,做到界限分明和有力抵制却不大容易,政工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有错必纠,有错必改,有破有立,雷厉风行,做悉事明理的表率,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做良好网络风气的倡导者。

三、提高掌握网情的能力。在“全员触网”、“每日必网”成为工作、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掌握网情就掌握了社会大环境,把准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占据了开展工作的主动权。政工干部是黨的工作的贯彻者、执行者和组织领导者,要密切关注网情变化,正确把握时代特征,使军队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在实际开展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政工干部如果掌握了网情,就明白了信息化时代官兵思想的动态,把握了官兵的思想脉博,找准了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一是政工干部要认清掌握网情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是外部环境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掌握网情能取得“一网知天下”的神奇效果,使军队政治工作能更及时、准确、全面感应外部条件的发展变化,使军队政治工作更能紧贴官兵思想实际、紧贴部队建设现状,紧贴时代发展。二是政工干部要强化时代意识。要对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使之与社会变革的节奏合拍,与信息网络的发展同步;要着眼军队建设和官兵需要,运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时代内涵、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分析网情、掌握网情。三是政工干部要主动优化网情。既要掌握最新社会舆论动态,又要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进行及时解读,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思想阵地;既要注重用严明的组织纪律规范官兵上网行为,又要利用必要的技术、法律等手段,过滤和净化信息,构建起监管严密、运行可靠的网络“防火墙”。

四、提高主导舆论的能力。信息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已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成为思想交锋、文化交流、意识碰撞、行为影响的舆论放大器,谁夺取了舆论主导权,就夺取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权,社会风气的引领权,行为习俗的引导权。目前,全军政工网已经“进班到兵”了,官兵每日上网已经成为军营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政工干部不重视网络舆论的主导,那么官兵必然会失去外部思想的侵蚀,致使官兵出现各种思想波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是政工干部要有强烈的舆论主导意识。要有强烈的舆论危机意识,坚持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原则,大造声势、夺取人心、扩大影响;要始终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作为舆论主导的基调和目标,确保官兵政治立场坚定,部队纯洁巩固稳定。要把主导舆论当成是话语权的争取,主动出击,力争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优势,绝不能被动或受制与他人。二是政工干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立足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网上思想文化阵地作为重要工程来建,大力宣扬先进军营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进一步夯实官兵思想政治基础。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步伐,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军营文化,让社会主流意识成为官兵成长进步的精神支撑,莫让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影响官兵。三是政工干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法。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采用官兵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4

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化浪潮, 作为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核心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纪检监察干部, 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 提升信息素养, 提高履职能力, 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组织保证,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2003年9月, 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会议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不难看出, 信息素养是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履职尽责必备的一种能力, 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说是指他们要有信息技术整合于本工作岗位的理念, 能对信息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 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鉴别吸收有效信息, 将有用信息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专家。

纪检监察工作是高校党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也是高校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切实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2012]1号“关于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的通知”中也指出, “加强教育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教育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为维护党的纯洁性提供组织保证。”

行动源于思想, 思想指导行动。面对信息化,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同时高校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的今天, 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履职能力, 无疑对维护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素养的内涵和现状

1. 信息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素养的内涵

以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信息化的强势推进, 表明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 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 也引起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思想、观念、内容、途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 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信息素养一词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 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断丰富和扩展, 最初是由图书馆检索技术演变而来的, 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相关技能与知识, 并以此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第一次正式提出信息素养一词, 他定义其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可以看出此时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层面上;应该说比较全面的, 常被人引用、较为经典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终结报告中正式给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21世纪, 信息素养进一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养。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强调了它的综合性, 但其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2. 信息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素养的现状

在高校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 培养和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但从我校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调查结果看, 应该说队伍的总体上还可以, 但存在着绝大部分干部的信息素养不是很高, 首先表现在在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敏感度低, 部分纪检监察干部排斥信息化, 意识不到信息对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表现在信息知识的缺乏, 不了解信息的历史和发展, 不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问题以及信息技术新发展问题等;第三表现在信息技能或者能力的掌握不够, 即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获取技能、信息分析技能、信息评价技能和信息输出技能等不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十分有限等。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略见一斑, 不少干部非信息专业毕业, 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 导致其在信息能力方面先天不足。第四表现在信息伦理道德弱化, 高校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网络行为失范, 高校只注重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轻视其信息道德的培养, 导致他们不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

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他们应该具有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 更应该的是他们具有在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强调的是符合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的职业特殊性和工作需要, 更应具有专业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提的新要求, 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提升信息素养, 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的对策

1. 更新理念, 增强纪检监察干部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重要前提。随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的到来, 信息技术将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从现在开始, 更新纪检监察工作的理念, 主动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 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 形成全新的信息观念。同时,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信息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 帮助他们切实体会到信息化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促进作用, 了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 高校不妨制定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 鼓励他们掌握信息技能, 使用信息技术, 完成他们对信息技术从认知到应用的过程, 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 强化学习培训, 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基本信息能力

学习培训既是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基本信息能力的“助推器”, 也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加油站”。信息能力 (Information Competence)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所下的定义是:“以各种形式发现, 评价, 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传媒素养、技术素养、伦理学、批判性思维和交流技能的融合或综合。”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信息能力应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两部分, 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 信息技能是核心。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把信息能力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选拔、晋升、考核的参考指标, 这就从机制上为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素养提供了保障。

履职尽责, 能力是根本和保障, 学习是关键和途径。针对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知识的缺乏、信息技能或者能力的掌握不够的现状,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可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职进修以及自发研修等多种形式进行, “培训”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的“关键词”。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素养的最终价值和目的体现在信息的应用上, 也就是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 去解决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 一方面, 高校应当注重引导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鼓励纪检监察干部将信息技术与纪检监察工作有效整合, 使其掌握信息化辅助纪检监察工作基本技能, 使其具备在网络环境下熟练、准确、快捷开展工作的能力, 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 “信息化还可以支持终身教育”纪检监察干部要有利用信息终身学习的意识, 要善于学习、主动学习, 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既是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 也是他们提高其履职能力的必然选择。古人说:“立身百行, 以学为基。”英国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修养, 逻辑使人善辩”。因此, 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学习理应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是能力之基, 修身之道, 成事之本, 既是一种工作需要和政治责任, 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和事业追求。

3. 积极引导, 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干部信息伦理道德水平和履职能力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 这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刘少奇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 无人监督, 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 他能够‘慎独’, 不做任何坏事。”“慎独”的特点是高度自觉, 要求一个人独处时也“慎”并非易事, 因此, 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慎独”意识尤为重要, 它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者, 首先要养成好的信息行为习惯, 具体是将信息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外化, 注意自律, 抵制信息污染, 遵循信息伦理与道德, 学会正确看待网络, 利用网络, 学会批判性思考, 分析接受媒介信息, 做到“知行合一”;其次是不断提升信息道德认识, 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认识到虚拟世界也是人类创造并生活着的世界, 也在或隐或显地反映着人类现实世界中的意识和价值观。这既是产生“慎独”意识的基础, 也是维持“慎独”行为的动力。

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信息时代给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素养和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政治、经济、管理、法律于一体的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 有较强的政策性、原则性、艺术性、科学性和约束性, 如果没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作为高校纪检监察人员, 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还应掌握纪检监察工作中需要的各项能力, 尤其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 这既是目前反腐倡廉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又是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科技含量和提升监察人员关履职能力的必然要求。正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其特有的功能, 使利用互联网开展干部监督成为了可能, 也成为了必然。

摘要:高校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面对信息化浪潮, 高校纪检监察干部提升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是纪检监察干部履职尽责必备能力, 契合目前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形势和要求, 其履职能力关系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纪检监察干部,信息素养,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厚生, 袁曦林主编.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9, 1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6.

[3]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贺国强同志在部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EB/OL].[2011-11-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76/201111/xxgk_127315.html.

[4]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3) :15-17.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能力 篇5

付镇益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进行学习探讨。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所有学员,对前来授课的老师们(再次)【前面领导发言时已经感谢过的话使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第一位发言人,请允许我抛砖引玉,和大家浅谈一下领导干部如何狠抓落实,如果我的发言有什么不足、不对的地方,欢迎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讲 诠释落实的真谛

被称作“奇迹创造者”的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

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小浪底库区广场上,有一个雕塑群,主雕塑是“落实”。其创意是用三根粗钢管斜向交叉,架着一块由天而降的大石头,以大石落下,寓意落实。不少人看后赞誉有加,但也有细心人不以为然,认为下落巨石被三根钢管架着,没有落地,因而不是落实,是落不实。

连维良感慨,由此可见,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往往主观上很想落实,但客观效果却未必落实”。

在座的同志都是学校里的领导干部,是学校的骨干,作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想办法、抓落实、出成效!

那么什么是落实?

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借用一句歌词,落实其实就是“动起来,让生命更加精彩”。

第 1 页

共 24 页 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落实”这一概念,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1、落实是一种观念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成功等于正确的观念加积极的行动。正所谓“心之所向,动之所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落实”观念,才会有会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脚踏实地、直面责任、狠抓落实,就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

甲乙两兄弟外出打工,一个听说北京是皇城根,大官名人遍京城,一个听说上海遍地金,一夜暴富也有可能,于是甲决定去北京,乙决定去上海。

去北京的甲发现,北京真的不错,他初到北京一个月,做个小保安,饿不死富不着,但是因为人机敏伶俐,倒是认识不少达官贵人,挖到了不少发财致富的法子,但是甲觉得还年轻,再等等再等等,宏伟的蓝图还没勾画好,等一切就绪,就可以开展自己的辉煌事业。

去上海的乙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一盆水给人洗手洗脸也可赚钱。

乙为人木讷实诚,到上海后他先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然后在空暇时间研究了一些生财之道,发现上海人爱种花又不容易搞到泥土。乙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干不了大事业,不如干点自己懂的小事情,还能赚点小钱。于是乙到上海的第三个星期,他找到了附近搞基建的老乡,和老乡合伙将建筑挖出来的沙子和有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周围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3次,除

第 2 页

共 24 页 了车费净赚了100元。随后,他又和住地附近不少花店合作,专门给花店供泥。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乙在上海开了一间小门面。

在长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台干净而招牌黑。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台而不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档,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洁公司。

不久,他的公司就有150多名职工,业务也从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若干年后,乙衣锦还乡,碰见早已回乡的甲,因为在北京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实在混不下去,只好回家继续种地耕田。

上面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观念指导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么,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创新的思路方法、任何辉煌的前景宏伟的蓝图,都只能成为镜花水月,都会变成《再别康桥》里的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为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有效地完成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就必须时刻牢固树立落实观念。因为强烈的“落实”观念,是“想办法”的延续,是“出成效”的前提,而只有整个集体自上而下的转变作风,从领导到干部到员工都树立抓落实的新风,我们才能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走的远、走的稳、走的精彩。

2.落实是一种责任

落实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责任。责任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可推卸、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事情。《论语》说

第 3 页

共 24 页 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莎士比亚也用鹅毛笔郑重地写下“生活如契约,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身处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任何一位成员,都应该把集体的光辉前景,理想目标,当作自己的前景、目标追求;都应该把集体的未来蓝图,当作自己的蓝图来描绘;都应该把集体所制定的计划措施,当作自己肩负的责任来实施;都应该把集体的工作重点,当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遵守,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完成党和人民所委以的重任。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这么一则新闻故事。说的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建筑老板,因甲方工程款不到位,老板不仅本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后来,他重头再来,当生意稍有眉目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落实他当初落魄事的承诺——归还所欠农民工资。朋友劝他,他却说:承诺就是我代表这个团体做的规定,有了规定就要落实,有了承诺就要兑现。这是我的责任。之后的20年,这位老板用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当他偿还了最后一笔农民工工资时,他如释负重地说,无债一身轻了。这位老板说的是“无债一身轻了”,但我看到的却是“铁肩担责任”,为了这一责任,他付出了20年的艰辛。

由此可以看出:“落实”二字轻若鸿毛,实则重如泰山。对于在座的各位同志来说,“落实”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集体命运,一端连着个人的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视为我们每位领导干部的责任,将严格执行组织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 4 页

共 24 页 看作我们每位集体成员的任务。

3、落实是一种意志

开头曾经提到,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它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坚定不移的意志。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他给学生上课说:从今天开始,我要求你们每天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说完做示范动作,问学生能做到吗?学生笑着答,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90%同学举起了手。

又过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这次只有80%的同学举起手。

过了一年后,再问: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每天坚持做300下甩手,现在仍然做到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手,这个学生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落实是一种意志。” 海尔总裁张瑞敏语: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够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就很多事情来说,卓越就存在于简单地重复之中。

坚持,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坚持就是从小事做起,而且坚定不

第 5 页

共 24 页 移、乐此不疲,直到把做好小事当成良好习惯,便具备了成功的品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是不行的,没有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无济于事的。

4、落实是一种文化

落实作为一种文化,对组织成员起着内驱力作用。

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这个组织就不会有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在这里,都不会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反,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以落实为荣,以不落实为耻,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形成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就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我认为,当所有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落实观念,对组织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形成一种落实的习惯,落实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大庆人的“三自四严四个一样”)

不落实、不抓落实,是中国社会的一种通病,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缺少落实文化氛围的国度。上个世纪初,胡适先生写过一篇很著名的《差不多先生传》,文章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第 6 页

共 24 页 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时候,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回白糖,他妈骂他,他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在学堂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不对,是山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到一个钱铺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但只是做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掌柜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事,要搭火车到上海,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蹬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一边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忙跑,一时寻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要差不多,就好了,何何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遗言后,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第 7 页

共 24 页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圆通大师。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但胡适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先生”还依然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随处可见“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满足现状,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等等。

差不多先生,虽然生在不同时代,而且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轻视落实。

在当今的时代,这种忽视、轻视落实的文化氛围必须加以改变,因为我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任何拖沓、缺位、延误,都将使我们失去机遇,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失败。

我们在创建文化监狱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人人讲落实,人人重视落实的文化氛围。

第二讲 抓落实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出竞争力

二、落实出生产力

三、落实出创造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竞争的年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怎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就是有靠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实践证明,落实是决策的落脚点。

讲几个事例: ①、有两个人去效区旅游,在森林中遇到了老虎,这时,甲弯腰去换旅游鞋。乙说,你换旅游鞋也没有老虎跑得快,甲说,我并不想快过老虎,只想快过你。

乙没有惊慌,脱掉鞋子爬到树上,由于老虎不会上树,所以换

第 8 页

共 24 页 鞋的甲某被老虎吃掉了,乙获得生存,故事中乙不被老虎吃掉,是因为他有上树的绝招。

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那么他们有什么秘诀?我们看一看这所校长刘彭芝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和他的班子。

“校长抓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均放在两头,一头是事前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另一头就是事后检查抓落实,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落实,是务实的重要体现,是当好校长的重要条件。世界名校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一张蓝图干到底,关健因素在人,我最关注的是如何为人大附中打造一颗奔腾不息的‘芯’,以把创办世界一流学校变成创办百年不衰的世界一流学校。”

——摘自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刘校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他1997年6月,确立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统一思想后,把全部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他首先考虑的是领导班子建设。

1998年,人大附中校级干部平均年龄52.4岁,本科以上学历仅为40% 2004年,校级干部年龄由98年的52.4岁降到45岁,本科以上学历由40%提高到100%,其中研究生33.9%,博士和硕士各占16.7% 从这个侧面,说明班子建设工作得到了落实,也因为有了高素质的强有力领导班子,才使附中逐步实现了他们的发展目标。

③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

第 9 页

共 24 页 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装着听不见。

耶稣自己弯腰捡起来,用它在铁匠那边换了三文钱,并用它买 了18颗樱桃。

出了城,师徒继续前行,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知道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就赶紧捡来吃。

耶稣边走边掉,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弯腰18次捡樱桃。耶稣笑着对彼得说:“如果你一开始就按我的要求去做,你一开始只要弯一次腰就行了,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落实,就不可能顺利地吃上“樱桃”,甚至吃不上樱桃。

④据报载:近两年中部地区湖北、河南已连续两年保持20%的增速。拿湖北为例,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益,是他们坚持不懈抓落实的后果。他们实施工业兴省战略,除了几个大中城市外,他们搞县城经济。使仙桃、汉川、宜都一批县级市经济小老虎跃起。他们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举办“香港周、韩国周”等等,一次次地把湖北开放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相结合起来,把上级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照搬照套。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有个时间差距,不仅如此,在落实决

第 10 页

共 24 页 策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第三讲 寻找落实不力的根源

一、组织成员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只图形式,不管实效

2、抓而不实,抓而不力

3、遇事推诿,不负其责

二、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

1、缺乏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度(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细化、不到人)

2、缺乏落实的监督检查制度(工作放任自流)

3、缺乏落实的奖惩追究制度(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

三、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过于烦琐 一些制度空话太多,制度设的关卡太多。有篇讽刺文章:

某单位申请添购一只普通水壶的报告,“旅行”了半年之久,而且最后还因各种批示矛盾,含糊,使下级无法具体执行,其过程是:

总务科长批“同意购买”;王科长批“不同意购买”,办公室主任只画个圈;行政管理局孙副局批:要注意关心群众生活,应该添置;钱副局批:一只小壶也要旅行,何其荒唐,不精简机构,不整顿作风,怎么行,建议以此为例,在干部中进行教育;张局长批“同

第 11 页

共 24 页 意”。

局长到底同意哪种意见,申请者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说明:烦琐的落实流程是产生官僚主义的罪魁祸首,烦琐的落实流程也让落实的主体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落实。

四、执行偏差缺乏敏感性

2004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几千年的梦想终成现实,这是划时代的创举,是全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大事。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了不起,把人送到太空中去,是继前苏联、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三个国家把人送到太空的国家。不过中国人做电池都做不好,做一颗螺丝钉做不好呢。我们怎样看,我们说,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经过多年积累培养出的伟大情操,中华民族是优秀的,一咬牙要做某件事情,是没有做不到的,不过做电池、做螺丝钉的时候忘记咬牙罢了。

五、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善

我们的同志没有追求完善的习惯,只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善的人太少。

六、不会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处理一些问题

抓落实、讲执行力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级和每一个阶段都要重视的问题,是单位所有人共同的责任。责任就是做好份内的事,但有的人没有认真做好份内的事。如果一个人连份内应做的事都做不好,又何谈执行力,抓落实?

毛主席经常有这么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还有一个问题:出了问题总怪下层的错,与自己无关。这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其实每个人都有份内的事,职位越高,责任越大。

七、不能也不想坚持单位(组织)的制度与标准 法国人管理的故事

第 12 页

共 24 页 问题是:对制度、工作标准无所谓,过得去,我看还行。执行制度,评比结果,喜欢向后看,看后面还有谁,来原谅自己,让自己感觉不错,觉得自己还可以,很少看前面是谁

八、领导者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抓落实,要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做事要抓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抓落实不分轻重缓急,不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思路不清、不多,措施不得力,结果,力气没少下,效果却不明显,落实也不到不了位。

这个工作技巧,就是备忘录,每天把自己需要做的事和需要别人做的事制成“内部备忘录”这样才能对自己关心的事不会忘记。

第四讲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书籍、文章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因为领导这个概念比较大,有中央领导、省级领导、厅级局、有大领导、小领导之分,大领导有大领导的要求、小领导有小领导即基层领导的要求、但大领导是由小领导做起的,就我们学校来说都是基层领导。那么,我只就基层领导如何做落实领导谈一些认识。

执行力强(抓落实好)的九个特征:

1、自动自发

一个人会做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会做还要有工作的意愿(动机),即自动自发(自加压力)。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这样一讲,似乎是一个普通的定义,其实它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竞争的、高速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都遇到一些新

第 13 页

共 24 页 的挑战和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一些小风小浪。在这些风浪面前,有人退却了,碌碌一生,开始怨天尤人;也有人在同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强人名人。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一念之差——人生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人生的态度。

自动自发(自加压力)是一种可以帮助你扫平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一件小事,对我们来说也许司空见惯,微不足道,但对群众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要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办理落实,一件件难事的解决落实,积累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人民的支持,增进与人民间的感情。

3、为人诚信,敢于负责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人格魅力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如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只有诚信,一个人才会去为自己许诺而积极干。不能履行职责时,给组织造成损失时,对自己的行为痛心、负责。

4、善于分析判断,应变能力强

应变能力往往表现为一时灵感,更多是捕捉到等待已久的在瞬间出现的时机,机会是平等的,看你如何判断。我们讲一切可能,一切又不可能,可能的要预测,不可能的不要忽略。不可能积累多了,就可能变为突发。遇突发事件要理性分析,果断决策,快速应对,从而化险为夷。

5、乐于学习,追求新知,具有创意

一哲学家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体系的三大能力。其中学习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没有关于学习的能力,其

第 14 页

共 24 页 他能力就不可能存在。

6、工作投入

什么是工作?工作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工作室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工作是快乐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工作,只有不快乐的人。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苦役,人生就是地狱。潜心工作处处可成净土。

全力投入工作热情,不仅是管理者成功的要素,也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没有对工作热忱,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无法坚持到底,对成功就少了一份执着。有了对工作的热忱,在执行中就不会斤斤计较得失,不会吝啬付出和奉献,而是富有激情,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7、有韧性

指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忍受力,自我控制和意志力。在艰苦、不利,面对外部和自身困难时都能坚持目标和信念,坚持完成任务。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有句著名的话:

“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谁挺住了,胜利就属于谁。

8、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良好

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对下属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团队合作对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之路。管理者的执行力绝不是个人勇猛直前,孤军深入,而是带领部下共同前进。

团队精神包括四方面:

第 15 页

共 24 页 ⑴认同别人:互相欣赏,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瞧不起,互相拆台。发现认同别人的优点,只有会欣赏别人,才能肯定自己。

⑵主动帮助:别人有求于你是要尽力,别人无求于你时要主动。⑶无私奉献:自己奉献,组织同事额外奉献。⑷团队自豪感。以团队为荣,把感觉集合在一起。

9、求胜的欲望强烈

欲望是一切行动的源泉,也是支持人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没有欲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其人生也将变迁空洞平淡。但不要偏激、劣等。

一、对工作永远怀有满腔的热忱

伟大人物对使命的热忱,可以谱写历史,甚至可以推进历史的进程。

普通人士对工作的热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将他所拥有的梦想变为现实,使他从一般人变为巨人。

中央党校刘玉瑛教授说“热忱是一种具有矢量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工作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枯燥的工作会变得兴趣盎然,它可以帮助人们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即使是困难的工作,也会变得简单而做。

卓有成效的人,都是对工作怀有满腔热忱的人,他们用100%的热忱去做1%的事情,而不去计较那1%的事情的微不足道,他们能用100%的热忱去对待任何一项工作,而不去考虑那项工作的报酬如何。因为他相信,有耕耘必有收获;100%的热忱投入,一定能带来丰硕的果实。

态度热忱,会使你充满活力,工作会干得有声有色;态度冷漠,会使你垂头丧气,工作黯然失色。

第 16 页

共 24 页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如果你想在系统内创一流,你就必须满腔热忱对待上级部置、安排的任何一项工作,而不是执行的随意性。因为上级绝不需要哪种讨价还价、随随便便的下属,而是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的下属。

二、要养成尽职尽责的风格

某公司刊登一则广告,要招几名管理人员:“工作很轻松,但要全心投入,尽职尽责”。尽职尽责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如何做到“全心投入,尽职尽责”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是“全心投入,尽职尽责”的前提。

北宋有位诗人名叫张来,有感于邻家以卖饼为职业的孩子的辛勤,为儿子写下一首诗,“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术安得闲!”这两句诗,不仅当时难能可贵,就是今天对我们也有教育意义。

2、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既然做了领导,你是职工的希望,就应全心投入,高度负责,尽力去做。不应该以对做领导没兴趣,或者以领导难做为借口,得过且过。

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里雅说过:“你在什么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

3、要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任何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如果满足于碌碌无为,就是不忠于自己。”

——美国巴顿将军语

有这样一则故事:和尚撞钟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按寺院的规定,他每天必

第 17 页

共 24 页 须在早上和黄昏各撞一次钟。开始时,小和尚撞钟还比较认真。但半年之后,小和尚觉得撞钟的工作太简单了,很无聊,于是,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去研究如何撞得响亮,浑厚,深沉、悠远。

一天,寺院的住持忽然宣布要将他调到后院劈柴挑水,不用他再撞钟了。

小和尚觉得奇怪,就问住持:“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住持告诉他:你的钟撞得响是响了,但钟声空泛,疲软,因为你心中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重要的是唤醒沉迷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深沉、悠远,一个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呢?

小和尚听后,面有愧色,此后,他潜心修炼,终成一代名僧。小和尚为什么被革职,因为他对工作没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因为没有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所以撞出的钟声空泛、疲软。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一丝不苟地做好我们所担负的工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知识,全部智慧奉献我们所从事的职业。

三、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

某建筑工地有三个人正在工作。这时有人走近,问他们在干什么:甲说:我在砌砖头,乙说我在盖房子,丙则充满激情说:我正在建造一座雄伟的教堂。

三个人不同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对工作的不同态度。甲为工作而工作,乙为生活而工作,丙为理想为事业而工作。

结果三人因不同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若干年后,甲乙依然是普遍建筑工人,丙则成为著名建筑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无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就得把它当成事业

第 18 页

共 24 页 来做。

科学实验证明,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质量的优劣,工作效率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工作者的态度。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苟子语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怠慢轻视自己的工作是导致失败的关键。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干工作要有对干工作的信念,并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坚信自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不论职位高低,只要尽心尽责,就是好领导。

四、做任何工作都追求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反义词是应付了事。(马虎轻率、虎头蛇尾)差不多,应付了事是一般领导干部当今最大毛病。许多人对组织布置的工作,从不认真去做,而是敷然塞责,做一些表面文章来应付。

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对组织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于拒绝执行。

如果你拒绝执行,领导者会重新安排他人顶替你的工作,如果你接受了任务而应付了事,则会使领导受蒙蔽,最终工作任务不完成。

老木匠向老板申请退休的故事:

老木匠向老板申请退休,说要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同意了,但要求他再帮他造一座房子,老木匠也同意了。

此时老木匠,心已不在工作,用料差,干活粗。

房子建好了,向老板交差时,老板把钥匙交给老木匠说:“感谢你每年为公司所作的贡献,这座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请你把

第 19 页

共 24 页 家人接来居住吧。

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为自己的敷衍塞责而后悔。

要追求精益求精,要克服马虎轻率的毛病。

并非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想去抓工作、抓落实,主要是患了马虎轻率的毛病,处理问题轻率大意,马马虎虎。还是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刚任职三把火,时间一长三盘冰。

五、要以服从组织的决定为天职,不找任何借口。

没有借口是具有较强执行力和落实实力的表现。要养成没有任何借口的习惯。

不找任何借口的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力。

——迈迪·克里斯《像老板一样的优秀》

1、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

在西点军校,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报告长官,我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不能找任何借口。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员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

第 20 页

共 24 页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

2、没有借口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选择借口,体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一样,能分出高低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

——陈焕然《一个整形外科博士的美丽告白》

六、做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领导

我们队伍里也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

······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

——毛泽东

学习的能力远比其他能力更为重要。一个现在有能力的人哪怕他是博士、硕士,还是高级工程师,如果不注重学习,也会落后,变成一个“能力平平”的人,而一个暂时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一定会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因此,会学习的人是最有前途的人,是最有希望成为人才的人。

——迈迪·克里斯《像老板一样优秀》

要培养有效创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一切都是可能”这样一种哲学观念。

举例:一组数学测试题

(里)公里 月 月 季 天 天 周 1+1=1 2+1=1 3+4=1

第 21 页

共 24 页 点 点

月 月 年 小时 小时(天)4+9=1 5+7 =1 6+18 =1 这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些东西看似不可思议,看似复杂难解,但只要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跳出习惯思维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

借2000元,不见借条,写信说还2500元,结果回信说是2000元,不是2500元,到时归还。

新加坡发展旅游(1972年总理李光耀)要求做一个规划,旅游局打了一个不能发展旅游的报告。大意是:

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发展旅游业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看后非常生气,在报告上批示: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来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排名亚洲第三。

河南焦作五台山。过去五台山山水景色优美,但鲜为人知,当地老百姓困难,后来从黑龙江调来一位书记上任后,针对焦作特点提出了发展旅游的新思路,亲自拍当地风景照,拿去报纸杂志宣传,很快焦作发展成为旅游城市,我去那天游客三万,每张门票70元,一天收入210万。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思路一变,结果就大不一样。下面介绍几种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逆事物的常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简单点就是“倒过来想”,一切事物都有两面

第 22 页

共 24 页 性,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特点:改变常规,用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研究处理问题。(法国种土豆的故事)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方式。特点: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培养这种方式,就是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相传讨公主的故事,一“理”一“砍”表明思维异于常人。

3、转向思维

转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其思路在一个方向受阻时,便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这就是常言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或者说“换一个地方打井”。

特点是:当碰到难题时,不要一条道上走到黑。电影院里的故事:

“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无人理睬。

后改为:“本院为照顾衰老高龄的女观众,允许照常戴帽,不必摘下”。

后来,戴帽的女观众都摘帽,因为她们谁也不愿意被看作“衰老高龄”的女人。

有的问题,一转向就解决,但有的要经过多次转向才能获得新方法、新方案。

国王画像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一只脚瘸,一只眼瞎,这天适逢他80大寿,请来三个画家。

第一位据实作画,国王看了很恼怒,认为画得太丑,便下令把他杀了。

第 23 页

共 24 页 第二位吸取第一位教训,把他画成脚不瘸、眼不瞎的正常人,而且炯炯有神,以为博得认可或赞赏,谁知国王仍不满意,说这像根本不像他,分明是在嘲讽他!于是第二位画家也做了刀下鬼。

轮到第三位。当他画完后,国王一看,非常高兴,赏他50两黄金。原来他画的是一幅《国王游猎图》,画面上,国王正在射箭,他左腿弓右腿跪,手拉弓弦,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瞄准前方的一只野兔。

在这则故事中,第一位没选好角度,送了命,第二位转换了角度但也没转好,第三位,重新转角度,结果获得了成功。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发言。再次感谢校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谢谢!

第 24 页

论领导干部岗位胜任能力 篇6

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误事,好共事。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曾指出,做官与做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切实解决好“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的重要问题,切实把心思、胆识、能力都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想干事”是一种态度,“会干事”是一种能力,“干成事”是一种结果,“好共事”是一种美德,“不出事”是一种幸福。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误事,好共事,五位一体,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放大了的胜任本职工作能力。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状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了就有希望干成;不想干肯定成不了。想是愿望所致,想是职责使然,想是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对领导干部来说,获得权力的同时还获得干事的责任和义务。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不干事的“官”就是“懒官”。“懒官”绝不是境界高尚的“官”。心态决定状态,有些人对干事总是缺乏激情,根本原因在于不在状态。有的得过且过不想干事,有的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担风险规避干事,有的对事情挑肥拣瘦,因利择之。因此,想干事,就需要有好的状态,有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胆识问题。干事,是一个过程。干事前,须搞好调研,抓好谋划,明确干事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干事中,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组织协调,明确工作重点,把握重要环节,须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新对策、新办法。干事后,须有评价反馈,听一听百姓的反映,看一看办事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会不会干事,不仅取决于水平能力,还与胆识密切关联。胆识决定气魄。有些事办不成或办不好,问题就在于当断不断,贻误最佳时机。能力、水平、胆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的,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干成事,是想干事与会干事的综合集成。想干事、能成事须把干成事作为追求目标,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不行;能干事而干不成、没效果也不行。我们所说的干成事,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事,是百姓满意的事,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则与干成事背道而驰;还有些事,初衷不可说不好,但效果未必理想,动机与效果背离;如有的工程竣工了,却是“豆腐渣”工程;有些事看似轰轰烈烈,但徒有虚表,形式大于内容。因此,要着眼于干成事,智谋在干成事、劲使在干成事,用效果检验干成事。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不出事与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不出事是领导干部的底线,必须坚守。分析一些领导干部出事的原因,不论是因失职渎职而出事,还是因腐败而出事,都是道德修养缺失,都是对制度底线的触犯。道德修养有利于夯实底线,对制度敬畏的人有利于固守底线。底线以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固定下来,是可以避免、防范和坚守的。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另一方面须增强制度意识,自觉地在制度约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中实实在在地想事、干事、干成事。

好共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修行。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孤家寡人难成大事,联手合作才能创造未来,一个很难与人合作共事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一个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也是无法提高组织绩效的。与他人好共事,能够搞好团结,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要为别人的成功与进步感到高兴,要提倡有话当面说。与人共事要真诚,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计,心胸要宽广一点。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与人为友,才能形成合作共事的良好环境。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思想。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同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2002-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该书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十六大后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认真研读这本著作,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能力、做好工作大有裨益。这本书的深刻要义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践出真知。能力是干出来的,群众是带出来的。要求各级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极力倡导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的好风气。怎样才能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领导干部的工作怎样做才算到位?以下八条可以参考:请示工作带方案,汇报工作讲结果,研究工作有思路,布置工作提要求,推动工作抓流程,检查工作问细节,交流工作谈感受,总结工作说体会。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基层领导者,领导能力,素质

“领导”一词有动词和名词之分, 领导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领导者带领被领导者向前进, 以达到某种目标;领导作为名词解释时, 领导就是领导者, 例如国家主席, 乡镇书记。领导者就是在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人, 一般具有一名以上上下属的各级主管。而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任务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 是党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后, 由基层领导干部向群众传达, 指导理解, 组织领导群众贯彻实施。当政策与实际情况相左时, 基层领导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 并因地制宜地落实政策精神。没有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 群众的力量就无法正常地发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 做好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对富国强民, 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基层领导干部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 政治理论素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党是马列主义政党, 作为党和国家的基层干部应具备良好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及较高的政治觉悟, 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处理问题。因此,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 理论实践相结合, 把握时代主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头脑清楚, 任何时候要与党和人民保持一致, 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 道德品质素质

干部最本质的特点是组织大家干, 权力是领导的基本保证, 但更重要是权威保证, 高尚人格的保证及道德品质保证, 不仅要讲求思想道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 还要讲求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及家庭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任人唯贤、尊老爱幼,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秉公办事, 有坚定的拒腐防变意志。切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斥人才、嫉贤妒能;另外, 还要注意广交德高望重的朋友。

(三) 心理身体素质

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健康的体魄, 能够抵抗疾病、承受繁重的工作和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二是要有健康、发达的头脑, 能够足以用它来汲取知识和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自觉的进行心理调试, 承受各种精神压力, 始终保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 很难想象一个病入膏肓心理不健康的人如何干好工作。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首先要进行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锻炼身体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要坚持不懈。除了体育运动, 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保持性情开朗, 心胸豁达, 遇事沉稳冷静。多读多看健康的, 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 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而奋斗的各种宣传品, 积极投身到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活动中去, 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 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基层领导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做到科学地组织、管理, 带领人民群众科学地创造财富。首先, 要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毅力, 肯于吃苦、善于钻研,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第三, 学习既讲宽度又讲深度, 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行业政策, 要在精深上下功夫, 政治理论、国家大政方针、法律规范也要学习, 以保持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 实践学习, 围绕本单位战略决策问题、全局性问题、改革创新问题深入学习研究, 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 把成功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各项工作。通过学习建立系统思维理念, 养成动态思考、本质思考和整体思考的习惯, 净争化心灵、开阔心胸、超越自我, 向更高层次挑战, 提高在复杂情况下驾驭全局的能力, 要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解放自己、改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素质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大家学习, 营造一个学习型团体。

(五) 组织领导素质

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有科学的领导观、一定的协调能力及较高的组织领导素质。组织领导不仅仅是依靠权利, 而是充分利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领导不要高高在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做平民式领导、群众式领导, 要熟悉下级的个性, 处理问题因人而异, 有的人需要指令性管理, 有的需要引导, 对于素质较高的职工可以用参与式管理, 让其参与到工作之中,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有的下属甚至可以授权, 让其直接去做事。提高组织领导素质, 还要注意驾驭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自信, 这需要广博的知识、魅力的人格及笑对危机的勇气;二是要做到廉洁公平;三是对人对事宽严得体;四是能够激发员工的活力。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8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引导,主流声音

一、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当今时代, 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 与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媒体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方式, 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促进学习的良好渠道。但与此同时, 网民在表达微言微语的时候, 出现情绪过度表达、事实夸大扭曲、方式隐蔽多样的情况, 有的人过分利用新媒体造谣生事, 发布大量负面信息, 给舆论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改革的纵深推进进程中, 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各阶层的切身利益不能得到协调平衡。例如, 企业体制改革导致的人员结构调整, 影响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再如, 土地房屋征收不断引发的群体事件等等。这些都会带来社会风险矛盾。这些在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必然会带来人们网络舆论的表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新媒体下“三微一端” (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 的独特优势, 给人们发酵信息、发泄情绪、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声筒、都是扩音器、都是麦克风的时代, 互联网信息呈现出开放性、便捷性、迅速性等特点, 网络舆论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 给当前的网络舆论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 新媒体舆论场日益活跃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移动用户在2014年进入迅速增长期, 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 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经成为移动舆论新重心。新媒体舆论场很大的一个特点体现在“新”。这个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的速度快, 时效新。传统的媒体, 一般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计, 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 而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是以分甚至是以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网络即时、快捷的特点更是突出。二是信息传播和受众不可控。在网络信息时代, 每一个人都是“新闻发言人”, 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第一现场”都是通过普通大众的新媒体工具散播出来的。由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政治敏感度差异较大, 一些民众在表达诉求、呈现“现场”时过度情绪化、夸大, 甚至歪曲事实, 这无疑给舆论场带来了杂而乱的声音。

(二) 网络负能量充斥网络生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 问题多发、矛盾凸显, 一些特定群体把网络当成是情绪的宣泄所和出气筒。他们往往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这个社会, 在网络上大肆发表大量的负面信息、不当言论、激进话语。同时, “网络水军”“煽风点火”, 蓄意炮制虚假民意, 恶意造谣生事, 扰乱网络秩序, 污染网络生态, 大肆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 唯恐天下不乱。这些负面信息的流窜, 间接地反映了当下一些民众的不理智心理和利益诉求。他们不顾法律约束的“自由”行为, 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许多的不可控。

(三) 网络热点多元化发散

近几年, 网络上形成的有影响、大规模的舆论热点,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重大纪念活动、重大突发性事件, 都会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在2014年, 反腐倡廉、司法执法、国防外交成了网上舆论最为关注的三大话题。同时, 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房价、物价、医疗保险、股市等热点话题, 以及国际问题、民族主义情绪也容易引发舆情热点。透过网言网语, 热议的话题既有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诉求的正常情绪宣泄, 也有一些过分的牢骚话、偏激过分的言论散发。这里要特别注意某些网络推手——在幕后故意添油加醋、推波助澜的别有用心的人, 将个别事件夸大化、歪曲化, 将一般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渲染成全局性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这些舆情的监测和及时引导、主动发声, 把握有利时机, 及时引导主流舆论。

二、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武器, 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 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共识的喉舌, 也是推进干群关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向心力的重要一环。和谐稳定的媒体关系, 对于引导舆论、避免危机、开展各项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正是社会转型阶段的关键期, 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交织, 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频频通过网络发布出来。许多领导干部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 对于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认识不足, 敏感度不够

现在的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思维:认为网络舆情引导主要靠传统媒体去引导、去发声, 而忽视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散播效应, 估计不足、重视不够、研判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 给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面对涉及一些敏感的事件和突发事件时, 不敢主动“出声”迎面“出击”, 而选择躲躲闪闪、遮遮掩掩, 缺乏直面新媒体的“底气”和心态, 以及沟通的能力, 这给网络舆情的平息带来很大的阻碍。

(二) 方法手段不多, 创新性不强

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热点与突发事件时, 执政理念和治理能力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思维模式。对网络舆论以行政干预比较突出, “只处理, 不报道”, “先处理, 后报道”, 不能第一时间回应网络舆论, 从而错失舆论引导有利时机, 使事态趋于恶化, 导致“小事件”变成“大事件”。今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引发国内外新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 面对公众的质疑, 天津市召开六次新闻发布会进行正面回应, 但是每次新闻发布会几乎都导致4个以上次生舆情, 正向回应遭遇次生舆情覆盖, 网络传播中不断生成新的质疑和吐槽, 政府公信力受损。这暴露出政府在面对新媒体时存在的问题。

(三) 管理机制不顺, 引导合力不够

一些地方和党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引导机制体制还不顺畅, 缺乏健全的舆情监测、研判、引导和处置等综合机制, 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在舆情处置上存在“缺位、失位、错位”的现象, 导致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很被动。其次, 舆论引导的合力不够, 在自媒体时代, 怎样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 凝聚加强正面宣传形成共识, 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发展的合力, 是摆在党政发展部门面前的一道舆论引导难题。

三、新媒体时代,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和广泛运用, 使得信息的传播日益隐蔽、迅速、多量化。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 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新兴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切实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主动适应并利用好新媒体的正面宣传效果。

(一) 要有媒体意识, 不断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一直以来承担着引导主流价值观、传递国家方针政策的重大宣传任务。因此, 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 不能把媒体放在对立面看待, 要自觉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交流, 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充分发挥媒体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作用。当前, 个别干部在面对新媒体的时候, 存在一种害怕、躲闪的心理, 发生事件后, 不愿面对媒体, 怕接受采访, 感觉只要和媒体扯上关系, 便不会有好事情, 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媒体意识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提升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增强媒体服务意识, 善于、敢于和媒体人交朋友。

(二) 要有主动意识, 不断提高占据舆论空间的能力

要主动设置新媒体议题, 引导主流舆论, 形成主流声音。其目的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提供信息, 形成议论的话题, 牢牢占据舆论空间。面对网络舆论监督,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敏感性, 开诚布公地与网民交流, 以诚恳的态度回答网民的质疑。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 为后面有效处置舆情赢得宝贵时间, 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一时间主动研判舆情, 成立舆情信息收集和分析小组, 找到舆源, 高效处理。

(三) 要有机制意识, 不断畅通网络舆情管理的渠道

通畅的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常态化、实效化开展的重要保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要树立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重点舆情监测机制。这个主要是针对重要敏感时间节点、重大事件舆情以及突发社会事件关注点, 进行的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和监测。例如, 涉及全国两会、公务员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等舆情热点, 开展重点监测。二是要建立舆情会商会审机制。当发生影响全局性的重大网络舆情监测时, 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 多方参与其中,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共同研究舆情处置办法。三是建立舆情档案。对重要网络舆情进行建档管理, 从舆情分析、舆情处置进程、舆情回应、舆情督办情况、舆情回访情况、舆情处置结果等方面对舆情事件进行管理。

(四) 要有法治意识, 不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9

当前, 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四个深刻”, 即“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个时期, 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 也是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 因此, 各类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应当具备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并切实搞好主要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 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笔者认为, 一个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主要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一、塑造组织灵魂的能力

目前,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 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别性日益增强, 社会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 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这就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组织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思想引导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即塑造组织灵魂。

一个组织, 只有具备了灵魂才是强健而富有生机的, 反之则必然是虚弱无力的。组织灵魂是组织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 是组织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是组织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原则。

现今, 从国家这一宏观的组织层面来看, 已经建立了组织灵魂,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问题是在中观和微观组织层面, 还有相当一部分组织尚未真正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灵魂。

主要领导干部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肩负着引领组织健康发展的重任。引领的关键, 就是从组织的历史和现实出发, 结合组织的职能定位, 立足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塑造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灵魂。有了这个灵魂, 组织就有了强大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约束力, 组织成员就会从组织中找到精神寄托, 从而产生对组织的归属感, 增进对组织的忠诚度, 焕发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主要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谋划全局的能力。主要领导干部的站位要高、视野要广, 要树立自觉服从、服务大局的意识, 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发展视为第一要务, 坚持“发展只能依靠人民、发展目的只能是为了人民”的原则,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 既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 更要善于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不断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科学决策的能力。决策得当是百姓之福, 决策失误是百姓之祸。科学决策是一个有正确依据、有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主要领导干部在决策之前, 应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问计于民, 集中民智, 集思广益, 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最小成本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 就要谋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发展。主要领导干部应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以最低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赢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和谐发展的能力。不能把“和谐”简单地理解为“天下太平”。矛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 我们追求的和谐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以取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而非相安无事的、低水平的静止。这样理解和谐, 才能够正确面对当前的矛盾和问题,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不同的观点, 要宽容大度, 求同存异, 即求事业发展之同, 存具体方法之异。但是, 对于妨害事业发展之异,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并予以妥善的纠正, 而不能听之任之, 更不能扩大和激化矛盾。和谐的最终落脚点, 是同心同德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当前, 我国社会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才能避免和化解社会矛盾, 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起来,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大合力。

首先, 要建立并畅通各种信息渠道, 了解和把握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之前, 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论证, 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 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承受力, 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矛盾纠纷, 做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相统一, 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次, 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利益的基础上, 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处理好不同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 使分配差距保持在一个为社会各群体均可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 从而发挥出最大程度的激励作用。

四、处理非传统安全的能力

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 指的是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的其它因素。我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食品安全, 以及自然灾害、疾病蔓延、有组织犯罪、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妥善处理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 对主要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各类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具备新的安全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要把人的安全视为所有安全问题的核心,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组织成员的安全稳定, 保障组织机构的有序运转,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10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一) 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级

1. 突发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定义, 至今已有一百多种。根据我国国情和长期实践,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广义上, 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 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 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比如, 自然灾害。狭义上, 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 简言之, 就是天灾人祸。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 专家也称其为“危机”。一般来说, 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紧急性、发生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和严重性、时间的紧迫性。

2. 突发事件的分类

目前, 世界各国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并不统一。这是因为, 突发事件的类型纷繁复杂,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常见或多发突发事件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分为以下4类:一是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主要是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是指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 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等系列活动引发的, 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三是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 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 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公共事件。本质特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原因很多, 有政治因素、自然或者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社会安全事件除一部分是敌对矛盾外, 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

3. 突发事件的分级

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4级:Ⅰ级 (特别重大) 、Ⅱ级 (重大) 、Ⅲ级 (较大) 、Ⅳ级 (一般) 。

Ⅰ级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 表示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 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示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才可以控制。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必要时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处置。

Ⅱ级 (重大突发事件) , 表示其规模大, 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市以上, 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

Ⅲ级 (较大突发事件) , 表示后果严重, 影响范围大。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县以上, 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 需动用市有关部门力量。

Ⅳ级 (一般突发事件) , 表示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 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二)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1. 预测预警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 就能得到成功, 不然就会失败。

2. 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等环节。

3. 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 恢复重建是救灾工作的延续。主要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失, 如果是事故灾难, 就要进行事故原因调查。

4. 信息发布

主要形式包括授权发布、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二、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 面临的形

1.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一是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活动外, 我国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灾害都出现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

二是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对自然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 气温异常变化也会导致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可能增多, 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2. 事故灾难触目惊心

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大、损失重, 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3. 公共卫生形势严峻

我国传染性疾病形势相当严峻, 全球新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 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防控难度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民以食为天”, 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让老百姓担心起这片“天”。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4. 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阶段, 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日趋复杂。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 蕴藏着大量的不安定因素, 极易发生社会安全事件。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显示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被堵塞, 情绪不能释放, 长期积怨, 最终以非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突发事件仍将呈现领域多、规模大、频次高的特点, 许多事件起因复杂、突发性强、蔓延迅速, 预防处置工作稍有不慎,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 当前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1. 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一案三制”作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的基本框架,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亟待制定和完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单位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2. 应急意识不强经验缺乏

从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 我国民众、地方政府应急意识不强。民众、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束手无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失去声音, 或者引导、处理不当, 瞬间谣言四起, 人心惶惶。

3. 缺乏处置突发事件演练

国家级的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有时看到, 但到地方省级少有进行, 县乡村就成了稀罕事, 企业界也未曾听闻。平时缺乏教育疏导和处置演练,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对就措手不及。

4. 认识及指导思想的错误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一些领导干部受传统应急指导思想影响, 首先想到如何封锁消息, 还有迷信“谣言不攻自破”、“身正不怕影子斜”以及“谣言止于智者”的思想, 消极地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有的是认为事件还在调查中, 担心一旦公开, 会造成民众恐慌, 影响社会稳定。

5. 忽视网舆民情反应迟缓

据统计, 中国互联网网民数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网络媒体的开放性, 使每一个网民实际上都成为了新闻发布或新闻制造者。我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 所以各级政府尤其领导干部要重视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或博客文章等网舆民情。近年来, 由于地方政府或企业部门反应迟缓, 忽视网舆民情, 使得某些事件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而给社会、经济、政治造成损失和麻烦。

三、领导干部应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 加强学习,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储备

1. 要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理论。

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增多, 作为领导干部要全面学习这些理论, 以达到对危机管理理论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处理过程。

2. 学习当地民间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措施和知识。注意挖掘、整理和利用民间的经验。

3. 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

4. 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

熟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 并依法执行, 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学习, 清楚自己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培养良好的依法和依规章办事的意识。

(二) 强化实践磨砺, 提升综合应对能力

一是敏锐判断的能力。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 一般情况下, 在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迹象、预兆, 只不过是有的预兆明显, 有的预兆不明显而已。要善于捕捉初露端倪的表现现象, 见人所未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辨别、分析, 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所以说, 敏锐的洞察力是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

二是驾驭全局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 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需要统观全局, 周全思考。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 也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 也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 也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三是快速应变的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一, 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如人力、物力、财力,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 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并且做到高效、及时、有序。第三, 能优化调控手段, 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尽力以理性的方式, 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

四是科学决策的能力。也是应对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科学的决策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第一, 要迅速查清事由;第二, 要因情施策, 区别对待;第三, 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第四, 要群策群力, 寻求最佳方案;第五, 要果敢决断。

五是处变不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领导干部, 要胆大心细, 遇事不慌。能否在危机面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 是能否进行正确的危机决策的前提条件, 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党政干部读本.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3) .

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篇11

提高学习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学习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是一个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唯此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否重视学习,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在世界历史上,一个领先的国家因为轻视学习而落后,一个落后的国家因为重视学习而后来居上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通过加强学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历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号召全党同志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放眼世界发展的大势,胸怀改革和建设的全局,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创造新业绩。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习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摆在全党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明确,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在全党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以学习的高潮推动我们建设事业的高潮。

提高学习能力,是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认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去把握、去解决。不学习,就会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就会退步落伍,被时代淘汰。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努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把握发展规律,能够开拓创新、善于驾驭全局的现代型领导者,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提高学习能力,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紧迫课题。一个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素质、城市的活力,取决于这个城市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作为领导干部,对待学习的问题,不能仅从个人习惯和爱好上来看待,必须上升到精神状态和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不好、事业心强不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对待学习的态度。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办公现代化的今天,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行为;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学习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意识,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作为自觉的、经常性的、不间断的任务。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增智。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使生活之树常青,学习永不停滞,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挑战,争做“学习型领导”,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学习能力要切实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切实端正学习态度,克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当前,一些领导同志对待学习的态度还不够端正,表现在思想认识上,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工作太忙,很难挤出时间学习”。我认为,学习和工作不能截然分开,二者也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知识,不仅不会耽误和影响工作,还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因此,刀是必须磨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那么忙还手不释卷,学而不厌,领导干部更没有理由强调忙而放弃学习。二是认为“自己有高学历,不用拼命学也能对付过去”。这是一种盲目的优越感。有高学历是一种好事。然而,如果满足于已有的学历,就此止步,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学过的知识如不及时更新,就会很快过时。所以,处在这个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在学习的问题上,谁都没有资格吹大话。三是认为“拿起书本就是学习”。有的同志天天也在学习,却很少读政治理论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应该明确,我们所强调的学习是有特定含义的,就内容而言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学习科学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要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律等等,否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习了。只要克服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了对知识的热爱,就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切实端正学习态度,把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力求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努力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提高学习能力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学习者生存发展的理念。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进行精神、智力、能力武装,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达到理想的境界。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早已超出了个人范围,它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谁把握了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不学习,不掌握新知识和本领,就不具有生存发展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提高本领,才能在激烈的知识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学习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离开了学习,工作就会失去创造的营养,发展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在知识更迭加快的情况下,谁学习抓得越紧,掌握的知识越多,谁的创造潜力就越大,发展进步就越快。我们必须把学习作为自身进步的阶梯,把知识作为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源泉,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努力以学习的进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学习是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工作。学习是干好工作的第一需要,也是履行好职责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只埋头工作而忽视学习,即使有敬业精神和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工作也难以上台阶、上层次,不仅个人成长进步受影响,党的事业也会受损失。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学习的领导干部,会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党之所需、国之所求、民之所盼。学习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学习为本、终身学习,既是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如今,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担当富民强国重任的领导干部,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经常不断的任务,自觉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

提高学习能力要注重在效果上下功夫

从领导干部学习的现状看,当前要进一步抓好学习落实,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要提高汲取知识的能力。当今时代,我们都有一个知识充实和更新的问题,都有一个面对新领域、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加强学习的任务。比如,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具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就必须熟悉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就必须懂得领导科学和管理学知识,养成宏观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习惯,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汲取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宽领域、广口径的,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

要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思考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认知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学习、不思考,认识的过程就没有完成。思考是学习的继续,思考的过程是对照比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联系实际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不断修正自己,调整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因此,领导干部都要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思考的能力。只有在孜孜不倦、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用心思考,才可能领悟真理,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回答,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一定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认识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这样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要求,以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上来。要把学习同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指导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和研究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学习成果体现到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上。

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 篇12

一、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益相关性矛盾凸显, 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趋势, 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利益摩擦愈来愈突出;群体性矛盾增多;矛盾对抗性增强;党群、干群矛盾突出;处理化解矛盾的难度增大等等, 许多问题就出在沟通协调方面没能跟上。沟通与协调是可寓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于一体, “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式和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之一。因此, 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对于理顺情绪、化解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履行领导职能, 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领导干部不仅肩负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责任, 还肩负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责任;不仅肩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 还肩负着向群众宣传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的责任等。制定政策需要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整合力量需要加强思想沟通、统一认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需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疏通思想、理顺情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做宣传教育工作, 化解群众的不满, 增强人民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感;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更需要领导干部尊重知识、关爱人才、营造鼓励人才创业的环境。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是领导干部履行领导职能, 提高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增强单位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主动进行沟通协调, 相关各方互通信息、交流情况, 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 协调相关的政策、措施, 从而在工作中更加紧密地呼应、合作和配合, 促进班子的团结和各部门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 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主动地与职工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 可以使领导者了解职工的需要, 关心职工的实际情况, 在决策中就会考虑职工的要求, 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拉进领导与职工之间的距离, 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 体现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情感尊重, 有助于消除冲突, 消除误解和情感上的隔阂, 使一个单位有和谐的组织氛围, 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儿往一处使”, 提高团队士气, 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 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 树立服务观念, 强化领导干部的职业形象和政务礼仪意识, 是树立威信, 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的思想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我们的服务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思想深处和实际工作中。

2. 提高政策理论业务水平, 是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的关键。

理论使人深刻, 政策使人清醒。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理论政策素养, 才能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出谋献策的层次和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不做出格的事, 不说出规的话, 在事关原则性的问题上, 毫不含糊, 敢于坚持真理, 才能使人敬佩。

3. 打造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只有具备比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 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努力学习, 认真提升自己的“五种能力”, 即调查研究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行政执行力, 这是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的重要保障。

4. 着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心态。

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真务实, 政治立场坚定, 作风正派, 同事之间要相互尊重、以诚相见,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胸怀坦荡, 不斤斤计较, 不制造矛盾, 不说长道短, 不搞小团体, 不拉帮结派。

(二) 沟通协调应遵循的原则

1. 正确导向原则。

所谓正确导向, 重点是把握两点:其一, 目标导向必须正确。领导协调的目的, 是为了化解矛盾冲突, 促进团结与合作, 追求系统“增序效应”与“功能放大效应”, 实现组织群体目标或领导既定目标;其二, 行为导向必须正确。领导协调, 应坚持用政策、法律作为协调的“底线”, 处理好协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不能把领导协调与“和稀泥”、做“老好人”画等号, 或者利用协调搞自己的小圈子、搞小团伙, 更不能讲“哥们义气”,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搞无原则的妥协、忍让。

2. 统筹兼顾原则。

领导协调, 实质上就是调整和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 因而应该注意搞好统筹兼顾, 防止顾此失彼。把握这个原则, 重点应树立“三种观念”、处理好“三个关系”, 即树立整体效益观,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树立根本利益观, 正确处理中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树立重点效益观, 正确处理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3. 求同存异原则。

领导协调之所以要坚持这个原则, 是因为:一是矛盾双方总有共同点, 这是求同的客观基础;二是矛盾双方可以从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周恩来同志说过:“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 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 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 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三是求同必须以存异为前提, 没有存异就无所谓求同。遇事商量的目的是取得共识, 主要的着眼点应该是寻找双方相同的地方, 扩大相同的地方, 逐步解决“不同”的认识和问题。

4. 公正合理原则。

上一篇:工厂照明下一篇:可追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