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机制(精选6篇)
追溯机制 篇1
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2012年我国肉类产量为8384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达5335万吨, 占63.63%。同时, 猪肉又容易受各种细菌的感染和侵蚀, 易腐易变质, 且全产业链各环节都可导致生猪及猪肉感染病毒或受到污染。为保障生猪及肉品质量安全, 农业、工商、商务三个部门均建立了相应的追溯体系, 而就在各部门建追溯体系的同时, 2011年3月15日, 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 政府、媒体和学术界对“追溯”的认识出现严重分化, 一种观点是追溯在“确责”和“召回”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另一种观点是追溯对保障猪肉质量安全毫无作用。由于追溯的定位产生了分歧, 为此, 本文拟围绕追溯的定位和全产业链追溯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还原“追溯”的来龙去脉。
一、“追溯”的概念界定
关于“追溯”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和国际机构尚未完全达成一致, 具体如图1所示, 但总体上包括“追踪”与“溯源”两个方面, 其中“追踪”主要是“正向追踪”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流通主体, “溯源”主要是“逆向溯源”问题食品的责任主体和发生环节,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确责”和“召回”的功能, 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目标。
国外质量安全追溯主要包括两种理念, 一种是“确定责任”的理念, 以T.Moe 为代表, 认为追溯的关键是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属, 并确定相关责任人;另一种是“信息记录”的理念, 以Elise Golan为代表, 认为追溯的关键是详细记录各个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的相关信息。[1]这两种理念的背后, 直接涉及追溯的功能定位, 在“信息记录”的追溯理念下, 超越了“确定责任”理念下的单纯链条合成, 深入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 但在两种追溯理念下, 追溯都无法自动确定责任主体和问题根源, 只能锁定问题产品的流通链条和流通主体, 实现问题产品的召回。因此, 单纯依靠追溯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必须同时借助于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
注1:前3个概念界定的内容均来自刘秀萍、赵明[2]的文章;后两个概念的界定内容来自王生[3]的文章。
注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欧盟委员会的定义均是对“可追溯性”的界定, 食品标准委员会是对“追溯能力”的界定。
二、我国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追溯现状
根据国内外研究,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迄今为止被公认的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为保障我国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 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生猪及猪肉经营企业、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追溯体系, 但从影响力和覆盖面看, 农业、工商和商务部门建立的三大追溯体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2006年, 农业部启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该追溯体系以耳标为基础, 以养殖环节为核心, 覆盖生猪养殖及屠宰环节, 为生猪及猪肉个体追溯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 配备耳标与移动智能识读器。耳标是实现生猪个体追溯的基础, 也是信息检索与追溯的依据。以耳标为数据绑定的关键码, 可实现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质量及主体信息的一一对应。屠宰环节进场时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耳标信息, 并在数据库中填写相关屠宰厂信息和检验检疫信息。
(2) 建立中央和省级追溯体系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追溯数据的汇总和查询中心, 其中养殖环节上传耳标号码、动物品种、性别、出生日期、毛色、畜主姓名、养殖场 (户) 地址及强制免疫情况;运输环节上传出栏时间、用途、运输目的地;屠宰环节上传屠宰厂名称、地址、屠宰时间等。
(3) 建立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养殖场 (户) 建立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 并与耳标绑定, 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 可依据耳标查询相应的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 寻找问题根源, 从而在生猪养殖源头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杜绝不合理用药及不合理防疫问题。
总体上,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属于“环节追溯”, 主要以养殖环节为核心, 而且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也以“手工记录”为主, 尚未实现电子化, 也无法在中央和省级数据中心查询。在追溯设计理念方面, 该追溯体系总体坚持了“信息记录”的理念, 实现了养殖环节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的信息记录和采集上传。
2.“索证索票+进货台账”追溯体系
2007年, 国家工商总局建立的追溯体系以“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为核心, 适用于所有食品经营者, 亦包括流通环节的猪肉经营户, 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1) 实现“前追溯”。猪肉经营户进货时, 要索取动物检疫合格证、肉类品质检验检疫合格证、交易小票等票证, 同时建立“进货台账”, 记录进货日期、进货数量等信息。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 能追溯到上一环节, 锁定猪肉来源, 因此属于“前追溯”。
(2) 追溯设计属“软要求”。无论是“索证索票”还是“进货台账”, 均未实现电子化管理, 仅属于制度要求, 依靠人工现场监管保证制度的贯彻实施, 追溯设计呈现出明显的“软要求”特点;“进货台账”也是手工记录,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不易长期保存。
(3) 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依靠“索证索票”与“进货台账”, 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通过查询“进货台账”和相关票证, 锁定猪肉来源及上一环节责任主体, 利用逐环节的向上追溯, 最终确定整个流通链条, 但仅涉及责任主体, 不涉及质量安全信息。
总体上, 工商部门推动的“索证索票+进货台账”追溯体系, 属于流通环节的追溯体系, 仅仅能锁定流通上下游环节的责任主体, 未对猪肉进行批次管理, 主体与猪肉之间也没有实施唯一性的绑定。同时, 该追溯体系不专门针对生猪及猪肉, 只是对猪肉流通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2010年, 商务部以流通环节为切入点, 启动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目前已分3批试点, 覆盖35个城市, 追溯品种包括肉类和蔬菜, 其中肉类主要是猪肉, 个别少数民族地区也包括牛羊肉,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 基于动检合格证进行批次追溯。在生猪进屠宰厂环节, 查验动检合格证并依此划定批次;在屠宰、批发和零售环节, 均需分批次屠宰或批发零售, 不同批次不能混淆。大多数城市在试点过程中, 为保证批次不混淆, 对猪白条进行标识, 在猪腿上绑定塑料条码, 交易环节均需扫码。
(2) 基于电子交易保证交易信息真实性。追溯的基础是采集实时、真实和准确的交易信息, 为此, 在屠宰和批发环节推广电子交易, 并配备电子磅秤, 实施持卡交易, 自动转账, 未办卡者禁止交易, 杜绝现金交易, 交易信息通过IC卡传递, 并实时上传城市平台, 由城市平台统一上传到中央平台。
(3) 基于销售小票实现消费者终端可查询。在零售环节, 包括农贸市场与超市, 均通过电子秤打印带有追溯码的销售小票, 并配备终端查询机, 消费者凭小票在终端查询机查询所购买猪肉的整个流通链条, 包括养殖场、屠宰厂、批发商、零售商等信息, 增加消费信心, 提高猪肉流通透明度。
总体上, 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 核心在合成流通链条, 确定责任主体, 实现问题产品召回, 而不是寻找问题根源;在追溯长度上, 虽然通过动检合格证初步打通了整个产业链条, 但养殖环节的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并没有与屠宰环节实现共享。同时, 养殖环节佩戴的耳标在屠宰及流通环节也未发挥作用。
三、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根据可追溯系统自身特点, Elise Golan 设定了可追溯系统的3个衡量标准, 分别为宽度、深度和准确度。[4]追溯宽度指追溯系统所记录信息的范围, 本文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总体遵循“确定责任”的追溯理念, 仅记录主体信息与客体耳标, 并实现两者的绑定, 但养殖环节也会记录相关的养殖信息和疫病信息, 屠宰环节也会记录检疫信息;追溯深度是指可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 本文追溯距离为全产业链条;追溯准确度是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本文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以耳标为基础, 实现个体追溯。因此, 本文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是以耳标为基础的, 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个体追溯。
1.养殖环节
养殖环节影响生猪质量安全的因素较多, 但关键质量控制点就3个, 包括饲料、疫苗和疾病治疗。在农业部门“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的基础上, 实现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的电子化, 并与耳标一一对应, 每头生猪打疫苗时间、疫苗批次号、疫苗生产商、兽医姓名、生猪耳标均需记录并实时上传到省级或中央平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大多数生猪所打疫苗基本相同, 可以一次性录入并上传。对于病猪的治疗, 必须记录疾病名称、用药品种、药品批次号、兽医姓名、生猪耳标等信息;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病猪数量较少, 据调研, 正常情况病猪数量占养殖总数的10%以内, 可在隔离状态下单独实施管理, 因此, 工作量并不大。对于饲料的使用, 必须记录饲料批次号、饲养员姓名、喂养时间、生猪耳标、饲料生产商等信息;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一栋生猪基本上一次性喂养同一批次的饲料, 因此, 可一次性录入一栋生猪的饲料信息。
由于生猪养殖过程经常发生咬架、磨蹭现象, 导致生猪耳标容易脱落和不易识读, 多数养殖场在生猪出栏时集中打耳标, 导致耳标与养殖信息、防疫信息与治疗信息无法对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追溯需要, 在养殖过程, 可对病猪及防疫出现特殊情况的生猪先期打耳标, 对一般的防疫和饲料喂养, 则以“栋”为单位记录信息, 出栏打耳标时再实现耳标与养殖、防疫和治疗信息的对应。在具体养殖流程中, 由于配怀、妊娠、保育、育肥环节, 已基本实现以“单元”为单位一一对应的转栏, 在每次转栏环节, 记录栏舍负责人、饲养员、技术员、转栏数量、生病数量、死亡数量、重量等相关转栏信息, 可以实现养殖环节内部的全流程追溯;出栏环节, 以耳标为标准, 统一记录转栏流程, 并由动检部门或经授权的养殖场, 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确保信息实时上传。
2.屠宰环节
屠宰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3个。第一个是入场环节, 第二个是检验检疫环节, 第三个是出场环节。基于商务部推广应用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在入场环节, 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和抽查耳标, 人工录入电脑并上传。鉴于活猪耳标读取难度较大, 可在屠宰过程中的“去头”环节, 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 读取耳标信息, 通过屠宰厂内部系统实时打印条形码并绑定在猪腿上。对于屠宰过程中的检验检疫, 记录抽检生猪的耳标号及抽检结果和检疫员, 并实时上传。
生猪屠宰完成后, 在白条肉销售过程, 根据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实行持卡统一结算。白条销售分两种模式, 一种是自提, 另一种是配送。对于自提模式, 在双方交易完成后, 买方持卡结算, 并将交易记录写入买方卡内;对于配送模式, 配送商在屠宰厂交易完成后, 配送到地后, 利用PDA实现交易信息的卡内转移, 并将交易信息写入买主卡内。交易完成后, 动物兽医部门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在销售过程中, 必须准确采集和实时上传交易主体信息和耳标号, 为此, 最好实行统一结算和持卡交易。
3.流通环节
猪肉流通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两部分, 其中猪肉批发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屠宰厂批发, 另一种是在专业批发市场批发, 目前我国猪肉批发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但后一种模式最近几年发展较迅速。猪肉零售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社区肉店等业态。
(1) 肉类批发。
在屠宰厂开展肉类批发的模式, 在屠宰环节已介绍, 此处主要介绍批发市场肉类批发的追溯流程, 总体上可概括为“挂钩交易+统一结算”。
①挂钩交易。
猪白条进入批发市场时, 先通过工控理货机或刷卡器记录耳标号、重量、货主、动检合格证号、车牌号等信息, 然后上挂钩系统, 不同货主的白条挂在不同区域。
②统一结算。
白条购买商选准白条和商定价格后, 批发商开具小票, 记录选中白条的耳标号和交易价格, 购买商凭小票持卡到结算中心支付结算, 并同时将交易信息上传中央平台和写入买者卡内。部分批发市场也实行电子结算模式, 通过电子磅秤, 实现资金自动转账和信息自动上传。
(2) 肉类零售。
为实现可追溯的目标, 肉类零售的关键控制点是追溯小票和终端查询。商务部 “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 为实现批次追溯, 已在肉类各种零售业态升级改造或配备电子台秤, 具备打印追溯小票功能, 部分零售终端也已配置终端查询机。
①追溯小票。
零售商必须分胴体销售, 不同胴体不能混淆, 针对不同白条, 在电子秤上需输入对应的耳标号;若持卡交易, 可通过在电子秤上刷卡, 自动将采购信息上传电子秤, 销售时选择耳标号并打印在追溯小票上。
②终端查询。
消费者通过追溯小票, 利用终端查询机, 通过输入耳标号或扫描追溯小票, 可查询所购买猪肉的所有流通信息和质量信息, 包括养殖信息、屠宰信息、流通主体、检疫信息、动检合格证号等信息, 合成整个流通责任链条。
总体上, 养殖、屠宰、流通各环节质量和交易信息上传到中央平台, 不仅可实现终端可查询, 还可通过上下游环节之间交易信息的“连环确认”, 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利用链条合成的威慑力, 解决消费者 (信息劣势) 监督经销商 (信息优势) 的困境, 让具有信息优势的经销商之间彼此监督。当然, 追溯的核心目标还是通过向消费者传递其所关心的追溯信息, 实现可追溯肉品的市场溢价, 这就要求可追溯系统必须采集和可查询消费者真正关心的质量和流通信息。
四、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的保障措施
目前, 农业、工商、商务部门建立的追溯体系, 为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和个体追溯奠定坚实基础, 但目前三大追溯体系均为“环节追溯”或“部门追溯”, 无法发挥追溯的最大功效, 也无法实现追溯信息的互通有无和共用共享。为此, 在现有三大追溯体系的基础上, 推动生猪及猪肉的全产业链追溯和个体追溯, 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1.强化顶层设计, 保障统一性的前提下明确部门分工
生猪及猪肉管理涉及农业、食药、公安、卫生等部门, 为确保全产业链追溯, 必须强化顶层设计, 实现各环节追溯信息的无缝对接, 确保链条的合成和责任的划分。同时, 明确各部门分工, 确定各部门责任, 在保障统一性的前提下由各部门分别监管。
2.统一数据采集格式, 实现追溯数据的共通共享
追溯的目标是基于关键码段关联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追溯数据, 实现消费终端的可查询, 为此, 必须统一数据采集格式, 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 确保数据真实性。同时, 数据信息上传中央平台后, 对非涉密信息向所有用户开放, 确保追溯数据共通共享。
3.建立统一的追溯数据库, 实现追溯数据的终端可查询
消费终端可查询数据的范围取决于追溯宽度和权限设置, 为实现追溯溢价, 必须根据消费者关注偏好设定可查询内容。可先期实现农业与商务部门追溯数据的交换和对接, 建立统一的追溯数据库, 扩充终端可查询信息的选择范围。
总体上, 生猪及猪肉全产业链追溯的建立已具备良好基础, 随着未来大中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可与“数字城市”建设相连接, 降低追溯体系的运行维护成本;同时, 还可与“市民卡工程”相对接, 消费者在电子秤上刷市民卡, 支付交易额并上传交易信息, 出现质量问题时, 可迅速锁定问题肉品的“准确去向”, 实现问题肉品的“精准召回”, 为消费者索赔提供证据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洁红, 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基于供货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二维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01) .
(2) 刘秀萍, 赵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蔬菜, 2010, (07) .
(3) 王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01) .
(4) 任光超, 杨德利.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5) .
追溯机制 篇2
提案人:毛斌全 刘雄志 联系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法,国家将逐步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农产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数据采集,大数据记录,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如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库记录很快查到农产品的来源,追根溯源,查明责任,依法处理。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安全食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目前安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诚信问题”、“质量溯源”、“产销对接”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为保障我县农产品消费安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长沙县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大数据追溯系统已刻不容缓。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三鹿奶粉”、“红心鸭蛋”、“苏丹红”、“毒蔬菜”等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危及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并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包括生产档案的建立,包装标识、索证索票和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在我国千家万户生产规模小的条件下,建立这种制度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国际化的大市场之间如何实现有效对接。我市农产品的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存储和销售等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薄弱,生产资料、生产标准、法规体系、认证体系、标志体系的建设滞后,暴露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包括原料供应、生产、流通,加工、监管等方面所存在的漏洞,质量监控技术和管理的载体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的。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离老百姓期望值还很远。
二、国内外情况
在国外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和较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 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美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可分为3 类, 即农业生产环节可追溯制度、包装加工环节可追溯制度和运输销售过程可追溯制度。美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在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 可追溯到上一个环节。
在国内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尚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临时使用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提供高科技支持。这套追溯系统下设果蔬、动物、预包装食品和奥运食品4个子系统,覆盖主要食品种类以及奥运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不管是水产品、畜禽产品还是果蔬产品,从农田到运动员餐桌,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迅速查到,目前已实现了蔬菜、水产品可追溯企业产品的100%实施检测和100%贴标上市。其他城市如武汉、深圳、杭州等也已开始试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追溯制度。
三、建议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数据采集与云端大数据储存。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者的渠道数据采集,利用移动互联网与云端大数据储存,有利于执法监管机构追溯问责与消费者查询,为农产品安全提供回溯平台,提升县域农业产品的公信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业附加值与为实施跟踪与追溯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2、做好系统编码、条码与大数据采集追溯推进工程的实施工作。借鉴国外与其他省、市经验,加强查询扫描平台的建设,吸引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配送中心、超市、批发市场、学校等单位首先加入该平台,推进系统编码、条码与大数据采集储存于应用工程的实施工作,逐步开展我县农产品“身份证”制度,构建一个运行高效、责任明确、统一协调的农产品流通监管、追溯和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本市农产品流通全过程跟踪、企业全覆盖汇集、信息清晰、追溯快捷,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农产品安全监管和调控决策信息。
3、建立面向于多用户群体的界面和功能区块。为了使系统适应农产品安全的行政执法、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安全预警、应急处理和农产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查询服务需求。区别允许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公众分别登入,实现各用户对辖区(辖区外)检测数据的原始采集、上传录入、汇总统计、监测大数据分析与实时查询。建立面向于多用户群体的界面和功能区块。
4、积极推进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认证是对农产品质量的认可和保证,完善农产品安全认证是健全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有效手段,我县在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还十分滞后,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力度,努力使更多的长沙县农产品贴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签,尤其要加大对具有长沙县特色的传统农产品的认证。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去建立与国外农产品管理体系相接轨的认证认可制度,通过ISO9000系列、ISO1400系列、HACCP等各类国际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
追溯机制 篇3
关键词:招投标,可追溯性,透明化,信用体系
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 经过观念的转变和招投标试点, 现已全面推行。招投标已经作为一项法定的重要制度, 广泛应用于各种投资主体、各种专业建设工程的承发包活动中, 它以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为原则, 提倡并引导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招投标制度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实现工程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的优化组合和有机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招投标程序和管理办法逐渐显露出其弊端, 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改革传统的招投标程序, 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势在必行。在招投标改革与完善的进程中, 引入可追溯管理的思想, 将会成为招投标事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与转折点。
一、可追溯性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把“可追溯性”定义为:根据记载的标识, 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这里的“实体”不仅可以指一个产品, 还可以指一项活动、一种措施、一种过程、一个机构或一个人等。完整的可追溯性包括逆向追溯和前向追溯, 逆向可追溯到实体所用的原材料以及过程中的处理者, 前向可追溯到违反安全与质量标准的产品并将之召回。可追溯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体系来实现实体的可追溯性,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体运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时都可以得到有效追溯 (时间、状态、责任者) 。可追溯体系由宽度、深度和精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宽度指整个系统所包含的信息范围与信息量;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二、在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的优越性
在招投标中运用可追溯管理,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可追溯管理对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任何时候发现问题不仅能追溯到具体的时间和责任者, 而且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第二, 可追溯管理记录了招投标各环节中的关键信息, 可以及时找出问题, 防止错误延续到下一环节;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环节, 可以提供有效的可追溯性材料, 节省了处理问题的成本。第三, 从工程招投标的开始到结束, 牵涉到许多利益主体, 每个主体在程序中有其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责任的分配是十分重要的。可追溯管理明确地划分了各主体的责任, 使得责任分配清晰明确。可追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找出和消除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 实现招投标质量的提高。在招投标过程中采用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增强招投标各参与方的责任感, 促进投标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还可以增加招投标的科学性, 使招投标活动更加透明, 各方利益达到均衡。
三、可追溯管理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的机制
将可追溯管理应用到招投标中, 就是在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及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 坚持招投标过程和监管过程信息的透明性, 对影响工程招投标公平公正的重要信息提供足够的保证措施和详细的数据管理。
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系统运动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决定着系统的生机与活力。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动力要素进行整合, 以形成高效的动力机制。内部动力对于系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单位希望通过招标来选择优秀的承包商, 而有实力的投标人也愿意通过正当的竞争来中标, 这种意愿是可追溯管理最根本的拉动力。招投标作为一种科学的竞争制度, 其意义在于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竞争是市场的主要特征, 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但目前存在的这些串标、围标等行为严重制约了市场竞争。在招投标中应用可追溯管理, 可以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氛围, 为招标人和投标人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外部动力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可追溯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可追溯管理可以消除制约建筑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有利于促进招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可追溯管理实现了招投标过程的可追溯性, 可以减少招投标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和贪污腐败行为, 有效提高招投标工作的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有效地控制合同价款。
2. 工作机制。
可追溯管理的工作机制可以引入可追溯管理资料库和公示制度。根据追溯的范围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追溯管理资料库, 对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将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投标文件、资格审查文件、开标过程的信息记录、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以及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和过程信息, 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存档备查, 作为追溯问题原因和责任者的重要证据。整个流程中所有环节都向该资料库提供信息, 通过资料库来快速有效地追溯所有环节。可追溯管理资料库通过采集整个过程中的全面信息, 形成完整、准确、快捷的信息流, 从而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优化、流通。可追溯管理资料库是可追溯管理的有力支持, 只有它提供了有效的完整信息, 可追溯管理才能够顺利进行。在招投标活动中实行公示制度, 坚持透明性原则。首先, 招标公告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指定的媒介发布, 公布时间在5个工作日以上, 保证潜在招标人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到招标信息, 使招标信息公开、透明;其次, 评标完成后要及时公布评标结果, 并把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分数分别公示出来, 增加评标过程的透明化程度;最后, 建立中标候选人的公示制度, 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前, 将预中标人的基本情况、公司业绩和项目经理等信息, 在该项目招标公告发布的同一信息网络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予以公示。公示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化程度, 有利于社会监督, 加快招投标信息公开的步伐, 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
3. 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通过部门监督、制度规范和社会监督等途径, 对招投标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规范指导、制约和监督, 维护可追溯管理运行的一种机制。影响招投标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人的因素决定一切。因此, 约束机制的关键是加强评标专家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 以此来约束评标专家及其他各方的行为。专家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招投标的效果,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评标专家管理制度, 严格评标专家资格认定, 加强对评标专家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档案管理, 建立一个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涵盖面广的专家队伍以保证评标、定标工作的科学性。一方面, 评标专家在进行评标之前签订承诺书, 承诺自己与投标人无任何利害关系, 在评标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承诺书应在可追溯管理资料库中备案, 是对评标专家违法行为进行投诉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将评标专家的评标结果与其在专家库中被抽取的几率挂钩, 将评标分数极差 (专家给出的评标分数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 最大的专家在抽取系统当中的抽取几率下调, 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清出手段。与此同时, 要加强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对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及评标专家的信用行为实行分类管理, 加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等级评价等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在招投标过程中及时记载并公告招投标活动参与各方的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 并计入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反映单位或个人的信用程度, 为可追溯管理提高了极有价值的信用资料, 是实现招投标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从市场与法律的角度出发, 采取一些措施为可追溯管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 要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为可追溯管理提供一个有利的宏观背景。其次, 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体系。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律监督、市场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三个层次。在法律监督方面, 要求做到有法必依, 法律、法规一旦颁布, 就要认真组织贯彻, 严格监督检查;在市场监督方面, 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 加强招投标市场管理, 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在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上, 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大力宣传强化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提高有关人员的认识, 使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后, 建立可追溯体系要求提高各参与方的素质。可追溯管理通过对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管理来实现追溯, 这就要求各方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以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风.追溯系统及其效益和成本分析[J].条码与信息系统, 2005 (5) :40-43.
[2]樊红平, 冯忠泽, 杨玲, 任爱胜.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 2007 (4) :63-65.
[3]郭天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 2007 (2) :139-143.
[4]王宏倩.工程招投标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对策[J].今日科苑, 2007 (8) :114.
追溯机制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性,可追溯物流
一、引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产品, 农产品品种丰富, 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等, 流通量非常大。大多数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 保鲜冷藏难度高, 比较容易腐烂变质, 农产品物流强调安全和无污染, 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防潮、防腐等处理, 以保证质量。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的物流运输过程与其他产品有较大不同, 导致物流成本高、运输难等困难。目前, 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益和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 (日本) 10%左右的物流成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 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则高达50%, 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 同时对人们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因此, 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 研究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性管理机制, 集成现有的物联网跟踪识别技术, 建设农产品与食品溯源及质量安全追踪系统, 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有效监测、预警以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具有重要的意义。[2]
2011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 提出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其中第8条明确指出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 并作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让生产者更多受益的重要指示, 引发了地方政府及专家们对农产品物流的思考和探究。因此, 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性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二、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及可追溯物流
1.农产品可追溯性
农产品的可追溯性是指对农产品的来源 (出生) 、喂养 (种植) 、防疫消毒、屠宰、运输、切割、销售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记录跟踪。农产品具有产品范围广、种植养殖分散的特点, 属于较难追溯类产品, 但在我国各地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 对农产品的追溯管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山东寿光作为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 对蔬菜的追溯管理实现了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全程质量监控。具体做法是:首先, 寿光市质量技监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的40万个大棚统一编号, 蔬菜从定苗、生产、加工等环节均记入档案, 实行档案化管理, 做到有据可查, 能够追溯。其次, 在国家蔬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检测站挂牌成立后, 寿光市质量技监局进一步将责任检测追溯制度引入蔬菜批发市场。消费者购买蔬菜的时候, 把蔬菜上携带的条码标签在查询机上轻轻扫描一下, 就可以得到蔬菜的全部信息, 包括种植、管理、生产、加工以及施肥、农药残留等, 实现了全程跟踪记录。当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 就可以根据相关记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2]
四川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 农产品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但由于管理体制原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被分散到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 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全程的、系统化的监控格局还没有形成。如果能针对食品安全问题, 提出农产品物流过程可追溯性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 形成管理规范, 必将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2.农产品可追溯系统
农产品从用途上可分为食用农产品和工业用农产品。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的是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可帮助解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对农产品供应整个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农产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 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问题的原因, 包括原料来源和加工环节, 必要时可以进行产品召回, 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控制。[3]
3.农产品可追溯物流
物流是指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4]农产品物流活动包括农产品从原产地经运输、存储、加工、分拣、包装、配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等一系列过程。在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都隐藏着质量安全风险因素, 一方面在种植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经验技术的限制或利益驱动可能造成蔬果本身质量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在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控制技术落后或人为管理不当也可能引起质量安全问题。[5]如果将农产品的可追溯应用于整个物流过程, 那么农产品的物流活动就可以实现可追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有必要对农产品的物流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建立可追溯的物流过程,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监控。[6]
三、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追溯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有效的农产品追溯链尚未形成
限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属于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等不同政府职能部门, 还没有实现“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全程化监控。农产品供应链在监管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 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断了, 整个链条就会脱节。有些农产品可以追溯到生产区域, 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不规范。一些农产品由于其特殊性在物流过程中易被污染或形成有害物质。
2.还没有具体完善的实施方案或规范要求
各级地方政府做出了农产品可追溯性管理的要求, 但未给出具体的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或规范要求。目前, 多个行业和部门以及一些企业都在尝试实施农产品的追溯性管理研究, 因而编制了各自的食品安全代码, 农产品可追溯性编码出现了不规范、不统一、不兼容的现象和趋势。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规范, 任其发展下去, 将给农产品流通的跟踪与追溯造成严重阻碍, 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导致消费者无法正确识别和选购质量安全性高的农产品, 形成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和农产品市场的“逆向淘汰”。在市场不能保证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情况下, 假如有的农产品业主率先使用农产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系统, 无疑要提高自己产品的成本, 这对自己在市场份额的占领上是不利的。由于上述原因, 目前部分省的一些企业研究成功了追溯系统, 但最终还没有全面实施。
4.农产品生产规模比较小, 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的显著特点, 无论是生产资料的购进还是农产品的销售,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每家每户单独面向市场。农产品这种分散经营的特点不利于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控制, 也不容易对产品质量进行统一掌控, 就造成了初级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和标识难度加大, 形成了农产品信息化程度低的特点。
四、构建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追溯性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1.对从事农产品物流或销售的企业进行规范, 要求率先建立和推行可追溯制度
政府部门对企业制定严格的标准, 不断派遣责任部门对企业经营的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首先实现能够根据终端客户所购农产品的包装追溯到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生产地。这样就能促使企业对其农产品供应商与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督和管理, 政府可以对在农产品可追溯性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2.通过宣传, 加强消费者对可追溯性农产品知识的了解, 能够认识这类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使消费者形成愿意支付钱来购买可追溯性农产品的意识, 从而增加生产合作社与流通企业的利润, 使农户与流通企业更愿意主动实施可追溯性管理, 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循环。
3.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提供农产品追溯管理的组织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 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这样的生产记录为可追溯性管理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农业产业化模式中的合作组织模式为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长久的运行机制。在农业合作组织中, 单个的农户与组织合作建设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 共享特色农产品流通带来的收益, 这种模式能较好解决农户单独生产的弊端。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可以为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的可追溯性管理提供必要的组织基础。
4.整合农经网的服务功能
自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想以来, 各级财政和气象部门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 农经网建设很快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农产品可追溯性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 充分挖掘各地已有农经网等各种农业网站信息利用的做法具有参考意义。
为了实现对已有农业信息的综合利用, 可以对农户、合作组织、基层信息站、县一级信息站实施四级编码的唯一识别体系。在农户一级形成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属性代码, 在合作组织向上一级经销商 (物流服务提供商) 销售此类产品时即可打印出产地属性代码。如果农户日常的种植 (养殖) 过程中详细记录下肥料及药品的使用量, 那么通过产地属性代码就可以衔接上农产品的详细属性。在日后的销售过程中可以在产地属性代码后面追加经销单位的代码, 同类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采用商品代码。采用上述方式就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性管理, 同时又方便了超市的销售管理。如果对一批次销售出去的农产品用上述代码再加上日期或以其他方式定义的序列号, 就可以对农产品进行追塑性管理, 另外还能及时掌握本区域某类产品的产量与销售量, 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各类区域性的农经网站为上述设想提供了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的可能。
5.建立农产品追溯管理编码规范
为了尽快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 保证食品安全, 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农产品追溯的编码规范。针对各种大类的农产品给出追溯管理的编码示范样本, 在编码规范制定时应考虑未来与外部的衔接工作。
6.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追溯系统必然会广泛应用起来, 追溯技术将集成现有的物联网跟踪识别技术, 建立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为主的农产品与食品溯源及质量安全追踪系统, 从而实现农产品追溯管理。[7]
参考文献
(1) 陈龙等.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3) .
(2) 赵英霞.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 (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评审论文, 2006.
(3) 陈红华等.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A].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
(4) 陈鑫.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09) .
(5) 张谷民, 陈功玉.食品安全与可追溯系统[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 (14) .
(6) 屈晓晖等.蔬果农产品可追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 2008, (05) .
追溯机制 篇5
贾建华,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产品信息与追溯应用开发室副主任, 主要负责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食品 (产品) 安全追溯平台相关工作, 对追溯理论及具体实践有深刻的理解。参与《食品追溯信息系统开发指南》《食品追溯信心编码与标识规范》《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国家标准的编写工作;参与泰祥水产品追溯、广西米粉追溯、天津中药材追溯等追溯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食品安全平台的筹建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始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保证食品可追溯, 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追溯的关注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导刊》联合物品编码中心推出“食品安全追溯”系列在线课程, 解析食品安全追溯中值得了解的问题。2016年9月22日,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产品信息与追溯应用开发室副主任贾建华做客“食安大讲堂”, 对食品安全追溯的相关内容以及EPCIS追溯事件做出了解读。
食品安全追溯概述
在介绍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之前, 贾建华首先与讲堂听众回顾了当前食品安全追溯中的一些概念。“食品安全追溯”一词最早于2002年欧盟爆发疯牛病后被提出, GS1总部在跟踪这次事件的同时, 也翻译了一些欧盟关于追溯的标准。对于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 食品安全追溯主要起到了“事前防范, 事后补救”的作用。
追溯其实涵盖了两层意思—追踪和溯源。食品安全追溯是指运用技术手段,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种食品信息进行标识、采集、记录、分享, 在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完成“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 最终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零售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跟踪溯源。追溯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过程, 都可以做到“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只需追踪上层环节, 再了解该物品的下层流向, 最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所有环节串联起来, 就能够形成完整的追溯链条。
食品安全追溯目前在国际上, 包括在国内都非常重要。从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以后, 国家开始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同时也明确提出鼓励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追溯。在国家层面上, 2014年APEC领导人正式会议宣言上, 与会的各国达成了一致意见, 即要采用全球性的标准开展追溯方面的数据合作;2016年, 物品编码中心参与到其中的一个项目—马来西亚的榴莲到中国境内的一个追溯事件, 其中物品编码中心参与了包括系统建设在内的全部工作。2016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 指出追溯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类推进, 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贾建华提到, GS1是一个全球化的组织, 和ISO的组织一样主要进行标准化工作。目前,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加入到GS1组织中, 并服务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已有超过250万GS1条码企业用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GS1 China) 目前有47个分支机构, 覆盖100多万家商超和95%以上快速消费品, 累计50多万家条码企业用户, 制定条码、二维码、EDI等相关国家标准近100项。
GS1对于追溯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追溯标准, 也称全球追溯标准 (GTS) , 主要规范如何实现产品的追溯, 如何收集追溯相关信息等内容;第二为追溯指南, 是目前GS1对每个国家开展的追溯案例实施情况的总结, 通过这些指南, 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产品如生鲜、乳制品等应该如何去进行追溯活动;第三是全球追溯评估, 这是近几年GS1开展的一项业务。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进行追溯, 很多公司也在为企业提供追溯服务, 然而并没有一个标准能够衡量企业的产品是否进行了追溯, 并判断追溯是否有效。全球追溯评估即是提供相关标准, 帮助企业去核实产品在追溯方面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第四则是技术支持。
国家对追溯的要求涵盖了GS1中规定的所有相关标准, 从编码到数据采集到数据的共享全部涉及, 追溯可以称为GS1的集大成者:从编码上来说, 如果要对产品进行追溯, 就要对产品及其货运单元进行编码, 对参与方也要编码, GS1为要追溯的产品和追溯参与方分配全球唯一标识。从载体上而言, 使用一维编码可以进行追溯, 使用二维码也可以追溯。从数据的传输上来讲, 供应链各参与方通过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动态数据传输可以使用GS1的EPCIS标准, 发票信息可以使用EDI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
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于2007年正式成立。在2007年成立之前, 物品编码中心花费约5年时间在全国对不同的食品、不同的行业收集不同的案例。由于这些案例的收集是在各地进行, 一直没有较大的平台能够将数据统一起来, 所以物品编码中心从2007年开始筹备食品安全追溯平台, 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将近10年的相关工作。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能够对各个平台的数据进行收集, 贾建华表示, 物品编码中心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服务。该平台在2012年得到了国家认可, 发改委正式批复, 由质检总局牵头, 物品编码中心作为实施单位, 搭建了第三方的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尽管追溯有很多种类, 但通过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都能够进行实现。根据追溯的基本原则来说, 只要能够追踪、溯源, 通过追溯平台将生产原料信息录入, 将产品的流向信息记录下来, 它就满足了追溯的基本要求。就“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追溯”的问题, 编码中心进行过很多尝试, 包括一维编码、二维码、RFID标签等。但是由于追溯编码具有特殊性, 更多的是大型企业愿意进行定制化的、特殊化的追溯, 因为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能够为了实现追溯调整自身的生产线。但是在中国, 食品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想要实现食品安全追溯, 就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来实现。企业可以无需在产品上额外加贴条码, 平台能够通过产品固有的商品条码和批次号来实现食品的快速追溯和有效的召回。
现如今, 我国近乎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已基本具备批次追溯的能力, 而食品生产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批次为生产单元。尽管现在经常提到“一物一码”、追踪到单品, 然而这些通常都结合了企业其他特殊的需求。从追溯的角度来说, 追踪到批次已经足够,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批次追溯的需求。
在介绍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服务内容后, 贾建华又介绍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架构。除国家级平台外,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还与其他省级平台进行数据的互通互联, 这些省级平台可以通过接口方式和物品编码中心进行数据的交换。同时国家级平台不止会整合追溯数据, 也会和其他部委的数据进行对接, 包括监督抽查信息、检验执法信息都会引入到平台中来。其最终希望是能够做到让消费者和社会大众通过条码和批次信息就可以将与之有关的产品信息都可以查询出来, 关联原材料信息、流向信息、监督抽查信息等所有内容。
当前,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免费向企业提供, 其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七个部分—产品基本配置、企业基本配置、批次追溯、单品追溯、预警与召回、综合查询和帮助文档的下载。
①基本配置:企业需要配置其资质文件、供应商信息、零售商信息、生产地址、班次信息。进行追溯的过程中信息量非常大, 尤其是企业的供应商信息、零售商信息等, 无法做到每次都要求企业去填写包含这些内容的表格, 所以可将这些信息提前配置到平台中, 企业在录入数据的时候, 可以通过下拉菜单等方式, 加快数据录入的过程。
②产品基本配置:包括两个最重要的配置, 即关键控制点和检验项。关键控制点是用于产品质量追溯的依据, 企业可以定义每一个产品的关键控制点, 设定关键控制点要定义的相关数据项。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根据食药总局最新下发的每一品类关键控制点的要求, 预先帮助企业录入了一部分内容, 可以起到节省企业制作关键控制点的时间的作用。检验项也需要模板化的预先定义, 因为现在进行追溯都是为了向企业、消费者呈现每一个批次的检验结果, 然而不同产品需要的检验项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种产品, 通过不同的企业生产, 企业要求也不一样。通过这个平台, 企业通过配置关键控制点和检验项, 可以定义一个属于其自身产品的追溯模板, 帮助维护产品的基本信息。
③批次追溯:主要包括进货管理, 进行生产记录, 然后进行生产批次和追溯数据的填报。通过对生产记录向上一步进行关联, 通过对批次信息的填报对向下一步的信息进行采集。在对生产批次的填报中, 能够将关键控制点、检验报告和订单管理都关联出来, 呈现给消费者和企业。
④单品追溯:这部分在平台中涉及不多, 但平台也设计了相应的功能。现在, 单品追溯的应用也比较多, 因为其涉及防窜货、防伪和营销等问题, 有时企业需要在包装上编制产品的唯一标识, 在最小包装上、箱、托盘上都采用唯一标识, 平台将箱也定义为一个产品, 将箱与箱之间自动的进行层级的关联与嵌套, 最终来实现对单品的追溯。
在这里, 贾建华介绍了追溯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些技术点:
首先是如何通过模板化技术实现不同产品的动态数据采集, 其中涉及到模板的定义。需要了解追溯是一组事件的集合, 通过模板可以定义每个事件的生成加工环节、追溯对象、对象的属性、属性单位, 然后使用属性值来存储所有追溯的数据, 实现不同产品的动态数据采集。
其次是如何划分不同追溯阶段, 实现准确追溯。要进行准确追溯, 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追溯的原则, 做到“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 然后通过是否产生新的对象来界定何时“向上”或“向下”一步, 对不同阶段的对象分别追溯, 使用编码定义各阶段对象的名称, 并记录批次。
最后是如何升级转换成全国通用的追溯方案。目前我国追溯方案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全国20多个省级食药监监管平台使用商品条码和批次对企业生产、流通、餐饮3个主要环节进行监管。二是国际上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基于商品条码, 即GS1的方案实现产品追溯。三是第三方公司在使用自己的一物一码方案为企业提供追溯、防伪、营销、防窜货等服务。目前GS1的编码方案包含产品编码、序列号, 先梳理出产品编码, 然后生成序列号, 然后再添加上AI标识符, AI标识符会分别附加到产品编码、序列号前, 将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唯一的单品追溯码。而第三方自己的编码方案根据提供服务的公司不同也各有差异, 第三方编码中可能包含数字和字母。想要使第三方的溯源码和GS1的溯源码实现兼容非常简单, 因为商品本身已经具有商品条码, 通过使用商品条码和企业生成的序列号的组合就可以生成一个新的溯源码, 这个码仍然是全球唯一的。通过这样的条码升级, 可以做到将不同的追溯方案相结合, 从而形成全国通用的追溯方案。
EPCIS追溯事件
EPCIS最早应用于电子标签, 是用来做物联网、自动化采集数据的标准。2015年9月, EPCIS正式成为了ISO标准, 它的定义是用于不同应用程序之间实现可视化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共享的商业数据标准, 实现物理对象和虚拟对象在业务流程中的全程可视化:包括在贸易项目、可回收资产、托盘、电子音乐下载、电子书、优惠卷等中使用。
EPCIS主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数据模型即XML文件, 其用来描述所有的可视化事件;第二是开放接口: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查询接口;第三是统一词汇:用来定义在EPCIS标准中可能用到的所有词汇。
追溯只是EPCIS其中一个应用环境, EPCIS另外还应用于防伪、资产管理、文档跟踪、促销、海关库存管理等业务中。EPCIS并不是只用于追溯, 但它起源于追溯, EPCIS与GS1的其他标准相辅相成:GS1标准牵涉到数据的话有三个标准, 一是主数据的标准, 用于交换供应链上的关键信息, 比如说产品信息 (名称规格等) ;二是交易数据 (订单、发票、确认) ;三是动态数据 (发货时间, 接收时间) 。其中, 因为动态数据数据是动态发生的, 即可以通过EPCIS来记录每一个时间点相关的对象、地点和发生的内容。
EPCIS事件包含的内容可以概括为“4W”:①what即追溯对象, 如GITN, 批号, 序列号, SSCC, GDTI, GRAI等GS1 KEY;②when即事件的发生时间, 记录时间, 当前的时区;③Where即事件的发生位置, 追溯对象的所在位置;④Why即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业务动作, 追溯对象的状态, 交易, 发送方或者接收方。WHY也是EPCIS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 除了前面3种“W”中包含的内容共之外, EPCIS事件中其他所有内容全都可以包含在WHY内容之中。
EPCIS中还包含4种事件:第一, 对象事件 (object Event) , 它是使用最多的事件, 是发生在追溯对象上的基本事件, 如接收一个箱子、打包一件货物;第二, 聚合事件 (aggregation Event) :使用较多的情况如箱子装运到托盘上, 从托盘上卸下货物等;第三, 转换事件 (transformation Event) :如多个不同原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一个新产品;第四, 交易事件 (transaction Event) :记录追溯过程中发票, 订单等过程。贾建华对以上4种事件做了简单的总结, 指出对象事件、聚合事件、交易事件都是有添加和删除操作的, 最终只会生成一个结果, 即ADD, 事件结束之后生成的ADD会被删除, 即DELETE操作。这两项操作是一个事件的生命周期, 叫做OBSERVE, 也被称为观察者模式。比较有意思的是, 转换事件不存在ADD和DELETE, 因为这个事件在产生的同时就会消亡。
最后, 贾建华介绍了EPCIS的实施步骤, 指导了EPCIS的实际应用。EPCIS的应用分为8个步骤:①收集需求, 设定目标:了解企业现在的业务流程中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如追溯、防伪、流程可视化等,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 制定相应目标;②编写业务流程文档;③分解每个一个业务步骤;④梳理涉及EPCIS的业务步骤,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需要进行可视化记录;⑤定义每个事件涉及的数据模型, 了解不同的追溯对象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⑥定义每个事件需要的数据字段和扩展字段;⑦制定每个数据字段需要的业务词汇列表 (CBV) , 只有具备统一的码表, 计算机才能进行自动识别;⑧汇总以上信息, 编写对照表, 了解项目中可以采集哪些事件。
无论多么复杂的追溯过程, 都可以做到“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只需追踪上层环节, 再了解该物品的下层流向, 最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各环节串联起来, 就能够形成完整的追溯链条。
中小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来实现食品安全追溯。企业可以无需在产品上额外加贴条码, 平台能够通过产品固有的商品条码和批次号来实现食品的快速追溯和有效的召回。
追溯是一组事件的集合, 通过模板可以定义每个事件的生成加工环节、追溯对象、对象的属性、属性单位。
先秦“人本”思想之追溯 篇6
先说儒家。儒家的理论研究是围绕人事展开的, 关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 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对于非人事的问题, 比如鬼神之类则敬而远之。子路曾向孔子请教鬼神问题, 孔子回答:“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1) 孔子的回答十分简洁, 意思也很明显, 从中可看出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而荀子对此的表达与阐述更为具体和直截了当, 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2) 认为天地能够生养万物, 但唯有人能够支配、运用、治理万物, 因为人能通过伦理道德关系, 组成一个有效的群体, 产生巨大的力量, 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次说墨家。墨家虽然提出了“天志明鬼”的看法, 但实际讨论的问题仍然以人事为主。墨子主张人要“兼相爱, 交相利” (3) , 认为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人的交恶, 是普遍存在着的强欺弱、众劫寡、富辱贫、贵欺贱等丑恶现象,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 (4) 。墨子希望人们明白“兼爱”的道理, 懂得“兼爱”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个人的益处, 他说:“若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 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 谁贼?” (5) 总而言之一句话, 人们只要“兼相爱”, 就可以“交相利”, 整个社会就可以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人的道德境界就能得到充分提升, 人的尊严就能得到充分体现。
再说道家。表面看来, 道家关注的重点在天地、自然, 对人事似乎兴趣不大, 其实, 如果不拘泥于道家的具体论述, 而是从整体上看道家的思想, 我们不难发现, 道家思想中也蕴涵着人本精神。先秦道家的两个杰出代表老子和庄子, 均极为重视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 描绘了这种境界的美好和神妙, 并阐述了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和途径。老子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反朴归真”, 认为人的生命的最佳状态是“复归于婴儿”, 达到率真无欲的境界。庄子将人的生命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精神, 并把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视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即“逍遥游”状态。不仅如此, 在道家关于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具体论述中, 也处处体现出对人事的重视。例如在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中, 就包含着顺应民心之自然的意思。老子说:“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6) 。就是说, 圣人并不为自己着想, 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老子讲天道, 其实是为了确立人道。他说:“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7) 这是借天之道的公平正义, 抨击现实社会中不公不义的“人之道”。
至于法家, 更是将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视为学术的唯一要义。法家基本上不讨论自然观, 只关心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只关心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法家强调“法”的权威和作用, 提出了一套“以法治国”的思想, 并怀着极大的勇气和热情宣传这种学说, 乃至直接投身政治活动, 其根本动力就在于, 他们认为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 国家才能富强, 社会才能安宁, 人才能获得公正的对待。由此可见, 人在法家的思想体系中仍居于核心地位。
先秦诸子的这种人本思想, 在后来的思想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 具体的哲学论辩和政治主张可能很不一样, 但他们都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是天地人这个整体系统的主体, 同时也是所有价值追求的旨归。
总而言之, 自孔子开始, 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诉求, 那就是强调人的尊严, 追求人的完善。将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融入到政治制度层面,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民为本, 以芸芸众生为本。在这方面,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很有代表性。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8) 认为就重要性而言, 首先是民, 其次是象征国家政权的社稷, 最后才是君主。这种民贵君轻的人本主义思想, 虽然没有达到现代民主主义的高度, 但有力地冲击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荀子则把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船与水:“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9) 他据此对君王提出忠告:“君人者, 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 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 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之大节也。” (10) 这实际上是要把“以人为本”进一步确立为君主的统治原则, 并形成一种政治制度。
正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特别重视人的生存发展、人性道德、人际关系等等问题的探究, 所以在典籍中留下了大量有关人的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中国人文思想和观念, 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遥相呼应。西方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的首要任务, 是推倒神的权威, 把人从宗教蒙昧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重新确立人的尊严, 弘扬人的价值, 争取人的权利。这股新思潮被恰当地称作“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也曾有过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就是商周原始天命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从春秋末年开始, 正如上文所述, “万物之中人为灵”的观念就一直是中国思想的主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 并非舶来品。
在今天, 我们要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图谋科学发展, 更应继承和发扬古已有之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核心为出发点为归宿, 富国强民, 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以人为本”具有普世价值, 中华民族应遵循这一普世价值观而不懈努力, 为张扬人性、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本民族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文峰著《感受中国传统智慧》, 2008年4月金城出版社出版;
[2]《四库全书精编, 经部》, 1996年9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