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

2025-01-29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通用4篇)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 篇1

初中说明文十种说明方法

都说了是说明方法回答问题的套话!!说明文阅读最容易碰到的就是让你找出说明方法了.但是光是找出来还不够..还要摘录文章例子.光是摘录还不行.还要写上作用.不管是普通说明还是文艺说明.总之严谨,周密,准确,简明这四个词是逃不掉的

一.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者是某一种事理,单从道理上人们不能理解,这时就需要举一些通俗易懂,而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作用: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从而使得说明更加地具体,更有说服力

二.分类别.要说明一个对象可以从它的形状,性质,功能等方面分类的逐一加以说明.作用:可以把事物的特征分明别类加以说明,使得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列数字.<<...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作用: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进行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使得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四.作比较.为了让说明对象通俗易懂,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人们的印象.作用:把某物与某物进行了比较,突出强调了某物,从而突出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五.下定义.用最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作用:用简明而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六.打比方.<<就是记叙文中的比喻.不用解释了吧.作用:将某物比作某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七.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作出解释和说明.<<容易与下定义混淆.但考试现在貌似都不把他们分的很清了,你填下定义或是作诠释什么的大概都会给分

作用:可以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具体而形象.八.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记叙文的描写,<<说实话摹状貌有点难找,表示我觉得整个说明文都是在描写事物.作用: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得说明更具体形象.九.引用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趣闻

作用: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作用:引出说明对象.十.列图表.<<几乎很难见到的方法.作用:使得说明更加简明,直观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 篇2

关键词:商品名称,商品介绍,商品使用说明

产品国际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产品销售包装的国际化。由于中文尚不是国际通用语言, 所以把中文翻译成通用的英文对开拓国际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产品销售包装说明汉译英在文化差异中常见的问题, 并依据翻译理论来探寻如何使产品销售包装上的产品名称, 产品介绍, 产品使用说明, 在翻译之后能使产品达到最理想的商业效果, 且让中外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大致相同的方法。

一、产品名称的翻译

产品名称是产品形象的代表, 一个信誉好的商品再加上拥有一个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名, 那就无异于给商品锦上添花, 所以为了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译者在翻译商品名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 译得好或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化形象。目前我国商品名称翻译成英文形式的方法最常用的有这三种:音译法, 意译法和音译兼译法, 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商本身的特征灵活选用译法, 为了使译好的商品名达到最理想的商业效果, 译者就要根据不同的商品需求选择不同的译法。

1. 音译法

在世界一体化越来越快的今天, 带有异国色彩的商品往往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为了保留我国特有的语言特色, 给商品本身融入一些中国味, 企业在翻译商品名的时候会考虑用汉语拼音来音译。如:我国的著名品牌长虹译为“changhong”;海尔译为“haier”;使用此译法, 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中国魂, 但对于那些不懂中文的消费者来说就很难理解商品名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也很难让他们对产品产生第一印象的好感。

2. 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直接按商品名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英文形式的一种方法。这种译法能有效的使懂英文的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获知产品名的意思, 也便于他们对商品名的记忆, 甚至以口头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其他的消费者, 达到助宣传商品的效果, 这对商品的大量销售有促进作用。所以有具体意思的商品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译法。例如:熊猫牌译为“PANDA”;天使牌译为“ANGEL”, 这些都是我国的知名品牌, 企业采取这种译法成功的向中外消费者传递同样的产品信息, 也收到预期中同样的反应效果, 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译法。但是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国产品名在汉译英时, 要考虑到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不能简单的意译。

3. 音译兼译法

音译兼译法是指对商品名取一部分音译和另一部分意译的方法。这种组合式的译法可以很灵活的从音译和意译中取它们各个最理想的一部分, 然后合并。使消费者即可以感受到产品的中国特色, 又可以理解产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不管译者选用的是那种译法, 其最终目的都是给商品冠上一个良好的形象, 进而给企业创造最大的商业利益, 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可以经过对比各种译法, 灵活选用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译法。

二、产品介绍的翻译

1. 目前我国产品介绍在汉译英中常见的问题

销售包装上的产品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最直接的途径, 所以在中译英的时候译得是否贴切达意, 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量。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这方面的严重性, 但由于译者翻译功底不够深等原因, 很多的商品介绍翻译成英文之后还是问题百出, 例如:选词, 修辞, 拼写, 搭配, 标点等种种错误应有尽有。中文版的产品介绍给人感觉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且用词很美, 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而英文版的产品介绍给人杂乱无章之感, 而且还有选词, 修辞不符合英语的习惯用法的现象。

2. 解决产品介绍汉译英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为了让我国产品摆脱由于翻译不当引起被误解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不妨先看看英语国家在相关产品介绍上使用的固定用法和表达习惯, 在中译英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参照借鉴, 这可以使我国产品介绍更符合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思维习惯, 进而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我国产品。运用参照法在参照英语国家的固定用法和习惯表达后就可以更准确的把原文所需要介绍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 做到使译文通顺易懂,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如能做到即“信”又“达”且“雅”, 那么这就是产品介绍汉译英中的最理想境界了。

三、产品使用说明的翻译

1. 产品使用说明常用的译法

在“信、达、雅”的基础上, 目前, 我国产品的使用说明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大都采用直译法, 即按中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成英文的方法。

2. 产品使用说明在翻译中要注意的问题

产品使用说明就好比指南针, 是指引消费者正确使用该产品的一种书面形式。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要相当谨慎, 用词要准确, 以免翻译不确切导致消费者用错误的方法使用该产品, 从而降低产品应有的效果, 有时甚至会因为翻译不当而使消费者在使用时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影响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四、结语

我国是产品出口大国, 出口的产品是我国的形象, 是我国文化传播的媒介, 在与异国文化交流和竞争中, 我们要坚持保留我国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同时我们又要不断向他人学习使我们整个民族进步得更快更具有竞争力。我国产品能否被外国消费者接受, 除了产品本身的性质外, 产品销售包装上的信息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企业在把中文信息翻译成英文的时候, 要选好适合本企业需求的译法, 尽量避免由于翻译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锯[J].中国翻译 (第一期) , 2005 (75) .

[2]刘全福.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中译英中存在的问题》[A].方梦之.实用文体.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 篇3

【关键词】科技说明文 解题方法 阅读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求迅速而准确地从文章中获取主要的或相关的信息。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综合性,尤其是科技说明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考生在应试时很容易陷入一些阅读误区。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术语多、句式长、逻辑严”是科技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致使考生在阅读时出现许多问题。

1.阅读心态不正

“科技类”的文章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与我们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在阅读时就很难理解,自然产生害怕心理、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所以有些考生就可能敷衍了事,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地看文章,这样不仅没能读懂行文章,做题时也是没有把握地乱猜乱答,致使科技阅读类文章得分不高。所以,我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心气和平事理通达”,只有抱着一种快乐愉悦的心态,才能把这类阅读题做好。

2.进入状态太慢

有些考生读了几遍还没有弄清文章主要讲的内容,头脑一片空白,这无疑会大大浪费有限的考试时间,其根本的原因是进入状态太慢。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的目的在于一个“懂”字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有用信息。由宏观到微观,弄清文章有几段,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讲的什么内容,关键段落在哪一段,关键句子是哪句,关键词语是哪一个。在阅读时精力集中了,才会融入文章,“潜心会文”(叶圣陶语)。

3.解题方法有误

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这样两种情况是不妥的:(1)带着问题找答案。许多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选择,这种方法表面上节约时间,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2)解题跟着感觉走。有些同学可能有这样的感觉:选择项摘抄原文较多的倾向于认同,摘抄少的倾向于否定;选择项中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倾向于认同,找不到的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感觉”。要记住,有原文的词句的选择项不一定正确,没有原文词句的选择项也不一定错误。

如果同学们在阅读中有上述问题,那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就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之后我们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阅读题。

二、科技说明文的解题方法

1.锁定范围找选项

锁定范围的实质就是在文中找出与此题相关的有用信息。考纲上明确指出“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是考查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题一般会有四个题共16个选择项,可以说,这16项有相当一些选择项能在文中找到,找的过程实质就是考查考生“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的过程,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上文提到的要把整个文章的意思弄清楚之后。这种“找”的目的性比较强,就题而“找”,哪些信息与选择项完全一样,哪些信息与题有关,哪些信息与题相悖等。需要提醒的是,找的时候得有一点点耐心,这种选项的范围主要是大致的,无须十分精确。

2.根据题意作比较

找出来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加工,加工的前提仍是始终围绕文章的整体意思。要比较选择项与文中提供的信息的异同,比较选择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关系等是否与原文一致;比较选择项中的判断与原文中的判断是否都是全称、特称或单称判断等;比较选择项中与原文中句意是否包容;比较选择项与原文所说的是现在还是将来,是现实还是可能等。

3.果敢自信作选择

选择答案需要分析,通过了科学的分析却迟迟不能选定一个答案,这与我们的自信心有关。選择题一般只有四个选择项,从概率上讲,未选之前我们就已有25%的把握了。作为命题者,其目的不是想方设法不让你选出答案来,相反,他会暗暗地提供一些条件好让你能正确选出。在混淆项的设置上,要么无中生有,要么偷换概念,要么指代错误,要么概念外延延伸,等等。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混淆项的设置规律,通过分析,就可以大胆果敢地作出排除错项并选择符合题意的项,而不能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耽误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在对待科技说明文阅读上有一个好的心态,耐心去“读”原文,耐心去“对”原文,才能够解答好这类阅读题。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 篇4

说明文阅读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阅读说明文,我们不但要能够辨析说明方法,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准确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我们必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题型梳理】

题型一: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014年山东德州卷)写出画线句子甲、乙两处使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甲:举例说明;乙:引用说明。

[答题模式]直接回答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即可。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一种说明方法的概念,然后与相关的语句结合起来,注意句子前后的提示语,进而判断出该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说明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题型二:辨析××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14年甘肃兰州卷)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皮影戏吸收地方音乐精华,形成了众多流派。

[答题模式]先回答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注意文章或某一段(句)不止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再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具体模式为:该句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使说明……。

题型三:辨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重庆卷)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2)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生气会消耗人的很多精力。

(2)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不良情绪会引发其他四种因素同时发生,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题模式]先指出每一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题型四: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山东东营卷)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如“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鸟类濒临灭绝的各种原因分别所占的比例,引人深省。

示例二:如“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运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燕子、啄木鸟等鸟儿都能吃害虫的事实,令人信服。

[答题模式]此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首先写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指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分析其作用。

【真题导入】

(2014年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植物不失眠

乔 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9.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回答时,要先准确判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从画线句子来看,作者主要是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参考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跟踪练习】

(2014年内蒙古赤峰卷)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endprint

王稀君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2.第①段从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

答: 。

1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段与第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答: 。

14.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5.读过文章,你觉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

16.品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复句?在行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

答: 。

(2)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上一篇:26家长进课堂讲稿下一篇:博物馆日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