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技术及体系(精选12篇)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1
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农业产区都远离都市,通讯条件落后,因此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就成为广大农民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今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物联网的发展,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一个农产品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括地讲“物联网就是把不同的物连接在一起的网络”、也就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rfid)、特定的传感器,二维码等与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物体的追踪和信息的查询等。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物件都可以通信。显然,它是作为“感知、传输和应用”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全新可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术。
2 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MIT Auto-ID Center在1999年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也就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设备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对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和处理。2004年日本希望在2010年建设成一个物体在“Anytime,Anyone,Anything,Any where”都能上网的环境。同时,韩国制定了本国的u-Korea战略,该战略对物联网在本国产业中的应用提出了指导性的规定。
目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指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在物流、交通、家庭、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和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
3 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安全中的应用
当今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甚至是供应商有的也不知道食品的真正来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中断,消费者没有办法追溯食品的源头,从而导致了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上鱼龙混珠的现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中后,这种现状会逐渐改变。
在2010年,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特别是在食品和药品的可追溯系统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食品和药品物流、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我国于2010年9月26日,由商务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在上海、大连、重庆、青岛、南京、宁波、城都、无锡、昆明等10个城市以物联网为基础进行肉类和蔬菜的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欧盟、美国等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应该可以追溯,否则就不能上市销售。发达国家建立的这种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可以溯源,而且也具有贸易壁垒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证饮食健康,同时也可以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问题设置的贸易壁垒,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是在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为其加上一个RFID标签,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使每样农产品具有特定的身份,从而使其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了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消费者也可以根据RFID标签查询到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具体信息。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对质量实行控制,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都能进行跟踪和追溯。如果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溯到食品的源头,找出有关的责任人并对其进行处罚,可以及时召回不合格的产品,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这一应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也增强了企业对食品的安全意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物联网在追溯农产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旨在提高农产品的可追溯性,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大庆,聂颖,王玲,李翠霞.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物联网应用平台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10(12).
[3]魏笑笑.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24).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2
有机蔬菜质量控制及可追溯体系研究综述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目前大力倡导绿色农产品的前提下,有机农产品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其日渐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正是保证有机农产品能够在当前的食晶质量安全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本文将从宏观层面、框架搭建以及实施角度对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蔬菜的质量控制管理研究中的相关文献做以初步的综述分析,重点介绍有机蔬菜的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有机农产品(蔬菜)的质量控制管理作一基本评估.
作 者:董雪 DONG Xue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刊 名:吉林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5(3)分类号:S63关键词:有机蔬菜 质量控制 可追溯系统
追溯体系建设如何取“洋经” 篇3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市场主管合伙人谢小舟介绍,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能够理清生产环节各相关主体的职责,明确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追踪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正确定位问题责任方,从而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但就我国现状而言,想建立一个严密的食品可追溯体系还需要破解很多难题。在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欧洲:配套缜密系统完善
在欧洲,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疫情肆虐,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都制定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该系统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员国强制执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动物产品的源头追踪、饲料及饲养操作等信息都必须对消费者公开。除食品来源,送达日期、供应商、客户订单等信息也都必须填报并归入欧盟数据库。
基于这一整套缜密的追溯系统,食品安全问题一经侦查,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欧盟也能迅速召回问题食品。
以牛肉为例,欧盟畜体身份和登记系统规定所有的欧盟产牛肉产品都应包括:该牛的出生国别、出生日期,育肥国别、与之相关的其他畜体(如该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日期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以及分割厂的批准号,是否在欧盟成员国生产等重要信息。
这头牛从出生、喂肥、迁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进入欧盟的数据库,该牛所在的农场注册信息同样需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户都按规定执行,自家牲畜出生起就给打上耳标,标示出生地及日期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条形码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欧盟2005年还额外拨款120亿欧元(1欧元约合6.87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项目,尤其重视矿泉水、肉类、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欧盟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新闻发言人艾丽丝说。
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60公里有一家养有135头奶牛的有机农场。据农户丹尼介绍,欧盟的监管越发严格,但操作程序却在简化。“会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我们坚持每天都严格自检。如果哪头牛生病,会马上隔离并提交资料到数据库,十分方便。如果我们不主动报告,一旦抽查结果不合格,或者将来源自我们农场的产品出现问题再追溯回我们农场,处罚会非常严厉。”
欧盟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条例及人性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著称,但当年马肉风波中不法之徒屡屡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现有体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欧盟28个成员国各国的检测体系及执法力度存有差异,食品加工链一旦牵涉多国,就容易被无良商家从中捕捉可乘之机。此外,另一个疏漏在于,“马案”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没检测过牛肉是否含有马肉DNA。欧盟成员国的监测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美国: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快
在美国,媒体向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及时,大型连锁超市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损失最为惨重,毕竟食品生产厂家可以换个品牌东山再起,但超市可没那么容易重新建立信任。
2012年来自印第安纳州某农场的哈密瓜查出有沙门杆菌污染,结果哈密瓜到处滞销,长达好几个星期。大型超市会积极主动去确认食品来源,以确保食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餐馆热衷标明食品来源,以此作为卖点,特别是高级餐厅,喜欢标榜与本地有机农场合作,以示支持本地农业,而且新鲜无公害。
据统计,美国有15%的食品来自国外:水果主要来自南美洲地区,大米来自南亚地区,茶叶来自东亚地区……其中,高达80%的海鲜都是进口产品。
这样广泛的跨国界食品交易,使追溯食品成为极其复杂的问题,高度依赖于科技。美国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规则制作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和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用于追溯食品来源以及确定它们处于物流系统的哪一个环节。
不过根据美国健康和人力署的研究标明,只有大概12.5%的食品中所有的成分都能追溯到起源,这还远远不够。有专家建议,为了给厂家更大的压力,应该普及智能手机,如果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食品的详细信息,相信食品厂家更愿意仔细记录食品来源。“9·11”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国政府加强了食品追溯工作。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恐怖主义法令”,要求美国所有的食品厂家在2006年12月前,必须能够通过批次号、代码或者任何其他信息记录办法来追溯所有原料来源和去向(至少到上一级和下一级),这个规定涵盖了美国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食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会随机要求厂家提供这些信息,如果他们在24小时内无法回应,则面临罚款。2011年,“食品现代化和安全法案”又给予了FDA更大的权利,可以强制企业回收有问题的食品,并且要求FDA建立一套食品追溯的中心系统。
为此,FDA委托一家非政府组织——美国食品基数协会(IFT)进行了试点研究。IFT进行了两项食品追溯测试,一类是蔬菜(试点为西红柿),另外一类是原料追溯(试点是存在于包装食品内的鸡肉、花生酱和碎红辣椒粉)。这些食品都曾在2005年到2010年间发生过污染事故,因此有研究价值。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4
1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认识和目的没有形成共识
由于需求不同, 消费者、行政监管部门和实施追溯主体 (企业或生产者) 对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认识和目的也存在差别[5,6]。消费者希望追溯体系能够尽可能精确, 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 破解现在信息不对称的窘境;行政监管部门希望通过追溯体系能够做到对生产销售主体实施有效监管及在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追溯到相关的责任人;但是对于实施追溯的主体来说, 建立实施完善科学准确的追溯体系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经营主体规模小而散, 客观上造成实施完全意义上的追溯较为困难。从主观上来说, 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文化水平有限, 而企业或合作社运营的出发点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愿意在农产品追溯体系上有所投入。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追溯概念的理解不同, 也会对实施产品产生影响。
1.2 缺少统一的追溯平台, 信息难以共享
近年来, 随着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升级, 各地区、各部门逐渐开展了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都是基于本地区、本部门的需求而独立探索建设, 不同系统独立运行, 信息封闭, 难成合力, 现有不同追溯体系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都未实现信息共享[7,8,9], 实践过程中经常都是多个部门、多系统、多渠道操作, 最终导致出现不同的追溯体系, 使得信息无法共享, 消费者无法查询到所有的生产信息。
1.3 部门联动阻力大
当前, 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实行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10]。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 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及卫生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 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该模式下, 一方面由于责任不明等原因容易出现监管重复或监管真空的状态, 另一方面各部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缺乏建设整个追溯体系的动机。这就使得各个部门联动合作阻力很大。另外, 由于目前在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种植上, 农业部门有自己标准, 加工上质量监管部门有独立的标准, 销售流通上, 工商管理部门又有另一套管理办法, 标准和方法的不同, 造成部门间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对接难度加大, 增加了推行全程可追溯体系的阻力。
1.4 建设运行成本高
农产品追溯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从已参加的试点实际情况看, “农田”追溯环节要将很多的生产信息录入, 此外, 运行追溯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信息资料的采集、归档等, 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 行业的收入较低。“物力资本”主要是相应硬件设备的购置, 如信息采集专用设备、信息传递硬件及软件, 标签打印设备等, 成本相对偏高, 单靠自身力量基本没有能力和资金投入开发系统。另外, 政府在体系建设主导中, 也会付出高额的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信息的真实性。综合起来, 都导致了追溯体系建设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2 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2.1 追溯体系建设需政府主导
从欧盟等发达国家建立追溯体系的成功经验来看, 政府在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借鉴他国经验, 政府在追溯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制订统一技术标准及财政投入方面要凸显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律轨道, 如欧盟的《 食品安全白皮书 》、 美国的 《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 日本的 《牛肉追溯条例》《稻米追溯条例》等都有关于追溯方面的规定, 有了法律层面的推动能够很好地开展追溯管理工作[2,3,4]。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法制进程, 将农产品质量追溯问题纳入法律管理的框架,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追溯实施执行力度;建立追溯体系激励制度, 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设立农产品追溯标识补贴, 加强优质产品推介展示, 激励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追溯管理[11]。
2.2 统一技术标准
当前追溯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各地区、各部门都建立多个追溯体系, 但是存在独立研发, 标准各异, 各体系间缺少有效衔接不利于信息公开。政府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准, 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 进一步完善规范“标签”管理工具作为市场准入工具。
2.3 建立统一的查询平台
信息查询平台的建立, 有利于引入社会监督, 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建立追溯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 再到包装销售, 每个环节都是追溯体系的一部分, 这涉及多个过程, 多个责任主体, 光靠某一个部门来建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由信息平台涉及到的部门, 如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卫生部门协同合作, 共同组成研发小组共同设计制作统一的信息体系, 实现全过程覆盖, 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查询平台, 让信息查询切实发挥作用[12]。
2.4 创新机制, 降低体系研发运行成本
追溯体系的建设维护涉及硬件软件及大量人力投入, 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在实施追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整体规划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投入, 按照获得的利益比例, 由不同的生产、加工、销售阶段承担付出的成本。如在建设开始阶段, 由政府作为扶持投入的主体, 各个责任主体投入少或不投入, 建设中期, 等到各项基本设施设备到位, 各环境运行顺畅后慢慢减少政府的投入, 按照获利比例增加责任主体的投入。待追溯体系运行稳定在良性阶段, 可以将政府部门的投入固定在一定的比例, 其他的投入成本由各个责任主体承担。
参考文献
[1]白晶.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 2013 (7) :59-63.
[2]林学贵.日本的食品可追溯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12 (2) :39-42.
[3]赵荣, 乔娟, 陈绍志.美国、欧盟、日本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2 (3) :1-4.
[4]周绪宝, 王文雅, 欧阳喜辉.韩国农产品追溯的现状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 2008 (4) :49-50.
[5]王波, 王顺喜, 李军国, 等.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10) :108-144.
[6]孙浩, 蔡慧农, 王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J].食品工业, 2013, 34 (8) :199-203.
[7]陈红华.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8]陈芳, 姜启军.企业构建食品追溯体系的成本收益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2) :39-40.
[9]金海水, 刘俊华.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9 (25) :66-70.
[10]陈冬冬, 张峭, 王川.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国际竞争力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 :260-265.
[11]何晓艳.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5
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 填报时间: 2008-03-20 责任单位: 郫县农发局 文
号:郫农发〔2007〕59号 签发单位: 农发局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根据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及农业部《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溯源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部及省上的要求,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指导思想,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工作原则
按照农业部和省上的部署,全县统一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行辖区管理,在我县的安靖、郫筒、德源、友爱、三道堰、古城6个镇,81个村进行溯源试点,以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三、组织机构
郫县农村发展局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发局畜牧中心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发局局长骆开富任组长、农发局副局长熊开成任副组长,畜牧中心主任仲北平、副主任李红艳,动防站站长张建宇、副站长丁兴建为成员。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由动防站站长张建宇任组长,动防站副站长丁兴建任副组长,其他人员由德源片站站长袁锋、团结片站站长肖远红、古城片站站长任东华、安德片站站长郭侨和局上财务科副科长张琼华,动防站龚福林、杨腾军、季洋帆和各试点镇站长组成。
四、职责分工
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建设规划、财政项目;统一安排、部署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文件的起草,督促检查,培训及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一)县级: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页录入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好二维码耳标的订购、收发,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收、验收溯源设备,并做好我县溯源设备的发放、使用、保管、督导及维护等管理工作。落实试点区域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数据的传报。检查指导试点乡镇实施,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并上报。
(二)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发放,做好溯源设备使用者的登记,将使用者名单上报到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应做到熟练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登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在使用过程中,溯源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返修或更换,应逐级上报相关情况。
五、进度安排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办[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四川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分为:筹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1、二维码耳标的佩带。试点乡镇确保2007年5月20日前,新补栏猪二维码耳标佩带率达到100%。
2、设备的订购和发放。按照农业部招标结果,我县按文件及要求向设备供应商汇款。按照农业部《关于重庆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6]34号)的要求,我县识读设备50台,打印机等设备4月份到位,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3、基础培训
(1)、4月份,每个试点镇选一名人员参加省上举办的溯源设备使用培训。
(2)、5月份进行全县溯源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4、耳标的订购和供应。
2007年在网上订购二维码耳标,全县均开始使用。
(二)实施阶段
1、佩带耳标。2007年3月全县补栏的生猪或未佩带免疫耳标的生猪开始一律佩带二维码耳标,2007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应挂标生猪的挂标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未佩带二维码耳标的牲畜,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2、设备使用。2007年4月起,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使用人员按防疫、检疫、督察三大环节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录入和传送数据。试点区域的防疫数据和二维码耳标数字信息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开具检疫证明并传报至中央数据库;屠宰检疫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检查产地信息、注销二维码耳标号码、开具产品检疫证明,并传报到中央数据库。
(三)总结阶段
按农业部溯源试点的时间要求,汇总、分析二维码耳标、防疫数据和检疫证明的数据应用以及检疫监管等情况。
六、工作方式
(一)做好培训,确保熟练操作
2007年5—6月,全县组织一次培训。培训要做到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相关人员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做好数据的录入,确保上传率和准确性
按照农业部规范,防疫、检疫、监督三个环节的数据录入,做到及时,全面和准确。
试点乡镇防疫人员通过溯源设备做好耳标佩带和防疫登记工作信息的录入并上传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试点乡镇使用识读器出具检疫证明,开展活畜检疫和标识注销信息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非试点乡镇以及缺少智能移动识别器的地方,按照2007年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带和管理,详实填写免疫档案。屠宰检疫时注销免疫耳标。非试点乡镇检疫人员不得阻拦使用二维码耳标的牲畜。
(三)做好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效能
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签收、验收、培训、发放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1、确定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3月底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动物防疫溯源信息系统门户网页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
2、溯源设备、SIM卡和IC卡发放。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溯源设备,按照省市要求,及时领取,及时发放给使用人员。
动防站、各片站、镇兽医站应做好发放登记。动防站、各片站及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SIM卡、IC卡等溯源设备的发放和登记。使用人员应在发放登记表中签字,(四)做好耳标佩带和注销,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准确
1、牲畜耳标佩带。动物防疫人员在牲畜出生后两月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牲畜耳标;从国外引进牲畜,在牲畜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牲畜耳标。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需要再次加施牲畜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经动物防疫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人员核实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按规定利用识读器记录新的耳标编码和同群畜防疫信息。
2、牲畜标识注销。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疫、防疫人员及规模场的兽医人员实施牲畜耳标注销工作。操作规范按农业部相关规定执行。回收或废弃的牲畜耳标统一交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销毁,并做好记录。
(五)做好规模场的试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试点规模场应配备经当地县级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并报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同意的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的耳标佩带和固定信息录入和上传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七、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这项崭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一)组织保障
建立和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是加强兽医行政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务必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各项试点工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把手是溯源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进度督察制、质量考核制、档案管理制度、溯源设备使用保管,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制度,抓好落实和督察。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划以及技术问题等,由实施小组提请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全体会议由组长主持,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主持,实施小组组长,实施小组副组长列席会议。议题由实施小组组长提出,组长不在时由实施小组副组长提出。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实施小组至少每个月向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小组组长可随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及时发现、报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应及时通报。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实施小组组织,根据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工作进展缓慢的,及时调查处理,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关于2004年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农计函[2004]5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5]1866号)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等文件和配套的技术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经费保障
1、设备经费保障。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改投资[2005]1866号”文件投资的126个县,每县投资22万,其中中央投资19万、县级配套3万。资金用于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IC卡等设备购置。试点用移动智能识读器等所有溯源设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招标、采购。
2、牲畜耳标经费保障。省财政将我省牲畜耳标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2007年已预算经费3000万元,耳标免费领取,确保全县牲畜耳标的佩带率达到100%。
3、运行经费保障。试点阶段,数据传输费用由农业部提供经费保障。
4、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投入相应的工作经费,如培训、督察、评比、表彰等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队伍保障
参与试点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经培训的具体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县、乡镇参加试点的人员必须是经批准掌管使用设备的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和经批准的其他人员。操作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过培训,能熟练使用设备,规范录入数据。
(六)技术保障
农业部制定的溯源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为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要认真学习领会,搞好试点区域防疫人员培训。使用人员应掌握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在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录入和传送、智能移动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设备基本操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七)宣传协调
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经检验合格、使用新型防疫标识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正常流通。二00七年四月十五日主题词:动物标识
追溯体系
实施方案
报:省、市动防总站
抄: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
发:局机关相关科室、各畜牧片站、试点镇站
郫县农村发展局办公室
白酒业将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篇6
编辑点评:当前,公众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无疑,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成为摆在食品生产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白酒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是总局落实《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安全追溯制度要求的第一个指导意见。
近年来,白酒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猖獗,高端白酒更是假冒者长期追逐的对象。虽然相关部门及白酒生产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打击,但假酒仍然泛滥,使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并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为此,我国政府不断颁布各项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酒类假冒伪劣形势。2011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酒类行业的质量追溯系统,并在五粮液、茅台等几家有代表性的白酒生产企业进行试点,推进从原料采购、生产、仓储、运输、批发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同时,我国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白酒生产企业为响应监管部门对白酒质量追溯的政策要求和提升产品品牌形象,也开始尝试构建白酒质量追溯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白酒质量追溯。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7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具体要求, 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 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 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 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共和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于2008年开始, 为全面了解本地区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进一步推进本县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确保2014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共和县畜牧兽医站于2013年10月16日至11月28日, 采取查资料、现场核查、走访牧户等方式, 从组织管理、制度及档案建设, 工作方案 (计划) 、畜禽标识发放与登记、标识佩戴及信息上传, 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 对各乡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1 组织管理
共和县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前期准备, 2009年正式实施, 成立了由县主管县长负责, 农牧主管部门、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以及业务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 下设行政管理组和建设实施组, 并与动物疫病防控“双轨”目标责任制相衔接, 形成了组织严密的领导机制, 确保了工作顺利实施。
2 工作进展
(1) 2008年组织制定了“共和县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结合春秋两季牲畜免疫注射开展同时对全县耳标需求量进行统计上报;同年开始全面规范牲畜养殖档案, 要求档案齐全规范且专人负责管理, 人员档案的建立, 识读器注册分配发放, 耳标、识读器、散养户卡、流通卡、规模养殖户卡的使用培训工作, 各乡镇兽医站建立了档案, 目前各乡镇养殖档案建立工作已全部完成。 (2) 2009年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根据共和县牲畜数量, 申请动物标识177.3716万套, 其中牛耳标168818套、羊耳标1588936套、猪15962套, 同时做好了耳标的签收发放工作。3月4~5日在倒淌河镇哈乙亥村进行试点, 召集全县76名兽医技术人员分成6组现场进行识读器的操作, 耳标扫描信息上传, 耳标佩戴, 同时专人在溯源系统中进行查看统计并及时反馈, 为春防全面开展耳标佩戴工作做好准备。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二维码耳标佩戴工作, 年底全县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了80%以上, 部分乡镇达到了100%。信息上传率达95%以上。2010年申请二维码耳标337800套, 其中牛耳标44000套、羊耳标287000套、猪6800套, 主要满足当年仔畜耳标需求。目前已佩戴10万套, 占到应佩戴的近四分之一, 秋季在春季的基础上对新生仔畜进行佩戴;2011年订购40万套, 其中牛耳标5万套、羊耳标34万套、猪1万套, 目前已佩戴12万套, 占到应佩戴的近三分之一, 秋季佩戴任务相当艰巨。每年对各乡镇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督查6次以上, 重点检查养殖档案建立及管理情况, 耳标佩戴及数据录入上传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归纳, 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反馈, 就地能解决的均给予及时解决。各乡镇兽医站均建立了档案室, 安排专人负责养殖档案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了电子档案, 对当年补兰牲畜做到了及时建档。
3 仪器设备到位及使用情况
目前全县各乡镇兽医站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识读器、便携式票据打印机等设备, 除便携式票据打印机尚未使用外, 其余仪器设备使用正常。截止目前全县共配备识读器64台, 购入IC卡1327张。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8
1 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情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指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 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 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 及时加以解决。整个系统包括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全程监控系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涉及的设备设施有:二维码标识、移动智能识读器 (数据采集器) 、微机及互联网、溯源SM卡、智能IC卡、票据打印机、机打动物产品检疫证明GPRS数据无线传输等。
2 开展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设施到位率低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涉及设备设施是高科技产品, 价格不菲, 要在防、监、销多个环节, 所有防疫、检疫、监督等多层次配齐, 所需数量多, 投资大, 从2007年, 我县在中心、荣将、石龙坝3个乡镇启动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 共配备移动智能识读器8台、票据打印机6台、溯源SIM卡8张、智能IC卡8张, 这些设备设施对全面建设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来说是配备严重不足。
2.2 防疫队伍不稳定, 设备利用率低
由于基层防疫员都是聘请的, 工作量大, 劳动补贴低, 人员变动大, 队伍不稳定。一方面可追溯体系设备由基层人员操作, 一旦持有人变动, 设备不易收回, 造成资源损失。故当时只发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另一方面动物疫病可追溯网络不能正常登陆, 数据传输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持有识读器的人认为增加了工作量, 又没有强制性要求进行数据传输, 即使领了识读器在实际工作中也未使用 (目前录入环节处于瘫痪状态) 。
2.3 实际操作难, 信息真伪难定
动物免疫耳标钳针易损坏, 且有些耳钳、标不对号, 耳标容易断, 影响免疫进度。目前我县8个乡镇60个村社区已全面开展二维码标识佩戴工作, 但除县级耳标申购、发放在管理系统中实施外, 乡镇村社区仅填写在防疫卡上, 无法上传信息, 即使能上传信息的真实性难验证。
2.4 动物免疫耳标易落
动物佩戴免疫耳标后容易在围栏上挂失, 且易撕破耳朵。同时掉标率也高, 据对全县的抽查, 掉标率在8%左右。
3 建议
3.1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设备可操作性
针对当前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中, 存在识读器操作不便、网络不能正常登陆、操作繁琐、可触摸液晶屏易磨损等问题, 作为深层次研发的重要突破口, 使疫病可追溯体系更贴近实用性, 信息传输更快, 适时操作性更强, 追溯效果更明显。
3.2 增加防疫员待遇,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基层防疫员是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网络信息来源的源头, 担负着很大的监管责任。我县的基层防疫员都是聘请的人员, 因此, 要妥善处理防疫员的后顾之忧问题, 解决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问题, 除积极争取增加待遇外, 要为防疫员购买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切实提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饲养者的积极性, 争取各界支持
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和强制性在规模养殖场实施力度, 转变思想意识, 争取赢得主动, 为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设备到位
当前, 溯源体系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加之地方财政较紧, 建设疫病可追溯体系需要大量购置所需设备, 这些投入希望由国家直接投入, 配齐设施设备, 力争做到动物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等环节信息的全面覆盖。
3.5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9
1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1.1 精心组织,层层推进
该项工作起步于2009年9月,当时在国家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 我市就为安阳、塘下、莘塍、飞云和仙降等5个镇配备了牲畜标识智能识读器, 并在这些镇进行试点。2010年, 我们对全市追溯设备开展了全面清查和更新维护, 并在防疫环节正式实施, 成功上传各类防疫环节信息332条。防疫环节有序推开以后, 我们将分阶段在产地检疫环节和屠宰检疫环节开展追溯体系建设, 做到对畜禽实行从养殖到检疫、屠宰各环节的全程网络监管, 继而初步建立起各环节运转有序的信息追溯体系, 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1.2 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瑞安市畜牧兽医局积极做好牲畜二维码标识的发放及佩戴工作,加强了对标识的网上申领、发放及使用者领取的监督管理,2010年以来, 已发放生猪二维码标识10.09万套、牛二维码标识0.80万套和羊二维码标识0.27万套。在全面实施牲畜二维码标识的申领、发放管理与佩戴工作的基础上,由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员及规模畜禽场兽医人员,全面开展饲养信息、防疫档案、检疫证明和监督数据等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市畜牧兽医局及时组织基层防疫人员参加形式多样的智能识读器操作培训,并不定期到有关乡镇开展各种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确保追溯设备注册使用率达到100%。目前,全市共注册使用识读器35台,配备IC卡60张, 已全部启用。
1.3 强化监督,确保进度
强化畜禽从养殖到检疫、屠宰各环节的全程监管,加强工作进度督查,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在实施产地检疫和宰前检疫时, 检疫人员严格查验牲畜耳标, 没有佩戴耳标的, 不予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加强追溯设备管理, 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提高使用效率。同时, 市畜牧兽医局组织人员, 不定期到相关乡镇, 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督促、检查, 并每月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防疫队伍不能完全适应
目前,基层防疫体系不够健全,技术力量明显不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可追溯体系建设中,乡、村防疫人员承担着免疫戴标和防疫基础数据的采集等重要工作,但这些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先进动物防疫技术和观念的能力有限。另外,农村畜禽养殖户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一些地区农民和养殖户的法制意识和防疫意识淡薄,拒绝给牲畜强制免疫和戴标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2 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建设需要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高科技含量的项目,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我市为例, 通过2009年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项目和动物检疫及监督设施项目建设, 5个镇和市畜牧兽医局购置了35台牲畜标识智能识读器, 投入资金10万元。但还有32个乡镇没有购置相关设施, 需要配套的计算机、打印机也没有到位。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识读器等设备不足, 目前, 只能在防疫环节和个别乡镇及有条件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可追溯体系建设, 检疫和屠宰等环节尚不能大面积推广。
2.3 设施设备自身存在一些缺陷
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使用的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二维码耳的有限距离是15~25 cm,并且需要形成一定的照射角度。这就使得动物防疫人员扫描时,必须靠近动物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保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通过无线网络(移动GPRS业务)传输数据,受天气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无法登陆和不能上传信息的情况,特别在恶劣天气情况下或者无网络信号的地区。此外,还存在二维码耳标容易脱落,沾上脏东西后难以扫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推广进度。
3 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可追溯体系有效运转
要推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基层防疫人员的办公条件和设施设备,配齐配强识读器、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仪器设备,扩大可追溯体系的覆盖范围。其次要完善动物防疫的财政保障机制,足额落实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经费。改善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让他们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3.2 加大宣传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素质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具体从事免疫戴标和防疫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检疫开票等工作,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着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败。针对基层防疫人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好、适应可追溯体系建设需要的动物防疫队伍。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做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强制免疫制度等可追溯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的宣传,提高广大养殖户和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3 加大督促检查,促进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10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提出:建立追溯体系, 以生猪等“菜篮子”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 力争5 a内大部分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可追溯的目标。因此,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势在必行。
笔者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 提出未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对策。
1 农产品可追溯性的内涵
“可追溯性”的定义是引自于质量保证的ISO 804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和术语》:通过记载的识别, 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2]。
对于农产品而言, Wilson等[3]指出, 食品可追溯性是指描述农产品生产历史, 以及从种植者到消费者餐桌整个过程的信息。
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2.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毒奶粉”“毒生姜”“毒韭菜”等事件的出现, 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这些问题的出现, 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 亟需建立可行性的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可以实现对农产品从种植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能够及时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达到加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的目的。
2.2 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白蕴芳[4]等认为,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得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这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和挑战之一。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 也可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以及有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政府层面上, 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标准
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发展较晚, 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标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 这些制度和标准的建立, 为可追溯系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3.1.2 行业层面上, 逐步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组织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严志雁[5]等以靖安白茶为例, 设计出了以行业协会为组织, 以农产品管理系统为数据采集端, 数据中心为管理端, 利用多种溯源终端进行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3.1.3 企业层面上, 企业建立的质量可追溯体系长期效益未充分体现
周炜[6]等对首农集团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进行了总结。元成斌[7]等对四川省6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 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质量追溯体系;企业真正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时较短, 实施质量追溯体系带来的长期效益尚未体现出来。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对农产品的全程监控关注度不够
当前, 我国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往往是以事后的处罚来代替前期全程的监管, 并没有充分关注农产品的全程监控。
3.2.2 农产品供应链协调起来难度较大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不同环节中, 质量安全问题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监管, 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 设计和开发不同的可追溯系统, 统一协调起来难度非常大。这种分段管理的模式, 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产品的全过程供应链可追溯。
3.2.3 资金面临较大缺口
建立可追溯系统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配备相关的软、硬件, 并且需要培训专门的管理人员, 所以前期投入成本较高。而可追溯系统使用过程中, 还需要投入较大的管理和组织成本。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主体是以农户为主, 所以, 较高的成本投入使得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4 对策
4.1 加强政府的政策设计
我国应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优点, 加强政府的政策设计, 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可追溯体系。
4.2 加强管理模式研究, 协调管理机制
由政府农产品监管部门统一管理,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对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进行整合及修订, 形成完整统一的可追溯体系, 做到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机制协调。
4.3 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产品相关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 对加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企业和农户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财政补贴, 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农户参与进来。
5 结语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所以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势在必行。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 在全社会的关注下,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努力下, 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必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J].江西农业, 2015 (7) :1.
[2]杨明, 吴晓萍, 洪鹏志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 2009, 25 (1) :146-150.
[3]Wilson T P, Clark W R.Insights From Industry Food Safety An Traceability in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U Sing the Internet to Deliver Traceability[J].Supply Chain M anagement, 1998 (3) :10.
[4]白蕴芳, 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4) :117-122.
[5]严志雁, 钟家有, 唐先辉, 等.以行业协会为组织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以靖安白茶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6) :22819-22820.
[6]周炜, 初晓宁, 张昊.首农集团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奶牛, 2014 (2) :42-46.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11
关键词:食品可追溯体系;影响因素;影响程度;fuzzy logic;DEMATEL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47-05
1、引言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通过在供应链上形成可靠且连续的信息流使食品具备可追溯性,以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且通过追溯来识别问题和实施召回,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并且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已被禁止进入欧美国家的市场。
我国从2000年开始探索性地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主要由政府推动、企业自愿性地实施,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警示我国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已刻不容缓。企业是投资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体,而可追溯体系能够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因食品安全风险而引发的成本,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最终能够使食品生产企业获得净收益。但在我国为什么企业投资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意愿普遍不高?本文试图运用模糊集理论(Fuzzy Set Theory)、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等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影响我国企业投资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决策服务。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根据现有的研究、作者前期的研究积累和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本文归纳了影响食品生产企业投资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15个因素,并结合研究主题,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2.1 净收益预期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需要增加额外的生产成本,并且所增加的额外成本还取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宽度、深度和精确度。企业是否意愿投资主要取决于其投资的净收益是否能够弥补成本。由此假设:
HI净收益预期(C1)影响企业投资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2 国内消费需求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
净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消费需求。Golan等和Buhr的研究认为较高的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投资食品可追溯体系。Bailey等的调查表明,牛肉加工厂商投资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随着消费者对牛肉安全关注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假设:
H2 国内消费需求(C2)和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C3)对企业投资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
2.3 国际市场的需求
Souza Monteiro、Bailey等的研究认为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正相关。2002年开始,欧盟和美国等国家陆续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目前中国食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的需求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由此假设:
H3 食品出口(C4)的生产企业更愿意投资可追溯体系。
2.4 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
政府往往通过监管、惩罚与支持相融合的措施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Schulz等的研究证实,政府的支持措施、监督惩罚手段等影响了美国母牛生产者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而Golan等、杨秋红等的研究认为,政府的政策扶持可提高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由此假设:
H4 政府监管(C5)和政策支持(C6)影响企业投资可追溯体系意愿。
2.5 行业特征
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促使食品生产企业投资可追溯体系的重要动力。Heyder等的研究认为,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可追溯体系。由此假设:
H5 食品生产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C7)影响其投资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6 企业管理者特征
不同年龄、学历和性别的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者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创新性和投资的魄力等不同,进而会影响投资决策,如中等年龄、高学历和男性管理者投资实施可追溯体系的魄力越大。由此假设:
H6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者的年龄(C8)、学历(C9)、性别(C10)及管理理念(C11)影响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7 企业从业规模
Sodano等对意大利番茄加工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收益随着企业从业人数的扩大而相应增加。由此假设:
H7 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规模(C12)影响其投资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8 企业销售规模
Sodano等认为销售规模大的企业涉及更多的消费者,同时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从而更加愿意实施可追溯体系来保障食品安全。由此假设:
H8 食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C13)影响其投资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9 食品安全质量认证体系的实施
Banterle等、Mora等、及杨秋红等的研究发现,已经执行了某些食品安全质量认证体系的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成本更低,也更加愿意实施可追溯体系。由此假设:
H9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质量认证体系的实施(C14)影响其投资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愿。
2.10 供应链垂直一体化程度
追溯技术及体系 篇12
1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际能解决的问题
1) 追溯体系实现日常防检疫监督报表上报制度的流程化和信息化, 各级兽医管理机构可以及时分析、查找防疫漏洞和薄弱环节, 实现对染疫动物的快速、准确溯源, 促进重大动物疫情快速反应和扑疫工作。
2) 追溯体系实现快速、准确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踪和溯源。当动物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可以立即追查到其流动路线, 进而追查到该产品从饲养地到市场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 确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3) 追溯体系实现对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动物疫病预防、兽药控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的有力监控, 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从源头上消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隐患。
2 厦门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 农业部高度重视追溯体系的建设, 2001年就开始部署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 2007年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农业部、福建省对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 2008年厦门市农业局印发《关于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通知》厦农[2007]84号文件, 成立厦门市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可追溯体系建设方案, 开展全市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1 动物二维码标识的采购和使用管理
动物标识是追溯体系的基本信息载体, 用于标识动物个体身份, 实现快速查询信息途径从生产到使用都有严格的流程和管理制度。由各区管理机构根据实际需要, 通过网上申报具体数量, 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审核, 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批通过后, 由生产企业直接发货给各区管理机构使用。自2007年7月1日起, 厦门市就已规定未佩戴二维码标识 (耳标) 的牲畜, 一律不得进入流通环节。目前, 已完成动物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的建设。
2.2 溯源设备的配备
追溯体系的运行, 必须依赖于现代化科技设备。包括移动智能识读器、SIM卡 (移动通讯卡) 、IC卡 (电子档案) 、票据打印机、电脑等。厦门市于2009年已基本完成追溯设备的招标采购, 根据市、区两级管理机构对专项资金预算和实际需要, 计划采购, 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和保管。
2.3 人员培训
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 对设备使用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为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 保证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 2009年起厦门市就多次邀请农业部、福建省有关专家进行集中授课, 对市、区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 区、镇两级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以及村级防检员、养殖场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并专门印发《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知识手册》供有关人员学习。
2.4 追溯体系基础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设
追溯体系各环节信息, 包括养殖、标识、疫苗、卫生监督、屠宰检疫、产地检疫、抗体监测、饲料药残监测、疫病检测等方面的基础数据, 由基层的工作人员录入, 数据来源真实可靠。追溯体系数据库由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建设, 主要用来储存厦门地区动物疫病及动物、动物产品可追溯信息数据。同时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 并可主动扩展数据信息。2009年由厦门市建设的“市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网络管理系统”及“动物、动物产品安全网络监管系统 (一期) ”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并已投入使用。
2.5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根据追溯体系在厦门市各区的开展情况, 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两家生猪定点屠宰场以及同安、集美、翔安三个辖区的试点镇内共19个规模生猪养殖场作为示范场, 展开试点工作。目前厦门市已经完成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建设, 试点工作重点是试点区域养殖环节全程监管系统和流通环节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试点工作目标要达到二维码标识佩戴率100%, 免疫信息上传率100%, 产地、屠宰检疫专用设备出证率100%, 屠宰场牲畜标识回收注销率100%。
厦门市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将于2012年完成, 进入总结和全市推广阶段。
3 厦门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前景
3.1 制约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3.1.1 制约发展的因素
(1) 厦门市追溯体系建设处于发展前期阶段, 项目资金还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不到位, 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较慢。 (2) 基层防疫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短时间很难熟练运作新式设备, 实际操作失误较多。 (3) 由于技术限制, 目前使用的耳标在实际应用中, 会有耳标脱落或磨损等现象, 造成后期识读无法进行。
3.1.2 发展对策
(1) 细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责任和目标, 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做到经费有保障。对试点单位和养殖场实行优惠政策, 加强宣传力度, 调动全市养殖业、相关企业等有关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发展。 (2) 进一步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的溯源操作技能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 提高兽医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通过改进现有耳标的尺寸、外形、材料, 使耳标达到不易脱落、不易磨损、操作方便、佩戴舒适的要求。发展新工艺、新技术, 生产出更科学、实用、安全的新型耳标。
3.2 可追溯体系的发展要求
从厦门目前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现状来看, 政府尽管起了比较重要的的作用, 但多头治理现象比较严重, 不同管理部门和不同企业都开发出各自的可追溯体系, 造成可追溯条码各不相同, 存在不相容、效率不高、资源浪费问题, 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管理也有所冲突。因此, 未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改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有利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发展, 有利于保障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3.3 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的应用
对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动物产品, 可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实施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发展食源性危害关键技术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净化技术。从源头、基础工作开始消灭、杜绝不安全生产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子产品成本的下降, 适时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 进行更高效的动物个体标识。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图像识别技术将会逐步应用到动物个体标识上。届时无需给动物佩戴耳标或植入电子芯片的方式, 仅需各种固定式、无线遥控式或手持式的照相终端就可以准确方便地自动识别动物的个体身份。3.4未来发展厦门市计划于2014年底全面完成可追溯体系建设, 届时将大大提高厦门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控水平,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厦门的消费者可以即时了解所消费肉类食品的生产情况, 吃上放心、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展望未来, 除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要逐步加强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其他食用农产品的质量追溯, 建设国家级或地区级数据中心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及时向公众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 完善不合格食品退市制,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规定更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真正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阐述厦门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情况, 展示发展可追溯体系方面的成效。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描绘厦门市可追溯体系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动物标识,疫病,可追溯,动物产品
参考文献
[1]陆昌华, 王长江, 胡肄农.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技术与可追溯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9-39.
[2]张玉香, 张延秋, 徐肖君, 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33.
【追溯技术及体系】推荐阅读:
追溯技术10-09
追溯体系建设06-08
追溯评估体系11-08
疫病追溯体系论文10-06
产品可追溯体系07-20
农产品追溯体系11-08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09-02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制度07-13
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总结06-12
食品追溯体系工作实施方案1.1定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