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刍议

2024-10-09

初中英语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初中英语教学刍议 篇1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 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 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的脱节问题?等等。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

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 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等) 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 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 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长期左右着我国中学外语教学, 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 “聋哑外语”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 影响不大。再说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 它们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这个基础,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然而, 知识不等于能力, 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 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 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只要缺少其中一个, 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另外, 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 而是靠练, 只有进行言语操练, 在情景中加以运用, 它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 在课堂上, 必须进行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发的习惯。形成习惯, 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 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 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 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来看, 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 即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 任何事物的变化, 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并不相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 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 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 (1) 职业道德不够高; (2) 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 (3) 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素质的普遍较低, 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 造成严重浪费。例如, 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 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 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 按克拉申的观点, 只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 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 (由章兼中教授提出) , 能大大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 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 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实践活动, 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 各环节交替紧凑, 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 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 不拖泥带水。一环扣一环, 环环相扣, 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 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 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语言基本功过关, 还要具备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 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加以培养。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这样, 不仅能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 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刍议 篇2

摘 要:初中语文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语文成绩也不够理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一、目标分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如果老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成功了一半,这不无道理的。当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学习任务对他来说也是很沉重的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若有浓厚兴趣是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再艰巨的任务也会乐此不疲。我们常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也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一旦养成习惯,兴趣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教?W目标分层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他们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为每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信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二、训练分层,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收获

语文学科也强调操作性,强化训练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训练中有明显的收获,必须使学生乐于训练,主动训练。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位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对学生实施无差异训练、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必极大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现象的发生,训练就留于形式,收获甚微。要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我注重训练学习、作业设计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有较大的收获。

例如教学《春》一文后,围绕重点训练目标,制订了总目标和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摘抄优美的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精选优美句段欣赏,仿写某处优美景色的片段。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增加了学生的训练有效性,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收获。

三、评价分层,激起每位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都是单一以学生考试、作业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平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使其逐渐丧失了热情。我们知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还是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标准可分清层次,不能强求统一。对平时少开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即使声音小、回答不全面,甚至答错,只要能开口,我们都应给予鼓励、肯定;而对学习能力强,较活跃同学,必须有独到见解,获得赞同或鼓励,各个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主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期待下次得到参与和鼓励,长此以往,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信心也得到保证,课堂又何尝不活跃,学习气氛不浓呢?

四、教学内容分层

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我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首选,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目标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则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探讨提高性问题。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其次,对于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同样针对全体学生,此类知识数量最多,属于基础知识;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对教学内容如此分层,将知识的难易与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五、教学提问分层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个班级中,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提问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学习气氛是所有学生共同维护的,只有当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自信心,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才有可能将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下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让“学困生”解答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寻找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信心;之后,提问“中等生”,问题难度加大,利用他们回答中的遗漏之处,提示引导,将问题深入下去;最后,提问“尖子生”时,借助他们的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气呵成,在分层次提问中带动全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语文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分层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3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较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层次和梯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有必要的。现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作为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

一、现行新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

1.题材广泛。教材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2.体裁多样。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中英文的差异,有利于培养语感。

二、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1.发挥导学功能,提倡自主学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必须捕捉到有利的时机,把握好指导的火候,追求的是“抛砖引玉”“雪中送炭”,而不是“一站式服务”。教师的导学功能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努力突出一个“学”字,要让学生会学,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教学《Fashion》,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对文中的一个语法构成句“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today.”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构成似乎存在问题。这时,我利用这一契机呈现了一组类似构成的句子,并由学生以前接触的简单动词不定式拓展到带有特殊疑问词的动词不定式,即“引导词+特殊疑问词+to do sth.”,还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语法训练。这样教学,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加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空间

光靠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可以尝试利用课外辅助读物(如英语阅读材料、英语小故事丛书、英语报刊等),或者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如磁带、光盘、MP3等),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

例如,教学《Wild animals》,我利用课件播放了有关野生动物现状的视频解说,还从科普读物上搜集了关于野生动物的介绍并翻译成英文供学生阅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3.把握好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

浅层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这一步往往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即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倾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判断,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例如,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以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4.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教会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略读。学生以尽可能快地速度阅读,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重点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出文章大意,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2)寻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阅读技巧,先看题目,找出定位词,然后再到文章里找相关信息,最后进行对比,这就是寻读。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地逐字逐句地阅读,找准定位词或线索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上阅读课时,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寻读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刍议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4

一、利用实物、顺口溜等技巧,强化词汇记忆

通过辅助工具进行词汇的表述与教学会更加的形象,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有趣,学生的印象会分外深刻,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一次课堂中教学关于milk shake的相关单词,教师带来了香蕉、牛奶与苹果,还带来了自家的榨汁机。当教师将这些东西呈上讲台时,所有学生都将焦点集中到了教师这里。教师开始使用工具进行果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用英语来描述手头的每一个动作,强调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单词,如shake、mix up等。对于教师这样的演示,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兴奋,注意力全都在教师身上,对于单词的记忆自然也就深刻,还能从教师的口语中掌握每个单词的运用方法。在榨汁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能分到一点“成果”,如此有趣的英语课堂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除了通过实物演示来教授基本内容之外,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渗透式的让学生在趣味中牢记词汇,顺口溜就是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用于词汇运用的记忆中。例如,时间名词前所用介词的速记歌:年月周前要用in,日子前面却不行。遇到几号要用on,上午下午又是in。要说某日上下午,用on换in才能行。午夜黄昏须用at,黎明用它也不错。at也用在明分前,说“差”可要用上to,说“过”只可使用past,多说多练牢牢记,莫让岁月空蹉跎。过去式之歌:标准过去式加-ed,少量不规则分别记,am和is对was,复数are变were,have和has用had,do和does变did。

二、创设真实情景,了解词汇用法

单独的词汇记忆是枯燥的,脱离了语境的记忆也是无用的,结合真实语境进行词汇学习,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更加清晰,用法自然而然地也内化进了脑海,词汇才算是真正地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场景中,课堂也能够更加活跃与轻松。将单词分类,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别的单词。从交际对话中了解各类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情境,做好分类与整合工作。

例如,在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中有一课为A nice school,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校内的情境对话,学生也更有代入感。

A:Good morning.Welcome to our class.It’s time for class.

B:OK.Good morning.

A: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B:I have 25 books.

A:Is there a book on your desk?B:Yes,there is.

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了How many与There be句型的用法。在对话过程中也让学生锻炼了听力与表达能力,并且情境是接近真实的场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由此更加乐意参与进英语课堂。

三、在游戏活动中,加深词汇印象

有时游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会比任何方法都来得直接、来得快速。由游戏引发学生学习词汇,等于是“借力使力”,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中学习,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又能同时学到知识。学生也能在这类活动中充分的投入,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会轻松许多。但需要注意,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所以游戏的方式也不能够太过于幼稚,从而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不满。

例如,可以将整个班级分组,26人为一组,将26个字母印在纸上,学生抽到哪个字母就代表哪个字母。接着由教师报出本单元学过的单词,让学生自行组成教师所报单词,比比看哪个小组会更快。这个游戏主要是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又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组成单词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单词的印象,并且过程激烈又有竞争,学生自然热情高涨,全情投入。

结语: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词汇学习,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教学,在各项英语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尽可能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多下功夫,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取适合学生的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词汇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水平,从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词汇教学。总之,要让原本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趣味丰富,要让学生能够在词汇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兴趣点,让学习英语成为一种快乐,为之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培养能力。

摘要: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内容,是英语学习必须要依托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词汇的记忆是非常乏味与吃力的一件事情,就算勉强记忆,也不能够将词汇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即脱离实际单独记忆。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词汇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到日常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将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词汇教学。积极思索新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词汇的学习,从而提高英语的整体教学水平。本文将浅谈几点实际策略,探索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赛文华.初中英语实现有效词汇教学的方法[J].南北桥,2014(4).

初中化学试验课教学刍议 篇5

初中化学试验课教学刍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通过激发学生参与化学试验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作 者:陈传泽 作者单位:遵义市正安县谢坝民族中学,贵州,正安,563404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 化学试验 教学

初中英语启蒙教学刍议 篇6

一、做好学生的转变工作,让学生有准备的学习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学习中,方法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介绍英语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 课前预习。学习新的单元前,建议初一新生按以下步骤预习:首先,拼读新单词,大声朗读新单词,然后听录音带,大声模仿跟读,直到听熟,会读为止。

2. 听课。在课堂上,学生应做到“五动”,即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动耳,其中关键的是动口。即抓住机会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背诵,敢于参加表演活动,不要怕犯错误。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方法,能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时,兴趣都很高,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猜谜、唱歌、朗诵比赛、做游戏、搞竞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英语兴趣小组,采用互帮互助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养成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在课外教师与学生应时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求。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他们,不动辄呵斥他们,常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自信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

三、强化英语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

初学英语的学生,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识。明确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有了信心和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多给予热情鼓励,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学习

新目标英语要求学生要乐学,教师要乐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他们自始至终都保持兴奋、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就会把知识学得活、学得牢、记得牢,达到理想的效果。我经常通过下列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用英语的乐趣,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1. 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枯燥的英语单词直观形象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愉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2. 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情境,采用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类似模拟情景,把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用处,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7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透视,原因分析,读者意识,模仿写作

一、现状透视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权重已不言而喻。对此,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作了八点说明, 但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虽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投入很多, 但产出较少。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目前初中生的作文现状主要是:1.感情虚假, 常常无病呻吟, 缺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2.结构混乱, 条理不清, 谋篇布局随意性很大。3.语言枯燥乏味, 面目可憎, 毫无表现力。4.选材重复, 题材撞车现象司空见惯, 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素材。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在小学阶段作文写得尚不错的学生, 到了初中阶段作文质量却停滞不前, 甚至有后退的迹象, 作文中的童真童趣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八股腔, 这不能不说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悲哀。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 应该是多方面的。

1. 教学理念的偏移

在语文教学中, 人们对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认识较片面, 从领导到家长到教师再到学生, 都对作文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只重分数不重素养。由于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 人们还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意识, 觉得语文成绩提高慢, 考试中偶然性大, 相反, 理科成绩提高较快, 并且在每次考试中, 成绩相对稳定, 所以语文拉不开差距常常成为人们轻视语文的理由。即使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讲, 有些语文老师, 包括一些学生, 认为作文教学的效果更慢, 所以他们宁愿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文本的阅读等方面花更多的功夫, 也不肯在作文上多花些时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 作文教学见效较慢, 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2. 教师作文指导和批改的简单化

目前, 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但在作文指导中, “指导—写作—批阅—点评”的僵化模式至今仍然盛行, 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以写作前的指导来说, 教师往往讲一些原则性的理论, 不太注重与文本阅读相结合, 大讲特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诸如感情要真挚, 内容要饱满, 情节要曲折, 语言要生动。但针对性训练却很少, 不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展开作文教学活动, 作文课仍然是纸上谈兵, 学生写出的作文还是原来的水平, 久而久之, 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 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再就教师的作文批阅来看, 缺少个性化的作文点评, 常常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 如“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乏味”、“选材陈旧”、“书写马虎”, 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一些教益。

三、解决途径

1.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尚处在心理彷徨期, 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教师应该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引导他们敢于、善于说真话, 抒真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也做了明确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 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换位思考, 是预设并靠近读者的意识, 可用一句话概括为“写给谁看的问题”。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读者不仅以阅读者的身份存在于任何一种文本之外, 而且以“隐性读者”的形式隐含在文本之中。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就是要学生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并让他们乐于理解和接受。写文章时总要想到这篇文章写完后给谁看的问题, 总要假想读者就坐在自己的旁边, 吕叔湘先生说过, 我写文章时总想到有一位读者就坐在我旁边看。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时的情况却是怎样呢?可用“目中无人”四个字来概括。不少学生把写作当作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考试的需要, 错误地认为作文就是写给老师的, 而老师也似乎成了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 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完后, 连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 更别提精雕细刻, 认真修改了。长此以往, 学生难以用一种坦诚、直率、诚实的态度去写作, 写作的内容也就没有了真实感。因为在学生的意识中, 读者对象几乎为零, 这样写作没有了倾诉对象, 没有了交流对象, 等于没有了读者对象。初中生作文中的很多问题, 小到遣词造句, 大到谋篇立意, 都需要进一步雕琢加工, 而这些工作都与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关。

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对读者意识也有精辟论述, 他在《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写道:“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如果学生“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 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 只马马虎虎地写下去”。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要打破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模糊认识, 因为以往部分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中的“写什么”和“怎么写”, 而对于“为谁而写”即“写给谁看”却关注得太少。学生有了读者意识, 等于有了一个沟通与倾诉的对象, 能给自己的作文以明确的定位, 相当于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话语情境”。有时候, 为什么学生的日记和书信的质量比较高, 笔者以为原因就在此。

2.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针

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写作, 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假想读者, 如老师、同学、朋友、父母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 读者对象不同, 写作的内容、重心、表达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比如《谈幸福》这样的命题作文, 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误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房、有车, 就可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性情古怪, 内心封闭, 就可以谈谈幸福的意义;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是追求幸福而不断碰壁的人, 就可以阐述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样, 学生作文时便能增强针对性, 情感真挚, 思维活跃, 作文的效果就比较好。作文虽无太多的捷径, 但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最佳的捷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为模仿是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人们学习写作, 都离不开模仿。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崔灏《黄鹤楼》诗作的模仿。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模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模仿立意。立意, 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立意有高低之分, 平淡与新颖之分, 浅薄与深刻之分, 立意受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经验的提炼感悟等因素的制约, 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漏, 他们的文章难以有新颖深刻的立意, 所以, 教材中的文本, 包括一些优秀范文的立意, 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立意品位的有效办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事物、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比如, 可以模仿萧乾的《枣核》中的爱国情怀, 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至爱亲情, 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等等。

(2) 模仿结构。部分初中生作文时, 在谋篇布局方面带有“信天游”现象, 有如猪八戒踩西瓜皮, 遛到哪里算哪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模仿语段着手, 即由教师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规范的语段, 让学生在课上当堂模仿, 比如模仿写景的顺序、角度, 模仿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模仿议论语段的结构, 模仿应用文的固定格式。实践证明, 模仿语段结构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作文谋篇布局的基本技巧。比如对于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 笔者在指导学生了解它记游时的多角度变化及作用以后, 提示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模仿借鉴, 就有学生写了《九寨沟记游》一文, 习作采用了写景时观察角度的多变化, 文章层次清晰,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模仿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外壳, 一篇立意、布局俱佳的文章, 也需要个性化、生动形象的语言。古人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就是这个道理。而语言的习得也需要从模仿开始, 可以模仿教材中的文本, 也可以模仿一些时文, 借鉴极富生命力的部分, 以丰富习作的语言, 使习作语言或生动典雅, 或简明朴实, 或明快酣畅, 要引导学生多模仿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 如朱自清、沈从文、梁衡、鲁迅、老舍、毕淑敏等, 他们的作品语言风格鲜明, 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会给学生很大的熏陶和启发。比如贾平凹的《月迹》的第三小节, 写月亮时所采用的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 活泼生动, 体现了童心奇妙的想象力。据此, 笔者让学生用类似的语言仿写一段晚上观察天空中星星的文字, 效果也很好。

当然, 以上三个方面的仿写在教学实际中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要根据不同学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文本综合进行。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8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收集写作素材, 内容主要应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例如,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 以便学生在关注社会事实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一) 从资料中收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收集写作素材。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 收集材料的途径很多, 例如, 查阅相关书本、翻阅相关杂志、阅览网上的文本等等。教师安排写作素材的收集任务时, 应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够动手收集, 做好写作的最基本工作, 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只有细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才能有非常真切地描绘和欣赏生活, 再加以领悟, 就能够写出好的句子和文章来。学生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身边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才是硬道理, 只有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素材来源, 才能激发写作潜力, 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启源, 激发学生写作表达欲望

启源的工作要重视, 初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需要去多接触大自然中的事物与社会中的各种元素, 要细心观察, 敢于发问, 还应该积极地学习更多有用之法。学生的视野一旦被打开, 教师就要多方面引导学生去感触生活, 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充分结合起来, 从而在生活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启发思维, 受到感染, 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写作表达欲望激发出来。例如, 课文《童趣》就常常有“物外之趣”, 写作都在于自己的观察。另外, 国家的建设、好人好事、奇闻奇事、上海世博会、四川打黑以及海地地震等等, 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 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都能成为话题, 都应该让学生去接触、去思考, 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描述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其实有心人往往善于发现身边的素材, 也会感受, 更会选择一个角度去进行描述。事实证明, 将学生带入生活, 能拓宽视野, 也能丰富知识, 还能激发其思维, 激发写作欲望。

三、多方式写作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多样的作文教学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还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热情的激发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也有助于互动教学的持续开展, 要构建初中作文课堂的“互动之桥”, 则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动”起来, 调动他们的感官融入课堂, 自然能够更好地实现作文思维的发散。

(一) 让学生“动手”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让学生动手, 让他们亲手亲笔地完成一些“创造”。例如, 在余光中《乡愁》一文的教学中, 诗中充溢了浓烈的思乡情绪, 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或课堂结束后同样以这种现代诗的形式仿造乡愁自我写作一首表述感情的诗, 写出自我心中的“愁”。诚然,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他们的诗很幼稚, 然而, 这种亲自动手的方式无论是针对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来说, 还是从提升他们的作文兴趣角度来说,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后,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朗诵。这种成就感, 会更让他们有动力去学习。让学生“动手”, 即是要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在动手的过程中则实现了互动。同时, 学生兴趣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互动积极性的提升。

(二) 让学生“动眼”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 在写作的时候, 明明有很多话可以说, 可是真到写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这个就是缺乏生活中细致观察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 在一些名胜古迹或者是有纪念意义地方的写景作文教学中, 或是对某个地区景色、建筑赞扬的诗文中, 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其他渠道将相关地区景色或建筑的影像为学生播放, 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 犹如亲临其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融入写作的情境中, 写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 让学生“动脑”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 让学生去感知各种方法之间的不同和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起到的效果。例如, 《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塘在月色下的美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给每种表达方式举例子来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教师讲解的写作方法和使用这些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写作也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增强情感与写作知识积累

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大部分擅长写作的学生都一致认为, 自己的阅读、实践以及领悟才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可以使我们形成思维的优化与敏锐, 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提升写作悟性, 激发写作灵感。例如, 阅读《水浒传》时,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 也了解如何去刻画一个人物, 并在写作中进行尝试。广泛的阅读必然会扩大积累, 加强文化方面的积淀, 通过积累与积淀的酝酿, 久而久之, 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作文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创设乐写的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熟生巧, 渐入佳境, 让作文教学成为广大师生轻松快乐的日常工作。

摘要:作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 为写作积累素材, 使他们在锻炼中提高对生活、人生的感知力, 拓宽写作思路。本文从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评改方式等方面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素材,思维,评改

参考文献

[1].沈刚, 《初中语文高校课堂教学初探》[J], 《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09

刍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篇9

一、合理采用有用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引起、 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 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 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是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巧设疑点,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欲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其要点是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因为起点能力是学生接受新学习任务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与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 决定教育教学的成败。 在初中七年级的外研版英语课程教学中, 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的策略, 因人而异、分类教学。

目前, 初中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英语有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们应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对小学时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适当延长“预备级 (starter) ”的教学时间。 用每单元2课时的进度进行教学, 用大约6周的时间, 完成 “预备级 (starter) 的教学, 进行必需的听、说、读、写技能等初级训练, 系统学完小学英语的整个过程, 轻松达到“预备级 (starter) ”的全部要求。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耗费我们很多的时间, 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让他们打好基础, 以后的教学就会变得越来越顺利。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英语课程设计中, 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目前, 全国许多地区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通常情况下, 在同一个班级里, 既有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 又有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 在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水平, 可以把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混合编班, 注重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让每一个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本小组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使有效教学行之有效。 例如当教授关于家庭方面的内容的时候, 选择每一组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家庭各成员的角色, 在班级进行对话, 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小老师”引领本组学生进行英语互动教学, 以“free talk”的方式完成对话练习。通过这种小组互助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充分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 让英语教学变得更高效。 比如我们在上课之前, 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精美的课件帮助教学, 通过在课件中插入与之对应的声音、图片及视频, 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要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 就会自热而然地让课堂更高效。 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课外交流, 及时地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总之,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要英语老师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在上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行及时的记录, 然后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同时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我们的英语教学,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的运用,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英语》七年级上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刍议 篇10

一、紧抓教材, 了解特点

牛津初中英语按照新课标要求, 遵循任务型教学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每册教材都是分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含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并根据任务型教学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在体验、参与、合作交流中学习英语, 达成教学目标要求。牛津版初中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是由非常有趣的卡通漫画开始, 围绕中心任务展开, 最后进行检测, 内容比较丰富,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单元话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探究式、发现式学习方法, 开启学生思维, 扩展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 教材中还设计了实践课题, 主要是帮助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养成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 注重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 会让学生感觉亲切, 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在活动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牛津英语教材中, 单元都是以话题为主线, 串联起小型任务, 构成任务链, 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出不同的任务链, 会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如主题是Friend, 任务是Write a letter for your school newsletter about your best friend for a writing competition.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教师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打破教学安排的顺序, 通过任务设计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首先, 要求学生看教材Main task中C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C部分有关Kate的内容, 主要涉及到Kate的外貌、能力、性格等, 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从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描述人的方法。其次, 要求学生讨论与人相关的关键词, 等学生发表意见后, 教师总结呈现出相关的词, 如Face:Long short round square..., Nose:big small...等, 通过这些词汇的学习, 再导入新任务。再次,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描述人的外貌、能力等, 如Tom is clever.接下来, 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 并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朋友的特征。最后, 根据描述的自己朋友的特征, 说说自己的朋友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把相关内容整理成文章, 相互检查、修改, 誊写好最终的文章。如果有条件, 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佳作,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任务链的过程中, 掌握了语言知识, 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丰富情感, 激发兴趣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初中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调适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动机。情感中的兴趣因素最有影响力, 因此任务型教学中要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 提高教学效果。如牛津教材8A Unit 3中, 主题是“A day out”, 主要是介绍八年 (1) 班的学生到北京世界公园的一次郊游, 写了学生郊游的经历,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感受。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 并激发学生郊游的乐趣。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世界名胜的照片, 然后让学生给小组成员介绍自己选择的照片, 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同时,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语言环境, 让学生扮演导游给同学介绍北京世界公园的景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会用英语获取信息, 做到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四、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按照新课标要求, 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 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 设计出不同的任务,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内成员各尽其能,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互帮互助中完成教学任务。如阅读教学中, 设计任务可以从文章中的音、形、义的基本用法入手, 以词组的用法、句子的理解、全文的理解、跨文化意识等分层设计任务, 设计出较为简单的Yes/No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话表演, 理解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这样, 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不同的任务, 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

总之, 新课程注重任务型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学生等, 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任务方案。

参考文献

[1]苗金昌.新课程下的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5) .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11

关键词:语文 畏惧 欲望 习惯

一、排除畏惧,点燃写作欲望。

(1)开展课前两分钟即性演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演讲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提出某种言论;也可以针对家庭、学校、社會中看到的某种现象,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创办班级月报。鼓励学生自撰文章,在班级月报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刊物上分期分批地刊载作文知识系列讲座。

(3)写好德育日记。利用学校要求学生每周、每月写德育日记的有利契机、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抒写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心理等内容,以达到交流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呢?

(1)字如其人: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俗语说:“字是打门锤”,“字如其人”等均说明了书写的重要性。如果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是一块美玉的话,那么一篇书写潦草的优秀考场作文则是一块粘满泥土的没有经过打磨的美玉了,有时就会给忽略,甚至埋没。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既是书法艺术的造诣,又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何乐而不为呢?

(2)有米下锅: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日本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笔者认为“有东西可写”的关键就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在这一方面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几个基本点人手,逐渐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

(3)胸有丘壑:培养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拟定写作提纲和修改提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形成了习惯。

(4)反思提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长期以来作文的评改存在“耗时大,功效低”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评价、反思、批判,修订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遍自己的文章、按照优秀作文的各部分标准逐字细读,逐句、逐段细研,揣摩过滤,达到自我矫正的目的。

学生自主作文后,教师就要培养他们进行亲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同时合作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享,更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主动的自我表现,使合作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有利于交际、审美、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合作积累资料比较容易,合作修改作文可得有讲究了。具体做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字、词、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求。写作者先自己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自己反复修改,自我认识良好后,让学生交换修改,同时也要求合作伙伴不但要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要从一些语句是否通顺,事例叙述是否详略得当,中心是否突出,是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题目是否新颖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合作伙伴要写评语,指出其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写出建议,签上自己的姓名。在修改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分别陈述自己的构思过程和着力点,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同伴的思想与思想进行碰撞,思想和思想进行互补,思想与思想达到融会贯通。同时,让学生都能感悟到修改作文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而引发写好作文的意愿,进而重写初稿;让他们意识到合作过程是一种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是个别同学重新创造的过程。这样,在多个同学、多次合作过程中,字、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段落层次安排、拟题、立意等诸多方面的水平逐步提高,另外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兴趣,真正地激发了写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了一名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机会的目标。

三、教师应是学生写作的“贴心人”。

(1)教师应加强学习,积淀相当的文学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学生更好。做为学生写作的“贴心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前列主动收集作文教学相关的前沿信息,加以归纳、综合、整理,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的文章,教师应该先“下一下水”,这样才知道“水”的深浅,不要老站在岸上呼来喝去,怨这怨那。

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篇12

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 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发散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 比如:在学习圆时, 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 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 把它与圆联系起来, 得到一些圆的知识, 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 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 通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 强调学生是发现者,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方法, 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 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 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两重性, 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 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 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 方向已经明确, 教师既要抓好“双基”, 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构建上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 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 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 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果教师能运用好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 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为了使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两者关系的理解, 在屏幕上先画出一个圆的一条光亮的直径, 再画一条闪光的半径, 让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 使它与直径在一条直线上, 并闪动.这种动感的演示, 使学生容易形成“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一概念.并且由于学生看到半径和直径的运动变化过程, 形象而又直观, 因而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 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 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 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 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 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 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 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 一人画记, 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 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 节约了教学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PPC业务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