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2024-06-09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精选9篇)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1

为规范生猪养殖行为,防止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就规范生猪养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合理规划布局,严格界定养殖区域

二、严格审批程序,严控猪场批建

1.严把准入关口。今后凡兴建养殖场必须报县政府审批。任何企业、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在任何区域新建、扩建和改建生猪养殖场。

2.规范审批程序。凡在可养区内需新(扩、改)建生猪养殖场的,须向所在地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场、街道办)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地村民小组、村委会初审,并经乡镇(场、街道办)政府审核同意后,再报环保主管部门环评审批和县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审查通过后,再由国土部门办理用地审核审批手续,需砍伐林木占用林地的报县林业局审批。最后报县政府审核批准。凡未通过规定程序审批的生猪养殖场,不得开工建设。凡获批的生猪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按照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及时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核发排污许可证明,验收不合格的,立即停产整顿。

三、加大整治力度,全面规范养殖行为

1.开展全面整治。对正在擅自动工兴建的生猪养殖场立即停建,并不得进行养殖。对属于禁养区范围内的生猪养殖场,必须在年内停止养猪行为,限期自行拆除。对按规定必须关停和拆除的猪场,不听劝阻,拒不关停和拆除的,县供电部门不供电,县动物防疫部门不签发动物及其产品产地检疫合格证,政府有关部门禁止各类项目立项审批。

3.加大执法力度。对未达标排放、限期未整改到位的,未经县环保局审批和未进行环评的生猪养殖场,由县环保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加倍征收排污费;对未经审批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养殖用地,由县国土资源局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生猪养殖场非法占用林地的,由县林业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进行处罚。

4.加大技术推广。要整合资源,大力支持养殖业规范发展,充分利用生猪调出大县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在生猪养殖场推广普及沼气池建设,加快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实行养殖场零排放。加大有机肥运用力度,对购买有机肥实行适度财政补贴。

范文网

四、强化责任追究,实行属地负责制

1.实行包干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县领导负责督促挂点乡镇场(街道)的工作。乡镇场(街道)党委(工)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由乡镇场(街道)班子成员分别负责包村规范生猪养殖工作,村支部书记要具体包干到场(户)。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严格按照规范生猪养殖的整治要求进行整治规范到位,科级以上干部兴办或参与的一年内整治规范到位,其他党员干部二年内整治规范到位。

2.推行属地管理重点突破。对规范生猪养殖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包干。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加大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对各自管辖内的猪场提前整顿到位。乡镇场(街道)要有重点的选择1个污染较严重、猪栏建设较泛滥的行政村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些拒不整改到位的,相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场(街道)进行严格执法。对一些扰乱执法的人员,将追究刑事责任。

3.严格责任追究。凡没有整治到位或仍有擅自兴建猪栏的,将追究乡镇场(街道)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责任。对监管不力,瞒报或漏报擅自建猪栏的村支部书记停职或撤职处理。对引起非法上访、信访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照有关规定从严查处有关责任人。

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监督

全县上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张贴标语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范生猪养殖这一民生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这一民生工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养猪户积极配合整治,自觉规范生猪养殖行为。树立生猪规范养殖先进典型,及时报道先进,总结交流先进经验和做法,对部分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限期整治不到位的给予曝光。建立公众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环保局)、(畜牧水产局),实行社会监督。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2

近年来, 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战略, 全国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很快。据统计, 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达700多台套, 装机容量580多万千瓦, 年发电量350多亿度。为规范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网运营工作,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网运营管理工作, 应依照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二、电网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为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提供并网接入服务和并网技术支持。

三、电网企业要规范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网程序, 公开并网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及受理部门等, 为其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

四、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接入系统设计和接入工程建设中, 电网企业不得指定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

五、电网企业在接到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接入电网申请后, 应及时组织接入系统方案审核及并网验收, 审核结果应书面通知相关企业。经审核不能通过的, 电网企业应说明具体原因, 并积极协助其解决并网问题。

六、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的电量实行“自发自用”, 不纳入电网统一销售, 不与电网企业签订《购售电合同》, 并网运行的, 应签订《并网调度协议》。

七、拥有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的水泥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电网企业支付系统备用费。系统备用费标准应按照合理补偿成本的原则确定。电网企业应披露系统备用费收取方式和标准等信息, 并接受监督。

八、电网企业不得自行规定向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收费。

九、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程, 接受电网企业的专业管理和技术指导, 服从电网统一调度。

十、钢铁、玻璃、化工等其他行业类似的低温余热余压发电机组, 可参照执行。

十一、各电力监管机构要加强对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网运营工作的监管, 促进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健康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电监会报告。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3

针对融资性担保机构中担担保公司的破产申请,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进入规范化的必要和必须性进入了核心阶段.记者从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获悉,为规范与维权中国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产业化发展,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对全国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了六次全面调研,并广泛征求全国资深权威专家70余位,分别在河南郑州、北京召开二次全国性研讨大会,十五次易稿修改后,并出台《全国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管理指导意见》,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已经同意实施,现印发并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

附件一: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管理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性管理,防范和控制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业风险,促进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维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但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实际在为法人及自然人提供担保业务的机构。

非融资性担保业务范围:诉讼保全担保、财产保全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工程支付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原材料赊购担保、设备分期付款担保、租赁合同担保、财政支付担保、联合担保、仓储监管担保、其他经济合同担保以及与担保业务有关的投融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不得从事吸收存款、集资收款、受托贷款、发行票据、发放贷款等国家金融监管及财政信用业务。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资质是指从事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应当具备的资金数量、人员资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及担保业绩等,根据标准体系而评定的等级。

第四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代偿损失率是指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担保业务时发生的代偿资金总额与担保机构净资产总额的比率。

第五条 地方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机构是地方非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信用担保协会非融资担保专业委员会),监管机构为行业主管部门【建委(建设厅)、法院、财政等】,行业指导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参与草拟关于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业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给监管机构参考;

(二)指导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发展,同时制定行业自律和维权等指导意见细则;

(三)审定授权范围内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资格;

(四)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及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五)配合工商、公安、地方监管部门负责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业的指导管理;

(六)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第二章 担保机构的设立及年检

第六条 各省市非融资性担保协会为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指导部门。非融资担保机构应取得担保行业指导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并通过行业协会的年检。非融资担保机构应将获得的资质证书、年检证明材料等向工商登记部门备案。行业协会与工商登记部门将逐步实现联合年检制度。

第七条 设立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报送下列申请文件:

(一)申请报告(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设立目的;

2.发起人的名称和地址;

3.注册资金数额及资金来源;

4.申请从事担保业务的经营范围。

(二)担保机构的章程

(三)担保机构的担保细则

(四)担保机构的经营业务管理办法

(五)有效的银行资金证明文件

(六)其他

第八条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条件

(一)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从事再担保的担保机构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1亿元人民币以上;跨省从事担保业务应达到实收货币资金2亿元人民币以上。

(二)发起人无犯罪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有专职技术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从事相关行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

2、主要业务人员熟悉业务规则及业务操作程序,无犯罪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三分之二人员有2年以上行业相关业务等工作经历。

(四)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人员制度。

(五)政府监管部门及行业指导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六)获得从业人员资格5人以上。

第三章 担保机构的等级

第九条 担保机构的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各等级标准如下:

(一)一级等级:

1、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1亿元以上;

2、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主要业务人员具有大学专科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应占人员总数80%以上;

3、总担保额度在2.5亿元以上,在保余额达1.5亿元以上,代偿损失率不超过2%;

4、监管机构和指导机构需要的其他材料。

(二)二级等级:

1、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7000万元以上;

2、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高级职称,主要从业人员具有大学专科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应占人员总数的70%以上;

3、总担保额度在1.2亿以上,经营第一年年末担保余额达0.9亿元以上,代偿损失率不超过4%;

4、监管机构和指导机构需要的其他材料。

(三)三级等级:

1、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

2、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相关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主要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应占人员总数60%以上;

3、总担保额度在0.8亿以上,经营第一年年末担保余额达0.6亿以上,代偿损失率不超

过4%;

4、监管机构和指导机构需要的其他材料

(四)四级等级:

1、实收货币资金应达到3000万元以上;

2、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主要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初级职称者占人员总数的60%以上;

3、总担保额度在0.4亿以上,经营第一年年末担保余额达0.3亿以上,代偿损失率不超过5%;

4、监管机构和指导机构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等级认定管理

第十条 担保机构审批注册后,应向行业指导部门申请等级审查,取得等级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非融资性担保业务。若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的,必须同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运作。

第十一条 担保机构从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未达完整会计暂不定等级,发给《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临时等级证书》;满一年后申请等级。申请等级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等级申请报告(应含有以下内容):

1、申请等级的目的;

2、拟申请的等级;

3、担保机构已具备的资金数量、人员资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及担保业绩的简要介绍。

(二)其他文件和材料

1、企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资金来源证明书;

4、公司章程;

5、未来股权变化的资本认缴承诺书;

6、验资机构关于所有投资者实际出资的验资报告;

7、成立合法合规的情况说明书;

8、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证明材料;

9、与银行签订的《委托托管协议》。如所有投资者一致同意可以免于托管的,应当提供所有投资者联名签署的同意免于托管函及风险保证书,但不能超过实收资本的70%作为免于托管;

10、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申请等级所涉文件与材料的法律意见书;

1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最近三年完整会计审计报告;

12、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

(三)各地方指导部门的等级文件

第十二条 行业指导部门根据申请材料,进行等级核准:

(一)、实收货币资金10000万以上的担保企业由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核准。

担保企业申请向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申请等级,应当将有关申请材料送企业所在地省级等级指导部门进行初审。省级指导部门在收到企业等级申请后的20个工作日内,对确认申请文件材料齐备的担保企业,向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指导部门出具初步审查意见。省级担保指导部门在收到材料后40个工作日未出具初步审查意见,担保机构可直接向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申请等级。

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在收到省级指导部门转报的担保企业等级申请和初步审查意见后的20个工作日内或直接收到担保机构的申请材料20个工作日内,对经复核无异议的担保企业,通过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的门户网站及其他网站公告其名单及基本情况的方式,为担保企业办结等级审定手续。

(二)、实收货币资金在9999万以下由地方省级协会核准或者授权核准。

(三)、行业指导部门对担保企业的资金实力、人员资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实际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审;经审核符合等级标准的,发给相应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资质等级证书》。达不到资质条件的,允许继续使用《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临时等级证书》一年;一年内仍不能达到条件者,将被当地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协会除名,同时备案于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且在中国担保专家网(cga.org)上公示。

第十三条 担保机构的等级原则是每两年核定一次,对于不符合原定等级标准的机构,予以降级。

第十四条 核定等级后可以申请升级。申请升级的担保机构必须向行业指导部门报送下列材料:

(一)等级升级申请书;

(二)原《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副本;

(三)会计(审计)事务所核准的本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应的资信证明;

(四)其它有关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 行业指导部门对等级升级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核实;经审查符合升级标准的,发给相应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同时收回原《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核定等级信息要在当地监管部门统一备案且在行业网站上重新公示。

第十六条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区域

(一)一级担保:可跨省区从事担保业务。但必须满足实收货币资金2亿元以上;

(二)二级担保:只能在省内从事担保业务;

(三)三、四级担保:只能在本地(市、州)从事担保业务;

(四)持有《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临时等级证书》的担保机构只能在地级(市、州、区)内从事担保业务。

第十七条 担保机构必须在核定的担保经营范围内从事担保活动,不得擅自超范围经营担保业务。

第十八条 担保机构应每季度向其行业指导部门上报财务报表等要求材料,协会同时备案于同级监管部门及上级指导部门。

第五章 担保机构的变更与终止

第十九条 担保机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一)分立或者合并,应当向行业指导部门交回原等级证书,经重新审查或者核定等级后领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二)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应当报行业指导部门备案,取消其资质等级资格后,依法按企业歇业、破产等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三)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向行业指导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四)因严重违规违纪被取消从事担保业务资格的,应终止担保业务;

(五)股权发生变更,应当向行业指导部门交回原等级证书,经重新审查或者核定等级后领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第二十条 担保机构分立、合并或者终止时,应依法保护其财产,按法定程序清理债权、债务。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担保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取消等级资格直至建议国家职能部门采取停业整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申请设立或者申请等级或申请升级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二)超范围经营担保业务或者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担保活动的;

(三)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的;

(四)损害同行业企业或第三方利益的;

(五)因担保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第二十二条 代偿损失率超过4%,给予警告;代偿率超过6%,通报批评;代偿率超过9%,降低资质等级1级;代偿率超过12%,停业整顿;代偿率超过15%,取消等级。

第二十三条 担保机构中政府出资(含政府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根据《国务院授权部门等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指导意见的通知》执行,同时在行业指导部门取得资质等级证书。

第二十四条 指导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担保企业等级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举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告等制度,加强对担保企业的指导管理。对已经完成等级核定的担保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后,对其是否遵守本指导意见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在必要时,可以通过信函、电话询问、走访、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等方式,了解其运作管理情况。

(一)对规避等级核准的处罚。指导管理部门发现担保企业未等级核定的,应当督促其在30个工作日内向指导部门申请办理等级核定手续;逾期没有核定的,应当将其作为“规避等级核定企业”,通过等级指导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告且备案于国家职能部门。

(二)对运作不规范的处罚。对运作管理不符合本指导意见规定的,应当督促其在2个月内改正;逾期没有改正的,应将其作为“运作管理不合规担保机构”,通过等级指导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告且备案于国家职能部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二十六条 本指导意见由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解释,并在有关部委备案。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4

[甬劳社就〔2008〕169号] 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为规范公益性岗位组织管理,维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甬政发[2008]63号)精神,现就我市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1.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岗位。

2.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公益性岗位开发实施管理规定,审核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安置,监管公益性岗位资金,指导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业务运作。

3.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选聘安置,举办岗位培训,承担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4.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性岗位管理运作。

二、公益性岗位组织形式

1.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为依法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有规范、统一的名称,名称中要包含“XX街道(乡镇)公益性岗位”的字样。2.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由发起人担任或街道(乡镇)委派。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可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1.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主要是安置符合甬政发[2008]63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安置不超过5%的本辖区户籍失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

2.公益性岗位录用人员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先特困,后困难”的原则,优先安置年龄大、技能弱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人员。

3.公益性岗位实行能进能出,竞聘上岗。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须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对不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人员,可以予以解聘;对通过努力达到脱困的人员,应该按规定建立退出机制。

4.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四、经费管理

公益性岗位经费由财政给予补贴,补贴包括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其他必需费用。

市辖各区公益性岗位补贴额度按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 180%确定,其中,工资按市区最低工资的108%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数按最低缴费基数确定,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负担,从工资中扣除;最低工资的5%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工伤事故后单位应支付部分的费用和其他费用,专项经费实行区级统筹使用。具体支出项目由各区自行制定,报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备案。

五、其他

1.原各区的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在2008年底前依法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完成依法注册登记后应及时在“就业与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内“公益性岗位”模块中变更名称,并在1个月内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

2.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随时掌握辖区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作,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报表台帐制度和统计月报制度,及时将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输入电脑,动态反映公益性岗位运作和各类困难人员安置情况。

3.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岗位的审核,建立公益性岗位审核准入制度,严禁将经营性岗位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岗位列入公益性岗位范畴。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5

2014-05-05 12:02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 文

号:冀政办函〔2014〕44号 发布日期:2014-4-29 执行日期:2014-4-29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4月28日

河北省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

一、健全监管机构

(一)建立健全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协调机制。各乡镇(街道)(以下简称“乡镇”)均应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行政第一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相关副职、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安全监管”)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乡镇负责安全监管的机构负责。

(二)强化乡镇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乡镇安全监管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村居(社区)也要根据安全监管任务情况,确定1名以上安全生产信息员,在乡镇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配合和协助安监站做好安全生产宣传、信息、统计、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和事故报告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三)加强乡镇安全监管经费装备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比例;乡镇安监站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确保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保障力度,乡镇安全监管要达到有办公场所、有现代化办公设备、有执法车辆、有录音摄像等取证设备、有必需的现场检验检测装备、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的“六有”标准。

(四)稳定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研究探索建立完善安全监管人员激励机制;乡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原则上工作满3年方可调整;建立从事高危和有毒有害等行业(场所)安全监管人员体检制度;积极推行安全监管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二、明确监管任务

(一)乡镇政府安全监管责任。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将安全生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制定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计划、办法、规定、措施和目标任务,并负责考核奖惩;

3、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要求,对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乡镇领导安全生产包保责任;

5、建立健全本级安全监管机构,构建乡镇、村居(社区)、企业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6、定期分析、布置、督促和检查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每月至少召开1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每季召开1次安委会例会;

7、负责重大政治活动和安全生产集中行动期间相关工作的安排部署、协调调度和督导检查;

8、编制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

9、向县级政府和安监部门报告安全生产重要信息;

10、负责行政区域内重大危险源和安全生产隐患的分类管理,督促监控整改事故隐患;

11、负责对行政区域内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的排查、报告和打击工作;

12、保证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硬件和软件条件;

13、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14、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二)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责任。

1、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指导、协调、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并定期汇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2、分析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形势,提出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办法,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3、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制定相应措施,调度成员单位工作进度,推动整体工作协调开展;

4、对本行政区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考核;

5、构建村居(社区)、企业、经济联合体互利互动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6、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和综合性检查工作,协调组织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7、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三)乡镇安监站工作责任。

1、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安全生产规划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负责督促检查落实;

2、对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管,具体指导、协调和监督乡镇其他部门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村居(社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拟定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目标考核办法,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对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

4、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制度、台账和档案,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各类安全生产信息统计资料;

5、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对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对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

6、在法律权限范围内实施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发现超出权限范围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处罚权的部门进行处罚;

7、牵头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和高危高风险行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负责督促检查和组织实施;

8、督促督办上级有关部门向行政区域内单位发出的安全生产整改指令,协助上级安全监管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9、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责令撤离作业人员、疏散周边人员等紧急措施,遇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上级安全监管部门;

10、组织开展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监督检查企业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

11、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及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上级安全监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四)乡镇其他机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乡镇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所属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接受乡镇安委会的调度。

三、完善监管机制

(一)明确乡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基本要求;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责任人,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负领导责任;分管其他工作的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二)加强安全监管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乡镇有关部门、村居(社区)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三)严格事故查处,严肃责任追究。严格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查处,坚持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因隐患排查不彻底、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及时、上级重大决策部署不落实而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强化日常管理

(一)健全安全监管基本工作制度。乡镇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委会工作例会制度、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及处置预案、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乡镇领导包保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制度、安全生产信息及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等12项基本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细化完善。

(二)完善安全监管基础档案。乡镇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档案、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文件档案、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纪要档案、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及基本情况档案、安全生产检查复查处罚档案、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民爆物品使用档案、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领导干部包保企业档案、重要的阶段性和临时性工作部署落实情况档案等11类基础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档案资料的管理。

五、规范委托执法

(一)规范乡镇委托执法程序。县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部门可结合乡镇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和实际需要,将部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职能委托给乡镇安监站承担,并就具体委托事项、权限签订委托协议。受委托的乡镇安监站应具备必要的办案条件,有2名以上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委托权限开展执法工作。

(二)建立县乡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实行县乡安全监察联动机制,按照“责权一致、上下配合”原则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县级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要根据行政区域内监管任务情况,整编成多个执法中队分片进行执法检查;乡镇安监站要切实履行对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隐患,及时予以纠正或要求限期改正,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视情况依简易程序实施行政处罚或向县级安全监察执法机构提出行政处罚建议,由其作出相应处罚决定。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县两级要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分片包干,加强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县级政府是本地加强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确保乡镇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装备“四落实”;乡镇政府对本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所需人力、物力、财力。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要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推进方案,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保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县级政府要做好行政区域内安监站建设的规划,制定方案,明确软硬件建设目标及要求,确保于2015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

(三)培树典型,严格考核。自2014年起,省政府要把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范畴。省政府督查室、省安委办要对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市、县、乡镇进行表扬,不重视乡镇安监站建设、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市、县、乡镇,其主要负责人要向上级政府说明原因,并取消其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评先评优资格。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6

(试行)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实现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求,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落实《北京市公共体育用地专项规划(2006~2020年)》发展目标,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建设工作,指导支持各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工作目标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落实体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创建规范有序的健身环境,以体育设施规范化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制定科学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和相关政策,促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建设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专项指标06~0.7平方米/人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工作任务

组织开展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新建和完善全市27个区域性公共体育中心、278个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模

1.面积规模

(1)区县级体育中心:区县体育中心是服务本区域范围的功能相对综合的体育场所,占地面积应达到15~20万平方米;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集中建设,也可分散布局,按照规划的核定建设指标组织实施。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分为室内和室内外相结合两种类型。

①城区街道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2000平方米;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1000平方米。

②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建设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

2、规划设计建设

(1)区域性体育中心布局规划设计应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区域面积及人口分布特点可安排适当分散的体育设施布局。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地建设应相对集中,活动项目设置应符合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特点。

(二)基本配置

1、区县级区域性体育中心

(1)体育场:观众席位不少于8000个,至少有8条400米标准竞赛跑道,内设开展符合足球项目竞赛使用的标准场地。

(2)体育馆:观众席位不少于3000个,按照国家级单项竞赛规则要求建设室内使用场地,中心场地规格不低于45米(长)×24米(宽)×7米(高)。

(3)游泳馆场:观众席位不少于500个,室外游泳场应建设不少于有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及不少于6条25米长标准泳道热身池各1个,并有夜间使用的照明设备;室内游泳池规格应建设有不少于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

(4)网球场地:建设不少于2片带灯光的标准网球项目竞赛场地,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建设室内场地。

(5)室外篮(排)球场:建设2片以上带灯光的标准篮球(或排球)项目竞赛场地。

(6)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用于乒乓球项目活动的场地。

(7)室外全民健身标准场地:占地规模符合全民健身标准工程的场地1个。

(8)适合本地区群众健身运动特点的专项场地。

(9)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2、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

(1)室内健身设施

①健身房不少于500平方米

②乒乓球活动室不少于200平方米

③体测、医务区50平方米

④培训教室200平方米

⑤有条件地方可设室内25米标准泳道的游泳池1个。

(2)室外健身设施

①标准篮球场2个;

②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

③笼式足球场(或根据当地人群年龄结构建设门球场); ④全民健身设施

(3)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三)管理人员配置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县体育中心现代管理制度,履行体育设施管理职能,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从业资格认证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办法等管理措施,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和项目,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加强,逐步改变政府投入方式,确保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要按照有关标准规定,配备有专(兼)职的人员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

(四)活动工作组织经费

区县体育中心和街道、乡镇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业务工作组织经费应当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递增。

少数民族及边远山区的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市、区县要予以优先以专项体育经费扶持,当地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助。

2010年,全市街道、乡镇基本建有体育活动中心,有条件改造的地区,市里将给予政策性的专项补贴。

(五)各管理单位基本任务要求

加强领导,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开设体育活动项目,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使用,各管理单位设施每年开放使用不低于300天(2400个工作时)。每季度要接待或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单项竞赛活动。单位管理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评估总结。

(六)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方式

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人员考核、业务培训、开放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

人员、设施设备、工作统筹由区县和街道、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业务培训、活动辅导等由上级体育部门负责。区县体育中心、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设施和设备属

于国家固定资产的部分,产权归政府所有,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三、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确保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一)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各区县申报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项目进行规范性审查(申报表见附件)。

(二)联席会议工作内容: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研究制定设施建设标准、审定各区县申报项目并做好补助标准的核定工作,制定公益性项目服务规范和有关管理政策措施,保证实效,稳步推进。

(三)区县工作:区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县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纳入政府对各级业务主管领导和街道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与考核。

四、检查验收

区县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按标准定额要求组织开展建设任务,并在设施正常运行之后,由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汇总,组织初期检查验收后,申报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核验收。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7

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行为,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自由裁量权,是指具有行政处罚职能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限内,综合考虑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对违法行为是否给予处罚、给予何种处罚以及处罚幅度适用的决定权。

第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机构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本意见。

第四条 省司法厅负责全系统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规范和监督。设区市司法局负责本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审核,保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统一、公正行使。

第五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处罚法定原则。除法定情形外,不得突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限度。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已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同一司法行政机关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违法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相同、前后一致。不得以案件事实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当事人。

第七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程序正当原则。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救济权,确保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合法性、合理性。

第八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综合裁量原则。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主观过错以及案发后的表现等因素,对违法当事人是否需要处罚、如何处罚进行综合裁量。

第九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处罚不得畸轻畸重、重责轻罚、轻责重罚。

第十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从事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

(二)违法行为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四)违法数额较大的;

(五)违法当事人主观态度恶劣,拒绝、逃避调查或者伪造、销毁、隐匿有关证据材料的;

(六)其他应当依法从重处罚的行为。

第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主观过错等因素,确定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三个档次,分别适用相应的处罚种类或标准。

第十四条 适用停止执业、停业整顿处罚的,在法定幅度内违法当事人没有从重、从轻或减轻情节的,一般按最高期限与最低期限的中间值进行处罚;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高于中间值处罚;具有从轻情节的,应当低于中间值处罚;具有减轻情节的,应当低于法定最低期限处罚。

第十五条 适用罚款处罚的,在法定幅度内违法当事人没有从重、从轻或减轻情节的,一般按最高罚款数额与最低罚款数额的中间值进行处罚;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高于中间值处罚;具有从轻情节的,应当低于中间值处罚;具有减轻情节的,应当低于法定最低限额处罚。

第十六条 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从重情节,且不具有从轻情节的,应当按最高处罚幅度处罚;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从轻情节,且不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按最低处罚幅度处罚;同时具有从重、从轻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主要情节处罚。

第十七条 依法既可以实施单处又可以实施并处的违法行为,属于轻微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可以实施单处的处罚方式;属于严重违法行为的,优先适用并处的处罚方式。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并处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应当责令改正的违法行为,必须以书面形式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十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按规定向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报送备案。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对本单位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评议和复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违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因徇私舞弊涉嫌违法违纪的,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设区市司法局应当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适用范围、裁量幅度、实施种类等予以合理的细化和分解,制定本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并报送省厅备案。

已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与本指导意见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三条 设区市司法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第二十四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市司法局委托授权,对违法行为提出处罚建议的,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意见由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8

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城乡规

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科室、支队、大队:

为准确界定和行驶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提高行政处罚的规范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建法[2012]99号),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巴中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12年9月12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本意见所称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实施城乡规划行政处罚的部门(以下简称处罚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对违法建设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享有的自主决定权。

第三条本意见所称违法建设行为,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

第四条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第五条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

(二)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按期改正违法建设部分的,处建设工程造价5%的罚款;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六条处罚机关按照第五条规定处以罚款,应当在违法建设行为改正后实施,不得仅处罚款而不监督改正。

第七条第四条规定以外的违法建设行为,均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八条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

(二)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下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三)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四)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第八条所称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第十条第八条所称没收实物,是指没收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

第十一条第八条所称违法收入,按照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出售所得价款计算;出售所得价款明显低于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二条对违法建设行为处以罚款,应当以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造价作为罚款基数。

已经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筑,应当以竣工结算价作为罚款基数;尚未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设,可以根据工程已完工部分的施工合同价确定罚款基数;未依法签订施工合同或者当事人提

供的施工合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三条处罚机关按照第八条规定处以罚款,应当在依法强制拆除或者没收实物或者没收违法收入后实施,不得仅处罚款而不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十四条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应当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存续期间和违法行为得到纠正之日起两年内实施。

中台运营规范指导意见 篇9

各市、县(市、区)交通局,连云港、南通、镇江市港口管理局,厅属各执法单位:

作为展示交通部门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交通行政执法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大力规范交通执法行为,全面提高文明执法水平,不仅是交通部门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交通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和交通行风建设,加快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和服务优良、人民满意的机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切实贯彻落实省委和省厅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精神,针对近来媒体曝光的少数交通行政执法单位的违规违纪案件,根据今年机关作风建设和当前行风建设工作对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提出的新要求,省厅组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文明执法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希严格执行。请各市交通局和厅属各执法单位将贯彻意见书面于4月底前报省交通厅,年底前向省交通厅书面报告执行情况。附件:《关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文明执法水平的意见》

二OO六年三月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文明

执法水平的意见

交通行政执法内容多,涉及面广,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很强,一直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文明执法水平,既是全面提升交通依法行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交通部门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和服务优良、人民满意的机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五”以来,全省各级交通部门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委法治江苏建设纲要为抓手,大力实施依法治交通战略,交通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是,去年以来交通行政执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片面执法,乱处滥罚,利益驱动,执法不到位、不规范、不文明和与民争利、失信于民等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交通行政执法形象受到了损害,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恶劣影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省厅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精神,解决当前交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执法作风建设,现就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提高文明执法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执法动机和目的大讨论,明确执法定位。树立正确的执法动机和目的是执法的前提。各级交通部门要通过组织执法人员撰写执法心得体会、开展执法讨论、执法典型案例剖析、论文评比、召开专题会议、反思执法现状、征求社会意见、分析解剖问题等形式,在所有交通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中广泛开展执法动机与执法目的大讨论。讨论要紧密结合交通执法实践,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对当前交通行政执法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权力部门化、执法趋利、以罚代管、粗暴执法等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讨论和剖析,一要使交通部门和各执法单位的领导以及全体执法人员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力,深刻理解公共权力必须用于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力必须用于服务人民、依法行政主要是控制行政权力等正确的执法权力观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执法荣辱观。二要围绕执法实际,认真梳理自查,重点解剖在执法动机和目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剖执法中是否存在权力部门化、执法趋利、权力与利益挂钩、罚款与工资奖金挂钩等突出问题,并迅速采取整改措施。

二、开展执法整顿,纯洁执法作风

从4月1日起,在全省交通行政执法领域开展为期3个月的执法整顿。重点整顿三个方面。一是整顿执法队伍。坚决按照国务院规定,彻底清退临时工、合同工执法人员;严 格控制使用协管人员,协管人员不得从事行政许可、调查取证、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行为。新上执法岗位和转岗的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合格,持有交通行政执法证方能上岗执法。对被投诉举报较多、执法态度粗暴、与行政相对人普遍关系紧张的执法人员,要暂停执法,下岗学习;对明显违反治理“三乱”规定和明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吊销或暂扣执法证;触犯刑法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二是整顿执法行为。首先要整顿规费征收行为,禁止任何地区、单位和执法人员,擅自提高或降低规费征收标准,多收或少收交通规费,禁止采用任何手段抢征规费。对规费征收中发现的开具“大头小尾”票据等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其次要整顿调查取证行为,行政处罚中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采用单一证据外,其他一律要采用复式证据;确认重大违法行为,应当有三种以上证据并构成证据链。在调查取证中不得先确认行为违法,再收集证据加以证明,不得采用诱导行为人违法的方法,非法取证。再次要整顿处罚和强制措施审批程序。5000元以上的大额罚款和吊销经营证照的行政处罚必须报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罚款处罚一般不得低于规定的下限,5000元以上起点的大额罚款,确有法定事由和情节,可以给予减轻处罚的,必须报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凡涉及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程序中要求履行相应审批手续的,审批权不得层层下放,更不得事先盖好负责人的审 批签字章。三是整顿执法作风。要彻底整顿在交通执法中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作风和“冷、横、硬”的工作态度。特别是执法一线和窗口执法服务的人员,凡存在上述问题经批评教育不改的,要限期调离原岗位。坚决查处和纠正在少数交通执法部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制定文明执法细化标准,树立文明执法先进典型,对交通执法人员的外在形象、行为举止等进行规范和约束。尤其是要继续严格执行交通执法人员“五项禁令”,使“五项禁令”继续成为约束执法人员的直接规范。对于违反“五项禁令”的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和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要使交通行政执法成为传播文明的载体,树立交通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大力推行人性化执法,慎重行使自由裁量权 在规范交通执法行为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人性化执法。正确处理好执法原则性与灵活性、执法动机与执法效果、部门执法与社会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初犯与累犯、轻微违章与严重违章、偶尔为之与长期为业等违法行为的区别,对初犯、轻微违章、偶尔为之等违法行为要淡化处理,以教育为主。在执法中,要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开罚单;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开口罚款。既要执法又要和谐,切不可以牺牲交通部门与社会形成的和谐 环境和部门形象为代价,而实施所谓的“依法行政”。要进一步拓宽轻微违法行为免罚的范围,对可罚可不罚的轻微违法行为一律免罚,并适当降低对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和标准,从严控制罚款。要切实纠正以罚代管,只处罚不纠正违法行为的错误做法。对一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要加以控制。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充分体现过罚相当,坚决纠正轻违章重处罚、重违章轻处罚,不违章也处罚的乱用裁量权的行为,使处罚裁量真正体现立法原意,体现处罚价值。

四、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全面做好交通部门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工作。根据各地政府部署,在对交通行政执法依据梳理的基础上,要明确界定各级交通部门的执法责任,将交通执法职责、目标、任务、要求分解到部门、岗位,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评议考核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提高执法水平,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损害要赔偿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交通依法行政的各项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要根据依法行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赋予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工程以新的内涵。各级交通部门在继续坚持严格依照法定依据,执行法定程序,适用法定文书实施交通行政执法的基础上,要围绕执法主体、执 法行为、执法程序等探索建立新的规范化工程运作方式、制度和机制。同时要研究建立执法行为规范化工程评价标准,围绕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处理等主要内容形成评价体系,引导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健全对执法行为、执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执法检查、执法案件统计分析、执法文书评查、投诉举报查处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执法不规范行为,并对执法错案追究过错责任。

五、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交通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交通执法水平的根本保障。各级交通部门要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厅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意见的同时,继续加大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推进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要继续实施执法人员岗前强制培训制度。所有新上交通行政执法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省厅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省厅将修订岗前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调整岗前培训内容,市、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送培人员的资格审核,确保岗前培训质量不断提高。二是要切实做好执法人员在岗更新知识培训。各级交通部门和执法机构要把执法人员在岗培训作为今年执法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一个不漏的对全体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轮训一遍,培训内容应当以职 业道德、廉政建设和基础法律知识、业务管理知识为重点,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5天。省厅将建立在岗执法人员更新知识培训考核制度,结合执法证件年度审验和执法检查,定期不定期对各地在岗执法人员更新知识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

六、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进一步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交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是交通部门实施行政执法“阳光工程”,接受社会监督的重大举措。实践表明,行政执法公示制的推行,对推进交通执法单位作风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接受社会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行政执法公示制的推行力度,结合交通政务公开的实施,把交通行政执法主体及职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向社会进行全面公示,尤其是要把交通行政执法便民措施、交通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制、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程序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执法公示的重点内容,使社会对交通行政执法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既不断增强交通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推进实现交通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又不断增强交通行政执法的社会知悉度,为交通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上一篇:理解与宽容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省劳模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