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的领导力

2024-10-26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共11篇)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 篇1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 领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 在大学组织活动中负直接领导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 大学的发展似乎偏离了正轨, 大学一味地追求规模, 不顾实际求大求全地发展等行为, 大有背离其育人的天职之嫌, 而这一切都与大学校长的领导有关, 他们该为之事不为, 反倒去为一些不该为之事, 致使大学的发展举步维艰。那么大学校长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其领导力呢?以下笔者谈谈对这问题的认识。

一、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现实表现

(一) 领导力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 领导力是随着知识经济浪潮而引入的一个新的概念, 至今学术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纵观相关文章, 归纳起来, 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论, 强调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即领导者借以影响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能力;二是行为论, 强调领导力影响员工的行为过程;三是整体论, 强调领导的整体实力, 即激发组织员工热情地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 体现于组织的各个领导层;笔者比较认同整体论,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 领导力既应该理解为一种个人能力, 还应该理解为一种集体能力, 即领导力是能够影响一个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或能力体系。应用到高教行政管理中, 大学校长领导力是指学校管理者统率、带领团队, 并与团队交互作用, 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

(二) 校长领导力的现实表现

众所周知, 当今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属于率先国际化了的人群新世纪以来, 校长的接力棒逐渐传到了更为年轻的一代校长手上。他们真的很优秀, 绝大部分都取得了博士学位、院士头衔, 还有很多人是“杰出青年”、“跨世纪人才”的代表。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 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与管理经验并不陌生。但在现实中, 我们只看到了大学校长的级别和头衔, 却没有看到作为大学校长领导应有的学识、胆略、胸怀, 难以有一些早期的校长所创造的业绩和“故事”。

其一, 校长的短期行为凸显

现实中大学校长变得越来越近视, 短期行为明显。比如, 现在教育部门非常热衷于搞学校评估, 行政主导的高校管理评估制度首先意味着评估主体是上级行政领导而非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们多半不会有时间去体会大学中人文精神的厚薄、学术底蕴的深浅, 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指标、数字与可见的硬件设施。于是, 为了不致失去校长的职位, 我国大学的校长们必须首先集中精力, 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呈献出研究生数字、专业数量、大楼等领导看得见且希望看到的办学成绩, 却恰恰放弃了对大学极为重要的对学术发展的根本责任的深刻思考, 放弃了对大学长远发展的规划。

其二, 校长的行政权力过大

高校有别于政府机关的地方在于, 高校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存的二元化权力结构配置。学术权力的主张, 来源于学科专业能力, 包括专业教师、学者的个人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力组织;行政权力则依托于制度、组织和行政管理职务。这两种权力是相互交叉并且相互影响的, 在目前的状况下, 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干涉、代替学术权力的问题普遍存在, 行政权力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 发挥着绝对的支配作用, 比如学校的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一律由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系统来控制。

其三, 校长的管理过于刚性化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没有制度, 学校就是一盘散沙。可以说, 现在的大学没有哪一所不存在刚性管理。有的校长全靠处罚、批评、末位淘汰或高额奖金等强制或诱惑性手段让教师工作, 维持办学秩序;有的校长把学校管理这个充满智慧的活动降低到纯技术层面, 满足于制度的完善, 量化指标的确定, 监控体系的健全。所以, 虽然有些学校硬件条件优越, 待遇也不薄, 似乎什么都不缺, 但仍然留不住人。

二、影响大学校长领导力发挥的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孕育了许多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等, 但却较少出现社公认的优秀校长。为什么在高等教育规模、速度、质量都有很大发展的中国, 在1000多所高校里, 却难以出现卓越的领导者呢?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一是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体制运行的环境;二是领导者缺乏个人魅力。

(一) 中国高校行政制度抑制了领导力的发挥

大学自诞生以来, 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始终是大学的理想, 也正是其理想性, 才在另一方面显现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教育地位的确立、学校社会安全的维护、教育资金的配备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尤其是在经费投入方面, 我国高校几乎全部的教育经费都由政府支付。政府是大学的守护者和衣食之源, 大学则依赖政府而生存和发展。再者, 我国大学校长选拔实施的是政府委任制, 他们基本上是由行政上级直接任命, 于是执行上级政策、服从上级命令是他的职责。因为教育部手握资金分配的重权, 掌握了高校的校长等部分高级干部的人事权, 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强烈依存关系导致一些大学校长习惯对上负责, 对不关其利益的事情充耳不闻, 对师生员工的利益无暇顾忌。

(二) 领导者缺乏个人魅力

所谓人格魅力, 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校长作为灵魂人物, 除了法定的权力外, 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力。这是因为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 他们思想独立, 时间自由, 大学组织的这一特性决定校长不能光靠纯行政手段管理大学, 而是要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如果校长能够用爱心和榜样的力量去感化人, 用尊重理解决心的方法去帮助人, 用能力和积极的品格去影响人, 用设法提供舞台和机遇去引人, 那么, 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身受下属拥戴的领袖人物。

三、提升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策略

我们处在一个变动不羁的年代, 高等教育需要应时而变, 与时俱进。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领导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挑战。尽管中国高校行政制度需要改革, 但政府和社会只是提供了发展条件的外因, 发展与否最终还要落实到起内因作用的大学校长身上。常言道, 在其位必须谋其政, 毫无疑问, 大学校长在其特殊而重要的职位上, 也必须“有所为”, 而且必须“为”好。校长领导力的建设是一个实践性概念, 它的内生动力来自于校长在教育领导实践中的自我行动, 笔者认为校长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一) 领导力的基础: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名领导者, 无论对个人还是所在组织, 都应有一个准确的科学定位, 大学校长首先要十分清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哪。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出现了办学趋同化现象, 几乎所有大学校长都打着办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大学使命的共性决定了大学校长的标准在某些方面有共性, 但是个性化的标准更为重要。校长不能只跟着上级的要求走, 做行政的尾巴;也不能只跟着社会上的风向走, 做社会风潮的应声虫。要坚持“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际”, 一切工作措施都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实行对学校的“领导”。这就要求大学校长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即“术业要有专攻”。因此, 大学校长在分配学校的资源时, 应当有所侧重, 要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最实力、最有希望、最能体现学术优势的方面, 而不是盲目的求大求全。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 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科研的开展、学校文化的打造, 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应持续地长抓不懈。

(二) 领导力的保障:积极筹资

曾有一项美国大学校长“最花时间的四项工作”的调查发现, 有50%以上的大学校长占用时间最多的工作是筹资、规划和预算。其中, 公立大学校长花在筹款上的时间是44.2%, 而私立大学校长是77.0%。可见, 筹款是西方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在中国大学, 大学校长同样负有筹资权, 尽管中国大学的资金获得多半来自国家的投资, 但在规模不断扩大、运营成本和科研成本日益增长、大学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筹资变成了校长的重要责任。“筹款不是要钱, 筹款的秘诀是高校要学会向社会积极地推介自己, 将学校的使命和贡献与其公众分享, 以提高公众参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校长在学校筹资中起着核心作用, 尤其是在有关学校筹资政策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筹资人员队伍的建设和一些重要的、数额较大的筹资活动方面, 校长的积极参与是必要的。

(三) 领导力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 仅仅挂在嘴边就可以的, 而是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具体来说, 大学校长必须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校长要关心教师职工, 在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 诸如选拔用人、住房、职称、出国、工资、等方面, 可谓众目睽睽, 就看决策者如何公正用权。知识分子重视心理生活、精神需要和人际关系, 尊重和理解的需要较强。尤其是对他们的工作、劳动和成果的充分理解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都会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 校长就必须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尊重下属的人格、劳动成果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而言, 校长要从入学环节开始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 考虑到他们将遇到的困惑, 从而来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解答困惑, 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宿感, 自然而然, 等他们毕业的时候就会对母校产生眷恋感, 而且还会把这种情感伴随他们终生, 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要回馈母校的感恩心理, 那时学校发展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总之, 学校是一个大舞台, 校长就是舞台上的导演, 只有调度得法, 指挥有方, 领导才能变成一门美妙的艺术, 整个学校才能奏出动听的音符!

摘要:领导力是影响他人的能力, 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领航人, 其领导力关系大学的前途和命运。新时期对大学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期望, 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校长才能胜任、管理好学校工作呢?基于目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现实表现,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其领导力施展的制约因素, 进而提出了关于提升领导力的构想。笔者认为大学校长应从术业有专攻, 积极筹资, 以人为本的管理三个方面来逐步提升。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校长,高校行政制度

参考文献

[1]常健.现代领导科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D·科恩等.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3]RobertRicken.金洪芹译.校长的平衡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运超.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16-17

[5]芦文慧.试论大学校长的公共关系角色[J].高校教育管理, 2008 (9) :16-18

[6]王洪才.大学改革, 任重而道远[J].大学 (学术版) , 2010 (3) :61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 篇2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在迎新年辞旧岁的时刻,我们送别过去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我们有着新的希望,在不断的时光流逝中,我们虽然怀旧,但是我们还是期待新时代的到来,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做好的事情,我们应该继续不断的努力,我们能够做

好这一切!

在满怀喜悦辞别旧岁,迎来2010年新的曙光之际,我向全体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祝大家新年快乐!

握手辞行的200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永远铭记的不平凡的一年。2009年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电大实施开放教育的第10年。2009年,电大教育战线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为目标,做强做大开放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公共服务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9年,是全国电大系统办学规模再攀高峰的一年。在全国各级电大的共同努力下,开放教育2009共计招生91.26万人,比2009增长17.18%,创开放教育启动以来招生最高峰,其中2009年秋季单季招生规模达到47.55万人。30所普通高等学校的25万网络教育学生,在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方便周到的支持服务下,实现着他们学习进步的理想。

2009年,是全国电大系统内涵建设显著增强,重点工作、常规工作、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六项工程、六项计划全面实施,系统建设推进工程、课程平台搭建工程、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和电大文化建设计划作为工程计划的重中之重,取得阶段性进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为适应开放教育转入常规后形势需要,保障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修订了招生、教学点设置与管理、资源建设、考试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毕业生证书发放、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基于网络的考试等多项改革的试点工作,推动了开放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也是全国电大系统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全国电大将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活动与坚持电大精神,弘扬电大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工作。

关于校长领导力的思考 篇3

一、校长领导力在学校工作的体现

校长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领头人,不能只是辛勤的老黄牛或蜜蜂,应该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要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谋求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的领导力应体现在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好学校发展的方针,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领导力。在金钱至上、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利益第一的观念冲击着教师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取而代之的就是职业倦怠,这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吻合。因此,提升教育、改变学校,体现校长领导力就必须从改变教师的价值取向入手。其实,一个人价值追求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当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将不再流浪;精神将不再漂泊;行动将不再迟疑。另外,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齐”也是指价值取向的认同,那么如何实现教师价值取向的认同呢?这需要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做起。用文化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由文化认同作为基础,逐步发展到价值取向的认同,进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这就是校长领导教师思想的关键一步。

第二,课程领导力。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要想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仅靠国家课程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必须靠校本课程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建设要成体系,不能支离破碎,要突出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只能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重点。课程建设,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对校内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让资源课程化,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优势资源的育人功能。这也是校长领导力在课程建设中的有力表现。

第三,课改领导力。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最终还是落实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保持不变,那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老教师认识上有个误区:“老师讲不到就不放心。”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课堂就是满堂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仅仅是老师预设情境下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没有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怎么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的自主权要还给学生。当前,很多学校兴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我认为,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科背后的文化价值,真正以学科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二、校长领导力形成的阶段设计

短期:要更新理念,反思成长,初步理解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跟岗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校长管理思维,反思名校长胜任力的特征和成长路径;建立个人发展规划及科研课题,为自己搭建校长领导力成长提升平台,与同区域内其他校长建立学习共同体关系,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中期:要理论深化,行动研究,进一步形成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教育专家授课、国内外教育考察体验、双导师合作指导、课题研究、校长论坛、撰写论文以及办学思想交流等实践研修活动,凝练办学思想和治校方略,进一步提升校长领导力。

长期:要对办学思想丰富提炼,成果总结传播,全面形成校长领导力。主要通过名家授课、跟岗学习,参加办学思想研讨、教育论坛,撰写反思和论文等实践研修活动,完善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校长领导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总结深化多年的学习成果,形成自己风格特色开展传播,即通过开办讲座、报刊宣传,发表研究成果等,传播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成绩和品牌特色,形成名校效应,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 篇4

一、校长与大学、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一) 大学传统与大学现代关系中的校长

大学的存在有两种方式: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历史的存在表现在大学的历史传统, 现实的存在表现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学理念。其实二者是交错在一起的, 大学不可能摆脱其历史传统, 同时大学也要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现今的大学既是历史传统塑造的结果, 也是适应当今社会的产物。就功能而言, 大学传统是指大学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大学教学、科研等职能。大学校长的理念则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的传统和现实相融合的思想结晶和实践验证。通常大学校长的理念可分为大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因此, 大学校长与大学关系也可分为两部分, 即大学校长和大学传统与大学校长的理念。

大学传统是大学诞生以来的主要功能, 它伴随着大学发展而发展。就大学传统而言, 大学被定义为以探讨高深学问与追求真理为目标, 以教学和科研为日常的主要工作, 从而培养高等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机构。大学被赋予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 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索学术的社会。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 不少大学思想家都把大学视为探求高深学问和真理的学者社团。其次, 大学是独立思想与批判的中心。大学存在的假设基础是:一个国家应该有一种组织, 其目的在于对各种最重要的智性问题进行最深入的思考。它的目的是引导整个教育体系, 探讨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个思考的社团[1]。大学传统指的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一些职能, 它是由大学本身所决定的。赫钦斯对大学传统职能的阐述比较深刻。赫钦斯认为, 大学是致力于高深学习、专业教育和研究的机构[2]。

根据以上两种表述以及赫钦斯的大学性质观, 我们可以把大学的传统职能分为两种, 即教学和科研。赫钦斯认为大学主要是进行通才教育的场所, 大学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传递人类文明, 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之所以具有研究的职能, 是因为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地方。

就现代大学而言, 是指大学传统升华而形成的现代大学理念和校长的办学理念, 尤其是指大学传统凝练延伸生发的第三种职能, 即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也是现代大学的主流理念。大学的理念是通过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 大学理念是由大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是大学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以及必然走向现代的社会服务理念。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在大学理念的基础上, 大学校长根据自身学校的文化积淀及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对本校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或实践行动。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 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 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显然, 大学传统与大学现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得以升华, 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形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二) 大学与市场关系中的校长

大学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 可以说大学已经走入了市场。正是市场作用下, 大学的服务职能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历时性上, 大学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从大学与简单商品经济的关系、大学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关系、大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阶段。在共时性上, 由于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政体等方面的不同, 各个国家的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

1. 大学与市场关系的历时形态。

(1) 简单商品经济与大学。商品经济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公认的历史范例, 就是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然而, 简单商品经济毕竟是一种在自然经济强大氛围中艰难生存和发展着的经济形式。简单商品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在整个自然经济大环境中, 也显示出三个特征即单向性、偶发性、局部性。它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只停留在表面上、外表上和形式上。

(2)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与大学。市场经济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并从简单走向复杂, 乃至上升为社会经济结构主导生产方式, 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发生的。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 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飞跃。生产方式的转换, 必将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活动提出新挑战。但是, 自由市场经济的性质, 决定了社会活动对经济方式的适应机制往往不是即时发生和迅速完善的。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大部分时期,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 存在着一种在今天看来并不协调的关系方式。比如, 较早进入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英国, 其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呈以下特征:首先, 在劳动力开始商品化时代, 享受高等教育者不成为复杂劳动力;其次,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杠杆, 科学研究活动尚未成为大学的主要职能;第三, 在自由竞争的年代, 高等教育缺乏竞争意识。

(3) 现代市场经济与大学。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后期, 尤其是在19世纪70年代, 自由竞争转入垄断,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出现, 劳动价值形成的教育因素增强, 复杂劳动力商品化加剧, 高等教育开始将培养复杂劳动力作为己任, 高级专门人才开始作为商品涌入劳动力市场。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的提高和科技知识商品化的到来, 大学也逐步改变对新技术的传统偏见, 日益成为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逐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 市场体系及其机制对高等教育内部组织形式的影响也日渐渗入。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 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必然的联系。

2. 大学与市场关系的共时形态。

自本世纪30年代始, 世界大致划分成两大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匹配的不同的社会体制内, 建立了两种风格迥异的高等教育体制。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演进之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先后转向市场经济, 而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经济体制的变换带来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变革, 不同的国家的市场经济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不同的形态。

(1)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与市场经济。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各国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背景不同, 各自所采取的市场经济方式也形形色色。有的以市场力量为整个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调节机制, 国家的干预力度较弱 (如美国) ;有的则相反, 市场作用相对较弱 (如法国) ;更多的国家分布在这两端之间,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共存互补 (如英、德诸国) 。在三类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 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方式也大致有三种格局:分散型 (以美国为代表) ;集中型 (以法国为代表) ;复合型 (以英、德等国为代表) 。

(2) 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与大学。从30年代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结构开始, 这种经济方式在相当长时期内被推崇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经典模式, 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内的分界点。在计划经济下,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 也严格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体系内。高等教育活动也具有计划体制的四个显著特点:国家所有;高度集中;计划控制;行政干预。

(3) 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大学。中国走了一条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性质上不同、又与苏联、东欧施行的市场经济在方向上有别的新型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转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过程。

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相一致,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在逐步摆脱旧有计划经济模式, 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高等教育从观念到体制、从宏观到微观, 都在尝试着一系列的改革。但总的来说,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模式并未真正建立, 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方法并未真正完善, 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因此, 高等教育活动如何反映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现代大学的社会适应力着重体现在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大学校长作为大学机构的代言人, 必须处理好大学与市场的关系, 应对市场的变化, 把握机遇, 以适度超前的战略规划大学, 治理大学。

三、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校长

一般来说, 大学校长负责大学的全面工作, 是大学形象的代表, 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模式。

1.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学在官府, 以政治校”是中国大学的传统。我国大学自诞生之日就隶属于政府, 是政府权力系统的一部分, 大学校长自然也隶属于政府系统, 是政府任命的行政领导人, 按照政府意愿来发号使令。作为政府任命的行政领导人, 大学校长是要服从上级命令, 按上级要求办事和对上级负责。

2.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法人代表, 赋予大学校长代表国家管理大学的权力, 即大学校长是政府监管大学的代理人。在某种程度上, 传统的大学校长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3]。因此,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行政框架下的上下级委托代理关系, 一方面严格执行上级机关的命令和决定, 另一方面受到上级机关的约束和监控。

总体上说, 我国的大学与政府维系的是一种双主体的单向关系, 即政府不但拥有举办权, 同时还拥有办学权, 高校只是政府指令的执行者, 是上下级的依附关系。这也是造成大学“千校一面”、大学“行政化”的主要因素。大学校长如何在维护国家政治旨意前提下捍卫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传统精神是对大学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能力的重要考验, 也是大学机构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重要标志。但是, 真正赋予大学法人地位, 落实办学自主权就必须建立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分离的三元主体模式, 举办者可以是政府, 也可以是企业单位或私人个体, 高校成为办学主体中的主体, 教育行政或相关部门作为管理者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职责。以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这种体系的内核应该是办学的权利归还大学, 政府和主管部门保留调控指导的约束权力, 从而构成三位一体, 良性互动的大学管理格局[4]。

四、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角色概述

如上所述, 大学校长是处于大学、市场和政府三者的场域中的“人”。在上面的分析过程中, 从历史审视的视角出发, 在三大环境场域的作用下, 全方位地认识和分析了当代大学校长所处的环境, 这是实现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基础, 而领导力的实现, 是要有其合理的角色定位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社会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日趋多元化, 出现了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结构复杂、耗资巨大的多元巨型大学。大学内外环境及其结构的复杂化, 要求大学管理的专业化, 大学校长的角色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和多元化。前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1963年在哈佛大学演讲中对大学校长角色是这样描述的:“大学校长担当的是调解人、发起人和斗士, 是领导者、创新者、教导者、掌权者、信息灵通人士, 还是官员、管理者、继承人、寻求一致的人、游说家、瓶颈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 美国大学校长协会的研究报告认为, 美国大学校长的角色构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计划者、学校任务和目标的把持者、质量的控制者、公共关系的建筑师、公共政策的参与者、董事会的教师等8个方面。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大学校长的角色还在不断地变迁, 面临着角色分离、角色多元、角色冲突等困难和进行角色整合的任务[5]。在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珀尔教授对当今美国大学校长扮演的角色概括为九种:一是庞大机构的领导人;二是一个特殊的首席执行官;三是大学理事会成员;四是募捐活动家;五是教育家;六是学者;七是公众人物;八是社会工作者;九是娱乐的伙伴[6]。

总之, 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是基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的。大学校长只有做出合理的角色定位, 并且具备相应的角色素质和能力, 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领导效能, 引领当代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通过对大学校长与大学、市场和政府三个环境场域的系统梳理表明, 大学校长生存的环境, 即大学校长与大学、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区别大学校长生存的行业环境和区别其他职业的特殊性的逻辑起点, 是当代大学校长实现其领导力的前提。大学校长生存的环境系统和存在的关系表明, 大学校长的角色要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和多元化。要通过环境关系与角色身份的适配, 促进大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实现, 以利于引领当代大学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长,领导力,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R M Hutchins.The University of Utopia[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41.

[2]R M Hutchins.Education for Freedom[M].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43:73—74.

[3]赵敏.大学校长与国家教育权力系统的关系诠释[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01) .

[4]马龙海.论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与责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3) .

[5]李延成.美国大学校长角色之变迁:辉煌的历史、困惑的现状与不确定的未来[C]//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2002:116-121.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实践路径 篇5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生成与发挥

校长的使命就是办好自己的学校,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有发展的愿景,校长要有教育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实现不是靠校长一个人,而是要靠学校的每一位师生,甚至家长、社会共同的努力。

校长的治理领导力是一种教育价值整合的综合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校长治理领导力的对策:采取民主议事的方式,让教育活动能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家长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优化校长治理领导力的品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创新性地设置了六个议事会:学生议事会、家长议事会、教师议事会、教代会、全体教师会、干部例会。在实践中,校长要有强烈的价值管理意识和高水平的教育价值管理能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策略和途径

反思是一种实践思维,是行动后的思考。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实践是提升校长治理领导力的重要策略和路径。自励自省在校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没有行动后的思考,没有实践中的反思,校长难以自主发展,提高治理领导力也就是一句空话。

在学校发展实践中,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正确领会教育科学发展观,并用其统领工作全局,注重提升自己与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按照“质量立教、特色强校、整体提升、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学校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科学内涵发展的规律特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感悟,自查自省,形成书面材料,促进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

只有认真、持续不断地总结办学经验,反思以往的工作,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治理领导力的真谛和内涵;只有敢于批判、否定自己,自省自励,才有可能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自我超越。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价值与创新

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没有自我的教育就不会有自主的发展和追求自由的动力,就不会有人生的美好与社会的和谐。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这就是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校长的道德责任。

学校教育的归宿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优秀典例是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自主管理实现了校长治理领导力的价值与发展。这里所说的自主管理并非仅指学生的自主发展,也包括教师的自主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校长治理领导力,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引领和孕育,创造环境,引领师生自主发展,教学相长,双齿轮动,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自由而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为学生走上卓越人生奠基的同时,也实现教育者自身的精彩人生。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核心与发展

校长是一个教育者,必须懂教育;校长又是领导者,那么就应该比教师更先、更多、更精地解读教育理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今天的校长要着力提升自己的两种能力:一是学校长远发展的规划能力,二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

在课程构建中,学校开设的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有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社会探究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共6类48门,实现了学校课程开设的多元化。在课程管理中,学校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课程追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展示的舞台上充分发挥特长和个性。

校长治理领导力的内涵与特色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核心是指师生认可的价值观、群体目标、校风学风、治学态度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和行为方式。校长是学校灵魂的浓缩和象征,时刻影响着学校中的人对教育的看法、对学校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校长的核心使命就是把学校办出特色。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规划中,学校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教师以《论语》为基础,掀起学习和探索的热潮,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以《弟子规》为本,引领经典诵读,为生命成长奠基。

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一种合适的姿态飞翔,教师教育也需要一种合适的姿态发展。具体教育过程虽然要通过教师来完成,但更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现代教育观。校长治理领导力的价值就是最优化地调整师生教与学的切合度。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校长,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素质,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校长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学校教育才能振翅飞翔。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 篇6

一、淡泊名利, 做道德高尚的校长

校长对待名与利的态度是其能否形成自己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 有时甚至决定校长的真实地位。湖南省桂东县黄洞乡南华联办小学校长曾庆祥说的最朴实的一句话——“我是一位平凡的普通教师, 我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长对我们社会来说, 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对一所学校来说, 校长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有了这颗平常心校长就能淡泊个人的“利”, 也不会刻意地为学校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名”。同时, 校长在班子成员中, 应该努力做到“廉洁、勤政、务实”, 尤其要做到不以权谋私, 在用人问题上不搞交易, 真正做到务实慎行。

二、用“心”关注每一位教师, 做有责任的校长

湖南省资兴市一完小校长邓名威和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校长农晖就“如何关心教师”及“校长的责任”的话题作了精彩的阐述。的确,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办学目标的实现, 都靠教师。可以说, 只有教师的发展, 才有学生的发展, 才有学校的发展。

(1) 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构建教师心灵工程。校长在学校工作中, 除了正确处理或理性对待教师工作中的错误或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工作情感。校长要多与教师增进交流, 真正进行意义上的心灵沟通,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烦恼, 尤其要让教师在这个工作环境中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让教师体验尊重, 寻找工作的幸福感。

(2) 关注教师的工作利益,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些学校之所以会有“告状”的现象, 就是因为校长对问题处理不当, 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或认为利益分配不公。因此, 校长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以真正激活职称评聘竞争机制, 激发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

(3) 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其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 抓教师的专业成长, 就是在抓学校办学质量, 教师的成长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

三、以激情唤醒激情, 做有激情的校长

一所有活力的学校, 一定有一位有激情的校长。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白鹿洞镇学校校长万淑兰的“校长如何唤起教师教育激情”话题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校长不仅要懂教育, 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只有激情投入, 才能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做校长的, 都会遇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 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校长要引领教师的职业追求, 发展高级需要, 尤其要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引领培植教师坚定的信仰,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多学习勤反思, 做有思想的校长

(1) 校长要多学习。现在的校长, 承受多, 压力大, 责任重。因此, 学习就成了做校长的本钱。校长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当作一种生活的需要。只有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才华, 才能有个人魅力, 使教师中产生一种信赖感。

(2) 校长应该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这是对于校长最主要的要求。我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培养发展的人。同时, 我以这个教育理念作指导, 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几年来, 学校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及办学目标来开展, 表现在四个方面:加强全员团队意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近年来, 学校的办学效果比较明显。

(3) 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最关键在于反思。反思是校长成长的必备素质和必由之路, 因此校长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并把反思列入自己的重要工作中。好学习、勤反思、有思想, 这也是做成功校长的秘诀。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修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面对学校目前发展态势, 要持续发展, 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抓手, 加大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力度;校长更要引领课堂教学,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真正的发展。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篇7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的作用对象,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决策层,也就是校级领导层,决定学校的教学战略、形成教学发展规划、把控学校教学方向;二是执行层,就是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监控者、指导者;三是作业层,就是学校的全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操作者;四是受益层,就是学校的全体学生,也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长的教学管理最终是使全体学生受益,使学生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合格人才。

校长的教学领导也有其规律和要求,也有其内容和抓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科学可行的教学思想

校长对学校教学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教学工作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往往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以“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等为主要内容,酝酿出科学的教学思想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制定学校教学发展规划与目标

要把握教学的规律性、发展性、前瞻性,必须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样才能有方向,有主线、有着力点;从课程的编排、教师的调配、学科的设置、教学的目标、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划,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碰壁、少折腾。做好教学规划和目标要处理三个辩证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是校内与校外的教学协调,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实现教学发展的合力最大化;二是上与下的关系,主要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校长的关系、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三是长与短的关系,做好教学管理的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的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体制

机制重在“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制重在“体”,要建立完备的执行体系;建机制保目标,立体制保运行;机制不活,教学管理易得“软骨病”,教学就没有精气神;体制不顺,教学管理易得“肠梗阻”,各项工作就落不到实处;为此,校长要充分研究校情、教情、学情,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开明”的管理气氛,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注重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的终身发展;因此建立科学化、人性化、效能化的机制和体制,方可提高校长教学领导的威望和公信力。

四、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文化

制度引领教学是基础,文化引领教学是升华,也是教学发展的最高境界。校长是集管理者、教育者、指导者于一身的角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校长教学领导的制高点是对教学文化的孕育,校长教学领导的最高境界是教学文化对教学的引领。良好的教学文化是学校教师、学生在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教学工作的科学引领,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向心力、内驱力、助推力。其中包括硬件教学文化和软件教学文化,硬件教学文化主要是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使用要做到物尽其用,用出效益。软件教学文化主要是教科组的建立、学习小组的组建、课程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方式培养等。

五、创建教学管理的方法体系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 篇8

在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过程中, 校长何为?校长应当如何发挥只有校长和学校管理层才能发挥的作用?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是:因为有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这样一个新问题和新实践, 与过去相比, 校长领导与管理的能力因此有了什么不同?

在我看来, 校长的领导力将因此增添一项新的内容:“现场学习领导力”。

首先, 这种领导力表现在校长有“现场感”, 即对现场的敏感和倡导。这样的校长了解现场对教师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深知, 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主要不是在“书斋”和“书本”中, 而是在“现场”中, “现场”才是教师成长的土壤、空气和水。一个能够在自我教学现场、他人教学现场 (如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日常教研现场 (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等) 、跨校经验交流现场, 以及讲座、报告与培训等各种现场中, 有高度的专注力和思维活跃性的教师, 一定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先成为学习高手, 才能成为教学高手。所以, 有“现场感”的校长总是力图将教师的发展拉回到现场并置于现场之中, 带领和引导教师回到现场、基于现场、为了现场和改变现场。如果说, 我们希望教师是现场学习的高手, 那么与此对应, 我们期待的校长则是帮教师“培育现场”的高手, 他会千方百计地培育、营造最能促进教师有效学习的现场。

其次,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还表现在校长拥有一个核心理念:所有的“现场学习力”都指向“转化”。这一理念始终根植且贯串于教师的各种日常性的现场学习活动之中。持此信念的校长确信:“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根本在于转化———把现场中“听出来”的返回到现场中“上出来”、“做出来”。所有的现场学习都是“为转化而学习”, 衡量并评价教师是否具备“现场学习力”的根本在于他的“转化力”:有多少资源被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转化到他的血液、骨髓和呼吸中, 成为牢不可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再次,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体现在基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要求, 重建学校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上, 它综合反映了校长培育教师学习现场并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领导能力。他将围绕着转化来反思和重建学校已有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哪些机制和制度有助于教师转化, 哪些无助于甚至阻碍教师转化, 又该如何改变?在机制上, 他将形成从现场出发并回到现场的“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常规保证和研究创新机制”。与“机制之魂”相对应, 校长将以“制度之体”来承载并具体转化上述要求。例如:针对“他人的教学现场”,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提出的听课制度, 包含校内听课制度和校外听课制度两部分。前者要求在本校的研究课现场, 听课教师要做到“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 找到一个缺点, 提出一条改进建议。后者则规定外出听课回来的教师, 必须上两种课中的一种:样板课 (典范课) 或改进课 (移植课) 。这些制度跟进和制度设计对于教师在现场的学习表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 从而把“想法”变成了“做法”。

提高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篇9

一、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观

人是有思维的生命体,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其目的性,因此,人的一言一行必然有其价值取向。只是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意识是清晰的,有些意识是模糊的。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代表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稳定的价值观,然而,完整、稳定的价值观一定是由离散的、初步的价值取向积淀而成的。人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观形成决定于“后天”,即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人的影响。少年儿童一般表现出的只是价值取向,不一定已形成了牢固的价值观,但是,少年儿童阶段却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老”。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但是它却凸显了少年儿童时代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意义。当今很多孩子都以“我”为中心,“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但是,他们不一定有稳固的价值观。只有把有偏差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引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所遇到的情境、碰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不一定马上能理解“爱国”,也不一定马上能践行“爱国”。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小学生:爱自己,珍惜生命;爱父母、爱老师,懂得感恩;爱班级、爱学校,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要为大家做些事情。从培育情感到培育价值,逐步养成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直到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小学生的“敬业”,与成年人的“敬业”在内涵上也不相同。提倡中小学生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就是中小学生“敬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人把“愉快”与“认真”、“刻苦”对立起来,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其实,愉快是一种心情,一种情感,而认真、刻苦是一种态度。两者描述的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也有人把“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与“认真”、“刻苦”对立起来,这在理解上也是有偏差的。学业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我们要减轻的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何为“过重”,其中课外作业量就是个标志。经大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15周岁的学生,每周课外作业量不要超过11.8小时。超过之后,不但学业成绩不会提高,甚至还会降低。所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本质是按科学规律来办事。这当然是对全体学生而言,对于不同的学生,还应该有不同结果。目前,上海学生的作业量总体超过这一时间量,全国可能更多,这就是“过重”。如果某一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每天自己喜欢做很多研究,这就不一定受这一时间量的限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具有普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个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还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个性特色。例如,最近,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的一位副校长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这位副校长自身教学能力很强,在校领导岗位上也做得很好,群众满意度很高。他是在学校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后第一个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人。然而,他不愿再当副校长了。他说,他就想在静教院附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想当行政领导与不想当行政领导,确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实在为他的选择感到可惜,但我们还是尊重并支持他的选择。在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可以有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是,这个多元绝不是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同样,强调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抹杀中小学生的个性,相反,在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他们可以充分张扬其个性。人的个性差异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领导与价值领导

课程与教学改革把校长从机械的管理者推向了积极、有创意的领导者。从我国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基本是全国、全市统一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目标制定,也包括具体的课时进度、练习设计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地方开始明确放权,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即校本)三级课程,同时强调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样,实际上是由学校,特别是由校长来确定学生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学生等最重要的问题。于是,有了“校长是课程领导”的说法。学生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学生,是一定有价值取向的。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说明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学校,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校长,要有意识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看成是自身的教育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多元的价值取向,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有的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需要校长判断,需要在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因此,我们不但要强调校长的课程领导,更要突出校长的价值领导。价值领导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之中,而且,这里的课程是大课程的概念,指学校的一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充分体现了校长的价值领导。例如,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仅仅是必修课程特别是需要考试的科目的延伸和重复。学生在必修课学习上有差异,这是客观的现状,校本课程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校本课程只是关注某一个方面,那么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就变得十分明确:除了应对中考、高考之外,学校别无所求。有校长为了搞所谓的学校特色,要求全校学生吹笛子,真的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吹笛子吗?其价值取向很明确,就是为特色而特色,而不是学生需求。

静教院附校在校本课程上作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例如,学校的社团活动有30个左右,它们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在具体实践上凸显了以下三个途径:其一,把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专题教育”、“社团活动”、“春秋游活动”、“少先队活动”等课程化。课程化并不是都去编教材,教材只是课程中教学资源的一种形态。课程有自身的要素,如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实践途径、课程评价等。课程化使各类活动成为规范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其二,可以是纯德育课程,即把艺术、科技、体育等融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中,凸显德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其三,让学生、教师共同享有主体地位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实践、评价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开发是我校的一大尝试,使得开设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让学生喜欢。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刻意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求,内化为学生思想,外显为学生行为,让学生达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体验:地位平等,权利相同;活动规划,学生选择;意图表达,成功合作;体会不同,收获多样;个性自主,教师帮助。这些体验正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同样也可能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荒芜的花园》,描写的是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家里有一个大花园,邻居都到她花园里来玩。白天来,晚上也来,搞得老太太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老太太贴了一份布告,希望这些邻居不要进来,但邻居还是进来。老太太再贴了一份布告,说这个花园里有毒蛇,要咬人,而且这里离医院很远。人家怕了,从此不来花园了,不久,这个花园荒芜了。面对这一教材,教师都有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意愿,但是,实际达成的效果却是不同的。第一种教学:教师问学生:“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呀?”学生还没有发言,这位教师就自问自答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教师又问:“懂了吗?”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说:“懂了?那么我们就下课吧。”第二种教学: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学生A:“这位老太太太自私,花园荒芜是活该。”学生B:“我认为不对,这是私人的花园,为什么要让别人进来呢?”学生C:“我认为不让别人进来是对的,可能让别人进来会更好。”学生D:“我看应该贴这样的布告,白天进来,晚上就不要进来了,这样花园不会荒芜,老太太也能安静睡觉。”教师说:“……学会分享的不仅有老太太,还有进花园的邻居,在花园里不能太吵闹,老太太年龄大了。”两种教学都在教学生学会分享,但是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过了”,第二种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了”。可能校长、教师都认为自己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真正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静教院附校推进的后“茶馆式”教学是一种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学。追求学生真正学会,这个“学会”,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育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技能,而且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支撑。学生的成绩可以有高低,学生的兴趣、特长可以有不同,但是核心价值观是做人的灵魂。因此,课程领导包含价值领导,价值领导是课程领导的核心。只有在课程领导中凸显价值领导的特殊地位,课程领导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三、价值领导与价值领导力

在谈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时候,对于“力”的理解不一定完全趋同。有人认为这“力”就是能力,课程领导力反映了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我们认为,这个“力”不仅反映了能力,而且反映了其影响力,即实际的效果。是否有能力,只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没有能力,不会有好的影响力、好的效果。但仅有能力还不够,只有当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才体现出领导力。价值领导与课程领导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校长是这个学校的课程领导,也是学校的价值领导。然而,领导力有高、低和强、弱之分。义务教育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和家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段的升高,社会的影响在增加。为了提高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可以通过教师、家长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上海已开展了三期“双名”工程和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说这些都为上海的师资队伍建设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决定于学校和校长。理由之一,上海市教委规定,50%以上的培训学分在学校完成,市、区培训课时小于50%;理由之二,能进入到市区培训,特别进入“双名”工程和德育实训基地学习的教师还是少数;理由之三,培训分正规培训和非正规培训,大量的非正规培训都在自己学校,学校的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师。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持这样的观点,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教师,这体现在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把教育不是简单看成传授知识,而是全面育人,那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育人,而且体现在与学生接触的全过程中。今年的中考结束,静教院附校初三毕业典礼之前,一位初三女生给了我一封信,送了我一枝精美的钢笔。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张校长,记得那次与您说话是在校门口。我想系上红领巾再进学校,可是手上拿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办法系。您很亲切地帮我拿过手上的东西,那时候我非常感动,觉得校长您真好!”印象中似乎有这回事。再读读这封信,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事情太小了,我早就印象模糊了。然而,作为学生的她却牢牢地记在了心上。教师真是一个应该敬畏的职业,我佩服自己有胆量从事了近40年的教育工作。其实,教师的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反映了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在学校教育中,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主要反映在教师的价值领导力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应该说,现在的家长一般都比过去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这是好事,说明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但是,许多学生家长在教育上并不是十分专业,表现为不该学的提前让孩子学了,该培育的没有让孩子得到培育。以幼、小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例。行为习惯往往反映出价值观,而且在幼、小阶段,家庭教育作用很大,有的家长却忽略了。校长、教师有职责多做家庭教育的培训工作,让我们的年轻父母学会做家长,学会做称职的家长,这也反映了校长的价值领导力。静教院附校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开展交通法规教育。学期结束,我们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总结评价活动。一名学生说:“晚上,爸爸在路上开车,我提醒爸爸,前面是红灯。爸爸说,这里没警察,还是把车开过去了……”这时,引起了全班哄堂大笑,其中笑的还有家长,也包括那位闯红灯的父亲。学校有学校的文化,家长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也可以形成一所学校的家长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某些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篇10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或管理实践中,为了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而对被领导者所施加的影响与调控的能力。

校长的领导力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如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高效执行力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策略,管理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教师的管理与激励,管理心理研究与领导艺术,领导授权与调控能力、突发事件处理与局势驾驭能力,教师压力与心理调适能力,摆正校内各种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协调能力等。领导力决定执行力,执行力反作用于领导力。

领导力决定执行力

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功力。熟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更大领导力,就必须不断强化自我,使自己的素质提升,从而不断地积蓄自身的能量,提升领导力。校长要想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力,达到正气上升、人和事顺的话,就得首先从自身做起:爱岗敬业,强化百折不挠献身事业的毅力;不断学习,强化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修身养德,强化领导工作的亲和力。

提高领导艺术,增强管理实力。领导力靠领导艺术来完美实现。校长只有不断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不断树立公仆意识,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第一、明确目标,放宽眼力。校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条分缕析的众多职责,首先应该抓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即要明确办学方向,要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教育方针提出的总的培养目标同本校学生成长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使教师树立为祖国培养人才和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思想,教好书,育好人,办好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

第二、统筹全局,体现合力。校长要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工作要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实现思想、意志、目标和行动的统一。通晓全局,也不能忽略局部,要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开创好全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抓住关键,形成磁力。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就是关键所在,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就处在这样一个环节上,无疑教学工作就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那么怎样抓住这个关键呢?首先要力排干扰,以主要精力和更多的时间,切实深入教学,研究教学,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富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强化和培养全体教职工“以教学为中心”的自觉意识并使之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其次,校长还要善于通过自己的管理艺术使学校各个方面工作都能自觉主动、有条不紊地围绕着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第三,校长一定要站在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人的新高度,不断创新培养人才的新途径。

第四、班子建设,彰显魄力。学校各项工作要正常运行,必需有一个健全的指挥系统,而指挥系统的中枢部位就是领导班子,带好一个领导班子,是校长的重要职责。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1、校长的胸怀与协调能力;2、不断统一班子成员认识;3、工作上经常沟通;4、提倡严谨自律。

第五、带好队伍,抓住主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校长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也是校长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常言说:“名师出高徒”,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怎能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学校教育教学好坏关键是教师,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学校整体师资水平上去了,教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执行力推进领导力

什么执行力?执行力是指贯彻整体工作设计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领导力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执行力发挥保障作用。

那么在工作中怎样落实执行力?我觉得方法有五:一是要搞好调研,弄懂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执行力的贯彻;二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患于未然或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执行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落实执行力的核心要素;四是研究提高执行力的办法;五是公正评价,运用好评价机制,奖优罚劣,推动工作准确到位。

创设校园文化,增强学校魅力。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髓就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文化,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浏览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种文化享受,可能会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可能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激励和教益,甚至可能体验校领导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感受到和谐的工作气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学校精神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训等,能够为师生员工构建有望实现的学校发展远景,使师生员工能够产生爱校如家的情怀,能够发自内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好思想工作,减轻精神压力。做思想工作不失为一种好的工作方法,因为教师的许多思想问题都可以通过思想工作解决。如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家庭负担、工作过重、心情不好、不良情绪迁移、干群矛盾、同事别扭、过激行为、思想大的波动等,都需要领导者进行思想开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当然也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工作实际,要走进教师心灵,要做教师的知心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群体的问题集中解决,个别的问题个别解决。

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聚力。校长要注意培养校园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让团队有自己的理念,要让队员们扬起昂扬向上的风帆,让群体精神来感染、影响、带动具有落后思想的人,化消极为积极,用团队精神来鼓舞后进教师的斗志。校长可以按年组、教研组、党小组或工会小组等,多创造一些团队活动的机会如各种集体比赛、劳动竞赛、知识竞赛、歌舞比赛等,甚至每年要搞一次春游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向上精神,也可以在工作上把死板的考核变成教工愿意接受团队活动,如以年组为单位进行优秀课评比、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等,用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取代群众中的可能滋长消极情绪。

巧用沟通方法,化解矛盾阻力。干群矛盾、同事间出现情感摩擦特别是工作中出现有碍团结的误会都需要管理者及时化解,以避免给工作造成更大的损失。用什么来化解矛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是执行力提升的基础,执行的过程往往也是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确保管理者能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搞好阶段评价,提高执行动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提高执行力大有裨益。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是通过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每一位员工有明确的执行目标、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原则,使每一位员工的每一点工作业绩都能得到比较真实的评估,让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回报。为了调动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长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定岗定责。二是监督与调控。此环节着眼于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程进行监督和调控,这样做有助于他们的工作不出偏差或少走弯路,同时既可以严明组织纪律又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不仅对员工的指标进行考核,还要对考核指标细化,做到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主观努力与客观评价相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本身也应处在员工的监督之下,因为考核是双方的,员工反过来也要民主评价各层领导,特别是领导的公正公平、廉洁自律、品德修养、领导水平与能力等作为民主考核与评价的重点。

平时训练有素,攻坚显现群力。对班子成员、对师生员工的培养与训练多数是在平时进行的,这也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哪个校长忽略了这一点,哪个校长就会在关键场合或在突发事件中指挥不灵,管理失控,一些员工就会“顶烟”上,就会给校长“眼罩”带,无容置疑,校长就会得到“平时训练无素”的尴尬回报,对校长来说此时要是“掉链子”还好说,最怕的是“捅娄子”。因此,校长要对师生员工平时加强各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文明礼仪、待人接物、制度纪律、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只有这样到关键时师生员工才能给校长长志气,才会有战斗力。

谋事讲究民主,集中生成智力。在工作中校长要多讲民主,要博采众长,集中大家的智慧,熟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作为校长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倾听来自群众的呼声,珍视来自群众的意见,做到谋事讲民主,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出科学决策。

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校长,应该是作风民主,善于决策,众望所归,一呼百应;群情振奋,令行禁止,以校为家,顾全大局;日有常规,突发不乱,靠前指挥,沉着应对;明则懂法,刚直不阿,廉公人敬,正气人畏;责似泰山,意如磐石,明确任务,贯彻到位。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执行效力。强化负责就是善于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从不把把责任推到别人,宁可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今天的事情今天办,也决不把今天的事情推给明天,宁可选择身受苦,也决不选择脸受热;强化责任就是通常选择亲临一线,阵前指挥,不当甩手掌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强化责任就是强化具有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遇到什么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如遇挫折和失败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一定会“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强化责任可以舍弃小家而顾大家,不想做的事为了集体可以做,对反对自己的人,为大局不和可以和。强化责任可以达到为大局宁可多一事,决不少一事,宁可大动干戈把事情做得准确到位,也决不轻描淡写心存侥幸或干脆留下遗憾,宁可费力不讨好干了别人的不爱干或干不好的事,也决不会在紧要关头袖手旁观或冲不上去而耽误工作。可见责任不是能力胜是能力,因为它可以提升能力,可以把能力发挥到善得极致。应该说敢于负责是人一项最美好的素质,也是一种美德。责任是创造性做好工作的前提。

总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事业发展之本,以提升校长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为管理手段,定能使学校工作如旭日东升,卓有成效,定能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校长是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篇11

一、课题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保障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程专业素养,关注新课程推行机制,重视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效果,才能在学校一系列工作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课程素养,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是促进教师尽快成长、学校不断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一个平台。多年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大特点就是校本教研始终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促进校本教研的不断开展。

在“十一五”课题《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学校又成功申报了省级“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构建小学项目化教师团队的实践研究》。随着课题的研究与深入,学校一支支研究团队孕育而生,学校各学科教师团队应运而生:“青春俱乐部”团队、“薪火相传”团队、“数学史研究”团队、“快乐教师”团队、“成就未来”团队、“FunFunEnglishTeam”团队、“体艺特色”团队、“科技信息”团队,多元化项目教师团队让学校教育教学精彩纷呈。

秉承“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以国家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学校项目化研究团队,带领学校各学科管理团队,开展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体跟进的校本教研活动,实现学校课程管理生活化、专业化、校本化。

二、校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是实践课程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师生的课堂。校长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握课程实施方向,还要在微观上进入课堂。

1. 校长上课

一个好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好教师。作为校长,要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追求,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将课程的理念和校长的思想传递给教师,并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对于没有现成教材及任何参考资料的综合实践课程,很多教师感到束手无策。面对困难和挑战,校长义不容辞,主动承担六年级最为棘手的综合实践课程。有了校长带领,积极报名参与此门学科研究的教师纷至沓来。校长通过上课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使其课程领导力得到提高。

2. 校长听课

(1)校长通过听课来推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校长通过听示范课、骨干教师挂牌课、青年教师研究展示课、教研组专题研讨课、教师预约课,实现对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监控。校长在连续跟踪听课中,与教师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都会产生积极效应,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在听课中得到体现。

(2)校长通过行政听课日助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建立“行政听课日”,通过提前一天“预告”,全体行政人员在校长带领下,全天跟踪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并且进行集体研讨,这一举措收效明显,既可以针对“问题班级”和“问题课堂”定向听课,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实行跟踪管理。

3. 校长评课

校长对于课程的领导,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听课中积极发掘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1)真诚坦率地与教师交流,共同回顾并感受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认识问题,重新审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并研讨出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使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2)校长在评课时首先要关注课堂是否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重视学生探究和体验过程。

校长管理能力也是课程领导力体现,上课、听课、评课是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校长领导素养的体现。

三、科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然选择

在校长课程领导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校长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确立学校愿景,构建学校文化。

1. 校本教研有主题

围绕“追求灵动课堂——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关注有效设问,关注课堂学生活动这个大的主题,由学科教师共同研讨,梳理出本学期的学科教研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学科教研活动计划。

2. 质量评估有保障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凸显诊断功能与激励功能,将集中与分散、定期与不定期、单项与综合监控有机结合,将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元评价有机结合。

(1)“听评课”制度。开展随堂推门听课,以“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依据,着重关注目标达成、课堂互动及学生的有效活动,对于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

(2)开展各项学科竞赛(含单项随堂练习评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3)认真做好阶段性练习评估。各项竞赛及阶段性随堂练习评估,全体任课教师做好质量分析,及时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反馈和矫正工作。

3. 校本研究促发展

彰显学校阅读特色,在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中进行阅读校本研究。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校本课程研究,边操作,边研究,边积累。每两周用一节语文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数学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地方课时开展数学阅读和趣味数学的活动;英语低年级开展英语口语课的研究,中、高年级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各学科活动内容由各备课组共同研究,撰写教案。以“晨诵——午听—暮读”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研究英语、综合、数学校本课程,并完善相关校本课程教材。其他学科以竞赛项目为引领,进行校本研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日常教学相融合。

上一篇:可变气门下一篇:垄断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