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2024-07-28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通用12篇)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1

在开始学习前, 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习了地理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能有什么帮助?

自古以来, 天和地对人类而言就是那么的神秘。经过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探索, 已经给地理这一学科编制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学习体系来方便后人的学习了解。地理知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 如何辨别方向, 如何看懂地图, 遇到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问题, 也许会感觉这些不过是一些生活常识, 但是常识中也是蕴含着科学理念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心里清楚, 学好地理会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就需要老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 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多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时刻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

二、制定学习计划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 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从时间上来看, 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可以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不过从多年的教学观察中可以看出, 一份长期的学习计划学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的毅力不够坚定是一个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长期计划的本身就是存在弊端的, 长期计划这种形式就是比较死板, 不够灵活, 在制定的时候很难考虑到以后会遇到的新情况, 而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进步, 在每个学习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我们的学习重点、难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学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没有看到大的变化, 往往就会放弃计划, , 甚至以后都不愿意再去制定学习计划。但是短期计划相比而言就灵活多变了。建议学生三到七天就可以制定一个计划。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进步。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 高一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偏理科的, 但是也要重视概念的学习, 要保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消化、理解并且吸收, 只有概念清楚了, 在判断推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准确无误。课下可以把那些自己平时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 再一一的进行对比, 找出差异, 比如:天体和天球;近日点和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时区和区时;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气旋和气团;天气和气候;寒潮和寒流;矿物、矿产和矿床;岩溶和熔岩;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和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和地址结构;国土和领土等等概念。不过, 也不提倡大家死记硬背, 概念学习也不是孤立的, 要在平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郭沫若老师也说过:“兴趣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只有当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发生兴趣时, 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然后才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学习地理知识, 这样学生的成绩也会很快就得到提高。当然, 作为教师, 我们要充分理由直观教学手段, 因为本身地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时空界限广阔而又遥远, 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 如果只是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很难理解掌握的, 必须要有直观的教具, 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才能把所要教学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的时候, 播放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绕太阳进行公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再配上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最后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 并且印象深刻, 学习也会学得兴趣十足, 知识点也掌握的十分牢固。

许多地理奇观也能诱发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往往只是由猎奇心理引起的, 总是会很短暂。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解释出这些地理奇观的奥秘,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那学生短暂的兴趣引起的学习热情将会很快冷却。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将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其实地理就在身边, 往往学生习以为常的地理现象中就隐藏着深刻的地理知识。比如说, 为什么天总是蓝的;为什么午后两点的气温是一天当中最高的, 而不是正午十二点的时候;为什么瑞雪可以照丰年;为什么冰岛不“冰”;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是最甜的;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会相互吻合;等一系列的现象。这些现象人们总觉得见怪不怪了, 觉得存在就是合理的, 但如果究其原因, 又有多少人能够解释得清楚其中的奥秘呢?这种情况下, 如果地理教师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完美的给同学们做个解释, 肯定可以让学生产生平凡中见奇特的心理效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思考, 老师也要避免总是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 试着有意识地去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 探究, 最终养成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而言之, 其实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实际情况, 多利用高科技硬件设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其实高中的地理科目是一个文理掺半的学科, 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本篇论文中, 将会谈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地理 学习方法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倦怠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的学习地理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定、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殊轻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把握了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总结和归纳,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三、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能否运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可以从中正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第三、地图学习要學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原理示意图等。学会读图,读图要留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留意细节,观察要仔细全面;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达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

四、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联系

学习中应注意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避免知识点的生疏,并构建知识点间的关系。

第一、纵向联系法: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联系。如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等。

第二、横向联系法: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五、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这些信息,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密切联系四周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六、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高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3

(1)全年多雨型:“热雨”——2000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3)夏季多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4)全年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3、主要的气象灾害

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4、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臭氧)、酸雨(SO2、氮氧化物)

5、温室效应

(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4)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6、绿化的环境效益

(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2)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洪涝

★ 股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

★ 高中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说课稿

★ 高中地理课件

★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 高中地理3大总结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4

1.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3.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内容,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在解决怎样科学、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

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是,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4. 总结归类,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很多,命题方式也很灵活,不像政治、历史一样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地理的学习,说到底就是方法的学习,所以地理成绩的提高必然要求掌握方法与技巧。

错题的整理总结归类和知识的灵活迁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总结归类就是要用好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搞清楚正确答案的合理性,整理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经常看。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5. 重点知识的批注和整理

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学习“痕迹”批注,指在进行地理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其好处在于:在形式上,它能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在作用上,它能够在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感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其个性思维。

地理高考综合题的评分标准主要是采点给分,这就要求在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并重点记忆,同时在学习和做练习的过程中加以利用。

通过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讲解、分析,学生对重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了必要的作业与练习外,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反思。

归纳是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形成掌握知识的体系;整理是对知识取舍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中重点的进一步提炼的过程,这样学习的重点将会更突出;

反思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是对某类问题再认识的过程,这将会更好地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6. 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要有答题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试题,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解决。

在进行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下意识分析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相关拓展延伸的小知识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完善答题。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响因素,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这类知识容易出问答题,可以用“要素分析法”来解决。

第一,好好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

第二,写出答题理论(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等);

第三,挑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

第四,表达(用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简答题,分条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是简述还是详细分析等等)。

(3)学会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如果你经常对某种类型的题目很苦恼,可以与同学们交流沟通,打开思路,理清考查的知识点,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对策,加深理解。

高中地理学习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

1. 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

① 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 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1)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2)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5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6

一、重“理”教学

“理”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反映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部的联系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坚持重理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反之,将“理”之外的内容讲得很生动,到头来也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坚持重“理”教学,在“讲”上下功夫。努力锤炼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文学性、趣味性,做到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把“理”讲得形象生动、清晰剔透,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综合。做到讲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不要弄成“夹生饭”。在教学时间上,要根据需要对章节教时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担心不能面面俱到。在讲述时,在深度及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效果出发,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多媒体课件,精心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瞄准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集合在一起,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教学形象,变动为静,通过声音与颜色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逼真动人的动画画面,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物与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公转》时,在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只能通过使用教学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教材中插图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根本没有立体的感觉,学生无法充分展开空间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而通过利用地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在屏幕上进行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了,能真正达到概念深入人心。通过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帮助我们构件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及对地理产生很高的兴趣,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必须从实际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自身的特点,并且要服务于重点、帮助突破难点为前提,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结合,为了能尽快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三、课堂联系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地理知识,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现象来讲解地理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学生所常见的,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地震火山等,这些看来很普通的事情,其实都包含着地理知识,学生却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真切感受地理知识的奥妙,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来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重“理”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日常生活和课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灵活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卫华.高中地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探究 篇7

1.精选精练,总结方法技巧。

实践表明,教师平时惯用的押题猜题、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方法,远远无法应对现今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在复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要总结归纳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考点,以及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并且强调地理图示的读、填、绘、记,使学生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示上,从而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例如,海地曾在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点53分发生地震,震中位于(18.5°N,72.5°W),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计算零时经线。零时经线其实就是0点所在的经线,是不断变化的。而根据72.5°W及16点53分可以算出此时零时经线在34.25°E。

2.理解记忆,密切联系实际。

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重点是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真正理解,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准确理解重要原理,把握原理或规律的本质,掌握结论,了解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要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进行归纳,还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3.熟记地图,突出空间分布。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考查越来越重视。通过分析地图,我们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知识改造地理世界的途径。而要想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就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要素,如重要经纬线经过地区、重要城市河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重要地点的经纬度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地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因为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把这种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积极研究高考地理命题趋势,科学运用地理考题,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科学探究,确定方向。

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问题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提问的智慧,使地理问题的探究活动朝科学、巧妙、实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个性、有特色、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家庭状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理性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5.连续设问,由浅入深。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设问的实质是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驱使学生研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锋面系统与天气”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国家气象局预测本月8日前后冷空气将袭京城,请同学们据此信息预测未来8天北京的天气趋势。这样,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会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会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究与尝试,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总结 篇8

一、地理学习中的方法

1.手脑结合,速见成效: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兴趣+天赋+地图+记忆+总结=成功。

2.研究生活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五点要求:紧扣教材,总结方法;文理交融,学法兼用;联系生活,轻松学习;图文结合,易学好记;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4.用联系的方法:纵向联系法,即沿一定的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法即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多项联系法即对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

5.明确目标,讲究策略:有盲点不要绕开,有难点不要走开,是重点一定要层层剥开,让知识变得清晰明了,不在鞋子里留沙子。

6.熟读教材,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学习中要跳出教材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要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7.重视巩固课堂成果:下课后,不要急于放松,回顾思考学习过的内容。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真正地归自己所有。

8.认真听讲很关键: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很重要,所以上课不可以不听,即使对老师不满意也要认真听课。有选择性地做适当的笔记。

9.定期整理笔记:要定期整理笔记,进行删剔与补充。在阶段考试前将笔记拿出来看,将不扎实的知识夯实,而且要将新旧知识穿线,不要让知识结构发生断层。

10.巧用计划出高效:学习计划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保障。学习计划应该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学习计划要灵活机动,要能够与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的太死会使学习计划缺乏实际操作性。

11.坚持,直至成为自然:把学习变成兴趣和习惯的窍门之一就是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坚持一天、一月、半年,坚持中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况。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是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再加上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考试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是我们要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1.“在哪里”,即是准确的区域定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培养读图、识图能力的措施: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国家、大洲、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和铁路的走向等。(3)掌握海陆位置:了解海陆位置,更好地定位。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特别的重视。

2.“有什么”,即通过地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做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2)人文地理: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3.“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为什么”也是学习区域地理中较难的一关。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4.“怎么办”,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5.针对多数同学反映的知识点太多,记了就忘,上课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时半会找不到等问题,建议: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图,做到脑中有图,脑中有网。这样不仅可以将纸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记忆。

6.学习单独的地理区域时,可以按照记忆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世界地理学完后,也可以把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综合在一起,画一张完整的地图来帮助复习巩固。在自己画图的过程中,势必要高清该区域的轮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达到掌握区域特征的目的。

三、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使用

1.善用地图,事半功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善于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把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形成空间观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图文结合,高效学习: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3.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4.学会读图,注意顺序:(1)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2)看清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和方向;(3)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内容、范围;

(4)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个信息;(5)联系实际,学2

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等。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9

一、重在总论知识 构建基本框架

区域地理复习应形成总论知识及基本框架,分清知识主流与分支,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枝节末端。总论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指半球、海陆、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含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分布与区位、地域文化;人地关系指人地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今年高考第15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及意义;为什么阿根廷有优质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为什么临海气候却十分干旱?就是考查分析地理位置能力,这几个“为什么”要回答全面必须建立总论知识的基本框架。

二、重在区域定位 承载系统知识

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其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并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题,是近几年地理高考新方向。

三、重在要素联系 体现地理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承载四大地理要素,要注重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并比较不同区域因要素不同形成的地域差异性,领悟地理环境两个基本特征,以此分析解决问题。今年第16题要求根据厄尔尼诺发展过程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就是对海洋环境整体性思维考查。

四、重在区域问题 展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如何开发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或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置。这就要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可能存在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第18题我国部分地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率,从自然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高中南亚地区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1/27页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

季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

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

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 篇10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教材宏观分析法、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以及地理教材专题分析法。本文主要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1)学生已有储备: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2)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学生存在问题:空间感、动态感不强;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4)解决方法:提供素材、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四、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能在日照图上指出相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至少说出3种正午太阳高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在相应的日照图上指出昼弧、夜弧;晨线、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极昼、极夜;昼长时数、夜长时数。

4.能够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并能准确画出五带的接线及填出五带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学会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分析“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示意”3个图,分别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3.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球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2.通过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五、分析教材重点、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介休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探讨 篇11

一、探讨新课堂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针对中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高一第一次地理评价测试前, 课堂上学生大胆地提出:老师, 考试了, 怎么还没有考试提纲啊?我当头一晕:哪有学生向老师索要考试提纲的?后来才发现, 他们“地理能力”全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结果。这一切, 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们的教学模式怎么了?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那节课我并没有责怪学生, 而是顺势把他们带入了另一话题:我的课堂, 我选择。在50多人的课堂里,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心中的课堂。“我想在天文台上课。”是啊, 咱怎么不充分利用学校的天文台呢?“我想到野外上课。”走出课堂就是大自然, 有多少地理知识蕴藏其中啊。“老师, 我想到电脑室上课, 那里有许多许多信息。”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老师, 上课时我可以讲这个问题。”是啊, 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

学生的课堂, 学生选择。而他们选择的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合作。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需要交流, 教学更应该如此。单纯的教授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 而课堂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 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教学方式, 反映了从师生互动到学生之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而成功的课堂者, 并在课堂中一起学习的理念。

二、我的课堂, 我做主──课堂合作方式的实践

课堂合作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景。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然而主动是需要培养的。创设情景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通过各种手段, 创设生动学习环境, 拉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师可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时事热点等多种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 设疑激趣,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如《海岸带的开发》一课中, 导入新课时播放了Flash, 载入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和迷人的海岸图片──普吉岛、巴厘岛、西班牙阳光海岸等等, 让学生感受海岸风光的“3S”情怀──SUN (阳光) 、SAND (沙滩) 、SEA (海浪) 。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岸带开发的欲望, 让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学习。

合作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不是科学研究。合作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合作深层次、尖端的问题, 而是学生研究自身感兴趣的现象。合作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 它更是一种经历, 它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因此, 合作性学习主要有五个要素。明确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运用各种手段, 精选案例评价, 激励。在《陆地组成部分》一节中, 学生分组对家乡中的地貌、植被、土壤、岩石、河流、沟谷等进行考察, 课堂上分组展示成果, 达到了主动合作、合作交流、共享资源的效果。

3、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课堂研讨活动,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如何提高珠海海岸旅游品位”这一问题中, 学生集思广益, 提出了创造旅游文化节、沙雕大比拼、海底婚礼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运用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时刻注意留给学生独立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体验在实践中获取成功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始终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1)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 教师要促进合作活动的开展; (3) 教师要促进合作交流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4)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三、地理课堂, 我评价

合作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经历了一次一次的合作活动后, 他们所获得的更重要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问题对事物进行科学合作的能力、一种严谨的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呢?为此, 我大胆实行了“地理课堂, 我评价”的评价模式, 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及自己的学习参与行为。学生可以用书面、口头形式对本次合作活动各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评价, 对未能如愿表现的小组或成员进行鼓励, 达到了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于海燕.

[2]《重视课堂上的合作、合作、竞争》.洪彩华.

[3]《主动、合作、合作》.孙榜.

[4]《主动、合作的合作学习概述》.马军.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 篇12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

技巧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技巧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技巧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高中地理的学习指导方法

一、自然地理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孩子来说,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环节,但是其实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从推导此原理的技巧开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原理进行推导,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诀,才能对口诀进行熟记;自然地理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规律理解后单纯熟记的内容,比如洋流图,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重复熟记,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做练习加以巩固,从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原理。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考题相对灵活,而且有些知识是结合区域进行考察,例如农业的考察,与区域结合相当紧密,对于这部分学习,需要夯实基础,将课本看一遍,对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时弄懂,对于有些概念要及时进行区分;然后就是对于书中提到的涉及区域的地方进行看图熟记,通过地图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记住地图后进行背诵,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知识都已经理解,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熟记已经不是你的难题。

三、区域地理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识最终都要放到地图上进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题必定配备有地图。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后因为不认识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过所知道的原理进行解题,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特别需要进行熟记和练习。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进行熟记,通过地图熟记的地方最为牢固,然后通过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四、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识都明白之后,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白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五、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上一篇:三年级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