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2024-08-13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精选8篇)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一: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二: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三: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10)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一则与物产有关,再则与气候有关。南方产糖,湿度大,使人体蒸腾小,因而喜欢吃糖,而不需要吃过多的盐,如粤菜和苏锡菜等用糖就比较多。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小,人体蒸腾量大,需要消耗较多盐分,故口味偏咸。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2

1、外因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主阵地, “听课”是获知的核心手段, 听课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促进学习高效的关键。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果好。教授法授课,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错失了老师的提示;探究式课堂,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错失精彩的生成和发现。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注意力呢?

首先, 我们的知识教学应该准确, 准确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找到自然界的逻辑性关系。要注重情境的新颖性和多元化, 新颖的情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其带入课堂预设的情境之中, 提高知识讨论的参与度。

其次,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注重学生学习意志力的渗透和引导, 提高学生课堂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一旦学生的自制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聚集, 具体的训练方式, 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限时任务。尤其是和学生一起学习高中地理中一些相近的概念、知识时, 如果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其记忆效果容易出现混乱导致学习低效, 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务必准确地背出概念, 这样的做法看似有灌输和强迫, 笔者认为这种“强迫”用在刀刃上, 不属于灌输, 而是给学生适当地制造了一定的压力, 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有效获得。

2、引导学生“听”与“思”相结合

从“听”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的学习处于接受状态, 如果缺失了自主思考, 那么就是灌输了, 笔者认为课堂上学生不是记录知识的工具, 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而理解源于何处?源于思考, 也就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除了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和手段,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在专心听课的同时积极的、独立的思考, 批判式的学习, 思考的过程是课堂内化的过程, 多自我质疑和提问, 有利于对知识成因的理解, 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这样的课堂学习, 往往体验度高, 学生能够轻松做到举一反三。

3、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记笔记

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知识、促进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很多学生都抱怨课上能听懂, 可是到了做题和应用时就忘记了, 这是什么原因?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我们的学生脱离了课堂探究和学习的环境, 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遗忘现象。那么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并引导学生记录下“重点”知识, 便于课后对照课堂笔记, 从重点知识出发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反思与重建, 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当然,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我们在记笔记的方法引导上要注意科学性, 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 引导其逐步掌握一种最有利于知识记忆和自身成绩提升的记笔记方式, 同时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指导, 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 地质时代中“纪”的分类相当多,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全抄记录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记“代”的划分, 而“纪”则作为一般性了解内容。再例如, “农业制约因素”虽然较多, 但是无一不是影响农业区位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此,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全部记录。

4、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图

地理教学不可缺失了地图, 因为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结构, 这些知识都需要借助于地图才能很好地显示, 其教学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从地图的用途来看, 可将地图分为:示意图、等值线图和分布图等等。

笔者认为正确使用地图首先要了解各种地图的特点:

示意图是地理中用来指示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的一种图形。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强等特点, 展示的是地理事物的转化流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直观地代替了文字描述。

等值线图属于初中地理所学的知识, 不过初中对地理学科重视程度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 等值线图在高中地理中有较为广阔的运用, 其类型有分为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几种。

分布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 也是地图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地图中“图例”即可看作地理事物的分布种类。

在了解了各种地图特点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地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信息地提取, 如学生在阅读示意图时, 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析示意图包含的基本前提知识, 接着从示意图中找出点、线、面的位置和方向, 然后引导其联想原有的认知和阅读经验, 获得图示的信息。

摘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其中学习方法的引导比知识教授更重要, 因为学生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 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知, 提升成就动机,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听课     地图     练习     复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学生上课精力越集中,就越能听出道理,而且越听越主动;如果课堂上神游四海,则即使课下再花上几倍的时间也难以完全弥补回来。为了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首先要求学生将听课与思考紧密结合。学生听课在形式上是被动接受,但学生更应该主动创造,如果只是记下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却没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是得不到学习要领的。听课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来源于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专心听课的同时要启发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只有思考过的知识才能真正记住。其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学生记笔记不只是记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讲授纲要,还要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和补充的内容,以及教师的系统小结和不太理解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

二、地图使用方法的指导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没有地图的地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据不同的用途,地图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示意图、等值线图和各类事物的分布图等。地图不同,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也不相同。就拿示意图来说,示意图是地理中用来指示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的一种图形。示意图形象直观,容易展现地理事物的转化流程,可替代文字说明,实用性很强。在阅读示意图时,教师必须先把示意图包含的基本信息知识提供给学生,然后找出点、线、面的位置和方向,再运用联想的方式,获得图示的信息。分布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地图中最广泛的一种。在高中地理中,分布图已不限于交通、地形、政区这样基础的图例,反映更多的是工农业与自然灾害的分布,比如石油工业的分布、商品粮的分布、泥石流频发地区的分布等等。例如,我国主要煤矿、油田、铁矿、有色金属矿的分布,比较杂乱,可把不需要记忆的小矿去掉,再用PowerPoint制成分省分类分布图和各类矿产总的分布图,互相连接并带有动画,并可分别向学生分类分省逐个放映矿产符号和产地名称,画面清晰、层次分明、位置准确,学生能清楚地在屏幕上看到各种矿产符号和产地名称逐個出现在我国政区图中所在省区的相应位置上,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三、练习方法的指导

练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及时恰当地练习,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练习,练习的次数与时间应根据练习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练习开始阶段速度要放慢、时间要短,以后逐渐加快,时间可以拉长,以保证练习的质量。若练习较复杂,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就应多。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了解自己练习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使那些符合练习要求的技能保留下来,集中力量攻破练习难点,迅速提高练习质量,促进技能的掌握。以“区时换算”为例,通常情况下,区时换算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最初几次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较低,教师可及时向学生反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并再次讲解。如此下去,练习——反思——讲解,几次三番之后,学生对区时换算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练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复习方法的指导

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吸收巩固的一种学习方法。孔子曾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信息量大,学生易懂也易忘,所以学习地理复习方法尤为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及时、经常地复习。依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遗忘很快就开始,并且先快后慢。根据这一规律,听课后要及时复习,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复习。不过,即使再巩固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不断地出现遗忘。因此,我们要依据遗忘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常性的复习,反复地予以强化,以便识记的材料长时间地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其次,要指导学生全面、系统的复习。由于知识内在的联系性,它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必须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复习。例如,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单独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复习是无益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涉及“三圈环流”这样的基础知识,就无法讲解清楚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所以,必要的空气运动机制、原理必须讲述,“三圈环流”更应是本课复习的重点,只要与讲述本课内容有逻辑关联的基础知识都必须讲解,切不可认为非本节内容而忽视省略,不然学生会听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篇4

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4.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理解多重联系法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代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高中地理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5

(讨论稿)

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效益,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总结近几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区地理课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就普通高中地理课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因此安排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基于必修各模块间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地理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课时上可适量增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及实际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选修模块中,我区选择“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作为全区统一选修的两个模块。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给选修地理的学生在高二年级安排适当时间补修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安排在必修3之前开设为宜。

三、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并关注主体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生活性原则。地理课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作业练习等,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和思想认识问题,二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高认识。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问题原则。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5)创新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这需要把目标订得适合教材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完成这些目标。另外,制定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跳跃,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表述语言要简洁、准确、一目了然、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认知目标的能级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评价项目和要素要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和可评价的。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目标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但“生成”都是在、也必须是在既定的目标上恰当展开。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突出基础性,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从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角度加以整合;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准关键,以重点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或联系旧知形成网络,或进行迁移探索新知。

可以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要在教材的系统与结构、联系与规律、特征与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并进行合理的增减或集中与分散的处理。对教材的整理加工要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

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改造传统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仍是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仍必不可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要结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生成过程,突出规律、原理讲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因此,案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逐步学会和掌握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纽带,对当前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图表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较好地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载体,传统的图表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图表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和比较教学中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强化图表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和学生情况,并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序列性、悬念性;创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并有探究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现象、地图及数据,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科书中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 创设问题情境。

3、合理设计与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要整体、系统设计:拟定的题目不宜过多,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问题进行难易适度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恰当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要设计给予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帮助。

对学生活动的调控决定了活动是否能成功进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规范的制约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活动目标激励学生;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灵活的控制与引导;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要有明确的结论,公正评价,合理期望;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以助于今后学习的改善。

4、恰当应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考虑。

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目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教具的选择一忌过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地理课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能起帮助作用。

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重视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中师生的情绪、学生智力活动的密度等等均是需要教师管理、调控的。

制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不能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等。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

六、提高课后作业练习的水平与实效

1、精心设计和选择人性化作业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要从“教师” 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把作业当作单纯的“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巩固手段”转变为把作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改重知识型作业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型作业,改标答式作业为开放型作业,改被动型作业为主动型作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学会如何掌握、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创新。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行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优化作业的批阅和评析

在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做作业,教师研究性地批阅学生的作业,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发生差错的具体原因,以加强作业评析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要坚持写作业批阅札记,在每次批阅作业后简要记录下典型的优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

要认真上好练习评析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校对练习的正误,分析练习的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必须选择典型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并适当进行变式训练。必须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习题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举一反

三、发散迁移。

必须重视作业练习的个别指导,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可以在作业本、练习卷上多作指导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是审题错了,还是分析不全面”?“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等。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和教学环节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设计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一些形式适当的地理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每一次活动前,都应要求学生要制订一个详尽的、动态的计划,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成果检阅、交流和总结反思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八、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和改进考试评价。一要精心设计试题,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了书面测验外,还可以采取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各种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

九、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可以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

教师要加强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

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领导要抓好学科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和外出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表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机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教师感到工作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2、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个人研修、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3、要发挥教研组力量,开展同伴互助行动,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或几位教师合作,每学期选择教学过程中的1--2个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研究重点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研修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学风格。

4、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指导 篇6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抢占名师 新学期提前学

十年教学品牌 提分有保障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 它能引导我们把周围的世界看得更清楚, 所以, 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 就会感觉到地理实用且妙趣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 就能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地图是最好的学习工具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它集中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分析, 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和概括地理事物、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 这是其他工具无法代替的。

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看图、记图、再现和联系地理知识的方法, 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心理地图”。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一要使学生养成查阅、填绘地图的习惯, 对书本上的图, 必须一一理解, 并学会分析应用;二要做到学习地理知识时“图文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地图上查找、落实并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 “图不离手”,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且能在地图上再现地理知识;三要熟记地图, 记清楚山川、河流、矿产、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再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 省去复习时间。这样, 我们在解答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

三、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之根本

当今社会“信息量激增, 知识迅速发展”, 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 未来时代的“文盲”, 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获取知识、钻研问题, 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地理学知识点多, 难记易忘, 所以探究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之根本。

1. 学会观察。

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 是获取知识的首要因素。为了防止观察时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观察时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二要按计划系统观察;三要作好记录, 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开来, 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分析其变化原因, 从观察中得出结论、规律。

2. 学会记忆。

首先, “记忆安排要符合规律”, 学习后短时间内忘得快、忘得多, 因此要趁热打铁, 及时记忆。其次, 记忆需要积极的自我参与, 自觉自愿, 乐意学习, 记忆效率就高。再次, 记忆某些知识时需要试图记忆, 即在学习中不断自问自答, 使个体处在积极学习状态中, 可以增加长时记忆的效果。最后, 在理解记忆的同时, 适度地重复记忆。理解和记忆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 理解才透彻;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才牢固。同时记忆过程中还要适度地重复几遍,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学习程度以150%为佳, 过多或过少的记忆效果都不好。

3. 学会知识的归纳整理。

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 利用编写知识体系、列图表比较等方式, 把知识系统化, 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并由此寻找“散”“乱”“杂”的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学习洋流时, 通过观察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根据分布和成因可以归纳出:“除每个大洋有完整的洋流环流外, 三大洋又有共同的环流分布规律, 即洋流模式图中所反映的环流规律。”其实, 归纳规律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内化知识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四、“知行统一”是结果

“知行统一”是说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行动才是行之有效的, 脱离理论的行动则是盲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实践:一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要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时候, 要联系周围的实际, 借鉴典型案例, 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同时为周围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分为三个重点:地理概念知识的学习、地理地图知识的学习、地理实践知识的学习,教师只要应用合理的策略训练学生,将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结合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吸收概念知识

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即部分高中生记忆地理概念知识的效率非常低下。比如高中地理教师举出英国伦敦这个地名,要求学生说出该地处于哪个地带、该地的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当地的特产等等,有些学生就答得张冠李戴,这种教学现状让这些地理教师感觉到很困惑,他们很想了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记忆地理概念的兴趣。地理教师的概念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被动的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学生记忆中的地理概念知识不系统的缘故。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系统的吸收地理知识,学生才能完整的理解地理概念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为例,教师若被动的让学生理解世界地理环境的差异,学生可能会以被动的心态记忆地理知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打光荣公司出品的游戏《大航海时代》,这款游戏涉及的地理知识非常真实,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找到地理概念问题。比如学生在打游戏的时候,会发现波尔多的特产为葡萄酒,古巴的特产为郎姆酒,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盛产的酒不一样呢?此时学生就会自主的吸收地理知识,他们必须从这两个地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等方面得到结果。当学生能一边吸收地理知识,一边能以地理知识的系统来理解地理概念时,他们就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全面的认知,以后他们就不会混淆各类地理概念。

高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的、系统的记忆地理概念知识,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能自主的记忆地理概念知识。

二、加强抽象思维,让学生顺利的掌握地图技能

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发现教学中的第二个问题为部分学生非常不擅长读地理图形,有些学生看到地图上红的绿的颜色、密密麻麻的圈和线,就感觉头痛无比,如果学生存在畏惧读写地图的心理,就难以学会地理地图技能。高中地理教师要意识到地理图形具有高图抽象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地图技能,就要引导学生把具象的地理图形转为抽象的地理图形。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节课为例,部分学生看到桂林的地图时,根本不能理解这幅地图到底描述了哪些事物。高中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模拟城市》这款软件尝试还原地图中描述的事物,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2D地理图形用3D的方式具现出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2D图形与3D的图形描述的区别。当学生能够学会用抽象的方法看待地图中的事物以后,地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地理图形解释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教师若要引导学生掌握地图技能,就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学生能够把具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以后,学生就不会觉得掌握地图技能非常困难。

三、鼓励生活实践,让学生积极的解决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有时会发现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即学生觉得知道那么多的气候知识、地域知识没有用处,生活实践中根本用不着。学生如果抱着这样的思想学习地理知识,他们就不能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他们的知识结果会有缺陷。地理教师可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让学生从地理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以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一名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以后,总结出表1:

表1: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这名学生在总结的时候会发现,人们在开展农业生产、商业生产、工业生产中,都要涉及到地理知识,只有学好地理知识,才能有效的解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用项目任务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地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总结

地理教师应用以上的策略开展训练,将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效率将能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张荣华. 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2] 王身佩. 学习策略释义[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04).

[3] 刘电芝. 学习策略研究述要——学习策略系列讲座之一[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上一篇:年终岁尾会销企业如何召开一个成功的年终总结大会下一篇:2020感染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