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共11篇)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篇1
一、引言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 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 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 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 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 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 究其原因, 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 到位之外, 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 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 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 教审题, 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爱的种类 》等, 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 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 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 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 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 教立意, 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 说明的侧重点不同。 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 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 哪些需要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 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 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 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 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 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 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 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安排, 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 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 可谓层次鲜明, 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 教选材, 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 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 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 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样看来, 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 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 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 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 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 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 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 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 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 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 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 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 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 这么大的范围, 这么多的地点, 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 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 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 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 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 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 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 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 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 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 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 我就写下来, 哪些最具代表性, 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 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 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 教组织, 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和事理两大类, 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使之条清缕晰了,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 事物 (人、事、物、景) 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 (包括顺序、倒序) 、空间式 (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 、总分式 (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 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 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 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 如第三段到第九段, 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 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 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 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的例子;做引用, 如“鱼戏莲叶间”, 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 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 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 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 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 比喻要清楚明了, 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 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 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 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 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 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 任何文体的写作, 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客观介绍事物特征, 阐释事理的文章, 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 明白事理。 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 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 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摘要:说明文的写作教学重点在于教授方法, 主要包括教审题、教立意、教选材和教组织四大方面。
关键词:说明文,写作教学,教授方法
参考文献
[1]曲洪砶.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 2013 (11) .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 2012 (10) .
[3]傅望华.说明文写作指要[J].写作, 2010 (12) .
[4]叶苍苓.说明文写作的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 (1) .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篇2
关键词:文体知识;解题技巧;运用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66-02
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应湛透文体特点,掌握阅读的解题技巧,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例,教给学生常规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了解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分清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对象上分属于事理性说明文。
三、掌握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介绍说明的事物或所阐明的事理。
a事物性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b事理性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过渡句。(格式:_____的____.)
四、抓住说明对象特征
1.从标题着眼:
a.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国宝——大熊猫》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大熊猫”,也指出其特征“国宝”即“珍贵”;
b.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领读者阅读课文,把握了说明的要点即“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⑤自然选择⑥人工选择;
c.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现象,什么是物候学等。
2.从分析材料入手
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只要分别分析出赵州桥(结构堅固)和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那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就不难概括了。
五、明确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渐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
3并列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六、理清说明顺序(文章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对象)
1.时间顺序:多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2.空间顺序:多说明建筑物的
3.逻辑顺序:多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具体为:
a.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由花红的现象写到花红的原因
b.从点到面的逻辑顺序:由花红这一点写到其它的颜色
c.从内到外的逻辑顺序:(由内在因素: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到外在因素: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
d.第2—6自然段采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标志性词语:“首先”“还需要”“还有”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由“亿万年前”到“后来出现 ”
七、判断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等。
A如何判定说明方法:
1、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往往会出现“如”、“例如”、“比如”之类的词语。例如:2自然段中的“如墨菊、黑牡丹。”“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中的“如”、“例如”
2、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8个红色花瓣。”中的“8”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例如:“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中“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相比
5、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6、下定义: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例如:“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解释了为什么称为“胡萝卜素”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相当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9、引资料: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例如:“蜂争粉蕊蝶分香”,引用了温庭筠《惜春词》中的句子
B、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说明内容)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
2、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8、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9、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10、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的说明了……。如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结合所学文体知识和答题技巧,自己独立完成,个别掌握不好的,小组互助解决。
八、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大多数、极个别等词。
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学生在文中找的:
1.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2.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
3.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个时候来说吧,
4.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九、总结写法:
1.结合说明顺序谈: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在课文中具体指出。
2.结合说明方法谈: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和作用谈。
3.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谈:准确、生动。找出例句。
4.结合修辞手法谈:文章大量使用各种修辞,说明了什么,使文章的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本课没有这个特点)
5.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或充满感情。
十、补充说明:
1.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2.怎样理解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上的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结合说明方法和作用谈。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3
一、品词赏句, 领悟精妙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组成的。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 语言特别准确、简洁, 通俗易懂。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 细细品读、感悟。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 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
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往往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鲸》一课, 读课文时我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学生马上察觉出与课文不同, 纷纷向我指出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 为什么?通过比较, 学生立即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 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 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 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主要”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介绍鲸的吃食用得非常准确。
2.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
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边读书, 边联想,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活动的, 有色彩的画面。在想象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用“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来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 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想象, 学生读懂了黄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兴旺, 也领悟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简洁的特色。
3. 在资料的比照中品词赏句。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与课文进行比照学习, 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领悟说明文用词造句的精妙。如在《松鼠》一文中, 作者是这样写松鼠的:“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学生读、悟之后, 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松鼠活动的视频, 并说说感受, 再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品析。学生结合直观的感知就比较容易地领悟到句子中这么多个四字词语不但写出了松鼠乖巧的特点, 而且读起来节奏轻快, 这和视频中看到的机灵的小松鼠是非常相配的。这些四字词语用得真好!
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 又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 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注重朗读, 体味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很多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写得很有趣味, 而且在字里行间同样浸润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潜心会文, 注重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懂文章的内容, 读出文字间潜藏着的情感和趣味, 品味说明文的语文味。
1. 对比读。
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说明文中前后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来使学生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语, 再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和“凶猛暴烈”“叫苦不迭”这些重点词语的对比朗读, 学生读懂了黄河变化之大, 激发了探索变化原因的兴趣, 同时也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担忧和无尽的痛心。
2. 想象读。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 边想象。通过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呈现课文描述的画面, 从而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松鼠》一文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 边想象松鼠的活动情景。通过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松鼠活泼、机灵的形象, 然后用朗读来表现松鼠的特点。在想象读中学生明白了松鼠的特点, 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 品味读。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品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而且要通过朗读把品味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最后一段———治理黄河时, 我紧紧围绕“品”和“读”来进行。一读, 懂治理黄河的对策;二品, 明句子中包含的情感;三读, 展现治理黄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教学说明文时, 我就是这样通过一次一次的朗读, 让学生读明白课文的内容, 读出作者在文字中传递着的情感。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在朗读中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凸显特点, 训练思维
语文课堂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方法, 还应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说明文结构紧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表达科学、简洁、通俗易懂;说明的角度新颖,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因此,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 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思维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1. 画图表。
说明文条理清楚, 表达有序。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文这个特点, 采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懂内容, 训练思维。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 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作比较。
通过对不同句子、语段的比较, 学生不但容易学懂内容和方法, 而且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我先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搞清楚科学家做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试验时的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填写完后,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 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这三次试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 学生清楚地懂得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飞行的。接着, 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这一格是空着的?学生马上明白, 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与第一次是一样的。那补写上会怎样呢?我让学生补上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再读课文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写文章时相同的内容可以省略不写, 相似的活动要有详有略。
四、读写迁移, 学习方法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说明文“例子”的作用, 结合具体课文,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 学习方法, 不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1. 提供材料进行仿写。
学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 懂得一些表达方法的时候, 教师如果趁热打铁, 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仿写, 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 模仿语段进行仿写。
说明文语段条理清楚、叙述得当, 是很好的仿练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语段进行仿写。
3. 改写文章进行仿练。
说明文的表达风格有好多种, 把一篇说明文改写成另一种表达风格的说明文, 也是一种读写迁移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
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味的核心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迁移规律,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篇4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设想 篇5
说明文究竟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我们先从说明文的定义入手。教科书100页的定义为:“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1]这自然把说明文分成了两类: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种分法是正确的,它是以说明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笔者认为:这不够全面,除了这个分类标准外,还应根据说明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以平实的语言为主,还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主来分。正如叶圣陶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介绍知识,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平实并不排除生动形象。前者就叫它为平实说明文,后者叫它为生动说明文。
还是让我们回到具体的课文中去,根据说明文的对象分,像《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说“屏”》、《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自然的语言》则是平实说明文;而《口技》、《核舟记》、《看云识天气》等则为生动说明文。
《口技》从说明的对象上看:它是向人们介绍的一项经过艺人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掌握的一项技艺,它属于实体说明文;如从说明时的表达方式看,全文对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进行了正面描写,对听众的反映作了侧面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艺人模拟深夜中一家四口人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灾、救火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了说明口技表演者演技“善”之目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若从说明的对象上看,它说明的是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是事理说明文;如从表达方式上看,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若从语言上看,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描绘出千姿百态的云,读者可以从云的不同形态中得到识别阴、晴、雨、雪的科学知识,这就属于生动说明文。《核舟记》全文是对一件工艺品所作的说明。从说明的对象上看仍然是实体说明文,若从表达方式上看,照样为生动说明文。综上所述,使说明文生动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内容上,穿插传说、趣闻;表达方式上,运用描写;语言上,巧用拟人和比喻。[2]这些理论知识若在授课时提名叫响地讲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若没有对说明文有关理论的掌握和揣摩,恐怕也不会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作、口语交际”中的《萤火虫》、《蝙蝠的自述》[3]等生动说明的杰作的呈现。
为什么要对说明文作出这样的界定?笔者认为:结论与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结论的掌握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了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甚至还会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这是今天培养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一种创新学习。这种种做法作为今天的每位教师都基本上做到了,否则,难以应对今天的各种测试。有了这些过程笔者认为还不够,还须归纳出结论,名正言顺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又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活动,让课本真正起到范例的作用。用叶圣陶大教育家的话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它是举一反三的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这样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1]八年级《语文》上册。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高中《语文》二册(必修)。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小议说明文教学的“味道” 篇6
经过多年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尝试,笔者深深地感觉到说明文的教学设计,应在学生的所得上着力。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所谓“趣味”,就是要体现出说明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的特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所谓“语文味”,就是强调学科特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得意”“、得言”“、得法”。“两味”兼得,应是说明文教学追寻的目标。
一、 体现“趣味”
说明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学并不宥于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事物中隐含的“理趣”,将其中的丰富内涵、趣味因素进行发掘,进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延伸他们更为开阔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
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的读物,他们总是喜欢反复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其次,教学设计中还要努力发现文本的内容空白点。科普类的课文对于某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例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望,让学生沿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更丰富的阅读世界。再次,教学设计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有特征,发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成为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二、突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语文的味道不能丢,切不可上成了科学课、品德课。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运用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课外资料的方式,模仿文章表达的方法等。因此,说明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体现“语文味”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
1. 练就学生梳理概括的能力
读懂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础,这首先就体现在学生能否读懂课文的内容,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
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不同于其他文体,比如叙事类的文本 :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什么特点,注重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一般遵照这样的思路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价值。教学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概括,然后通过比较,评议,从而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说明文的段落关系一般遵照这样的顺序 :话题的提出,具体的方面,具有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 :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搭桥”,为学生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2. 锻造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说明方法的多种性,教材的结构布局,是需要学生在悉心的品味中感知的。这些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比如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在教学“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假说”“可能”“应该”等词语,想一想 :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到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这样的词语目的何在?再比如该文中“欣喜若狂”“点睛之笔”“天之骄子”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想一想,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会对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说明文还具有鲜明、形象地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凌空飞翔的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推测。
3. 铸就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只有基于“言语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独一无二的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逐步形成语文素养,说明文的教学也是如此。老师要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悉心钻研文本特色,潜心琢磨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逐渐地吸收、运用。比如,于永正老师《新型玻璃》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后,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作为题目,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再比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
1小朋友想一想,这小魔术师还会变什么呢?(露珠、冰、霜、雾、彩虹、……)
2老师这里也有小魔术师在变化,看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3出示 :
早晨,我躺在小叶子上,人们管我叫_______。
夏天,雷阵雨过后,我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_______。
秋天, 我___________ 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_。
4小结 :水真有趣,它真会变,会变成汽、变成云、变成雨、雹子、雪,还会变成露、霜、冰呢!
从上面教学环节,我们不难看出,一次知识拓展,了解水除了会变成雨、雪、雹子以外,还可以变成露珠、冰、霜、雾、彩虹,同时也准备了让学生欣赏图片,单纯的了解一下知识,图片欣赏与语文课的语言学习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在四句话的训练上,一二句引,三句扶,四句放,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学生开始模仿书中语言注重了动词的运用,一举多得。
4、完善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再进一步说,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话题征集、办小报、做网页等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篇7
反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采用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我们不难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那就是“用英语做事”。通过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的途径, 能有效地体现“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创设阅读“任务”,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说明文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 有时甚至内容枯燥、语言单调, 往往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意义”甚至有“悬念”的阅读情景, 利用阅读“任务”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例1】必修5 Unit 5 First Aid中的阅读文“First Aid For Burns”, 该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 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烫 (烧) 伤的起因、类型、特点和急救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将课堂模拟为烧烤现场, 首先用形象直观的图片、生动真实的烧烤现场模拟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景, 让学生思考讨论“海边烧烤”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 并突出讨论可能发生的烫 (烧) 伤情况。具体为:骄阳晒伤皮肤;火星烫伤身体;炭火烧伤身体等。这时, 教师布置阅读“任务”:根据灼伤、烫伤或烧伤情况打电话向医生求助。这个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向“医生”描述烫 (烧) 伤的症状,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给出急救方案, 并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给予表现。于是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任务进入阅读状态, 他们的阅读欲望得到激发。同时, 所布置的“任务”目标语言明了, 阅读指向明确, 阅读的动机得到保证。加之此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很有现实意义, 任务做起来不牵强, 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兴致盎然。关于烫 (烧) 伤的急救知识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变得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力。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学习和运用能力, 充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完美结合。
二、将“任务”贯彻于阅读过程, 突出学生读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可惜, 一般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 往往是从教材、或目标语言入手的, 因此阅读活动都以关注语言点为主, 而且教师教的多, 学生读的少。但若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就可改变这种弊端, 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例2】选修6 Unit 2 Poems中的阅读文“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介绍了五种简单常见的英文诗的类型和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 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欣赏几首诗歌以了解诗歌尤其是英语诗歌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提问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本文细节和脉络;最后是学习语言知识。在这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 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无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
但本人摒弃了这种传统单向的阅读方式, 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教师另外再提供5首诗歌, 要求学生将包括课文中所提供的7首诗在内的这12首诗歌按类型分类并给每个类别写出序言。这样, 就不是教师规定阅读什么, 而是学生通过主体阅读发现什么, 并运用该“发现”来完成一个有意义的任务。因此教学过程就变为:集体阅读 (朗读) 诗歌, 感受诗歌的韵律和区别;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分类, 这时, 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并及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醒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分类方法和依据;让学生分组再次反复阅读比较, 确定自己的看法并最后展示结果;教师作出点评并适当讲解。在这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体, 为了完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 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分析、思考、合作和交流”, 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样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 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三、依托完成“任务”的过程, 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策略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而且要努力使学生“会学”。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能和策略。
【例3】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的说明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小任务:读课文的小标题, 将你所知道的国内外节日归入到恰当的类别中。这种阅读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助于学生迅速抓住课文要点, 还能通过应用来验证自己的理解, 是阅读说明文的有效策略。而且事实证明, NSEFC教材中大量的说明文都具有小标题, 这种阅读方式学生一旦掌握, 就可以举一反三, 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现实生活中报纸、杂志、说明书等阅读都需要学生具备这种阅读能力。
【例4】选修6 Unit 4 Globlal Warming中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该说明文篇幅长, 语言较为复杂, 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为此, 在课文引入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任务:看课文中的两张曲线图, 描述内容并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任务看起来阅读量很小, 只有两张图, 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却很关键。引导学生探究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预测课文内容, 推测课文主旨。
这种通过图片、图表等预测文章内容的阅读方式贯穿了整套教材, 几乎每篇文章都附有图片, 因此, 这种带着读图“任务”的阅读策略也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坚持将阅读目的与阅读策略相结合, 设计出指向明确的阅读任务, 必将帮助学生不断练习并掌握各种有效的阅读策略。
四、丰富读后“任务”, 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Jane Willis的理论, 任务型教学一般具有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任务链阶段和语言分析阶段 (Willis1996) 。说明文侧重知识性, 因此任务前和任务链活动中教师有时更关注文本内容和意义, 那么读后语言分析阶段对语言焦点任务、语言练习活动、语言项目归纳与总结和操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读后任务, 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例5】必修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中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阅读教学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制作一份介绍宇宙生命起源的PPT文件, 要求按照生命起源的发展顺序, 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作介绍。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示范以降低难度。
再比如【例1】中“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阅读后, 要求学生研究并就“发烧” (低烧、中度发烧、高烧) 或“扭伤” (轻度、中度、重度) 的症状和急救措施写出报告, 也是能让学生兴奋并创造性使用所学的绝佳任务。
像这样具有综合性语言运用要求的任务, 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 也可以让学生将焦点集中到语言知识本身上, 而且还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是很好的课后延伸任务。许多关于科学知识介绍的说明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 学以致用。再比方说出一期科学知识黑板报、做一份手抄报、编一个短剧、排一个情景对话剧、写一个读后感、根据说明内容画一个图表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意义重大。当然, 课后延伸的任务必须视学生的具体能力和实际的可操作性而设计, 务必将综合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作为重点, 既讲求趣味性也讲求实效性。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8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 (孟昭兰) , 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 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 我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 可采用以下激趣法:角色模拟:如当导游, 解说员等;比较阅读:写广告词、解说词、导游词;看图说话如:对照实物或图片, 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 再与课文比较。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内容枯燥, 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 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 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 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 因此, 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太多的学习热情, 所以课堂导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老师在这方面应下一番功夫, 或运用图片, 或运用故事, 或运用音乐, 都力求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 紧扣文本内容, 通过各种形式, 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力求初见成效。如我在执教《桥之美》时, 先给同学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图片中“桥”的元素, 领略桥之美, 再配以老师的激情解说, 激起了学生探求答案的热情。在执教《落日的幻觉》时就巧妙地引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引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 一些俗语、谚语, 更是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大自然中。
二、留足四个空间, 拓展思维
1. 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 缩短师生的距离, 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氛围。促进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表达观点。
2. 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 以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循序渐进, 循循善诱, 步步深入, 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 互动空间。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4. 生成空间。即必须明白, 学生通过这节课, 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准确性, 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 抑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 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同时也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三、深入文本, 语言获效
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 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 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 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 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从多年的探究中, 我感受到, 说明文语言教学, 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 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句子, 抓住加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 可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屏”》一文, 则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 并展开想象, 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国石拱桥》一文, 可从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感受语言的精美。我们都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 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 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四、读写结合, 能力展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每教一篇说明文, 都可以在最后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对说明对象的理解,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写作环节, 也同样受到了双重功效。
五、利用现代设备, 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 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我校从2008 年春配置多媒体设备后, 世界变得更小更近了, 说明文教学更方便了。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 利用多媒体搜集放映有关图片资料等, 学生的眼球被深深地吸引, 对宇宙的无限所沉醉, 继而激起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总之, 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愿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寻, 努力追求, 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生命的发展与提升, 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摘要:语文教学实践中, 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 效率低。要使学生把握好说明文, 教师需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探求学习规律和方法, 形成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 体现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说明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 篇9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有20多篇说明文,从篇数上看占的比例不是太大,远远没有记叙文、议论文所占的比例大。但是,学生学的思品、历史、地理等,哪一门不是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写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学生的答,也主要是用说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说明文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是相当广泛的。由此看来,搞好说明文教学,对于学生潜在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目前我们有部分老师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到说明文课文了,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看一看,了解大意就算了,不去深入挖掘其素质教育的内涵。这是目前部分老师教学说明文的一个误区,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学生学习说明文,能够增长知识和才干。平时,我们看天上的云,只知道形状各异,有时又五彩缤纷,但各种形状的云的名称及其特征,我们却不知道或分不清。但学习《看云识天气》后,学生能够了解卷云等十多种云的概念,认识各种云的特征,还能掌握晕、华、虹、霞等知识。学习《死海不死》后,可以了解一些海洋知识,认识到死海“不死”的原因,其本质是海水中矿物质多,咸度高。
当然,我们带领学生学习说明文,“明白事物或事理”,增长知识和才干,这不是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运用说明文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有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因为知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量的说明文知识的储备,阅读、写作说明文能力的培养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说明文知识的教学,说明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水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在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挖掘读、写说明文能力的潜力,抓住素质培养的良机,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笔者在教八上第三单元时,先让学生独立通读本单元课文,熟悉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小组合作讨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后,笔者才具体指导他们学习这五篇说明文。笔者在教《中国石拱桥》时,根据作者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给学生传授了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笔者要求学生通读、精读每篇课文,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每篇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能够明确其具体作用。笔者着重分析了以下内容:(1)“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比喻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结构知识;(2)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的坚固。通过以上学习,笔者让学生掌握本文中所用的四种说明方法,并能够在以后阅读和写作中自觉地运用。说明文教学的目的不止于明白,更在于应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生物、化学等教科书,帮助他们对基础学科教材的理解,还要学会写实验报告等应用性说明文。在指导学生“学会”说明文的同时,一定要让他们“会学”说明文。我们要优化课堂结构,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点化,努力改进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法,力求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得到能力培养。要把说明文教学上成训练课,让学生在“练”中学会动脑筋,努力做到讲中有练,以练带讲,讲练穿插。做到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把说明文的课上得生动活泼,一改说明文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思想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说明文中的思想教育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直接受到思想启迪,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产生情感共鸣。如《中国石拱桥》,通过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我国石拱桥的艺术价值,尤其是通过“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等名人的赞语中产生情感共鸣,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学习说明文要给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如《死海不死》就阐明了“死”与“不死”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的道理,又从现在人们对它的开发利用中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平衡与和谐发展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历来不被重视。对于说明文中的素质教育,很多老师更是感到茫然,认为它们十分棘手甚至无从下手。其实,说明文教学同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深入思考,每篇说明文都能够提炼出素质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卫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2(04)
说明文教学的时效性 篇10
【关键词】说明文;情趣;探究;实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教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认为要形成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
一、激发兴趣,导入见效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太多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在这方面应下一番功夫,或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都力求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力求初见成效。如我在执教《桥之美》时,先给同学们展示各种各式的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桥”的元素,领略桥之美,再配以老师的激情解说,激起了学生探求答案的热情。在执教《落日的幻觉》时就巧妙地引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引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一些俗语、谚语,更是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大自然中。
二、探寻文本,规律致效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些规律,“受人以渔”,必达成效。执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可用抓文中的总说、分述的部分,教给学生理清结构的方法;用抓文中带有标志性的中心句,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的方法。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用删除比较法,让学生领悟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在执教《说“屏”》一文时,抓住文中生动性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品味,进而让学生学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灵动多变,方法奏效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多次研析,我认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深入文本,语言获效
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从多年的探究中,我感受到,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句子,抓住加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屏”》一文,则可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从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语言的精美。我们都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五、读写结合,能力展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每教一篇说明文,都可以在最后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对说明对象的理解,既加深了學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写作环节,也同样受到了双重功效。
总之,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愿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努力追求,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生命的发展与提升,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预衡.《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篇11
今年有机会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 又阅读了余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 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说明文的教学设计, 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于是在进行八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时效仿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 总结我对说明文有效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板块一:语言积累———挖掘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在学生的印象里, 说明文的语言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这样的意识阻碍了进一步的深层阅读。“语言积累”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高雅语汇在说明文中的大量使用, 找出并品析、揣摩这些语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长虹卧波”写出了石拱桥外形优美, “惟妙惟肖”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千姿百态, “巧妙绝伦”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独特。《苏州园林》中“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也着眼于画意。“自出心裁”一次写出了作者对园林设计师们因地制宜设计的由衷赞赏。《故宫博物院》 中的四字词语更是丰富, “龙凤流云”“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等恰如其分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恢宏壮丽。
教学实施过程中, 开展“美词大搜寻”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发现并品析这些美词, 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的特点。所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语言教材, 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 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到实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既积累了丰富的典雅语汇, 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学生们发现说明文不再面目可憎反而妙趣横生了。
板块二:段式分析———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抓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 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 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段式分析学习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 发现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所谓段式, 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 就是段落的展开模式, 也可以说是段落的结构模式。品味文章的‘段式’, 既是阅读能力的训练, 也是写作训练的启迪。” (《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段式分析入手进而把握文脉, 这是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严谨有序的写作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 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段模式:说明+举例。
再如《苏州园林》中第四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28米, 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 额枋, 梁柱, 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描述。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说明文典型的段式结构如:说明+观感, 说明+评赞, 分解说明, 总分说明等。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逐渐熟悉并初步掌握了说明文基本的段式结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每一段的段式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脉络, 学生对说明文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 提高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板块三:类文阅读———拓展说明文阅读空间
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 仅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很难切实掌握这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广泛的阅读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 提高说明文阅读的素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选材精当, 与教材结合紧密, 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可延伸阅读梁衡的《晋祠》、叶圣陶的《假山》、陈从周的 《中国园林散记》, 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在介绍名胜古迹时写法上的差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可拓展阅读林徽因的《故宫三大殿》, 与《故宫博物院》里介绍“三大殿”的文字相比, 由于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 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不同, 更侧重介绍“三大殿”在建筑结构上呈现出来的特点, 如具体说明太和殿的横阔与进深, “三大殿”各自的殿顶式样, “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 对于殿内的装饰则一笔带过, 不多费笔墨。
再如学习《说‘屏’》的同时欣赏姚伟钧的《中国古代的茶具》, 比较两篇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的不同目的。
板块四: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板块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每教一篇说明文, 都可以结合阅读活动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说明结构的把握,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收到多重功效。
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介绍的语段段式:“说明+ 描述”。可以设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或自己居住的社区为介绍对象, 学写生动的说明语段, 尝试由开始部分的简洁说明紧接着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文中的段式结构, 并在写作成果交流中及时评 点优劣。 又如在分 析《桥之美》中作者写到桥在环境中多种多 样的形式 美时用到 了。“说明+观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真是密不透风, 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 透了一口舒畅 的气。”“水苍茫, 水天一色, 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卧龙一般, 它有生命, 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 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 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介绍一个景点或者一件工艺品。
这样从课文出发, 依托阅读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实效性强, 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说明文的语感教学08-27
说明文的写作教学01-23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01-29
加强说明文的语言教学08-01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12-07
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09-18
说明文说明方法例子09-05
写作训练-说明文-说明方法-20107-08
说明文教学方法06-23
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