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系统(共12篇)
可追溯系统 篇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涌现, 而我国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防控信息化手段又极其欠缺, 使得猪肉食品的信息难以追溯,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解决。随着国家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构建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成为解决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技术手段。
按照猪肉生产的一般规律, 可以将猪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养殖阶段、运输阶段以及销售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追溯的关键因素不同, 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针对三个阶段不同的需求, 需要3个不同的子系统对追溯信息进行管理。笔者针对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在养殖阶段追溯的需求, 根据养殖阶段的关键因素, 遵循猪养殖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追溯信息数字化的要求进行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养殖场子系统的设计 (简称养殖场子系统) , 现报道如下。
1 软件和系统
1.1 软件平台的选用
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系统;数据库系统为SQL Server 2000;服务器端编程语言选用Visual Basic.net开发工具。之所以选择.net框架, 是因为它拥有1个公共语言库, 为所有.net应用程序提供标准运行库和支持多语言的编程, 熟悉不同编程语言的开发人员可直接合作开发, 提高系统开发速度, 加快开发进程;基于.net框架的编程是完全面向对象的, 应用程序使用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 实现代码重用, 系统维护更方便[1]。
1.2 软件开发的构架
采用分层式体系构架, 通过软件分层高低偶合原则, 实现易于扩展、维护和重用的要求。基于软件分层技术的发展和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的要求, 开发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养殖场子系统时采用了3层设计模型[2]。3层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见图1) 。用户通过对表示层的操作调用已经在业务逻辑层中封装完毕的组件式对象, 实现表示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的联系;数据访问层将数据库系统和业务逻辑层连接到一起;业务逻辑层通过数据访问层对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3]。
2 需求分析
2.1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概述
1)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主要是针对从大规模养猪场到屠宰场, 再到市场销售生产模式的猪肉信息追溯。这种生产模式在猪肉信息追溯中分为3个阶段:养殖阶段、屠宰场阶段和销售阶段。
2) 由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网络拓扑图 (见图2) 可知表示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整体结构,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中心数据库将猪肉安全生产可追溯信息的采集和对追溯信息的浏览查询2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3)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从信息流的方向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可追溯信息向中心数据库的传输;另一部分是消费者通过客户端对中心数据库中可追溯信息的查询。前者是对猪肉信息的监控和采集, 后者体现出来的则是可追溯性。
4)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子系统———养殖场子系统负责养殖场部分可追溯信息的管理。
2.2 养殖生产与追溯信息的关系
1) 从养殖生产角度来看, 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养殖场子系统是一个具有管理功能的养殖管理平台, 但是其侧重点是为可追溯系统服务的。养殖场子系统以养殖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为载体和工具, 对可追溯信息进行监控采集, 这样可以使监控信息采集的过程更为有效、全面和准确。
2) 从追溯信息方面考虑, 追溯系统中追溯对象与养殖管理信息系统中养殖对象是相同的, 可以说追溯的信息包含于养殖信息之中, 追溯信息是养殖信息中特殊的一部分。追溯信息是以标识信息作为索引, 将养殖场内与追溯有关的关键因素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以标识信息为核心的追溯信息发散网络 (见图3) 。
3) 从养殖生产与追溯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养殖场子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养殖生产的规律。可追溯系统在养殖阶段的设计必须符合管理信息系统 (MIS) 的设计标准, 并且具备一定的MIS的功能, 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和有效地收集与猪肉安全有关的追溯信息。
2.3 养殖阶段关键因素分析
对养殖阶段的猪肉信息可追溯子系统进行设计, 首先要对养殖阶段影响猪肉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可知, 在养殖阶段猪生产信息、饲料信息、兽药信息、消毒药品以及猪场环境信息是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是否符合国家或者地区的标准和法规成为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4]。
1) 猪生产信息。猪生产信息包括猪出生信息、购买信息、转群信息、饲喂信息、疾病治疗信息、免疫接种信息和销售信息, 这些信息形成猪信息日志档案内容保存在中心数据库中。这7个方面的猪生产相关信息涵盖了整个猪肉生产周期的各环节。
2) 饲料信息。饲料信息包括饲料购买记录、饲料说明、饲料保管记录、饲料领取信息和饲料检测记录。
3) 兽药信息。兽药信息包括兽药购买记录、兽药说明、兽药保管记录、兽药领取使用记录和兽药检测记录。
4) 消毒信息。消毒信息包括消毒药品购买记录、消毒药品说明、消毒药品领取使用记录和消毒药品检测记录。
5) 猪场环境信息。猪场环境信息包括定期检测猪场空气、水质和粪便、污水处理等方面的信息记录。
3 系统的构成
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了养殖场子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 也就是采集养殖场内猪生产信息、饲料信息、兽药信息、消毒信息以及猪场环境信息, 但是单独采集这些信息是不符合养殖规律的, 要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也是不科学的;由此可以看出, 养殖场子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养殖规律, 将信息的采集过程整合到整个养殖过程当中。
3.1 养殖场子系统的功能模块
养殖场子系统包括以下相关的功能模块:猪基本信息管理、生产信息管理、饲养饲料管理、疾病防治药品管理、猪购买和出售管理、消毒环境信息管理、标准法规管理和系统管理模块。这8个功能模块组成了养殖场子系统。
3.2 猪信息管理模块和生产信息管理模块
1) 猪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可以对养殖场内的猪基本信息进行创建、修改以及查询。系统对新出生和新购买的猪进行详细信息记录, 并赋予一个标识信息作为索引。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标识信息、出生日期、出生重、性别、产地、品种等信息。
2) 生长信息管理模块记录猪生长过程中的信息, 包括猪饲养过程中的转移情况和在不同饲养阶段的身体情况。通过这个模块, 系统不断地采集猪生长过程中的信息, 并记录到档案中, 当猪出栏屠宰时生长过程信息记录完成, 猪档案被封存并上传到中心数据库。
以上2个功能模块记录了猪从出生、生长到出售前的所有信息。在客户端可以通过标识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
3.3 饲养饲料管理模块
1) 该模块对猪每天饲喂的饲料进行记录, 当猪销售时将饲喂数据进行封装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中。
2) 对饲料购买、使用信息进行记录。将每一批购买的饲料详细信息录入到系统, 定期对饲料的保管情况和饲料质量进行检测。
3.4 疾病防治药品管理模块
1) 记录患病猪疾病治疗信息并形成病例报告, 详细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疾病治疗用药情况。
2) 记录养殖场内免疫接种情况, 记录免疫发生的时间、免疫的规模以及免疫效果。
3) 详细记录兽药购买信息, 并对兽药领取、使用信息及时进行记录。通过领取、使用兽药, 将兽药的信息与养殖场内患病和免疫的猪建立关联, 在客户端上通过对猪信息的追溯就可以追溯到兽药的详细信息。
3.5 消毒信息和猪场环境信息管理模块
1) 养殖场内需要定期进行消毒, 对于全进全出式管理的养殖场在空栏期间也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所使用的消毒药品、消毒药品的使用量、消毒的方式等方面信息都是可追溯信息的一部分, 需要及时记录到养殖场子系统。消毒药品说明和使用情况也需要及时更新到中心数据库。
2) 养殖场内的环境信息如空气质量、水质和粪便污水处理情况对猪肉安全也会有影响;因此定期记录上述信息也成为追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6 其他管理模块
猪购买和出售管理、标准法规管理和系统管理是3个辅助管理模块。
1) 购买和出售管理模块对养殖场猪的购买和出售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新购入的猪需要进行基本信息记录, 并对猪的来源进行核对, 确保信息来源准确。猪出售时也需要进行跟踪记录, 以便完成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对接。
2) 标准法规管理模块对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和法规进行更新和维护, 通过这个模块还可以对相关标准法规进行查询, 以便及时掌握相关标准和法规。
3) 在系统管理模块中, 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维护, 更改用户的注册信息, 也可以对养殖场的详细信息进行维护。通过对用户信息和养殖场信息的维护, 可以将用户和养殖场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 有利于追溯系统为客户端提供准确的用户和养殖场信息。
4 小结和展望
养殖场子系统是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之一, 是实现养殖阶段猪肉安全可追溯信息数字化的工具和平台。在追溯体系当中标识信息是重中之重, 对于不同的养殖场来说, 保证标识信息的唯一性是实现猪肉信息可追溯的首要条件;因此, 需要一个相关部门对标识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目前大规模养殖场都拥有满足要求的养殖管理信息系统, 在功能上猪肉安全可追溯系统和养殖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大的重合部分, 如果养殖场内使用2套系统, 显然有一些冗余。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为猪肉信息可追溯系统养殖场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初步设想, 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通过以后对养殖场管理信息系统和追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开发出更符合养殖和追溯要求的追溯系统。
参考文献
[1]SPENCER K, EBERHARD T, LEXANDER J.Visual Basic.net面向对象可重用组件开发[M].杜志秀,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03-410.
[2]张露, 马丽.数据库设计[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7 (4) :75-78.
[3]黄怡强.三层C/S结构及其应用开发[J].中山大学学报论坛, 2004 (1) :323-324.
[4]栾冬梅, 魏国生.影响猪肉安全性的因素与安全猪肉的生产[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3 (3) :1-4.
可追溯系统 篇2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以食品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交易市场等作为可追溯系统的主体提供数据,形成一个基本信息库,进而对基础信息进行专业化收集、整合和处理,构成可追溯系统的核心内容。最终通过终端查询机、网络、电话以及短信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食品是保证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物的营养成分是构成人体组织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物质。食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物这一维系我们生命健康的物质虽然在数量、安全、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食品变质、有杂物、有异物、过期商品销售、标签不符、添加剂超标等。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世界潮流,国与国之间食品和农产品的贸易往来都必须遵循“符合性评价程序”,其基础除了国际公认的计量基准、品质的标准化、产品的认证之外,还有就是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可追溯性。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已经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要点之一,有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影响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因此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它已是现代社会食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要求,并成为全球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可追溯系统 篇3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消毒灭菌物品的生产和供应,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心脏,特别是手术器械包的管理方面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按照2009年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必须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追溯系统,2013年我院完善了全流程监控管理追溯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我院是三乙医院,2013年5月,在已有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集软件信息、网络技术和标准化物流标识技术于一体的可追溯系统。通过信息化条码标签的扫描与应用,实现了消毒灭菌器械的质量和追溯管理。
我院将消毒供应中心分为回收、清洗、包装、消毒、发放五个区域,每个区域配备电脑和打印机,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并输送到下一环,环环相扣,一目了然。工程师设置了可追溯系统的软件,组织了培训,使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了系统的操作和流程的管理。
清洗环节的系统操作:污染区将回收的消毒包分理后装入清洗架准备送入请洗机进行去污处理的同时,通过条码扫描的方式依次扫描清洗人、清洗锅号、清洗架条码、消毒包身份标识,将各项信息关联起来,而后由系统自动生成清洗锅次、清洗程序、清洗成分和清洗方式。清洗完毕出清洗锅时,清洁区工作人员对出锅的消毒包作清洗确认操作。系统自动将清洗架上的所有消毒包名称排列出来,供清洁区工作人员进行对照清点,同时完善信息(如:第一、第二打包人,打包日期),打印出标签。
包裝环节的系统操作:清洁区工作人员从清洗架上取下消毒包,选择清洗架所在锅次的信息,系统中出现该锅次消毒包明细列表,员工根据分工选取自己所负责的器械包分配打包人{第一打包人}与审核人{第二打包人},确认、打印标签,将此标签贴于相应的手术包外面的包布上。
灭菌环节的系统操作:灭菌区工作人员在装载消毒包之前扫描灭菌登记条码:灭菌准备、灭菌锅号、监测包,并扫描各消毒包,然后扫描开始灭菌条码,系统自动生成开始时间等信息,灭菌结束,扫描结束灭菌条码。
灭菌验收与发放:无菌区工作人员在灭菌结束后对该批次消毒包的灭菌质量进行复核,通过扫描条码的方式,依据临床需求将消毒包准确发放给临床科室,供临床使用。
消毒包的使用与回收:针对手术器械包,与手术室系统接口互换,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将手术器械关联的手术信息、患者信息、医生信息、护士信息等全部记录。临床使用完毕后,将消毒包(手术器械包、普通治疗包、代消包)返回消毒供应中心,接收人扫描该消毒包条码与接收人条码进行有效登记。致此整个流程形成闭环,各环节数数有序链接。
消毒供应中心系统追溯及管理功能的实现: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对消毒包全流程内各环节信息的完整记录,可以实现全过程追溯的目标,帮助消毒供应中心甚至手术室工作人员清楚的知道任何手术器械包当前的状态和位置。由于系统中加入对消毒包清洗、灭菌的批次管理,目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针对单一手术器械包的全过程追溯,还可根据单一的手术器械包信息追溯到该器械包同批次清洗灭菌的其他手术器械包的相关信息,一旦发现某一个手术器械包存在质量问题,系统将会针对与该手术包同批次清洗灭菌的其他手术器械包进行报警提示,帮助医院和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包的配置管理进行更严格的控制,防范医疗风险的进一步发展。
2. 结果:该系统的应用保证了工作质量准确记录跟踪器械处理环节,数据采集速度快,纠正偏差,无纸化办公,避免了交叉污染,节约管理时间。
武汉市猪肉可追溯系统正式启用 篇4
输入“Z05B14S037”, 点“确认”, “产地:武汉;生猪来源:中粮集团江夏原种猪场……4月28日武汉市猪肉“身份证”可追溯系统正式启用, 消费者在市内100家超市购买的猪肉, 均可上网查询其来源, 肉品安全令人放心。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武汉市肉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一期已建成, 覆盖的范围有:7家定点屠宰场、100家超市、1家猪肉批发市场和1家集贸市场。市民在试点的超市和集贸市场购买的猪肉, 可在现场查询。
可追溯系统 篇5
各种防伪系统的优劣势比较
种类
二维码、防伪标、物流码 条形码、物流码
条形码、物流码
条形码、物流码
条形码、物流码
RFID 技术
RFID 标签
RFID 标签、物流码
条形码、物流码、二维码、RFID 技术
条形码、物流码、二维码、RFID 技术
比对内容 标签本身的防伪性
信息的及时性和获取难易度 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帮助 对企业窜货管理的帮助 对企业提供市场决策的数据 企业投入资金额 给企业增加的成本 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 发布平台的公信力 数据的安全性 其他追溯系统的缺陷
条码本身的防伪技术不高,容易复制
所包含的是一些固定信息,很容易被获取、复制、造假
无法记录生产、物流信息不能给企业提供这些数据和信息,使企业无法对生产、物流中的问题责任到人的精确管理。
无法记录销售销售区域,企业无法进行窜货管理
无法记录企业各区域的准确销售情况,使企业的市场费用投放、重点打造缺乏数据支撑而盲目进行,从而浪费企业的资金和造成企业决策失误
对技术设备、资金要求很高,据了解五粮液、茅台都投入2 亿左右的资金来购置设备
标签很贵,给企业怎加了很高的成本(每张2 元到几十元不等)
数据读取需要专业设备或软件,消费者无法自己体验读取数据
信息的呈现方是我们的生产企业或提供技术的企业,缺少公信部门监管消费者信任度低
是用公共数据读取器,造假者可以造一套系统、假网站,通过假系统、假网站提供给消费者虚假信息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源品汇追溯的优势
采用人民币全套防伪技术,完全不能被复制
所有信息都是及时信息,不能提前预设信息,信息内容无法获悉。无法获得信息就不能造假。
全程记录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很方便企业进行生产、物流环节的精确管理。
全程记录物流信息很方便企业进行窜货管理
精确记录各区域的实际销售数据,便于企业选择重点地区打造样板市场,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维码的集成生成设备技术相对简单,设备费用比起RFID 也便宜很多
标签很便宜几乎对企业造不成成本的怎加(每张0.2 元—1.0 元)
无需专业设备手机一扫就能看到产品的全部信息
通过第三方有公信力、消费者信赖的中国消费者网呈现信息,得到第三方公信部门的监督,消费者信任度很高
浅谈区域消毒供应追溯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区域;供应;追溯;信息;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3-01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Super CSSD),对其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的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它为医疗、保健、科研、护理、教学、安全提供保障。
江阴市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级医院,于2013年开始在江阴市卫生局指导下筹建以江阴市人民医院为主体,涵盖周边11家二级医院的区域消毒供应中心。以区域卫生网络为载体,采用条形码、无线网络、、扫描枪、PDA等技术管理手段,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灭菌、消毒、清洗、配送,解决了供应室目前传统灭菌包流程缺乏可视化、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的问题。同时对使用情况进行追溯。其各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无菌物品的终末质量,在节约了运营成本的同时,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
综合应用新兴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完成对医院无菌物品流转全过程进行可追溯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数字化手段应用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流程管理之中并形成可追溯管理是如何实现的呢?
1、数字化手段的硬件装备:一个优秀的系统构建,硬件是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必需依赖相应的硬件装备,概括起来说,主要有:服务器、终端电脑、数据采设别(如:扫描枪)、网络(无线、3G网络、有线)、条码打印机、环境检测器等。必要的硬件设备是保障数据化追溯管理平台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2、流程的设计:一个系统的构建,软件是最重要的灵魂。离开了软件,一切的硬件设备都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和摆设。在当下中国,一套好的流程设计,一套灵巧软件的诞生,必须要前瞻国际(尤其是欧洲)上最先进的地区和国家的成功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同时,必须精研、谙熟卫生部发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6项卫生行业标准,尤其是针对消毒供应中心的3个强制标准的规定;直面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发展的差异性现状。在上述三个立足点之上充分兼顾、包容、变通、提炼,才有可能完成一套实用、新颖、友好并可持续升级的软件。否则,软件的设计者要么设计的是一套无纸化办公软件;要么只是简单地堆砌功能模块,以至于无法可持续升级而怠害使用者。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浪淘沙、去粗取精、殊途同归,优秀的流程设计一定会脱颖而出,软件流程本身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标准。
3、唯一性身份认定和标记:数字化手段的基础是对于需要追溯管理的“目标”(无菌包、器械、设备、一次性物品、人员、科室等)进行唯一性的认定和标记,这是建立高水平数字化平台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一切便无从谈起。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方法是采用条形码技术(一维码、二维码),或采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对于“目标”进行身份的唯一认定并标记。
4、即时性、录入性:数字化手段的优势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即时性地采集到任何一个实践动作的4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此处的即时性,包含实时性,指既不是事前,也不是事后,而是当时。录入性,是指既不是预先的计划、预测,也不是事后的追记、补记,而是一个必须即时完成的规定动作,是不以人的意志、情感为转移的标准动作。
5、综合技术手段的采用:看似简单的消毒供应中心可追溯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采用多方面、多领域技术手段的结晶。按照目前国际主流的应用现状来说,主要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印刷技术、图像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探测感应技术,甚至声控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
6、智能化的交互界面:一个专业化的软件,其专业程度越高,商业应用价值越大,就必须有一款友好、人性化的交互界面。方便使用者的录入、输出、标记、查询;同时,方便管理者的调阅、查找、分类、汇总、甚至远程传递信息;使得使用软件的人上手快、操作便捷。以便于将责、权、利,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有机地控制起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颜色等,友情地干预人的随意性行为,温馨地提醒人的疏失行为,客观地阻止人的失误行为,成为强制标准的监督者、提醒者和管理者的助手。
区域性消毒供应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传统手工作业向计算机化转变,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手工记录差错。实现对器械包再生过程的全程跟踪管理与信息的精准记录。提供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与报表,为供应室管理提供数字化依据。该系统对供应室内部是工作平台,对外是各科室与供应室沟通、协同工作的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同事也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保证流程强制执行。
區域性消毒供应追溯信息系统。即时地录入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数据,便捷地查找每一个环节的原始数据,精准地为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提供分析依据和图标,优雅地面对监管者地验收和考察。让我们用信息化的收段,创建一个崭新的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可追溯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东兵《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2009年5月 《中华护理教育》。
[2] 林 霞,华卓君,沈燕娟,王 丽《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与探讨》2011年10月《护理研究》。
[3] 林 霞《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2012年12月 《中国护理管理》。
[4] 黄浩 成翼娟 赵自勤《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创建》2007年1月 《中国护理管理》。
[5] 林惠烦《医院区域消毒供应中心(CSSD)建设的必要性》2012年11月 《健康必读杂志》。
[6] 寻凌福《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1月《现代医院》
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篇7
可追溯系统
针对消毒供应中心中可追溯系统的应用而言,可追溯系统包括消毒供应中心物品登记、科室所用物品登记、消毒供应中心设备使用登记等。消毒供应中心加强可追溯系统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消毒供应中心针对来往经费的开支进行详细记录,确保经济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利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设备的使用率,避免造成实际中的“找不到”或者“不见了”的现象,有利于消毒供应中心及时针对来往登记情况,制定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实际措施[1]。
可追溯系统的应用
消毒供应中心物品登记:消毒供应中心日常经费开销,在可追溯系统中应用的系统,主要是指可追溯系统针对消毒供应中心日常经费开销进行及时登记,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物品和无菌物品等各类物品进行详细归纳和整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及时登记,并采用建立数据登记管理库的方式,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物品使用率,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对各类物品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
科室所用物品登记: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对科室保障物品的登记管理能力。针对科室所用物品登记,可追溯系统通过建立数据登记管理库的方式,实现对科室所用物品进行登记的有效管理。建立可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对科室所用物品的有效登记,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对物品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2]。例如对所用物品进行扫码和存档处理,并结合科室管理子系统,进行发放物品的确认回执。
消毒供应中心设备使用登记: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使用水平和管理能力,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可追溯系统,可以对相关设备进行有效管理,确保需要设备的科室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设备的效果。例如针对消毒设备进行使用人签字登记和扫描备案,并针对相关设备进行扫描处理,确保设备使用建立相关档案,有利于提高消毒设备的使用水平。
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中的作用
有利于减少物品消耗: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实现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设备及时、有效的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以往的管理措施中,往往采用上报审批的制度,没有针对实际器械设备的用途进行相关记录和及时管理,造成器械设备在实际用途中过度消耗或者损失严重的现象[3]。同时针对消毒供应中心使用可追溯系统,也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对科室申报的器械设备的相关登记和有效管理,不仅合理管控清洗器械设备的消耗,同时针对科室实际的器械设备消耗,也有利通过数据库的管理实现对科室的综合管控能力。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管理,而且针对相关的器械设备能够进行及时补充,减少实际科室需求过程的资源不足情况,积极发挥保障科室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中的应用,可追溯系统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对器械设备的管理登记,并针对相关的使用进行具体明确,有利于减少人工登记的误差和档案不利于保管的现象,而且可以针对数据库的管理实现季度或者年度器械设备的有效管理,进而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和高效化的特点,减少工作中的误差。可追溯系统作为在消毒管理供应中心的应用,工作人员应坚持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坚持实施求是的方针,针对可追溯系统的具体全面应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消毒供应中心对科室所需器械设备的有效管理,针对器械设备,消毒供应中心可以通过回收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其消毒保护工作,确保在供应其他科室的安全发挥。客观体现消毒供应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是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应用。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针对器械设备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器械设备在使用中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可追溯系统的数据统计,可以具体结合科室发展要求,制定符合消毒供应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促进科室的发展,从而推动消毒供应中心的进步。
结束语
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对物品和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物品的流失和设备的破坏,是从根本上完善消毒供应中心对物品和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消毒供应中心应注意结合本院的自身特点,及时针对可追溯系统进行更新处理工作,确保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能力,客观上促进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发展。
摘要: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不但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科学管理化的工作目标合理转换,而且针对消毒供应中新使用的方法起到节约成本和减少人力的效果,进而促进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可追溯系统,消毒供应中心,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瑾,郭建军,戴桂红.消毒供应中心物品追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417-419.
[2]张佩华,陈彩芬,游肖露.可追溯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管理,2015,22(6):97.
食品安全的可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篇8
1 食品安全与可追溯系统
1.1 食品安全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对食品安全给出的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但到危害程度的一定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加入,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时不会受到急性或慢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也有学者将食品安全分为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三个部分。食品数量安全定义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是从数量上反映食品消费需求能力和保障供给水平。食品数量的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食品数量安全的研究多为粮食的安全供给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是指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食品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需要在食品受到污染之前采取措施,预防食品的污染和遭遇主要危害因素侵袭。食品可持续安全是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技术和管理方式,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在不损害自然地生产能力、生物系统的完整性或环境质量的情况下,达到所有人随时能获得保持健康生命所需要的食品。以合理利用食品资源、保证食品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食物安全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问题,甚至也是政治问题。
1.2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
目前,关于食品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权威定论。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给出的定义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欧盟委员会(E C178/2002)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是指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1]。
食品可追溯系统(Food Traceability System)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源性恶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爆发的背景下,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在C A 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的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主要包括记录管理、查询管理、标识管理、责任管理和信用管理五个部分。根据食品可追溯体系自身特性的差异,美国学者Elise Golan设定了衡量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三个标准:宽度(breadth)、深度(depth)和精确度(precision)。其中,宽度指系统所包含的信息范围,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确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马汉武、王善霞在《食品安全环境下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中指出构建的可追溯信息系统有以下功能:
(1)可以快速发现问题产品及其所在位置,确定相关责任体,实现快速响应,从而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
(2)可以加强生产控制能力,有助于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
(3)可以使生产加工厂商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产品召回、销毁导致的损失,及时控制问题,降低顾客的流失;
(4)可以快速实现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检验、检疫;
(5)可以通过快速识别疾病源控制动物传染病[2]。
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
近几年来,食品可追溯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产品个体或批次的标识方面,需要具备成本低、易识别、易收集及易将标识信息录入数据库等特点。目前,针对动物个体,在饲养场常用的标识有:文身、耳标、射频标识和抗体等。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RFID技术,包括项圈电子标签、纽扣式电子耳标、耳部植入式电子芯片以及通过食道放置的瘤胃(网胃)电子胶囊等。在屠宰加工厂常用的标识有:条形码(纸质和塑料)、分子标记、微波雷达和智能托盘等。在蔬菜等种植业产品上,主要运用条形码技术。在众多编码系统中,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 A 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UCC)共同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编码应用最为广泛,已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构建可追溯系统的另一个技术要素是中央数据库和信息传递系统。基于纸张的记录很难满足日益复杂的食品体系和快速追溯的需求,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必须记录到中央数据库或者与数据库框架无缝联接。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个体及各环节的信息连在一起的桥梁,能实现数据集中存贮、管理,数据输入后可立即查询。
2.1 GS1系统
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以前称EAN·UCC系统)是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技术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这套系统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并统一管理,目前,已在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尤其是日用品、食品、医疗、纺织、建材等行业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万家的公司和企业采用GS1系统。
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跟踪与追溯的优点在于这套系统目前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零售业和物流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能避免众多系统互不兼容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实现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地无缝链接。EAN·UCC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编码体系,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服务关系等标识代码,EAN·UCC编码随着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在流通源头建立起来,并伴着该产品与服务贯穿流通全过程,是信息共享的关键。二是数据载体,包括条码和无线射频标识。三是数据交换,为了使供应链上的相关信息能够在贸易伙伴间自由流动,EAN·UCC系统通过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规范进行信息交换[3]。
文向阳在《GS1系统与产品追溯》中指出采用GS1系统对产品追溯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整个供应链内沟通和提供信息,克服供应链各环节不规范、不统一、不兼容从而形成的孤岛,使企业对信息追溯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阻止问题的蔓延防止再次发生。
2.2 条形码技术
目前国内常用的是一维条码,如UPC码、EAN码、交叉25码、39码、Codabar码等,这些一维条码共同的缺点是信息容量小,需要与数据库相连,防伪性和纠错能力差。一般一维条码每英寸只能存储十几个字符的信息。扫描器在读取条码信息后需要再到与之相连的数据库中查找具体的信息。这样,一维条码对于数据库依赖性就比较大。同时,一维条码码制比较简单,防伪性差。1987年,第一个二维条码49码(Code49)问世。它是一种多行的、连续性的、长度可变的字母数字式码制,且采用多种元素宽度。它的字符集包括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七个特殊字符、三个功能字符和三个变换字符,共49个字符。
随后出现的另外几种二维条码主要有如Code16K、PDF417(Portable Data Fil以17,简称p DF417)、Super Code、Data Matrix码、Maxi Code等。code16K码是1988年研制出来的,其编码规则与一维条码128码类似。1990年,讯宝科技公司推出了PDF417码,它的出现给条码技术注人了新的活力,是条码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随着人们对二维条码研究的深入,信息容量更大、保密性更好、纠错能力更强的条码不断产生,二维条码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陈孝庆在《商品条码在茶叶制品安全溯源中的应用》中在对茶叶制品物流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产品安全溯源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收购、初加工、精加工、内包装、外包装、成品检验、分销共8个环节作为溯源控制点,拟定各控制点的溯源标识,采用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对各溯源标识编码,通过扫描容器、标签或包装物上的标识名称、数据结构、数据载体及可追溯的主要信息项目[5]。
2.3 RFID技术
在RFID系统中,可以将一个带有独特的电子商品代码的数码记忆芯片植入到单个牲畜上,接收设备能激活RFID标签,读取和更改数据,并将信息传输到主机上进行进一步的处理。RFID技术的优势在于:(1)消除了手写所出现的数据记录错误,数据准确可靠;(2)可以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3)节省劳动力并减少了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文书工作;(4)由于信息更精确,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肉类食品供应链;(5)可以在潮湿、布满灰尘、满是污迹等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6)免接触、感应距离远且抗干扰能力强,可以识别远距离物体;(7)用无线电波来传送信息,不受空间限制。
目前,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手段还不是很多,传统的方法无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追溯管理,食品行业中广泛采用条码技术进行安全追溯,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条码技术发展得也很迅速,并已在原有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二维条码。但是一维条码尺寸相对较大,不适宜在较小的物品上使用,而且不具备容错能力,磨损或脏污情况不可读取。二维条形码耳标,属于电子标识范畴,提高了身份标识自动获取能力,但其获取前端属于光学信号读取装置,易受光线、雾气、血污和粪便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条码技术只能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近距离的读取,无法做到实时快速的获得大批量食品的质量信息,而且其在流通环节上也无法提供食品所处环境信息的实时记录。与条码技术相比,由于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识别编码、数据可重复擦写、标签数据存储量大、识别响应速度快、标签使用寿命长、可以在高温、高湿和户外等恶劣条件下使用,因此更加适合于食品供应链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应用RFID技术不仅可以对个体进行识别,而且可以对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从而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2.4 可追溯信息数据库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另一关键技术是可追溯信息数据库。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产品外包装上的唯一标识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它是进入数据库获取产品相关信息的关键字,该数据库可分为多数据系统和单数据系统。多数据库系统可以追溯,也被称作“一上,一下”追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间的每一个实体都要在输入记录和输出记录中及哪里链接,但对信息不负责任,其缺点是每个企业需分别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每一个环节要了解食品信息,必须到上游供应商的数据库查阅,透明度不高,加大了可追溯的难度,降低了可追溯系统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采用单数据中央信息,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和物流商共用一个中央数据库,任何一个环节需要了解该产品的信息,输入该产品的代号,从中央数据库即可得到,追溯速度很快,透明度高。必须指出的是,行业中共同数据库的建立,不能由企业建立,而应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为食品企业建立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然而现实中合作为基础的“一上,一下”可追溯系统模式多为常见,这主要因为“中心”追溯模式实施起来又很多障碍,比如商业机密问题、数据标准问题等等[6]。
3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应用
陈雷雷,金淑芳,李俊在《基于RFID的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食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针对水产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特点,在分析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所要涉及的环节及相应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RFID系统为基础的水产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框架体系[7]。
张兵等在《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蔬菜种植业实际相结合,应用EAN·UCC条码为蔬菜产品标识,构建了一套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蔬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该系统为增强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效率,提高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提供了技术保障[8]。
陶松滨在《GS1系统与RFID技术在畜牧养殖和肉制品追溯中的应用》中以猪肉制品为例,介绍了GS1系统和RFID技术在畜牧养殖和肉制品追溯中的应用。提出建立猪肉食品追溯系统要抓好以下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养殖,要给每头猪挂上RFID耳标,使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猪的来源、饲料及健康状况等信息一一对应。屠宰之前将耳标摘下,利用RFID读写器扫描耳标信息就可查找数据库中养殖阶段相关的追溯信息。第二个环节是屠宰分割,在这一环节是屠宰分割,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换标,将猪的耳标信息用多个GS1条码标识,并将相关信息如包装、规格、型号等,采集到管理软件中。第三个环节是物流与市场查询,在这一过程中利用GS1条码对产品的流向、存储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查询相关供应链信息,也可以查询终端上扫描GS1条码,追溯产品相应信息,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实施产品召回[9]。
4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展望
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信心,以及应对食品出口面临日益加高的技术壁垒,我国已积极推行食品可追溯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食品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低;食品生产者对建立可追溯体系的需求不足;国内食品可追溯体系配套技术不成熟;分段管理的监管体制不利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为了加强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分享可追溯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经验;(2)鼓励开发用于记录和报告数据的技术和工具;(3)制定信息记录的标准和协议;(4)政府和行业加强合作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摘要:随着禽流感、疯牛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出现,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用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恢复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信任的食品可追溯体系逐步出现。为推进和优化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文中对可追溯系统的内涵、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为相关系统开发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GS1系统,条形码,RFID
参考文献
[1]于辉,安玉发.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理论探讨[S].农业质量标准,2005,(3).
[2]马汉武,王善霞.食品安全环境下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1)4-7
[3]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码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窦勤颖,姚青.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3,25,(5):50-52.
[5]陈孝庆.商品条码在茶叶制品安全溯源中的应用[J].条码与信息系统,2008,(2):8-10.
[6]柴毅,牛楠,屈剑锋,王嘉骐.基于RFID和条码技术的猪肉加工链可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2009,(4).
[7]陈雷雷,金淑芳,李俊.基于RFID的水产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
[8]张兵,等.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食品科学,2007,(8).
可追溯系统 篇9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养猪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 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2012年全国年出栏生猪达6.69亿头, 猪肉总产量达近5 000万t,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成为世界头号猪肉生产大国, 同时也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
在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 猪肉占总量的64%, 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消费品, 其品质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饮食和身体健康,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疾病和传染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肉类食品安全引起的, 如“疯牛症”、“瘦肉精”、“口蹄疫”、“蓝耳病”、“禽流感”等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危害, 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食品安全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食品标识制度,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因此, 加强从生猪生产整个过程到生猪进入市场的监管极为关键, 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 能对生猪的饲养状况、物流运输、屠宰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 以决定其归属关系以及历史踪迹, 通过对生猪从出生到屠宰即时、详细、可靠的数据, 可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加以解决和信息披露, 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概述
欧盟委员会在EC178/2002条例中将食品可追溯性 (Food Traceability) 解释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 对饲料、食品、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 是一种旨在加强猪肉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动物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它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充分的知情权和投诉维权支持,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消费之前, 就能很容易地获得猪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它让消费者参与到猪肉食品安全监管中来, 形成全民监督的社会风气;它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猪肉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 面对所有消费者, 可增强消费者信心[1]。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 实现在规模化智能养殖同时对每头生猪的生长信息及其疾病、用药、免疫等健康信息的自动采集, 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结构体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 应用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手持读卡器等随时查询动物疾病、用药、免疫、检疫等状况, 即时了解相关生猪食品安全信息, 监督生产, 放心消费。
3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体系现状
20世纪90年代, 美国、法国等部分欧洲国家提出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
2002年, 受二恶英事件以及随后的疯牛病 (BSE) 、新变异阮病毒 (CJD) 病、口蹄疫和典型猪瘟爆发的影响, 欧盟委员会出台了 (EC) No178/2002法规, 要求从2006年1月1日起, 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 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 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禁止进口。法规突出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可追溯管理与食品的可追溯性, 强调食品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的身份鉴定标识与健康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 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 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我国则在2000年后开始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 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追溯体系实施监管的重点。2002年, 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条码工程, 积极推进食品跟踪与追溯工作。虽然目前主要应用于部分蔬菜、牛肉产品等, 但它涉及了产品的几乎所有生产信息———从生产蔬菜的土地、水质的取样化验, 到购种、用药、灌溉, 甚至包括蔬菜的包装、仓储、运输等信息, 已经具备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基本雏形[2]。此外, 农业部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食品召回管理规定》、69种重点产品实施强制性加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等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
4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4.1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原理与设计依据
依据国家标准GB/T 20563-2006《动物射频识别代码结构》, 为每头生猪建立“电子身份证”, 即RFID电子标签并赋予生猪惟一ID, 佩戴在生猪耳朵上。在这个标准中, 我们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编码方式, 既保证了每一个动物编码的惟一性, 也保证了编码的普适性。这个惟一的编码不但在中国是惟一的, 在全世界也是惟一的, 而且也是通用的。
当生猪进入智能采食站自由采食时, 系统通过其惟一ID自动识别并为之自动投料、自动采集其体重、采食量等生长信息, 并对此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另外, 养猪场管理人员每天需将其当日疾病、用药、免疫以及检疫部门出具的即将出栏上市的生猪检疫状况等健康信息补入到系统中, 系统每天定时将养猪场生猪生产管理信息通过网络自动上传到数据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检疫部门、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互联网, 在相应的权限内, 应用具有GPRS无线远程通讯功能的便携终端读写设备 (手持设备) 或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终端 (如手机等) 进入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即时查询、传送和监督各养猪场生猪生长、疾病、用药、免疫、检疫等相关数据信息, 达到对生猪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追根溯源的目的。
4.2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总体技术工艺路线设计
自动输送设备 (或人工) 将饲料送到采食站→配戴有电子耳标的生猪按序进入采食站→读卡器识别生猪身份 (电子耳标) →饲喂开始 (自动投料) →开始采集数据→中间投料控制处理→生猪退出采食站→结束数据采集记录→保存信息形成数据库→开始下一个生猪饲喂等事件……定时自动上传数据至中央服务器→更新数据库资料→提供各种生猪生产等信息查询。
4.3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信息采集 (养猪生产企业或养猪专业户) 、信息储存 (中央服务器) 、信息应用 (查询监管) , 系统结构和组成如图1所示.
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如下:
信息采集。养猪生产企业或养猪专业户为每头生猪建立“电子身份证”, 即RFID电子标签并赋予生猪惟一ID, 佩戴在生猪耳朵上。当生猪进入智能采食站自由采食时, 系统通过其惟一ID自动识别并为之自动投料、自动采集其体重、采食量等生长信息, 并对此数据进行记录、分析, 结合养猪场管理人员补充其当日疾病、用药、免疫等健康信息, 系统每天定时将信息通过网络自动上传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
另外, 养猪场将检疫部门出具的即将出栏上市的生猪检疫状况信息补入到系统, 以便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检疫部门、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查询和监督。
信息采集设备主要是智能采食站、便携终端读写设备等, 其中关键是生猪身份的自动识别及控制系统。
信息储存。建立统一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 集中管理各养猪场数据信息。中央服务器设一固定IP地址, 各养猪场通过互联网定时向中央服务器上传相关信息。
信息储存设备主要包括电脑、网络、电源等, 核心是软件。
信息应用。公众、屠宰加工企业、监管机构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互联网, 在相应的权限内查询、传送相关数据信息, 监督和管理生产, 甚至使用具有GPRS无线远程通讯功能的便携终端读写设备 (手持设备) 或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终端 (如手机等) 即时查询、传送个体生猪的生长、疾病、免疫、检疫、转移等信息, 达到对生猪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追根溯源目的。
4.4 生猪身份自动识别设计研究
建立生猪标识是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体系的关键和前提, 而且必须真正做到每一个活体动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做到动物编码全国惟一、国际惟一, 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执行国家标准, 获得国家动物代码。本生猪标识是建立在国家标准《动物射频识别代码结构》 (GB/T 20563-2006) 基础上设计开发的。
生猪个体标识技术可选择RFID方案或二维条码方案。本设计选择RFID方案, 而放弃成本较低的二维条码方案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4]:
①操作便捷。RFID数据的读写是通过专用读写设备完成的, 采用非接触、远距离方式进行读写操作。
②不受环境影响。特别适合畜牧行业工作环境, 由于读取的是芯片内的数据, 所以不会受表面污垢、沾水、外壳损坏的影响。
③大容量存储。可以将生猪档案信息和养殖过程中各项记录存储到芯片中, 用RFID识读设备, 轻轻一扫, 即可将信息及时读取。
尽管二维条码成本较低, 但信息存储量小且需贴近读取, 一旦有泥污遮盖就无法阅读, 不适用于较恶劣的养殖环境。
RFID方案或二维条码方案性能对比见表1。
RFID无线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技术是一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 利用无线射频信号通过空间偶合 (电感或电磁偶合) , 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 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射频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为了跟国际接轨, 本设计采用符合ISO11784/ISO11785、频率为134.2KHZ的技术标准。国际标准ISO11784/ISO11785规定了对动物用RFID进行识别的代码结构和技术标准。ISO11784规定动物识别代码总共由64位 (8个字节) 组成, ISO11785则规定了电子标签数据的传输方法以及阅读器的规范。
4.5 系统信息采集设备设计研究
系统信息采集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养猪管理软件、电脑、采食站、RFID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稳压电源、通讯及其接口技术等。
4.5.1 养猪场生产等信息数据处理
养猪场每天都有大量生产等信息数据更新、储存, 其中包括生猪采食情况、生猪体重变化情况、生猪免疫情况、生猪用药情况、生猪检疫情况等等, 这些信息数据均存储于养猪场电脑系统中。养猪场管理员必须进入系统软件界面———“首页/网站全局配置/自动上传网址”中输入本养猪场上传网址———确定, 这样本养猪场生产等信息数据将固定于每天24点整自动上传至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
4.5.2 智能采食站设计
智能采食站为生猪提供饲料、供其自由采食, 同时采集该生猪采食量、体重等生长信息。智能采食站主要包括主控制单元、采食护栏、采食料槽、体秤、料秤、投料机构、RFID阅读器等组成。
主控制单元采用单片计算机设计, 放弃了可编程控制器。虽然单片计算机开发周期长一些, 但它优在性价比高、移植性好、保密性强、易与外围特殊电路如射频识别系统和高精度数模转换器的连接、便于系统的升级换代等。
采食护栏可根据生猪生长周期大小调节宽度, 仅限一头生猪进入采食, RFID阅读器读取该生猪电子标签, 为其投料, 同时称得该生猪体重, 结合其采食量等数据上传至系统储存。
4.5.3 通讯及其接口技术的设计
一个养猪场同时使用多台采食站, 采食站之间因为同是从动设备故不能通讯, 但它们均要分别接收来自上位主控制器的指令和发回数据给主控制器, 这是一种主从结构的通讯, 所以采用RS232/RS485接口通讯设计。RS232是目前工业电脑标准的通讯接口之一, RS485接口是串行总线标准接口, 适合远近距离通讯, 能较方便经济地实现多点互联、联网建成分布式网络系统。
4.6 系统信息储存设备设计研究
4.6.1 中央服务器
本服务器为数据库服务器, 要求处理能力强, 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要好, 且由于是24 h不间断工作, 我们为其设计不间断双电源供电, 另向网络运营商申请一个固定IP, 保证数据及时性、安全性、完整性等。
4.6.2 软件主程序
管理员将各养猪场自动上传网址、电子耳标号码段 (12位数字) 分配给各养猪场并注册至服务器。这样各养猪场生产等信息数据将固定于每天24点整自动上传至信息管理中心 (中央服务器)
根据普通用户 (user) 、添加转移记录用户 (trace) 、管理员 (admin) 赋予相应权限:普通用户通过互联网应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输入服务器固定IP地址进行查询;养猪场、物流运输或屠宰场根据自己的权限可以添加转移记录;管理员根据自己的权限负责信息数据管理。
4.7 系统信息应用设备设计研究
系统信息应用设备主要包括家用电脑、手机、具有GPRS移动通讯功能的手持式RFID数据阅读器等。
公众、养猪户、屠宰加工企业、监管机构等利用互联网, 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输入中央服务器固定IP地址, 在相应的权限内查询、传送相关数据信息, 监督和管理生产, 达到对生猪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追根溯源、放心消费的目的。
5 结语
1) 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养猪场规模不大, 场地又比较分散, 但总的产量又相对较大, 如何监管、资源如何分配、如何高效等, 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2) RFID非接触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本项目的研发成功奠定了基础, 其相对其它识别技术如二维码等优势巨大, 但目前国产电子标签成本还是偏高, 养猪户或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这些成本或者政府财政补贴, 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3) 本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不仅需要广大养猪户或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也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 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4) 屠宰环节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可追溯管理系统。生猪出栏后进入屠宰加工厂, 通过RFID读写器获取生猪的来源及养殖信息, 根据检疫等信息自动查验并分拣出检疫不合格产品, 只有符合屠宰要求的生猪才能进入屠宰加工生产线。
5) 本项目没有涉及到终端销售, 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的解决方法设想是:屠宰场在将猪肉分割给猪肉零售经营户时, 以随附上该生猪的电子标签号码, 零售经营户将该号码注册于电子秤, 电子秤完成零售肉品的称重后, 自动打印出包含该生猪电子标签号码所传递的追溯码的收银小票。
消费者买到猪肉后, 可以根据收银小票上的追溯码信息 (标签号、网址等) , 在电脑终端、公共信息平台网站或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方式查询认证所购买猪肉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信息, 让人们可以真正吃到放心的、质量可靠的猪肉。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出现的“瘦肉精”、“口蹄疫”、“蓝耳病”等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 研究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可追溯智能养猪管理系统, 实现在养殖同时对每头肉猪的生长信息及其疾病、用药、免疫等健康信息的自动采集, 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结构体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 应用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随时随地查询生猪疾病、用药、免疫、检疫等状况, 即时了解相关生猪食品安全信息, 监督生产, 放心消费。
关键词:可追溯系统,RFID自动识别,智能养猪,生长信息,监督查询
参考文献
[1]施亮, 傅泽田, 张领先.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1) .
[2]杨俊全, 姜海燕.中国的食品安全[J].国外理论动态, 2009 (2) .
[3]周莉, 刘春明.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现状[J].粮食与油脂, 2008 (7) .
可追溯系统 篇10
文献综述
食品可追溯系统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传递、控制食品源头的疾病危害以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很多国家提出了食品可追溯系统。欧盟在2000年发表的《食品安全白皮书》中将食品可追溯性解释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中, 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通俗的来说, 食品可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各个阶段中的信息可以逆追踪的一种系统。国内对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对于系统构架的研究, 以及企业对系统实施的研究。最对消费者研究的是徐玲玲及吴林海提出了政府的干预政策的重要性及对消费者认知和态度研究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 国内对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大多针对于系统的构架, 对影响消费者系统采纳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所以本研究使用了信息系统领域比较成熟的技术接受模型来研究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感知价值及使用意图。
研究模型及假设
研究模型
文献综述表明, 影响消费者对系统使用意图的因素较为广泛, 在这里我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 使用了易用性和有用性作为影响因素, 同时由于感知价值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研究中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在很多前人的研究中都出现过, 所以本研究也使用了感知价值作为影响消费者食品可追溯系统使用意图的因素之一。由于食品可追溯系统本身属性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研究选用了信息系统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系统信任性, 安全性和创新性作为影响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外部变量来进行研究。
研究假设
食品可追溯系统外部变量与易用性、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系统领域, 关于信任的研究很多, Chircu et al.将信任引入到技术接受模型中,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信任对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有影响, Pavlou以及Genfen et al也验证了在网络银行系统中信任对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假设在食品可追溯系统中, 如果消费者对于系统有一定的信任, 会对系统产生良好的感知, 这种感知对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系统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判断,
研究方法
根据图2的模型, 本研究的问卷共有7个因素, 分别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信任性、安全性、创新性、易用性、有用性及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使用意图。问卷共23项指标, 每个指标采用了7点李克特法 (Likert) 来测度其值, 1代表非常不同意, 7代表非常同意。
信任性指标来自Lippert, Vijayasarathy, 包括“使用可追溯系统的食品的流通路径是可以信任的”“使用可追溯系统的食品品质是可以信任的”“食品可追溯性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可以信任的”。
安全性指标来源于Arkley&Riddle, 包括“如果食品出现问题, 使用可追溯系统可以很快找出问题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可以明确食品生产者的责任”, “如果食品出现问题, 可以快速追踪到问题的源头”“食品可追溯系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风险”。
创新性指标使用了Rogers的研究, 包括“使用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件创新的事情”“比别人早使用食品可追溯系统是创新的事情”“对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了解是一件创新的事情”。
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是使用了Davis和Pavlou的指标修改而成, 易用性包括“食品可追溯系统学习起来很简单”“食品可追溯系统使用起来很方便”“要得到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信息很简单”。有用性包括“由于食品可追溯系统, 可以得到品质好的食品”“由于食品可追溯系统, 可以得到相对的利益”。
感知价值使用的是Koller的指标, 包括“这件产品看上去有价值”“这件产品物有所值”。使用意图指标是基于Oliver的研究修改而成, 包括“我会购买有可追溯系统的食品”“我会再次使用食品可追溯系统”“我会推荐别人使用食品可追溯系统”。
本研究基于某生鲜农产品零售商, 其产品通过QR码构建了食品可追溯系统,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QR码得到产品的产地、运输时间和检验检疫报告等信息。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使用过该QR码的顾客, 2014年10月进行了一次预调查后, 2015年2月投放了550份问卷, 手工排除掉不和规范的问卷后, 最终问卷数量为470 (85.5%) 份。
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了SPSS 18.0测量了量表的信度。所有量表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根据Nunally的建议, α值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高的信度。
同时本研究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测量量表的效度。首先进行了巴特立球形检验, KMO值为0.927, 并且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显示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采用了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了旋转, 所有的因子负荷量大于0.5, 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讨论
可追溯系统 篇11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中图分类号:TS20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05-04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而水产品是人类重要的食品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摄取营养和动物性蛋白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保证营养均衡和良好健康状况所需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极宝贵来源[1]。世界人均食用水产品供应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9.9 kg增加到2009年的18.4 kg,而2009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已达到约31.9 kg,1990—2009年间年均增长6.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1]。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环境污染、药物残留、工业添加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的福寿螺事件[2]、多宝鱼事件[3]、小龙虾事件[4]等,把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可追溯系统逐渐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认可,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通过对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介绍和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的概述,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供参考。
1 可追溯系统介绍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可追溯(traceability)是指通过记载的识别码,能够追溯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5]。追溯系统由跟踪(tracking)、追溯(tracing)2个方面组成。跟踪是指从上至下沿着产品供应链跟随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追溯则是指由下而上沿着产品供应链识别产品来源的能力[6-8]。可追溯系统是产品生产与流通整个过程中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的质量保障系统。
可追溯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产品编号、保存相关管理与处理记录,从而可以查询产品整个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系统。可追溯系统应该是一整套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管理和保障作用范围内,能够使产品从最初来源一直到进入消费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有对其施加的可能涉及质量安全的信息都被记录,并能够被方便快捷地查询,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9]。
2 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水产品由于其自然特点,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如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污染、生物污染、药品添加剂污染以及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等[10]。而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捕捞和养殖量巨大,同时养殖范围也覆盖全国,水产行业生产者点多面广,生产规模小、分散、数量多、以鲜活品为主,贮存条件有限,流通环节多,加工包装比例低。水产品的信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对称,质量得不到保证,出问题后很难找到责任者,对责任者处罚力度有限。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在水产品养殖、加工以及流通各主要环节中质量安全跟踪和追溯,保证上市水产品都可查。在出现质量问题时,问题最初来源和环节可知,为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提供一个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通道,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2)促进我国水产业整体优化,加快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水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3)有利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追溯系统可有效控制禁用品的使用,保证渔业环境安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结构
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是以水产品编码规则为基础,通过条码标签、编码加密和密钥分配建立覆盖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监管系统,实现水产品流转与信息流传递的统一。
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监管追溯系统3个部分[11](图1)。其中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养殖场(户)收集养殖阶段种质、水质、用药、饲喂信息;交易管理系统是贸易主体在流通阶段采集市场、商户、质检等信息,建立养殖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数据库,开发养殖、加工、批发或零售等管理系统;监管追溯系统是以中央追溯信息数据库为后台,建立从中央级到省级、县级的分布式追溯监管系统。中央级质量监管追溯系统负责水产品编码规则的制定、数据的统一管理;省级追溯监管分平台对中央级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对县级监管平台提供编码分配、公钥签发等功能;县级监管平台负责对企业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集中管理各环节系统模块的追溯信息,使各环节追溯信息通过编码生成、密钥分配、数据上传形成完整链条,执法者通過监管终端实现整个水产品供应链的有效监管,消费者通过公众查询实现产品追溯。其中,关键技术是水产品追溯编码制定、编码加密防伪、企业身份认证及密钥分配和不依靠数据库的二维条码标签生成。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现状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研究不够深入。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高度重视,但是具体举措不足;各类研究机构和企业也较早开展了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内的部分省(市)如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等已经逐步建立当地的水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今后建立全国性统一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1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2002年以来,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相关的法规、标准、指南。2003年,农业部发布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12]。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13]和《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14],明确了我国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我国出口水产品可以通过相关信息追溯到从成品到原料的每一个环节。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5],随后农业部又发布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16];同年北京市出台《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规定北京奥运食品全部加贴电子标签,实现全程追溯[17]。2007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18]。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9]。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中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ChinaGAP)、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BAP)等5种产品认证,ISO9000、ISO14000、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体系(HACCP)3种体系认证以及目前在多数省份建立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这些都为开展水产品追溯提供依据和基础。]
nlc202309041810
此外,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条例,如《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20]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2012年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21]。因此,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初具雏形,但离健全的体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2 相关技术的研究
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运行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识别、采集与存储、读取和数据的互相通联等技术,并以产品质量信息的标识及识别技术(如条形码、电子标签、IC卡识别等)、编码技术(如全球统一的EAN.UCC编码)、追溯GPS技术和信息采集存储数据库等技术设备为基础[22]。
我国遵循EAN.UCC 全球统一标识体系的编码方式,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刘学馨等以HACCP体系为原则,从分析水产养殖品的业务流程入手,提出了产品编码与过程编码相结合的编码方法,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可与EAN.UCC体系相接轨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技术体系[23]。杨信廷等基于水产养殖产品流程个体编码技术、XML Web 服务的数据传递技术和角色控制的权限动态分配技术,又进一步建立了多层次、多用户、多权限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生产者、检验者、监督者、消费者提供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信息交互平台,并以电话、网络、短信等渠道向公众提供追溯查询服务、认证监管服务和防伪服务[24]。针对我国独特的行政监管国情,孙传恒等又在原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1种基于行政区域代码的水产品追溯编码方式,建立了基于USB Key 的水产品监管码密钥动态分配技术,使得水产品追溯监管系统安装部署简便,以中央追溯信息数据库为后台,建立了从中央级到省级、县级的分布式追溯监管系统[25]。潘澜澜等也利用EAN.UCC-128条码标签建立了大连市水产品可追溯流通体系[26]。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7],水产品养殖阶段的物联网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多[28]。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养殖环境的关键参数(如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按照生态养殖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智能化水平和水产品的品质,同时还能实现精细投喂、疾病预测与诊断,以及气象预报信息服务等智能服务,并作为基础数据记录存贮于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29]。盖之华等设计了1套实时监控水产养殖环境的智能物联网系统,为水产品生态化养殖提供监管[30]。徐志进等通过实时监测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温度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将水质异常变化预警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结果表明,物联网系统功能稳定,数据传输及时,数据处理高效,数据监测比较准确,方便掌握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规律,能推进水产病害测报工作,可通过预警降低养殖风险[31]。
4.3 应用与试点
我国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相关试点最早始于2006年。2006年12月,科技部立项开展863计划子课题《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系统示范应用》,广东省成为该试点项目的唯一省份。广东省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就是应用刘学馨等开发的系统[23-25],基于流程编码从水产养殖到加工流通阶段全程跟踪记录,而政府监管系统安装于省县级水生动物防疫检疫部门,依托网络进行信息联动,再由市(县)级监管系统组织当地养殖企业安装使用企业管理系统,企业使用市(县)级部门签发的带有数字证书的USB Key,通过身份验证后进行日常生产管理并进行产品追溯监管标签打印;最终消费者购买到带追溯标签的产品时,可以通过政府监管平台(http://www.gdfishtrace.com.cn)或中国移动服务号码(106573020433)进行短信查询,从而建立政府监管、企业溯源、消费者查询为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2012年6月,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也正式开通[32],该系统也是基于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2012年,江苏省重点在苏州市吴中区、句容市、建湖县、兴化市等6个市(县)建设了60个追溯点和50多个超市、专卖店等流通终端,重点追溯河蟹、淡水虾类。同时,江苏省进一步规范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的安全生产行为,使追溯点生产者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典范,加强使用投入品的监管,杜绝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建立了政府监管平台(http://jsfish.szjoin.net),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升级基础信息库,建立科学高效、操作简便的录入系统。江苏省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
基于以上省份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前期运转的良好成果,2013年1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地区。目前,各地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运转良好,预计不久的将来,在各省级系统的基础上将建立全国性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全面保证我国水产食品安全。
5 不足与建议
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相关制度、技术的研究等基础还不完善,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缺失,科技和设施软硬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意识差等。这些问题與不足为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带来巨大影响。
5.1 政策法规与标准不健全
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配合,但我国只制定颁布了相关框架性的法律规程,且大都是大农业方面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水产品相关立法不足,具体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专门性和针对性法律更是缺乏。
此外,我国水产品追溯相关标准也较少,尤其是水产品标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抽查制度等均不够完善,缺乏水产品可追溯系统标准化的依据。各地方政府监管力度、程度及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nlc202309041810
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一整套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规章与标准,明确监管部门及其权利与职责规定,统一水产养殖与流通加工各环节流程的标准,明确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让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按照标准执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与有效运行。
5.2 科技和设施软硬件落后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能完全满足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的需要,国内已有的一些科研主要是基于国外EAN.UCC体系进行应用性研究或者新软件开发。在多地试点结果表明,各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不能对全环节的信息进行追溯和监控,以有效地保障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水产养殖环节登记备案手段一般采用纸质载体,所记载的信息简单,方法较为落后,信息存储和读取工作量都较大,监管与检测手段、技术也相对滞后。目前各地多将条形码技术应用到追溯系统中,建立了基于条形码技术的可追溯系统平台和查询系统,但条形码技术读取信息的效率和信息的存储量有限,易损度较高,还需要开发读取速度更快、存储信息量大、防伪耐损的新型电子标签。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成本控制也应该是软硬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试点的追溯系统成本控制亟待提高,这也限制了追溯系统建设与运行。
5.3 信息采集难度较大
我国水产品行业小生产者多、企业型生产者少、生产点多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此外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不高,许多养殖场可追溯记录不规范、不全面,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同时,现代流通渠道还未普及,流通方式较落后,以鲜活水产品为主,多是商户从私人养殖场中购进水产品,加工与包装不足,卫生条件与操作规范、生产标准化不足,明显落后于禽畜产品。因此,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难以实现,相关信息采集难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最棘手的难题。
要解决信息采集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水产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宣传,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提高全民认识并了解、接受追溯系统的作用;同时,要运用市场体制,用市场无形的力量让水产从业人员主动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建设与运行。如对追溯信息记录完整的养殖场或养殖户给予适当补贴;流通环节能够查到有效信息的水产品适当提高销售价格;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R]. 罗马: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12.
[2]小 丁. 福寿螺事件透视食品安全危机[J]. 中国保健营养,2006,13(11): 34-35.
[3]叶佳林. “多宝鱼事件”的思考[J]. 中国水产,2006,40(12): 14-16.
[4]韩 玲,张 均. 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1例分析[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5): 314.
[5]ISO22005. Traceability in the feed and food chain-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 for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S]. ISO,2005.
[6]Pettitt R G. Traceability in the food animal industry and supermarket chain[J].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s,2001,20(2):584-597.
[7]Mmiraglia K G,Berdal C,Brera A,et al. Detection and traceabil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food production chain[J]. Food and Chemistry Toxicology,2004,42(5):1157-1180.
[8]Madec F,Geers B,Vesseur P,et al.,Traceability in the pig production chain[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0(2): 523-537.
[9]周 真. 我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0]李琳娜,陈 文,宋 怿,等. 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水产,2009,43(3): 11-13.
[11]黄 磊,宋 怿,冯忠泽,等. 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体系在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1(2): 26-3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Z]. 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Z]. 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Z]. 200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Z]. 200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Z]. 2006.
[17]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 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Z]. 2006.
[18]SC/T 0004—2006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 2006.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 2009.
[20]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Z]. 2011.
[21]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关于印发2012年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Z]. 2012.
[22]黄 磊,宋 译,孟 娣. 关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讨[C]//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文集,2011.
[23][JP2]刘学馨,杨信廷,宋 怿,等. 基于养殖流程的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编码体系的构建.[J] 农业网络信息,2008,29(1):18-21.
[24]杨信廷,孙传恒,钱建平,等. 基于流程编码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59-164.
[25]孙传恒,杨信廷,李文勇,等. 基于监管的分布式水产品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8):146-153.
[26]潘澜澜,李 莉,王 晶. 基于条码标签的水产品可追溯流通体系的建立[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304-305.
[27]徐海斌,王鸿翔,杨晓琳,等. 现代农业中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98-400.
[28]白红武,孙爱东,陈 军,等.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415-420.
[29]高亮亮,李道亮,梁 勇,等. 水产养殖监管物联网应用系统建设与管理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8):1-4.
[30]盖之华,施连敏,王 斐,等.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34):7286-7288.
[31]徐志进,袁久尧.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应用试验[J]. 养殖与饲料,2013,13(3):21-22.
[32]黄鸿斌,吴光红. 浅述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监管体系[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94-98.
可追溯系统 篇12
关于产品质量追溯的话题, 由来已久。工业产品的质量追溯问题, 已有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根据汽车的合格证编号, 确定该车生产的批次, 使用的零、配件等相关的信息。当发现了车辆的质量问题后, 可以方便地召回有问题批次的车辆。能做到这些, 主要有赖于完备的标识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对于食品, 在标识上有很多困难。比如:蔬菜、肉类等农产品, 在销售时往往没有包装, 所以对其标识就有困难。即使一些经包装后出售的肉类农产品, 在包装时也很难了解每块肉的原始信息。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也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以期能对扭转当前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势有所裨益。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概念和意义
1.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的概念
食品质量安全, 就是保证食品应该是无毒、无害, 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 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从某种意义上讲, 食品安全是一种客观上的概念, 主要针对食品及相关活动本身而言, 要求在食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运、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免受有害物质的污染, 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用的各项措施。可追溯性是一个基础概念。ISO 8402中, 可追溯被定义为: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将“可追溯性”定义为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特定阶段的能力, 将“食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食品供应各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欧盟EC178/2002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是指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
2.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意义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安全方面准确、详细、清晰、透明、放心的信息, 是食品企业应尽的义务, 也是政府的责任。从其他各国进行的产品可追溯管理看, 对产品可追溯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 同时, 也可减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第二, 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让产品实现可追溯管理, 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有效方式, 也是对产品企业的有效自我保护。以“三鹿事件”为例, 在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 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可追溯性”系统, 快速追本溯源, 有效地控制病源食品的扩散, 商家可以减少对自身不利的影响。政府也可以由此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地把危害控制到最小。第三, 可有效控制动物疾病, 提高动物健康水平, 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追溯系统对本地区动物品种、饲养、防疫的详细信息记录, 为流行病学提供了直接的信息数据。最后, 可追溯系统与国际贸易与出口规则相适应。为了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畜产品的品牌优势, 世界各国争相发展和实施家畜的标识制度和畜产品的追溯管理体系, 有的国家还立法强制执行。要提高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贸易的地位, 我们必须根据国际规则, 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管理系统, 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与卫生质量, 以增强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基本结构
1. 技术原理
由于食品的安全特性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质量特性, 食品的供给、需求双方同样面临着食品信息的不完全性。这意味着消费者很难在购买前识别、获得有关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全部信息, 而这种信息缺失发生在食品链的整个过程, 并且随着食品链条的延长出现递增效应。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解决或缓解食品市场内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信号传递是指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私人信息传递给没有掌握信息的参与人, 进行 (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所谓“帕累托改进”, 就是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 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上述一切帕累托改进的机会都用尽了, 再要对任何一个人有所改善, 不得不损害另外一些人, 达到这样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在经济政策中为了改善某些人的利益而损害另外一些人, 这就不是帕累托改进。) , 实现最优的市场交易。在食品市场内, 即通过实施可追溯体系的企业自身或第三方创造激励的形式来记录原材料投入、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信息。并将这种质量信号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和监督机构, 使食品生产、流通信息透明化, 能够为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和政府相关机构提供产品真实可靠的信息, 满足各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充分发挥质量信号传递的作用;提高食品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 其通过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和追溯, 通过上下游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和紧密合作,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 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优化供应链整体绩效;最终使供应双方在食品质量信息方面处于均衡状态, 促进帕累托改进, 优化食品市场交易。
2. 基本结构
一个完善的追溯系统应该至少包含以下4个部分, 即标志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采集和传递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一般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 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 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
我国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在我国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应用示范系统、山东寿光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和上海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等应用示范系统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但是对整个中国而言, 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均衡, 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保证整个链条不脱节, 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达到欧盟、美国那样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明确食品追溯, 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当前, 我国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制度差距很大, 这就造成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跟不上、现有的人员水平低、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执法行为不独立, 其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透明度等常常遭受质疑。
(2) 食品可追溯的多环节的控制问题
由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牵涉到多个环节, 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最终消费者, 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链。在这个链上, 涉及的企业众多, 企业间的协调很困难, 如何将各个环节的信息有效、及时、准确地进行串连, 是可追溯系统建立的难点。
(3)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管理问题
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管理中, 信息录入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收集信息过程中, 信息当然是越全面越好, 但越全面的信息, 越容易加重系统的负担。因此, 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的录入, 是系统日常管理中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主体多头现象十分严重。食品生产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分段执法。这种管理状况, 造成的结果是责任不明, 相互扯皮、管理脱节, 出现信息不能共享或信息不及时, 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有效运行极为不利。
2. 应对措施
(1)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支持
由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管理刚刚起步, 原来基层的设施薄弱, 加上我国的食品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 在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又多呈分散型态, 因此需要政府对基层的资金、设备设施给予投入, 配备与信息库相适应的现代化工具和熟练操作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最底端有完整、准确、详细的资料输入。
(2) 加强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的基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队伍水平不高, 而本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传递的信息系统, 所以应加强对基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有效培训。另外,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人员, 很多都是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人员, 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 在具体应用时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地方, 所以也应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因此, 只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才能使系统更加合理完善和有效运行。
(3) 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
通过加强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的曝光, 让这些企业进入“黑名单”, 以促进企业自觉维护自身形象, 生产出合格的安全卫生产品。同时, 对消费者要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让消费者建立“追溯”的习惯, 从产品的最终点对产品进行监控, 以促进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视。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中主要面临技术支撑体系落后、多环节控制、多部门管理等问题, 应该通过政府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支持, 加强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等措施加以解决。
【可追溯系统】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10-06
安全追溯系统09-05
医疗器械追溯系统05-12
质量安全追溯系统08-24
源品汇追溯系统在食品追溯的可行性方案07-15
食品生产质量追溯系统07-18
进口乳粉追溯系统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08-28
源品汇做了有关食品追溯系统的调查报告10-24
可追溯食品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