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机制

2024-09-09

可追溯机制(通用7篇)

可追溯机制 篇1

摘要:为了实现招投标过程的可追溯性, 我们引入了可追溯管理,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招投标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有效追溯 (时间、状态、责任者) 。可追溯管理的应用, 将会为招投标事业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本文在介绍可追溯性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的优越性, 并从动力机制、工作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角度阐述了可追溯管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的机制。

关键词:招投标,可追溯性,透明化,信用体系

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 经过观念的转变和招投标试点, 现已全面推行。招投标已经作为一项法定的重要制度, 广泛应用于各种投资主体、各种专业建设工程的承发包活动中, 它以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为原则, 提倡并引导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招投标制度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实现工程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的优化组合和有机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招投标程序和管理办法逐渐显露出其弊端, 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改革传统的招投标程序, 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势在必行。在招投标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中, 引入可追溯管理的思想, 将会成为招投标事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与转折点。

一、可追溯性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把“可追溯性”定义为:根据记载的标识, 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这里的“实体”不仅可以指一个产品, 还可以指一项活动、一种措施、一种过程、一个机构或一个人等。完整的可追溯性包括逆向追溯和前向追溯, 逆向可追溯到实体所用的原材料以及过程中的处理者, 前向可追溯到违反安全与质量标准的产品并将之召回。可追溯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体系来实现实体的可追溯性,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体运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有效追溯 (时间、状态、责任者) 。可追溯体系由宽度、深度和精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宽度指整个系统所包含的信息范围与信息量;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二、在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的优越性

在招投标中运用可追溯管理,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可追溯管理对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任何时候发现问题不仅能追溯到具体的时间和责任者, 而且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第二, 可追溯管理记录了招投标各环节中的关键信息, 可以及时找出问题, 防止错误延续到下一环节;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环节, 可以提供有效的可追溯性材料, 节省了处理问题的成本。第三, 从工程招投标的开始到结束, 牵涉到许多利益主体, 每个主体在程序中有其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责任的分配是十分重要的。可追溯管理明确地划分了各主体的责任, 使得责任分配清晰明确。可追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找出和消除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 实现招投标质量的提高。在招投标过程中采用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增强招投标各参与方的责任感, 促进投标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还可以增加招投标的科学性, 使招投标活动更加透明, 各方利益达到均衡。

三、可追溯管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的机制

将可追溯管理应用到招投标中, 就是在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及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 坚持招投标过程和监管过程信息的透明性, 对影响工程招投标公平公正的重要信息提供足够的保证措施和详细的数据管理。

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系统运动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决定着系统的生机与活力。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动力要素进行整合, 以形成高效的动力机制。内部动力对于系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单位希望通过招标来选择优秀的承包商, 而有实力的投标人也愿意通过正当的竞争来中标, 这种意愿是可追溯管理最根本的拉动力。招投标作为一种科学的竞争制度, 其意义在于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竞争是市场的主要特征, 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但目前存在的这些串标、围标等行为严重制约了市场竞争。在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 可以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氛围, 为招标人和投标人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外部动力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可追溯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可以消除制约建筑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有利于促进招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可追溯管理实现了招投标过程的可追溯性, 可以减少招投标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和贪污腐败行为, 有效提高招投标工作的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有效地控制合同价款。

2. 工作机制。

可追溯管理的工作机制可以引入可追溯管理资料库和公示制度。根据追溯的范围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管理资料库, 对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将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投标文件、资格审查文件、开标过程的信息记录、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以及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和过程信息, 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存档备查, 作为追溯问题原因和责任者的重要证据。整个流程中所有环节都向该资料库提供信息, 通过资料库来快速有效地追溯所有环节。可追溯管理资料库通过采集整个过程中的全面信息, 形成完整、准确、快捷的信息流, 从而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优化、流通。可追溯管理资料库是可追溯管理的有力支持, 只有它提供了有效的完整信息, 可追溯管理才能够顺利进行。在招投标活动中实行公示制度, 坚持透明性原则。首先, 招标公告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指定的媒介发布, 公布时间在5个工作日以上, 保证潜在招标人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到招标信息, 使招标信息公开、透明;其次, 评标完成后要及时公布评标结果, 并把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分数分别公示出来, 增加评标过程的透明化程度;最后, 建立中标候选人的公示制度, 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前, 将预中标人的基本情况、公司业绩和项目经理等信息, 在该项目招标公告发布的同一信息网络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予以公示。公示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化程度, 有利于社会监督, 加快招投标信息公开的步伐, 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

3. 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通过部门监督、制度规范和社会监督等途径, 对招投标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规范指导、制约和监督, 维护可追溯管理运行的一种机制。影响招投标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人的因素决定一切。因此, 约束机制的关键是加强评标专家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 以此来约束评标专家及其他各方的行为。专家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招投标的效果,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评标专家管理制度, 严格评标专家资格认定, 加强对评标专家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档案管理, 建立一个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涵盖面广的专家队伍以保证评标、定标工作的科学性。一方面, 评标专家在进行评标之前签订承诺书, 承诺自己与投标人无任何利害关系, 在评标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承诺书应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备案, 是对评标专家违法行为进行投诉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将评标专家的评标结果与其在专家库中被抽取的几率挂钩, 将评标分数极差 (专家给出的评标分数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 最大的专家在抽取系统当中的抽取几率下调, 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清出手段。与此同时, 要加强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对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及评标专家的信用行为实行分类管理, 加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等级评价等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在招投标过程中及时记载并公告招投标活动参与各方的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 并计入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反映单位或个人的信用程度, 为可追溯管理提高了极有价值的信用资料, 是实现招投标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从市场与法律的角度出发, 采取一些措施为可追溯管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 要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为可追溯管理提供一个有利的宏观背景。其次, 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体系。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律监督、市场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三个层次。在法律监督方面, 要求做到有法必依, 法律、法规一旦颁布, 就要认真组织贯彻, 严格监督检查;在市场监督方面, 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 加强招投标市场管理, 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在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上, 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大力宣传强化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提高有关人员的认识, 使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后, 建立可追溯体系要求提高各参与方的素质。可追溯管理通过对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管理来实现追溯, 这就要求各方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以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风.追溯系统及其效益和成本分析[J].条码与信息系统, 2005 (5) :40-43.

[2]樊红平, 冯忠泽, 杨玲, 任爱胜.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 2007 (4) :63-65.

[3]郭天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 2007 (2) :139-143.

[4]王宏倩.工程招投标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对策[J].今日科苑, 2007 (8) :114.

[5]郦俊伍, 钱存华.谈可追溯管理在住宅商品房开发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 2007 (3) :96-97.

可追溯机制 篇2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是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电子追溯系统为基础,以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为核心,实现食品从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本省范围内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可全程追溯,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各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所采集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至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保障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责任。

巴基斯坦出口芒果可追溯 篇3

植物保护部主任Mubarak Ahmed博士称,该部已同意清理Sindh(信德省)10个不合格的种植区与 Punjab(旁遮普)14个不合格的种植区。

植物保护部由14个组织构成,隶属于国家食品安全和研究部,负责对水果种植户提供所有的植物检疫服务。Ahmed博士称,直到6月15日止,植物保护部将对农场继续调查和登记,该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植物保护部官员已对Sindh与 Punjab两省的90多户农场进行了调查,如果他们想获取出口欧盟的证件,那么种植户必须改善条件。

官员相信,水果追朔来源可以在短期内可以使芒果提早出口,与禁止出口高价市场相比,这个条件更容易接受。

在新的机制下,终端用户可以追溯水果种植户,有助于防止进口商和出口商对于水果质量的纠纷。

巴基斯坦水果与蔬菜出口商、进口商和商人协会有限公司主席 Waheed Ahmed称,我确信,新的制度可以让水果出口欧洲的可信度增加。在短期内可以使水果出口,而且将增加运输量,特别是到欧洲的大市场。

从2014年起,政府已下令出口商必须用热水处理的方法处理出口芒果到欧洲。该方法可以将果蝇的威胁降到最低,是出口商申请安全的保证,最终得到最理想的价格。

Waheed 表示,2014年,追溯源芒果的百分率不会超过1%,他确信,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出口商选择这个方法来出口水果。

他认为,巴基斯坦在未来3-4年可以轻松改变芒果出口追溯源制度。

5月25日起,巴基斯坦已出口芒果,出口目标为17.5万t,并挣外汇6 500万美元。

可追溯机制 篇4

欧盟对家畜和肉制品开发实施强制性可追溯制度,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所有店内销售的产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标签。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2003年5月份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USAIP),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 h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2003年6月份,日本通过立法要求实施从养殖场到零售的可追溯性。在新法的规定下,加工者、供销商和零售商从2004年12月1日开始,分别提供从屠宰场到零售出口的可追溯信息。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仍然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国务院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近几年,以推进农产品标志行动为抓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中初步实现了农产品的源头追溯和流向追踪,在产品标签信息码的开发、管理、使用、查询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山东寿光等地开展了以条形码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在南京市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试点;上海市通过不断努力,全市追溯系统建设以猪肉、蔬菜为主,猪肉追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蔬菜追溯覆盖率在批发、零售(标准化菜市场和超市大卖场)环节分别达到90%、40%以上。

1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以猪肉为例)

自从2010年财政部联合商务部率先在上海、大连等10个大中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以来,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是猪肉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的主要肉食品,以猪肉为例探讨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对于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实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实现猪肉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控制,实现猪肉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能根据追溯条码快速追溯到问题猪肉的来源地和时间,提升了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此外,可追溯体系可以维护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知情权,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同时消费者依据可追溯条码也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1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框架

要实现猪肉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追溯,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达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质量安全可追溯包含两层含意:一方面是质量相关信息的追踪,即对于猪肉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档;另一方面为质量危害的溯源,即能够根据猪肉生产记录信息逆向追溯到产品危害来源。追踪是对产品之间消耗关系展开的,是沿着产品物流方向,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对产品去向的追踪。溯源是对产品之间组成关系展开的,是从供应链的下游到上游对产品源头的追溯。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涉及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可追溯系统各个节点被采集,并在上述主体之间流动,形成了追溯流程,见图1。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需要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支持。

1)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的支持包括各种有关质量安全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和与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直接相关的各种制度性规定。

2)技术层面。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应该至少包含以下4个部分,即标志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采集和传递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发达国家主要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DNA识别技术以及虹膜识别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标志;使用条码识读设备、RFID天线等实现数据采集;采用电子表格交换、电子邮件、物理电子数据支持介质及确切信息输入等方式实现数据传递[1]。目前我国主要应用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及其他如数据库和组件等技术,将标志、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和传递、信息查询4部分进行有机集合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1.2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

猪肉的RFID追溯管理系统由中心数据库系统、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流通销售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通过养殖、屠宰加工、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

2 当前推广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运行成本过高

可追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检测设备的购置、软件开发及信息平台硬件建设,以及信息采集、系统维护、人员培训等,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行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需要在销售网点安装触摸式显示屏的查询终端,在生猪养殖期间使用耳标,屠宰和零售时使用条形码等耗材,加上进行信息记录和数据处理而产生的管理成本,这些成本都会给参与质量追溯的养殖户、屠宰加工及销售企业带来压力,如果这些因推行可追溯体系产生的成本不能通过提高猪肉销售价格和增加销量来弥补,就难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城市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猪肉销售网点并没有接入网络,并不具备安装终端的条件。这些都会制约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推广。

2.2 养猪户普遍规模较小,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生猪产业主要以散养农户为主,养猪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养猪户普遍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养猪户建立详细的生产、养殖和疾病防控档案记录,实施难度较大。笔者在调查江西养猪户时发现很多养猪户对于新型耳标的作用与使用方法不太了解,仅在生猪出栏时按收购商要求临时佩戴耳标,也缺乏完整的养殖档案记录,有的根本没有养殖档案记录,这样就会造成质量追溯的关键信息缺失,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可追溯系统的作用。

2.3 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认知度不高

目前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许多消费者还不太了解可追溯的含义,对于如何使用可追溯猪肉的查询设施更是陌生,加上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许多消费者购买猪肉后不会索要小票,去追溯设施查询的消费者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可追溯猪肉的成本高于普通猪肉,许多消费者并不愿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质量追溯体系的推广就会缺乏市场激励,动力不足,推广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2.4 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猪肉质量追溯体系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这些环节分别由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这种分段管理体制难免造成项目交叉重叠,缺乏统一标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

3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发展路径

3.1 加大对参与质量追溯企业的扶持力度

企业实施可追溯行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普遍存在认知和消费意愿不足,参与质量追溯体系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对严格执行追溯制度的企业进行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或者以经济奖励或补贴方式进行资金支持,从而对企业形成正向激励。

3.2 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养猪户进行标准化养殖

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扶持养殖大户,鼓励规模经营,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加强对养猪户各种技能的培训,包括对养殖技术、食品安全、动物防疫知识、科普知识的培训;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特别是具体指导养殖者对养殖过程规范记录,保障养殖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3 增强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意愿

要通过讲座、培训、宣传栏、报纸、电台、网络等方式和途径,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加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消费者使用查询系统的技能和购买可追溯猪肉的信心,提高其价格支付意愿,最终形成市场拉动、农户和企业自愿参与质量追溯体系的良性循环。

4.4 建立猪肉质量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追溯平台

从中央到地方,各分管部门应该统一追溯标准和认识,针对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追溯的重点、难点,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加强协调沟通和信息集成共享,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和信息对接真空地带。

4.5 强化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可追溯机制 篇5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对食品安全给出的定义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制作和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则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就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食品应该是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将可追溯性定义为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等任何特定阶段的能力。目前,世界各国为了全面的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都在纷纷的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减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让产品实现可追溯管理,快速的追本溯源,有效的控制病源食品的扩散,提高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是保护消费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对产品企业的有效自我保护。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现状

关于食品安全追溯编码。食品安全追溯编码是区别与商品标识专用编码的使用,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做到对食品进行全程追溯。而且必须要根据食品安全追溯编码的相关规定执行,除了要与国际标准相符合之外,还要做到与地方标准相兼容,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成立多地区相关联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库,做到实行多个地区的追溯编码信息相兼容。

关于食品安全的多环节控制。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是近十年来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涉及到多个环节,组成了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以及最终消费者这样一个庞大的链条。尽管我国非常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对于追溯方面也做了积极的跟踪、学习和实施,但是对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我国的某些企业对于行业监管还不够重视,信息化水平还不够尽如人意,其标准少、指南少、体系不完善,对于追溯编码的识别设施和后台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并不完善,导致流向市场的很多食品实际上并未执行过可追溯性规定。

关于食品安全的成本与风险。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往往在确立项目时合理估计该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做出理性的选择,做到使利益最大化。所以只有当食品质量安全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企业的成本时,才会有意愿去建立这个可追溯系统。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重要技术发展分析

政府应该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支持。一个完善的追溯系统应该至少包括4个部分,即标志系统、数据储存系统、数据采集和传递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中国的物品编码中心首次搭建了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针对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进行商品条码的追溯码查询。但由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管理才起步没有多久,原先的基层设备薄弱,再加上大多数的食品企业又是规模小、集中度低、分布范围广等,因此就需要政府提供对基层的基金,以及投入产品的设施设备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最低端有完整、准确、详细的资料输入。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相关的技术体系。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帮助建立信息档案制度,但是这些条例只是行政效率强,并不具有长效的治理机制,对于企业的分级管理流于形式,基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机构队伍普遍水平不高,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专业知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除了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例如建立和完善关于食品安全的编码、信息技术、物流技术标准、完善食品包装等,这些都表明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具体应用中,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地方,通过支持相关企业利用现代科技,实施标准化生产,记录和报告数据的技术和工具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法,尽量与国际接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精确化管理,才能使系统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运行。

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相关知识宣传。要充分利用现在社会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契机,通过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曝光,以此来促进企业自觉维护自身形象,同时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可塑性有关知识的宣传,让人们建立起“追溯”的习惯,建立社会基础,促进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维持消费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相关技术去支持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现在最应该重视的事情。我国现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政府与企业应该通力合作,以全面的推进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的发展。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计量标准化协会)

可追溯机制 篇6

一、“追溯”的概念界定

关于“追溯”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和国际机构尚未完全达成一致, 具体如图1所示, 但总体上包括“追踪”与“溯源”两个方面, 其中“追踪”主要是“正向追踪”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流通主体, “溯源”主要是“逆向溯源”问题食品的责任主体和发生环节,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确责”和“召回”的功能, 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目标。

国外质量安全追溯主要包括两种理念, 一种是“确定责任”的理念, 以T.Moe 为代表, 认为追溯的关键是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属, 并确定相关责任人;另一种是“信息记录”的理念, 以Elise Golan为代表, 认为追溯的关键是详细记录各个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的相关信息。[1]这两种理念的背后, 直接涉及追溯的功能定位, 在“信息记录”的追溯理念下, 超越了“确定责任”理念下的单纯链条合成, 深入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 但在两种追溯理念下, 追溯都无法自动确定责任主体和问题根源, 只能锁定问题产品的流通链条和流通主体, 实现问题产品的召回。因此, 单纯依靠追溯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必须同时借助于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

注1:前3个概念界定的内容均来自刘秀萍、赵明[2]的文章;后两个概念的界定内容来自王生[3]的文章。

注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欧盟委员会的定义均是对“可追溯性”的界定, 食品标准委员会是对“追溯能力”的界定。

二、我国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追溯现状

根据国内外研究,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迄今为止被公认的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为保障我国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 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生猪及猪肉经营企业、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追溯体系, 但从影响力和覆盖面看, 农业、工商和商务部门建立的三大追溯体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2006年, 农业部启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该追溯体系以耳标为基础, 以养殖环节为核心, 覆盖生猪养殖及屠宰环节, 为生猪及猪肉个体追溯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 配备耳标与移动智能识读器。耳标是实现生猪个体追溯的基础, 也是信息检索与追溯的依据。以耳标为数据绑定的关键码, 可实现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质量及主体信息的一一对应。屠宰环节进场时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耳标信息, 并在数据库中填写相关屠宰厂信息和检验检疫信息。

(2) 建立中央和省级追溯体系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追溯数据的汇总和查询中心, 其中养殖环节上传耳标号码、动物品种、性别、出生日期、毛色、畜主姓名、养殖场 (户) 地址及强制免疫情况;运输环节上传出栏时间、用途、运输目的地;屠宰环节上传屠宰厂名称、地址、屠宰时间等。

(3) 建立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养殖场 (户) 建立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 并与耳标绑定, 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 可依据耳标查询相应的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 寻找问题根源, 从而在生猪养殖源头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杜绝不合理用药及不合理防疫问题。

总体上,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属于“环节追溯”, 主要以养殖环节为核心, 而且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也以“手工记录”为主, 尚未实现电子化, 也无法在中央和省级数据中心查询。在追溯设计理念方面, 该追溯体系总体坚持了“信息记录”的理念, 实现了养殖环节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的信息记录和采集上传。

2.“索证索票+进货台账”追溯体系

2007年, 国家工商总局建立的追溯体系以“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为核心, 适用于所有食品经营者, 亦包括流通环节的猪肉经营户, 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1) 实现“前追溯”。猪肉经营户进货时, 要索取动物检疫合格证、肉类品质检验检疫合格证、交易小票等票证, 同时建立“进货台账”, 记录进货日期、进货数量等信息。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 能追溯到上一环节, 锁定猪肉来源, 因此属于“前追溯”。

(2) 追溯设计属“软要求”。无论是“索证索票”还是“进货台账”, 均未实现电子化管理, 仅属于制度要求, 依靠人工现场监管保证制度的贯彻实施, 追溯设计呈现出明显的“软要求”特点;“进货台账”也是手工记录,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不易长期保存。

(3) 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依靠“索证索票”与“进货台账”, 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通过查询“进货台账”和相关票证, 锁定猪肉来源及上一环节责任主体, 利用逐环节的向上追溯, 最终确定整个流通链条, 但仅涉及责任主体, 不涉及质量安全信息。

总体上, 工商部门推动的“索证索票+进货台账”追溯体系, 属于流通环节的追溯体系, 仅仅能锁定流通上下游环节的责任主体, 未对猪肉进行批次管理, 主体与猪肉之间也没有实施唯一性的绑定。同时, 该追溯体系不专门针对生猪及猪肉, 只是对猪肉流通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2010年, 商务部以流通环节为切入点, 启动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目前已分3批试点, 覆盖35个城市, 追溯品种包括肉类和蔬菜, 其中肉类主要是猪肉, 个别少数民族地区也包括牛羊肉,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 基于动检合格证进行批次追溯。在生猪进屠宰厂环节, 查验动检合格证并依此划定批次;在屠宰、批发和零售环节, 均需分批次屠宰或批发零售, 不同批次不能混淆。大多数城市在试点过程中, 为保证批次不混淆, 对猪白条进行标识, 在猪腿上绑定塑料条码, 交易环节均需扫码。

(2) 基于电子交易保证交易信息真实性。追溯的基础是采集实时、真实和准确的交易信息, 为此, 在屠宰和批发环节推广电子交易, 并配备电子磅秤, 实施持卡交易, 自动转账, 未办卡者禁止交易, 杜绝现金交易, 交易信息通过IC卡传递, 并实时上传城市平台, 由城市平台统一上传到中央平台。

(3) 基于销售小票实现消费者终端可查询。在零售环节, 包括农贸市场与超市, 均通过电子秤打印带有追溯码的销售小票, 并配备终端查询机, 消费者凭小票在终端查询机查询所购买猪肉的整个流通链条, 包括养殖场、屠宰厂、批发商、零售商等信息, 增加消费信心, 提高猪肉流通透明度。

总体上, 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 核心在合成流通链条, 确定责任主体, 实现问题产品召回, 而不是寻找问题根源;在追溯长度上, 虽然通过动检合格证初步打通了整个产业链条, 但养殖环节的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并没有与屠宰环节实现共享。同时, 养殖环节佩戴的耳标在屠宰及流通环节也未发挥作用。

三、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根据可追溯系统自身特点, Elise Golan 设定了可追溯系统的3个衡量标准, 分别为宽度、深度和准确度。[4]追溯宽度指追溯系统所记录信息的范围, 本文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总体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 仅记录主体信息与客体耳标, 并实现两者的绑定, 但养殖环节也会记录相关的养殖信息和疫病信息, 屠宰环节也会记录检疫信息;追溯深度是指可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 本文追溯距离为全产业链条;追溯准确度是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本文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以耳标为基础, 实现个体追溯。因此, 本文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是以耳标为基础的, 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个体追溯。

1.养殖环节

养殖环节影响生猪质量安全的因素较多, 但关键质量控制点就3个, 包括饲料、疫苗和疾病治疗。在农业部门“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的基础上, 实现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的电子化, 并与耳标一一对应, 每头生猪打疫苗时间、疫苗批次号、疫苗生产商、兽医姓名、生猪耳标均需记录并实时上传到省级或中央平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大多数生猪所打疫苗基本相同, 可以一次性录入并上传。对于病猪的治疗, 必须记录疾病名称、用药品种、药品批次号、兽医姓名、生猪耳标等信息;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病猪数量较少, 据调研, 正常情况病猪数量占养殖总数的10%以内, 可在隔离状态下单独实施管理, 因此, 工作量并不大。对于饲料的使用, 必须记录饲料批次号、饲养员姓名、喂养时间、生猪耳标、饲料生产商等信息;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一栋生猪基本上一次性喂养同一批次的饲料, 因此, 可一次性录入一栋生猪的饲料信息。

由于生猪养殖过程经常发生咬架、磨蹭现象, 导致生猪耳标容易脱落和不易识读, 多数养殖场在生猪出栏时集中打耳标, 导致耳标与养殖信息、防疫信息与治疗信息无法对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追溯需要, 在养殖过程, 可对病猪及防疫出现特殊情况的生猪先期打耳标, 对一般的防疫和饲料喂养, 则以“栋”为单位记录信息, 出栏打耳标时再实现耳标与养殖、防疫和治疗信息的对应。在具体养殖流程中, 由于配怀、妊娠、保育、育肥环节, 已基本实现以“单元”为单位一一对应的转栏, 在每次转栏环节, 记录栏舍负责人、饲养员、技术员、转栏数量、生病数量、死亡数量、重量等相关转栏信息, 可以实现养殖环节内部的全流程追溯;出栏环节, 以耳标为标准, 统一记录转栏流程, 并由动检部门或经授权的养殖场, 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确保信息实时上传。

2.屠宰环节

屠宰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3个。第一个是入场环节, 第二个是检验检疫环节, 第三个是出场环节。基于商务部推广应用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在入场环节, 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和抽查耳标, 人工录入电脑并上传。鉴于活猪耳标读取难度较大, 可在屠宰过程中的“去头”环节, 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 读取耳标信息, 通过屠宰厂内部系统实时打印条形码并绑定在猪腿上。对于屠宰过程中的检验检疫, 记录抽检生猪的耳标号及抽检结果和检疫员, 并实时上传。

生猪屠宰完成后, 在白条肉销售过程, 根据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实行持卡统一结算。白条销售分两种模式, 一种是自提, 另一种是配送。对于自提模式, 在双方交易完成后, 买方持卡结算, 并将交易记录写入买方卡内;对于配送模式, 配送商在屠宰厂交易完成后, 配送到地后, 利用PDA实现交易信息的卡内转移, 并将交易信息写入买主卡内。交易完成后, 动物兽医部门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在销售过程中, 必须准确采集和实时上传交易主体信息和耳标号, 为此, 最好实行统一结算和持卡交易。

3.流通环节

猪肉流通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两部分, 其中猪肉批发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屠宰厂批发, 另一种是在专业批发市场批发, 目前我国猪肉批发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但后一种模式最近几年发展较迅速。猪肉零售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社区肉店等业态。

(1) 肉类批发。

在屠宰厂开展肉类批发的模式, 在屠宰环节已介绍, 此处主要介绍批发市场肉类批发的追溯流程, 总体上可概括为“挂钩交易+统一结算”。

①挂钩交易。

猪白条进入批发市场时, 先通过工控理货机或刷卡器记录耳标号、重量、货主、动检合格证号、车牌号等信息, 然后上挂钩系统, 不同货主的白条挂在不同区域。

②统一结算。

白条购买商选准白条和商定价格后, 批发商开具小票, 记录选中白条的耳标号和交易价格, 购买商凭小票持卡到结算中心支付结算, 并同时将交易信息上传中央平台和写入买者卡内。部分批发市场也实行电子结算模式, 通过电子磅秤, 实现资金自动转账和信息自动上传。

(2) 肉类零售。

为实现可追溯的目标, 肉类零售的关键控制点是追溯小票和终端查询。商务部 “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 为实现批次追溯, 已在肉类各种零售业态升级改造或配备电子台秤, 具备打印追溯小票功能, 部分零售终端也已配置终端查询机。

①追溯小票。

零售商必须分胴体销售, 不同胴体不能混淆, 针对不同白条, 在电子秤上需输入对应的耳标号;若持卡交易, 可通过在电子秤上刷卡, 自动将采购信息上传电子秤, 销售时选择耳标号并打印在追溯小票上。

②终端查询。

消费者通过追溯小票, 利用终端查询机, 通过输入耳标号或扫描追溯小票, 可查询所购买猪肉的所有流通信息和质量信息, 包括养殖信息、屠宰信息、流通主体、检疫信息、动检合格证号等信息, 合成整个流通责任链条。

总体上, 养殖、屠宰、流通各环节质量和交易信息上传到中央平台, 不仅可实现终端可查询, 还可通过上下游环节之间交易信息的“连环确认”, 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利用链条合成的威慑力, 解决消费者 (信息劣势) 监督经销商 (信息优势) 的困境, 让具有信息优势的经销商之间彼此监督。当然, 追溯的核心目标还是通过向消费者传递其所关心的追溯信息, 实现可追溯肉品的市场溢价, 这就要求可追溯系统必须采集和可查询消费者真正关心的质量和流通信息。

四、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的保障措施

目前, 农业、工商、商务部门建立的追溯体系, 为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和个体追溯奠定坚实基础, 但目前三大追溯体系均为“环节追溯”或“部门追溯”, 无法发挥追溯的最大功效, 也无法实现追溯信息的互通有无和共用共享。为此, 在现有三大追溯体系的基础上, 推动生猪及猪肉的全产业链追溯和个体追溯, 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1.强化顶层设计, 保障统一性的前提下明确部门分工

生猪及猪肉管理涉及农业、食药、公安、卫生等部门, 为确保全产业链追溯, 必须强化顶层设计, 实现各环节追溯信息的无缝对接, 确保链条的合成和责任的划分。同时, 明确各部门分工, 确定各部门责任, 在保障统一性的前提下由各部门分别监管。

2.统一数据采集格式, 实现追溯数据的共通共享

追溯的目标是基于关键码段关联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追溯数据, 实现消费终端的可查询, 为此, 必须统一数据采集格式, 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 确保数据真实性。同时, 数据信息上传中央平台后, 对非涉密信息向所有用户开放, 确保追溯数据共通共享。

3.建立统一的追溯数据库, 实现追溯数据的终端可查询

消费终端可查询数据的范围取决于追溯宽度和权限设置, 为实现追溯溢价, 必须根据消费者关注偏好设定可查询内容。可先期实现农业与商务部门追溯数据的交换和对接, 建立统一的追溯数据库, 扩充终端可查询信息的选择范围。

总体上, 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的建立已具备良好基础, 随着未来大中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可与“数字城市”建设相连接, 降低追溯体系的运行维护成本;同时, 还可与“市民卡工程”相对接, 消费者在电子秤上刷市民卡, 支付交易额并上传交易信息, 出现质量问题时, 可迅速锁定问题肉品的“准确去向”, 实现问题肉品的“精准召回”, 为消费者索赔提供证据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洁红, 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基于供货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二维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01) .

(2) 刘秀萍, 赵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蔬菜, 2010, (07) .

(3) 王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01) .

可追溯机制 篇7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消毒灭菌物品的生产和供应,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心脏,特别是手术器械包的管理方面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按照2009年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必须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追溯系统,2013年我院完善了全流程监控管理追溯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我院是三乙医院,2013年5月,在已有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集软件信息、网络技术和标准化物流标识技术于一体的可追溯系统。通过信息化条码标签的扫描与应用,实现了消毒灭菌器械的质量和追溯管理。

我院将消毒供应中心分为回收、清洗、包装、消毒、发放五个区域,每个区域配备电脑和打印机,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并输送到下一环,环环相扣,一目了然。工程师设置了可追溯系统的软件,组织了培训,使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了系统的操作和流程的管理。

清洗环节的系统操作:污染区将回收的消毒包分理后装入清洗架准备送入请洗机进行去污处理的同时,通过条码扫描的方式依次扫描清洗人、清洗锅号、清洗架条码、消毒包身份标识,将各项信息关联起来,而后由系统自动生成清洗锅次、清洗程序、清洗成分和清洗方式。清洗完毕出清洗锅时,清洁区工作人员对出锅的消毒包作清洗确认操作。系统自动将清洗架上的所有消毒包名称排列出来,供清洁区工作人员进行对照清点,同时完善信息(如:第一、第二打包人,打包日期),打印出标签。

包裝环节的系统操作:清洁区工作人员从清洗架上取下消毒包,选择清洗架所在锅次的信息,系统中出现该锅次消毒包明细列表,员工根据分工选取自己所负责的器械包分配打包人{第一打包人}与审核人{第二打包人},确认、打印标签,将此标签贴于相应的手术包外面的包布上。

灭菌环节的系统操作:灭菌区工作人员在装载消毒包之前扫描灭菌登记条码:灭菌准备、灭菌锅号、监测包,并扫描各消毒包,然后扫描开始灭菌条码,系统自动生成开始时间等信息,灭菌结束,扫描结束灭菌条码。

灭菌验收与发放:无菌区工作人员在灭菌结束后对该批次消毒包的灭菌质量进行复核,通过扫描条码的方式,依据临床需求将消毒包准确发放给临床科室,供临床使用。

消毒包的使用与回收:针对手术器械包,与手术室系统接口互换,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将手术器械关联的手术信息、患者信息、医生信息、护士信息等全部记录。临床使用完毕后,将消毒包(手术器械包、普通治疗包、代消包)返回消毒供应中心,接收人扫描该消毒包条码与接收人条码进行有效登记。致此整个流程形成闭环,各环节数数有序链接。

消毒供应中心系统追溯及管理功能的实现: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对消毒包全流程内各环节信息的完整记录,可以实现全过程追溯的目标,帮助消毒供应中心甚至手术室工作人员清楚的知道任何手术器械包当前的状态和位置。由于系统中加入对消毒包清洗、灭菌的批次管理,目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针对单一手术器械包的全过程追溯,还可根据单一的手术器械包信息追溯到该器械包同批次清洗灭菌的其他手术器械包的相关信息,一旦发现某一个手术器械包存在质量问题,系统将会针对与该手术包同批次清洗灭菌的其他手术器械包进行报警提示,帮助医院和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包的配置管理进行更严格的控制,防范医疗风险的进一步发展。

2. 结果:该系统的应用保证了工作质量准确记录跟踪器械处理环节,数据采集速度快,纠正偏差,无纸化办公,避免了交叉污染,节约管理时间。

上一篇: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下一篇:供应链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