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2024-10-06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共7篇)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篇1

为进一步推进共和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笔者对本地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提出了存在问题及建议。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具体要求, 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 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 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 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共和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于2008年开始, 为全面了解本地区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进一步推进本县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确保2014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共和县畜牧兽医站于2013年10月16日至11月28日, 采取查资料、现场核查、走访牧户等方式, 从组织管理、制度及档案建设, 工作方案 (计划) 、畜禽标识发放与登记、标识佩戴及信息上传, 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 对各乡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1 组织管理

共和县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前期准备, 2009年正式实施, 成立了由县主管县长负责, 农牧主管部门、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以及业务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 下设行政管理组和建设实施组, 并与动物疫病防控“双轨”目标责任制相衔接, 形成了组织严密的领导机制, 确保了工作顺利实施。

2 工作进展

(1) 2008年组织制定了“共和县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结合春秋两季牲畜免疫注射开展同时对全县耳标需求量进行统计上报;同年开始全面规范牲畜养殖档案, 要求档案齐全规范且专人负责管理, 人员档案的建立, 识读器注册分配发放, 耳标、识读器、散养户卡、流通卡、规模养殖户卡的使用培训工作, 各乡镇兽医站建立了档案, 目前各乡镇养殖档案建立工作已全部完成。 (2) 2009年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根据共和县牲畜数量, 申请动物标识177.3716万套, 其中牛耳标168818套、羊耳标1588936套、猪15962套, 同时做好了耳标的签收发放工作。3月4~5日在倒淌河镇哈乙亥村进行试点, 召集全县76名兽医技术人员分成6组现场进行识读器的操作, 耳标扫描信息上传, 耳标佩戴, 同时专人在溯源系统中进行查看统计并及时反馈, 为春防全面开展耳标佩戴工作做好准备。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二维码耳标佩戴工作, 年底全县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了80%以上, 部分乡镇达到了100%。信息上传率达95%以上。2010年申请二维码耳标337800套, 其中牛耳标44000套、羊耳标287000套、猪6800套, 主要满足当年仔畜耳标需求。目前已佩戴10万套, 占到应佩戴的近四分之一, 秋季在春季的基础上对新生仔畜进行佩戴;2011年订购40万套, 其中牛耳标5万套、羊耳标34万套、猪1万套, 目前已佩戴12万套, 占到应佩戴的近三分之一, 秋季佩戴任务相当艰巨。每年对各乡镇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督查6次以上, 重点检查养殖档案建立及管理情况, 耳标佩戴及数据录入上传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归纳, 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反馈, 就地能解决的均给予及时解决。各乡镇兽医站均建立了档案室, 安排专人负责养殖档案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了电子档案, 对当年补兰牲畜做到了及时建档。

3 仪器设备到位及使用情况

目前全县各乡镇兽医站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识读器、便携式票据打印机等设备, 除便携式票据打印机尚未使用外, 其余仪器设备使用正常。截止目前全县共配备识读器64台, 购入IC卡1327张。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1) 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发现了不少问题, 就本次调查结果看, 标识订购数量可满足牲畜数量要求, 但数据录入工作量大, 牧区交通不便, 新大陆、北京宝讯、平治东方三种识读器使用过程中部分出现质量问题, 加上大部地区无网络信号, 存在数据丢失、扫描信息无法上传, sim卡欠费;羊掉标率达30%以上。由于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由各村统一组织集中免疫, 乡镇兽医站耳标佩戴数据录入费力, 如果同步进行由于牲畜数量大、人员缺乏, 对免疫注射进度影响较大, 为此建议在免疫注射工作开始前集中进行数据录入登记造册, 再集中组织佩戴, 通过实践证明在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尽管开展先录入后佩戴的方法但由于, 信号的问题、识读器的问题、交通不便等问题影响了数据信息的上传, 导致了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质量有所下降。 (2) 目前所用散养IC卡内存太小而本地牲畜实际存栏数量大, 大量内存卡管理不便, 建议生产内存较大的IC卡以方便管理, 识读器灵敏度较差, 不能在强光下操作在牧区露天工作环境中有较大的阻碍性。 (3) 本地屠宰检疫场点多, 检疫力度不强, 耳标回收工作难度大, 雇人回收缺乏经费, 耳标回收跟不上, 注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建议在屠宰场实行协检员制度, 弥补检疫力量不足。 (4) 畜禽耳标掉标问题主要存在于羊, 牛掉标现象较少, 经过长期观察, 发现羊耳标主要是耳标轴较长, 耳标间隙超过0.5cm, 容易互相扯挂或网围栏挂掉;牛耳标过大, 塑料太软, 难以一次穿透, 造成耳标损坏, 有些耳标二维码数字不清, 有的数据不全, 无法识读。建议耳标生产厂家在耳标选材、制造工艺、制作标准方面作相应改进。 (5) 动物疫病可追溯网络系统不稳定, 造成上传信息丢失, 并且各项数据查询有出入, 建议在防疫之前做好动物疫病可追溯网络系统的维修, 确保全展面开动物防疫工作期间网络系统的畅通, 保障录入、扫描上传信息的完整性及各项数据的正确性。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篇2

可追溯体系必须具有识别产品、记录产品现状、必要时记录产品属性和加工特点、并整理和分析录入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些功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建立可追溯体系基于三个方面(表1),包括位置、环境和质量。

表1中,位置项侧重于物流方面,这里主要指时间、地点和产品的物流期,即某个特定时间产品的位置及其详细的物流数据。不论是单个产品(如盒装牛奶)还是产品标签(如仓库目录)都会携带记录相关信息的认证标识。物流中出现产品转移和转化就需要发行新的认证标签。环境项是与产品的处理方面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周围的环境和使用的加工设备是怎样的。产品加工系统记录了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的情况,数据记录器可以监视产品在各流通阶段的情况,采集的信息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最优加工条件。有时候环境条件取决于产品自身特点,如:对于新鲜水果来说,乙烯浓度和环境温度是主要因素;对于方便食品来说,微生物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项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并假定产品质量是动态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质量的优劣,对于新鲜易腐败的商品来说更是如此。质量可追溯体系高度关注食品链中的质量变化情况,需要严格定义与质量相关的内容并选取正确的质量检测工艺,如:(1)质量的定义。正如上文中已详细介绍的关于环境项的定义,质量方面的定义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消费者的期望;(2)质量检测工艺。消费者主要关注的质量特性,如食品的味道、保质期等,往往不易被直接检测到。

同时,表1还列出了可追溯体系的三大功能:识别、记录和数据处理。识别通过文本代码、可视代码(如条形码)或者电子条码来实现,这些代码印在商标、射频识别标签或其他类型的代码上,证实了产品的身份。在《FoodTrace》(2005)一书中认为产品身份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通过描述产品自身获得,第二身份则通过产品标签获得。

虽然简单的纸笔系统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决策者还是选择使用(半)自动化的设备来进行追溯。因此需要选择一套集标签、阅读器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完整软件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可行的标签系统能够辨认产品的级别。例如在EAN编码系统中,单个产品、包装产品(箱装或袋装)、集装箱等都是可以加以区别的。

产品实物的记录使产品能够实现二次认证。通过阅读或扫描来“阅读”标签上的代码,可以识别产品并最终从数据库中获得产品信息。记录的信息至少包含了产品认证码、记录时间、寄存资源和进程记录。

数据处理的内容部分是根据可追溯性系统想达到的目标而建立的。数据库中登记信息的原始加工信息是各种系统的参照标准,追溯性的特定目标可在附加加工模板的功能中体现出来。对于现行的食品链来说,应用可追溯体系之目的是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强行实施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安全事件责任并承受着控制事件的压力,因而促进了该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可追溯体系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食品安全和责任管理领域。在物流领域中,它可以用来减少外部因素(如交通问题,生产拖延等)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快递和自动化、航天工业中也有普遍运用;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部门则能够应用可追溯体系来掌握食品质量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追溯体系中的环境项和质量管理项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零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一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一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一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一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一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一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一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一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一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3 相关案例:有机食品行业的可追溯性

当使用可追溯性作为优化商业运行的一种方法时,关键是要对那些商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且要把商业目标与项目的设计阶段相结合。当运行体系中包括可追溯体系时,所采用的技术不一定引人注目,但是特定的商业目标却可通过可追溯性的附加值来实现。

有机食品行业与传统的食物链在特定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上不同,这些方法和技术比现有的方法更自然。有机食品要贴上标签,因为即使是专家,仅依靠产品的特性也不可能判断出产品的来源是否是有机的。所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常常只能通过标签来区别。为确保有机食品的来源,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生产者要使用有机食品标签,就必须保证有机的耕作条件。而每张标签,都必须有助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欧洲可追溯性的新要求被视为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它重新解释和实现了一个综合链的信息系统。这个想法最初是在食品指纹法STA试点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些进程中,有机食品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公司人员对一些链信息体系的基本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集中化的要求水平、链信息体系的基本结构(集中化与分散化)、认证机构的最终协调作用以及这个体系给其他参与者(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等方面有所争议。

目前,有机食品行业在链信息体系方面已达成共识:要求链信息体系必须保证能够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该体系可作为管理食品品质的一种工具,降低参与者管理压力、增强市场效应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4 展望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篇3

追溯体系根据应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大业务应用系统, 包括畜禽标识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监管系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将畜禽标识作为动物追踪的基本依据, 同时能够追踪和定位到村、场、户、车, 兼顾个体追踪和群体追踪。三大应用系统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从“饲养到餐桌”的畜禽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

1 三大应用系统简介

(1) 畜禽标识管理系统既是畜禽标识的统一管理平台, 具体承担各地的畜禽标识生产状况的远程监控, 以及各级机构的耳标申请、审批、签收、发放的管理工作。

(2) 动物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监管系统是对动物饲养、免疫、检疫、运输监督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监管平台, 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强大的手段, 达到快捷、准确查找信息, 防范和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3)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动物屠宰、检疫、产品运输、市场监管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平台, 完整记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过程各项信息并对屠宰过程全程监控, 促进了动物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吃到放心肉提供可靠的保障。

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应用

2.1 耳标的使用

2.1.1 耳标的管理

(1) 根据本辖区标识需求的数量, 通过网络平台申请标识.州 (地、市) 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 (区) 级机构的动物标识申请任务进行审核。省级机构对提交的动物标识种类、数量申请进行审核, 统计和汇总, 并报省农牧厅追溯办审定后, 向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动物标识。 (2) 乡镇动物防疫机构通过牲畜耳标配发管理系统登记防疫员领用情况, 不具备条件的乡镇可由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登记。

2.1.2 耳标佩戴

(1) 牲畜耳标的佩戴工作应由动物防疫人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具体实施, 同时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耳标佩戴信息。 (2) 牲畜在出生后30d内佩戴耳标;30d内离开饲养地运往外省市的, 在离开饲养地前佩戴耳标。 (3) 猪、牛、羊在左耳中部佩戴牲畜耳标, 需要再次佩戴耳标的, 在右耳中部佩戴。

2.1.3 耳标补戴

(1) 如牲畜耳标破损、脱落, 应及时补戴新耳标, 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新耳标号, 并确认新耳标和原耳标的关联信息。点击“耳标补戴”进入耳标补戴界面, 读防疫卡或扫描同批次牲畜耳标, 添加关联耳标信息, 点击“查档案”对此耳标进行档案查询, 再扫描需补戴的新耳标, 点击“确定”, 关联成功。最后佩戴新耳标。 (2) 从外省市引进牲畜, 在牲畜到达饲养地10日内佩戴本市牲畜耳标, 并录入、上传耳标佩戴信息。

2.1.4 耳标注销

牲畜死亡后, 应对其耳标进行注销。点击“溯源系统”右下方的“附加功能键”选择“耳标注销”进入耳标注销操作界面。根据需要选择注销耳标的方式:扫描耳标或者输入耳标号, 输入注销耳标的原因, 点击“确认”, 耳标注销成功。

2.2 防疫信息录入

2.2.1 基本信息录入

(1) 动物防疫员在为牲畜佩戴耳标和进行日常防疫时, 应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相关信息录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 同时建立防疫档案。 (2) 录入、上传的防疫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牲畜耳标号;牲畜饲养地 (市、县 (区) 、乡 (镇) 、村、养殖场名以及畜主名) ;牲畜种类;疫苗类型、疫苗批号;免疫日龄、免疫数量;动物防疫机构名称;动物防疫员姓名或规模养猪场兽医人员姓名。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强制免疫疫病的信息要求100%传入中央数据库。 (4) 部分网络信号不佳的乡镇可通过PDA管理员对辖区内的移动智能识读器设立离线帐号。离线帐号的用户名和职责必须和追溯体系综合业务门户网站上注册的一致。

2.2.2 散养户和规模场信息录入

(1) 动物防疫员应定期对辖区内牲畜饲养户进行巡查, 做好耳标佩戴和日常防疫工作, 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 (2) 符合条件的规模饲养场可在当地动物防疫机构的指导下由场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牲畜耳标佩戴、生产及防疫信息录入和上传等工作。

2.2.3 跨区域调运牲畜的防疫信息录入

(1) 从外省市引进牲畜, 在牲畜到达饲养地10日内佩戴本市牲畜耳标, 并录入、上传耳标佩戴和日常防疫信息。 (2) 本市范围内调运的牲畜, 到达饲养地后不必重新戴标。在进行日常防疫时, 抽扫1头以上牲畜耳标号, 录入、上传新的畜主名和免疫数量等信息至中央数据库。

2.3 防疫卡的使用

2.3.1 散养动物卡的应用

(1) 动物防疫员在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散养牲畜耳标佩戴信息时可使用散养卡保存耳标信息。一张散养卡能保存1500个耳标号。在进行日常免疫时可直接从散养卡中查询、调用耳标号。 (2) 散养卡的存储形式为“畜主+耳标号”。在写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覆盖”或“追加”操作。如果选择“覆盖”, 在保存新增耳标号的同时将删除该畜主名下原有耳标号;如果选择“追加”, 将在原有耳标号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耳标号。 (3) 部分散养户牲畜为分圈饲养, 为区分不同圈号, 在写卡时, 可在畜主名前编号, 如“1张三、2张三”, 并在防疫档案上做好相关记录。

2.3.2 规模动物卡的应用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篇4

1 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情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指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 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 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 及时加以解决。整个系统包括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全程监控系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涉及的设备设施有:二维码标识、移动智能识读器 (数据采集器) 、微机及互联网、溯源SM卡、智能IC卡、票据打印机、机打动物产品检疫证明GPRS数据无线传输等。

2 开展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设施到位率低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涉及设备设施是高科技产品, 价格不菲, 要在防、监、销多个环节, 所有防疫、检疫、监督等多层次配齐, 所需数量多, 投资大, 从2007年, 我县在中心、荣将、石龙坝3个乡镇启动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 共配备移动智能识读器8台、票据打印机6台、溯源SIM卡8张、智能IC卡8张, 这些设备设施对全面建设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来说是配备严重不足。

2.2 防疫队伍不稳定, 设备利用率低

由于基层防疫员都是聘请的, 工作量大, 劳动补贴低, 人员变动大, 队伍不稳定。一方面可追溯体系设备由基层人员操作, 一旦持有人变动, 设备不易收回, 造成资源损失。故当时只发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另一方面动物疫病可追溯网络不能正常登陆, 数据传输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持有识读器的人认为增加了工作量, 又没有强制性要求进行数据传输, 即使领了识读器在实际工作中也未使用 (目前录入环节处于瘫痪状态) 。

2.3 实际操作难, 信息真伪难定

动物免疫耳标钳针易损坏, 且有些耳钳、标不对号, 耳标容易断, 影响免疫进度。目前我县8个乡镇60个村社区已全面开展二维码标识佩戴工作, 但除县级耳标申购、发放在管理系统中实施外, 乡镇村社区仅填写在防疫卡上, 无法上传信息, 即使能上传信息的真实性难验证。

2.4 动物免疫耳标易落

动物佩戴免疫耳标后容易在围栏上挂失, 且易撕破耳朵。同时掉标率也高, 据对全县的抽查, 掉标率在8%左右。

3 建议

3.1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设备可操作性

针对当前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中, 存在识读器操作不便、网络不能正常登陆、操作繁琐、可触摸液晶屏易磨损等问题, 作为深层次研发的重要突破口, 使疫病可追溯体系更贴近实用性, 信息传输更快, 适时操作性更强, 追溯效果更明显。

3.2 增加防疫员待遇,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基层防疫员是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网络信息来源的源头, 担负着很大的监管责任。我县的基层防疫员都是聘请的人员, 因此, 要妥善处理防疫员的后顾之忧问题, 解决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问题, 除积极争取增加待遇外, 要为防疫员购买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切实提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饲养者的积极性, 争取各界支持

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和强制性在规模养殖场实施力度, 转变思想意识, 争取赢得主动, 为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设备到位

当前, 溯源体系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加之地方财政较紧, 建设疫病可追溯体系需要大量购置所需设备, 这些投入希望由国家直接投入, 配齐设施设备, 力争做到动物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等环节信息的全面覆盖。

3.5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 篇5

一、现状

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省政府和农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正稳步推进, 无论在资金的投入、工作机制的建立上, 还是在追溯设备的配置、追踪溯源工作的开展上, 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建立了工作机制和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卫生安全, 按照农业部要求我省于2007年3月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对重点工作和实施进度做出了具体安排。同时, 各市州、县 (市、区) 也都制订了实施方案, 成立了领导小组, 明确了具体负责人和信息员。

为切实加强全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8年4月省局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实施办法》, 细化了动物标识的申请与审核 (批) 、养殖档案格式的统一与制作、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与传输、追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重点部位的控制与监管等内容。2009年8月和2011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 规范了整治内容。

(二) 经费投入基本得到保障

为加强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7~2011年, 我省财政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 300万元, 主要用于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的购置。同时, 部分县 (市、区) 也加大了投资力度。梨树县自筹资金30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93台, 双阳区争取财政资金4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15台, 双辽市、公主岭市、松原市宁江区也都自购了部分识读器和打印机。梨树、农安等县自购了牲畜耳标固定钳, 加大了猪、牛、羊耳标佩戴和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的工作力度。

(三) 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逐步到位

1、牲畜耳标:

2007~2011年, 全省共采购猪耳标5 054.4万套、牛耳标1 899万套、羊耳标2 250.3万套。其中2007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800万套、牛耳标410万套、羊耳标470万套;2008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89万套、牛耳标332万套、羊耳标293万套;2009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980万套、牛耳标355万套、羊耳标376万套;2010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120万套、牛耳标487万套、羊耳标475万套;2011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65.4万套、牛耳标354万套、羊耳标597.3万套;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县 (市、区) 。

2、追溯设备:

2007~2011年, 我省购置的追溯设备一是利用省财政厅下达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 购置了移动智能识读器694台、检疫证明打印机6台、耳标固定钳9 504把;二是利用国家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将建设经费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项目建设经费购置了识读器3 522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14台、溯源IC卡3 557张。向各市州、县 (市、区) 下发了识读器4 601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20台, 溯源IC卡3 246张, SIM卡3 754张。

3、计算机:

2007~2009年, 我省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动物卫生监督项目和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项目共采购计算机1 110台, 其中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购置计算机152台, 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购置计算机213台, 动物卫生监督项目购置计算机44台, 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购置计算机701台, 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畜牧业局和省、市、县三级疫控中心、监督所以及全省各乡镇兽医站 (每个乡镇1台) 。

(四) 追溯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基本完成了追溯设备的网络注册工作。截止目前, 全省共有移动智能识读器5 313台, 在门户网站上注册5 039台, 实际使用5 039台, 使用率、注册率均为94.84%。

二是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高。目前, 全省外销牲畜100%佩戴了耳标, 保证了我省牲畜外销的顺畅。同时, 区域内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升。

三是普遍开展了追溯体系培训工作。为做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各市州、县 (市、区) 加大了对各级、各类防疫员和检疫员的培训。截止目前, 全省各级开展培训达1 045次, 培训人数32 458人, 其中培训防疫员14 569名, 培训检疫员9 876名, 培训信息员8 013名。

(五) 牲畜耳标申领实现了网络化

按照农业部追溯办要求, 从2007年开始, 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批 (核) 、签收必须在中国动物标识追溯体系网站上进行。按照县级提出申请、市州审核、省级审批的原则和程序, 目前我省省、市、县三级都能按照规定在网上完成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 网上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率均达到了100%, 牲畜耳标的申领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

(六) 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

为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场 (户) 的防疫管理, 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省局统一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畜禽养殖场 (户) 防疫档案的通知》, 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内容, 要求各市州、县 (市、区) 加强辖区内养殖小区、饲养场 (户) 和种畜禽个体养殖户的登记、录入以及编码备案、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截止目前, 各市州已全部完成了防疫档案的换发工作, 规模场 (小区) 养殖档案建档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省完成备案养殖场 (小区) 8 052个, 其中有7 562个养殖场 (小区) 建立了养殖档案, 养殖档案建立率为93.91%。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经统计, 全省48个县 (市、区, 不含城区)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586个屠宰场、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足量配备识读器, 全省共需10 255台, 2007~2011年全省已购置5 313台, 尚缺少4 942台。由于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导致部分地区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

(二)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结构偏大, 对追溯设备操作使用不熟练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利用追溯设备采集、传输牲畜耳标信息的直接实施者。当前, 在我省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 20~40岁的有4 296人, 40~50岁的有3 795人, 50岁的有1 578人。40~50岁及50岁以上的村级防疫员所占比例为55.56%。在这些防疫员中, 由于岁数较大, 文化水平较低, 对追溯设备操作规程掌握不牢, 难以利用追溯设备完成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并通过网络传输至中央数据库。尽管各地加大了培训力度, 但仍然难以熟练掌握识读器的使用和操作。另外防疫员工资偏低, 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难以维持。

(三) 查验监管不到位, 溯源工作开展难

一是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耳标查验监管不到位。目前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的牲畜, 仍然以货主是否持有动物检疫证明或牲畜是否佩戴耳标, 作为能否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的主要依据, 而没有充分利用识读设备查验牲畜耳标是否载有免疫、输出地、到达地等基础信息, 一旦发生动物疫情无法及时追踪溯源。二是对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监管不到位。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没有配置追溯设备, 不能开展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传输等工作, 无法及时掌握牲畜补栏或调出的相关情况。另外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 (户) 对追溯体系认识程度不够, 配合不积极, 且缺乏有效制约手段, 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的全面建立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 耳标佩戴与免疫注射不同步, 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我省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主要由乡镇兽医站和各村 (屯) 防疫员统一组织集中免疫,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耳标佩戴和数据录入费时费力, 加上免疫人员数量不足, 有些地区部分防疫员为赶免疫进度, 只免疫不戴标或将耳标交给畜主保管, 而免疫和戴标信息仍照样上传中央数据库, 另外牲畜临出栏时加挂免疫耳标现象在我省普遍存在, 造成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五) 数据录入工作问题多, 严重影响溯源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识读器灵敏度不高, 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二是GPRS信号覆盖率偏低, 无信号或弱信号的情况比较多, 溯源信息无法及时上传;三是牲畜耳标松动脱落或长期暴晒, 造成后期耳标识读无法进行。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加大追溯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中央数据库的子数据库, 存储全省范围内畜禽标识及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 并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对查阅、统计分析牲畜免疫、养殖、调运、运输路线等相关情况具有指导性意义, 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全程追溯起着关键作用。二是足量配备追溯设备。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应用是追溯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实现追踪溯源的有效保证。而移动智能识读器是追溯体系建设的终端, 是采集、传输数据的有效工具。在满足防疫环节使用的同时, 也要满足检疫、监督等环节的使用, 已确保防疫、检疫、监督环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均衡开展。

(二)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培训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追溯设备操作不熟练、社会宣传不到位是我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因此, 加强各级各类防疫、检疫、监督及信息人员的培训, 加大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是我省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一是邀请农业部追溯办和识读器生产企业加强对各市州、县 (市、区) 师资培训, 分层分批加大基层操作人员尤其是加大40~50岁和50岁以上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 确保基层操作人员熟练进行耳标佩戴、操作移动智能识读器等追溯设备, 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多做宣传, 充分调动养殖者和有关企业的积极性, 争取社会支持, 赢得主动, 为推进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做好与中国移动吉林公司的协调沟通, 保障SIM卡及时足量发放和SIM卡信号在全省尤其是通化、白山、延边等山区的覆盖率, 确保采集的牲畜耳标信息有效传输。

(三) 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强执法监管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部相关规定, 各级牧业管理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切实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及时纠正和查处畜禽养殖、销售、收购、屠宰等环节违反标识使用和养殖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 确保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运行。一是进一步抓好防疫环节中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充分利用春秋防疫和补免时机, 认真做好牲畜耳标的佩戴、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禁止只免疫不佩戴耳标、只佩戴耳标不采集、录入和传输信息或牲畜临出栏时才佩戴耳标现象。二是在检疫监督环节中切实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对进入流通环节的牲畜, 无论跨省运输还是省内调动, 无论用途和去向如何, 都要利用追溯设备对牲畜耳标所载信息进行识读, 凡未识读到相关信息的, 一律不予放行并不得出具相关检疫合格证明, 以此推动防疫环节牲畜耳标信息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的开展。三是在饲养环节中扎实做好辖区内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的编码备案和养殖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准确掌握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的调出和补栏情况。

(四) 建立考评责任制,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关于HSE体系审核追溯的应用 篇6

1 审核追溯的流程和内容

1.1 审核追朔的流程

追溯一般有正向追溯和逆向追溯两种方式。建议采取自下而上逆向追溯的方式, 从问题发生的单位及岗位, 从最终环节查起, 按照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 由岗位、基层单位、二级单位到公司机关逐级向上层追溯。我们主要从逆向审核来探讨审核追溯的流程。

1.2 审核追溯的内容

追溯方式和追溯流程确定后, 设定规范的问题追溯内容十分关键。可以在职责、制度及规程要求、制度宣贯培训、监控防范、检查考核和整改措施六个方面, 逐一进行追溯, 直至追出确切的管理原因。

1.2.1 职责方面

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如有职责, 职责是如何规定的;目前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在职责分配和履行上还有什么意见。

1.2.2 制度、标准和其它方面要求

是否有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规章制度;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是否有相关管理要求;如果有要求, 是如何规定的;是否有漏洞;是否需要制定相关补充细则或说明等文件;如果没有制度, 是否需要制定制度。

1.2.3 制度宣贯培训和解读方面

是否有宣贯、解读制度的职责;是否组织对相关制度进行宣贯、解读;制度已宣贯、解读给哪个层面的人员, 是否覆盖到位;对所属单位相关人员了解掌握制度情况是否进行评估。

1.2.4 监控防范措施方面

是否进行了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否采取监控防范措施;是否按规定对措施进行检查。

1.2.5 检查考核方面

是否有检查考核的职责;采取什么方式开展检查考核;检查考核的周期是多长时间;是否按规定开展检查考核。

1.2.6 整改措施方面

是否制定整改计划;整改期限是多长时间;是否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措施是否具体有效;未整改前是否按规定制定应急措施。

2 审核追溯实施

问题追溯应是审核人员必备的能力。审核人员了解业务, 熟悉现场, 有系统管理的思想和敏锐的解决思维, 掌握了审核方法技巧, 就能够把问题追溯做好。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追溯, 对于表象或疑点问题, 审核人员怀疑背后有其他管理问题, 都应追溯查证, 要问几个为什么?追溯没有一定之规, 审核人员经验不同, 对现场熟悉程度不同, 对同一个问题追溯的思路和过程也不同。

3 审核追溯示例

实际审核追溯中, 审核人员采取先到现场观察, 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问题, 针对问题确定追溯内容,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 最后有的放矢地查阅制度、培训、检查和考核等资料, 印证现场发现问题和访谈情况等信息是否一致。通过“先现场观察、后访谈沟通、再查阅资料”, 提高审核效率和效果。

3.1 示例1

例如:对某单位厂房现场进行审核, 发现桥吊吊钩没有防脱挡板, 一旦吊钩脱出、吊装物件掉落极易伤人。

访谈员工:不清楚吊钩必须安装防脱挡板的规定。访谈班长: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访谈基层车间:没有关注作业班设备设施管理的细节问题, 没有认识到严细管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2 示例2

例如:现场观察发现在某油气分输站现场审核, 发现输气管线多处联接点静电跨接不规范的现象。

车间追溯:对静电跨接标准不太了解, 现场检查标准没有明确这方面检查内容。

上级管理部门追溯:基建部门对地面工程方案的审查、验收等未能关注此问题。安全环保部门对此类问题关注不够。HSE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过程中未能对此类问题给予关注。设计单位采标原则认为不需跨接。未按照有关安全标准进行监理提出要求。

4 结束语

审核追溯是HSE审核过程中应坚持的一种思想、思路和原则。在审核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审核时间和需要, 灵活地决定审核追溯的范围和程度。同时, 审核追溯也要成为审核人员的一种思维习惯和基础能力, 提高审核质量, 更好地为基层车间服务。

摘要:审核追溯是HSE审核的一种原则和思路, 按照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 由岗位、基层单位、二级单位到公司机关逐级向上行追溯问题根源。通过各个管理环节、各管理层面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诸多因素, 进行辨别和分析, 最终找准产生问题的根本影响因素。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析 篇7

乏力的农产品追溯体系

我国并非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而是数年前就开始有所应用,并拥有了一系列规范制度。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微弱。

2004年,我国开始开发应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和国家即将施行的食品法的精神,指派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于2004年6月承担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条码推进工程”中“EAN/UCC编码体系在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及示范工程”项目。

此后几年,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开始扩散。2007年7月,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海洋与渔业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厅等各厅局政府机构,成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国家标准草案起草工作组。2008年7月,农业部在北京举行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农业部农垦局与15个省级主管部门及23家企业签订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合同。同年7月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的食品追溯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成立。

2010年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在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基础上,逐步将产品延伸到其他畜肉、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食品上。商务部去年也在建设肉菜的产品追溯体系,已在上海、无锡、青岛、宁波等10个大中城市中试点。

众多的规范制度也在制定和出台中,如《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农产品追溯要求水产品》、《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蜂蜜》、《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猪肉可追溯体系基本要求》、《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设计指南》、《肉与肉制品的射频识别(RFID)追溯技术要求》等等。

然而这许多的规范制度和监控建设并没有挡住近来大规模曝光的有毒食品。

目前来看,在食品安全领域,追溯系统的推广动力主要以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政府项目和少量成规模的食品企业为主。比如农业部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和商务部的“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元集团北京金星鸭业中心的北京鸭鲜冻产品的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其中能够追溯的农产品份额微不足道。

可追溯的农产品本就量小,而在大多数农产品的追溯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追溯链条不完整。建立全链条的追溯系统,要涉及到种植养殖基地、原材料生产企业、产品生产企业、产品二次加工企业、物流运输企业、销售终端等多个环节,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家企业建立追溯系统比较容易,但是整个供应链都要建设则难度很大,一个环节出问题,将使整个链条断开。最近出现的双汇瘦肉精就是如此,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能够控制和追溯,但对于上游却无能为力。

缘何乏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何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用?据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以下障碍造成的。首先是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大部分产量由分散的农户提供,生产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标准化水平低;其次,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踪到责任法人,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第三,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滞后于现实发展;第四,食品与农产品安全的监管体制不够统一;第五,在没有政府强制要求下,企业缺乏追溯系统前期投入的动力。

从农产品供应链来具体分析,首先,上游的广大散小种植农户一直都无法有效组织起来,难以追溯到户,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企业,即使有实力也没有动力去追溯。某大型水果企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透露,以他们的经营规模和实力购买农药残留等相关检测设备并进行检测不成问题,但他们一直没有去做,原因在于首先自己种植的水果,其种植过程、用药份量都在掌握之中,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容易出现问题的水果来自于从农户那里收购来的。但是作为水果企业,收获期通常很短,只有一两个月。在收获期,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来不及,哪有功夫和精力挨个检测每个农户的产品。再者,政府确实没有这方面强制的要求,也没有相关部门的严格查验,企业也懒得为自己增加成本。

在中游,批发市场一直在尝试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不过收效甚微。

批发市场里眼观鼻闻口尝手摸的传统的质量判断方式已不足以判定农产品的真实质量,必须用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工具来鉴定。为此,商务部等部门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设立了一些专项资金,用于批发市场修建和购买保证食品安全的设施,比如冷库的修建、一些检测设施的购买、信息化建设等等。但这并没有真正改变问题。

原因在于,批发市场目前还是盈利企业,以经营牟利为目的,本身就不会主动承担监督食品安全的责任,管理部门要求批发市场检测鉴定农产品的质量,这并不现实。再者,目前的农产品检测,检测一个指标,普通蔬菜需要几十块钱,水产品上千块钱,这仅仅是一个样本的检测,一个批发市场里有众多品种,一个品种又有众多样本,要真正全部检测到位,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批发市场不会愿意承受。北京农通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济师、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秘书长王兢认为,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才可能克服,而非简单地投入一些资金和提出要求就可以改变的。

北京市新发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保障质量安全上做了众多工作。据了解,新发地购进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培训了专门人员,常年对进场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加以监控;同时,加大同全国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联系和合作,积极组织和安排这些基地的农产品优先进场进京销售。在鲜肉副食的食品安全上,新发地市场于2001年6月联合丰台、大兴、朝阳等9家市级定点屠宰场,成立了以市场方、定点屠宰场、政府监管方为主的北京市首家跨区、县猪肉产销联合体。2006年,新发地市场在新建的肉类交易大厅里实施条码管理方式,2008年下半年,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试点推广使用了畜禽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码,消费者在购买畜禽产品时,经营者能随机提供该产品的食品安全追溯码,消费者则能根据追溯码上网查询所购产品的养殖、屠宰、运输等相关信息。但即使这样,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还是表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不是市场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市场对进场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和实施准入机制,主要是为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起到引导作用。

在下游,传统的农贸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批发市场一样,并且由于几乎全是小个体户经营,检测监管的难题更大。在另一重要终端——超市,该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农超对接的实施。沃尔玛(中国)采购部鲜食高级总监黄志平表示,农超对接最关键最重要的好处还在于,农超对接和以往的采购模式有很大的转变,通过此项目超市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监控农产品的质量,从入口食物的角度出发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农超对接中,每一批农产品从哪个采购基地而来,在哪里入库,什么时候到门店,整个过程可监控。而通过一些代理商或者批发市场进行采购的生鲜食品则无法找到生产源头,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监控。

追溯技术集合

照目前的现实条件来看,对于全社会而言,要建立其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是一项很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体制上的问题得依靠政府出力,技术上的问题广大企业可帮忙。

各种追溯系统主要由自动识别类产品、软件以及集成企业提供,推广较多的有食品加工溯源及生产线管理系统、种禽育种饲养管理系统、牲畜养殖管理系统,以及蔬菜生产销售溯源系统、区域特色农产品追溯系统、有机蔬菜种植管理系统等等。

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为牲畜养殖与肉制品追溯管理系统。肉类的追溯技术主要依照“饲养——屠宰——加工——消费者”的链条。在养殖场通过耳标为每一头牲畜建立牲畜养殖档案,在屠宰厂通过称重平台和为生肉佩戴钩型标签记录整个屠宰过程,在加工分割过程中,通过标签打印机打印条码标识分割肉制品,建立相关的信息追踪系统,最后在无线网络可通过移动标签或者序列号对肉产品进行查询。

应用到的具体技术主要有包装物的标识技术、物流过程跟踪技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

如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等自动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采集和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技术。在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配送追溯系统中,每单元农产品被贴上具有唯一ID号的RFID标签,在配送过程中,用户通过RFID阅读器读取标签内容,并将产生的配送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配送记录数据库,实现配送过程追溯。还可以将产品的温度变化记录在RFID标签上,以此来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管理,可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和农产品追踪、质量监管。

GPS、GIS技术主要用于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跟踪与三维导航、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自定位、跟踪调度等,可解决物流配送路线优化、实时监控等问题。

根据欧美等国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过程来看,条码标签技术和系统是追溯的基础技术。

条码和RFID等识别技术是食品可追溯性的首要保障环节,它不仅易于实施,同时有助于农产品种植商改变和更新对农产品信息的记录内容和方法。条码标签在整个农产品种植商运营和运输流程中的使用,使管理者能够更轻松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其进行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引发的疾病,这种可追溯性能够让种植商快速查看记录并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是否来自自己的农地,可以及时通知合作伙伴并发出警告。另外,该技术也能够帮助对保鲜期要求严格的食品实现更好的库存控制、更快的处理和周转。

上一篇:全员绩效预算下一篇:隐隶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