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共10篇)
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 篇1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 篇2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整合
学生怕区域地理根本原因是无法判断一幅区域地图, 也就是说对“背景”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造成做答试题失分严重。为此, 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主要采取画图法和空间训练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读图判图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教学中, 一些教师会对世界或中国的概况在行政、地形、气候、水文、资源讲解之后, 马上进入分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做法, 极易使学生在学了两三个分区内容后, 知识产生堆砌, 引起混淆。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多, 记忆量大, 但都是以图为载体, 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读图和判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因此, 很有必要在分区地理教学之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的系统训练。
2.2 知识体系建构再现考点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不是对初中地理的机械重复, 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 能力的提升, 必须用高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自然地理我们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把一些主要分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学习分区时, 我们就可以提纲的形式给学生, 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及教材进行整理,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再现, 起到复习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章可循, 思路清晰, 提高学习效率。
2.3 区域对比分析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对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比较, 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比较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 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区域比较, 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例如当我们学习大洲的区域知识时,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 其他大洲的地形知识就可以通过比较而获得。假如我们已经掌握亚洲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知识与欧洲地形比较, 学生就会获得欧洲地形特征知识。同理, 亚洲与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比较, 同样会得到各洲地形特征知识。
3.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
3.1 关注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 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 的热点问题, 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国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冲突、地理科学或其它学科在科研上与地理科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以及地理科学要研究的新事件、能够用地理原理解答的现实问题等等要多加关注。
所谓热点地区, 就是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五海三洲之地”) 、东南亚 (马六甲海峡) 等;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 (石油与天然气) 、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 (热带雨林急剧消失) 、主要海上航线 (油轮石油泄漏) 、极地 (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 、温带草原区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 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 等;但是要强调的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复习中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 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3.2 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 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 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 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 也是高考命题者追逐的热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对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的是, 能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该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如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总之, 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空间概念较强, 因此, 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 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形成技能, 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平.复习区域地理的技巧[J].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 2005年第6期
[2]谭智勇.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07年第5期
[3]朱慧.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3第6期
[4]张静波.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 2007年11月
[5]卞文洲.定位、描述、探讨——区域地理复习的三个能力目标[J].考试, 2006年12月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之我见 篇3
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弱,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因此,在高考地理总复习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夯实学生基础。
今年,在课改新形势和学校教研组的研讨下,我校认为,对于高中阶段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应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对此,我尝试着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在复习“亚洲分区”的相关知识时,我先将拟好的对比学习学案印发给学生,并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引导学生按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经济等)两大线索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最后再把学习成果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实践表明,这极大地而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归纳比较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复习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对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教师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复习,如下图所示。
在今年的区域地理复习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整合知识,理清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从学科结构来看,地理学科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教师可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注重知识间的衔接,科学整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奠定基础。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对区域地理的考查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整合区域地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自然环境特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以气候为线索,复习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然后结合气候特点分析各大洲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系统梳理各自然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二、划分区域,做好定位,搞好基础复习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答各类试题的关键,更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已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教师要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复习。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在地理空白图上填绘主要的经纬线,并在填绘的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途径区域附近的地理事物。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例如,以北京的经纬度为参照可以定位出其周边省市的相对方位。又如,利用埃及首都开罗的经纬度可以定位出北非、西亚各国的大致方位。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在对区域地理的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定位的方法。例如,根据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特征进行定位。
三、立足应用,精讲巧练,总结规律技巧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对应到相应的地图上,还要对每个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地理知识进行填图训练。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学生的空间分布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典型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地虚拟一些区域,创设新情境,提供局部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该区域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复习高中地理的好方法 篇4
2、多总结各地理要素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与不利),人类发展中应该如何尽量克服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影响。
3、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运用比较法首先要确定比较的高中地理内容,其次是要将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第三要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不要把互不相关的内容各说各的。如非洲的热带草原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比较,世界各大洲地形的比较。英国和日本地理事物的比较等。
地理知识分类
1)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最难得一部分,并且是各位同学最先接触的地理知识,在那时由于刚升入高一,可能对不自觉的产生畏惧心理。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重在分析,,并且要了解自然地理与其他部分知识的联系,毕竟出题时是将各部分知识点进行结合。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属于硬性记忆内容,如果记不住,那么分数一定不会太高。
2)人文地理:
这一部分知识重点在于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间与地域联系。同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也逐渐成为重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各位同学要与生活相结合,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生活常识问题。这样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3)区域地理: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地图册,在学习时还要讲各区的经济、自然。文化进行详细分析。要善思明辨、格物致知。将所有不懂的地方进行整理,重点对待。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
目前最常用的高三地理图像复习方法是专题复习,花一至两周时间,全面讲解地理图像类型、读图技巧、识图规律等,不可否认,这会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普遍让学生觉得时间紧、难度大,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这样,对于综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很有限,更谈不上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了。所以,关于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有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计划,一套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入的可操作程序,让学生真正接受并主动实施,从而在提高读图能力的同时激发学习热情,并且促进整体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绘图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各类高三地理图像的敏感度。让学生动手模绘教材或试题出现的各类图像,绘图过程中学生需仔细观察各类图像的构图细节,提取各项构图信息,而后才能完成绘图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析图打基础。
学生根据已知图像,并阅读相关图像的代字材料来模绘简图,一般不要求严格的比例系统,大致以整图画得逼真且比例协调、地理事物经纬位置及相对位置画得准,地理数据表示科学就可。学生应该重点模绘的几类图像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地理统计图等
地理图像的学习需经辨、绘、析、比、组、说等六道程序。
★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 考研复习中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 高中地理中的数字记忆
★ 高中政治复习备考方法
★ 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建议
★ 高考地理复习的方法
★ 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
★ 小学生复习语文的方法
★ 高中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 篇5
导语:议论文作为一种常见文体,也是高中考试乃至高考常见的作文题型之一。如何入题是作文的关键,下面便是学而思名师为大家带来的议论文十种入题方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备受高考命题人青睐,他们或单独命题考议论文,如1982年高考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或者以材料作文的出题方式来考查议论文的写作,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虽没有明确一定要写议论文,但其性质决定了作文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作文的观点必须由原材料的中心引出,既然中心必然是观点性的,问题性的,所以,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材料,其隐性要求就是议论文。有的时候作文会出现两道题,一般一大一小,大作文必是议论文。比如我参加高考的1990年,就是那道“玫瑰园两个小姑娘”的作文题,先写一个描写性小作文,再写一个议论性的大作文。
1999年之后高考作文延续使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是文体不限,一直到2005年。但期间学生写作中议论文文体仍旧占大多数。虽然出现了一些风格各异的实用性文体,记叙文、散文佳作不少,到丝毫动摇不了议论文的主体地位。不过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类介于议论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形式,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逻辑思维。而且这种问题逐渐得到发展并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因为它可以发挥学生思想的深度,也可以展示丰富的感情。有人把这种文体称为议论性散文或者散文式议论文。每
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以此类为最多,这些满分文章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这种文章形式风光无限。
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以“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文体,之后湖南等省市相继在高考作文中明确提出要求写议论文,尤其2007年、2008年,明确要求写议论文的省市越来越多。成为继高考回归材料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又一亮点,进一步体现出了议论文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注重议论文的文体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议论文基本的审题立意方法,基本的结构方式、论证方法,即使是议论性散文或散文式议论文也必须遵循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为了规范议论文的思路,并追求最好的艺术效果,议论文在开头就要呈现异彩。即点明观点又要引人入胜,不落俗套,让阅卷老师读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下面介绍一些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入题方法,便于学生发挥个性,展现才华。
一.直接引论法
提示语:“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开篇直接点明观点,表明的立场。
例1:《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的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
来„„(总领下文,过渡自然)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胜者在对往昔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点评: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审题准确,入题快捷。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针对现实,有时代气息,论证过程中引材料恰当,紧紧围绕观点展开。突出优点就是点题不绕弯子,由材料直接入题。
例2:《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排比,列举四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典型意向,并紧扣中心观点)
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审视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例3:《谈追求》
人的一生要有追求,没有追求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追求的人是无所作为的。我们中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未来,更应有所追求。
例4:《多难兴邦》
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学校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里。
例5:《不要轻易说‘不’》(2008年广东)
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潜在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二.设问引用法
提示语:“你会因喜爱被过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以设问开篇引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1:《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已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回答问题,提出中心论点)
例2:《心灵绝唱》:
天行健,宇宙的选择。
博大有容,海洋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心灵的选择呢?
大写的人,必有伟大的精神。心灵的选择,择一颗博大的心,可
受天下之善;择一颗赤诚的心,可结天下之友;择一颗专一的心,可治天下之学;择一颗宁静的心,可悟天下之理;择一颗恒久的心,可善天下之事。
例3:《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面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涵。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实效性。
三.抒情议论入题
议论中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赋予议论以强烈的抒情性。议论的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而也许少了一份灵动,俨然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由抒情议论入题,打破议论文板起面孔说教的束缚,语言清新灵秀,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1:《捕捉理性的灵光》
求知的瞳孔放飞彩色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赫然印着“感情用事与理性分析”。是的,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凭借直觉和感情亲疏去认知这个纷繁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鲜明地表
达观点)
例2:《带着感动出发》(2008年安徽)
窗外风儿清清,鸟儿啁啾。窗内阳光跳动,梦儿甜甜。时间之舟悄悄驶进梦境,拉开惺忪的眼帘。生活的风车每天都周而复始的转动,而我却不感觉到那是一座褪色的雕塑,因为感动每天与我同行。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带着感动出发,我发现生活之河中,每一种水滴碰撞声都是那样清脆悦耳。
例3:《我于咖啡中看见》
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题记
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天际下,于滚烫的开水中我闻得一阵卡布其诺的香气。我爱极了咖啡,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尝,恍若一段长远的人生旅途。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话语在我轻轻搅拌中传入耳中。
自出生以来,犹如这一壶白开水,单纯无味,渐渐地,冲泡于这咖啡色的粉末中变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尝中,我们学习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们都不容易。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这个倔强爱着的一个女权主义者,无疾而终的人,像极了我们对未来固执的单恋,在袅袅香气中,我们反思昨天,期待明天。四.解题引论
一开篇即诠释题目内涵,明确中心论点。好处是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例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顾名思义,就是提防人民之口比防河流决口更难。这就决定了当权者一定要做到“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反之,将被历史的潮流、人民的吼声所吞没。
例2:《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劝学》一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应该坚持不懈,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一无所得。
例3:
诚信是什么?在我看来,诚信是一种无畏的敢于说真话的勇气,诚信是一份高尚的敢于负责任的纯真,诚信是伟大的人格那耀眼的闪光点,诚信是人生财富那最瑰丽的明珠。我们应该好好握住诚信背囊,千万不能抛弃它。
例4:《好奇心 》(2008年江苏)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 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五.名言引论
提示语:“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以名言开篇,可以先声夺人。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也可以使用名言作为论点论据,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为文章的展开埋下伏笔。
例1:《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牵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的关系。(引用诗句,提出问题)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例2:《说勤》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例3:《灵感与汗水》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灵感”和“汗水”是取得成功的两个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汗水”,而灵感则是以“汗水”为基础的。
例4:《彼岸,灯火阑珊》(2008年湖南)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朋友们,就让这一切在脑海中联翩,请不要试图去登上彼岸,因为:
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
例5:《跳出》(2008年湖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行七言,无尽意味。远看草色欣然,近看却是一片惘然。这不即使人生世事吗?跳出者欣然,纠缠着惘然。
人生在世,应该讲点跳出的智慧。
多少人名利场上你追我逐,你死我活。到头来呢?成了名,而你的名却也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财万贯,可终有一日随你俱化土灰。
例6:《远近焦距》(2008年湖南)
人生路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要随时调好恰当焦距,以最好角度游目骋怀,行走大地。
禅宗有句话“眼肉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一个人眼界开阔与否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态度。而眼界开阔又由你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许多事烦恼,这只是因为你对生活还有太多执着,痴迷。“用力看,就是盲。”当你站到一定高度时,眼前那一切
就如“蜗角名利”般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还会不开心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太拘泥于课篇时,反而不能真切体会,死抓某个词理解时,又如何能看清文章脉络,走向、把握深义?经历这个苦苦跋涉阶段,你的思路会走向开阔;这时需要你跳出思维桎梏,用博大眼界统领全书,宏观把握。你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六.比喻引题
以比喻开头,入题迅速,富有思辨色彩,语言讲究,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比喻能够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借助形象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读者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例1:《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与感情有关。(将理智和感情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
例2:《谈勤奋》
勤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勤奋也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勤奋的人,也像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一样,即使放在光彩夺目的玉盘上,也不能赢得人们的敬重。
例3:《谈追求》
追求是将人们从今天渡向明天的桥梁。脚踏实地的追求就像是植根于沃土的花木,必定会在明天开出灿烂夺目的鲜花,呈现出丰厚的果实;而不切实际的追求则会像天上的浮云,虽则美丽,却难以持久。崇高的理想就像是璀璨的明珠,在经过蚌壳里积久的奋斗后,在明天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而庸俗低级的追求则像牛粪里的爬虫,肮脏恶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崇高的脚踏实地的追求。
例4:《心灵的守望者》
心是门,为你打开一道前往求知世界的入口;心是路,为你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心更是风筝,带你遨游无垠的天际。如果心是门,那么,钥匙在你手中,明天的世界由你选择;如果心是路,那么道路在你脚下,通往何方任你掌握;如果心是风筝,那么线握在你手中,飞翔的天空由你随心所欲。那么,做好你心灵的守望者,不要让世俗与卑劣将你污染,给心灵一个真实的选择吧!
七.对比引论
提示语:“面对秋天,如果你选择了在满地黄花憔悴损中黯然伤神,让那落叶像舞倦的蝴蝶栖息在你的肩膀„„面对秋天,我选择了歌唱。淡淡的风,淡淡的香,在秋天的地平线上,太阳依旧那么光,那么亮„„”用对比手法引论开篇,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爱憎喜恶,从而达到观点鲜明的目的,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观点。
例1:《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溶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
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伤痕累累。朋友,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其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例2:《说勤》
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平庸的人,就不会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八.叙事引论
提示语:“陌上的山花已有无数的开了,冷月下,却只见一池春水,蓦然回首,总是充盈着泪水的双眼遥望寂寞的星空,总是随风飘动的思绪感叹树叶的凋零„„”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神秘的传说,一段感人泪下的传奇,能不激起你的情感的共鸣吗?叙述故事开篇,可以设置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激起读者对这个故事的内涵的思考,进而为后文作者的论述奠定基本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础。从而使议论文潇洒地摆脱枯燥说理的桎梏,进而达到自己的说理目的。
例1:《季节》(2007年高考)
曾经,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幽婉,随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
古痴情。
例2:《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头缠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默默微笑看,“我无法从春天的财富里为你送来一朵鲜花,无法从远方的云彩里为你送来一缕金霞,打开门向四周看看,从繁华盛开的园里采撷百年前消失的鲜花的芬芳记忆,让欢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泰戈尔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边低语,告诉我奉献的美丽,它如一抹春日的阳光,亲吻着每一个生灵。
九.类比引论
提示语:“燕子追求温暖而长途迁徙,河水追求海洋而奔流不息,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而不畏艰险„„”
类比引证就是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做出论断的方法,即用与甲事物性质相近的乙事物来比照论证甲事物,从而说明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点,这种方法属于类比推理在论证中的使用,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使得道理浅显易懂。
例1:《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来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即“学然后知不足”。
例2:《选择坚强》
春选择小草,因为她清新自然;冬选择白雪,因为她纯洁高雅。我选择风雨,因为我喜欢自己坚强地面对生活。风雨过后,我依然有笑对彩虹,拥抱阳光的激情。
例3:《且放云帆济沧海》
小船升起云帆,横济沧海的航程中难免会有风吹浪打;小树初有新芽,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漩涡。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十.材料入题
材料作文的写作中,以材料直接入题,以简练的语言,以传神的比喻来明确观点,开宗明义。这样的开头引题,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观点,可谓一举两得。
例1:《老鹰哲学》(2008年高考试题)
南太平洋上的小龟纵然聪明,不过,最终还是葬身鹰腹!自然界中鹰享有盛誉,仔细总结,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称之为老鹰哲学。(简述材料,抓住要点,明确中心)
老鹰哲学之一:看清事实
看清事实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小龟们看到侦察兵爬进了大海,便以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来,结果呢?只能遭受
灭顶之灾。而老鹰却正好相反,它们看清了还有成千上万隐蔽在沙中的小龟,结果大获丰收!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看清事实,否则会让我们遗憾终生!司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遗憾恼怒吗?我们不也经常因广告效应而买到一些伪劣产品吗?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是一种智慧。
例2:《杯中窥人生》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了思考。——题记
在一堂课上,老师往空杯中放一块石头,再向其中充入沙子,然后是加水。一个杯子装上石头满了吗?安于现状的人说满了;装进了沙子后满了吗?聪明的人说满了;善于思考的人说还可以加水。
这就是思维,这也就是人生!
例3:《人生三境》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若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人和老者。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将这三味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
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 篇6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各区域间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叫思维发散图(自己要善于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可以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总结)。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日本)(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7
必修2知识结构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达国家增长 (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增长 (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3、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
4、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落
②传统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多数发达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仍处于 型转向 型的过渡阶段;
B、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 型向 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
1、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前,主要由沿海迁到边疆
迁移原因:受政策影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弊: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减小
弊:人才、劳动力流失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
②政治因素:如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民族等
④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如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正比)——主要因素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比)——影响区域外资源的输入
会考示例:
1.图1中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1中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人口合理容量
A.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B.等同于人口容量 C.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发达,地租越高)
2、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故宫)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等(如唐人街)
4、行政因素:
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特点:(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口规模)
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大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2、等级高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3、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 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多数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出现 现象)
③世界城市化整体进程: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发展中国家是主体)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污染问题:
、、、
②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社会问题:
住宅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
5、缓解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①改善城市交通(如实行公交优先政策等)和居住条件
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创建生态城市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五、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会考示例:
1.北京王府井大街、方庄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下列各组城市(卫星城)中,从城市等级上可以看出服务范围不同的一组是
A. 顺义 昌平B.上海 北京 C. 长春 哈尔滨 D. 北京 通州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民的素质还不够高 B.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C.我国城市建设的经验还不足 D.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平原适宜发展 ;山地适宜发展
③ ④
2、社会经济因素:
① :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②
③科技水平(包括机械化、农药、化肥、冷藏保鲜技术、培育良种等)
④
⑤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
三、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1、主要作物及农产品:小麦、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实行“牧者有其地”的政策)
3、主要特点: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四、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地势 、土壤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 ,市场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②社会经济因素:距海港近,交通 ;市场 ;土地租金低廉;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六、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七、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主要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 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 ,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 ;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历史悠久,人们喜爱吃大米
3、主要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 ;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④水利工程量大
八、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
①森林、草原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退化
2、污染问题:
农药的使用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会考示例:
1. 读图9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
寿光市采用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 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 岸。该地属 气候类型。
(2)分析图9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答出三项即可)
(3)根据资料和图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答出两项即可)
(4)分析所给信息,说出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出两项即可)
2.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因素主要是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技术
3.有关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影响昆明花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地价、政策等
注意:原材料(如矿产、农业初级产品等)、动力(如煤炭、电力等)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二、主导型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 接近火电场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等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卫星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A、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B、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C、工业对劳动力 的要求提高;
D、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的吸引力 ;
E、信息通达性对戒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2、环境状况对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
3、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四、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联系):上下游关系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资源
(二)工业集聚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共用空间,基础设施和信息。
3、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可形成工业城市。
(四)四者关系:
导致 形成 发展为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五、工业分散的原因: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六、传统工业区
1、代表: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
3、特点:
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的问题:
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广阔的市场 ③劳动力丰富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用地紧张
3、鲁尔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工来布局(合并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优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七、美国“硅谷”工业发展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
③有高等院校,是全世界人才高地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订货,市场稳定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人才)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特点
突出优点 突出缺点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长途运费较低 建设投资大、成本高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 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最慢、连续性差
航空 速度最快,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最高
管道 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灵活性差,设备投资大
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国防、民族团结)等
三、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线发展,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线衰落,聚落发展趋于缓慢甚于停滞
3、聚落沿交通轴发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2、商业网点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分布在有大量消费人口的地区
3、商业网点分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依赖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 利用、改造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发展问题
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按类型分为:
①污染问题: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问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按区域分为:
①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②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四、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基础
可持续——条件
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 原则:
同代、代际、人与其他生物、国家间的公平
② 原则:
发展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 原则:
保持地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要实现全球整体协调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会考示例: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表述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A.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B.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4.下列防治工业污染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实行终端治理 B.实行分散治理
C.市场为最优原则 D.推行清洁生产
5.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生态破坏 B.噪声污染 C.大气污染 D.粮食匮乏
6.持续发展要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实行环保标志认证 B.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篇8
地理学习过程中,既有文科的灵活,又有理科的逻辑性,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正确运用。由于学习主要建立在理解在基础上,所以建议高三的文科生在学习的时候采用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先理解再记忆。平时学习的时候还要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建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知识点之间也存在联系,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知识点整合一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在方便复习的同时也能够梳理一下大体知识点加深理解。
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课本、参考资料上面,应该通过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了解一下相关地理特点,比如洋流、气候等,把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注重画图能力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所以想学好地理就不能忽略地图。平时复习的时候是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相结合,通过地图理解地理知识。达到看到图就能想到相关地理知识,或者看到地理知识点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相关地图。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联系性,很多高中地理知识构建在初中地理之上。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高中升学压力大,很多同学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早已遗忘,这就为后期的高中地理学习深入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之前,我们也可以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回顾温习,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进行知识联系,并将知识具体落实到问题中去。同时,高中生将面临高考,高考不仅考验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对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了考察。分数作为两者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到每分必争。一部分同学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考试分数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其练习仅仅停留于练习本身,缺少对练习的经验教训整理与记录,导致同样的问题与错误一犯再犯。加上平时学习不注意细节,做题马虎大意,导致最后的考试失分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同学们重视练习的总结反馈环节,从练习中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板块和容易出错的点,及时开展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建立错题本,分析自身容易犯的错误,做到同一错误不再重犯。
如何上好高中地理的高效复习课 篇9
摘 要: 高中地理复习课,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疏理、沟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系统整理所学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复习课 思维锻炼 教学方法
每到学期末,每位地理教师都会面临复习问题,复习是对学过知识的再次回顾,但是复习的目的不仅是温故,更要知新。这里所说的新不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继续学习。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复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有没有生成。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疏理、沟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上,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上的问题要集中解决,为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充分备课,以高中生掌握的知识情况为基础,精心筛选教学问题,设计好问题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好练习时间。高中地理的复习课要上得有新意,不能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更应该是知识点的升华和再加工创造。在高中地理总复习中,由于复习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又比较多,复习时间往往有限,这就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教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后进生容易跟不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忽略了对后进生的照顾,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故意忽略后进生的学习诉求,导致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落后。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在高中地理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知识,重在复习提高
高中地理期末总复习必须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内化知识体系。在讲授高中地理时,不能原封不动地把知识搬出来一再重复,而应合理地建构基础知识系统,内化形成知识体系,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活动中,不仅要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更要进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所以高中地理的复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初,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可以针对每一部分知识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在对这些练习的批改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在复习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复习课教学计划,一定要重基础知识,设法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再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复习教学工作。我们一再强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这是因为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可让学生重新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所以通过重点练习的反馈手段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升级,是高中地理复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抓好薄弱环节,定向加固,使学生能够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和规律,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
二、注重思维训练,优化高中生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应用在新授课中,更应该应用在复习课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复习课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罗列和知识结构的简单建立,而更应该锻炼学生思维,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高中地理的复习课中,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只是盯在知识和书本上,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复习课中的表现,要把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各种能力的养成,与巩固知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尽量多地组织高中生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而不仅仅是硬背知识点。
三、展开专题复习,实现重点突破
对于高中地理复习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展开专题复习,实施重点突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实施激励机制,因为凡是被教师选为专题的内容,往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的集合。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打退堂鼓,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实施激励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高中生对疑难问题的及时突破。
四、重视反馈和高中生的自我评价
高中地理的复习课不仅要重视进度,更要加强复习效果的检测,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反馈和高中生的自我评价。通过阶段性的练习反馈进行教学进度和知识难度的及时调节。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自省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更有效地强化复习效果。为此,我们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心选择合适的、高质量的练习题,实现精讲精练。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篇10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一、寒假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
平时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想赶上别人或者想与别人拉开差距不容易,甚至想巩固自己的强项,补弱科都没有时间。这个寒假对即将高考的你们而言,将是实现复习备考跨越式发展的最后机会!因为你们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大块自主时间了。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考点,找出自己的缺陷所在,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重点突破。每天保证上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下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晚上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掌握不好的考点,一一列出,做好计划,分几天复习,复习重点知识点,再看错题,再对应练习模拟题。
二、细化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①运用图形知
识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②精学精炼,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③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①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②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④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①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②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③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④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⑤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由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⑥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四、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①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②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分析推理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2、区域比较性表达: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3、图表辅助性表达: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4、特征描述性表达: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5、归纳总结性表达: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6、归因层次性表达: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高一地理复习方法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较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高中地理十种超的复习方法】推荐阅读:
惩罚宝宝十种科学方法05-09
快乐工作的十种方法10-01
十种常见的读书方法_读书的重要性及好处08-23
十种表现自查报告10-04
十种做不大的老板09-27
“十种表现”的实施方案10-24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11-04
十种最丑的老师形象07-04
中国官场常见的十种病10-06
升职预防十种职场小人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