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

2024-11-04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 篇1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常言道:“读史可以明智。”因此, 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都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在初中阶段, 历史学科被视为一门必修课程, 它是整个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很多学生对于这门重要的学科不是很有兴趣。与上其他课相比, 学生在历史课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学生反映说, 之所以不喜欢历史课, 是因为觉得历史这门学科太过枯燥。其实历史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有很多精彩丰富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 但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学生之所以觉得历史学科枯燥乏味, 是因为很多历史知识点过于琐碎, 记忆起来难度很大。其实,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关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的确是一个难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攻克这个难关,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记忆小窍门, 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一、年代记忆法

由于历史学科是按照年代顺延编写的, 因此, 它的知识结构也是按照年代的顺序来编排的, 我们在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时就可以按照年代的顺序来记忆。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经常要求学生要多看一看课后的重大事件年代表, 通过对于不同年代的重大历史时间的记忆来推定其他的知识, 这类记忆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解决了历史学科关于时间的记忆难点。例如, 在学习“五代十国”这部分的内容时, 由于这个阶段的很多事件距离很近, 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把次序弄颠倒, 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利用年代的顺序来帮助记忆。

二、归类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种杂乱的知识按照不同的类别给分类开来记忆, 这样可以使得知识更加具有条理性、逻辑性。例如, 我们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以后, 就可以把教材内容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又或者, 我们在记忆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 例如像一些著名的战役, 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战争按照正义的战争、非正义战争、以少胜多的战争以及战争的后果等标准来进行归类记忆。例如, 有关中国近代史这部分的内容, 由于其中涉及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很多不平等条约内容, 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战争和条约的记忆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 这时候我就让学生把这些条约按照战争时间做一个归纳, 再进行类比记忆。这种归类记忆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一些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记忆, 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错误。

三、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可谓是记忆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 但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事实上, 很多记忆法往往都是建立在重复记忆法之上的。因为按照记忆的规律, 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记忆方法, 所记下来的知识都会不断地被遗忘, 而克服遗忘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记忆, 不断地加深印象,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知识在头脑中一直维持。

四、故事记忆法

喜欢听故事可能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相对于枯燥的知识, 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往往要强很多, 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于有趣的故事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 记忆维持的时间就更长。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采用故事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在历史学科中, 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善加利用这些资源。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 就给学生讲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小故事, 像是“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学生在听得过瘾的同时也牢记了相关的知识。

五、歌诀记忆法

在历史学科中, 有很多的知识杂乱无章, 毫无规律可循,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歌诀记忆的方法, 或者是利用一些谐音来记忆, 这样就会简单很多。例如, 我在讲到“战国七雄”这部分内容时, 很多学生对这七个国家位置总是记不清, 这时候, 我就采取了歌诀记忆法, 把这些国家的名称和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央) ”, 这样学生读得顺口, 记得也更加轻松。

除了以上方法外,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记忆方法可以借鉴, 像图示法、浓缩记忆法、数字记忆法、地理方位记忆法等, 但无论是哪种记忆法, 只要是能够帮助我们记住想要的知识的就是好方法。当然, 无论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 都只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我们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关键还是要靠扎实的学习, 之后再配上这些技巧, 才会使我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篇2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 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 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 记得也牢。因此,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 采用讲述历史故事, 引用诗、词、对联, 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教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例如, 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进行比较, 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 篇3

1. 唐朝手工业高度繁荣, 出现了众多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中心, 其地点多、品种繁, 可用以下歌诀帮助记忆:

定亳益扬织绢锦, 花鸟纹锦出新疆;邢窑白、越窑青, 唐三彩堪称瓷精英。 (注:定、亳、益、扬指定州、亳州、益州、扬州, 即今河北定州、安徽亳州、四川成都、江苏扬州。)

2. 隋朝大运河属高考常考热点, 学生既要记忆运河

的起点、终点、中心, 又要掌握所分四段、流经省份, 记忆中往往顾此失彼, 建议作如下记忆:永通邗江, 北涿南杭, 五河六省, 中心洛阳。 (注:永通邗江是指大运河的四段, 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北涿南杭指它的起止点北通涿郡南达余杭;五河指它沟通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六省指它流经的冀、鲁、豫、皖、苏、浙等省份;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3. 中国近代史上, 清政府先后与沙俄签订过9个条约, 共割去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用以下歌诀可轻松记忆:五八瑷珲开先河, 黑北岭南六十多;六〇北约四十多, 乌东含库全失落;六四勘分四十四, 巴湖东南都归俄;八一改订五个勘, 西北又失七万多;近代俄国口最馋, 吃我领土百五多。 (注:“五八”指1858年, “瑷珲”指中俄《瑷珲条约》, “黑北岭南”指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北约”指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 “乌东含库”指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六四勘分”指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湖”指巴尔喀什湖, “八一改订五个勘”指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及《伊犁界约》等五个条约。)

4. 中国近代史上条约众多、内容繁杂, 可用以下口诀区别记忆各条约内容, 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津条约》的内容:外国公使驻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城, 外国商船和军舰, 长江口岸自由行。又可把增开的南京、汉口、营口、九江、镇江、汕头、琼州、淡水、烟台、台南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成:南汉营九镇, 汕琼淡烟台。

《北京条约》的内容:天天九八, 华工出国。 (注:天天九八指条约中的四条, 即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的内容:增开沙重和苏杭, 通商口岸设工厂, 割让辽东和台澎, 赔偿白银二亿两。 (注:沙重和苏杭分别指增开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口岸。)

5. 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八届党代会会址不断改变, 学生容易混淆, 用以下歌诀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一二四沪三广州, 五大会址在武汉, 六大开于莫斯科, 著名七大在延安, 八大以后在北京, 党在北京掌政权。

6. 在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此起彼伏, 为帮助学生区别记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革命和1848年革命, 我整理了下面两个歌诀:

(1) 二三革命起欧洲, 西意俄法反封建;希腊独立比利时, 英国议会来改革。 (2) 四八革命垮体系, 工人学生和市民;意国一月揭序幕, 法国二月起高潮;普奥两国反专制, 匈捷反奥罗求独。 (注:“体系”指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工人、学生和市民是1848年革命的主力。)

7.19世纪中期, 亚洲各国人民不忍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蹂躏,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家繁多、性质双重, 可用以下方式记忆:亚洲风暴起五国, 反殖反封相结合。爪哇伊朗阿富汗, 太平天国密拉特。 (注:密拉特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三个起义中心之一。)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 篇4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 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其二,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 在导入新课时, 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 在上课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 (1) 有哪些内容?这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2)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就会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或者是自己在课外学到的知识。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其三, 语言生动化, 教具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 配上直观的教具 (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 , 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 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 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四, 指点方法, 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 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使学生会记、记熟,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1. 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 教学时, 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 (1) 领导新文化运动; (2) 领导“五四”运动; (3) 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4)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5) 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6) 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2. 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 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与清末的“门户开放”进行比较等等。

4. 联想记忆法

将已有的知识, 加以改造或联想, 赋予新的含义的记忆方法。如《天津条约》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是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开”是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行”是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是 (与钱财有关) 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1901年, 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 (1)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可简化为“钱”; (2) 要求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 可简化为“禁”; (3) 允许外国驻兵于中国铁路沿线, 可简化为“兵”; (4)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可简化为“馆”。这四项内容可简化串联记作:“前进宾馆出新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宁波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割地香港, 化简后可串联记作:“宁 (宁波) 上 (上海) 广州, 不 (福州) 下 (厦门) 香港”。

总之, 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 教学时应灵活运用, 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在历史学习中, 常常有许多学生因为感到历史学科的内容太多, 不容易记住, 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方法和记忆能力很有必要。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 传入大脑, 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

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记忆犹新 篇5

一、关注考点知识, 提高记忆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或者认为重要, 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 这对提高记忆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在校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升学考试, 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遇到一些重点问题, 我首先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在历届中考中时常出现, 在学习时应重点注意什么。如在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节时, 我作了这样的处理: (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三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哪三次? (2) 三次会议分所学知识重要, 应将注意力放在哪儿, 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2.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新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图片、照片、文献资料、示意图表丰富,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这些直观资料,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时, 我充分利用毛泽东和蒋介石会晤的图片, 设置问题:图片上的毛泽东和蒋介石神采奕奕、面带笑容、并肩站立, 同学们, 这是什么时期, 是什么原因让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军事对手走到了一起呢?设置悬念, 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 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3.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可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再现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二、掌握记忆方法, 培养记忆技能

1. 年代记忆法。

历史中涉及大量年代,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年代数字枯燥, 记忆困难, 是学习难点。要想提高记忆效果, 就要设法把机械记忆转化为有意识的记忆。为此, 我通过巧拉关系记忆法, 从一些年代中的千丝万缕中寻找规律,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节中, 1683年清军入驻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再如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可见有些年代有规律可循, 只要注意总结, 让学生记准其中一个, 然后进行或前或后的推算就可以了, 从而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2. 空间记忆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常常涉及如疆域等空间问题, 记忆空间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图, 但随教材配置的地图往往内容大多详尽, 不能一目了然, 因此我在讲解空间问题时常自绘地图, 如:在讲《尼布楚条约》内容时, 用黄粉笔勾勒外兴安岭, 用蓝、绿粉笔分别勾勒出格尔必齐河河额尔古纳河, 用白粉笔划出斜线表示中国、沙俄领土并用红粉笔标明, 简洁明了, 变抽象为直观,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记忆效率。

3. 归纳比较记忆法。

历史知识的内容繁多、复杂, 如果不处理, 就会杂乱无章, 影响记忆效果, 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归纳就是按一定标准将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梳理, 将繁杂纷乱的史事化繁为简, 具体形象, 明了有序。如讲到淝水之战, 我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役;讲到“八一三”事件, 我让学生归纳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事件。在归纳的基础上还应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的目的是从中找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比较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签》、《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又例如:从生产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的阶级、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方面比较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的维新思潮。

归纳和比较, 可深入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渗透美德教育, 激发记忆激情

1. 巧用媒体, 调动感官, 在形象中记忆。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成熟, 推动多媒体教学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多媒体有无限想象的创作空间, 它结合了文字、资料、图案、动画、视讯、声音、特效, 再现历史场面, “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中收到教育。如在讲述红军长征时, 播放有关过雪山草地的影片, 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2. 创设情境, 激发共鸣, 在激情中记忆。

课堂中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情, 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 创设情境, 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境界, 与历史人物“见面”, 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如利用《黄海大战》插图, 讲解1894年9月17日, 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冲向敌舰壮烈牺牲时的情境。邓世昌的高大形象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 要充满激情, 歌颂与批判, 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 泾渭分明, 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3. 开展活动, 情感内化, 在活动中记忆。

学了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本和教学内容有关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书, 组织学生从自己所能读到的各种材料当中, 摘抄正在学习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材料, 编辑在传统美德手抄小报上;用电脑知识和绘画知识, 将自己通过读书知道的美德对联、名言警句, 制成贺卡, 送给同学、家长、亲戚朋友、邻居等, 让周围的人都感知中华传统美德。

4. 有的放矢, 有机渗透, 在愉快中记忆。

在制定德育目标时, 首先要吃透教材, 把握教材中德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制定德育目标要明确、具体, 同时还要注意适当, 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出了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 就不会收到好的记忆效果。

摘要: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 但记忆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历史的一切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基础上, 这种记忆需要兴趣、方法和激情。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必须调动学生的记忆欲望, 训练学生的记忆技能,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记忆水准。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6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学生如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就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如记忆汉代的丝绸之路, 可联系汉代居于世界前列的丝织业的兴盛状况;学习宋朝对贸易主要输出物品——瓷器、丝织品, 可要求学生联系宋朝手工业中的制瓷业和丝织业;学习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联系记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前后几个知识点。这样把知识点串成线, 减少了记忆头绪, 十分便于记忆。

其二, 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图册》自绘一些简明方位示意图, 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如讲两宋及元代农业经济方面棉花的种植 (北宋时, 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 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 元朝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 时, 教师画出标有长江、淮河、黄河棉花位置分布简图, 用箭头标示棉花的扩展方向。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 印象更加深刻。讲解“西晋末年人口迁徙方向”时, 也可用方位示意图教学。教师先画出标有黄河、长江的示意图, 然后用两组不同色彩的粗箭头分别标示由黄河到长江、由长江到更南地方的迁徙, 这样所讲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凡此种种, 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练”、“串”、“背”的四步教学法,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讲”, 在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经验不足, 知之不多, 需要启发引导, 而师“学有专攻”, 且懂得学习的方法, 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不是先天就有的,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诱导调动。而且, 教师在“讲”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即精讲。在充分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的基础上, 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 如历史事件的时间, 人物地点内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 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

“练”, 即作相应的练习题。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 知识覆盖面广, 题要灵活, 体现出创新精神。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 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本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学形成知识体系, 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

“串”, 即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能做到顺藤摸瓜。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最后作相应的练习题。

“背”, 历史是一门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初中尤其如此。在讲授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十之八九, 而难懂的、不易背的、易混淆的知识要点则要求学生背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记忆规律的运用, 不能死记硬背。

在“练”的时候应结合形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需要。如在讲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 可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 假设自己是清朝的皇帝, 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如何办?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 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 展望台湾的未来, 重申我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总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 利用影视文学作品来学习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记忆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直观性、趣味性,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例如讲鸦片战争时, 可以插播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增强历史的真实性, 还要多和历史以外的书籍联系起来。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 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经验, 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 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们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学记忆法十种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好历史课的前提条件。有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是他们持续学习的心理动力。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课堂引入要简洁、生动, 吸引学生。教师既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也可用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解五四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青年学生了, 那么每年5月4日是什么节日呢?待学生回答后又追问:历史上的5月4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把这一天确定为青年的节日即“五四青年节”, 它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明白了。

其次,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历史学习很重视图, 包括地图、插图、漫画等。我们常说“左图右史”就是说教学中一定要把历史和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一定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虎门销烟浮雕》和《虎门销烟》油画, 并让学生在图中发掘历史信息,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要大加肯定、鼓励。同时, 必要时教师还要作一些适当的补充, 以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实践表明, 学生对历史图的兴趣比文字大得多, 利用历史图教学效果当然比单纯的文字好得多。

再次,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过多过烦的知识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把握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对于普通中学学生而言, 绝不能苛求他们掌握所有的或者90%的内容, 能掌握80%的内容就很不错了, 因此要特别强调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为此对一些历史结论尤其要向他们反复强调, 此外, 可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目展示给学生, 他们既感兴趣又找到了学习的目标要求。如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 我作了这样的交代: (1) 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 (2) 俄国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 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应提高。

二提高学生记忆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 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收效不大, 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很重要。如对戊戌变法的时间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生的:一八九八,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一八九八。下次遇到该知识点就让学生自己复述, 反反复复地强化。这样化繁为简, 可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记忆水平。

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越简单的东西, 学生越容易记住, 因此针对记忆对象我们最好是化繁为简。利用图示, 就可以化繁为简, 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 此法最适合带有地图性质的知识点。教师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概括语句也有利于记忆。如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很多,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概括为“确立路线, 评价讨论, 停止方针, 作出决策, 审查错案”。当然也可以把一些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 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修改, 如朝代歌:唐尧舜禹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就让学生记住了中国古代史的最主要的骨架。

此外, 记忆的方法还很多, 诸如对比记忆、讲解记忆、排比记忆、顺口溜记忆、奇特联想记忆、规律记忆等,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记什么、怎样记。同时, 还应鼓励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鼓励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习是辛苦的劳动, 必须注意科学的方法, 记忆也是如此。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如17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在课堂讲述中, 可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盛行农奴制, 工场手工业落后;政治上——目的是向外扩张;措施——军事、经济、文化。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 纲目明了, 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 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量。很多学生都习惯于死记硬背, 不会从更深层次去把握知识, 其实在此问题上, 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尝试。例如我们在讲完《百家争鸣》一课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思考题:我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你们的老师中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影响的分别有哪些?为什么?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其实我们最应该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所以我们在教会学生记忆知识时一定要提醒他们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

上一篇: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下一篇:快乐才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